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王安石泊船瓜洲教案(优质14篇)

时间:2023-12-11 23:24:03 作者:GZ才子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

泊船瓜洲教案

(吴方口述父母出门打工临行时的那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谁还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能讲讲你当时的心情吗?能讲讲你父母当时的种种表现吗?可以小组互说。

(学生自由述说。非典期间,我曾统计过,班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出门在外。)。

师:谁能告诉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呀?

生:(齐)中秋。

师:想一想你那远离家乡的父母,现在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的父母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学生们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感情已被充分调动出来。然后我再把话头一转,切入到了今天要上的两首古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读读思乡诗?谁又愿读读思亲诗?

(指名读。)。

师:哪一个敢站起来说:我比他们读得更好?

(再读古诗。)。

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吧!可独立完成,可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学习古诗。)。

(有少数同学跑去看唐雨湮的图。我说:想去看的都去看一下吧!)。

学生的思维就在此时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已懂得去寻找自我了。这时,我开始活动了:“你还没找到好的方法吗?那我建议你就用老方法吧!”、“你的图画得好像不对呀,在地图上方向应该怎么标示?能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画正确这幅图吗?”、“你想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学习《游子吟》吗?你的方法真好!”……。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老师很高兴。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呀!我建议一首一首地汇报,大家有没有意见呀!

(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学习的是《泊船瓜洲》。我来汇报一下吧!我是用图的方式来理解诗的。老师,我能把图画到黑板上吗?我点点头。他跑到前面开始画起来。

师:还有谁学习了《泊船瓜洲》?

生2:我是学习的《泊船瓜洲》。

师:你学习了吗?

生:学会了。

师:你这么肯定?

生:我想应该是吧。

师:我们大家考考他好吗?看谁的问题能把他难倒好不好?

(学生开始积极“发难”于他:请问诗人在哪里?他的家乡又在哪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诗中哪个词写出了季节?……学生逐一提问,他逐一回答,碰到疑处各述理由,集体确定。)。

(生1悄悄对我说:老师,我画好了。)。

师:好,我们等会儿再考他,现在来看看小画家的杰作吧。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吗?生1指着图画讲解。

生:老师,他有个地方画错了吧!诗句题目说:泊船瓜洲,他的船画到京口去了。这一说,同学们一看,真的画错了。

师对生1说:你能自己改改吧!(生1改)。

师:看来他是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再来看看他还有没有粗心的地方呀,不过,你可要找到证据了再说话哟!

(学生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图画。)。

生:老师,他的钟山也画错了!

师:你能告诉老师钟山是什么地方,应该画在哪里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确定他错了的。

(关于这个钟山,有不少同学没弄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有了争议。通过他们自己说理,辨论,终于确定了答案。)。

下课铃响了。

泊船瓜洲王安石背景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因为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复相位,他与儿子先乘船至镇江,后乘马赴京。王安石舟至镇江(即京口),时值仲春,他吟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很合乎情理的。王安石想到第一次为相的任上,不仅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对新法竭力攻击,而且神宗对新法也犹疑反复,因而他复相赴任时对仕途业不十分乐观,不免流露出对恬淡超脱生活的留恋和向往,“明月何时照我还”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显而易见,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字里行间,贮满忧郁、伤感、消沉之情,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

家乡指的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抚州),非常明确。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之“乡”指的并非王安石的出生地江西临川,而是已被王安石当作第二故乡的南京。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他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王益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等地方官二十多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其母吴氏从小好学强记,为人通情达理。王益任临江军(今樟树市)判官时,王安石出生于此,王益调任江宁(今南京市)通判,全家迁往江宁。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治平四年(1067)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熙宁三年(1070)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

变法触犯了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特别是曹太后、高太后的顽固阻梗,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熙宁七年(1074)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泊船瓜洲教案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见。

2、紧扣“还”体会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1、(配乐播放月亮图)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古诗:《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

2、师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诵诗句。

1、板书“泊船瓜洲”,解诗题(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2、多种方式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3、小结读诗感受。

1、出示诗的前两行,借助注释,了解大概意见。

2、(课件公示)诗中的三个地名,体会诗人离家近还是远?为什么?

