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我心读后感(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2 17:07:20 作者:梦幻泡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阅读各种不同的书籍。这是一些读者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品写的读后感,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引起共鸣。

写出我心读后感

比如在一个陌生的节日里离开一个乏味的舞会。

没有在上海的月光之下。

也没有朋友在此刻向我举起酒杯说你好。

在这样一个冬天的深夜我翻看世界的历史。

那些已经被我读了又读的事件。

那些被想象出来的场面栩栩如生。

在这样一个冬天的深夜我设想时光的漫长。

我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城市。

而歌中所唱的是另一个城市。

……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青山绿水或者村落。

我远远地关注它使得它不再给出它的本来面目而我。

想要得到的。

则是关于世界的消息。一个行吟歌手。

一条幽深无底的街。

或者仅仅一个场面。

已经让我领会时间。今天和下一刻。

以及很久很久以前。

一个偶然产生的念头使得我想要得到这样一个消息。

在那很远的地方并不一定是有着山和水。

那是一个关于一个行吟歌手的消息。

他的真实存在并不重要。

甚至今夜和此刻都可以是一种虚构。

——有山或者没有山。

月色皎然或者黑压压地下着雨。

因为这样的一种期待,历史中的一切场景都已经不再重要。

在有人向我碰杯的时候我也能够想到。

这个歌手其实并不存在。

而关于他怎样跋山涉水我必将得到准确的消息。

正如我偶然地存在于此时和此地。

“有一天你明白了诗句无法被用于阐释……”

重新翻开历史书我看见的是一大片我所不认识的文字。

就是说此刻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存在。

我仍旧象十年前在人民广场等着一个女人。

时间幽深如无底的街。

我无法用诗句阐释。

我能够分辨出这是一个偶然的念头。

它成为了现实或者没有成为现实。

我期待着得到这个消息进入这个故事。

一个行吟歌手在文字之中流浪。

他的古老磨灭了他的存在。

月色或者雨点都是此刻。

我在偶然中发现它们无法被用于阐释。

情节和场景早已模糊褪灭。

我决定重新找到我的句子。

《写出我心》读后感字

作者娜塔丽巧妙地将禅修与写作结合在一起,认为写作是一种修行。我认同她的这个观点。写作除了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做用文字表达出来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修行,心灵的修行。我突然想起了《瓦尔登湖》,想起了亨利*梭罗。他隐居于瓦尔登湖,过着田园般的生活。他说独居的自己是幸福的、平静的,因为他活在大自然中,而大自然从不孤独。独居真的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吗?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答案是否定的。独居的时候,人虽然身处水泥森林,但窗外有树,有鸟,偶然还会有昆虫飞进屋子,提醒着我,我从未孤独地活在这个星球上。即使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不来造访我。我也还是自由、充实的。因为我拥有好多好多的书,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很丰富。他们是我的朋友,我的精神家园。除了阅读这件事让我不会孤独之外,另外一件事也让我更加平静和充实,那就是写作。

作者自己的写作动因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交代的。总之,她从小就挺喜欢写作的,尤其酷爱文学。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修行,洞察自己自己的内心和生活,使自己心明如镜。这种认识我是赞同的。我也觉得我的写作生涯需要这样的态度。写作并不等同于当一名作者,它只是一种内心表达的需要,审视生活的需要,提升幸福感的需要。接下来,自然要说说初学写作要遵守的一些简单、重要的规则。

首先,关于写作工具的问题。作者提到了手写、码字、录音三种方式。具体到我个人,码字是最适合我的。不手写的原因是,我认为我的字写得太丑,会严重影响我的写作心情。另外一个是手写的速度太慢了,跟不上大脑飞速运转的速度。至于录音,这个方式似乎挺别扭的,后期不还是要转换成文字吗?我写作一般是坐下来写。自从买了新ipad,我就彻底爱上了它。阅读,写作都已经习惯了它。比方说我写这篇书评的时候,用的工具就是ipad中的"专注笔记"app以及k380实体键盘。这两个组合实在是太棒了。码字的时候体验好棒好棒。不会有任何干扰,我就坐在书桌前,思绪奔腾,双手一刻不停地敲打着键盘,把脑子想说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简单的写作工具,让我轻松、愉快、效率高,我就偏爱码字呢。

其次,写作过程中要遵守的几条原则。

1.不作片刻停留。(不要停下来重读你刚才写的那一行,那只是在拖时间,并在设法掌控你正在说的话。)。

2.不要删除和修改。(那是在编辑你写的东西,就算写出来的并不是你原本打算写的东西,也随它去。)。

3.不要理会写错字、标点符号和文法。

4.想到什么写什么,不需要逻辑和章法。

5.内容无禁忌和限制,悲观的,邪恶的,色情的都只管写就是了。

6.不带任何目的。

7.每天写作,绝不等于写日记。(日记局限于当日的事件,严重限制了思绪的释放和整合)。

我要质问我自己:你究竟想什么时候才愿意踏踏实实坐下来写作?想等到白发苍苍再来写哀叹时光荏苒的狗血人生回忆吗?这两个问题让我无地自容。我并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死,我只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死去。然而,我活着的唯一时光却只有当下的这瞬间,在这一瞬间之后,我的人生变只有过去以及留存在大脑里模糊的记忆碎片而已。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写作是一种自由和放松,而且,我有写出世界上最烂的垃圾文章的自由。

时间频率上,每次写作的时间和文字的长度都没有限制。10分钟?30分钟?一小时?100字?300字?这些东西很重要吗?一旦开始写,就只管写下去,这不是任务,仅仅只是大脑和双手的自发行为而已。一直写到身体困乏,无字可写为止。至于频率,毫无疑问是——每天都写,每天都写,每天都写。无东西可写是不可能的,能写的素材多如天上的繁星,无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那些跟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都是被大脑捕获的对象。

至于题材,那可就是说不完了。我单独分出了一页纸,名为——alistoftopicsforwritingpractice。是的,标题就是这个英文名字。因为我打算开始用英文写作了。反正我写出来的大多数是垃圾,为啥不试试用英文来写呢?至少能学会不少单词,而且语法也会慢慢修正。比方说,我想到的标题:

过去快乐和痛苦的回忆;对某个人的厌恶或喜欢;内心各种欲望的闪现;手机摔到地上了;天空怎么突然变暗了;我的双脚变得越来越冷了;对面树上的小鸟在唱什么歌;客厅里的那把风扇好脏;我的跑步鞋有多久没跟我合体了;我的话题有了豆友的新评论;客厅的书乱糟糟的;妈妈为什么这几天没给我打电话;书柜里的那些书看了多少,没看的有哪些;莫扎特是怎么死的;新款的苹果手机为什么那么贵;我好喜欢在豆瓣上买的这个帆布包;我的英语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了;我的复习备考进度怎么样了;明天会下雨吗;我最近好像胖了好几斤;我想滚床单;早上吃的那些麦片里究竟有些什么;我的人生目标进展到哪一步了;窗外的衣服湿粘粘的,要不要买个烘干机;我为什么又动怒了;今天感觉好空虚啊;瓦尔登湖在哪儿;英文单词怎么记比较好呢;我好喜欢无印良品的衣服;要不要给恩施的老板娘寄一封感谢信去呢;为什么我一直是个穷鬼;养猫的愿望何时能满足。

最后,我想说说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我现在已经彻底认识到两者并不是姐妹的关系,而是左手与右手,左脚与右脚的关系。为什么我读的那些书感觉像什么也没有读一样,或者说我对人生的理解并没有更深刻的认识?现在,我懂了。因为,我从未真正将阅读过的东西进行内化并转化为日常行为。写作是搭建在阅读与内化之间的桥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觉得需要有一座桥进行连接。写作便是最佳选择。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会指导行为的执行与否以及如何执行。通过写作,自己的记忆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可以与阅读过的所有的书进行互动和整合,最终融合成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只有阅读,没有写作,就会消化不良;只有写作,没有阅读,就会才思枯竭。

当我每天双手置于键盘,打开专注笔记时,在这一刻,我的全世界,只属于你。

写出我心读后感

美国女作家娜塔莉·戈德堡著作《写出我心》是一本工具书,教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写了几篇东西,但往往写成的东西和想表达的相差甚远,类似于“买家秀”和“卖家秀”,于是选了这本来读。此书是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目,读了确实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写作需要练习与倾听。

能力是地表层下的水,只有努力汲取,才能归你使用。没有人生来会写作,写作如同体育,需要训练才能提高。我犹记得学生时代每周一次的作文课,800到1000字,题材不限,但每周必须写至少一篇,以至于现在写东西不用“字数统计”,到了1000字就想截稿,不足800字就想补些不咸不淡的废话。可那些练习确实有用,只有在写作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如何写作。你无法在一篇作品中挖掘出永恒不变、一辈子都让人满意的真理,同样别太认同自己的作品,让那些白纸黑字的背后保持流动的弹性。

写作、生活和心灵是一体的,不可分割。写作就是把自己心里对生活的感受化为纸上的字句。一旦开始写作,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并引导它,只要多多阅读、仔细倾听、多多地写,慢慢的,会逐渐接近自己想要说的东西,并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

2.写作不能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我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文学能告诉你生活是什么面貌,却不能告诉你如何摆脱生活。无论是健身、读书、旅行、写作都不可避免或解决生活中的烦恼。那为什么还去做呢?娜塔莉给出一种说法“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热爱这个世界”。美国64岁的健身达人wendyida在锻炼之初迟迟看不到效果,差点放弃,好在那段阴霾的时光里,除了乏味的健身之外,其他的事情更让人感到糟糕,所以还是继续健身吧!

而我为什么还去做呢?我想是使自己逐渐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一种人。诚然,我做的并不能立刻给我想要的,可过程确实令我感觉快乐,我的身体喜欢运动后的畅快,我的心灵喜欢阅读时的共鸣。但凡能让内心更丰富的事情,即便强迫自己也要多去尝试。因为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最后送上一段子:一匹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马说: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你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人蒙住眼抽打,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平安小果果写于9月8日。

写出我心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奇幻阿姨——李岫青写的《奇妙的暑假》这本书,看着看着,我仿佛进入了这本书里。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李奔奔的故事,他放了暑假,到了乡下看山的爷爷家里,爷爷养了一条狗,名叫大黄,李奔奔很快就和他成了好朋友。

后来,李奔奔又遇到生活在云朵里的精灵——瓦笛,笛是一个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精灵,瓦笛不想让李奔奔的爷爷打猎。

李奔奔的爷爷有一片果园,住在另一头的大民、东子、磊磊、小三经常来偷他的苹果,后来,李奔奔和他们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最后,他们一起想出了解救动物的方法。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定要爱护大自然,让我们一起去享受美妙的大自然吧!

写出我心读后感

《写出我心》是北美教授娜塔莉・戈德堡的著作。出版后不仅立刻登上畅销榜,成为写作与写作治疗的经典,而且被列入美国高中读本。首次出版时,书名叫做《再活一次》,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书中不仅谈写作的方法,而且也指出用写作来调心的这条途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写作,也知道写作的重要性。会写作的人不仅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且将内心深藏的话写出来可以达到治愈自己的效果。但每当要提笔写作时,我们总是能找出各种理由,仿佛一定要沐浴焚香,万事俱备才能安心坐下来写作。我想,这不仅是从小在作文点评中受伤的原因,也有写作者对自己的不接纳。作者在书中一直想要告诉我们,写作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我们想要写,那坐下来写就好了,我们要告诉自己:“我有写出史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但事实上,上过作者三周的课,经过作者这样的理念熏陶的学生们依然还是会找各种理由拖延写作。

她在书中提到,她的这些学生从芝加哥到波士顿,再从波士顿到肯塔基一路奔波来到她的面前,就是为了再听一遍她说“拿起笔去写就是最好的答案”。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吗?不,他们心中熟知这个道理,但还是需要有人帮他们肯定这件事。我想,这样的心态是源自于对自己的不信任。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做完一件耗费体力,却又得不到正面反馈的时候,很容易疲倦。最初的写作热情退去,他们需要有人支持与肯定。

