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专业20篇)

时间:2023-11-29 10:30:09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矫正错误、丰富语言。接下来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总结示例,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启发。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二、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共和思维方法的并成,培并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譬如面对《夜》这个题目,可想到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昼伏夜出的动物,加班加点的工人报门入室的小偷,街道巡逻的等等。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削铁兴起。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控、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心理氛围。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不同于作家的风格,学生个性主要指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他们写作上的优势(立意、谋书、越词、造句等)。三是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法时给以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假若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要求他们像大作家那样创造风格,那就会小看甚至无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严重挫伤其创新的积极性,甚至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编印《作文选》,成立文学社,推荐发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更能出创新成果。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任务主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想象等。

第一,要营造情境、激发创新意识。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原则。通过讲解传感器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神舟飞船上天,现代机器人制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讲解在应用领域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如何提高综合能力,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

第二,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对于同一方案的不同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结构不断的思索,不同解决方案。如:在飞船上,空气的质量如何监测,你有哪些想法。

第三,发现问题,合理引导创新思维。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奖抑。如:在讲解光电传感器时,卫生间自动冲水装置中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检测传感器。学生想法很多,有的学生借题捣乱。说用于检测尿液时。学生会笑,课堂状态容易失控,此时可以鼓励他。你很聪明,可以用生物量传感器进行,并可用于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果用于卫生间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学生就会自然的回归到正常的思路,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调皮的学生也会对传感器课也就开始感兴趣。可能从此创造思维就开始建立起来了。反之,对学生进行批评或采取打击。学生的创造力可能会被抹杀。采取合理的引导,使之步入正轨。同时根据学生的想法,加以展开。有时候,在错误中也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其次,创新能力的培育。

第一,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坚持创新性原则,按着创造心理规律给以培养、扶植、拓展、开发、强化,不断提高创造个性素质。传感器课程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承上启下的一门知识。而且在许多的领域都有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传感器的重要性是必要的。创造性的应用传感器,可以制造许多的设备和装置。

第二,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传感器教学由于设备材料多且复杂。需要较大的投入。但也可根据学校的条件,结合其他专业的电器来完成教学。还可以为学生举办小的带有传感器小制作。如感应灯、声控灯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改变功能,改变思路设计其他的控制方式,应用其他领域。为学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建立课后兴趣小组。一同完成一个或多个内容,通过查资料、购材料,设计制作。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为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传感器创新素质教学中如何去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指导、监督、评价地位。但也应预先进行创新能力的储备,通过各学科的横向联系和本学科纵向发展。对生活、对社会、企业就业对传感器知识的需求要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一张白纸,写下美丽的诗篇。

学生要创新的学,教师要创新的教。由老师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和谐的环境。在教学方面,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教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渔。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如引导学生利用磁敏传感器设计防盗报警器。让学生知道转变思维方式、方向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再次,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能力的评价,没有一个系统的标准。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和比赛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传感器教学过程中,长期的评价通过活动的开展,能够通过教师的观察以及对作品的检验,评价的准确性比较高。例如设计一个多功能的控制装置。要利用到声控、光控、磁控、温控、触控。不仅学生要了解各种传感器,还要对各种参数要知晓,通过查找资料,购买材料,设计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同时还会有新的想法出现。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比赛可以使学生既增强动手能力,又可以在实践中提升创造能力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视野扩大了,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素质的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推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结合生活和生产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就业及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在学校通过传感器和其他学科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既是重要的,也是可能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家庭,父母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力的形成,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煜东.传感器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5.

阅读教学中创新型思维素质的培养

一、放飞学生的思想,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是开放的过程。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是与文章作者的心灵与情感的超时空交流,教师把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释放到课堂教学中,是与学生一起对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的感悟和交流,这种交流需要通过充分地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文章只能是文字符号的堆砌,谈不上美,更谈不上身临其境、引发心灵与情感的共鸣。

二、注重效率,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流畅迅速,灵活多变,能在短时间内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重视思维敏捷性训练,不仅是学生自身客观需要,也是时代对个体的特殊要求。阅读中如何培养思维敏捷性?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快速阅读能大大加快阅读速度,它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达到每分钟1000字左右。现行教材大纲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但在相关的练习中也提到了快速阅读,教师要认真阅读并掌握有关快速阅读的知识,把它用之于实践。

2.创设情境,推进学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提高思维敏捷性。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特定的情境之下,谁都比较容易地进入角色,思考问题就比较容易切入,这种思考是积极主动的,因而能推动阅读理解的速度。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有配乐法、重现法等。

三、注重质疑发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个体对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论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能严格估计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对学习活动起评价、调整和矫正作用。具体在阅读中,要求读者对作品能做出评价和鉴别。对此的培养,可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精神着手,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意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批判性思维品质,可以三步走:认知评价――质疑发现――课外延伸。认知是基础,要让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挑剔;不迷信教科书,敢于质疑;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说“不”。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这种思维。只有熟知了,才有可能质疑,提出不同见解。课堂的问题,不一定当堂解决,还需要将其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当然,思维品质的这几个层面并不呈现一种并列,在实际培养中其实是交互发展、互相促进的。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承担这一重任,因为它不仅能展示阅读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713308陕西省乾县峰阳初中)。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认知与求知的热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优化分组探讨,全体参与,共同提高。教师要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式:多方启迪思维,提倡标新立异;鼓励点滴进步,塑造成功意识;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拓展思维延伸: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利用迁移规律,发展学生想象。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认知与求知的热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优化分组探讨,全体参与,共同提高。教师要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式:多方启迪思维,提倡标新立异;鼓励点滴进步,塑造成功意识;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拓展思维延伸: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想象;利用迁移规律,发展学生想象。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为低年级学生打下创新素质的基础呢?经过我们分课题实验组一年来的探索总结,归纳如下: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认知与求知的热情。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善于以情传情,营造宽松和谐有序的氛围,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尤其不能适用严肃的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像大朋友一样对待每个学生,建立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的教育环境。教室里不需要学生的“正襟危坐”,要让学生的口和手动起来;不需要学生的唯唯诺诺,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尤其是我们所谓的差生,更需要教师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为他们点燃希望之火,使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获得前进的动力,品味到受人关注的滋味。教师还要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之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崇敬亲密之情。

