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关系管理(实用22篇)

时间:2024-05-04 17:24:07 作者:文锋

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才,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七大现象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七大现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成功的企业有着值得骄傲的品牌,良好的口碑。不成功的公司通常不注重对自己“品牌”的经营。小企业总认为自己“小”,对做任何事就无所谓。而没有意识到,如果损伤了自己的品牌,也就失去了广大人才为你工作的信心,从而破坏了在职员工的“自豪感”。因此,中小企业老板更要重品牌,重信誉,不克扣员工工资,尊纪守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塑造企业在人才经营管理上的品牌,做好雇主,以吸引人才为你所用。

中小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最期望看到自己在公司有进步和成长。因此,中小企业要建立良好晋升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要让有才华的人才迅速提升。通过赛马不相马的方式,使人才在公平的'环境中晋升和成长,能大大提升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信心,是凝聚人心,提炼人才的好方法。

中小企业,需要员工冲锋,向前,需要员工努力工作,积极向上。因此,激励方式不能死板,要多种方式齐下,不完全是薪酬激励。如老板与员工称兄道弟,掌握分寸就是一种成功的感情激励,重视员工在企业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成长,重视营造公平公正的企业机制,都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好举措。中小企业多种激励方式能使员工更上进,企业竞争力愈强。

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自己规模小,人数不多,不愿意做培训,不舍得在员工身上投资。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学习型组织。因此,中小企业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为员工做培训,只有员工的能力提升了,态度改变了,业绩才会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成功的公司已逐渐把管理培训活动从一般性的课程转向高度专门化的课程,以适应各个经理的不同发展需要。在这方面,各种形式的外出学习也是一个良好途径。因此,总裁学习网建议中小企业要予以借鉴。

中小企业也许没有舒适的厂房和办公场所,但员工一定需要和谐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在员工和老板之间建立一个通畅的民意管道很重要。失败的公司盛行着专制的管理风格,员工很少知道老板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有何评价和想法;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也一无所知。而成功的企业则大多建立起了一整套交流方法,其中包括跨专业职能小组、心理辅导,思想座谈会,管理大会,以及出版内部报纸,内部mis沟通系统,以便随时让员工和经理们知道正在发生和已作计划的事情,从而使他们真正具有参与感,能够积极配合公司的工作。所以,多种渠道沟通,是中小企业需借鉴之处。

如今80、90后员工,独立性更强,个性十足,一家中小企业本身就不会有太多竞争力,而如果失去了人心,失去了员工拥护,不尊重个人,不重视员工的存在,只考虑组织利益,那么企业离倒闭就不远了。许多事实证明,不尊重个人是许多公司由盛转衰的起点。这样做会使员工离心,会使他们的目标偏离公司的目标,从而削弱了员工参与的可能性。一位经理对下属表示最大的尊敬便是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因此,中小企业营造尊重个人,重视人才的环境和机制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工具。

中小企业,因没有好的品牌,没有高的薪水,没有良好福利待遇,往往使得员工易跳槽。而员工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人的指使和意见。因此,中小企业要留住人才,需重视员工家人的存在,并获得其家人的重要支持和理解。因此,让员工全家都参加到公司为争取生存和成功的斗争中来,那么,这个员工一定会焕发活力。所以,中小企业经常举办员工家属联谊会,家庭茶话会,员工家属篝火庆祝晚会,员工家属集体旅游,请员工的亲朋好友来听听公司的进展和未来计划;在工厂的开放日,家属可来看看工厂是怎样工作的等一系列活动,使得员工及其家庭更好地与公司融为一体,这样公司员工心更齐,力更足,工作更有劲。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论文

只有采用科学、高度战略管理体系,才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指导与控制,才能够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薪酬管理也一样,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支撑。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于操作性较强的环节,必须始终坚持务实原则,同时为企业的发展制定长期目标,避免出现盲目进行薪酬分配或者改变薪酬制度的现象,保证企业制定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生产以及组织有机结合,然后再根据企业的特点对薪酬管理进行建设和实施,这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创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

绩效考核体制是完善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利用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制对薪酬管理的公平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将企业的具体状况与绩效考核体制进行紧密结合,重点对企业职工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进行评估与考核,同时还应该全面分析市场劳动价值的变化状况,及时地对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管理制度进行调整,保证企业职工的薪酬与实际价值相匹配,让薪酬管理体制更加合理、透明、公正。

3.合理设置企业岗位。

如果企业岗位设置不合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造成大量人才的浪费或者流失,并导致企业的薪酬管理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当前的状况,利用调查、观察以及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分析,并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保证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并且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薪酬,即取消人人工资平等的薪酬管理方式。对于对公司贡献大的员工,其职位越高,薪酬同样相对较高,这样能够激发在岗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人本管理是企业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逐渐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方式,能够通过人性化的薪酬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员工参与进来,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特别是企业能够吸收更多的高级人才,采用激励式的薪酬管理机制,为员工提供便于其发挥自身才能的制度空间,让企业的所有职工都能够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才能,进一步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人性化薪酬管理已经逐渐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二、结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将薪酬管理应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亚楠单位: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铁部。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1.绩效考核的单一性。

很多企业的考核只是对人的考核,仅仅在考核过程中评价这个人的表现:如工作认真、待人热情等。当然考核也存在人情考核等一些很不公平的考核方式,现在的企业不是靠考核人生存的,它考核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企业不需要没有技术的好人,也不需要有技术的坏人。所以,人力资源的考核既是对人的考核也是对事的考核,如果只有态度没有绩效,那么考核就是一句空话,考核就是不科学的。

2.绩效考核主要看业绩或者利润。

这也是现在绩效考核的一个误区。很多的企业对员工的考核靠的就是业绩。如果一个刚进入企业的员工就给安排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目标并且要求按时完成,那么这样的考核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因为考核者只简单的把考核看成了一个任务,而并没有全面的客观分析这个考核的可操作性,没有客观的考虑被考核者的自身及周围的客观环境。一个员工的考核包括的内容很多,最起码的有客户的评价、管理能力的展现、自身学习能力的表现等。

3.绩效考核走形式。

很多企业的员工都希望绩效考核能和自己的升迁挂钩,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但很多企业只是把考核走形式,在考核之初相当的认真,给员工一种假象,让员工觉得自己升迁的希望很大。可考核只有就再无音信,结果就是本来很有潜力的员工一个个走掉。造成核心人员的流失。企业竞争力大大下降。

4.考核的结果得不到真实的反馈。

考核结果不反馈大概有2种结果,一是考核的记过吃吃没有反馈给被考核者,使考核者认为考核时一种人为地暗箱操作。被考核者也就无从知道自己的考核是否通过,自身有哪些缺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时满意的。也有可能是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把考核的信息公布很可能会引起下属或者员工的不满,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或者做出一些暴力的事件来。二一个是考核者本身的职业素质或技能太低。没有能力把考核的信息通过比较完整的叙述传达给被考核者。或者这个企业本身的制度存在极大的问题,使得考核成为其管理的一个杀手铜,而考核者本身也屈服于企业管理者。

三、绩效考核的策略。

1.考核要制定客观的标准。

绩效考核,应该制定客观的考核标准,是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考核标准。把员工工作能力和与劳动成果结合起来,建立客观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依据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的不同而分别设立如,岗位工资等。把员工的素质和业绩这两个概念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分配。在素质达到的情况下要特别的突出业绩。

2.及时反馈考核信息,考核与薪酬并重。

绩效考核的信息要及时的犯规给被考核者,是其早工作中能更好的去认识其自身的不足,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是有点可以继续的发扬等。及时反馈考核信息的也是对企业自身管理的一个很好的检验,考核反馈给主管,主管就直接和被考核者面谈,就能发掘其自身潜力,拓展更好的工作空间提供了机会。

绩效考核不单纯是考核。更应该和员工的薪资待遇挂钩,才能更好的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的积极性。建立考核和薪酬挂钩,能直接体现出员工的价值。绩效考核也就更加的公平客观。这样企业的管理就会进入全新的模式,员工自身把企业当做自己的企业,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也就随之体现。绩效考核也就会真正融台进企业管理而不是单独存在。

以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是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内容复杂的一项巨大工程。在实际的应用中应该把与人力资源管理有联系的部门或者环节都容纳进来,使其相互关联,形成一个能自己运转的有机体,那么企业就会有一个气氛独特充满人情味的考核机制,并形成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使绩效考核发挥巨大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处罚员工中的作用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案例:

其实,海伦的变化,就是我们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起了作用。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做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

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处罚员工中的作用

本文首先对案例分析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了其过程,最后总结了案例分析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唐培玲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223005刊名: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英文刊名:timeeducation年,卷(期):2009“”(3)分类号:g712关键词:案例分析财务会计教学应用

90后知识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90后”知识员工会逐渐成长为当代职场的主力军,将来是最有创造力,最有生产力的人才,在他们为职场带来一股清新之气的同时,他们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始面对新的挑战。“90后”具有不同于前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他们厌恶森严的等级,特别渴望平等和表达自由,希望享受工作而不被工作奴役。面对这股新的职场生力军,管理者们开始寻找良策来应对。本文将对“90后”知识员工的典型特性、成长背景,其独特价值观的形成原因,来掌握提升“90后”知识员工工作效率的策略、方法,来激发“90后”知识员工的工作动力,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数据信息与员工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即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其兴趣、爱好、能力、教育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与平衡后,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则是针对个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也就是说,企业需要结合员工的自身兴趣和特质,将其定位在个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位置,通过对每位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保各类人才各就其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个性化的晋升通道和成长空间。

