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的读后感(专业20篇)

时间:2023-12-17 15:55:17 作者:ZS文王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的回应和思索,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书籍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发现母亲》读后感

最近电影《你好,李焕英》家喻户晓,讲述了女主贾晓玲(贾玲饰演)在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之后,意外穿越时空回到1981年,见到年轻的父母,从而展开一段笑中带泪的亲情故事。由此让我联想到刚刚看过一本书《发现母亲》,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来读,准父母、未来的父母,曾经的父母等等。书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由此可见母亲是多么的伟大,母爱是多么的神圣。

夸美纽斯说:孩子从出生到六岁都应该由母亲来教育。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甚至决定了他的一切。俗话说:多一个教师,就少一个警察;多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多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少一个社会的败类。可见,母亲对于孩子来说的确太重要了,母亲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的确太重要了!

母亲的伟大之处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是很容易感觉到的,但是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好好珍惜。我们好像总是很忙,忙着工作,忙着梦想,忙着交友,忙着各种事,却唯独没有忙着关心父母。我们总想再等一等,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等到自己实现梦想、等到自己有足够时间。但却从未想过,自己在奋力奔跑时,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父母总会说:你们好好工作,不用管我,我们很好。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个时候父母很需要我们的陪伴。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母爱总是那么无私而且单纯,就像李焕英那句催泪的台词:“我希望我的女儿健健康康快乐的成长!”我想,所有的贾晓玲们终该明白:母亲的幸福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物质向往,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祝愿。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她就很幸福。哪怕她的孩子,只是一只平凡的丑小鸭。这就是母爱,无私无求,博大深沉的爱。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漫漫人生,如果说人是飘在天空中的一只风筝,那父母就是那根线;如果说人是浮在生命之海上的一叶扁舟,那父母就是那舵与桨。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陪伴出生到成长,因此我们要时刻珍惜还来得及的时光,感恩父母,珍惜母爱!

《发现母亲》读后感

暑假培训有幸聆听王东华所长的讲座,讲座期间王所长的很多言论不无犀利,甚至有些观点非常尖锐,在聆听的过程中也不断引起我新的思考,怀着相信且怀疑的态度,我捧起了《发现母亲》,读完才豁然开朗,原来王所长的言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不是空穴来风,而这本书很好的解释了我的困惑。

我很庆幸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已经提前看了这本书,如果我的孩子已经过了三岁甚至更年长了,那该是多么惋惜的事,即使我想教育也已经为时已晚,在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殊不知很多父母已经在进行胎教了,其中王所长说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常常忽略处于腹中的婴儿,没有关注到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鲜活的生命,在散步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去感知这个世界了。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书中例举了大量人物的事例,很多高管在前几十年任劳任怨,矜矜业业,却不注重去教育孩子,这些成功的人中我们很少看到被教育出来有作为的子女,相反,败家子层出不穷。秦始皇、刘邦何等智慧,而他们的后代却再难优秀,即使如此,他们仍然要去帮衬这样的子女,而司马光后世给他的评价却是: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可见教育子女也是帮助自己。

最近读了《白鹿原》,再联想子女教育问题,白家和鹿家秉承的`家风不同,对子女的教育也遵循不同的方法,白嘉轩一世耿直,他就是这个原,他教育出来的子女为人处世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每个父母的子女非常有限,父母可以很容易发现子女的缺点加以改正,而学校的孩子成千上万,等老师发现问题,再要求孩子改正,就会事倍功半了。

王所长在书中还有一言论,是作为生物专业的我不曾思考过的:骡子是怎么来的。我一直只知道是马和驴杂交后的产物,王所长细心讲解了在自然界马和马交p的概率最高,其次是马和驴,再次之是驴和驴。而骡子是母马和公驴的产物,这样才能保持各自的优良性状,这对于我简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母亲在动物界的影响尚且如此之深,在人类社会中,妈妈在照顾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书中很多涉及了一个全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总是在强调母亲教育的重要性,母亲的素质决定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每一个母亲又何尝不想做个好母亲,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生活的重担往往逼迫母亲不得不疲于应付工作、社交等等,只有全社会都认同母亲教育的价值和深远影响,给母亲更好的福利待遇,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一个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拎几个螺丝。