想要坚持写作的人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写作的灵感并不常有,没有灵感的时候如何坚持下去?娜塔莉在书中给了我们两个激发写作的方法:一个是活在当下,无所畏惧,开放心灵;另一个是深刻地倾听,接纳事物的本色。事实上,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意思,就是让我们成为生活的写作者。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都可能是写作的好素材。近几年很多人都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娜塔莉提倡在自己的城市做一名观光客,有咖啡渍的旧杯子,树上蹦跳的麻雀,街上的公交车都是可以写的内容。我们应该和万事万物交朋友,这样万事万物就可以透过我们来写作。

当然,娜塔莉建议我们当一个部落作家,可以为所有人写作。部落作家是与隐士作家相对的。隐士作家只写个人心里微不足道的真理,而部落作家却反映了人群中许多不同的声音。我倒是认为,我们可以经常替换部落作家与隐士作家的角色,毕竟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有能力领悟到大道理,与其放在心中私藏,不如广而告之,与他们共品。

最后摘下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这是在后记中,娜塔莉对于一个问题的回答。问题是:“你想对当时在写《写出我心》的自己说些什么?”她回答:“我什么也不会对当时的自己讲。那时的自己不会听现在的我讲的任何事情。比如,我现在可能会说,成功和名誉的背后其实很艰难、充满了痛苦。就像我现在也对我的.学生说这些,但他们同样听不进去一样,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点天经地义。”看到这段话,我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回到18岁,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很多人都想回去挽回当时自己做的错误决定。

但事实上,那时的决定已经是在当时的我们的认知下做的最好的决定,我们走了这条路,享受到了这条路的好处,自然也会有需要舍弃的东西。我们不能确定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就一定会顺风顺水,从此开挂,走上人生巅峰。我什么也不会对当时的自己讲,因为我无法给出万无一失的答案。人生千千万万的选项,不到最后一刻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结局是什么。但这千千万万个选择汇聚成了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也只有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我们唯一能抓得住的,也只有这些点滴是我们身而为人的意义所在。

写出我心读后感

今天看了《写出我心》这本书,算是某种程度的舒缓压力。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前段时间买过来之后详细地看了前面几章,后面基本也就翻了个大概。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很是认同,好像自己在某个时间就感悟到的,只是没有写出来或者没有作者这么流畅的表达出来罢了。我想,这又是记录的一个意义吧,也许你的一些文字会在某一个时间与某一个人的文字一字不差的重复,这也是一件比较奇妙的事情。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读书的,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精力关注的不同,读过的书真正能够为自己所用的并不多,也许在当时读的时候会给自己一些认同感,但如若不自己写写,很多东西也就一闪而过了。

所以,如果是自己很认同的东西,不妨自己写一遍,不要觉得别人讲的东西你都懂,但真正让你自己写出一二却未必可行。《写出我心》这本书是一名美国作家写的,出版于1986年。应该说这本书读起来还是很轻松,这也是美国作者写作的风格,比较随意和口语化。

作为读书笔记,我试着写一些让我感触的东西如下:

胸中感知何处安?秋色月明何时来?蓝莓颗颗知何味?车马行行何人盼?何人恋恋有佳人?何人所思何人看?写作造就了你胸中之自信,让你的精神觉醒。读后感・这一段话非常有韵律,也道出了很多日常常态。写作的过程中,当你能够感受到一种操纵文字的感觉,你仿佛有一种心流的东西在你的身上流淌。这种心流来自于你表达的顺畅,以及沉浸其中的专注。

作者说,当她向佛学大师请教学佛的疑惑时,大师跟她说:?“你为什么来学打坐?为什么不用写作来修行?只要你钻研写作够深入透彻,便可随心所欲。”

用写作来修行,帮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清澄,这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无论我看作者还说到当她跟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讲有关写作的事情,她的朋友惊讶的说:怎么搞的,娜塔莉,你是在谈生意嘛,做生意也是这样,没有什么不同。书中提到写作的一些方法,亦可转而应该在跑步、绘画,或任何你所喜爱并决心在生活中从事的事物上。

练习写作意味着最终你得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

写出我心读后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捧起了夏目漱石的《心》开始品读。在看完了中文翻译的版本后竟疯狂的想看看日文原著。最终,在网上找到了日文的版本。在两个版本对照着的阅读下,我完成了对这篇巨著的阅读,虽然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还是写下了自己对于它的一点感悟。总体来说,虽然我并没有看过太多的日语著作,但是对于日作,我并不喜欢。太多的无病呻吟,太可怕的委婉措辞,而对于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让我无法理解作者著作的目的与意义。反而让我感觉这平平淡淡的叙事里面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理。

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以及被成为“先生”的另一个角色。从一开始作者便把“我”与“先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大学生的“我”对于“先生”独到的思想,独到的行为方式不仅赞赏且佩服,并常常到“先生家”与其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而在这一过程中“我”经历了父亲的死,“先生”的自杀,并了解了“先生”的过去。“先生”在被自己的叔叔骗走了父母的遗产之后对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并远走他乡独自在东京生活。在这期间喜欢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因过去的阴影,()让“先生”不敢肯定自己对她的喜爱。而当出现了同样喜欢小姐的“k先生”后“先生”感觉到了危机,他抓住了“k先生”的弱点抢先向房东提亲了,虽然最后他与小姐结为夫妇,但“k先生”却自杀了。从此“先生”把自己封闭在狭窄的空间里,并且不怎么与人交流。他活在寂寞与孤独中,对于“k先生”的死他很自责,最后他也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部非常完美的心理小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与世故,在巨大利益的面前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有可能化为乌有,而更可怕的是你却不知道这样的人什么时候会从好人变成坏人。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压抑苦涩、厌世悲观等灰色基调的画卷。

