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高一议论(通用13篇)

时间:2023-12-10 05:29:04 作者:念青松

一篇优秀作文往往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引发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深思。请大家留意下面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精美的语言展示了作者的文采和才华。

高一

人是彷徨的,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所以你只有擦拭理性的目光,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拥有了理性的目光,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多一份从容;少一份迷惘,多一份清醒;少一分失败,多一分机会。我们只有不断汲取先哲今贤的理性智慧,时时擦拭自己理性的目光,以理性引领行动,用智慧把握航向,让自己的人生路途少一些风雨,多一些阳光。

理性离不开勇气、智慧和学识的渊博。所以何时何事都不能动摇身为理性的我坐下思考判断的理由。

高一

交流消除了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增进了彼此的关系。

只有你打开心灵的窗与人交流,你才会走进别人的世界;只有你打开心灵的窗与人交流,你才会闻到迷人的花香,听到悦耳的鸟语;只有你打开心灵的窗与人交流,你才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这么美好......试着与父母交流,也许你吵闹了半天都没有得到的玩具就会轻易到手;试着与朋友交流,也许那僵持了许久的关系会在两人的微笑中迅速缓和下来;试着与老师交流,也许困扰了你很长时间的问题会很好地得到解决......

其实,交流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集体与集体之间也需要交流。

因为,历史已经证明,香港在两岸领导人和平的交流下,成功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历史也将证明,不久后,国共两党最高级别领导人的一次握手,带来的将会是两岸永远的春天的故事。那赴台的憨态熊猫“团团园园”带去得不正是一缕春之将至的气息吗。

所以,只要你能用心去跟对方交流,真心地去理解对方,就会形成一条产畅通无阻的交流纽带。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开开心心,每个家庭都会幸福无比,那么我们的社会自然也会和谐起来。

高一

其实学习压力也没有那么大,所谓的压力,大多都是自己是施加给自己的。

当自己不认为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学起来就很轻松,心情也很愉悦;如果认为压力大,潜意识就这样感觉,那么还没开始学,就被自己糟糕心情渲染地压力极大,就很累,感觉承担不住、学不下去了。

我应该避免说“我不会”这类消极的话,否则本可以会的题被这样的心痛一渲染,也做不出来了。

平时学习要有自信。

当自己感觉累的时候就想想,学习好的人学习都累。学习刻苦不是关键,效果达不到一切都等于零。老师博客上说,学习比任何谋生的职业都要容易得多。

知道了没考好,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默默无闻地钻进题海。平时学会静静收获,不要大声喧哗,心气浮躁。

高一

每个人都有对前途迷茫的时候,面对关于前途的一道道选择题,你会盲目的跟风还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呢?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伯乐。就像农夫会知道什么土地种什么作物一样自然。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主体的客观分析,扬长补短,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最近,大家都在关心文理分科的事,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想自己可以十全十美,科科齐步发展,但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便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了。如果让热爱文科,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推理,潜心于几何代数的理性少年整天吟诵散文诗歌,沉埋于枯燥乏味的史书,这会是多愚蠢的做法,这就好比土壤种错作物只会在丰收之季绝收一样。

诗人夸西莫多曾说过:“我没有芦苇的纤柔,我只有绿叶的闪亮,我有一片绿荫,便可以展示灵魂的专长。”由此看出,发展自我的前提还是要找到自己的特长。李煜虽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诗才,却只能留得“人生长恨水向东”的遗恨,因为这个失败的帝王本不属于政坛而属于诗坛。俞敏洪在默默为室友打开水的时候,有谁会想到默默无闻的他如今却是新东方的创始人?特长发展得好的人,有大作为;特长发展得一般的人有小作为;而忽视特长的人,只能平凡的过一辈子。缚住人羽翼的往往是对弱点的顾虑和对优点的忽视。

天生我材必有用,认清自己的材质,做自己的伯乐。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而不是淹没在社会洪流中的一颗水珠。

高一

是“能臣”还是“奸雄”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东汉)许劭。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

当时,汉朝的气数已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很多人骂他是“汉贼”、乱臣”,可是更多的人说他是英雄。“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略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曹操是爱惜贤才的,但他也是心狠手辣的。当时,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句诗是曹操人才观重要的体现。但是,遇到不肯投靠他的贤士,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把贤才杀死,以免贤士投靠他的敌人。

曹操生性多疑,体现在他杀华佗这事上,也体现在他死后采取的“疑冢”的措施上,曹操晚年患了头脑痛风症,华佗说需要开脑根除时,他竟疑心华佗是趁机取他性命,所以他将华佗杀了。在曹操出殡那一天,都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同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成为千古之谜,至今未有定论。

曹操言而有信。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银屏戏台上面目可憎的曹操只能说明后人对曹操的咒骂声很多。但是那可能不是真正的曹操,又有谁能说曹操不是个英雄呢?”

