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治授课教案范文(13篇)

时间:2023-11-27 18:21:31 作者:JQ文豪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项工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特别整理了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教案

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2.能力目标。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

投影仪。

【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洋快餐吗?你都知道哪些洋快餐品牌?(学生回答)可是,你们知道麦当劳下跪广告吗?下面我们一起播放这段视频。问题:

1、看了麦当劳的“下跪广告”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2、为什么我们对麦当劳“下跪广告”的反应会如此强烈?(学生回答)。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果不了解一个民族,有时容易带来一些不愉快。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自主探究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学生交流: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学生活动:

老师播放威海一中学校宣传片,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化环境的认识。

觉悟提升:不但要知道文化环境的'好,更主要的是有一种理想,将来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乡更美,这样才不辜负社会和亲人对自己的期待。

自主探究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第一,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级或阶层。

b、影响因素: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

c、交往方式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围绕几个不同和原因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

第二,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学生活动:请例举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典型事例。

多媒体显示“资料卡”

一、中医刮痧的作用和部分简单的操作手法。

二、介绍电影《刮痧》(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

学生活动:

此材料中是如何体现中西方文化在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中的区别?

对此事例,你有何感悟?

老师总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人的影响也有差异。要学会求同存异。

问题探究:阅读课本p15材料并思考和交流:

材料一表明交往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含蓄婉转,西方人直接爽快。

材料二表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将姓名放在前,表示对父母及先人的尊重。

材料三既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写信)又属于思维方式(写地址)的差异。

自主探究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学生交流: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影响深远持久。

情感空间:既然文化对人有如此影响,我们中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文化?说出你的理由。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一般不是有形、强制的,而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这种影响一经形成,便很难抹去,对人的终身发展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在平日里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高警惕,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熏陶,抵御不良文化的影响,使自己朝着正确的人生之路奋然前行!

【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讲授30分钟,练习加小结10分钟。

【课堂练习】见课件。

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归纳这节课的结构。

初中政治教案

通过学习,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及其产生的过程产生,了解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表现。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封建国家实现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农民阶级的工具,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能力目标。

1、利用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的能力。

2、通过教材中所给材料与小栏目,结合"自读自悟"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3、在全面分析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辨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4、注重"自读自悟"教学环节,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思想认识目标。

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中核心的体现,因此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几点:通过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对比,来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注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形成;重视分析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阐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为主线,引入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表、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前一课内容(展示投影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或补充)。

投影片:

1、奴隶及奴隶主的产生。

2、阶级的含义以及阶级的产生。

3、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

4、国家的产生及其本质。

5、奴隶制的建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6、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7、文字出现的意义。

8、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原因、意义。

9、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0、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自读自悟。

要点提示:(展示投影片)。

1、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过程。

2、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标志。

3、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因、表现。

4、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

5、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6、封建制国家的本质。

7、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8、封建制国家的统治(政治、经济)。

9、封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和主要矛盾。

10、封建制度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讨论题)。

自读要求:找出要点并在书本上做好标记;发现问题,做好提问的准备。

(开始自读,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三、讲析释疑一课三框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一)封建制度的确立。

--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不愿意劳动,你是奴隶主,你会怎样对待奴隶?(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隶农制。

2、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产生过程:(课本p13)。

4、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标志。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标志:封建制国家的建立(简述过程)。

(二)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社会生产力为什么会发展?有那些表现?(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原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农民地位和处境比奴隶有了很大改善--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能够比较自主地安排生产劳动。因此,农民积极性要比奴隶高。

2、表现:冶铁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行会的产生;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三)残暴的封建剥削和封建统治。

--讨论:封建地主阶级是怎样封建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封建剥削: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结合课本小字文)。

2)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发财农民受苦的总根子)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但地主阶级不从事劳动,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向地主租种土地。这样,农民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因此,封建土地所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3)封建制国家的本质: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农民的工具(结合"阶级矛盾"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是地主发财农民受苦的总根子"、"奴隶制国家的本质"说明)。

4)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地主阶级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地主阶级通过征收等形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结合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加以说明)。

2、封建制国家的统治。

1)君主专制统治;(结合影片相关事例加以说明)。

2)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度;(以上以书本内容为例)。

3)从精神上统治劳动人民。

(以《祥林嫂》为例)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利用宗教迷信、封建道德、宗族观念等给农民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束缚劳动人民的思想,让人民老老实实地服从封建统治。

(四)封建社会的没落。

要点: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看待农民起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2、怎样看待农民起义:积极性:动摇封建统治,推动生产的发展;不足:农民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不可能推翻封建社会。(以李自成等为例)。

3、促进封建社会瓦解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引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等概念);形式: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关系;意义:适应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四、小结归纳:

1、讨论题:封建制度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可引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展示:(小黑板)。

初中政治教案

分析“公平”“效益”何者优先,让学生阅读三中全会公报中有关内容,用首先将用蛋糕大小还是讨论如何分得公平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何者优先问题(理论性太强的问题学生难以理解,通俗地讲解不适是一种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开头一个家庭成员的不同收入性质(可惜下课了,时间没有了)。

初三政治教案

政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你知道如何写一篇政治教案?它能够帮助政治老师提升教学质量。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三政治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素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处理:设问:贝多芬一生遭遇哪些挫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效果:通过榜样教学,感受贝多芬战胜重大挫折的坚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自己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宝贵品质。

2、讲授新课。

(1)、培养高尚的志趣。

素材:贝多芬一生遭遇的重大挫折。

处理:学生找出支撑贝多芬战胜挫折的原因。(师归纳:兴趣、志向)并引导学生讲出做自己喜欢、自己追求的事再苦也觉甜的经历。

效果:认识到培养高尚的志趣,从心理上给了我们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2)、正确认识挫折。

