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范文(14篇)

时间:2023-12-13 11:31:06 作者:梦幻泡

作文是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写作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既有优美的语言和精准的表达,又具备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过年的记忆的散文

平生三次没有回老家过年,今年虽说在城里过年,但我总能想起往年在农村过年的情景。每当春节临近时,置办好年货,等腊月二十七八一放假,我都会背上行囊,挈妇将雏,回到生我养我的故里。

一踏上故乡村头的羊肠小路,一种别样的情愫奔涌心头。这是我幼时从孩童一直走到当兵的山间小路,这是我踩着从小的梦想一路小跑赶赴课堂的山间小路,这是我春夏秋冬走过近二十载雪雨风霜的山间小路,这是我参军离开故乡迈向城市的山间小路。

大年三十这天,一过中午,我就得忙里忙外地写对联,贴对联,忙得不亦乐乎。贴完对联,一到晌后,按照我们这里的习俗,就得到庙里上香,紧接着就得领着子女到祖宗的坟上烧香,祈求老先人保佑子孙后代来年万事如意,吉祥云集,幸福安康。晚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家庭”,即同一族的后代先跪在家谱前点上香,烧些纸钱,然后在房外边,找个安全的地方,烧好多的纸钱,“让老祖宗也好有钱与子孙一起过个大年”。接下来,一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一边品尝着母亲做的几个家常菜,一边交流着一年来的家常事,一边细谈着来年的家常话。在这欢乐的气氛中,老人就会给子孙儿女赏压岁钱,那份温馨,那份和谐,那份欢畅,着实让人依恋和向往。我想,国人几千年不变的春节情结,千里之外的游子长途奔波回到家园,就是为了这一顿团圆饭,就是为了营造和感受这份温馨、和谐与欢畅。

一年到头,我在城里与那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们,在那些预知或不预知的时候,到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地方,吃着那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菜肴,喝着那些正宗的或不正宗的“美酒”,说着那些知心或不知心的话语,也可谓气氛热闹,也可谓气象万千。但与这顿年夜饭比较起来,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我始终觉得,一家人团团围坐,上有老下有小中间加个原配,开心吃年夜饭的情景才是人间最美丽的风景,母亲亲手做的家常菜才是世上最可口的佳肴。

前几年家乡没有守岁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漫长而辛苦的一年,好不容易一年下来了,难得好好地舒舒服服休闲一下,加之那时候也没有电视。这几年随着生活条件好转,农村家家户户也有了电视,电话;只是冗长而乏味的春节晚会也无法提起父老乡亲的兴趣。道是打电话拜年这几年成了农人们的一大时尚。老人们毕竟年纪大了陪不住我们这些子女,在除夕之夜早早安歇。一年到头辛苦了,岁末年尾睡个安稳觉,以便新年第一天起个大早。

正月初一,一到零点,各家各户迎新的鞭炮声骤然炸响,汇成一片,惊醒酣睡的村庄。此时,邻村的鞭炮声隔山呼应,一时间炮声隆隆。在农村过年,大年初一早上的开门是非常有讲究的,开门之前先得由子孙们在上房的桌前上香,然后按辈份开始拜年,拜年完毕后,先敬天,再开门;我是家里的长子,由我带着子女拿着香表和事先准备好的一碗凉浆水、一把扫旧了的竹子,先选大门前一处干净之地将一碗凉浆水背手泼出去,紧接着点燃一把旧竹子,立刻噼哩噼啦响个不停,然后点燃一支香插在一个香炉里,意在祈祷“出门见喜”!凌晨四点多,就走在给长辈拜年的路上,穿着新衣裳的娃娃被家家门旁的大红灯笼映红了脸,散发着温情的光芒,大娘、二爷、奶奶辈们因平时回家总也匆匆,有的一年也就见他们这一次,去了,拉着手,道不尽的家常,表不够的亲热,从一家家出来,心的热度温遍了全身,暖春的感觉;走东门串西户,近三个小时的年拜完了,最后要到家族的“祠堂”里向仙逝的列祖列宗问声好,不论年长还是年幼都肃然地叩头,后人们都清楚,供在香案上的祖宗,他们就是过去,就是历史;他们就是财富,就是脊梁!历经了多少莫测的沧桑,跨越了多少艰辛的长河,才终于翻到了今天我们这明媚的一页!年拜了,吃完母亲亲手做的手工长面,我便领着我辈的子女来到户外,吮吸着弥漫硝烟味的新年清风,去迎接新年的第一轮朝阳。

青山着黛,朝阳喷薄。往昔的疲倦和失意随山风飘散而去,新春的豪情和憧憬如朝阳般升起。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脚下的泥土再坚硬,触摸着的却是真实;耳畔的山风再清冷,吹拂着的却是温暖;头顶的浮云再低沉,飘荡着的'却是情怀!

哦,岁岁年年日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滤去岁月的浮华,沉淀出的是真味的人生,叫我如何不说:过年真好!所以,无论我身居何处,也不管人生之路是风雨雷霆抑或鲜花吐艳,我总是想方设法回家过年。

但是,今年没有回家过年,纯属是个例外。

往年一到腊月,我就盼望着单位啥时候放假,到时候我就能携家人回老家过年了。过年情结是中国人独有的,为回家团聚,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人为买票挤车伤透了脑筋,往往弄得筋疲力尽,更何况我为回家不会这么伤脑筋。

而今年,我却没能返回生我养我的老家过年,心里有说不尽的难过。但是,除我之外,老婆和两个女儿为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着实高兴的不得了。原因是,老婆和两个女儿晕车,这么多年来她们就怕坐车,不论旅途长短,行程远近,只要一坐车,准吐。

今年是我走出“山沟”二十多年来平生第三次没有回老家过年。第一次,是单位分房,给我分了一套小独院,当时按农村人的讲究,搬了新房100天不能不住人,于是这年就没回老家过年。第二次,是我工作调动后,离开原籍到异地工作,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回去。今年就是第三次,原本打算是回老家过家的,我也在一入冬就向老人承诺到过年的时候一定回来。可是,人往往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也和天下好多好多的人一样,我家有考生,我的大女儿今年上高三,一直补习到腊月二十七才放假。在这之前我的“党委书记”就多次在我这个“一把手”面前一点也不给我“面子”扬言“今年过年不回家”。理由是老家太冷,回到老家后就得跟上婆婆下厨,农村又没有暧气,只有老人住的“上房”架着一个炉子,老家在老婆的眼里就一个字“冷”。听了老婆的这番话我第一反映是就是理解,理解归理解,我是长子,再加之两位老人年纪也大了,不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嘛,老人上了年纪后,做儿女的是见一面少一面。我的父母都七十多岁的,这几年是小病不断,大病时有发生。腊月份,我一有时间就打电话给老家,尽管老人一再安慰我“家里都好,让我勿挂”。但我在电话能听得出,老人的健康很不好,想回家的愿望使我坐立不安,好不容易老婆的工作做通,等到晚上我就主持召开了家庭大会,在会上,我讲了今年过年回老家的重大意义后,老婆沉默不语,于是我采取讲民主的方式,让四个成员一一发言,老婆表示支持我,轮到大女儿发言,只说了一句话,她说:“今年过年不回去行嘛,我这一生有可能参加高考就这一回。爸爸妈妈过年一辈子机会很多,不是吗”?听了大女儿的这番话,家庭大会就再没往下开,我当即决定,今年过年不回去了,咱们就在城里过个城市化的年,我不为大女儿的高考让我后悔一辈子。

过年的记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总能勾起人们对岁月的感怀,对时间飞逝的感慨。童年记忆中的年味,总是那么的浓郁,让人久久不能忘。

俗话说“进了腊月就是年”,我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在农村真正能感受到浓浓年味的还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货就是从这一天起开始采购的。到了赶大集的日子,人们都欢天喜地地忙碌起来,集市上人山人海,年货琳琅满目,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人们一趟趟地往家搬东西,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所以买年货这天也是我最开心的一天,妈妈会大方地拿出一部分年货给我吃。糖块是孩子的最爱,每次我都会偷偷多拿两块,虽然只是硬硬的水果糖,但吃起来无比香甜,回味无穷。

接下来几天人们就开始忙着炒瓜子,炒花生,杀鸡宰鹅迎接新年。一转眼就到了除夕,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贴福字、贴春联,妈妈做完早饭就开始熬浆糊,贴福字和春联这件事情都是我和爸爸来做的,虽然冬天很冷,我的小手冻得红红的,但是内心却充满了喜悦。一张张大红福字,预示着“福来到”,对联和年画无不透着吉祥与喜庆。

