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论文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0 23:25:29 作者:笔尘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文体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这些范文范本来自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优秀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

新型农村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探讨

摘要:

在高等教育不断得到普及的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的良好开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得到良好的进步,由此可见,做好高校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方面融合了儒、道、释等多家优秀的思想精华,而在形式方面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具备养生、修身、礼让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将茶文化应用于高校文化建设中是符合整体发展趋势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开展途径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以提供借鉴。

关键词:

1、前言。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形成到发展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融合了多家优秀的思想精华,而且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由于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求人才的主要场地,在高校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文化建设这一环节的工作来发挥辅助性的作用,而高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落实,需要借助茶文化的融合。因此,将茶文化融合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对高校整体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将茶文化应用于高校文化的建设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2.1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一个层面表现在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国不仅是生产茶叶的大国,而且也是茶叶的故乡,茶在中国的出现以及发展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由此衍生的茶文化也早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来予以继承与发展,而茶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所构成,其内容的组成丰富多样,形式也是千变万化,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充分接触、学习、感受茶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茶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和发展。除此之外,茶文化中包含了优秀的儒家、道家等方面的思想精华,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融合茶文化,让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2.2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茶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二个层面表现在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各个方面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茶文化具有多个方面的功能,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有利于充分发挥茶文化各个方面的功能,以此来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比如说,茶文化具有美学功能,以茶德、茶艺、茶礼等方面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又比如说,茶文化具有养生功能,长期饮茶有助于人体健康,将茶文化应用到高校文化建设中,让学生通过接触茶文化来充分提高自身身体各个方面的机能,从而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茶文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茶道思想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二是茶文化精神有利于德育教育的良好开展,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3.1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茶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形式,而且具有多层的社会功能,要想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所能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茶文化。首先,由于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要从课程设置入手,让茶文化知识的教育走进课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设置茶文化相关的课程,高校可以通过必修课或者是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合理的设置,同时计入学生的总学分中,以此来推动茶文化课程得到良好的开展。其次,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作用,缺少任何一方的作用,都将难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因此,在高校设置茶文化相关的课程之后,教师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安排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落脚点,在讲述必要的茶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讲解一些历史典故、人文趣事等,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将教学场地转换成茶楼、茶室等地方,让学生一边观摩一边学习,身临其境地去充分感受茶文化。通过采取这些形式,在丰富茶文化教育手段和形式的基础上,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得到良好的开展。

3.2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且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茶文化有效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促进整体的发展,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目标是行动的前提,在目标的指示下行动才能合理开展,因此,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明确茶文化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才能让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全面营造茶文化的校园氛围,以此来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于这一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在对校园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将茶文化的相关理念融入其中,在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相关的信息资源库,为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茶文化过程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提供便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茶文化知识;第二,学生进入高校之后,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或者是社团,因此,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与茶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说座谈会、展览、演讲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充分学习茶文化知识;第三,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高校可以邀请民间的艺人或者是专家来校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多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3.3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其组成内容呈现着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想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采取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高校领导层要意识到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将对高校多方面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茶文化研究室、茶艺练习室、茶叶审评室等,促使茶文化有效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除此之外,茶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各个方面资源的建设,比如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不仅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且也要鼓励教师积极地去学习跟茶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

4、结束语。

茶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将茶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建设中,对于高校多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此为探讨点,进行了上述论点的探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3]丁冬生.高校文化育人的效应及其实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当前各大城市都兴起了广场舞运动,广场舞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于广场舞的群众自发性质运动,使得其成为社区体育文化生活的推动者。人们通过参与广场舞运动不仅增强了居民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陶冶了居民的情操,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1广场舞运动的阐述。

广场舞也就广场健身舞,其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于广场舞的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广场舞属于群众自发组织的运动,其年龄不受限制,舞蹈形式也比较多样,并且运动的场地也比较随意,如论是在公园、广场还是在马路边以及在楼前空地上都可以进行广场舞运动。

广场舞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多样性。广场舞的形式比较多样,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形式的广场舞形式。二是群众性。广场舞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它是群众参与、创建以及传承的。三是开放性。开放性是广场舞最大的特点,不仅是运动场地的随意性,而且舞蹈的形式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形式的舞蹈方式。四是集体性。广场舞参与者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并且是以集团舞蹈的形式开展的。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近年来,各级政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仍然相对缓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考察了河南省周口市任庄村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发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道德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一)文化基础设施陈旧,利用率低。

任庄村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但据村支书说有几千本图书,存放在村政府大院里,用当地农民的话说就是“年头锁到年尾,开门只为验收”。有一个老年活动室,调查发现这个活动室破旧不堪,老年人都不愿意去,害怕自己健康的身体遭到意外。至于娱乐性的文化设施像茶馆、桌球室、农家乐就更没有了,本人调研的时候就在村头的饭馆里吃饭,饭馆极其简陋,菜品单一,老板戏称这就是他们村的农家乐。

(二)农村师资力量匮乏。

任庄村2017年有幼儿园一所,在校学生47人,教师2人;现有小学一所,学生190人,教师9人;初中在校生100人,高中(包括中专、中职)在校生37人,在读大学生(包括高职、研究生)23人。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依赖于社会教育,该村整体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功能。

部分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了,让农民增收、群众生活富裕就行了,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的错误观点。这种意识直接导致乡镇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指标、软任务,认为文化工作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所以对宣传、贯彻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很不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吃饱穿暖的农村生活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太高的精神追求了。