(一) 数据与员工招聘

对于职业发展规划来说,从员工招聘阶段就要全面介入。数据分析模型会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首先,数据挖掘模型会抓取数据库里应聘者职业技能、薪酬要求以及培训教育等方面的信息,然后对比岗位需求,通过数学运算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招聘过程的最根本诉求就是解决企业职位与候选人之间的匹配问题,而 数据技术恰恰能更高效精准的完成这个匹配过程。

(二) 数据与个人信息的深入挖掘

员工入职以后,数据会针对员工的基本信息,通过模型整理编辑出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数据库,它的核心功能就是建立员工工作经历、教育背景、职务晋升和社交网络等方面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实现动态管理,通过信息量的积累和汇总分析,评估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发掘隐藏在深处的职业倾向,并借助这些评估结果,引导员工按照一定的职业发展规划路线开展职业实践。

(三) 数据与职业锚

职业锚是指员工进入早期工作情景后,由获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依据已被证明的才干、动机、需要和价值观,进行现实的选择和准确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是个人同环境互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职业锚是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准确的职业锚,会引发员工进入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渠道,促发企业和员工形成双赢的局面。

(四)数据与人——职匹配

员工入职以后,需要针对员工职业发展计划书,结合企业实际,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定位,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 为提高。相反,则需要不断修正,重新匹配,提炼更加精确的职业目标。

三、数据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实例

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往往会引入sot分析矩阵法,通过对一系列信息的归纳与分析,得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最佳途径。

s代表strength(优势),代表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人力资源管理 eat(威胁)。其中s和是内部因素,用来进行自我分析,o和t是外部因素,用来进行环境分析。

使用 数据后,我们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系统中即时录入以下数据:

s:工作经验,教育背景,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人格特质,承压能力,个人关系网络等。

:比较缺乏的经验,较差的成绩,专业不对口,缺乏目标,自我认识不足,较差的`领导能力,负面的人格特质,害羞,情绪化等。

o:就业机会,急需的人才,晋升机会,市场需求,地理位置优势,强 的关系网络等。

t:就业机会的减少,同业竞争,缺乏的培训,晋升过程的激烈竞争,专业领域的有限发展等。

在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系统会自动调取这几项重要因素,进行比对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模型,得出更优的策略。

以往,在职业发展规划中,要么会出现数据信息不足,要么会出现分析能力不足,而引入数据,既可以存储海量的信息,也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模型建立,从而迅速果断的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抉择。

四、如何让数据更好的为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鉴于 数据强 的功能,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我们需要开展以下工作,以弥补其天然的缺陷。

(一)解决 数据存储中的容量问题、安全问题和灵活性问题,实现存储系统的扩展能够简单可行,基础数据的存储安全可靠,不易更改,且一种存储手段能够适应不同的应用类型和数据场景。这样,可以确保数据使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优化数据分析和挖掘模型,能够尽量剔除与关系结果不太密切的数据,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最切合使用的有用信息,得到总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和时间上的变化情况,以便对结果做出预测,同时,通过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找出问题原因。

(三)人力资源工作者需要加强 数据相关知识的学习及应用,实现专业知识与 数据技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机互补,做出更符合预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浅谈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是由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决定,而在软件开发这样的行业当中,人才的作用更是显得关键。人力资源管理是软件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将人员合理的分配的各个开发团队中,在各个开发团队之间进行人员的协调是保证软件项目顺利完工的前提条件。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对于项目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言。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有效地发挥每一个参与项目人员的作用,让项目的所有相关人员能够在可控状态下有条不紊的进行项目的开发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组织和管理项目团队所需的所有过程。项目团队由为完成项目而承担了相应的脚色和责任的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应该参与大多数项目计划和决策工作。项目团队成员的早期参与能在项目计划过程中增加专家意见和加强项目的沟通。项目团队成员就是项目的人力资源。

it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企业中的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程序员、软件测试员和配置管理人员等组织到一起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it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人员组织计划编制:

项目经理在项目启动后,就需要进行项目的计划,其中人员组织的计划是项目计划的重要内容。项目经理在完成了项目规模的估计,制定了项目进度计划的同时需要制定项目人员计划。项目人员的安排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安排,这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但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还只能定义出需要什么角色的人和需要多少人,而不能定出具体参加项目的时候人员的名字。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中,人员的安排是很灵活的,不同的项目之间存在着人力资源的相互竞争。在制定人力资源的计划时,需要综合衡量人员的成本、生产效率与利用率。对各种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要针对岗位的需求来制定,人员的要求不要过高,以保证刚好适合岗位的要求为宜,太高的话会提高人力成本,低了又不能满足项目的要求。当然,在具体挑选人员的时候不一定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总的原则应该是在保证技能要求的同时,尽量降低人力成本,同时还需要综合考察人员的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员、编程人员和测试人员为主。在系统部署和试运行阶段则以系统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工作为主。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项目的配制管理人员和测试人员的工作虽然是一直持续着的,但是工作量还是有轻重,在工作量不多的时候,可以将部分暂时闲置人员归还给原来的部门,以减少人员的等待损耗。

2、项目团队组建。

在制定了人力资源组织计划后,就需要按照计划招聘相应的人员组建成开发团队。在矩阵式的组织中,项目经理需要到相关部门挑选开发人员,这其实是一个内部招聘的过程,如果在组织内找不到合适的人员,项目经理还需要从社会上招聘所需的人员。在招聘过程中,首先是要选择或招募到正确的人,承认招聘是有成本的,也应该在招聘上做充分的准备。对人员考察的重点不仅仅是具备的知识技能,而更多应该是针对其个人性格,价值观,协作和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方法的考察。个人的工作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习惯形成又依赖平时的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其次才是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然后才是现有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每个项目成员都有的各自的特长和性格特点,必须要充分考虑项目成员的技能情况和性格特点为他们分配正确的工作,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成员的工作兴趣和爱好。尽量发挥项目成员特长,让每个人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是项目经理进行工作分配要考虑的问题。各项目成员的知识技能评估,个性特点分析,优点和缺点是要事先分析和考虑的内容。

项目团队的组建是否合理,项目相关人员是否满足项目的需求,是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找错了人或者是将人放在错误的位置都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

3、项目团队管理。

我国历史上有过很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如著名的“官渡之战”、“洄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典范。可以看出打胜仗,军队的数量固然很重要,但是指挥官却决定着军队命运。软件开发和行军打仗很类似,同样的团队在不同的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其团队精神、项目进度和开发质量可以截然不同。不管个人能力多么强,如果团队像一盘散沙,每个人都谁都不服谁,那么这个项目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项目经理在管理it项目的时候,不是要去监视每个开发人员的做事过程,那种事情应该是监工做的。项目经理需要从管理制度、项目的目标、工作氛围和沟通等方面做工作,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1)制定良好的规章制度。

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没有不合格的兵,只有不合格的元帅。一个强劲的管理者首先是一个规章制度的制定者。规章制度也包含很多层面:纪律条例、组织条例、财务条例、保密条例和奖惩制度等。好的规章制度可能体现在,执行者能感觉到规章制度的存在,但并不觉得规章制度会是一种约束。

2)建立明确共同的目标。

团队中不同角色由于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项目的目标和期望值,会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情。好的项目经理善于捕捉成员间不同的心态,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劲往一处使,使得团队的努力形成合力。

当然,在具体实施需要根据不同的员工给不同的政策。有些员工努力工作是为了使家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好一些,那么这类型的员工在进行奖励的时候应该偏物质。而另外一些员工可能觉得事业上的成就感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对于这类员工应该多给他们挑战和上升的机会。

3)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

钓过螃蟹的人或许都知道,篓子中放了一群螃蟹,不必盖上盖子,螃蟹是爬不出去的,因为只要有一只想往上爬,其它螃蟹便会纷纷攀附在它的身上,结果是把它拉下来,最后没有一只能够出去。企业里常有一些人,嫉妒别人的成就与杰出表现,天天想尽办法破坏与打压,如果不予去除,久而久之,组织里只剩下一群互相牵制、毫无生产力的螃蟹。

对于项目组中的不知悔改的螃蟹,应该尽早清理出去。对于公司而言,也许历史尚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从而造成大环境的不良风气,但是在项目组内部,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完全可能营造出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

项目经理为了酿造这种氛围,需要做这些努力:奖罚分明公正,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一定要让其精神物质双丰收,对于出工不出力者受到相应的惩罚;让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压力,项目经理不应该成为“所有的苦,所有的累,我都独自承担”的典型,项目经理越轻松,说明管理得越到位;在学术问题讨论上,要民主要平等,不做学霸不搞一言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在生活中,项目经理需要多关心多照顾项目组成员,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

4)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金钥匙。

软件开发项目中,需求变更是最难控制的。瀑布开发模型只适合于一开始时需求就已经明确的项目,但是在实际开发中,特别是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往往到了项目的最后阶段还可能提出需求上的变更。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因为如此,在敏捷开发方法中才提出了“拥抱变化”这一口号。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设计师与程序员,程序员与测试人员之间的也需要不断的沟通。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就需要开发人员之间不断的进行沟通。设计的变更、接口的变化,会导致编程的改变和测试的改变,如果各方没有良好的沟通的话,就可能出现打乱仗的局面。

当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目标出现变化的时候,项目经理必须向公司领导及时汇报情况,决定如何对项目进行调整。it项目的延期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个时候,项目经理就需要协调与上层领导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总结。

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包括计划、组建和管理到解散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加之人的因素在it项目中的特殊地位,使得it项目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比在其他项目更加显得重要。项目管理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在国内企业中也接触不是太久。由于传统思想的约束,使得很多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国内企业很难贯穿实行。因此,具有我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目前大家值得探讨的问题。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特伦斯·e·迪尔、艾伦·a·肯尼迪把企业文化整个理论系统概述为5个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企业环境是指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方向、外部环境、企业的社会形象、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它往往决定企业的行为。

