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分式方程教学设计(专业24篇)

时间:2023-11-30 14:13:38 作者:ZS文王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些常用的教学计划模板,供大家进行教学计划的编制和整理。

穷人教学设计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分层。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一段分三层,该怎么分?并说出理由。

(2)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探望西蒙的?

师总结:在丈夫出海未归,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海浪汹涌澎湃,心中焦急、忧虑时,心中还惦记着生病的邻居,可见桑娜对邻居的关心是真挚的。

(3)课文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桑娜对邻居发自内心的关心呢?

2、理解第二层:

默读课文,思考:桑娜进门之后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3、理解第三层:

(1)个别读第三层,思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时,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吗?你从那里看出来的?(中等生)。

(2)理解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的意思。

(3)桑娜抱回孩子后为什么又忐忑不安呢?

理解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4、归纳段落大意。

三、理解第三段课文。

1、默读全段,思考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把这段分成三层,应该怎么分?

(2)讨论分层,并讲出道理。

2、理解第一层:

(1)渔夫终于回归了,这时桑娜的心情怎样?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朗读,进一步理解桑娜的心情。

3、理解第二层:

(1)这层主要讲什么?(学困生)。

(2)桑娜说这段话时心情怎样?(中等生)。

(3)练习朗读桑娜的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说完这段话桑娜沉默了这里的沉默表示什么意思?(优秀生)。

4、理解第三层:

(1)渔夫听了桑娜的话是怎么表示的?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2)练习朗读。

(3)理解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句话的意思。

归纳段落大意。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必做)。

2、抄写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选做)。

人教版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一、复习。

例解方程:

(1)2x+xx+3=1;(2)15x=2×15x+12;。

(3)2(1x+1x+3)+x-2x+3=1。

解(1)方程两边都乘以x(3+3),去分母,得。

2(x+3)+x2=x2+3x,即2x-3x=-6。

所以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2)方程两边都乘以x(x+12),约去分母,得。

15(x+12)=30x。

x=12。

检验:当x=12时,x(x+12)=12(12+12)≠0,所以x=12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3)整理,得。

2x+2x+3+x-2x+3=1,即2x+2+x-2x+3=1,

即2x+xx+3=1。

方程两边都乘以x(x+3),去分母,得。

2(x+3)+x2=x(x+3),

即2x+6+x2=x2+3x,

亦即2x-3x=-6。

检验:当x=6时,x(x+3)=6(6+3)≠0,所以x=6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二、新课。

请同学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答:骑车行进路程=队伍行进路程=15(千米);

骑车的速度=步行速度的2倍;

骑车所用的时间=步行的时间-0。5小时。

请同学依据上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方法1设这名学生骑车追上队伍需x小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2×15x+12。

方法2设步行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速度为2x千米/时,依题意列方程为。

15x-152x=12。

解由方法1所列出的方程,已在复习中解出,下面解由方法2所列出的方程。

方程两边都乘以2x,去分母,得。

30-15=x,

所以x=15。

检验:当x=15时,2x=2×15≠0,所以x=15是原分式方程的根,并且符合题意。

所以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15千米30千米/时=12小时。

答:骑车追上队伍所用的时间为30分钟。

指出:在例1中我们运用了两个关系式,即时间=距离速度,速度=距离时间。

如果设速度为未知量,那么按时间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如果设时间为未知量,那么按。

速度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所列出的方程都是分式方程。

s=mt,或t=sm,或m=st。

请同学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答案:

2(1x+1x3)+x2-xx+3=1。

指出:工作效率的意义是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2x+xx+3=1。

1-2x=2x+3+x-2x+3。

用方法1~方法3所列出的方程,我们已在新课之前解出,这里就不再解分式方程了。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1。甲加工180个零件所用的时间,乙可以加工240个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少加工5个零件,求两人每小时各加工的零件个数。

2。a,b两地相距135千米,有大,小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大、小汽车速度的.比为2:5,求两辆汽车的速度。

答案:

1。甲每小时加工15个零件,乙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

2。大,小汽车的速度分别为18千米/时和45千米/时。

四、小结。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与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解分式方程必须要验根。一方面要看原方程是否有增根,另一方面还要看解出的根是否符合题意。原方程的增根和不符合题意的根都应舍去。

135x+5-12:135x=2:5。

解这个分式方程,运算较繁琐。如果设间接未知数,即设速度为未知数,先求出大、小两辆汽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它们从a地到b地的时间,运算就简便多了。

五、作业。

1。填空:

(3)把a千克的盐溶在b千克的水中,那么在m千克这种盐水中的含盐量为______千克。

2。列方程解应用题。

(4)a,b两地相距135千米,两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大汽车比小汽车早出发5小时,小汽车比大汽车晚到30分钟。已知两车的速度之比是5:2,求两辆汽车各自的速度。

答案:

1。(1)mnm+n;(2)ma-b-ma;(3)maa+b。

2。(1)第二次加工时,每小时加工125个零件。

(2)步行4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404=10(时)。答步行40千米用了10小时。

(3)江水的流速为4千米/时。

《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教学思考。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3、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难点。

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2。

启发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3。

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活动4。

归纳小结拓展提高。

活动5。

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让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回顾梳理本节内容,拓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文档为doc格式。

穷人教学设计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查字典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八年级下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理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索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探索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帮助四川受灾的人们重建家园,某中学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20__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215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15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分别求出两次捐款的人数吗?

若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人,第二次捐款人数为()人。

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为()。

这个方程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与以前学过的方程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式方程。(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以前学过的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这类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整式方程。

反馈练习。

解方程(解上面练习中的第三题)。

师生共同回顾:解整式方程的步骤。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集体补充步骤)。

解方程:20__∕x=2150/x+15。

解: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15),得。

20__(x+15)=2150x。

x=200。

则200+15=215。

检验:把x=200代入原方程,

因为左边=10右边=10。

所以左边=右边。

所以x=200是原方程的解。

一是去分母,二是解整式方程,三是检验。

4.例题解方程:

(生独立完成,师指导)。

分式方程的增根:不适合原方程的整式方程的根,叫原方程的增根.

