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2 11:17:42 作者:LZ文人

思想是人们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与认识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思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引导人们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和追求进步。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为提高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提出了案例探究性学习模式,从构建案例探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为什么)、案例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什么)、高中政治学科案例探究性学习模式实施步骤(怎样做)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并以实践案例加以佐证.实践表明,构建案例探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高中政治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严永伟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第三中学,浙江,宁波,315601刊名:学理论英文刊名:theorylearning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1关键词:案例探究思想政治课堂实践与探索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总结

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源泉,创新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职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很少主动进行学习与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点,更改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愿意与教師共同交流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相比较而言,中职的学生更愿意听专业学科,而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教师创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交流,也能够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而然能够增加教师教学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1.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思想政治内容相对而言确实比较枯燥乏味,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课程内容生活化,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首先,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建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例子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高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做到理解学生,理解就能产生信任。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特殊,既肩负着知识的传授,更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品质教育的重任。而思想品德课的课时相对少一些,与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少,这样就要抓住每一节课,每一次机会渗透心理品质的教育。比如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感情沟通。对成绩比较好、比较稳定的学生,我会用类似的语言激励他们:“当一件事情,越来越接近终点和成功的时候,往往越重要、越艰难,所以谁如果能在最后的时刻,抓得好、抓得牢,谁就能笑到最后,笑得最甜……”对于成绩不太稳定的学生,我则会说:“考试前暴露问题是你的幸运,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机会,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对于学习没有动力的孩子,我会更接近他们,拉近关系,他们觉得你很真诚,没有老师的架子,这样你说话他们就会听,在合适的机会不妨说:“其实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每天还得照样早来晚归,刻苦着,这说明大家还是不甘于现状的,这一点很值得我尊重你们!那?咱们?就多一份顽强,多一份执着呗。”等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肯定的需要,尤其是青少年,而人的行为又是在思想和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当学生们剔除了心理上的障碍之后,就会主动、快乐起来,从而锻炼自己的心态。

第二、现身说法,以事例说明,让学生学会平和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困难。

有人说,心态决定成败。我认为这句话有其一定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小,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即心态,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成功和失败,即积极与消极的差异造成的。案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中很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年的积累,我积累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事例,有学生自己发生的,有同事的,还有很多趣味性的心理学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相信自己,就会有好结果。

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因为只要做好了最容易干好的事情,你就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立即行动是锻炼自己良好心态的前提。

第三、提出明确要求:“我可以允许你成绩落后,但是我绝对不能允许一个学生承认自己不行,我更不允许你自暴自弃!”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谁也救不了。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肯定,让他们承认自己能行,变外界的鼓励为自己的内动力,学生就会从心态上自强。

学习本身是一个过程,其目的一方面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通过学习,练就一种顽强的心理品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持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善于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与行动的自制力。

另外,造成学生不良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试。对此,我的理解是:应试教育本身应是素质教育的一方面。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通过学习与应试的过程,全面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会不断反思、研究,让学生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这个因素,从而能够用良好的心态应对当前激烈的竞争。

中职思想政治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讨

思想政治课“导行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更应是由知到行的逐步转化过程。“导行”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明确各种情况下应采取的行为对策,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的延伸,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学达到辨析导行、学以致用的境界,学生知行一致、言行统一,也就实现了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转变,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所以,“导行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课又一重要的教学模式。

1、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陶行知先生提出以生活为中心并通过生活来表现的生活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为了实现生活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的,陶行知又倡导了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论,即“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学方法就是要解决“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达到“学用一致’。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及方式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其二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即“做”,教师引导活动即“教”,学生参与活动即“学”,师生在活动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原则。其实,我国几千年来,历史上的不少思想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都力主知、行合一。孔子提出“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荀子也提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汉朝王充,宋朝朱熹、张戴,明清的王夫之等更明确地把学习过程分为学、思、习、行四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阶段。陶行知先生则以生活为核心,将学习过程四个阶段融为一体,提出“教学做合一”,进一步强化了教与学的实效性,为思想政治课“导行”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2、现代心理学关于思想品德形成的理论。现代心理学强调,思想品德整个形成过程需要完成两个转化:一是社会思想、社会道德内化为受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的思想观点、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皮亚杰认为主体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内化的;班杜拉认为,个体道德规范是通过模仿、认同和强化的途径将外在文化规则内化的。皮亚杰更多的强调内部过程,而班杜拉虽然考虑了内部过程,但他的'着重点则放在外界榜样的模仿上,认为新行为就是榜样化,他强调“替代强化”,认为替代过程能产生大量的行为效果。这些理论表明,思想品德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不能脱离外部的行为而只求观念的获得,相反,必须在知与行的相互转化中,内化思想道德,展现思想道德,从而为思想政治课“导行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辨证过程的理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也就是说,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认识的过程并没有完成,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只有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认识达到了自身的目的,才算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导行模式”是符合认识的辨证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导行模式”可以使思想政治课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目的。

