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大全(20篇)

时间:2023-12-05 06:10:39 作者:QJ墨客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前进。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

散文。

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

字典。

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过去的计算机课程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以应用软件操作技术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学生记忆和模仿练习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在这里,计算机和网络等被视作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

世界各国进行的信息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组成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模拟戏剧活动、阅读、网上搜索和发表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规律,从学生身边的信息谈起,逐步远及全球和未来,并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融合。

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迈向充满希望、充满探索、大有用武之地的新时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本站编辑整理。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过去的计算机课程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以应用软件操作技术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学生记忆和模仿练习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在这里,计算机和网络等被视作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

世界各国进行的信息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组成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模拟戏剧活动、阅读、网上搜索和发表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规律,从学生身边的信息谈起,逐步远及全球和未来,并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融合。

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迈向充满希望、充满探索、大有用武之地的新时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心得体会

时间:2014年5月13日(周二下午);地点:多媒体教室。

二、组织机构组。

长:曲东阳副组长:曲蕾艳、鹿伟丽。

成员:郝成强、解伟杰、邹振乐及教研组长。

评委会。

考核委员会成员及教研组长。

三、

参赛说明。

此项目考核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或者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的能力,要求教师现场讲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预期效果。

1、教学设计应基于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针对1-2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2、教学设计可以选择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也可以是某一个教学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但须保证其教学的完整性。

3、教学设计含教案以及现场讲解演示的ppt(含供演示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5、赛前完成教学设计,比赛采用现场演示的形式,时间为10分钟。

四、具体安排。

1、参赛人员的产生:全校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上报参赛教师名单。

2、分数汇总:现场公示成绩,汇总时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

3、奖项设置: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6人。

教导处。

2014年5月。

附件:比赛评分标准。

信息环境下教学设计

与资源应用培训心得。

通过近期县教育局组织的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与资源应用的短期培训,使自己倍受体会到,我国教育信息发展状况急速上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传统教学设计为基础的,出了具有一般教学设计的特征以外更加注重了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指导,更加注重分析媒体资源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的作用,已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教育。

在课堂上老师注重讲到:

最宝贵的资源是思维方式;

最重要的资源是学生的大脑;

最生动形象的资源是多媒体资源;

最容易传播的资源是数字化教育;

因此,我们在跟上时代的步伐前提下首先在自身教学当中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现代教育教学研讨和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创新教育”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日趋成为现代教育的总目标和重要要求。为此,作为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我们不仅要能够熟练的使用媒体技术,更应成为制作的能手,来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2)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哲学理念,“以人为本”,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3)以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哲学作为行动的基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有: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

总结。

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6.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体验学习心得2016。

7.2016年中小学教师研修的感想和建议。

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环境下教学设计

编号:

所在学校:蒲江县寿安中学学科。

生物。

版本册数。

北师大八年级上。

任课教师。

汪蓉。

课目名称。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1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1能概述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概念。

1.2能概述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2.技能目标。

2.1能描述基因分离规律。

2.2能利用规律解答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该命题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构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基石。本节课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学生分析。

同学们对性状遗传的规律初步涉及,有7个概念和分离规律要掌握,所以,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里灵活运用。例题和训练就必不可少。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7个概念的理解基因分离规律。

引导学生思维,构建遗传学知识基础。

应用媒体搭建知识学习的平台。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利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以例题进行知识训练。

及时高效提供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方式方法。

复习引入新课新课内容例题训练课堂小结。

一、性状遗传的认识。

指导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的成对存在等基础知识。老师检查抽背。

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基因。

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得到表现的基因(大写字母如:a表示)。显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中没得到表现的基因(a)。

解释:配子是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放幻灯,给出分离规律。

规律:生物(人类)进行有性生殖时成对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分离而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传给她的后代。

例题:如果没有告知你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而只知道一对夫妇有耳垂,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子女。如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请指出哪个(有无耳垂)是显性性状?讲解活动(略)。