(四)文化活动内容传统,缺乏生命力。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了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任庄村村民非常勤劳,基本属于早出晚归形式的。村主任说每个月都有放电影的,只是几乎没有人去看,偶尔去溜达的是一些孩子和老人,如此单一的文化下乡活动是“蜻蜓点水”,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强烈要求。调研时发现,农民在农闲时娱乐休闲的方式主要是串门闲聊,所占比例为60%,玩纸牌、打麻将的占20%,看电视的占10%,发呆的占5%,其它的占5%。

(五)文化市场的非健康发展。

文化市场管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落后,引导不力,文化阵地低俗化,健康文化缺失。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宗教势力重新抬头。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趁机把一些“黄碟”“淫秽小说书刊”等城市文化垃圾转嫁到农村,这对于原本比较单一纯朴的农村社会风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不当、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使得现有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建设水平低且进展缓慢。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任庄村的文化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范文一: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

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现。

当前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目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诸如此类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自磐安县复县以来,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

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新渥镇、安文镇、尚湖镇,是省、市级“东海明珠”镇乡,但实际离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

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全县除了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几件诸如照相机、电视机、民乐器材之外,其他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基本空白。

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

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2、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

有的乡镇文化站岗位已缺员多年至今没有配套专干,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

从始,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消,基层文化员队伍归属于镇乡管理,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

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

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

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

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

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

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

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

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

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

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

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

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

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

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论文【】

: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按照“集中化供水、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东部,东连普定、镇宁、南接关岭,西邻晴隆、普定、水城、北纳雍、织金。全区所辖5个镇14个乡,25个居委会,220个村委会,20xx年末,总常住总人口64.95万人,其中乡村总人口52.1518万人。国土总面积179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43公顷,地形走向西北高而东南低。年降水量1476.4毫米,无霜期294天。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9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达5.17万千瓦。

多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六枝特区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兼顾,治理与开发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的原则,紧抓机遇,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来抓,引水、提水、蓄水工程相互补充,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修建各类小型饮水工程处,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困难。

经过多年的努力,六枝特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农村人畜饮水现状和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就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言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2.1农村饮水工程多以村组为单元,数量多,规模小,补助资金分散,自筹能力有限,已成工程建设标准和供水保证率偏低,稍遇干旱,群众无水吃,重复出现饮水困难。

2.2“重建轻管”,受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多以村组集体管理为主,水费只计收运行费用,不提留大修及拆旧费用,存在水费征收不到位,工程运行困难,维修费用无着落,致使一些工程失修、闲置、甚至报废。

2.3大多数供水工程管理人员为本村的群众,业务生疏,影响了工程的运行和管理。

要全面、科学、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必须改变过去多级治水和小型供水工程遍地开花的模式,走“集中化供水、市政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路子。

3.1整体规划,科学选择水源,实现优质水资源的共享和统一调配,确保水源水量满足供应,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合理开发水资源,确保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明晰工程产权,集中供水工程由水利事业单位承担管理,独立供水工程由投资者承担管理,由管理者负责主体工程的运行、维修及水费征收,真正落实工程管护责任,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

3.3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实施项目配套。项目规划要尽可能地集中,扩大供水规模,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供水成本,管理成本,减轻受益区群众的投资负担。

4.1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目标责任。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是为农村广大群众谋利益的公益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也不能单靠群众自发来搞,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群众积极参与,才能确保顺利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必须有政府行为作保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狠抓落实。避免工程建设中不必要的阻拦,同时便于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质量,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彻底克服“重建轻管”现象。

4.2科学规划。总结过去建设人饮工程的教训,深入调研,充分分析,合理科学制定规划,确定辐射、覆盖面广,一有定规模和效益的农村供水工程。

4.3落实管理主体,组建管理机构。对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要根据工程规模,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收费、有制度”原则,落实管理主体,组建管理机构。对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乡(镇)水利水保站管理,组建由受益群众代表参与的供水管理组织负责经营;对一个村组的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由村民委员会管理,在村民自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村民管水协会负责经营。

4.4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工程管理机制上,适应水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机制,提高工程效益,实现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县、乡、村(组)、户分级管理,供水站长(或农户户主)负责经营。有关管理经营事项由产权各方商议决定,管理者决策,经营者实施。凡产权各方讨论通过事宜,管理站(或农户)应按程序办理,工程改扩建投资、供水外经营项目未经产权各方批准,不得随意进行。要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制和经营权限,经营者对管理者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避免管理中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科学性和合理性,凝聚产权各方的合力。

4.5落实管护责任,保障供水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要明确专人全面负责该供水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确保供水工程正常运行。

4.6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按水利部《乡镇供水水价核定原则》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应由乡(镇(水利水保站在全乡(镇)饮水解困工程中进行统一调配,使各饮水工程保持安全运行和不返困。

4.7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安全。

4.8要加强节水宣传和用水治理,提高农村群众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技术,制定用水定额和节水考核标准,强化定额治理,限量用水、超量加价,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应用,提高生活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

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是稳定广大农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要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按照“集中化供水、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在无形当中促进了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广场舞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健身和娱乐方式来说,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为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力量支持。基于此,为了能够将广场舞的积极作用与文化内涵充分地发挥出来,笔者结合广场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广场舞的形式与艺术特点。

