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阶段的年终工作总结大全(16篇)

时间:2023-12-11 21:03:37 作者:灵魂曲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时间内工作表现的概括和总结,有助于回顾自己的工作进展和成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月工作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校迎着国学经典诵读的春风,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我校特制定了诵读中华经典、打造书香校园实施方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掀起了经典诵读热潮。20xx年10月我校又承接了由中心学校李永寿副校长、我校陈施君校长为课题负责人的省级课题《经典诵读与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研究,这项活动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师生们的心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校自开展研讨活动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我校的活动主题是:诵读中华经典提升师生语文素养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陈施君。

成员:郑娟、史磊、黄铸萍和各年级语文老师。

1、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4、结合课题,开展教研活动每月上一节经典美文赏析课,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学学会收集、运用、欣赏。

从《诗经》到现代诗歌,从《论语》到当代散文,中华民族的古今名著名篇不胜枚举。为了在六年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最优秀的古诗文,我们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学段进行古诗文的诵读。

一、二年级要求:一年级以《三字经》和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70篇为主要内容,围绕“直面经典、不求深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诵读理念,要求每个学生能够在老师启发下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诵读;二年级能在教师指导下书写全文。

三、四年级要求:三年级以《弟子规》和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70篇为主要内容,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初步了解诵读读篇目的内容,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四年级在教师指导下书写诵读经典内容。

五、六年级要求:以《增广贤文选编》和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词70篇为主要内容,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反复诵读,会背诵经典中的名言佳句,会向别人转述经典读物中的至理名言。在与人交流或写作中能够引用一些名言佳句,并能发表一些看法、体会。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书写诵读经典内容的好习惯。

同时各年级依照《各年级诵读篇目推荐目录》进行诵读,也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自由拓展。

(一)、打造书香校园。

1、优化环境营造书香。

“书香校园”是我校两年来极力打造的特色办学理念,本着这一主题,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为抓手,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开展了手抄小报评比、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经典诵读节目汇演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了配合经典诵读的宣传和氛围营造,我校橱窗、班级板报都开辟了古诗文欣赏专栏,在学校外部墙壁建立特色文化墙,让走进校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独特而浓郁的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还在每个班级建立班级图书角。专门配备书柜,1-2名学生作为班级兼职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出借、登记、归还等服务工作。书源一部分来自学校,一部分来自学生。教师将学生所带的课外书籍存放在图书柜,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能看到书柜上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激发其阅读的求知欲。充分利用班级内的黑板报或教室的一角,开辟一些读书专栏,如“新书介绍”、“阅读快递”、“优秀读后感”、“读书之星”等,宣传阅读意义,展示阅读成果。

2、让学生沐浴书香。

在学生读书活动中,我们突出“三导四读一节”,以提高阅读效率。

(1)倡导藏书(由各班班主任负责)。这几年,孩子们手头都有几个零花钱,常常在小摊上留恋忘返。为此,我们以“倡导藏书”为主题,引导学生走进书籍天地。期末将评选“小小藏书家”以此激发学生藏书的积极性。

(2)引导购书(由班主任负责)。面对“茫茫书海”,如何购书,购适合于学生读的书,这是许多家长和孩子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就“引导购书”,我们将就“引导购书”,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其接受理解能力,结合国家教育部向学生推荐的优秀书目和各科教学要求,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列出必背书目、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以降低学生选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指导读书。“读书”两字,关键在于“读”,书的价值也在“读”中体现,指导学生学会读书,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二).确定分阶段诵读时间。

1、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由任值日小老师负责,采用带读、学生齐读、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2、.各班每月抽出一节课时间,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

3.利用每周写字课时间,将当周所吟诵的古诗词、佳句,通过书写加强记忆。

4、双休、节假日,布置适当诵读任务,并动员学生家长配合学生诵读,建立学生阅读登记卡,让家长评分。

5、严格落实晨诵(每周三的第一节课为读书课)、3----6年级每天早。

晨15分钟晨读时间由各班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暮读(课外活动时间小组内成员轮流书写循环读书笔记)。

(三)建立五条途径感受经典诗文。

为了让学生能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性情熏陶和感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采取了“看”、“读”、“抄”、“讲”、“赛”这五条途径。

看,即通过学校外部文化环境的布置、班级文化的建设、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读,每天利用晨读15分钟、每周一节读书课,让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文,各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抄,让学生做经典诵读小卡片、办经典诵读主题手抄报,制诗文集。

讲,开展以围绕“经典诵读”为主题的队会或班会,让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赛,组织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诗文活动节目表演,以及经典诵读知识竞赛。两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书香班级”评比,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评比、“书香学生”评比等,既丰富了活动形式,又活跃了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赛”中体会经典诵读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学习能得到深化和巩固,形成全校诵读诗文热潮的持续和长效。学校还制定了一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深化巩固。一是各班级建立“读书背诵卡”“阅读卡”。让每位学生记录自己的诵读内容,以及经典诵读活动对自己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学校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学校把经典诵读纳入到语文教师常规检查行列,每月检查高年级学生一周阅读卡、读书背诵卡、低年级写字本、读书背诵卡,未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实行扣分制。三是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我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师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得到提升。实验以来,学生大量背诵古诗文实现了量的积累,学生人人学会吟咏古诗,得到古文化的滋润,使学生性情开朗、自信乐观,同时教师的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提升。

三是让教师展示了风采,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兴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20xx年6月我校举办了大型诵诗比赛、12月底我校又组织了一次大型经典诵读展演活动,并且是师生同台演出、学生全员参与,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展示了教师风采、凸显了师生互动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一样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展示了自我的风采。

以上是我校在大力开展《经典诵读与提升师生语文素养》课题以来的收获。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研讨下,我校将会将这项课题研究深化下去,进一步向诵读经典诗文更深层次的研究,并作为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达到提升师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为了优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农村小学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我校于20xx年10月开始了市级普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实验工作,20xx年12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我们在市、县专家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按照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自我校申报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后,首先在校内成立了以陈明淑副校长为课题负责人,四位实验老师组成的实验课题小组,同时,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做到“四要”:一要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研究的状况;二要实验的老是上课后写好课后反思;三要实验老师一周至少有一则日志或备忘录;四要准时参加每月一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课题领导组要在期末对实验老师进行总评,及时交流意见。要求实验老师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做好实验记录,每学期上23节实验汇报课,写一篇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我们课题研究处于严格管理之中,也使课题小组成员凝聚成了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

