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记忆过年的记忆(优秀13篇)

时间:2023-12-08 13:51:43 作者:灵魂曲

优秀作文是以优美的文章语言表达出深度思考和独特观点的文学作品,它可以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感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年的记忆四年级作文

过年,讲究氛围,而乡村中的年无疑是人间烟火最盛之处,也因此常与家人相伴着回乡过年。孩童生性贪玩,平日里少不了受长辈的约束,而除夕却是例外。大人们忙着置办年货,将家中妆点一番,自然没那闲空再止住我们玩闹的步伐。

家中小孩多,玩得更是尽兴。偷偷拿来夜里要放的鞭炮,大伙儿一溜烟似的`跑进后院。你扔一个双响儿,我点燃一个炮打灯儿,噼里啪啦的声响自然是逃不过前厅大人们的耳朵,只听一声笑骂道:“留神些!小心给溅着!”便又忙活去了。

暮色似无边的浓墨,泼洒在天空中,逐渐填满,只留些许星光。而夜却不似以往般寂静,反倒愈加热闹起来。繁忙了一天的人们此刻欢聚一堂,女眷们纷纷大展厨艺,佳肴数不胜数,摆满了一桌。其实无论是山珍亦或是海味都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团聚,才算是真真过个好年。

饭后,大人们将一连串的鞭炮高挂在门口,火柴一划,点着了!我不敢靠近,只得远远看着。世界在一瞬间被点亮,耳畔充斥着鞭炮发出的响声。算是深切感受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含义。末了,小跑着到台阶上,一抬头,火红的灯笼正散发出橘黄色的光亮,尽管处于寒冬时节,却仍能从中摄取一丝温暖留在心间,一放便是许多年。

可依旧在电话那头传来亲切的问候:“囡囡啊,天冷,多穿点儿,出门记得戴口罩,阿・・・・・・”家中,极少下厨的父亲“再拾”锅铲,鼓弄出一桌子菜,虽说简单了些,却别有一番滋味。许久未读的书被拭去了尘埃,而读书的不再只有我,还有与我同坐一室的家人。冬日的阳光不甚热烈,却足够温暖,流动在窗前,如潺潺溪水一般。空气中尽是橘子汽水的甘冽,不腻,甜得正好。厅内只有指尖翻动书页的声音,虽静,却远胜于纷闹,恍惚间,竟觉出些岁月静好的境界了。好像有什么东西,又将久未经营的亲情重又联系在一起了。

过年的记忆的散文

过去,人们在过年的时候,往往爱说一句话,“年年有鱼”,吃鱼包含年年有余之意,寓意生活富裕。在我的记忆里,只有过年的时候,妈妈常对我们说有喜欢吃的黄花鱼,那算是满福到家了。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大的黄花鱼。

我小时候是在海滨城市大连长大的。家家户户没有不吃鱼的习惯。但老百姓吃的常常是“破鱼烂虾”,那时一元钱可买到一大铝盆杂鱼,碎的鱼洗净放点油盐酱醋炖一下,全家饱餐一顿。其余把好点的鱼一点点挑出来,用盐卤一下,放在墙头上晒干,等冬天没有菜吃,孩子们早晨上学的时候拿出来,放在炉子上烤一烤,就着黄色的玉米面饼子吃完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可是,人们都喜欢吃黄花鱼,这是每一家人的愿望。那个年代,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敢有这样的奢望,也只有过年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才有变成现实的可能。平日里是买不到的。也就是说,即使吃到大黄花鱼,也是一年一次,这应该非常重视和珍惜。人们过年大方,其它日子都节俭,老人常说,年好过,日子难过。平日里即使有黄花鱼,也不一定舍得花钱买。进入腊月的时候,过年的气氛渐渐浓烈起来,邻居间问话,提及年货的采办,一定会相互来一句:“黄花鱼买了吗?”得到对方肯定回答后,都连连说:“这下可过个好年了!”人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买到黄花鱼才是真正过好年。

大的黄花鱼不是轻易能买到的,要早早的,去副食店排队。那时候,肉、白糖、烟酒,都是凭票供应的。按说应该人人有份,可是去晚了,常常买不上。黄花鱼都是装在纸箱里冷冻的,一坨一坨的'。营业员拿着一坨鱼,往地上一摔,黄花鱼便松动了,冰碴散落在地上。柜台前挤满了人,盼望早早买上自己的那一份。人们都讨好与营业员开放着花朵般的笑脸,能够买上称心如意的鱼,回家过个快乐的年。

脚下的积雪,被踩得咯吱咯吱响,似乎也在发出欢快的笑声。年前的几天,总看见有人在自行车的后座,夹着报纸包裹的黄花鱼,大黄花鱼身子长,包裹了中间,两头却露了出来,这个人是幸福的。也有细绳子拴着,手里提着走,走的小心,怕掉下来,随着人的脚步,在身子的一侧,一上一下,晃晃悠悠的,看着也觉得喜庆。

人们喜欢吃黄花鱼,是有原因的。主要是,我觉得做起来简单,少放点油,用葱花鲜姜爆锅后,将鱼放在锅内,加盐、酱油和水,然后小火炖上十几分钟,就可以了。鱼肉颜色像白白的蒜瓣,用筷子一夹,吃一口软软香香的,中间一根大鱼翅,鱼肉上两边有小鱼翅一眼就看出,老人小孩都能吃。奇怪的是,黄花鱼腥味很重,可是盘子端上来,吃起来倒不觉得怎么样,反而觉得味道很鲜美。吃黄花鱼时,家家户户都要蒸上一锅大米饭,就着吃一大碗,再加上点黄花鱼汤,有滋有味,真过瘾啊!现在想起来口水快要流出来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每次吃黄花鱼的时候,总想用鱼汤来泡大米饭吃。一家做鱼,香味四处飘散。在外边疯跑的孩子,没有心思放鞭炮了,急急回家,看着桌子上,摆着浅浅的金黄色的黄花鱼时,顾不得母亲的呼喊,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在以后的一年里,回想起来,都真切地想起那黄花鱼的香味。

我那时年轻,不能光吃黄花鱼,还要出些力气的。干什么呢?就是让妈妈教我如何收拾黄花鱼。我清楚记得:首先是把冰冻的鱼用温水融化后,开始用剪子把鱼肚子剪开,把里面的肠子、心肝等,还有鱼鳃一块掏出来。开肚前要用手摸一摸鱼肚子,如果硬的话,是雌鱼有鱼籽,先把鱼籽轻轻拿出来,大的中指那么长,小的有小拇指长,米黄色的。这鱼籽很香,但小孩子是不能吃的,大人说小孩子吃了不会“数数”。然后再用剪子把鱼鳞一点一点刮净,要慢慢小心地刮,不然会把鱼肉弄碎。最后用清水把鱼洗净才算完成任务。黄花鱼清洗完毕,原来僵硬的身子,变得柔软了,似乎能动一样,这怎么可能呢?我在努力想象着黄花鱼活的神态,它在地球上的大海里,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快速游动,闪耀着锋芒,穿透了深不见底的海水,金黄的颜色多么醒目,多么传神啊?如今,已经是我们过年餐桌上的美食了,就让我们的肚子作黄花鱼的海洋吧!

