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模板21篇)

时间:2023-11-30 22:13:45 作者:曼珠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搭建。了解其他教师编写的五年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拓宽教学视野。

分解质因数2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

2.熟记20以内的质数.。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例1.写出下面各数的所有约数:

1的约数:2的约数:3的约数:4的约数:

5的约数:6的约数:7的约数:8的约数:

9的约数:10的约数:11的约数;12的约数: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归纳.。

1.按这些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

2.分组讨论后汇报.。

3.引导学生说明:

有一个约数的.(板书:有一个约数的)。

有两个约数的.(板书:有两个约数的)。

有三个约数的,有四个约数的,有六个约数的.。

教师提示:像有三个、四个、六个甚至更多的约数,我们把它们归纳为一种情况,用一句话概括为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板书:有两个以上约数的)。

(二)按约数个数的多少,把自然数分成三种情况.。

1.分组再讨论.。

2.汇报讨论结果.。

3.引导学生说出:1的约数是:1(板书:1的约数:1)。

有两个约数,它们分别是:

板书:2的约数:1、2。

3的约数:1、3。

5的约数:1、5。

7的约数:1、7。

11的约数:1、11。

有两个以上的约数,它们分别是:

板书:4的约数:1、2、4。

6的约数:1、2、3、6。

8的约数:1、2、4、8。

9的约数:1、3、9。

10的约数:1、2、5、10。

12的约数:1、2、3、4、6、12。

(三)观察比较发现特点.。

1.观察2、3、5、7、11的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2.观察4、6、8、9、12的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3.教师明确:根据这些数约数的个数的多少,给这些数分类,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

的新知识,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质数和合数)。

(四)质数、合数的定义.。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板书)。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3.教师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板书)。

(五)按约数个数的多少给自然数分类.。

1.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偶数,那么,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自然数又可以分为哪几类?(三类:质数、合数和1)。

2.教师提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找什么?(关键:找约数的个数)。

(六)教学例2.。

1.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熟练运用找约数的方法,这种做题法是做对题的关键.。

2.反馈练习: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

19214367。

(七)介绍100以内的质数表.。

1.除了用找约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2.用质数表检查例2。

检查方法;表中有17、29、37,说明是质数;

22、35、87表中没有,又不是1,说明是合数.。

求平均数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a.(53+58+30+27)÷3。

b.(53+58+30+27)÷4。

小组讨论后得出: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板书设计。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太空新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色彩的对比,使学生能利用对比色来装点自己的生活。2、进行对比色的涂色练习。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色彩的对比。2、如何运用对比色。

教具学具: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作业纸、报纸,抹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欣赏:(1)出示课题——“万绿丛中一点红”。(2)比较:相同的主体,不一样的背景,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发现:(1)当一种颜色出现在另一种颜色上,人们在视觉上便会比较两种颜色。当两种颜色相差得远时,就会特显出另一种颜色。这就是对比了。

(2)观察色轮,发现三原色中任何两色相混所得的间色与另一原色互为对比色,即互为补色关系。

(3)在色相环上,直线相对的两种颜色配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都称为对比色。

(4)引导学生欣赏课例,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到强烈对比使画面响亮,生气勃勃,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衬托出主体。

3、实践:用对比色组织一幅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

五、课后拓展: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设计一张贺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课题:第2课色彩的和谐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2、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2、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现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具学具: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作业纸、报纸,抹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1)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2)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3)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

2、目标发展:

(1)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

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如:黄——黄绿——绿。

红紫——紫——蓝紫黄橙——橙——红橙。

(2)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

a、家居图片b、生活图片c、建筑图片。

(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产生的效果:和谐。

(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

3、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作业展评。

五、课后拓展:寻找邻近色的彩纸,用剪贴的形式表现色彩的和谐。

课题:第3课美丽的纹样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2、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样。

2、运用点、线、面三要素及夸张、变形等变化方法来设计制作适合纹样。

教具学具:适合纹样图片资料、作画工具。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太空新居教案设计

一、学生基本情况(围绕本科写):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措施:

教学进度安排:

——。

第一课色彩的对比教学目标:

1、认识色彩的对比,使学生能利用对比色来装点自己的生活。2、进行对比色的涂色练习教学重点:认识色彩的对比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对比色教学准备:课件、颜料教学过程:1、欣赏:

(1)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

(2)比较:相同的主体,不一样的背景,两幅图有什么不同.2、发现:

(1)当一种颜色出现在另一种颜色上,人们在视觉上便会比较两种颜色.当两种颜色相差得远时,就会特显出另一种颜色.这就是对比了.

