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画教学设计(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5 05:31:37 作者:紫薇儿

教学计划是一种有序、科学、系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希望这些教学计划范文能够给教师带来启发和帮助,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小学课文《穷人》教学设计

一、成功之处:

1、精选重难点,提高课堂时效性、

2、精心设计重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不足之处: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我虽进行了读的训练,但读的不充分,不畅快、我认为在重点之处还应加大读的力度,反复地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课文《火烧云》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课件、词语卡片。

情景教学法。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小学课文《拍皮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的形象。《拍皮球》就是一首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的歌!

歌曲《拍皮球》为2/4拍,活泼欢快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一起玩皮球游戏的欢乐心情。全曲由三个乐句构成。第一、二句为规整乐句,第三句为扩充乐句,衬词“嘭通”的运用和“大家玩得多愉快”扩充为四小节,使歌曲更加形象有趣。根据儿童喜爱玩皮球的天性,作者在旋律中加入八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很好地表现出花皮球蹦蹦跳跳的样子和小朋友之间玩耍皮球时“你拍拍、我拍拍”的有趣场景。

学情分析:

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目标:

1、能用灵巧的歌声,清晰地演唱唱曲《拍皮球》并能按图谱用双响筒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2、通过演唱歌曲,来表达小朋友对花皮球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用灵巧的歌声,清晰地演唱《拍皮球》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

1、感受二四拍的节奏特点。

2、后半拍休止、附点和后十六音符节奏,在歌曲中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平时都玩哪些游戏呢?

2、想知道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吗?这个游戏特别有意思,它要一边说,一边跳。(课件展示)我们一起说一说吧!

3、想不想玩一玩呢!(师生合作玩跳皮筋。)。

4、接下来老师放段音乐。(个别学生跟着音乐跳,其他跟着音乐边说边游戏。)。

5、按节奏说儿歌,增加难度,(解决难点附点八分音符)再加上动作。(听音乐跟节奏走)。

过渡语:

我这儿有一个球,听完之后,告诉我这里有没有“六”那样懒洋洋的节奏。

1、老师随音乐读歌词。(播放伴奏)。

问:你们听到了几个懒洋洋的节奏。

2、师生拍手齐读歌词。(重点强调附点八分音符)。

3、接下来,我们用拍皮球的方法来读歌词。(播放伴奏)。

真棒!你们拍的太好了,现在我们来听听这首歌曲是怎么唱的?

4、聆听歌曲。(这首歌曲是用怎样的心情唱的?)。

5、再次聆听歌曲。(仔细听,皮球拍到地上发出怎样的声音,模仿一下。)。

6、拍皮球的声音是什么?你们听一听哪种更像拍皮球。老师分别用连音和顿音唱出来。

7、请跟着老师唱一唱。

8、我们再来听一次,到了拍皮球“澎嗵”时,你们跟着一起唱。

9、下面跟老师唱一下,我们用慢拍的方法唱一下。

10、学生慢速齐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1、听老师唱第一句,表现怎样的情绪?(有弹性)你们也可以做到。

2、学生唱第一句。

3、老师范唱第二句,这句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4、学生唱第二句和第三句。

5、老师范唱第四句,这句展示了怎样的气氛?我把最后一个字唱的很短,为什么?

6、用刚才的方法完整演唱歌曲。

四、创编。

1、我们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表演歌曲呢?

(1)在声音处拍手或跺脚。

(2)请大家玩一个大皮球,围成圈坐着。(做动作唱歌)。

2、伴奏歌曲。

a、加入双响筒伴奏。

b、加入三角铁伴奏。

c、两个乐器一起伴奏。

3、创编歌词。

我这里有一个球,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去听,听完之后,说一说它是什么球?还要模仿出它的声音。(模仿声音从力度、速度、音色上说乒乓球)怎样唱?唱一唱。

什么球?玩过吗?怎么玩?老师示范,声音清脆吗?还快吗?怎样模仿?唱一唱。

4、伴着音乐,唱唱你最喜欢的球。(速度、力度、高低、声音大小)。

五、拓展。

小朋友们,想一想,平时我们玩那么多游戏,哪些与我们音乐有关呢?