的确,食物常常和记忆联系,和感情紧密相连。现在,多少年过去了,开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在不断提高,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冷冻或新鲜的黄花鱼。什么样的鱼都有,各种味道也能习惯了。但我还是喜欢自己做黄花鱼吃,合口味,这自然是一条原因。我品尝了许多做法,有火烧的,醋溜的,麻辣的,还有清蒸的,都好吃。可是,我总是爱吃新鲜清炖的,我们兄弟姐妹每年都要在一块欢聚一次,回忆童年的艰苦生活,怀念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一条条整齐的鱼码放在盘子里。看着是多么熟悉、亲切、家常啊!似乎,我吃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那一盘黄花鱼;似乎,我又看见了母亲在我吃黄花鱼时,那喜悦又略显忧愁的眼神;似乎,这像一泓甘泉哺育着儿女成长,母亲的品格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代代相传。

写过年的记忆的作文

2019年春节前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席间,长辈们很自然地聊到了今年春节怎么过的问题。“现在每年一过年,就是来回串门,到你家吃一天,到我家吃一天,太没意思了!”大姨笑着抱怨道。“就是,要不今年咱们办个‘家庭春晚’大家热闹热闹?”妈妈率先发出提议。“好啊,到时候我唱个《红梅赞》”“那我跳段舞”“我来段豫剧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开心地讨论着。

我本以为这只是长辈们茶余饭后的说笑,却没想到,长辈们把这个事儿都放在了心上。第二天大家就在微信群里确定好了活动时间;爸妈一连奔忙了好几天联系活动场地;三姨想办法借来了音响话筒和摄像机;大姨和二姨天天聚在一起温习年轻时学过的舞蹈……当然,长辈们也给我和表哥表姐布置了任务。当主持人、唱歌、跳舞,最不济也得出个诗朗诵。我们立刻投入到准备工作之中,每隔一两天还会收到长辈们亲切的关心:“你们的节目准备得咋样了?”看着一家人都在乐此不疲地忙碌着,我感到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大年初六,天空飘着雪花。约定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半到租好的酒店会议室集合,然而在中午一点的时候,所有人都到齐了。表哥调试着摄像机、音响和话筒;我和表姐一遍一遍地熟悉着主持词;参与表演节目的长辈们纷纷开始化装、试伴奏;没有节目的便忙着摆水果和布置会场,这热闹的场景和央视春晚彩排现场有几分相似了。

下午两点半,伴随着欢快的《春节序曲》响起,我和表哥表姐一同走上舞台,高声宣布“首届家庭春晚正式开始”。首先出场的是大姨和二姨挥动着红绸子合跳的舞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以及爸爸演唱得原汁原味的豫剧《朝阳沟》;紧接着是帅气的表哥高亢浑厚的独唱《鸿雁》,还有表姐夫令人拍手称快的精彩魔术;之后可爱的小侄女也登上舞台,背诵了刚刚学会的《弟子规》;最后在《难忘今宵》的优美旋律中,全家人一起登上舞台将这喜庆祥和的时刻定格在了全家福。

虽然距离那次别开生面的“家庭春晚”快两年的时间了,但是每当提起这件事,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我想,长辈们组织发起“家庭春晚”的用心,归根到底是在努力维系我们的大家庭能够幸福祥和、根深叶茂。这份美好的心愿,应该是所有家庭共有的呼声吧,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可谓是终生难忘,可更使我难忘的就是对过年的记忆。

我家住在吉林桦甸境内最东边一个叫夹皮沟镇再普通不过的小屯子里,那里除了有连绵不断的群山和各沟岔淌出的河水,还有开垦在群山之上的山坡子地以及座落在沟趟子里的村落。虽然我从小就在乡村里长大,但天性让我和其他山里的孩子一样盼望过年。因为那时的过年太让人向往、太让人招迷、太让人渴望了。因为年的到来对每个农村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因为有了这样的情结,以至一年有那么多的节日都没能让我心醉,而唯有过年却让我魂牵梦绕以至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农村,每到年关都要做这么几件事情。一是杀年猪,二是准备年饭,三是捡煮饺子柴禾,四是糊屋子,五是换炕席,六是做新衣服。过去每逢过年凡在屯子里生产队过活的社员每家都要杀一口年猪,一般人家除了头蹄下水外只会留一少部份自己家用,剩下的都卖给了左邻右舍。如果哪家没养猪他就会早早的选好哪家提前订下来,等到这家杀年猪时会把订给人家的猪肉称好份量放在那里等买猪肉的人来拿,买猪肉的人拿猪肉时也不用再称秤就会拿回家去。记得我家也和其他人家一样每年都养一口年猪,一到腊月进门就开始宰杀。杀猪那天父亲会找来好几个人帮忙,先是把猪从猪圈里放倒绑上四蹄,然后抬到院子里。院子里早就事先放好了大桌子,桌子旁边放上一个盆,盆里面放有一把早已磨好了的杀猪刀。等把猪从猪圈里抬出来放在桌子上,两面的人分别把住猪的耳朵尾巴和腿。然后杀猪人拿起杀猪刀,照着猪的脖子底下气管的部位就捅下去。这时猪会发出歇嘶底哩的叫声,只见被捅的地方猪血会像穿箭一样淌出来淌在事先准备好的盆子里。为了猪血不会马上成块,放血前还要通常往盆子里放把盐。猪杀死后要从一条腿处割个口用一根铁棍向猪身的各个部位插进去,然后用嘴憋住力气从猪腿开口处猛的往里吹气。这时只见猪身子逐渐的鼓了起来,为更好的把气吹到猪的各个部位站在身边的人还要用棍子不断的在猪身上敲打。等把猪完全吹鼓起来吹气的地方是要用绳子扎起来。这时屋里的大锅早已烧开了水,将猪抬在锅的上面用锅里的开水猛劲的往猪身上浇,这时再用刮猪毛的刮板往下褪猪毛,等猪毛完全被褪好褪干净就把猪抬回到院子来,开膛取出灯笼挂一口年猪就杀好了。

杀完年猪通常要请人吃饭,家里和捞忙的人就会把血脖割下一块,切成不大不小的扁块放到锅里炖,然后再放上早已切好的酸菜、猪血和粉条,一锅香气可口的杀猪菜就完成了。这时外面的年猪已处理完,被请的客人也早已围坐在炕桌旁一起喝酒吃杀猪菜,这样年猪就算杀完了。而每当这时就让我想起一夏天的割猪食来,那时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头猪卖钱以供家用,我和姐姐弟弟每天都要割很多猪草回来剁了馇成猪食喂那圈里的几口肥猪,虽然有些辛苦但想到过年时吃肉的香味,心里还是暖融融的。

