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论文(汇总13篇)

时间:2023-12-07 17:06:41 作者:GZ才子

范文的风格应该符合写作要求,既要简练明了,又要富有个性和独特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论文

1.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关系。

在给教学服务型大学所下描述性定义以及其他学者研究的研究上,刘献君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定义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以推动知识的创新、传授、应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全面构建新型的教学与科研模式、组织制度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现代大学。它具有开放性,应用性,多样性,地方性的特征。那么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是什么关系呢?“应用型”是相对“学术型”而言的,主要使用于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服务型”是相对“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而言的,是高等学校分类中的一种类型,有助于解决学校的战略定位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多元化。如果自我封闭、脱离社会、高度趋同这些问题不解决,高等学校将无法健康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使地方高校找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学强调“应用”。因此,两者并不矛盾,教学服务型适用于高校的战略定位,应用型适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而言的,是一种人才类型。它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所具备的能力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它与学术型(理论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本科人才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更注重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将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逻辑体系转变为以专业为导向的技术逻辑体系,学科要服务于专业,理论以适用为度,强调服务生产一线、管理生产一线的能力。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尽快适应岗位需求,也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能力培养上,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强调实践操作能力,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能力,也要注重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强调就业能力,还要强调创业能力培养。在素质结构上,应用型人才更强调职业素养。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仅指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掌握和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使之拥有丰富的职业技能,拥有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潜力。

3.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是最早使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的文件。文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两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育部原部长周远清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也进行了阐述:“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魏所康在《培养模式论》一书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结合概括。”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要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它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涵盖了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内容:以科学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制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手段以及自身评价和社会反馈的人才培养评价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回答了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学科与应用、学校与企业等涉及教育教学的若干重大基本关系问题;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法;指导了课程与教学设计以及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

二、总结。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从原来的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对地方高校来说是一项新任务,亦是一种新挑战。理念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实践层面则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之际,能否突破体质和机制制约,直接关系到发展理念与办学定位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实效。因此,对于新建的本科院校,应该立足学校的责任使命和生源实际,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实施“多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

本文从界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当前状况提出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议。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迫切需要一种新型人才――应用性人才,从事现场一线的技能型职业。

而传统的中专或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又达不到这样的规格要求,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成倍增加,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即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

4月,教育部在长春召开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模式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评价标准等涉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问题,至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胜任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紧紧围绕生产、管理和服务实际部门的需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它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其知识要求从普通本科教育的“够用”和“实用”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强调的是应当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

它还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具有专才性和即时性,也就是实际技能要强,工作上手要快,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

在南方一些企业的招聘中宁愿要一个技师而不要一个博士的现象已不在少数,因此,上手快、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别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以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而闻名。

根据研究、教学、应用能力这三个方面强调的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高专。

应用型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类型不同。

应用型本科大学是以服务地方或行业,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来确定其办学定位的。

其目标是为区域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提供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以应用性为本质属性和灵魂。

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力发展面向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学科,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为区域现代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从事高层次研究开发的人员毕竟是少数,高校大量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生产一线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市场更需要的是应用型教育,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高等教育由“精英人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

“精英人才”模式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培养的人才中,研究型人才相对过剩于社会需求,技术型人才又大量欠缺,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失业。

这种由于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技术人才需求的失衡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障碍之一。

另一方面,一些不擅长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未掌握相应的知识而找不到工作出路。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要走出传统的“象牙塔”,教育模式必须要加以改革,俯身走向市场,看看市场到底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到底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走出去,我们不难发现,拓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目标的要求。

现代的一种理性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即人们所认同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上也应分不同的层次和类别来发展,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好弥补了教育层次上的这一缺陷,使得那些擅长于形象思维、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终于找到了继续发展自己特长和个性的教育场所。

4为普通本科院校指出了办学方向和出路。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步伐较快,而处在中间的一大批以教学为主的非重点普通本科高校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那么这些院校究竟该何去何从?它们究竟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其实,任何学校都应该有符合自己办学实际的发展规划。

因此,非重点普通本科高校及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如独立学院,只有正确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才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两年,全国众多传统的非重点本科院校及一些新办本科院校都在进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总结一下,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同时可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在面向专业、强化基础、拓宽知识、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性专业特色,培养专业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

(1)确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应用性课程体系设置应紧紧围绕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进行设置,依照应用性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既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多样的现场工作,又能在运用专业技能,实施一定的计划和应用某种策略,表现出灵活性和变通性,在解决问题时,又能反映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使整个课程体系能体现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

(2)应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应用型大学如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办学方向和质量。

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重要的是要做到依托学科,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设计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社会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骨干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

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上,在知识面的把握上,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由实用型、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实践环节不断线,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等。

3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其教学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是应用性专业学科要在面向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考虑所学知识的学科性质,在搞好学科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

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许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考试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试具有教育评价和学习导向的功能,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考试是一种人本化的活动,考试活动是否科学将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考试的内容、方法、标准与形式有不同的要求,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要使考试这种手段服务于人才培养,通过合理的考试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一、传统考试制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重考评轻导向;重知识考核轻能力评判;重结果轻过程;重试卷分析轻反馈评价;重制度建立轻督查实施”的现象,这些严重制约着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考试功能模糊。

观念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当前大多数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考试的评价与导向功能。

教师将考试作为本课程的最终环节,考完后将批改好的试卷、简单的试卷分析及课程总结交给教学秘书就完事了,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将考试视为取得学分的途径,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除部分想评奖评优、出国的学生将成绩看重外,大多数只要及格就行了,不会在意分数高低;而教学管理部门则在期末忙于考试的组织,收集整理考试材料,重视学生考试通过率,疏忽教师对课程考试的评价与总结,这样对教学过程起不到改进作用。

2.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考试多采用闭卷形式,“一纸定乾坤”现象普遍的存在,在试卷中客观题占比重较大,这样容易让学生形成重期末复习轻平时积累的思想,极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表现不积极,更容易加重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等不良的学习风气。

一门课程往往包含较多的知识内容,仅一次考试是很难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单一的考试形式更能体现出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这在知识的导向上来说是一种错误的引导。