《发现母亲》读后感

母亲,当每个人见到这个词,内心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我在读这本书时也是这样,心里暖暖的,不仅仅如此,我还一直怀着尊敬的感情,因为我是母亲独自带大道十二岁的,所以我对“母亲”一词感受更深刻。

在读《发现母亲》时,更发现“母亲”是一种职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份职责。在书中,作者讲到:伟大人物的塑造都离不开伟大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童年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位置,犹如树根与树;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不仅仅是智力和知识的培训,还有意志、品德和气概。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些话语能够引人共鸣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

这本书从理论高度说明了母亲在“人口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还列举了大量事实佐证了母亲在孩子一生中的不可替代。让我对母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对母亲与子女之间的骨肉亲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蒋介石母亲对他的心理支持让他直到其母去世多年仍影响深远,居里夫人成功教育孩子的典范让我感触颇深。书中还提出了许多观点,如: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零岁教育、儿童智力能力发展递减法则、“气概”大小决定孩子一生、要重视儿童的“习”和“育”等等,都对我深有触动。认识到现在女儿与优秀孩子的差别,一部分是小时候我对孩子的教育与优秀家长就存在着差别造成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社会遗传、生理遗传及传统观念的可敬与可怕。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遭毁灭,如同航船还未起锚就己翻沉。家庭、学校、社会在孩子长的过程中都应该担负起责任,去教育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应该得到的权利。

孩子教育的第一步更是关系重大,那就是孩子长的家庭和孩子的父母。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无比圣洁的,心灵如雪一样纯净,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父母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是否诚惶诚恐的想过你要拿什么给予你的孩子。你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你要把孩子教育怎样一个。这绝不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可以做到的,更不是用很多的金钱可以买到的。

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应该崇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皮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我记得福禄培尔曾说:“国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遗憾的是真正理解这一意义的人却很少。因此,做一个好的母亲,对养育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可以是天才的母亲。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法,它没有一定的模式,但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只要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使他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同时用各种教育方法来教育他,防止他骄傲自满。尽管要花很大的工夫,但我想最终一定会获得圆满的成功。教育不应当只从智力上着眼,必须力求使受教育者变得更加敏锐、文明,更加宽容、仁慈。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授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

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所以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那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到,当傅聪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许多人生问题都得到了父亲很好的帮助,傅聪的成功与父亲有直接关系。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仅仅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人们不仅需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

发现母亲读后感

“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造女人。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这段话是《发现母亲》这本书的卷首语。我们都知道要开车,先要考驾照,很多行业都要先培训再上岗。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学习怎样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给他把尿、喂奶、止哭之类的琐事,已经让年轻的父母忙的焦头烂额,更不要说去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了。有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这样吗?想问一问大家,你对三岁之前的事能记起来多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开始,脑细胞纯粹是自然状态,因此不能发挥作用,婴儿出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智力的发展,逐渐出现连接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桥梁一样的突触,只有众多的细胞互相拉起手来,才能处理外界的信息,表现出头脑的特有作用,这些脑细胞的连接,正好相当于0岁—3岁这一时期,半岁时,婴儿的脑重是出生时的两倍,三岁时可增加至成人的80%。3岁之前,宝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都基本形成,这是因为有兴趣的神经通路会越来越发达,不用的会消退,由于脑的结构基本形成,以后的改变就少得多。所以,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

我个人觉得优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拥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和内在成功要素,同样在一群身体正常其潜质一样的孩子中为什么有的孩子到后来变得非常优秀而有些却变得如此平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长身上我希望能够提炼出其教育的精华所在,因为不管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他们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以下是我对这方面内容的感悟和整理的一些他人的案例。

中国人讲究孝道,在家庭中必须懂得孝敬父母,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懂得孝敬父母的孩子必然拥有一颗爱心,让孩子学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及长辈,懂礼貌,这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做父母的要身体力行,让孩子在家庭人际交往中学到并体会到什么是爱,什么是关怀,在他成人后也必将善待他人,并受人尊重和爱戴,同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一起工作,学习,孩子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也将会大大提高。