学生说游戏,教师弹琴一起玩。

六、课堂小结:

音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认真去听,仔细去观察,你就会发现,音乐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最后,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小学课文《春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课文《春风》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借助拼音认识10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6个字;认识偏旁“几”(几字头儿)、折文儿;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背诵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春天景象的图片或动画情景。

学生:搜集春天的图片或照片。

1、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现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哪个季节,大自然有些什么变化。

2、 板书课题,读课题。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1、 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提醒要读准的字音。

2、 全班交流,提醒同学难读的字音。教师相机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导认读。

3、 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巩固对生字字音的掌握。

1、 抽学生朗读儿歌,说说儿歌讲了什么。

2、 把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要读好儿歌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表示春天特征的词语。

采取教师引读,学生自读、互读的形式练习背诵。

1、 结合课后第二题,说说校园里的.春天。

2、 交流搜集的春景图片资料,说说春天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作品。组内同学合作,可以采取作诗、绘画、朗诵等形式完成。

1、 抽读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

2、 自主择字组词语。

3、 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字形。

4、 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提醒学生书写这些应注意写好的笔画。

教师可重点指导书写:朵、条、给。

小学课文西湖教学设计

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西湖》。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2.学生分析:学生都没有到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毫无感知,再加上学生只有九岁,常规教学中,单凭语言文字的描述他们是不能够完全领会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的。因此,根据学生特点,我在本节课主要应用了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2、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步:

其中前两个是我在本节课中整合点的主要表现部分。具体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了西湖美景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西湖迷人的风光,随着播放,学生进入西湖美丽神奇的湖光山色之中,激发他们对西湖深深的向往之情,然后,乘势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领略西湖风光。

首先我让学生认真倾听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让他们从文字中感受杭州和西湖的美丽,再结合图片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镶嵌”和“明珠”的意思;接着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让他们从优美的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只是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是无法真切的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丽的。这时我就想到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到西湖体验一回。因此我为学生展示了由声音、文字和图片组成的画面…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真切感受到了西湖的美景,也学会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也就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最后我为学生展示了夕阳斜射和华灯倒映下西湖的美景,将月光下西湖的景色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我让学生配乐朗读,提高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也是对教学重点的巩固。

(三).全课小结:。

我以苏轼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结束了今天在西湖的游览,也为本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几个西湖的相关网址,让学生课后自由发挥,,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也增大了本节课的信息量,使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小学课文《林海》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小学课文《琥珀》教学设计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2课时。

准备琥珀的样本,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查阅相关词语。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森林渗出松脂。

粘稠。

苍蝇沾满逼近。

前俯后仰包裹淹没剩下。

重点认识:蝇渗裹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要讲清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故事过程。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3、答记者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板书:

琥珀。

发现。

故事。

海滩。

推测夏天晌午阳光火辣辣。

两只小虫。

森林松脂。

黑色圆环。

苍蝇蜘蛛。

已知: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没几千年又是几千年。

小学课文《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资料,明白海峡两岸的小朋友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台湾的各方面的资料、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此刻是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冬天你们最盼望干什么事?

生:……。

生:下雪。

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23看雪》,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高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做一下标记。

学生按老师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状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2、质疑: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其他学生能解答的先解答,解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放在理解课文的环节中再解答。)。

四、以读促讲,理解全文。

(一)理解1、2自然段。

1、指读1、2自然段。

2、出示课件(地图):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明白台湾很难看到雪的原因。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1):

让学生看图观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说。)。

4、出示课件(课文第二自然段):

练习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台湾孩子对雪的向往和喜爱。

(二)理解3—11自然段。

1、(1)以小组为单位读3—11自然段,看看孩子们向老师提出了哪几个问题?画下来,讨论一下。

(2)出示课件(学生问老师的四句话):

范读、指读。读好这四句话的语气。

(3)出示课件(第四句话):

多种形式读,指导读好其中的自然停顿地方。

2、(1)过渡:北京下雪的时候是怎样的情景呢?