3、小结:作者想念家乡,虽然实际距离遥远,可在作者心里,家乡都是那么近,我们体会到作者想家之情,带着这份感觉读诗的前两行。

4、出示后两行,说说大意。

1、春风又绿江南岸,读到这行,我们来了解诗人作此诗时的一段小故事(阅读书上24页的资料袋,师用课件出示)。

3、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用语言描绘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又”字说明什么?

过渡:诗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来了,可我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来呀?

1、遥望美丽的故乡,遥想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回顾诗的前两行,了解诗人离家近应该还。

3、想象诗人在家中度过的难忘时光,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写下来。

4、对比此刻的心境,诗人现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免产生疑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了解写作背景,探寻诗人思家切而不能还的心情。

7、诗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畅谈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板书:

靠家近。

“绿”离家久“还”

思家切。

泊船瓜洲教案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写诗情景:

泊船瓜洲教案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

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静结合,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写诗情景。

王安石泊船瓜洲教案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文档为doc格式。

王安石《泊船瓜洲》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半山的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也不知绿了。

多少次,春风在,明月在,思乡之情也在。

一个“绿”字,年复一年,染遍千山万水,染遍游子的思乡之情,

江南一幅万里长卷,亦被这春风染出了灵气。

王安石《泊船瓜洲》

【内容】: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半山的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也不知绿了多少次。春风在,明月在,思乡之情也在。

一个“缘”字年复一年,染遍千山万水,染遍游子的思乡之情,江南一幅万里长卷,亦被这春风染出灵气。

王安石《泊船瓜洲》解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注】。

温暖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说明】。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赏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写江南春景与思乡之情,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上句写春景只用一个“绿”字,看似简单平实,实际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果,传说王安石为了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余次。“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这样就使得景物有一个变绿的动态过程,把春风的那种奇妙的功能凸显出来。春风不仅有这么大的.能力还很有情义,能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眺望家乡,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一个“又”字,融情于景,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泊船瓜洲》教案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王安石诗泊船瓜洲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王安石《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泊船瓜洲》教案

1、读准“间”、“数”、“重”的读音,理解“又”、“绿”两个字的用法。

2、在了解作者的经历及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以一诗带多诗,拓宽学生视野。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初读古诗,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通过课前的预习,老师想检验一下大家读的情况。(1).指名读。

(2).读准字音与节奏。

王安石这一生可谓是非常坎坷,作为一名大政治家,哲学家,写作此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那时正是王安石变法的初期,此时身为宰相的他正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他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很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后来变法遭到失败,王安石也被废除了宰相,《泊船瓜洲》写于1075年初,当时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担任宰相。他便乘船从京口渡江到达瓜洲,此诗抒发了他赴任途中到达瓜洲时的心情。

二、精读品悟深度探究

1、出示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提纲走近这首诗。

(1).运用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的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2).对于不懂得地方可以问问身边的同学,如果解决不了提出来和全班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理解绿的用法

(2).试着背一背描写江南风光的诗句

(3).理清“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

3、探究诗人情感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远。为什么作者只说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作者虽然人在途中,身向远方,然而心系家乡。思乡之情跃然纸上。背一背其他的思乡诗。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第一次变法失败,宋神宗第二次要他当宰相继续推行变法,他曾经两次请辞都没有成功,可见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重心不在“绿”而是“又”。无情之风尚且知道一年一年“又”回到江南。而作为对家乡情深意浓的诗人,却恰恰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的重登仕途,这里有自责,更有着人生的无奈,还有着对前途的担忧,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又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乡愁的自然流露。

(1).指名读诗。

(2)、尝试背诵

4、回顾《梅花》这首诗

诗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宋神宗对变法越来越动摇,王安石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不久王安石再次辞掉宰相一职,重返家乡,这首诗写于他第二次辞官之后,作者借梅花傲霜斗雪的性格表现自己未能忘怀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王安石辞官之后,守旧派掌权,他所实行的新法被一一废除,不久,王安石郁郁而终。

三、课外推荐续读升华

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诗写得好,词也是一绝,欧阳修曾经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找了一首他的《桂枝香》,希望大家课后仔细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担忧前途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