师: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

[师]怎样检验较简单呢?还需要将整式方程的根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吗?

[生]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若使最简公分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若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是增根,必舍去。

三.应用升华。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解分式方程,明白了解分式方程的三个步骤缺一不可,我明白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

五.布置作业:

本小节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2.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八年级下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参看《三点一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投影)。

(1)注音。

髭髯鬈黝黑滞留禁锢颔首低眉锃亮。

犀利广袤无垠尴尬炽热。

(2)释义。

犀利器宇禁锢轩昂尴尬滞留。

鹤立鸡群正襟危坐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思考: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结合课后练习三)。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1)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2)略。

(3)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写托尔斯泰跟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文章的结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学生精读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丰富内涵。

四、联系背景材料,深层感悟思想内涵。

1.教师指名诵读课文6~9语段,请学生仔细揣摩课后练习二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意。

学生研讨后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2.合作研讨:

(2)练习四。

(3)练习一。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提示:

(1)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亡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2)、(3)略。

3.学生感情诵读全文,深入体会课文的描述手法和思想感情。

教师简要小结: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五、课堂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八年级下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和15000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为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km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的高速公路。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随堂练习。

(3)根据分式方程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七、作业布置:

穷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穷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齐读课题,揭示文体。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师:掌声送给她。清楚,简洁,就像她那样,带着这些追问,放出声音来,自己说说。

(三)小结读法,引向深入。

师:带着好奇心去追问,我们很快就能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其实,每一个普通读者都会这样去读小说。但是,小说仅仅这样读就够了吗?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故事。

(一)通过环境描写,探究桑娜起伏变化的内心。

1.初读环境描写,了解顺序。

师:故事发生在一户普通的渔家小屋里。那天晚上,来接着读——。

生: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师:屋外又是怎样的?你来读。

师: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生: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师:大海上的丈夫呢?又是怎样的?

生: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孩子们,你发现这是一段什么描写?

生:环境描写。

2.再读环境描写,勾画词语。

师:让我们再看这段描写,从小屋里到大海上,再回到——。

生:小屋里。

师:又到——。

生:大海上。

师:小屋里、大海上到底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这段话,勾出有关环境的词句。听明白了吗?开始。

师:你勾画了哪些词句?来,汇报一下。

生:我觉得大海上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小屋里却是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师:有补充吗?孩子们,看看,你还勾到了哪些?

生:还有波涛轰鸣,狂风怒吼。

师:还有没有,看看第一处小屋里还有什么?

生:还有火炉,还有桑娜正在补的一张破帆。

师:是的,小海里大海上就是这样的,一起读一读。

师:小屋里,接着读——。

生:火炉、破帆。

师:大海上——。

生: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又黑又冷。

师:小屋里却——。

生:温暖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

师:大海上又——。

生:波涛轰鸣、狂风怒吼。

师:汹涌澎湃的“澎”是后鼻韵,不好读,再读一次。

生:汹涌澎湃。

3.又读环境描写,探究心理。

生:还有渔夫的艰辛和桑娜关心渔夫的心理。

师:哪个词语你感受到了她对渔夫的关心?

生:心惊肉跳,写出了桑娜对渔夫的关心。

生:1.填一填,读读环境描写揣摩出桑娜的内心。

2.议一议,关注环境描写和桑娜的内心,竖着看、横着看你会有新的发现。

师:听明白了吗?拿出学习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师:写字的时候,注意大小一致,行款整齐,赶快把你们的想法写下来。

师:你们揣摩出了桑娜怎样的内心,交流一下。说说你们看法?

生1:我认为刚开始,桑娜的心情应该是放松而平静的。

师: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2:我们写的是心平气和。

师:心平气和和放松平静,意思差不多。继续交流。

生1:我认为当桑娜看到大海上寒风呼啸的时候,丈夫却又没有回来,这时她内心应该是焦急而又忐忑不安的。

师:同意吗?你有不一样的想法?说说。

生3:我觉得还有害怕,因为从又黑又冷这个词里面,我感受到了桑娜内心的害怕。

师:很会读书,担心害怕,一样的意思。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4:我认为桑娜还感到很紧张,因为又黑又冷写出了外面环境的恶劣,又能突出桑娜对丈夫的'关心。

师:紧张、焦急、害怕、忐忑,其实意思也差不多。接着交流。

师:好一个越来越担忧。正因为这儿是寒风呼啸,所以桑娜的内心是——。

生:焦急、忐忑不安。

师:正因为这儿是狂风怒吼,所以她此时内心是——。

生:心惊肉跳。

生:我读到了一个不顾自己辛苦而去关心别人的桑娜。

师:还有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桑娜?

生1:我读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桑娜。

生2:我和前面那位同学是一样的,我也认为桑娜很热爱生活。

师:爱丈夫、爱孩子、爱生活,她爱着自己的家人。

结合学习单,探究表达。

师:我们再回到这个学习单,继续汇报。竖着看这些环境,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形成了一个对比,把小屋的平静和大海上寒风呼啸的景象形成了对比,可以突出桑娜的勤劳。

师:还有吗?除了对比,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还能发现桑娜一家的生活环境是比较差的,很贫穷。

生:我发现竖着看,差不多都是反义词,因为火炉是给人带来温暖的工具,而寒风呼啸形容天气非常的冷,温暖舒适让人感觉很舒服,但波涛轰鸣又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生:当桑娜看到小屋里面的温暖和舒适,她对自己非常认可。可看到屋外的环境,她又表现出对丈夫非常关心和急切的心情。她内心是跌宕起伏的。

师:好一个跌宕起伏,起伏变化呀。

师:我们再把环境和内心联系起来横着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不一样的环境可以给人的内心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生:映照人物的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5.齐读环境描写,感受形象。

生读。

(二)通过心理描写,探究桑娜矛盾坚定的内心。

1.情境带入,找出心理描写。

生:忐忑不安。

师:文中就有这样一段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找找,看能不能找到?

