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5 16:08:54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是优秀作品的集合,通过阅读范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范文范本,享受优美的文字,汲取写作的力量。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语言专家wolfson和mancs对表达称赞语的方式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公式化是美国称赞语的主要特点,多通过组合副词和形容词完成。左焕祺教授对中文的称赞语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副词占到43%,形容词占到46%,动词仅占7%。这一结果表明,副词和形容词是中文称赞语中最经常使用的词语,而且汉语和英语的称赞语在句型上有很大的差别。主语+动词+副词的句型则是中文称赞语中的惯用句型,使用率超过41%,这种句型的不同是受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影响的,美国人对事物的评价注重个人感受是由于他们对自由个性的追求。而中国人对事物的评价则注重对方的感受,这是受中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影响的,所以,“youvadv”是中国称赞语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讽刺原则”、“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面子保全论”等是当前语用学中的几个重点理论。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合作”和“礼貌”两个原则。前者是1968年由grice提出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质的准则———生成的话语不能是虚假的、缺乏证据的信息;方式的准则———生成的话语必须直接明了,意思准确,不能有歧义,不能让接受话语者听不明白;关联准则———生成的话语必须存在科学合理的关联性,方便接受话语者的理解。缓和式、接受式和拒绝式是当前西方人应对别人赞美时的主要方式。对称赞目标的转移是缓和式应答的主要特点,其目的是使称赞者称赞的程度有所降低,达到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效果。拒绝式的应对方式对交流双方关系的发展不利,在英语环境中,这种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这也是目前跨文化交流中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交际能力由语法、话语、社会和策略等能力共同组成,交际能力的提升是当前进行语言教学的关键。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应答语的不同之处,一方面对学生用英语对外交谈的能力有所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讲话人表达的意思,从而掌握交谈的主动权。如此一来,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误解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对赞美语应答的教育对象定位在中高级外语学生,加强此类学生认识文化差异的能力是此类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者,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问题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激活,或者将学生置身于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引导他们去回忆赞美别人的时机,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赞美的不同之处。通过对赞美语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赞美语在使用环境、应答方式和赞美的表达方式等方面,中西方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一个语言学者而言,明确母语与所学语言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传统外语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背诵、做题为主,学生基本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课堂记笔记,课后复习做题。不可否认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短时间高强度的知识输入,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建构的过程,更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与创新力。将信息技术引入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其集音频、视频和文字为一体的特征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内化语言知识,并敢于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自我思索而非坐等老师答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系统四要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将给外语教学带来变革性的影响。

1.1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之后,教师由之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1.1课前准备阶段。

不同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外语教学模式可尝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小组协作、问题教学法等更加多元化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讲授“节日”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资料,之后学生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选取“节日”主题的一个侧面做幻灯片展示以及自我陈述。虽然教师依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承担着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文字、短片、音频等)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责任,不可否认的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新涌现的教学法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入到课前预习准备阶段有利于使其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

1.1.2课堂活动组织。

外语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当适当增加讲授知识的比例。以中国农历新年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先查阅资料把相关的核心词汇做成幻灯片进行讲解,之后将这些词汇套用在学生较为熟知的句型中,同时注意把握话语的难易度。在学生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播放介绍中国农历新年的短片,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之前知识的完善和补充。讲授之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复习所学、运用所学的实践机会,例如布置相关的口语或者作文练习,通过语言的输出完善二语习得进程。学生作为外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展开。外语学习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于实践,学会知识的自我建构,其中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1.1.3课后评价阶段。

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大学外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地评定学习成绩的优劣,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及其发展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除考试外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形式。传统型教师课堂评价或是考试批分的形式过于片面、绝对化,无法全面评定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可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实现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多元化。

1.2从传统课本到立体化、多维度教材的转变。

狭义的教材主要指纸质版本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则是指一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含纸质版本的教科书、教辅资料,以及多媒体音像资料、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教学内容有了从量到质的变化,根据多元智能理念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智能就必须鼓励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如词典、英文报刊、图书馆资源、互联网信息等),使他们在不同阶段达到相应的资源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1.2.1教学内容的多样、直观、无限性。

传统课本及教参构成的教学内容单一并且缺乏互动性,而信息技术呈现的教学内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无限扩展性。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尝试二十分钟左右视频短片的教学模式,例如:“ted演讲、skillshare、mooc”等网站无一不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气息;而在中国成立于2012年的“天下网校”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专业的知识交互与共享平台,通过汇聚全国各行各业的业界权威与名家名师,制作精良的原创教程,建造一条能够将惠及大众的实用性知识、技能和名家理念直接传递至学员本人的知识通道。在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的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可通过主题资源网站、教学软件、模拟动画、论坛、博客和自制幻灯片等途径获取极其丰富的教学材料。

1.2.2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高校难以做到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电脑以及多媒体播放仪器,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下载教学视频、查找学习资料和进行在线交流等活动,不可否认教学内容正朝着精品化、移动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课本之外,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拥有了无限学习的资源。考虑到学习者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分钟,网络教学视频通常在10到15分钟之间,为了将一个知识点讲述清楚采用了基于知识点的内容切片,将知识要点进行拆解以连续剧集的形式分集讲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1.2.3教学内容的互动、即时性。

传统课本上的知识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知识的更替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信息技术引领下大学外语教学将技术融入课程,可实现知识的即时更新以及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通常成年人倾向于主动式的学习,因此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或是遇到的问题,必须成为课程中的一环,才会产生满意的学习成效。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不应当完全忽视传统课本作为知识传授样本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灵活地将技术融入课程、技术启迪创新,大学生的学习要有更明确的动机来当前导,而这动机又必须和学习者本身的生活经验、个人需求、或遭遇的问题连动,并且以实作、体验的方式进行,才会是一堂有效又难忘的课程。模拟软件、博客、论坛、主题资源网站、微信等技术的涌现无疑给传统外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互动与即时性。

1.3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到与课程的整合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发展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阶段。现在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学或者辅助学习,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1.3.1课内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模式根据技术支撑环境不同可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基于网络教室、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等多种不同的课内整合模式。在多媒体教室内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室相比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多种形式讲解知识点,可分步骤、分阶段再现复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基于网络教室的教学模式下实现了师生每人一台电脑的教学技术支持环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主学习。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知识的演示工具,更是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认知工具。

1.3.2课外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外整合模式可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互评、资源搜集以及教师网络评价、监督和辅导平台。以适时教学模式为例,教师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预习内容,包括背景知识、视频及音频介绍等;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阅读相关知识后,可以在线与教师、同学交流心得,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反馈后可对之前的备课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修改,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替;在学生课外预习、教师课前收集学习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利用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适时教学模式设置了“难题探究”环节,将与之前知识相关联的主题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一步自学和探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以及给予必要的辅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已经融会贯通了整个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环节,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自主性及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实时跟踪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是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方面探讨信息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到与课程的整合发展给大学外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大学外语课堂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到以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巨大的丰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直观性和无限性。由于微课、网络视频的兴起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并且可以通过模拟软件、主题网站等技术进行在线模拟和练习;最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融会贯通于整个课内和课外教学模式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有利于学生复杂性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辩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参考文献: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效发挥网络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现代化信息教育对外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网络多媒体的普及,使得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变得多样化,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找准角色定位,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多媒体的有效性,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外语教育;网络多媒体;有效性;教师角色。