2.优化分组探讨,全体参与,共同提高。

培养创新素质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协作精神。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学习课文时,尤其是阅读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讨论的提纲,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自学的能力及习惯。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还可以有利于教师掌握学情,抓住要害,画龙点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个别指导;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扎实有力地转化差生。但是在利用学习小组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几点:(1)分好学习小组;(2)注意不要放任自流;(3)要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小组活动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二、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式,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是就是要像蝉蜕一样,扬弃成旧,才能创新。

1.多方启迪思维,提倡标新立异。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这样学生会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不同的答案也能相互启发。然后还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思维朝不同的方向思考。

2.鼓励点滴进步,塑造成功意识。

成功感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需要。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就为获得学习的成功插上了翅膀。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微小的成功或创造性的见解,就会激发学生不断地为获得成功而努力。如,在一节语文识字课上,教师提出要和学生展开抢读生字比赛,一名平时很胆怯的女生也举起了手。教师立即抓住契机与她抢读。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教师始终保持与她同等的水平,在抢读最后一个生字的时候,为了使她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教师放慢速度,让她抢先读出了生字,全班同学都向她表示了祝贺,她也兴奋得满脸通红,情不自禁地喊着:“我把老师赢了!”从那以后,她的学习热情逐步高涨,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成功激励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起成功的桥梁,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3.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大胆质疑。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引领性和整合性,要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而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观点、见解以及标新立异的设想,对学生挑战性的探索予以支持和赞许。质疑是创新之源,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质疑。比如《小鹿的玫瑰花》这一课,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鼓励学生针对“谁帮了谁”提出问题。经过思考后,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鹿是怎样帮助大家的?大家又是怎样帮助小鹿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正是在这种质疑问难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善于启发学生想象,拓展思维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且,少儿智力发育处于人生关键期,在小学低年级启发想象、拓展思维为少儿智力发育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1.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想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如,学习《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到了明年玫瑰花再开的时候,小鹿会怎么做呢?”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问题,续编一个童话故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就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想象中去,续出丰富多彩的童话。类似的想象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2.利用迁移规律,发展学生想象。

迁移规律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迁移规律就是学生把以往的经验运用到解决眼前的问题。它可使学生的思维开阔,发展创造性想象。

总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少儿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关键的一个方面,很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我们的课堂,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我们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杨钦。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小学,(z1)。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高科技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而人才来源教育。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即教材的现象。每一节课都有指定的教学内容,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忽略同一年龄层次上,学生的知识差异性。这样的教学,造成好的学生有的不学就懂,后进生学了也不懂,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了些调整或补充,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还没有达到灵活驾驶教材的地步。再看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有时也会组织四人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但课堂气氛严肃、沉闷,违背学生的意愿,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无形中拉开了教师与学生距离,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思想都是教师的“克隆”。培养出的学生其知识水平最高也只能赶上教师而已。面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尽量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学形式开放民主化,尽量以学生的意愿为准则开展教学。我们假设,如果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民主化的教学形式作用于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将会更大的提高,我们可以培养出“比教师聪明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未来时代的需要,在教学改革中跨出了一大步。一、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尽量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以实际生活事例为例题,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做到学生知识实际水平的提高为主,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辅。让学生清楚明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教材进行改革。教材的改革应从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两方面来进行。在教材的编排上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单一性又要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在编排教材时新授知识教学后,应该编排一些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去的练习题。此外,在编排教材时应有意识地编排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把新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教学内容来自于生活实际,学好新知识又能为生活服务。2、教学形式以开放、民主为主,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集体协作解决;可以是学生提问题,学生解决;也可以采用学生授课等形式。其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主要以自由组合为主,课堂上可以随意走动。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以人为主的教学理念,我们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又是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能局限于一、两种方法,应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允许一道题目有多种解题的方法,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哪一种方法较为简便。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又可以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二、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1、严与爱的统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待学生要严格要求,由于数学活动课是由几个班的学生组合起来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措施,具体规章制度,势必会造成乱,难以控制纪律,所以接到班的第一件事是要训练学生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2、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课堂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讨论: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离开座位讨论,也可以为一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我经常参加学生的讨论,有时也会发表一点意见,学生可以对我的意见进行反驳,有时甚至作出否定的结论。真正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我与学生的关系是同学关系,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问题,只是在控制纪律,组织教学时才是师生关系。课外,我们更像是朋友关系,我也充分利用这一点,要求学生向我提意见,一个学期下来,总会收到许多学生的意见书,有向我提喜欢什么教法,不喜欢什么教法的,有希望增加练习难度的,也有向我提出新的教学方法的,有说我好的,也有说我不好的,总之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我把这些意见进行分类,然后在课堂上或课外进行反馈。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教学环节,更主要的是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现已退居二线,已经有学生讲课,由学生组织讨论,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自己解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2、讲解一节课还不如给学生10分钟,像这样的场面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一个学生讲解完一道题目之后,下面的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五、六种解法,而且一种比一种简单,因此也就出现了好多以学生命名的方法。有时一个问题会出现几种答案,但正确的只有一个,我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来讲解解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时下面的学生会及时提出错的地方,也有的学生自己讲着讲着发现了错的原因,这样一个问题不用你老师说一句话,学生就可以完全解决了,而且,把容易出现的错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3、师生关系互换,教学事半功倍。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可以互换,让学生充当老师讲解题目,教师坐到学生座位上去,听学生分析讲解,有时也会向讲解的学生提几个问题,在重点或难点的地方故意多提几个为什么?这样既突出重点,也解决了难点,更主要的是训练了讲解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大智若愚”也何尝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一定要聪明,关键是怎样让学生聪明,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我有时也得装一下笨,表现出教师不是什么都会的,不必迷信教师,激发学生与教师争高下。比如遇到难题,我会跟学生讲:“这道题老师一时也想不出来,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想出,”或者,在讲解难题的时候,故意在重要的地方讲不清楚了,让学生来指正你的说法。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我觉得教育人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学生比老师聪明。5、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刚接到班时,主要是要训练学生会讲、会分析题目,虽然刚开始口齿不清,逻辑性差,也有可能会前后矛盾,但久而久之,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了,讲课的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训练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听的学生说,因为学生讲的比老师的通俗易懂,容易掌握,也就喜欢听了。现在班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平时讲得多的学生,进步最快。

