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论文范文(21篇)

时间:2023-12-16 15:59:26 作者:琴心月

通过阅读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论文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快速更新,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文主要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传统的学习模式,并对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进行分析。

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旅游行业的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已经跃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学生高考升学时的一个专业选择。我国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旅游行业需要的专门人才。由于我国旅游业起步比较晚,旅游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仍处于不断发展与成长的状态。目前,旅游学科还未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除了要结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及开设本专业院校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学习模式即为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在获取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个性特点及教育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列举几种传统的学习模式。

(一)接受性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人们也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的模式。这种接受性学习,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参与性学习模式。

参与性学习模式是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任务或情景参与到学习情境中,而非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想法或思路,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进一步认识所学内容,但也相对耗费时间和精力。

旅游行业区别于其他的实体企业,其主要提供的是服务产品。针对这种行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在这种要求下,就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通过实践的方式发现问题,进而加深对专业问题的认识。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预期效果不定。

二、大数据下新学习模式的'产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已经拓展到各行各业中,现今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影响,逐渐形成了新的学习模式。

(一)大数据对旅游专业的影响。

1.大数据。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大数据对旅游的影响。大数据的出现,使信息更为全面和完善,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旅游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的影响。通过大量数据,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环境、气候、风俗民情等相关旅游信息,建立纵向和横向的数据指数,有效了解旅游行业现行的相关政策等信息。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相关企业来讲,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游客的喜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产品服务,同时还可以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创立新的旅游产品。

(二)基于大数据建立的新学习模式——“互联网+”

1.“互联网+”学习模式的产生。传统的学习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实际操作。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不仅仅是这两部分内容,还包括实时的旅游信息和政策,通过现有的信息,结合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及旅游者的特点制订适合旅游者的线路和方案。旅游线路方案的设计,不仅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还需要大量的信息,面对现在快速更新的信息,对如何正确、及时地获取不断更新的信息,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及教材知识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的更新速度,而“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为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模式。2.“互联网+”学习模式的特点。“互联网+”学习模式,不是单纯的互联网+学习的简单叠加,而是运用现有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将大量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整合、运用的过程。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讲,旅游产品的保质期较短,容易被新产品替代,这就需要设计者站在旅游行业的前沿,了解旅游者的需求及政策等不断更新的知识。而“互联网+”的学习模式更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及时化。互联网信息更新及时、迅速,更贴近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反映企业的要求和前瞻性技术。课本知识由于出版时间等问题,滞后于当前企业的信息技术。但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同样会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难题,面对庞大的数据信息,难以甄别信息的真伪。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找到合适的网络信息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学习的大众化。“互联网+”的学习模式,为更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途径,不再是只能依靠学校的课堂获取知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获得所需的知识,为更多的读书人敞开了大门。

三、结语。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不同的行业带来了变化,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虽然现在这种新模式还不完善,会受到网络技术、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这种“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更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不断更新知识。笔者希望在网络的不断规范下,能够完善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并扩展到其他的学科学习中。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论文

借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院校在实践教学这块的成功经验,结合课程设计与专业教学的需要,本专业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

一是顶岗实习,这类实践方式大多安排在暑期或大四上学期,由学校牵头,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管理,学校和实习单位各派一名老师进行跟踪管理。二是见习,即结合课程需要,利用课程时间,前往旅游企业参观学习,一般安排2~4课时,让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本专业的《导游学》在实践环节设计上,会由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前往武汉市著名景点进行现场的模拟导游讲解实训,通过现场实训,既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宽松的教学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三是机动实习,鼓励学生走出去,利用课余时间,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实习企业大都由学生自主联系,老师会适时提供一些实习信息和帮助。四是课堂模拟实训,即紧紧结合课堂环节,展开课堂模拟实训,让学生第一时间将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1)课堂实训环节与实践有所脱节。由于实训环节的设计由在职老师来完成,而专职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长时间与实践环节脱节,导致设计的实训环节与真正的实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通过课堂实训环节很难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2)顶岗实习大多根据企业需要设置岗位,并未能按照学校设定的专业技能目标去实践。一般来说,顶岗实习的时间较长,以酒店为例,最少是三至四个月,有的酒店则要求最少6个月,而这个时间段,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多数学校也只能做到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展开一次这种类型的实训,而酒店根据自身情况考虑,给学生们设定的顶岗职位往往是从一开始确定,整个实习期都不会改变,虽然这是基于酒店自身质量管理的需要,但从学校角度来说,此种实习离我们预设的通过实习实现学生各项技能的目标相差甚远。而通过本专业近几年的顶岗实习的管理过程来看,学生由于无法实现自己对实习的预期,在实习过程中中途放弃,抱怨连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给学校的实习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3)无论采取何种实践方式,学生都只是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对职业认知的缺失。以笔者所在专业为例,无论是通过课堂还是课外实现实践教学,学生在一开始时,都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在实践环节展开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职业认知的缺位,导致他们自身对实践环节的预期与真正接受到的实践实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会转入迷茫状态,而一些过于坚持自己的内心的同学,则采取消极反抗的方式,消极对待实践环节,使得实践环节成为专业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实践教学缺乏技术支撑,这里的技术支撑既包括软件支撑—人力技术支撑,也包括硬件支撑—物质条件的支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场所一般由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板块构成,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属性的不同,校外实习基地以酒店居多,导致培养学生技能较为单一。而校内实训室的建立,大多要滞后于实际情境,加之缺乏与时俱进的专业指导,导致实训室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1)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场所上来看,应不断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场地。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等各个行业,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学校教学实践场所大多都是模拟实践场景,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形式大于内容,除此之外,由于受制于学院经费的调度,一个教学实训室使用年限至少1年以上,而旅游行业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实训室的硬件更新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变化。因此实践教学场地的更新和丰富显得尤为重要。

(2)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应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内容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首先,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上看,一方面,由于编书的作者的实践和企业经验有限,因此教材对专业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另一方面,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有一个时间差,这就必然导致教材内容与实际环境的脱节,因此教材对学生的借鉴意义也很局限。

其次,从参与实践课程的学生反映来看,实践的内容仍然围绕行业的基本技能的习得而展开,而这些内容本身相对简单,学生认为通过实习短短一周基本能掌握,因此对学习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这也是造成实践课程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再次,从教导的主体——实践课教师这个角度来看,实践课教师大多并未从事专业实践,至少是近期与行业接触并未十分紧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能体现行业最新动态,这样就造成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不能与时俱进。

因此,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应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结合学生特点与行业变化,设计出既能体现行业变化,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

(3)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人力支持上来看,应丰富教学团队,除了鼓励自己的老师,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与实践接轨之外,也可引进相关旅游企业的在职工作人员作为外聘老师,为实践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双师型人才,这是近几年经常听到的字眼,由此可见教育部对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的要求,但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岗的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是理论型的,而有实践技能的人才,由于学历的受限,并不能进入高校教师这个队伍,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为课堂教学内容更新与增色,另一方面,我们也愿意引进旅游企业的在职工作人员作为我们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与我们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获得一线在职工作人员的指导,我们的教师也可旁听学习,可谓一举两得,以期打破目前实践教学中的尴尬局面。

(4)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支撑上来看,实训室设备需定期更新,这个就需要学校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支持,另在实训室内部管理制度上面,為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技能的操作,可采取全开放的实训室使用制度,学生在课余可利用实训室的设施设备,使实训室设施设备利用价值最大化。

从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来看,实训室的建设状况因各个学院的财力与重视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态势,但是无论是何种情况,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实训室只在上课的时候开放,其他时间是关闭的,这也许是出于学院方便管理的需要,但是根据资产折旧的'理论,这样一种方式,一方面,会让我们的资产发生无价值的折旧,另一方面,也让在课堂上没掌握的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外进行练习,实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实训室管理上,可由学生组织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另一方面,通过全天对内开发的管理方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课堂之余也能进入实训室练习,增强其学习的自信,提升其对专业的认同感。

(5)开设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打破课堂呆板的教学限制,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提高,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第二课堂的出现,一方面,能打破学生对课堂的刻板印象,让学生能轻松的融入;另一方面,在内容设计上,可以以学校文化,学生生活为内容来展开,如在春秋之际,为在校学生提供春秋游线路的设计,并提供向导服务;在新生入学之际,带新生玩转校园;组织丰富多彩的中国旅游日特色活动,打造校园特色的旅游文化节;承揽学校内部的小型会议的组织活动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在学生生活的校园以及班级生活中,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将学生从教学的对象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效率会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基于国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为能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实践教学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二是作为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应不拘于形式和管理方式,大胆创新,校内,校外共同升级,不断丰富与完善实践教学场所;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应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共同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0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论文

根据特色专业的建设特点,依据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通过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三大教学体系,即完整的旅游管理实训体系、保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

这些措施对于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色专业建设以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标志,目前已有四批特色专业在各高等院校进行建设中。

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启动本省的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前关于特色专业的认识是:特色专业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指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根据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

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环节,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危机四伏,本文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案。

1.认识实习的重要性。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起点,描述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专业讲座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到着名旅游景点和大酒店等星级宾馆考察,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实验实训实习。

实验教学由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必修课实验等教学环节组成,一般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如掌握销售客房、联络和协调对客服务、熟悉各类饭店服务;进行模拟导游技能训练、了解导游技巧;学习、掌握饭店管理、旅游规划设计等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划的能力。

3.业务实习。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应按学生的目标取向设两个板块:饭店实习、旅游景区(点)实习,由学校统一组织,旅游企业安排学生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轮换,通过六个月的业务实习,使学生能加强对旅游企业的体验,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旅游行业、企业的实践,通过对实习中的做与思考,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互动与循环,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实际工做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

二、健全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是在现有酒店管理模拟实验室、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的基础上,按行业标准完善设施设备;二是将实验室的功能趋向多样化,以满足未来多种实习的需求,使学生能在同一个实习场地进行多种技能培训;三是支持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成为标准化实习基地,如建立自己的酒店、旅行社、培训中心等设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师苑”旅行社,下设计调操作部、营销外联部、团组接待部、综合业务部,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具有真实工作任务过程的生产性实训;与其他旅行社合作开发“双休日及黄金周省内4a级旅游景区景点两日游”实训项目。