[1][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论文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必须基于特定理念在特定的原则指引下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使得这一教学模式真正具有教学生命力,真正吻合大学创新教育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时应把握如下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认同和社会背景,基于学生的主体意志来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教学目标,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教学社会化模式。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必须既要沿袭原有的理论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又要在此基础上充分整合社会实践资源,使二者充分融合,不是两张皮,培养学生既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又能应用这些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者不可偏废。

(三)贴近生活实际原则。

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不是空对空,必须深入生活实际,挖掘生活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并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生活实际,从生活实际中认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四)顺应社会发展原则。

社会在不断发展,各种思潮不断演变,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必须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从社会发展中找到事物变革的规律,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规律,帮助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这种模式上的创新要求相应课程设置必须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课程教学的社会性,从而推动教学的社会化。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有其现实必要性,在构建过程中契合大学教学创新的内在要求,在实际构建中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的创造性,深入分析教学社会化模式的内涵,根植社会化教学理念,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整合社会化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化教学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活生生的人,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但是,现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大多是既定的理论教学知识,不但抽象而且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处提起,机械、被动学习的后果是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掌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因此,必须对这些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吸收更多的社会化教学案例,编排更多的社会化的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笔者认为,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能也无法回避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正确认识与分析社会问题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任务,把社会问题引入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训练学生正确认识与分析社会问题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任务和要求。三是关注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直面学生关注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以及社会中涌现出的好的,不好的各种问题,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等违法犯罪现象与非典、、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党的十七大精神等等问题都可选择性搬上课堂,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不会惊恐,敢于正确面对并进行客观分析,用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四是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社会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增加学生的心理需求,解决学生的社会心理问题,让学生学到能解决问题的内容,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会分析判断自我的行为,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教化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社会化教学手段,加强社会化教学资源的拓展利用。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构建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信息技术,拓展社会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一定的社会化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必要的政治知识,掌握必要的政治技能,进一步内化政治规范,让自己自觉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形成鲜明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一元化”价值导向,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掌握基本的知识。通过拓展社会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让学生学活、用活理论知识,应用大众媒体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量,促进素质教育。

(三)改进社会化教学方式,提高社会化教学有效性。

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必须单一,课堂单向的知识灌输使得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主体能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启发和发挥。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认知度也不高,长此以往,将极大地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社会化教学方式寻求突破,要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的知情行统一就得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在实际的社会化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选择专题化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社会化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从理论熏陶——自我教育——社会实践——理念构建等价值认同路径中完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道德教化。

(四)强化教师综合素养,增强社会化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很高,必须强化教师的综合素养。具体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国际视野,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中国国情,正视社会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和冲击,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教学改革方向。同时,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并积极组织与引导学生投身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的效果。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社会化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主体充分认识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刻心系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进行空洞的理论教化,应将学生视为整个社会中的一员,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他们的政治思想社会化、道德、法律、民族及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培养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一定职业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就是以素质能力为奉位,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组合.本文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彻底打散,并按照操作科目重新模块化整合,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探索出科目实训式教学模式,以理论实最一体化为突破口,突出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未来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为中心,综合各种教学要素,优化配至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缝链接,教学效果显著.

作者:沈亮远作者单位:第二炮兵青州士官学校,山东青州,2625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712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科目实训一体化教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论文

当今世界,以科技为先导的经济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现端倪,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就必须依靠教育,因此,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提出实行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方式,实行课程改革,可以说,教育改革的呼唤正式来自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体验教学模式正式在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对“体验”这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因此我们认为“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体验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从而使教学过程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体验式教学是在对心理品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一心理品质课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态度和价值观问题,显然地,态度和价值观是不能光靠说教和讲解就能形成稳固的信念的,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有关情境中进行体验,然后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学习,才能对教材的理论内容有了真切的理解和体会,这里,情境是基础,协作、讨论是途径,在这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学生才能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由感悟到体验进而到知识的升华过程。

1、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社会。体验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化,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2、体验到的知识比被灌输的知识深刻得多。平时,教师上课时用得较多的是讲授法,这就容易使知识停留于口头,使学生嘴里会说,但心理却不服,脑子里也不是思路清晰。要克服这一弊端,必须使讲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征服人的力量,能使学生听得进,听得身心舒畅、豁然开朗。也就是说,在“听”之时,学生如果在特定的课堂情境下获得一种内心的共振,无论教师是用讲授法还是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师生心理相容的体验中,就能真正接受教育,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体验教学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以往的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感到厌烦,因为整节课上下来,学生感到整节课当中都没有能够激起他们兴趣的兴奋点,因此感到困乏。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都创造一些兴奋点,那就是多创造一些学生体验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能够在兴奋点中学到知识,这样学生上课就能够很“愿意”很自然地学到知识,教师也能够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诗歌小品等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情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出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对情境提出看法谈出自己的感觉。这时候,教师应变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协作者,但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消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情境,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比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如果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大,学生可能也只能停留于理论的理解与体会,这时如果能够适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一定的活动,则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让学生绑住双手,并试着用脚拿东西,甚至是用脚做一些日常中必须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和挫折,也能够更加激发他们内心应对挫折的能力。