生:第九段。

2.探究内心,感知矛盾坚定。

师:透过这段心理描写,我们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桑娜呢?孩子们,让我们继续贴近桑娜的内心,尝试着去探究,桑娜此时都有哪些感受?请小声朗读这段话。

师:你感受到桑娜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桑娜此时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

师:忐忑不安,继续汇报。

生:矛盾而且不知如何是好。

生:桑娜此时的内心是纠结的,她既为丈夫担忧,又想救助西蒙的两个孩子。

生:桑娜她现在的神情比较激动。

师:内心也激动。

生:桑娜现在是矛盾的,她关心丈夫又同情西蒙的两个孩子。

师:是呀,纠结、忐忑、不安,所有的感受纠缠在一起,正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桑娜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呀!)。

师:孩子们,桑娜的内心只有矛盾吗?再读读这一段话,你一定能够读出桑娜不一样的内心。看看最后。

生:桑娜此时的内心是犹豫的,她怕把孩子抱过来,自己的丈夫会反对。

师:因为矛盾而犹豫。再看看最后,除了矛盾,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我读出桑娜的不知所措。

师:所以矛盾。

生:我读出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师:那是怎样一种感受?

生:坚定。

1.议一议:?桑娜为什么会矛盾,又为什么会坚定?

2.读一读:带着你的理解,试着读读桑娜的这段心理描写给同桌听。

师:刚才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3.汇报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1)体会桑娜的矛盾。

师:孩子们,桑娜为什么会感到矛盾?

生:我认为她是因为担心家庭条件的不济和丈夫的责骂。

师:文中哪儿写到她们家庭条件不济的?

生:请大家把目光看到第二自然段的这一句:古老的钟发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还有这一句,桑娜深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里可以看出她们家非常的贫困。

师:是的,穷人的生活是多么多艰辛,多么的不易呀。还有没有矛盾的理由?

生:桑娜内心的矛盾是因为那两个孩子太小,不能同死人呆在一起,但他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不同意,因为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再加上两个,无异于雪上加霜。

生:因为桑娜非常爱自己的丈夫,她担心丈夫会为此不顾惜身体,从早到晚出去打鱼,害怕他会经历一些艰险。但她为什么又这么坚定,是因为她觉得这样做问心无愧,天经地义,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2)感受桑娜的坚定。

生:因为桑娜内心是善良的,她的善良会驱使着她去收养并抚养这两个孩子。

师:这是穷人善良的本能,掌声给他。还有没有坚定的理由?

生:我认为如果桑娜不去收养那两个孩子,孩子没有父母看管,很快就会死掉,因为没有食物来源。

生:善良。

师:如此的——。

生:高尚。

师:如此的——。

生:无私。

师:如此的——。

生:伟大。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我们心中那个桑娜的形象,又渐渐清晰了。

4.通过朗读,升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师:谁来读?读出桑娜的矛盾,读出桑娜的坚定。

生读。

师:我听到了桑娜内心的坚定,可她内心的矛盾,我没有听到。老师来读一读,可以吗?

师范读。

师:孩子,明白了吗?能不能再试一次?

生再读。

师:掌声给她。就是这样的矛盾,就是这样的坚定,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

师:孩子们,环境描写映照人物内心,心理描写直击人物内心。这正是托尔斯泰表达的秘,这正是托尔斯泰式的心理描写。

师:小说怎么读?我们可以像平常那样用好奇心了解故事情节,关心人物命运,还可以尝试着用探究心,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师:可是小说仅仅这样读就够了吗?下节课我们可以进一步走进托尔斯泰,走进其它穷人,走进穷人所处的时代,和穷人一起经历一段特殊的人生。

师:下课!

八年级下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从上期末我班同学数学成绩来看,相当一部分同学的成绩仍让老师不满意,虽然这次出题重点偏向函数及有关根式的繁、难运算,但从所学知识来说,基础还不是很过关,仍有相当部分同学对数学学科学得相当吃力,两极分化在我班较为明显,对优等生来说,他们能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而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够掌握成绩不容乐观,有近一半同学还须加强或加倍努力。上期末我班平均只有67分,而二班平均69分,一班平均74分,优生人数也不及其他两班。所以本人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在两方面提高,争取减少差距,让原本能学好的一部分学生冲上去,同时让班上学得吃力的学生多练、多听、多想及多问。

本学期教材共六章内容,根据自己认识,现对各章内容体系分析如下: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隐伏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以及不等式的概念。然后具体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的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简单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存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简单应用。

2.分解因式本章是在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分解因式是整式乘法的逆向变形,与整式乘法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分式化简、解方程等的基础。本章介绍了最基本的分解的方法: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从全章的引入到每一节课的引入,力图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本章力求通过分解数式与分解因式的类比,让学生体会、理解、认识分解因式的意义;对比整式的乘法设置探索分解因式的类比,让学生感受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之间的联系;通过设置恰当的、有一定梯度的题目,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当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还有必要增加一些分解因式的方法。

3.分式本章密切分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突出仰不愧天推理能力的培养,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法的形成;注重运算法则建立的过程和运算算理的理解程度,适当降低分式纯运算的难度。本章教科书呈现了大量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过程。

4.相似形本章从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成正比例线段、黄金分割、形状相同的图形入手,直观地认识形状的图形,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和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本质特征,探索和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断条件;通过测量旗杆高度以及相似的面积比和周长比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相似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内涵;同时,通过将一个图形缩放,了解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认识的图形与坐标、简单作图、估测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5.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本章在素材呈现上,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习题,以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多种方式呈现数据。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巩固了学生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

6.证明(一)前3期,教材对几何结论也曾进行过简单的说理,这里则严格步骤给出了它们的证明。虽然本章只是证明的初步,但是它对认识证明的必要性、引进公理的必要性,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定义、命题、定理等非常重要。同时,通过有着平行线和三角形的一些简单定理的证明,初步掌握证明的要求和格式,这对发展证明素养也十分重要。

本学期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所对本期教学进度作以下初步安排:

第3周(3.2-6)第1章回顾与思考――第一章测试。

第4周(3.9-13)2.1分解因式――2.3运用公式。

第7周(3.30-4.3)第3章回顾与思考――4.1线段的比(一)。

第8周(4.6-4.10)4.1线段的比――4.5相似多边形。

第10周(4.20-4.24)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回顾与思考。

第11周(4.27-4.29)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2周(5.5-5.8)5.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5.4数据的波动。

第13周(5.11-5.15)5.4数据的波动dd第5章回顾与思考。

第14周(5.18-5.22)6.1定义与命题――6.3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第15周(5.25-5.29)6.3关注三角形的外角dd第6章回顾与思考。

第16周(6.1-6.5)对第6章知识进行补充、规范。

第17dd19周(6.8-6.24)各章知识回顾及专题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针对上期自己在教学中还足的方面,我觉得还应在以下方面花功夫:虚心向他人学习,多听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的课,取长补短;备好每堂课;做好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尽量在课堂上讲懂,并让学生课堂上要练到位;批改好每一位学生的每份作业,学生的作业缺陷,师生都心中有数。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订正和掌握情况都尽力做到及时反馈,再次批改,让学生获得了一个较好的巩固机会,并要求学生不准抄作业,有不明之处,要问懂;做好课外辅导,这一点上期尤其不好。

总之,自己在第四期教学工作中要加油,才能不让自己落后于人。

八年级下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分式方程模型的过程,从分析分式方程的特点入手,引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通过解分式方程讨论得出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通过例题巩固分式方程的.解法,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分式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例子,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

2.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人教版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1.经历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原因,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4.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二、重、难点。

重点:

(1)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难点:增根产生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二)探究新知。

1、总结分式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求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巩固练习:判断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分式方程.为什么?

(1)2x+x-15=10(2)x-1x=2。

(3)12x+1-3=0(4)2x3+x-12=0。

2、阅读课本p77—78例1、例2并思考:

(1)与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异同点?解分式方程必需要.

(1)(2)。

3、自学课本p78—79页例3、例4,进一步熟练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1)21-x+1=x1+x。

(2)61-x2=31-x。

四、当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不足有:

五、当堂测试:

解下列方程。

(1)(2)。

(3)(4)。

人教版分式方程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的方式探究解分式方程的思路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回顾与思考、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感受过程、方法和数学思想,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关于分式方程的增根的教学,是通过创设小亮解法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阅读理解、动手解题等手段,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而不是由教师去讲解增根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本节课小结采取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形式。这种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置了独立思考的想象空间,提供了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能及时弥补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创设了条件和可能。不过,若时间允许的话,有些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

教学环节是否可行,最终是由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来检验和评价的。所以本节课的某些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完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穷人》教学设计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3、当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是怎样想的划下来,划好后大声朗读一遍。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5、我们体会到了桑娜的高尚品质,打开书看看,跟桑娜有同样品质的人还有谁,自己读12自然段。

6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穷人》教学设计

2、在文本整体联系中学习人物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突出主体所起的作用。

3、深入体会渔夫夫妇虽穷却能救人于危难的善良品质。

针对学生概括中出现的“忽略文章环境背景特征”的问题,通过“概括后表达出来的内容是否让听者感动”的讨论,感悟环境所写的“穷”的特点对文本主旨表达所起的作用。

1、体会第一二自然段的作用。

讨论:删掉第一二自然段,直接从“睡觉还早,桑娜……”切入写这篇小说,是否可以。

学生认真阅读删掉的内容,认识这两段话所写出来的“穷”的特点,结合课文整体,结合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讲“穷”与桑娜和渔夫善良品质表现所起的作用——突出了渔夫和桑娜的善良,使读者在对比和联系中能更加受到感动。

2、认识这是环境描写。

作者写出来的环境包括:

室外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室内环境、实践环境。

认识这些环境与穷的关系。

3、修改自然环境描写、家庭环境描写。

(1)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微风吹拂着窗户纸,海上风平浪静……。

与原文环境对比讨论:这样修改行不行?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修改不行,恶劣的环境下渔夫还出海打渔,能够更加突出桑娜一家的穷困特点。从而体会到:环境描写是与文本要表达的住址相联系的,要能够增进表达效果。

(2)修改家庭环境:

五个孩子在屋内睡着,其中,两个孩子在不断的咳嗽,大概患上了肺炎,但是家里没钱医治,不知道孩子是否能够活下去。

讨论:这样修改行不行。

引导学生认识:这样修改不行,联系全文来看,如果桑娜家庭是这样的,她首先应关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如果这样的环境,她还关注别人的孩子,收养别人的孩子,就不够真实了。

体会:环境描写,应该读表现人物,尤其是真实的表现人物,起到作用,要合情合理才行。

4、在全文的联系中体会“室内温暖”描写所起的作用。

(1)提出“室内温暖”部分,让学生读书,体会:这段描写,让读者体会到了什么。

桑拿勤劳、对生活热爱,充满希望。

(2)讨论:作者写桑娜勤劳,对于表现夫妻善良,有什么作用呢?不写行不行?

引导学生找到文章后半部分渔夫的话“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让学生体会“抱回两个孩子后,他们会怎样熬?”

讲桑娜的勤劳与“熬”建立起联系,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的勤劳,与将孩子抱回来是有关系的,是能够抱回来并且能够讲他们抚养大的前提。“室内温暖”——桑娜勤劳,是前提,后面的“总能熬过去”是照应——他们需要进一步克服艰难,过更加艰辛的日子,付出更多勤劳来养活七个孩子。这就是穷人善良的品质所在。

5、引导学生总结环境描写的所用:

提出课文中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描写,体会在这篇文章中,心理描写的作用。

1、让学生自读课文第9自然段,体会心理描写内容。

体会具体心理过程与“忐忑不安”的关系,体会当时桑娜的复杂心理过程。

2、用删改对比的方法,研读心理描写的作用。

讨论:如果删掉着一个自然段,课文情节不受影响,可以不可以呢?