与企业建设师苑酒店,为学生日常性的实习锻炼提供机会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学校不但应该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学习,还应通过各种渠道督促校外实习基地使其进一步稳定、拓展和开放。

三、提高实践教学师资素质。

目前,最简便地解决师资素质的方法是“请进来,走出去”。

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三是选用善于捕捉学生心理的专业教师进行实习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和理解与企业的关系,然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和前途,以此摆正心态去进行实习工作。

四、建立综合考核体系。

1.改革考核项目。

按照实践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各层次、各种类实习学分比例,将课程实践、案例讨论,集中性与经常性实习、参与项目等学校规定范围的实习列入考核体系。

学年论文应要求至少有一篇实践性论文,毕业论文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有现实意义的选题。

2.改革考核方法。

对旅游专业不宜按传统学科的标准、方法要求,如规定必须闭卷考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2∶8比例、建立题库并抽题考试等。

应认真总结开卷考试、小组作业、课堂讨论、面试等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研究能够反映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考核方法与考核指标。

3.设计实习考核表。

根据实习的特殊性,考核项目确定分为:考勤、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技能考核、指导教师意见和实习日记。

每个项目均以百分制记分,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科学地确定其权数。

实习表现的考核不再用评语而是改为分项打分,最后综合得分便得到实习成绩。

1.加大本科和专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与国内外风景旅游区、酒店、旅行社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学院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实施新的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学期进行基本能力培养,1学期进行生产性实训,1学期进行顶岗实习,1学期根据个人特长上岗实习。

使职业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实践模式的体系分为三个部分:(1)主干专业课程的实训。

在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方向选择“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环境”等四门课,在酒店管理方向选择“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服务艺术与技能”、“酒水与酒吧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接待礼仪”、“旅游英语会话模拟”等六门课程为实践进教学主体内容。

分别在多媒体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实验室、旅游规划设计实验室,44个实训项目共计136个学时。

这十门课程除了实践教学大纲外,配套的实训项目,从内容到方法都有具体的量化要求。

(2)见习。

酒店见习到西安、咸阳三星级以上的旅游接待酒店,分别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进行观摩,景区见习在四川的都江堰、乐山、峨眉山以及本地的兵马俑、太白山景区顶岗见习。

以了解该景区旅游资源特征、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景区各部门的运作情况,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同时组织学生在景区进行旅游资源的野外调查,参与景区的旅游商品与线路设计的开发调查与策划。

3.实习。

景区顶岗实习,主要安排在4a级以上的风景区,分别在游客接待中心、导游中心、营销部、工程部、策划部进行实习,主要参与景区的实际工作,通过实习,熟悉景区经营及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得到检验。

酒店方向顶岗实习,由学院集体安排到北京、杭州等城市四星级以上的酒店顶岗实习六个月。

将学生分别安排在前厅,客房部,餐饮部,康乐部,营销公关部,人力资源部,了解并掌握这些部门的职能,服务标准与规范。

六个月的实习期间,由学院派出教师配合酒店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实习作全程管理,实行严格的考核。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旅游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不可或缺。

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

在高校转型的时期,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面临新的发展,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和传统教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本文在阐述体验式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旅行社管理》为例探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构建。

一、体验式学习和体验式教学。

1984年,美国学者大卫库铂在其著作《体验式学习——让体验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中,提出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模型。将其归纳为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人们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经历,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学习方式。将体验式学习这种方式运用到教育领域,称为“体验式教学”。国外学者将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分成如图1所示的四个阶段。

通过“学生的体验——形成直觉表象——回忆或反思——深度理解——培养能力”的过程,实现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将教学内容和实践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亲历感受中主动地理解并建构知识。体验式教学摆脱了传统课堂教育单一、被动的状态,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符合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体验式教学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体验和感悟,通过学习情境的创造,实践环节的开创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承和能力的拓展。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校转型的创新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地方高校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就相当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高校转型是首要任务,也是必然趋势。高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地区经济及促进终身学习等多重使命。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技术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侧重于应用性研发创新。

(二)旅游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体验式教学的必然。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学科性质,同其它专业相比,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根据旅游活动“体验式”的特点,推进“体验式教育”。采取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并重。使旅游专业课程学习摆脱传统游离于实践,空泛的说教形式,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动手操作,增强了实践工作能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突出了行业特色,还可以基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型合一的旅游专门人才。

(一)构建的理论基础。

科尔布(kolb,1984)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四阶段学习圈,其精髓在于:最佳的学习效果是经历了这四个阶段循环之后达到的。根据kolb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将体验式教学划分为“启动(准备)”、“体验”、“反思、分享”和“总结应用”四个过程。“体验式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增强学生的体验为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体验式教学要达到最佳效果,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介入的积极性。教师应对选择的情境十分熟悉,包括情境的背景、人物之间的关系、涉及的知识范围等,在授课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通过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位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另外还要运用恰当的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互相分享自己的体验感受。最后完成总结和归纳,达到认知上的领悟和升华。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就是由多个基本环节循环完成的,师生在其中共同设计和参与。

四、《旅行社管理》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理念。

以旅行社业务操作与管理岗位的要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紧密与企业相结,开展实践性、开放性的指导教学。

(二)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

1、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教学重点。

课程紧紧围绕旅行社计调、外联、接待、市场等基本岗位和人力资源、财务等辅助岗位,明确岗位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特别安排了针对基本岗位的实务技能模块,在课时安排上达到了34学时,约占总学时的70%,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以校企结合为途径强化实践教学。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走“校企结合”之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为12课时,实践与理论课时比达到1:3。二是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安排学生到旅行社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三是与《导游业务》等其他旅行社方向课程结合,全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3)以“走出去、请进来”实施开放式教学。一是主讲教师到旅行社等相关企业锻炼,有导游证的教师利用假期带团实践,丰富教学案例。二是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和企业兼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和实训指导。三是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项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设计环节。

1、启动阶段(准备阶段)。

这是教学的内容设计过程。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精心准备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的内容。教师可收集有关“旅行社”管理的各种题材和资料,包括案例、图表等多种形式,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还可以剪辑成视频用于课堂播放,或者角色扮演设置情境。课程中的《旅行社营销管理知识》一章节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销售目的,学生提前准备不同的场景,比如:旅行社内,旅行社销售人员与潜在顾客的交锋;目的地酒店,旅行社采购部门与目的地酒店销售人员的交锋:旅行社销售人员想要达成订单,等等。这样师生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活动体验阶段。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突出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特点,注重旅行社各业务环节和知识技能的整合运用。摒弃了传统按“章节”设置课程体系,遵循“项目课程”的思维,突出以项目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的模式,构建“项目、任务、子任务”的架构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操作性。将全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实务技能模块、综合管理模块三大模块。下设十一个项目,包括旅行社基础知识、旅行社设立、旅行社产品开发设计、旅游服务采购、旅行社产品、旅行社计调业务、旅行社的组团与接团业务、旅行社质量管理、旅行社财务管理、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和旅行社电子商务等。每个项目由“引导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下设“任务”模块,“任务”模块下每个“子任务”环节包含有“提示”、“指导案例”、“拓展材料”及“相关链接”等不同的支撑理论教学的内容。在这个阶段,重点是要明确学生在体验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设置的模块,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模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模块情境中感受。教师可以进行语言的解释,对学生的体验认知起指导作用。

3、反思分享阶段。

4、总结应用阶段。

这是体验式教学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进行分析和提炼,以达到学生对认知的整体升华。《旅行社管理》课程,在每一个项目之后,分别设置了“小测试”、“案例分析”、“实训任务”等多种环节供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学习提高。学生可以借助这些环节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在每堂课授课完毕后,也要自我总结,对比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好的课堂和授课结果。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一个合格的人才既要掌握理论又要懂得实践操作。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作为突破,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创新旅游专业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式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同时,体验式教学需要反复地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和实践上的总结,它的存在、发展、完善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林思宁。体验式学习[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3。

[4]贾衍菊。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一以《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p99—10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中国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因为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古迹,这就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在旅游教育上,国家对旅游管理专业加大力度,重视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培养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我国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他们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旅游观念,文化知识水平并不高,工作技能较差。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大旅游教育事业的进程。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国家重视旅游教育工作,制定相应的方针,以迎合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在这个行业真正地站稳脚跟,为国家的旅游事业做出贡献。

(一)人员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

旅游管理教学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以及现代化管理能力和培养科研能力理论研究较强的高级人才。然而,在旅游管理教学中,每个人在设计培训目标时,常常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制定目标。目标是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但目前存在人员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其次,由于缺乏对旅游、训练目标和市场需求的理解,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往往缺乏对学科的了解。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课程不合理,教学计划没有针对性,枯燥乏味的课程导致学生态度不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满足国家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二)课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国家在旅游教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课上,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培养专业的技能,实现人才管理目标。一是加强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从最基础的做起,为培养专业精神打下基础,并用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二是重视实践,要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切勿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素养,这样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利于事业的开展,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的学校建立实验室,重新修葺实验室,使实验更具专业化,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也有一些学校没有建立规范的实验室,许多实验课程只是处于参观看一看为止,没有实验机会,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教师技能水平相对较差。

在高校旅游专业的部分教师中,其既没有参加过旅游专业的学习,也没有经过训练,单单只是理论水平较高是不行的,如果教师水平不高,就无法培育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程度,在闲暇时间,学校多安排教师进行学习,加强培训,提高专业度。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基础上,课上要进行提问式教学,这有助于学生记住知识点和凝聚注意力,或者是在课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和协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采用讨论式教学,给予学生时间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开动大脑,认真思考;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总结经验,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利用现代化和信息化进行教学。