课题立项后,全体研究人员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有效活动”的理论知识,认识本课堂研究的价值,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课题组坚持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举行课题专题学习研讨,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研究能力,我们课题组学习中明确指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得到更新,低年级实验教师要对识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几种活动形式、策略做细致的研究。如:猜谜语活动,编顺口溜或儿歌活动,“交朋友”活动等在识字教学的运用。形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基本方法。中高年级实验教师注重研究阅读教学有效活动策略,实验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通过有效活动教学让生“动”起来,以启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尝试运用我们研究的开展图片展览,诱发阅读兴趣;做小导游,激发阅读兴趣;课本剧表演,提高阅读兴趣;续编改编故事,培养阅读兴趣。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的语文实践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1、课题组实验老师集中每月一次进行业务学习,课题组负责人提供一些老师们可参考阅读的书籍。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师如何做研究》供我们集中学习讨论。我们必须要一种清醒的认识,我们课题组除了研究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学生,还要从研究老者自身的主观认识开始。

2、学校为老是搭建学习平台,学校图书室根据教师需要,新购大量书籍,鼓励和督促教师经常借阅,校领导还鼓励各研究人员积极上网查找资料,学习他人的经验之举。

3、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每个星期二主研究人员(张和群、夏小安、蔡朝利)分别和同年级的协研人员进行集体各课的讨论交流。

4、我们主研人员的课后反思或研究日志拿来共同探讨与交流。

按照我们课题组实施方案的第一阶段的实验步骤,我们认真按实施方案进行分工合作的工作:

1、准备阶段:

(1)各研究教师自行查询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和课堂活动的类型及形式。需要各研究教师系统的'查找小学语文教材,筛选适合有效活动的文本内容。

(2)研究典型课例,比如:四年级课文《卫星比武》适合图片展览,诱发兴趣;《滥竽充数》《骑上尼尔斯的鹅》适合续编改编故事…….

(3)集中观看网络视频学习优秀教师的课例。

2、实施阶段:

(1)三位主研人员各自准备三节研究课,主研老师初次备课后,再到课题组集体备课,讨论最佳备课案例。

(2)主研人员利用星期二的交流活动,向协研人员讲授有关识字活动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的活动,进而再由各教师有选择的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渗透活动的方式。

(3)20xx年3月6日主研老师张和群对识字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在二年级二班开展了一节研究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遵循了主题性原则,坚持了学生识字和兴趣,老师主要采用了“找朋友识字”,“形近字比较识字”,“猜字谜”识字等有效活动策略,通过这三种活动策略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谜语识字,形近字比较识字的简单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学生明白可以用巧妙的方法来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可以应用于我们广泛的生活实践中。这节课基本到达了预期成效。

(4)20xx年3月9日,主研教师夏小安对中段阅读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在四年级二班展示了一节教研课。在这节课中夏老师注重主体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相结合。在行动研究法中寻找阅读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在《走进丽江》这一课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导入环节中老是做小导游,激发阅读兴趣;结尾扩展延伸的环节老师预设了学生为丽江策划宣传广告语。学完了课文后让学生为丽江古城做广告语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合作、想象、动手、动脑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老师设计一些切合农村孩子实际的教学活动。可以给农村孩子提供一片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领域,让孩子主动学语文,从厌学到“想学”,从“想学”提升到“会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讲,这是我们老师做这个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课题教学以“省时、启智、轻负、高效”为追求目标。

(5)老师对研究课或感悟做反思小结。并收集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日志汇集研究。

1、开题前,开题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三次调查和实验观察。了解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操作变量的实施,前后测定对比,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2、主研教师蔡朝利积极参加学区内的优质课比赛。并获二等奖。张和群老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课。《认字认半边行吗》,夏小安老师参加送教下乡活动《舞动的北京》老师们围绕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内容落实“有效活动”策略研究做了认真备课、上课、教学反思、教学评论,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在这第一阶段的实验中,我们课题组在课题教学有效活动策略研究的过程中取得初步的成效。

1、学生掌握了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有效活动的参与,激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2、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老师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策略。一阶段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我们在第一阶段后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效,但由于实验时间短暂,并且没有类似的实验经验。所以实验中还有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本身工作繁杂,教师对课题研究投入的时间不能有效的保障,教师对课题的基本理论还缺乏深刻的理解,需要进行指导,有些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研究课题很好的和课堂教学有关地结合起来,还有的老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未彻底改变。有的老师只注重教,不注重学。还有的老师对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大的反思总结。所以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研究思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查漏补缺,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反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中推波助澜,让我们的老师都能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策略并成为特色。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阅读教学,对于促进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开启智慧、丰富知识、发展个性、提高语言能力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积极价值,是语言素质教育的需要。近一年来,我们大段各班能坚持每周组织三个阅读活动,每天还利用区角、餐后、离园前等时间组织幼儿自由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参加了阅读课程的学习,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明显增强,大大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现将一学年的阅读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保证教研活动时间,每周二上午午9:00----11:00都是我们阅读教研时间。上学期期初,我们制定并分发给各班大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测查表和大班幼儿早期阅读兴趣与习惯观察记录表,并进行统计与分析。年段长负责寻找一些早期阅读的相关材料,组织大段教师进行学习讨论。每个月组织年段教师讨论阅读课题的开展情况,大家能积极发言,互相讨论或争论问题,年段长对研讨重点分析归纳总结,并做好记录。大段每个班级每月组织一个阅读观摩活动和每班书写一个阅读活动案例。每一次组织观摩活动以后,我们都组织年段的老师进行研讨,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本学年中,我们除了圆满完成学年阅读计划中的《小猫钓鱼》、《小猴卖“圈”》、《造字的故事》、《蜘蛛先生要搬家》、《国王生病了》、《我家是动物园》、《小蝌蚪找妈妈》、《叶子小屋》、《野猫的城市》、《金鸡冠的公鸡》、《白雪公主》、《没有不方便》、《野猫的城市》、《去年的树》、《孙悟空打妖怪》、《风在哪里》、《落叶》、《海豹到哪里去了》、《小猫生病了》、《故事大比拼》、《学会看书》《书是我们的朋友》等故事、诗歌和阅读小知识外,还和幼儿一起动手,进行《自制图书介绍》。另外,我们还增加了计划外的《棒棒天使》、《小壁虎借尾巴》、《收集东收集西》等三个故事读本。通过多个读本的阅读,幼儿在“量变”中慢慢产生了“质变”,听、说、读等阅读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通过几个小朋友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幼儿对作品的领悟能力。如:小朋友在阅读过读本《小蝌蚪找妈妈》和《白雪公主》以后,我们就提供机会和材料给幼儿,让他们进行表演。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得到了角色间情感的体验,提高了理解能力。

