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3 17:04:14 作者:纸韵

在写作过程中,范文范本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维,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目标。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提问不能随意、没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二、提问要科学准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例如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有一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此图常被地理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借以得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让我们比较以下这些提问:

1、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问题太大,不知所云。

2、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降水的什么规律?――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

――这样的提问,简明具体,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提问要有创新性。

一是提问角度要创新。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通过列举这些数字,本章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

二是提问内容要创新。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既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例如学完《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四、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如讲授《日本》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个问题简单,适合向中等生提问――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一些学生也可能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大些,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会顿时失去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六、提问后要激励评价。

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当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学生,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老师要改变以前不好的教学方法。讲课时老师不要只注重追求课堂容量、赶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慢下来。等待学生们真正的将知识点学会弄懂后在进行下面知识的讲解。等待艺术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老师们能够好好的运用等待的艺术。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中华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华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了学生实践辅导、教师教学辅导、学术报告、评论、杂文、回忆录、访谈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章49篇。它是我国闻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铁霖先生几十年从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聪明和心血的结晶。《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探究领域,金铁霖先生既是继续者,也是开拓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铁霖先生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心音乐学院,师从我国闻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心音乐学院,从此,他和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索,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和时俱进的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闻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探究成果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征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探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探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轻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把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探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摘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聪明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功能,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摘要:“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

二、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非凡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新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摘要:“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练习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练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心得地说摘要:“西洋传统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征,轻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把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新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练习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非凡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针对性、个性新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摘要:“个性就是说,在把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续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续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续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摘要:“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新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续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和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续和创新共同功能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继续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和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续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续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继续和创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美好结晶。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处处闪烁着金铁霖先生聪明和哲理的光线,科学性是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金铁霖先生在其声乐教学文集中反复强调,一定要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声乐艺术的科学性就是要做到唱得好听,声音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大能小、能实能虚,唱起来能持久而不累,而且对嗓子没有什么影响。科学性强调的是一种普遍规律,它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外国人能用,中国人也能用,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不仅西洋的美声唱法要坚持,我国的民族唱法也要遵循。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科学的也必然是唯物辩证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性这两大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前面分析论述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既是《文集》唯物辩证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文集》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主要参考和依照,课堂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对教材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教师很少或是根本不会创设一些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情境,教学过程死板、僵化、乏味。而新课程教学改革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出发,对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氛围,让学生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掌握情况。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并且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最终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反应的教学方法,对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鉴于数学情境的创设对提高数学的教学成果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就更要努力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掌握好情境创设这门教学艺术。

1.利用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预设出一些精巧、新颖、具有一定目的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挑选恰当的时机,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提出一些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能力、探索能力的问题,测试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2.用数学史故事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学科,在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趣或有一定纪念价值的事件,甚至许多数学定理的名称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这为数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提供了大量依据。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历史故事来进行数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研究兴趣,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利用数学实验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是一种十分理性而规范的学科,但是其内容中也不乏形象有趣的知识。例如数学中就存在大量的数学平面与空间图形,这些图形的变化与特性不仅十分多样、灵动,并且蕴涵着深厚的数学原理,是十分有趣的一项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特点是喜欢亲自动手实践,对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因此,数学教师在讲授和空间图形有关的'知识时,不妨使用数学实验的办法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数学教师在讲“等高、等半径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时,就可以通过将装入两个等半径、等高的圆柱体与圆锥体里的沙土重量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数学结论。

三、结语。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被教师们广泛运用,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们的整体教学质量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数学作为在教育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开展中具有较大难度,很难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高数学教师对情境创设艺术的掌握与运用,对于有效提高我国数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音乐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如何歌唱,关键是让同学们用一对聪慧的耳朵聆听美妙的音乐,感悟音乐的复合元素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把音乐和声意识进行不断渗透于和声教学内容中,这对高校音乐教学及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亦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乐理基础。

关键词:和声学;改革创新;学生主体;实践;音乐音响。

伴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学界不断探讨音乐产生与构成因素、和弦连接与相关理论。因此,单一的教学形式远未能适应新时期音乐高素质人才需求。教育部于11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学指导纲要》,为当代高校和声音乐专业教学指引了光明前程。高校和声音乐教学是音乐专业课教学的重要课程,在音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对和声教学状况进行肤浅分析,有几点见解如下:

一、和声课是音乐专业课的主要基础课程。

和声之所以被称为音乐的血肉,因其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它与旋律的体现形式是两种以上或一系列音符同时鸣奏的和弦之声。一支和声不存在的旋律,就如同人类无阳光、生物没生命,图画失去了色彩一样……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耳朵聆听音乐,感受大自然;体验音乐中的旋律变化、音色美感、节奏快慢、和声特点等等在音乐中的状态;学生们从音乐中自身受到感染和激励、启发和熏陶,这些正是和声在诸多音乐课程元素中的重要体现。

和声是音乐专业课的“基本功”,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学好和声课,就意味着学好了音乐欣赏及钢琴伴奏课,亦学会了电脑音乐制作、(小)乐队编排以及合唱的创作改编等。学好和声(与视唱练耳)课程,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就能产生新的跨越。