在我记忆的深处,糖醋水和冻梨是让我最回味的两样美食。每年除夕夜,妈妈都会冲上两碗糖醋水,化上几个冻梨,我们一边看春晚一边享用,一碗糖醋水下肚,酸酸甜甜满满幸福的味道;冻梨要放在水里解冻之后才能吃,在梨表面结了一层晶莹剔透的冰,用手指轻碰冰壳,冰就碎了。咬破梨皮,吸着梨汁,好像舔食蜜糖一样,梨肉酸甜软糯,非常好吃,梨水顺着嘴角滴到衣服上,我也顾不上擦。

第二天一大早,那鞭炮声就此起彼伏,浓浓的年味,在此刻已被渲染到极致了。吃完早饭我就穿上新衣服去给长辈和邻居们拜年,跟着大人们走东家,串西家,既能吃着糖块瓜子,又能收到压岁钱,这可是一年中最让人舒心惬意的时刻。

春节,又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过个幸福春节,是家家户户最简单、朴素的心愿。怎样才是幸福的春节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

团聚,是一种幸福。很多的家庭现在都有三处家,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自己的“小窝”。平时很难团聚在一起,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相聚。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桌上,谈论的是过去的往事,开心的事分享出来,一起哈哈大笑,这样的快乐就是幸福;伤心失意的事借着酒劲倾诉出来,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帮你排忧,宽慰你,这样的感觉就是幸福。或者什么都不说,做一个吃货,尽情享受着家人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满足自己的大胃口,那也是幸福。

陪伴,是一种幸福。我的曾祖母因腿脚不便,已经有多年没有出过家门。过春节的时候,选了个风和日丽的晴天,爸爸妈妈和我在小汽车里搬上她的轮椅,一起驾车带她到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转转。曾祖母坐在车里看向窗外,一路都在惊叹沿途风景的变化,嘴里不停地叨叨:“啊,这里怎么这样啦?那里怎么不认识啊?哎呀,不得了,原来几年没出来,我们乡下也变得像城里一样气派了!”我坐一旁一直兴致勃勃地给她讲解,这里是什么地方,这里有什么好玩的……花了小半天的时间我们带着曾祖母把整个太湖湾度假区转了一遍,回家的途中,曾祖母脸上的笑容好像变得灿烂了很多,我又好像看到了她眼里闪着泪光,不知道是太久没有出门的激动,还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感触,我也分不清。后来听外婆说,那次出门回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曾祖母在村子里逢人就是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一趟出行的见闻,话语里满满透着孩子们对她孝顺的自豪,透着对幸福生活的满足。而我也从这件事上深深地体会到,对于曾祖母这样的老人家来说,有子孙的陪伴让她不觉得孤单,就是她心里的幸福。

幸福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用你有很多很多钱,不用创造多么好的生活条件,只需要一家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爱自己、爱家人,它就会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只要大家都用心,它就能发芽,滋生成长出“幸福”。

我很高兴,这个春节过得这么有意义,更让我理解和体会到了幸福真正的含义。

过年的记忆作文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特殊分量,而对于一名守卫边疆的军人来讲更是如此。

1993年是我入伍的第三年,也是我第一次过年回家探亲。为了给亲朋好友带些驻地的土特产,我提前一个月忙着采购物资,当时部队管理严格,除了周末请假外出采购外,很多时候还需请其他战友帮忙采购。这样断断续续采购了多次,土特产终于装满了两个野战背囊。火车票也是一票难求,需提前一个月订购。出发当天,由于担心现金被偷,我就把钱放于袜子里和内衣口袋等数个隐秘之处,路上怕行李丢失,我少吃饭、少喝水。无论是中途购票转车,还是上洗手间,行李一直都在我的视线里。

经过二十六个小时的奔波,我终于到达了我的家乡——河南许昌。回家后,亲朋好友收到我带回的土特产,别提有多高兴,很多土特产还是他们生平第一次见到。在家的日子总是幸福和短暂的,假期很快要结束了,我又开始忙着采购家乡土特产,准备归队赠送给战友们。

每次回家和归队,内心总是矛盾重重。一是不知道这次离家后,多久才能再回来;二是因为每次探亲路途遥远,让我饱尝奔波劳累之苦。类似的探亲之旅一直持续到20xx年,才慢慢得以改善。回想二十年前,春节想要寄些特产给父母,需要提前一个月或者二十多天开始采购物资,当时快递也不像现在这样便捷,邮寄到家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后来当地邮局拓展了代购代邮业务,有时索性不再去超市选购物品,直接让邮局代购代寄。

再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道路交通建设的大力完善,从成都到河南许昌老家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仅需八个小时,没有以前那种在火车上紧盯行李不敢睡觉的情景了。各地的物资也丰富起来了,快递也四通八达了,父母索性不让我再邮寄东西回家。现在回家探亲的路越来越畅通,速度也越来越快,昔日偏远的乡村早已焕然一新,乡亲们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回想往事,当初那么坎坷的回家之旅,图的是什么呢?我想,图的是与家人团聚,吃一碗妈妈煮的饺子,和爸爸下一盘棋。

过年的记忆四年级作文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春节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春节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春节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春节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

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

童年回忆的文章:过年的记忆

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那点点滴滴,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都叫人难以忘怀。成年后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有可能丢到脑后,再怎么去记,总是记不起来。而童年所发生的事却是那么明了,记忆犹新,好似就在昨天。

童年时的我最喜欢的事是过年。幸福的年,年年过;幸福的事,年年有。过年总是能留给我幸福的记忆,每年过年,那浓烈的气氛总是伴随着宰猪杀鸡开始的。那时候乡下人几乎都不富有,但家家都喂的有猪。大部分村民只喂一头,用来送派购(就是乡政府给农民订了交猪任务);只有少数村民(就是比较富有的家庭)家里喂两头,一头留给自己杀过年猪,一头送派购。那时,村里有广播,经常给村民下通知。乡播音员是本乡人,一口乡土话:“请xx村村民注意收听,现在广播一个通知,乡肉食食品站干部下乡收购派购猪”……只要听到广播说来我们村收派购猪,村民们就会早早地给准备出栏的猪多吃点猪食,喂得饱饱的,村干部对村里谁家有猪,谁家的猪可以出栏,都一清二楚,先前就通知到户,单等食品站的人上门来收购。送了派购猪的村民就可以杀掉自己另一头猪过年了。一般来说杀过年猪,自家只留下几斤猪肉够过大年吃就行了,因为比较富有,是相对而言,在当时的乡下,家家户户都很穷,缺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其余的猪肉就卖给村里人,这家弄三斤,那家豁五斤,割肉的人家有钱的给现钱,没钱的也不用急着给,啥时有了啥时给。过年嘛同欢乐。快过年了,大人小孩都开始变得清闲,只有村里的杀猪匠王叔最忙,他忙,但杀一头猪能挣五元钱,一晚上杀三几头没问题,他乐意。我记得有一年我家准备杀过年猪,我妈叫我哥去喊王叔来杀猪。我哥不去,后来还是我去王叔家把他喊来才帮我家杀了过年猪。

那时养猪不像现在有猪饲料,全靠挑野菜、拌糠,放少许粮食,差不多要喂上一年才勉强能出栏。我记得我和邻家几个小女孩常常结伴去挑野菜。我们几个人结伴出来的目的不光是挑野菜,因为我们都爱玩扑克牌,那时特别上隐,一天不玩会儿扑克,心里就像猫抓似的心慌,只要有一个背着背篓出去,另外几个小女孩就会不约而同地背着背篓出门,然后汇聚在一起。我们几个找一个大人们看不见的地方躲藏,然后开始玩扑克。有时候扑克玩厌腻了,就抓石头打耙或者拉大车(用树枝连树叶扎成一个拖把,几个人坐上面,一个人拖着走。)等小儿科之类的游戏。我记得那时我们手中的扑克都是大人打烂的,甩在地上不要,我们偷偷捡起来,一副扑克搭起老高,还有半张的。但我们依然玩得很起劲,特别地开心。不过有时也挺紧张的,时不时要伸出头去看有没有大人上这儿来了,到了快回家的时候,赶紧到周围挑野菜,挑了快半篓时,赶忙回家,快到家1门前把背篓的野菜松了又松,看起来就多。这些自然瞒不过大人的眼睛。有一次邻家的红霞妹妹一走进四合院,刚好碰着红霞她妈,这下祸事来了,红霞她妈不仅是我们院落的泼妇,也是我们村里的高音喇叭筒,人在背后都称她母夜叉,很厉害的,我们大伙都怕她,她还没等红霞放下背篓,就用劲往下一按,红霞人小,那经得起这一按,差点跌倒在地。还得忍受她妈的责骂:“你这野丫头,碎婆娘,到哪野去了,一上午才扯了这么些野菜。你这些小把戏,老娘我小时也玩过,下次再这样,小心老娘剥了你的皮”。红霞一脸哭丧,站在那里动也不敢动,喔喔不敢苦楚声来。我和其她几个院里的小孩赶紧躲藏起来,猫着腰在一旁偷看。后来和红霞说起这事,大家既好气又好笑。除了杀过年猪,搞好自家的环境卫生也很重要。首先是打扫房前院后,然后是屋子里面,再就是在大门上把门神秦叔宝画像贴上,大门两边再贴上一幅。