素材:周南中学身患癌症的高考学生颜艳录像(5分钟)。

处理:颜艳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挫折?(病魔、贫困、高考的压力)。

活动设计:《实话实说》栏目现场采访。

道具:一个无线话筒,一台学生自制的'摄像机(材料:纸盒)。

处理:设计平时在学习生活常遇到易产生挫折感的典型事例。请学生做小记者采访(采访6个同学),一个同学扛摄像机。最后教师灵活归纳。

效果:让学生深层次的领悟,正确认识挫折是战胜挫折的前提条件。同时正确认识挫折又需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3)、敢为天下先。

活动设计一:试一试:把鸡蛋竖起来。

处理:多媒体打出画面示意,让几个学生亲自试一试,想办法把鸡蛋竖起来。教师进行赏识教育。

效果:让学生体会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敢为天下先,敢有奇思妙想,这也是战胜挫折的重要手段。

活动设计二:议一议:把木梳卖给和尚有可能吗?

处理:打出直观的画面,以讨论的方式,为如何把木梳卖给和尚想出招数。鼓励学生有奇思妙想。教师在此活动中赏识教育与层层启发式教育相结合。鼓励创新意识。(讨论3分钟)。

效果:让学生领略到合作、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走出困境、解决难题既需要毅力,也需要智慧,需要有创新精神。

三、结课。

人生中总会遭遇挫折,能不能战胜挫折关键在于有没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找到正确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面对挫折能从容应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从而珍爱自己的生命,不轻率地否定自己。

教学重点。

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

教学难点。

认识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

一、小活动:《我说你猜》。

请一名学生背对屏幕,根据同学的提示,猜出屏幕上所展示的图片内容。

其他学生看到屏幕上的图片,用语言提示,帮助同学猜出屏幕上所展示的图片内容。看看谁能够快速地、准确地帮助同学猜出来。

提问:要想帮助同学快速而且准确地猜出图片,你在提示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想把握一个事物,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点。的确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正如两句哲学味道很浓的名言所表达的意思那样,“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等你们将来学习哲学的时候会有更深入的研究。

正因为这许多不同的事物、各种各样的生命,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带给我们无限的欢愉。这一点,我们在前两节课已经有深刻的体会,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去体会的是,在这所有的生命中,有一种最为独特的生命,就是人。

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投影)。

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首先需要把视角放到世界之外,审视一下人类这个群体,看看人类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独特性。

提问:你觉得人类区别于其它生命的特点有哪些?

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类的智慧。

人类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其它生命,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飞翔在蓝天,也不能像鱼儿那样悠闲地在水中漫游,人不如猎豹跑得快,不如狗鼻子灵,不如蚂蚁能举重……,但人类有智慧,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但拥有了其他生命的一些功能,甚至于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其他生命。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活动分享人类的智慧。

小活动:说说人类的智慧(投影)。

提问:说说人类利用智慧弥补自身不足,为人类以及世界服务的事例。

通过刚才这个活动,的确让我们体会到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智慧,这也让我们深深感到能够做人是多么的幸运和自豪。

让我们再把视角放回到我们自身,因为在所有人的生命群体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最独特的,让我们一起审视我们各自生命的独特性。

小活动:画出自己的生命线(投影)。

在成长记录本上画出自己的生命线:(给三分钟)。

生命的起点:自己的生日。

生命中最独特的一点:有生以来对于自己最特别的一个日子,或者自己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是对于自己最特别的日子,说说为什么这个日子对于自己来说是特别的。

生命的终点:自己希望活到的年龄,说说为什么希望活到这个年龄,并说说希望在自己生命终点的时候处在怎样一个状态。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叙述,在生命的起点、生命过程中以及生命的终点的确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提问:说说有哪几个环节的独特性是我们自己可以掌控的?

除了生命的`起点我们无法掌控外,其他的每一天我们都可以赋予它独特性。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自己的眼中,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投影)。

例句:我……,所以,我是独一无二的。

在别人的眼中,我们是“独一无二”的。

例句:他(她)……,所以,他(她)是独一无二的。

提问: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生命?

我们生命的独特性有些是外在的,有些是内在的。要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每一天,我们更多地该把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内涵上,让我们独特美好的品德、才智为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世界增添色彩。而且,正因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释放自己的特性,活出自己的滋味。

认知目标。

知道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培养,初步掌握锻炼良好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锻炼方法,找出自己在道德品格或心理品质方面的强项和弱项,并提出转化弱项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自己在道德品格和心理品质方面进行锻炼的必要性以及锻炼的重点所在。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分析。

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质锻炼的教育,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知道该如何去践行,因此"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掌握锻炼的方法"作为导行的两个方面,一起构成本框的教学重点。因这两个要点下面又各有若干分要点,内容比较多,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一要点下各选择1~2个分要点,把它们作为重点中的重点,从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和时间上都予以充分考虑,以提高导行的实效。

二、教学难点分析:教学形式的选择。

本框的教学内容虽多但不深,内容本身基本上无难点,但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本框教学掌握心理品质锻炼的一些很具体的方法,并能有初步体验,教师的导行活动的质量至为关键,因此,难点在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设计上。

三、教法建议:

1、将相近内容合并处理。

本框内容比较丰富,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把握,既有教学活动重点,又顾及到各教学要点的到位。为了解决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教师可将有的内容重新处理一下,使相近内容合并,以节省时间。比如,"掌握锻炼的方法"下面第一点和第二点就可合并为"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第三点和第四点可合并在"让美育陶冶心理品质"里,因为大自然的美本身也是进行美育的一个内容。

