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1 19:34:45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它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自信,更有信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老师要改变以前不好的教学方法。讲课时老师不要只注重追求课堂容量、赶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慢下来。等待学生们真正的将知识点学会弄懂后在进行下面知识的讲解。等待艺术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老师们能够好好的运用等待的艺术。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音乐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开展,和声学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如何歌唱,关键是让同学们用一对聪慧的耳朵聆听美妙的音乐,感悟音乐的复合元素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把音乐和声意识进行不断渗透于和声教学内容中,这对高校音乐教学及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亦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乐理基础。

关键词:和声学;改革创新;学生主体;实践;音乐音响。

伴随着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音乐学界不断探讨音乐产生与构成因素、和弦连接与相关理论。因此,单一的教学形式远未能适应新时期音乐高素质人才需求。教育部于11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学指导纲要》,为当代高校和声音乐专业教学指引了光明前程。高校和声音乐教学是音乐专业课教学的重要课程,在音乐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对和声教学状况进行肤浅分析,有几点见解如下:

一、和声课是音乐专业课的主要基础课程。

和声之所以被称为音乐的血肉,因其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它与旋律的体现形式是两种以上或一系列音符同时鸣奏的和弦之声。一支和声不存在的旋律,就如同人类无阳光、生物没生命,图画失去了色彩一样……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耳朵聆听音乐,感受大自然;体验音乐中的旋律变化、音色美感、节奏快慢、和声特点等等在音乐中的状态;学生们从音乐中自身受到感染和激励、启发和熏陶,这些正是和声在诸多音乐课程元素中的重要体现。

和声是音乐专业课的“基本功”,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学好和声课,就意味着学好了音乐欣赏及钢琴伴奏课,亦学会了电脑音乐制作、(小)乐队编排以及合唱的创作改编等。学好和声(与视唱练耳)课程,学生的音乐整体素质就能产生新的跨越。

二、高校音乐和声课的某些不足现状有待改进。

当前教学评价机制存在一些不好现象,个别教师用“规则性”评判权威人士的注目,在和声教学方案和内容上选用学生作业(专业考试题目)的内容单一,只有四部和声写作题,却少有关于和声分析和听觉训练方面的课题;在音乐教学中认为无违规现象的做法就正确,而缺乏创新改革精神。

仍按书本四部和声写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仅关注知识层面的教育,轻视了同学们实际操作过程。这样,音乐教师在授课时颇感单调,不能满怀激情地给学生上课。此现象已影响了高校音乐和声教学专业的发展,制约了音乐和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就目前看,不少高校的音乐教师不能彻底转换教学理念,不能正确运用音乐观点,使学生增强不了创新意识,更理解不了和声在音乐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个别和声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教学方式较繁琐,这导致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乏味,缺乏新奇感,不能增强学习积极性,影响了音乐和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音乐和声课的音乐表现形式导致老师授课辛劳,学生学习苦累的况状,因之,高校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关于和声教学措施的改进。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综合素质和实践培养。

有关键盘和声的.教程素材说明,和声学是一理论性教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研究如何与和声教学联系,反对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灌输式教学法。键盘和声对学声乐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要掌握健盘和声理论。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键盘和声不能与和声理论的教学同期开展,应从三和弦的连接上适当加人四部和声的有关内容,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键盘操作,高超的音乐技能正是由键盘和声练习得来。

音乐颇具特定的固化美,它不需任何外部装饰,审美体验建立于有关的理论基础上。学习和声,就是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教育方式,利用学生的听觉系统认知感觉特殊运动的不同音响,不用死板的意识脱离音响,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感受音乐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加强音响感知训练,使和声学教学方式更生动和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和声学功能,增强色彩的感应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倡连接规则、音响感知并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音响中认识、掌握、感知和声语言的魅力。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措施已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效,和声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亦愈加增多,理想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体悟和研究音响,熟知、感觉、体会此特殊运动的音响效果。音乐研究的对象是音响感受与反映过程,它属于听的艺术感觉。学和声可说是学音乐的音响,而实质上和声就是音响。我们采取有力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学生的创新性,让学生从音响中受到鼓舞。

加强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有益于培养现代化的音乐人才;结合音乐风格特征,提倡以音乐技法与音乐欣赏法结合的民族和声教学方案;教师要重视分析和声的素质培养,多做些有关练习,和声学在理论方面要不断完善。我们只有具备了和声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音乐素材进行全方位之分析。

四、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弘扬创新精神。

(一)近年高校和声音乐作曲理论课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后,分成和声学、复调音乐基础、曲式作品分析、小乐队配器等授课内容,它的授课方式由多人分别担任或一人任教。新课程标准传承原来的先进成果,吸取了经验教训,发扬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改变教学方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将特色民歌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把民族调式和声理论与实际音乐曲目相联系,弹奏美妙乐章,即兴演奏乐曲,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

(二)音乐教师都应牢固掌握音乐学基础理论知识,顺应新时期高校和声音乐教学的发展要求,适应新科技信息时代需要;音乐课程建设应结合新形势和应试需求,将原来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融合于多声部音乐中去,注重素质教育教学;音乐教学应与高深层次的课程设置相匹配,进行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我国民族性的调式和声内容已渐引到高校的和声教学中来,成为学和声不可缺少的部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实践运用中才使理论得以发扬光大。