1、有的幼儿集体阅读时较好,个别阅读时较差。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幼儿集体阅读时,状态还是不错的,而让他进行个别阅读时,却老是读不出来。也许是胆小,也许是缺乏自信,也许原本就是只能跟着别人阅读的。我们只有找到幼儿的症结之所在,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个别幼儿提高阅读能力。

2、家长阅读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家长并不了解阅读,他们常常只看重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以后我们也要开设家长学校、家长建议讲座,让家长明确教育目标,端正教育观念,了解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并定期向家长推荐阅读书目。教师、家长加强联系以获得幼儿阅读的进展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我们的阅读活动之舟才刚刚起航,今后我们仍将从幼儿的阅读特点出发,不断发挥教师的领航作用,载着一大群喜爱阅读的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我们低年级数学教研组在xx年年10月申请了郑州市课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近两年来,在专家指引、领导重视、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计划。

两年来,学校曾先后几次请到刘良华教授、肖川教授、胡远明教授等为我们进行讲学,让我们从宏观角度审视自己的课题和教学;而省数学教研室刘富森主任、市数学教研室连珂老师更是就计算教学的本质为我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的课题与20xx年学校制定的数学工作计划重点不谋而合,借助学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许多便利条件。在领导重视的“东风”下,许多研究就变得容易了很多。

1、在课题实施之前,作为课题主持人,我和课题组成员利用集体备课、教研的时间,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希望通过学习,让理论来指导实践,融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于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之中,使得课题研究获得质的跃升。同时,我们还有所分工,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为课题框架构建完整、充分、饱满的躯体,保证课题的质的完美和量的统一。

2、经过学习研究、展开讨论,结合本组实验教师的.理论层次、综合素质等情况,我们实验教师确定“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课题从三个方面研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学生的计算方法研究,家校的有效联合研究。

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研究重点在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合作交流学习作为实验研究的起点,教师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

4、结合学校组织的大型教研活动,“同课异构”、“青年教师教学展示”以及“说课展示”等活动,课题组老师抓住每一个有利机会,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活动为契机,以实验研究课为载体,精心组织,凝聚全组之力,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共同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实验教师贺红晓老师执教《倍的认识》,郑青老师执教《捆小棒》;李圆圆老师执教《三位数乘两位数》,王芳老师说课《5的乘法计算》,葛盛菱老师说课《分房子》,郝雅琪老师说课《9加几》等。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活动方案合理可行,情境创设实用新颖,素材选取翔实可靠;着眼于探讨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活动中教师合作探究、交流借鉴,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氛围。

5、每次教研活动后,教师带着反思听同仁点评,及时进行反思撰写,以领会课堂教学的真谛,每次互动交流教师都有自己新的看法和想法。实验教师带着问题、质疑,听同行点评,明确学习新课标,不仅是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贯彻;要灵活使用教材,不仅是抓住课本的关键,更重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场;要突出学科的特点,不仅要有专业化教学,更重要是创造性地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在一系列的研究课活动中,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得到很好的培训和锻炼,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成绩。

6、学生的教育仅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行教材中习题量偏小,练习量不够,导致计算速度慢,计算方法单一,解决这个问题单靠每天的40分钟数学课是绝对不够的,需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校合作,让孩子能够每天进行适当的口算练习(如每天20道听算题目),适时进行精神鼓励(评选口算之星、颁发计算小能手奖状)和物质奖励(铅笔、橡皮之类的小文具)。

1、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课案、论文、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每月每位实验教师最少撰写两篇)。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2、经历一年多课题研究后。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实际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以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

1、要进一步引领实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不能因为班额大、不便于操作而放弃改变。

2、要在研究的低年级学习阶段,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因对成绩的重视而忽视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我在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提问的难题,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或自问自答,随口而发问,最典型的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段,使得他们希望追求新鲜的事物,接触新颖的现象,如果在这种时刻,面对显露倦意的学生,我们仍旧一味的希望以呆板的提问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得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有效提问的特点入手进行突破。

语文课堂是知识和生成的结合,我们寻求课堂的生成,但是课堂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要精心设计问题以及答案(参考答案和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让自己在课堂上能凭借所提的问题将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让自己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求知欲。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课堂的问题必须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与教材相关的热点,学生感兴趣的论点等。

问题的设置,必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要涵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从而使课堂教学稳步展开,,这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内在要求。

人文性即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是享受与获得的过程,而合理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获得这一过程。

提高信息的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优化的问题设计可以使教与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真正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联合起来,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教师必须要不断掌握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提问艺术上摸索出自己的规律,一定能使学生收到更多的启发,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我们音乐科研究的小课题是:挖掘潜能,培养特长,两个多月以来我从课堂到社团活动都很注重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

通过这一个多月的教学情况,我发现了不少在音乐方面有潜力的学生,如一年级有郭强同学,虽然年龄小但唱歌根本不跑调,在教师的教导下还能歌唱短小歌曲的简谱,这样的学生并不多,同样年龄段的其它同学是做不到的;二年级的郭颖捷同学不仅歌唱的好,而却很有指挥的天赋;三、四、五年级也有两个同学,乐感很好,节奏感很好,唱歌的声音更是漂亮,六年级班里有好几个男生的乐感很不错,识谱能力也很强,在葫芦丝的吹奏上表现的很突出,对于这些学生我做了特殊的培养。

1、在课堂上培养。

音乐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听赏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竟可能多运用所有能用的教学设备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有特长的学生,我会抽查出课堂上的一些时间来进行对他们相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感受体验和参与表演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2、从社团活动中培养。

