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论语心得体会(优质15篇)

时间:2023-12-11 20:58:55 作者:琴心月

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实际工作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心得体会范文选自各个领域,各具特色,值得大家参考学习。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一本流传至今的古代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学生的学生记录下来,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教诲。作为顶级的圣人,孔子对人生智慧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他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真理,下面我将对《论语》的几个关键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

首先,《论语》中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修行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准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强调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以及要有度量、包容和宽容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的稳定,需要每个人内心的修炼和思想的提升。因此,个人的成长和修养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提升的方向。

其次,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和素养。他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他的教育观念不但引导学生在知识上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道德上成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人。这种以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与现代教育思想中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是一致的。

同时,《论语》中关于政治智慧和管理能力的反思也是不可忽视的。孔子强调要以德治国,他的统治理念不是建立在权力和压迫上,而是建立在道德和善治的基础上。他更注重聆听民意,善于团结和调动人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而言,我们应该汲取孔子的智慧,注重公正、善治和人民利益,不断提升我们的政治智慧和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论语》中还强调了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我们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求知的愿望。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可以增长智慧,提升自我,使自己走得更远。正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有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最后,《论语》中充满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孔子告诉我们要追求真理和大道,要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坚守自己的内心和原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综上所述,《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著作,其中包含的智慧和真理对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应该对个人修养、教育理念、政治智慧、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有更深入的思考。只有真正理解和融入这些智慧,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

论语心得体会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在我精读《论语》后,我深有体会,下面将从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家庭伦理、为政方略以及修身养性五个方面展开谈论。

首先,教育思想是《论语》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道德修养。他主张以教为主,以德为先。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德育。《论语》中有句经典的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表明孔子认为,知识对于人来说,就像水一样重要;而仁爱之情,则如同山一样不可或缺。这个思想使我明白,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通过教育使他们成为品德良好、有道德修养的人。

其次,《论语》中的道德规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准则,比如仁爱、孝顺、忍让等。在孔子看来,道德规范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这使我深受触动。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以真诚的心待人,不要对他人做出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只有按照这样的道德规范来行事,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有爱的社会。

第三,《论语》中的家庭伦理给了我很多思考。在孔子看来,家庭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石,家庭的和谐与不和谐直接影响到了人的品德修养。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这表明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首先要在家庭中学会做一个守法守礼的人。这使我明白,要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要从家庭做起,要在家庭中学会做一个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人。

第四,《论语》中的为政方略给了我很多启发。孔子强调了为政者要守正,要以德为先。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提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说明一个好的政治家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们要有道德引领群众,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化人们。这使我明白,为政者要以德为本,只有懂得尊重、正直和行善,才能够为民众谋福利,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论语》中的修身养性给了我很多启示。孔子认为,修身养性是一个人成为有品德的人的基础。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修身养性,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只有内心强大,不断自我完善和修正,才能够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总的来说,《论语》中蕴含着很深的智慧和启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关于教育、道德、家庭、政治以及修身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精读《论语》,我深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深刻影响了我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养分,相信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变得更加优秀和有价值。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而作为《论语》的读者,我们也应该深入理解其内容,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本文将从我的角度出发,分享几个关于《论语》中的心得体会。

二、孔子的仁德之道。

孔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将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德观念推向了高峰。《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准则。在《论语》中,“仁”体现着一种宽容,一种善良和体恤他人的品质,这一品质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的关键所在。

另外,孔子也极为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说明了孔子提倡的“以礼相待”的人际交往方式。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学习,他认为知识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论语》中不仅有各种学问的讨论,更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很多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式和心态。

在当今社会,时刻学习是一种常态化的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快速变化、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自我提升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论语》中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都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重要原则。

四、谦虚的美德。

《论语》中一些和谦虚有关的句子也颇有启示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内容都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从中获得正面的引导和启示。

人们普遍意识到,谦虚是一种美德。拥有谦虚的品质,可以使个人更加接受反馈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快速发展。此外,谦虚的态度也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五、自律的价值。

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种自律的价值,为人处事应该有一些原则和规范。《论语》中的句子“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忠告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切实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自律。

事实上,只有自律才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个能够自律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标来行动,并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自律不仅使个人奋斗更有价值,甚至能够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与环境。

六、结语。

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论语》的思想进行了整理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无论是心境还是人生,都需要借助优秀的经典来引导前行。而《论语》恰是这样一部经典,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现实价值,给我们的人生注入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对此,我们都应该谨慎对待,认真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其悟思于心,应用于生活。

《论语》心得体会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论语》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开篇)。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名著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阅读《论语》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儒家思想,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使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深邃的哲理和远见的魅力。下面将结合自身体验,分为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理想人格的塑造。

《论语》以孔子的言行为蓝本,塑造了一系列儒家理想人格。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表面上的言辞和外貌虽然可以欺骗别人,但真正的仁爱却不是凭借这些外在条件获得的。这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要真诚相待,以真心换取真心。此外,《论语》中还有关于君子修养、孝道、忠诚等方面的讨论,这些道德准则对于我们明确人生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段:教育理念的启示。

《论语》中讨论的教育问题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表明学习应当以实践为基础,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此外,《论语》还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人探讨问题,我们可以开拓视野、获得新的见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当今社会,这些教育理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面对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

第四段:治国理政的借鉴。

《论语》中有关治国理政的话题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认为对于一个国家的良好发展来说,道德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个君子应当以身作则,以高尚的品质来影响他人,推动社会的进步。他还提倡礼乐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礼乐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增进和谐与进步。这些治国理念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改进现行制度的方向。

第五段:个人修养的反思。

在读完《论语》之后,我对自身的修养也有了更深的反思。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观点。这告诉我们,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乐于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取得进步。同时,《论语》还告诫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视甚高。我深受启发,决定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身修养。