结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

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的成对存在和性状、相对性状等知识回答老师抽背的问题。

认真观看幻灯,听孟德尔的简介,并做好笔记认真观看幻灯,在书上勾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书上勾出显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大写字母如:a表示在书上勾出显性性状的概念。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错误。做题,聆听。

在书上勾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两个概念加以理解。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不一定。做题,聆听。

思考回答:因为有遗传思考,回答:受精卵聆听。

观看幻灯,理解分离规律聆听,阅读,理解。

聆听、理解。

心思澎湃,感恩父亲和母亲聆听讨论。

在本子上做题聆听。

学生上讲台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多媒体展示复习的内容多媒体展示孟德尔的简介。

展示等位基因的模拟图,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可以加深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基因传递的机律进行理解。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课后教学反思。

这节课利用了远程教育,在网络上广泛共享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本节课共有7个概念和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本节课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使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资源和知识的整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思、设计教学过程。从教学目标的研究和目标的实现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教师要精心选择和利用资源,实现教学和教育的目的。本课不足的地方,在处理例题时应增加“反推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分享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

心得体会。

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

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

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

课件。

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在讲授《面具》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搜索,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面具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欣赏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面具,网络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面具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新课标中对美术价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

主要包括:

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

自我评价。

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

散文。

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

字典。

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环境下教学设计

在本次信息技术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的按照每个模块的要求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通过培训学习,觉得收获颇多: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养。

多年来由于思想认识的偏差及学校条件的限制,在农村中小学中难以开展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技术、美术、思品等课程一样可有可无。信息技术就是单纯的电脑操作,教师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操作电脑,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学会正确开机、关机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之间的很多信息技术课时就用来给学生观看视频,学生不用呆在教室里学习就觉得非常高兴。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没有一个领导听过一堂信息技术课,没有一个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过合理化建议。作为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即使没有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很受到学生的欢迎的。

自从参加了培训学习,对照各个模块的培训知识,发觉自己以前的想发异常幼稚。针对我校的实际,我认为在农村中小学中,要按照大纲要求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农村小学还有很多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很少有机会与电脑接触。学校的计算机少,电脑配置低,难以保证学生正常上机实践的问题,给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次培训中,我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坚持每天都上网学习,参与在线交流并高质量完成作业。并且注重学思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不断反思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我在学习中感觉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等都是一个新问题。就像我们乡镇小学的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实现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应有的价值。

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此次培训是通过电脑、网上课堂自学,虽然是这样,但是听着老师的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真是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在培训中,我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认识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掌握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能够用信息技术有效设计学科教学方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准确诊断和切实解决学科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能力。了解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能够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选择运用,改进课堂教学及其研究行为。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能够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学业测评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学研究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方法,能够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苦的创作过程,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使我学会从网上等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flash等资源,以及截取网页和视频等,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技术操作,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这次培训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通过培训学习,不但提高了我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使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技术得到了提高,为了真正推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将会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同时,学无止境,我也将继续努力学习,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面对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和提高已迫在眉睫。非常有幸,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1.可以说,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其次,我们要运用技术,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

1.通过聆听专家老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网络学习资源应用”、“pptxx高级应用”、“学科教师的媒体素养培养”、“电子白板的创新应用”、“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如对“微视频的加工与编辑”的解析和对“pptxx高级应用”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一步去学习,听了老师们的解析与演示操作,使我开拓了视野,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我还有一个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微视频的制作,下一步我要自己制作微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这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我会一如既往的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自我的专业技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6.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体验学习心得2016。

7.中小学教师研修的感想和建议。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参加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的网上培训,收获颇多。在研修期间每天,我坚持观看视屏讲座、学习案例、积极参与在线研讨、相互交流评论、撰写研修感言,忙得不亦乐乎。在这次网络研修中,我观看了全部的在线视频。在进行学习的同时,我还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将所学与班级情况进行对比,积极进行反思,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和其他学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了促使自己的工作在今后能再上一个新台阶,现总结如下:

通过培训了解了什么是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就是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培训进修密切结合的教师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其实质是把教育科研的方法论与长期坚持的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培养作为核心工作目的的研究取向。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对象,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总结经验于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很多研究表明:教师是在课堂的拼搏过程中成长。关注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对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的关注。任何远离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课堂生活的理论与研究都很难对课堂教学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聚焦课堂就是在促使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回归正题。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认为教研必须从课堂中来。教学即教研,让教研的时间从课堂上来。解决教研时间问题,课堂教学不是简单操作,而是运用艺术,充满智慧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智慧要靠教师即时的观察、分析、判断、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要靠教研来获得。所以,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研过程。在课堂上采取边教边研的形式,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教研更具实效。我体会到:学会教学即教研,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在不增加自己额外负担的前提下,能增加教研的机会和时间,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博友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1、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反思自己,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2、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本次研修中我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自觉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尽量使自己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成为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本次培训,汇聚了各学校的骨干教师,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但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为我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因此,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培训时间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将以此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己,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修个人心得体会

当前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云计算时代,而所谓云计算,是指利因特网技术将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整合成以极大规模上,对多个外部客户作为服务来提供的一种计算方式,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最近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大约70%的网络用户使用云计算服务,它的最终目标是将计算作为一种公共设施(utility)提供给广大用户,使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煤气和电话那样使用计算资源。因为云计算是基于web的,使用的软件程序不是运行在个人电脑上,而是存放在能够通过因特网访问的服务器上,所以利用任何一台连网的计算机都可以访问所有自己创建或使用的程序和文件。

云计算”的主要特点:

1.云计算是强大、智能、可编程的,在云中,数千万台电脑连接在一起供用户通过因特网公开访问,它所形成的巨大的计算能力是一台单独的台式计算机所不能比拟的。

2.云计算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作为云计算的使用者,一旦你连接到云中,那么任何云里存放的任何数据包括文件、图片、应用等都会打上你的标记,可供随时调用,还可以与他人分享。一般来说,个人用户可以将自己的个人电脑或者便携设备,经由因特网连接到云中。对用户而言,云则是一个独立的应用、设备或者文件。作为工作组群,云中的任意一台机器都可以随时为我所用。

3.云计算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作为云计算的使用者,不必考虑应用程序能做什么,而是要考虑任务需要做什么和程序如何完成任务。总之,云计算实现了从计算机到使用者,从应用到任务、从孤立的数据到可以随处访问、可以与任何人共享的数据的转变。

云计算带给教师的用处。

基于云计算的这些特性十分适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供了有力的服务支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深人发展的今天,开展基于云计算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活动显得尤为必要和可行。就像英特尔公司亚太研发有限公司软件与服务事业部首席研发官杨诚在形容云计算时说道:“因为不贵,所以珍贵;因为不繁,所以非凡”,相信云计算必将带来一场新的教育风暴。

而作为现代教师教学技能,一般认为,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如,课堂交流的基本技能、课堂教学的施教技能、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技能等。本研究认为现代信息化教师教学技能是传统的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新的内容,包括:信息化检索、信息化的表达讲演、可视化思维、信息化教学评价、网络人际交流、工作反思与叙事,以及网络合作探究学习等技能。

传统的师范技能训练模式如见习实习、口语表达训练等均不能使师范生获得以上新技能,基于“云计算”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而这种教学训练的有效性,注重提高表现在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这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教育观念。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在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逐渐建立了数字校园,尤其是最近几年校园局域网的建立,硬件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资源库的完善。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连接进了各个教室中,教育教学软件的初步形成,使师生之间可以共享数字化资源,在信息化环境背景下,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可以全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改进工作,探索新的创新方式。在以往传统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讲解方式,将大量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此种方式不具备合理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信息环境下,教师角色发生了一定转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而教师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扮演指导者。

2.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呈现全面性发展方向。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多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期间,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到最高,以此培养学生主观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比如,以《嫦娥奔月》课本教学为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然后,在这一视频故事氛围中,学生会对其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学生在提升兴趣的基础上自主朗读课文,从一定程度加深对内容的认识,最后,通过开展自主学习,不仅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对于课堂学习效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能够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确保课堂教学课堂稳定开展,以此实现学生呈现全面化发展方向。

2.3利用信息化搭建自学平台。

学习能够体现出学习人员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需要探索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还要利用原有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自学平台,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让它们能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此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自学平台中,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建议或者不同的想法,通过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质量。

3结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这对于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万军,刘庚.浅谈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9).