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英雄人物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学习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仪式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地宣传和体现本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

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案例分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处罚员工中的作用

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员工考核中的责任分工问题。事情被反映到人力资源部,他们很清楚显然是经理错了,这个钱不应该扣。因为经理应负责辅导员工的工作,特别是这个员工才到岗四个月,你就放手让他去做,更何况你根本就没有一个过程控制,所以问题在于经理,不在于这个员工。但是人力资源部经理怎么处理呢?罚还是不罚?如何平衡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让双方都心服口服。

后来经过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经理几番探讨,该公司人力资源部使用了一个比较周到的处理办法:先找经理谈,告诉他你这个钱真的是扣错了,因为第一,你没有及时跟员工沟通;第二,你没有及时辅导员工;第三,你过程控制不利。但是因为你是经理,又是第一次被投诉到我们人力资源部来,所以我们这次支持你。支持你不是因为你对了,而是因为你是经理。我们可以去做员工的工作,但同时也警告这个经理:你不要再有第二次,否则人力资源部不再支持你,我们将把这个结果告诉你的直接上级。

在跟经理谈清楚后,又去跟员工谈,说从绩效考核标准来讲,你承认自己应该对这个结果负责,既然承认,那么这个钱该扣。经过多次面谈沟通,这个员工接受人力资源部的仲裁。

在这个案例中,人力资源部经理看待问题首先是要有原则的,认定就是这个经理做错了,因为他的过程控制没有控制好,绩效考核没有设定好。但是怎么去协调?人力资源部经理考虑到人情的一面,顾及到那位经理的面子,所以处理方式上圆滑了一些,即让经理和员工都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又解决了一个矛盾,化解了一个冲突,而且让员工和经理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更有责任意识。这就叫做中国化的管理。

这个案例中涉及到绩效管理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责任分工问题,一是绩效面谈问题。

首先,在绩效考核中,人力资源部要与部门经理分清责任,这一点极其重要。

绩效考核中部门经理的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适合本部门的考核办法。部门不同,考核办法也不一样,所以要由经理制定本部门的考核办法。

2.确定被考核人的考核要素,就是有哪几条内容需要进行考核。

3.就被考核人的业绩与其进行深度的沟通,客观地评价。这是部门经理该做的,而不是人力资源部该做的,这一点一定要非常清楚。

4.对被考核人进行业绩指导。

5.与被考核人讨论发展计划。

6.与被考核人讨论业绩回报的措施。也就是公司对你的奖励应该是多少。这不是钱的概念,而是幅度的问题,在考核过程当中,这是部门管理者的责任,而不是人力资源部的责任。

绩效考核过程中人力资源部的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业绩考核的管理规范。表格、制度、规则是要人力资源部来制订的。

2.检查、监督业绩考核工作当中的执行情况。每个部门考核的结果,最终要归档到人力资源部,所以要检查他们的执行情况。

3.收集、整理、分析业绩考核评价的结果。

4.指导考核人完成考核业绩工作。部门经理不懂不会,人力资源部指导你,但不是我帮你做。

5.利用业绩考核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6.接受处理员工有关业绩考核的投诉。员工有不满时,如果没有投诉部门,这个员工只能把不满吞下去,吞一次没有关系,两次三次之后,这个员工就会“老子不干了”,或者一吵吵到总经理那边。人力资源部应该起到调和剂的作用,要有投诉裁决的权利。

只有双方责任明确了,人力资源部经理和部门经理在各负其责的情况下对员工的考核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使得绩效考核达到如期的效果。但同时还需要重视另一个关键性问题,就是绩效面谈,这将影响到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和员工激励,所以要掌握好一定的面谈方法和技巧。

绩效面谈其实是企业绩效考核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企业光注重绩效考核,从来不注重绩效面谈。其实,不管是月度考核还是季度,经理必须要在考核期间跟每一个员工单独面谈,如果是季度考核或年度考核,那么经理必须要跟每个员工单独面谈半小时以上。

有这样一个数据:在北京的企业当中,80%的人到一家企业工作时要考虑这家企业的品牌、工资福利待遇,甚至这家企业的领导人也是要考虑的因素确实有人为柳传志而进联想,为张瑞敏而进海尔,因为他们觉得跟着这样的领导人有奔头。但是还有一个让大家大吃一惊的数字是:在离职的人当中,有近三成的人不是因为企业品牌受损,不是因为待遇下降,更不是因为这个企业领导人的问题,而是跟他的直接领导有关,或者是跟这个直接领导关系不好,或者是不认同他的管理风格。这个数字让我们痛心疾首,一个公司在员工心目当中的形象,是由我们中层领导所建立起来的。基层员工一年有几次机会见到公司的最高领导屈指可数。基层员工一年当中有没有机会可以跟最高领导坐下来谈一谈话、聊一聊天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在员工的概念当中,公司的形象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层领导个人的管理风格和个人的管理形象。在员工心目当中,一个中层干部就代表着企业整体的形象。面谈就是给每一个经理创造机会,让他去跟员工面谈,来塑造企业形象。平时经理们很少有时间在三个月内,跟下面员工每个人单独面谈半小时以上。但是绩效面谈规定你必须要谈。绩效面谈的技巧:事先要有准备;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最好在公司的会议室而不要在经理办公室谈,否则你的电话会不断地打断跟员工的面谈,而且让员工感觉像是在汇报工作);鼓励下属充分参与,让下属说话,然后认真聆听;关注下属的长处,谈话要具体、客观,态度要平和,要始终把握面谈是双方的沟通,是两个人的谈话,而非一个人的讲演。

还有,谈行为不谈个性,是我们绩效考核面谈中始终要贯彻的一句话。我们要谈的是一种行为,千万不要帮人家定性:“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懒,怎么每一件事情都要依赖上司,怎么依赖性这么强,你不要事事依赖领导……”等等这些都是个性。绩效面谈只要纠正他工作中不当的行为,而不是评判人家的个性。

绩效面谈的内容应围绕员工上个季度的工作,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人力资源管理:好员工不被嫉妒

遭遇嫉妒,在大部分情况下,说明你有高人一等的本领,你应该为此高兴,并且从中看清自己的优势。

遇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你可以效法周围人的态度保持沉默,不要总想着竭尽全力去说服别人。

嫉妒者的心就像冰,要让他融化需要你的温度,能给他带来温情的方法,是赞赏他被人发现的品质,而这个品质恰恰也是你缺乏的。

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并不是要让自己的言行不出一丝纰漏,时时刻刻保持完美的形象。相反,如果你时常犯一些小错误,或者公开地谈一些自己做过的傻事,别人才容易与你亲近。

当你获得一些成就时,言谈中不要忘了感谢同伴的支持。当你得到公司的奖励时,拿出一些跟同事一起分享。这种非正式场合的交流,比在办公室里谈话更有作用。

由于出色的表现,老板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此时你最好在感谢老板器重的同时,提出请其他同事帮忙,一起合作完成,而不再单打独斗,毕竟,就算你有单独完成任务的能力,也要顾及同事的心情,别把机会都抢光。

人力资源管理如何给员工定价

摘要:文章从介绍培训的概念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入手,论述了培训及培训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对培训方案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指出设计培训方案时应从哪些方面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如何择优处理,最终制定出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

关键词:培训理论培训方案要素设计。

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不同组织间的竞争即成为人才的竞争,人们对此已经达成共识。从实践中产生的人才必需接受新的培训,来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不一定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也正是本文目的之所在。

一、培训理论的研究及发展。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们开始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1.培训: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培训: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

3.培训: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4.培训: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改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

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其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其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其四,员工培训的计划性。即组织把员工培训已纳入组织的发展计划之内,在组织内设有职工培训部门,负责有计划、有组织的员工培训教育工作。

其五,员工培训的国家干预性。西方一些国家不但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参加在职培训是公职人员的权利与义务,而且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

(一)培训需求分析。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要冒一定风险,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

培训需求分析需从多维度来进行,包括组织、工作、个人三个方面。首先,进行组织分析。组织分析指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根据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预测本组织未来在技术上及组织结构上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并推测未来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不致临渴掘井。其次,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最后,进行个人分析。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发现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距。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后就可以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二)培训方案各组成要素分析。

1.培训目标的设置设置培训目标将为培训计划提供明确方向和依循的构架。有了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对象、内容、时间、教师、方法等具体内容,并可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培训总目标是宏观上的、较抽象的,它需要不断分层次细化,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要达到培训目标,就要求员工通过培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即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了解什么?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能够干什么?希望员工通过培训后有哪些改变?明了员工的现有职能与预期中的职务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即确定了培训目标,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明确化,则转化为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2.培训内容的选择。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究竟该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应根据各个培训内容层次的特点和培训需求分析来选择。

知识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一层次。员工只要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障碍和阻挠。同时,要系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则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

技能培训,这是组织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这里所谓技能就是指能使某些事情发生的操作能力。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技术都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无论你的员工是多么优秀,能力有多强,一般来说都不可能不经培训就能立即操作得很好。

素质培训,这是组织培训的最高层次。此处“素质”是指个体能否正确地思维。素质高的员工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态度,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有较高的目标。素质高的员工,可能暂时缺乏知识和技能。但他会为实现目标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而素质低的员工,既使已经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但他可能不用。

上面介绍了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的受训者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与素质培训,而一般职员则倾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它最终是由受训者的“职能”与预期的.“职务”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

3.谁来指导培训。培训资源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外部资源是指专业培训人员、学校、公开研讨会或学术讲座等。在众多的培训资源中,选择何种资源,最终要由培训内容及可利用的资源来决定。