二、高校音乐和声课的某些不足现状有待改进。

当前教学评价机制存在一些不好现象,个别教师用“规则性”评判权威人士的注目,在和声教学方案和内容上选用学生作业(专业考试题目)的内容单一,只有四部和声写作题,却少有关于和声分析和听觉训练方面的课题;在音乐教学中认为无违规现象的做法就正确,而缺乏创新改革精神。

仍按书本四部和声写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仅关注知识层面的教育,轻视了同学们实际操作过程。这样,音乐教师在授课时颇感单调,不能满怀激情地给学生上课。此现象已影响了高校音乐和声教学专业的发展,制约了音乐和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看,不少高校的音乐教师不能彻底转换教学理念,不能正确运用音乐观点,使学生增强不了创新意识,更理解不了和声在音乐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个别和声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学方式较繁琐,这导致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乏味,缺乏新奇感,不能增强学习积极性,影响了音乐和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和声课的音乐表现形式导致老师授课辛劳,学生学习苦累的况状,因之,高校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关于和声教学措施的改进。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培养。

有关键盘和声的.教程素材说明,和声学是一理论性教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研究如何与和声教学联系,反对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灌输式教学法。键盘和声对学声乐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要掌握健盘和声理论。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键盘和声不能与和声理论的教学同期开展,应从三和弦的连接上适当加人四部和声的有关内容,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键盘操作,高超的音乐技能正是由键盘和声练习得来。

音乐颇具特定的固化美,它不需任何外部装饰,审美体验建立于有关的理论基础上。学习和声,就是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方式,利用学生的听觉系统认知感觉特殊运动的不同音响,不用死板的意识脱离音响,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感受音乐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加强音响感知训练,使和声学教学方式更生动和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和声学功能,增强色彩的感应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倡连接规则、音响感知并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音响中认识、掌握、感知和声语言的魅力。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措施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和声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亦愈加增多,理想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体悟和研究音响,熟知、感觉、体会此特殊运动的音响效果。音乐研究的对象是音响感受与反映过程,它属于听的艺术感觉。学和声可说是学音乐的音响,而实质上和声就是音响。我们采取有力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让学生从音响中受到鼓舞。

加强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有益于培养现代化的音乐人才;结合音乐风格特征,提倡以音乐技法与音乐欣赏法结合的民族和声教学方案;教师要重视分析和声的素质培养,多做些有关练习,和声学在理论方面要不断完善。我们只有具备了和声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音乐素材进行全方位之分析。

四、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弘扬创新精神。

(一)近年高校和声音乐作曲理论课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后,分成和声学、复调音乐基础、曲式作品分析、小乐队配器等授课内容,它的授课方式由多人分别担任或一人任教。新课程标准传承原来的先进成果,吸取了经验教训,发扬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改变教学方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将特色民歌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把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实际音乐曲目相联系,弹奏美妙乐章,即兴演奏乐曲,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师都应牢固掌握音乐学基础理论知识,顺应新时期高校和声音乐教学的发展要求,适应新科技信息时代需要;音乐课程建设应结合新形势和应试需求,将原来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融合于多声部音乐中去,注重素质教育教学;音乐教学应与高深层次的课程设置相匹配,进行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我国民族性的调式和声内容已渐引到高校的和声教学中来,成为学和声不可缺少的部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实践运用中才使理论得以发扬光大。

(三)音乐教育者于教学中,应将和声意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运用各种感官功能深刻领会及体验和声,如通过在器乐演奏中、娱乐活动中、赏析讲评中感受审视和声的规则。利用合唱、合奏及在乐曲创作编导伴奏演译的形式展示和声的和谐美。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声乐、器乐作品中和声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感。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的和声学教学应强化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和声分析素质的培养锻练,强化对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去;作为音乐教育者将要在教育部课改方针的引领下,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音乐金道,大力培养具有高音乐素质的社会人才,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素养及生活品位。

参考文献:

[1]谢功成等.《和声应用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3]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9。

[4]许敬行.《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3。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摘要: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的精神,提出了过程性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的时空,并耐心地等待过程的完成。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富有实效,教师在等待时要充分发挥点拨引领的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等待”的教学策略,使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达到辩证平衡。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耐心等待。

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案中设计的任务,不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急着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在学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的时候,没有经过耐心等待,就干脆自己把标准答案和盘托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数学课堂上的“等待”教学策略。所谓等待,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谈谈数学课堂上“等待”时机与适时的点拨策略。

一、在“了解起点”时等待——先听后教,先试后导。

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教师在课前或上课伊始,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逐一了解,弄清学生对所学新知知道的程度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障碍。现代教学论提出了“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的理念。为了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教师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先对要学习的“课题”说说自己已经知道了什么,或者让学生对例题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则耐心地“等待”,在学生充分暴露头脑中的“原始资料”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措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拉开新知教学的帷幕。