小说一开始“先生”便常常与“我”谈论到人性的问题。“我”虽然觉得“先生”有满脑的伟大的思想,但他却不想把这些公诸于世,并且常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让“我”觉得无法理解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与先生的过往有关的。“先生”曾经说过“我被人欺骗过,而且是骨肉至亲欺骗的。我决不会忘记。他们在我父亲面前装作好人,父亲刚闭眼就变成了不可饶恕的没有良心的坏蛋。他们家给我的屈辱与损害,我从孩子时起一直背负到今天,大概要背负到死吧。这时我至死也不会忘记的。但是我又不能去报仇,说起来,我现在要做的是超出个人的仇恨。我不仅憎恶他们,而且憎恶一切他们所代表的人,这样的人太多了。”人性本善,但是金钱却经常蒙蔽我们的双眼,就像先生这样被自己的骨肉至亲欺骗也是常有的。人都是虚伪的动物,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每个人都把自己伪装起来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想伸出自己的魔爪,于是在美丽的微笑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但是在这糖衣炮弹下你却无法分辨这到底是真是假,就像“先生”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从好人变成坏人。而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和不信任,就像“先生”那样。每看到一个笑脸都要怀疑这背后的真实性,让自己宁愿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也不愿意与人过多的接触,并且再也没有办法真诚的接受所谓的关心与爱护,或者就必须在即将失去的时候才会幡然醒悟,更有可能会做出另自己终身遗憾的事情。人或许都是脆弱的,我们都太容易受伤,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有的时候当这奢求已久的关怀到来时你已经失去了接受它的能力了。

小说中“k先生”和“先生”最后是以自杀收场。他们同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但却是“先生”使诈先行一步向房东提亲了。得知真相的“k先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于是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此“先生”活在了永远的自责里,虽然他成功迎娶了小姐,但他却永远觉得自己是卑鄙的、可恶的。当初是的他是如此的憎恨欺骗,是欺骗让他一无所有并且必须得远走他乡,但现在的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朋友,这让他对人、对社会产生了厌恶,他把自己封闭了,他的性情大变,他的内心除了自责就是孤独。他每个月去给“k先生”扫墓,但这却仍然无法让他摆脱心里的阴影,并且这些事情又都是无法跟妻子启齿的,最后“先生”也自杀了。这是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

小说发表在1914年,作者以强烈的批判的笔触直指专制时代知识分子中利己主义者可恶、可悲、可叹的孤独内心世界。作者在书中巧妙的安排了五个死亡事件,沉重的死亡背后都暗示着些什么。明治天皇的死暗示着明治社会的结束,乃木大将的死暗示着武士道军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父亲的死暗示着一部分国民崇尚天皇,把自己与天皇政体一体化的愚忠,先生的死暗示着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悲哀。而“我”是书中唯一一个代表着日本的未来和希望的人物,“我”是一个年轻、不谙世事、正直求知的人。在与“先生”的思想碰撞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在对于“先生”思想不理解的时候“我”会一步步地向先生求证直至得到答案为止。虽然“我”代表着先进的思想,但是“我”也有苦恼的时候,贵为大学生却只能空有一身的学识,毕业之后却也只是为自己的工作而发愁,大学时代的激进,大学时代所有的思想大多也只能成为泡影了。毕竟在前途迷茫的时候活下去才是至关重要。

反复的阅读才明白为什么本书会取名为“心”被欺骗之后的苦闷和无所适从,而欺骗别人之后的自责和孤独,还有那看不见的未来,都在心里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先生”在遗书中讲述到自己的孤独与绝望:“我是孤寂的,我常常感到好像跟任何方面的联系都被切断了,在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住着似的。”作者在此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令人沉思和震撼。

2012年2月3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写出我心读后感

我不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我逐渐清醒的看到了自己。或许曾经拥有着豪情但是那不是野心,因为拥有野心的人是不会甘于现状的,是一定要改变自己一定要实现突破的,显然我慵懒的给自己找了太多的借口。

在湖北十堰的日子里,无所事事就和网络相伴,虽然并不孤独却没有丝毫建设性的东西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或许到了我这个岁数,岁月的沉淀让我慢慢的失去了冲劲,懒散惯了的我更是愿意在这种闲适中完成对生活的.享受。或许这没有什么错误,只是我感觉到我在渐次枯萎。

很多文字的东西写出来就有很多矫揉造作的东西在里面表演,那不是真实的我。人只有真正的看到自己才能够提高自己吧。到了青春暮年,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应该走的路。悲哀吗?说不上,如果再来一次的话,估计我还是这样浑浑噩噩的度过每一天。还是在追问中度过每天。

过去了的东西只是我的一个参照而不能成为我的躲不过去的硬伤。是应该清醒的梳理一下三十年来的人生路了,应该不避讳任的去回顾去整理。

写出我心读后感

在我开始尝试写作的这段日子里,作为一个初涉写作之河的初学者,对写作有种种困惑,最大的困惑便是“如何做才能让自己在写作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如何写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大的进步?”

于是对谈写作之类的书籍充满了兴趣,这么多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当出现困惑时,就去读书吧,它会引导你思考,会让你想要的答案从繁杂的思绪中一点点剥离出来。

01。

“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封面语在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如磁石般吸引着我,翻开扉页,有这样一句话,“现在就开始吧,开始写,写到骨头里”瞬间给我注入了一股力量,让我内心生出一股喜悦,仿佛看到了写作这条路上一点微弱的曙光。

《写出我心》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诗人、画家、作家、书写教练娜塔莎·戈德堡的经典著作,出版后,立刻成为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

这本书的主旨便是,“写作跟修行一样,都要学会信任自己的心,以专注、创意和开放的态度,回到当下,洞察生活的细节,正视内心真实的模样。”

有评论说,“这本书谈论的不只是写作,更是生活哲学,生命智慧。通过写作给生活赋予光芒、色彩和故事,使我们再次审视这趟凡尘之旅,为平凡的生活心醉神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假如因为各种琐事打断了我的阅读,我便会心生烦躁,我多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对,它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我仿佛是在聆听一位关于写作的精神导师的教导,她平和睿智,幽默风趣,一些甚至比较枯燥的理论经她一叙述,都变得浅显易懂,甚至让人捧腹大笑。

用心阅读和聆听的过程中,心中的困惑一次次豁然开朗,它坚定了我写下去的信念,给了我不管写得多差都要不停写下去的力量。

02。

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并要坚信它是最美好的,最独一无二的旋律。

这是这本书给我的写作打开了心结的地方。

凡此种种,在我开始写作的一段时间里,像恶魔一样深深攫住我的灵魂,它嘲笑着我,阻挠着我,有无数次我看到自己的文字便深感厌恶,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完成一篇自己本来雄赳赳气昂昂地想去写的文章。