2、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引导学生融入到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他们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体验,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体验,从而深刻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唤起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后,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小品、游戏等手段,让学生在情感中通过想象来体察形象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脑海中已有的品德表象联系起来,把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做想象性投射,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并从中领悟和把握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在讲到性格的时候,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来参与,使学生能够融入到情境中来,并能够从中体会到情境反映的“理”。比如,先在学生的面前摆一把椅子,然后蒙上学生的眼睛,让他跳过椅子,这时候把椅子悄悄从他面前移走,并要求学生跳过椅子,这时候有的学生能够奋力一跳,有的学生却不敢轻举妄动,从中让学生观察并分辨不同表现的学生的性格特点。

3、超越情境——解决问题,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把自己的情与景结合,能够融入情境中学到教材的知识点后,还要能够将自己在情境之中体验到的情感、学习到知识点应用于情境,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设有利于知识点学习的情境来,才能达到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提高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到交友要讲原则时,其中有一条原则是“不交损友”,这时可以通过表演情景剧让学生来分辨什么样的朋友能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能交?如通过表演某同学存在抽烟行为这时候他请你也跟着抽,你接受了,学生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此种朋友是损友,是交不得的,这时候就要求学生能够超越情境,让学生表演出正确的做法来。学生表演的结果有很多种,有当面拒绝的,有劝导朋友的,有告诉老师的,有说要告诉家长的等等,从这些结果当中,学生能够在情境中真正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等着以后在教学中慢慢琢磨,比如体验式教学应采取何种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如何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摸索清楚。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政治的学习是学生培养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新时期里,对高中政治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师一味说教,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单一的方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因而优化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学习知识。

优化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思想政治包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学好高中思想政治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1.为学生创造多种讲课方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知识点上,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将时事与政治知识联系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理论联系实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紧密联系到一起,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二来能促进学生了解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情绪。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有一定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想突出自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来举办一些关于时事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以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方式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对时事的了解,并积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这种竞赛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3.教师精心地准备教案,充足的备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达到高考的目的,教师通常满堂灌,把知识全部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再把知识点布置成作业留给学生回家复习,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每天机械地学习及记忆,没有主动性,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通过课前充足的备课,课堂上注重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引古论今,引用其他知识来丰富课堂,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通过积极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

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在学业上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通过改进激励制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正碧。加强时事政治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j]。读与写,(05)。

(作者单位陕西洋县第二高级中学)。

谈构建思想政治课的快乐课堂思想政治建设作为

中学思想政治课正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课堂气氛日趋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常常会提出一些“怪问”等意外情况。对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技巧,下面本文谨作一些例说。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应该指出,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不可能按老师预先想好的同一思维轨道动行。课堂气氛越是活跃,学生勤于思考,出现的问题就会越多。因此,课堂教学中意外情况的出现是正常的。教师必须有精神准备,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或偶发事件,要冷静、机智、妥善地处理。

一、如何对待学生的“怪问”

学生“怪问”是“愉快教学法”,“茶馆式教学”过程中,极易碰到的情况。它是学生善于思考的结果,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包含着追根究底,追求真知的热情。教师应把它看作是好事,不能斥之为奇谈怪论,要妥善对待。

1、存疑待答。

教师对不便当堂回答的问题暂时不答,而把问题留给学生,促使学生去思考。此类问题,教师如果解答,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的,可能会影响课堂教学计划,或者是教师需要查阅有关资料才能解答,可采用存疑待答法,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留下了探讨的悬念,也为教师更准确说尽地解答赢得了时间。例如,在讲初二政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战后日本在一片废墟上发展却那么快,相比之下中国却要慢一些呢?”教师如果冷冷地说一句“不要东拉西扯”,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热情就会从此冷却,此是为师者之大忌。

2、简语释疑。

演讲家雷麦曼说过“用幽默的方式就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对学生头脑中的有些疑团,可以用一些妙语、警句、比喻、俗语、幽默等精辟的简短语言去解答。比如“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讲完后,学生可能会问“计算机有意识吗”?特别是美国电视连续剧《霹雳游侠》中装有计算机的人工智能性说车“吉特”,学生对它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人觉得机器比人更聪明;对学生影响不小,教师可以指出:“计算机只能在人的控制下,摸仿人脑的部分思维过程,一旦离开了人的操纵,就什么也不能摸仿了。计算机有意识,就好比说照像机有视觉一样是荒唐的”。这一比喻,又可使学生联想起“吉特”离开主人后,被吊车放进水里被毁坏的情节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又如,用“大鹏展翅”说明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用“盲人摸象”说明片面的观点;用“跷跷板游戏”说明资产阶级的政党竞选等等都是借简短语言来提高教学效果。