(2)出示课件(北京下雪的情景):让学生欣赏雪境,感受下雪的乐趣。

(3)你们看了这段雪境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第九自然段):

让我们一齐来感受这完美的雪景,体会北方孩子玩雪的乐趣吧!

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出示课件(课文插图2):

1、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看到北京孩子玩雪的情景,台湾孩子的情绪怎样?学生自由谈。

2、出示课件: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3、你期望台湾的小朋友到北京来吗?学生自由谈。

4、出示课件:欣赏台湾的一些风景片。

5、你愿意到台湾宝岛去看一看吗?

学生自由谈。

6、引导学生比较(第2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第10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朗读,边读边想,讨论交流:

橱窗里的雪景与真的雪景有何不同?

(都很美,一是静态的,不能玩;一是动态的,能玩的、好玩,因此更美丽,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台湾孩子们和北京小朋友盼着什么?

(台湾孩子们盼着到北京看真的雪。小朋友盼着和孩子们一齐玩,盼望祖国统一)。

7、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大胆发表观点)。

五、分主角表演读全文。

让学生按课文资料分为“叙述者”、“孩子们”和“老师”三种主角表演朗读,在过春节的欢快乐曲声中,在电脑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的形象氛围里,让几组学生扮演主角、表演朗读、展开竞赛、巩固成果。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课文《拍皮球》教学设计

一、教学简析:

歌曲《拍皮球》为2/4拍,活泼欢快的情绪,全曲由三个乐句组成。根据儿童喜爱玩皮球的天性,作者在旋律中加入八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很好地表现出花皮球蹦蹦跳跳的样子和小朋友之间玩皮球时“你拍拍、我拍拍”的有趣场景。

欣赏曲《跳绳》(钢琴)是典型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音调清亮、爽朗、明澈、跳跃,作品结构清晰,是一首难得的符合少年儿童纯洁,明澈、活跃心理特点的佳作。

二、学生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小学生。他们在节奏方面和音乐表现力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在音准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三、设计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的情操。教学过程中,把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精心为学生创设了运动会比赛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验、感受音乐的乐趣与律动。从欣赏入手,打破了以往先唱后听的教学方法,为歌曲的学习营造了气氛,也为歌曲的学习做了铺垫。体现了听觉为主,听觉为先的设计理念。

四、教学目标:

1、能用灵巧的歌声,清晰的演唱《拍皮球》。并能按图谱用双响筒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2、能准确听辨钢琴音色,并随钢琴曲《跳绳》的速度变化,用动作做出反应。

五、教学重点:

表现《拍皮球》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效果。

六、教学难点:

附点节奏和后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掌握。

七、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花皮球、电子琴。

八、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带入情景。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来举行一场有趣的音乐运动会,想不想参加!先不要着急,既然我们来开运动会那就要分出不同的参赛队。等会儿哪个队表现的好老师就会奖励给那个队红色的星星,下课的时候哪个队的红星最多哪个队就获胜!

(分队:黑板贴---阳光队、彩虹队。)。

我们先来试一下哪个队的反应最快,整齐,又没有声音,举手!各队奖励一颗红星。-----出示运动场图片、播放音乐《运动员进行曲》,(进入运动会场景)。

2、欣赏钢琴曲《跳绳》。

总听。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有快有慢)。

师: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快慢变化做出不同的跳绳动作,孩子们听清楚了么?在这有一个问题可把老师难住了,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听清楚音乐,所以同学们不能用脚一起跳,那样声音就太大了,不知哪位聪明的同学给老师想个办法既能模仿跳绳的动作又不发出声音?------学生集思广益想办法。

师:怎样模仿出快慢、强弱?阳光队和彩虹队的运动员们,我们开始较量一下!听指挥,请轻轻地起立!拿好你的小跳绳,听音乐。

放录音a,学生跟音乐表演。

------老师评价。(加星)。

弹奏乐曲的b部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放录音b,学生表演。

放录音a,学生聆听。

------学生回答。

师:除了站着模仿跳绳动作,老师还有一个好办法。(教手心的动作)。

下面老师把这首钢琴曲完整的播放一遍,由我们“阳光队”的同学表演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小朋友,跳得有快有慢。“彩虹队”的同学们表演音乐第二段的小朋友,要跳的有强有弱。我们最重要的规则是:当听到自己表演的那段音乐马上做出反应,听到不是自己表演的音乐马上安静的坐好,准备好了么?让我看一下运动员们的信心在哪里?!