可是,娜塔莎的想法让我开始试着勇往直前。

她说,“要是你每一回坐下,都期待着要写出伟大作品的话,写作带给你的,永远只有大大的失望。此外,那份期待也会让你迟迟无法动笔。要学会信赖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并培养耐性和不具侵略性的态度。艺术的世界何其辽阔,一首诗或一篇短篇小说根本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写作的过程和人生。”

我越来越体会到,学会信任自己的声音所拥有的力量,让自己的声音自由地倾注于笔端,让自己的思想在写作里自由放飞,不要束缚它,不要嘲笑它,不要轻视它,那是你自己的。

世界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同样,我走过的路,我有过的情感,我对世界的认知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我和别人嗅过同样的花香,看过同一片树叶,听过同一首音乐,我的感觉也不会和别人一样,我的感受也是这世界上再也没有谁会拥有的珍宝。

珍惜这份独特,信任自己的感觉,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切的声音,把它写出来,“用如同禽兽在痛苦哀嚎般的笨拙粗糙文笔开始写,你自会找到你的智慧,言语和声音。”

03。

如果能做到相信自己,接下来便会有太多的题材可写,而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做的是坚持不断地练习,笔耕不辍。它是在写作路上越走越远的指路明灯。

这是这本书又一个给我的写作打开了心结的地方。

书中说,“只管写,写,写。在这世界的中央,踏出积极的一步;在一团混乱的中心,采取明确的行动。只管写,持肯定的心态写下去,时时保持觉察。只管写、写、写。”

我想每一个写作者,特别像我这样刚刚踏入写作这一宏大领域的小白级别的写作者,可能会有无数个瞬间产生过干扰继续写下去的念头,比如,“我的时间真的不够用”,“这样写下去的意义在哪里”,“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文字根本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人家甚至连瞥上一眼都不愿意”······类似的想法会无数次阻挠着写作路上前行的步伐。

但是,娜塔莎还告诉我们,“如果想写出好作品,就必须做三件事:多多阅读、仔细深刻地倾听,以及多多地写。只管听、读和写便是。慢慢地,你会逐渐接近你需要说的东西,并且用你的声音把它说出来。”

日本的俳句大师芭蕉曾说过,“欲知一树,走向彼树”。要想写出好作品,不停地练习至关紧要。

书中说,“写作就像是一个不断堆肥的过程,我们必须持续堆肥,一旦你的写作从这这堆垃圾和堆肥里开花结果,花朵便会持续稳定地绽放。”

堆肥便是一个持续输入、不断练习的过程,是多多阅读、仔细深刻地倾听,以及多多地写的漫漫长途,它需要你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写出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哪怕这些文章入不了任何人的法眼,也一定不要放弃,如果就此放弃,便永远写不出更好的作品,永远超越不了内心里那个自己无法认同的自我!

就如作者所说,“每一本问世的书背后,说不定有成千上万本无法出版的书。”

就如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她的精神导师片桐老师说的,“要是有人把你打倒了,你得站起来。要是他们再一次打倒了你,你要再站起来。不管你被人打倒多少次,都得再站起来。”

写作亦是如此。

所以,假如真的爱上了写作,那就倾心聆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并信任它,释放它,让它在自己的文字里放声高歌,跳起最狂野的舞蹈,然后就写吧,写吧,持续不断地写吧,写到自己的骨头里,写到海枯石烂,写到天荒地老!

片桐老师说,“我们都是佛,我看得出你是佛,但你并不相信我,等你看到自己是佛,就会醒觉了。”

相信自己有一个很美好的内在,并努力通过文字让心底的美好散发出宁静而平和的光芒,忘却自我,让写作来完成写作。把自己抽离出来,便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更加澄澈的心灵。

写出我心读后感

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将这本书看完,其实还得感谢昨天提前到高铁站,在高铁站读了两个多小时。最初的时候,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要从中得到一点关于写作的技巧或者启发。目的很功利。

书中一开始宣扬的是,大胆写自己的心声,将心中的想法写出来。有时候,自己在写东西的时候,有一种倾诉的感觉,感觉正好有个人在聆听我心中的情绪;但有时候,又觉得是自己在矫情,故意写着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大道理,而我内心又觉得愧疚去写这样的道理。

写着写着,有时候一天写两篇,有时候连续几天都有输出,有时候却连几个字都不愿意去写。

写到现在,大概写了20篇左右。有关于自己内心感情脆弱的柔软的.,大多数是关于自己的思考的。仍然记得,开公众号写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写来与自己对话,主动感受自己内心,从而寻找到自我。高兴的是,我现在对于自己的想法越来越接纳,不管在世俗看来是好是坏;对于自己的未来,也能够看得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也驱使我去做出以前很难做的决定。

回到《写出我心》这本书,读到后期,发现作者在书开头的基础上更有侵略性了:主动去写自己内心最想说的话,逼迫自己突破舒适区。我有点羡慕她那些学生有这么一个教写作的老师了。有时候,人不太容易看到自己身上的发光点,自然也没有意识去逼迫自己在发光点上努力一把。这时候,如果有个人在外部伸手推了一把,帮助你在发光点上更加发光发亮,那么,这个人就叫贵人。作者的精神导师就是书中经常提到的片桐老师。

假如说,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愿意推你向前的人,那么你得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这一助力。

《写出我心》看完了,我最初的目的也达到了:我确实敢于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目前性这一块还未写过),此外,还得到了一些关于生活和工作的启发。

写出我心读后感

在这次阅读中,才发现这本在咱们国家最近两三年才开始流传的书,居然是娜塔莉在1986年出版的作品,这本鼓励千千万万普通人拿起笔来开始写作的畅销书,足足过了30年才有了正经的中译本,也迅速被奉为初写作者的必读书目之一。这似乎也在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如果训练自己的英文读写能力到达可以流畅阅读的程度,对于很多感兴趣领域的好书也不必等待过久的时间。

娜塔莉在书中说这本书的出版时间点非常幸运,正好赶上了美国的大趋势—美国人开始有了表达自己的强烈需求。在写作这件事上,众生平等,不论男女,不论肤色,都可以拿起笔写下文字来表达自己。虽然并不是人人都想写出最伟大的小说,但是人人都有想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的愿望。而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也迎来了这种渴望表达自己的大趋势。尤其是被微信微博简书等一个又一个平台工具所带动的全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写作,成为了一种新的宗教信仰。