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内容以传统的语言教学为主,将语言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更需要的是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外语教育。然而,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而网络多媒体则通过音声、视频、图画等弥补了这一缺憾,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话能力,还能将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信息传递给学习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外语教育中导入网络多媒体的必要性及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教学方法和教材都必须统一于教材之中。[1]在教材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获得浅层的经验,而只有学生对所教内容具有自身经验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个观点与日本著名的学校心理学家盐见邦雄的视听觉教育理论不谋而合。视听觉教育理论认为,无论什么教育,仅靠教材、教师的说明进行练习的话,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所教内容也难以进入学习者的头脑之中。[2]基于杜威和盐见邦雄的理论,教育有必要通过某些具体的形式使学习者自身直接获得经验,自主学习。而网络多媒体恰恰符合这一条件,如因特网、电子邮件、外语学习交流软件、国际社交平台等,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和多样化的语言资料,使学习者主动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语言应用交际能力。

(二)异文化的理解。

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即与外国人进行实际交流。而要进行无障碍的跨文化交际,除了语言习得外,还要掌握语言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换言之,以语言作为媒介构建文化,深入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法、行动方式、价值观、社会规范等等。网络多媒体包含了大量外国新闻、影视作品、文章等等,是学习者了解外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学习者个体的教育。

网络多媒体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教师单方面进行填鸭式教学的状况,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媒介,将文字、音声、视频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资料进行一元化管理,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时间、学习需求、兴趣等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学习个体的需求。

(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所要求的人才是能够在世界庞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搜索到有效信息、并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的人才。因此,要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计算机的有效利用是不可缺少的技能。在外语教学中导入多媒体,能同时培养学习者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当今信息化、国际化社会的需求。

外语教育中的多媒体应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但也会给学习者带来一些负面效果。以下从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对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外语教育中网络多媒体应用的优点。

1.动机赋予。多媒体外语学习摆脱了单调的词汇、语法学习,能够将音声、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统合学习或者单个学习,将立体学习变为可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冲击学习者的心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赋予其学习动机。2.反馈迅速,记忆稳固。利用学习软件或网站学习的时候,电脑能够对学习者的答案进行即时评判和分析,并且能够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记录下来,方便学习者复习。学习者通过与电脑的相互作用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直观的把握,得到快速的反馈。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多个感官获取的记忆比单个感觉获得的记忆更加稳固。美国著名教育技术教授所著的《教学媒体与技术》中提到,人类获取并记忆的情报中,90%来自直接经验,视觉听觉同时获取的占50%,仅靠视觉获得的占30%,仅靠听觉获得的占20%,阅读的占10%。[3]多媒体则能通过视觉、听觉等将间接经验变得更为直观,从多个感官刺激学习者,使其记忆更加稳固。3.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是指根据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等,按照学习者个人的需求进行教育,分析每个学生的发音、词汇、语法、文化等多方面的语言状况,分别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因材施教。[4]显然,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然而,通过电脑上的多媒体教育系统,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为不同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方法的学生构建各自的学习体系,从而实现学习的高效率化。4.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多样化。多媒体外语教学使得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扩大到外语的新闻报道、电视电影、文章评论等。例如,收看外国新闻,在外语软件上学习,在网络上与外国友人交流,观看外国电影等,这些方法都能将学习者获取的间接语言经验变为直接经验,提高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外语教育中网络多媒体应用的缺点。

1.机械性的学习。多媒体外语学习归根到底是在电脑这一机器上进行学习,除了社交平台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像学习软件等无法实现创造性的沟通交流,当学习者产生疑问困惑时,无法像人与人之间一样进行顺畅及时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学习者一方进行操作,而电脑无法像教师一样给予学习者鲜活的表情、动作和情感的支持,所以有的学习者在学习初期会感觉有趣,但很快就会厌烦这种学习方法。2.实际语言应对能力和思考能力不足。多媒体外语学习通常以实际会话中的某个场景为例提供会话模板,无法像人一样随机应变,而日常生活中的会话有多种可能性。因此,多媒体学习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固定思维,与人交流时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实际的外语交流。同时,面对庞大的网络知识库,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以知识信息的获取量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标准,对信息获取产生焦虑心理,而无法沉下心来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习者可能在知识的广度上有所提高,而无法进行深层次思考。3.懒惰心理。由于网络多媒体的持续存在性,学习者认为随时可以学习,随时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答案,产生懒惰心理,疏于记忆。结果,对网络多媒体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而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4.错误信息的吸收。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而这些资源的质量也良莠不齐。例如,在线外语词典,对有些单词的解释和翻译是错误的。而学习者在网络上学习时,一旦接受了错误的语言信息或者文化信息,在实际使用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随着网络多媒体外语学习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通过电脑和网络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面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降低其负面效果。多媒体外语教育中教师应当主要承担以下四种角色。

(一)学习的支持者。

学习支持者是指教师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兴趣进行的课堂准备。教师要通过分析学生学习需求来确定课堂内容及其展开过程,并对学习者进行动机赋予。同时,教师还要进行教材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准备,选定权威教材或自编教材,掌握多媒体及网络相关技术,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学习的引导者。

(三)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多媒体自主学习、课外辅导等一系列活动,并明确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环节和多媒体学习环节,掌握学生的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情况,了解其优势和不足,从整体上把握其学习的侧重点,争取使每位学生都实现最有效化的学习。

(四)学习的建议者。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对学生各自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的建议。具体来说,包括电脑的操作、有效信息的搜索、学习方法等,给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另外,教师在使用网络多媒体资源时,应明确使用目的。网络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盲目滥用,不能让教学受制于多媒体,这样才能达到多媒体的有效利用。网络多媒体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能够弥补传统外语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和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从整体上进行操作和把握,使网络多媒体的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1]johndewey.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盐见邦雄。视听觉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东京:中西屋出版社,1996.

[3]robertheinich.教学媒体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际教学中一些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1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1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语言属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标即是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跨文化训练得以实现,促进跨文化意识的形成,培养地道的外语人才。

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

(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

(二)实地研究;

(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

(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

(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1]刘兴宇。跨文化训练与跨文化适应[j].文化与传播,2013(7).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学才适合外语教学课堂呢?在选择文学材料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的不同功能结合起来考虑。外语不同于母语,学生对它的掌握有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外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目标在于掌握语言规则,包括发音规则、词法和句法,并将这些知识内化,具备初步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有人认为不宜引入文学,因为它会造成语言上的困难,使学生丧失学习语言的信心。

笔者以为只要教师能够选择恰当的文学材料,文学对语言学习不仅不会造成障碍,反而会加深学生对语言和语言规则的熟悉和理解。这类文学材料可以是一些针对儿童的文学作品,如童话、童谣及其他类型的儿童文学。这些作品语言比较简单、口语化,篇幅不长,但不失文学特有的艺术特色:形象具体、想象丰富、情节富有趣味性。教师在相对枯燥乏味的语言语法教学中掺入这类文学将使外语初学者感受到运用语言知识解读美妙动人故事的乐趣,并能通过口语化、贴近生活的语言体验到目的语国家的民间风情。除此之外,词句简单、短小精炼的诗歌也是不错的选择。诗歌不同于儿童文学的地方在于它更能让人体会到文学的美感。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从音韵、简单修辞和意境等方面鉴赏诗歌。