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很少让大人操心,即使不怎么管他,他都能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而有些孩子,你即使打了,骂了,说了,依然我行我素,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因为孩子本身很多需要他自己做的事情被长辈代劳了,这导致了孩子行为能力的低下,对家人的依赖程度加强,造成了孩子在家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易发脾气,而在外人面前则表现出不敢交流,没有安全感,封闭自己等不好的行为方式。

有些家长对孩子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意识,当孩子需要什么,当孩子想要得到什么,都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总想着不要让孩子吃亏,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一切,直到孩子在一次次满足中失去了他应该得到的锻炼机会,从而变成家里是霸王,在外却很胆小,而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则会容易产生没有安全感,无法尽快融入学校正常的教学及生活。有些家长则是坚持所有一切可能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让孩子独立去做,在不断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过程中孩子在独自完成中收获了自信,为此孩子知道那些事情我能做,那些事情我可以做的更好,从而收获成功的快乐,并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是培养孩子在思想上的成熟,做事的条理性,这样孩子可以在自己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去做该做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个有自信的孩子,其特点是敢于并善于与他人沟通,做事胆大心细。自信的获得应该来自多方面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一个学生获得自信更多来自他的学习以及成绩,因为这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这是一个误区,优秀的孩子不一定从小看他的成绩来判断,而是着重挖掘他的潜质,而这些潜质就像我们平时播种耕耘一样,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生根发芽,到一定阶段会促进孩子的成绩提高。

一位家长在他的日志上写他儿子喜欢吹单簧管,吹的还是不错的,结果第一次要登台表演,孩子心里蛮紧张的,经过多次练习,到表演的那一天,还是有些紧张,爸爸就告诉他:“这是一个心理的一道坎,你迈过去了,以后你都不会胆怯了。”另外还告诉孩子,爸爸就在台下听,你就当吹给爸爸听。结果那天表演很成功,从孩子开心的表情中感觉到他收获了自信。

所以自信是来自于孩子有勇气完成一件事,在不断完成他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后,自然会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而这颗心脏会时常告诉他:“你能做到!你一定行!”

父母总是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在外面工作如何如何辛苦,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照顾他的生活,反正你说了n多道理,他可能知道,但他无法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让孩子劳动起来,他才会明白劳有所获的道理。

一天读小学的儿子问他妈妈要五块钱,妈妈问他要钱干什么,他说天热要买冰棒吃,结果他妈妈没有给他,他气的不得了。后来爸爸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孩子说的理由让他感到意外,孩子说同学有时请他吃冷饮,次数多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想得到零花钱,来回请同学。爸爸觉得他的理由非常充分,便给了他五块钱,但又不想以后直接就给他钱,因为你给予他的,他可能会觉得理所当然,所以爸爸问孩子:“以后想得到零花钱吗?”,孩子点点头,爸爸接着说:“那我给你一个挣钱的机会怎么样?”,他听了很高兴,忙问是什么机会,爸爸便告诉他:“以后大人做饭,等大家吃完饭,你把碗筷洗了,厨房收拾干净,客厅地面打扫干净,按照这里最低工资标准乘以你劳动时间和八小时工作时间的比值,算下来每周给你六元”,从此以后家里饭后的家务劳动就交给了他,刚开始他做的挺好,但时间一长他就有些不那么仔细了,这时在扣他工钱的时候会跟他说:“如果爸爸妈妈在单位工作不仔细认真同样也会挣不到钱,老板也会扣工资的!”,甚至有一次他突然对爸爸说:“老板,今天能不能请病假?”,他举起一只手,原来有一点小擦伤,他碰到水有些痛,爸爸便告诉他,如果父母也因为这一点小毛病请假,我们同样在老板那里得不到任何报酬。慢慢的爸爸能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吃完饭他会很自觉的去做好他的工作,他明白了什么叫付出与得到,甚至他会有计划的花钱,因为他知道通过劳动得到的钱是不容易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

朋友推荐后,有时间就看看,有些感触。

书中的观点:我们应从小就修炼自己,才能对孩子有好的影响;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教”了什么。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优秀的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刻意地去教什么,只是自己有很好的品行、很好的习惯。我们爱孩子,我们希望他(她)成才,希望他们快乐,希望他们健康,那么,我们自己就要先做到。

这一点说着容易做着难,但看你怎么想,既然自己都做不到,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呢?所以,不要要求孩子达到完美,不要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未实现的愿望,而让他们自己来决定该做什么。我们父母活好自己,也要让孩子有自由,也活好自己。