春联。

门眉上贴上横联。可以说贴的春联五花八门。有赞美锦绣山川的有祝福家庭幸福美满有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等等。一幅幅春联都反映着人们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家庭幸福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年除杀猪匠王叔忙外还有一个人最忙那就是我们村小学的陈老师他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按现在时髦的说法他当时是我们村的书法家。他写春联不要钱纯粹是帮忙帮不会的人家代写。因此前去学校找他写字的村民很多。有的不想去麻烦他也请其他人代写。我记得曾经因写春联在村子里还闹个笑话。我们村里有一个姓北的妇女她不识字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她男人叫柱子长年累月在二铺打工不回家听大人们说他在那里还养着一个女人。那天她正拿着大红纸犯愁又不想去学校找陈老师写。这时村里的二娃路过她家。二娃是村里爱戏弄人的人。虽然只读了几年书但毛笔字写得还不赖肚子里还算有点墨水有时也给人写一两幅春联,不常写也免费。他见姓北的妇女拿着大红纸,猜想是去请人代写春联。他一时心血来潮想戏弄一下这个女人便走上前去说:“她大婶你是要去找人写春联吧?来来我帮你写。”姓北的女人顿时喜出望外:“那感情好大兄弟,有劳你了”。二娃提起笔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姓北的女人接过春联喜不自禁连连道谢二娃也是笑呵呵地离开了她家。那年刚流行唱亚洲雄风大家都喜欢哼那么几句。娃突发奇想,他给她写的。

对联。

是:“我们亚洲起雄风,柱子二铺养女人。”横批:“死不要脸”。姓北的女人把对联贴了上去,第二天引来了邻居们的议论,大家看了都呵呵的笑。有邻居看了不忍心告诉她对联写的啥东西。她一听拿起一根锄把直奔二娃家,要收拾二娃,直到二娃告饶才放过他。此后二娃再也不敢戏弄人了。

那时的童年生活与现在相比,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那种童真、那种与大自然亲近,那种有趣的童年生活至今任牢牢的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无法挥去!

过年的记忆初中作文

背倚着木门,木门光滑而灰溜,散发出冬日阳光般的温暖灶膛里柴禾劈哩啪啦地响着。爷爷咝咝地抽着烟,向灶里添着柴禾。奶奶在锅台上翻炒着,烟气很快弥漫了整个厨房,呛得我咳了出来。

像单调的素描,漫山遍野地萧索的颜色,铺天盖地地撒满了整个窗台,可即使是这样无事做的冬日,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有数不清的乐趣。运气好的时候堂哥伊东逮住一两只野兔子,这是让所有大孩子垂涎的事。而年纪略小的孩子就只能捧着皴裂的红扑扑的脸,鼻子一吸一吸地,趴在堂哥家的院墙上,听那杀兔子时野兔乱扑腾的声音,心里不知是激动还是惋惜。的时间孩子们会摆弄那两毛钱一盒的擦炮,一擦盒边沿,往冰面上一扔,只听啪的一声。冰面上就只留下一个小小的`黑乎乎的印记。扔进空罐头瓶子里的声音更奇特,瓮声瓮气地嘭的一下。倘若多扔几个进去,罐头就常会震得打颤。各个村庄上此起彼伏的炸响的声音,算不上大,却大肆地炫耀着孩子们的快乐。

似乎吃食都总是别人家的好吃些。两三个孩子挤在厨房的矮桌子边,脚却不安分地踢来踢去。然后,每一个人一海碗面就端了过来,都挑了大块的鸡油在碗底,香得钻入骨髓。将粗瓷碗有缺口的一边转到另一边,香菜厚重的味道扶摇直上,趴在碗沿滋溜溜地吮吸一口汤,暖烘烘的。于是几个孩子埋着头呼哧呼哧,不亦乐乎。

到了傍晚,炊烟在远处一点点升了起来,直直的,不浓,略高一点时便渐渐地散了。于是,那绵长的亲切的呼喊声就悠悠地在空旷的田野、河岸上散开来了。浓郁的乡音,满蕴爱怜。若是喊了两三声依旧不见孩子虎头虎脑的身影,母亲或奶奶就拎着饭铲子奔出院门吆喝起来。袅袅的炊烟,模糊的喊话,一点点地漫漶,昏乎乎的甜蜜。而今我坐在教室的桌前,任凭旧年的声音无形地在脑海里出现,又带着不能再触及的遗憾流回往昔,怅然而美丽。

过年的记忆的散文

如今过年,可以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年夜饭,或者就邀上朋友去健身,也或者就是全家去旅游。可在以前,人们过年为的是改善生活。年还没到,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年货,准备把好吃的、好穿的都集中到春节这几天。那时候过年,确实不同于平常的日子,因此年味也浓。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平时的生活就像过年,春节期间的衣食住行与平时没有多大区别,因此感觉到春节的年味淡了。春节期间人们除了沿袭过去的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之外,一些习俗已经开始渐渐改变,即使是向长辈拜年,向朋友问候,许多人也是通过电话、短信等传达,年味好像真的淡了。也有市民表示,所谓的年味淡了,正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由于缺少精神上的欢愉,让自己感觉无所事事的结果。

虽然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快到了过年的时候,但还感觉不到一点的年味,可能是生活提高了、现代了,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忙年了,其实过年就是一个边忙边过的过程,过程简单了,年味也就变淡了。我生长在农村,五十年代末参军离开家乡,几十年过去了,想起那时过年的情景,心中总有一番别样的怀念。

在五十年代,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过年。母亲们要提前给孩子们做过年穿的新衣服,孩子多的,做几件衣服鞋子也是很费力耗时的针线活,母亲们常常熬夜赶活。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够好,除了一些年龄大点的女孩子买块花布做衣服外,大多数都是自己织、自己做的粗布衣。条件好点的可能做一身,条件差点的可能做一件,再不行就作双新鞋,总之,过年是个喜庆事,得有点新气象;现在看起来那时穿戴很土气,其实那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农民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再就是离年还有十天半个月,就开始磨白面,因为那时候不但没有打面机,石磨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记得我们那个村三十多户人家,只有两盘石磨。我们家有一盘,逢到过年,半个月石磨不会闲的,有时夜里也在磨面。有牲口的用牲口拉磨,没牲口的就人推磨。一家就得磨面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腊八前白面是一定要磨完的,因为过了腊八就开始蒸馒头了。

从腊月二十起,集市上开始卖年货了,特别是卖鞭炮的站在大车上,一边放一边吆喝:“不响不要钱,放了不贱卖”,谁家的鞭炮响的厉害,谁就卖的多,从开集到散集噼里啪啦响个不停,一家比着一家的放,七八里外听着就给刮风似的,很有过年的气氛。那时的鞭炮不像现在的那么小,一般和手指那么粗,单个放起来也是很响的,一般二十到三十头为一盘。男孩子们赶年集主要逛鞭炮摊,听听哪家的鞭炮响,买几挂自己玩的鞭炮。买年货是大人的事。

过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除了吃的好,还可以穿新衣服,更重要的是可以痛快地玩几天。那时学生是没有什么寒假作业,更没有什么补习班,衣兜里装上几个鞭炮,找几个小伙伴一起比谁的鞭炮响;或者用钉子把一个鞭炮的屁股捅个眼,把另一只鞭炮的捻子塞进去,再用纸把两个鞭炮卷紧,再用秫秸夹着放,就成了“二踢脚”,每成功一次,高兴的也是手舞足蹈;当然集市上有卖二踢脚的,只是觉着太贵不舍得,自己动手做,自娱自乐。