农村过年一般都提前准备年饭和菜,只有那跑腿子和单过的人不准备。那时农村很穷一般年饭大体有这么几种:一进腊月先是蒸粘豆包,粘米面通常由每家种的小黄米和粘苞米通过浸泡磨制而成。由于是自家种植没有太高成本,所以每到这时家家都会包不少的粘豆包冻上放在棚子里准备腊正月吃。再就是蒸馒头,一进年关,特别是腊月二十七八,每家都会提前把过年吃的馒头蒸好,放在棚子里过年那几天拿出来一馏就可以吃了。再就是做豆腐,凡是有能力的人家都会做一两个豆腐,做出的豆腐一部份放在凉快的地方保存好过年时吃新鲜的,剩余的都被打成相等的小块放在棚子里冻成冻豆腐随用随时去拿。还有就是呼猪肉,年前每家杀的年猪通常都会放在棚子苞米仓子里抷上雪冻上,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就会把它拿出来,除了一部份留做炒菜包饺子外剩余的象猪头、猪蹄、猪下水和猪肘子都要下锅煮熟,过年上到饭桌上。还有就是疏菜,那时没有新鲜菜可吃,过年吃的总是老四样土豆、箩卜、大白菜和酸菜。一到过年放在菜窖的菜由于远,各家各户都会早早的拿回屋子里等过年那几天用。家里门前就是一座仓房,每到这时我总感到那里就象聚宝盆里边有很多我期待的东西在里边。而父亲亲手锁上的那把大锁头又让我感到它是那么的神秘。

捡煮饺子柴禾一到年关几乎成了各家各户的惯例,每到这时各家各户都要提前准备煮饺子的柴禾。那时在山区住的都是土草房平时捡柴禾不分干湿都要烧,但要过年煮饺子就要有一定的讲究了,就是都要用站杆柴禾来煮饺子。所谓站杆就是林子里站着枯死的树木,由于它枯死时就在山林里站着树木没有被雨水浸泡几乎没有水份。所以居住在林区的人家每年都会把干透了的站杆捡回来再劈成小拌,留到三十晚上煮饺子用。这种柴禾最好的要属山里的爆马子树,这种树开白花黑皮木质呈白色而且硬而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燃起来会发出如鞭炮燃起来的声音。后一种是山桃树,山桃树木质细腻切呈粉色,不但含水份少燃起来也会发出七哩啪啦的声响给除夕夜增添了喜庆。而杨木在林子里最多也好捡,它不但水份少木质呈白色,烧起来火苗起的快。由于爆马子山桃树稀少,山里人在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时最多选择的多是杨木站杆。

记得家的西面就是大山,每到这时哥哥就会带我去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那时农村社员家是不养牛的,捡柴禾一色的用人爬犁往回拉,我们平时捡柴禾不会走远,只要能烧火就行。而这次是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于是跟着哥哥拉着爬犁翻过了好几道岭去那大岭西去捡。山上积雪很深,哥哥总是让我抗小的,那干透的山桃溜光水滑的杨木站杆,让我们一会就捡满了一爬犁,然后往家拉。每到这时我总是给哥哥当助手,站在他的旁边用栓在爬犁腿子上的绳子一起拉那沉重的爬犁,等把柴禾拉回家劈成小柈,父亲早把那呼好的猪肉给我和哥哥端上桌,吃着那香嫩的猪肉总有一种浓浓的年味在心里头。

糊屋子是过去乡下农村每逢过年总少不了的事,因为那时的房子多是土草房,好一点的就是盖的高一些大一些,总没有脱离了土草房的范畴。而这些房子无论是好一点的,还是孬一点的都要在过大年之前把陈旧的屋子糊一糊。糊屋子除外屋做饭的下屋不糊以外其余的房间都的糊。糊屋子有三种糊法当时在屯子里盛行。一种是印花纸糊墙,一种是白纸糊墙,再有一种就是报纸糊墙。印花纸糊墙最贵只有好房子人家使用,白纸糊墙要贱一些有一部份人家使用,而最多使用的是报纸糊墙。这种纸不但在当地供销社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而且有时还会在队上或其它地方不用花钱也会搞到。因我家老房子是那种陈旧型的所以一般都用报纸糊墙,记得每到过年父亲就会把在大队看过的报纸拿回家,我和姐姐就会把屋里糊的焕然一新。糊屋子不管你的屋子有多么破或多么旧,只要用纸糊上一宿之间就会使屋子由陈旧变的亮亮堂堂。每到糊完屋子我和弟弟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躺在炕上看糊完的报纸,特别那上面的大小字你躺在炕上就会知道很多国家大事。

过去在农村都盘老土炕,而这种老土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暖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一般都是昼短夜长,那时经济不发达一般农村人家每遇过年炕上都要换领炕席,所以每年过大年不是很穷的人家都要做这件事。炕席是那种用高粮桔杆刮去里边的瓤编制而成的,炕席编制有两种:一种是窄溜的一种是宽溜的,窄溜编制的炕席细腻铺在炕上美观好看但价格贵,宽溜编制的炕席粗狂大方价格便宜一般人家都选择这种宽溜的。记得一到换炕席的时候,我和弟弟们都要先上去打两个滚。晚上临睡觉的时候总会钻到被底下感受一下躺在炕席上的滋味。

换新衣裳是那时农村的***惯,每逢过年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做上一套新衣服穿。做新衣裳是孩子半大小子和姑娘们一年中最盼望的事,每逢过年无论是家里过的好还是不好都要做一套像样的新衣服穿。由于那时国家经济落后物质馈乏,农村人穿衣都实行老三样即;黄、蓝、黑三种颜色,黄蓝两种颜色大多都做成外衣穿,而唯有黑色做成冬天的棉袄,而姑娘和年青妇女则都做那种小花布。一到过年你到大街上看一看,无论是走亲戚的还是串门子的男人都穿黄蓝黑三种颜色衣服,而女人都是花格子小棉袄。如果是一家子出来的小孩,男孩都会穿着一种颜色和一个样式的衣服,而小女孩则一色的花格子衣裳。由于我从小就没了母亲,是父亲含心茹苦把我们子妹六七个抚养长大。日子虽然艰难苦涩,但每年的新衣服父亲一件也没给我们少过,让我这没娘的孩子感觉在父亲的羽翼下生活也是那样的温暖幸福。

就是这样各家各户的年过得还是不一样,过去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顿面,一般只有五月节、八月节和过大年这三节队里才分面,分面的时候家家户户要拿苞米去换,所以过年只有三十下午那顿饭才开始吃细粮,那天下午各家都会炒很多菜再蒸上年八看不到的大米饭,一家人在老人的操持下吃完年饭喝完年酒开始给年岁小一点的压岁钱,因为就要过除夕了兜里不能空着。除夕夜每家都会吃饺子放鞭炮,有条件的能有几个菜条件不好的也只有饺子。除一早上还是吃饺子,下午是馒头,这样初一到初五,有条件的能吃到初五,而没条件的也只有拿别的粮当细粮来补充。那时农村兴种大黄米和小粘米,没有这些的在年根到来之前换些苞米面馇子也算过年啦!记得“”有一年过大年,父亲由于被打成走资派在屯子里挨斗。那天已经是三十晚上了,但由于父亲在挨批斗时说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一直被造反派领人批斗很晚,就是在那种逆境中父亲回到家中还是乐呵呵的给我们做了年夜饭,那年的年夜成了我一生都难忘的年夜。

总之有句俗语说的好过了初一就初二,初二很快到初三,初三下面是初四,初五到来过完年。初五这天通常被人们叫做破五,它的意思是到了这天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这天一般都会把新衣服脱下来,放到柜子里等明年再穿。而从农事上讲从这天起就得干农活了。在东北林区这个季节还是检柴禾的季节,各家各户要是没有别的事情可做都会开始上山捡柴禾。那时家乡屯子左右的大山都还是树木,人们都习惯了以放鲜树做为烧柴对象。上山那天首先要给山神爷老把头磕几个头,嘴和心里都叨咕着让山神爷老把头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家中没灾禍保佑发财的话语。然后选好一棵树把一二百-响的炮仗挂在上边点燃,这时山上山下就会传来很多响声。从此时起年也就算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作者|周文涛。

公众号|咱们村。

过年的记忆作文

在爆竹声、笑声、叫声中迎来了我们中国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除夕。时光匆匆,快乐的20xx年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现在迎来了20xx年。在除夕夜的前一晚,我兴奋地根本睡不着,想着明天丰盛的年夜饭,响彻大地的爆竹声,绚烂整个天空的礼花……渐渐进入了梦乡!