(三)音乐教育者于教学中,应将和声意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运用各种感官功能深刻领会及体验和声,如通过在器乐演奏中、娱乐活动中、赏析讲评中感受审视和声的规则。利用合唱、合奏及在乐曲创作编导伴奏演译的形式展示和声的和谐美。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声乐、器乐作品中和声的丰富内涵和多姿多彩、变幻无穷的美感。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的和声学教学应强化学生的音响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和声分析素质的培养锻练,强化对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能力,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去;作为音乐教育者将要在教育部课改方针的引领下,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音乐金道,大力培养具有高音乐素质的社会人才,切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素养及生活品位。

参考文献:

[1]谢功成等.《和声应用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

[3]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9。

[4]许敬行.《四声部和声听觉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3。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物理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实效性困难。目前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难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欲望存在着很大的脱节,从而出现教师与学生步调不一致的现状。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衔接艺术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利用衔接艺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地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和特点以及已学的物理知识点做好课堂教学新课的引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也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等引入。例如,在讲“摩擦力”内容时,我们可以让一位身强力壮的男学生穿上滑冰鞋和一位柔弱的女学生进行拔河比赛,通过意想不到的实验效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其自然的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在讲“浮力”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死海不死”的故事引入新课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过渡。

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视剧,每个知识点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每个角色的出场都要顺理成章。因此我们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通过合理的过渡性语言,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功”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那么有没有机械在省力的同时也省距离呢?如果有的话,使用这类机械就可以两全其美,就可以省功了。从而自然有趣的引入到功的原理的知识点的探究。

3.知识点和练习题的衔接。

常言道:“文科要多动口,理科要多动手”。学习物理也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练习恰当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掌握的更牢固、更透彻。我们要做好讲完一个知识点、一个公式后,立即穿插两个试题进行及时的练习巩固;更要注意讲完一节课后做好相应的作业布置和充分的习题练习。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4.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衔接。

新课标告诉我们“物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我们也要让物理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我们要教育学生:要善于利用生活知识来思考物理现象,也要利用生活用品多做物理小实验,做到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更要学会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到勤于动脑,学以致用。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物理教学中衔接的艺术,就会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让学生喜欢物理,对物理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轻松自如的学好物理。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摘要:“感受与鉴赏”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与根据学生厌听音乐的现象,对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去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能力,进行了重开放式地提问题和重体验式教学法两方面的浅谈与描述。

关键词:音乐感受能力;开放式;体验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的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如今,得到了以下两点体会:。

1重开放式,轻关闭式。

在这里的“开放”,本人诠释为问题的答案范围宽:而“关闭”则是局限在某个具体情况的小范围问题去思考。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偏重开放式地提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与感受发表自己个性化见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反之,则要尽可能地避开关闭式地提问题。学生是教学最有用而广泛的资源,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开发他、塑造他,如果把学生引入一种思维或关在一个“峡谷”,以我个人的实践来看,会出现三种结果:。

(1)不适应或这种思维较弱的学生对课堂产生厌感,甚至恐惧感;。

(3)整个课堂会很冷清,因为它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注重四面鲜花齐放的创设。据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最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音乐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环节。

2重体验式,轻讲解式。

从某种义上来说,音乐是不能“教”的,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根据苏霍姆林斯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致使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根据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赏课《春节序曲》中,是这样设计的:进行到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等学生展开自己的联想去想象出锣鼓宣天的`场景后,我给学生提供锣、鼓、镲、三角铁,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并用以上的打击乐器去表现出你心中热闹欢腾的场景。话音一落,大部分同学一拥而上,这难道不是学生渴望体验、渴望表现的体现吗?见此,我灵机一动,把打击乐器分给个别平时不积极的表现,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一声令下,教室一片欢腾,有乐器的声音,有嘴巴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同时还有旁边同学的笑声,大家乐在其中。见到如此欢快的场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动作融合进去,顿时,表演的同学更加起劲了,这时,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快乐的海洋,自由演绎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钟后,个个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时给予表扬。

以上的案例,我紧紧抓住人的第五个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通过音乐去感受节日的欢快,通过参与活动去体验乐曲的内涵,让学生在轻松中得到艺术熏陶。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要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舍弃频繁无味的讲解式教学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中国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彭剑飞.音乐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中华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华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力作《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日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集》共收录了学生实践辅导、教师教学辅导、学术报告、评论、杂文、回忆录、访谈录等各种类型的文章49篇。它是我国闻名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金铁霖先生几十年从事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聪明和心血的结晶。《文集》的出版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探究领域,金铁霖先生既是继续者,也是开拓者。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铁霖先生为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心音乐学院,师从我国闻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心音乐学院,从此,他和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索,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和时俱进的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闻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探究成果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征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探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探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轻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把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探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摘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聪明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功能,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摘要:“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