组织的领导、具备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员工是组织的重要内部资源,利用内部资源,可使受训者和培训者都得到提高。组织内的领导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首先,他们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宝贵的工作经验;其次,他们希望员工获得成功,因为这可以表明他们自己的领导才能;最后,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员工,所以肯定能保证培训与工作有关。

当组织业务繁忙,组织内部分不出人手来设计和实施员工的培训方案,那么就要求诸于外部培训资源。外部培训人员可以根据组织来量体裁衣,并且可以比内部资源提供更新的观点,更开阔的视野,但外部培训资源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外部人员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组织的情况和具体的培训需求,这将提高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外部人员培训,组织的领导对具体的培训过程不负责任,对员工的发展逃避责任。

4.确定受训者。岗前培训是向新员工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以及组织的业务。新员工来到公司,面对一个新环境,他们不太了解组织的历史和组织文化,不了解组织的运行计划和远景规划,不了解公司的政策,不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不熟悉自己的上司、同僚及下属,因此新员工进入公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紧张不安,为了使新员工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迅速适应环境,企业必针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岗前培训,由岗前培训内容决定了的受训者只能是组织的新员工。

对于即将升迁的员工及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或者不能适应当前岗位的员工,他们的职能与既有的职务或预期的职务出现了差异,职务大于职能,对他们就需要进行培训。对他们可采用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而无论采用哪种培训方式,都是以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为内容,而不同内容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确定了不同的受训者。

5.培训日期的选择。员工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做到何时需要何种培训,通常情况下,有下列四种情况之一时就需要进行培训。第一,新员工加盟组织;第二,员工即将晋升或岗位轮换;第三,由于环境的改变,要求不断地培训老员工;第四,满足补救的需要。

在作培训需求分析时,确定需要培训哪些知识与技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知识与技能培训作出日程安排,看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以及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从而推断培训提前期的长短,根据何时需用这些知识与技能及提前期,最终确定培训日期。

6.培训方法的选择。组织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演示法、案例法、讨论法、视听法、角色扮演法等,各种培训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法配合起来,灵活使用。

(1)讲授法。讲授法就是指讲授者通过语言表达,系统地向受训者传授知识,期望这些受训者能记住其中的重要观念与特定知识。讲授法用于教学时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它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生动准确;必要时应用板书。

(2)演示法。演示法是运用一定的实物和教具,通过实地示范,使受训者明白某种事务是如何完成的。演示法要求:示范前准备好所有的用具,搁置整齐;让每个受训者都能看清示范物;示范完毕,让每个受中者试一试;对每个受训者的试做都给予立即的反馈。

(3)案例法。案例是指用一定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调研工作中,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要求: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改用假名,但其基本情节不得虚假,有关数字可以乘以某掩饰系数加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教学中应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否则便无学习与研究的价值;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的编写与使用都是为某些既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

7.培训场所及设备的选择。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决定着培训场所及设备。培训场所有教室、会议室、工作现场等,若以技能培训为内容,则决定了最适易的场所为工作现场,因为培训内容的具体性要求信息传授的具体性,而许多工作设备是无法推进教室或会议室的。培训设备则包括教材、笔记本、笔、模型,有的还需幻灯机、录相机等,不同的培训内容及培训方法最终确定了培训场所和设备。

员工培训是集培训目标和期望结果、培训内容、培训指导者、受训者、培训日期、培训方法和培训场所及设备的有机结合,达到目标和结果是根本目的之所在,其后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以它为出发点的,经过权衡利弊,作出决策,制定出一个以培训目标和结果为指南的系统方案,而不能是各组成部分作分离处理而任意组合。虽然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不一定为有效的培训方案,但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必须是系统考虑的培训方案。

(三)培训方案的评估及完善。

培训方案的测评从三个维度来考察。从培训方案本身角度考察,将其细化为三个指标来进行:

1.内容效度,看培训方案的各组成部分是否合理、系统化,分析其是否符合培训需求分析,各要素前后是否协调一致,是最优选择。

2.反应效度,看受训者反应,受训者是否对此培训感兴趣,是否能满足受训者的需要,如果否,找出原因。

3.学习效度,以此方案来培训,看传授的信息是否能被受训者吸收,如果否,则要考虑到传授的方法以及受训者学习的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改进。从受训者的角度来考察,看受训者培训前后行为的改变是否与期望的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考虑是培训效果不理想还是缺乏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机会,还是由于习惯影响,使培训效果还未表现出来,需延长考察时间。最后,从培训实际效果来考察,即培训的成本收益比来分析。培训的成本应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费用,培训方案的设计费用,培训方案实施费用,受训者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培训方案的收益则包括显性收益和隐性收益两部分,显性收益是指产量的提高,废品、次品的减少,采用更省原材料的生产方式的节约,生产事故的减少等可测量的收益;隐性收益则是指企业团队精神的生成,企业形象的提高等不可量化测量收益。成本低于收益才证明此方案具有可行性,成本高于收益则证明此方案不成功,应找出失败原因所在,设计更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彭剑锋,包政主编.人员甄选录用与培训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洛丝特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欧炳进,张育新,林克慧编.人事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改革全书・劳动工资体制改革卷.1978~1991年,大连出版社。

8.胡振君.“你对培训知多少?”,行政与人事,2000(4)。

9.龚亚平著.企业培训方案评价研究.1997年硕士论文。

10.彭剑茹著.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分析研究.1997年硕士论文。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pdf

摘要: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工工作之间具有极端严密的联络,增强二者的分离,促使二者分离应用的优势得到充沛的发挥对企业管理程度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的中心以及关系动手,对当前二者交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交融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企业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证。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在推进企业管理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只可以促使企业人才的发明力和潜力得到充沛的发掘,还对企业消费效率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而政工工作的展开主要是借助对员工施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保证员工的个人发展目的和企业战略发展目的相分歧,为企业发展奉献相应的力气。基于当前剧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将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有机分离,可以优化企业管理,促使员工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企业人力资源、政工工作中心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中心,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尊重人并鼓舞人性,希望可以经过科学的管理充沛发掘人才的潜力和发明力,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在协助员工个体完成本身人生价值的同时,推进企业和社会取得更好的发展[1]。而政工工作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切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生命线,政工工作的中心同样为以人文本,注重员工的思想认识,希望可以对员工施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为管理工作的优化奠定根底。

2.相关性。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政工工作存在一定的目的分歧性,两者的工作中心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因而从实质上看,两者在工作中的主要目的都是培育和鼓励人才,促使人才在生长过程中逐渐完成本身价值,并且在详细管理工作中还可以经过标准员工的工作行为对员工施行相应的思想引导,让员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理论中,为企业安康发展做出相应的奉献。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互相浸透性,因而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增强二者的交融可以保证员工在与其相顺应的岗位上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人力资源价值的充沛发挥提供相应的保证。

3.区别。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之间不只具有相关性,两者也存在特定的差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企业组织工作理论中承当着与员工相关的多种工作职能,并且每一项工作职能的发挥都需求借助专业性的手腕,唯有如此,才干够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良好展开,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政工工作则主要是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加以理解,进而分离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为企业各项决策的展开提出相应的倡议,在引导员工完成本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为企业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支持[2]。

在当前企业管理工作中,遭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的分离,面临着一定的艰难:首先,企业政工工作无法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企业范围不时的扩展,企业政工工作内容也逐步增加。但是在实践管理工作中,企业指导缺乏对政工工作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普通不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政工工作的优化展开发明条件,直接招致企业政工工作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不只影响了企业对员工思想动态的控制,也不利于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机分离,企业管理程度遭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政工部门相对独立,严重限制了二者的交融。遭到我国传统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在实践管理工作中普通都会设置相对独立的政工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且各自职能相对明白,这在一定水平上也限制了二者的`交融,不利于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交融优势的发挥,对企业现代化建立产生着一定的不良影响[3]。

三、如何有效进行人力资源与政工工作分离的战略。

1.增强政工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立。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工作产生着特定的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展开提供相应的辅助,完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组织竞争力。而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又可以经过文化宣传和引导与政工工作进行严密分离,进而经过对员工施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吸收力和凝聚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展开发明条件。可见增强政工工作,发展企业文化可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工工作进行有机分离,为企业现代化建立奉献相应的力气。

2.增强政工工作,完善考核鼓励机制。

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想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还应该注重对人才的考核和鼓励,只要施行合理的考核鼓励政策,才干够让员工在发展中发现本身优势,认识本身缺乏,进而经过自主学习和参与企业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才能,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功用得到充沛的发挥。而在完善的考核鼓励机制造用下,企业政工工作的展开也可以对员工产生特定的鼓励和鞭笞性影响,引导员工逐渐提升本身才能,为企业建立做出相应的奉献。由此可见,树立健全的考核鼓励机制也可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工工作的有机分离,促使二者的交融优势得到相应的发挥。

3.增强政工工作,促进企业员工关系的管理。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组织范围的逐步壮大,员工关系的管理工作也开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政工工作的展开产生影响。因而企业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应该增强对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注重,经过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政工工作的有机分离进一步提升员工关系管理的质量,完成员工关系的人性化发展,促使员工为企业建立做出更大的奉献。

四、完毕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政工工作的有效分离可以促使企业人才的力气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进一步提升企业实践管理程度,为企业现代化建立做出相应的奉献。因而应该增强对两者分离工作的注重,借助两者的优化分离,推进企业完成持续、安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少华,李鄂.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考虑[j].东方企业文化,2013,(18):268.

[2]叶其州.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政工工作的有效应用[j].管理察看,2013,(18):54,55.

[3]李莉.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分离[j].企业变革与管理,2014,(4):76,77.