二、在“自主探究”时等待——提纲引路,放得真心。

在数学学习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学生探究,也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发现式来学习。但那些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放手让他们去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探究任务,获得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双丰收。探究性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学生“观察——归纳”、“操作——感悟”、“猜想——验证”、“实验——发现”等活动的完成。

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启发作用,精心设计“探究提纲”,让学生在提纲的引路下,能在有限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探索性学习的任务。

三、在“出现错误”时等待——延迟评价,因势利导。

在数学课上,当有些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时,不少教师总是很快地将他的回答打断,做出对错评价,并叫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予以及时的纠正。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为了减少错误痕迹在学生头脑中停留的时间。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样做的后果:一方面没有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暴露思维过程,不利于弄清出错的原因,使纠正错误浮于表面。因此,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等一等,延迟评价,耐心地等待学生讲清他的想法,等待学生把思考问题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批判性的再思考,以获得新的认识。同时加上教师的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深刻地反思错误。

四、在“质疑问难”时等待——暴露思维,适时点拨。

数学新课改非常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认为质疑问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疑问是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有疑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大胆质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老师要耐心地等待,一旦学生有问题提出了,则要仔细地倾听,如果发现该问题有展开的价值,要将该问题作为后续教学的内容,运用追问等手段,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并进行适时点拨,将他们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五、在“反思总结”时等待——回顾梳理,提炼升华。

当一节新知学习任务将要结束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展示总结与反思。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只有学会反思,学生才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对所学新知意义建构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每节课程每段知识学习结束前,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总结时间,耐心地等待他们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提炼概括、反思升华,进而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就像小花小草,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等待”每一朵花、每一棵草充分汲取养分,“等待”他们尽情舒枝展叶,“等待”他们绚丽绽放的那天,数学教师要学会“等待”,这不仅是教学技艺,更是理念的变革。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白色是所有颜色的合成,这体现了它最大的特点:包容性,它并不是一无所有,相反地,它饱含着无尽的能量。留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留白可以是书法作品中空白的部分,而设计中的留白则是一种狭义的留白,它是指在设计作品中没有任何图形和文字的空间。在设计中,白色所体现出的特性、情感和寓意给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白色以其固有的特质、高尚的品味、无尽的包容成为了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正确地使用留白,可以更好地突显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让人们有想象和思索的空间,同时得到视觉上的享受。

一、留白的作用。

1.简约明了。

留白的运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设计显得简洁大方。随着社会的發展,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已经开始厌恶繁琐的装饰,反而喜欢简洁明了的设计,追求简单丰富。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德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密斯·凡·德·罗便提出了“少即多(lessismore)”的设计思想,他提倡用简洁表现丰富,用单纯表现饱满。而且简洁的设计看起来直白明了,不会让人们产生视觉的疲劳。日本无印良品的设计体现的便是简洁化、质朴化,给人一种高雅简洁而不失内涵的视觉感。

2.突出主题。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做到主题明确,过多的文字和图像只会让消费者感到窒息,并且无法理解该设计作品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这时适当的留白可以更好的突显主题,让消费者分清信息的主次关系,更好的理解设计所要表达的重点。如今,部分设计为了追求视觉或者功能上的满足,而采用了一些信息叠加或者变形的手法,使整个设计看起令人眼花缭乱,找不出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久而久之人们便会厌恶这种设计。

3.创造意境。

意境的延伸是留白的独特之处,它减少了对人们的思维限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人们有想象的空间,思索的余地,给人以“空灵”的境界。同时因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所以留白也可以做到因人而异,产生多样化的结果。在中国画中,留白是最常见的,这种留白可以理解成距离的表现,也可以把它看做白云或者天空,然而正是这种简单的留白创造出了国画中那种不简单的意境。再例如,达芬奇的著作《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除了对人物和背景地刻画再没有多余的图案或是文字信息,因此这幅画让人们不断地去猜想那神秘莫测的微笑。

4.提升格调。

设计不仅与人的情感建立了联系,也由此延伸出了其他的情趣,它唤起来了人们积极的心里感受,通过留白的运用更好的感染了人们,唤起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在欣赏作品格调情趣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住设计的`核心。

5.黑白相生。

在我国传统美学中有一种“计白守黑”的说法,“黑”指的是设计中编排的内容,即是“实”,“白”可以理解为那些细小的文字或图形,即是“虚”,留白就是“虚”的一种表现手法。留白在画面中与实体是相辅相成的,它可以拉开实体间的距离感,也可以增强整个画面的空间感,达到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

二、如何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留白。

1.适当使用。

对于留白的使用,要做到适度的原则。在设计中运用留白的时候,应该根据画面中实际的需要,以和谐和美观为前提,来考虑留白的面积的大小,过多或者过少地使用都可能会使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有所折扣。适当的留白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然、平静的,具有空间思维的美感。

2.把握规律。

在将留白运用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调整好留白与其他元素的比例关系,做到黑白呼应,全面把握整体布局。同时,要遵循平面构成中形式美的法则以及一定的艺术规律,不能对其它元素进行随意地切割。我们要正确地使用留白,让留白更好地成为设计的助动力,使整个画面达到清晰简洁的效果,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

3.视作元素。

随着留白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我们应该将留白看作成一个视觉要素,将它与图形、文字、色彩同等对待。严谨的对待留白的问题,认真的去考虑留白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形成恰当的留白,这样会让整个画面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一个更好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应当重视对留白的处理,使画面中各要素与留白达到协调统一,加强整个设计的格调,表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结语。

对于留白的使用,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在设计中,留白所体现出的特殊情感以及象征意义给设计师带来了无数的创作可能性,它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要注意适当的使用留白,让留白在现在设计中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宋朝阳.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留白艺术[j].包装工程,.