“懒虫们!起床了,我们去公园咯!”姑姑的“闹铃”声叫醒了我的美梦,但我一点都不生气,三下五除二收拾好了自己,速度地跑下了楼,还催促着亲人们也快点。伯伯看着我说:“这个孩子平常蛮文静的,怎么这一下变得这么活泼了?”爸爸在一旁笑着回答:“这是显露出她猴子本性了!”我们一大家子驱车到了公园,公园里张灯结彩,处处透露着春节的气息。在地上,草儿早已探出了头,给大地穿上绿色的大衣;在枝头,花儿含苞待放,只待给树枝加上一道彩色的光环。我突然想起才学的一首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身为老师的爷爷马上跟出下句。一旁的家人们都连声赞叹:“这爷孙俩真棒啊!”就这样,全家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

丰盛的年夜饭开始咯!大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地上着菜,我也在旁边帮着摆碗筷,妈妈说,年夜饭大家一起动手,才会吃得更香。此时的我既像一只“贪财”的小老鼠,又像一只“贪吃”的小猫,因为年夜饭还有一个主题是:发压岁钱。我对每个人都说了相应的祝福,也得到了压岁钱,然后我把这些钱给了妈妈,妈妈会帮我存起来的,给我交学费。祝福语毕,随着爷爷的一声“开动”,我们拿起筷子大吃起来,在席间,我看到爸爸妈妈为爷爷奶奶夹菜,并询问着他们喜欢吃些什么,我也效仿着为妈妈也夹了一道菜,妈妈笑着对我竖起了大拇哥。

年夜饭后,我们全家都守在了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精彩纷呈,有优美动听的歌曲,有幽默风趣的相声,有滑稽逗人的小品,有扣人心弦的杂技,还有瞠目结舌的魔术,看得我眼花缭乱,完全沉浸在晚会当中。快到零点时,爸爸带着我们快速跑到楼下,就在秒钟指向12点的那一刻,爆竹声响,礼花绽放。各个地方炮声震耳欲聋,足足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稍微安静了一些。

过年随笔:记忆深处的年

“丘丘黄土种禾田,屋后坡头枣树连。六月花开蜂采蜜,九秋枝上醉红颜”。最爱“九秋枝上醉红颜”,金秋九月,玲珑的红枣挂满枝头,红绿相映在阳光下熠熠闪亮。想起了老家屋外的那两颗枣树,一棵在我记事时就已经很老了,一棵到我上初中时还很年轻,可是现在他们已经死了好多年了,连树干都不知道了踪迹。

记忆里每年秋天,一家子人就会拿着竹竿打枣,爸妈或者大爹大妈打枣我和堂弟拿着小篮子拾枣,有时候还会有村子里的其他人一起。记忆里有几年枣子是很丰收的,全部打下来可以拾一竹篮,所以每年除了自己家留下足够的红枣,还会送邻居家一些。农村家的邻居就是这个样子,一家有新鲜的东西往往会送给邻居家一些。有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近邻的'感情除了世代居住在一起靠时间积累起来之外,还有平时间邻里间的相互走动。现在的邻居是什么样子呢,一栋楼里门对门的两家人都互不认识,更别说你家里有点急事想要邻居的帮忙了。

当然,那棵老枣树给年少的我带来的快乐并不单单是每年一度的味觉感受,还有我们在那老枣树下的欢乐嬉戏。老枣树长得虬曲嶙峋,枝丫蔓延了很大的面积,所以每年春天枣花开时,蜜蜂轰鸣,风吹过花粉都会飘满院子。夏天树下面会形成巨大的浓阴,这个时候那里就会是我们的游乐场,树上满季都悬着秋千,树下面常年放着石桌石椅。我们荡秋千,下象棋,砸杂草榨汁,或者拿“刀”切“菜”做饭,或者捏黄泥.....那样的无忧时光只有在那个年龄段和在那样的环境里才会享受到,现在我妹妹就不会用那样的体验了,因为她长时间生活在没有杂草夹道的裸露的黄土路面的城市里了。

那棵老枣树在我上四年级或者五年级的时候就死掉了,爸妈说是因为雨天打枣的原因,但是我现在觉得她是死于堆积的垃圾和满地的污水。院墙外面也有一棵枣树,老枣树死得时候他还没有挂果,我们并没有刻意去照顾她,但是几年之后她的红枣缀满枝头,这课枣树长得细高挺直,所以我们是上不到她身上玩了,只有家里的鸡可以随时到她身上休息。但是没有两年这棵枣树也死了,死因是鸡粪的肥效太强了。她们本是生长在寡薄的土地上的果树,受不得沃水厚肥的供养。就像我本是黄土地的后人,受不得着两脚不占黄土的城市一样。

村子里以后就没有了枣树,每年想要吃枣就得到集市上购买干枣,所以很长时间里我都没有尝过鲜枣的滋味了。好在老家的山上有酸枣树,小灌木生,和枣树极相似,但是囫大肉薄,好在它口味酸甜能在秋天慰我贪口。

文档为doc格式。

过年的记忆作文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特殊分量,而对于一名守卫边疆的军人来讲更是如此。

1993年是我入伍的第三年,也是我第一次过年回家探亲。为了给亲朋好友带些驻地的土特产,我提前一个月忙着采购物资,当时部队管理严格,除了周末请假外出采购外,很多时候还需请其他战友帮忙采购。这样断断续续采购了多次,土特产终于装满了两个野战背囊。火车票也是一票难求,需提前一个月订购。出发当天,由于担心现金被偷,我就把钱放于袜子里和内衣口袋等数个隐秘之处,路上怕行李丢失,我少吃饭、少喝水。无论是中途购票转车,还是上洗手间,行李一直都在我的视线里。

经过二十六个小时的奔波,我终于到达了我的家乡——河南许昌。回家后,亲朋好友收到我带回的土特产,别提有多高兴,很多土特产还是他们生平第一次见到。在家的日子总是幸福和短暂的,假期很快要结束了,我又开始忙着采购家乡土特产,准备归队赠送给战友们。

每次回家和归队,内心总是矛盾重重。一是不知道这次离家后,多久才能再回来;二是因为每次探亲路途遥远,让我饱尝奔波劳累之苦。类似的探亲之旅一直持续到20xx年,才慢慢得以改善。回想二十年前,春节想要寄些特产给父母,需要提前一个月或者二十多天开始采购物资,当时快递也不像现在这样便捷,邮寄到家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后来当地邮局拓展了代购代邮业务,有时索性不再去超市选购物品,直接让邮局代购代寄。