人力资源管理:好员工不被嫉妒

员工平时是在制度与流程约束下开展工作,还是在企业文化和心理契约下开展工作呢?专家解析:在中国是后者,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有厚厚的制度与流程,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管理混乱,制度与流程都是装订的珍藏本,员工对相关的内容既不背不下来也觉得陌生,都是凭感觉、良心以及看周围的人在怎么做事情而开展自己的工作,而这些取决于员工对周围关系的认知。所以说,在中国做人力资源管理,本质就是做员工关系管理,绝不是纸上谈兵的六大模块。

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解决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效率问题,配置与效率又是密切相关的人力资源的两个矛盾的侧面。效率高就可以配置低一些,效率不高就要增加配置,而配置多了又可能出现更低的效率。中国人不相信制度与流程,对别人可以,对自己就会折扣,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还是要借助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解决员工内心的障碍与不快,才会有效率的提升,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力点。

如何才能够让员工处理好这些关系并如鱼得水呢?这是管理的重点,需要手段与技巧,需要胸怀与智慧。其实,全在心理调节上,因为心态决定一切。所以,一个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高手,绝对不是对从美国引进的人力资源科学管理体系模块有多么滚瓜烂熟,而是要对中国人的人性与这种人性下的关系了如指掌,既要掌握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系,还要熟谙时代的现实价值体系,站在员工的立场与员工交流,帮助他们剖析与理解在中国企业内的企业经营的本质、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工作与金钱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生哲学与智慧,进而调整他们的心态,用思辨的手法帮助员工深刻而本质地认识问题之道、生活之道、管理之道、领导之道、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方法之道及成功之道,并不断地化解员工内心的各种困惑。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进行引导,帮助员工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消除内心的困惑,变得积极主动起来。结果是员工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与负面情绪,理解忧则天地皆窄、哀则自己束缚、怨则到处是仇、怒则大难当头,时刻都能发扬正面心态,凡事往好处想、凡事往长远看、凡事往宽恕行、凡事往奉献走、凡事往福惠增,员工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文档为doc格式。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pdf

摘要:作为重要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成部分,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企业正常运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们切切实实的步入了信息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人事档案中的资料信息越来越成为宝贵的企业信息资源,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将对认识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以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分析为基础,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配置、考核、规范等工作,以实现企业目标和员工的价值。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含了培训与开发、招聘与配置、薪酬与福利管理等等。

1.2人事档案管理。

人事档案是在人事活动中形成,主要是记录员工个人、家庭以及工作情况,其内容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经历和品行,并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以备查阅的文件资料。人事档案的实体管理主要包含档案的收集、鉴定等,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对人事档案的实体管理,并对人事档案信息进行适当的利用和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师如何留住老员工

为什么要把留住员工作为公司的第一要务?好处显而易见。

公司无需浪费金钱来招聘和培训新员工,而且现有员工也可以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不必为等新员工迎头赶上而浪费时间。事实上,雇员保留服务公司retensa的总裁赫克特(chason hecht)说,当公司不用花费无尽的时间来重新安置和培训新员工时,就“更容易集中精力来进行创新和发展,而不是一直原地踏步。如果我们经常把时间花在重新招聘,培训新员工,重新建立员工关系上,我们就没有时间”做那些重要的事情了。

保持各任职年限员工的稳定性有助于公司的成功。尤其重要的是,要留住经验丰富的员工,并充分利用其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些员工可以:帮助引导战略规划。在公司长期工作的员工对公司,对产品和整个行业都非常了解,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只等着释放。财产和事故保险公司acuity的774名员工中,55%的员工在公司工作时间超过六年。

该公司让老员工参与制定“公司的战略计划,参与各部门联合组成的委员会”, 在acuity工作长达18年的主要索赔案件总经理拉尔森(sara e. larson)说,“其他部门和员工靠这些老员工告诉他们过去实施的哪些措施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以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在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已经掌握了自己岗位所需的技能,是跨部门培训的'首选对象,跨部门培训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效率及适应性。cxtec公司对很多老员工进行了跨部门培训。“他们不断学习技能,这意味着部分员工休假时,我们能够及时调整,”该公司副总裁和首席运营官阿什金(barbara ashkin)说。

例如,该公司对在公司工作九年的应收账款员工进行跨部门培训,学习应付账款员工的业务。阿什金解释说,这两种工作差别很大,应收账款员工负责根据销售订单给予商业信贷,跟踪收账,而应付账款员工负责对卖主进行支付。因为应收账款的老员工受过跨部门培训,应付账款员工休产假的时候,他们可以来帮忙。

“我们不必另外招聘临时员工,”阿什金说,并且受过跨部门培训的员工效率也更高,因为他们对其他员工和公司已经熟悉了。

让老员工与经验相对欠缺的员工一起工作,是充分利用老员工的知识的最好方法之一。建筑设计公司kahler slater有意安排资深员工与新员工在同一个项目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的职业仍然带有学徒性质,需要在工作中学习。这就是老员工格外重要的地方。”该公司的负责人之一、人力资源经理霍基(john horky)说,“我们评估项目的复杂性的时候,会指派能够胜任的员工来做,也会指派需要再努把力才能胜任的员工共同参与。我们会在他们周围安排人来教他们。”

指导本身对每个参与其中的员工都有好处:接受指导的员工可以学习新技能,进行指导的资深员工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欣赏,并获得新的视角,公司也得到了成长。“经验相对欠缺的设计师来咨询如何解决某个具体的技术问题的时候,资深工程师会感到很高兴,”霍基说,“能够与他人分享我的专业知识,我个人也会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坦白说,这证明了我的才华。”

图片设计副经理蒂丁(kurt thieding)在kahler slater公司工作已经九年了,他也认为指导新员工对老员工也有好处。“指导我属下的三个新员工的好处在于,他们总能给我带来挑战。他们可能会拿出新的解决方案。与他们谈话不是单向的,我也开阔了思路,发现了不同的视角。”

在cxtec公司,经验丰富的员工帮助对其他员工进行培训。老员工,或坐到公司最高位置的销售人员,每周都要主持圆桌会议,会上,员工讨论他们在在线培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阿什金说,这样的培训角色对老员工是一种挑战,也确立了他们的领导地位,公司也从中获益。“我们的优势之一在于公司不但留住了老员工,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帮助我们的新人成长,因此我们可以继续帮助我们的客户。”

通过团队建设社区服务项目培育企业文化

团队建设的练习活动很好,但是只有当团队建设在现实世界中有影响力的时候,团队建设才具有生命力。“要在内部创造一个社区,可以通过在外部创造一个社区的方式来实现,”赫克特说。

cxtec公司的“帮助贫困家庭”项目的带头人特里坡蒂说,cxtec希望每位员工都能做一些慈善工作。“我们对29个慈善团体提供过支持,并允许员工在工作时间做义工,”阿什金补充说。

阿什金说,发起各主要团体活动的关键人物一般是老员工。老员工通过组织服务项目,不但能为新员工树立团队建设的榜样,还能恢复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兴趣。正如雇员保留专家赫克特所说,“可能他们的工作有点单调,但下个月他们将去另外一个社区,为别的家庭提供帮助。这为员工提供了谈论的话题,就这样人力资源负责人在工作场所建立起了一个社区。”

留住在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益处颇多,但是“也存在很大挑战,即现有员工产生自满情绪,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来自外界的新鲜创意”,管理及公司发展专业咨询公司summit consulting group inc.的总裁韦斯(alan weiss)说。

“满足这些员工的其他需要、愿望和期望值,”赫克特建议说,“在公司工作多年的员工需要改变。”只是一再地给他们同样的福利,无法满足他们新的需要。例如,老员工可能以前对商务旅行机会感兴趣,但是他们现在刚刚组建了家庭,更想呆在家里;他们之前可能喜欢灵活一点,通过轮值晚班来增加收入,但现在出于不断变化的健康需要,更喜欢固定安排白天的时间工作;或者他可能以前需要现场的儿童护理员,但现在需要有人看护老人。赫克特的建议是:“问问他们需要什么。”

专家建议采取以下工作改进措施来保持老员工的满足感,让他们长期留在公司

提高工作时间的灵活度。老员工希望有灵活的工作时间,来帮助他们平衡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刚刚建立家庭或是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的员工,经常会提到弹性工作制及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然而年轻的员工如何呢?刚刚高中或是大学毕业的员工呢?对他们来说,弹性工作制似乎也是个经常提起的话题。

“旧的思维方式是用钱来解决所有问题,然而钱不是关键,”贝内特(rob bennett)说。他是网站财富自由博客(financial freedom blog)的撰写者,还著有passion saving: the path to plentiful free time and soul-satisfying work一书。

cxtec公司的管理层明白,“对于资深的、最佳的销售人员来说什么最重要,要由他们自己来定义,我们只要听着就可以了。在家里办公,改变工作时间和实行弹性工作制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阿什金说。

《易经》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智慧

酒店业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外资进入中国酒店业,如今外方管理的中国酒店数量已经相当多了,而引进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的管理也是中国酒店业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外方管理酒店是指由外方独资、中外合资或中方独资并由外方参与管理的中国酒店。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由于起步早,管理科学、形成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中国的酒店正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理念加以引导,再加上中国入境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外方管理的酒店能够更好的为外国游客提供服务,使外国游客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因此,许多中国的中高星级酒店都选择国外酒店管理集团进行管理,外方管理酒店在中国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经营业绩。