在无数个清晨或傍晚,我们都能够在各个社区空地、休闲广场以及公园中看到一支支广场舞队伍,他们跟随着节奏轻快且朗朗上口的广场舞曲轻盈地扭动着身体,这些广场舞参与者们无一不是神清气爽且面带笑容,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且欢乐幸福的感受。广场舞在最近几年来快速发展成我国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健身项目,并且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通常情况下,广场舞都是由普通民众自发组织的,比较多见于小区内的空旷场地、公园以及广场等室外场所,广场舞的参与人数可多可少,并且不会受到年龄与舞蹈基础的限制,可以说是一种通俗易学且老少皆宜的休闲健身活动。此外,广场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比较丰富多变,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喜好来加入一些不同的舞蹈元素,例如腰鼓舞、健身操以及交际舞等。总的来说,广场舞正在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项目,对国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

二、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舞蹈是一项拥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艺术形式,在语言还尚未出现时,古时的人类就在运用舞蹈动作表达意愿和交流感情,并且通过舞蹈来庆祝一些值得高兴的事情。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人们的物质资源与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愈发丰富,从而创造出了可供自己日常休闲与健身的广场舞蹈,让广场舞深深地扎根到了我国群众百姓的生活当中。如今,广场舞的艺术功能与表演形式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自从我国正式进入到改革开放阶段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的政府就一直在深入地开展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期,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还相继修建了一些可供群众休闲放松的文化广场。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广场文化已经逐渐地演变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都开始去主动地加入到表现广场艺术的队伍当中。在最近几年来,随着“健身风潮”的掀起,广场文化也开始被逐渐地延伸到了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强化的今天,农村居民也开始将广场舞作为自己休闲放松和锻炼身体的首选。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大范围普及也对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优秀资源,人们可以在网络当中学习到最新的广场舞动作与技巧,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场舞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2]。

广场舞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首要作用即为让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与繁荣。广场舞作为一种十分简单且亲民化的艺术形式来说,不仅让我国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而且还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由于广场舞本身具有着多元化与自娱性的特点,并且还不会受到舞蹈基础、服装道具、时间、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此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与学习生活。除此之外,在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达到陶冶身心和增进社交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于现代人健身、娱乐、交友的精神生活需求。广场舞的快速发展集中化地表现出了我国群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同时还为新时期背景中的群众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与文化元素。在广场舞的帮助之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同时还会带动起其他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对广场舞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并且还可以根据当地群众的反响来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广场舞文艺活动,通过此种方式来促进我国群众文化建社工作的顺利开展[3]。

广场舞的快速发展与大范围普及促进了群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爱好者们会在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彼此关爱和沟通,继而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慰藉,在无形当中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与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拿出更多的精神和动力。由于广场舞的目的就是服务和娱乐大众,因此它所采用的也多是令普通百姓比较青睐的活动方式,在舞蹈歌曲与舞蹈动作的编排上也大多都比较贴近弘扬时代精神的主题,在其中蕴含了强劲的生命力与正能量。广场舞诸多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群众正确价值观念、社会观念以及人生观念的形成,通过最普通却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来达到矫正群众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成功实现了振奋人心与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4]。

接触一些不良文化。广场舞活动则能够为普通基层群众提供更多的娱乐与休闲选择,让他们可以在集体的氛围内更好地体会由群众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各个地方上的文化场所也可以利用广场舞的编排优势,让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变得更加新颖有趣,在此基础之上表现出群众文化艺术的技巧水平。

四、对广场舞的相关建议。

(一)文化主管部门要提高对广场舞的重视。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地区中的广场舞活动都在社区广场、空地以及公园等地点开设,政府与文化管理部门并没设置专门的文化活动场地,这种情况就严重影响到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日后的管理工作当中,各个地方上的文化主管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重视与规范化引导,文化主管干部应当切实地参与到由群众所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活动当中,深入且全面地了解群众在参与广场舞活动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根本上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社区要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

纵观广场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参与者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发地组织广场舞活动。然而,由于参与人数越聚越多,广场舞活动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存在着一些不得不去重视的安全隐患。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社区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工作职能,定期地举办一些符合本社区实际条件的广场舞交流活动,通过此种方式来宣传全民健身与终身运动的健康理念,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广场舞。

在开展广场舞活动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很多广场舞组织中都存在着热爱舞蹈且拥有一定舞蹈功底的成员。各个地方上的社区与文化管理部门如果可以对这些成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训,那么一定能够让广场舞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化与专业化。除此之外,广场舞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也要去不断地吸收和接纳一些新元素和舞蹈形式,根据当前的流行文化来改革广场舞内容,以此来增强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摘要: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农村文化产业。

一、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对策选择。

1.提升产业融合的责任意识以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发展经济是各地政府的职责之所在系,也是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应负的责任,因此,政府和本区域之中所有人均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全力积极维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文化上的传承。

这样一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本地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这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

对于诸多农村地区来说,其区域之内特色文化产业往往积淀相当深厚,文化产业传承的任务极为艰巨。

要相积极传承特色化文化,不仅要注重于保护,而且还应当对特色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更为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依赖于市场化的运作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积极做大与做强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

如此才能为文化产业之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鉴于此,各地方政府均应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产业经济责任意识的带动下,全力支持与引导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

2.出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产业所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就在于特色化。

在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致力于发挥特色,展现出优势,这就无法离开政府的积极指导与规划。

政府所提供的政策性支持能创设出一流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境,从而营造出肥沃土壤,落实文化产业经济今后发展的趋向,提升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凝聚力。

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地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应当着力体现出规划、引导以及管理等各项职能。

要在实施充分调查与科学研判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依据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依据本区域的特点以及优势,健全完善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农村文化产发展规划,积极推动特色化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规划中要做到以绿色文化产业观为主导,积极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实现进一步发展。