地理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决定了它将成为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1992年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国际宪章》中指出:“深信地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只有围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教师的参与与水平的提高是前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从教师的本质特点看,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极富挑战意义、极富创新精神的职业门类。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各具个性特点,各有不同志趣的活泼青少年;教师传播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发生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变化。这些特点的本身,就要求教师成为一名富有创见、不断创新的人。同时,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火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更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1转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

多年来,“应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依旧如故,“题海战术”仍然风行。时至今日,基本上没有动摇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没有改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时代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高素质”高就高在“创造性”上,也就是创新素质上。作为一名跨世纪的地理教师,只有彻底摈弃“应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转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只有首先转变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1.2改革教学方法。

[1][2][3]。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幼儿教育不但能培养幼儿的智力因素,更能针对幼儿的心理、意识和素质进行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符合时代的发展,也迎合现代教育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幼教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以此促进幼儿教育发展与建设。

一、重视音乐理论教育。

在当前的幼教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有主观上的认识,其认为音乐教学就是简单地组织幼儿进行歌唱、舞蹈以及简单的弹奏。这是一种错误的主观意识,体现出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教师要在幼教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就应该重视音乐理论教育,要让幼儿对基本的`音乐理论有所认识。进一步说,随着幼儿对音乐的认识加深,其才能从最初级的歌唱和舞蹈,上升为对音乐的探究、认知和鉴赏。在此过程中,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在幼教音乐教学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但要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综合能力,更应该引导幼儿在音乐教学中更加主动与积极,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幼教音乐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要让幼儿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如在游戏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同时对音乐产生好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组织幼儿进行合唱和集体舞蹈等。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但完成基本的音乐教学,同时也在集体活动中分享快乐、获得快乐。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幼儿播放《黄河大合唱》,让幼儿在听歌的同时观看视频,感受歌曲的节奏感,并由此鉴赏音乐,提高幼儿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素质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它更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要让幼儿在长期的教育中获得逐步的提升。这就需要众多教师不断总结与交流,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教音乐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论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

摘要:如今,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成为当今生物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也成了广大生物教师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方法和措施,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生物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素质;设疑激趣;动手参与。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感悟和经历,试从设疑激趣、鼓励动手参与这两方面,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一、设疑激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促使创造性得到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兴趣和热情,即若想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我们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提出疑问,以此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比如,在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对学生说:“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生物有着神奇的功能,比如有一种名为见血封喉的植物,若有动物不小心吸取了它的汁液,在五分钟之内就会毙命;还有众所周知的眼镜蛇,人们被它咬到的话,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也会迅速丧命。那么,为什么这种叫做见血封喉的植物和眼镜蛇的毒液作用这么大,它的机理是什么?”如此令人新奇不解和引人入胜的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以饱满的热情和情绪投入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中,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动手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学生连实质性的生物知识都掌握不了,更别提创新素质的培养了。所以,我们就得始终奉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此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

比如,在进行高中生物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多为学生创造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教会学生基本的科学试验方法之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并进行独立操作。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如,头、脑、手等协同作用,创造性思维会得到极大增强,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充足保障。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结合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开展创造性教学,以此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科任教师的重要工作目的确定下来,通过科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发挥作用,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1、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问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2、抓好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基本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创造性思维既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不能只进行某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

2、1抓好悬疑探索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善于质疑问难是开始创造的第一步,教师在课堂中不但要注意设计好能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要注意营造一个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氛围。

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疑指导――阅读思考――共同分析――简要总结”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三先三后”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计算机屏幕展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先由学生闯关思考,后由教师开导思路;先由学生发表见解,后由教师整理、提高;先由学生进行条块分析,探索问题,归纳要点,后由师生概括、小结。有些章节,我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再共同分析这些问题。我还将学生日常所提的具有独特见解的特别是与知识和科技发展有关方面的问题登记造册,深入分析,并鼓励、表扬有关学生。长期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创造意识。

2、2突出运用比较区别法教学,培养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生物教材中,不管是植物、动物、人体解剖生理、细胞学,还是遗传、进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很多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五点区别”,“脊椎动物五纲在形态、结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生殖发育等方面的区别”,“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比较区别的方法教学。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思维分析的过程,教师千万不要包办。长期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区别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优化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景,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同时,它也有利于生物教师以多种形式(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主导教学活动,这样,就会出现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图文声像,异彩纷呈,不仅加大了教学信息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学信息的质,现代技术打破了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等方面都受到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驰骋,它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大脑潜能,提高思维的品味,诸如发散思维,标新立异等。

地理教育中创新素质的培养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二中学)。

摘要:初中地理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生活,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

关键词:思考分析;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探究问题。

老师必须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在教学的预设中,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

一、了解学生的整体需求,情感投入要有针对性。

初中地理教师往往需要同时教授同一学年的几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班级课堂气氛积极,也有消极的,甚至是对抗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每个班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备课,重组教材对知识有所迁移,切忌一个班又一个班地“复制”。当然,每一节课都写出不同的多份教案也不现实,教师可以准备出一份标准教案,其余的设计方案可以在头脑中列举出来,开始时会觉得很麻烦,久而久之就会逐渐理顺思路,游刃有余。