3.考试内容结构不合理。

高校考试内容多以课堂与教材为命题中心,考试答案标准化,老师在出卷的时候就已经出好了标准答案,考试内容又多以考察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陈述性知识考试较多,考察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而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考察,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考试标准的随意性。

考试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引导着教师的命题与学生的学习方向,但现在很多高校的试卷命题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往往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上课经验及上课内容挑选一些自己认为合适的题目组成一份试卷,有的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组成一份试卷,也不检查,从而造成考试时部分题目上还保留着答案的教学事故;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试卷的时候也只是对试卷格式、分值分布、题目类型等把一下关,不能对试卷的合理性进行评判,这样往往会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会重复使用往年的试题,只是在顺序上做了调整,由此大大降低了考试的效用。

5.考试结果的分析、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考试结束后,教师对于考试结果只是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总结,没有深入对试卷、考试成绩、各项分值等进行系统地分析,反馈机制更是不能体现。

没有形成系统的考试质量评价措施体系,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发挥,不能起到考试评价的激励作用。

新型考试制度与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结合各专业的特点,以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为需求,着力培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现在在校生多以“90后”为主,且基本为独生子女,学生个性较强,考试改革要考虑学生的特性,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构建出一套能够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要求及提高学生独立性、自主创造性等品质的考试制度。

1.转变观念、理清关系。

要做好考试改革首先要转变旧的考试观念,正确认识考试。

考试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考试来掌握知识、学会学习。

现在的考试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考试的其它功能,考试作为教学的评价手段要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考试和学习的关系不能为考试而学习,考试是学习的一种反馈手段,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考试能够更好的为学习服务。

对于考试要高度重视,要将能力培养、知识掌握、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改革考试方式、优化考试结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科间知识不断交叉,社会的需求也更趋向于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而伴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试方式更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由学校统一要求开卷考试或是闭卷考试,而是应该树立科学的考试观。

现在高校使用较多的是开卷、闭卷、综合作业、口试、系统分析研究报告、课程论文、小组答辩、实验(实践)报告等考试形式,课程考试具体采用何种考试方式则由教育目标和具体课程性质决定。

像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应尽量减少采用靠记忆就能应付考试的闭卷形式,而要尽可能采用更能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形式。

在考试形式中口试是一项既能够锻炼学生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和应变思维又能够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综合掌握情况的考试形式,但由于口语考试形式组织难度大并未在各高校中普遍推广。

在笔者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部分专业课采用了课堂上小组案例分析,用案例将各知识点贯穿,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后进行答辩报告,期末考试时改变传统的选择判断题而是用所学知识点自己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更能够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考试形式平时表现、小组报告、期末测试各占一定分值,通过这种考试形式学生不再以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而是在实际分析中将知识掌握。

这样的考核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学上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改革考试内容、适应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试内容应以培养具有应用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依据,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设计考试内容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导向。

考试内容要从培养专业人才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发展,同时应加大职业资格考试倾向的比重,使学生在走出校园的时候更具备竞争力。

4.规范考后评价制度。

评价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也要考虑个体差异性,评价要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严肃性,减少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降低评分主观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体现学生的学习公平性,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各教学环节要紧密联系,考试作为学生知识能力的评价方式之一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要努力研究考试改革方法,建立一套完善的考试机制,为人才培养服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宇琼.应用型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3).

[2]蓝昌裕.高校考试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丽水学院为例[j].丽水学院报,(2).

[3]汪艳丽.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7).

近年来,随着我国it行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

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研究型it人才处于金字塔顶部且需求量较小,主要由一些重点研究型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应用型it人才处于金字塔底部,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

应用型it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精神。

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受到科研实力、学生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逐渐转变人才培养方向,由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拟在分析应用型本科it实训教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it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开展方式等进行探讨。

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特征,提出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是: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利用亲产业优势,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英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947年,哈佛大学首次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类。课堂教学除了传统的理论和方法教学外,还采取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讲座、公司考察、自由讨论、个别辅导等。课外活动则主要包括:(1)创业计划竞赛,指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投资的商业计划书。(2)“合作计划”项目,指高校与公司、非盈利机构、政府机关等合作,定期参加一定阶段的工作实践。(3)大学里的“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办公场地,设备和创业辅导等。(4)创业论坛,成功的创业家与学生座谈交流,使学生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创业经验、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创业意识类、知识类、能力素质类、实务操作类,课程实施逐步深入,从入门到意识,再到技能,最后到热情。

英国政府明确提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为即将要创建企业的学生实施教育和培训。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此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1)政府资助在学生创业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培养方面表现优异的高校。(2)为扶持青年创业,政府提出了多种计划和基金,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3)校外力量包括政府都十分关注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为学校提供项目、经费和研究等方面的`支持。

英国高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创业职业”三个层次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业意识”旨在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形成尊重创业的社会文化。“创业通识”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习惯,学会以企业家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创业职业”侧重于开办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成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助其成为未来的创业者或企业家[1]。

国外的创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开发系列完备的创业课程。到,在美国多所高校中,大约有1600所大学开设了2200多门关于创业的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企业融资、企业设立、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2)依靠坚实的学术研究成果。国外高校十分专注于创业研究和教学,甚至将该类教育作为学校的竞争优势来培养,不少学校将商科学生必修的“管理学”直接改为“创业管理学”。许多大学还开设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和研究会等。同时还拥有大量的创业学术期刊,巩固了在创业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3)重视学生的模拟体验教育。国外创业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案例分析、演讲、与有实务经验的创业家座谈、计算机模拟等,十分注重学生感性体验的获得[2]。

2.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从我国创业教育实践看,有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

厦门理工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立了创新创业园区,获批教育部、科技部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厦门市创业孵化基地称号。对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与英国中兰开夏大学开展“就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研究”项目。获得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起的“首相倡议计划”资助。与日本佐世保高专合作的“通过日中交流培养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技术者”项目获得日本文部省资助等。(2)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由企业家导师授课、以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已纳入教学计划。级以后的本科生都必须取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2个学分方能获得学位。联合厦门明翰电气、东林电子、建霖工业等企业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联合设计培养方案、选派师资、实施招生计划、参与培养过程、推动就业与创业等,实验班深受学生欢迎。成立福建省内高校首个“创新创业教研室”,跨系的教研室共有教师42名,师资涵盖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