到了年三十,就要正式开始过年了,早晨起来先把院子扫的干干净净,把饺子馅调好、春联贴好,然后男人们到祖茔地,在每个祖坟前念叨着烧元宝,请祖宗回家过年,再放几个鞭炮,回到家里把家堂请出来挂在堂屋正中,摆上贡品烧上香。吃完午饭就开始包饺子,太阳还没落山鞭炮就噼里啪啦地响起来,开始吃晚饭了。晚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与花糕,除夕不能空锅,意味着来年不愁吃喝、生活幸福。然后在堂屋当门墙上贴上老天爷,父亲还要贴上“孔圣人的牌位”,內间里贴上赵公元帅、屋外墙贴上玉皇大帝、厨房里灶头旁则贴上老灶爷,然后在各神位及家堂前点上蜡烛和香,再烧一对元宝。大门和堂屋门前地上要橫放着一根木棍,名曰“挡门棍”,一是把孤魂野鬼挡在门外,二是挡住财宝不外流。家堂一般是供在本族长支、或者本支辈分最长的家中,家中没有家堂的,男人吃完饭后提着装有元宝、香、酒壶、酒盅的篮子,到供有家堂的家中先行祭拜一下。那时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视,只能听听有线广播里的节目,孩子们到街上玩一会、放几个鞭炮,就回家睡觉了。十六七岁的男孩子也有几个人在一块喝酒的,但不多,几乎没有不睡觉过“囫囵年”的,主要是天太冷、夜太长。

大年初一当然是过年的重头戏,有一种说法叫“过年起得早、来年过得好”,特别是刚结婚的、家有高辈分老人的、有半大小伙子的家庭起的比较早,一般三四点钟,反正鞭炮响个不停也睡不着了。年五更还有些禁忌,一是不出太阳不能倒洗脸水,防止把“财”倒出去,所以一家人只能用一盆水洗脸了;二是吃不完饭不能开大门,可能是觉着人家来拜年了,还吃着饭不大好看吧,这也是家里有家堂、高辈分老人不能起晚的原因。吃完饭,给各神位点上香、烧完元宝,全家给家堂祖先磕头,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再开大门接待街坊邻里拜年。如果家中没供家堂、没有高辈老人,就得出去拜年了。先去供有自家祖先的家中,再去供有本族近支祖先的家中,再去其他高辈老人家中。拜完年天就差不多明了。天明之后男人们一般不再拜年,该妇女们领着小孩子拜年了,嘁嘁喳喳满街是人,碰巧遇见个高辈分年长的,一说拜年一跪一大片,也算是过年一景吧。磕头拜年的方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从正面理解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街坊邻居因琐事不和、按风俗又该着拜年的,借拜年的机会矛盾就化解了,有利于和睦相处。到了八九点钟,拜年活动基本结束,娱乐活动开始。那时娱乐主要是小孩放鞭炮玩,大人当骨牌,会打扑克。

从初二开始走亲戚,先走重要的、再走次要的,先走新亲戚、再走老亲戚;亲戚多的早晨走一家、中午走一家;走亲戚的礼物一般是自家蒸的馒头、菜馍、花糕,再加上两封馃子(点心),如果是新亲戚礼物当然要重一些,一般到初六走亲戚拜年就结束了。

初七送火神爷,这是男人们的活动,很是热闹。就是到各家收集磨秃了的刷锅用的炊帚疙瘩、破篦子,然后绑在木棍上作为火把,到了晚上几个男人举着几个火把向村南的芦苇塘走去,还一边放着鞭炮,等到了芦苇塘边,就把火把扔进芦苇塘里,意思是把火神送到水里去,就不发生火灾了。

一晃到了正月十五,孩子们看中的有两件,一是再次改善一下生活,一是晚上看焰火。那时候我们那里大多数的人并不知道正月十五叫元宵节,没见过、更没吃过元宵,按着自己的习惯过;早晨还是吃饺子;中午再吃一顿白馍、白菜炖猪肉,就等着晚上的焰火了。晚饭后天一黑,孩子们手里拿着蜡烛上街了,大街上烛光点点很有点万家灯火的味道;当然玩的不只是蜡烛,还有能断续滴出火花的“滴滴鸡”、放着满地窜的“出溜子”、带着小尾巴能上天的“小起火”;还有的用从杀猪的那里弄来的猪蹄甲,里面放上生猪油,再按个捻子,点着后当蜡烛玩。当街上站满了人时,就开始放“起火子”,有时还放几炮铁铳,晚上十里之外都能听见;现在常见的礼花弹那时没见过,那时民间有“花篮”,就是把木炭、砸碎的犁铧(生铁的)装进一个铁丝拧的笼子里,用木杆子和绳索与铁笼子连起来,点着木炭后两个人晃着木杆使铁笼子转起来,迎风一吹炭火把碎犁铧熔化,铁汁被甩在墙上溅出许多明亮的火花,好像梨花带雨甚是壮观。

过了元宵节,好像年已经过完了,其实正月十六还有故事。一是在太阳出来之前到村外跑一次步,名曰“跑百令”,寓意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不生疾病;二是结婚不满三年的媳妇回婆家,说是“十五不看婆家灯,看灯死公公;十六不看娘家火,看火死婆婆”,当然,如果公婆都不在了,也就不那么计较了,总之都是妨碍婆家。

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复苏,春天真的到了,也算是一个与春节有点关联的节日。二月初一那天,把泡好的黄豆晾半干,然后把筛好的沙土放在锅里炒,沙土热了后,再把黄豆倒进去炒,炒好后把沙土筛掉、用簸箕簸干净,再拌上些盐或糖,晾凉后就可吃了,又酥又有点咸(甜)味,名曰“蝎子爪”,吃了可一年不近毒虫,人们出门兜里都装着“蝎子爪”,碰到人都互相尝尝,比比谁家的“蝎子爪”好吃;二是在院子里“撒围仓”,就是用草木灰一环套一环的圆圈,期盼新的一年仓满囤满、粮食丰收,再画出爬仓的梯子、撒上芝麻秸秆,寓意生活节节升高;二日早晨要吃年糕,还是期盼年年升高的意思,就是用黍子面掺上熟地瓜、做成小饼放在油锅里煎,吃起来又香又甜又黏;有顺口溜说:“二月二,闹吵吵,家家户户煎年糕,新媳妇拿着小锅铲,老婆婆弓着老腰把锅烧”;早晨除了吃年糕,还要喝面棋儿,寓意“起”、发家的意思,不能喝面条,一说面条是龙须,二说喝面条易遇到蛇;到了晚上屋里不能点灯,说是老鼠今晚娶媳妇,点着灯就娶不成了,不能坏了老鼠的好事。

过完了二月二,年货也吃完了,年真的跑远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孩子们带着遗憾、更带着遥远的期盼,期盼着下一个新年快点到来。

过年的记忆散文

走在张灯结彩迎接新年的城市,儿时在乡下过年情形总在眼前浮现。在故乡皖东那古朴的乡村,每到过年,不问男女老幼,不问家境富裕或清贫,人人都自头到脚更换一新。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父辈们在过年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有钱无钱,干干净净过年”。条件好点的家庭会给孩子大人添件新衣服,手头不宽裕的人家会在腊月二十几,将大人小孩的外套趴下来洗干净,当做过年的新衣服。

小鞭炮”。在开大门之前,全家人都要起床,穿戴整齐,洗刷完毕后,才能开大门,且在起床和洗涮过程中不能有响动。放开门炮,每家都很重视,开门炮的响否,意味着新的一年,家事是否顺利在腊月二十几,每户人家都会选个阳光好的日子,将鞭炮拿出来照晒,防止潮气影响鞭炮质量。哪家抢了“头炮”,第一个放响了鞭炮,村上人会说这家人最勤快,会受到村上人的夸赞。因而家家都会争相抢放。

大年初一早上最先热闹的是孩子们,出了家门的孩子们,跟随着起始起落的开门炮的鞭炮声奔跑着,看谁家放的鞭炮长、鞭炮响。在地上寻找着未响过的鞭炮。如果谁家的门未开,平时可以去敲打,但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也只能站在门前叽叽喳喳闹着,不可以去敲门。谁敲了门,家主不高兴,村上人也会笑话孩子的父母,说这家父母没规矩,孩子没教养。