旅游管理需要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要生动和有看点,吸引大众的眼球,这样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教学,把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用图片展示出来,再把一些优秀的案例查出来供大家学习,合理运用网上的一些资源,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多组织教学研讨会,听一听学生的想法、意见和建议。采纳学生建议,带同学参加一些讲座、进行旅游市场调研,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多观察国家旅游业发展前景和动向,告诉学生行业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也要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习。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导航标。为了实现高水平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文化的师资力量。学校可以让教师出去培训与学习,增强自身的技能,增加实践经验。同时,旅游专业教师要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让企业优秀的旅游人才进行讲座,补充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的方向。教师也可以去企业学习实践,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带给学生的是教学的专业水平更高,得到他们的尊重,让学生知道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只会谈论一些大道理,他们是有实力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那就是进行实践。综合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多实习一段时间,自身的技能水平就会多提高一点,这就是她们最宝贵的财富,可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处于领先位置。

三、结语。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只有不断地更新学习方式,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淘汰。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当代旅游业教学进行实时调整和改革,才能真正为我国旅游事业培育出大量的优秀人才。

作者:刘玉凤单位:驻马店技师学院。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1.1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知识老化的现象。中职旅游专业的教材虽然经过几次的更新,但仍相对落后于行业现状。以教材为依据的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也相应落后,难以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

例如:当前中职旅游专业由于高职考试等原因普遍采用的是高教版出版的教材,在《走客房的清扫》这部分的实践教学中,高教版《客房服务与管理》对这部分内容重点介绍是西式铺床的服务程序。但是,由于国内游客的生活习惯等原因,普遍喜欢中式铺床服务,饭店业为满足客人这一需求,大部分已改用中式铺床。以教材为基准的实践教学明显落后于行业需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1.2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陈旧落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很显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旅游实践教学基本上是一个模式:教室加示范操作室。这样简单的模式是难以培养出一流的服务人才,也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当前中职旅游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注重技能“专才”化的现象。当今社会及产业需要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而中职旅游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以行业技能等级证为标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能专才化,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

基于企业需求导向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在新时代环境下,社会对旅游人才数量和素质的要求有很大的提升,现代旅游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服务人员,更多的是需要具有较强服务意识和较高职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中职教育对旅游专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对于这种纯理论的教学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授课中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无法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这进一步使很多中职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受到阻力较大,一些学生甚至选择改换专业或改换行业进行就业。

1.以行业需求培养旅游人才。

在进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教师要收集和分析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状况,让教学内容充分贴近社会,顺应时代步伐。同时,学校要定期选送教师进入旅游企业进行实地学习,了解旅游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近距离感受旅游行业发展,并收集相关的数据,做出分析总结。例如,在进行旅游管理心理教学时,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在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旅游管理心理教学教案,对在企业学习时考察到的旅游人员的心理进行总结,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比较有应用价值。

此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旅游行业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了解行业动态,把握职业方向。当今社会,行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中职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时刻关注市场发展情况,分析职业岗位,及时更新旅游课程和内容。

2.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讲授模式,教师可以设计多个情景,如在学习某个旅游景区的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这个景区的图片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协助学生制定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任务和练习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旅游知识。

3.注重实践操作。

中职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模拟情景,组织角色扮演,采取任务驱动和实训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应对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模拟导游室、茶艺室、餐厅或客房等具体场景,并且设置一些矛盾情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将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演示出来。

对于缺乏设备和实训场地的学校而言,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派送到企业中顶岗实习,这样既节省了学校的资金投入,也能让学生到企业现场进行真实情况下的实践,获得更好的实训效果。

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防止培养出的人才和企业需求脱轨。就旅游企业而言,在旅游旺季,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会大大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热情,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旅游实践平台,进而形成良性的合作循环。很多中职学校和旅游企业实现了紧密合作,建立了校外的实训基地。例如,在假期期间,让学生到黄鹤楼景区亲身体验旅游工作的流程和应对实际发生的问题,也可以和一些大型旅游景点或游乐场合作,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锻炼自身实际操作技能,提前感受就业环境和工作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4.设置灵活的考评体系。

大学的培养模式一般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管理层次的人才。然而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对学生的考评方面,也不能单纯地“唯成绩论”,要根据中职学校自身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

首先要设计好期末卷面成绩和实操课的训练表现的比重。不能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就对学生做最终评价,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平时表现,把学生的平时成绩按比例计入总成绩。例如,学生在平时上课时的纪律表现、实操训练时的表现及作业完成的情况等。这样,不仅能全面地评价学生,也会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既节省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时间成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其次,考试方式要兼顾理论和实操。既要进行理论考试,也要考核实际操作。例如,在实操考核中加入真实情景模拟、设置小组协作完成项目等,通过考核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加强学生对理论和实操的重视,避免培养出的人才存在理论强、实操弱的问题。

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设施进行实训考核。虽然很多中职学校都设有校内实训场地,如前厅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及导游实训室等。然而实训课程仅依靠实训室是不够的。因此,在实训考核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其他基础设施和设备,如在校园内或在学校周边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利用食堂模拟旅游中的餐饮服务,利用宿舍模拟旅游中的客房服务,在教学楼的门口等地进行礼仪考核等。通过这样的考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符合实际工作。

最后将实习成绩纳入总评中。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派送学生到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实习,及时分析和总结这些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反馈,把这些反馈纳入总评中,这样促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应用自身学到的旅游知识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结。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现代化优秀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旅游专业管理教学中,要紧密联系企业和市场,注重实际需求,不断强化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旅游行业理论知识,还要在旅游职业要求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结合作精神、高职业技能的旅游从业人才,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姜丽丽.敦煌市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辛蕾.“项目与迁移”模式在高职旅游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实践教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促进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更好地开展,首先,必须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正确处理好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不仅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还要重视实践教学。在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调整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第二,注重将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包括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以及课时时间等。其次,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为目标。从上述几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此外,还要制定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切实贯彻执行该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其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3.2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

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而言,师资力量是促进其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重视和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独立学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和研究本学科本专业。此外,还要支持其参加各种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及实习。其次,要从外部引进高素质、高学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人才,以壮大本校师资队伍,增强本校师资力量。

3.3加大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实习空间。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习基地。独立学院应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拓展实习空间,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举例来说,独立学院可与各类企业,比如酒店、生产企业或者政府等合作,共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拓展实习空间。

4结论。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改革和创新为导向,全面探索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科学路径和前进方向。为了解决教育观念和教学体制中的弊端和问题,适时加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本文提出的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对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有所禆益。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论文

2015年11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申报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实践服务型英才项目”。该项目经过一年的建设,超计划完成了张家界景区志愿服务任务。作为指导教师,基于指导学生建设项目的所思所想,形成本文。

一、志愿服务概述。

(一)志愿服务概念。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意志,秉承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与财富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务效能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为己任而从事的各项活动。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志愿服务具有志愿性、社会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性和规范性等特点,但我们不能把志愿服务理解为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慈善活动,特别是不能把非营利性理解为志愿者的服务绝对没有任何报酬,而是指志愿服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旅游志愿服务对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的旅游企业非常注重经济效益,他们不愿培养未来不确定能否为其服务的实践学生,导致旅游专业学生实践难。而旅游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有的公共服务方式,对提高目的地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作用。而有配套资金支持的旅游志愿服务,就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企业通过旅游志愿服务获得名利,学生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学得了知识和技能,学校通过旅游志愿服务完善了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旅游志愿服务是沟通校企生的纽带,是校、企、生三赢的催化剂。

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现状分析。

(一)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

在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时了解到,其旅游志愿服务以旅游咨询、文明旅游宣导、导览讲解为主,另有应急救援和质量监督等服务。这些服务以常规服务为主,而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水平高的服务比较少。

(二)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及效果。

张家界旅游志愿服务发起的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推行的志愿服务,如我们团队的志愿服务,这也是我国旅游志愿服务最常见的形式;二是由旅游企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旅集团在金鞭溪设置的咨询服务;三是由协会发起的志愿服务,如张家界导游协会发起的导览讲解服务。

张家界三类型的旅游志愿服务中,张旅集团发起的旅游咨询服务已成为一种常态,服务人次多,效果好,而政府部门和协会发起的旅游志愿服务,因缺乏常态性,影响和效果都较小。故我们须在很好地完成政府部门发起的志愿服务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构建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新模式,使之常态化运转下去。

三、旅游景区志愿服务模式构建。

作为高职学院构建的旅游志愿服务模式,应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起到提高旅游业服务水平、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这需要学生、学校和企业都重视旅游景区志愿活动。

(一)多方重视共抓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

1.政府重视,项目引导。

国家旅游局为了培养旅游英才,于2015年启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旨在培养旅游人才、发挥旅游人才在旅游工作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期间众多立项的子计划都是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从政府审批的角度可见,政府也认可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系于旅游英才,旅游英才的培养可从志愿服务入手。

2.企业重视,配合实现。

作为国家5a景区的张家界一直很重视志愿服务,特别是金鞭溪景区志愿服务更是形成长效机制。基于此,我们去张家界旅行社和各景区联系时受到了热烈欢迎,企业立即与我们确定志愿服务时间、方式,并形成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正是企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学校重视,统一监管。

学校非常重视这个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的建设。在建设之初,就派专人负责,按阶段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全程监管,落实项目成效。同时,后期还将采用本项目成果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大纲》,将旅游志愿服务实践教学项目纳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之实践教学体系。

4.引导学生,认知志愿服务。

在我国,由于社会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广大民众对志愿服务缺乏了解,存在许多偏见和误解,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一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出风头”“博名利”,借服务“作秀”和吸引社会关注。二是有些人误解志愿者是“廉价劳力”“免费劳力”,不仅琐碎事务都占用志愿者时间精力,而且随意支配斥责,毫不尊重。三是有些人将志愿者精神随意拔高,认为是“崇高”“神圣”“大公无私”“毫不利己”。这些认知误区严重地妨碍了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我们在项目申报前,加大了对学生志愿服务的宣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故团队成员积极性高,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为我们超计划完成项目活动任务,取得良好的成效和社会、行业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张家界旅游景区志愿服务”项目本身就是个大型的专业志愿服务项目,适合以项目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来建构以项目为导向的志愿活动。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旅行社及景区的聯系、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完成。通过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应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可按表形成志愿服务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政行企校“五共”志愿服务项目运行模式。