(2)观察色轮,发现三原色中任何两色相混所得的间色与另一。

原色互为对比色,即互为补色关系。

(3)在色相环上,直线相对的两种颜色配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都称为对比色。

(4)引导学生欣赏课例,通过欣赏使学生认识到强烈对比使画面响亮,生气勃勃,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衬托出主体。

3、实践:

(1)用对比色组织一幅画面。(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的作品展评:根据本节课的要点开展点评。板书设计:

色彩的对比红绿。

蓝橙对比色黄紫教学后记: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太空新居教案设计

1、导入新课:欣赏图案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

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了解知识,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3)我们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图案。

生欣赏、思考、讨论。

师和生一起总结:

(3)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象来装饰。

师: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夸张、变形、省略等方法,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用到它们。

3、构思、设计、制作精美的适合纹样。

师:我们很多同学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身手了。今天呢,我们每位同学就来设计一些适合纹样,要求先选好某种外形,在根据外形设计选择填充图案,去掉外形后,图案仍能保持其形状。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作业展评。

求平均数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二)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用具。

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分数:

2.说出表示图形里阴影部分的分数,再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

教师:把直线上0到1这段看作单位“1”,1到2,2到3之间也都是单位“1”。

教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2份,3份,4份的数各是多少?

教师:要表示这样的5份是几分之几?7份是几分之几?

教师依次在数轴上点出几个点,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口述教师。

教师:(指板书)根据分数的意义,我们写出了很多的分数,下面来研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教师:请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试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教师: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第一组后补出“真分数”,在第二、三组后补出“假分数”。

教师: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线段数。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等于1。)。

学生讨论,汇报后老师板书在真分数后补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后补出: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课题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练习:(投影片)。

1.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请两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其余同学写在本上。)。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些分数,问: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教师:这些假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要求说出算理。

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本上。)。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口答)。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数?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1.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2.作业:课本100页练习二十一,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要通过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所以教学中紧紧扣住直观图形和直线上的点表示的分数,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这样学生概括真、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即为水到渠成。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后,再通过设问,让学生讨论出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及算理。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分三层。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认识分子和分母大小关系的三种情况,了解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数值与1的大小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利用数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掌握它们的分界点是1。

第二部分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分为两层。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假分数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理解和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4)学生操作.。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求平均数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太空新居教案设计

(一)通过制作太空新居,感受建筑艺术的结构美以及瓦楞纸的材质美。

(二)学习用瓦楞纸塑造立体几何形状并用基本几何形体组合造型的方法和技能。

(三)通过学习制作太空新居,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科技的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基本几何形体以及复杂几何形体的制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

课件、手工用具(剪刀、美工刀)、瓦楞纸。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秩序,检查用具。

(二)视频引入太空新居,带着问题“未来建筑有什么特点”师生一起观看科幻电影《太空漫步》—引出课题:太空新居。

(三)观察欣赏十大现代建筑,感受它们带来的美感(课件展示)。

(四)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太空新居。

1.你认为太空新居应该有什么特点?

2.用基本几何形体组合出有新意的新形体。

(五)欣赏分析书中的太空新居。

分析书中学生优秀作品,你认为哪些作品设计与制作体现了创新?