学生既具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教师的感情投入要有针对性,而且要做到严慈相济。在备课时对一些学困生,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但是,在平时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要求与其他学生是一样的,不要人为地伤害他们的自尊。例如,要求学生绘制“某地年平均气温曲线图”时,个别学生由于学习态度等问题,画得不认真,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他们,最起码要认真地标画,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对哪些学生要特别照顾。

二、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对学生来说初中地理是一门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合理的课堂设计,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引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问题,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例如,在学习“东西半球分界线”的问题时,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设计这样的问题:“请阅读课文,看谁能找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直接找到答案,这种设计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入思考的空间,还会遗留一些问题。但教师在备课中如果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把180°经线和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你认为合适吗?”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两个半球分界线的位置,并真正理解了划分的`含义,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这样让学生产生兴趣,认识和理解地理学的趣味性和严谨性。

三、利用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要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善于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提炼主题,构建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无处不有。例如,在讲述“城市和乡村”这部分知识时,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就可以联系学生的课余生活,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区别两种聚落的不同特点。攀岩、游泳、羽毛球等活动是城市孩子休闲娱乐的多种形式,而乡村由于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活动的项目相应发生了变化,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我们乡村孩子平时会玩什么游戏?”这样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差异性,学生探讨交流后,在小组内达成共识,代表发言。

课程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教师在讲授“中国的铁路分布”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中国铁路分布图”上指出我国主要的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然后让学生依据图例说出相应的干线名称,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说出了这些铁路干线的名称,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上是越记越乱,很难记清楚相应的铁路干线名称及位置。此时教师若是这样进行设问,假期如果你(家在长春的学生)和你的父母有个去异地旅游的机会,方案有三,一是去拉萨,二是去香港,三是去昆明,那么三个方案你乘坐的火车分别需经过哪些铁路干线、名称是什么?所经过的铁路干线哪些属于南北干线、哪些属于东西干线?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派出代表发言,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相应的铁路干线名称,使学生体会到地理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钟青娇。地埋教育要面向学生生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2)。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不同分支、不同层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不同。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正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有学者[1]将其定义为“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正确分析各种矛盾的科学思维和善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过程正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孕育和提升的过程。

1医学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

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只看他占有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医学人才的标准是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医技精湛,且具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民族强盛的需要。不论是医院还是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员工不再是只会背书、只讲理论的员工,而是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能够对单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的员工。因此,医学高等院校应当提高产品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医学创新人才的基础。

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2]。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等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从性质上说,它是学科前沿的研讨,试生产和创新属于知识创新,其基本形式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3]。在知识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应当界定为学科前沿的知识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是其他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本科阶段实施知识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上衍生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教育提供先行准备。另一方面,本科生的年龄小,早期开发创新能力,将使全民族创新能力最活跃的年龄段提前,对国家、民族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在利益。因此,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今后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

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传统的做法重视了医学高等院校作为“传授知识基地”的作用,忽视了它同时又是“知识生产基地”。对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让学生了解、学习、体验新知识的生产过程;而高校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生产”的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可使高校的“知识生产基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本科阶段进行科研能力培养,于社会、学生、学校均有利,是一项多赢策略。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结与整合,坚固学生专业基础。通过学生科研小组的共同协作与积极探索,培养了学生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团结协作为主要特征的科研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学会用科学、严谨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文献查找、实验操作、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实践,不但对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感性认识,而且通过接触使用高、尖、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

4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促进教学。

被称为“本科生导师”的课题指导老师,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培育出优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指导学生科研。这要求他们不但要爱护和关心学生,更要具备组织调控、信息转换、交流引导和课题研究等综合协调能力,才能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传授,才能把学科前沿较先进的知识和问题带给学生。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教学相长”的内在联系,他们既是指导老师,又是科研活动的受益者,在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也为今后开阔科研思路打下基础[4]。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移的过渡时期,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当务之急。

本科生科研活动,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论文摘要:体育已逐渐成为学生个体全面成长的教育途径的必不可缺的途径之一,尤其在学生心理成长中发挥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通过研究体育与校园文化、体育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发挥体育在推进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优势,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引言。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不同之处。体育本身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教育功能,决定了体育运动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实施于人际交往的环境下,使学生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活动方式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提高他们的体质、调节他们的情绪、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个性品质,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情感。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增进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学业、升学、各类等级考试、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学生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高,学生个性越来越强,心理问题渐趋严峻。这种心理危机现象蔓延下去,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也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据对我国大学生相关调查发现,80年代中期23.25%的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20世纪初上升至约30%,其中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约占10%。从总体水平看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呈现出继续上升的趋势。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对101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校园体育心理素质的提高越来越被重视重视,强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体育心理素质的而提高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搞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反而普遍存在在缩减体育课程的学时数的现象。

2.2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与特征及现实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体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1)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2)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自我认知度;(4)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5)完善的情感与情绪控制;(6)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平衡能力等方面。

体育心理素质简言之,就是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较高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个性和意志品质、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的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而体育则是人脑的思维通过作用于身体,来实现完成各种运动动作的过程。在运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体育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了初步的认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提高,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愈加明显。尤其是体育心理素质的提高对促进学生个体的过渡、成长、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作用。

2.3利用校园体育促进良好体育心理素质养成的可行性及意义。

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其他教育内容不可代替的。这点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历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邱远教授基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先后于1999-2000年、2001-2003年、2002-2004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其主要采用了scl-90测试量表、实验组对照法、文献资料法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呈明显下滑的趋势,已经严重的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的校园学习生活。该研究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学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有利的探讨,为我国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国内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学者在该领域的调查和研究,也在体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建议与对策。(1)利用体育教学的直观、实践性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与提高;(2)利用体育竞赛的公正性、公平性,推进学生个性品质与心理水平的完善与提高;(3)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各种压力、愉悦心情、调节情绪,促进学生情感发展;(4)利用体育活动的紧张性、竞争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应激性和适应性,完善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5)利用体育运动参与中体验胜利与挫折,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性心与成就感,尤其是性格比价内向型的学生;(6)利用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协作性、感染性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7)利用体育的参与性、娱乐性、积极进取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2.4校园体育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优势。