建构科学合理的旅游景区志愿服务实践教学模式,须多方共举。政府从政策方向上引导,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支持,行业、企业配合学校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设、共同监督来实施,共同分享培养成果,校企共同研讨形成可推广的长效运行机制。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

摘要:。

研究指出,十几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发展非常快,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比较薄弱。文章在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及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为提高和加强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效果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工商管理;转型发展;产教融合。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概况。

本专业从开始招生,迄今为止已招收19届学生,目前现有在校学生141人。专业现在有专业教师11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7人;具有高级职称1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教研室教师承担科技部项目1项,省级科技项目40余项,各类横向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从办学条件和办学资源来看,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办学优势。为了专业转型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教研室派教师面向高校和企业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的高校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湖南大学2所高校,调查的企业有:海南白马广告控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u+青年公寓项目、北京泰豪财务管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瑞银基金公司新华保险北京分公司6家相关公司。此次调研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构成;2.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求情况;3.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4.走访,座谈;5.面向被调研高校的相关专业、被调研企业、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数据;6.通过excel处理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影响因素;7.提出解决对策。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目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何种能力,这些能力的构成需要哪些课程支撑。调研结论表明,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情况:53.28%的受访者认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理论课程比例过大;42.62%的受访者认为工商管理课程数目太多,质量不高;45.08%的受访者认为部分科目实用性不强;63.11%的受访者认为实践课程太少;54.9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专业课程一部分可以由学校统一制定,另一部分应该由学生自主选择;94.2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3+1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调研结果,我们认为专业必须要转型发展,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企业合作,把学生的实习实践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起来,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智慧副总经理和长春精优长白山药业股份公司总经理龚有禄、人力资源部长傅朗辉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企业代表,两次参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提出很多宝贵意见。走访深圳国泰安时,在国泰安由谭小龙高级商务经理主持召开一次校企协同育人研讨会。通过召开校企协同育人会明确了工商管理专业应达成的目标: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具有运用管理工作所需的人文科学与经济管理知识的能力;3.具有运用管理基础知识和市场经济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系统的人力、物流管理实践学习的经历,能够分析市场特征并进行市场发展趋势预测;4.具有设计、完成工商管理课程设计与实习的能力;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备综合运用管理理论和技术,解决与企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信息与情报采集的基本技术,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了解工商管理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管理、运营、生产、研究与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规律、政策、法律与法规,能正确认识管理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并具备在动态市场环境中进行即时决策的能力;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发展的能力;10.具有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沟通与合作。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就业率和毕业5年的毕业生平均薪酬都取得了提高。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我专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本满足了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上升,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实习的大部分学生被企业留用。各专业教学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和操作技能训练的紧密结合,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现有中国人寿保险长春分公司、民生银行、奥威集团、通化钢铁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等实习基地,每年有30%—50%比例的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提高了实践能力。学校运用专业教师的特长及设备资源的优势创办产教平台,不仅使学生有了自己的实习场所,也使教师有了实践锻炼的基地,专业教师往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通过产教结合,深入企业,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了不断提高。许多专业教师陆续在教育科研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出版专著,在各种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在省、市的各种专业教学论文评奖中获奖。

三、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调研的情况,我们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7个学期提出不同要求:第1学期:主要安排入学专业教育、大学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活动等展开一系列实践环节。第2学期:主要安排以当今社会经济改革热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认识实习、夏令营主题活动等。第3学期:主要开展专业再教育、社会综合实践、学科竞赛培训、针对人力资源、物流管理专业能力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计划项目等。第4学期:主要安排金融理财规划实习实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团队能力形成为主题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第5学期:主要进行专业能力形成的专业实习、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训练计划、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第6学期:主要安排以“集中管理的分组实习”为主的专业实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研究、学科竞赛、国内外游学访学活动。第7学期:全部采取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集中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毕业实习、就业实践、课题研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活动、复习备考等。使实践内容丰富,方式科学,层次清晰。目前3+1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三少”、“三难”的问题。“三少”是指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少、相关匹配岗位数量少、学校投入经费少,“三难”则是学生管理监控较难、教师与学生沟通指导困难以及实习效果评价难等实际困难。专家指出:“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供给信息不对称,高校缺少引入企业实践的渠道,专业实习与岗位需求不匹配,这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拟采取校友邦等软件帮助解决以上提出的困难,学生通过平台可挑选符合专业的实习岗位,目前平台提供的岗位数量充足,岗位配置与专业方向相符,供学生选择的余地非常大。这类软件通过搭建网上实习交流互动平台,提供了学生、指导老师、实习企业三方交流互动的平台,该软件还配备实习检查模块,实行检查员定期实时检查制度,专门负责查看实习学生的实习周记,跟进学生实习进度,并且利用互联网形成效率管理,统计学生相关出勤率、换岗率、漏岗情况等企业评估数据等用来监控整个实习进程。(二)在3+1模式基础上采取。“721”人才培养模式所谓“72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目标,以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为侧重点,将70%左右的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20%左右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能力、多技能,立足于地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将10%左右的专业学生通过考取相关专业研究生、实施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项目计划,进行重点精英式人才培养,实施导师制,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地方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721”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是“因材施教”。实际上就是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虽然这么做会给操作带来很多不便,但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使每位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具体做法是:1.专业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相结合。根据本地区的社会需求,修订专业方向设置规划,体现专业的区域和行业特色。同时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调整。2.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课程体系。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很多,如各种形式的实习活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组成各种形式的社团)等。对70%的应用型人才,重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20%的复合型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尤其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实践活动,提高这些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能力、重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能力。针对10%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实施导师重点培养、自主创新型探索实践活动,突出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精神。通过以上措施,搭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新的教学体系,使专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4]董颖.企业生态创新的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转变观念,成功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成为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面临着新挑战。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被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旅游教学模式也受到新的挑战。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但由于目前仍然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契合点,互联网教学还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只是利用互联网下的各种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如何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工具实施辅助性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教学过程面临去伪辩真的难题。互联网对信息的包容就像大海一样,需要自身去辨别和选择真正有用的东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平台上面的内容出现过载,如果学生通过互联网去学习旅游相关的知识,在搜索旅游知识内容的时候会出现大量的相关信息,但哪类信息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呢,这不仅需要学生耐心查找,也需要教学者为学生作出正确的引导,过滤一些没用甚至是负面的信息。但现实情况却是这需要花费教学的大量时间,不利于教学的稳定展开,所以教学过程面临着去伪存真的难题。

(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视听沟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互动性较强,与此比较,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学中沟通方面的空间限制,尤其是语音教学和视频教学的采用,使旅游教学过程的沟通渠道和形式更加多样化。但传统模式下面对面交流的某些功能却不能完全被互联网技术所取代,尤其是面对面交流中谈话对象的表情、肢体语言等,这是互联网视频教学和语音教学所不能表达的。而旅游行业又必须要求从业人员面对游客,所以教学过程就必须重视培训学生的沟通与交际能力,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教学办不到的。

(四)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互联网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缺乏。互联网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教师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但实际上,由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虽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实际教学脱离了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思维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造成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一)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比如课堂教学内容利用城市景点或者全国典型的景区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借助多媒体对这些景区进行介绍,展示这些景区的特色旅游资源、文化以及产品;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成小组,以模拟旅游团队的形式分成导游和游客团,在事先设计好旅游路线的情况下进行模拟操作;第三阶段是将模拟操作用于真实的.实践操作,在这之前,教师需要对第二阶段的模拟操作进行评价,针对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完善。而对于第三阶段的教学实践,需要学校加强与地方旅行社或相关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训提供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旅游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高教学队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为适应现代社会不断的变化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教师队伍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和多形式的方式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学习。一方面,要巩固已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并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原有知识的总结,形成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适应互联网发展对旅游行业人才的需要,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旅游行业的互联网营销思维培训。

(三)加快基于互联网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多数是由理论知识课+实训课构成,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旅游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注重对学生旅游行业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培训,让学生掌握互联网媒体营销、渠道营销和网络营销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结束语。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有利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原有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队伍水平,学生才能在进入社会从事旅游行业后、为我国的旅游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旅游管理专业体现美学

借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院校在实践教学这块的成功经验,结合课程设计与专业教学的需要,本专业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

一是顶岗实习,这类实践方式大多安排在暑期或大四上学期,由学校牵头,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安排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管理,学校和实习单位各派一名老师进行跟踪管理。二是见习,即结合课程需要,利用课程时间,前往旅游企业参观学习,一般安排2~4课时,让学生利用课本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例如,本专业的《导游学》在实践环节设计上,会由老师带队带领学生前往武汉市著名景点进行现场的模拟导游讲解实训,通过现场实训,既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宽松的教学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三是机动实习,鼓励学生走出去,利用课余时间,前往旅游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实习企业大都由学生自主联系,老师会适时提供一些实习信息和帮助。四是课堂模拟实训,即紧紧结合课堂环节,展开课堂模拟实训,让学生第一时间将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1)课堂实训环节与实践有所脱节。由于实训环节的设计由在职老师来完成,而专职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可能长时间与实践环节脱节,导致设计的实训环节与真正的实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通过课堂实训环节很难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2)顶岗实习大多根据企业需要设置岗位,并未能按照学校设定的专业技能目标去实践。一般来说,顶岗实习的时间较长,以酒店为例,最少是三至四个月,有的酒店则要求最少6个月,而这个时间段,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多数学校也只能做到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展开一次这种类型的实训,而酒店根据自身情况考虑,给学生们设定的顶岗职位往往是从一开始确定,整个实习期都不会改变,虽然这是基于酒店自身质量管理的需要,但从学校角度来说,此种实习离我们预设的通过实习实现学生各项技能的目标相差甚远。而通过本专业近几年的顶岗实习的管理过程来看,学生由于无法实现自己对实习的预期,在实习过程中中途放弃,抱怨连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给学校的实习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3)无论采取何种实践方式,学生都只是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对职业认知的缺失。以笔者所在专业为例,无论是通过课堂还是课外实现实践教学,学生在一开始时,都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是在实践环节展开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职业认知的缺位,导致他们自身对实践环节的预期与真正接受到的实践实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学生会转入迷茫状态,而一些过于坚持自己的内心的同学,则采取消极反抗的方式,消极对待实践环节,使得实践环节成为专业教学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实践教学缺乏技术支撑,这里的技术支撑既包括软件支撑—人力技术支撑,也包括硬件支撑—物质条件的支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场所一般由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个板块构成,目前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属性的不同,校外实习基地以酒店居多,导致培养学生技能较为单一。而校内实训室的建立,大多要滞后于实际情境,加之缺乏与时俱进的专业指导,导致实训室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1)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场所上来看,应不断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的场地。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行游住食购娱等各个行业,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学校教学实践场所大多都是模拟实践场景,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现形式大于内容,除此之外,由于受制于学院经费的调度,一个教学实训室使用年限至少1年以上,而旅游行业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实训室的硬件更新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变化。因此实践教学场地的更新和丰富显得尤为重要。