除了正常课堂以外,社团活动是学生学习音乐技能技巧的一个重要渠道,特长口风琴和葫芦丝的同学我更多的是在社团活动中进行训练,从指法到技能技巧到吹奏口型上进行练习,通过一个多月的知道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时间紧,学生多,课时少的原因还是显著的成绩。

3、从开展的活动中培养。

本月为了迎接检查所以特组织了一个小乐队,此乐队有口风琴、葫芦丝、电子琴和一些课堂打击乐器组成,参加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音乐爱好者和音乐特长生,因为乐队的同学不是很多,所以我基本上是一对一的纠正和教授,学生的进步很大,从中我也得出了个结论,只要功夫到效果一定能出来。

总之,要想挖掘学生的潜能首先必须得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要培养学生的特长必须得是有音乐兴趣和动力的学生,通过学生的努力和教师的用力,特产生优美动人的歌声与乐声一定能充满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通过研究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从研究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落实三维目标体系,改善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通过研究,有利于教学评价多元化,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端正。

通过研究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目标:

(1)通过对三维目标理解,从新的视角整合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使之真正意义上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丰富当代教学理论。

(2)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具体途径和策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优化学生为主的人文性,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自《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被第三届全区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来,我们首先成立了下马关中心学校课题领导小组,使课题研究有了人员的保障和物质保障。抽调在语文教学中的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研究小组集体对语文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梳理,完成了本课题的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小组收集大量关于本课题的相关资料集体学习,并邮购了《小学语文xx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一书,把本书进行复印保证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书,加强了理论学习与研究。

20xx年3月11日进行了课题开题会,课题组成员对近几个月的理论学习在会议上交流,并聘请县教研室专家现场对本课题指导。通过本次开题会,使我们的研究思路更加明确,研究方向准确定位。

制定了《下马关中心学校学校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实施细则》,使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化,明确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了奖惩办法,提高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根据课题组的分工,课题组成员对影响在语文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因素,在语文课堂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策略、途径的方法,落实三维目标的评价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形成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的论文被《宁夏教育》等刊物登载。课题组对研究过程的心得体会、研究材料、研究工作制度等汇编成册,形成了《下马关中心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课题研究资料汇编》。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进行了具体的'案例研究。如对一年级《胖乎乎的小手》课堂教学的研究,爸妈的双手能工作,姥姥的双手会做饭,兰兰也有一双手,能画画,能写字,能给爸爸拿拖鞋,能给妈妈洗手绢,能给姥姥挠痒痒,肯定还能做别的许许多多的尊敬长辈、体贴父母的事情。这就是全家人喜欢兰兰那双胖乎乎的小手的原因。课文小中见大,通过一张画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整篇课文充满了家庭的温馨情感,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认字和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懂得文中蕴含的道理。首先由课题组制定了本课的三维目标: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让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去落实制定的目标,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在听课中去观察落实的情况及影响落实的原因。课后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反思。课题组对课堂中对“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了总结,对影响落实三维目标的情况深入探讨,形成了研究资料。然后再在其他班级继续教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注意,课堂效果比第一节课明显提高。

新教材实施至今已有一段时间,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们同样也发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

(1)三维目标割裂,不明确,不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单薄,结构松散,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

(3)过分注重朗读与感悟,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

(4)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花里胡哨,却只留于形式。

(5)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东拉西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过度整合,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削弱了学科特点。

这些正是造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不太高的主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研究、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课题阶段的年终工作总结

一、新观念,揭开创造的神秘面纱。

(一)实验伊始,参加实验的教师普通存在疑惑和缺乏自信的:

一是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都形以提高,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是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难以突破。

三是认为应试教育还未能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砸”了怎么办?

四是认为即使按实验方案实施,学生是否真正能够接受?

因而忧心仲仲,信心不足,思想包袱很重。针对上述种种思想,课题组负责人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正确对待教学改革实验,明确该项改革实验的意义。

(二)为此,采取了五方面的措施:

一是帮助实验教师澄清错误认识,转变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教育决策,是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

二是帮助他们辩证地正视教改实验的实质,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任何教改实验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既是教学改革,就应大刀阔斧,不要有丝毫顾虑,失败了可吸取教训,成功了可总结经验。

三是启发他们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坚定教改信念: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潜能巨大,只要教师“启”得有道,“导”得有法,学生便能“自会”,便能“独创”。

四是课题组负责人身先士卒,开设实验示范课,言传身教,坚定教师的它信心。

五是实验学校经常互相交流、切磋,集思广益,共同的解决问题。

教师认识澄清了,思想统一,信心坚定了,但对“读与写”的内涵、“读与写”的实质仍不甚明确,不可避免地为“读与写”被上了神秘的面纱。课题组负责人及时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认为整个实验的核心就在于“写”,“写”要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不仅指学生的“创”,也指教师的“创”,教师首先要有“创”的强烈意识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创”获得了共识:认为在读写活动中,学生只要能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得出独特的见解和结论,以及其他新奇独特的表现等都是“创”从而为教师揭去了“创造”的神秘面纱,消除了教师的和思想压力,激发了教师实验的积极性。

二、突出学科特点,建立读写写教学的初步框架。

实验的最终目的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造精神人才。创造力是素质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现代化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教育在发展创造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实验应紧紧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两大优势:

一是语文优势,语言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

二是思维优势,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据此,实验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挖掘读和写的结合点上。因为读和写尽管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但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种语文能力,显示着不同的功能:阅读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存,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写作是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产生新的观念,提高学生用尽可能精而简的语言符号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的能力。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学语文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思考和动手操作上又有其个性特点,这都为语文教学实施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条件。正是在上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我们通过归纳概括形成了读写写教学改革实验的初步框架。

1、读与写教学改革实验的指导思想。

树立语文教育整体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内外语文活动的作用,把阅读、作文及其他语文能力训练与思维培养、创造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情感修养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知识丰富、语文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胜任未来学习、生存、发展的富有创造精神的跨世纪创造人才。

2、读与写教学改革实验的基本原则。

(1)贯彻“爱”的教育思想原则,掌握读写结合的教学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建立小学语文读与写的科学教学体系。

(2)坚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实行教学民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与和谐的学习、创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3)坚持读与写统一的原则,实行大语文教育。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增强兴趣,提高修养,接受磨练,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3、读与写教学实验的内容和目标。