[2]吴海燕.“知白守黑”—论平面设计中的白色设计[d].西安美术学院,.

[4]唐舟.“意向留白”—论留白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

[5]韩兵.对设计中留白的再认识[j].艺术与设计,.

[6]白雪岩.浅析平面设计留白的意境[j].艺术教育,2016.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摘要:留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正确把握,利用留白来突出设计的主题,激发人的想象力,进一步简化设计,不仅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表现空间,而且观众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信息,这样才能使平面设计达到更加独特而震撼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平面设计;留白;表现;把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生活的要求在变,对平面设计的追求也越发苛刻,为了满足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商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时尚而现代的平面设计作品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印记,要想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必须采用独特的艺术构思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虽然这些设计的风格多种多样,但还是可以从其中看到一些相似的设计手法,越来越多的作品更倾向于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平面设计师们积极从国内外艺术中吸收营养,发现设计中留白的运用可以使更丰富的意蕴和信息借助于相对简洁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从而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留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它通过设计好的画面构图,用黑与白、实与虚、确定与未知的对比来引导观众去领略作者的情感和目的。中国画中的留白可以代表天、水、云、雾、雪等,虽然不着笔墨,只留纸面,但是观者能在画面中“实”的物象反衬下,通过自己主观意会获得对天、水、云、雾、雪等物象的体会和把握,从而达到以有限寓无限的画面效果。

南宋画家马远在其《寒江独钓图》上只是寥寥几笔来表示微波,微波之上是一个渔翁在船上垂钓,背景运用了大面积的留白,画面成功地表现了空旷渺漠、水天一色的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其空间空阔而深远。再如清代笪重光《画鉴》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其中的“无画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留白。

许多画家都能将留白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留白的技法已成为中国极具传统影响力的一种特殊艺术审美心理,具有含蓄而又独特的审美境界,最终成为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将独特的留白艺术引入平面设计中,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和正确的把握,就可以创作出效果更好的平面设计作品。

二、留白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一)突出设计的主题。

平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设计内容若想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仅仅靠直接的表述会显得单调枯燥,密不透风的文字再加上太多的插图就会更显拥挤,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还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任何一件平面设计作品都必须有一个吸引观众的视觉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视觉中心,否则画面就会难分主次,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突显出来。

美国学者斯金纳的视觉心理学测试结果显示:在一个白色的表面上放一个黑点,便可以使读者的视线向这个黑点移动并停留在那里。这个结果说明了留白可以烘托出要表达对象的重要性,有助于视觉向对象集中凝聚,它所创造出的空间能形成一种路径引领观众的视线,有助于观众很快找到阅读的线路和主题,还能给以清新、明快、透气的轻松感。所以,很多现代、前卫的平面设计师都十分青睐这种留白方式。

(二)激发人的想象力。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所说:当人们在观看一个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按照需要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得到满足。这种感受有点像力猜出一个谜语一样,潜力便得到充分发挥,会伴随一种创造性的知觉活动或创造性思维活动特有的紧张,这种适度的紧张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松弛,是产生审美愉快的重要源泉。

所以我们要纠正以往的思维定式,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空间,硬是要把画面挤的.满满的才罢休,我们要知道正是这种留白才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发挥观众的想象力,还可以让眼睛得以休息,也能衬托内文。

(三)进一步简化设计。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读者看一张照片,一般情况下只会用2秒的时间。如果我们把整个设计的版式作为一张图片看待,要在2秒中内把想要表达的重点传达出来是需要设计师精心的思考和编排的,这当然也离不开设计的简约性。

在20世纪60-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简约设计引领了一场“少则多”的设计风暴。无色就是有色,少就是多,简洁就是丰富,单纯就是饱满,从单纯中求丰富,简练中求明快。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留白就可以达到简洁概括的目的,使得设计的主题尤显突出。

美国《财富》图片总监米切尔·麦克娜丽对于《财富》设计的封面为何可以抓住读者的视线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在色彩的使用上是很谨慎的,一般多以黑、白、灰为主,对其他色彩的使用也有限制。我们多采用白色,也就是留白。”所以,不二定用得色彩越多就越好,在如今的平面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用较少的色彩去表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合理的运用留白艺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设计的品味,更能展现出作品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红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m],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4)。