(六)实践中体会创作过程中的快乐。

五、学生创作。

1.作业要求:

用自带的纸板,分组设计制作一个美观的太空新居。

2.学生分组完成作业:

(2)根据太空新居草图分工制作主体结构基本形体,在制作一些小部件,然后组合各部分,最后局部添加特殊效果。

六、作业展评。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每组三张数字卡片、人民币学具。

教学设计: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学生汇报(黑板演示)(2分)。

(2)(黑板出示: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哦刚才用几摆的呢?轻轻地闭上眼睛,张开双眼看一看,用数字卡片1、2、3可以摆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

师:想一想,和同桌说一说,拿出数字卡片,一人摆卡片,一人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汇报结果。

1、你们小组排出了哪些数?2、怎样排的?指名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汇报。其他学生一起说数。

3、检查一下,有没有重复的?还有吗?(有没有漏掉的)。

4、谁发现了他们小组排数的规律?(可以让排数的学生说,也可以指名其他同学说。)。

5、看来呀,每个组的方法虽然不完全一样,但都只能排出这6个数。6、教师小结: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

看来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

像这道题: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8分)。

随机练习:听明白吗?那么你能试着说几个数吗?

3.感知组合(5分)。

师:咱们合作的真是太愉快!让老师握握你的小手吧!

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师:一人做裁判,小组的其他三个同学握一握,试一试,到底几次?

学生汇报表演。他们握手,咱们一起来数吧!(注意握过小朋友一边休息)。

师问:a和b握手了吗?b和a握手了吗?这算一次还是两次呀?

对比:三个小朋友握手只有三次,那刚才三个数去摆了六个数,是怎么回事呢?

小结:看来,两个人相互握手,只能算一次。刚才排数,交换数的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

三、应用拓展,深化探究(15分)。

1、搭配衣服。

(课件出示)有几种搭配的选择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2):上衣1号和裤子1号,上衣1号和裤子2号,上衣2号和裤子1号,上衣2号和裤子1号。

师:运动员们穿上你们搭配的漂亮衣服,非常高兴,邀请大家去观看比赛。

2、乒乓球比赛。

师:三人参加乒乓球比赛,如果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三个人要打几场比赛呢?

师:运动员的参赛激情很高,如果有4个人参加比赛,那又要打几场呢?

3、买奖品。

比赛结束了,老师想给他们买些作业本,买一个作业本可以怎样付钱?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5分)。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玩游戏,也观看了精彩的比赛,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谈收获)。

师:原来生活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向狼借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动物的感情,知道动物也是有尊严的,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意识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展开生命的对话。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军犬的资料,收集有关动物的感人事迹。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请大家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军犬的资料。

2、导言:有一只军犬,它的名字叫做“黑子”,大家想知道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感人的令人深思的故事,《军犬黑子》。

设计意图:军犬和一般的狗不一样的,我让大家汇报军犬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出黑子,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发生在黑子身上的故事,为学习本文做好准备。

一、整体感知。

1、自主读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默读课文,看本文一共有几部分。

设计意图:初步学习本文为下一步细致深入的了解本文打好基础。

二、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小组内互读后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呢?

2、学习第二部分。

(2)指名读第二层,结合自学提示,小组交流学习,集体汇报。

a.细读感悟,体会黑子和训导员的内心变化。

b.理解“迷惑、沮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4)指名读第四层,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找出最能表到作者感情的句子。

3、学习第三部分。

(1)师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后请大家猜想,作者会沉思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阅读深刻领悟实现生命对话,学生读中体会,议中提升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熏陶,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细读是关键,读中感悟是最好的方法。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军犬黑子的故事真是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动物也有思想有感情,也有尊严,它们渴望人类的关爱和呵护,所以我们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2、学生举例:动物与人类之间发生的故事,如:动物救人,动物帮帮助人,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

3、师总结:如果生命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我们这个世界将会是多么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深化总结,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巩固提升,真正实现精神成长。

五年级人教版精选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难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理解课文最后两段话。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看一个孩子童年时的回忆,特别是骆驼队,它们脖子上的铃声,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恋恋不舍。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因此,可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第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第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第三,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学生活动: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学法指导,课件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或班级):