大年初一早上,每家的家主在放过开门炮后,都会前往同一户人家,那就是拜望村上最老长者。无论是否是亲戚,平时关系远近,那怕与长者或家人有隔阂,也要去拜望。并在此集中,待全村每家家主都到齐后,然后,拜访每家每户。每到一户人家,堂屋八仙桌上都会放上这家最好的手工自制糖,还有瓜子、香烟。谁家的糖品种多、香烟好,说明这家人大方,日子过的好。家家都在暗地里比试着,这是一种气势的较量,这样的场面既热烈又微妙。

在故乡,过年的时间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一入腊月,就到了过年准备阶段。家家户户开始做元宵面、熬山芋糖、磨豆腐。一般说来,大年三十中午不用餐,大年三十日晚上才是真正“去旧更新”的时候。

正月,是“拜年”的日子,按照惯例是做小字辈的先到长辈家,这含一种尊敬、拜望的意味。拜年的顺序是大年初一拜堂叔,大年初二拜舅舅,大年初三拜姑父、表叔,大年初四拜老丈人,接下来是平辈拜年。平辈拜年不受时间约束,迟点也没有关系。有趣的是,长辈承受了这一“拜”之后,可以给来拜年者压岁钱,并将所携带的礼品留下享用。平辈或小字辈不可,必须将对方所携带的礼品原封不动地带回对方家,或换成更好的礼品带到对方家。若留下或不回拜,便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大人盼耕田,小孩盼过年。最热衷于过年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年还没有到来,他们就掰着指头数日子。新年一到,穿上新衣、新鞋兴致勃勃地走巷串户,平日里对他们严肃甚至苛刻的大人们,此时都会和和气气,跟他们打招呼问好,这使他们所受到的`礼遇倍感兴奋。

过年,对于辛勤了一年的村民们来说,是那样的慎重其事,因为历史的久远,又有那么多因习而成的规矩为它点染上了某些神秘色彩。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了,浓浓的拜年情系被几条短信替代了,甜甜的手工自制糖被超市琳琅满目的的大礼包替换了。“拿刀去割麦,家来拜年客;青草盖驴蹄,正是拜年时”之悠然过年情形,只能在儿时记忆中留存,在父辈们茶余饭后闲聊中再现。

对于出生在乡下,如今生活在城市的我来说,对在故乡儿时的过年是那样的依恋和怀想,这不仅是对儿时过年的依恋,更是对那邻里浓浓乡情的怀想。

过年的散文:记忆中的年味

从小年廿三开始,我就零零碎碎地张罗着过年。可年货办得再多,年味也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地让我提不起精神。直到那一天,回家看望父母。一进门就看到锅灶里的火苗窜出老高,不时地舔着锅沿。锅上水气缭绕,像调皮的顽童一样,弥漫着四散开去。锅前父亲弯腰扶着蒸笼,母亲则系着围裙忙着递笼布、和好的皮渣浆、锅盖。和谐,温馨,甜蜜的一幕,瞬间启动了我记忆的开关,装点着儿时记忆的一幕幕在眼前上演,年味陡增。

大扫除——年前必修课。二十四大扫除这一天,我们必是全家出动,我们姐弟三人,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力所能及地参与其中。老大就负责在笤帚上绑根竹竿扫屋顶,老大干完,老二再负责擦玻璃,一个窗户一个窗户挨着来,一块玻璃一块玻璃紧着擦。工作量可真不小呢!

我记得每每都是上午没擦完下午接着干的。这时候刚干完的老大也不闲着,屋里的桌子家什等都要挨着擦一遍,该规整的规整,该丢弃的丢弃,桌上床底一个旮旯也不放过。老三则忙着给我们换水洗抹布,被我们使唤来使唤去。劳动中不免有分工不均的小吵,意见不合的小闹,邀功讨好的小斗。但最终都融合在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里,消失在我们姐弟三不亦乐乎的忙碌围氛中。

这一年一次的大扫除,无论从人员分工到工序安排都井然有序、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一天下来,窗明几净了,我们几个也筋疲力尽了。

大扫除后就是大清洗。一般在二十五这一天,床上所有用品挨着清洗一遍。这一天家里的晾衣绳最是热闹。花红柳绿满满一绳,一阵风吹来,翩翩起舞,犹如七衣仙女的舞会,绚丽纷呈。

蒸年糕——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早早发好的两大盆面,此时就该在母亲的手里华丽变身了。一坨坨的面团被母亲搓成条,印上花纹,盘成团,捏成花,最后再摁上一颗枣,就变幻成了各种不同形状的小枣花,大枣花和鱼等。我们几个则边玩边负责运输柴火,烧火,看时间。等到一锅一锅的年糕出锅时,高兴的不只是我们几个小馋虫,就连母亲也兴奋中透着神圣。大多数年糕是不允许我们随便动、随便吃的,那是要等到过年祈福祭祀时用的。

第四天就该父亲上场了。父亲烧好油锅,炸点油条、丸子,杀鸡杀鱼,再炒点花生,忙忙碌碌又是一天。

紧接着就年二十九了。这一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贴春联。母亲用面粉给我们煮一锅浆糊。我们先把门上的旧门画、门联给撕下来,撕不下来的就借用工具铲下来。然后再认真地贴门联。贴的时候讲究可多了,不能贴反了,不能贴歪了,不能翘了。鲜红鲜红的春联预示着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就这样,忙过了一天又一天,年味酝酿到了爆棚,年就来到了。

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和初一起五更永远透着庄重、神圣和美好。除夕之夜我们早早地吃了团圆饺子,母亲就把笤帚、刀、剪刀一些过年不宜看到的东西藏起来,然后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全家就开始焚香磕头,感谢神灵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祈求来年幸福安康。一切完毕,我们就团团围坐在电视前看春晚,守岁守岁,那时候我们铁定是要守到零时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的,现在都还清晰的记得,不等零时钟声倒计时开始,父亲就把买好的“万子鞭”早早地绕院子放好,一手执着一根焚起的香,静等屋子里的我们伴着春晚的倒计时给他喊五四三二一时,掐准“一”那一刻,点着鞭炮,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隆重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一刻,左邻右舍还比着谁家的鞭炮能伴着新年的钟声响起,谁家来年就最好运。时至今日,当时精彩纷呈的春晚节目倒想不起一丁点了,反是这温馨的全家共同演绎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在脑海挥之不去。每每想起这些,心中就泛滥起一股又一股的暖流,顿觉人生真好!

无论除夕夜睡的多晚,大年初一四五点我们必醒。怀着兴奋的心情穿好新衣,揣着十二分的神圣跟着母亲一个神灵一个神灵磕一遍头,用喧闹的鞭炮再次庆祝新年的到来,当火红的炮衣满满的盖了院子一层时,这一神圣的仪式就宣告结束了。再看我们几个捂着耳朵的小鬼不知何时早已跑到了锅灶前,眼巴巴的看着一碗又一碗刚盛出的饺子,挑选着自己中意的那一碗。你可别被这些小鬼的小心思迷了神智,他们中意的可并不是饺子,而是饺子暗藏的玄机——不知哪个圆鼓鼓的肚皮下安静地藏着他们的猎物。

我们三个小鬼也是各有奇招,看!胃口好的那个一口接一口正起劲儿地搜索着猎物,胃口差的那一个则正在用筷子一个接挨一个地试探呢。最有智慧的是老大,她说装钱的饺子重,一定在锅里迟迟不肯出来,她只吃最后一碗。最后吃到包钱饺子的乐得合不拢嘴,没吃到包钱饺子的也不恼,因为马上就有压岁钱拿了。

饺子吃完,锅碗不洗,我们就忙着进行下一项了——拜年。先是自家里的,然后就三五成群的街坊邻居中的老人走一个遍,走着走着就各自寻乐去了,年也就淡出了。

记忆中年的神圣、隆重、热闹,今天再也感觉不到了,好怀念记忆中的年味!