[2]陈振平,报纸设计新概念[m]、,福建人民出版社,。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摘要:面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素质教育新课标背景下,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以突出学生“主体性”为主,以培养学生“探究思考”能力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模式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优化课堂结构;空间;主体;能力。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说:“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的加以安排而已。”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无固定模式,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那就要优化课堂结构,还学生活动空间,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体。

一次偶然欣赏山水画,我受到了很大启发。中国山水画特别讲究“留白”艺术,即在构图、着墨时不能过满过饱,而应注意空间的疏密、墨色的浓淡变化,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地,表现更完美的意境,以丰富作品的内涵与外延。

“留白”艺术被文学界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或情节跌宕起落,或余音袅袅。因此,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留白”,必须有学生感悟、分析、评价、玩味的空间。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更应在设置教学环节过程中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

一、感悟——入境的空间。

上课伊始,学生不能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马上讲课收效甚微。我们应该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引导其渐入佳境。比如在教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画面,蓝天白云,高山覆雪,一位老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乘小舟独钓,让学生展开联想。然后提示学生:“这幅画和你们学过的哪首诗的意境相符?作者是谁?”学生快速再现已有知识,很快被引入诗的意境,并进行鉴赏,然后导入新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设了跳板。

二、质疑——思考的空间。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能力。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质疑,因此要注重启发学生对课题、遣词、造句质疑,以至对课文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虽形成粗线条的轮廓表象,但对遣词造句、结构过渡的妙处,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还停留在表层。如果留出时间让学生揣摩,整理凌乱的表象,进而从不同角度分析、发现、质疑,达到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这种质疑,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逐步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又能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还记得在讲《陈情表》时,分析完全文之后,我给学生留了7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考虑还有没有疑问。两分钟后,有一学生问:“老师,李密不去做官,仅仅因为要照顾祖母报答养育之恩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学生踊跃发言,见解合理。认识了李密对晋朝的观望,赡养祖母只是借口而已。

三、论辩——说话的空间。

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时会质疑,有时却不能提出疑问,老师可适当提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在教《祝福》一文时,我在黑板上写下“祥林嫂死了!”感叹号写得很夸张,上面如一把匕首,下面似滴着鲜血。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我又引导说:“一个人的死,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祥林嫂属于哪一种死亡呢?”学生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形成两种意见,有人说他杀,有人说自杀。各讲各的理,唇枪舌战,异常激烈,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他杀”,同时,论清了凶手是谁。得出结论:封建礼教杀死了祥林嫂。实现了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玩味——鉴赏的空间。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获取一些知识,如果再通过玩味欣赏,将理性回到实践中,就会上升自我意识,学生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达到文学的认知作用、审美作用、教育作用和谐统一。因此,让学生欣赏与教材相关的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幽默源出于拉丁文humor(原意是动植物里起润滑剂作用的液汁),今引申为语言交谈的润滑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幽默艺术,主要是指用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具备坚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幽默教学艺术水平,成为教学语言的幽默大师。

在教学实践中,我之所以重视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是因为幽默性语言具有以下作用。

一、幽默性语言具有吸引作用,可以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幽默性语言可以引起学生注意,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幽默性语言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致志地听讲、思索,学好思想政治课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二、幽默性语言具有协调作用,可以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活动,而且同时伴随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如怀着课业负担、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紧张心理进入课堂学习,决不会对学习产生浓烈兴趣。幽默性语言的含蓄深刻、轻松自然,给人以温和友善之感,这对于缩短教师应用教材与学生心理之间、情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是十分有益的。幽默性语言起到了调节气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和氛围的作用。

三、幽默性语言具有激发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幽默性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深刻,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倦、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四、幽默性语言具有诱导作用,可以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引人入胜、妙趣横生,是一种艺术。它是高雅的,不是嬉皮笑脸、轻薄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低级趣味。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是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教师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持之以恒,对学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质,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之一。

教学中,幽默性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形式可归为以下几类。

1、妙语开场法。妙语开场法就是指教师开始授课时,用妙言隽语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中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学生注意力散乱、不集中时,教师“投其所好”,以获得情感上共鸣,集中学生注意力。

2、抑扬顿挫法。如在讲“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模仿街上算命先生的模样,戴上眼镜、板着指头、装模作样地卡算。然后装出惊喜的表情夸张地说:“你的命真好——啊——(停顿)。明年一定能(重音)上大学(停顿),30岁发大财40岁官运亨通50岁荣华富贵……(连句快速)”,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稍后,语气一转,正色道:“‘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这是臆造的联系。”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哲理,也懂得了看相、算命、占卦纯系诈骗钱财的封建迷信勾当。

3、随机发挥法。有一位教师在讲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时,一阵突然来的大风把教室的门重重关上,使全班同学因受惊而分神。教师立即引导学生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分析这一突发事件。这一随机应变和发挥在当时特定条件下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把一场虚惊很自然地变成别具特色的理解哲学原理的辨析会。