内容:

(1)抓住读写的对立统一规律。突出读与写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点,智力的开发点。

(2)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读、写、思、创的多种能力。

(3)抓住读与写的发展统一规律。进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4)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在读与写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目标:

(1)实行自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具有肯定的自我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学会自主选择、筛选信息,根据需要积极地阅读和吸收。

(2)实现自写。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努力创造能使学生实现自写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动机,自觉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在读写的反复训练中丰富知识,发挥个性,提高读写思创等方面的能力。

(3)实现自创。在读写结合中,尊重、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求:是(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求佳(掌握事物规律的科学:性),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学习创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4、读与写教学实验的环节和方法。

环节:

(1)读——指导阅读要强调针对性、选择性、趣味性、多样性、广泛性。

(2)写—指导写作要强调争辩性、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

(3)创—指导创造活动要强调活动性、层次性、特点性、艺术性。上述三方面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方法:实验重在探索,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制定要结合考虑,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1)实行民主(充分体现个性的适应和全体的参与)。实现教师指导阅读与学生阅读相结合。实现教师命题和学生选择相结合。实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实现题情境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实现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实行培养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实现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创造相结合。

(2)教学方法优化的标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启发性、指导性、多样性、教育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教学效率的标准:少时高效、轻负高质,实现实验目标。

5、读与写教学改革实验的管理。

(1)优化学生管理。精心制订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常规,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强化激励机制,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活,知识、技能、智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2)优化教学管理。实验要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实验教学要做到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的统一。

(3)优化科研管理。把阶段性研究与示范课、探索课、观摩课、评比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

三、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犐活是智慧的无穷源泉,是创造的广阔天地。实验教师们认为,首先,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最重要的文化裁体”,是生活的最高体现,决定了语文教学必定要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上,参加丰富的语言实践,才可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能。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做法,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又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使学生走出封闭单一的课程结构的狭小天地,获得更多的资料和信息,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把学习的权利交还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悟自得的过程。据此,课题组教师一致认为:

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统一起来”,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去创,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努力使学生拥有宽裕的时间、轻松的环境和愉悦的心境,让学生时时保持精神振奋、思想活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到:

(1)自设。学期伊始,根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共同制订出学期读、写、运用、实践的目标计划,选编阅读篇目,设计作文题目等。

(2)自读。针对不同单元和不同课时,恰当安排好学生的自读时间,提出明确的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相应读物和资科,进行针对性的自学,或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吸收。

(3)自写。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引导学生结合课内、课外阅读,摘抄精彩语段和名言警句,制作知识卡片,写读书心得笔记、札记。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参观、访问、调查,随时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结合举行的各种活动,进行活动设计,学写宣传、广播、报道稿。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需要,学写书信、电报、聘书、报告等。

(4)自创。在读写中,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要引导学生经常到图书馆去涉猎,到生活中去掳捉,并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地分析社会情况,考察生活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去研习、去发现、去获得。如有的实验教师开辟了“难题征答”、“问题争鸣”、“活动设计”等栏目,以及各种语文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去吸纳、去思辨、去创造。以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造的愉悦。

(5)自查。指导学生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学习,正确对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养成查漏补缺、检查练习、修改作文、评价鉴赏等良好习惯。总之,通过上面“五自”,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创造。

五、抓好思维和创造的训练,强化学生读与写良好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全方位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由此,实验教师十分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珍惜学生创造的火花,抓好思维和创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精神。同时,从更高的高度,培养学生具有为阐明某一问题的一致性结论而进行合作性讨论和争辩的能力,并要求学生简明地报告讨论、争辩的结果和收获。真正把读写听说思创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大胆提问题、谈见解和发表创意的能力。

六、重视赏识和竞争效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实验教师在教学中:

一是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研究、探索,抓住规律性的东西,按规律进行教学和训练。

二是帮助学生确立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受人云亦云的束缚,尊重客观实际,敢于突破大众心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和创造。阅读时要驰骋思维,独立思考,另辟蹊径,大胆创新。作文时要关心社会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情况,有新、实、活的独到眼光,写出有真话实感、充满生活气息和富有时代气息的作文。

三是针对学生心理上、思想上总想得到教师肯定和赏识的特点,把阅读、作文的指导和评估结合起来,对学生提出的独特、新奇的见解和学生习作中的成功之处,优美的节、段、篇,用得巧妙的字、词、句恰到好处地给予赏评,使学生因得到肯定、鼓励而增强表达欲、创造欲,从而增强学习、运用、实践、创造的信心。

四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竞争效应。这方面最有特色的是把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进了实验教学中,如语文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抽签作文赛、口头作文赛、查字典比赛、规范用字比赛、书法比赛、故事会、手抄报活动、语文卡片活动、报刊剪摘活动、作文剪贴活动、计算机操作活动、多媒体演示活动等,把竞争机制引进整个实验教学中,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才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推动了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展望未来,教学改革实验创造的天地一片辉煌。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成果形成,提炼价值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课题组在充分调研实际研究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充分论证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在充分学习实施课题深入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把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从最初的接近到现在的走进,对高中文言虚词学习对策的研究,每一步坚实而有力,体现在教师轻松教和学生快乐学的转变上。应该说,本阶段的研究很有成效,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整体情况。

1、在调研、总结、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及措施,并能够针对性地实施,保证课题的质量和实效。

2、加强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力度,对我校高中学生文言虚词的学习有深入地了解,并通过培训、邀请专家论证等方式掌握一定研究策略,确保研究的方向、力度。

3、加强调研,通过问卷等形式取得学生学习和教师教授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真实情况分析、综合,形成新的意向,进一步调整、完善方案。

4、以课堂实验为主,成功开设精心准备的研讨课,在过程中注重分析,初步形成案例,使得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文言虚词学习目的的兴趣指导。

70%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学习态度表现为一般,他们认为文言文的学习从来就是为了通过考试的。实际学习中,80%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也相对较差,这些都无形中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越来越狭窄。在恶性循环下,学生既无法对课本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也难于主动将已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对文言学习的厌倦、疲惫与排斥。

1、积极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方法的多样性,带给了课堂活跃的气息。以《游褒禅山记》的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式,以便学生加深对文段内容的印象。因为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对文章能够有较多的接触与认识,从而有利于后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地学习。