总结:

《论语》是一本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从塑造理想人格到教育理念的启示,再到治国理政的借鉴和个人修养的反思,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美好的人格,发掘自身潜力,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在当代社会中,仍可以从《论语》中找到很多适用的智慧,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明智而自信地前行。

《论语》

《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记录,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论语》,我得到了许多启示和体会,这些理念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通过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智慧的生活导师。孔子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他提倡的“君子”观念,即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通过研读《论语》,我意识到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首先要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仅要具备知识,更要将其融入生活,使之成为一种乐趣。

其次,孔子的思想强调的是正直与诚信。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行有不悔之心,言听计从,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孔子常常强调忠诚的重要性,他说:“北面而立,而不忘其所以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各种诱惑和困难,但通过《论语》的启示,我明白了只有坚持正直和诚信,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个体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孔子认为,在教育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而学生则应该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和探索答案。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是没有用的。通过读《论语》,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领悟事物的本质,并得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

第四,孔子的思想主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并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来处理人际关系。他强调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应该互相支持和帮助。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行动中始终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利益。通过这些理念的指导,我在与他人沟通和交往时更注重互相尊重和理解,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这不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也为我获得了更多的友谊和支持。

最后,孔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和指导。他特别强调了人生的价值观和目标,认为一个人应该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和完美。他说:“君子不器”,这意味着一个人不应该局限于狭隘的标准和目标,而是要超越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境界。通过研读《论语》,我明白了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努力追求真理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地体会到孔子的智慧和思想的价值。他的教育理念、人际关系观和道德准则都对我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通过学习和应用孔子的思想,我不仅得到了个人成长的指导,也为实现社会和谐与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相信只要我们牢记孔子的教导,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就能够成为真正有修养、有品质的人,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心得体会

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条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愿作这只孤独的小船,随着碧波荡漾在沉静的大海中,宠辱不惊,朝着前方行驶,感受着阳光的温暖。

高中时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明理。我们已不是懵懂的小孩,我们学会了孤独,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化解。我们接触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体会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心智也更加成熟。回想从前每日所思所想,不禁好笑。一个从未经历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乳臭小儿,整天沉浸在自己所设定的悲伤情境中,为各种琐事烦心,现在看来,不过是些无病呻吟、自怜自哀的笑话罢了。如今的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体贴那些是非冷暖,我想,这并不是虚伪,而是更加温亲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如今的我们,再也没有了一个人的不知所措。我们慢慢沉溺于一个人的世界,学会了面对繁华喧嚣过后的清冷,学会了忍受孤独与寂寞,就像那只孤独的小船,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如今的我们,再也没有了对人情冷暖的过多伤感。我们慢慢习惯于客套和僵硬,却仍保持那颗温暖的心,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值得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去认知社会,感悟世界,将那些琐碎、无所谓、负面的东西过滤。

如今的我们,更加感激生命的伟大,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更加向往未知的世界。随时光流逝,看着身边的生老病死,我们不禁感动于生命的神奇,感慨于生命的脆弱。于是,我们在努力着,努力让自己的生命不留遗憾。我们在向往着,向往未知的国度、不同的文化,向往世界的无边与奥妙。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在不停运转,生命在不停消逝,我们也在不停成长。被岁月拔节,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淡然,学会了怀着一颗敬畏天地、敬畏生命的心,在这个迷蒙慌乱的时代里,为自己的未来奔腾!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传承与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智慧和力量,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在《论语》中,孔子教导我们要重视修身养性。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告诫我们要不断学习,并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不断地自我充实,才能够提高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的水平。此外,在《为政篇》中,孔子提到:“君子以修身为本。”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不能修好自己,就无法做好他人。因此,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通过学习、探索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论语》中的言论深入浅出,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道德与修养的重要性。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以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永远发光发热,给予他人力量和希望。而在《学而篇》中,孔子则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使我明白了我们在待人接物中应该宽容、友善、善良。只有以道德为准绳,才能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三,《论语》给了我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即友谊与教育的重要性。在《子贡篇》中,孔子说:“朋友之于人也,可以无所不通。”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交友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交友圈将影响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在《为政篇》中,孔子又说:“教民几利,循私几至。”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力量,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弥补私心的缺陷,使个人和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在《孝经》中,孔子说:“养不敬,何以别之?”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父母养育之恩是无法言尽的,所以我们应该孝敬父母,用真心去照顾、敬爱和尊重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而《论语》的阅读重新唤醒了我对家庭、亲情的重视和关爱。

最后,《论语》中强调了礼仪和敬畏之心。在《季氏篇》中,孔子提到:“字之得之也,乐之也。日日夜夜,无所不盛。”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应该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他人的感受,并追求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同时,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到:“齐明盛服,非礼勿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对他人怀有关心之心,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论语》,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心得体会。《论语》中充满了智慧和道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处世、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它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儒家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启示录。读书使人完善,读《论语》则使人更能明白如何正确地生活。希望这种智慧与启迪能够一直陪伴、指导着我们的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论语》心得体会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从而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书中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我们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于丹又说:“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便便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的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麽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麽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因此,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顺心的事,我们如果多想一次,多说一次,就会多一次痛苦的体验,何不少去想它呢?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那麽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直就是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效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因此,宽容的朋友,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时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就去和广见博识的朋友聊聊,让他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这时,你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灵也跟着放松下来。

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

论语心得体会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论语诵读串词。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浅谈威妥玛《论语》译本。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

关于论语的演讲稿。

论语心得体会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细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北师大教授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将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论语心得》包括“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首先: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

其次:尽可能的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而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源于心态不同。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祥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现代社会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关联。

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论语心得体会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