高一

孟母三迁最终造就了儒学的亚圣——孟子,环境之故;热带鱼由鱼缸转入池塘变快速长大,环境之故;险象环生的生态环境中,狼避险觅食、强势图存,亦是环境之故。可见环境造人才,所言不虚。

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英才。平王东迁洛邑,曾做出一个不起眼的封赏之举,将崤山以西与西戎接壤的大片土地赐予秦伯。或许平王本就不怀好意,八百里秦川均为犬戎掌控,在那个连天子都被犬戎赶得无家可归的年月,派秦伯去开疆拓土,实在是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然而秦伯还是去了,几代人披荆斩棘马革裹尸,多少次险些被灭,秦国最终站稳了脚跟,在那个四战之地,秦人个个尚武,民风剽悍,甚至有?秦军虎狼之师?的评价。环境的磨砺,成就了秦的霸业,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由此可见,环境优劣,其实也未必打算人的命运,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自身的心理环境。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标准富二代;大批罪犯常出身贫民窟。莫非环境作用甚微?非也。若一人胸怀大志,在通向抱负的征途中百折不挠,外部环境无论优劣都能从不同角度推助他;若一人鼠目寸光,贪图安逸,意志薄弱,环境再优也是徒劳。这,也正是孔子提倡“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而孟子提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缘由。

打造强势的心理环境,恶劣环境懂得适应,优越环境懂得珍惜,人才造就之道也。如果,我们能借鉴一二,必能有所裨益,塑造自我,拾级而上,走向成才。

高一

造物主对铅笔说,你辛辛苦苦留下的痕迹可能会被随便地擦去,这些你要有心里准备。这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人生过程中,你辛辛苦苦的努力或许会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因此,我们能做的即是,坚守好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初心。

或许你的努力不会被别人认可,但就因此而不去努力是否会不甘心?自古以来,自己努力的成果得不到认可的有很多人,但他们通过本身不懈的努力,最终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即使是人人崇拜的明星,他的星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遭到别人的否定。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我们辛辛苦苦地努力,无非就是想证明给别人看我能行,无非就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即便今天别人不认可我,我坚守初心,仍然不懈地努力,正如铅笔一般,即便写下的痕迹被擦去,还要坚持写下去,直到别人的肯定。

高一

分享,是一种快乐,一种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和快乐。分享犹如一座天平,你给予他人多少,他人就给予你多少,当然,分享一词是永远不会降临在一个自私自利,邪魅奉承一个永远不懂得分享的快乐的人身上,因为,这种人不值得分享。同样,如果一个人长久把快乐和悲伤藏在心里,一高兴,就欣喜若狂;一悲伤,就哭得死去活来。爱走极端,没有他人的引导,没有他人的分享,没有他人的帮忙……其实,分享很简单,分享能将快乐放大,让悲伤缩小,如果不分享,大概就只有一隔结果——自生自灭!

为了不让别人拿他的东西,变的自私,变的不懂的分享,值得吗?答案自然是不值得。有谁愿意被别人视为异类呢?何必呢?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又有人问,怎么才能做到分享?

做到分享。很简单,比如你在看一本书,恰巧碰到有趣的地方时,将它读给自己的朋友,让自己的朋友,得到你这份快乐。之前也说到,分享犹如一座天平,你给予他人多少,他人就给予你多少,同样,想做到分享,自然是先要将要分享的东西分享给他人,他人才能也分享给你,以此类推,一份快乐就能华为无数份快乐了。

分享,永无止境……。

高一

过完只有四天的暑假,我被使光无情地拖入高一。

高一,传说得很恐怖,是最重要的一年。每个人都劝我要好好读书,可我真的不喜欢读书。哥告诉我说:在高一成绩和人缘是证明潜力的唯一途径,人缘只能顺其自然,需要诚意,亲和力和谦虚;而成绩需要努力,需要付出汗水。所以他要我看中自己的潜力,而不要过分看中成绩。我想我要听他的话。