鉴于学生在语言水平和专业知识上的缺乏,分析程度不宜太深,点到即止,以让学生意识到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某些特殊性及感受到其制造的美学效果为主要目的。在学生完成初步的语法学习和词汇积累后,开始转入中级阶段的学习。中级阶段的学生能够运用他们现有的语言能力阅读一些稍微复杂的文章并且具备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涉及国情和文化的文学材料,因为这些材料虽然在语言上较之儿童文学和简单诗歌更复杂,但在内容上偏向常识,更贴近现实生活。作为知识性普及,这类文学材料一般没有太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可以是某部小说当中描写风土人情的段落,可以是一部戏剧中在餐桌前谈论吃穿的一段人物对话,甚至可以是一些有关天气或动物的谚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话题挑选材料,还可安排一些表演游戏(如在餐馆点菜)或让学生写一篇中德饮食文化比较的小文章等为他们创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文学在这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为语言应用提供语境和搭建平台。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升高和知识结构的扩充,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理解或简单地描述一些常识性内容,而是渴望了解更高更深的东西,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为了满足高级阶段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经典文学的简写本作为本阶段的文学材料。经典文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经无数人鉴别甄选保存下来的思想精华。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原典,即纯外语版,而不是中外文对照版本,更不应是汉译本。

用原典有许多好处,一来能迫使学生运用所学外语和背景知识理解原文,二来学生能直接接触原汁原味的语言和内容。当然,这类文学在语言和思想内容上的复杂深刻性决定了它需要被反复阅读。这就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到让自己怦然心动或印象深刻的东西还应记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满堂灌,而应该先让学生谈读后体会,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看法,讨论完毕再扼要分析几个段落或细节,联系学生的看法谈他的见解并对学生的看法进行分析。文学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充当交流思想的桥梁。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大大激发。

教师选择了适当的文学材料之后就该考虑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有效运用这些材料。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运用文学文本:

(1)从语言层面解析文本;

(2)从国情和文学角度解读文本;

(3)围绕文本组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及独立思考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文本进行语言上的探索。教师可以先将文章的出版年月和标题略去,使学生不带任何预测地开始阅读文本。对于文中的生词尽量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猜测的方式自己解决。然后教师列举一些有关文章基调的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印象选择。请学生思考这种印象从何而来并在文中划出相关的一些词语和句子。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词句的意思和特征,而且对词句出现的语境及词句的运用达成的特殊效果能有更深刻的了解。

2.从国情文化和文学角度进一步探讨文章的意义和内涵。教师可以用w开头的问题(即who,when,where,what,whichandwhy)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这篇文章营造了怎样一幅画面,谁出现在画面中?这幅画面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间和地点?你是怎么想的,文中描绘的画面和现实相符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持有哪一种观点呢?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跟当时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可以引入一段有关当时社会背景知识的短小文章让学生阅读,使他们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以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已经引导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学会初步的思考和阐释,从而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方面的理解。

3.围绕文本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或课外任务让学生完成,把他们引入一个更高思维和创造阶段。学生在这些活动或任务中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特长,努力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下面几种形式:

(1)对文本的演示。学生就同一篇文章展开朗诵比赛,吟诵的时候对文章内容不仅有理智的了解,而且有切身的体会,加上配乐和ppt的协助,不知不觉中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朗诵完毕后,学生还可以自发地发表一些对文章的评价和看法。

(2)现场表演或演讲。学生以分组方式就文本中某段有趣的场景或对话进行现场表演或者进行与文章相关的任何主题演讲,如评价文章的作者或某个人物。这些活动重在“说”和“演”,学生通过它可以锻炼思维和语言能力,语言能力中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包括非口头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3)课外任务。因课堂时间和资源有限,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任务给学生。最简单、最传统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外写作。写作可以是读后感、对文章的重写或改写,或写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或两个人物的一段对话,等等。学生在课后搜集整理素材进行加工和思考,拟定提纲,最后撰写成文章。这是学生今后撰写毕业论文及从事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现在的预演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帮助。另外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就是小型课题。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小型课题。

如有关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的电影改编研究,这个课题要求学生分工协作,一部分人搜集电影资料,另一部分人搜集相关电影和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把搜集到的资料汇合到一起,共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的课题成果必须通过书面报告和课堂口头集体汇报的形式呈现给教师和同学。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要负责报告和汇报一部分。课题进行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指导和监控,完成后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基于课题项目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参与课题项目的设计、执行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个人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协调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今后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总之,这种模式能够发挥文学的各项功能,满足不同阶段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需要。当然,不同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运用模式,笔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旨在让学术界获得一个可在当前教学中实施的思路。

文学自古以来就被当做衡量一个人基本文化素质的标准,不应在现代社会遭到抛弃。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文学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文学独具艺术特色的语言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内涵不仅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心智。外语教学中如果能合理正确地运用文学,那么培养出来的将不再是,促进外语专业回归到人文学科的本位上,同时顺应当今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即实现“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为出发点的语言驱动教学模式”向“以通过外语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为出发点的内容驱动教学模式”的转变。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外语教学中不存在能适合各种教学环境的最佳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当前外语教学界表现出了折中主义的倾向,即将各家之长融合在一起。折中教学法是一种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性、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外语教学中的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解释了外语教学中的折中现象,并给出了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折中主义,外语教学。

纵观国内外有关不同流派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与介绍,外语教学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教学法。从国内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到近十几年盛行一时的交际法都不能被普遍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在对以往教学理念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但是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适用于各种教学环境。从最传统的翻译法,直接法到60年代的听说法,试听法,认知法再到70年代后期兴起的交际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但是又存在诸多的不足。因此,博采众家之长,避免各派之短的多元化,综合化成了外语教学的总趋势。这样一种综合性倾向在外语教学中被称为折中的教学法。

折中主义教学法也称为综合法,它是一种结合各种方法之优点,互相取长补短的教学方法,它权衡了各种理论、方法、途径的优点且适用于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折中主义在外语教学中表现为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结构与功能,传统法与交际法的侧重因时、因地、因人有所不同,是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的折中。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不同的教学对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学语言的目的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期望某种固定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一切外语学习的环境。“每种学习环境必须自己决定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的结合对自己的情况最有效、最现实。”(刘润清,1999)正如stern指出的:“折中观点既未提供任何准则供我们确定熟为最佳理论,也未提供任何原则供我们参照,对当今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进行取舍,全凭个人判断。”许多外语教学研究者预言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折中的教学法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1.折中的教学大纲。

人们以往采用过的语法大纲,情景大纲和意念—功能大纲不尽人意,bell因而提出“显然需要一种能综合三种大纲的优势,亦即能在正确理解语言形式饿得体运用于交际场合之间求得理想平衡的大纲。”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我国外语教学的特点,是吸收了多种教学法之长的教学大纲。此外,这两份大纲的附表中都有词汇表、语法项目表、意念功能表。这从教学内容上规定了既教结构也教功能。因此,这种大纲从教学途径和教学内容上说,明显是结构法与功能法的折中,语法大纲与语意大纲的折中。教师应根据折中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2.折中的教学内容。