[3]谢斌.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总结信息化环境带来了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

2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课件缺乏针对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本节课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板书,进而适应学生。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往往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搜集更多的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制作出不同形式的教学课件,要做到页面简洁明了,安排合理,避免太多文字,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2.2重外在形式,轻实质内容。

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形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太过花哨。图片色彩变化较大,其实,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不必在背景音乐、页面的跳转等方面下太大的功夫,否则就会显得喧宾夺主。教师认为制作的课件形式多样,就会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气氛就会异常活跃,教学效率自然会高。相反,如果学生长时间地接受多媒体技术的刺激,会导致身心疲惫,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动感的音乐,鲜艳的色彩,外在的声音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会消弱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兴趣,长此以往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2.3多媒体课件缺乏共享。

在日常工作中,课件制作和使用一般都是教师本人来完成,教师间往往相互独立,教学资源不能共享,体现不出思维的碰撞,尤其是难以集中老教师们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不娴熟,因此设计课件时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也不会考虑到为其它教师提供补充信息的需要,使得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3提高教学手段发挥最佳效果。

3.1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制作的课件不能太过花哨,不要过分的的注重画面的美感,插入过多的背景音乐,这样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在课件中要有学生的练习题库,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高中教育教学中使用对媒体技术,要从高中生的特点出发,遵循他们的学习规律,利用课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在课件中加入适当的引导性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也要控制好图片的数量,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忽略教师所讲的内容。重点内容要在课件中特殊标出,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避免学生在一堂课下来,不知道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应始终服务于教学,很多教师制作的课件容量大,播放起来犹如走马观花,多媒体教学变成了看电影。所以,要合理使用多媒体,避免一下子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接不暇,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比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公式比较抽象,可以利用动画进行模拟真实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的感官比较单一,朗读就用嘴,默读就用眼,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在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下去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

教学管理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有教学目标的管理,也有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符的学习目标,通过多媒体技术,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高中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班级授课的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大多数的能力进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优秀的学生要进一步拔高,可以在网络中搜索更高的学习要求,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搜索巩固学习内容的相关习题。教务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把人事进行网络化观念里,建立自己学校的站,把教师的信息档案都根据不同的标准成若干个小系统,便于对教师进行各种管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远程会议,在过去可能需要长途跋涉,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和远在千里的同行们进行研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方便了教育工作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资源库方面的应用。

信息技术为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条件,不仅有利于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资源库包含大量的文本、图片、视频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热点和认知特点、学科特点等建立不同的试题库,免费让学生和教师下载,资源库中还有大量的教学案例分析,有典型的易错题,方便搜索到优质的课程,并对课程进行按时更新。比如,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相对匮乏,在资源库中可以搜索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对于一些缺少优秀教学资源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搜索需要的知识内容,把自己没见过的一些知识点记录下来,经常翻看查阅,并对其进行牢固的掌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挑选习题进行练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样不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还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4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它的运用使教育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再加工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但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是把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克服不足,不断地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发展和完善,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曹敏惠.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华章,2008,(z2).

[2]马银娟.创设生动有效情境,构建轻负高质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03).

[3]王东.管江红.浅析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藏科技,2007(01).