(1)适用群体广泛;(2)能够有效弥补常规心理咨询室咨询工作的不足;(3)实施便捷,成本低;(4)效果明显,实用性高;(5)尤其适用于高校弱势群体。

参考文献:

[1]唐健.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下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5(03).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要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就必须从本科生抓起。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的重视。为进一步推广该项活动,结合我校的工作情况和切身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5.1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培养工作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开展持久有序的培养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同时也是培养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与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如由科研处和学工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本科生导师”资格认证,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每年划拨一定经费作为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学生科研课题进行资助,营造科研氛围;成立学生科研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各二级学院设立学生科研指导小组;制定“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奖励条例等具体措施。

5.2建立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相对松散的教学模式,难免有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在立项后重视不够、投入的时间不够,以致于课题不能及时完成或敷衍了事。这就有必要挑选一批有学术造诣、作风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这些学生的指导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但要使学生们受到正规的科研训练,还要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扎实求实的作风,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们今后从事科研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5.3科研能力培养的对象主要为大三学生临床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科研能力集中训练的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最为合适。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虽然热情很高,但是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接受我们的培养方案;大四的学生,已进入临床课学习,经常到医院见习,早出晚归,基本没有时间及精力顾及课外科研;大五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离校,更不可能参与课外科研。我们将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后半学期或第6学期初启动,并持续至第7学期。这段时间,学生已完成大部分基础理论课学习,开始进入临床课学习,也已完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科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已经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科研工作。

5.4学生科研实践前要开展科研培训于第5学期开学初,对大三学生开展科研培训,如请学术造诣高,有丰富科研经验并取得重大成绩的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概念和注意事项”、“医学科研的基本程序”、“医学科研选题与设计”、“医学科学研究论文的撰写”及参加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培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查阅文献、选题、书写课题申请书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获立项资助后召开开题报告会,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进行科学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及撰写研究论文,并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最后将课题实施的原始记录、发表的科研论文整理,形成结题报告上报相关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存档。

5.5拓宽经费来源,加大培养力度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但同样都面临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因此,要想加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还需积极拓宽科研经费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先选导师,再选课题”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这一方法将学生和导师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了学生科研的经费,也减轻了导师的工作负担。

5.6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科研热情对学生科研进行考核,项目合格的,给老师计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学生则获得相应的学分,成绩突出的可以申报科研成果奖;在物质上,加大对本科生科研论文的奖励投入,鼓励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

5.7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养效益由于当前各高等院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可向本科生科研实践全面开放的各种资源通常是有限的。为此,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同时,要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让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的效益。

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确实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决非一朝一夕或者是一两项改革的推进所能完成的,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4]王卫,胡震襄,丁金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1-2.

生态学本科教学中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培养创新素质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实质就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灵魂。对于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就应该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存在诸多问题。我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从教20余年,有过从初一到高三的教学实践,也经历过不同时期,多次教改,发现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脱离实践,或者措施不力,尤其有一些政治课的教学,更是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1.思想保守。

很多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思想非常保守,他们唯恐学生不会学,学不会,对学生不放心,放不下,怕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把学生困在课堂中,校园内。很多知识、道德、情感都全部在课堂灌输,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毕业班老师,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开放时代,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学的全部,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教学目标单一。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重视认知目标,而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的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探索精神萎缩,剥夺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3.远离生活、脱离实践。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应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践。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把学校看作鸟笼子,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应试教育。这种强烈的书本化倾向,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的高分低能,低分更低能,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是更好的说明。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启动,其目标体系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创新素质贵在实践。

1.能丰富学生经验。

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的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反思自。

我,并在开放的生活空间中,形成了对自己、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丰富了他们的经验和体验。学生会时刻将自己融合在这种开发的情景之中,并在认识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感悟和创新,这种体验、感悟和创新是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

2.能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课堂教学赋予学生的是一种“书本世界”、“知识道德”的生活方式,而社会实践则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世界里,学生通过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反思自我,会与社会很多部门、很多人打交道。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会了交往;同时也学会了处理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地形成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在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能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明确活动主题,问题意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能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景、社会情景和自我生活中的情景问题,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与研究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与社会部门联系,如何制定一份问题解决的.方案,创新能力提高很快。例如:我们在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在此活动中,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主动探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的素质也逐步形成。

(三)注重指导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保证学生活动参与率。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到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的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和工具,启发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教师不要随意点评学生的过失和缺点,因为他们热情很高,而且大都处于心理上的叛逆期,如果教师经常事无巨细的指手画脚,招致学生反感,这会降低学生的热情和创新激情。

2.营造合作和谐氛围。

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这会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见解,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重视双方情感和谐交融。用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素质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3.注重深度实践。

实践并不等于走过场,有些教师是为活动而活动,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只是一种零散的、情景化的、个别化的体验,这种低层面的实践,是无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只能事倍功半。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实践。要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理解、接纳、赞赏、争辩、互动,不断修正自己的见解,更主动、更完善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真正去东脑、动手,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品质。

4.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发展学生一切能力的载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越丰富,则思路越广阔。其次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质疑,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概括、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真正将创新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实践中。

5.注意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需要不断挑战自我局限,克服畏难情绪,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会使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效果显著。教师要勇于尝试,不断反思和总结。我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政治课的特点,经常运用以下几种形式:

【1】,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让学生走出书斋,走出课堂,开阔思路,提高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学校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城区起步区内,90%的学生来自起步区境内村庄的拆迁户,他们小小的年纪却和家长一样有着对徐州新城区宏伟蓝图的憧憬,却也经历了被拆迁时的困惑,同样也有着对新城区如何建设的思考,对以后的生活充满着期待和希望,当他们的目光都在新城区的时刻,我带领学生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我爱我家―走进徐州新城区”。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了解了建设徐州新城区的意义,了解了新城区指挥部采取的惠民政策。同时学生精诚团结,大胆探究,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部分学生就新城区的建设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学社的创新品质大大提高。