3.推动产品和经营模式创新以提升农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持续创新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就当然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所提供的各类农业产品具备了质量不高、服务层次较低等问题,由此而导致农村文化产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欠缺活力。

文化产业经济能够为现代人直接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上的消费品,所以,要求文化产品以及服务应当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性开掘,以目前已有的农村文化资源为前提,积极开展文化再造,满足持续变化的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要按照消费需求所出现的新变化,运用产品创新以实现产品与服务具有适应性、超前性以及高质性。

适应性主要是指应当观察市场的变化,让产品能符合广大客户的切身需求。

超前性主要是指具备战略的眼光,所生产的产品不仅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而且还能引领当前的时代潮流。

高质化主要是指要合理地融入现代新元素以及新技术手段,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做到以质取胜。

在农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中,还应当适时从政府主导往市场运作进行转换,从而真正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所具有的市场主体地位。

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农业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全面鼓励各种不同的经济成分共同来经营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经济,并且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入到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之中。

二、结语。

总的来说,以农业为主导实施多种产业的相互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服务性以及辅助性等功能。

立足于彼此交叉、融合和渗透,能够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让现代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程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促成农村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就能推动农村经济取得不断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多种产业的集聚区,进而发展成为动力极大、基础设施设备健全、人才资源丰富、资金力量雄厚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摘要: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

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

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

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

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

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起来。如今,全国各个地方都能够看见广场舞的影子,它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广场舞已经是群众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活动,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将广场舞视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概论。

所谓群众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自身的职业以外,以自身为基础单元,进行自我参与、自身娱乐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以自娱自教作为主导,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的主体是群众,客体是活动。而且群众文化的内容包含广泛,主要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而且还包含了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以及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从社会历史上来说,群众文化史在人类社会进程当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务的总和,是人们在日常活动当中不断创造的。而从人们日常生活上来说,群众文化也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

二、广场舞的类型。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场舞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广场舞的特点之一就是参与人数众多且舞种丰富。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什么风格的舞蹈都可以成为广场舞的组成要素。人们在进行广场舞活动的时候,正是通过这种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总的来说,广场舞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类:(一)原生态广场舞原生态广场舞是广场舞的主体,它基本适合所有的年龄段,且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不同地区原生态广场舞所占的比重也不同。一般来说,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原生态广场舞所占的比例较大。所谓原生态广场舞主要包括:东北秧歌、新疆舞、蒙古舞等诸多形式。而且这些广场舞都是当地群众自发的组织,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当中,原生态的广场舞有些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员。(二)二次创作广场舞二次创作广场舞源于原生态广场舞,是人民群众重新整合与创造出来的。这种广场舞即我们城市日常所见的广场舞类型,它在保存有原生态广场舞历史特点的同时,还融入了许多现代舞蹈的元素,更具有时代性,也更加贴合当代人民的需求。对原生态广场舞的二次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广场舞火热发展的今天,还是有许多的优秀作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见人民群众对这种文化的喜爱。

(一)建立特殊标志,渲染文化氛围如今,广场舞已经成为了许多社区集体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标志了。广场舞是自由开放的,也是热情奔放的',它能够将更多的文化元素纳入到社区的建设当中,同时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从而提升一个区域人群的文化气氛。(二)丰富群众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随着对自身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百姓对于文化的需求欲望也日益增加。人们对其居住的区域是否满意,关键就取决于区域文化的建设能否达到要求,广场舞恰恰能够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为区域文化建设增光添彩。而且广场舞也属于一种自娱性的活动,只要你想,就能够加入当中,对于时间、场地、服饰、水平等没有任何的限制,人们参加广场舞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区域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三)抒发情感,强身健体从本质上来说,推广广场舞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经常参加广场舞的人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机能,对人的心肺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身体会逐渐衰弱,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不适合做一些剧烈运动,因此广场舞就成了中老年锻炼的最佳方式之一。此外,参加广场舞活动还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增进人际交往、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人们在参加广场舞的过程中心情是放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因而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和工作压力。(四)提高人们的团体凝聚力群众通过参加广场舞活动,除了能够使身心得到放松,身体健康,还能增加生命活力,达到激励人积极向上的作用,对个人文化素质以及道德思想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长期与周围的人合作活动,使得群众之间逐渐产生一种感染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得城市的群众集体文化生活活跃起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文明形象也会逐渐提升起来。

四、广场舞实践对策。

广场舞虽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对此都有了解,而且在广场舞的编舞上具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偏女性化、老龄化。如何更好地开展广场舞活动,让广场舞的影响力扩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一)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广场舞现在意义上的广场舞主要指的是城市人民进行的广场舞活动,当前很多的广场舞都是以爵士、恰恰的舞步为主,尽管比真正的爵士、恰恰要简化很多,但是依然还是有一定的门槛,并且不一定适合我国民众的审美。如何设计出更加贴近我国文化、与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切合的舞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广场舞在排舞上具有独特性,每一种舞曲都具有鲜明的舞蹈风格。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风格都有自身的看法与偏好。所以我们在进行广场舞的选择与编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广场舞爱好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来设计舞步,以赢得他们的青睐。例如,我们可以在一些舞步当中加入一些健美操的元素,将音乐与舞蹈统一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得广场舞更加多变化,也能够起到全民健身的目的,让更多的人在广场舞当中受益。(二)通过比赛案例宣传广场舞要宣传广场舞,比赛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广场舞的重要手段。基于目前的广场舞主要设计对象为中老年女性的特点,我们更加应该加大宣传,增强男性对广场舞的认知与认可,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开发出新的广场舞舞步、舞曲的过程当中,设计一些更加适合男性的舞步,让男性也能够在广场舞当中获得一种存在感。