郝莉霞 网名好姐,中学教师,知性优雅。扎根三尺讲台,谱写文字春秋。愿用此生,守望学生的幸福。


【本文作者:郝莉霞。(公众号:芝兰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过年的记忆四年级作文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喝了一杯上茶下果的饮料,还看了春晚,我喜爱所有的小品。大年初一一大早起床我就给长辈们拜年,领到了我的拜年红包。妈妈带我去了边东街,给我买了一个美国队长的拼装玩具,高兴极了。

初三去了凯德广场玩了一场赛车,还陪妈妈买了新衣服。我们都很高兴。晚上我们去了大唐西市,并去了风情街,那里有美国、韩国、日本等国的馆。一上楼我就看到一个用铁丝做的变形金刚,很喜爱。在日本馆我们看到卖晴天娃娃的,妈妈就买了两个。一个挂在我们的车里,有铃铛,很好听。妈妈还给我买了一个像钥匙一样的表,可以挂在脖子上,很漂亮。

在韩国馆楼下,我看到了卖智力3d拼装玩具的,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圣巴特里爵主教座堂”。我很高兴的回了家。

初四早上原打算回爷爷家和哥哥玩,可是一起床,我发烧了,只好先去了医院,看完病回来爸爸说只能在家静静的呆着,那里都不能去了,我也很难受。只好把昨天买的3d拼装拿出来开始拼装,好难啊!最后直到下午吃饭,我和妈妈一起把他拼好了。不容易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过年集体记忆作文

每到年节,忙碌了一年的母亲,总会寻得几天空闲时间,准备制作浙闽一带过年必备的独特食物——黄粿。说是空闲,上山采木下山运米,实际上却比工作的时候还忙。对于过年做黄粿,母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黄粿,也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是陌生的,抑或根本就没接触过。以至于在我上大学给别人介绍家乡美食时,总是说,那是类似于年糕的食物,只不过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实际上,黄粿于我,抑或于我的家乡,与其说是一种食物,不如说是一种过年的“信号”。

大清早,母亲就兴冲冲地邀上姨妈一同上山,去采一种特殊的灌木——山柃木。用它烧成“粿灰”,就是一种纯天然的植物碱,掺和在水里,再把粳米放进去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粳米就会从原本的白色浸染成黄色。小时候,我时常好奇这颜色的神奇转变。但大概是不想同孩童过多解释,大人们总习惯用一句“就像做人,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反正说是被影响了。我未多深究,倒是在后来的日子里结交朋友,脑海里经常回响起这句话。

早前,粳米变色要拿去蒸煮,一笼笼,散发着扑鼻的饭香,被倒进石头做的臼里,一锤接一锤,用木质的锤头不断捶打。这是个技巧活,往往需要配合默契。父亲和母亲每年都是固定搭配,一个负责捶打,一个负责翻动,直到米饭在石臼里捣碎糅合,不分彼此,成为一整团。取出来在案台上滚成长条,切成一块块的,就可以重新放进碱水里保存了。那时候,每每做完黄粿,大人们总是免不了一阵抱怨:“明年不做了,累死我了!”而这句话也就说说,一到年节,上赶着做粿的总是他们。所幸到了现在,针对黄粿制作特点已经研发出了新机器,把浸泡过碱水的粳米,用磨粉机先磨成米粉,倒入木桶蒸熟,最后再用机械碾压切段,一道程序下来,热腾腾且滑韧的黄粿便可以新鲜出炉。相比于之前,辛苦程度减少了不少。

黄粿挺神奇的,刚出锅还是软的,在空气中放一会,就会变得韧劲十足。懂得吃的大人们总喜欢趁着刚出锅的那一刻,掰下一块,一边嘴里呼喊着“好烫好烫”,一边忙不迭咬上一口,在唇齿碰撞之间品尝味道:“今年这个米不错啊”“这个灰烧得好啊,量足够”……年年如是,这几句话都会出现,在作坊里传播。似乎,每一年的米都不错,每一年的灰碱都很好,每一年刚出锅的黄粿最好吃,必须要掰下一块,尝一尝。

一年又一年,现在超市里平时都可以买到黄粿解馋,即便是远在异地的人,也可以在网上下单轻松购买。但一到过年,人们还是会在年前挑个时间做黄粿。如果要问,做黄粿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追溯不了了。而如果问什么时候可以做黄粿,家乡的人倒是都能告诉你,是要过年了。

过年的记忆作文过年的记忆作文字

时光没有痕迹的滑到了,虽然元旦过了就算是下一个年了,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要等着过完农历春节,才是地地道道的把这一年过完了。随着年关将近,容易怀旧的我陆陆续续浮现起小时候过年的片段。

孩子间喜欢夏天还是冬天的天真的提问中,那时的我毫无疑问地选择冬天。最主要的原因是冬天有过年,少时在家乡臧林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还可以什么活都不干,痛痛快快地玩上许多天。实际上放寒假起我们小孩的年就开始了。白天,除了要到田里割一下草,偶尔做一下作业外,剩下的几乎都是玩了。那时的条件差,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电影也是极少,可是玩的花样却很多,扔砖头,打草洞,“斗鸡”,打纸炮,抽乌龟(打牌的一种),造房子,剁铜板,全都因陋就简,难登大雅之堂。但那时村里的小孩子似乎特别多,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演绎着各自的游戏。好不热闹!常常玩得忘记了吃饭,直到大人们找过来呵斥才惺惺回去。晚上的时间也是“细佬们”的美好时光。那里冬天的夜空似乎也特别清澈明亮,在星星的`映照下,我们小朋友们或在干茅堆里伏击抓坏人,或在晒场上捉迷藏,总有使不完的精力和玩不够的节目。

离过年还有几天,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充满年味的忙碌里。炒炒米糖,队里分鱼分粮,杀猪宰鸡,磨豆腐,请裁缝做新衣服……几十道必做的功课是过年所少不了的。家家屋顶的炊烟升腾起来,处处传来此起彼伏的刀与砧板的碰撞声,空气里也充满了令人垂涎的香气和欢庆的气息。小年夜祭拜祖宗是每家须进行的一道程序,外婆事先烧了几碗菜,外公一脸肃穆地亲自端上桌案,并以水代酒斟上满,板凳由我来摆放,而作为女孩的妹妹是万万不能靠到的,为此我也着实自豪了许久。然后大人和我们小孩依次在席团下跪叩首并烧上纸钱,仿佛祖宗真的正襟危坐在桌上一般,叩完头并斟上三轮酒后,打开大门并对门外作揖,算是送走了祖宗。期间,全屋里的人屏息静气,神色严肃,对先人充满了敬畏。我虽不懂事,但受气氛感染只能一本正经,不敢造次。

大年夜终于姗姗而来,唯独这一天我一般不出去玩耍,因为外婆要熬猪油渣,做肉丸,炒蚕豆……可以让我大快朵颐,另外我还有工作要做,要帮助包馄饨,贴对联,要把夜里要放的鞭炮准备好,要把第二天要穿的新衣服新帽子、新鞋、新袜子放在床头。送走农历最后一天,总是在排山倒海的年炮声中苏醒过来,赶快喜颠颠地穿上新衣服和妹妹去亲戚家挨家挨户拜年。这一天是一年中心情最放松的一天。因为有个规矩,这一天大人不许责骂小孩,也是最为富有的一天,会收到塞在年糕里的花花绿绿的压岁钱,而压岁钱最保险最放心的安放处是外婆的手。只有她不会动用我的专用资金,哪怕一毛钱也会帮我悉心珍藏。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村外的大路上,到处都是一群群一队队走亲戚的人,孩子们身穿五颜六色的新衣服,拿着鞭炮等玩具,相互追跑打闹,笑声不断。小小孩则骑在大人的脖子上,晃晃悠悠。过年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偶尔会有一、二支调龙灯、唱春的队伍在村里走动,敲锣声,叫好声,给小村的春节增添了不少热闹。走亲戚时最不愿意的就是在亲戚家里当着众人的面说起我的成绩,小时成绩不太好的我会赶快溜出来,耳不听为净。虽然这样,还是希望永永远远这样把年过下去。你来我往之中,年还是无可挽留地一天天远去。斗转星移,时光和风俗早已迥然不同,但儿时热闹而地道的过年却一直温馨地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