3、讨论共答。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上课内容有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问题还给学生,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讨论。在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时,有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留学生出国后不愿归国呢”?或者会问“中国周边的新加坡、韩国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都是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可经济发展比中国更快,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教师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作归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处理偶发事件。

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有时候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冷静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1、连接法。

教师可以根据所发生的偶发事件,联系上课内容巧妙地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上课内容上来。例如初一政治“正确认识与自由的关系”,课堂上有学生抽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教师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有抽烟的自由,而有的人却会因抽烟而受到处分,这是为什么呢?”不仅成功地警告了抽烟的学生,而且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了,使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讨论这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阻断法。

偶发事件与上课内容无关,如不及时制止,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采用幽默、警语故事等阻止其发展下去或直接阻断其发展。有一次,有几个学生在政治课上打瞌睡,周围还有几个学生看着他们发笑。为了使学生专心听课,我问“同学们知道‘垂帘听政’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完之后,我说:“闭着眼睛听政治课叫‘垂帘听政’”?引得全班轰堂大笑,瞌睡的学生完全清醒了。

3、因势利导法。

有些偶发事件虽与课堂内容无关,但教师可以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某青年教师第一次走进课堂,一个调皮的学生在黑板上给他画了肖像,引得全班学生哈哈大笑,结果,这个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等学生平静下来之后,肯定了这个学生有绘画才能,并鼓励他把这种特长发展下去,结果,这个令人难堪的场面,变成了极其有教育意义的课。学生的自信心被树起来了,假如,他当时狠狠地斥责这个作画的学生后果会怎样呢?显然,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所谓“因势利导”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三、如何对待自己出现的差错。

教师在教学中因准备不足或临堂发挥不好,出现说错话,用错词、写错字、讲错问题、用错事例的.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对待,注意处理方法。最好的办法是当时就承认自己的疏忽或不足,千万不能顾面子,怕丢脸,回避错误,更不能为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而压制学生,以致损害教师的崇高形象。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只有教师勇于自我批评,才能使学生及服,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达到其师,信其道“。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这个意思。

四、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被打乱了怎么办?

教师课前对学生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原先确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无法实施或被中途打乱。此时,应当机立断,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千万不能硬着头皮去上课,更不能不知所措。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机智,根据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合适的教学方法。某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太了解。结果,原先安排的讨论课,学生都沉默不语,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内容,学生在下面没有一个议论,都低着头看书,这位教师表现出了尴尬的神情。其实,这件事并不难处理,教师在启发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苗头不参,应及时调整方法,可以安排学生看书思考,教师举例,再归纳等,也可以上好要讨论的内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出现了教师没有实到的情况,应冷静对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谈构建思想政治课的快乐课堂思想政治建设作为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的创造力缺乏得以发展的学习空间,缺乏一种关系和谐、能力发展的教学氛围。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环境,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主动探求。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当前中学政治学习中民主教学的模式进行剖析,归纳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的策略即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改进课堂教学评价、尊重学生人格、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和谐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构建。

“和谐课堂的构建”是课堂教学的追求。因为课堂应该是老师用自己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创造师与生、教与学、语言和精神等方面和谐融洽的阵地,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才能感受到主体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烁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一、和谐课堂构建提出的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长期以来,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的创造力缺乏得以发展的学习空间,缺乏一种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学生成了老师的附庸,学生被动机械学习、教师满堂灌、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以及平时听听考时背背等现象。

新课程呼唤和谐的课堂。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和谐的课堂教学是构筑理想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因此,和谐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一切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一个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和谐课堂的主要内容。

“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良好的教学生态是和谐课堂的标志。教学生态指教育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态势。良好的教学生态是指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等各因素能够和谐共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态”。

适宜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和谐,必然要影响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表现为建设“和谐的课堂环境”:(1)教室布置的和谐,营造良好的教室环境。例如我们在教室里布置一个政治园地,分别有时政新闻剪报、新闻评论、新闻照片、优秀作业等栏目,由学生定期轮流负责完成。又如每学期有二期黑板报的主题围绕高中政治相关内容等。(2)构建课堂活动与课堂环境的和谐。如组织学生演讲或讨论时可以改变传统的座位模式,例让学生围坐成一个马蹄形状,教师或发言的学生处在马蹄状的开口端,这样的座位安排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直接有效的、面对面的视觉交流,从而加强了情感的沟通和相互感染。又如方格形座位模式不仅可以促成学生之间直接的情知交流,而且可以通过组织小组之间的讲座等,形成更多的情知信息交流回路,从而引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其次表现为“课堂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改革更强调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中学习。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学生亲临实地,到一种特有的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学生在这种体验中往往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如组织学生去前卫村理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社区资源体会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等。