再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道路交通建设的大力完善,从成都到河南许昌老家的时间也大大缩短,仅需八个小时,没有以前那种在火车上紧盯行李不敢睡觉的情景了。各地的物资也丰富起来了,快递也四通八达了,父母索性不让我再邮寄东西回家。现在回家探亲的路越来越畅通,速度也越来越快,昔日偏远的乡村早已焕然一新,乡亲们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处处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回想往事,当初那么坎坷的回家之旅,图的是什么呢?我想,图的是与家人团聚,吃一碗妈妈煮的饺子,和爸爸下一盘棋。

过年的记忆四年级作文

今年过年我有两个特别不好的记忆。

一、生病。

农历二十九的晚上,我去了小区楼下的小花园跑600米。那时候跑得大汗淋漓,我不管那时是冬天,就把我的睡衣抛到“九霄云外”了。这时,一阵冷风吹来,加上我之前有肠胃炎,大年三十早晨醒来一两个小时,肚子就有些隐隐作痛,之后又觉得有些反胃,就匆匆忙忙跑到卫生间,“哗”的一下,吐得满地都是,一量体温,竟然有39。6度。即使下午烧稍微退了一点,可是年夜饭仍然吃都不能吃,而且接下来的两天也不能吃零食了,可真难受啊!

二、睡不着。

自从我看了《唐人街探案2》,里面的凶手掏心捞肺的过程,我就一整夜都睡不着,不由地在床上哭了起来。我又怕黑,只好战战兢兢地爬了起来,打开灯,屋里一下子亮了起来,沿着墙壁寻找,见我妈房间里鼾声如雷,不好打扰他们的休息,于是就原路返回了。脑子里却又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放映着那惨不忍睹的画面,真难受啊。

过年的记忆四年级作文

外婆家在农村,农村中的厨房里大多都有一口土灶。外婆家的土灶是由砖头垒起来的,外面贴着白瓷砖,灶后有两个长方形洞口,上面的一个是用来烧火的,靠着地面的就是通风口了。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炸糯米圆子。先煮一大锅糯米饭,稍稍晾凉一些,加入肉、大蒜之类的配料大力搅拌,然后再搓成一个个小圆子。土灶上一锅油已经烧热,糯米圆子一个个下锅了,软塌塌的小圆子刚到油锅里就被沸腾的气泡吞没了。等圆子一个个浮起来,就可以出锅了。糯米圆子捞上来时,你会惊奇的发现,它们仿佛经受了热油的洗礼,披上了一层坚硬的铠甲,从软弱的孩子变成了铁骨铮铮的汉子。

糯米圆子,是我过年最深的记忆。

过年的记忆四年级作文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要贴春联、吃饺子。当然我家也不例外过年的前一天,我们就把春联贴好了,父亲把胶涂在墙上,把春联贴上去,这样就好了。早晨,我们5点起床,包好饺子,就开始吃了。吃完饺子就开始放炮,父亲拿着打火机,朝炮上一点,炮就重重上天,把我的耳朵快要震聋了。放完了炮,我们就出门拜访亲戚,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到了,进了屋,我们先鞠了4个躬,然后再向叔叔阿姨们鞠了3个躬,叔叔阿姨连忙发压岁钱,我谢过他们后,就去下一位朋友家里,还是和上次一样,然后又赶往西安一个目的地,这就不用说了吧,跟上次的上次一样。

到了晚上,这是最精彩的一个晚上,家家户户们都吃着包好的新鲜饺子,放着美丽的烟花,把天空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那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丽。

真希望这一天永远别过去。

过年集体记忆作文

每到年节,忙碌了一年的母亲,总会寻得几天空闲时间,准备制作浙闽一带过年必备的独特食物——黄粿。说是空闲,上山采木下山运米,实际上却比工作的时候还忙。对于过年做黄粿,母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黄粿,也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是陌生的,抑或根本就没接触过。以至于在我上大学给别人介绍家乡美食时,总是说,那是类似于年糕的食物,只不过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实际上,黄粿于我,抑或于我的家乡,与其说是一种食物,不如说是一种过年的“信号”。

大清早,母亲就兴冲冲地邀上姨妈一同上山,去采一种特殊的灌木——山柃木。用它烧成“粿灰”,就是一种纯天然的植物碱,掺和在水里,再把粳米放进去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粳米就会从原本的白色浸染成黄色。小时候,我时常好奇这颜色的神奇转变。但大概是不想同孩童过多解释,大人们总习惯用一句“就像做人,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反正说是被影响了。我未多深究,倒是在后来的日子里结交朋友,脑海里经常回响起这句话。

早前,粳米变色要拿去蒸煮,一笼笼,散发着扑鼻的饭香,被倒进石头做的臼里,一锤接一锤,用木质的锤头不断捶打。这是个技巧活,往往需要配合默契。父亲和母亲每年都是固定搭配,一个负责捶打,一个负责翻动,直到米饭在石臼里捣碎糅合,不分彼此,成为一整团。取出来在案台上滚成长条,切成一块块的,就可以重新放进碱水里保存了。那时候,每每做完黄粿,大人们总是免不了一阵抱怨:“明年不做了,累死我了!”而这句话也就说说,一到年节,上赶着做粿的总是他们。所幸到了现在,针对黄粿制作特点已经研发出了新机器,把浸泡过碱水的粳米,用磨粉机先磨成米粉,倒入木桶蒸熟,最后再用机械碾压切段,一道程序下来,热腾腾且滑韧的黄粿便可以新鲜出炉。相比于之前,辛苦程度减少了不少。

黄粿挺神奇的,刚出锅还是软的,在空气中放一会,就会变得韧劲十足。懂得吃的大人们总喜欢趁着刚出锅的那一刻,掰下一块,一边嘴里呼喊着“好烫好烫”,一边忙不迭咬上一口,在唇齿碰撞之间品尝味道:“今年这个米不错啊”“这个灰烧得好啊,量足够”……年年如是,这几句话都会出现,在作坊里传播。似乎,每一年的米都不错,每一年的灰碱都很好,每一年刚出锅的黄粿最好吃,必须要掰下一块,尝一尝。

一年又一年,现在超市里平时都可以买到黄粿解馋,即便是远在异地的人,也可以在网上下单轻松购买。但一到过年,人们还是会在年前挑个时间做黄粿。如果要问,做黄粿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追溯不了了。而如果问什么时候可以做黄粿,家乡的人倒是都能告诉你,是要过年了。

过年的散文:记忆中的年味

从小年廿三开始,我就零零碎碎地张罗着过年。可年货办得再多,年味也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地让我提不起精神。直到那一天,回家看望父母。一进门就看到锅灶里的火苗窜出老高,不时地舔着锅沿。锅上水气缭绕,像调皮的顽童一样,弥漫着四散开去。锅前父亲弯腰扶着蒸笼,母亲则系着围裙忙着递笼布、和好的皮渣浆、锅盖。和谐,温馨,甜蜜的一幕,瞬间启动了我记忆的开关,装点着儿时记忆的一幕幕在眼前上演,年味陡增。

大扫除——年前必修课。二十四大扫除这一天,我们必是全家出动,我们姐弟三人,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力所能及地参与其中。老大就负责在笤帚上绑根竹竿扫屋顶,老大干完,老二再负责擦玻璃,一个窗户一个窗户挨着来,一块玻璃一块玻璃紧着擦。工作量可真不小呢!