2、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把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外的活动指导结合起来,以延伸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育作用。比如,可以举办一期主题墙报(黑报报):"书籍是我们的朋友--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可以搞一次"美育活动小汇展",展览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小工艺品、船模、航模等作品,还可以组织一次"秋天,让我们去远足"的秋游活动,等等,每种活动都有意识地突出心理品质锻炼的主旨。这些活动应由政治教师统盘计划,具体实施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作用,并争取班主任老师的配合。

3、充分利用小栏目。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栏目所提供的活动建议,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再设计几个费时不多、能紧扣教学内容的小活动,使教师的精讲同学生的议、评、做等活动有机穿插,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的内在质量。

4、关于活动课的处理。

对教材提供的活动页的内容,教师在活动方式上,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具体条件有更切合实际的设计,甚至对活动的内容本身也可以有更好的创意。所有的设计和创意都应遵循同一宗旨,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化教育效果。并从观念上认识到活动页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不是课外作业。

教学设计示例。

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复习提问]。

(1)健康包括哪两方面?

(2)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有何意义?

[导入新课]。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益,而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在成长有害。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然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天生的,除了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之外,它更是个人锻炼的结果。锻炼心理品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它可使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它可使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同学继续保持和一进步提高。那和如何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板书)。

(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板书)。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这句话不全面。心理学家认为,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自己,这是普遍的情况,只是不同的人不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不完全了解自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高估价自己。这种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产生嫉妒心理,因而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易出现心情沮丧、牢_满腹而导致身心疾病。二是过低估价自己。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有羞怯、畏缩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暗示。长期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

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准;才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接纳自己,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做无谓的自责;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并不断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客观地、正确地了解自己呢?

1通过比较来了解。(板书)。

(活动:当一个同学病了,你会对他采取什么态度?请每个同学结合自己平时的情况真实描述一下。)。

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有各种态度。我们在情感、人际交往上各有特点。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上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别人,并将自己的行为、心理感受与别人进行比较,从事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比较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比较时不要味以已之长比比因素,在可比因素中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平时还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

2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板书)。

(活动:与同桌同学互相评价对方的某些心理特征。)。

同学们各自看一看:同学对你的评价一致吗,哪些比较符合你的情况,哪些评价使你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人常说"旁观者清",这就告诉我们旁观者比较容易客观地看待别人,这比自己带着某种看自己要准确得多。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听别的评价,结合自己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像照镜子一样更多更科学地了解自己。

3通过心理水平测试了解。(板书)。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以及时间、空间、运动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而且不断地尝试着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根据实际的需要科学家们还编制出有关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种量表。通过使用心理量表进行测试可粗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使用此种方法快捷、简便。我们在教学中会采用此种方法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

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来锻炼心理品质。

(二).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板书)1多读好书,优化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每人写出三条读书的益处。写完后交流。)。

书用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生活,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去感染、鼓舞和教育人。书给我们知识,书给我们力量,书给我们享受,书与我们的心灵相通,激励人们树立进取精神。读书使人受益匪浅。在读书中要注?quot;广读书、读好书、记笔记"等。

2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板书)。

我们是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家庭,不了解社会。只有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活动,扩展视野,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参加社会活动中,会更多地感受到社会中的"真、善、美",也会更痛恨"假、恶、丑",心理承受能力会增强。所以要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

3参加美育活动,陶冶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同学思考问题:"音乐、美术、书法、棋类、体育等活动,你最喜欢哪种?它对陶冶性情起什么作用?")。

这些活动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可以修身养性,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今后我们要多参加美育活动,塑造健康的心理。

4经常亲近大自然,有益心理健康。(板书)。

走进大自然,使自己与其融为一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博大、有序、神奇和多彩。大自然使人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情绪放松,精神振奋。在大自然中还常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在锻炼心理品质的时候,努力去亲近它,效果奇特。在生活中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让大自然更加绚丽多彩。

(活动:可观看风景画展,尤其是油画展,或者看有关风景胜地的录像片,看后谈感受。)。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人锻炼心理品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心理品质。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方法有比较法、他人评价法、心理测试法。锻炼心理品质是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目的。锻炼心理品质的途径有读好书、参加社会活动、美育活动、亲近大自然等。每个人可针对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锻炼自己心理品质,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课后复习。

(1)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方法?你用过哪些?感受如何?

(2)锻炼心理品质有哪些方法?你常用哪种方法?对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什么作用?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自我测试。测试之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分组讨论(6-8人为一组,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搭配)。

讨论内容:如何取长补短,发挥个人的性格优势,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每个同学提交一份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计划。

自我测试社交能力自测表。

下面是一份社交能力自测表,共30道题,你可按照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打分。凡符合者打2分,基本符合者打1分,难于判断者打0分,基本不符合者打-1分,完全不符合者打-2分,最后统计总得分。

(1)我上朋友家做客,首先要问有没有不熟悉的人也出席,如有,我的热情就明显下降。

(2)我看见陌生人常常觉得无话可说。

(3)在陌生的异性面前,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4)我不喜欢在大庭广众面前讲话。