融合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课堂的面貌,是和谐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师生的情感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其次,是师生间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体验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形成的是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第三,教师要重视平等、互助、合作、竞争的生生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科学与否并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讲的,某种教学方法相对于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是科学的,而相对于另外的教学目标而言,可能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学方法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与当前的教学情境相适应,有利学生个性的张扬,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为和谐课堂的构建提供依据。

有效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特别是把计算机技术引进课堂,能较好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和指导作用: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要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要唤起他的力量,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要使他归于平静,当学生茫然无头绪时,要给他启迪。要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要听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创造,要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要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要让学生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享受和谐的快愉、发现的惊喜。

三、和谐课堂构建的现实意义。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关注学生成长是和谐课堂的根本任务。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只有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成长,是人本教育的具体体现。

没有知识就不能生存,就不能发展,就不能探索世界的奥秘。因此求知欲是生来就有的。但是学生的求知欲是盲目的。因此,和谐的课堂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求知,学会求知的方法,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

2、满足学生自主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学生虽然生活在群体之中,但是他们都有独立的意识。他们喜欢接受教师的传授,更喜欢自我的体验。因此,和谐的课堂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验证知识,满足学生有自主发展的需要。

随着阅历的增长,学生能认识自我,体现自我,关注自我。在教育中,教师无端的指责、训斥、辱骂,是对学生人格的极大伤害。因此,享受平等是每个人的追求,一个人获得了尊重,也就获得了自信、幸福和快乐。和谐的课堂能使学生平等地相处,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4、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无论做什么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成功者。失败使人颓丧,成功使人激奋进。因此,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断地使学生走向成功,激励他们快乐的成长,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1、激发学生兴趣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有意义的信息或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些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我在平时备课中通常注意几种情况:其一、尽可能将看上去似乎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奇异现象联系起来,使出乎意料的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事实。其二尽可能将看上去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生动事例,有趣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所蕴涵的趣味性,产生学习的兴趣情绪。其三、尽可能将看上去似乎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出乎意料地与学生未曾思考过的问题,未曾接触过的领域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所具有的深层内涵,产生欲进一步琢磨推敲的兴趣情绪。其四、尽可能将易为学生所腻烦的内容,出乎意料地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生产实践和未来工作与事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所显示的实用价值,产生要深入领会,掌握其要义的学习兴趣。其五一些易被学生认为陈旧的内容,可以与现代社会、高新科技联系起来,使学生惊奇地发现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气息。例:高三的哲学常识课学生认为是抽象晦涩、枯燥乏味的,在阐明哲学原理时,适当地应用文学名著中的警句笺言、世界名人的美谈佚事,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富有哲理的谚语成语、诗词歌赋、寓言故事,以至于笑林趣谈等,寓哲理于情趣之中,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用莱布尼茨在德国宫廷提出“在自然界中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的论断,以及宫女们到御花园中试图找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故事,去论证矛盾的特殊性,从“风马牛不相及”反其义推出“猫羊可相及”的古怪的反命题,讲述达尔文发现的“猫―田鼠―丸花蜂―三叶草―羊”之间的食物链,说明事物的普遍联系。这样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讲述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条件。

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师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师生在和谐的课堂中,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首要的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夯实和谐根基。

首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融洽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必然会进行认知和情感信息的交流,如果师生情感融洽,即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达到情感上的沟通、融洽,使师生关系处于积极和谐状态之中,那么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体会更深刻。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而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情感交流中往往处在主导的地位,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有感情、有理智、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人,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改进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愉快和谐气氛中主动学习。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之外,主动和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如课外经常聊天,时间一长,在学生眼里,教师不仅仅是师长,而且还是好友,在与他们海阔天空的闲聊中不但得到不少小秘密,还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信息,发现他们的学习困难之处。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妥善处理、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维护教学秩序严肃课堂纪律时,即使是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也应尊重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即使学生的行为有背于教师的教导,教师也要多一份谅解和宽容,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良好的师德。同时注意平等施教,倡导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等教学气氛。当然师生关系会出现冲突矛盾,这就要教师主动、积极、巧妙地加以解决或化解。

其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融洽生生关系。在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合作互助的氛围,让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机。如在教师精心指导安排下,把学生合理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完成作业,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3、开展师生互动是构建和谐课堂途径。

以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如今,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教师的角色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生生关系的协调者。