外方管理酒店作为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近的发展,已经由尝试性发展进入到运作成熟、快速扩张的新时期。这些酒店已由过去仅仅关注外国客人市场转向国内和国际并重、由主要城市向二级城市迈进、由沿海地区向内陆扩展,并开始了对中国酒店业的全方位影响。外方管理酒店成功经营的原因除了在政策上有一定优惠之外,其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战略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大陆由外方管理的主要几大集团酒店,如香格里拉、假日、喜来登、万豪、希尔顿等。其人力资源管理上值得借鉴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较为灵活、科学。由于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外方管理酒店在国际范围内的人才聘用基本上没有限制,而且由于实行合同制,人员的聘用和解聘更加灵活。尤其受裙带关系影响较小,人员安排更为科学。

其次,外方管理酒店普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几乎所有的外方管理酒店都设有独立的培训部门,有些还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或者联系国内外有关院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力。

第三,在员工待遇上,外方管理酒店略为优厚。首先是付给本地雇员的工资基本上高于或持平于行业平均水平,其次在对中方雇员的奖励计划上,较为容易依据自身经营业绩作出决定。而很多中方管理酒店由于投资主体原因往往需经上级部门批准,企业难以独立决策。

第四,成功推行了人才本土化战略。80年代初,国内几家主要集团酒店的外方人数曾最高达150多人,占总员工数的10%。进入90年代,随着中方管理人才的成熟,许多外方管理酒店已经顺利实现了人才本土化,成为外方管理酒店维持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尽管由于实行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使得大多数外力管理酒店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取得了较强的竞争力,但在外方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薪酬模式实施困难。个人业绩付薪奖励体系是国外酒店业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它是通过对员工绩效的有效考核为基础,实现将薪酬奖励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但是,大部分中国员工却对目前职务和岗位挂钩的薪资模式表示满意。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和谐很重要,这种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正好可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业绩付薪体制则可能破坏这一和谐,因此其实施受到了阻碍。

二、由员工素质低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尽管中国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国内外客人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相比,酒店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员工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如外语;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对本职工作没有认同感,认为是伺候人的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由此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酒店业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三、由员工跳槽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外方管理酒店用人制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得员工流动率一直较高,虽然到了90年代所下降,但另一种现象的存在也令人担忧,那就是流失主要集中在中高层员工中,尤其是大学生跳槽的比例极高,致使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宁愿要职高生,也不愿要大学生。这对本身员工素质不高的.酒店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四、中方管理人才的真正成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很多中方管理人才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总体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在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总体战略的把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缺少那些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对东西方制度和文化都有较深理解的高级人才。而且,一部分员工“服洋不服内”,也给中方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上的需求。才能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酒店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管理中的摩擦。外方管理酒店中中外方员工关系。

从总体上来说比较和谐,但也存在着一些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问题,不过好在外方管理人员在进行国际委派时大都会进行跨文化培训,使得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矛盾降到较低的水平。

科学的人力资源系统理论假定人是生来勤奋的,在正常的、对个人才能的发挥没有限制的环境里,人都能主动、自主、自立、员工中蕴藏着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丰富智慧和创新精神。在这一假设下,简单的说,酒店留住员工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动因可以被归纳为:合理的薪酬、有发展力的职业前景、愉快的工作氛围、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针对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性格特征聘用法”。员工选择不当是导致员工跳槽、人员流失的首要原因,并直接导致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酒店在选拔员工时,应首先对空缺的职位进行细分,按照岗位的不同特点选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员工。此外,任用那些充满激情、快乐,友善的员工总是正确的选择。里兹·卡尔顿酒店利用高预测方法确定岗位候选人,通过“性格特征聘用法”的精心选拔后,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是高效率的,他们不仅不遗余力地使顾客满意,并可以参与自己工作区域内的计划制定。在过去的几年中,里兹·卡尔顿酒店减少了近一半的人员流动。

二、把核心能力植入人力资源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薪酬设计理念。传统的薪酬体系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却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因此,薪酬要与能力和工作绩效挂钩,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首先要明确酒店的商业战略,例如假日酒店的商业战略是“提高营业额,使运营成功,重新构建和统一机能,壮大酒店基础,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发掘战略优势”。然后对面试中发掘的个人能力进行认证,证实其有助于酒店商业战略的成功。再把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体系相整合,只有能力完全被整合到所有体系中。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评、奖励、领导力发展、继承计划和职业规划,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最后,以能力为基础制定资薪体系,并将能力体系引入新员工的认识环境中,以明确酒店对他们的期望。假日酒店使用能力体系,成功的转变了其海外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使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战略和薪酬体系保持一致,五年以来利润一直保持增长,客户满意度很高,而且员工流失率也很低。

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酒店应该对每一位员工设计其职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对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职业发展要有一套明确的规划方案,使其能够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招聘时,应该选择有潜质并热爱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按照其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分配到某个部门,给予其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锻炼,如果达到了特定的指标并通过评审,可以提升到一定的职位,这样,通过不断的磨练和培养,将能为酒店创造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外方管理公司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海外培训经历,这样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例如美国假日集团在孟菲斯市设假日酒店大学,假日集团的经理们都得在这裏进行为期2至5周的学习。喜来登集团在全世界3个大洲设有5个培训中心用以训练中高级管理人员。这样的培训将有助于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四、交叉培训。交叉培训是一种员工通过接受额外服务技巧的培训来满足不止一个工作岗位需要的培训方式,现已被越来越多的西方酒店作为保持人员素质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施交叉培训有助于酒店更加有效的控制成本,在旅游旺季业务量突增或员工生病、休假以及顾客额外需求导致酒店内部出现工作缺位时能够及时弥补。同时,还可以降低员工的跳槽率。因为一方面,员工喜欢培训所带来的挑战,减少了长期重复同样工作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增加了新鲜感另一方面,使员工一专多能,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节约了劳动资本,工资水平上涨。马里奥特酒店集团采用交叉培训管理模式后,进行了大规模减位政策,压缩了30%管理职位,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减少,每年的净收益增加了10亿美元,并使员工规模达到了最优化。westin酒店实施交叉培训后,高质量的员工队伍和优质的服务已经从顾客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证实:82%的客人有再度下榻westin的打算,87%的客人准备把westin推荐给他人,这无疑验证了交叉培训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习,并创造新的经营管理与服务理念。3、战略性-要注重酒店服务的长期效应,增强员工危机感;管理者应作员工的朋友,主动了解员工的困难和要求,并尽力帮助解决。使员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能感受到酒店的温暖。为能力体系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评估系统,使员工能够信服。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充分体现酒店的个性和特色,就世界知名的成功酒店而言,喜来登酒店联号以“物有所值”赢得人心;希尔顿酒店联号以“快”字服务著称于世;香港文华大酒店以其“情”字服务、成为国际酒店业的佼佼者。

六、员工参与。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成长更为重视。所以作为管理者一旦确信自己已把最合适的人选安排在合理的岗位之后,就应授予他一定的权力,为员工创造参与酒店管理的机会,满足其精神上高层次的需求。当员工与其他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时,其社会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员工认识到他们对酒店很重要时,其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当员工为自己的贡献而兴奋不已时,其自我实现需求得到了满足。酒店通过这种内部“员工参与”的激励手段,不仅可以调动员工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留住优秀人才。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启发下,里兹·卡尔顿酒店推出“自我导向工作团队”措施,通过授权员工行使原上一级管理人员的权力,为员工营造自由空间,激励并释放他们的潜质,使他们能够快速成长。员工的参与增强了其责任心和使命感,极大地提高厂整个酒店的服务质量。

国际假日集团的创始人凯蒙·威尔逊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没有令员工满意的工作环境,就没有令顾客满意的享受环境。酒店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酒店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酒店业,唯有兼收并蓄、扬长避短,走适合自己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之路,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原作者: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方雅贤。

编辑/来源:中国旅游人才网。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pdf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事档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人事档案来查找员工的具体资料,了解每个员工的情况。而人事档案则记录了每个员工的资料,是承载员工各项信息的载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也是人事档案内容的主要来源,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提高企业内外部员工的整体质量。

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主要包含了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两个方面,内部招聘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员工中招聘选择所需人才,外部招聘是从社会和高校招聘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在企业内部员工招聘中,经常会出现企业员工不管应聘人员的专业和资质,随意招聘自己老乡和校友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但是企业通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对员工的档案资料进行统一的分析,以合理安排人事招聘人员,避免任用与招聘地区和高校相关的员工,以保障企业员工的质量。除此之外,在实施企业内部招聘时,企业还应该分析员工的档案资料,以为内部员工的选拔提供重要依据。

人事档案中包含了企业内部人才结构、人才水平以及人才数量等方面的信息资料,通过人事档案的整理工作,可以为企业分类企业人才,帮助企业了解人类资源的存量和具体信息。比如,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对企业内部员工退休和流动情况的分析,可以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及时把握企业的人才流动情况,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由此可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规划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促进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2.3帮助企业更针对性的实施培训。

员工培训是企业内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想让员工培训获得所需的效果,就必须了解每个员工的工作需要,以提高员工培训的针对性。为此,通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企业可以了解每个员工的教育背景、年龄等,对于年轻的企业员工,企业可以对其进行新知识的培训,对于年龄较大的员工,对知识培训的抵触情绪较大,对此,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健康保健培训,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4促进企业跨地域文化管理。

企业员工来自不同的地域,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此,在企业管理中,企业应该注意了解和分析每个员工的地域文化,促进企业跨地域文化的管理,帮助企业员工之间相互了解,避免出现文化冲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对员工的工作经历和籍贯等进行分类,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对每个员工的'文化特质进行分析,并对员工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冲突问题进行预测,提出解决方案。比如,企业可以安排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沟通合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加强沟通,促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内部凝聚力。

2.5对员工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手段。

员工的档案内容,可以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详细了解每个企业员工的工作需求。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同需求,不同的人对自身的需求层次也各不相同,对企业来说,只有通过对员工档案资料的详细分析,才能了解每个员工的现实需要,以更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三、结语。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人事档案管理资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档案的具体利用上,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整理、分析,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好的实施人力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必须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利用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管理,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科学,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海滨.从中日人事档案管理的比较看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前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4)。