(3)打造创业项目体验与孵化平台。园区现有29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体验。园区为其提供场地和3000元到2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金,并配备一对一的企业家导师定期进行指导。选择一些相对成熟的项目进行孵化,2009、20分别提供了20万元和35万元的种子基金。

(4)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以学生为主导开展“梦想工场”、项目展会及淘宝市集等主题活动。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大学的学生互动交流创业经验,联合申报创业项目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

总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发生可喜的转变:从名牌大学试点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再到普通高职院校,从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到全体学生,从创业知识的传授到创新素养的培养,从特定环境下的指导到日常教育各个环节。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应用型本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与产业关系亲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处理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从学校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探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政府应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弥补高校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政府在工商注册、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办公用房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和服务。高校应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发挥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作用。

(2)利用亲产业优势,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大课堂”。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创造性意识、精神、人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合理安排课程教学。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实地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了解行业的赢利模式,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建立企业导师制,让有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的企业导师参与创业项目指导和培训。与企业合作,实际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管理创新、市场拓展等。

(3)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升学生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企业导师参与商业计划书的指导,使得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实际运行。选择优秀项目给予资金资助,让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进行实际运作,获得创业体验。对于可以商业化的项目,联合企业、政府给予支持,形成学生创业的品牌。

(4)开阔视野,有效开展国际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参与国际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老师与国外高校多交流沟通,感受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文化,取长补短;与跨国公司合作,就企业关心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和品牌拓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论文

借鉴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潘懋元先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研究型、多科性或单科性(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三大类[1]。

根据这一分类,除了“985工程”及“211工程”所包含的重点高校外,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新建院校均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它们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七章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宣传创业文化,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发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帮助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难”与“招聘难”两难并存。

近几年,我国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约为660万,为680万,达到近700万。

尽管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考研、出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增,参加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相比之下企业求贤若渴,不惜高薪。

这种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两难并存的现象说明我国仍存在社会人才需求快速变化与大学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企业对专门知识、技能需要与大学现行教学内容及专业设置不太匹配、个体就业偏好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等矛盾,也反映出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衔接还不够紧密,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市场需要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二)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淡漠。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政策、税收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仍非常小。

麦克思(mycos)自以来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研究,据其“届大学毕业生流向年度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应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呈现出学历层次越高,自主创业意愿越低,经济发达地区低于中西部地区的趋势。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目前大学生不愿意自主创业,创业意识较为淡漠。

“应用型”大学的核心体现在“三个应用”上,即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3]。

在众多高等院校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处于老牌研究型大学和各类职校之间,不少还是资源整合后升本建院的。

受传统思维和固有办学模式的影响,在发展定位、教学评价机制及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改善,不能只追求科研论文数量,关注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不能按学术型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必须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加强对师生的创业文化宣传,认识到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广泛宣传创业文化,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

对于创业文化,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对其定义也有不同的表述,但大多将其认为是社会文化整体系统中的一个文化丛,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现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

这种文化在大学生创业行动上表现为崇尚创业精神、鼓励创业行为、宽容创业挫折等[4]。

我国传统文化比较强调传承、稳定,不太鼓励创新和创业。

尽管现在社会上都接受了高校“不包分配”的事实,但仍有很多人认为考上大学是学生的唯一出路,毕业后才能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公司工作。

这种传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参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主动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二)积极开展创业主体活动,营造创业氛围。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校参与的主要活动。

音乐、文化、艺术等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还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

利用校广播、网络、校报、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渠道宣传高校创业文化的重要意义,能潜移默化地对师生产生影响。

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成功的企业,或者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校友或社会上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来学校开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等。

在205月至10月间,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通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及能源与动力工程等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陆续开展了多种创业活动。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我国创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专利申请流程等相关知识,多角度鼓励他们要做一个“敢想、敢做、敢拼”的大学生。

这些昔日熟悉的同学或学长成功创业成为各公司的总经理、负责人的事迹,使很多大学生对创业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大家的创业欲望和热情,也增强了创业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对于营造谈创业、想创业、尊重创业、崇尚创业的校园创业氛围很有益处。

(三)不断完善创业教育机制,建立创业制度。

目前尽管多数高校很关注专业教育的开展,但是这种教育理念还没有明确成为高校的教育目标。

虽然学校组织了众多的有关创业教育的活动,但大都没有系统的创业学课程,而这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以来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学分支,成为mba的必修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大多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而经济社会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工作,更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企业利润的双赢。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目标改革,重新定位学生的未来社会角色,把“创业型人才”纳入培养目标。

在教学管理方面,重视社会实践环节,尝试设置创业实践学分和创业课程学分,激励具有创业精神且从事创业活动的学生,使大学生不仅怀有创业激情,且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当然,我们不否认创业教育属于个性教育的本质,所以学校在学籍及学生管理上应给予理解和制度上的支持,帮助“想”创业的学生解决生活和创业中的困难。

如实行“导师制”或者提供信息和场所等,采取学校指导、学生自主的合作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经历着重大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各领域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

科学地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2]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355.

[3]仲计水.坚定不移地走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j].北京教育,(z1).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y201215);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06)。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2】。

[提要]随着学分制在各高校的推广,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对该机制的价值分析,揭示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

同时,针对目前本科生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高等学校。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社会极速发展和创新创业环境下,亟需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教育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模式借鉴。

1前言。

在创新创业环境下,伴随着普通高校转型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而且能够促进教育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1]。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技术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和管理者[2]。应用型人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能。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属于工学专业,注重多学科相互渗透、互为支撑、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建筑、结构、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设计、施工、测绘、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在创新创业大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不再以培养研究型设计人员为主,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确定相应的具体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服务于区域经济。