【2】,组织学社参观,访问。

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徐州是两汉文化的代表,有许多汉代历史和两汉人文景观,为此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和开展“走进徐州两汉文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分享汉文化独特的文化情趣,有的同学结合汉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写了一些调研报告。实践、创新、合作、反思等综合能力逐步培养。

【3】,组织“模拟法庭”、开展法制报告会。

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我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其中,最主要的我采取的是:“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进行“司法实践”的尝试,效果颇佳。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4】,主题故事会、小论文评比、演讲比赛、创作演出情景剧,开设才艺展示课、建立小记者站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时开展实践活动不一定是统一、大型的,也可以让学生去进行一些个别分散的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坚持开展了“日行一善”等一些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接触和了解自然、社会,提高了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增强了观察、思考能力,培养了创新素质。

一个创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教师创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放手实践,使学生的创造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态学本科教学中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作者简介:邓勤(1976-),女,湖南浏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物流管理研究。

――以《现代物流管理》为例。

邓勤。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物流是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现有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创新,其创新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管理的专业背景和课程特点。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学生创新的环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创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依赖一定的创新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体系必须以课程为背景。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发展创新教育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要把课内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都作为实施创新教育发展的主要渠道,并在两个主渠道内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纳入教学计划,才能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的多种需求[1]。从课程教学角度,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成为目前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还不够,尤以经济管理类为甚。本文拟以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物流是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跨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与工程技术多个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挖掘物流潜力,成为代表社会总体效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物流开始受到重视是在90年代初,其发展非常迅速。但物流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物流管理课程是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必要手段,通过相关物流课程,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掌握信息系统管理,物流规划、设计等手段与方法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2-3]。

但是,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收集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物流的同行进行交流。同时,对学习的物流知识怎么应用,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受到了较大的局限。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对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经济管理科学背景。

物流管理课程的开设是和经济管理专业紧密联系的。面对迅猛发展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形势和高速增长的国内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经济管理专业更需要采用应用型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解决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企业一线经营管理问题,其培养目标以应用为导向,进行专业教育和训练,教授给学生经商的知识,这是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社会功能以及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要所决定的[4]。

经济管理的特点表明,管理尊重科学,讲究艺术,强调权变,注重体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以社会和市场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为导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围绕素质与能力培养目标。物流管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建立现代管理者应备的智能结构。这样,物流管理者实际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亲身的体验与感受是物流管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方面[5]。因此,物流管理教学方法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创造性思维。而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与教学过程是分不开的。从当前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来看,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严谨的结论、科学的体系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物流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些实际问题,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因为经营者就可分为几种类型,如风险型、保守型等。不同类型的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有些问题,可以使思维发散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前提和基础。

许多学者和教师对经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体现在二个层次上。首先是从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研究,如金玉梅,靳玉乐认为,主要知识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当代知识观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变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引发了人们对教学这一活动过程的重新思考。教学目的应由单纯的注重显性知识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教学过程由“生活的预备”的知识传递过程转向意义建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过程;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向多元性、非确定性;教学主体关系由教师绝对权威转向师生对话合作[6]。其次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如胥悦红认为,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随机进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协作式教学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知识的建构[7]。郑梦山、王树认为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8]。这些研究对我们探讨物流管理课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启示。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课程特性。

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需要教师建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物流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目前的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地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需要围绕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做出调整。物流的挑战性在于其概念及管理内容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物流教学中信息量大、信息变化快,需要教师提供物流管理最新的概念与理论。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综合化。因为物流是涉及范围非常广泛,跨跃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与工程技术多个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物流业务流程、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供应链管理等,这些使物流教学越来越复杂,需要其它学科的支持,这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

物流管理教学内容应用化。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整个物流管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物流作业、物流管理和物流策略,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但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策划能力。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此外,物流教育还具有重视计量方法的趋势。在传统的物流知识的传授中,定性分析的内容占主导地位,而定量分析较少。而在现代物流管理实践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密切,物流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计量方法。

因此,物流管理教学可以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

情境:学习环境中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不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设立问题,并把情境设立看作是教学最需要的内容之一。物流管理环境具有其特殊性,不在一定情境中学习,就会对物流知识产生陌生感、枯燥感,失去对物流管理学习的兴趣。如应用模拟实验室学习仓储管理等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中。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建构有重要作用。物流是一个系统,其管理强调系统性,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是必要的,如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会话:学习者通过学习团队通过会话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为团队所共享,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如学习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探讨中获得的设计和开发思路、成果让全体参与者收获。

意义建构: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形成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在意义建构基础上,还要考虑根据国内外物流业以及物流学科的发展特点来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它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此,我们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努力扭转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储知识,从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物理应用,变被动为主动、重视能力培养,注重思维训练、提高创新素质等方面,重视对高中生进行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物理应用。

在高中高中物理的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教学内容的取材和设计上,偏重于理论知识和理想化条件下的讨论,缺乏在理想模型和实际应用之间架桥的意识,对物理学应用方面的知识介绍较少,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和专业教师认为学了物理没什么用。我们感到,物理教学,尤其是工科物理的教学,必须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学好理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了以下几点:

1.结合案例学物理。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既看到物理原理的实用性,又能逐渐学会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原理和规律分析求解实际问题。

以力学部分为例:历史上曾多次发生鸟与飞机相撞,导致飞机严重受损甚至机毁人亡的事故。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威力呢?我们在学习了动量原理后,通过建立碰撞模型,对碰撞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冲力作了定量估算,用数据说明问题,使学生对物体产生机械效果的条件有了清楚的了解,加深了对动量、冲量、动量定理的理解。

2.结合实验学物理。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学的一切原理和定律都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反之又经受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检验,并对其起进一步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通过基础实验来验证一些物理规律,从而使学生对这些物理学原理和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例如通过晶体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的测定,得出了二极管正向导通和反向截止的重要性能;又如通过外光电效应——光电管特性的研究实验,为学生在物理理论课上学习和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打下了实验基础。

