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3-11-26 18:32:15 作者:文锋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有意安排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计划,它对于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认真制定一个教学计划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查阅以下教学计划范文,可以丰富你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

两步应用题教学设计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法。

2、正确理解解题思路。

3、正确解答应用题。

:理解解题思路。

小黑板。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课题。

关于问题的两个已知条件有一个已经知道,有一个还不知道。

在解应用题的时候要先求出不知道的已知条件,再求问题,解答。

出示。

幼儿园买来12千克水果糖,13千克奶糖。分给小朋友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读题。

求问题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一共有多少千克糖和分了多少千克糖)。

哪个条件已经知道,哪个不知道?

一共多少千克糖不知道。

所以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

生动手解答。

指名板演。

1一共有多少千克糖?

12+13=25(千克)。

2还剩多少千克?

答:还剩10千克。

出示例2。

幼儿园买来25千克糖果。分给小班7千克,分给大班8千克,还剩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

问题是什么?要知道还剩多少千克就要知道一共多少千克和分了多少千克。

分了几次?

引导学生明确连续分两次的可以一次一次分,也可以两次和起来再一起分。

生动手解答。

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

三、练习。

1、出示。

商店运来800根竹竿。上午卖出147根,下午又卖出85根,还剩多少根?

生自己按步骤解答应用题。

师巡视。

个别指导。

集体订正。

2、出示。

停车厂原来停有小轿车37辆,面包车25辆,开走了16辆,还剩多少辆?

生独立解答。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明确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思路。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与学生原有认知有极大矛盾冲突。因为以往“甲比乙多几,那么乙就比甲少和”,可如今“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则乙8比甲少百分之几”却不对。因此,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并根据问题准确分析到底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很重要。教学亮点:导入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这一教学设计既能联系前面所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知识,又能顺理成章地导入到今天新知的学习。而且在解法上,学生借助复习题对教材第二种解法也十分容易理解掌握。

教学重点:要想较好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必须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所求问题也就是求谁占谁的百分之。为帮助学生理解,找准单位“1”的量以及通过线段图正确分析出问题也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很重要。因此,巩固练习第1题的训练必须人人掌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当速度一定)。

1、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习例1.(课件出示例题)。

(1)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这道题能不能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呢?

(课件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课件出示思考的过程,并齐读)。

(3)提问: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怎样的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解这个比例。(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5)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3、学习例2:

(课件出示例题)。

(1)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方程并提问:这个方程是比例吗?为什么?

3、师生一起解答。(完成例2的板书)。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四、作业:练习中的1~4题。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会了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内容: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小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7页及练习七第13、14题。

设计意图:

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侧重通过计算得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图文应用题。所以,本节课力图基于传统教学手段,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情境和时空,着力指导学生运用所获知识,看图解决问题,找出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加法解决,而求“剩下几个向日葵?”用减法解决,让学生初步知道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以“一同去郊游”为主线,创造性地拆分情景图,努力做到情景图动态化,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学校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卡片出示)。

3+4=1+6=7—3=4+2=1+5=。

7—5=5+2=6—2=6—3=7—1=。

第二关:方框再现。(小黑板出示)。

3、师:好,大家都闯过了关,我们现在就出发吧!请闭上你的小眼睛,拍起你的小手掌,摇起你的小脑袋,不一会儿,我们就会到达目的地的,走吧!

4、播放《一同去郊游》的歌曲并出示挂图——美丽的郊外秋天景色。

5、师:睁开眼睛,多美的乡村风光,你们看到了什么?(生答略)。

6、揭示课题。

师:现在,老师带大家到草地上玩儿,不过要请大家用数学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出示课题:用数学)。

二、探究新知。

(一)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图文应用题。

(1)师:我们先看一下草坪上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又来了2个小朋友。)。

(2)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3)引出大括号、问号并解决问题。

1、这个问题在图上怎样直观地表示出来呢?我们的数学家找到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方法,你们想知道吗?(想)好,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数学朋友吧!