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其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和较长的本科办学历史,在适应新形势尤其是在应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提出新任务的情况下,其改革的阻力是巨大的。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缺少相应创业教育的实践,学校、学院被迫降低认可度低。相对于国内大学生创业较早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缺少创业实践,创业学生数较少,创业教育一直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对高校的评估中也将创业纳入其中,学校也增设了相关内容。但工作中创业教育缺少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不少课程的开设依附与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和团委,开展教育活动上风风火火,实际却很难深入学生之中流于形式,这使得创业教育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比赛成绩较好,可真正落地的企业较少,注册企业的数量更少,同时注册企业存活率也非常低,最终的结果是人人都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但基于当前的困难无法有效开展相应工作,使得学校、学院被迫降低创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团学、教学相分离,专业教师认可度低。目前创业教育不管是活动的开展还是课程的开发,大多数不是以学院为主导进行开展,而是以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和团委为主体。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教“与”育“常常是分开的,教学有专业教师负责,而育人则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造成了教学、团学相分离的情况,这种情况被高校工作者调侃程“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教书”。大学生创业与社会人员创业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大学生的创业往往立足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在深刻领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知识转化、再创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团学工作者限于专业的问题,不能给予专业的指导,所以专业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可遗憾的是专业教师对这一活动并不感兴趣,原因在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对专业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不大,甚至在其职称评定过程中没有任何影响,虽然很多学校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将创业教育、创业活动指导也作为其收入分配的一项内容,但由于分配数额少、工作量大,没有办法吸引专业教师参与到其中。

大学生创业活动、创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而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就是要统筹处理好国家、社会、高校、学院、教师、学生几者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深化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共赢共存。

(一)深入开展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生成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的校级、院级创业教育体系。克拉克.科尔曾将大学比喻为巨大的.怪兽,更一语道破大学是由学院组成的松散同盟,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的发展应该以学院为主体。我国在经过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地方本科院校也已经进入万人时代,人数少一点有在一两万人,多一点的有两三万,甚至是三四万,很多学院也从百人时代过度到千人时代。面对这样的变化,创业教育还以学校为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未来创业教育的开展应更多的以学院为主体。学校、学院都应该设置专门机构和人才,引进来、走出去,对社会上、其他高校已经存在的创业教育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地域、高校特色,更主要的是结合学院、专业的特色,形成学院主体、学校主导的创业教育格局,凝练具有学院、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打破团学、教学壁垒,加强专业教师引导,促进创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教学、团学一体化首先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引导,提高专业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尝试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上,加大对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影响因子的比重,同时注意和团学工作者的配合,充分发挥出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团学工作者的管理特长,形成合力共同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同时学校、学院在已有条件基础上,深度挖掘在教师学术产品、学生学术产品的商业价值,利用好学校创业园、学院创业支持政策等资源,产生一批将学术转化为生产能够真正落地的项目,并整合资源给予支持,同时利用相关成果,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实现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共赢。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转型教育论文

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资源竞争的弱势。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声誉、学校品牌上还处在我国本科高校生态群落的边缘,国家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使其受到众多圈层的挤压,既要面对“985”、“211”及老牌大学在诸多方面的强势压力,又要克服因合并、下放等多种因素形成的特色不特、强势不强的瓶颈,能否准确识别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在传统优势学科、生源质量、师资建设、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获得发展契机,甚至后来居上,面临相当严峻的挑战。二是发展定位的尴尬。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正徘徊于传统大学与高职高专两种不同教育价值体系之间。进则无力与老牌重点大学抗衡,退则难以与高职高专竞争。在服务地方的横向关联上,难以取代职业教育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研发实力的纵向比较上,也无法跻身于高水平大学之列,社会期望值过高与自身实力难以应对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三是投入体制的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因循的“省市共管共建,以市为主”的外部管理体制尚处于探索阶段,省、市两级政府责权不明,既多头管理又互相推诿,较大程度地限制了学校办学自主权。且新建本科院校的运行往往受当地政府财力所限,经费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偏少,政策空间相对有限,发展潜力受到制约。

从内部环境看,一是面临高标准办学要求的挑战。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部分办学指标亟待提升或填补空白;师资队伍缺乏领军人才,专任教师总量偏紧;学科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学改革亟待深入,科研创新和团队意识还须增强,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办学目标与定位、教学与科研、学科与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协调还需优化。二是面临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挑战。内部管理的行政化与学术管理的民主化之间的矛盾显然已不符合新建本科院校新的内涵和任务,亟待各方面进行改革与转型。

二、办学理念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理性选择。

(一)树立差异化发展观,谋求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蕴涵于学校内质中的独特优势,能使学校长时间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获得价值、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它表现为大学的知识体系、品牌声誉、管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系,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独特精神力和发展力的前提,也是大学之间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所以创建某一区域或某一类型的一流大学,必须树立差异化发展观念,精心谋划和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二)树立特色化发展观,培育学科专业的后发优势。

新建本科院校少有根深蒂固的“顽疾”和割舍不断的“传统”情结,无须等待观望,无须徘徊权衡,理应倾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适应市场要求、符合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变“起步晚”为“起点高”的后发优势。这就需要瞄准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科类结构,使其与区域社会职业需求结构紧密结合,与地缘区域特色紧密结合,与各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紧密结合。

(三)树立开放的育人观,建立多样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调整后的学科群必须有梯度结构的学术队伍作支撑。新建本科院校要采取“理论型与实践型并重,培训提高一批、引进聘请一批”的方式和多种激励手段,尽快整合积聚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二是学科群优化的成果要体现在多样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现代科技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多元整合,高等教育分层分类的开放性和多样化,向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结构要求,进而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树立根植地方、面向行业的价值观,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要切实加强科研水平的提升意识,推进科研工作由“单兵作战”向“集团攻坚”的转移,打破系、教研室的界限,按大学科群的思路组建跨学科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整体优势,力争在学科跨界和边缘地带以及应用科学领域产生新成果。二是牢固树立主动服务社会意识,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向,将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纳入学校规划,围绕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在人才培养、技术供需、科技攻关、人员交流等方面亲密互动、资源共享,逐步将有条件的科研机构推向市场,提升学校科技研发力。

三、管理模式的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保障。

(一)新的管理格局面临的困境。

1、不同利益主体制约着管理资源的整合。

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规模、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的迅速扩张,组织规模和管理半径相应增加,进一步提升了结构的复杂性,复杂意味着信息的流失,终将导致组织适应外在能力的减弱,从而破坏组织效能。因此,如何避免组织规模扩大所造成的资讯沟通障碍,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畅通的信息传送渠道,是新建院校组织结构设计的重点所在。