(2)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应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内容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首先,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上看,一方面,由于编书的作者的实践和企业经验有限,因此教材对专业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另一方面,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有一个时间差,这就必然导致教材内容与实际环境的脱节,因此教材对学生的借鉴意义也很局限。

其次,从参与实践课程的学生反映来看,实践的内容仍然围绕行业的基本技能的习得而展开,而这些内容本身相对简单,学生认为通过实习短短一周基本能掌握,因此对学习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这也是造成实践课程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再次,从教导的主体——实践课教师这个角度来看,实践课教师大多并未从事专业实践,至少是近期与行业接触并未十分紧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能体现行业最新动态,这样就造成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不能与时俱进。

因此,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应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结合学生特点与行业变化,设计出既能体现行业变化,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

(3)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人力支持上来看,应丰富教学团队,除了鼓励自己的老师,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与实践接轨之外,也可引进相关旅游企业的在职工作人员作为外聘老师,为实践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双师型人才,这是近几年经常听到的字眼,由此可见教育部对应用型专业教师队伍的要求,但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在岗的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是理论型的,而有实践技能的人才,由于学历的受限,并不能进入高校教师这个队伍,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我们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为课堂教学内容更新与增色,另一方面,我们也愿意引进旅游企业的在职工作人员作为我们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与我们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获得一线在职工作人员的指导,我们的教师也可旁听学习,可谓一举两得,以期打破目前实践教学中的尴尬局面。

(4)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物质支撑上来看,实训室设备需定期更新,这个就需要学校实训室管理制度的支持,另在实训室内部管理制度上面,為了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技能的操作,可采取全开放的实训室使用制度,学生在课余可利用实训室的设施设备,使实训室设施设备利用价值最大化。

从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来看,实训室的建设状况因各个学院的财力与重视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态势,但是无论是何种情况,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实训室只在上课的时候开放,其他时间是关闭的,这也许是出于学院方便管理的需要,但是根据资产折旧的'理论,这样一种方式,一方面,会让我们的资产发生无价值的折旧,另一方面,也让在课堂上没掌握的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外进行练习,实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实训室管理上,可由学生组织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另一方面,通过全天对内开发的管理方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课堂之余也能进入实训室练习,增强其学习的自信,提升其对专业的认同感。

(5)开设第二课堂,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的同时,打破课堂呆板的教学限制,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提高,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第二课堂的出现,一方面,能打破学生对课堂的刻板印象,让学生能轻松的融入;另一方面,在内容设计上,可以以学校文化,学生生活为内容来展开,如在春秋之际,为在校学生提供春秋游线路的设计,并提供向导服务;在新生入学之际,带新生玩转校园;组织丰富多彩的中国旅游日特色活动,打造校园特色的旅游文化节;承揽学校内部的小型会议的组织活动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在学生生活的校园以及班级生活中,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将学生从教学的对象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效率会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基于国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为能培养出知行合一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实践教学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教师队伍,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二是作为实践教学的主战场,应不拘于形式和管理方式,大胆创新,校内,校外共同升级,不断丰富与完善实践教学场所;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应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共同提升学生的实践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国军.重点大学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j].旅游学刊,2008(02).

[3]邵文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针对微课教学模式用于软件工程实践的教学的研究分析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蕴藏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企业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都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也需要培养更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创新,才能建立起适应我国教育国情发展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充满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符合发展要求的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培养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高等院校的教育。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符合旅游行业要求、适应快速发展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但是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相比,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竞争力并没有随之提高,导致旅游行业人才方面的供需不平衡。在企业方面,企业发现招收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在工作上要求高的做不了、要求低的不想做,对企业要求的标准做不到,还需要企业在员工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较高的成本进行培训。在学生方面,旅游企业的大学生员工的流动性很强,这样的原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没有及时的调整自身的状态,以至于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同时认为这份工作不能展现自己所学的知识、达不到自己所认定的预期目标、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因而选择离职去别的行业工作。长期以来,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比不上一些高职高专旅游学校毕业的学生,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教学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所花费的精力不成比例,旅游管理高校教育立足于理论本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相关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还需要把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科学的结合起来,培养企业、社会所需要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环节。

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设计和改进教学环节,建立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结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相关经验,优化课程结构。实践教学应做到与理论教学紧密配合,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更新,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教学课程设置合理。当然在教学环节中既要重视课程设置以实践能力为中心,又不能忽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积极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种类。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方式之一。目前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拥有模拟多功能厅实训室、导游讲解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中餐宴会服务实训室和中式包间服务实训室,但还需要对照旅游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完善,与时俱进。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学用结合,把理论于是将相结合,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校外实训方面虽然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校外企业合作,但只有酒店这一种类型的实习基地,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发展,还需拓展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相关的企业。并且尽可能在不影响企业运行秩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轮岗实训,使得学生对企业各部门的运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关注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表现和心理状况,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确保实习目标的完成。

总之,旅游院校要建设好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

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相关,保障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内容就是旅游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实践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也随之提高,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丰富,同时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旅游从业经验,如教授导游知识的教师熟悉导游行业的发展、掌握导游相关技能等;教授酒店知识的老师要对整个酒店行业和相关技能了如指掌等等。我国旅游业处于一个上升的发展期,行业管理理念与职业技能知识更新率较快,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很清晰地了解,对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不断地更新,努力与自己所教专业的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力度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切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

摘要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如何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仍是困扰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研究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职业能力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首先要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在培养高素质,高职业能力的目标下来研究这一问题,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更好地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服务。

一、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涵。

1.1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而形成的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绝不是一项技能或一种知识就能形成的。结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能力,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语言、文字、数学、沟通、合作、自主学习与不断发展的能力等。第二部分为专业能力,主要指会计核算方法,具体会计核算能力,复杂经济业务的实际处理及应变能力等。第三部分为职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专业拓展能力,如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等;计划、决策、实施、分析及总结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及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人格。

1.2会计专业特点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适当、足够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和核心职业素质方面,随着高职会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得到普遍认同,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得以更多的体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可能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技能培养有机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1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在2.5年左右,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这对高职教学是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适度的理论必不可少,学生必须掌握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相关理论、方法,又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济、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又非常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二者的有机融合就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要求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具体分析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尚未真正实现,实践技能培养不能贯穿会计教学全过程。

2.2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家越来越重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课程改革,力求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现实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一些纯操作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会计专业需要学生必须学好大量的理论教学内容,也就是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学会操作就能够掌握的,而是一个以理论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技能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的过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明白要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但又处于理论舍不了,技能没时间练,与企业实际业务接轨的课堂教学资源捉襟见肘的窘境中,无法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2)校内模拟实训室实践教学企业化建设落后,有形而无实。

2.3为解决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各院校建立了大量的校内实训室,期望学生在校内实训室达到与顶岗实习相似的实践效果。为此,会计教学工作者在仿真、模拟企业业务,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等方面想出了很多措施。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实训室仍离不开机房式、财务办公室式的实训条件,实训室从环境到管理都没有进行系统的企业化建设,实训项目开发还不能代表企业典型业务,项目实施与管理程序也没有形成与企业会计工作过程相近似的运行机制,企业化建设落后,模拟实训的“模拟”二字有形无实。(3)人才培养各阶段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没有形成有机融合,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4在众多困扰会计教师的问题中,如何将人才培养各阶段实践技能培养目标做出正确分解,同时又能将其有机融合于各种实践教学形式中,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而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培养一部分技能,实训室专周实训培养一部分技能,各种教学模式培养的技能有重复,有遗漏,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体系,无法融合,看起来每一个环节都重视技能培养,但每一个环节都不到位,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形成,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3.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重视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与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是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树立全面素质培养理念。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我们的学生有健全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充分的理论知识,系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学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树立全面素质培养的理念,将职业能力培养的思想与实践模式改革相融合。其次,要有系统观念,重视教学资源开发,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重视各阶段实训项目的衔接与递进,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三,要有企业化理念,要通过对企业的典型业务提炼,工作过程分析要开发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项目实训,毕业综合实训的企业仿真项目化教学资源体系,同时在实训组织、管理中引入企业化的工作过程和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双员制管理,使校内实训尽量达到企业实习的效果,解决会计专业实习难的问题。

3.2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3.2.1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起点是分析,一是,分析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解列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形成实践技能体系,分析出核心能力,拓展能力都有哪些,形成知识能力分解表。二是,分析现有的课程和教材资源,分析出每一门课程要培养的基本职业能力,并加以整合,构建主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能力培养体系。

3.2.2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重点是设计,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解决目前实践体系系统化不足、融合性不够、企业化不强的问题为重点。具体来说,做好设计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分析明确每一门课程要培养的基本能力,以企业化的思想进行课程改革,即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中,从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开始就引入经过提炼分析的企业业务,形成一个个企业项目,每一个项目的操作对应一项基本职业技能,也可以叫项目能力,改变以教师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相结合,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做促进理论教学的提高,以理论教学提升项目能力的养成。二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全面建设。

3.2.3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校内实训基地无疑是又一个重要的载体,我们要将实训室看做是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阵地,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掌握了一个个项目能力之后,利用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完成会计全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全面建设必须完成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进行企业化环境与管理建设,学生进入实训室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与企业完全接轨的环境、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这样有利用学生进入岗位角色,培养岗位能力。其次要进行企业化项目开发,要在分析真实岗位任务的基础上,提炼出典型工作项目,形成能够反映企业真实业务的项目资源,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

3.2.4在这一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岗位项目开发时要与课程项目开发统筹考虑,要体现融合递进的思想,螺旋上升,同时要将会计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融入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保障是师资,要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无论是分析、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还是实训基地建设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学改革要人才先行,高职会计专业要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首先就要有高素质的双师队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与组织者,也是教学改革的设计者。

3.2.5要优化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就必须培养具有良好理论基础,过硬的实践能力,先进教学理念的师资队伍。总体来说,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要以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为理念,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分析为依据,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融合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2]吴讯.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5.1.