二、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非凡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新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摘要:“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练习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练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心得地说摘要:“西洋传统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征,轻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把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新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练习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非凡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针对性、个性新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摘要:“个性就是说,在把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续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续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续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摘要:“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新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续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和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续和创新共同功能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继续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和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续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续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继续和创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美好结晶。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处处闪烁着金铁霖先生聪明和哲理的光线,科学性是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金铁霖先生在其声乐教学文集中反复强调,一定要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声乐艺术的科学性就是要做到唱得好听,声音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大能小、能实能虚,唱起来能持久而不累,而且对嗓子没有什么影响。科学性强调的是一种普遍规律,它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外国人能用,中国人也能用,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不仅西洋的美声唱法要坚持,我国的民族唱法也要遵循。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科学的也必然是唯物辩证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性这两大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前面分析论述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既是《文集》唯物辩证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文集》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很多老师在讲课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在例题的讲解速度都比较的快,为了追求课堂内容多样化,不顾学生们实际接受的能力。由于老师在讲授例题时速度较快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例题更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例题。而老师则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随即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时候学生们就不能很好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会因为听不懂而走神。面对例题的讲解时,老师要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去审题,让他们读懂题意后再讲解例题。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却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们在一开始就根本不懂这个例题要求是什么,任凭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们也是照样不会理解的。在讲完例题后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懂得例题中每一步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等。在等待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多学生在解决了一道题后会联想到其他题目与这个知识的关系。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这道题和例题具体的联系。哪里是一样的哪里又会使用到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做判断,由于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狭窄,很多的判断都是错的。如果老师不能够及时的指出其中的错误,就会在学生的印象里留下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学习极为不利。这时候等待就可以体现他的价值了,学生有自我探索的意识并在这时将他们探索的知识梳理清楚。最终让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分析的清清楚楚。

二、耐心等待学生记笔记。

数学的学习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演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同学们在下面要做好相应的笔记。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老师并不知道每个学生做课堂笔记的快慢。就在黑板不断的讲解,马不停蹄的赶着知识点。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就在哪里拼命的做笔记。这样讲授者和接受者完全不处于同一个频道上,当然是你讲你的我记我的,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被完全的隔离开来了。相应的知识当然也只是空中楼阁,学生们只可远观而不能深入理解。所以老师在讲课时要要求学生们尽量先听他讲,然后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笔记。还有就是在讲授重要知识点是语速要稍微放慢给想记笔记的学生一定的时间,使他们在不影响听课效率的`同时也很好的记下了课堂笔记。

三、耐心等待学生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也是数学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练习题能很好的练习到旧的知识同时更好的利用和理解新的知识。练习题的练习其实就是旧知识点于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可是由于很多同学做题速度比较慢,很多练习题还没做完。老师就已经开始讲解了,导致很多同学对一些问题还没有接触到就被老师给一笔带过了。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该耐心的等待所有同学将练习题做完再去讲解。这样就可以顾及到所有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老师要改变以前不好的教学方法。讲课时老师不要只注重追求课堂容量、赶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慢下来。等待学生们真正的将知识点学会弄懂后在进行下面知识的讲解。等待艺术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老师们能够好好的运用等待的艺术。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摘要: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席谈吐,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掌握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

一、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对课堂理论性教学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

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

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讲循环语句时,笔者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出来。

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峰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纸,对折若干次后,就可以达到或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瞪大了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

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

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

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一定要把程序编出来验证一下,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二、在轻松幽默中学习知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中最高境界的幽默一定是有教学内容相关的,而不是随意的插科打诨。

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

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在讲到数据库文件记录的删除时,有三个命令:逻辑删除,物理删除,恢复删除。

可巧当时正是7月份,天气炎热,又是下午课,有个别同学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

笔者就说被逻辑删除的记录并没有从数据库文件中消失,仍然占有物理位置,只是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了,就象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大多数都在听老师讲课,而个别同学在睡觉,老师讲的课不能听了,同学们回答的问题也听不到了,他自己已经把自己delete了,我们是将他pack呢还是recall呢?此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大声说:“recall吧。”与睡觉学生相邻的人已经将其捅醒了。

醒来的学生不知所措地看着大家笑,一会儿明白了,就不好意思地看着老师。

见此情况,笔者接着说,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将你pack,你也已经被recall了,那么我们全班这个数据库继续工作。

笑声把困意都驱散了,三个命令各自的含义和功能让同学们在笑声中理解了。

教学批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但许多学生由于定势往往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

其实,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此时,教师若厉声厉语地指责和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

如果教师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能使学生消除窘态,缓和气氛,跳出困境,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一次,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有几个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处理呢?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可是这次在批改作业时,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天工造物,奇妙无比,有好几个人的面孔是一模一样的,就像是用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一样,简直把我惊呆了,难道克隆技术已经普及到我们中学了吗?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

开始学生都煞有兴趣地听着,听着听着那几个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

至此,一个“抄”字正是教师批评的主题,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基本目的已达到了,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而下,点到即可。

自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厉声指责,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让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四、在出错中给学生以启发。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讲到二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时,笔者就采用了“故错”的教学方法。

首先将题目列出,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编程序,找一个直接采用a=b:b=a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而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当讲到这一语句时故意加上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二杯饮料,要交换,而饮料不能丢失,学生会马上说出“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时,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问题就提出来了,程序也解决了。