折中的教学大纲确定了折中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对于外语教学,结构主义主张语言形式,功能主义主张语言的功能与意义。maley指出,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功能,能教给一套彼此分离的结构究竟有多少质的区别,也还不清楚。折中主义交际大纲指导下的教学,既教结构也教功能,还教运用。理想的做法是将分离的结构、功能和交际情景有机地结合进行教学。具体地说,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我国今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用的教材是按新大纲编写的,对传统的和国外的新理论既不全盘照搬,也不盲目排斥,而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国内外教学中用的教材都是兼顾结构与功能,兼顾各种教材编排、教法优点的折中主义教材。这种折中的教材对教师也有要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脱离教材,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词法、句法及篇章特点,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系统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样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补充相应的文化信息,设计具体可行的任务,以保证教学内容有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折中的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以母语组织教学,强调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这种方法在1880年前在外语教学中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语法翻译法教学方式单一,脱离实际生活,后来出现的直接法打破了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语法翻译法注重语言形式,尤其是语法结构,教学是在收敛的演绎思维框架下进行的。与其相对的直接法则在归纳思维框架下进行教学。口语是第一性的,语法要通过归纳的方式来学习,语言要用目标语而不是用母语来教。语法翻译法则忽视口语,语法是用演绎的明示的方式来教,语言是母语。表面上两者完全对立,实际上各有所长,在教学上是互补的。教学法的改革给外语教学注入了新活力,随后各种教学法层出不穷,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中都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接近教学方法上的各种现代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具体体现。例如在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时,教师既可以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也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由教师归纳总结;在分析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和写作风格,同时根据课文思想内容的发展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运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法,精讲重要的语言点和语法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操练;完成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来设计任务,任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辩论、演讲、采访、角色扮演等等。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的过程中要体现其主导性,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语言,这样学生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保证所学的知识能够有效内化。

4、折中的课程设置:分层次教学。

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是搞平行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放在一个班里,接受快慢相同、难度相同的教学,而结果是常常出现差的跟不上,好的吃不饱的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很多院校进行了分层次教学。把基础较差的学生放到一个班,基础较好的学生放到一起。由不同的英语教师任教,专门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分层次教学为折中主义教学提供了方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增强对语篇理解的同时侧重语法知识。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因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师更侧重于用交际法,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词汇的用法时,增加大量的口头、笔头练习,以增强他们的交际能力。

分层次教学是我们教学改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使其最终能共同进步。除此以外,在折中主义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英语测试手段上也作了相应的变革。测试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其交际能力。力图做到测试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有力促进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当代外语教学中人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教学方法上的各种新思潮,以期取得最佳效果。折中主义教学方法是外语教学的一种趋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材编写原则上,应兼顾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两者同时循序渐进。新的大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重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一种折中的教学大纲,而新的英语教材是兼顾各种教法的折中主义教材。

应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传统方法过分强调语法教学和语言形式,而直接法及后来出现的功能法却忽略了语法规则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平衡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缺乏语法知识,学生就不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意义,但是过度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会使教学变得没有乐趣,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决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适当借助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从基础阶段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侧重点应逐渐从基本词汇和基本句型向复杂句型和篇章结构以及御用原则转移,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转移,从借助于明示的语法教学进入以交际法为主的教学。

折中主义外语教学是当代外语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它是外语教学在主导的语言学理论、教学途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折中,是在当代外语教学中各派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各国外语教学改革推陈出新的形式下出现的,是语言教学专家和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博采众家之长、广集各家优势的综合性教学方法。所谓折中,即对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择优选用的。方法。折中的策略适应各种教学环境,它最大的优点是使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不受某种特定的教学法的约束,并且能对每种流行的教学方法采取审慎求实的态度,在众多的教学法面前择优录用。在教学实践中,折中主义教学法没有十分确定的原则可依,但教学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总体原则。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对象确定如何选择教学方案,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某种或某几种方法的可行性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bellr.anintroductiontoappliedlinguistics[m].london:batsfordacademicandeducationltd,1981.

2stern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

3樊长荣。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

4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王岩。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2).

7咸修斌。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浅析外语教学法相关的几个因素[j].外语界,1999(2).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我国英语学习者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进行外语学习。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或研究生阶段,都有机会在课堂中进行英语学习。然而,虽然历时多年的接触英语学习,但在中国外语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通过研究外语课堂的情况可以对我国英语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观察和分析外语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为我们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提供指导。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英语学习者人数众多,相应的英语水平也呈现出多样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本院校和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股生力军,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引起教育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在这些院校的英语课堂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是怎样的,教师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这些话题日益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并逐渐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研究内容。因此对三本和独立学院的课堂研究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三本院校中的英语专业教学与我国二本以及一本的英语课堂教学不尽相同。首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差别,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也有各自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一所三本院校的综合英语课堂上互动模式的初步分析,从而对三本院校的英语课堂的教学情况有个初步的认识。

在二语习得理论看来,krashen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可理解性输入会导致语言习得的发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何为可理解性的知识输入,无法给予准确的界定。但是不可否认学习一定要有外界知识的输入,这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swain看来,语言输出(学生的语言输出)才是导致语言习得发生的条件。在习得者语言输出的过程中,检验是否已掌握其语言知识。但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语言输出从何而来?答案不言而喻,即是有输入作为基础。但在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论是侧重krashen还是侧重swain的理论,都会相应地忽视另外一方面。

实践证明,能否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一直以来是学者和研究人员所致力的方向。众所周知,人是外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而非孤立存在的个体。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社会性。人类又有文明的历史,因此人的语言具备了历史性的特点。因此社会文化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显着性特征。单独地去研究人体的人而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不正确的。在vygotsky看来,语言学习的内化是由社会变化而引起的,个人的主观知识需要经发表而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这一转化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因此,客观性本身应被理解为社会性。也就是说语言的掌握与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由社会层面转化或内化到人的心理层面的。三本院校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而言基础较为薄弱,单词量较小,语法知识较为欠缺。几乎无法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独白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课堂中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显得尤为必要。语言学习者与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是二语学习主要的社会互动形式。这就指明了语言教师应更加注重课堂互动的质量。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语言学习方式(guimin,2006)。学生的语言输出应该得到教师较好的引导与指导。不论是关于语言的输入还是学生的语言输出的课堂活动,都不能夸大其作用。课堂活动的组织应该充分考虑到师生间以及生生间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2.1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在综合英语进入主题课文的教学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背景视频,然后根据内容进行相应的提问。观看视频后,先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该形式是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作为同伴(peer),彼此间的语言水平比较接近,同伴间的话题讨论可最大程度地给予对方脚手架的作用,从而促使更深入的讨论。这种情况下教师组织的协作学习即生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的发展。小组讨论后,由小组内部推荐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话题讨论。在全班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其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充当了脚手架的作用。在社会文化理论看来,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课堂里学生并不是把新知识生搬硬套地移到大脑中,而是与头脑中已存的旧知识即自己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根据教学内容创建情景,并且为学生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促使学生建构新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就如同学生习得知识建构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较好的认识,这使得教师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给予学生语言学习的指导和帮助。