引导学生体会:不行。与前文家庭的穷相联系,尤其是不了解丈夫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情况下,这样的心理描写,使人物表现更加真实,前面写了穷,这里的忐忑,就非常真实。如果不写,后面就不会出现“不约而同”的惊喜,读起来,也就没什么味道了——由于写了桑娜矛盾的心里,写了对丈夫的担忧,读者也会跟他一起担忧,结尾“不约而同”了,读者读到这里也会畅快的松一口气。

比较强调“在”和强调“这里”的两种不同读法,体会:那种读法更符合桑拿当时的态度变化。然后,联系一起朗读。

安排一个情节,请学生为情节补写一段环境描写,联系用环境描写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穷人教学设计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3、练习续写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了解当时俄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齐读课题《穷人》。

二、整体感知。

1、提问:文中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穷人?——桑娜和渔夫和他们的五个孩子;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

2、我们之前也学过许多小说,比如(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有什么?——环境、人物、情节。那么谁能结合这三要素,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齐读课文主要内容)。

三、体会“贫穷”

1、“渔夫的妻子……补一张破帆。”

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回来。”

3、“桑娜沉思……菜只有鱼。”

学生自由找出以上句子,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提示:用找关键词的方法,并指名朗读。

4、提问:“菜有鱼”和“菜只有鱼”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回答,指名2人有感情朗读。

5、提问:这样一个家庭,如果再加两个孩子,他们会过得怎样?——更贫穷,丈夫会更加?——不顾惜身体,桑娜会更加?——辛苦操劳。不仅没有鞋穿,甚至连黑面包也没得吃。由此我们看出这一家人?——生活贫穷。

6、师:同学们,我们虽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但可以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来体会,齐读这三句话。

7、提问:不仅是桑娜一家,还有谁也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西蒙。这样一群穷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屋外……拍打着浪花。”你体会到了什么?——环境恶劣。

8、提问: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的处境一定更加艰难了,像这样没有直接写出贫穷,却通过人物或环境描写来衬托出贫穷的手法,就叫做?——侧面描写。

9、师:伴随着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桑娜他们艰苦地生活着,齐读句子。但他们虽然贫穷,却拥有许多美好品质。

四、体会美好品质。

1、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他们拥有怎样的美好品质?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派代表发言——善良、勤劳。出示填空:桑娜和渔夫虽然生活贫穷,但他们却拥有()。

3、体会“勤劳”——“海上……睡着。”

提问:哪几个关键词直接写出桑娜勤劳?——“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白色”。所以即使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温暖而舒适”,孩子们才能?——“安静地睡着”。

4、体会“善良”——“她的心……不可。”

(1)提问:“这样做”指什么?——收养孤儿。

(2)指名读句子,说说从蓝字“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中体会到什么?——内心矛盾。

(3)具体说说这种矛盾,填空:如果收养了两个孩子,就会________;如果不收养,就会________。

(4)可她还是做了,而且非做不可。提问:这是个什么句子?——双重否定句。换成肯定句怎么说?——“必须这样做”,作用是?——加强语气。

(5)师:由此看来,桑娜内心经历了一番挣扎,让我们读出她这种矛盾又坚定的心情,全班齐读。

(6)提问:这样的心情在文中不止一处,谁能找到?——“她忐忑不安地想……也好!”

a、提问:哪个关键词最能概括她的心情?——忐忑不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心神不宁,七上八下。

b、提问:她会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学生自由想象并发言。

c、提问:除了关键词,作者还借助什么表达桑娜内心的矛盾?——省略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思维断断续续。

d、师:桑娜连思路都是断断续续的了,说明她心理既害怕又纠结,可最后还是做了什么决定?——收养孩子。

e、师:那我们在朗读时,也要读出省略号背后的害怕、犹豫和坚定,现在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自己用心体会。

f、指名2人有感情朗读。师评价:同学们感情真挚,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桑娜?——善良。所以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要关注标点符号的作用。

5、此时,渔夫回来了,桑娜还是告诉了他实情,对于她的决定,渔夫同意吗?——同意,读24段。

(1)提问:“皱起眉”、“严肃忧虑”是对渔夫的什么进行描写?——神态。这样的神态说明了什么?——问题很严重。但他还是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得把……醒来。”

(2)提问:找到哪个关键字?——“熬”,说明在他心中,宁愿(),也要()。

(3)齐读渔夫的话,感受其高尚品质。

(4)师:在体会人物品质时,我们除了关键词、标点符号之外,还能借助人物描写来帮助感受。

(5)师:桑娜和渔夫的物质生活虽然是贫穷的,但他们有着勤劳、善良的品德,现在你还觉得他们贫穷吗?——穷人不穷。

(6)全班齐读海明威名言——“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五、小练笔。

六、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作品《童年》、《少年》。

面生活贫穷勤劳关键词。

描环境恶劣善良标点符号。

写穷人不穷人物描写。

《穷人》教学设计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内容上有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难点是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拟定两课时达成目标:

第一课时安排自主学会生字,初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贫困。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则安排为抓住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的重点语句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并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对于课文所要赞扬的人物品质他们能有所感悟,但难免流于浅表。通过环境、语言、心理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以前也有所接触,但要他们灵活运用这种写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我想以本篇课文的学习作为学生练笔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我准备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层研读,从而感受人物品质。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句子,体会穷人的高尚品质。抓住桑娜抱孤儿回家后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桑娜与渔夫的对话这些内容组织学生深入研读。桑娜抱孤儿回家部分,重点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联系上下文了解“这样做”的意义,从这种矛盾的心理中,体会桑娜的善良品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组织交流: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为什么会想到这些?通过讨论明确: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明确: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接着让学生再读读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了解省略号的作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桑娜的崇高品质。桑娜与渔夫的对话部分,则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读出两人不同的性格。

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顾所学,体会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再安排练笔,仿照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写法续写故事。

第一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第二步、进入桑娜内心,感知人物品质。

第三步、感情朗读对话,体会渔夫品格。

第四步、展开合理想象,续编《穷人》故事。

《穷人》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等课程要求。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活动描写”“尝试心理活动描写”,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6个生字,会写17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理解“忐忑不安”。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抓住“忐忑不安”、“熬”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4、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1、抓住“忐忑不安”,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2、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指导写字。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托尔斯泰写的《穷人》,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穷”字是本课的生字,上下结构,注意写的时候穴宝盖下面的两点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力在穴下意为穷,来齐读课题《穷人》。

2、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这样说“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真如作家所说吗?(在课题上加?)让我们走进《穷人》来感受一下吧!