职业学校网络环境下信息化教学设计思路浅析

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其中,意识、态度和责任是内隐的,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成效;能力是外显的,它体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才干;而教育技术的理论则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是网络时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时,要注意设计思路的正确引导,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早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急需的信息化教学人才。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信息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internet上现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对现有的常规电化教育媒体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购买商品化教育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交流与共享。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网络课程,将经过加工改良的课件和素材,作为网络课程的子课件或素材,进行重新组织,集成在网络课程的相应模块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和调用(在线或下载后打开、播放)。另外,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e-mail、聊天室、留言板、bbs论坛等多种途径,对信息化教学(包括教学软件设计、制作与应用)进行全面评价,获得对信息化教学的全过(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的详细评价信息,以及对整体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信息。参加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同事、同行、教研人员、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请学科教学专家、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进行点评、点拨或诊断。此外,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等),教学过程中对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驾轻就熟、灵活多变,大量实用的教学技巧需要总结归纳,教学评价的标准更是值得深入探讨。所有这些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勇于实践以外,还要勤于反思和总结,并且通过虚拟教研及时吸取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把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疑惑与困难通过bbs论坛、新闻组发布到网上,进行交流,或寻求他人帮助、不断提高自己,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信息化教学风格。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实施并评价其结果,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依据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是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设计,还是对一节课的设计,还是对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然后进行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对象(学习者)的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教学实践和评价、修正。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心得体会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综合了环境学、地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技术。它能够将海量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处理、分析以及展示,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在我学习和使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管理地理信息。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信息管理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比如它能够将地理信息进行模型化,确定信息的逻辑结构,将地理实体转化成数据实体,方便管理、统计、查询和分析。此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还具有良好的更新和版本控制功能,可以保证地理数据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信息的更新集成与发布也更加方便。

第三段:分析和模拟。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也具有强大的分析和模拟功能,它可以对环境数据进行可视化和综合分析,帮助人们更加直观和详细地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分布、变化和情况,有利于环境问题的早期预警和处理。同时,依托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人们也可以建立环境模型,模拟出各种天气、污染等情况下环境变化的情况,为环境规划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段:应用场景。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环保、城市规划、资源利用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煤炭、石油、水利等自然资源领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精准定位各种资源,进行开发规划和资源利用评价;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方面,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针对城市和交通管制进行优化设计,改善交通状况和环境质量;在环保领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大气、水、土壤等各种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第五段:结论。

总之,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技术,它将环境保护、人类生产、城市发展等多种方面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方法为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使用这种技术,为环保和城市规划做出贡献。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心得体会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及可视化于一体的技术,是环境保护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在大学学习期间,也接触到了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也收获了一些有关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经验和体会。

第二段: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是关键的步骤。数据主要来自于现场调查、卫星遥感、数字地图等多种来源。而数据处理则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空值填补、重采样等操作,以获取符合要求的数据集。在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地理信息和数据处理的专业知识,才能使得处理后得到的数据集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第三段:基于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基于处理后的数据集,我们就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比如获取环境污染的分布情况、环境治理的有效性等等。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如地图可视化、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从而得到更加精确的环境地理信息,进一步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段:案例分析。

以国内城市空气污染为例,我们可以利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对各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城市各个区的PM2.5浓度数据,利用地图可视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空气污染的分布情况,对于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类似的,对于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可以利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监测。这些数据的建立和分析,对于环境工作者和政府决策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第五段:结论。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应用价值,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分析和应用等技术都需要在具体的应用中进行实践和优化。同时,我们需要承担起维护环境和提高环保水平的责任,发挥好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让其更好地为全球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信息环境下教学设计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要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创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环境与数学教学有效地整合,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机地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设计的关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内化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最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利用网络作为基本媒介,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质就是借助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体,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学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更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比传统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更富交互性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知识的交互。

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间的交互,使教师就可以实时地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据此来调控教学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多媒体,可以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探究来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教师、学生可以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声、像、图、文、视频、工具等教育信息和资源,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更丰富,学生则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整合。信息技术强大的数学作图、运算、演算功能等,可以将数学知识、各种教育资源等原本在传统教学下不能整合,不好整合的内容,轻而易举的整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紧凑,教学方式更合理。网络技术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在数学教学内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所教内容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力求实现数学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各个子系统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使教学过程更系统、更条理、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学生思维与认知习惯,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数学教学本身的规律,也要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全局性、系统性,全面考虑,系统设计,使教学的各个要素能够组成优秀的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提前预设的,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教师的讲解传授过程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机械化、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实效性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更为开放,把教学内容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丰富。为数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通过直观的体验和深入的合作探究,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促进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网络教学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教学技术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急功近利,生搬硬套,出现了很多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程序化的操作模式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传统说教式的教学顺序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挥。