管理文化一旦成形,将对组织产生长期影响,并成为新的管理模式的参照系,其不利影响表现在组织成员的守旧和对新的组织管理的心理认同滞后。新建本科院校的危机,常常是因为新旧观念、模式和方式的冲突而使决策者不得不采取折中、妥协或短期的权宜之计,使新的管理模式难以迅速适应学校发展的新要求,甚至违背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的基本原则,浪费许多机会收益。

(二)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1、完善民主高效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全成本核算约束下从组织机构和管理文化等方面迅速高效运转,首要的是建立科学的行政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体系。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系统应该是整合、透明、弹性的组织;跨越传统科层功能的组织;为全体师生提供整体服务的组织。管理规模扩大和组织结构扁平化,要求层级控制要有新路径,行政管理须通过发展共有价值、相互协调并在分权和控制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其重要环节就是优化各项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2、构建开放弹性的教学科研管理网络。

院系设置仍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科研的基本单元。但随着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随着学科群的优化重组和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地域科研机构的组建,教师既是某院系成员又是某科研机构或某联合攻关小组成员的双重身份成为常态,因此可采取院系的绩效管理和学术团体的目标管理并行的弹性灵活的模式,有利于整合相互依赖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避免部分教师各行其是、目标错位。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构建充满活力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加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学术评价机制建设,可以激发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和成就感,给学校发展注入生机。

3、形成良性对接社会的资源积累机制。

早在中世纪,洪堡就提出“学者、土地、资金”乃教育资源积累的三大结构板块,决非完全依靠大学自身可以实现。现代大学更是一个与社会广泛联系的开放性组织,教育资源的类型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更加明显。新建本科院校曾为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扩招任务而经历了补偿式、追赶式发展,其负重运行的潜在风险更加需要转变资源积累方式,改善资源积累结构,提高资源积累效益。重点是建立学校信息发布和社会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应对系统,利用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平台,利用校友资源,取得社会对学校的深度认知、高度认同和广泛支持,提高学校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4、建立独立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

随着市场细分与分工细化,规范高校后勤服务与行政管理系统的分离、分流或重组,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符合师生需求的后勤产业体系与社区服务体系是高校体制转型的重要趋势。除事关师生利益和学校发展的公益服务外,多数服务实体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组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条件成熟的院校可组建专业化、集约化的集团,逐步放开校园市场,引入服务外包模式,形成竞争性经营局面,以兼顾学校、师生、后勤职工三者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和保持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瞿华.我国高校合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01)。

[2]王根顺,陈蕾.新中国成立后两次高校合并历史经验的理性探析[j].教育探索,,(06)。

[3]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4]李化树,黄媛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02)。

[5]于福君.新建本科院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02)。

[6]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01)。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论文

在学校里,授课教师一般都是依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提前选好教材,然后按照教材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相关的“推销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推销方法、技巧等。但是“推销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的也是应用,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按照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学生将很难获得最前沿的推销理念、方法、技巧,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不能很好的解决现实问题。因为这样选择的教材本身就有一定的滞后性。

其次,很多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在某些地方还是不太妥当,作为教师,就应注意取舍。例如:推销洽谈这一章,一些教材在编排上更多的是商务谈判的相关内容的重复,而“推销学”中的推销洽谈更应该从推销的角度谈一些洽谈的技巧、方法等等。

2.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应用型本科院校老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常常缺乏企业里的实践经验,“推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中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如果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很难从实践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很难深入地理解推销中真正好的方法、技巧,挖掘理论精髓,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例如,在分析“两位推销大师间的买卖”这个案例时,最精华的一点就是当贝洛斯通过提问很快意识到齐格正在“晕场”,不能肯定是不是在7000元这个价格上把车马上开回家时。于是马上设置障碍以让贝格觉得在7000元这个价位上获得一辆新的卡迪拉克轿车是非常难以获得的,但还是有一点希望。而这种“晕场”的问题在实际推销中常常会遇到的,当推销员一旦遇到顾客“晕场”,就应快速设置障碍,让顾客觉得获得这个商品不是那么容易,而是要付出努力的。因为如果顾客觉得用这个价格很容易得到这个商品,他们会对商品产生怀疑,对推销产生怀疑。如果一位教师没有一定的推销经验,很难讲好它的精华部分,而这恰恰又是在推销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实际中也有很多业务员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很好的处理。如果在授课时能讲好它,学生将很受益的。

2.3教学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推销学”教学更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既要加强理论教学,也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推销学”教学中,大多数还是教师讲得多,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做得不是很好。“满堂灌”现象是很常见的。在实践环节,大多数老师除了讲授一些案例外,再无其它形式。推销是练出来的,并不是纯粹的学出来的,这是很多推销专家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规律。在“推销学”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提高“推销学”课程教学质量。

3.1重视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销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推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推销过程中,即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推销学”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其重要,总结“推销学”的教学,“推销学”的实践教学应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如图1所示。

(1)重视推销演练。

在“推销学”课堂中开展学生推销商品的活动,将使课程的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大为增强。可以在每次课的最后20-30分钟里,安排一位学生在教室里进行现场推销,推销的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观念,还可以推销自己,总体上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行安排。比如,推销自己,就可以把推销和学生的求职能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再比如有的学生本身正在兼职推销某种商品,这时就可以鼓励这个学生利用这个机会进行课堂现场推销。用去15分钟左右就可推销完毕,然后老师和学生对其推销过程、结果进行评析,帮助该生找出自身推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其推销能力。另外一方面,也给其他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真实的案例,其他的同学在评论中,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本中的内容。

(2)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案例为讨论对象,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案例材料进行剖析研究,加深对理论在实际中运用的理解,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法来教学也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推销学”案例教学中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播放ppt案例中前面部分的一些条件、情境等,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放出ppt中后面真实场景。第二种就是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教师播放完案例材料,指导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理论知识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或全体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对问题的见解等,最后教师总结评述,这种方法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三种方法围绕特定的案例进行某些章节的课堂讲授,这种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实际和深刻的认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推销理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助于让学生接近实际,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3)重视推销实习。