(2)配合设计性实验,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实验的理论设计。如在磁场一章中,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设计一种能称重物的电磁秤;在振动一章中,根据单摆作简谐振动的原理来测定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在波动一章中,应用波的叠加相消原理和条件,设计汽车、摩托车用的管道消声器等。

3结合专业学物理。

物理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往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结合物理教学,适当介绍物理与专业的联系,或将专业中的物理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应用物理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变被动为主动重视能力培养。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储知识为学会如何去获得有用的知识,提高创新的各种能力,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了教学实践。

1.自学部分内容-----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学能看懂的部分章节内容,以思考题方式列出要点,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如磁介质、熵、振动合成等章节,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查找相关资料-----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撰写一篇物理学原理在某一领域中应用的论文,作为课程作业,计入平时成绩。许多同学结合专业和个人兴趣,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查找相关资料,另有约1/5的学生学会了运用ppt等制作相应的演示稿,信息获取和信息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学相长,学生的课程作业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讲课素材,我们研制的应用物理系列专题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于学生的课程作业。

3.寻找错误-----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我们鼓励学生从教科书、学习指导书中找错、从多媒体课件中找错,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怀疑精神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意识。通过学生找错,也促使我们自编的大学物理学习指导书和多媒体课件得到不断的完善。

要创新,要求创新者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会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注重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在物理学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量介绍物理学史和有关物理学家,用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用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去引导学生,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提高。

两年来的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高中物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极好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上述改革,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紧密结合高中物理的教学,开展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深层次研究与实践,以更好地发挥物理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培养目标而努力。

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作了不少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仍存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如教学目标不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代替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划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无味,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手段陈旧呆板,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应付一堂课等。“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可见,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这就亟待我们的学校教育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轨,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点。

养其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变“理性”到“感性”为“感性”到“理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因问题而产生,而政治课教学中容易激起学生思维兴趣的,往往是对事实材料、社会现实情况的分析。例如,教材正文间隙有不少小字材料、插图、表格等,教师都可以拟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一番讨论、总结,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不仅易于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而且更易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变机械直接的提问为灵活有效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机械的直接的提问。所谓机械的提问,也就是用一些问答题的形式提问,无其他题型运用;所谓直接的提问,就是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少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很容易直截了当地回答出来,显然这些提问都不能较好地满足我们教学目标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提问更艺术呢?其一,提问的题型要灵活多样,可以有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辨析、材料分析题等。这样不仅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二,要提高提问的效益。即设计的提问对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具有效性。其三,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教师来说,必须做到“细读全书,精钻章节”。在新学期伊始,首先要通晓全书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样既有利于整体教学,又有利于知识之间的综合比较,避免断章取义,割裂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要理清框与框之间的联系,归纳大小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类,从而掌握重点,摸准难点,理清知识线索。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改变过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施政的重要目 标。我国也适应形势,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 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思想品德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我们思想品德课老师怎样在新课改形势下实施创新教育呢 ?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于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发展研究型医科大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本文针对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特点,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将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及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性实验活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学生尽早尽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设立本科生科研扶持项目并建立健全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坚持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与答辩等措施,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现代髙等医学教育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素质能力的培养。走在学科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还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因袭着传统的以传输为主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启发。在科技跌宕出新、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带来一些弊端,如毕业后即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往往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兴趣,而更大的弊端是使医学专业人才在整个本科阶段就形成了固化思维,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医学行业中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w。尤其对于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本身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既不等同与国外“4+4”学制的检验医师培养,又略高于普通的检验技师层次,恰逢国内高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五改四”之际,检验医师到底何去何从,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寻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当下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做好准备,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检验医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检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能为临床提供充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要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能够结合临床开展学术交流,能够利用循证医学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成为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医学检验本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实验、扶持本科生科研课题等方式调动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对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作为培养全军检验人才队伍的摇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笔者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具体方案。

1.增设理论研讨课。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和实验技术等多学科和多技能的交叉应用学科。由于学科领域中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论层出不穷的产生并发展,而目前使用教材更新的相对落后,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强调发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在个别章节中加入相关的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知识讲座,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发掘和探索学科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教学或特色讲座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从某一学术主题出发,或将学生在课前课下收集的理论知识、科研及临床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案组织、语言交流、ppt制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接触大量的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初步实现科研思维的启发。理论研讨课的教学形式方面,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式、谈论式、探索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从主动发出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教员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热烈、广泛、不拘一格的讨论式教学。理论研讨课的考核亦可通过专题报告的方式,由学生主导进行。

2.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而且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强化、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实验教学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加强综合研究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为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技术性的操作学习实验向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综合性分析。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临床案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学思路,对各项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方案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一研究目标或某一临床病例出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査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善后)以及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实验前充分理解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创新、独立操作能力为重要核心,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才有利于更好的反馈和掌握。创新思维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等实验技术是从事生命医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无菌操作意识,污染防范意识等的灌输,和严谨操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缩小,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少,而本专业教师中博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这恰好可以满足导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通过师生互选,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在导师的带教下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立题、文献査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全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地接触学科前沿、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常规教学中所忽略的灵感与启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能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对导师资格的审査,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导师专业素质精,更要选择责任心强、学术道德高尚的教师优先担任导师;加大对导师工作的软硬件支持,如科研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挖掘本科人才;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了解科研思路、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检索能力和基本的科研实验技能,但对学生主课业不应造成太大负担;学校或院系应针对本科生设立专项科研扶持项目,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设计课题进行审査和选拔,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定评价标准,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或以答辩方式等评价指标,将科研培训结果计入学分。