4、师范写,生练写,师生评议。(展示学生写的字)。

5、通过预习看看这几个词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6、出示“抱怨、寡妇、熬”(纠正读音)。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轰鸣”(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环境的词语。生再读)。

“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作自受”(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人心理活动的词语。生再读)。

7、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粗知大意。

2、指名说。(生说的啰嗦,教师点拨,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可以按照六要素来总结,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夜晚,什么样的夜晚?用上刚才读的词语,寒风呼啸的夜晚,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邻居西蒙死了。经过是什么?桑娜抱回了邻居西蒙的孩子,心情呢?忐忑不安的,结果呢?渔夫和桑娜不约而同收养了孩子。

3、你能完整的说一遍吗?(指名说)。

4、师总结,孩子们,虽然课文很长,我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总结课文是不是更简单?

(三)品读课文、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

1、切入课文,同学们,通过预习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说,对渔夫和桑娜……。

(我对妻子桑娜印象深刻,因为她虽然心里很矛盾,但还是抱回了邻居的孩子。)。

一、多角度理解“忐忑不安”

1、我和你的想法一样,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2、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3、指名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

4、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5、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学生交流)。

出示: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6、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7、指名说,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

8、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9、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10、指名有感情读“忐忑不安”。

12、指名说(桑娜脸色苍白……是他来了,不,没有人。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13、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14、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的心情?(预设:仔细看文中的标点)。

15、省略号。为什么?(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16、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

17、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

18、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1、出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2、课文第二自然段。

3、“受”的意思是?(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4、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生活更加艰难了。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是的,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5、谁来读出桑娜忐忑不安中的贫困?(指导有感情朗读)。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家里还能勉强度日。将会冻死。桑娜会心理不安,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

出示:宁可(),也要()。(引导学生说话)。

8、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9、善良、互相帮助的习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10、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11、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三、解读丈夫心理想法。

1、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把它划出来。(一个学生读)。

2、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熬)。

3、能给“熬”换个词吗?(挺——坚持——挨——撑)。

4、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善良和伟大。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

5、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

6、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他搔搔后脑勺。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7、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配乐朗读评议)。

8、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齐读描写渔夫的句子)。

9、这就是将善良深深印近灵魂的桑娜和渔夫。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

2、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3、穷人不穷,一起读课题“穷人”。

4、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标点的巧妙运用,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5、(课件出示)课下再读一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描写穷人的文章。

穷人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的能干、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通过感悟语言,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收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四、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一)谈话导入,交流、回馈预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它是一篇短篇小说。

(板题,读题)。

(交流预习成果)。

交流收集的作者的资料。

出示词语,认读。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探究,体悟情感。

文中的“穷人”指的谁?作者描绘哪个人物用笔墨最多?

请同学们先选择这些特点中的其中一个研究,具体步骤是自学后请同座位的同学坐在一起,讨论交流。

(四)交流学习,读中领悟。

(学生交流其它内容时,相机评价,并引导学生互评,体会桑娜的特点)。

1.重点指导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什么?

文中有两个词语准确地形容了这个渔家小屋(“温暖”“舒适”)正是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小屋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2.重点指导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体会桑娜的善良,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指导学生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体会“忐忑不安”的词意。

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后指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补充出来,指导读好省略号)。

教师质疑:刚才抱孩子时她是那样的义无反顾,现在为什么却忐忑不安呢?(相机指导学生朗读句段)。

教师范读后学生评点,由此巩固学习的理解。(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270个字,形象、细致地描绘出桑娜的心理活动,把善良的桑娜刻画得生动形象。今后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质量、性格。

(五)拓展阅读,情感提升。

(六)小结。

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托尔斯泰不仅把桑娜这个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渔夫这个人物同样写得非常精彩,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穷人》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之间相互关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贵品质。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人物的特点。

三、认识本课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本课生字词:心惊肉跳、勉强、倾听、探望、张罗、忐忑不安、自作自受、黧黑。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范读课文,学习课文,弄清人物关系,理清文章段落层次,试读课文,讲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二、三两段,总结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伏尔加河上纤夫》等。)。

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以及穷人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话。

听了一遍,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同情谁?你爱谁?

四、自学课文。

五、理清人物关系。

有哪些人物?

板书:

桑娜。

五个孩子。

渔夫(桑娜的丈夫)。

西蒙寡妇一个孩子。

谁是主要人物?

六、分段。

1、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

2、西蒙死了,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里。

3、渔夫归来,知道西蒙的情况后,主动提把孩子抱回家。

七、试读课文。

结合解释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正音:张罗、勉强、自作自受。

八、读讲第一段。

(通过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说描写的情境中。)。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

(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朗读时,这些一一交待清楚。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第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穷人》教学设计

1.读准“嗯”、“熬”等多音字,会写“虑”等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汹涌澎湃”、“熬”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主动钻研文本,多元解读,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与“不穷”,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

【流程预设】。

第一板块溯“穷”,整体感知。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

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

3.检查预习,正音。

4.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第二板块扣“穷”,研究表达。

1.读完全文,找不到一个“穷”字。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

(细读圈画——标序整理——小组分享)。

2.交流点拨,研究表达。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几个要点梳理作者是如何写出“穷”的:

a恶劣的天气环境;

b家中的陈设和衣食起居;

c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

d渔夫的'忧虑;

e西蒙死后孩子们入睡的细节。

……。

3.师生一起探究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睡觉还早”,从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感悟穷人之“穷”体会作品的“言简意丰”。

4.小结: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诗歌改写成小说,通篇小说没有一个“穷”字,但读来催人泪下。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第三板块品“穷”以写促悟。