2.2教师课堂讲授(也称之为独白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当教师讲授新单词或语法点时,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社会文化理论在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应用李倩(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沈阳110167)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4—0118—02外语识往往是枯燥无味的,此时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提问可引发学生对过去已学知识的联想。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例如,对可接受性词汇的考查,当提到生气一词时大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的是furious,而教师此时可以运用其他类似的表达方式引发学生的联想,即通过提问关于该词的近义词有哪些。例如,同类的表达还有blowup,flyoffthehandle,loseone’scool。因此,进行课堂互动为进行对话交际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使语言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无生命的符号堆砌的过程了。

2.3课前的presentation与课后的summary相结合学生语言学习的输出形式在课堂中主要是口语输出和笔头输出。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输出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我国的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口语产出形式可分为较短的词语表达和连贯的口语表达。笔头输出可以通过翻译、写作等形式进行。进入高等阶段的英语学习,培养学生的连贯的语言表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教师在参与学生个人的课堂和课后的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要给予点评,这不仅体现了师生的课堂互动,同时也让师生间在课下也建立起了一种互动关系。

英语课堂上,学生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英语课堂上的“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指导者和桥梁的作用。按照实际教学中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接触、使用和反思语言学习,让他们通过对话来调整他人和自己的行动。通过课堂互动来建构对语言知识的理解,生成话语。众所周知,外语的学习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大量的语言环境中,对该语言进行多维的接触和使用,学习者才会慢慢习得。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教学,由于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多,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首先要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同时也要兼顾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多元认知,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将成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在文化的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样在语言学习中,文化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所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传授,文化是语言使用的重要环境。“当你讲授一门语言的时候,你就在传递一种复杂的文化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行为系统”,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同时也要兼顾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多元认知,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

文化教学的概念首次出现是在1918年的英国杂志《现代研究》中,此后国外学者纷纷对此表示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教育模式,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语言文化教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如苏向丽的文章《跨文化交际中多元互动的语言文化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第4期)、吴奕绚的文章《外语教学应注重文化因素》(《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等,这些研究都将重点放在语言文化教学的定义,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以及语言文化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而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化教学的构成因素、语言文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等具体环节。为此,笔者将借助patrick的“文化体验”这一概念,从实践层面来分析语言文化教学的构成因素,以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

文化教学的概念首先在1918年英国杂志《现代研究》(modernstudies)上提出,这一概念强调二语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语国家及其人民的文化生活。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学者brooks倡导在二语教学中应该融入文化元素。

随后,一大批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例如,nostrand所提出的“自然发生模式”,其中包含六大范畴:文化、社会、冲突、生态与技术、个体以及跨文化环境。hammerly强调了文化教学中的人文与情感维度,damen(1987)则把文化教学称为语言教学的“第五维面”。到了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robinson(1985)提出了“文化的多面性”的设想,强调语言教学应注重外语学习者的“内化过程”与“心理变化”,也就是通过语言文化教学使外语学习者具有多面性的文化以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变化。

从以上这些研究观点中可以看出,语言文化教学中的两大核心要素: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性关联,首先,文化体验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样是体验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这其中涵盖了包括历史、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等等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会受到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意味着语言学习不仅仅只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一种实践过程,语言教育不应仅仅之专注于技能训练,同时还要融进某种文化批判因素,总而言之,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是认知者在语言认知过程中同时发生且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认知实践过程。

反之,文化体验同时也会促进语言学习,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流畅交流,这种交流能力不仅取决于学习者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而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可以说,文化学习有助于促进语言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学习者只有从事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尊重并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与欣赏本国及世界各地历史文化,并了解世界为一整体的地球村,培养相互依赖、互信互助的世界观和语言学习观。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真正实现和目的语国家的人之间有效无障碍的交流。

从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联,我们建议在语言教学课堂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实践形式如下:

1.以西方文化最为语言载体,首先改变英语教学的学习素材单一、枯燥、陈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材料中增加时下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敏感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的文化观。

2.以文化情景表演作为锻炼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将文化融入到情景表演之中,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文化碰撞的直接体验,在感受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无障碍的语言交流。

3.文化主题讨论,通过对相关文化主题资料的整理和搜集,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主题发言等形式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主动参与到语言教学的过程当中,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动参与式学习方式。

4.通过结合传统试卷测试和课堂口语测试,书面表达测试等多种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效果,进一步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真正实现英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总结来看,文化语言教学涉及到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上,文化应该成为语言教学的核心所在,将其贯穿于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各个环节,加大语言学习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语言文化教学的重点所在,在传统交际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中加入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语言教学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外语教学效力的提高。

尽管语言文化教学的观点由来已久,但是从目前我们的外语教学现状来看,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比重还是相当有限的,特别是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当然这里面存在着各种局限性因素,如学生的英语水平、理解认知能力、教学设备、教材等等。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内容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融合差异文化的宽容文化观,另一方面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模式,展示不同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可以大大改变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教师教学效果不佳等疲软现状。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

商务外语话语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言语行为,如谈判可分为如何接受、指控、建议、回答、致歉、争论、要求、主张、抱怨、确认、指引、许诺、告知等。商务话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问题,它实际上反映了商务活动的过程和商务专业人士处理事务的角度、意识和策略。语气常常决定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如果言语者语气热情委婉,对方就会愿意思考你提出的问题,接受你提出的建议。商务外语言语的特点归纳起来为简要、完整、流畅、委婉。

商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掌握商务外语方面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对外商务实际工作中。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二者相辅相成,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

1.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

商务外语和外语教学一样,首先需要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学习国际商务工作环境中外语实用的方法从而提高外语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能力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以商务外语为特色。外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而商务知识的教学又帮助他们在外语特色上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外语教学对商务外语有辅助和支撑作用。

2.商务外语是外语教学的最佳体现。

外语教学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商务外语与外语教学相比,这五个方面特征优势最大: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词汇量,商务外语具有更大的词汇量。外语教学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语,商务外语不仅应该掌握大量的日常用词,还需要习得更多的属于经济管理、商业贸易等领域特有的词汇。一是更准确的语法知识。商务外语的学生通常需要阅读大量的商务信息材料或者起草一些商贸信函以及合同,这就要求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无误,对业务信息的表达要地道得体。二是更熟练的语言技能。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在国际商务洽谈活动中,必然要求参与者运用自如地进行听说交流,如果作为翻译人员则更需要迅速而准确地进行信息的双向传递。即使是阅读材料和起草文件的日常工作,也常常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三是更灵活的语用能力。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交流。在日常交流中,只要对方能理解,不影响信息的传递就可以;而商务语言应该是比较规范的,并且要注意话语的语篇逻辑性以及语言表达中的弦外之音。

(2)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方面,外语教学要求掌握外语语言知识,商务外语具有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商务外语是专门用途外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国际商务与外语语言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两门学科相互渗透与整合的新学科。换句话说,“它是某一项特定工作或行业的专门知识和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表达能力的结合”。因为它是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在某种特定商业领域内的运用,这就决定了商务外语“应用型”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还得广泛地学习国际商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培养解决实际商务工作中的问题的能力。

(3)较强的能力方面,外语教学具有交际能力,商务外语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商务外语的学生必须熟知外国文化知识,也必须熟悉中国文化常识,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跨文化意识,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白和文化冲突等问题,自如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