五、开展广场舞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广场舞活动的过程中,依然还有一些诸如噪音扰民、管理松散、阻碍交通等现实问题。要使得广场舞的开展对群众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就必须正视以上几个特点,并且加以改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更加合理地开展广场舞活动:(一)噪音扰民问题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人抱怨广场舞音响声音太大,打扰人们休息。所以,这就要求参与广场舞的人员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采用一些柔和的音乐或者避免过早地进行广场舞活动,既能够减小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又可以正常地开展广场舞活动。(二)管理问题广场舞的开展势必会聚集一大群人,人群过大势必就会出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从而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广场舞的负责人做出有效的管理,保证广场舞活动的正常有序。(三)阻碍交通问题在选择广场舞活动的地点时,应该尽量避免交通道路,以免由于人群侵占了交通道路而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选择地点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公园、活动中心等禁止机动车行使的区域开展。

六、结论。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加大对广场舞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群众文化形式的支持,并且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作为组织者应该及时地为广场舞注入新鲜、适合的元素,并且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发展,让广场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活环境。但是,在开展广场舞活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影响到他人,不要为他人带来不便,使得广场舞建设更加地和谐化。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论文

1.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

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变管理机制,保障基层文化单位的独立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

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普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农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团体,加强文明创建,倡导社会新风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近期,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对部分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县为例,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了100%,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个,装备农家书屋38个,阅报栏38处,添置书柜50余个,协调市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关工委捐赠图书近2万册,发动县内干部职工捐赠图书1万余册,使农家书屋藏书达到或超过了省市要求标准。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新的起色。

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县为例,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各驻村干部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卡拉ok大赛等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

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核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有些同志说起来重视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阵地萎缩。

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的的龙头、支柱,xx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二为一,变成乡镇文体广播站,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民文化活动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

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儿,各地经常组织秧歌汇演,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五)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乏保障。

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

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二)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

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五)干部进农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推广xx县“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专业特长的干部长驻农家,指导发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驻村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为基础,促进各村屯、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文艺汇演、农模大赛、健身操比赛、卡拉ok大赛,乐器演奏、二人转、交谊舞、街舞培训展演,农民书画展、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六)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市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农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政策鼓励、商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事业,按照“民办公助、一主多业”发展思路,采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评比表彰等措施,促进文化中心户建设,“xx”期间,力争达到一个村建有一个以上的文化中心户,一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民办演艺团队。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局近期开展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是按照县政协彝政协办【20xx】13号文件(《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的。本次调研工作我局采取以发文件收集情况、电话采集信息、并结合我局了解掌握的工作情况等方式进行的。现就调研后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报告:

掌握情况。

在接县政协《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后的第二天,我局就组织人员开会作研究,并按照本次调研工作的精神及时拟发了《关于填报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相关数据的通知》至各乡(镇)文化站,要求各站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如实填报《××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统计表》,在各文化站填报的统计报表收讫后,我局就统计报表的数据又作了逐一认真的反馈落实,并对数据显示的情况结合我局掌握了解的情况作了综合分析研究,经分析研究后,大体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和我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属文化站产权站舍2个,共600㎡,且建设不合要求,均建于乡政府院坝内;在建5个站舍,面积1500㎡;其余8个乡(镇)均无站舍。各站共有藏书12000余册;工作人员共3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名(中级职称人员4名);村文化室全县共17个,房舍面积257㎡,兼职人员13名,藏书20580册;近三年全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共约197.88万元(县级以上部门投入170.48万元,乡村自筹27.4万元,大部分资金用于站舍建设);近三年各乡(镇)开展文体活动约130场次,参加活动人数约25118人次(其中乡镇65场次,参加活动13809人次;村61场次,参加活动11309人次);各乡(镇)共有篮球场199块(学校186块),乒乓桌208张(学校200张);电视已覆盖2898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98%以上),覆盖农户86565户(覆盖率为68%以上);乡村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2台、电视机46台。

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工作中,我局除发文收集调研情况外,还以电话调研的形式逐一地对各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电话的进一步调研,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存在站舍及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问题。

目前有站舍的乡(镇)文化站为龙安乡和奎香乡文化站,站舍面积均为300㎡;两河乡、海子乡、树林乡、钟鸣乡、小草坝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在建中,预计年底竣工,面积均为300㎡;尚无工作用房的乡(镇)文化站为角奎镇、牛街镇、洛泽河镇、荞山乡、龙街乡、洛旺乡、柳溪乡、龙海乡。户外活动场地各文化站均无。

二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从我局本次调研收集的经费数据显示来看,近三年我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除工作人员工资外,只有8个乡投入有文化建设经费,投入资金为197.88万元,其中站舍建设150万元为国家扩大内需而投入的,20.48万元为上级各主管部门投入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27.4万元为乡(镇)自筹用于文体活动的开展、站舍建设等支出的。其余7各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为零。由于经费的投入较少,客观上就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文体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以及文化站多数人员综合素质的偏低。

三是队伍建设及人员素质问题。

建设一支稳定而有综合素质的文化站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从我局掌握的情况及本次调研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各文化站38名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28名,40岁以下的30名,专业技术人员23名(其中群众系列15名含中级职称人员4名,非群文系列人员8名),工勤人员15名。从文化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及年龄结构上来看文化站队伍建设还过得去,但是据我局了解能独立承担起文化站工作的人员不多,而且有部分人员是长期外借,加之文化站人员的进出与业务主管部门是脱节的,客观上就造成了各乡(镇)政府在文化站用人上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了文化站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由于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工作。