4、形象比喻法。如在讲到资本家由于采用新技术使资本家获得了更多剩余价值时,有的学生提出“新的机器设备能创造剩余价值”的观点。对这一观点的理论说明较抽象,也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剩余价值概念,明白剩余价值来源之后,反问了一句“如果张××用棍棒打死了一只鸡,你认为打死鸡的是棍棒吗?”许多同学心领神会,不禁大笑。这一比喻既新奇又恰当、幽默风趣,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5、以拙获巧法。以拙获巧法就是用笨拙方法去说明某一深奥问题、使人顿悟的一种方法。教学语言,为能获巧,虽笨拙亦可。

6、活用数字法。活用数字法就是通过数字的不同组合并赋予某种特定含义以说明某一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如果数字用得巧,老道理在新形势下就会获得新的活力,使学生听起来新鲜、有趣,产生极强的教育感染力和说服力。

幽默不是雕虫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只有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只有挖掘、积累幽默素材和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幽默,并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生物教学中的导入艺术论文

为了适应课标的要求,完成历史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认为“导入语”的`讲究,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极为重要的首要环节。现就“导入语”的功能、方法和原则谈一些认识,以抛砖引玉。

一、“导入语”的功能。

1.组织教学。这是指利用“导入语”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功能。上课刚开始,学生处于上课的准备阶段,多数学生注意力还不集中,并未进入角色。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就能帮助学生迅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形成一种最佳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

2.导入新课。这是指“导入语”充当桥梁和纽带的功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开门见山就会使得新知识来得突然,新旧知识缺乏联系。好的“导入语”,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为旧知识导入新知识进行铺垫;也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使课堂教学自然和谐。

3.激发兴趣。这是指通过“导入语”,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而好的“导入语”,是促使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形成的第一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善于利用“导入语”唤起学生求知欲望和激发学生兴趣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导入语”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开好头,充分发挥“导入语”的功能,得讲究“导入语”和实际操作方法。

1.设疑法。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思索,善于解疑,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土地改革》这一课时,我一上课就向学生提出疑问:“大家知不知道地主是什么人?为什么我们现在身边没有地主呢?”我用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2.音乐渲染法。随着历史教革的深入开展,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振奋精神,并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上课之前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接着以问题导入新课:《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含义是什么?不用教师多讲,我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画面就会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音乐的特殊功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在这种气氛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电影情节导入。历史电影内容与史实尽管不尽一致,但一定程度上仍能反映某些时代风貌,是历史情景的再现,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过去提供直接的影像。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播放《甲午风云》中中日双方海军交战的惨烈场面等。这些视觉、感觉的动态画面会深深印入学生的头脑,既省去了讲课过程中部分环节,赢得了时间,又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三、“导入语”的原则。

为了实现“导入语”与新授内容的最佳结合,“导入语”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求精原则。“导入语”的讲究,是为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联络师生感情,导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因而“导入语”的时间不宜太长,其内容不宜太多,应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适时适度,简明扼要,恰如其分,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教学进度和效率。

2.求实原则。“导入语”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每一个“导入语”都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内容而设置。因此,“导入语”的讲究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统一的目的。万不能生搬硬套或故弄玄虚,一味讲究“导入语”而搞形式主义。

3.求新原则。“导入语”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教师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素质,力求使“导入语”的语言精炼、生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导入语”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导入语”的实效性;才能不断使“导入语”艺术之花开放得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文档为doc格式。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遵循中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适当运用“留白”的教学艺术手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政治课堂更精彩,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乃至增强记忆力等都具有一定的显著效果。

在中国书画、篆刻艺术有“计白当黑”之说,通俗一些说就是“留白”艺术。“留白”一词表面的意思是说画面构图不宜安排得太满,而应该留有恰当的空白,使之虚实相生,画面更显空灵,景物更有生气;更深层的意思是说给画面适当的留下一些空白,给观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中学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把一些学习内容不直接通过常用的教学手段明确告诉学生,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精心留下“空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去交流、去识记、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可以让政治课堂更精彩。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留白”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更能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感悟能力和把握能力,乃至提高记忆力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八年级思想政治上册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谈谈“留白”艺术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一、导课“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课是一节课的第一步骤,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导课阶段即通过精心预设,巧妙“留白”,有意给教材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以有效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教语“留白”———增强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

大家知道,一部小说是否吸引读者,小说叙述语言是关键。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便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惯常的教学语言,即便当时学生认真听讲,但是听后往往会很快遗忘。因为,惯常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思考,不能形成深刻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停顿,留下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消化、吸收的空间,这样更易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四、提问“留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提问后就急于让学生举手发言,甚至点名让某某学生发言。结果因为没有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要么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是语句罗嗦,颠三倒四。这无疑是让学生难堪,老师气愤的尴尬事情。不仅影响课堂教学和谐的氛围,而且极易造成师生的情感隔阂。因此,笔者认为,每次提问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留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特别要让成绩中、下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五、板书中“留白”———可增强概括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注重板书的设计,追求板书的醒目、精练、完整、新颖,但很少有教师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完善。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地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我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六、重、难点处“留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在讲到重、难点处时,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因为是教学重、难点,所以更以作适时、适当的停顿,以“吊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领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七、结课“留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一堂课虽然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巧妙“留白”使之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而含蓄的教学艺术色彩,让学生去想象和回味,借以增强记忆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的“留白”教学手法,可有效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这样既能最大化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同时,还可还以改善传统教学中固有的沉闷气氛,改善和提生师生情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留白’方法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一切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出发点,且不可为‘留白’而‘留白’,否则会弄巧成拙,使教学‘留白’真的成为‘教学空白’”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留白”教学技巧与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楚贤.语文教学的“留白”技法[j].现代教育科学,(06).