2、对话式的授课方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学方法上,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予以反对。他认为这种方法不符合儿童的天性。在他看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即“运动的`中心”。他认为对话的方式,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课堂中注意“对话”形式的灵活运用,将对推动文本的理解。

3、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随着现在教学设施的完善,多媒体已经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载体。

比如,在讲解《鸿门宴》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鸿门宴》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对文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解《滕王阁序》时,可以让学生享有一段视觉冲击后,对文本描写的景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瑰丽,以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节奏之和谐形成一个整体的感知。因为声响的结合,使得文章内容极富渲染力,让课堂中的知识点可以在不同的形式中得到强调。如果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的理解,那么其中的文言虚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毕竟根据具体语境是理解虚词最好的方式。

(三)文言虚词学习途径与方式。

1、培养语感,虚词的学习也不例外。

2、阅读指导要得法,注意言文结合。

3、教师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课题实施三大原则。

主动性原则: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在教师指导下建立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体验性原则: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获取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对文言虚词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投入教学活动,去体验和感受古文中所蕴涵的情感,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强烈的认知兴趣和学习愿望。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学习基础给予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策略。

1、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虚词的学习兴趣。

2、探讨出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与方式。

3、认真对待文言虚词教学中的得与失。

5、课题研究论文已撰写完成,目前在修改之中。

课题阶段的工作总结

本学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新课程标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半年来,我在高一两个班的历史教学中,为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为尽可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继续学习研究新课标,为课题研究服务。因教育观念转变得还不够彻底,新旧观念交织在一起,时新时旧,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并以此作为新的研究方向。为此,除反复学习《走进新课程》、《新课标解读》、《实践新课程实录》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你行,你一定行》《情商教育》《中学生心理变化》等心理方面的书籍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和座谈,并作了大量的学习笔记,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尤其重视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每节课备课时,必先研究课标,不仅明确了教学目的,还与旧课标相比较,看有哪些变化和不同,以便更好的落实新课标。上完课之后,我还要再看课标,看看这节课对课标的落实情况怎样,比如是否教学目的都落实了,或者还有那些不足,等等。我通过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和研究,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尽可能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放弃任何一次到外面学习、听课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其次,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落实新课标。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疑难而学生又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不但使学生搞清了困扰他们的历史困惑,从中也懂得学习的过程需要大胆质疑,开动脑筋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有所作为。

(2)给学生信心,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燥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3)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本学期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总结性文章。

(4)应试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并将优秀习作在各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5)开展课外辅导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历史人物访谈;历史资料收集册;历史专题交流;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社会生活情况调查。尤其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

第三,加强集体备课。

我们高一备课组有三位老师,对于高一而言,我们都是新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是加强备课组活动,明确课标要求、讨论教学重难点、教法等。随时随地地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二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三是一些课利用课件教学,补充史料,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对月考、期中考这些大型考试,备课组专门制定出复习方案,明确复习范围、制定复习计划、整理复习提纲,督促学生复习。从期中考试中我看到了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即在抓高一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和适应解题,由此,下一阶段我们主要是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大方向上,加强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和融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战中的解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总体应试能力,为学生走向高年级做好坚实的准备。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态度上,我们做的工作还不够。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5、提高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

6、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学情采取妥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

一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立足过去、展望未来,20xx年度将有更为艰巨的工作在等待着我们。

课题阶段工作总结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我的《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正是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20xx年9月开始,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问卷调查法,边实践边研究,逐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从不同班级实际出发,课题组成员各自制订每个阶段的实施计划,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做好阶段小结,定时交流研讨。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课改经验,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在课题实施中,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转变成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亲身感受学生隐藏着的巨大潜能,充分认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性。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方式与态度上,也向尊重学生差异、符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变为一位“组织者”和“合作者”。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巩固下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高年级学生的父母会提起自己的孩子学习习惯差,这主要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造成的。我们常常会说习惯成自然,如果在低年级学生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将对他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个时期,经常地、具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就能起到促进发展作用。因此,在小学低段,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那么在中高段,学生才能有更高的发展,继而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力量源泉。

(一)改变呈现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变化来源于观念的变革。

课题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帮助数学老师更新教育观念,让教师积极主动地“介入”到课题的研究中,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自身也获得了发展。课堂教学时,教师改变了以往的授课方式。

经过半年多的课题研究,现在教师已经基本有了自己的授课方式,讲授新课时,大多按照“学生进入问题情景学生独立思考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归纳学习收获”的过程出现,同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方式的多样化。我们惊喜地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有了亲身体验,那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了很高的学习热情,不但自己积极思考,还能与同伴合作,相互帮助。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已是渗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没有把课题研究流于形式,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所做的已经不是表面上的只注重形式,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教师能站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让学生重新审视在课堂上的“探究学习”,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同时,在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二)活动方式改变,由个体走向合作。

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目的在于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内部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深度思维的表现。由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存在差异,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也不同。同样的要求,活动的能力不同,活动的质量也不同,活动的质量也是因人而异。《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单个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明确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通过本课题与《新课标》的整合,教师们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活动运行的方式由个体走向合作具有以下优越性:

1.节省活动的材料;。

2.节省活动的间;。

3.可以发挥“小能人”的作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共同学习;

4.学生能够多项交流;。

5.易于教师组织和管理;。

6.易于对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由于活动方式的改变,帮助学生加强了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合理竞争,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逐渐使学生形成数学特有的思想和方法,并且能够通过数学问题的引发对其他问题的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规范研究制度,保证课题有效进行。

为了保证《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综合以往课题经验的基础,进一步规范了课题研究的制度。课题组建立、健全备课制度,分为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形式;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认真写好教案;课题组的实验教师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实验教师要对备课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小结,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建立起本实验课题的备课库,提高实验的层次。我们为实验教师搭台,组织实验教师每学期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示课题的实验成果;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每学期开展一次数学学习成果的展示,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一观点早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过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知其所以然,为了促进理解或掌握结论。而探究性学习对过程的关注,就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结论,还在于过程的本身。为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了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任务驱动的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观察、分析、实验、尝试、纠错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的质疑问难、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意识和思维策略也促进了他们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3、学会合作与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使课堂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学习社区,特别是当采用小组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之后,就更为直接地提供了一个群体互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了倾听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发扬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探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课改经验,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实现师生关系的转换。在课题实施中,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了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中心、学生探究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让位于平等的、互相尊重、相互负责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实现了由原来的课堂“主人”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五、课题实验中的困惑。