四是业务工作及活动的开展问题。

通过调研及我局所掌握的各文化站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经费、站舍、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各文化站业务工作的开展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除少数几个站开通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工作有一定业务工作要做以外,多数站人员主要是服务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从农村文化建设统计表显示的有关业务工作统计数据来看,现有图书的文化站7个,总藏书量仅12000余册,而且能流通阅读的图书不多;村级有17个文化室,藏书20580余册,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是兼职,加之村一级各项工作也繁杂,所以造成文化室的开放不正常。各乡(镇)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50以前的奴隶社会。广场舞源于社会生活,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舞蹈,是传统舞蹈的延伸,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涌现了许多文化广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场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广场舞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随处可见广场舞爱好者,已然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的情绪、生活和人际关系,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广场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广场舞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具现代舞和地域特色,被更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广场舞已然成为当前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在舞动中强身健体,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广场舞的特点。

当下广场舞可谓是最火热的业余活动,人们在早晚出门时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场舞活动。相较其他活动方式而言,广场舞具有集体性、娱乐性、自由性、自发性的特点,是群众参与性活动。人们在进行广场舞活动时,表演场地与围观群众是相通的,群众也可以自行参与其中,以集体舞蹈形式呈现在人民面前。民众多选择欢快的音乐,让人们在舞蹈和音乐的感染下放松身心,赶走一天的疲倦和不良情绪。广场舞多是民众自发组织的,自掏腰包购买设备,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意愿选择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广场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方的人,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广场舞也有相应的差异。广场舞没有任何的功利性色彩,是民众为了自娱开展的活动,人们在参与中感受舞蹈的魅力,彼此交流感情,宣泄情感,观赏者也可以得到精神享受,从某种程度上讲,广场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人们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广场舞的作用。

广场舞是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人们在进行日常锻炼时不仅能够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消化,消除不良情绪,还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愉悦身心,锻炼人们的记忆力,具有健身、健心、健腦、健美等多项作用。此外,开展广场舞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交友娱乐,在活动参与中人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感受舞蹈的魅力和乐趣,对于提高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愉悦心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农村开展广场舞活动,能够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广场舞是一个群众性活动,它具有娱乐和健身的双重功能,是不同民众的组合。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见解都不尽相同,开展广场舞活动,为人们提供一个文化传播的场所,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一改过去农村群众业余生活枯燥乏味的状况,便于民众在休闲娱乐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减少隔阂和矛盾。便于民众彼此学习,共同进步,陶冶情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奠定基础。

在农村开展广场舞活动,能够加快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发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由于广场舞活动没有什么门槛,普及范围较广,可以借助广场舞这一平台进行文化建设,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传递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民众进行讲解,加深民众的认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便于人民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整个农村的文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将广场舞作为该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境界,充分发挥广场舞的独特魅力,唤起民众的活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建设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2]徐国科.探讨乡村广场舞的兴盛对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j].中华民族博览,2016(08).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究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究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已日趋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因此,发展农民文化的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只有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农村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它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树立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和战略意义。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显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的产品及其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有所改变,但乡村文化建设从整体上落后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就目前而言,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农村文化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一些吸引社会投资、赞助、捐赠的经济優惠政策和其它相关的扶持政策等仍未出台,而资产规模、营利大小影响着自办文化的规范发展。

(二)地区差异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也不能见成效。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进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有的地区领导干部站位高,重视度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真正做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的阶段,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一些经营性的民办文化,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注重经济效益多于社会效益,市场运作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文化精品,高品质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因为投资、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的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仍未形成一定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

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没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由于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因而农民群众对文化形成和内容的接受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理解、消化和认同的过程,加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农民主动开展文化建设的观念淡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求,再者由于农民劳作时间的季节性,也决定了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季节性,所以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未能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先进的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就目前现状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各级干部应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结合文化工作实际,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理念。要着力解决群众观念、基层观念不高,工作作风不实,自觉意识不强,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不宽等问题。要切实改变“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文化人无处谈文化”、“文化活动无新文化”这样带有普通性的问题。要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和意识,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务实创新,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农村文化的主管部门必须明确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积极借鉴典型经验,做到分管领导亲自抓、负责人件件抓、文化干部详细抓,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为农村文化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时代工程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加自觉地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布局,为乡(镇)、村的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的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政府可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整合形成合力,努力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

(三)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文化人才。

在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中,要克服“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下大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全面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抓好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文化管理者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推动者,是一个关键的节点。要重视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管理者的配备和在职培训,实现管理人员更新和知识更新,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认真做好村级宣传文化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使之尽快适应不断更新的文化建设活动。二是抓好专业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遵循文化艺术人才成长规律,运用市场配置功能,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引进一批文化艺术人才。三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激发其服务的动力。