我记得每每都是上午没擦完下午接着干的。这时候刚干完的老大也不闲着,屋里的桌子家什等都要挨着擦一遍,该规整的规整,该丢弃的丢弃,桌上床底一个旮旯也不放过。老三则忙着给我们换水洗抹布,被我们使唤来使唤去。劳动中不免有分工不均的小吵,意见不合的小闹,邀功讨好的小斗。但最终都融合在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里,消失在我们姐弟三不亦乐乎的忙碌围氛中。

这一年一次的大扫除,无论从人员分工到工序安排都井然有序、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一天下来,窗明几净了,我们几个也筋疲力尽了。

大扫除后就是大清洗。一般在二十五这一天,床上所有用品挨着清洗一遍。这一天家里的晾衣绳最是热闹。花红柳绿满满一绳,一阵风吹来,翩翩起舞,犹如七衣仙女的舞会,绚丽纷呈。

蒸年糕——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早早发好的两大盆面,此时就该在母亲的手里华丽变身了。一坨坨的面团被母亲搓成条,印上花纹,盘成团,捏成花,最后再摁上一颗枣,就变幻成了各种不同形状的小枣花,大枣花和鱼等。我们几个则边玩边负责运输柴火,烧火,看时间。等到一锅一锅的年糕出锅时,高兴的不只是我们几个小馋虫,就连母亲也兴奋中透着神圣。大多数年糕是不允许我们随便动、随便吃的,那是要等到过年祈福祭祀时用的。

第四天就该父亲上场了。父亲烧好油锅,炸点油条、丸子,杀鸡杀鱼,再炒点花生,忙忙碌碌又是一天。

紧接着就年二十九了。这一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贴春联。母亲用面粉给我们煮一锅浆糊。我们先把门上的旧门画、门联给撕下来,撕不下来的就借用工具铲下来。然后再认真地贴门联。贴的时候讲究可多了,不能贴反了,不能贴歪了,不能翘了。鲜红鲜红的春联预示着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就这样,忙过了一天又一天,年味酝酿到了爆棚,年就来到了。

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和初一起五更永远透着庄重、神圣和美好。除夕之夜我们早早地吃了团圆饺子,母亲就把笤帚、刀、剪刀一些过年不宜看到的东西藏起来,然后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全家就开始焚香磕头,感谢神灵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祈求来年幸福安康。一切完毕,我们就团团围坐在电视前看春晚,守岁守岁,那时候我们铁定是要守到零时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的,现在都还清晰的记得,不等零时钟声倒计时开始,父亲就把买好的“万子鞭”早早地绕院子放好,一手执着一根焚起的香,静等屋子里的我们伴着春晚的倒计时给他喊五四三二一时,掐准“一”那一刻,点着鞭炮,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隆重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一刻,左邻右舍还比着谁家的鞭炮能伴着新年的钟声响起,谁家来年就最好运。时至今日,当时精彩纷呈的春晚节目倒想不起一丁点了,反是这温馨的全家共同演绎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在脑海挥之不去。每每想起这些,心中就泛滥起一股又一股的暖流,顿觉人生真好!

无论除夕夜睡的多晚,大年初一四五点我们必醒。怀着兴奋的心情穿好新衣,揣着十二分的神圣跟着母亲一个神灵一个神灵磕一遍头,用喧闹的鞭炮再次庆祝新年的到来,当火红的炮衣满满的盖了院子一层时,这一神圣的仪式就宣告结束了。再看我们几个捂着耳朵的小鬼不知何时早已跑到了锅灶前,眼巴巴的看着一碗又一碗刚盛出的饺子,挑选着自己中意的那一碗。你可别被这些小鬼的小心思迷了神智,他们中意的可并不是饺子,而是饺子暗藏的玄机——不知哪个圆鼓鼓的肚皮下安静地藏着他们的猎物。

我们三个小鬼也是各有奇招,看!胃口好的那个一口接一口正起劲儿地搜索着猎物,胃口差的那一个则正在用筷子一个接挨一个地试探呢。最有智慧的是老大,她说装钱的饺子重,一定在锅里迟迟不肯出来,她只吃最后一碗。最后吃到包钱饺子的乐得合不拢嘴,没吃到包钱饺子的也不恼,因为马上就有压岁钱拿了。

饺子吃完,锅碗不洗,我们就忙着进行下一项了——拜年。先是自家里的,然后就三五成群的街坊邻居中的老人走一个遍,走着走着就各自寻乐去了,年也就淡出了。

记忆中年的神圣、隆重、热闹,今天再也感觉不到了,好怀念记忆中的年味!

郝莉霞 网名好姐,中学教师,知性优雅。扎根三尺讲台,谱写文字春秋。愿用此生,守望学生的幸福。


【本文作者:郝莉霞。(公众号:芝兰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记忆中的过年作文

打开记忆深层里的那扇门,回溯到我的童年,便看到了那时过年时的情景。

可是在过年之前,要等待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初是西北方的寒流一场接一场地来,风尖寒如薄刀,会割得人手脸生疼,皴皮裂口子随着越来越冷的天寒很难愈合。土地冻得硬邦邦的,水库里的水也结了厚厚的冰,孩子们会在冰面上溜冰,打陀螺玩,真是冻得闲人,我们都玩出汗来,扒了棉袄还照样玩。那时的家里都没有什么取暖设施,只能猫在家中,太阳出来老高了才想着出门。老头儿们围坐在那柴禾垛跟旁抽着旱烟袋晒暖儿,话一些家常理短和庄稼的种植与收成情况,一些中青年的汉子则一伙一伙的打牌,吆五喝六的叫声很响。有时就听得三巧她娘站在街口叫骂男人了,男人要脸面也会对着叫嚷:“再骂,你再骂看我不回家好好地修理你”!仰头看天果真晌午了,才恍然想到牛羊猪都该喂了,这才站起来拍打着屁股上的灰土草叶嬉笑地跟着三巧她娘怏怏地回家。谁不知道三巧她爹是有名的“气管炎”,在村子里他们辈分又大,都爱开那玩笑,就听有人故意说:“嫂子,回家了可别让俺哥再跪搉扳了”女人听了这话儿也没了脾气,噗嗤乐了:“看你那熊样,想跪呵,俺还不稀罕呢”,说着时还故意将大屁股一扭,她本是有名的戏痴,做那戏子样水云袖子一甩,浪气三颤的,那些庄稼汉们无不被逗得连发粗狂的笑声。