1、自从课题成立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课题研究进展有些滞后,实验老师也有困惑,课题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所有这些教与学的方法,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比较,教师面临着更为巨大的、艰辛的劳动,而且目前教学时间上与原来没有变化,使教师觉得时间不够用。

2、本课题的研究强调过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目标,但也有可能造成短期内学生成绩的下降,这样,来自社会、家长的压力,将对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进入了研究阶段,并对前一段时间的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再实践。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所有成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将继续搞好课题研究工作,使这一课题圆满结题。

小学课题阶段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在九月份的课题组活动中,我们学习了20xx—20xx学年度“构建小学绿色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总课题组研究计划,讨论制订了本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明确了本期的阶段研究目标,本期每次活动的具体安排及每次活动的负责人等。对期末将收集的资料做出了安排。明确本阶段的重点是围绕文言文教学精心打造一节研究课,初步确定运用网页形式规范整理课题资料、展示课题成果,进一步完善课题博客。

在十月份,我们重点开展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研究。围绕《伯牙绝弦》一课展开研讨,并由刘俊老师执教为巴南区小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提供了研讨课现场。刘老师的.教学,以情为脉,多元化的读,带领学生逐层推进,品位体会,熟读成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效果非常好。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十一月,我们组织教师们展开研讨,针对文言文、略读课文和习作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提炼。并收集了每位参研教师的个人简介、获奖情况、经典案例、论文等资料。初步建立起课题网页。本课题组教师刘俊、刘伯荣、龚利、罗天琼参加了鱼洞四小“精彩二十分微格教学赛课暨绿色课堂研讨”活动。教师们以新颖的设计、扎实的基本功、充满情趣的课堂,赢得听课评委、教师的好评,分别取得了一、二等奖的佳绩。

十二月,我们进行了半期总结,完善了课题网页和课题博客。在学校的半期交流评比中,我组获得了高分,被评为一等奖。

最后一个月,我们总结了本期的研究情况,收集整理了本期研究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课题网页和课题博客,并思考如何展开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通过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调研,我们了解到现在中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兴趣不高,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教师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在本阶段进行了深入地实施探究。本阶段我们主要采取了分组实验的形式,开展了多项活动,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尝试,经过努力,现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次我们主要是对七年级的四个班进行了分组实验,其中七(1)班和七(2)班是实验班,七(3)班和七(4)班是非实验班,根据课题组研究的方案分别对七(1)班和七(2)班进行了实验教学,而七(3)班和七(4)班仍然保持原来的教学模式。为了验证课题研究成效,本阶段我们组织了多次测试,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测试结果又认真细致分析,进行了横向和纵向比较,了解情况,及时整改。第一次测验主要是摸底考试,摸清七年级这四个班学生的生物成绩,通过测验我们发现四个班的及格率普遍偏低,在10%到20%之间,四个班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二次测验我们发现七(1)班和七(2)班的及格率分别达到了55%和50%,而七(3)班和七(4)班得及格率分别为22%和25%,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其实是有原因的;在第一次测验结束后到本次测验开始前我们对四个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方法对七(1)班和七(2)班两个实验班进行教学:

1、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

我们主要开展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校园花卉植物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活动,通过把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用的到,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还能够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的好习惯,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2、进行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观察种子的结构》等案例都是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通过实验教学,观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节目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3、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他们就愿意更多的去接触生物这门学科!

在上《血液循环》人体循环系统的结构”时,应用计算机教学,就能直观地将人体的血液循环(体循环、肺循环)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足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上《植物开花和结果》时通过录像:呈现多种花展开的过程(再次创设情境),随后又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思考的问题:(1)开花的概念,(2)花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知道了花各部分的结构功能之后,学生就动手观察事先准备好的百合花的结构。很快地学生就《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掌握了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在上系统》时,利用了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多彩缤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如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比如上《病毒》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可以把眼睛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不至于上课不知所云!

4、课堂上,我们通过创造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研究问题;

上课时我们通过有效的提问创造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再渐渐的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知识海洋中,让学生陶醉其中,培养其学习生物的兴趣!

5、对实验班学生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可以把知识系统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我们生物这门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探知的欲望。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组织了第三次测验!这次测验七(1)班和七(2)班的及格率分别为79.5%和81.4%;而七(3)班和七(4)班的及格率分别为26.1%和29.2%,可以看出实验班已经明显领先于非实验班!但是总体来看,每个班级的及格率都有所上升,但是只有两个实验班的上升是明显的,说明了我们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三次测试,我们从横向比较来看:在没有进行差别教学时,四个年级的起点都较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差别教学后,实验班的成绩逐渐的超过非实验班,并且最终取得了明显的差异;从纵向比较来看,各个班级在三次测试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实验班的提升非常明显,平均及格率由开始的11%达到最终的80.5%,而非实验班的提升就不怎么明显,平均及格率仅由12%提升到27.5%。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一年多辛勤工作,这一课题的研究收效显著。为了能让这一成果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召开了课题成果推介座谈会,全校生物学科教师分享了我们的成果和喜悦。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只要我们贯穿新课标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变革生物教学方法、实施生物素质教育、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让学生融入自然,回归社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兴趣,改变现在的初中生物学的尴尬地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开学伊始,组建并完善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组长为副组长,本校部分数学教师参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细化了研究工作项目,全体成员各负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则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搜集、书藉整理、专家咨询、集体交流评析等。学习形式为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每周两次个人学习,做到有学习有笔记;每周一次集体学习,由教研组长主持,汇报个人学习情况,并由集体评议总结出有较强实效性的知识,以供大家共同参考学习。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基于理论,认识提问。

我们学习了理论知识,明确了什么是提问和课堂提问?