我们学校在不同年级开设了相应的拓展课和研究性课程。课程的内容由师生共同确立,一般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校特色、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家乡的社会科技发展,最后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分析,从而激发出探究事物的潜在能力。例如高二年级学校组织前卫村社会劳动实践一周,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开设了《崇明农家乐的现状分析》的研究课,将学生合理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预先收集一定的信息资料,让学生与农户聊天,走访不同的农户,并且实地考察与游客交流,这样同学们对农家乐的形式、客流量、农户的实际收益、生活水平的变化、游客的评价等有了详细的认识,写出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且提出了很多合理及富有创新的建议,深受农户的欢迎,学生感言:尽管这次的学习中我们还很幼稚,但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确研究课的学习提升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探索精神、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逐步提高。又如在高一开设拓展课有《我爱生态家乡――崇明岛》、《投资理财》,高三有《哲学与绘画》、《生活中的趣味哲学》等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优化教学方法是构建和谐课堂桥梁。

构建和谐课堂教学,不是一朝一日之功,更不是随意组织。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其重要保证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水平,身心状况,只有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在了解学生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优化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以保证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方法和教学法手段,给学生不同的刺激,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双边活动和一定的科学程序把教师讲解和学生静听,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和学生观察,教师启发和学生思考,学生动手和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和教师答疑,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学生作题和教师评改等,有机地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同时,还要做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有趣,如妙趣横生的讲解,生动形象的分析,简洁明快的点拨,精心设计的演示等。而且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以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把书面文字、口头语言和声音的视听效果结合在一起,给学生以更立体、更形象的感觉,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状况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这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围绕生态崇明的课堂大讨论、时政评论、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活动、辩论赛等,如高一教材中有生活质量和消费的知识,针对学生中过分追求金钱、认为高消费即幸福的错误观点,我们就开展“金钱就等于幸福吗”为题的辩论赛,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别找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特长,有发言的、有找资料的、有整理资料、有充当评委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激烈的争辩中明白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领悟了幸福的真正含义,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言,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充满自信,而且鼓励学生论点要鲜明,富有独立的个性,不要老调重提,拘泥于条条框框,当然也要给于一定正确的引导,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学生的推理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得到了提高。

5、改进课堂教学评价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评价使用得当,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因评价而和谐,因和谐而焕发生机。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需要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评价。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评价,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例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时政新闻发言奖、时政新闻评论奖、收集处理资料奖、课堂提问奖、教学活动参与组织奖、富有人性化的书面考查等等。

同时新课程要求用激励性的评价观评价学生。激励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催化剂,激励评价能促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必须真实、准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强调个性化的评价,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抓住点滴的闪光点,如学习的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分式,或发言中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不断采用多元的激励评价方法及时点评,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整个教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从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实践中,“好同学”易产生骄傲之气,认为自己了不起,把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天资聪明,对这些同学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更多地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节其预期水平,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则要用激励的方法来调节,从一无是处的境况中找出闪光点,消除或缓解他们消极的情绪。如我班中有一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学习一直处于班级后几名,导致他情绪低落,但是他的电脑技术学得相当好,我就充分利用他的特长,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找资料、制作幻灯片、制作小动画等,学生们一致认为他非常聪明,给了他收集处理奖,我也经常表扬他,让他体会到成功的感受,同时劝导他与周围学生比,让他看到自己在某个方面也有长处,也有优势,以增强他加倍努力的信心和决心,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这位学生的成绩逐渐提高。

五、和谐课堂构建的成效。

通过高中政治和谐课堂的构建,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形成师生和谐成长、互教互学的新型校风。

(一)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使更多的学生从原来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习得者;使学生改变了原来的知识的“容器”,成为获得知识的“活水”。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自理、自制、自律的行为得到了提高,使班级形成了奋发向上,致力探求的良好氛围;学生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筛选信息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对知识的学习既活又实。学生对政治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种政治学科的竞赛活动,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促进了教师的转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生了角色的转换;使教师从原来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者”和“促进者”;同时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使广大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获取了更新知识,更新思维方法,掌握新技能。

(三)课堂的变化走进现在的课堂,发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言踊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育模式由“灌输型”向“重实践、重自学能力型”转变;教育手段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教育内容由“知识型”向“知情型”转变。

参考文献:

1、胡佐勇《教育环境的和谐共生》《小学教师培训》第一期。

4、许序修《让教育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人民教育》2004.21期。

5、崔新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民教育》,2004.23期。

6、黄忠敬《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第7期。

7、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版。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1999。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动机,在探索求知的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增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1、课程改革、课程标准及新教材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国正在酝酿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课程改革,还是新课程标准、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设置了“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从生活世界中自主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增强发展性学力。这些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为文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政治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2、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在学生的学上。传统的政治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往往强调的是“文体性地位”这一理念原则。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理念的错位,导致当前政治教学中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无文化”的弊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只有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政治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的终极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应变力的人才。于是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3、当前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碰即退”的弊端。政治课堂经过几十年的“否定——肯定”的过程,已出现了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可喜变化。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但当前的政治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遇到实质性问题,往往是“一碰即退”。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老师采取“课堂讨论法”,认为有此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定。有些老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刹车。有些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这种讨论往往是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4、政治学科性质呼唤政治素质的培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能力的教育。课程标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把政治定位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换言之,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特点决定了政治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讲条条、划条条、背条条”,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生命质量。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另外,当前学生的能力培养囿于课本,课本成为课堂教双边活动的唯一媒介,成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唯一渠道;传统的教学模式——班级教学的封闭性,注定课堂上只能采取老师、学生听的方式。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相对社会来讲并没有独创性,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问题,发现知识,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师指导学习和生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叶圣陶认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班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时,老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要“少而精”、“指导要得法”。、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于当前学校图书的书量、学生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学科学习与跨学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力图弥补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到很多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政治研究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政治学科拓展到数、理、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了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了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已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只要集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动,相互参阅资料。2、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到主动探究。3、整合性。传统政治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整篇内容被肢解。而研究性教学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动,它包括三个环节: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实现了多种能力的整合。4、互动性。教学本身就是师生间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政治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5、超前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边教边学,学在教前”,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老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政治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是灵活的,常见的方法为:课题学习;专题调研。、课题学习许多人也称之为课题报告学习、专题研究学习,就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景和过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它往往由教师抛出一个内涵比较大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主开辟学习渠道,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对教材作深层解读,最终产生自己的学习成果——课题报告。这种方法还可以分为:(1),课题研究(就单项内容)。如《人类社会以生产劳动为基础》一框,可以设定研究课题为“什么是生产劳动”,等学生对生产劳动比较清晰时,再设立课题“谈谈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的生产劳动有什么不同”。还可以继续研究:“生产劳动与劳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2),专题研讨(几项内容结合)。如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比较研究;初二政治《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和初三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基本国策》等内容,联系当前的时事,可作“严峻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的专题研究。、专题调研这是指学生就教材的细节进行调查、论证、注释的过程。如对教材中的一些历史知识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考证,如讲封建社会的产生时,可以让学生查一查“自战国到明清,我国修建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等,这些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该模式实施的流程是:通读教材——专题调研——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这是实施模式课的首要环节,它影响着以后研究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通读教材时可依据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教材内容可以采用朗诵的形式,文字材料可采用讲故事或表演的形式,图片材料可以采取投影或影片的形式等等。总之,首先要把文本留在学生的“心”上。在通读教材时,学生会对一些概念搞不清楚,对有些观点的意思弄不懂,甚至于会对教材中有些地方提出疑问。这就要采取专题调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翻阅、询问把自己心中的疑问研究清楚。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能力,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只有经过专题调研,学生才能理解文本的深邃内涵,才能为下一步确定研究专题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阶段,影响到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就确立课题的角度来说,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但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价值却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学生选取的视角,取决于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侧重于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确立学习课题。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能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提示查找范围。老师要和学生商量,最终的学习成果是以政治小论文、考察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条条框框、课件的形式出现,以便学生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进程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过程,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过程。它具有强化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对的、赞成的都拿出自己的根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方式有小组会晤、班级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这是对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学生个体的成果提高为理性认识,把学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这有两个作用:一是课内没能完成任务的同学继续研究学习;二是提高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学习更为深入。1、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套理,但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因此,必须明确的是,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研究方式获得。2、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的同学要有深浅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向。研究的方向,即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及运用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如初三学生只能作一些较浅层次的研究。3、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一定达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更不能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绝大部分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但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那么就不管这位学生的成果是水平高,还是水平低,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肯定、表扬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创新活动。--mstheme----msnavigation----msnavigation----msnavigation----mstheme----msnavigation--

思想政治课的评课稿

教学中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比如我在设计《感受青春》中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到大的一些成长经历入手,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身边感受青春的美好。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事件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二、课堂中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

我认为要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这需要靠老师设置的悬念、提出的问题来驱动、来实现。比如《感受青春》这一课中设计的问题学生就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说出来啊。就是要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表达的境地,就是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我想说”、“我有话说”的境地。我们要努力打造灵动的课堂。这需要严密的预设,更离不开机智巧妙的生成。总之,要尽量地优化教学手段、教学语言,确保问题的清晰明白,富于思考性,要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顺畅和灵动。

三、在课堂中不断创新。

政治的课堂要不断创新,增加新的活力,有些课本中与学生联系不紧密的,比较陈旧的情境探究,材料要即使更新和创新。在青春畅想曲中就用了一组词语让学生选择能够与青春相连的词语,并用一句简单的语句来畅想青春。

好课的标志就是能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衡量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是看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而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看是不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看是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看是不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看是不是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看有没有创新点。创新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点子,点子是流,创造是源,创造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正确方法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称为德育,高中思想政治就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学科。政治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公民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三观”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帮助中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提高与发挥。

在新形势下,需要从教育观念、教学评价机制、政治教师素质及社会风气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保证学生从课堂及课外实践中都能学有所用和学有所得,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培养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人才。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丰富评价指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通过观察、访问、投票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班级贡献、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考察,全方位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其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增加评价主体,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期全面地、多视角地评价教师的能力,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真正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