(5)我的文字表达能力远比口头表达能力强。

(6)在公众场合讲话,我不敢看听众的眼睛。

(7)我不喜欢广交朋友。

(8)我的要好朋友很少。

(9)我只喜欢与我谈得拢的人接近。

(10)到一个新环境,我可以接连几天不讲话。

(11)如果没有熟人在场,我感到很难找到彼此交谈的话题。

(12)如果要在"主持会议"与"做会议记录"这两项工作中挑一样,我肯定是挑选后者。

(l3)参加一次新的集会,我结识不了多少人。

(14)用从请求我帮助而我无法满足对方要求时,我常感到难以处理。

(15)不是万不得已时,我决不求助于人,这倒不是我个性好强,而是感到很难对人开口。

(16)我很少主动到同学、朋友家串门。

(17)我不喜欢和别人聊天。

(18)领导、老师在场时,我讲话特别紧张。

(19)我不善于说服人,尽管有时我觉得很有道理。

(20)有人对我不友好时,我常常找不到适当的对策。

(21)我同别人的友谊发展,多数是别人采取主动态度。

(22)我不知道怎样同嫉妒我的人相处。

(23)我最怕在社交场合中碰到令人尴尬的事情。

(24)我不善于赞美别人,感到很难把话说得自然、亲切。

(25)别人话中带刺掖我,除了生气外,我别无他法。

(26)我最怕做接待工作,同陌生人打交道。

(27)参加集会,我总是坐在熟人旁边。

(28)我的朋友都是同我年龄相仿的。

(29)我几乎没有异性朋友。

(30)我不喜欢与地位比我高的人交往,我感到这种交往很约束、很不自由。

如果你的得分在30分以上,那么应该承认。你的社交能力是相当差的;如果你的得分在0-30分之间,说明你的社交能力较差;如果你的得分在-20-0分之间,意味着你的社交能力可以;得分低于-20分,那么祝贺你,你是一个比较善于交往的人。

政治教案设计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重点探讨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根据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轨迹,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基础上,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社会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需要关爱。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关爱社会的实践能力。自主反思责任,自觉承担责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验承担责任的快乐,树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人生追求。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维护国家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自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因为学生虽然对“责任”有所耳闻,但对责任心、责任感还没有明确认识。部分学生故意逃避责任。表现之一是自我中心意识过重,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凡事以我为中心,遇事讲索取,讲实际,服务奉献意识不足。只顾个人利益,不他人利益。二是公德纪律意识淡化,角色责任意识弱化。一些学生厌学,逃课,作弊,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破坏公物,迷恋网吧等,屡教不改。三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有些学生对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不感兴趣,有利的就上,无利的就让。认为理想是远的,信念是空的,金钱是实的。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同学、老师、家长和社会,认为父母不关心,机会不均等,社会不公平。因此,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方面采用了以下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要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通过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师生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对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感悟得出,用自己的话概括小结,避免老师说教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发学生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深圳歌手丛飞救助失学的事迹家喻户晓,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此材料新颖典型。我用大屏幕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丛飞为什么会感动中国?通过此材料和问题引入本节课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对承担社会的责任形成初步认识。

2.新课教学。

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材讲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维护祖国尊严,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和自觉参加公益活动。如何把这些要求讲清楚,使学生知行统一,我的总体做法是:。

讲(事例案例)――谈(体会打算)――读(要求)。

形成初步深化理解强化理解。

印象提高觉悟促使践行。

上课前几天,我布置了要求学生自学课文,收集与课本有关的材料和事例并熟记,准备课上交流。事例讲述后,还要学生认识和体会他们是怎样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这些承担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必须通过反复读记,才能加深印象,形成自己的觉悟。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书体会。

依据老师要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和体会教学中的道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具体讲述我的教学过程。

(1)爱国责任――维护祖国尊严。

首先,学生阅读,分组讨论23页的材料及问题,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接着学生讲述自己搜集的维护国家尊严的事例。其中,一位同学讲到了赵薇在长沙街头穿日本军旗装,被群众泼大粪的故事。一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情绪就调动起来了,议论纷纷。这位群众确实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能自觉地由破坏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但行使方式欠妥。经验告诉我,要抓住时机,利用好课堂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进行法制教育。

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我扮演长沙晚报的记者,一位女生扮演赵薇,一位男生扮演泼粪的群众,其他同学扮演旁观者。我对他们分别采访。

我问赵薇:你做为公众人物,穿日本军旗装合适吗?为什么?

问泼粪群众:你为什么要将粪水泼在赵薇身上?

问旁观者:你怎么评价赵和那位群众的行为?

通过此活动,学生们认识了维护国家尊严重要,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也重要。在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我观察,学生对此活动设计得很满意,达到了设计目的。后来,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师生互动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这些材料和事例,归纳应怎样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最后,男生齐读23页的第一段,即“怎样维护祖国尊严”。

(2)分忧责任――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

首先,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这方面的事例,边讲边谈体会。讲的很生动是三峡移民、抗洪救灾、周恩来等为国分忧的故事。

接着,我又展示了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和学生共同感受焦裕禄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高尚品质。

仅仅知道别人为国分忧、勇挑重担是不够的,重要是形成自己的思想觉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我们还小,不能也不必要为国分忧的错误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辩论:我们青少年能不能为国分忧。虽然辩论的水平不高,但目的达到了。通过辩论,学生们澄清了认识,知道在学习、道德品质、理想前途、日常行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严格要求也是在为国分忧。

活动结束后,女生齐读23页的第二段,让“为国分忧,勇挑重担,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意识内化于心,落实于行。

(3)奉献责任――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这次,我没有要学生讲故事,直接向大家介绍徐本禹的事迹。徐本禹、丛飞等人的所作所为毁誉参半,认为他们这样做划不来,不值得。为了使两种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让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发扬光大。我设计了第二个辩论。但由于前面的“赵薇的事件”在全班掀起了波澜,占用时间。我启用了第二套方案――谈话引导法进行本内容的学习。谈话引导法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能快速推进教学内容的完成,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设计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意图:针对青少年中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错位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升看问题的角度,从社会体会价值和社会贡献角度进一步理解奉献精神和奉献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支援西部贫困地区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自己参加公益活动,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能力,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可以从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自己在成长,逐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最后,老师总结点评,一二组的学生齐读p24页的第一段。

3.总结深化。

老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后,三四组的学生齐读板书,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结构形成整体印象。然后要求谈谈学习本课后有哪些收获和启示。可以用课本上的观点,可以是收集的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自己的认识等,强化三维目标。