1.这些穷人,真的穷得一无所有吗?细读全文,完形填空: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2.分享与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内容中,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

a恶劣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

c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

3.创生语境,迁移写作。

(创生写话语境——摹写人物内心——分享与交流)。

4.引读小说中作者对“睡”的细节描写,将情感引向高潮。

5.呼应导语,补充介绍翻译家草婴,倡导“以心换心发现经典”。

自选作业:

《穷人》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2、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3、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抓住关键词,了解桑娜的心理活动。

1、读课文第1到第11自然段。了解人物桑娜,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来。(忐忑不安)

2、板书:忐忑不安。

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1)思考: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他会说什么呢?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2)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4)再读课文9—11自然段。

三、根据桑娜的心理活动,患读课文。

我们知道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的事情,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看看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桑娜一家生活贫困: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都已经是深夜了,还没有回来,为了养家糊口,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深刻一边等丈夫一边织补破帆。

就是这样辛勤劳动,“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家境艰难,这种贫苦的生活是靠着桑娜勤劳能干和渔夫冒着生命危险来维持的。

教师这时可以追问,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家境虽贫寒,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2、你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读懂“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到8自然段),读一读,找出原因。

口头句式训练: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1)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2)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 。

(3)桑娜想:与其 ,不如 。宁可 ,也要 。

再读课文第3到8自然段,读出感受。

3、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学习“他会说些什么”“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

1、自由朗读课文,从第12自然段开始,读完全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沉默,请找出来。

(1)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

联系课文体会:

“沉默”这个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继继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读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丈夫对这个事有什么反应。

(2)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什么?(天气的恶劣和生活的压力使渔夫沉默了)

引读第12到19自然段,联系课文读理解。

2、桑娜是怎么对渔夫说抱回孩子的事的?渔夫又是怎么说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读第24自然段。联系渔夫的沉默,谈一谈从渔夫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好!

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熬”字反映出渔夫明知困难大,也宁愿自己多受苦。同时也体现了渔夫的坚强精神,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完全置于脑后,可见渔夫心地多么善良。

完成句子:

渔夫心里想:如果不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

如果把这两个孩子抱来, 。

与其 ,不如 。

宁可 ,也要 。

5、分角色朗读第12到27自然段。

二、展开想象,续写《穷人》。

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桑娜拉开帐子后,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桑娜和渔夫会怎么说?怎么做?

第二天,桑娜和渔夫会怎样跟孩子解释?

他们会怎样对待西蒙那两个孩子?

两个孤儿的命运将会怎样?

今后,桑娜一家人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本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蕴含了新的教改理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虽然是放下了架子,淡化了外在权威,真正是转变了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探究课文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师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意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本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真正从“师道德严的架子中走了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了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穷人》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虽然贫穷却拥有善良的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评: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评: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xxxxxxxxxxx;孩子们没有xxxxxxxxxxx;吃的是xxxxxxxxxxx,菜xxxxxxxxxxx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xxxxxxxxxxx!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xxxxxxxxxxx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xxxxxxxxxxx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xxxxxxxxxxx包住他们的小脚。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1)可以从以下内容提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桑娜一家人的生活,这两个孤儿的命运,合理展开想象,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再现主人公美好的心灵。

(2)小组互相说自己的想象、构思,并派代表在全班发言。全班评议。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七个小脑袋排成一排,其间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鼻翼在轻轻闪动,鼻尖渗出了细小的汗珠。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了一张椅子上,两手掩着脸,“我们怎么办呀?你看,他们睡的多甜多香,脸上还露着微笑,可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走了过来,拍了拍桑娜的肩膀,“喂,别急,我来顶着。你我少吃一口饭,就能把他俩给喂饱了,好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的拂晓,渔夫迎着海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诗人》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伶牙俐齿、呈现、真谛”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境创设,细细品读体味诗句,情感熏陶,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了解全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使孩子们感叹文字的强大生命力与变换无穷、净化心灵的魅力。

精学课文1-5自然段,品读体味诗句,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本课1-5节中的诗句是教学重点。要带领学生细细品读、体味,是帮助理解第6自然段总结段落乃至理解全文大意的途径与关键。)。

品读体味诗句。

教具安排:生字卡。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个神奇的人,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诗人(板书课题),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看看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样子的。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3、通读课文,正音。

4、回答:作者眼中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1、学习第1自然段:

(1)师:出示诗句:

“一池碧绿,映衬着白里透红的荷花。”

“蔚蓝的天幕,点缀着朵朵银花,片片白絮。”

(2)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指名生谈感受。

(4)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色彩美。

(5)师:这么美丽的画,诗人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用文字)板书:用文字。

2、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诗句。

“哗啦哗啦的雨声,吱吱喳喳的虫鸣,大自然的组曲想起来了。”

“公鸡的歌真了不起,喔喔喔——把黑夜拖走,喔喔喔——把太阳吊起!”

(1)自由朗读。

(2)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特点与差别,有的是雄壮之声,有的则是细碎活泼之声,它们都富有强大的生命力,都是大自然中得天独厚的音乐家。同时读出公鸡那了不起的感觉。

(4)指名读、齐读。

师过渡:多动听的声音呀!诗人本领真大,能让沉默无声的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你们觉得诗人了不起吗?诗人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绘、衬”等上排6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衬”是衣字旁,多一小撇;“斜、醉”俩字注意左右边的间架结构,都属于左紧右松型的,“哲”注意上大下小,而不是上下相当,上半部分左右不要离得太开;“齿”,注意下半部分的比例,人不要写得太小或太大,下面竖折竖的大小也要适中。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第二课时。

抽读生字卡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两首诗句:(小黑板出示诗句)。

“斜阳醉倒了,摔了个跟头,跌在西山后。”

“我张开心灵的翅膀,飞进云端逐彩霞。”

师:读了诗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首诗句:(小黑板出示诗句)。

“什么东西最具破坏力?是自满!”