只是此刻的社会没有唯美,没有透明。有时候,在想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很多人都说我很聪明,只要我肯努力。但是我真的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我向往武侠小说里的生活:轻功踏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各种武功套数……但现实毕竟是现实,我无法逃开。就像宿命。

泰戈尔有句诗“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你的人生。”懒散惯了,无忧惯了,也就应重视自己了吧。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好好读书吧,给自己挣个面子,也告诉爸妈说我长大了。毕竟高一不是开完笑的。

高一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公平到底是什么?是利益的均匀分配还是资源的共同分享。在我看来,公平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自我认识,它确实依赖于规则体现,但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的背景之下,公平更多的变成了我们的主观态度。所以我们身边存在着的是相对公平,然而在这公与不公中,有些人质疑有些人抱怨而有些人乐观有些人享受着向前。

中国的高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充满争议和质疑。看到很多的同学疯狂的转着一个“高考天问”的视频,对高考叱骂般的怒吼让还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里挣扎的他们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那一句“这样的高考你说公平吗”真是震撼人心啊。我们不能否认,对高校录取产生很大影响的地方保护主义确实不公平,为了孩子有安静的考试环境而荼毒一池青蛙的家长也是不正义的。但是,就因为有些人苦读多年而高考失利来指责高考,某地出现了高考作弊来指责高考,高考顺利但大学毕业后仍然就业难来指责高考,这对高考又公平吗?这就是自以为的不公平,当不公平走上极端,对这个社会、世界充满仇视,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抱怨,没有对自己的审视,有的只是一味的自我,那么在他眼中还有什么公平可言呢。

而另一些人,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寒门学子。因为想要摆脱贫穷,要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想要建设自己落后的家乡。他们对高考,有更多的尊敬和期待,这是多么明亮的带他们走出黑暗的火把啊。视频中一句比一句咄咄逼人的“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在这里有了答案。他们相信着,通过了高考,前景无限美好,任何的挫折困难不在话下,这些美好的愿望至少支撑着他们勇往直前,相信着有公平作舟驶向远方。这时候的公平就不仅仅是一个度量,更是一种信仰,是小小的我们对世界的自我认识。

高考是简单的,但社会是复杂的,所以公平与不公平都不是我们能判断的。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的,我们该怎么说本质呢?还是要回归个体吧,公平不是“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辉煌,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凉;公平是“江上清风,山问明月”的共享,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执着。

我对世界的自我认识,是公平。

高一

狐狸看见藤上一颗成熟的葡萄,用尽办法也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并安慰自己:“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初读这个寓言,我觉得狐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在可笑。但看了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里的观点后,我认为狐狸的做法其实挺聪明、挺可爱的。它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想浪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个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上,还能自我安慰在心理上使自己舒服,这真是智者的风采。

生活中想成为智者的人绝不在少数,而真正能成为智者的人却不多。人生路上的坎坷让我们走得很辛苦,甚至受伤流血,这是无法避免的。当我们面对残忍,遇到不顺心事,无奈到只能叹息时,我想对你说:学会释怀吧。

古时候流放的生活总是文人说不完的话题,他们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在仕途受阻时冷静的面对一切,以海一般的胸怀包容不顺心的事情。李白的“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是何等的豪情?李白坦然接受仕途的失意,将其丢置一边,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信心,他放弃仕途而选择云游世界,从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并向世人展现了他的才华与价值。他的取舍之道就像狐狸放弃它得不到的葡萄而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寻找其他的食物一样。这就是睿智所在。

再让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周瑜,风华正茂,足智多谋,只因为诸葛亮比自己更胜一筹而不能释怀。一句“既生瑜,何生亮!”便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陨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的何止是后人的痛惜?假如他能对别人的才华释怀,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得失,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与诸葛亮同在历史的舞台上一展雄风,三国的历便又会多一位“智绝”!

其实我们每个人本都可以做到对任何事情释怀的,每个人也都可以海纳百川的,只要你能正确的认识生活。不要因别人比自己长的好而郁闷,容貌不美我们可以用知识使自己心灵变美,“腹有诗书气自华”嘛!不要因别人反应比自己快、做题思路广而烦躁,其实只要我们多一些努力,少一些懒惰,一样不会比别人差,放弃你做不出来的超难的题而将自己的基础打牢,这也是智者的选择!