即使只是我们普通人,我们也想在这碌碌一生中,对我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见所闻做下记录,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和记录,使得我们互相区别,使得我们获得精神上的觉醒。写作活动也是一种与自我的沟通交流,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去了解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你自己”,你会发现可以外显的喜怒哀乐,只是自我冰山的一角,更大更深层的自我,还藏在水面之下,等着你去认识,去触碰。

书中提到了很多贴近生活的小技巧,比如当不知道如何写的.时候,就从身边看到的第一件事物开始写,从这一刻开始写起,不管此刻你脑中有什么思绪,写出来。这些各式各样无伤大雅的小伎俩,只是为了督促写作者养成写的习惯。只有不断地写,才能不断地挖掘出自己的潜力。通过观察、觉察,沟通我们同周遭万物的关联,聆听空气、椅子和门,并且穿过那扇门,倾听季节的声音。

在娜塔莉看来,时时处处皆可写作,而她本人也正是如此实践的。即使在最开始的几年,常常会觉得自己刚刚写下的东西全是一堆堆垃圾,但这样的心理感受也完全没有阻碍她继续前行。怀疑是一种折磨,承认你写的东西,信任自己,接纳自己,在这世界的中央,踏出积极的一步,在一团混乱的中心,采取明确的行动,只管写写写。在限定的时间内,不停地写,不要删除,别担心错字标点符号和语法,放松控制,别思考,直捣要害,通过这样的规则进入到初始意念当中,呈现心灵对某件事物的最初反应。

写作是练习,不断的练习。它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没有固定的套路,人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写作本身就是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得以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从我们自身的生活工作中就获取足够的素材,如果再加上不断汲取的新知识和观念,就可以看见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其它的练习一样,我们必须提高练习的频率,越是经常练习,我们表现得就可能越好。灵感和欲望绝对不会自动来报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等待灵感来时才开始练习写作。经由不断的练习,我们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在练习写作这条路上,会有无数种风景,不论好坏,我们完全可能在写这一篇时感觉文思泉涌,似乎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然而到了写下一篇时,却仿佛文思枯竭,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我们常常要应对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因此为了保证有更多的话题可写,平时的刻意搜集和积累就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更多的阅读别人的作品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老是担心不经意就在模仿别人的文风,但是人和人之间一定会有某些共性,就像娜塔莉说的,别人的作品中,哪一部分合乎你的本性,那一部分就会变成你。所以,放下这些担心和忧虑,勇敢地去表达自己吧。

只要你想写作,不论如何,你终究有办法可写。如果你也起心动念,不要犹豫,就是现在,开始写作吧。

我心深处读后感

说到雨林,大家一定会想到自己一些我们可爱的动物吧!可是雨林里可不可以只有一个可爱的动物,还有一种可怕的动物哦!

在热带雨林,动物世界是残酷的,弱的动物不能住在那里。例如,蛇吃老鼠,老鼠如果逃避不愉快,肯定会死。蜘蛛吃昆虫,如果昆虫不能飞,生存会很困难......对巧克力,口香糖,香草冰淇淋,巴西坚果本书谈判......这些美味的食物原料都来自-热带雨林!书中还谈到了“迷失在丛林中”,“热带雨林生活”,“躲在角色的一个黑暗的角落”,“面子斧头”和许多其他的故事。在“面子斧”这章中,我明白了,人们砍伐森林,迫使当地人民的生活不再幸福,祥和。许多人离开自己的家园,生活的领域。对于他们来说,这无异于放逐。后来,当地人被迫战斗,以保护自己的家写那些凶猛的记录仪,但可以将它们发送到监狱。许多当地人也伐木工人感染了疾病,而且因为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悲惨地死去了......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继续记录,所以很多人无家可归,人民的反抗,有被送进了监狱,我们也让他们的疾病,使他们死......最后,我们还有什么了?如果我们是如此失控的日志记录,那么该土地将被丢失,因为更少的树最终将荒漠化,进入沙漠。当树木没有时间,沙尘暴来了,我们也将通过自然的惩罚,最后灭亡......这是一个可怕啊!但只要我们不毁林,森林会回到过去,我们将生活在和平,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读了这本书,我真想去看看雨林啊!但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进行看护以及动物,保护利用大自然从我做起。

《党在我心中》读后感

我读了《党在我心中》这本书,对党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告诉了我,要坚强、勇敢、乐于助人、沉着、虚心等等道理。

这本书每个故事都让我感动而兴奋。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人民的勤务员》这个故事,主人公是雷锋。他有一句话,叫:“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次,雷锋看病回来,路过建筑工地,看见搬砖工人们个个累得汗流浃背。他就跑去帮忙,连续搬了十几趟,全身衣服都湿透了。雷锋虽然是个孤儿,却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望,坚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虽在成长路上经历了多少磨难,却像梅花一样有骨气,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仅是雷锋,也很值得我学习。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他的手臂被敌人打穿两个洞,但他依然向前爬行着,突然,他猛的一跳,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闪烁着火苗的机枪口,他光荣地牺牲了,可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坚强、勇敢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以前,我非常胆小,连小小的蚂蚁都怕。一次,我和妈妈去外面玩,发现有一只蚂蚁爬到了我身上,吓了一大跳,并大声叫了起来。读了这个故事后,增强了我的勇气和力量,我发现我变得比以前勇敢了,也许是的故事感动了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怕蚂蚁了。不仅是雷锋、令人钦佩,还有许多革命志士为了事业而英勇奋斗,有些同志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向他们学习、致敬,让我们胸前的红领巾飘扬吧!