------评价,加星。

------老师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这首乐曲是一首钢琴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丁善德创作的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第三首,名字就叫《跳绳》(幻灯片出示题目)。

评价:没想到我们音乐运动会的第一个项目大家就表现的这么优秀,认真聆听音乐并能做出准确的反应,真棒!还敢不敢接受老师的下一个项目的挑战?!

师:看,我们第二个音乐运动项目的名字是(齐读;“快乐拍拍拍”同时出示幻灯片)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名字就叫《拍皮球》。

初听音乐跟拍节奏。

首先老师邀请大家来一起跟歌曲模仿拍皮球的动作,看哪一队的动作又整齐又有节奏感,请准备好你的花皮球。

评价,加星。

再听音乐跟拍强弱。

下面老师加大难度,请大家跟着音乐有强弱规律的拍皮球,看哪队的.同学听得认真拍的整齐评价,加星。

按节奏读歌词。

同学们的节奏感都不错,下面老师就跟同学们按节奏读歌词,老师读一句,大家学一句。

(两遍,一遍后修正错误:这儿有一个小点儿,音乐上我们叫它“附点”,附点前的一个字要读的长一些,像这样~~~~)。

听范唱。

师:按节奏读完了歌词,下面听一听老师唱的怎么样?听完告诉老师你的感受。

生回答。

逐句学唱。

师:老师的嘴巴不仅会唱歌,老师的手还会唱歌呢!你看它是怎么唱歌的?(第一句)请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唱一遍。

-加手势旋律线整首连唱。

师: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唱一遍。(有问题停下重点教唱)。

去掉手势整首连唱。

师:老师相信大家不用手的帮忙也能唱好这首歌。

-跟慢速伴奏。

师:老师直接加大一点难度,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伴奏唱一遍这首歌,注意要用小皮球一样圆圆的口型来演唱。

处理歌曲。

用“有弹性”、“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例如:

师:刚才有的同学这样唱~~~就像没了气的皮球一样,听一听老师怎么唱的~~~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一样,很有弹性。让我们唱的有弹性一点。别把小皮球唱到房顶上去了,要把它控制在你的手中,让它轻巧的弹跳,我们再试一遍,用轻巧的声音来演唱。

处理歌曲最后的休止符。

4、复习巩固。

比赛。

师:我们的音乐运动会又要开赛了,让我在看一下各队的精气神儿怎么样?下面阳光队演唱歌曲的第一遍,彩虹队来演唱歌曲的第二遍,请准备!

------师评。

加乐器为歌曲伴奏。

“决战”的时刻马上就到了,小运动员们准备好了么?我们最后一个项目也是最有趣的,它叫---“小乐器接力赛”。这次看谁是最有素养的“小小演奏员”。

结语:这节课马上就结束了,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用运动健康我们的身体,用音乐快乐我们的心灵!下课!

小学课文《穷人》教学设计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小学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

1、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美,了解它的特点。

2、被累好词句,体会作者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学生:了解丰子恺其人,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材简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虽然小学生未必能够完全解读出文字背后蕴涵的东西,但是他们也能隐约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写松,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作者还写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他特别描写了“团结松”。从它的形态,从作者自己的凝思,从作者抚摩它产生的铁铸般的感觉等方面,把黄山松的“团结力”细化在人们面前了。