从而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进行概括、总结,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人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深化理智,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等待艺术论文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英语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艺术化的东西往往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从而增强人对所认知事物的刺激。当然,教学的艺术性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也是仁智各见的问题,它不仅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关,更与教师的性格和教学水平以及所处的教学环境有关。笔者认为,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可以从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和教学情境等方面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上。英语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语言,除要求发音准确外,还有语音的轻重快慢、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与起伏都要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形成课堂语言的和谐之美,诱发学生浓厚的语言学习兴趣。笔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现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魅力的: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英语的领读、跟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英语的美。教师不仅要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节奏感,更要强调语言表现方式的艺术加工和语言氛围营造。二是借助格言警句,让学生受到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文化背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解一两句与之有关的格言警句,此法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面,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英语在表现上的语言魅力。三是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化,让学生轻松地体验英语。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幽默有趣的解说方式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让学生发挥拼搏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因喜欢任课教师而“爱屋及乌”是学生喜欢某一学科的重要心理取向。教师的举止是学生喜欢一个教师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英语教师要能“表演”好一堂课,就得注重行为的艺术性。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行为教态传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个人的行为魅力来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教师的行为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象美——让学生有一种亲善的感受。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学生的`第一感觉很重要。同样,对于一节课而言,学生对教师形象的第一感觉也很重要。教师的形象美,要得体大方又不失美感。

面部表情丰富一一让学生能体验到语言背后的情感。教师的面部表情不仅反映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感再现上,更表现在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上。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发挥英语的非语言优势。发挥“非语言”优势,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是用无声的语言对有声语言进行恰如其分的补充、配合、修饰,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教师说:“whocananswerthequestionplease?putupyourhands"时,可举起自己的手示范,同时用满含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当教师说:“sayittogeher”时,可以双臂前伸,掌心向上,抬起双手。“非语言”因素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比语言因素更加淋漓尽致,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肢体语言优美——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生动性和感召力。教师应能深入到学生中去(不只是站在讲台上),并不时地关注其中某一个学生的课本或笔记本,如此能较大地增强师生的情感距离。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用手势演绎出语言的力量,则会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语言气氛,从而产生出一种对学生的感召力,并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力量。

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情境。教师上课时应充满激情,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从而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长此以往,老师的这种期待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也必定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英语中的一词、一句、一段和一文的背后都可演绎一个感人的情境。作为教师,若能很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设计好教学情境,就会大大地增加教学效果。情境就是学生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求知和发展。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艺术精品。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包括新课导人情境、课文角色情境和文化背景情境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地根据教学需求,设计好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情境,并加强对教学情境的艺术处理。

总之,笔者认为,加强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官强化刺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化的加速,中国的信息化时代也正走出国门,与世界科技化靠拢脚步。

在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之际,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计算机技术也在飞速发展,不断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出行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方式。

计算机技术对整个社会以及个人而言都是有巨大作用,同时作为新中国的栋梁,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能够运用自如的一门基本技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计算机课程也相应的受到重视。

为此,如何使学生正确掌握计算机这门课程也是迫在眉睫。

本论文将结合当下计算机技术的地位与作用来浅析高中计算机教学的教学对策以便使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迈向一个新里程。

关键词:地位与作用;教学方式;艺术性教学。

一、高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现代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通过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但长期以来人们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是教学质量上不去,影响对人才的培养。本文想就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谈些肤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注重情感,激发兴趣,使师生心理活动最佳结合。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实现教与学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融洽,教学中的“情”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这样,师生之间不仅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在追求真理上也会达到同步。其次,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心理活动与教师心理活动最佳结合的又一重要诱因。我在给学生讲植物学绪论课时,我便改变以往的教法,决定首先向学生进行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的教育,告诉学生:生物学科中包含的美学知识很丰富、很生动、很形象、很具体。我国的文学、艺术、军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都是借助生物学科中的美建立起来的,如我国汉字造字的六书之一----象形,就是直接模仿生物美的形象而造成的,如马、鸟、鱼、龟等都是各种生物原型美的速写画:古代军事艺术中的一字长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显然是从蛇的自卫战术之美得到的启示;再比如我给学生播放“基因工程”、“生态农业”等cia课件,让学生“触摸”生物前沿研究的“脉搏”……通过这样讲解和演示,好似在学生兴趣的平静海洋里投下一块大石,激起阵阵波澜,此时此刻,学生们由于兴趣上的满足而带来了愉快感觉,注意力就被老师“引人入胜”的讲解吸引住了。由此看来,只有做到“寓知于乐,以趣激学”,才能保持学生经久不衰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师生的心理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结合。