学生在学习“推销学”这门课程时,教师或学校都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能够在企业里进行推销实习。推销是练出来的,而不是纯粹的学出来的,如果让学生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条件的话,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长期的推销实习合作,使学生有固定的实习机会,在实际中加深对推销理论的理解,掌握推销方法,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4)重视情境模拟教学。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推销学的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假设而又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在仿真场景中充当相应角色,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情境模拟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会使学生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推销学”的教学质量关键是有一支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而作为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都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高校的教师,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科研任务,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而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教师承担这些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再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几乎是很困难的。所以鉴于以上情况,学校应制定一些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去锻炼,亲身实践,亲身操作,体验市场发展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样才会使教学内容更具实践价值,教学质量得到很好的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3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应密切关注当前市场的发展动态。把当前一些成功的推销专家在推销工作中所使用的前沿的、好的推销方法、技巧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推销学教学内容和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次,因为不同的“推销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会有所不同,授课教师在熟悉教材后,对一些内容要有所调整选择。例如,“顾客需求管理”这一节,很多教材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但这又是很重要的内容,教师应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3.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销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还是学期末的闭卷考试,分数高表明学生学得好。这样的考核导致学生只需要在期末时抓紧时间复习几天就可以了,而不能真正判断学生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是否达到了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人才标准。而“推销学”一定是要经过实践才可以深刻体会、学得好的,所以“推销学”的考试也要进行改革。可以把考试内容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闭卷考试。主要测试书中的知识点,考核学生对“推销学”主要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占总分数的百分之三十。第二部分案例分析,主要测验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推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能力,可占总分数的百分之四十。第三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参与推销活动的成绩,占总分数的百分之三十,主要测验学生掌握推销理念、技巧、方法的程度,实际的推销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赵淳宇,李娟.推销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教文汇,,(2).

[2]@陈章旺.以实践教学锻造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整体能力初探[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10).

[3]@詹碧华,张亚文登.论如何提高现代推销学的教学效果[j].科技与文化论坛,2007,(1).

论艺术设计本科生创业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传播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没有不传播的人,没有人不传播。人每天都在传播中,以各种方式传播信息,接受各种信息,虽然人们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但人始终依赖传播而生存,“就如同人不能离开水、阳光和空”。“传播”一词是英文“communication”的汉译,英文“communication”则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具有“公共”、“社区”的意思,经过约定俗成,演变成今天的“传播”、“传递”、“沟通”的意思。人类的传播活动,可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等。因此.教育传播仅是传播的一种类型,教育传播过程也可以说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特例。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个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3)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二、教育传播系统。

(一)概念及特性。

教育传播系统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综合体。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

(1)教育性。它具有教育的功能,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失去教育功能,就不再存在。

(2)整体性。它不是各部分的简单集合,而是为了完成某一教育任务的有机组合。它具有狄斯塔尔(destale)现象: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其形式化表述即:2>1+1。它要求各构成要素要组合有序。

(3)开放性。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各种外界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相联系,为各种外界因素所制约。

(4)动态性。它是一个动态系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多样性。它既包含物质系统,硬件、软件系统,又包含观念系统,理论、方法等潜件系统;既包含社会系统,又包含自然系统。

(二)构成要素。

要素是构成系统的主要元素,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系统的要素共存于系统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1)教育者――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者,各种学习条件的安排者,也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包括教师、教材编制者、教育管理者等。教学机器也可以是教育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提供和变换信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2)受教育者――即学生和一切学习者,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在教育传播系统中,受教育者的工作,主要是接收、变换、反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

(3)教育信息――即教育传播的内容,主要指以知识形式构成的各种课程。

(4)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通道,包括传统教育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

(5)教育效果――以受教育者是否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来评价。由于教育传播有特定的目标与特定的对象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它已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提问、作业与考试的方法,去评价教育传播效果。

(6)教育环境――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外部条件,不是要素。任何系统都不能忽视环境。系统有大小,环境也有大小。教育传播系统的大环境,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传播系统的小环境,指学校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对于教育传播系统来说,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但物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教室环境的内部设计、色调、照明、家具摆设等,都能影响学生行为的各个方面。

三、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含义。

教育传播系统要素的组合与联系,构成了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构成了教育传播过程。一些非常有效的结构和动态过程,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承认和采用,它们被归纳为一种教学规律,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为一种教育传播过程的模式。模式是将将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作理想性的代表或表示――抽象和简化。我们研究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建立一种模式是很重要的。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框架,我们可以据此来思考问题。模式的表示可以有多种形式,通常有文字的形式;图解的形式;数学的形式;动画的形式;视频的形式。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育传播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它必须遵循着一定的传播模式来进行。科学地探讨和研究这些传播模式是为教育传播活动寻找科学的理论根据,以便理性地实施教育传播活动。

(二)当前几种流行教学模式。

目前流行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1.行为主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其优点: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要求比较低。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束缚了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虽然“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符,但从当前学校教育仍属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来看,该模式在教师控制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进行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系统传授科学知识等方面很有优势。

2.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利于学习者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该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但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强调学生“自主的学”,完全依托于课堂之外的教学环境,这将意味着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在当前来讲不符合中国国情,是一种理想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还不具有可操作性。

3.“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学与教”教学理论的精华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该模式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注重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正是分析和总结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对其取长补短,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和变革,倡导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运行“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实践价值。

四、结语。

教育仍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许多教育传播模式也在发展中,目前尚未能建立一种绝对权威的模式能适合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传播活动。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教育媒体不断出现,使教育进入了一个传统媒体与电子媒体相结合使用的多媒体教育时代。在这一新时代,教育传播模式更是多种多样,那么我们要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结构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构建和运用新型教学模式,将会从多个层面触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引起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从而极大地推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4]南国农,李运林编著.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绍培仁.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论文