[2]张兰月.档案工作中的知识管理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02)。

[3]罗剑丽.人事制度改革下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5)。

[4]任胜云,范利.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09(07)。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pdf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逐渐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如何建设好企业文化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管理层对企业文化认识不够清楚,使企业文化只停留在一些空架子上,仅作为一种向外界宣传的包装,没有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即使有足够的认识,但在建设上总是照搬照抄成功企业的方法与模式,缺乏创新;或者刻意创新,却没有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文章试图说明怎样有效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塑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真正把企业文化的建设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经营哲学,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所生成的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基本信念、风俗习惯和传统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们的共同信念与价值观,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员工使其有共同的价值观取向。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它是一种管理理念,即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文化引导作为手段,激发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达到管理的效果。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二者的联接点是人——这个企业中最大的财富。企业文化是人的观念层次上的一种群体价值观,它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也反过来促进企业文化的生成、巩固与发展,二者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是企业中的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管理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企业价值道德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仅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运作中的精神与行为依据,同时又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形的,它将企业的观念、价值、制度、以一种权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输入给每一个成员,让他们遵从它,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整体凝聚力。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约束员工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令员工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员工最终共享统一的价值观、荣辱感和献身精神,企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人与组织的互动关系将得到更好地处理,企业文化的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有了更加突出的体现。因此,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应是企业管理层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另一方面,被企业文化所滋润、加强的人力资源管理反过来又会促进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固然是在一种文化环境、氛围中生成的,但最终必须内在化为职工的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但这种内在化的过程是必须有一定外在形式作保障的,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

总之,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统一在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上,毕竟一切企业行为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但企业行为对人是有要求的,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引进适合的员工和培育员工等途径来实现,这一实现是一个内在的'和外在的双重化过程,而这正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两种企业行为的功能,二者的结合和相互促进必会造就符合企业要求的人去推动企业的发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选人、育人、用人中塑造与传播企业文化,使员工了解、认同并遵循它,逐渐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企业文化;有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最终也达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选人。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因此企业在选人时就要将企业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联系起来,选好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要在企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制订招聘要求,在招聘甄选过程中要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度较高的人员,对被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和企业文化的传播,这样选择的人员既可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又可以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失,尤其可以防止那些经过企业培育并在生产中获得较高技术的人员,最终因没有认同企业而“跳槽”。

(二)结合企业文化进行育人。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真正的职业资格。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育人环节。培训不仅是包括使员工掌握基本的岗位、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企业的价值观传达给员工,也就是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这是塑造企业价值观的关键步骤。培(下转第42页)(上接第22页)训是从思想上要用企业文化去整合和占领员工的思想,让所有员工都必须认可企业的企业文化,并用这种企业文化在现实中指导自己的行为,使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目标纳入到企业目标的轨道,激励员工的责任感。

因此,企业应全方位的重视企业文化的教育工作,并投以一定的人力、经费,要尽最大努力,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不断进步。

(三)企业文化与用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的最大效能,绩效评估可作为衡量用人结果的标准。企业文化对业绩也有很大的贡献。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使全体员工团结一致的凝聚作用,使员工产生“认同感”,积极参加企业的事务,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从而提高企业业绩。

绩效评估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调整员工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使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正确行动,促进组织绩效的改进。设计绩效估评方案时,以定义绩效为基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为定义绩效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对绩效反馈的方式、重视程度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员工的评估体系内,将企业价值观念的内容注入,营造一个坦诚和信任的企业文化氛围,并建立健全奖励制度,作到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奖励,不遵守企业文化的人受到惩罚,通过奖惩的办法,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正处在探索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企业文化理论进行管理,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误区有哪些

人力资源管理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下面我们来看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误区有哪些?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也许,这是我听到最多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职能下的定义。为什么?因为,学术界,尤其是各类教材,为了更加清晰的交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在编排和撰写体例上,按照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六个部分进行分类,久而久之,我们也想当然的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按照六个模块分别来开展工作的。

这种思维方式的危害性尤为明显。

首先,人为的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六大模块,也就意味着人为的割裂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内在联系,导致各工作职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缺乏在整体上思考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效的基础。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人力资源部的人大多在自己的小范围内转圈,没有宏观性和全局性的工作理念,对超出自身工作之外的内容茫然无知。

其次,目前很多人力资源部门的分工也是明显的职能分工,招聘一摊、培训一摊、绩效薪酬一摊等等。如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诸如招聘的人完全不用去考虑培训工作做得怎么样,反正我招聘工作完成了,至于招来的人如何输出绩效,我就不用考虑了。结果,每一个模块的工作都看似不错,但是合在一起,却没有使人力资源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职能分工使得人力资源部的同仁大多从专业性和工作过程去考虑自身的绩效输出,缺乏从业务角度和价值结果思考工作。我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往往容易将招聘人数、组织培训课时数、薪酬发放的及时性等等作为我们的工作业绩而洋洋自得,却从来没有深入思考或者也无法合理证明这些工作对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落地带来的价值和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再将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六大模块的简单组合,必须将其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工作整体,就如人体的骨骼和血液,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从宏观整体上去考虑价值和结果。因此,牢记一句话,人力资源管理要有成绩必须“跳出人力资源管理看人力资源管理”。虽然非常拗口,但只要想通了,也就打通了任督二脉。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误区,而且这不单是非人力资源部门的'误区,更有甚者,很多人力资源部的同仁也是这样认为,呜呼哀哉!这个误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绩效管理的推行。曾几何时,企业但凡打算推行绩效管理,必定一股脑儿的交给人力资源部门操办,大至工作流程,小至岗位指标,全部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出台,搞得人力资源部焦头烂额,索性直接百度、google。结果当然是骂声一片,工作效果不升反降,此时这个黑锅人力资源部不背都不行。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要去埋怨公司领导和业务部门不懂人力资源管理,我们更应该自我反思,为什么会让组织有如此想法,我们为了改变这个问题能够做些什么。

我希望人力资源部的同仁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一定要秉持一个观点,即“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虽然貌似极端了一些,但确实也代表了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绝对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工作,人力资源部也并非超人或大圣,能够包办一切。但是,人力资源部要清晰的认识到,让组织上下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职责。这点我们在工作中往往十分忽视,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出个制度,搞个流程,剩下的就让各部门自己玩耍,并想当然的认为没有问题,出了问题也必定是各部门管理能力低下造成的。

让我们想想是否有以下情况,面试时我们和业务部门会对标准产生矛盾,对结果决策产生冲突?在绩效指标设计时,我们和部门之间会互相扯皮?在员工个人薪酬调整时,我们的意见会和部门想左?在防范劳动风险时,部门的想法和我们完全不一致?等等,如果有上述这些情况,那请人力资源部深刻反思一下,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工作理念是否达成了共识,该如何进行改进。

人力资源部的同仁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为了在自卑的感情中自证价值,很喜欢用更炫的词汇和更科学的专业工具来粉饰自己。只不过,当我们在夸夸其谈这些“科学”和“先进”时,却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本质丢在了一边。

再以绩效管理为例。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人力资源部的同仁在推进绩效管理时的关注点,在如何将指标设计的更加科学、量化,似乎认为只要指标量化了,绩效管理的推行就会无比顺畅。同时,即使我们的指标都量化了,但对绩效的抱怨声也许还是所有工作中最多的,至于原因,我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领导不支持”,“业务部门不配合”。

当然,更悲剧的是“拿来主义”,很多同仁听了课,看了书,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切可以为我所用,“末尾淘汰”、“阿米巴”、“okr”等等工具广为流传。为何不可?“拿来主义”害死人,只学到形,没学到神,只看到科学的体魄,没看到高挂的精神!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要有成效必须从管理的本质和目的出发,以适用、有效为标准,而不能聚焦在“最佳实践”的工具和流程上。在操作中,即不要盲从于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标准化的流程体系,更不能对所谓的“科学”照搬照抄。同时,人力资源部的最大作用在于为客户提供有关问题高价值的解决方案,从而最终实现组织发展与人价值提升的共赢。因此,大家要收起那套专业的外衣,不要试图把自己变得更专业,更科学,因为这点恰恰可能是你创造价值的最大障碍!