二、教师巧妙设疑与学生积极解疑的最佳结合。

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由。教学中教师设“疑”,学生才有“解疑”之需,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还体现在“设疑”与“解疑”的结合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是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一定思维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一个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的心弦,奏出一曲耐入寻味,甚至被澜起伏的大合唱。实践表明,巧妙的设疑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在“点子”上设疑,生物教材内容有主次之分,有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有难易之分,教师就应在理解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上设疑,这样其他内容也就容易理解了;其二要在“衔接”处设疑,生物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连贯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知识的前后衔接上设疑。其三要在“联系”处设问,学生往往对有联系的概念、法则公式和性质容易混淆,教师要针对这样的问题设问,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准确地辨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如讲减数分裂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设问复习有丝分裂的概念,以便使学生分清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不仅自己要巧设疑问,更重要的还需要启发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生疑,让他们在思想上存在迷惑困惑之点,允许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当质疑提出后,教师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理,有些较新颖而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设计锻炼学生思维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大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索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使一些含糊不清的认识得到强化,把正确的认识巩固起来。总之,教师这种设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表现;学生这种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教师精讲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佳结合。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自始即不要多讲,而致力于导,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叶老的论述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以“导”来发展学生的智能。但“导”不是说不要教师“讲”的形式,而是要“精讲”,做到导中有讲,讲中有导。精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的内容精和语言精。内容精主要指要讲教材和学法中的重点、疑点、联系点等,重点,就是指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那些处于统帅地位,起着支配作用的关键问题和内容;疑点,是指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联系点,是指起着知识前后联系作用的地方。但具体到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章节生物知识的特点进行“精讲”,对不同类型的课也有不同的要求。至于语言精,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简练上。教师做到了精讲,所占时间少,大部分时间可留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即阅读、观察、讨论、绘图、制作教学模型、实验、做练习题等。但又不要求学生多做题,而是从这节知识的整体出发配置题型,用基本题型(包括变式题)分别对这节知识进行逐层的有限覆盖,配置问答题,综合题目,寓各项思维训练于这些题型之中,这样,在质和量方面都得到了保证。

四、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积极探究最佳结合。

学生主体地位最佳表现就是充分发挥创造才能;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就在于极大的调动学生创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造力而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每设计一项活动,教师要研究各类学生的智能类型,既要使智能较差的学生跟得上,又要智能好的也有所得,让各类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异议,并鼓励他们搞小发明、小创造,同时,在课外活动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产生思维的联想。总之,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的规则和方法,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把握好思维的方向和类别的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使教师鼓励创造与学生自我探索有机结合起来,让一代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在祖国的大地上涌现。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处于小学的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而且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些共同的因素决定了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学习工作。而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提问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并且,课堂的提问实质上依然是教师的知识传授。同时,又能够在师生的交流中完成彼此之间的情感交互,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这种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借助于教师在提问中所使用的语言艺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问能够完成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对于小学生来讲,其课堂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而数学课程又是令学生头疼的一门科目。因而,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更容易出现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而课堂的提问显然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形式之下,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从而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正常轨道之上。而一旦学生能够以正常的心态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课堂本身是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的。这种严肃性虽然能够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视。但是同样,过于单调的氛围却让学生慢慢进入数学学习的疲软状态。而课堂提问却能够召唤学生进入良性活动的状态中来。而且,当这种互动具备了稳定性之后,学生会形成提问或者询问的习惯,并慢慢促使他们在数学的学习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活动,也必然会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对于帮助小学生解决人际交往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最后,提问能够维持课堂的正常秩序。在小学课堂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面对他们所不喜欢甚至不适应的数学课堂中,很容易出现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现象。而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安排提问的环节,看似令一学生措手不及,实际上却也是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数学课堂的秩序得到正常的维护,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的价值,也要真正理解提问的语言艺术内涵,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提问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也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明确目的,确定提问顺序。

相关研究证明,教师在提问环节如果能够完成连续的提问,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如果问题得以以有序地方式进行有效提问,那么就能够使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连续的提问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同时也会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提问顺序,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完成这一具有完整意义的连续提问,教师就必须注重两大问题:问题的重点以及问题的层次。换句话说,教师必须完成一个具备目的性的,有核心的连续发问。当然,这一核心问题的存在价值并不是让学生形成客观的记忆,而是帮助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回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认真的态度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同时要保证问题求解的有序性。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核心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能够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讨论欲望的目的。把握问题切入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环节时,应当准确把握问题的切入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的节奏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要达到这种精确把握,教师可以丰富设计问题的方法。

其一,设计生活情境问题。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体育课上,小明发现自己的前面有6个人,而自己的后面有4个人,那么请问小明所在的这一竖排一共有几个人?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同样以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的规律。具体的情境内容如下:“有学生a、b一同去看望教师c,(a+b)*c,然后这两个学生分别同教师握手可以得到:ac+bc,那么请问教师c握两次手的做法正确吗?如果学生a先伸手,教师c却先于学生b握手,即结果是a+bc,那么请问教师的这种做法对吗?结果很显然,在后一个情境当中,教师c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并用式子表示出来。对于初学乘法分配律的小学生来讲,其意义和结果都是很难掌握的,但是通过教师对这一式子进行情境的加工设置之后,很显然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分配的“内涵”。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内的情境问题设置,不仅能够简化教师讲解的任务,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以教材知识为切入重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陷入了提问的误区,在这种误区之内,教师过于频繁地向学生发出提问,不仅让学生产生过度的紧张而形成排斥心理,同时可能因为问题过多和过杂,让学生对于章节内容的学习形不成主次印象,造成课堂的无重点。而且,高密度的提问,会造成教师成为课堂的完全主导,而学生却成为被动的回答,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学生的思维势必受到激发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好问题的提问数量。尤其是,在知识日益增长的今天,教师必须有一个问题提问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实际上就是教材。教师可以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掌握到的重点。这样教师才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丰富问题特性任何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必须具备鲜明的特点,这既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语言艺术的要求,同时也是让学生对问题印象深刻的必然。因此,教师要想提升问题的效能,就应当丰富所设置问题的特性。一般来讲,问题可以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其一,聚焦性。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重新聚焦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陈述,以告诉学生他们的回答不正确的原因。例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四个相同的正方形能够拼成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当学生回答是一个时,教师也可以继续深入解释,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的这一个长方形其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对此,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们只能是一个长为4宽为1的长方形?而不是边长都为2的正方形?这时,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长方形。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重复问出这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其二,解释性。这种性质的提问一般是教师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解答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的时候,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问题解法。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中,对于25+8=?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数小棒等方式,教师就可以提问是否还有用别的计算方法计算的同学。例如,学生说使用分加:先将25分成5和20,然后让5和8先加,算出结果是13,再计算13+20=33。在数学中,一道计算题往往会有多种计算方法,所以,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更多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同时还能够形成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本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提问的语言艺术特性,以帮助教师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障碍,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教学中的艺术论文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维,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目标。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促进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提问不能随意、没有针对性,不能过于简单。如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筋,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二、提问要科学准确。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具体,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回答,都应该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例如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有一幅“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此图常被地理教师设计成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借以得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如果问题设计不科学,学生会无从下手。让我们比较以下这些提问:

1、阅读此图,你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问题太大,不知所云。

2、阅读此图,有没有发现降水的什么规律?――问题虽进一步缩小,但涉及范围仍然较大。

――这样的提问,简明具体,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提问要有创新性。

一是提问角度要创新。教师选择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来提问,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能用课本中出现的数字来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吗?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讨论起来:我国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居世界第3位;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我国东部的4大沿海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通过列举这些数字,本章的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

二是提问内容要创新。一个好的提问最好能包容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既体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也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推动师生互动。例如学完《四大区域的划分》后,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内容和各分区的特征部分比较简单,可以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而对于《四大分区》的界限和主导因素则可以让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四、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要做到因人而异,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以中等水平学生的接收能力为主,适当兼顾优差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回答问题有所收获。如讲授《日本》一节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个问题简单,适合向中等生提问――日本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多火山和地震。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但一些学生也可能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这里的地壳活动频繁呢?这个问题本身难度大些,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并给予了提示:仔细看课本,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运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提问要留有余地。

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2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地闪出5个问题时,相信你会顿时失去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和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课堂提问现象:教师刚把问题公布出来,就立即指名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就某一问题讨论刚进入状态,教师便宣布讨论完毕,急着让学生汇报成果;一个学生刚回答完,有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还跃跃欲试,教师已匆忙将自己早已备好的标准答案公布出来……这种节奏的提问把学生鲜活的思想、灵动的个性、生动的体验全然压缩掉了。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学生回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六、提问后要激励评价。

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当然,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只要认真钻研教材,研读学生,抓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巧妙科学地设计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橱窗展示中的装置艺术论文

在之前的四、五年级以及六年级个别班级展示完毕后,我们班便和五班一起上场了。上场后,首先要向左转,面对评委。但是不知道是程繁华太紧张还是因为别的原因,他竟喊成了向右转。这可不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的。顿时,我们两个班的同学一片混乱,有的同学向左转,有的同学向右转,两个班的.老师也皱起了眉头,随后便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我想,老师们一定很失望。混乱中,程繁华随机应变,只听他喊道:“请同学们面向主席台!”场面这才恢复了平静。

由于这一个小小的失误,让我们班以总成绩二百九十五分位居级部的倒数第一。回到班里,同学们都破口大骂,大声谴责程繁华。有的同学说他们是故意喊错口令的,有的同学说他们班早就商量好了。总之,都是在责备程繁华。开始,我听了班里同学说的话,我也很气愤,我也责怪他喊错了口令。可是经过孙老师跟我们进行的交流,我的心情变了,我也开始怀疑我的想法。孙老师对我们说:“程繁华肯定是因为紧张才喊错口令的,他并不是故意的。如果让你们上去喊,你们可以保证不出错吗?更何况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彼此互相理解才对。”

听了老师这一番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的确,他也会紧张,他在喊错口令后也会自责。我们与其责怪他,还不如去理解他呢!想到这里,我的心情豁然开朗,同时,我也有了许多感受。我认为这次失败不光跟程繁华有关,如果我们能分清楚该与不该,转向正确的方向,这样我们就不会失误了。所以,这次失败也跟个人有关。

从这件事中,我还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任何事时,都不要一味地听从别人的命令,有时也要靠自己判断命令的对与错,不可以一味地服从。

这次军训展示虽然不大成功,但是让我吸取了教训,有了更多、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收获。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遵循中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适当运用“留白”的教学艺术手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政治课堂更精彩,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能力,乃至增强记忆力等都具有一定的显著效果。

在中国书画、篆刻艺术有“计白当黑”之说,通俗一些说就是“留白”艺术。“留白”一词表面的意思是说画面构图不宜安排得太满,而应该留有恰当的空白,使之虚实相生,画面更显空灵,景物更有生气;更深层的意思是说给画面适当的留下一些空白,给观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中学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把一些学习内容不直接通过常用的教学手段明确告诉学生,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精心留下“空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去交流、去识记、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可以让政治课堂更精彩。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留白”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更能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感悟能力和把握能力,乃至提高记忆力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八年级思想政治上册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谈谈“留白”艺术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一、导课“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课是一节课的第一步骤,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导课阶段即通过精心预设,巧妙“留白”,有意给教材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以有效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教语“留白”———增强学生的感悟、理解能力。