查找工具书或资料,第3题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方法。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有数轴的小片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请说出几个4的倍数,几个6的倍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6。

812。

1218。

1624。

2030。

…………。

教师:我们列出的两组倍数,都分别是4或者是6一个数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研究过两个数的约数,今天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投影片出示数轴。

老师:请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在自己的数轴(小片子)上分别描出这些点。教师:从数轴上可以看出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再在投影片上表示出来。)。

教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谁能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个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师: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主要是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投影片)。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请一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上面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来研究如何直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回忆一下,求最大公约数是通过什么途径研究的?(分解质因数。)。

(1)教师:我们也从分解质因数入手,看一看一个数和它的倍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口答复习题的板书,把4,6的倍数逐个分解质因数。)。

板书:

4=2×26=2×3。

8=2×2×212=2×2×3。

12=2×2×318=2×3×3。

16=2×2×2×224=2×2×2×3。

20=2×2×530=2×3×5。

24=2×2×2×336=2×2×3×3。

…………。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或贴出小黑板)。

4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4的全部质因数;6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6的全部质因数。

教师:12是4的倍数吗?请说明理由。

(2)板书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请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红色粉笔将2,3框上,说明这是公有的质因数,其余的3是18独有的,5是30独有的质因数。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然后学生总结,老师板书: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3)教师指板书问:为什么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只各选一个数(即“代表”)?

学生讨论后归纳:为了保证倍数最少。

教师:请再说一说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4)老师: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用一个短除式来分解。板书介绍写法。

方法:用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用公有的质因数3去除,商3,5为互质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乘起来。

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一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

订正时要求说出过程。教师:除数是什么质因数?商呢?

(公有的,各自独有的。)。

教师:请说一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10的倍数();15的倍数();

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2.口答:(投影片)。

60=2×2×3×5;90=2×3×3×5;

60和90公有的质因数是();

60独有的质因数是();

90独有的质因数是()。

4.用短除式求下面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8和2736和42。

5.讨论解答:

a=2×5×7b=()×()×5。

a,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质因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75页练习十五,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先利用倍数的旧知识,和数轴表示数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倍数概念,再用集合图表示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了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学中,安排学生借助分解质因数式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几个数的公倍数里,要包含这几个数的全部质因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公有的质因数只选一次,即是选“代表”,否则将不是“最小”。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了解了算法后再介绍用短除式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形式,进而归纳出求解的步骤。

新课学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五年级乌塔教案设计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1课时

电脑课件。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1)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1.根据搜集了解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关于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的调查报告,并写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设想如果乌塔真的到中国来旅游,你和她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她来到中国会有何感受。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商的近似值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对话。由“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到“自然灾害发生时哪些人战斗在第一线及经常发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队员慰问解放军的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自然常识,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篮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计算。

1、提出“平均每个果篮中有多少钱的水果”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在已有知识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计算情况。让计算出不同位数的同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板书,使学生体验商的小数位太多啦。

(设计意图:展示不同计算结果,让学生感受计算结果多样化,进一步体验商的小数位数特别多,产生求知的需要,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观察计算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确信158除以7除不尽。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计算,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尽的共识。)。

三、求近似值。

1、教师说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取商的近似值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2、师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取商的近似值。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积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识经验取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读书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说法的机会。

(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值,阅读方法概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识内化,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桥》第二课时教案人教实验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单元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我们第八单元的专题是“异国风情”,今天我们去的第一站是德国,你们一定想了解它的民俗风情吧。(学生交流资料)。

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等,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今天,我们和曾在德国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一起去德国游览,感受那独特的景色和风俗习惯。

二、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中读出学习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了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从目标中你读懂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抓住典型句子,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感悟,受到启发与教育。)。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指名学生合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

2、浏览全文,找出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句子读)。

问题引导:

(1)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耐人寻味”。

3、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交流内容: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引读: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但他们种花却是为给别人看,这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绮丽景色,积累优美语句。

四、感受绮丽景色、奇特民族,积累优美语句。

1、感受奇特民族。

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读一读,谈谈感受。

(1)相机出示重点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学生谈感受。

(3)师引读:爱花却把最美的花给别人欣赏,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引读--看来,这成了德国民族的一种境界,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2、感受绮丽景色。

作者看到了一种怎样绮丽的景色呢?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走过如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找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想象情景。

(2)交流看到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生评师评。(围绕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谈)。

(3)一分钟记忆,

(4)检测:填空练习。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侯(),走在街上的时候(),这真是()的境界呀!