[3]刘秀英.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思考[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4.

[4]李国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近探讨[j].高教论坛,2015.12.

[5]李琳.职业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2.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旅游管理专业体现美学

摘要: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历经30年发展,从摸索到规范,进而积极创新,形成了诸多成功的教学创新方法。以体验式教学为研究视点,讨论教学创新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同时也分析了影响创新教学效果的原因,并以此对教学创新的发展进行积极有益的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旅游教学;创新;体验式。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师资水平、知识体系都处于逐步完善过程中,因此在较长时间,旅游教育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体现旅游专业的特点。近年来,受人才市场需求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旅游教育研究者大力开展教学创新,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及项目开发教学等教学创新方法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都是遵循学生学习心理和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利用案例讨论、项目任务、情境分析、角色扮演等灵活互动的形式,以实现高效教学。本文仅从体验式教学着手,以探讨教学创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体验式教学最早运用于幼儿教育,针对幼儿对事物的表象缺乏基础心理储备的特点,旨在通过形象和丰富的表达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新兴事物,其基础原理源自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1](89)。如今,体验思维不仅广泛运用于教育培训,还颠覆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回顾近年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策略的探讨;二是关于体验式教学在具体课程中运用。这些研究无论是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完善还是教学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学思路得到认同。

韩福文[2](75)通过分析旅游专业特点,得出“旅游教育是典型体验教育”的结论,继而指出:把体验性教学方法运用于旅游教学中,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亲历性;谢祥项等认为体验教学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3](112),其也符合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需要[4](99)。而汪清蓉更是总结出体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转变,还蕴含着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高效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5](92)。同时,这一教学思路被广泛运用于不同旅游课程的鲜活实例,更是一再证明了其不仅营造出更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甚至还达成师生情感的共鸣。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都一致肯定这一教学思维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规律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具体操作尚不成熟。

尽管我们可喜地看到不少教师积极致力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但总的来说:探讨的多,反思的少;尝试的多,总结的少——这种非持续的教学创新过多追求“创”和“新”的形式,对结果未能投入同等的精力进行对比和思考,对影响最终效果的因素也没有及时分析,使得这种创新教学效果无法稳定并成熟。为有效解决问题,我们控制试验环境进行探究,即假设学生都认真参与体验设计并积极思考,仅以教师作为变量,可观察到如下问题:

1。将教师的认知观强加于学生,没有为学生量身定做体验课程,体验设计起点过高;

4。对体验效果期望不合理,未能对体验手段、时间和环境等影响因素作统筹分析。

上述四个问题的产生,与旅游管理教育界对体验式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不无关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误解:

1。体验式教学属于实践教学。这种理解往往受体验形式和体验内容的误导。由于主题作业、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竞赛活动、项目作业和专业实践等教学形式多用于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而这种教学模式又多运用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及《旅游市场营销》等,成效也较为明显,而在管理和经济理论、语言学习及通识课程等宽基础理论型课程中运用较少,从而导致将体验式教学等同于实践教学的理解偏差。

2。体验式教学即纯感知教学。这种理解认为,体验式教学须重视受众的感知甚至感官反应,倾向于利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和超丰富的资讯来冲击学生的感官神经,结果导致教学重形式轻内涵。例如,有的课件背景过于花俏,以致文字与背景冲突而无法传递知识信息。这种体验教学往往让承担体验准备的学生或老师身心疲倦。事实上,体验式教学要重视非认知能力的参与,要求学习不只停留在知识的`习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而是要努力实现“感官—内部情感—思维”的体验最高境界。

3。体验式教学强调表演教学。这种理解重视参与的作用,认为亲历亲为的学习不仅能加深记忆表象,还能增加学习的成就感。这类教师认为课堂内外都是很好的舞台,任何内容都是极好的剧本,他们总是鼓励学生表演,如假设各种情境,要求学生自导自演。但这种体验命题太笼统,且多缺乏真实环境的支持,学生能从体验中得到的知识升华很少,最后停留在脑海的仍然是原有的理解深度。而学生也并非都热衷公众表演,这种非自愿甚至令其厌恶的学习历程不仅影响教学效率和课堂秩序,对学习者本身也只是情感折磨。

根据激励理论,只有合理的期望才能实现满意的收效。而现实中,对创新教学的期望往往脱离实际,具体表现如下:

1。期望过高。这种情况主要指教师对体验教学预期较高,他们通常付出较多的努力,希望能实现最完美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教学要求太高,如同样的课程以本科标准设计体验课程,但实施于高职学生,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安排过多的教学内容,结果学生只能根据自身的理解水平形成对等的信息链接,而无法达到教师的预期理想。这种为而不能的结果往往使双方都感觉委屈。还有一种情况即教师对体验过程中的突发因素(如天气、交通、时间和学生安全事故等)考虑不周或无法掌控,而影响预期结果。

2。期望过低。这种情况是指教师对体验情境与生成意义的关联性理解不准确,或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信心不足,或者教师本身对体验教学的经验和信心不足,以致设计了较简单的体验目的,结果只吸引了学生兴趣,却未达到原本应该更深远的目的,最终造成教学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甚至浪费。

3。没有期望。这种情况多数是带有体验性质的游学活动,这类教师或者心血来潮想尝试一些新鲜的形式,以吸引学生学习热情;或者只是为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口号;甚至只是想投机减少教学付出,美其名曰“创新”。但他们既不做充分的教学准备,也不花功夫研究如何形成建构,更无谓教学反馈,是绝对的唯体验活动。

教师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师在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教学水平、知识底蕴以及掌控能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不足,加之辅助手段的缺失,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创新是建立在掌握基本教学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而才可能实现的教学突破,但有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不彻悟、对教学方法不熟练、对真实情境不清楚的情况下,冒险开辟创新课程,最后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好。

(四)体验式教学环境氛围缺失。

旅游专业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感受,即企业实习的学习效果远超过在校的课堂学习,学生身份的见习收获也无法比及员工身份的企业接触。由此可见环境氛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体验式教学要实现预期的建构意向,就必须要尽可能地营造出高度仿真的环境,但是由于受总体环境无可替代性以及高模仿成本(包括财力、物力、支持政策等)限制,很多教师往往知难而退,草草营造虚拟环境,甚至仅以文字表述要求学生进行情境想像。这无疑会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五)体验式教学过程过于急进。

交响乐的前奏可以引人入胜,尾曲则让入回味无穷,可见音乐的精彩不仅仅是正曲部分,体验式教学亦然。但是,很多体验式教学只重视课堂中的体验互动,对体验前的准备和体验后的总结不够重视,结果造成影响体验效果的不可预料因素过多,而这些问题又在新的体验中重复发生,以致教学创新效能过低。如旅游营销策划活动,很少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了充分的调研和文献准备,也很少有类似体验设计(如上届学生的比赛资料、比赛过程及比赛作品等)参照,而比赛结束后又草草小结,而教师在组织体验教学时,未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全局考虑,以致产生很多突发状况,活动结束后又难以冷静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的建构意义未作跟进和矫正,学生上交的书面小结也多半只作档案保管。这显然无法体现创新模式的价值,更会滞缓教学改革的发展。

根据上述对体验式教学的分析,要消除这种教学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及创新效果,笔者认为还需要做很多努力,以下几方面为前提基础工作:

(一)重新界定教学创新意义。

首先,教学创新不能作为行政任务或是形象工程,也非教学成功法宝,而是教学探索行为,我们不仅要重视“创”的时间过程和“新”的表面形式,更要重视创新的深层意义和效果,真正从教学提高的角度,做好教学创新研究。

其次,教学创新不是教师尝鲜或是冒险的冲动行为。我们要鼓励教师做好创新受挫和辛苦的准备,即便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甚至牺牲个人利益,要实现成功且稳定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为教学创新投入持续连贯的努力。

再次,对教学创新的价值要有合理的评估。教学创新必须先“教”后“新”,即在认真领悟传统教学方法的理念及利弊后,以此为基础,适度赋予理性的创新能量。频繁而盲目的创新对师生而言,都将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重负,同时也会过度增加教学成本。

最后,教学创新的目的不只是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教师与学生超脱知识之外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融合相关知识,发展开拓性思维,同时也是倡导科学教学的观念。

(二)正确定位教学创新主体。

教育一直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只有双方协助才能达到目的,而成功的教学创新则更依赖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作为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师职责,了解授课对象的特征(心理特点、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分析自己的创新优势和教学能力,同时要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资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作为学生,应强化学习意识和心态,课堂上最大程度积累知识,吸收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习成就感和幸福感;在教师创新教学中,尽可能地给予教师鼓励并积极配合,大胆参与教学创新,公平公正地评价创新效果和教师努力。

(三)重视教学环境配套建设。

教学环境包含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无可替代但缺乏弹性,而软环境的贡献指数则是可大可小,两者相辅相成。

其次,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软环境来弥补硬环境。如学校要对创新教学给予适度的激励和监督,并为教学过程所需条件(如教学资源配制、教学时间协调等)开辟绿色通道,重视对优秀教学创新成果进行宣传和传播,营造浓郁且健康的创新教学氛围,开创和谐开放的教学行政管理模式。

(四)完善教学创新评估模式。

首先,教学创新是在常规教学上融入生动元素,其过程与结果都和常规教学模式有所差异,所以也只有全面的创新才可能产生全新的改革效果。因此,创新教学体系不仅应包括日常教学过程,还应有配套的教学效果测评体系和教学管理政策与之对应。