2、出示、粘贴大括号:我们的这个新朋友叫大括号,它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在一起。

3、出示、粘贴“?个”: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朋友,它表示我们提出来的问题。

4、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先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最后,大家把答案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师巡视)。

5、生交流,师板书:4+2=6(个)。

(二)引导学生学习减法图文应用题。

(1)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现在,老师带你们去一位叔叔家,他有东西送给大家。快猜猜他会送什么呢?(向日葵)。

(2)师:对了,他要送向日葵。为了保护环境,老师先替你们收下,待回校再分,师边说边从图上摘下3个向日葵。

(3)师:此时,你们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快说出来大家一起来分享吧!(地里一共有7个向日葵,老师摘下了3个向日葵,还剩下几个向日葵?)。

(4)师:那怎样表示?怎样解决呢?

(5)小组讨论。

(6)汇报交流。师适时粘贴图画,并让学生说清楚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要这样解决?

(7)小结:比较异同。

提问:这两幅图在表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大括号”和“问号”;不同的地方:第一幅图的“?”表示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求一共有几人。第二幅图的“?”表示两部分中的一部分,求还剩几个。)解法又有什么不同呢?(求整体,用加法计算,求部分,用减法计算。)。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真棒,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叔叔还有东西送给大家,是什么呢?请看这儿。

1、师出示、粘贴石榴、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师出示、粘贴蝴蝶、大括号和问号图卡,先让学生看图自己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师:你们还想到其它地方玩玩,继续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吗?(想)那还请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拍起小手掌,摇起小脑袋,一同出发吧!

2、播放《一同去郊游》伴奏乐,生课间休息,师出示美丽的大池塘图。

3、让学生打开课本第51页,看图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订正。(选一小题让生说说想法。)。

4、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周围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暂时找不到身边数学信息的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1、师:通过今天的郊游,你学会了什么?(学生随意说,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师讲述:小朋友真聪明,这次郊游大家发现了许多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它们。数学知识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我们要善于用好数学知识并用心学好它。现在,我们回家吧!下课!

应用比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9)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0)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4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1)修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修360米,30天可以修完。如果要提前5天修完,每天要修多少米?(用比例解)。

(12)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可以提前几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13)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用比例解答)。

(14)用一边长为3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200块,如果改用边长为2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多少块?(用比例方法解)。

(15)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138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用比例解答)。

(16)工厂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2.4吨,42天可以烧完。实际每天节约1/8,实际可以烧多少天?(比例解)。

(17)解放军某部行军演习,4小时走了22.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又行了6小时,一共行了多少千米?(用比例方法解)。

(18)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主动轮有60个齿,每分转80转。从动轮有20个齿,每分转多少转?(用比例方法解)。

(19)6台榨油机每天榨油48.6吨,现在增加了13台同样的榨油机,每天共榨油多少吨?(用比例方法解)。

(20)一某工厂要生产一批机器零件,5天生产410个,照这样计算,要生产1066个机器零件需要多少天?(用比例方法解)。

(21)某工地要运一堆土,每天运150车,需要24天运完,如果要提前4天就完成,每天要多运多少车?(用比例方法解)。

小学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118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整理和复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有关的分数应用题,进一步理解这些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它们的解答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3.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同学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两块小黑板,一块写好口算练习题,另一块写好教科书第117页例4及下面讨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的口算练习题。

二、教学例4。

1.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下面我们来复习分数应用题。”(出示小黑板上的例4。)。

“请同学们先自己解答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以后,想一想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蜡笔画比水彩画多:水彩画比蜡笔画少。

解答完以后,教师让学生说明这道题中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我们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要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标准,也就是说:要弄清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复习“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和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应用题。

“接着例4的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来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出示小黑板上其余的问题。)。

(1)根据“蜡笔画比水彩画多”这个条件。

如果已知水彩画有50幅,怎样求蜡笔画有多少幅?

如果已知蜡笔画有80幅,怎样求水彩画有多少幅?

(2)根据“水彩画比蜡笔画少”这个条件。

如果已知水彩画有50幅,怎样求蜡笔画有多少幅?

如果已知蜡笔画有80幅,怎样求水彩画有多少幅?