整篇文章格调幽雅,行文舒缓,有对《本草纲目》的引用,有对黄山松本身的描画,有简单的议论,有与导游对话的描写。整篇文章的内容似乎显得有点松散。但是文章显现出清晰的脉络,以黄山松的三个特点为纲,把这一系列内容都蕴涵其中了。从课文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安排文字的匠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课文开头,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这篇文章是围绕黄山松树的特点来写的。从听人说黄山松有特色,到自己的概念变得明确,这里有两个层次,这样的描写,如说话一般娓娓道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第2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首先注意了黄松的生存环境:松树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的生存环境简直太糟糕了。“石罅”、“石缝”、“石上生”,作者反复强调,写出黄山松生存环境之奇特,生存之艰难。以至于引起了作者的好奇:这松树生长靠的是什么呢?石头缝里有养料吗?作者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猜想松树的养料大概是一种叫做“石髓”的东西。这里,作者没有用赞美的语言,没有用让人激情澎湃的诗一般的文字去赞美黄山松的生命力,而是通过作者的看,作者随意的思索,作者对那棵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松树的描写,慢慢地把这个意思透露出来。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读通这一部分,特别是“石罅”、“邛疏”、“窈窕”、“娉娉婷婷”这些词语,不仅要会读,还要能够了解它们的意思。学生初读丰子恺的这篇文章,可能在文字上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们读类似的文章就不会再觉得特别困难,这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很有好处。

第3段:这一部分写的是黄山松的第二个特点:一心向阳。这是从黄山松枝条的特点来写的。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枝条向上生;二是长在悬崖边上的松树,它们的靠空中一面的枝条长得更茂盛,而面向崖壁一面则一根枝条也不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黄山松的特点,有条件的话可以展示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从“绝大多数像电线杆上的横木一般向左右生,或者像人的手臂一般向下生”,“好像一个很疏的木梳,又像学习的‘习’字”这些句子可以体会,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也很准确。

第4段:这一部分是在开头写出黄山松的特色。“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这句话写出了黄山松的第三个特点:具有团结力。开头第一句话是总起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一段先写“团结松”。作者先写它的形态:用“密切”、“偎傍”刻画出它枝条团结紧密的情态。然后作者写了自己的思考。“谛视”,就是很认真地看,作者很认真地看,在想什么呢?想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接着作者写了它的坚实:树干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这样强大坚实,才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存。是什么让这松树这样强大、团结?作者是这样描写团结松的:“密切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接着,作者写“蒲团松”,它“树干不很高,不过一二丈,粗细不过合抱光景。”但是这样一棵树,“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让作者不由得感叹:“团结力强得不可思议”。这一部分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的时候抓住“偎傍”、“不可思议”让学生体会黄山松团结的力量。

课后第1题:这道题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总体感知课文。

并有一定的速度要求。明白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概括段意。可以从黄山松的特点着手来写这几个小标题。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苯樯芑粕降木吧,回忆从前学过的写黄山风景的课文。

2、倍量翁猓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蹦读全文,了解文章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3、备三个段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被粕剿晌什么有顽强的生命力?读课文,勾画出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苯涣鞲惺埽美读课文。

四、整体感悟,回顾全文。

板书:

生命力顽强。

一心向阳光。

小学课文画教学设计

《苏珊的画》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讲述的并不是苏珊的画怎样好,而是苏珊通过画画这件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在让孩子正确认读课文中的15个生字的基础上,让孩子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小学课文《拍皮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拍、冬、有、个、叫、家、起”7个生字;认识提手旁、口字旁、走字旁;理解“下课”“大家”“一起”等词语;能用有说一句话。

2、会正确朗读课文。

3、知道下课要跟大家一起玩,跟同学友好相处。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课文了解大意,看图说图意,学习生字“拍”及提手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熟字:皮、下、了、大、你、我、月、云、米及宝盖头。

2、指名认读音节:dingyouqiujiaowanzhenkuai。

二、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事物皮球,问:你会拍皮球吗?(出示课题)让学生读题,教师正音。

2、指导学习“拍”,教学新偏旁“”—ti手pang。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学,并分析、识记字形“拍”。强调偏旁表义。

三、看图说话。

1、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玩得怎么样?