最近,我读了《党在我心中》这篇文章,更加深入了我对党的了解,他们用汗水浇灌了新中国,让我们国泰民安,换来人们和美的生活,也激起了我和同学们的美好追忆。

那是一堂。

作文。

课,许老师带着轻轻的微笑推开门走了进来,找了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可爱的女孩头像。

大家议论纷纷,我心中挂起了“小问号”,“难不成又写人,真是枯燥无味。”我想。老师公布了“贴鼻子”的谜底了,全班欢呼雀跃,简直乱了套。

王天赐第一个上场,一下贴到眼角旁,带动了我们的欢笑,接下来上场的更加离奇,我们笑得到了极限,不能再笑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严鸣铭,他胸有成竹的拿起了“鼻个子”,毫不犹豫的贴到黑板上,贴到九霄云外,这一举动让我一下从板凳上笑得摔了下来,差点笑掉大牙,其他男同学甚至用谴责的目光望着他,说“给我们男生丢脸!”他听后,垂头丧气的回位,爬在桌子上,不肯抬头,觉着很丢脸。

党换来的何止这些,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卫中国的版图;他们甘愿在风雨交加的塞北守护美丽的祖国。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中国共产党永远在我心中。

我知道在以前,有无数名中国共产党员为党付出了极大的贡献,甚至牺牲了性命。例如:李大钊、、孔祥意、、吕有库、王必和等等,李大钊、面对日本人,坚决不说出共产党的情报。孔祥意、、吕有库、王必和则是勇敢地攻下了一个个被日军夺走的阵地,在最后一次任务中,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片阵地。这么多位英雄,都是为了党而牺牲生命的。因为党在他们的心中,他们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好儿女!他们是为国牺牲的!在危急时刻显出共产党员的本色;在生死关头,他们宁愿死去也坚决不出卖党!我佩服他们,因为他们是民族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和平的日子。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永远忠于共产党!当然,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不可能为党要去牺牲生命,但是我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人们就是在为共产党出力!就像雷锋说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做到了,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我也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人们的事,为共产党出一份力!

党在我心中!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是共产党中的一份子!

孝在我心中读后感

孝!何为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一个人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首先就是做到“孝”。

现在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在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孝心,一个人的孝心有多少则他就离成功有多近的距离,成功以否都在于这个人是否有孝心。

现在社会中有许多有孝心的儿女都有这样一个愿意,希望父母能身体健健康康的长命百岁,当我们成就一番事业时,当工作不忙的时候,当儿女成人之后,我们一定会给父母更多物质上的富有,一定会多陪陪我们的父母让父母能开开心心的享受天伦之。在享受幸福的时候也别忘了人生有限,时间的短暂,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地流逝,而我们双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的披上了银发,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当我们认为有时间.有条件尽孝时,“子欲孝而亲不在”。孝敬的大门永远永远地关闭了,这样一来留存在你心中的是无法弥补的悲伤.遗憾和悔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人粗心懈怠而错失尽孝的良机,最后万般的伤悲。“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这就提醒我们要记得“忙碌是不能不尽孝的理由和借口,我们作为儿女的,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挤出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下我们年迈的父母,以表达我们的孝心和报答养育之恩。

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这个问题都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这个人是否有孝心。有钱尽孝固然是很好,但孝子大多都是出自贫穷家庭里的孩子最多,此所谓“家贫才能出孝子。”虽然说“孝”与金钱有些内在的联系,但是孝心和金钱不能等量的来看待,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有钱的人就拿山珍海味的的来‘孝顺’父母,而生活条件差的人就谈不上什么山珍海味了,只能从精神上来报答父母了。其实父母并不希望吃什么贵重的食物,虽然“民以食为天”,但是父母更多的是希望精神上的满足。儿女大了各各都出去工作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在家中,这让他们感觉很孤独.很寂寞,他们理解儿女的工作繁忙不能永远地陪在身旁,为此他们多很希望节假日的快快来临,这样就可以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啊!这就是现代所有母亲的心愿。父母处处都为我们着想我们怎么能不为父母着想呢?所以说我们忙是打个电话报声平安,不忙时“常回家看看”这样也是‘孝’的表现。

‘孝在我心中’光这样说是没有用的,主要的还是靠自己实际行动起来,只有行动起来尽孝这样才是真正的做到孝顺,如果光说不做那是没有用处的啊!所以说“实践行动才是检验孝顺的为一标准”。在我们父母还年轻的时候,在一切都还来的及的时候好好的孝顺我们亲爱的父母。在此也别忘了时间是残酷的;别忘了人生是短暂的;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别忘了生命本是不堪一击的脆弱,否则您将永远无法尽孝,无法报答父母的恩情,因为尽孝是不能等候的。

党在我心中读后感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九十个周年以前。

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是贫困的、落后的、遭到列强欺凌侮辱的!那时的中国人民是怎样的?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而在这暗无天日的时间里,一道霞光谒临了祖国,它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19一个美丽的夏天,嘉兴南湖的画舫上,尽管只是口中絮絮的低语,但这震惊世界的话语更是呐喊--------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组织,它诞生了!

翻阅党史,一章章,一节节,无不扣人心弦,惊天动地。是党,领导农民斗地主打地壕分田地,组织工人、资本家斗争,当“工厂的主人”。是党,战胜千难万险,终于锉败了内外反动势力,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日子里,也是党的一项项重大决策,指引中国从穷困一步步走向富强;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找回了浪迹天涯的游子:香港、澳门。

在灾难面前,在危急时刻,党表现出了作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的雄才大略,肆虐的洪水、突来的“非典”、罕见的旱涝灾害、强烈的地震……全部被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国之力,聚全国之心,战胜了!

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因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优秀的、可亲可敬的党员同志们总能坚定不移地放弃个人利益,以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作为工作是否完成的标准。雷锋、焦裕禄、李素丽、任长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言的行动比空洞的口号更加铿锵有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振奋人心的旋律,这朴实无华的歌词,是亿万民众的脏腑之声。党在我的心中,党在你的心中,党在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蔚蓝的天穹之下,在苍浑的大地之上,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党旗迎风招展!

相信在历史的舞台上,伟大的祖**亲在党的领导下将不断增写光辉的新篇章!