大家知道,一部小说是否吸引读者,小说叙述语言是关键。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便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用惯常的教学语言,即便当时学生认真听讲,但是听后往往会很快遗忘。因为,惯常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主动思考,不能形成深刻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停顿,留下空白,给学生留下思考、消化、吸收的空间,这样更易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四、提问“留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提问后就急于让学生举手发言,甚至点名让某某学生发言。结果因为没有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导致学生要么回答不到点子上,要么是语句罗嗦,颠三倒四。这无疑是让学生难堪,老师气愤的尴尬事情。不仅影响课堂教学和谐的氛围,而且极易造成师生的情感隔阂。因此,笔者认为,每次提问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留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特别要让成绩中、下的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五、板书中“留白”———可增强概括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注重板书的设计,追求板书的醒目、精练、完整、新颖,但很少有教师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完善。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地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我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六、重、难点处“留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在讲到重、难点处时,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因为是教学重、难点,所以更以作适时、适当的停顿,以“吊起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领悟,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七、结课“留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一堂课虽然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因此,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这个最后环节,巧妙“留白”使之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而含蓄的教学艺术色彩,让学生去想象和回味,借以增强记忆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的“留白”教学手法,可有效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这样既能最大化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同时,还可还以改善传统教学中固有的沉闷气氛,改善和提生师生情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留白’方法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一切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出发点,且不可为‘留白’而‘留白’,否则会弄巧成拙,使教学‘留白’真的成为‘教学空白’”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留白”教学技巧与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使之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楚贤.语文教学的“留白”技法[j].现代教育科学,(06).

[2]赵志远.“留白”,思维放飞的空间[j].科技资讯,(06).

[3]赖世兴.课堂教学中应发挥“留白”的艺术效果[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0).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语言艺术论文

“六何”是指“是何”、“如何”、“为何”、“若何”、“有何”、“从何”.“六何”实质上是针对教学内容或对象的提问.“是何”是事实性、记忆性提问,主要针对数学概念、公式、问题等关键特征提问.

“如何”是过程性、操作性提问,针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提问,促进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掌握技能,领悟思想与方法.“为何”是说理性、理解性提问,针对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原理提问.

“若何”是发散、拓展性提问,针对数学知识的多元解释、一题多解、多变、多用等提问.“有何”是反思、回顾性提问,针对学习过程与收获的提问.“从何”是方向性提问,是回答或设计其他提问的.切入点.

一般而言,一次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始于“是何”,经历“为何”、“如何”、“若何”,终于“有何”,形成如图所示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六何”之间关系紧密,“从何”是揭示提问的源头和起点,是提问设计的一个关键点;其他“五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何何”相扣,和谐统一.

2教学片断分析。

2.1导入新知。

原教学片段中,教师先提出上节课能解决的计算问题,接着追问学生口算“36-8=”,最后引入新课.本片段“从何”方向性和目的性不够清晰,问题的驱动性不够强,难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而优化后的提问,第一行、第二行提问起复习、检验旧知和寻找新知学习起点的作用,第三行提问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冲突,产生学习新知欲望和兴趣.

紧接着的追问,一方面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明确“是何”:新学习内容与旧学习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类比学习,强化“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运算法则,并且巧妙为归纳算法环节埋下伏笔.

2.2探究算法。

原教学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得出“36-8=”的结果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摆小木棒的方法.

本片段学生在经历“操作—说理—表达”的数学化过程,“如何”和“为何”提问所需要的活动强度不够、缺失交流,难以保证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产生多元理解和分享算法体悟.

优化提问后,提出“如何计算36-8=”问题,接着学生经历先独立思考再丰富交流环节,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列算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符合数学知识生长路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及原理.

3小结。

总之,课堂提问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教师要努力优化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巧用“六何”的提问策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六何”的提问策略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提问效果,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好途径.

作者:谢长影陆春鲜唐剑岚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广西武鸣县甘圩镇甘圩小学。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摘要:留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正确把握,利用留白来突出设计的主题,激发人的想象力,进一步简化设计,不仅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表现空间,而且观众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信息,这样才能使平面设计达到更加独特而震撼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平面设计;留白;表现;把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生活的要求在变,对平面设计的追求也越发苛刻,为了满足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商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时尚而现代的平面设计作品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印记,要想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必须采用独特的艺术构思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虽然这些设计的风格多种多样,但还是可以从其中看到一些相似的设计手法,越来越多的作品更倾向于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平面设计师们积极从国内外艺术中吸收营养,发现设计中留白的运用可以使更丰富的意蕴和信息借助于相对简洁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从而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留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它通过设计好的画面构图,用黑与白、实与虚、确定与未知的对比来引导观众去领略作者的情感和目的。中国画中的留白可以代表天、水、云、雾、雪等,虽然不着笔墨,只留纸面,但是观者能在画面中“实”的物象反衬下,通过自己主观意会获得对天、水、云、雾、雪等物象的体会和把握,从而达到以有限寓无限的画面效果。

南宋画家马远在其《寒江独钓图》上只是寥寥几笔来表示微波,微波之上是一个渔翁在船上垂钓,背景运用了大面积的留白,画面成功地表现了空旷渺漠、水天一色的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其空间空阔而深远。再如清代笪重光《画鉴》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其中的“无画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留白。