一点体会,愿父母们共勉之。

《发现母亲》读后感

当我接触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地震撼了。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女性共读。更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孩子的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发现母亲》读后感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但号令人们关怀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进摇篮之人。在这本书中,我深入认识到了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当然,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比如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智力同知识并不是完全不同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如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老师讲解水的知识时,孩子们接受到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认识快,理解快,记得牢,有的接受慢,理解浅,记得少,明显地表现出智力的差异。即使记住了,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不一样,文彦博运用它去树洞取球,司马光运用它去砸缸救人,曹冲运用它去称象的重量。对水的.认识属于知识,而控制和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才是智力。

知识和智力虽是不同的范围,但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接洽:控制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增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控制。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思考习惯。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成果,但绝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识和智力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就不只关注知识的积聚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在控制知识的同时是否发展了智力。举例来说,我在引导学生背诵精彩句段和古诗词时,往往我重视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古诗词。今天看来,如果记住了古诗词,不会运用,那等于储存了垃圾,因此,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积聚和运用,这才是教育目的。为此,我在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古诗词时,应当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表达已积聚的古诗词,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已经背诵的古诗词来自己创作诗词。这样,就会使积聚和创作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写作程度。

当然,明了了这个道理,在语文教学中,都要建立一种发展学生智力的理念。学习生字,教学目的不光是记住生字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认字、解字、记字;理解课文内容,不光是要会读,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接洽生活实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

只要心中有“高度”,学生也就必定能达到这个“高度”!

《发现母亲》读后感

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称呼如何认识母亲这个重大角色,《发现母亲》一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

认为,人的生产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母亲才是创造真正动力。虽然她在体力上抵不上一个男子,可她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同时她也可以把孩子教唆成无恶不作的杀人犯。在孩子的成长上,母亲的作用占90%以上。只要母亲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对孩子带来消灭性的损害和打击。仔细观察,我们能够发现成功人士的身后往往有一位优秀的母亲:

宋代的贤相张浚,幼时丧父,母亲计氏矢志苦守,孤儿寡母,度日艰难。但张母端正平直,治家教子有方。张浚刚会说话,母亲就让他诵读父亲生前写的.文章,到他能记事,就告诉他父亲的言行,“无顷刻失教”。所以张浚幼时就行止端正,走路腰板挺直,目不斜视,说话不打诳语,他20岁刚行冠礼,就进了国子学,母亲送他远行时哭泣着说:“我们孤儿寡母,门户寒微,你只能靠自己成才立业了,你应当把你祖父和父亲的事业时刻挂在心上。”并书写了数十条诫语送给张浚。后来张浚一生不断进取,爱国重贤,官至宰相。他力主抗金,重用岳飞、韩世忠等。绍兴八年,金使以招谕为名南下议和,他不顾自己遭贬永州的逆境,连上五十疏表示反对,为后人所推崇。

一个寡母带着孩子,其生活之艰苦,可为世人所想象,却能在如此之逆境中把孩子培养得如此之优秀,可值得现今为人母者去思考。现在有很多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母亲对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极其重大。

发现母亲读后感

最早接触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是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书中的观点强烈的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这本书的名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后来听刘莹老师说他手中有这本书,就在春节前借来拜读,读后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对教育的无知。

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女人刚生完孩子后是由于缺少一种元素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抑郁,这种抑郁期到三岁基本消失,抑郁期的时候常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一辈子激烈的碰撞,这也是中国婆媳关系不和协的根源,看完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书中说:“由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三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亲,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连体婴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兴就哭、发脾气,一会儿就会呵呵地笑。

这样的结果给丈夫一种感觉不像原来的爱人了,给婆子的感觉是这个媳妇这么不通情达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懂他、爱他、理解他的伙伴,真是棒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与母亲是一种感通状态,他们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听妈妈的话而不听其他任何的话,而上学以后,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的妈妈。这个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关系,孩子自然就会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轨道上。

《发现母亲》读后感

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换来的赞誉和无数奖状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发现母亲》读后感

孩子最初认识的世界,学会的东西都是在家庭这个课堂由父母教会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在父母的扶持下走出第一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学会说第一个字。