四.课堂板书。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更好地理解记忆,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把承担社会责任的三个具体要求作为平行内容对待。课本上编排成了两个层次。左边是我的板书,内容简练,结构简单。

五.课后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改要求老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教材提供的部分材料,大部分是我和学生课外搜集的,都是学生关心的和比较感兴趣的材料。丰富了教材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习惯。

2.强化知识,夯实基础,落实三维目标。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每个要求,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归纳,然后用各种形式要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责任观。

3.在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得不够,坐在座位上随便说的现象比较普遍。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草草得出结论。体现了我的教学经验、技能还很欠缺,以后要注意学习和改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

能力目标: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三、教具。

多媒体。

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有五个福娃,每个福娃背后都有两张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判断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并以简单的词汇概括这些人和事所体现的精神。我们先来点击贝贝,是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点击京京,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然后依次点击欢欢,迎迎和妮妮。分别展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依次看到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会有这些流芳千古的事迹。

依据: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的任务:填写三个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活动的要求:

(1)按座位分成三组,两分钟准备时间。

(2)各组以接力的形式回答,可以自由选择时期作答。不仅要说该时期的民族精神,并且要说出其突出人物和主要事迹。各组间接力间隔时间不得超过5秒,内容不得重复,每位同学只有一次回答机会。

(3)找一名同学作为记录人,记录接力赛结果。

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第三幅展现的是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设计的依据: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第三个环节: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flash短片。第一遍,让学生观看,其庄重的展现了我国的主要开国元勋们的形象。第二遍,师生共唱,其展现的是在解放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画面。

活动设计的依据:通过触动心灵的歌曲,振奋人心的画面,达到情景交融,使师生产生共鸣,使同学们从内心再次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依据: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最后一个内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我采用要点式板书,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整堂课的设计,我本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培养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政治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识记规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明确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通过小组调查、问卷调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明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世界是发展的,以及因果联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清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联系的发展的态度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孤立的、静止的地看问题,违背客观规律。

(2)情感目标: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国家两个文明建设的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强爱国情感。

(3)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

关于第三节重点、难点分析。

第一、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是不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3)人和规律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也不能违抗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有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第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统一就统一在使思想符合客观实际上。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所束缚,就要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关于第三节教法建议。

(1)、总体思路:哲学原理或观点的形成和理解,都是典型分析和综合概括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命题,都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某一方面普遍性分析基础上的总结和抽象。所以,每个重点难点的突破都是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要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三个方面列举事例,只有这样得出结论才带有普遍意义。

(2)、具体建议:

a。对规律的客观性的教学可采用调查法。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围绕我们学过哪些规律?具体的规律和哲学上讲的规律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社会上有哪些规则?规律和规则的区别是什么?规律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人和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在全班作汇报,教师可就其中的疑点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

b。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教师可由一个辨题引入,如解放思想,就不能实事求是;要实事求是,就会限制解放思想。在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关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规律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了解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那么,物质运动的多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不是意味着物质运动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板书)。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动画:地球运动图;血液循环图;水分子运动图;青蛙发展过程图。

提问:以上动画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是无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还是生物界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即自然界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1)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人类社会更替图。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什么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归纳:这些图片说明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2)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板书)。

课件展示:认识领域发展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些图片说明,人类的认识也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即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板书)。

(3)人类的认识发展也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

设疑:那么,什么是规律?

2、规律的含义(板书)。

阅读:课本70页、2-72页、5。

投影显示:

(1)a。红灯停,绿灯行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

(2)a。万有引力b。月亮绕地球转。

c。商品价格与价值的联系d。苹果落地。

(3)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分析:第一组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间的联系。

提问:结合教材70页、4的例子和上述的分析过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当中自身固有的,只有这样的联系,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

提示:是否承认之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电脑图片:苹果落地。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提问: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用图表示:

电脑展示:价格波动曲线图。

分析: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所以,第二组中,“万有引力”和“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月亮绕地球转”和“苹果落地”是规律的表现形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设疑:通过以上分析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现象的联系是指浮现于事物表面的、非本质的、外部的联系;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规律是指本质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的本质联系(板书)。

阅读:课本71页、3。

提问:规律和规律现象之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72页、2-5。

设疑:材料(3)中谁是规律?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在学生辉的基础上)教师归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反映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是规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具有偶然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此,规律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发展过程当中确定不移的地、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的必然联系(板书)。

综上所述: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

提示:而且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三者缺一不可,共同存在于规律同一体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成为规律。

阅读:课本72、6-73、1。

提问:规律和规则有什么区别?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板书)。

设疑:规律和具体规律有什么关系?

归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规律的含义,知道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地、现象的、偶然的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规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

课后练习:(练习册)。

单项选择题。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诗()。

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答案:a。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含义。

(1)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本身固有的联系。

(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本质的联系。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当中必然的联系。

3、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探究活动。

如何让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和谐、健康?

1、我们经常抱怨我们生存的外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我们也实行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净化我们的外部环境。但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生存的人文环境中,也存在着许多污染,如狗污染,是一种新出现的城市病。还有噪音污染、污言秽语污染等。

2、探究活动的程序:以自己生活的社区或学校为调查对象,全班按自愿原则分成小组,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准备2-3个星期的时间。调查结束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3、探究的内容:

(1)你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哪些污染?它对人的生活会造成什么影响?