也是,最不识闲的是家里的女人,冬日里白天又短,除了做饭拾缀家务照料孩子外,还要缝补洗浆忙得是脚手不闲,能不急吗!眼瞅着农历就进了腊月门儿,一交腊月便有了年味儿,也多了些热闹,看似平常賴怠的汉子,这时候也都有了些灵活性子,说到底还是心疼自己的女人,大多都会配合她做一些家里的力气活,好腾出手来让女人多做些缝补洗浆的针线活儿,也是无数日子的期盼里就为了能过个好年。孩子们也来了精神儿,他们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了,或是在门外的老土墙上划杠,一个杠儿代表一天,幼小的心灵里开始对年有了一种想往、一种期盼,但是主要的还是因了嘴馋,恨不得让自己长了长腿长臂,一步迈到年里把好东西可着劲儿吃个够,扑进年里、热热闹闹就地打个滚儿。忽然有一天,原本寂静的乡村里有了零星的鞭炮声,嗅着那火药味,小伙伴们之间会高兴地相互说着“点炮了,点炮了,就要过年了”。直到有一天听大人们说叨:时间真快呵明儿腊八了。这让我们感到新奇、得意,更有了一股说不出来的快乐滋味。

腊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我们鲁西一带各个乡村里多年的老风俗。而那腊八节的歌儿我们也早已耳熟能详,说唱得甜润着呢: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呵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们家也常喝,母亲过日子虽然很节俭,但是喝几顿香甜的腊八粥,在我们家也算是拉开了年的序幕了。“要喝腊八粥了,要喝腊八粥了”在头一天里,我们就已开始蹦跳地围着母亲喊。

说也奇了,在家里平常不怎么见的那些豆呵、花生仁儿、甜枣儿、都被母亲变戏法似得给变出来了。到了腊八这一天,她会起的特别早,可能我们还在睡梦中时,母亲就早早起床了罢,当我们醒来的时候就已见她在煮腊八粥了。满屋子里热气很盛,飘散着浓浓的腊八粥的香甜味道,真是好闻,我使劲儿吸着鼻子,就听得锅里的粥在咕嘟咕嘟得响着,引得我们又惊喜、又馋嘴叭咋着,口里不由得就变滋润了,那口水咽下去又上来、上来又咽下去,于是乎便赶紧起床穿衣、哧溜下炕,摸起冻有冰碴子的碗,也来不及除掉那厚厚的冻凌,就让母亲盛。母亲会嚷嚷着:“别急,别急,烫着了”。可嘴馋心急着要喝,哪管得了那么多呀!腊八粥呵,真是好喝,一气喝了两大碗。后来喝过多种品味的粥,什么五谷豆香粥,银耳莲子粥,八宝粥,加了蟹肉做成的蟹粥、奇香无比,但是都没有童年里的腊八粥好喝,香甜爽口,味道又冲,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果真是那样的吗?其个中滋味只能交给时间去解释了。

过完腊八节,赶着天气好,太阳光照着人身上不怎么寒冷,空气中没有冷风儿强吹着时,母亲就计划着该扫尘了。扫尘特别麻烦,需要将屋里的大大小小、零散的的日用物品都倾出屋去。这些东西就堆放摆满了院子,走路的空留得很小,出出进进的需特别小心。这时你看吧,那平常急用时怎么也寻视不着的东西,一经扫尘的日子又都显出来了,我会觉得很好玩,走上去摸一摸,看一看,突然感到惊喜,把玩一番又突然的丢弃走开,再也不当回事儿了。那时是土屋灰尘也多,在扫尘前母亲会将自己全副武装,只留了眼睛鼻子在外,拿个大扫帚,满屋里上下左右地扫,屋子里灰尘弥漫飞扬,看不清人影儿。但是也多数是扫尘的功夫,没有搬弄东西的时间长些,这一天下来母亲会很累。

扫完尘的屋子里,显得清爽多了,墙上显出了扫帚扫划过的纵横交错的白道子。那些没有规则的白道子,将整个的墙壁网织成了黑白的“图画”儿,我由那“图画”中随意去想象,会看到各种姿态的“小动物、鱼虫、植物……”往往让我凝神观望许久。看母亲将新报纸贴上去了,我的“图画”也不见了。窗户上糊了薄而透亮的白水连纸,母亲还会剪了大红的新窗花贴上去,这让屋子里焕然一新。把那些陈旧的不用的东西,该扔的扔、该烧的烧,有用的洗洗刷刷晾干、晒好等着过年时用。我们的衣服鞋袜都要准备新的,但是有时候也有七八成新的,母亲会说小孩子家的,穿的不破、干干净净的就行了。其实我们心里多想穿上更漂亮的新衣服呀,那样在小伙伴们之间一站,感觉会特别美。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又叫“辞灶”这全国各地的风俗都差不多。在我们数星星、盼月亮中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会听到大人们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多数人家会提前由集市上买来印有灶王爷的“神码”,给灶王爷换新衣,换新衣时先将旧的灶王爷给“请”下来。这样的仪式一般在晚上进行,还要给灶王爷坐骑的宝马摆上草料和水。传说中趁人们都睡熟了夜深时分,灶王爷就骑上宝马飞上天庭,给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一年来的优劣表现,所以人们在张贴印有灶王爷的“神码”时心意是虔诚的,并在两旁还贴上对联,对联挺有意思的,我还记得清楚:

上天庭多美言好事,

下界来愿广带吉祥。

横批是:一家之君。

我爷爷张贴时嘴里还要念叨念叨,听不清楚说的什么?小孩子也不便打听,贴完时放一挂鞭炮算是给灶王爷提前送行了。我们自己家从来不贴,我父亲在村子里算是文化人,他不信这一套,认为是搞封建迷信,不过他热衷于给家家户户写春联,从那时起天天都很忙了。

祭完灶,不几天就到了年关,性子急的人家开始置办年货。不用说最引起我们兴趣的是看铁蛋他爹杀猪了。在村里架起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的水备好。铁蛋他爹扒开棉袄缠在腰身上,随将单衣的袖子撸起,抡好架势,眼睛不眨头昂起,举起白刃子尖刀,“噗嗤”一声刺进捆绑着的猪脖子里。再说那猪也甚是可怜,可能知道死期来临?撕破胆地狂嚎尖叫,随之冒着泡沫和热气的鲜红血液泉涌般喷流了出来,接了大半盆,再看那猪只有喘息的机会和挣扎,很快便没气儿了。接下来才是烫猪,有话说得好:死猪不怕开水烫,那气息全无的猪怎么还怕烫呢?让滚烫的水在身上流过来淌过去,也没有了知觉了。被脱去毛的猪,冒着热气,气鼓鼓白光光,翻着白眼齿牙咧嘴,四腿朝天地躺在案子上等待开膛。看热闹的围了很多人,他们说笑打闹、议论的都是关于猪的事情。而我们会跟在铁蛋的屁股后面转、就是为了要和他一起玩那泡衣,里面放上玉米粒儿吹大了当球踢,很是欢喜。当然有买猪肉的、现场割肉,要下货的捞一挂肠子连肝带肺。猪是吃粮食长大的,肉会特别得香。

办置年货的要到年集市上去。集市上很热闹:推车的担挑子的,卖着各种日用物品、吃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卖鞭炮、二踢脚的摊位前围上好多人看热闹,摊主扒了棉衣一边放着鞭炮吸引人,一边大喊大叫地来展示鞭炮的品种花样之多。赶集的碰到熟人会热情得打招呼,欢喜地问年货办置得如何了?说些吉利的客套话语。