《孝在我心中》读后感

曾有一个故事:一个英俊潇洒的王子,爱上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姑娘提出要他母亲的心,王子为了满足姑娘的要求,居然趁其母亲熟睡之际取出他母亲的心脏。在他匆忙离去的途中跌了一跤,掉在地上的母亲的'心说:“我的孩子,摔疼了没有?”儿子杀害母亲,但母亲却惦记着儿子的痛痒,这样的母亲,可谓“天下父母心”之最。

爱,当然是伟大的,但爱得不当,往往会结出苦果。我们现在得到的关爱、呵护,都来源于亲人,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因为人人都会老,但人年老最渴望的就是子孙们的一点关爱,哪怕是一点点也好,毕竟“人人心中充满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不要让金钱的铜臭熏染了我们的童真,不要让美酒埋没了我们的青春,不要让靡靡之音扒窃我们做人的良知,更不要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但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却是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高尔基的话是多么深刻。愿普天之下的父母仔细地领会高尔基的话,为国家造良才,为人民育新人,这不仅是母亲的责任,而且也是社会的责任。

如何写出精彩的读后感

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其他的什么东西,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就称之为读后感。小编精心整理了“如何写出精彩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本站。

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的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教师是写出来的》,对于工作6年的我来说,对教师工作的责任和要求也有一番领悟:关爱学生是灵魂、教书育人是职责、终身学习是要求。当然想要完全做到这些确实需要花上很多功夫。不长的工作经验使我体会到一股脑劲的冲不太可行,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计划和调节能力,否则容易毫无成就感进而迷茫。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明确自己最需要做的事情和可能做的事情。最近读《名教师是写出来的》有了一些感想,乘记忆犹新赶紧写下。

教师要不要写作?当然,这里指的是教育写作。这个问题素来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且各有理由。持肯定意见者认为,教师离不开写作,它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对者则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把书教好,而不是把论文写好。现在的职称评审过于强调论文助长了不好的倾向。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简单地回答“是”还是“否”,都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不要写作?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要选择做什么样的教师。有人将教师分为匠师——良师——名师——大师这么几个层次,所谓匠师,就是常说的教书匠。顾名思义,这样的教师就像手工作坊的师傅那样,年复一年,只会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手工作坊靠的是师徒相袭,技艺相传。我们的确还没有听说有哪个工匠有什么“论文”流传于世。但是,如果你要是想当名师哪怕是良师,那就另当别论了。所谓良师,就是教书育人,德艺双馨,在学生中有良好的形象与口碑。至于名师,那就不仅需要德艺双馨,而且需要一定的名气,也就是知名度。如果你德艺双馨,而且声名远播,那就应当属于名师的范畴了。那么,名师靠什么获得?或许有人会说,靠评啊!的确,现在好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在“打造”名师,实施所谓的“名师培养工程”,有的地方甚至还在通过工程培养教育家。教育行政通过所谓的各种“工程”来推动名师成长最后也由他们来认定所谓的名师,当然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工程打造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生长出来的;也不是靠教育行政部门评出来的,而是要靠社会的认可。不可忽视的是,在现代媒体社会的条件下,教师的成长与成名,不仅仅依靠自身的闭门修行,还要靠各种媒介的传播。有人说,教育写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传播的前提是你要有“声音”,这声音就是指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而这些正是需要通过写作来提升和传播的。通过这种传播,如果你能够声名远播,想不当名师恐怕也不行。要是这种名声能够穿越时空,走向未来,那就不仅是一般的名师,甚至成为大师了。

千万不要以为,只是“名”扬天下的名师们才需要写作,其实,即便是一名“良师”也是需要写作的。如前所说,什么是良师?良师就是德艺双馨的教师。德艺双馨需要有多种途径长时间去修炼,修炼自己的师德师能,提升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品质与专业技能。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多教师的成长实践证明,教育写作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而且也是提升人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而我在闲暇时间喜欢读书,却很讨厌写作。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是这么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写作是一种逼迫。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认为写作是一种逼迫了,因为我在读书之时缺乏思考,没有思考就少有积累,没有积累哪能写出东西来啊?肚里没有货,如何能写作?长期以往当然会讨厌。这一点是我明确自己缺乏的写作能力。而同时我也明确了自己以前缺乏的写作动力,只认识到写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写论文的重要点在哪。在引言中,作者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的这段话:“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写可以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因为写作能够保持自己对课堂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辨别批判的声音;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地看待自己的课堂”。这段话使我颇为受教,写作和课堂是紧密联系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如果在教学中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需要用文字记录下来,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思想,有自己独特的东西。

如何写作,也是我写作能力缺失之一。在中小学阶段学作文,老师会详细教文体、写作方法等等。似乎到了教育写作这一个阶段,我就完全不知道写作该如何写作了,也似乎忘记了教育写作归根结底也是一次作文!在这本书的第五章到第七章,作者详细介绍了教育写作怎样写、教育写作写成什么。仔细阅读这三个章节应该是阅读这本书的重点。其中第五章:过程论---教育写作怎样写,是我收获最多的一个章节。阅读这章我明确了写作比较适用的基本环节:触发、深化、意化、序化、物化、冷却。写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动”起步的,一名学、一节课堂、一次回答、一份作业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的触动,这是写作的内在要求。将触动的点深化,审视问题和材料拓展是第一步准备。在材料和思想中意化出文章主题,规划文章的结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思想的翅膀。所以要对构思后存放在心中的“文章”进行物化即编织文章的外衣。但是这个环节对个人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表现在语言的技巧与体例,你是更重要的在于思想的素养和材料的充实,在于主题的深刻与新颖。在这一章节的最后,作者提醒我们文章初步完稿之后不必匆忙进行投稿,因为时间让思想沉淀下来,时间还能产生距离,过一段时间,兴许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只有课堂的精彩是不够的,还要将这样的精彩进行记录并加以理性反思,这样既能够与人分享,也能提升自己。所以学会写作、坚持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之路。

至此,对于教师要不要写作的问题,似乎结论已经逐步清晰,那就是,如果仅仅是当一名混饭吃的教书匠,的确不一定需要教育写作。相反,如果你不甘平庸,是一个有教育追求和理想,想当一名好教师甚至是想成为名师,就不仅要把一堂课上好,而且要进行教育写作。李镇西老师曾经充满激情地说过,教育写作是教育与人生的里程碑。是一段生活的定格;是一种生命的凝固;是一份情感的珍藏;是一道理想的光芒;是一串记忆的珠贝;是一束青春的花朵……那些理想之火不灭的老师们,千万不要忘记,每天,当我们走下讲台之后,请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我们的教育写作之旅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