记忆中的过年作文

打开记忆深层里的那扇门,回溯到我的童年,便看到了那时过年时的情景。

可是在过年之前,要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初是西北方的寒流一场接一场地来,风尖寒如薄刀,会割得人手脸生疼,皴皮裂口子随着越来越冷的天寒很难愈合。土地冻得硬邦邦的,水库里的水也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会在冰面上溜冰,打陀螺玩,真是冻得闲人,我们都玩出汗来,扒了棉袄还照样玩。那时的家里都没有什么取暖设施,只能猫在家中,太阳出来老高了才想着出门。老头儿们围坐在那柴禾垛跟旁抽着旱烟袋晒暖儿,话一些家常理短和庄稼的种植与收成情况,一些中青年的汉子则一伙一伙的打牌,吆五喝六的叫声很响。有时就听得三巧她娘站在街口叫骂男人了,男人要脸面也会对着叫嚷:“再骂,你再骂看我不回家好好地修理你”!仰头看天果真晌午了,才恍然想到牛羊猪都该喂了,这才站起来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土草叶嬉笑地跟着三巧她娘怏怏地回家。谁不知道三巧她爹是有名的“气管炎”,在村子里他们辈分又大,都爱开那玩笑,就听有人故意说:“嫂子,回家了可别让俺哥再跪搉扳了”女人听了这话儿也没了脾气,噗嗤乐了:“看你那熊样,想跪呵,俺还不稀罕呢”,说着时还故意将大屁股一扭,她本是有名的戏痴,做那戏子样水云袖子一甩,浪气三颤的,那些庄稼汉们无不被逗得连发粗狂的笑声。

也是,最不识闲的是家里的女人,冬日里白天又短,除了做饭拾缀家务照料孩子外,还要缝补洗浆忙得是脚手不闲,能不急吗!眼瞅着农历就进了腊月门儿,一交腊月便有了年味儿,也多了些热闹,看似平常賴怠的汉子,这时候也都有了些灵活性子,说到底还是心疼自己的女人,大多都会配合她做一些家里的力气活,好腾出手来让女人多做些缝补洗浆的针线活儿,也是无数日子的期盼里就为了能过个好年。孩子们也来了精神儿,他们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了,或是在门外的老土墙上划杠,一个杠儿代表一天,幼小的心灵里开始对年有了一种想往、一种期盼,但是主要的还是因了嘴馋,恨不得让自己长了长腿长臂,一步迈到年里把好东西可着劲儿吃个够,扑进年里、热热闹闹就地打个滚儿。忽然有一天,原本寂静的乡村里有了零星的鞭炮声,嗅着那火药味,小伙伴们之间会高兴地相互说着“点炮了,点炮了,就要过年了”。直到有一天听大人们说叨:时间真快呵明儿腊八了。这让我们感到新奇、得意,更有了一股说不出来的快乐滋味。

腊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我们鲁西一带各个乡村里多年的老风俗。而那腊八节的歌儿我们也早已耳熟能详,说唱得甜润着呢: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呵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们家也常喝,母亲过日子虽然很节俭,但是喝几顿香甜的腊八粥,在我们家也算是拉开了年的序幕了。“要喝腊八粥了,要喝腊八粥了”在头一天里,我们就已开始蹦跳地围着母亲喊。

说也奇了,在家里平常不怎么见的那些豆呵、花生仁儿、甜枣儿、都被母亲变戏法似得给变出来了。到了腊八这一天,她会起的特别早,可能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就早早起床了罢,当我们醒来的时候就已见她在煮腊八粥了。满屋子里热气很盛,飘散着浓浓的腊八粥的香甜味道,真是好闻,我使劲儿吸着鼻子,就听得锅里的粥在咕嘟咕嘟得响着,引得我们又惊喜、又馋嘴叭咋着,口里不由得就变滋润了,那口水咽下去又上来、上来又咽下去,于是乎便赶紧起床穿衣、哧溜下炕,摸起冻有冰碴子的碗,也来不及除掉那厚厚的冻凌,就让母亲盛。母亲会嚷嚷着:“别急,别急,烫着了”。可嘴馋心急着要喝,哪管得了那么多呀!腊八粥呵,真是好喝,一气喝了两大碗。后来喝过多种品味的粥,什么五谷豆香粥,银耳莲子粥,八宝粥,加了蟹肉做成的蟹粥、奇香无比,但是都没有童年里的腊八粥好喝,香甜爽口,味道又冲,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果真是那样的吗?其个中滋味只能交给时间去解释了。

过完腊八节,赶着天气好,太阳光照着人身上不怎么寒冷,空气中没有冷风儿强吹着时,母亲就计划着该扫尘了。扫尘特别麻烦,需要将屋里的大大小小、零散的的日用物品都倾出屋去。这些东西就堆放摆满了院子,走路的空留得很小,出出进进的需特别小心。这时你看吧,那平常急用时怎么也寻视不着的东西,一经扫尘的日子又都显出来了,我会觉得很好玩,走上去摸一摸,看一看,突然感到惊喜,把玩一番又突然的丢弃走开,再也不当回事儿了。那时是土屋灰尘也多,在扫尘前母亲会将自己全副武装,只留了眼睛鼻子在外,拿个大扫帚,满屋里上下左右地扫,屋子里灰尘弥漫飞扬,看不清人影儿。但是也多数是扫尘的功夫,没有搬弄东西的时间长些,这一天下来母亲会很累。

扫完尘的屋子里,显得清爽多了,墙上显出了扫帚扫划过的纵横交错的白道子。那些没有规则的白道子,将整个的墙壁网织成了黑白的“图画”儿,我由那“图画”中随意去想象,会看到各种姿态的“小动物、鱼虫、植物……”往往让我凝神观望许久。看母亲将新报纸贴上去了,我的“图画”也不见了。窗户上糊了薄而透亮的白水连纸,母亲还会剪了大红的新窗花贴上去,这让屋子里焕然一新。把那些陈旧的不用的东西,该扔的扔、该烧的烧,有用的洗洗刷刷晾干、晒好等着过年时用。我们的衣服鞋袜都要准备新的,但是有时候也有七八成新的,母亲会说小孩子家的,穿的不破、干干净净的就行了。其实我们心里多想穿上更漂亮的新衣服呀,那样在小伙伴们之间一站,感觉会特别美。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又叫“辞灶”这全国各地的风俗都差不多。在我们数星星、盼月亮中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会听到大人们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多数人家会提前由集市上买来印有灶王爷的“神码”,给灶王爷换新衣,换新衣时先将旧的灶王爷给“请”下来。这样的仪式一般在晚上进行,还要给灶王爷坐骑的宝马摆上草料和水。传说中趁人们都睡熟了夜深时分,灶王爷就骑上宝马飞上天庭,给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优劣表现,所以人们在张贴印有灶王爷的“神码”时心意是虔诚的,并在两旁还贴上对联,对联挺有意思的,我还记得清楚:

上天庭多美言好事,

下界来愿广带吉祥。

横批是:一家之君。

我爷爷张贴时嘴里还要念叨念叨,听不清楚说的什么?小孩子也不便打听,贴完时放一挂鞭炮算是给灶王爷提前送行了。我们自己家从来不贴,我父亲在村子里算是文化人,他不信这一套,认为是搞封建迷信,不过他热衷于给家家户户写春联,从那时起天天都很忙了。

祭完灶,不几天就到了年关,性子急的人家开始置办年货。不用说最引起我们兴趣的是看铁蛋他爹杀猪了。在村里架起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的水备好。铁蛋他爹扒开棉袄缠在腰身上,随将单衣的袖子撸起,抡好架势,眼睛不眨头昂起,举起白刃子尖刀,“噗嗤”一声刺进捆绑着的猪脖子里。再说那猪也甚是可怜,可能知道死期来临?撕破胆地狂嚎尖叫,随之冒着泡沫和热气的鲜红血液泉涌般喷流了出来,接了大半盆,再看那猪只有喘息的机会和挣扎,很快便没气儿了。接下来才是烫猪,有话说得好:死猪不怕开水烫,那气息全无的猪怎么还怕烫呢?让滚烫的水在身上流过来淌过去,也没有了知觉了。被脱去毛的猪,冒着热气,气鼓鼓白光光,翻着白眼齿牙咧嘴,四腿朝天地躺在案子上等待开膛。看热闹的围了很多人,他们说笑打闹、议论的都是关于猪的事情。而我们会跟在铁蛋的屁股后面转、就是为了要和他一起玩那泡衣,里面放上玉米粒儿吹大了当球踢,很是欢喜。当然有买猪肉的、现场割肉,要下货的捞一挂肠子连肝带肺。猪是吃粮食长大的,肉会特别得香。

办置年货的要到年集市上去。集市上很热闹:推车的担挑子的,卖着各种日用物品、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卖鞭炮、二踢脚的摊位前围上好多人看热闹,摊主扒了棉衣一边放着鞭炮吸引人,一边大喊大叫地来展示鞭炮的品种花样之多。赶集的碰到熟人会热情得打招呼,欢喜地问年货办置得如何了?说些吉利的客套话语。