4.坚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检验,是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临床与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完成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借力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丰富资源,通过导师的带教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阅文献资料,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指导实验设计或数据收集,正确使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合理安排好综述和论著的写作进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从立题、査阅、综述、实验设计到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科研潜能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从每年的实习期,即第五年开始。在为时一年的紧张临床实习中要兼顾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并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校本专业的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结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其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即准备科研阶段、科研设计与实施阶段、科研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通过一对一的毕业论文带教模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后进行开题报告,在完成相关实验和数据搜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完成相关的成果总结出版工作以及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根据指导教师对预答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组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由检验系各教研室和医院检验科的高职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时间一般为10?15min,由学生ppt介绍毕业论文后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结果通过论文及现场评分得出,并最后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一制度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无论文献检索还是统计学应用,以及课题实施中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包括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文案组织和谈吐仪表的考核,能为其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本科教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思想、兴趣和学术态度将影响学生的一生。通过对本科阶段对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对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训练为主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其受益终身。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素质培养,在提高医学检验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检验医学发展要求的创新性、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检验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与创新素质的培养论文

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科学及其技术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开发能力的高素质环境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多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际,阐述该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体系,探讨该专业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研究热点不断更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侧重于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到目前提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科学及技术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1]为适应这一发展,我国开设环境科学专业的250余所高校都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2]为了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竞争力,开展高效优质的科研创新培训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法宝。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创办于1993年,该专业立足于学校的煤矿研究特色,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矿井水害与地质灾害防治、煤矿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方向具有鲜明的特色。笔者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实践,在本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和长效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一、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国内知名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均以培养科学理论基础扎实、环境科学研究与管理技能熟练,能解决环境科学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中高年级学生中均开设诸如科学创新方法、环境科技自助实验等科研创新类课程或实践环节,注重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也十分注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分别设置了theory&practiceinscience、analysisofscientificdata课程和science&theenvironment项目实践环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科研创新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究欲望和能力。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机制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成熟[3],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的教学指导积极性和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够、科研兴趣未能有效激发;2.科研创新培养的教学方法还略显僵硬,当前许多高校以单一讲解的理论知识传授方法不能适应该专业科研的特点;3.开设科研创新实践培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不强;4.对学生创造性实验和数值模拟能力的培训偏弱。

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体系与教改实践。

按照版和版教学大纲要求,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高年级开设了16学时的专业必修课科研创新,这属于重要的科研实践环节。笔者结合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科研创新课程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在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以及强化科研能力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教改研究和实践。

(一)启发式科研创新培训模式与训练方法。

启发式科研创新的`培训贯穿于科研实践的全过程。首先是启发式选题。在课程中利用2学时开展科研小组头脑风暴式研讨,通过布置3分钟图片立意论文及其宣讲活动,锻炼学生创新选题的能力。其次,启发式学习,提出“边学习、边思考、再学习、求创新”的思想,启发学生针对选题,带着问题开展创造性学习,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阅读不同类别科研文献和开展文摘的能力,对学习心得的研讨。再次是启发式方案选择研讨,根据典型案例,开展研究方法与具体方案选择研讨,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方法措施的讲解与培训。最后是启发式成果表达训练。模拟在线成果发表和学术会议,对小组科研创新成果进行展示,课程指导教师充当专业评审员角色,点评成果并对学生的改进内容进行启发。

(二)模块式案例题库建设。

开展面向特定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块式教学案例题库。案例库兼顾本校专业特色,重点制定了矿区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与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环境污染控制与工艺优化等方向的案例题库。例如《大屯矿区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评价》锻炼学生对现场环境地质灾害调查、收据整理和分析评价的能力,《贾汪废弃矿区地下水污染模拟》和《二氧化碳注入煤层模拟研究》锻炼学生地下水污染模拟和多重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的能力,《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模拟实验研究》锻炼学生对采样、土柱模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成果的表达能力等,每个案例制定相关的科研训练重点说明、学习指导及作业考核与评价方法,教师也在课程作业中帮助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并跟踪指导,进行创新培训。

(三)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强化训练。

结合我校环境科学科研的特色,基于实验科学的方法理论以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科研创新开设了8学时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的强化训练。其中包括:地下水污染的土柱模拟实验、地下水污染与运移模拟软件feflow方法原理和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方法原理和应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软件comsolmultiphysics在地下水科研中运用等方法的讲解,并通过作业研讨和答疑环节,加强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数值模拟综合能力的培训。

三、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探索。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环保工作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环保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高层次科研创新型环保专门人才的需求力度也逐步增加。因此,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一门课程的内容。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构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全面构建科研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由学院教学、科研主管领导协同学校教务部门分管专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指导、审查、监督和宣传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教学培训活动。其次,构建一套“宽厚基础、突出特色、贴近实际,追踪前沿”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群体系,重点完善专业基础、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前沿课程群的建设。再者,组建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实现创新团队动态管理,将一部分学生吸收到导师的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对考核优秀的学生优先推荐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最后,从学院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增设有利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科研开放基金项目。

(二)综合利用多层次科研实践平台。

以环境科学与工程“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发展为契机,利用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校“现代分析与计算中心”的培训课程和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认识并学会本专业相关的高尖端测试仪器测试与分析方法;利用基于本专业成立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实践中心等实习实践单位,提供本科生认识现场问题、转化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并结合科研项目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现场的科研工作中。

(三)充分发挥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制的作用。

自以来,学院已经为环境科学专业大三、大四的本科生配备了专业导师。导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引导、专业理论学习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以外,更多会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和经历,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目前,本专业已经深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分入学新生导师制和高年级专业导师制。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加强学生与导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吸纳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以研促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本科生的科学探究热情与实际工作能力。

(四)科学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解决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精力不集中的问题,要完善教师激励措施,改革工作量和成果评价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主动参与本科生科研活动;在学院层面设立特定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励,以促进配套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的建设。针对近几年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开展热情不足、技术含量不高、思路新颖欠缺、持久性不长、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在科研活动成绩评价、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进行激励,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开展更多、更新、更深的科研活动。

四、总结。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质量环境科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专业软实力发展的关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且可行的方法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启发式科研创新培训模式与训练方法、模块式案例题库建设以及立体式实验与数值模拟技能强化训练方法等。为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时期对高层次创新型环保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实践长效机制,以期为中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