[2]赵志远.“留白”,思维放飞的空间[j].科技资讯,(06).

[3]赖世兴.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留白”的艺术效果[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0).

橱窗展示中的装置艺术论文

在之前的四、五年级以及六年级个别班级展示完毕后,我们班便和五班一起上场了。上场后,首先要向左转,面对评委。但是不知道是程繁华太紧张还是因为别的原因,他竟喊成了向右转。这可不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的。顿时,我们两个班的同学一片混乱,有的同学向左转,有的同学向右转,两个班的.老师也皱起了眉头,随后便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我想,老师们一定很失望。混乱中,程繁华随机应变,只听他喊道:“请同学们面向主席台!”场面这才恢复了平静。

由于这一个小小的失误,让我们班以总成绩二百九十五分位居级部的倒数第一。回到班里,同学们都破口大骂,大声谴责程繁华。有的同学说他们是故意喊错口令的,有的同学说他们班早就商量好了。总之,都是在责备程繁华。开始,我听了班里同学说的话,我也很气愤,我也责怪他喊错了口令。可是经过孙老师跟我们进行的交流,我的心情变了,我也开始怀疑我的想法。孙老师对我们说:“程繁华肯定是因为紧张才喊错口令的,他并不是故意的。如果让你们上去喊,你们可以保证不出错吗?更何况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彼此互相理解才对。”

听了老师这一番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的确,他也会紧张,他在喊错口令后也会自责。我们与其责怪他,还不如去理解他呢!想到这里,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同时,我也有了许多感受。我认为这次失败不光跟程繁华有关,如果我们能分清楚该与不该,转向正确的方向,这样我们就不会失误了。所以,这次失败也跟个人有关。

从这件事中,我还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任何事时,都不要一味地听从别人的命令,有时也要靠自己判断命令的对与错,不可以一味地服从。

这次军训展示虽然不大成功,但是让我吸取了教训,有了更多、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收获。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一张白纸,挥毫洒墨,留下一片空白,获得心灵的芬芳。

——题记。

一箪食,一豆羹,在南山脚下,菊花盛开,你是否看到陶潜辛勤耕耘的身影?你是否听到“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吟唱?以他的才能本可以在官场上叱咤风云,可他却没有,他选择了远离世俗的勾心斗角与冷眼嘲讽,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片空白。桃花源中,他收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陶潜因留白而未在人类记忆的长河中被遗忘。

触摸留白,收获心灵的悠然,你是否看到陶潜“晨兴理荒秽”的超然?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他是不羁的风,豪迈的云,大唐盛世前,他毫不畏惧,本可以就此堕落下去,可他却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片空白,开启唐诗的盛世传说。是他,不畏妃子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依旧豁达,依旧不羁,留白处,他的不羁将永远注入史册。

触摸留白,收获人生的豁达,你是否听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不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子,是你吗?你在人间徘徊,在江畔彷徨,身披长发,一身素衣,白杨般立在那里,面对皇帝的昏庸,面对自己才能的无法施展,你仰天长叹,叹世事浮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你抱石沉江,为自己的人生留白。然而,你的灵魂将永远与爱国连在一起!

触摸留白,收获生命的价值,你是否感受到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爱国情操?

为自己留白,我们才能看到“独钓寒江雪”的意境,才能达到“绕梁三日,余音未绝”的效果,触摸留白,感受陶潜的悠然,体会李白的豁达,品味屈子的爱国情操,触摸留白,我们的人生将更加精彩!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主要目标之一。英语课堂教学用语是指英语课堂上教师组织课堂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语言,从内容上包括课堂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学生交际用语和教师反馈英语,从课堂形式上包括问候语、指令用语、鼓励式用语、启发式用语及教师评价用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运用得是否得体,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序进展,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最终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一、当前英语教师课堂用语现状。

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发现,虽然绝大部分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运用课堂教学用语能力有很大提高,课堂教学用语使用上进一步科学化,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1.绝大部分教学是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许多课堂上教学过程仍然被视为教师给予与学生接受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课堂用语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学生自主发言提问的机会较少。

2.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中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语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还不够,不能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使用课堂用语,可以使英语课堂用语与学生认知发展融为一体,避免随意性。随着学生语言能力不断提高以及教学过程的延续,课堂用语应适当增加难度,增加新内容,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3.教师使用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往往半途而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地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凡能用英语表达且估计学生基本能理解的东西,应尽量用英语表达。为此,教师可以配以手势、表情、简笔画,并尽可能用学过的英语来介绍、解释新内容,以降低语言难度。