1、提问:从广义上讲,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语句,也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他人产生心智活动并做出回答反应的刺激都是提问。

2、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

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十分重要,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二)找准根源,把握方向。

我们了解到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无时间提问,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认识价值,转变观念。

课堂提问做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

1、激发学生学习。

学生注意力涣散时,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往往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学习受阻时,教师提问点拨,因势利导,他们会重新振奋起来,继续探究;设计适当的问题,给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往往能帮助其找回失去的信心。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是一种交流,不仅是个认知过程,也渗透了情感成份。因此,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融洽师生感情,从而更好地推动学习,有极大的益处。

2、启发学生思维。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会不全面,遗漏某些条件,得出片面结论;或者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善于循序渐进,全面把握住要点。如果教师能不断启发,追问、质疑、概括、小结;那么,学生就会比较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且培养了能力。

3、获取反馈信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映出的思维受阻、歧义、遗漏等一些问题,较之从作业、测试则更为及时明显的反馈给教师学生学的信息。课堂提问是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课堂上教师发问和学生的答问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应该说课堂提问在当前的教学方式下,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教师要将其作为基本功来练,作为艺术来追求。

(四)学习策略,指导实践。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问次数要少而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科学知识的关键,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出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细小繁琐,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性,以达到“精问”的目的。

2、提问难易要适度。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难度的控制既要考虑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非字面上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不超出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与探索能得以解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

3、提问要切中要害。教师要根据具体知识的性质和特点,在适当的'环节设计问题。教师还要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情况随机应变,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考。一是课堂铺垫环节。课堂铺垫引入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又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二是新授环节的问题。新授阶段,所提问题要求联系紧密,启发性强,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透彻理解新知。三是巩固环节的问题。在巩固阶段启发性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要体现出:是数学问题,具有数学味,体现着具体的数学思想;能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质,统率教材的基本内容;能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学的展开;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能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能体现数学的科学精神。

在本阶段,我们本着运用策略,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们不仅要提问,而且还要会提问?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提出来,学生的兴趣会不一样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是否真正做到了“精问”。真正体现了提问的策略之一:少而精。

我们课堂教学中欣赏大气的问题,强调问题的开放性与思维深度。但也要适度,我们面临的毕竟是小学生。问题过大、过深,不符合学生的学情,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不利于学生思维激情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问题“大”和“小”的关系。

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设计出一系列的、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依据对当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提问,启发他们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提问切入点无疑是切中了要害。如在五年级的张守华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她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平行四边形,向学生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答不上来。这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渴求了解大平行四边形面积比小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很自然地引出新课。这样的提问切入点正是切中要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新知的学习起到了很有利的作用。

通过学习研究,以及课堂的实践证明,无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就是要提高我们提问的技术,最好做到提问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提问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具生命力!

(一)取得的成绩。

1、我校的数学教师通过本次《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都开始积极地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敢想、敢回答的良好课堂氛围,真正认识了课堂提问,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学到了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并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撰写了多篇教学反思、案例分析、教学论文。如《统计提问数量,反思课堂提问》、《由课堂提问引发的思考》、《课堂中的问与答》、《我们的课堂提问研究》等。

2、学生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的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学习,我们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提问指向不集中。例如,“锐角和直角各是多少度?”它的答案有无穷个。诸如此类的问题显然是不科学的,指向不集中,导致学生概念模糊、思维混乱,所以很难达到提问的目的。

2、提问不够全面,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课堂提问,应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即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程度为依据,争取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问题的层次性。而我们的课堂提问还不够全面,仍存在问题,要么,以个别思维敏捷、理解较快的尖子生为提问的出发点;要么,以部分后进生为依托,问题缺乏弹性过于基础。这样,致使教学效果形成个别学生超前、大部分学生滞后的局面,以及学生的应答率不高,气氛不活跃,大部分学生没有思维的增量发展。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做到“请进来,走出去”。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定期进行空中课堂的学习,并请进专家为我们进行理论指导,走出学校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学习外面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3、建立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实施意趣教学,构建绿色课堂”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在九月份的`课题组活动中,我们学习了20__-20xx学年度“构建小学绿色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总课题组研究计划,讨论制订了本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明确了本期的阶段研究目标,本期每次活动的具体安排及每次活动的负责人等。对期末将收集的资料做出了安排。明确本阶段的重点是围绕文言文教学精心打造一节研究课,初步确定运用网页形式规范整理课题资料、展示课题成果,进一步完善课题博客。

在十月份,我们重点开展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研究。围绕《伯牙绝弦》一课展开研讨,并由刘俊老师执教为巴南区小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提供了研讨课现场。刘老师的教学,以情为脉,多元化的读,带领学生逐层推进,品位体会,熟读成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效果非常好。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十一月,我们组织教师们展开研讨,针对文言文、略读课文和习作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提炼。并收集了每位参研教师的个人简介、获奖情况、经典案例、论文等资料。初步建立起课题网页。本课题组教师刘俊、刘伯荣、龚利、罗天琼参加了鱼洞四小“精彩二十分微格教学赛课暨绿色课堂研讨”活动。教师们以新颖的设计、扎实的基本功、充满情趣的课堂,赢得听课评委、教师的好评,分别取得了一、二等奖的佳绩。

十二月,我们进行了半期总结,完善了课题网页和课题博客。在学校的半期交流评比中,我组获得了高分,被评为一等奖。

最后一个月,我们总结了本期的研究情况,收集整理了本期研究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课题网页和课题博客,并思考如何展开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小学课题阶段研究工作总结

在九月份的课题组活动中,我们学习了-“构建小学绿色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总课题组研究计划,讨论制订了本课题的阶段研究计划。明确了本期的阶段研究目标,本期每次活动的具体安排及每次活动的负责人等。对期末将收集的资料做出了安排。明确本阶段的重点是围绕文言文教学精心打造一节研究课,初步确定运用网页形式规范整理课题资料、展示课题成果,进一步完善课题博客。

总结。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效果非常好。得到了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十一月,我们组织教师们展开研讨,针对文言文、略读课文和习作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提炼。并收集了每位参研教师的个人简介、获奖情况、经典案例、论文等资料。初步建立起课题网页。本课题组教师刘俊、刘伯荣、龚利、罗天琼参加了鱼洞四小“精彩二十分微格教学赛课暨绿色课堂研讨”活动。教师们以新颖的'设计、扎实的基本功、充满情趣的课堂,赢得听课评委、教师的好评,分别取得了一、二等奖的佳绩。

十二月,我们进行了半期总结,完善了课题网页和课题博客。在学校的半期交流评比中,我组获得了高分,被评为一等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