分析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什么时候用乘法计算,什么时候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一般可以概括成:当我们知道了作为单位l的数量,要求它的几分之几时,就用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的意义1);反之,如果是求作为单位“1”的数量时,列方程解答,或者是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的意义)就比较方便。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如果我们把以上各题中的分数都改为百分数,解答的方法一样吗?”(一样)。

(例如。把例4的问题改为求“蜡笔画比水彩画多百分之几?水彩画比蜡笔画少百分之几?”解答的结果是百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实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把比较两个数量关系的分数用百分数来表示。”

1.做教科书第117页“做一做”的第l题。

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请一名学生说一说合格率与废品率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实际问题的理解。

2.做教科书第117页“做一做”的第2题。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复习第4~l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正反比例应用题及答案

正反比例应用题从教参上看主要是分三个层次:1、正比例应用题的教学,2、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3、正反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判断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节课的教学谈一谈我自己的体会。成功之处:

1、开头的复习比较的设计比较到位,层次分明,时间分配得当。

2、总结解比例的方法时能鼓励学生去体验,通过小组的方式去总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不足之处:

1、例题教学时应让学生讨论分析,多花时间研究数量关系式。

2、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按步就搬,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改造例1时让学生宏观上思考与例1的区别,这样可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练习题中的表述要清,练习的亮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

只不过是比例的两种形式而已。

好不容易有这样热烈的气氛,我趁热打铁,把练习十的第8题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列式,结果又有两种列式(1)解:设如果每分钟整修8平方米x分钟可以整修完成。列方程为6.4×30=x×8。(2)解:设如果每小时整修8平方米x小时可以整修完成。列式为6.4×0.5=x×8。按例每分钟整修6.4平方米乘0.5小时不能表示什么,也就是这个式子根本没意义,但是用反比例的意义来理解这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把“正反比例应用题”这课上活了,而且把正反比例的意义挖的更深,学生的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掌握的知识更牢。

《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此外,在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k大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一、三象限,k小于0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在二、四象限)时,学生由画法观察图象可知;而增减性由解析式y等于k比x(k不等于0),学生也容易理解,但从图象观察增减性较难,借助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就容易多了。运用多媒体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过程:

1、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

教师应以学段教学目标为背景,以本章教学目标为标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学活动中情感与智力的参与程度和目标达到的水平,及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积极引导和激励。同时利用诊断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知识技能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函数概念及反比例函数的理解水平。

本部分内容中,对知识技能的评价包括: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及其图象的主要性质;能否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对这些知识技能的评价,应当更多的关注其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关键是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只要学生能在具体情境应用它们解决问题即可,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用的熟练程度,如可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反比例函数在显示生活中的应用等。

3、发展性评价,关注数学活动引起人的变化。

观察反比例函数图象获取函数相关性质的信息有较大空间,考察学生能否对信息作出灵敏反应,应用时,能否善于分析和决策,灵活支配运用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关注并追踪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持久变化。

《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了正比例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题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教学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探究新知时每一问题都鼓励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合作交流获得方法,教师只做简单必要的引导,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知探究后,共设了三个层次的练习,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整节课教师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了自信心。

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分析数量关系不够细,另外没有考虑到学困生接受能力慢,致使有的学生找题目中隐含的定量比较吃力,今后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数学教案-正比例应用题

教材分析:

正比例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新科技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教学对象分析:

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的内容。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据此,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激起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

首先我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能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学生通过对正、反比例的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做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

最后学生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我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培养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正反比例应用题反思

小学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生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正比例应用题教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和倍比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和对正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1.判断下列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出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3)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树高和影长。()(4)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重量。()2.解答下题。(看谁又快又好)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8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方法1:(归一法)方法2:(倍比法)280÷4=70(千米)840÷280=3840÷70=12(小时)4×3=12(小时)二、揭示课题刚好我们运用以前学的知识解答了上题,今天,我们再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答此题。板书:正比例的应用。

三、

探究新课(一)。

教学例题。(上面复习题2)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来继续审题,进行以下思考:

(1)题中有哪两种量?(2)“照这样计算”说明什么?(3)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4)你能列出比例式吗?2.讨论交流。

分析并摘录条件:

路程(千米)时间(小时)速度2804(一定)840x3.列式解答。

【因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解:设行驶840千米需要x小时。

2804=840x【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280x=840×4x=12答:行驶840千米需要12小时。

小结:刚才这种解答方法叫做“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二)尝试练习。

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要行驶8小时,甲乙两城相距多远?【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解:设甲乙两城相距x千米。

2804=x8【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4x=280×8x=560答:甲乙两城相距560千米。

比较两个比例式:

2804=840x和2804=x8(1)相同点:都是利用速度相等列比例式;(2)不同点:两个x的意义不同,前者表示时间,后者表示路程。

(3)列比例式要注意的问题:量的对应。

(三)自学提高。

自学课本p59例51.把图文题改为下题,并指出课本中的题存在的歧义。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邻居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水费是多少钱?2.提出思考问题(1)题中有哪两种量?隐含着什么量是“一定”的?(2)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3)比例式12.88=x10左右两边分别表示什么?3.讨论交流。

4.屏幕出示例5的解答过程。

解:设李奶奶家的水费是x元。

12.88=x108x=12.8×10x=128÷8x=16答:李奶奶家的水费是16元。

(四)、

总结。

归纳。

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讨论))1.审题。找出题中相关联的两种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设未知。

3.列出比例式并解比例。

4.检验并写答。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1.王师傅2小时制作42个零件。照这样计算,他制作63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解:

设要需要x小时。

422=63x42x=2×63x=3答:需要3小时。

2.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解:

设要需要x元。

64=x3【利用什么相等列比例式】4x=6×3x=4.5答:需要4.5元。

(二)。

提高练习。(挑战自我)1.200克大豆可以榨出豆油36克。照这样计算,5吨大豆可以榨出豆油多少吨?解解1:设可以榨出x克豆油。

5吨=5000000克36200=x5000000200x=36×5000000x=180000000÷200x=900000900000克=0.9吨解解2:设可以榨出x吨豆油。

36200=x5200x=36×5x=180÷200x=0.9答:可以榨出0.9吨油。

小结:比较两种做法:列比例式时,只要等式两边的两个数单位相同就可以了。

2.某厂有一批出口任务,工人们用3小时包装了50箱。照这样的速度,550箱的任务,12小时能完成吗?解:设550箱的任务需x小时完成。

503=550x50x=550×3x=1650÷50x=33答:12小时不能完成,需要33小时。

(三)拓展练习。

学校的旗杆很高,你能想出办法,测出它的高度吗?

在旗杆旁立一2米高的竹竿,测得它的影长为15米。在同时同地,测得旗杆的影长为9米,求旗杆实际高几米?解:设旗杆实际高x米。

1.5:2=9:x1.5x=9×2x=18÷1.5x=12答:旗杆实际高16米。

四、全课总结。

香洲区拱北小学—桂玉华“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含正、反比例的问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方程)解答。

本节课只是教学《用比例解决问题》中的例5,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比例的意义正确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是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2、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从“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纵观这节课,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突出: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因此,在“复习”和“导新”环节、我都联系生活实际,用同学们最熟悉的行程问题引入,在让学生用算术法列式计算后,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重点是分析题中的两种量为什么是成正比例的两种量,并写出判断式。极好地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意义-判断-应用)。

课本第59页的例5:我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自学的。自学完后,我让学生先把这题图文应用题换成语言简练的纯文字应用题,并指出课本中的题存在的不足,除培养学生归纳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外,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先是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学习记录卡”的三点要求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口述思维过程的数学活动,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归纳解题步骤提炼解题方法。

这样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步骤(策略),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是一个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过程。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鬼马”的吴权熙同学果真就提出了“既然简单的归一法能解决的问题,干嘛还要学习用那么麻烦的比例法来解决?”我趁机告诉学生比例法其实是找规律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虽然不能明显体现出它的优势,但可以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好较好的准备,所以还是要认真把这个本领学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