这时节家家户户的屋里也开始忙活起来:二十六把肉购,二十七打花糕、二十八煮饺菜、把面发(蒸馒头),二十九杀鸡鸭,三十煮一锅大肉,包着饺子过大年。

最有说头的是打花糕,那是我们鲁西一带的古老风俗。花糕是用发面和红枣做成的,它是过年时回赠亲友的的礼品。花糕有“云子糕”、“车轱辘糕”两种。“云子糕”类似于宝塔形状,花样品种繁多,可以做成个典故,也可以不做。相比“车轱辘糕”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一顶一底,中间填上面和红枣,顶上可设计些简单的花型,摆放好看的枣花。新嫁娶的媳妇,头三年里娘家每一年都要给婆家打一块十多斤重的花糕,还得一年要比一年高大,起发得又白又好看才行。花糕好看,代表新媳妇的手巧,将来会过日子,有的人家觉得自己拿不出好活儿,就请村子里的巧手姑娘、媳妇来打以充当门面。花糕上点上红,抹上绿,是喜庆更是祝福,让亲戚朋友家,婆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越过越好。

煮饺菜就是拿了白萝卜切成片煮熟、到时候剁碎了好包饺子吃,算不得稀奇不说也罢。如果这一年里没有年三十,那就更忙了,二十九这一天又是炸煎、杀鱼扒鸡、宰鸭、还要包饺子,贴春联,煮一锅的大肉。这么多的活儿需要全家人齐动手分工来做才行。大年的除夕,我爷爷会将写有几代先祖名字的挂轴挂在屋堂门的墙上,并在桌上摆放些供品,还要去祖坟上烧香点炮,念念叨叨的,说是把各位先祖都请回家一起过年。回来后也让我们和他一起在挂轴前烧香跪拜。这一夜里,烟花爆竹的响声不断,真是将过年的喜气儿喧到了九霄云外。

除夕饭是水饺。饭前爷爷还要在每个门口烧上香,院子里点上红灯笼整夜不息,把个院子给照得亮堂堂,映得红彤彤的,这预示来年的日子会兴旺发达。并在院门口的地上放一根木棍,寓意不让鬼神邪气进院子。还要将一分、二分的钢镚儿撒落在院子里,等初一来拜年的人一进院子看到那钱时会说年年有余钱等一些吉利的话。最热闹的是除夕之夜,我们会挑着各种花灯笼,燃放着滴滴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看大人们燃放烟花爆竹,心里真是欢畅呵。

小时候没有电视看,夜里又奇冷寒,我们在外面玩到八九点钟就回家了,这时的母亲还在包饺子,包上几个钢镚的和几个甜的水饺,预示谁吃着了谁就有福气、将来的日子会过得甜甜蜜蜜。等母亲包完了饺子我们会围坐在一起拉年话,父母会嘱咐我们一些话语,譬如大年初一要起早,谁家起得早谁家过得就好,起来后也不能大声说话,说话要说吉利、祝福的话,吃到破皮的饺子时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大年初一家里人更不能拌嘴,那样会一年里啥事情做起来都不顺当。当我们睡了时母亲还会将我们的新衣裳,新鞋帽放在枕边,大年初一早起来时好穿,而他们继续守岁。像我爷爷就一夜都不睡觉,他会这儿上香,那儿磕头,邀上狐仙姑娘,财神老爷保佑家宅老小平安、一起过大年,他过年的喜庆劲儿真是好,比一个孩子都高。

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起就有放鞭炮的,两响声会震得窗户纸忽闪忽闪响,两三点钟开始下水饺。烧锅时不能拉风箱,烧的是晒干了的棉花柴或秫秸之类易燃的柴禾。煮好的水饺头一碗要先到天老爷、祖先的'香案桌上,各屋子的门旁都供一供,而后全家才开始吃,吃的时候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碗里不能吃光要留几个饺子,这样寓意着会有好日子过。母亲还会煮一些鸡蛋来吃说是“滚灾”。吃完饺子以后穿得暖和和的开始到长辈家磕头拜年。拜完了年天也明了,孩子们欢喜地聚在一起,会比是谁的新衣服漂亮,谁家起得早,谁家的饺子好吃又香,谁家放的鞭炮多而又响,谁得到的压岁钱多,真是有说不完的开心话,大家都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中。

午饭是丰盛的,一年中或许都不怎么吃肉的人家,过年时也要吃上几顿肉馅饺子,中午饭也要吃肉,鱼或鸡鸭,吃之前,仍要给祖先、各路神仙上香和供一供。一天里不能扫地和院子,不动针线,剪刀。扫了就是把财和运气扫走了,针线拉拉扯扯会有忙不完的活儿,剪刀外露了会出现不好的糟事。到了下午村庄里就显得寂静多了,因为一连几天的忙碌加上除夕的守岁,人们已很疲乏,吃过晚饭以后便早早入睡。

大年初二就开始提着礼品走亲串友。新出嫁的闺女更要回娘家,新女婿要同行,俗称“请新女婿”娘家会准备上好的菜肴,还要有长辈来陪。闺女还要准备一些红包分散给娘家的小孩子们,吃过了午饭后小两口要早早回婆家去,以免公婆的挂念。

俗话说: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到初三。是说日子过得之快,再有十几天就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可谓将过大年的喜庆和热闹气氛推向了高潮。各个村庄里都很盛行表演,踩高跷的,耍狮子的,跑旱船的,玩龙的会接连不断,相互串村进行表演。到了晚上,还放各种烟花爆竹,什么起花,转花,盘花等各种花样品种很多的礼花。看花的人很多心情都很激动,其热闹场面,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各种庆典逊色。

过完了十五就到了正月十六。在我们鲁西民间认为这一天是出行的好日子,俗又称“跑百病”这一天的一大早太阳还没出来时,各村里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里的盛装,走出家门,涉足到村外较远的地方、高坡上、林子中折一支柏枝回来,用以说跑一跑,百病丢。是一种心意,确保自己长命百岁,幸福安康的意思。

二月二是年的尾声,又俗称“围囤日”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了,记忆中都是见我爷爷去做那事情,年轻人都不怎么热衷。做法就是我爷爷事先将草木灰放在木锨头上,他拿着木锨的把站立着转一圈,那灰就撒成一个大圆圈,形似圆形的粮食囤,在各个屋里也围上几个这样的小囤。院子里的大囤中间要挖个小坑,里面埋上五谷杂粮,有的大囤周遭用灰还画上梯子,代表粮食囤的高大。而屋子里的小囤中间要埋上布头,麻线,或是各种吃的食物。在我爷爷看来通过他的围囤,就是期盼今后的日子是大囤尖小囤流,年年的吃穿不用愁,日子是芝麻开花越过越红火。令我不胜感慨的是现在人们的日子都确实好过多了,我爷爷倘若地下有知该会多么的欣慰!

等我长大了些,再过年时就没有那么高的兴致了,反而想逃懒怕被母亲指使着要干这干那的,认为过年也不过如此,不懂得珍惜那是多么淳朴的民俗风情时日,应该多尝试才好。现在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对年味的感觉反而淡了,那是因了我们吃的用的,穿的天天都像在过年,但小时候记忆中的过年,我永远不会忘记,细细品味,有太多的滋味在里面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