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人的智慧就来自于大脑,早期的教育的确是极其重要的。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出生时胎儿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成人的50%。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布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

所有的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那是孩子正在学习,父母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由于孩子小时候对母亲的依赖,所以教育与母亲更有直接的关系。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母亲的举手投是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母亲说话和气孩子会学,母亲粗暴孩子也会学。所以面对孩子时母亲要重新检视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是该做的那些是不该做的,要知道有一双纯净的眼晴在看着你。同样是带孩子上公园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有的母亲在公园游玩的过程中会教孩子认识各种花草树木,告诉孩子这是月季花那是喇叭花,这是扬树那是柳树。而另一种母亲就只管让孩子去玩,自己实际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其实教育孩子并不难办到,不需要固定的模式,过马路时告诉孩子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习惯。孩子玩过玩具告诉母亲告诉孩子自己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习惯。饭前便后教育孩子冼手,孩子会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坐公交车教育让座给老人,孩子会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你不必是具备高学历的母亲,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也做到。你要教孩子的不仅仅是这是什么树,更不是非要讲清楚这棵树是属什么科有什么习性,除非你是植物学家,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在引导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会去学习。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其实孩子不是现在才这样的,小时候就是这样,只是那时还没有上学,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罢了。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来的,如果父母有不良习惯孩子就会有,而并非孩子天生如此。作者把孩子的幼儿期称之为敏感期,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

许多的孩子喜欢看大街上的标语喜欢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在玩,其实那就是孩子在认真学习,此时必母要及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不失时机的教孩子认字读书。由其是阅读,孩子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甚至决定着孩子以后的学习。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教育孩子,那就每天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日久天长必会有收获,孩子自然会从书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幼小的孩子总是离不开母亲,一会不见了妈妈就合哇哇大哭起来,由于劳累母亲总是不胜其烦,其实这是孩子最听话最可爱的时候,这段时光极其短暂和宝贵。这时候孩子会反复的听一个重复的故事而不厌烦,而大人往往会在反复的阅读中厌烦起来,就想法躲避孩子的要求。孩子会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忙或无法回答大人就会漫不经心的拒绝。也许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是这样被第一任老师扼杀在了萌芽中。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成为一个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成员间相互友爱关系和睦,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学会爱别人。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孩子就会感受到不安恐惧的气氛,容易对别人产生敌意,缺乏信任。所以做为孩子的父母教孩子学会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你们之间的互爱,就是对老人的孝敬。你们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最有效的身教。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面对孩子父母你要成为孩子眼中怎样的老师,你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课堂。

《发现母亲》读后感

书中的案例浩如烟海,俯拾皆是;书中的观点新颖、独到、实际、震撼人心。为了加深大家对这本天书的印象,我特意从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中挑出一段,读来给你们听: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需要提一点的是,我们很多人,看了“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话后或许会感到遗憾,因为自己已经是父母了,因为在做父母之前没有接受到一个全面的“做人”的教育,因为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缺失,自己不完全。那并不要紧,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还是来得及的。只要有一颗真爱孩子的心,只要你努力去做,仍然会成为最好、最尽责的.父母亲,仍然会教育出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来。

愿天下的母亲都能记住这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愿天下的孩子都能记住这句话“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比教皇更伟大,比圣徒更无私”!在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孝敬自己的父母。

发现母亲读后感

在读完王东华教授写的《发现母亲》实践本后,又读了《发现母亲》上册。我把读后感,说给你听。

王东华教授说,母亲是一种职业,每个女性应该不负使命,认真履行职责。我曾经一度为照顾孩子而苦恼,我庆幸遇见并读完这本书,让我倍加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昨晚,夜半醒来,发现儿子蜷缩着身子紧挨着我,替他盖好被子,捏捏他熟睡的小脸,忽然心生出感动,也不由问自己:“儿子依偎着自己,在妈妈怀里撒娇,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年?”