释怀,不代表退让与懦弱,只有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很远或不适合自己长时间坚持做的事,才可以大胆的释怀。这不包括学习,学习是成为智者的阶梯啊!此时,我想到一句话: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即纵观全局,整体分析,深入内部,挖掘本质,这样判断该释怀的事情我想是不会错的。

学会释怀,快乐会时刻伴随在你的左右;学会释怀,成功将等待你的到来。

生活的大海总是变幻无常,当我们不能得到我们所想时,不能拥有我们所爱时,不要悲伤,学学狐狸,学会释怀,做一个真正的智者!

高一

就像澄澈明空前的乌云密布,就像七彩之虹前的大雨倾盆,就像朝霞前的黑暗,就像凤凰的浴火重生,就像蝴蝶的破蛹而出。

挫折,就如那涅磐的火,就如那纠结的蛹,而我们,终究要学会面对。

学会像火,勇往直前。

可曾想过野火燎原是为了下一年的生机勃勃?在朽木枯藤之间绽放的一抹娇绿,欲滴的颜色来自那吞噬一切的烈火,生命的轮回来自残酷的毁灭。只是烈焰不光历练了肉体,亦是检验了生命的深度。

无从得知那摇曳的绿色在面对烈焰时的感慨,也许那生命的颜色是比那野火燃烧的更旺的情愫,面对着烈火焚身,生命的荣光却直走长天。

正如面对挫折,许许多多的人选择了放弃。而当你作为树木只能直面烈火之时,又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只想如何保护自己,从不考虑挑战自我。只有自己把自己打败了才是真正的勇者。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气。

学会似水,婉转流过。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可以想象吗,为了获得一颗金子的心,小泥人踏进了湍急的河水,泥土混结而成的身体迅速融化,灵魂一丝一毫的远离身体,就如同那棋盘上的兵,选择了一条只能前进的路。回头,它将是一个残缺的泥人,犹豫,只会加快生命流逝的速度。泥菩萨过江,只是自身难保而已,一旦保住了,又怎会还是泥土之躯?是凤凰,还是蝴蝶,你会发现只需要给它们一个重生的理由。

学会如风,穿透荆棘。

古老的人们相信,风,是呼啸而过的精魂,是那些坚强的生命在世间划出的风景。

它无形,却又有影,难道不是吗?肉体不可永葆,精神却能永存。看那风的轨迹,像书,像峰,也像戟。那史书上永篆的字迹,那口口相传的功绩,不像那蝴蝶的双翼吗?就像风吹过,带来繁茂枝桠间的凉意,带来那脱蛹而出的美丽,那美丽,又代代相传,是因为经历了束缚,经历了风的洗礼,才有的振翅而翔、飞越了挫折的生命。

高一

自古以来“东施效颦”一语就意味着不加辨别地原样照搬,机械模仿。

这是一种被摒弃甚至是被嘲弄的做法。今天我们离开传统的思想轨道,站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东施效颦”,就会发现这种做法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说明东施有自知之明,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力图改善之。这是值得肯定的。

东施效法西施的“捂胸”,“蹙眉”,“慢慢从村头走过”,说明东施知道自己不如西施美,这与那些看不见自己丑陋、任丑为丑的人相比,显然有自知之明。而与那些不但不肯定承认自己的丑陋,反而强加讳饰的人相比也要坦率可爱得多。

人贵自知,更贵自进。东施知道自己不足而向西施学习。正是她的可贵之处。如今却有许多人明知自己不如别人,却不肯或不屑向别人学习,采取装腔作势的作法,其结果只有自绝后路。旧中国的清政府就是一例。明知自己落后于人,却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自欺欺人。最后终于招致列强入侵而听任宰割,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生活中更有一些缺乏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不向先进看齐,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损公肥私,长此下去就会使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丧失信心,严重危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与这些人相比,“东施效颦”就显得尤为可嘉,值得我们大加提倡了。

况且,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确有好坏之分,但最初的模仿都不免拙劣:小儿学语是从“哭”开始的,走路是从“爬”开始的,吃饭是从“抓”开始的,谁能初涉即会,不点就通呢?如果因为拙劣或不理想就不学习,那就只能一事无成。东施的最初“效颦”是丑的,但东施继续的“效颦”就不一定是丑的了。

今天,我们既提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也正是取东施之长而舍其所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