(4)较高的素质方面,外语教学具有较高的外语素质,商务外语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商务外语所培养的人才常常会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体现着中国的国际形象,还常常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参与国际商贸谈判,这不仅需要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全面的国际商务知识、良好的跨文化沟通和思辨能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国家意识。

3.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外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外语语言水平,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而外语语言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习商务知识,因为商务知识中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

(1)词汇的高度术语性;

(2)言语使用的名词化;

(4)词汇搭配的公式化;

(5)句法单位使用的标准化;

(6)组篇的形式逻辑化;

(7)情感性、个人用语的极小化;

(8)言语礼节的套语化等。

这些商务外语的语言特点没有一定的外语语言水平是无法掌握的。而商务知识的学习过程又帮助学生提高外语水平。商务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商务情景中实现的,如推销、商务谈判、公司会议等,这一实现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外语水平。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

4.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商务外语教学不是一种孤立存在,而是具有跨学科工程的性质。商务外语首先需定位在外语。这是前提;然后要看商务知识的含量,这是基础;最后要考应用水平,这是条件。总体归纳起来,就是“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通常指外语基本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表现出来;商务知识是指有关商务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相关的国际商务政策法规和惯例、金融、营销、会计、洽谈、电子商务、文秘等方面的知识;实际技能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翻译技能、交际洽谈技能、商务业务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技能,还有中外文文字处理及办公自动化技能等。目前,社会极缺懂专业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学让学生掌握的是外语,外语是一门工具,学生实际上掌握的是一门工具。学生还是缺少专业知识。

外语教学可以借鉴商务外语的“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把其中的商务知识借鉴成其他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机械、计算机等,即“外语能力+土木工程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机械知识+实际技能”、“外语能力+计算机知识+实际技能”,使学生成为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这是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说,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借鉴作用。商务外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外语教学的特色,对外语教学产生影响。商务外语的学生在语言基本功、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更有最佳体现。商务外语以外语教学为基础,使学习者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工作意向和职业定位,所学习的内容与今后从事的职业领域范围一致。因为目的明确,所以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商务外语水平,商务外语对外语教学有促进作用。商务外语是“外语能力+商务知识+实际技能”具有跨学科工程的性质,外语教学可借鉴其中的商务知识,换成其他专业知识,打造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外语人才,这是外语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幼儿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就是学会自觉遵守全社会一致认同和遵守的生活规则。什么是规则?简言之,规则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社会角色为履行义务所必须遵守的规范。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师、家长要共同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周边的社区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实践和了解成人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规则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有关的行为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通过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相互谦让、关心、帮助和爱护,学会分享、合作、安慰,逐步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懂得了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块基石。

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惑学生的难题.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不容易接受,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进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许并不止一两个,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缺少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上的贫乏直接影响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习得.

作者:王阳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外语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3)分类号:h3关键词: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进入幼儿园是孩子走向群体生活的第一步,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规则来维持。集体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是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保证,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托、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自我控制力相对比较差,自觉性和规则意识也比较弱,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呢?首先要了解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调查目的。

托小班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一方面有些胆怯,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习惯,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教师作为孩子入园后接受教育的领路人,要引导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这些在家庭中众星捧月的小不点能否遵守集体中的规则,和同伴共同和谐的生活在班级这个大集体中,我们先了解一下家长对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认识和理解。

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幼儿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认识的程度,及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规则的状况。为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在我园托小班中,对两个托班、两个小班,四个班级共近80名幼儿家长采用问卷调查、班级博客留言板、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调查,对近80名幼儿在园内的行为以观察法进行观察并记录。

2、调查内容。

(1)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及认识,家长自身行为规范及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理解和看法。

(2)对幼儿的观察以幼儿园常规遵守为主,分别在日常活动中、教学过程中、区域活动中、自由活动中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分三个等级:自觉遵守、在老师的提醒下遵守、不遵守。

3、调查的方法和组织。

(1)对家长的调查:通过谈话问卷及多种了解对家长行为进行评定汇总。。

(2)对幼儿的观察:与该班教师配合,在观察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确定每个幼儿每个项目的等级。

4、原始资料的处理。

分析问卷中各个项目的内容,按照对规则意识的了解程度、理解等进行统计。发现对课题研究有价值参考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在两个托班、两个小班公司各班级中共发放8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问卷内容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二是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认识;三是家长对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从统计结果见,选项相对比较集中。

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态度方面: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态度是:6.94%的家长顺其自然94.44%的家长认为很重要,抱无所谓态度的家长为零。您认为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认为很重要的占100%,一般重要为0,无所谓为0。

在对幼儿规则意识的认识方面:您是否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有所了解,81.94的家长选择简单了解,15.28%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较全面,但也有5.56%的家长选择不了解;您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什么环境中培养更重要77.78%的家长认为是幼儿园,56.94%选择家庭,16.67%认为是社会;您认为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哪种方式效果更好?说教占18.06%,榜样68.06%,游戏占56.94%,故事儿歌占30.56%;您认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是:凡事要遵守规则占5.56%,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给孩子自由占91.67%c,自由重要占1.38%。

在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方面:日常生活中,您在公共场所是否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能占97.22%,不能为0,偶尔能占4.17%,您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1.39%没有意识,65.28%有意识但不够坚持,33.33%全家人能统一共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您的`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您会:不去理会为0,告诉他要遵守规则占72.22%,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占27.78%。

具体数据以下用表格说明: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无所谓。

顺其自然。

6.94%。

很重要。

94.44%。

您认为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意义。

无所谓。

一般重要。

很重要。

100%。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不了解。

5.56%。

简单了解。

81.94%。

了解较全面。

15.28%。

幼儿园。

77.78%。

家庭。

56.94%。

社会。

16.67%。

说教。

18.06%。

榜样。

68.06%。

游戏。

故事。

56.94%。

30.56%。

您认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是:

凡事要遵守规则。

5.56%。

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给孩子自由。

91.67%。

自由重要。

1.38%。

项目。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选项。

比例。

日常生活中,您在公共场所是否能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

97.22%。

不能。

偶尔能。

4.17%。

您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没有意识。

1.39%。

有意识但不够坚持。

65.28%。

全家人能统一共同培养。

33.33%。

在日常生活中,您的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您会:

不去理会。

告诉他要守规则。

72.22%。

坚持让孩子守规则。

27.78%。

通过在一日活动中对四个托小班幼儿的跟踪观察,发现在开学的第一周,上过一年托班的幼儿,对于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大多数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够很快遵守,但新入园的幼儿由于正处在适应期,还有哭闹现象,没有规则意识。但一个月后,两个实验班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孩子能够在自己班级老师的引导下,熟悉本班常规要求。知道排队洗手、吃完饭后将餐具送回指定的位置、玩完玩具后知道将玩具送回玩具筐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规则意识与班级老师的规则意识培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有的老师规则要求制定详细,运用各类标志和奖惩措施,并能经常提醒孩子遵守规则,孩子便形成最初的规则意识,有的老师规则要求含糊,没有坚持性,孩子便表现得比较浮躁。同时孩子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规矩,有的孩子自由散漫,生性顽皮,很难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对幼儿期培养规则意识的态度都是非常明确的,几乎100%的家长认为很重要,但对于规则意识培养了解方面只有15.28的家长认为自己了解较全面,还有5.56%的家长认为不了解。77.78%的家长认为规则意识的培养主要在幼儿园,在家中是否有意识的与幼儿园要求一致、并按班级计划同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中,65.28%的家长认为有意识但不够坚持,有33.33%的家长能够全家人同意共同培养。从家长的行为看:97.22%的家长在公共场所能够自觉遵守规则,但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不能遵守规则时,72.22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但坚持让孩子遵守规则的家长仅有27.78%。这些数据说明家长在思想上都知道要遵守规则,也能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可是在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实施方面却比较缺失,较多的家长认为这是老师的事情,应该在幼儿园完成,或者只是告诉孩子要遵守规则,但孩子是否愿意遵守规则却顺其自然,还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受太大的约束,希望孩子能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接受规则的培养即在遵守的规则的基础上适当的允许孩子自由。