(四)整合文化資源,活动形式多样化,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是有娱乐身心、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等功能,也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方面。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使农民群众经常“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开展”,使他们脱离牌桌、赌桌和其它低级庸俗的活动。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要加大对文化下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农民都知道此项活动是“政府买单、农民看戏”,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力挖掘乡土人才,培育指导老师,大力培养农民文化文艺方面的兴趣,让文化下乡活动与农民产生互动,让农民成为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角,在文化下乡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一项系统的、时代工程,也是一个破旧立新,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的动态过程,建设好新农村文化,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我局近期开展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是按照县政协彝政协办【xx】13号文件(《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的。本次调研工作我局采取以发文件收集情况、电话采集信息、并结合我局了解掌握的工作情况等方式进行的。现就调研后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在接县政协《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后的第二天,我局就组织人员开会作研究,并按照本次调研工作的精神及时拟发了《关于填报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相关数据的通知》至各乡(镇)文化站,要求各站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如实填报《××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统计表》,在各文化站填报的统计报表收讫后,我局就统计报表的数据又作了逐一认真的反馈落实,并对数据显示的情况结合我局掌握了解的情况作了综合分析研究,经分析研究后,大体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和我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属文化站产权站舍2个,共600㎡,且建设不合要求,均建于乡政府院坝内;在建5个站舍,面积1500㎡;其余8个乡(镇)均无站舍。各站共有藏书1xx余册;工作人员共3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名(中级职称人员4名);村文化室全县共17个,房舍面积257㎡,兼职人员13名,藏书20580册;近三年全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共约197.88万元(县级以上部门投入170.48万元,乡村自筹27.4万元,大部分资金用于站舍建设);近三年各乡(镇)开展文体活动约130场次,参加活动人数约25118人次(其中乡镇65场次,参加活动13809人次;村61场次,参加活动11309人次);各乡(镇)共有篮球场199块(学校186块),乒乓桌208张(学校200张);电视已覆盖2898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98%以上),覆盖农户86565户(覆盖率为68%以上);乡村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2台、电视机46台。

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工作中,我局除发文收集调研情况外,还以电话调研的形式逐一地对各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电话的进一步调研,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存在站舍及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问题。

目前有站舍的乡(镇)文化站为龙安乡和奎香乡文化站,站舍面积均为300㎡;两河乡、海子乡、树林乡、钟鸣乡、小草坝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在建中,预计年底竣工,面积均为300㎡;尚无工作用房的乡(镇)文化站为角奎镇、牛街镇、洛泽河镇、荞山乡、龙街乡、洛旺乡、柳溪乡、龙海乡。户外活动场地各文化站均无。

二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从我局本次调研收集的经费数据显示来看,近三年我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除工作人员工资外,只有8个乡投入有文化建设经费,投入资金为197.88万元,其中站舍建设150万元为国家扩大内需而投入的,20.48万元为上级各主管部门投入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27.4万元为乡(镇)自筹用于文体活动的开展、站舍建设等支出的。其余7各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为零。由于经费的投入较少,客观上就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文体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以及文化站多数人员综合素质的偏低。

三是队伍建设及人员素质问题。

建设一支稳定而有综合素质的文化站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从我局掌握的情况及本次调研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各文化站38名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28名,40岁以下的30名,专业技术人员23名(其中群众系列15名含中级职称人员4名,非群文系列人员8名),工勤人员15名。从文化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及年龄结构上来看文化站队伍建设还过得去,但是据我局了解能独立承担起文化站工作的人员不多,而且有部分人员是长期外借,加之文化站人员的进出与业务主管部门是脱节的,客观上就造成了各乡(镇)政府在文化站用人上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了文化站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由于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工作。

四是业务工作及活动的开展问题。

通过调研及我局所掌握的各文化站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经费、站舍、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各文化站业务工作的开展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除少数几个站开通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工作有一定业务工作要做以外,多数站人员主要是服务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从农村文化建设统计表显示的有关业务工作统计数据来看,现有图书的文化站7个,总藏书量仅1xx余册,而且能流通阅读的图书不多;村级有17个文化室,藏书20580余册,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是兼职,加之村一级各项工作也繁杂,所以造成文化室的开放不正常。各乡(镇)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2台、电视机46台,这些少得可怜的工作设备怎能达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需求。

从近三年各乡(镇)开展文体活动统计数据来看也不容乐观,具体情况是乡级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65次,参加活动人数13800余人次,村级开展各类文体活动61次,参加活动人数11300多人次。从统计数据得出各乡(镇)级每年每乡(镇)平均开展文体活动1.44次,村级每年每村开展文体活动仅0.15次。这些数据折射出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十分薄弱,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十分匮乏。

在送戏送电影下乡方面,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显得苍白无力,近三年来,除县上组织了8次送戏下乡、5次送电影下乡和今年市上开展的送戏下乡到我县15个乡(镇)各进行一场文艺演出外,各乡(镇)组织开展的演出活动不足30场次。三年来,有9个乡(镇)组织开展送科技知识下乡206次。据调查统计,各乡(镇)共有娱乐室11个、篮球场199块(属学校所有186块)、乒乓球桌208张(属学校所有200张),这些统计数据显示了我县农村文体活动的主要场地在学校。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和制约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我县民族民间节日传统文体活动开展得好的有牛街、洛旺的春节龙灯活动,龙安三乐、奎香松林、荞山猴街、洛旺茶坊等地的赶花山活动,除此之外,苗族集居地的洛泽河铜厂沟、簸箕寨等地的苗族群众在春节期间已形成了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习俗。据调研统计,各乡(镇)有民间文艺队32支,队员500余人,这些队伍就是丰富和活跃我县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的主力军。