当今世界,谁掌握现代高新技术,谁就会赢得未来。因此,各个国家都竞相将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当代新技术应用于新的设备及武器装备,以不断增强自己的国力与军力。实施“科技强国”战略,其关键之一就在于培养大批现代化高科技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物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是通往工程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桥梁,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入校大学生对最新科技的了解和应用越来越多,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是大势所趋。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基础,其学习和研究对象从宏观的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原子、分子,研究线度从光年到纳米。各本科院校具有不同的特色与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在内容和课程分配上突出其特色。大学物理作为应用型队伍电子信息工程、船艇指挥及机电管理、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采用单一固定教材进行授课,该教材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但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业务联系相对较少,与目前的专业教育很难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如何有效的使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大学物理教学,使之能够更好的为专业学习打好理论基础,从而打造真正的大学物理课程,是当前高校物理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的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掌握的平均水平也各异,造成了同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听课的效果相差较大的状况,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很好的把握讲课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提高学生,特别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争取做到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由传统的“板书式”授课模式转变为“ppt式”授课模式。不可否认,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技术以其文字、图片及可链接动画视频等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用多媒体进行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由于过度的依赖,让自己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幻灯放映员和讲解员,一堂课下来,板书寥寥无几。学生机械的听,盲目的记,加之多媒体翻页速度快、重难点不够突出、逻辑思路跨度大,造成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总结的时间很少,更难存在科学想象的空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课程内容广而不深。

现用的教科书中物理教学所涉及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磁学、相对论及量子论等广泛的内容,而且过于抽象化,没有把经典理论与当今科技相融合。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授课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大学物理课程。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订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大纲。在制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特别是要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教学课时及教学内容的深度,比如对涉海专业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流体力学上,同时增加这部分内容在期末考试中的比重,真正的为接下来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调研,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哪些物理学知识是其必要的基础,在有限的课时下精选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在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与探索精神,结合所学内容,适当拓展当今世界该领域的科技发展前沿,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要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并结合相关的物理实验和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做到学以致用,使授课内容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

二、课程改革方案的探究。

通过几年来结合个人的教学与学生的反馈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进行探索与改进。

(一)推动教学创新发挥学生潜能。

创新本身就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创新教学方式的目的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逐渐改变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或“满堂灌”模式,这样往往造成“胃口大的会饿坏,胃口小的会撑坏,胃口不对的会倒胃”的结果。应该努力推行“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这样不但能够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也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正能量充满课堂。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必须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三个转变:以教为主(老师满堂灌)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过分重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过分重分数)向结果过程评价结合转变。相对课堂教与学的固定时间、地点、模式而言,网络已经走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利用网络学习也是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另一种形式,由传统的同时同地的面授模式转变为传统模式与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育人观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真正的本领,主要不是在于讲授知识,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教师”,那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适时更新自己的观念,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前沿,树立崭新的课程观。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课程也要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样,未来的教师也就既是科学家又是教育家、心理学家;既能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资料、数据和图表的本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善于与学生建立友谊,以情育人。当今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人情淡化,导致了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而以情育人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健全的精神品质。

(三)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实效。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也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以产生新的问题作为“会学”的开始,实现由“考生”向“学生”的转变。教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先提出问题,然后借题发挥,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出所讲内容。当学生带着疑问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的时候,能激励他们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思考、分析和总结,从大量的发散结果中经过慎重思考选择出正确答案。即使在讲授定理以及规律时,教师也应尽量的减少和盘托出,可以先提出问题,并指出之前的知识在解决此问题时遇到的困难,进而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讲解内容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将经典理论与时代科技相互联系,如由恒定电场一章中的“霍尔效应”的讲解联系到当今世界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反常霍尔效应”。大学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了解科研,懂得科研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理性地热爱科研,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然后部分地、有选择性地参与科研。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四)优化课程载体区分层次维度。

课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细胞。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内容及其比例关系,并以最后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作为衡量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如:学校教育由单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能力型和全面素质型人才的培养转变,这无疑是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教育与课程上的反映,它对今后本科类院校教育模式、教师要求及课程的发展走向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适应学校减少基础课学时的客观情况,教师必须优化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大学本科课程的设置必须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多样性,传统教材对经典物理中的力、热、电、光有着详细的介绍,而对于反映出当代物理发展丰硕成果的近代物理特别是量子理论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提而过,社会的发展已由信息时代进入量子时代,必须增加量子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所占比重,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正如甘子钊院士所言:“整个当代物理教学的关键就在于量子力学的教学,这不仅仅是对物理系的教学,而且对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地球科学等系科的教学,也是同样的……”此外,还要设置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设置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同时,在调整课程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课程设置体系的平衡性,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结合的人,以适应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式和目标,教学方式和目标则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可以通过调研欧美国家高水平大学和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寻找差距,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从而结合自身实际努力构建适合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评价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设,培养合格的学生,以适应应用型队伍的人才需求。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还要努力倡导教学自觉,沉淀教学文化,营造重教氛围;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改进育人模式;推进协同创新,协调好教学、科研和务实的互动,让大学物理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论文

3月,中国教育部明确了全部普通本科院校的改革方向:将现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技術型院校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性的要求。《税法》课程是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为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税法》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对《税法》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足。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该课程成绩的考核也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的成绩,但是对实践教学部分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一般学校只是在期末最后一周安排《税法》实训课程,在执行中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往往被压缩。

(二)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税法》课程实践要求。

在开设《税法》课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均没有配备适合《税法》实践教学标准的实验室,有很多院校甚至于都没有财税教学软件。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而对各大重要税种如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整个办税流程根本无法在教学中做全面展示,或者只讲解简单的纳税申报表的填写方法,对于企业在实务中可能会出现的`涉税业务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三)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应用型院校,很多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自身完全没有到企业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经验,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切合实际的实践应用操作,使得即使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财务软件或实验室,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局限,也难以充分发挥财税软件的作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完善《税法》课程实践教学对策建议。

(一)“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讲授,学生课后练习的模式,变为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先进行课下学习,在课堂中再进行答疑解惑和知识的巩固提高。将“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到税法课程教学中完全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把分散的各税种内容进行整合,合并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税法总论,介绍税法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流转税类,应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教学重点内容;第三部分是财产行为税类,第四部分是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第五部分是税收征收管理法部分。其次,教师应对重点内容预先录制相应的微课视频,比如,我国现行税法中最大的一个税种即增值税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录制关于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的视频,学生在课下先进行视频预习,课上教师再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专项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在该知识点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布置专项训练,让学生协作完成,不但使学生对非常抽象的销项税额计算和进项税额抵扣问题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项目教学法下,《税法》课程教师改变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分配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税法》课程中的枯燥的税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操作过程中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申报任务工作流程。下面以税法课程中的“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项目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第一,收集与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与纳税申报相关的信息。在各项目组中,可要求每组学生选择一家当地的企业作为案例企业,企业类型应涉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营改增”试点纳税人等不同类型,并利用各种途径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以及纳税相关的信息。第二,项目实施。首先进行学生角色的分配,学生根据业务需要和角色安排,进行相应的涉税业务处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并与教师沟通等方式进行解决。第三,教师要对项目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