1、结论:

(1)幼儿家长的行为和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并能在行为中体现,对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具有显著性的意义。

(2)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班级环境、社会环境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3)家长希望在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中运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并适当地给孩子自由。

(4)从本调查来看,教师对规则意识的态度和规则意识培养方式也决定了班级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2、建议:

(1)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指导。

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不足方面。我们利用家长会、育儿文章、杂志等,由教师宣传、介绍“家庭公约”建立的意义及方法,指导家长怎样引导幼儿制定规则、遵守规则。针对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溺爱、包办现象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让家长知道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在家庭中,在公共场所中遵守一定的规则是应该的,并在教育孩子时,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2)运用家访的形式对个别家长进行指导。

对于个别有突出的不适当行为的幼儿家长,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指导家长要以自己的良好规则意识去影响孩子,要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运用自己良好的规则行为去影响孩子。做到经常自我反思,明确自身的弱点与问题,以预防这些缺点影响到孩子。

(3)以各类形式在环境中、区域活动中、一日生活中渗透规则意识的培养,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师在培养规则时,不能采取强制、管制、限制或是说教的强硬方式,而是应该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同时,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映,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不仅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班级中的“班规”,还要在家遵守家中的“家规”。班级的班规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而“家规”的制定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双方的观念、要求一致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才会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园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通过家长园地、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互通幼儿成长中的点滴,争取在教育方法、要求上取得一致。通过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家园合力,对于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孔子曾经说过:“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话就道出了规则教育的真谛。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目的。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并且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一)咪咪正在玩米老鼠玩具,冲冲走过去对她说:“你的玩具给我玩。”咪咪不肯,冲冲马上从她手中抢过去,咪咪哭着跑了,只剩下冲冲一个人。

从冲冲的行为中我觉得孩子对于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规则意识还没有养成,他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因此往往在争执中失去同伴。

(二)咪咪取了一箩筐的.玩具正玩着,冲冲来了和咪咪玩对他说:“如果你还像上次那样抢玩具,我就不和你一起玩。”冲冲一听,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接着他们友好地玩了起来。

第二次游戏中,冲冲由于有了第一次的失败经验(咪咪不再和他一起玩),因此他有了改变。从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某些规则意识(如玩玩具)不是靠成人的说教下养成的,有的是在自然、幼儿相互接触的生活、游戏的情景下,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通过自身经历过的情绪体验,真正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规则。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重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但应避免以说教为主的方法,应避免简单、粗暴、训斥等方法,而应在了解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在适合孩子的可接受能力基础上进行教育,具体地说是通过具体形象化,如榜样刺激、语言暗示等帮助幼儿把规则落实到行为上。同时还应注意规则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换,以免孩子面对不同的规则而无所适从。

作为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无视的家长工作,我们也应重视家园配合,及时地把一些幼儿园内的规则要求告知家长,这样孩子的规则教育就会一定的效果。

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学,可以视为从文化中升华出来的理想的结晶,它象黑暗中的灯火一样引导人们摸索前进。

一个人,一个民族对文学的亲疏态度,是衡量其文化素质的最高一段标尺。

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学,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即闪烁着理想光芒的文学。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凡是学习过许国章英语的人决不会忘记,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占有相当的比重。60年代至70年代,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特殊用途英语)兴起并很快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有人曾责问,学习dickens和shelley等人的作品,对阅读科技文献何用之有?70年代后期,文学内容几乎从外语课中消失。80年代,人们对文学又有了新的兴趣。文学在外语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外语教学有了根本的不同。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文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目的,现在人们更加注重文学教学的作为一种达到某一目的的方法的功能。这一目的就是掌握某一语言的使用技能,然而却缺少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虑。学习人文科学可以使人对社会和人生能有正确的认识。

文学教学对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的作用:(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2)文学作品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使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3)经典文学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以从更高层次上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日本从1985年开始,就筹划实施了一项“四合一”人才培养计划,即在赤胆忠心,报效国家具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十年来,日本已在培养“四合一”人才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在“丰田”、“东芝”、“三菱”、“松下”、“三洋”等这些驰名全球的跨国公司里,都拥有半数的“四合一”人才,他们个个以通才的能力和风貌,打入各个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摘要:众所周之,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四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有的甚至还有保姆或得到其他更多的人的照顾和关爱;所以,幼儿在生活自理上很差,有的可以说是一点也不会,在行为规则意识执行能力方面都很欠缺。因此,孩子入园后的盥洗、解便、进餐、午睡等环节就成为小班教师工作的难点,同时也是我们生活常规以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的关键环节。《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其中: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因为幼儿进入幼儿园,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另外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小班的常规及行为规则意识建立好了,为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最初阶段,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幼儿种种健全心理的重要时期。抓住幼儿期这个黄金季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则意识,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新生入园是幼儿从家庭个体活动进入集体活动的开始,是他们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着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儿园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培养幼儿,使其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在众多的规则中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新《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通过学习思考,我们认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重在让学会自主管理。

小班幼儿入园不久,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许多幼儿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加上幼儿年龄小,行为自控能力差,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幼儿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都有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遵守集体的规则。根据幼儿的现状,我们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需要给予满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促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相互给予爱的环境之中,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因此,在小班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一些规则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教育。

创设互动环境,促进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形成幼儿园里有秩序、整洁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人与人之间文明友爱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幼儿良好规则习惯的重要条件。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能引领幼儿自主地参与。我们就在走廊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家长和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图书区我们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我们对幼儿进行讲解和孩子们在翻看的过程中,让幼儿对良好行为和幼儿礼仪有个初步了解。我们还把礼仪规则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画成图片,装饰在教室的各处墙面上。墙上那热情待客的小白兔、排队喝水、洗手的各种小动物形象都深深吸引了孩子们,感染了他们。我园设置的“礼貌用语”告示牌,将日常礼貌用语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醒目的场所。早上来园主动问老师好的宝宝,我们就会把宝宝的照片张贴主题墙上,成为大家羡慕的“小明星。”活动室内“幼儿园里我最棒”栏目的创设吸引了全体幼儿;我们把班里孩子们应该遵守的幼儿行为规则,用图片的形式张贴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看到图片中的自己和同伴非常的兴奋,照片贴在这里,对于孩子们是约束,同时更是激励。不用太多的说教,孩子们就明白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二、活动教育。