其次,具体的创新教学模式不能永远置于摸索阶段,我们应适时开展教学大讨论,对某些效果显著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全面总结,从中提炼出完整的教学模式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及时肯定教学创新的发展和教师的努力,对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对创新教学模式的完善及创新教学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研究,教学创新实践在推动教学发展的同时,也渐露非理性势态,致使出现教学概念交叉、教学功能不清及教学效果夸张等状况。要进一步促进旅游教学创新的健康、稳步发展,我们必须要善于总结,归纳体系;要及时反思,发现问题,以扎实严谨的治学从教态度,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2]韩福文,刘菊芬。简论旅游课中的体验性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75—76。

[3]谢祥项,吴珏。论体验思维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旅游学刊,2005(s1):111—113。

针对微课教学模式用于软件工程实践的教学的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从经济法的特点上来看,其总体内容相对复杂,理论性的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需要记忆和理解的东西相对繁琐,而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讲授法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制约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而“微”教学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法学的教学困境,让学生更好的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关键词:新媒体;经济法;“微”教学。

从经济法的课程特点来看,其复杂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不能很好的进行相应的学习。这是经济法学习的难点,随着“微”教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从本科经济法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微”教学模式在本科经济法应用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及经济法的最前沿技术,让学生在本科经济法的学习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一、现阶段下本科经济法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法的有效运用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经济法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研究立足于调整对象的经济法学基本定义,保障经济法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重点研究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存在的联系,为行政权的有效使用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并确立责任和权利相互统一的经济法基本原则,将经济责任制纳入我国的现代经济法之中。从经济法的特点上来看,其总体内容相对复杂,理论性的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需要记忆和理解的东西相对繁琐,而现阶段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讲授法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制约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不利于该专业学生的学习顺利开展。

二、“微”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和应用。

所谓的“微”教学就是依托如今的移动互联网做为技术基础,利用一些较为常用的新媒体以及新兴的通讯工具软件,如微信等,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应用,教师创建一定的学习内容,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观看和学习,促进网络教育资源的深度利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的和效率方法。并和授课老师产生线上互动,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竞争力。而“微”教学模式的应用,非常注重零碎时间的利用,通过简单一段时间就可以完成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几个微课程,又组成了相对完备的系统知识,使教学呈现连续性和系统性,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知识网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三、“微”教学模式在本科经济法应用的重要意义。

从经济法的课程特点来看,其复杂的知识网络和结构,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不能很好的进行。这是经济法学习的难点,而“微”教学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法学的教学困境,简短的课程设置不至于让学生感到精神压力,知识点的构建也符合一般学习的规律,如果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不解,就可以利用微课针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学习,直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呈现积极奋发的态势,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能够在复杂的经济法学的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裨益。从这点上来看“微”教学的有效运用对于本科经济法的学习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新媒体背景下本科经济法“微”教学模式探析。

(一)新媒体背景下对于教师的具体要求。

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教师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只有教师队伍获得对新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去构建并主导“微”教学模式的应用环节,可见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能够非常有效的推动“微”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能够获得相应的“微”教学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针对“微”教学模式进行展开讨论,参考一些具体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经济法的教学背景进行深入探讨,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邀请一些在“微”教学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就该课程模式的有效运用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得到专家的帮助,完成新模式的探索,通过一系列的研讨会以及经验交流会,使教师获得在新媒体背景下微教学组织教学的基本能力。

(二)根据知识体系进行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制定。

在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经济学知识架构进行综合整理。并通对知识框架的搭建,确立一定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制定。以此来做好微课程录制环节的前期准备工作,让课程的录制能够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进行。确保展示框架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利用树形分类的方法,将知识进行相应的归类,并结合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好相应的难点和重点的讲解。同时,在知识点的选择上,保持相对的完整性,争取用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来构建复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还要参考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应的认知规律,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险的为引用一些新的词语和概念,而这些概念和词语的论述都会在微课程中体现,所以微课程的学校次序也很重要,在初学阶段,还是要要求学生按照编排的顺序进行相应的学习。在复习巩固阶段,则可以根据自己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重点学习。

(三)教学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微”教学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微视频,在微课程的教学录制阶段,教师应该摆脱过去单一的授课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技术优势,把一些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并结合当前流行的语言艺术,还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用学生么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讲解,创造良好的微课程氛围,使学生的能够更好的入到学习之中。除此之外,视频的背景也可以灵活多变,不必只是一块黑板,这样非常单调的教学场景也会让学生看起来略显枯燥,因此适当的布景也是非常重要的改变学习的方式之一。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ppt等课件方便快捷的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创立,使其能够更好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例如,某高校,在微课程的录制过程中,就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方法进行视频录制,并取得学生们的一致好评,让该学科的教学工作更加有效的推向,可见教学方式的改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四)使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动态化的趋势。

为了能够适应行新时期的经济市场,经济法的法律法规条也存在着一定的动态变化以及修订。而且经济生活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而现有经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之后状态,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经济法的有效学习,正是因为如此,适当的在课程中引入新的经济学知识,能够有效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紧跟经济学的前沿,更好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在学术上的先进性,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以某校的该专业为例,该校教师通过微课进行适当的创新,将一些新的知识融入其中,并通过微课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校学生的学习工作。为社会培养了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微视频后期的制作和整理。

在微视频的录制后期,需要相对专业的后期制作团队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因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常用到的是长镜头,因此剪辑方面考虑的不多,但是如果教师要进行视屏录制的创新工作,如地点的转换等,则可以按照需要进行后期的编辑,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要把本次微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展示,另外字幕的添加也要严谨和规范,为了能够获得很好的视频效果,也可以在后期加点特效,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张力,使学生能够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同时还要做好视频的整理工作,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有效整理,使视频尽可能的合理布置,并通过系统的整理,来进一步验证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于有遗漏的部分要进行补录,使知识体系架构呈现完整性。确保知识的传授过程不至于出现大的纰漏。

(六)“微”教学的推广。

在以微视频为基础的“微”教学录制完成之后,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推广工作,通常情况下就是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进行推送,展示微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该为课程的实用性,有基础条件的甚至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演示操作,视频的推送过程中,要选择适当平台进行推送,有研发能力的高效甚至可以自己制作一款app进行相应的微课程测推广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账号以及微课推送工作,把课程专业化微型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例如,某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相关教师的帮助下,组织研发快了该高校的专属app并在其中开发了各个学科的微课程视频模块,更好的帮助该学校完成了相应的微课程的发布平台的制作和管理,有效的推动了该学校的微课教程活动。

(七)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促进“微”教学的有序发展。

在实际的视频工作方面,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在视频的制作阶段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纰漏的存在,这就给实际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在视频的录制过程以及视频制作阶段,需要听取广大师生的建议,以便于能够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微课程的录制工作能够很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所以建立相应的微课程意见反馈机制,能够更好帮助微课程的制作教师完善自己的工作,可以在每一节课程的下面设置评论区,以此来收集师生对于该微课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以便于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某校的微课视频区,开放的评论功能,该校教师通过评论区的有效建议,适当的改建了微课的内容,使该校的微课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微课程做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拥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在课堂之外形成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通过微课的有效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在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上进行反复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有效掌握,而且还节省了教师的时间,能够对更多的学生实现精准覆盖,使教学效果相对显著,为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微课的特点,往往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能够非常方便的进行碎片化学习,帮助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经济学的知识相对分散,涉及范围较广,因此更加适合碎片化学习。

六、总结。

总之,新媒体背景下本科经济法“微”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结合经济法学科的特点,将一晦涩难懂的学科政治进行精心编排,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发布和讲解,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就能让学生很方便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利用学习时间,同时微课也能根据最新经济法动态警醒内容的定制,让人才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针对微课教学模式用于软件工程实践的教学的研究分析论文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相对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流于表面,形式主义浮夸风、实践教学设备匮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笔者就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符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满足旅游业人才需求的解决之道,以此来构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极其旺盛。众多高校跟着时代的步伐创立旅游管理专业,但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当代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同时还要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期更能适应社会满足岗位的要求。但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中,大多数高校没有与时俱进,仍然还是参照年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的规定文件,由于教育部下发这个文件的年代久远所以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对实践教学[1]。导致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少之又少,基本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目前,国内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莫衷一是、未曾形成统一的认识。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实践教学的高效性、实效性大有裨益。同时能够培养出市场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所以构建良好的旅游管理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旅游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旅游业需求的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只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与市场的对接造成实践教学的不足。最后培养的人才完全与市场需求脱钩,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前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没有孰轻孰重之分,而有些高校把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虽然有相关室内实践教学环节,但往往流于形式。即使有些高校建立了模拟实践基地,但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未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有些仅仅是个空架子,实施布局不规范、和现实不搭边、模拟度低。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进入人才市场后,动手能力差,缺乏专业性。

1.2发散性思维训练缺乏,轻视现实应用能力的培养。

尽管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一些实训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公关能力、饭店服务能力等。但是这些实训内容基本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学生按照现有模式工作的能力,而关于面对新的问题时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足[2]。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缺乏足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面对突发问题、新的未曾遇到的问题时六神无主。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市场与国际接轨,面对国外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我国学生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创新服务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新的动力。

1.3形式主义盛行,轻视实践结果的考核。

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方法注重读写记的能力。这一思想仍然束缚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钩,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实践结果的考核敷衍了事,管理松懈。科学合理的实践结果考核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结果的考核应该做到公正、合理、科学相结合。

1.4教学环境封闭,轻视校企合作。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不关注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两耳不闻窗外事,学校、教师处在一个封闭僵化教育系统中[3]。实践教学中校方不重视和企业的合作,学生只能自己寻找校外的实践单位,即使一些高校管理专业设立了校外实践企业,但由于和企业沟通不畅,实践企业经常变化。校企合作不能向着长期互补的方向发展,探索不出长期的、有效的、可以延续的、迭代改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我国教学中长期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随着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引进以及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我们认识到实践和理论同样地重要,实践不是理论的从属和辅助。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掌握应用能力、熟悉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系列的科学合理组织、安排的教学活动。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侧重学生的实际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严谨、刻苦、实事求是、虚心好学的个人品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学到扎实博学的工作能力、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还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教育界对何为实践教学莫衷一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仅仅狭义的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将实践教学排除在高等教育的范畴之外。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广义地去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就是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运用现代科学的、最前沿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人生态度的先进方法论,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可供操作的实践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