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策略。

1.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维系良好和谐的师生情感和平等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是课堂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2.坚持使用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用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运用。比如,七年级教学开始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并养成习惯,产生师生共同交流的效果。教师要尽可能使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课堂用语,如:goodmorning,o等。随着学生语言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连续、自然而流畅地使用课堂用语,如:pleaseturntopage…;cometotheblackboard;trytotellthestoryinyourownwords等。此外,教师使用课堂用语时还应注意英语的语速和节奏,使学生明白老师表达的含义。通过长时间坚持,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理解课堂教学的能力必定会大幅度提高,同时学生兴趣也会增加。

激励式的课堂教学用语能进一步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充满亲切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实践活动与语言交流;能极大地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donotbeshy!comeon,oseyourheart,ibelive…同时教师在表示赞叹和表扬时,不要总限于讲“good”或“verygood”,长此下去,就体验不出语言使用的层次和等级,体验不出针对性,因而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程度和回答问题情况用“excellent”,“wonderful”,“youareveryclever”等进行反馈评价,使学生明白评价的等级差别。

4.课堂教学用语的规范性。

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选择合乎英语习惯的说法,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语音语调正确,养成良好表达习惯。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每天在课堂上听老师说话,久而久之就会把老师的发音、语调及说话的方式和习惯都学去了。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正确和规范,并要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发音要清晰响亮,力求自然、流畅,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地道的英语观念,减少汉语对学习英语的影响。

教师课堂教学用语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活动的一种手段。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用语的使用,提高运用课堂教学用语的艺术,充分发挥它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心智活动。解读文本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从而由情入境,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突破时空的界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思想的收获。因为,教学中,教师应留出体验的空白让学生去品尝。如《美丽的武夷山》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了体验的空白,让学生闭着眼睛,一边欣赏配乐朗诵,一边想象:如果我们此时正坐着古朴的竹筏绕山漂行,你会有什么感觉?当悠扬柔美的旋律结束后,清溪流水般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最好媒介,生硬的讲解已成多余。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了入诗入画的感觉,就连那些未曾去过武夷山的同学也似乎亲眼目睹了清澈见底的九曲溪水和险峻奇特的武夷山,都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如学生1:“我觉得自己仿佛就在人间仙境,就在无与伦比的山水间游玩……”学生2:“我似乎看到老师当上了导游,正领着我们全班同学沿着陡峭的石阶朝险峻雄伟的大王峰爬去……”学生们的言语都渗透出对武夷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正是教师的这一留白,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雄伟、美丽与神奇,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与探索。

知识上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与探索去理解空白处的内容,给文中知识更大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如某老师执教《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是一首知识性小诗,诗中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预示天气变化,蝌蚪游动昭示季节更新,鱼鳞上的圈圈则可推算鱼儿年龄等,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探索大自然语言的浓厚兴趣。为了点燃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和周围事物的热情,也为了指导学生在观察后有所发现,教师课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大自然还有什么语言。在该堂课结束的前几分钟,他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现场仿编、创编诗歌,学生们饶有兴致地编出了一首首简洁、优美、活泼的小诗。教师有意的留白,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无限扩大,他们在“完形”中领略到了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也激发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实现了。

3.在思考上留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将问题一抛,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将受到限制,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不到点子上或语句颠三倒四。这样,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教师的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如教学北师大版《妈妈的爱》,这首诗歌感情细腻,语言亲切、自然,学生特别爱读,他们带着对妈妈的爱满怀深情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培养学生的仿编能力,也为了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母爱、感悟亲情,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觉得妈妈的爱还像什么?能不能当回小诗人,试着再编一节?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自信地回答:“能!”接下来,笔者足足给了学生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五分钟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进发,有的冥思苦想,有的轻声低语,有的边画边写……在静静的等待之后,学生们精彩的作品诞生了。

4.在评价上留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协调。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具有最高的评价权。以至于学生往往唯教师马首是瞻,压制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常会出现不正确或不公正,而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因而,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也许会更真实、客观。同时,这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请学生朗读课文之后,笔者总不急于给学生下定论。而是有意地在评价上留出空白,即先请学生作自我评价,并给自己打分,然后再请其他学生发表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被激发,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因为,为了在同学面前给自己“挣脸”。学生都会在预读时下工夫,并在平时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积极主动地感悟、探索和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自强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凌驾于学生而对学生具有最高的评价权,以致于学生往往唯教师马首是瞻而压制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事实上,教师由于某些原因可能造成对学生评价的不正确甚至不公正,而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其实,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某些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其实行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可能也更真实、客观。譬如,我在请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从不急着给他下定论,而是先请他自己谈谈朗读的好坏,自己给自己打分;然后,请其余同学表达自己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不断被激发,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为了在同学面前“挣脸”,学生读书一般都很认真、尽心,“预读”工夫那是做到家了。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留白”给课堂带来了无言的精彩,意味深长。“留白”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中翱翔,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创造感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留白”让教学达到了“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作为一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在课堂里适当地运用留白,驾驭留白,让留白绚烂我们的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