(三)加强校企业合作,创建实践教学新平台。

校企合作,是把学校和企业联合起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直接与市场接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这种办学模式为在校大学生打开了一扇从学校通往企业实际的大门,可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提前进入到岗位工作的状态,能使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和自身实际查漏补缺,自学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一方面,校企合作要建立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习中学习处理企业实际复杂涉税业务的操作技能,学校要指定专门的老师到企业中进行深入调查,取得企业办税业务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中要避免短期行为,对合作企业进行充分的调研,找到双方合作的共同利益切入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2]高苑.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结合[j].财会学习,,6.[3]林晓卿.基于行动导向模式的日本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探析——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

[4]唐崎.刍议当前校企业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亚太教育,2016,6.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析论文

摘要:实验经济学将实验的方法引入经济学教学中,改变了经济学不能进行实验的传统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经济学》课程教学有必要开展实验教学。经济学实验教学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经济学教学水平的迫切需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强化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现实做法为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合理组织实验过程,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作用,完善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关键词:经济学;实验教学;应用型本科。

《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专业发展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院校,实践教学是其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无论是在整个学科体系还是专业人才培养上均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经济学》的教学一般服务于三个目标:传授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将经济学原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能力目标。[1]后两个层次的目标都需要借助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来落实。

2.实验经济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验经济学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经济学研究,它以真人为实验对象,运用由实验参与者的决策和互动等决定的物质激励,通过控制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物质激励可以使实验参与者认真对待每一个决策,在最大程度上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而真人的参与则可以弥补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足,使结果不依赖于对于理性、偏好等的过强假设,让我们能观测到存在多种均衡时的个人和集体选择,还能显示人在互动和学习中的演变。实验经济学主要用于理论验证和评价,寻求新信息和新思想,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建立实验经济学实验室,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实验经济学为经济学课堂实验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必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经济学顺应学科发展趋势进行实验教学提出了要求。

3.运用实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笔者长期从事《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和节奏勉强能够理解有关原理和理论,但是往往下课后又一头雾水,形不成自己对课程的认知与把握,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虽然它是关于日常经济生活的学问,但是学生很难用它来解释身边的经济实践。老师对知识的强化也大多是通过简单的案例,习题与知识的重复实现的,效果不好,在后续课程学习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知识时已经基本遗忘。待学生毕业以后更不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经济学思维解决问题,且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当前经济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经过不断地探讨,近些年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一是加大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讨论,引发学生思考与运用所学的理论。二是开展小组演讲,具体做法是通过班级分组,各小组选择经济热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经济问题用ppt进行课题汇报,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和分享不同的看法和经验,最后老师就所选主题和学生演讲情况点评。三是增加辅导课,有针对性地讨论巩固对应的教学内容。第四,使用翻转课堂,重构学习流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对经济学原理的运用。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修修补补,尚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置于重要的地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借助于角色扮演与和情景模拟,能够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感同身受;并且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经济现实的思考,从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重视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但是仍然普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第一,经济学教学观念滞后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很多高校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第二,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要由专业的教师带领学生在必备的软硬件环境下有组织地科学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存在实验教学设备和师资的匮乏。第三,实验设计的不完善。[2]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实验设计的完善程度。目前,由于受师资条件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整体课程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设计还很不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不足,这都影响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这些因素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总体上滞后。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有教学条件和经费投入有限,经济学实验教学理应结合各院校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开展经济学实验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最现实可行的做法:

1.选择合适的实验方式和实验项目。

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经济实验为辅,将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第二种是以经济实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在实验中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由于后者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教师对实验经济学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且对实验条件要求比较高,要有完善设施的实验室。[3]因此,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适宜采用辅助性教学方式,即将经济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辅助性的通过实验强化理论的把握与思维方法的培养。经济学实验包括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理论。比如:验证市场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价格歧视理论等。综合型实验的内容跨度大,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子实验构成,通过实验演示经济学不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对经济学理论的意义、科学性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比如:综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实验,分析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型实验旨在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学实验总体上以验证型实验与综合性实验为主,验证型实验与理论教学同步,以课内实验的形式来进行。综合性实验可以安排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均已完成的期末,以独立实验的形式来集中完成。研究型实验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情况,可以安排为毕业实训或专业竞赛的形式。由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才刚刚起步,因此,对经济学实验课程的设计要科学合理,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验项目到实验单元,再到实验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经济理论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及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来安排课程实验,对于重点且是难点的问题可通过实验来强化理解和把握;同时要结合实验环境和软硬件条件,安排实验项目。[4]经济学实验项目的选择也可以直接引进市场上成熟的经济学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往往提供配套的实验教案、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还可以部分地解决应用型本实验科院校实验师资短缺的问题,由经济学任课教学同时担任实验教师。为了节省实验成本,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软件设计实验项目。

2.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作用。

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高等院校无线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经济学在线实验软件的运用,以及便利的手机收付款功能,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使用智能手机在高校普通教室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也是一个可行途径。比如:,这些免费且无须编程的在线经济学实验软件,均可通过移动终端免费在线进行。如:veconlab软件在线提供了10大类教学或研究的实验:[5]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条件不足,所以可以优先借助智能手机使用免费的在线经济学实验软件进行经济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可移动终端促使实验场地随处可在,实验开展随时进行。因此,也可以定制能够在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及电脑等终端上,实现跨平台和多平台开展的软件,将实验带入教室、会议室、户外及其他相关实验场所进行现场实验。

3.完善实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

4.合理组织实验过程。

参考文献:

[6]孙畅.经济学实验课程设计的探索性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8月,p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