许多画家都能将留白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留白的技法已成为中国极具传统影响力的一种特殊艺术审美心理,具有含蓄而又独特的审美境界,最终成为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将独特的留白艺术引入平面设计中,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和正确的把握,就可以创作出效果更好的平面设计作品。

二、留白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一)突出设计的主题。

平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设计内容若想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仅仅靠直接的表述会显得单调枯燥,密不透风的文字再加上太多的插图就会更显拥挤,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还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任何一件平面设计作品都必须有一个吸引观众的视觉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视觉中心,否则画面就会难分主次,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突显出来。

美国学者斯金纳的视觉心理学测试结果显示:在一个白色的表面上放一个黑点,便可以使读者的视线向这个黑点移动并停留在那里。这个结果说明了留白可以烘托出要表达对象的重要性,有助于视觉向对象集中凝聚,它所创造出的空间能形成一种路径引领观众的视线,有助于观众很快找到阅读的线路和主题,还能给以清新、明快、透气的轻松感。所以,很多现代、前卫的平面设计师都十分青睐这种留白方式。

(二)激发人的想象力。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所说:当人们在观看一个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按照需要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得到满足。这种感受有点像力猜出一个谜语一样,潜力便得到充分发挥,会伴随一种创造性的知觉活动或创造性思维活动特有的紧张,这种适度的紧张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松弛,是产生审美愉快的重要源泉。

所以我们要纠正以往的思维定式,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空间,硬是要把画面挤的.满满的才罢休,我们要知道正是这种留白才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发挥观众的想象力,还可以让眼睛得以休息,也能衬托内文。

(三)进一步简化设计。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读者看一张照片,一般情况下只会用2秒的时间。如果我们把整个设计的版式作为一张图片看待,要在2秒中内把想要表达的重点传达出来是需要设计师精心的思考和编排的,这当然也离不开设计的简约性。

在20世纪60-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简约设计引领了一场“少则多”的设计风暴。无色就是有色,少就是多,简洁就是丰富,单纯就是饱满,从单纯中求丰富,简练中求明快。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留白就可以达到简洁概括的目的,使得设计的主题尤显突出。

美国《财富》图片总监米切尔·麦克娜丽对于《财富》设计的封面为何可以抓住读者的视线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在色彩的使用上是很谨慎的,一般多以黑、白、灰为主,对其他色彩的使用也有限制。我们多采用白色,也就是留白。”所以,不二定用得色彩越多就越好,在如今的平面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用较少的色彩去表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合理的运用留白艺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设计的品味,更能展现出作品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红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m],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4)。

[2]陈振平,报纸设计新概念[m]、,福建人民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语言艺术论文

因此,培养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

而课堂提问可以使他们慢慢对数学产生兴趣,回答对问题会使他们有自信心,这也正符合小学生的心理。

2.提供参与机会。

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单单是老师教,学生听。

因而,让他们回答问题,便是给予了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

3.反馈课堂信息。

通过课堂上的提问,老师可以从中获取到一些课堂信息,可以知道哪个学生在哪一环节比较薄弱,全班学生普遍不懂的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授课,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4.增强自助学习能力。

提问如果成为课堂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就会养成习惯。

在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自己运算,这就会大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提问过于频繁。

课堂上老师频繁地提问,有时也会影响或耽误正常课堂教学的进行。

2.提问对象存在针对性老师提问的对象会存在针对性,一般都是一些好学生,要不就是特别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者学困生。

这种提问方式其实是不利于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的,会形成成绩两极分化。

3.提问的问题不合理课堂上老师有时提问的问题是不合理的,这会影响小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

笔者分析了课堂提问的意义以及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这些问题的措施,希望可以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供学者参考。

作者:黎学勇单位:重庆市开县长沙镇一心中心小学。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一张白纸,挥毫洒墨,留下一片空白,获得心灵的芬芳。

——题记。

一箪食,一豆羹,在南山脚下,菊花盛开,你是否看到陶潜辛勤耕耘的身影?你是否听到“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吟唱?以他的才能本可以在官场上叱咤风云,可他却没有,他选择了远离世俗的勾心斗角与冷眼嘲讽,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片空白。桃花源中,他收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陶潜因留白而未在人类记忆的长河中被遗忘。

触摸留白,收获心灵的悠然,你是否看到陶潜“晨兴理荒秽”的超然?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他是不羁的风,豪迈的云,大唐盛世前,他毫不畏惧,本可以就此堕落下去,可他却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片空白,开启唐诗的盛世传说。是他,不畏妃子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依旧豁达,依旧不羁,留白处,他的不羁将永远注入史册。

触摸留白,收获人生的豁达,你是否听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不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子,是你吗?你在人间徘徊,在江畔彷徨,身披长发,一身素衣,白杨般立在那里,面对皇帝的昏庸,面对自己才能的无法施展,你仰天长叹,叹世事浮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你抱石沉江,为自己的人生留白。然而,你的灵魂将永远与爱国连在一起!

触摸留白,收获生命的价值,你是否感受到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爱国情操?

为自己留白,我们才能看到“独钓寒江雪”的意境,才能达到“绕梁三日,余音未绝”的效果,触摸留白,感受陶潜的悠然,体会李白的豁达,品味屈子的爱国情操,触摸留白,我们的人生将更加精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