2、你知道这个皮球是谁的吗?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名按课文顺序读带有拼音的字,读得好的同学可以做小老师来领读。

3、重点正音:拍、冬、叫、真、快。

4、指名试读课文。

5、教师范读、领读。

五、书写练习。

拍:应注意左窄右宽,提手旁应略写长些。

思”

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前面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

2、识字教学要以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看图体会字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把本课前4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出来。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体会字义,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结绳记事谈起,引入传说中的造字圣人—仓颉。请学生观察发现仓颉的外貌特点,感受仓颉的神奇之处—双瞳四目。传说就是这样的一位奇人创造了神奇的文字—汉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七》,简单了解一下古人造字的规律。

二、引导学生尝试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对照拼音读准字音。

2、特别要对照图,看看哪些图能帮助你们记住字形,哪些图能帮助你理解字的意思呢?

好,就请你们把书翻到80页,自己来学。

三、学习字:

(一)教学“亭”、“停”。

小朋友,你们刚才自己学了,学会了吗?亭:

1、出示“亭”字。

2、谁学会了这个字?谁来读准它的音?

3、你是怎么记准字形的呢?

4、点和横就是亭子的顶部,亭子中间就像口,秃宝盖就是亭子檐,下面几根柱子用什么来表示啊——丁。(适时用幻灯片呈现亭字的小篆写法,进一步感受字形与图的联系。)。

5、你们看,这个字多么像这座小亭子啊!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我们一看到“亭”这个字形,就能想到小亭子的样子。

6、一起读准它的音。停:

1、演示课件。

2、你们看啊,有个人走过来啦,到了亭子边,怎么样啦?

3、出示“停”字。读准字音。

4、谁来讲讲它的意思?

6、除了“停下来、停住”,生活中停还可以用在哪儿啊?比较:

1、出示:“亭”和“停”。

2、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意思却各不相同。

(1)指亭。读,什么亭?

(2)加个单人旁呢?

(二)教学“鸟”和“鸣”鸟:

1、看,树林里还有小鸟呢!

2、出示:“鸟”。

3、“鸟”是个熟字,你们看,“鸟”的字形多像只小鸟啊。我们一看到“鸟”这个字,就能联想到小鸟的样子。(教师适时出示鸟的古体字,甲骨文和小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

鸣:

1、“鸣”是这节课要学的生字。谁学会了,谁能读准音,说出它的意思呢?

2、边演示边说,一看到鸟字旁边有个口字旁,就知道是小鸟张着嘴叫,就是“鸣”。

3、多有趣啊。读准它的音。

4、鸣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5、听鸟鸣的动听声音。

(三)教学“闻”。

1、有个小朋友听到小鸟叫得这么好听,他在做什么?(出示ppt图片)。

2、出示“闻”字。

3、谁能读准它的音,说出它的意思?

4、打开门,干什么呢?(用耳朵听)这就是闻。这个小朋友真会学习,不仅读准字音,还说出它的意思。

5、“闻”这个字很好记,听的时候要用什么?所以门字框里有个耳。

6、一起读准这个字。

7、闻就是听的意思。想想平时闻字还在什么地方用到呢?

8、“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你们听过吗,是什么意思呀?(闻就是?见呢?那百闻不如一见呢?)。

(四)比较总结,归类:

1、为什么老师把“亭”和“鸟”放在一起?象形字(写字就像在画画)。再请同学说出几个这样的字。

2、“停”和“闻”,形声字。简单总结,再请学生举例。(如,识字4中的生字。)。

3、“鸣”会意字。(一看到字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举例。

4、汉字有趣吗?古人真是太聪明了!

(五)奖励游戏:猜字谜:一人靠在大树上。

鸟在枝头叫。

一人来到小亭边。

一只羊儿张口叫。

四、编故事,讲故事。

1、看着书中插图编一个小故事,能用上刚学的生字就更棒了。

2、学生编故事,交流。

五、读小诗。

1、同学们编的故事被写进了一首诗里,快来读一读吧。2读准生字,读通读顺即可。

六、巩固生字,指导写字。字形:讲解并范写。

闻:门字框竖要直,横要翘,折要直,钩落地,耳字不能写得满,长横不要连着门子框,要留缝隙。

亭:注意起笔的位置,两边要匀称,中间秃宝盖要注意压在横中线上。

鸣和停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鸣的“口”字的上横应与点对齐。

2、布置作业:

亭鸟象形字停闻形声字鸣会意字。

1、继续练习书写生子。

2、朗读小诗。

小学课文《林海》的教学设计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小学课文《黄山松》教学设计

《黄山松》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佳作,展现了黄山松的三种特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黄山松“坚韧顽强、一心向阳、团结力强”的赞美。

鉴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放手自学,读中交流,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关注表达上的特色。

借助这个窗口,鼓励学生走进丰子恺,了解作者,多方阅读。

小学课文《黄河颂》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三、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四、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五、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六、内容研讨。

提示: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七、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八、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课文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画家虚心的优秀品质和牧童敢于向别人提出意见的精神。

3、练习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练习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感悟人物品质。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板书,设疑引入。

(教师板书牧童和画师,把它写成一大一小)。

师: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齐读课题。

那么这个小小的牧童和大名鼎鼎的画家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呢?

(评析:教师利用把“画师”写大,“牧童”写小的视觉误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畅所欲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铺垫良好的氛围,老师“他们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看似平常,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生自读课文。

2.看看你又认识了哪些词语朋友?(课件出示词语)。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

1、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戴嵩很著名、画画得好呢?请大家细细地默读课文1—4段,用笔画出来。然后和同桌相互读一读。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一: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2、(读懂句二: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相机认读“价”“购”。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说明戴嵩的画特别受到大家的喜爱?(这句话哪个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说你的理由)(没有不、争着购买)。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戴嵩的画不仅画得好,还画得很快呢。

3、(汇报句三:戴嵩沉思片刻,决定画一幅《斗牛图》。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沉思片刻就是想了一会儿。戴嵩胸有成竹,很快就想好了。还有什么词说明他画得快?(一会儿……一会儿……)。

师:是啊,戴嵩的画技真是太高超了,谁能用这个关联词说个句子吗?

这儿有两个词写得特别好,是哪两个词呢?

(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齐读这段)。

(评:这一片断的教学有两个亮点:一是在词语的理解上。低年级的孩子不能以理性的思维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需要老师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或者通过直观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逐步把握词语的深度。教师出示徐悲鸿的马图,引导学生对“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丰富的表象,感受画家绘画的娴熟。二是在语言表达训练上。克拉申认为,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是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这节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戴嵩画艺之精湛时抓住“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子反复诵读,让学生品读感受,引导学生练习运用这些关联词语说话,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这对低年级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是大有益处的。)。

师:戴嵩的技艺如此高超,围观的人是赞不绝口。(指名读三四自然段)。

师:这里有三个词语都是赞美的近义词,请你把这三个词语找出来,用笔圈记。(夸赞、称赞、赞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词。

师:咦,同学们,围观的人只有。

师:谁还来大点声喊一喊?(生读)。

4、师:面对小牧童的批评,戴嵩是怎样的.态度呢?到底是大画家画错了,还是小牧童说错了?我们读一读5、6自然段就知道了。

指名读读戴嵩的表现。

和蔼是什么意思?那咱们再来读读这一句。(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师:从戴嵩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虚心。

师:你们认为牧童说的对还是不对?为什么?

师:是啊,当我们发现了别人的错误时,就应该勇敢的指出来。

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感受?

(评点:这一部分是师生、生生、及文本对话的重要环节,对话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对文本细读后会抛出怎样的话题。温老师以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浮现画面,深入感悟人物语言的刻画,进而感受人物品质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读读议议中树立起画师与牧童的人物形象。

四、拓展升华。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吗?

2、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不论是大画家的虚心,还是小牧童的勇敢都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习。那你觉得老师刚开始这样一大一小写课题还合适吗?(集体改课题)。

3、齐读课题。

(评点: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主要标志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人物评说,这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化与概括,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的一次训练。)。

(总评:1、写文章讲究前后照应,课堂教学也要前后照应,让学生在心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圆。本课的教学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画出心中的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以“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最后让学生发表对老师书写课题的评议,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训练语文表达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将语言和思维表达训练落到实处。整个教学走了一个来回,把小画家的品质和画家的人格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