(5)联系上下文理解“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的表现的,举例说说。(轮流值日打扫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等)。

小结: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小练习:加关联词语。

()“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实现“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六、升华情感,发出倡议。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在举国上下迎接奥运、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上,留下你精彩的一笔吧!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七、整理板书,总结写法。

六、拓展阅读《剪掉一半的窗帘》。

很多去过欧洲的人,都会说那里如童话一般的美丽。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琢磨欧洲如此美丽的原因。直至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其中的原因有所领悟。

在德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家的窗帘都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这么空着,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把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了一半。这跟通常情况下国人喜欢把窗帘做成落地的截然不同,很让人费解。

有一天我们终于向一位德国的女主人发问:“为什么要把窗帘做成‘半吊子’的模样?”

“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呀。”

“拉上窗帘,你不是照样可以欣赏窗台上的花?”

“可是室外路过的行人就看不到了。”

那位德国女主人的回答是不经意的,却使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看到了在我们身上日渐消失的一种美丽的境界--窗台上的花不仅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大家看的;窗台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个城市;美化了城市,其实也就是美化了自己。正是有了这种高尚的境界,所以才有了至今美丽不衰的欧洲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七、总结语:美丽是一处迷人的风景,美丽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美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美丽是坚持不懈的人生信念。让我们手拉手高唱美丽的赞歌。

板书: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借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景美。

抒情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更美。

明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精选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4)学生操作.。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精选】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练习十一1、2、3。

五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通分五年级人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一)理解并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二)理解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最简分数的概念。

(二)约分的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投影片)。

2.请说出解答上面各题的依据是什么?

3.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投影)。

45和1530和1228和42。

13和3936和2729和30。

4.指出下面哪几组数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投影片)。

3和812和18。

15和1613和23。

25和4021和42。

5.分别说一说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教师: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后,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得到一个与原来分数相等的新分数。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把一个分数化成与它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较小的分数。

(二)学习新课。

1.最简分数与约分的意义。

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把它变为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较小的分数?

学生试算,小组讨论后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汇报选择板书:(也可以让各小组代表板书。)。

教师:请再说一说第一步,第二步是怎样做的?(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板书:最简分数。)。

教师:请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投影片)。

教师:请两人一组,各举出5个最简分数。

做什么?

学生口答后,老师说明: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叫约分?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出约分的意义。

2.约分和一般书写格式。

教师:约分时,一般要连续地做除法口算,如果像上面例题那样写,比较繁,一般采用省略除数,直接写出商的形式来写。

教师边板书边介绍:

第一步,先用什么数去除分子和分母?

第二步,用6和15的公约数3再分别去除它们,分子商2,分母商。

教师:约分时,通常要把原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学生口答练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分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由上可见,要使约分过程比较简便,应该怎样做?(选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

(3)练习(投影片)。

把下面各分数约数:

请同学用投影片写,选出全对且书写好的作标准评价,选出几份有错误的,请全班讨论错误原因,并纠正。

教师小结:什么是约分。约分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3?哪些有公约数5?(投影片)。

2.在下列分数中找出最简分数。(投影片)。

3.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投影)。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投影)。

5.把下面各分数约分。(投影)。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最简分数?

2.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

3.作业:课本112页练习二十四,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所以约分的方法让学生试算,自己去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放在试算化简之后,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即分子分母为互质数,有充分的感知基础。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也要掌握好约分一般书写格式中省略除数的写法,所以本课设计时,在复习准备和巩固反馈中,都安排了较多的,形式多样的练习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