这时节家家户户的屋里也开始忙活起来:二十六把肉购,二十七打花糕、二十八煮饺菜、把面发(蒸馒头),二十九杀鸡鸭,三十煮一锅大肉,包着饺子过大年。

最有说头的是打花糕,那是我们鲁西一带的古老风俗。花糕是用发面和红枣做成的,它是过年时回赠亲友的的礼品。花糕有“云子糕”、“车轱辘糕”两种。“云子糕”类似于宝塔形状,花样品种繁多,可以做成个典故,也可以不做。相比“车轱辘糕”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一顶一底,中间填上面和红枣,顶上可设计些简单的花型,摆放好看的枣花。新嫁娶的媳妇,头三年里娘家每一年都要给婆家打一块十多斤重的花糕,还得一年要比一年高大,起发得又白又好看才行。花糕好看,代表新媳妇的手巧,将来会过日子,有的人家觉得自己拿不出好活儿,就请村子里的巧手姑娘、媳妇来打以充当门面。花糕上点上红,抹上绿,是喜庆更是祝福,让亲戚朋友家,婆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越过越好。

煮饺菜就是拿了白萝卜切成片煮熟、到时候剁碎了好包饺子吃,算不得稀奇不说也罢。如果这一年里没有年三十,那就更忙了,二十九这一天又是炸煎、杀鱼扒鸡、宰鸭、还要包饺子,贴春联,煮一锅的大肉。这么多的活儿需要全家人齐动手分工来做才行。大年的除夕,我爷爷会将写有几代先祖名字的挂轴挂在屋堂门的墙上,并在桌上摆放些供品,还要去祖坟上烧香点炮,念念叨叨的,说是把各位先祖都请回家一起过年。回来后也让我们和他一起在挂轴前烧香跪拜。这一夜里,烟花爆竹的响声不断,真是将过年的喜气儿喧到了九霄云外。

除夕饭是水饺。饭前爷爷还要在每个门口烧上香,院子里点上红灯笼整夜不息,把个院子给照得亮堂堂,映得红彤彤的,这预示来年的日子会兴旺发达。并在院门口的地上放一根木棍,寓意不让鬼神邪气进院子。还要将一分、二分的钢镚儿撒落在院子里,等初一来拜年的人一进院子看到那钱时会说年年有余钱等一些吉利的话。最热闹的是除夕之夜,我们会挑着各种花灯笼,燃放着滴滴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看大人们燃放烟花爆竹,心里真是欢畅呵。

小时候没有电视看,夜里又奇冷寒,我们在外面玩到八九点钟就回家了,这时的母亲还在包饺子,包上几个钢镚的和几个甜的水饺,预示谁吃着了谁就有福气、将来的日子会过得甜甜蜜蜜。等母亲包完了饺子我们会围坐在一起拉年话,父母会嘱咐我们一些话语,譬如大年初一要起早,谁家起得早谁家过得就好,起来后也不能大声说话,说话要说吉利、祝福的话,吃到破皮的饺子时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大年初一家里人更不能拌嘴,那样会一年里啥事情做起来都不顺当。当我们睡了时母亲还会将我们的新衣裳,新鞋帽放在枕边,大年初一早起来时好穿,而他们继续守岁。像我爷爷就一夜都不睡觉,他会这儿上香,那儿磕头,邀上狐仙姑娘,财神老爷保佑家宅老小平安、一起过大年,他过年的喜庆劲儿真是好,比一个孩子都高。

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起就有放鞭炮的,两响声会震得窗户纸忽闪忽闪响,两三点钟开始下水饺。烧锅时不能拉风箱,烧的是晒干了的棉花柴或秫秸之类易燃的柴禾。煮好的水饺头一碗要先到天老爷、祖先的'香案桌上,各屋子的门旁都供一供,而后全家才开始吃,吃的时候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碗里不能吃光要留几个饺子,这样寓意着会有好日子过。母亲还会煮一些鸡蛋来吃说是“滚灾”。吃完饺子以后穿得暖和和的开始到长辈家磕头拜年。拜完了年天也明了,孩子们欢喜地聚在一起,会比是谁的新衣服漂亮,谁家起得早,谁家的饺子好吃又香,谁家放的鞭炮多而又响,谁得到的压岁钱多,真是有说不完的开心话,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中。

午饭是丰盛的,一年中或许都不怎么吃肉的人家,过年时也要吃上几顿肉馅饺子,中午饭也要吃肉,鱼或鸡鸭,吃之前,仍要给祖先、各路神仙上香和供一供。一天里不能扫地和院子,不动针线,剪刀。扫了就是把财和运气扫走了,针线拉拉扯扯会有忙不完的活儿,剪刀外露了会出现不好的糟事。到了下午村庄里就显得寂静多了,因为一连几天的忙碌加上除夕的守岁,人们已很疲乏,吃过晚饭以后便早早入睡。

大年初二就开始提着礼品走亲串友。新出嫁的闺女更要回娘家,新女婿要同行,俗称“请新女婿”娘家会准备上好的菜肴,还要有长辈来陪。闺女还要准备一些红包分散给娘家的小孩子们,吃过了午饭后小两口要早早回婆家去,以免公婆的挂念。

俗话说: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到初三。是说日子过得之快,再有十几天就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可谓将过大年的喜庆和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各个村庄里都很盛行表演,踩高跷的,耍狮子的,跑旱船的,玩龙的会接连不断,相互串村进行表演。到了晚上,还放各种烟花爆竹,什么起花,转花,盘花等各种花样品种很多的礼花。看花的人很多心情都很激动,其热闹场面,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各种庆典逊色。

过完了十五就到了正月十六。在我们鲁西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出行的好日子,俗又称“跑百病”这一天的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时,各村里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里的盛装,走出家门,涉足到村外较远的地方、高坡上、林子中折一支柏枝回来,用以说跑一跑,百病丢。是一种心意,确保自己长命百岁,幸福安康的意思。

二月二是年的尾声,又俗称“围囤日”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了,记忆中都是见我爷爷去做那事情,年轻人都不怎么热衷。做法就是我爷爷事先将草木灰放在木锨头上,他拿着木锨的把站立着转一圈,那灰就撒成一个大圆圈,形似圆形的粮食囤,在各个屋里也围上几个这样的小囤。院子里的大囤中间要挖个小坑,里面埋上五谷杂粮,有的大囤周遭用灰还画上梯子,代表粮食囤的高大。而屋子里的小囤中间要埋上布头,麻线,或是各种吃的食物。在我爷爷看来通过他的围囤,就是期盼今后的日子是大囤尖小囤流,年年的吃穿不用愁,日子是芝麻开花越过越红火。令我不胜感慨的是现在人们的日子都确实好过多了,我爷爷倘若地下有知该会多么的欣慰!

等我长大了些,再过年时就没有那么高的兴致了,反而想逃懒怕被母亲指使着要干这干那的,认为过年也不过如此,不懂得珍惜那是多么淳朴的民俗风情时日,应该多尝试才好。现在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对年味的感觉反而淡了,那是因了我们吃的用的,穿的天天都像在过年,但小时候记忆中的过年,我永远不会忘记,细细品味,有太多的滋味在里面呢。

记忆中的过年作文

闲来无事,想起作业中还有一个作文。于是打开电脑,在发着蓝光的屏幕上一页一页的寻找。偶然间,我看到了一篇眼前一亮的作文。这篇作文也是一篇观后感,但这篇观后感却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

“记忆里的家乡的过年是极为热闹的。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红红的灯笼,大家一起手忙脚乱地往自家的大门上刷上一次粘粘的浆糊,小心翼翼地用粗糙的手掌笨拙地贴上红红的对联。”这一段话使我回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幼时的过年都是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过的。每年大年三十的早上,大人们都忙着买东西和打扫卫生,孩子们没有事干就只能出去玩。哥哥姐姐总是会带着我出去玩,哪里人多就去哪里玩。黄昏时分,一行人带着大大小小的东西回到家,匆匆洗完手就迫不及待的坐到饭桌前,一边同哥哥姐姐大闹一边往嘴里送东西。吃完饭后,就迫不及待的跑到楼下,在一片绚烂的烟花中盼来新的一年。

临近过年,只能在心中默默期盼那些远在他乡的兄弟们能重新聚在一起,回忆一下心中最快乐的那个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