最后还是以这个小故事结尾:

有个人做了十几年折火柴盒的工作。某一天,他希望给自己设计一套与众不同的房子。他埋头设计了上百稿,都不满意。因为无论一开始有着怎样的创意,设计完之后看起来都像一个火柴盒。

很多时候,人力资源部的我们就像这个折火柴盒的人。只有改变思维方式,才能找到冲破误区的方法;只有合理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遇到的困境!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pdf

随着全球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建立和组织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无论是盈利型组织还是非盈利型组织,都面临着不变革就无法生存的困境。曾被公认为90年代最成功企业的诺基亚公司,到了世纪初因不能适应市场对智能化手机的需求,已经被微软公司收购兼并;而曾经一蹶不振以800美元出售10%股权的苹果公司,则凭借完全创新的智能型产品成为本世纪头十年全世界最成功的企业。市场波动、产品创新、组织优化、流程再造贯穿着管理的全过程,变革已经成为组织存在的常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推动者和协调者,对变革能否在组织中有效实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唤起危机意识,在组织中建立变革愿景。

一般来讲,人都是安于现状的,而变革往往意味着要改变业已形成的工作关系和工作习惯,甚至很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势必在组织中引起不满和抵触。而危机意识的唤起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建立起适应变革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共同创建的未来景象,它决定着组织成员在使用和发挥其人力资本实现组织目标时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投入程度,对变革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围绕着组织所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就我们该如何做、怎样做才能保证持续发展以避免在竞争中出局开展各种讨论和宣讲活动,唤起全员的危机意识。通过宣讲使员工获得有关组织变革的全部信息,包括组织的现状、战略、愿景、变革目标、变革步骤等,从而激发起员工对危机的认识和对前景的期望,这是接受变革的前提。开展对怎样实施变革以应对危机的讨论,引导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组织变革出谋划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组织变革中来,并使其尽快明确:新的计划是什么、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我们现在应该完成的工作是什么、通过变革我们从中获得什么。

有些组织变革的努力由于没有唤起危机意识而从开始就非常缓慢或者过早地衰减下来。多年来在飞利浦公司,僵化的管理团队,缺少领导技巧或者对于公司领导者权力上的限制曾经导致几次变革的努力都成为泡影。在施乐和西门子公司,也曾发生过多次转型行动被延迟的情况。在成功的转型案例中,例如,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一个原来叫做“新思维”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被重新定位为“危机员工会议”。这项活动最终触发了公司在三个方面上的显著变革:战略思想的变革、在运营与组织方面建立对变革的拥护以及对于重新恢复活力的管理。

二、帮助员工掌握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知识与技能。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一体化的竞争和挑战日趋激烈,每一个在市场中立足、生存、发展的组织都必须成为不断学习、创造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型组织。组织的变革势必引起成员在组织中角色的转变,要求成员很快适应在组织中的角色变化。帮助员工学习致力于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掌握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知识与技能,使其适应变革与组织共同成长,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又一重要任务。

蓝色巨人ibm由产品制造商转型为it咨询服务商的华丽转身,堪称变革成功的经典,将组织中的“it人”转变成“咨询人”,ibm是变革成功的重要因素。咨询人往往要给组织在it、采购、运营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需要比纯技术更为广泛的管理、运营、沟通技能。作为咨询人,不但要能通过其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的电脑系统问题,还需具备业务、营销、财务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了解组织的运行模式,熟练掌握各种沟通技巧。这次变革需要ibm提升整个团队的行业知识,拓展团队实践业务咨询的技巧、方法、经验,同时增强整个团队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服务文化。这些都需要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有计划、全方位、多渠道的培训和实战训练来帮助员工逐步建立起来,投入更多的商务教育课程,以弥补技术人员商务咨询能力的缺口。

人作为“人机料法环”的`首要要素,是策划和执行组织变革的重要力量。适应组织变革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为组织配备适应变革需要的人员,高效配置组织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把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共同成长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核心工作。

面对组织变革,人力资源部要根据组织需要做好现有人力资源的安排,引进新的人才,必要的话通过猎头公司或人力资源外包来解决相关问题,促进组织变革。

汽车行业巨头大众集团不久前发表声明,为适应新概念汽车的市场发展,集团已任命原苹果公司高管johannjungwirth为该集团数字化战略部门负责人。随着新负责人的就任和新部门的运转,大众在数字化方向的努力大大加强。这也是通过挖角高管来拓展新的业务方向,适应市场变革的典型案例。

四、多种方法鼓励适应变革的行为。

伴随新经济模式的发展以及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组织的自我转型也在突飞猛进地进行。转型总是痛苦的,当变革变成了常态化,既能够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更让内部人员形成了适应变革的能力,推动后续的转型愈发流畅。组织引入更好的管理模式,也许是从绩效考核机制入手,鼓励员工创新,或者是与客户联手进行协同创新等,总之转型不是为了某个既定的具体考核目标体系,而是组织内部的一场自我革命,是颠覆性的创新活动,要使转型可以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必须从激励模式的创新入手。

著名药品生产企业h制药鼓励员工对管理中各个环节的持续改进建言献策,并将员工提出的建议用看板的形式展示出来。看板既反映建议本身,同时也反映该建议从管理层得到的反馈,以及该建议得以实施的情况。将对变革行为的激励融入日常管理工作的细节中,即从理念上鼓励变革行为,也在行动中对变革行为进行了有效的激励,使员工积极主动的推动和执行各种变革。

管理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一定要根据组织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制定适合本组织的方案,同时在执行时要坚持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根本任务,同时兼顾员工的利益,创造“共赢”局面,保证变革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黄丹桙.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变革中的核心作用[j].商业研究,2005(19)。

[4]转型突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0)。

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组织变革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pdf

摘要:从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不难发现“人”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地对博物馆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博物馆事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了探索,积极寻找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解决之道。

博物馆的人力资源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在社会新形势下,从管理全局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人”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和管理,实现博物馆的有效竞争力。因此,“人才强馆、科技兴馆”的重大意义显得尤为突出,确保博物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顺利完成。

以笔者所在馆为例,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业博物馆、中国伞业博物馆,以下简称“工美馆”)隶属于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下属的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着工艺美术展品和刀、剪、剑、扇、伞文物的征集、保护、管理、学术研究、行业交流以及展览活动和宣传教育等工作职责。

建馆近4年来,工艺美术博物馆通过人员招聘、人才引进与培养使用,人才队伍得到了不断充实和加强,人才整体结构、水平得到了优化和提高,确保了博物馆各项工作发展的需要,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完成了从筹建、建设、征集、保护、管理到研究等各项工作。博物馆共计接待市民游客500多万人次,较好地打造了平民化、专业性、国家级的博物馆群的良好环境,获得了多项市级及以上荣誉,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群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目前在职职工30名,硕士研究生(硕士)8名,占26.67%;本科生22名,占73.33%,高级职称1名,占0.33%;中级职称9名,占30%,初级职称11名,占36.67%。35岁以下职工25名,占83.33%,35-45岁4名,占13.33%;50岁以上1名,占0.33%。文博专业毕业人员占20%。

不难看出,当前工艺美术博物馆员工的特点是总体文化素质较高,人员较为年轻,但存在着文博专业人员较少、总体专业技术职称较低问题。近年来,作为博物馆的高层管理者,已经充分意识到具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员工团队对提高博物馆服务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支创造型和知识型的人才队伍能给博物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广泛动员员工开展后学历继续教育。现在不少馆内员工已经通过或正在进行在职学历教育,以此来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能力。

2.当前博物馆管理面临的普遍问题。

笔者所在的博物馆属文化系统外的行业博物馆,且从事博物馆管理岗位工作时间不长,但在工作中了解及在对业界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后,对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思想观念陈旧,缺少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我国大多数博物馆归口在文化管理部门或宣传部门,基本上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列入免费开放范畴,事业运转经费均由中央或地方财政予以保障,事业经费统一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集中支付。博物馆自身呈现出一种被管理状态,等、靠、要依赖政府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了一些博物馆难以推陈出新,在如何走向社会、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上没有自己的思路和创新,以至于许多地方的博物馆出现了门可罗雀的现象。加之博物馆的管理思想与方法难以激发员工积极的创造性与工作热情,长期以往,博物馆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很难开展工作,资源配置显混乱,闲散人员越来越多,出现了人力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

(2)用人机制不灵活,奖惩机制不明。

同时,博物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明显偏差,无论是待遇还是升迁上,博物馆首先考虑的是大多数人员的利益,从而导致工作优异出色的与工作一般的、工作积极的与工作散漫的人员待遇一致,对于表现良好者没有特殊的奖励政策,对于表现差的人员也不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员工的工作激情,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工作态度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3)博物馆之间缺乏沟通,学术氛围不足。

博物馆的变革趋势,是越来越把观众和社区市民作为博物馆人的使命和核心,这就需要我们博物馆人把社会需求和观众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的提升,不断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各大博物馆之间交流仍甚少,员工之间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相互的学习认识,闭门自守,缺乏积极创新与竞争意识。视野狭窄、氛围懒散、绩效较差是各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树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文化能够有效地过滤人们的知觉,是人们进行决策的基础,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组织行业的思想理念,决定工作执行的方向与办法。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对于博物馆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上,能够起着加速博物馆组织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源是各大行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可以创造出超乎想象的物质财富,因此必须最大化地有效合理利用人力资源进行工作。对于博物馆的人力资源,首先要进行合理的人员调配,明确好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严禁出现人力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尤其是管理层面上,要合理地配置上下级管理人数,才能快速地开展博物馆工作。根据格兰丘纳斯著名的上下级关系理论,可知管理者与下属的人际关系呈几何增加,具体如表1所示。

同时,在工作中要积极地引导员工的工作激情,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干部竞争上岗,增强员工的工作压力,迫使员工能主动深入研究,提高讲解、接待、展览以及安全等各项业务管理水平,为博物馆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让内部人员能者居之,才能充分发挥其智慧和积极性为博物馆产出带来更大的效益。除此之外,还要随时关注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及时分析纠正,为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有效的绩效奖励分配制度来激发工作热忱,将考核、晋升、福利、奖惩有效地建立实施,充分地调用人力资源,诫勉或淘汰不合岗的人员,创造一个能够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博物馆创造价值。

3.创造融洽的工作氛围,宣传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本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种传统的历史文化。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充分依托杭州的老字号产品,利用运河边的工业遗存建筑来保存并改造成博物馆,具有运河特色、杭州特征的博物馆群落。我们应在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这种文化,并融合组织文化,将该文化广泛传播并深入到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之中。博物馆可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各种培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对博物馆知识的认识,拓展视野,还可以整合员工的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潜藏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等方式来吸引社会和业界的注意,让博物馆与生活更贴近。对于博物馆内部工作人员,还可以实行岗位交流,让员工体验不同岗位的不同之处,增加对各岗位的认识,以此来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尊重与交流,形成融洽的工作氛围。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博物馆事业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为博物馆创造更多的价值,让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更加接地气。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