(2)你认为造成这些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3)这些污染和自然环境中的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对人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这对一种污染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5)如何建设我们的社区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吉他授课教案

1、一对一课程。每周设置固定时间,一对一教学,12课时/学期,40分钟/课时。

2、小班课程(2―8人)每周固定时间,学员有充足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及相互交流,由老师指导、陪练。

12课时/学期,60分钟/课时。

1、民谣基础班:主要针对零基础学员,教授六弦谱、基本指法手型,进行循序渐进的基本功训练,同时配合以基础乐理课程,学员可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基础弹唱及弹奏简单指弹曲目的技能。

2、民谣提高班:针对有吉他弹唱基础的学员,教授更多吉塔演奏技巧及深度乐理,配合视唱等大量练习。

3、吉他兴趣班:为以弹唱为主,学习吉他且作为兴趣消遣的学员开设。课程设置

1、简单的介绍吉他各个部分及作用。

2、教授弹唱吉他的姿势以及其它的动作要领。

3、教授右手的基本弹法及注意事项。

4、教授左手em和弦的按法及注意事项。

1、复习上一节的所学内容。

2、教授左手第am和弦的按法及注意事项。

3、教授右手的基本弹法及注意事项。

4、教授em和am和弦连接及动作要领

1、复习上一节的所学内容。

2、教授dm和弦的按法。

3、教授这三个和弦的连接按法。

4、教授吉他音阶的基本练习《爬格子》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教授d和弦的按法。

3、教授之前所学和弦的连接按法。

4、学习简单的基本乐理知识(为下节课教授学生吉他弹唱做准备)。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

3、教授《小草、》这是歌曲的弹唱。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教授大横按和弦f和bm。

3、教授这两个和弦与其它和弦连接转换的技巧。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讲解新的乐理知识。

3、教授简单的扫弦技巧。

4、教授简单的吉他演奏曲《小星星》。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教授新的和弦g和c和弦。

3、教授新的和弦a7、。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讲解乐理知识。

3、教授连线的扫弦技巧。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教授之前所学和弦连接转换的技巧。

3、教授歌曲《童年》。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讲解乐理知识。

3,教授新的和弦a和弦。

4、教授扫弦切分的技巧。

1、检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教授新的和弦a。

3、教授歌曲《如果再回到从前》

初中政治教案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初二政治第十五课最后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在课本的第111至115页。题目是“受到非法侵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公民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两部分知识是并列的,希望通过学习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如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在我国,公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离不开公、检、法三大执法机关。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同学们应了解这三大执法机关的现任最高领导:

“打官司”这个词在中国人的心里总是听起来让人不太舒服。应该说没有人希望、愿意打官司。但是,我们身为社会中的人,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多种身份,人与人、人与事之间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当发生了不愉快的矛盾或纠纷,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更加主动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每一个公民权利。

社会矛盾的解决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当事人自决(即俗称的“私了”);

二是通过民间机构解决(如消费者协会等一些仲裁机构);

三是诉讼。即国家审判机关作为解决纠纷的第三方,在双方当事人参与下,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具体解释诉讼这个词的含义是这样的:

诉讼俗称“打官司”

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形式。

诉:在此的含义为“控告”;讼:此处的含义是“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

根据诉讼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诉讼法分为三种:

一是刑事诉讼法,俗称“官告民”的法;

二是民事诉讼法,俗称“民告民”的法;

三是行政诉讼法,俗称“民告官”的法。

这三大法属于程序法。程序法是与实体法相对而言的。我们前面学过的刑法、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继承法、行政法等是实体法。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实体法只有通过程序法才能得以完整地实现。

三大程序法相对应的法律程序分别是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美国的警匪片,往往对这样的情节比较熟悉:警察在逮捕嫌疑犯时必须说这样几句话:“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用来在法庭上作为控告你的证据。如果你付不起律师费的话,法庭会为你免费指定律师。”这是著名的“米兰达权利”。“米兰达权利”来源于1966年美国著名的米兰达案件(对此感兴趣并想作更多了解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书籍进行查阅)。这个“米兰达权利”涉及的是刑事诉讼的问题。

我们来看我国的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

1、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

(1)刑事诉讼:国家执法机关为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2)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

2、刑事诉讼的程序。

(1)公诉案件的确定及诉讼程序。

确定:由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属于公诉案件。

程序: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执行五个阶段。

在我国,绝大多数刑事案件都要经过上述五个诉讼阶段。

名词解释:同学们可以对照课本第112页了解这些概念。

(2)自诉案件的确定及诉讼程序。

确定:由公民个人向法院提起的刑事诉讼,属于自诉案件。

程序:立案、审判、执行三个基本阶段。

即法院立案后直接进入审判阶段,不需要经历侦查和提起公诉阶段。

案例一。

今年5月1日上午9时许,金某驾出租车从怀柔回密云。行至101国道怀柔与密云交界处的防“非典”消毒站时,金某拒不排队等候检查与消毒,并挥拳殴打对其进行检查的交通民警,造成该民警头部轻微受伤。严重影响了消毒站工作的秩序,并造成交通堵塞。

密云法院认为,在全力抗击“非典”之际,被告人金某不服从指挥,驾驶车辆不按规定进行消毒,以暴力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其行为已构成妨害公务罪。6月4日,密云县人民法院依法以妨害公务罪判处殴打防治“非典”工作人员、影响消毒站工作的金某有期徒刑6个月。

这一案件属于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

民事纠纷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因此,了解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的有关知识,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我们共同来学习:

二、民事诉讼程序。

1、民事诉讼及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2)我国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

2、民事诉讼的诉讼程序。

一般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裁定,执行三个基本阶段。

名词解释:大家可以参照课本第113页了解这些概念。

简单的民事起诉状。

在这里我想提示一点,裁定只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出现。裁定指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就某个问题做出决定;判决指法院对审理结束的案件做出决定。

裁定是对当事人双方进行调解后达成的协议,同法院判决一样,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案例二:

复兴小学学生王某(10岁),曾在某省小学生围棋比赛中获得瓷质奖杯一个。1994年,复兴小学为筹办校庆,校领导委托王某的班主任刘老师到王某家借其奖杯用于校展览。在展出过程中,有两位来宾因为争相观看奖杯,不慎在交接时将奖杯摔碎。事后,王某的父亲多次找复兴小学方校长及班主任刘老师索赔,但都遭到了拒绝。

王某的父亲向法院起诉,请求学校赔偿损失。法院最终判决王某的父亲胜诉并获得了学校的赔偿。

这一案例就属于民事诉讼。

俗称“民告官”的法是行政诉讼法,我们来学习行政诉讼程序:

三、行政诉讼程序。

1、行政诉讼及行政诉讼法。

(1)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为解决行政纠纷,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

(2)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程序的法律。

2、行政诉讼的诉讼程序。

与民事诉讼程序大体相同,一般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三个基本阶段。

同刑事诉讼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相比较来看,行政诉讼的特点是:

3、行政诉讼的特点。

被告始终是行政机关,

人民法院依法审理行政案件不能通过调解结束诉讼等特点。

案例三。

布这一违法广告,公开更正并取消报名资格的身高歧视限制。最终法院判定小a胜诉。

由此可见,这一案例属于行政诉讼。

不管哪一种诉讼程序,在我国都实行两审终审制。

四、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

1、基本内容:

当事人如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在法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如合议庭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也可以直接进行判决、裁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上诉。

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裁定是最终的判决、裁定。

2、意义。

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一方面是为了及时纠正第一审判决、裁定的错误,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因审级过多而不必要地拖延案件的判决。

现在小结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

诉讼是国家审判机关即人民法院作为解决纠纷的第三方,在双方当事人都参与下,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诉讼分为三类: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三大诉讼依据的法律分别是: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

进行三大诉讼活动的法律程序分别是:刑事诉讼程序、民事诉讼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

在我国,三大诉讼都实行两审终审制。最后,我们还学习了两审终审制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我们看这样一个案例,同学们对这个案例应该不陌生。这就是今年春天在北京发生的“北大清华爆炸案”。

被告人黄f翔在北大和清华两所高校连续制造了两起爆炸案,使两餐厅部分建筑及设施被炸毁,造成财产损失22万余元。同时,致使荆涛、严俭和、陈烈、刘浩等9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影响极为恶劣。

作业:

一、案例分析:

程某虽然是未成年人,但已年满16周岁,他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由此提示我们大家,要学法、知法、守法。

我的问题是:这一案例属于哪种诉讼?

二、课本第115页“想一想”栏目有这样一个题,请大家思考__“民告官说明了什么?”

我们今天学习了有关诉讼、诉讼法和相关诉讼程序的知识,我想:

在一个政治民主、法制发达的国家,程序法应当得到很大的重视,因为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必须通过法律程序的具体运作才能得到体现。也就是说,实体法只有通过程序法才能得到正确的实施。程序法不应仅仅为实体法服务,其本身应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法制的良好运行有赖于每一个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遵守,而只有每个公民都认识到法律的规定和个人生活的密切相关,才可以增强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也是我们学习法律的意义所在。

最后,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相关的法律网站名称,大家如果希望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可以登录这些网站。如正义网、检察网等等。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学政治教案

1.知道效率的含义。

2.掌握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理解当前我国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通过学习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5.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运用矛盾分析法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7.正确认识兼顾效率与公平,学会树立效率优先的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重点】。

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如何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引入实例法、情境探究法、讲授法。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三个和尚》的音乐片段。

学生回答:“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教师总结:下面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一奇怪的现象。从一开始的一个和尚到两个和尚再到三个和尚,人力的投入一直在增加,但产出却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是什么在降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效率的含义。

过渡:同学们,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解释过效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当然,这只是对效率的一种形容,还算不上定义。那么,什么是效率?什么是“讲效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到答案)。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讲效率”也就是提高效率,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以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那么如何提高效率呢?让我们回到《三个和尚》的故事当中,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和尚多了反倒没水喝了?

(2)如果让你来做长老,改变这一状况,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大家挑水的积极性呢?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看来,“三个和尚没水喝”并不是规律。如果能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分配方式,把劳动报酬与贡献的多少挂钩,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效率是可以提高的。三个和尚不仅不会没水喝,而且会有水喝不完。当然,如果分配方式不合理,不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就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不干,少干)。可见,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效率和公平是有密切关系的。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把蛋糕做大,体现了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蛋糕分什么?”所以说,如果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把蛋糕分好,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蛋糕分好了大家都高兴,才会更积极去做蛋糕”。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过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那么,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找到答案)。

学生总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师生互动: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环节四:小结和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效率的含义已经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同学们要重点掌握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课下请同学们做一项小调查:调查自己家里近几年的收入情况的变化,并探究这些变化相联系的国家政策,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讨论。

政治授课心得体会

第一段:导言(引入主题)。

政治科目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在政治课堂上,作为学生,我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深入了解了政治学的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收获颇丰。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在政治授课中的主要心得体会。

第二段:政治学的理论深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在政治授课中,我深刻意识到政治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政治学的理论学习对我们了解和把握国家政治的发展历程、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我逐渐理解了统治威望理论、社会契约论等的地位和作用。例如,统治威望理论使我们能够认识到在政治体系中,统治者的威望来源于其维护公众利益和经济繁荣,而社会契约论则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政治体系建立的基础是国家、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关系。这些理论知识的获得,让我对国家政治的运行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段:实际政治状况的了解(与现实相结合)。

政治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还需要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的运行机制。在政治授课中,老师引导我们关注当今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现状,了解各国政府的建立和运行机制。通过了解国际政治状况,我发现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特点和优劣之处。例如,中国政治制度强调民主集中制,以高效统一的体制推动国家发展;美国政治制度注重权力分立,实现民主制约。通过比较各国政治体系,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国家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和优势。