一日活动渗透随机教育,逐渐形成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任何规则意识的养成,必须通过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多次体验中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开展的具体活动有1、“我最棒”主题活动;2、“礼貌宝宝”体验活动;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

1、设标志法。对刚入园的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照片,作为自己毛巾、水杯的标记,做到不随便使用别人的毛巾、水杯;并把班级常用物品贴上幼儿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图片固定好摆放的位置。例如在各个活动区贴上不同的标志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各个活动区的内容、玩法以及规则等。活动后能按图片标志进行归类整理。多次实践操作后,使幼儿对摆放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以至不会弄错。

2、榜样示范法。采用有趣的榜样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幼儿点名时,教师先点能力较强的幼儿,请他做示范,并及时给予肯定;由于幼儿好模仿的特点,鼓励其他幼儿大胆模仿,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又使幼儿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很容易掌握一些生活常规。

3、儿歌比喻法。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我们经常结合幼儿各环节的情况,创编通俗、易懂的儿歌内容,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如洗手儿歌“水龙头,哗啦啦,洗手指,洗手腕,手心手背搓一搓,甩甩小手擦干净。”还有午睡儿歌:“睡觉啦,先尿尿,再学小猫轻轻走,嘘…嘘…。”这些儿歌简单易记,受幼儿喜爱,也使他们能逐步掌握了洗手、午睡的方法与要求。4、游戏活动法。利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开展活动。如在组织玩“开火车”的游戏时,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小手一个一个迅速的搭着肩膀排成一列火车(纵队),不仅排队速度快了,一些喜欢乱跑的孩子也很快的加入到火车的队伍中来。这样反复的游戏,让幼儿知道自己行为要和集体保持一致的规则意识。在音乐游戏“拔萝卜”活动中,以“扮演其中角色”的形式开始,礼貌邀请同伴来帮忙的情景展开,使幼儿体会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同时感受劳动后的喜悦,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让幼儿逐渐养成在园一日生活的各项常规习惯。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根据几年的教育经验,我发现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促进幼儿迈向合作的必备条件。

2、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

合作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在一次教学活动延伸中,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做画,给一棵大树添画树叶,结果只有一组孩子在真正地合作,他们在商量分工,分别完成大树的某一部分。而其余几组幼儿虽然都在同一棵树上做画,但却在各行其是,并未真正合作。我便让合作得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示范合作,结果孩子们马上明白应该怎样和别人合作了。由此可见,教给幼儿正确的合作方法非常重要。

3、充分利用幼儿活动中的合作机会。

幼儿在一起游戏、学习,所以彼此间合作的机会很多。但是教师如果不善于捕捉的话,就会错失很多良机,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就需要每一个幼儿都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扮演猫和老鼠,却不愿意拉圈,我便让孩子们换位,试一试别人不合作时,自己如何游戏,通过事实教育让孩子懂得,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合作。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安排创造合作的机会。

4、帮助幼儿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地,在体育游戏和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合作比较好,但是在建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究其原因,便是合作态度的问题,因为矛盾往往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时,孩子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一合作,就没自己的份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帮助幼儿消除一些顾虑,必要时教师参加游戏,示范合作,引导拒绝合作的幼儿和老师一起游戏,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5、向幼儿充分展示合作的成果。

教师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外语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要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外,还更多地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因此,为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在此同时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进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疑问难,以疑促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设置问题,以疑促思,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乐趣,进而提高思维能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提问时要层层推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步步深入,使问答之间充满妙趣。

2.建立语言信息库,形成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所谓信息差,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掌握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缺乏信息差距,交际双方就会失去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并达到信息平衡需要的动力,就会失去交际的意义。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仅仅是进行机械的语言操练和模仿就不存在信息差,而且时间一久,就会使学生感到外语学习单调呆板,从而失去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建立在信息差基础上的言语交际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表现出相当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动性,使他们在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活动中,通过缩小或填补信息差,不断学到新知识,提高语言技能,不断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3.创设竞争情境,形成竞争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学生总是努力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得到最优秀的成绩和荣誉,并赢得别人的赞扬和喜欢。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胜心和表现欲,有意识地在同学之间创造竞争气氛,让每位同学都有参与竞争的意识和热情,在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轮流发言,分组比赛以及默写单词比赛、演讲竞赛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教会学法,培养习惯。

1.教给学生如何预习和听课教师在讲新课前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并在预习课文、生词和语法等项目时,将疑难问题记下,以便在听课时能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教师若能长期坚持下去,必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的习惯,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在听课时,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而且还应要求学生调动一切感觉器官进行活动,养成眼、耳、口、手一起动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质疑。质疑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可有助于学生挖掘潜能,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2.教给学生如何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方法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练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

3.教给学生如何复习和记忆遗忘是正常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要战胜遗忘就必须及时复习,反复强化,加强记忆。科学的复习方法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加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材料尚未出现大规模遗忘之前及时进行复习。复习时最好能按照遗忘曲线图来安排识记的时间间隔,还可采用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的重复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关健,但重复要适度,复习时注意多样化,不断改变复习的方式、方法,以使大脑不感到疲劳。为了提高记忆效率,教师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超时学习,即在学习达到刚好就能背诵时附加学习。实验证明,超时学习量比刚能达到背诵的学习量增加50%为宜。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能背诵外语材料之后再加上一些时间的学习,就能使学到的内容得到长期保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教会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记忆法以及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相结合的记忆法等。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并形成动力定型,是更具包容性的学习方法。因此广义的学习方法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是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不仅能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促进外语各项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我们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朝夕之功,而在于教师的投入,严格的训练。教师应通过表扬好的行为,批评和纠正不良的行为等方式,不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树立信心,培养意志。

1.为学生创造各种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成功感是外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学生进取的动力和自信心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不断成功和才华的充分展现以及自身价值得到承认。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使学生能以愉快、无拘束的情绪去钻研学习。上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程度设计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另外,还可布置一些英译汉、汉译英、编写小对话、总结课文大意等作业,让他们在课后或者独立完成,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合作完成。由于学生是有备听课,课堂上做这些练习就不会紧张,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从而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2.引导学生对学习失败进行正确归因,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学生对待自己学习成绩成功或失败往往有两种归因倾向,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属于内部归因倾向的学生,成就动机强,往往认为自己外语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身努力程度不够,是由自身的内部因素造成的,所以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勤奋刻苦,不断进取;而属于外部归因倾向的学生却往往将学习成绩差归因于外语学习太难或其他外部因素,总是强调客观原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所以学习中懒散怠惰,不思进取。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失败,发展积极的归因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中所犯错误要客观评价,鼓励学生只要勤奋刻苦,就能取得好成绩,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失败原因,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3.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学生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应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一般来说,对那些学习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克服一知半解、半途而废的缺点;对意志软弱、易受暗示和固执的学生,应加强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的教育;对好动、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对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从精神上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加强肯定学习效率的暗示。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山西大学大学外语部李广凤《教育理论与实践》第3期)。

浅析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在这种相互依托的关系下,如果只关心语言的.学习,而不了解与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便无法真正掌握,并运用好语言.在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于学习语言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在英语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此,在高职的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树立起跨文化教学意识,融入跨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鉴别能力和敏感性.

作者:陈蕾作者单位: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11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712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目标途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