2、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过分强调技术的支持作用,忽略教学设计理论的更新与研究。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难以促进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模式及策略的实现。

3、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缺乏行动研究的探索,多数人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的构建,忽视了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性教学探索,难以走出理论研究的层面,难以发现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信息技术环境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思想,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程内容要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完美整合。

数学教育的灵魂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在思想与方法的层面上的整合,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层次的整合。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本身内在的特点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具有思维层次的问题,提供问题解决活动的理想的工具与环境,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彻底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使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其主体是数学课程,应以课程目标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数学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递讲授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过程变成单纯的“知识继承者”的加工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桎梏了学生的思考方式,导致课堂气氛的窒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结构较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了改变和完善,教师由原来的中心变成教学活动引领者,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由课本变为教材及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体。教师要变革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把数学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个性、情感相结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传授,转变为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协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应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等方式来呈现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和实际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生与应用过程。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于教育教学具有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将教学评价抛之脑后。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更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有形成性评价,也要有总结性评价。教师要把握和利用网络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建立多种教学评价系统,不断反思、总结、改进、完善,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学生、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测、考核,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信息环境下教学策略心得体会精选_

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直以来,我校早已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硬件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现状远不如人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新课程要求,勇于改革和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能注重知识建构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体发展又能注重个性发展的优质课,总体来讲,课堂教学的成绩不容否定。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虽然近几年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操作的难度,而没有深入的进行。虽然也撰写了一些文章,大多数也只是在理论方面做了研究和推断,少有具体可行的指标性的时间指导,或在研究上不够全面,有失偏颇。鉴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课题,以期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研究成员:

成员:丁莉薛肖俊亢亚红。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逐步让学生适应和应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技能。

3、通过课题研究指导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标、新观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课改实践;初步探索出一些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4、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四、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先导,建设以学为本的模式,坚持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切实改变低效或无效教学的状况。

2、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发展性课堂教学方式。在学校的指导下,本学科根据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探索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教学方式。主要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策略探讨等方面的科学性、有效性、普遍性的问题。

五、研究思路、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是研究者为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增进对实践及其得以进行的情境的理解而采取的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研究活动,有五个相连续的步骤:“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反思后再产生问题,周而复始。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

六、预期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教学既包括多媒体教学,也包含网络教学,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我校青年教师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快,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下的新型课堂模式有较强的适应、学习能力。只有正确的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月球之谜》课堂教学设计

现在正处在全球信息化的大潮流中,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下面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中《月球之谜》课堂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么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师准备:分组卡片、主题网站、月光奏鸣曲、春江花月夜

学生准备:概念图作品、学习网站、幻想画、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50分钟

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师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的美好,课前大家针对自己不同的特长和兴趣分小组展开的对月球的探索,现在就来看看我们的成果。(分别展示概念图、诗词网站、幻想画和神话传说)我真为大家的聪明智慧所叹服!

1、自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世界!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3、小组活动:写出人类探索月球未解之谜。教师准备红、黄、绿、蓝、紫、橙六色卡片四套,分别写有1、2、3、4、5、6。由学生随机抽取,按照数字相同的规律做在一组,每组发给1张白纸,然后按照顺时针依次传给其他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尽量多的问题,最后一名同学汇报,比赛哪个小组获胜。

4、总结表达,读懂了什么,讲述疑惑,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选择走出地球,那么第一站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离我们最近的“未知”土地——月球。可能许多年后回首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很微薄,但是对人类进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所讲:“虽然这只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让我们一起登入主题网站,看看月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特别关注人们探索月球之谜的历程。

小组活动:按照形状相同的规律划分小组,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按照颜色分组到别的小组讨论,了解别人的想法,最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修改本组的观点,红色留下负责解释本组的想法,全班汇报交流。

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