第四段:民主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价值)。

政治授课中,老师强调了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民主政治主张公民的积极参与,实现政治决策的合法性和民意的表达。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我明白了民主政治的人民主权原则和普选制度等的重要性。民主政治使政府权力得到限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课堂上,老师还引导我们思考公民参与的方式和途径,鼓励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深入学习和思考,让我在实际生活中更加关注政治事务,投身公共事务,成为一个积极的公民。

第五段:启示和展望(政治科目的重要性)。

通过政治授课,我认识到政治学的学习是我们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也是拓宽我们知识广度和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政治学的理论学习和关注实际政治状况,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体系的运行,并着力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政治学在我大学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提供了一种了解和思考社会政治的方法,还唤起了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感。我们应该将政治科目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最终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决策能力的公民,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总结:

通过政治授课,我深刻意识到政治学的学习对于人们理解和把握国家政治的发展历程、政治体系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政治科目使我更关注实际政治状况,了解各国政府的建立和运行机制。我也体会到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明白民主政治的人民主权原则和普选制度等的重要性。因此,政治科目应该受到重视,我们应将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最终成为具有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公民,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授课范文

个人简历表。

姓名:

大学生。

性别:

民族:

汉族。

1988年8月4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高:

155cm。

体重:

47kg。

户籍:

广东湛江。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湛江师范学院。

学历:

本科。

专业名称:

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

一年以内。

职称: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职。

职位类别:

行政/后勤。

客服及技术支持。

职位名称:

行政助理;客服人员;。

工作地区:

湛江市;。

待遇要求:

可面议;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英语六级;普通话一般。

计算机能力:

综合技能: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

所在学校。

学历。

9月-207月。

湛江师范学院。

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

培训机构。

证书。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湛江中心支公司。

时间范围:

年12月-3月。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

所属行业:

金融业(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

担任职位:

部门秘书。

工作描述:

协助部门业务员处理保单录单,出单,理赔,预约客户等相关事宜;处理办公室的行政事宜。

离职原因:

其他信息。

自我评价:

我叫黄嘉艳,系湛江师范学院2011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我已基本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分别在12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6月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月普通话水平测试为二级乙等,3月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水平测试。并且于20的10月至12月在湛江十中完成教育实习。在校期间,曾做过服装店导购的.兼职工作,在工作中我学会了吃苦和坚持。我愿意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能够耐心认真地完成手上的工作。

发展方向:

其他要求:

政治授课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政治授课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较为重视的一门课程。在我作为一名政治教师的过程中,我时刻致力于提供深入浅出、具有思辨性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兴趣。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政治授课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班级氛围、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材选择(250字)。

政治教材的选择对于授课至关重要。在选材时,我会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进度,选择相应的教材。同时,我也会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课堂讨论的题材,以便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和分析来理解和掌握政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此外,我也会选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并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第三段:教学方法(300字)。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我经常使用多媒体、互动讲解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政治理论和观点。此外,我还会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来让学生们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四段:班级氛围(250字)。

良好的班级氛围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政治授课中,我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政治实践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互相协作,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在班级中,我也鼓励学生们相互尊重和倾听,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第五段:案例分析与互动讨论(250字)。

在政治授课中,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的方式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真实的政治案例,学生们可以将政治理论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知识。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才智和思考能力。在讨论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引导,使得学生们能够积极互动,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总结(200字)。

在政治授课中,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班级氛围、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方面都至关重要。通过合理选择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的方式,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政治知识,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政治授课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于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我将继续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为他们的政治学习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吉他授课教案

1、了解吉他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了解吉他的调音方法。

3、初步掌握科学的持琴姿势和手型。

4、了解空弦音并背熟。重点:姿势与手型。难点:调音、音准。

(二)教学内容

1、初步学会认识五线谱。

2、初步懂得右手拨弦姿势和拨弦方法。

3、空弦练习(靠弦弹法和钩弦弹法)。重点:拨弦姿势、靠、钩弦的区分。难点:认识五线谱。

(三)教学内容

1、认识吉他第1弦和第2弦上的音符。

2、初步掌握左手的按弦要领。

3、弹奏应用乐曲

重点:认识第1、2弦上的音、并对应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掌握靠弦弹法、体会乐曲的节奏。

难点:左手按弦的手型、需克服初期按弦手指疼痛和不灵活。

(四)教学内容

1、认识吉他第3弦上的音符。

2、初步掌握第3弦与第1、2弦的音符综合练习。

3、诱导听力训练、培养乐感。

重点:第3弦上的音符与第1、2弦上音符的结合、低把位琴品的手指指序控制。难点:保留指的到位率。

(五)教学内容

1、认识吉他第4弦和第5弦上的音符。

2、初步掌握第4弦上音符的弹奏(p指的拨弦介入)。

3、弹奏乐曲

4、初步掌握弹奏技巧:钩音与打音、并应用。

重点:认识吉他第4弦和第5弦上的音符。p指靠弦的掌握。

难点:p指与i指m指的混合拨弦、音量要求统一。

(六)教学内容

1、认识吉他第6弦上的音符。

2、弹奏应用乐曲

重点:认识吉他第6弦上的音符。复习吉他六根琴弦上所有第一把位的音阶。

难点:低音音量与时值的保持和到位。

(七)教学内容

1、认识吉他第1弦上的a音(第5品音)

2、学习三种常用音符变化标记(升记号、降记号、还原记号)。

3、第1把位音阶、音符综合练习。

4、弹奏应用乐曲

重点:吉他第1弦上的a音和三种常用音符变化标记。

难点:第5品的左手四指按弦、手指的扩张与定位。介入省音协考极与双指技巧、乐曲练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