已经六岁的儿子,早已到了跟我们分床睡的年龄,可是分了几次分不开,此刻很庆幸自己当时放弃跟儿子分床,否则哪还能感受到这么温馨的时刻。

在儿子两岁左右,陆续开始给他读书,因为是男孩子,有意识给他读一些科普和历史类的书,本以为收获不大,没想到一次餐桌上吃饭,儿子用餐椅的靠背当成高气压,用餐桌当低气压,并说高压的气流是向下的,低压的气流是向上的,惊喜于他的成长和进步。

五岁时,我利用两天时间,带他看了最想让他学的跆拳道班,绘画班和钢琴班,他毫不犹豫选择钢琴班,我曾一度为他选择钢琴班而失望多时,但当他忽然有一天娴熟地谈下一曲《春之歌》时,当他晚上睡觉前要求听一听钢琴曲“享受会儿”再睡时,在他迫不及待要给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他最喜欢听的《菊茨郎的夏天》时,当看到他在班里给小朋友们弹下电子琴,并跟我说“妈妈,我发现钢琴和电子琴最大的区别是,弹钢琴很轻松,弹电子琴时两条腿老不自觉发颤”……我就暗暗为当初没有扼杀他的爱好而庆幸。

《发现母亲》读后感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首先,衷心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们教师一本价值不菲的《发现母亲》这本书!《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读它,让人荡气肠;读后,使人感慨万千。

《发现母亲》这是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如果说人类史上确曾有过改变其进程的.著作,那么,这本书极可能是人类及中国未来世纪妇女儿童开展的一本好!《发现母亲》如果仅仅在中国轰动,那就意味着失败;《发现母亲》也许会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必备之书。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一生下孩子就把他们抱给婆婆或自己的妈妈,从此轻松自在的做起母亲,这种摒弃母职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有哪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既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对我们很有启发:“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病人治病、缝衣服等,但是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最复杂和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各自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

《发现母亲》读后感

《苹果与粉笔灰——献给老师的心灵咖啡》是美国著名的教育顾问和作家维基·卡露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书中的一个个充满温情、智慧和富有启发意义的小故事探讨了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内涵和教师所面临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例如如何发掘学生的潜力,如何对待调皮学生,如何处理书本知识与人生道理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学生、同事、上司和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等,并就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提供了真诚而有效的建议,从而从积极健康的心态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入手倡导了一种真正卓有成效的教育理念。

《苹果与粉笔灰:献给老师的心灵咖啡》尽管记述的是异国他乡的事,国情不同,文化背景有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有别,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无与伦比的高尚事业,全世界的教师们在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相似乃于相同的认识,会有种种类似的遭遇,会有不少的共同语言。

一个苹果里有多少颗种子,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可是,一颗种子可以结出多少个苹果?我们却无法预测。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去栽培和养育学生心中神奇的种子,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每一种潜能。

书中有一些很值得好好品味的语言,摘录一些与大家共享:

“因时施教,环境会帮你上好课。”

“把理解和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天才出现。”

“有些孩子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等待机遇,记住给他们时间,不要急于把那些本来可以自行调整的事情看做问题。”

“为学生代言是你的职责,你的沉默只会被视作默认。”

“每年都向学生家长们证明一下你的能耐,因为他们都乐于知道你可以担当起重托。”

回顾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觉得这本书写出了许多教师的心里话,我们平时看似平凡的每天的工作,其实里面都有许多值得提炼的看法。但是,每天忙碌的身影,若能稍稍能停下来思考一下,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象这本书的作者一样,我想,我们的工作将会产生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的工作将不再是疲倦苦行,而是悦愉的人生旅行。

比如:赞美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对学生赞美多一些,能让学生更健康成长;对自己赞美多一些,能让自己工作生活更快乐而有意义。?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那么就要负责而完美地履行职责,其实全心全意地投入比起心不甘情不愿的付出更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并更有可能取得成绩。就如书中举的两个例子:艾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梦想成为老师,虽然教师的待遇不高,但因为她热爱这个工作,所以总感到自己浑身是劲,上课使她由衷地高兴,因此工作干得很出色。而总是爱皱眉头的罗斯基老师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投诉,最终选择了提前退休,逃离了尴尬的处境。只有爱上教书育人这件事儿,教书育人才会成为我们真正的乐事。或许是因为学校里的一件小事,也或许是某个孩子、家长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他们的肯定就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快乐,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快乐的环境中工作是一种享受。即便是你现在体会不到,但我相信这种快乐与享受会延续。