我县文化站的现状可概括为:一人一站一间房,开展活动靠借场;工作经费无保障,全凭个人想办法;人员全是“万金油”,哪里需要哪里放;队伍建设不稳定,归口部门也无法。

从调研反映出来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来看,除农村电视覆盖村民小组的覆盖率已达98%以上和农户电视覆盖率达68%以上情况较好外,农村群众文体活动普遍开展较差,要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面貌,我局认为在继续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站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在站舍场地建设问题、经费投入与设备增加问题、队伍建设与人员相对稳定和提高素质问题、巩固与发展乡村社团文体组织和民间文艺队的建设等问题上,下功夫,花力气,加大投入,注重建设,完善或改变用人管理机制,人员实行上划归口管理,使文化站留得住人才,逐步建设起一支文化站复合型队伍,从而逐步改变我县文化站目前的人员素质偏低和工作效率不高的状况,为乡村文化站建设与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云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文化站的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形成依法建设文化站的格局,这样才能保障文化站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才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全县性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工作,我局也进一步地摸清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所在,我局将这次调研情况作总结,提供县政协作参考进行参政议政,为今后如何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石窝村地处房山南部,因村内有汉白玉而得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全国文明村镇创评标准,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营造全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石窝村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阅览室、村民篮球场已经完工,并计划布局陈列馆、遗址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园林景观绿化等设施,再现当年沙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努力营造历史文化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石窝村内古朴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极参与,争做“十星级”文明户,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区上“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农村文化交流会,农村乐队等多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石窝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就石窝村来讲,40岁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了5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是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许多文化方面的组织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石窝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xx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

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

20xx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展项目农村数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电影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常开展。20xx年共放映数电影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

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

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

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

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广场舞在社区中的广泛兴起,大大促进了社区体育文化生活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手段,广场舞对社区体育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

2.1广场舞有助于繁荣社区居民文化生活。

广场舞的广泛开展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为社居民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平台,成为社区居民茶余饭后重要的一项体育锻炼活动。广场舞由于属于群众自发性自娱自乐项目,其不受运动场地、时间、设施以及运动服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社区居民容易参与到该项目中,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广场舞必然会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人们通过参与广场舞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弥补了人们情感的缺失。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居住多年连邻居姓什么都不知道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化,而广场舞运动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无论年龄、性别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广场舞,通过广场舞展现自我的价值,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机会。

2.2广场舞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只有大力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而广场舞所产生的正面、积极地精神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广场舞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它是将积极向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愉快的旋律展现给社区居民,比如近些年所流行的《最炫民族风》广场舞,给人一种愉悦、振奋的精神,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同时广场舞所营造的氛围有助于提升整个社区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因此社区通过广场舞会提升整个社区精神文明的构建,在全社区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2.3广场舞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建设需求,确保居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体系。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证社区健康发展,在平时的生活中,由于人们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因此他们需要在社区中寻求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而广场舞由于其动作简单、舞姿优美适合于不同阶段的人群进行锻炼,人们通过参与广场舞会将平时工作中的各种压力释放出来,实现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广场舞属于全面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面为服务对象的,因此广场舞的开展能够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实现了基本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迎合了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

2.4广场舞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体育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不仅包括陶冶人们的精神文化,而且还包括要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人们的体质。广场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其运动形式简单,更重要的是因为广场舞能够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一是广场舞有助于增加人体的骨密度,防止骨质增生。人们经常参与广场舞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有效的锻炼,刺激骨无机盐密度提升,抑制破骨细胞分泌;二是改善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三是提高记忆力,延缓衰老。

3推动广场舞运动开展的主要对策。

3.1普及广场舞健身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广场舞的认识。

广场舞属于新兴运动项目,其在社区中的普及率相对还不高,尤其是在社区年轻群体中的普及率不高,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对广场舞的认识还不全面,认为广场舞属于退休人员的运动项目,不适合年轻人员,因此提升广场舞在社区中的普及率: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传统媒介工具,加强对广场舞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广场舞的认识水平,比如社区公共服务部门要与新闻媒体单位建立合作,开展专门宣传广场舞运动的报道,并且要组建各种形式的广场舞运动比赛等活动,以此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广场舞运动中。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广场舞健身知识的宣讲,向居民讲解正确的健身方式。比如社区可以利用社区公开栏,以动漫的形式向居民展现广场舞健身运动的知识视频,让人们观摩正确的动作。

3.2政府部门要重视社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广场舞运动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近些年,由于广场舞噪音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矛盾纠纷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为广场舞运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此解决广场舞运动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冲突,具体的建设措施:一是政府部门在构建体育基础设施时一定要结合居民社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和完善广场舞硬件设施,比如广场舞的场地建设要远离居民生活区,并且要给予一定的硬件基础配套实施,例如修建公共卫生间、修缮照明设施、电力设施等等;二是合理规划体育文化活动室,尽可能的为广场舞提供专门的运动场地,避免过大的噪音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活;三是政府部门要给以广场舞运动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购买相应的运动设施,比如购买音箱、服装等。

3.3加强对社区广场舞健身运动的指导。

综合城市社区广场舞运动的开展效果分析,影响社区广场舞运动的重要因素就是社区广场舞的指导教师队伍短期,社区广场舞的形式很大一部分是离退休的舞蹈教师领队传授的,而一些小区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就会导致该社区的广场舞运动形似过于单一化,以笔者所在社区为例,笔者所在的社区属于老旧小区,其老年人居多,根据调查很多人愿意参加广场舞运动,但是广场舞运动却很难开展起来,追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指导教师,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社区广场舞指导教师的建设:一是社会志愿者要定期组织专业的舞蹈教师深入社区指导居民开展广场舞运动,普及与广场舞相关的知识,丰富社区居民的广场舞的运动内容;二是街道办要发挥组织服务职能,组织社区爱好广场舞的居民定期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通过个人学习实现以点带面、逐级放大的效应。

3.4加强广场健身舞活动的组织管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