“自满破坏的是什么?是前途。”

师:读了诗句,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发言。

师:诗人除了是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以外,你们知道诗人还是什么家吗?(文学家)从哪里知道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指名或齐读第五自然段,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看法。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为什么说诗人给文字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令平凡变得不平凡了呢?结合前面的任意出现的一首或几首诗句,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本段。)。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钦佩的语气。

师:是啊,这就是诗人,当你读这那些美妙的诗句……(师感情范读第6自然段,此段也是前1—5自然段的总结段落。)理解“真谛”一词。(做人的'深刻道理)。

师:诗人是如此的伟大,了不起,你们喜欢诗人吗?你们钦佩诗人吗?你们想成为诗人吗?不要以为老师又在吹牛,其实呀,诗,并不是难学的东西。只要你们按照下面这样做了,你们一定能成为了不起的诗人!齐读第7自然段。

学习“具、幅”等下排6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具”字里面三横;“肯”字注意上窄下宽,中间一横最长,“察”注意上中下结构,注意中间部分的写法与比例。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画家。

音乐家。

1、诗人魔术师神奇(用文字)。

哲学家。

文学家。

个人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理解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能力目标:用正确的方法维护集体的团结,在集体活动中,能与同学积极配合,团结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把个人融入到集体中去,珍视集体的团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国家民族观念、全局观念逐渐淡薄,个人利己主义开始泛滥,青少年容易受到腐蚀,影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所以,必须高扬集体主义的旗帜,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国家、热爱集体的、关心他人的良好风气,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也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本项目《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属于第二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生活主题中的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主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认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体会在集体中团结的重要性,落实的是课标中的“三1.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教材共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个人与集体不可分”引导学生认识集体的特征,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第二个层次“团结就是力量”主要引导学生在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团结对一个班集体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教材内容体现了开放性和实践性,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引领教学的操作性活动,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丰富的空间,真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体验和感悟。但是,根据学生实际、国家社会一年来发生的大事,教学事例、活动内容有必要做一些新的安排。

团结就是力量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从集体的角度,集体的力量来自团结,集体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团结,没有集体成员的团结一致也就没有集体的发展和利益,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讲团结、会合作是一个人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品质。

1、课前与美术老师联系,组织班级标志设计

2、搜集同学们成长历程中难忘的集体生活照片,办一次以《我生活过的集体》为主题的影展。

3、实物准备:八块红砖

六、教学过程:

(一)班徽赏析,导入新课

出示制作好的班徽,请同学解读:

正三角形从每一个角度看都是大写的八·一,组成一个温暖的家,四十七名同学在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二)美好回忆,形成认识

乐队、篮球队、校体队、合唱队等同学们畅谈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集体,以及在其中的感受。

师总结:集体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我们的班级、学校是集体,生活的社区是集体,将来工作的工厂、企事业单位是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一个大集团。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集体中度过的。

2、师:下列词语哪些表达的是集体

侯车室等车的人们教室里学习的同学们为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们中国女子举重队员们

学生讨论并总结集体的特征:集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在行动上相互支持,心里上相互依存,情感上融辱一共,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欣赏配乐散文《小水珠的遭遇》

有一滴小水珠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怀抱,他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被抛到了高处,刚被抛到高处时还有些害怕,但渐渐的,它就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炫目的阳光,亮丽的彩虹,湛蓝的大海,它陶醉了,没想到空中的景色这么美!小水珠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呀飘,忘却了一切。这时传来妈妈焦急的声音:“小水珠,快回来,太阳会把你晒干的!”小水珠满不在乎地回答:“妈妈,我再玩会儿,这儿太美了!”

可还没等它说完,一束强烈的阳光照过来,小水珠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说说感悟:小水珠为什么会消失?不想消失应该怎么办?小水珠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总结:个人的力量太微弱了。只有融入大海融入集体中才能生存下去。集体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是个人成长的园地,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离不开集体。集体给予我们的太多,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集体。根据自己的体验,补充下列句子:

感谢集体在我困难时给我帮助,让我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4、画面欣赏:龙舟竞渡、交响乐演奏、仪仗队表演、拔河比赛

同学发言,达成共识:优秀的班集体创建也要靠每个成员的努力,每个人都要发挥特长,为班集体争光,克服缺点,不给班集体抹黑,为把我们班创建成优秀班集体贡献力量!

总结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进行板书:个人与集体不可分: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

(三)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1、材料分析:自从四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都体会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奋战在一起,志愿者从祖国各地奔向抗震前线,人民军队是救援主力,工人加班加点生产急需用品,全国人民把一车车捐赠物资,一笔笔捐赠款项运向灾区,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抗震英雄,深情抚慰灾区人民受伤的心灵。危难中,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共同战胜了灾难,。

总结: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上高度统一,在行动上目标一致,在情感上共鸣,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2、模拟演习:方寸之地来逃生

演习方法:地震来临,假设同学们从教室逃离,现在只有站在这块红砖代表的高地上才安全,每组8人,在一分钟之内要全部在红砖上站稳。

在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的伴奏下,开始活动。

活动后,请完成任务的小组谈感悟,请失败的小组找出原因。

他们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后面的比赛中要想取得胜利,应该做些什么?

讨论总结:集体的团结能给每个成员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成员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种力量不是简单的个人力量的相加,而是一种聚变和升华。依靠这种力量,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个人无法战胜的困难。

3、佳片赏析:

师: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两千三百多名学生在地震安全逃生,无一伤亡,这个中学的部分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的拍摄,请同学们看看他们的现场表现。

多媒体播放:《开学第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同学谈认识:这与他们的防范意识强,日常训练有素密切相关外,也体现了桑枣中学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正是集体成员的团结产生了强大的合力,才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4、回顾历史,为祖国祝福

师:这次震灾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坚强的无畏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击倒,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战胜了巨大的天灾,如今灾区重建工作已经深入开展,灾区孩子们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战胜了无数困难,创造出一个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展望未来,没有国家的统一,没有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繁荣,我们高唱《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珍视集体的团结,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

(四)齐唱歌曲,情感升华

多媒体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背景画面为抗震救灾的场景,全班同学起立齐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