期望我们播下的那些“苹果种子”可以生根发芽、开花最后。这杯馨香的心灵咖啡,这份小小的礼物就像那些甜美的红苹果一样,咱喔娓述说:“谢谢你感动了我的生命。”

上好每一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苹果种子”才能得到最好的灌溉,才能结成最好的苹果,反之,如果我们不能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那我们的一节课40分钟留给学生的,仅仅是那充斥着教室的粉笔灰而已。

我希望我的那些“苹果种子”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期待着那丰收的季节,而不是让我的教学生涯只留下粉笔灰。

《发现母亲》读后感

一次在空间里感叹: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身上肩负的双重责任重大。就在这时,王校长推荐一部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的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我特地吩咐女儿借回这本书,利用这次外出旅游的机会,静心地读完这本书,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并引起了我的沉思。

诚然,“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闲暇之时,聊起家庭,我总是这样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又是终生老师。家庭的兴衰和孩子的成败,取决于母亲。这两句话虽是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更是体现在我们的一生中。

从自己的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要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从小从细教育。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母亲节之际,向“母亲”的教师,推荐《发现母亲》这本书共勉。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了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这本书用了“发现”二字,也让我发现全新的自我。发现是对每一个教育行为的反思,发现是教育智慧的闪现,发现是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

作者说一生之计在于童,婴儿的一年等于十年。人生的早期教育对一生影响极大,父母这个老师要当的合格才能为孩子的人生开好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遗憾的是有许多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还小”这样的声音在今天依然不绝于耳。在《发现母亲》的书中作者从生理的角度阐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出生时胎儿平均脑重是350克仅为成人的25%,仅仅6个月后,它就己达到成人的50%。在两岁半时达到75%,五岁时达到90%。到这时人的大脑主要部分己经发育成熟。”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成长决定了一生的发展。

所有的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是喜欢动手触摸和抓取身边的东西,他们睁大眼睛四处张望,仔细倾听着声音的来源。那是孩子正在学习。最早孩子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母亲成为孩子的主要观察模仿对象。

孩子时刻都在学习中,教育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同样是带孩子的母亲,由于母亲的教育意识的差别孩子的收获就会不同。有的母亲在日常陪孩子地过程中会不厌其烦地解答孩子的“一千个为什么”。而另一种母亲就只起了一个看护的作用。有的母亲在孩子的品行教育中会以身作则。过马路时带着孩子走斑马线,孩子会养成守秩序的习惯。孩子玩过玩具陪伴孩子把玩具收好,孩子会养成整洁的习惯。享受美味的食物前让孩子先拿给长辈,孩子会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你不必是具备高学历的母亲,告诉孩子你所知道的,你所能做的就足够了,重要的是坚持自己也做到。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作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话衷心地祝愿: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发现母亲》读后感

从小我就一直坚信我长大后会成为一个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没有母爱,孩子就像插在花瓶里的花,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我很庆幸在我还未成为母亲之前能够理解“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发现母亲》读后感

在《发现母亲》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有一位母亲,肚子里怀着宝宝,她骑电动车在过马路时,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她被撞倒一米多的空中,就在即将落地的一刹那,她保持着用双手捧着大肚子,用头和膝盖着地,顿时头部鲜血直流。路上的人看见了,赶紧叫了救护车。后来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位母亲的脸虽然毁容了,但是肚子里的孩子却正在安详地睡着,丝毫不知母亲经历的危险。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她明知这样做轻则毁容,重则丧命,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下来。还有很多母亲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也都用舍弃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保住孩子的生命,是伟大慈祥的母爱让她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这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所著的。是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然而现在很多家庭一直埋怨孩子学习不好,孩子太笨,孩子弱智……作为父母对孩子有多少了解呢?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傻子”吗?孩子从小到大你们作为家长,又为他们小小的心灵填补了多少的爱呢?我们有的孩子甚至一直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有的是隔代教育,还有的干脆给孩子弄个周托,甚至月托,一个月来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还认识不认识他们?有的孩子说,在他记忆里,对爸爸妈妈的印象就是: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给你买好吃的,或者带你出去玩!

真正的成功,那么必须从家庭着手,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不是幼儿园,而是家庭!

而家庭中尤其是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最依赖的一部分。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做母亲就应该有足够的自我认识,教育好孩子,让他们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