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也给旅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要想不断的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就要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实践培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通过对旅游专业实习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措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实习定位不准确,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可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旅游专业的实习定位不够准确,有些学校都没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到企业基本管理,只是进行一些与企业管理脱节的操作性实习,这就导致他们在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甚至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1.2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

旅游专业实习生实习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长期以来责权意识不明确,实习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学校对旅游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程度还有所欠缺,使得部分高校的旅游专业没有固定的场所来进行教学,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不稳定而且流于形式,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实习协议,学生的权、责、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实习鉴定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只是根据实习鉴定表来鉴定实习成绩,专业教师对学生实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也不够充分。

同时,有的学校给学生们安排的实习时间长达1年之久,这无疑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知识储备,在实习时间设置这方面也需要改善。

1.3教学计划与专业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的矛盾。

与快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比,高校的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有着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很难跟上市场的变化和要求。

需要较长周期才能调整的教学计划,反映不出当前行业运行的特点,也不能体现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特色。

本科旅游专业大多采取半年制的实习模式,但短时间内,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一个旅游企业。

1.4缺乏就业知识辅导,学生没能摆正就业心态。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会走上基层服务岗位,可是学校却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多数学生的就业心态没有摆正,怕吃苦,不想从事基层工作。

所以,他们在实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很难安于实习现状,对基础技能的学习应付了事。

这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情况,如果一直存在这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毕业之后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2.1积极建设突出特色的实习基地。

这其一是为了实习学生与实习岗位相匹配,不让因为人多而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的情况出现;其二是由于校外实践有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不同形式,为了配合不同的实习教学计划,有必要选择符合专业实习条件的、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

通过广泛选择和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在各自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学校固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有选择地根据实习内容安排实习地点,可以使学生在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接触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实习基地,适宜于各种内容的实习实训;普通规模的新兴企业,适宜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某项课程的实习;中小企业,较适宜在不长的实习期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岗位训练。

目前,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可是,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型学科,必须要积极促进实习模式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想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还可以以相关企业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学习。

2.3改革对于实习学生的考核方式,合理的建立实习奖惩制度。

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旅游专业培养方案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一是根据学校对实践环节的管理规定来制定《学生实践管理条例》。

实行校企联合管理的方法,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定期交换意见,鉴定学生的实践情况。

每次实践结束后,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表彰,颁发“优秀实习生证书”,并进行物质奖励;二是将整个实习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注重学生每一阶段的实践总结。

建立专门的实践档案,使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得到理论上的升华。

通过实习报告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总结,使学生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学、用结合过程。

2.4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使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

学校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与企业相结合,给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而企业为了能够找到更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与学校进行良好的沟通。

所以,建立校企结合的培养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还符合双方的利益需求,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友好协商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到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促进作用。

第一、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要不断完善相关措施,给旅游专业实习模式的建立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从企业角度出发,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学校建立合作良好的合作渠道,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第三、从学校角度出发,应该加大实习内容的宣传工作,设置有关实习咨询管理部门,提高学生们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构建,还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实习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它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和顺利就业的桥梁,创建科学有效的实习教学模式是达到实习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针对微课教学模式用于软件工程实践的教学的研究分析论文

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的特殊性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也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为了面向人才市场面向未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笔者建议高校应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摆脱僵化老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积极地迭代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3.1注重室内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旅游业需求的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只进行理论教学,忽视与市场的对接造成实践教学的不足。我们应该培养与市场需求能完美对接的人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没有孰轻孰重之分,高校应该同等地重视实践教学而不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建设相关室内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灵活方便地安排学生实践。合理充分地利用室内实践教学设施。合理地布局室内实践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可以分为三大块:导游模拟室、导游模拟室、酒店实训室。相应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应有:一是模拟导游实训;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训;三是酒店实训。通过实训学生可以了解酒店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掌握酒店相关工作技能。

3.2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只会处理遇到过的问题。高校应该随机地设计开放的实践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双休日、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走访不同的工作场所。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教学可以安排文艺类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这些课程可以打开学生新的思考。

3.3健全实践结果考核制度。

小论文。

相关信息。

心得体会等,并且可以共享学习的经验。

3.4校方积极和实践企业沟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企业能够提供近乎真实的实践活动环境,促进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吸收。高校应该动用自身作为重要单位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建立固定的、良好协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实时地跟进学生在企业实践遇到的问题。

4结论。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旅游大国,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迫在眉睫同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笔者提出,应注重室内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全实践结果考核制度;校方积极和实践企业沟通,建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出重要的贡献。

基于就业能力培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我国的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战略宏伟目标是国家旅游局最新确立的。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的游客反馈意见还有相关媒体的一些报道加上行业主管部门的反映情况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整个行业的整体形象也不好。当然这种整体的大环境导致我国现在的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问题重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基础知识大都不太扎实;(2)缺乏实践经验;(3)整体综合素质偏低。我国的旅游业如何实现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储备作为支撑。因此改革旅游教育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新世纪的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普遍较短,所以,相关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大都优先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举个例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职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教育确实导致了很大一批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自己会措手不及,无法处理,频频跳槽。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针对微课教学模式用于软件工程实践的教学的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激发兴趣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综合设计和执行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为提升这些能力,文章提出一种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沟通,使学生明确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并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任务或者实践项目。在参与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在实践结束后,总结实践成果,并提出自己新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还能够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教育质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办学活力不够,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在于教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1]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本科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也显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下降。而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影响他们难以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2-5]。基于工科专业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近三年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一、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因为,在学生培养计划中包括了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都是贯彻了“学生为主,质量为主”的原则,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自我个性需要的培养体系,使大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如下能力。

一是激发兴趣的能力。

对于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大学中的新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好奇心,甚至发展为对该事物的研究兴趣。但是当他真正接触该事物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成为影响他们兴趣的根本。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而且需要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想学的而不是被迫学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因此,我们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兴趣,而这个兴趣或许就是学生毕业后发展的方向。

二是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要学习很多的内容,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几十门课程,如果一味地像高中那样追求学习书本上的内容,那样将会事倍功半,最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知识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可以将自己已有知识内容组合成一个空间体,称之为“知识体”;同时,解决问题方式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将这些方式组织为一个空间体,称之为“方式体”。一般问题的答案就可以通过利用“方式体”中的相应方式在“知识体”中找到。当然这里提到的“知识体”和“方式体”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扩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在进入大学后,通过培养方案理解自己所学专业中包含的课程内容以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把这些课程的主体内容放置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中,同时毕业后所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放在这个“知识体”中,这样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67”和“方式体”分析并解决。长此以往,可以提高他们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是综合设计和执行能力。

作为一个工科大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每个学生的能力问题了。当他们面对问题时,知道如何应用自己的“知识体”和“方式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执行,同时能够根据执行结果判定是否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能够进一步修改先前设计的'方案并重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很重要,但是方案的执行同样重要,二者互相独立同时又互相影响。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得再好,如果执行力不强会影响方案的落实;反之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即使有很强的执行力也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一个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方案设计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也是许多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出的,也是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提出的要求。

四是综合表达能力。

综合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就所面临的工程问题与其他人直接沟通交流或者使用现代工程工具或信息工具间接沟通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这不仅是国内各专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是国际上各国各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其培养方案中实践内容时间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一般占到近30%,因此实践环节的实践效果和充实度对整个教学效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改善实践环节的实践效果和充实学生的实践环节内容,本文探索并实践了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通过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明确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刚从高中校园进入大学校园的每个学生(甚至包括部分大二的学生),在想法上大多都比较幼稚,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去想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因此,需要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到知识首先需要实践。比如司机、歌唱家等,如果他们不练习开车或不去练声,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会开车或成为歌唱家,而且他们对车或声学知识的了解会在练习开车或唱歌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学习,并不是必须要求提前学习。

二是在学生了解实践重要性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学生亲自实践。在学生有了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参与学院或学校提供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实践任务或者项目(如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以及其他的相关比赛等),并与老师一起规划出详细的计划。开始一般实行周报制度(即一周汇报一次,一般不超过两周,否则容易失去兴趣),以督促学生自己能够完成本阶段的任务以及安排下个阶段的任务。学生参与的项目或任务的所需设备、仪器以及经费一般都由学院和学校给予解决。

三是指导并鼓励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以及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明确告诉学生遇到问题只要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即可,不要去纠缠于某门课或某些理论;或者指导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解决对应问题,让学生能够看到问题所对应的实践结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实践探索的兴趣。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积极学习与任务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相关内容,要在任务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理论。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理解理论,反过来可以通过理论验证并进一步拓宽实践。

四是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实践成果并从中提出自己新的目标。经过一次实践任务,不仅让学生充实业余生活,更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实践所带来的收获。因此,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情况写出相应的总结体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继续申报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甚至是企业项目,或者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中,或参加更高级的国家或国际比赛等。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及评价。

经过近几年对该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并针对三届本科生中所指导的学生实践这种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成效明显。

首先,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各种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改善了整体学习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项目,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方向,尤其对项目负责人而言更是锻炼了其管理和组织能力。近四年组织学生申报学校、省级和国家级uit项目十几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10余队次。从参与学生的情况来看,一个负责的学生会带动一个宿舍甚至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几个学期这些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他们的考试成绩要远好于其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答辩情况来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其次,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参加比赛,亲自动手开发程序、设计电路、调试系统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通过各种比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同时也体会到如何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种模式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丰富了学生多个专业的知识,如在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中,电类专业学生亲自设计赛道、设计检测系统结构、规划车身结构等,在充实他们电类知识的同时,他们还学习了机械专业的知识另外,在参与项目结束后,学生还完成了多篇论文的写作,个别论文已经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录取发表。这些都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能够改变学校工科专业实践普遍不到位或者实践效果不良的状况,能够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