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严重制约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我们应该加强现代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新课改提到要将进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改变单一的以分取人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我认为,可以在高考中加入平时德育表现的成绩,也就是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每次考试都加入平时表现分,学校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平时表现和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就可以为高等学校招生提供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作为政治教师,传授学科知识永远比不上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重要。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分数常常忽视了德育目标的贯彻或者把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弱化了。其实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每一节都有思想道德教育素材,我们只有在备课中把这些素材备好,并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在上课中贯彻并实施好。

比如“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这一框题,内容不多也容易理解,但是我讲了一节多课。我用了很多时间跟学生分享我看完《首席执行官》这部电影后的感受。这是以海尔集团的ceo张瑞敏为原型创作的电影,除了让学生了解张瑞敏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所具备的素质之外,我更多的是想让他们知道一个人是如何为了梦想不断坚持,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坚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让他们知道只要有梦想,只要努力,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让他们知道只有把自己变成狼,才能有资格与狼共舞,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与更优秀的人接触,才能充分地锻炼自己;让他们知道作为农村的孩子,只有更努力,通过高考的独木桥,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这些话不能改变他们太多,但我肯定他们受到了一些触动,因为他们听得很认真。

政治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与时代、与社会、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相连是政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政治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时政敏感性,及时掌握第一手时政信息。通过时政热点的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充分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讲“加强宏观调控”时,可以通过列举当年发生的一些大事,如地震、泥石流、矿难、火灾等,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国家的政策是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并支持国家的政策,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建设者。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的行为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我们在课堂上告诉了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在实践中没做到,这样学生会认为老师上课讲的都是假的,从而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不服老师课堂上讲的道德理论,这也会影响我们的德育效果。比如,教师教育学生要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就要做到不说脏话,学生问好时要给予相应的回应等。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这样不但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也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果。

总而言之,中学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坚定信心,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面向时代、面向现代化,紧贴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提高德育效果,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只有如此,才能还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本来面目,让被考试所折磨、被分数所奴役的学生心灵重新获得自由,教师和学生都能从容地建立并精心装扮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特点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师而言,谁都知道,备课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辛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备出既节约时间又让学生喜欢、同时又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案,我想,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追求。

在此,本人就初中思想政治新版本特点及备课方法谈一谈我个人初浅的认识和看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以及新课改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各个学校纷纷开始寻求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以及对策。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1前言。

自新课改提出,我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本质性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注重于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的关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忽略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偏低,常常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进而导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丧失兴趣。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调节课堂的教学氛围,实现民主性教学,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寻找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既能解决该类问题,有很很好地满足新课改的要求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文档为doc格式。

思想政治课的评课稿

今天参加市上组织的教坛新秀、骨干教师的讲课比赛,自己的收益真的是很大。

对于两位前辈,我更多的是学习,首先是成熟老练的陈老师上台,她的果敢干练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导入:一上课,首先从同学们家庭收入来源进行导入,这有利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肯定很想知道自己父母的首付来源都是按什么性质得到的。所以开始陈老师就打了一张王牌。

二:陈老师对课本的熟识程度,让我钦佩,她几乎是没有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

三:陈老师的语言组织能力也是非常的精密,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她没有废话,重复啰嗦的,而且根本没有知识上的表述错误,这令我非常的羡慕,也非常值得我学习。

四:课堂思路清晰,整个课堂为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大环节进行。

但课堂陈老师的几个细节,我觉得应该再完善一下比如,在导入的时候,陈老师在一个个的让学生回到他们父母是干什么的、月收入是多少。针对这一问题我觉得有点不妥,因为高中生处的这个阶段,自尊心是特别强的,尤其是设计到家庭这一块,他们一般是很不情愿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家庭的一些隐私,比如父母是干什么的,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比如有些父母是收废品的、有些是工地上的工人、有些是摆地摊,对于自尊心强的孩子,问这些问题很容易伤害到他,甚至影响到他以后在班集体中的生活。

另一方面,陈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就呈现了海尔集团的材料,让学生判断其中员工的分配方式,陈老师也许是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找我的不是很好。加入吧把这一材料放到知识点讲完之后再呈现,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到课堂效果,而且更重要的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

其次是一中的王老师,王老师讲课的风格可以说是幽默。

一:他的导入很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自己的收入和足球运动员的收入,还有海尔集团员工的收入为契机。

二:在讲课的过程中,他幽默的风格体现的非常明显,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思路很明确。

四:而且板书很整齐。

但王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一个口误:股票可以做为慈善。这个口误虽然只是一带而过但容易使认真的学生产生疑惑。因为股票是一种投资方式,它的价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当它换成纸币,才能作为慈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建议,作为新老师,我的评价显得很稚嫩,我只是一个初学者,不到之处还望各位前辈指点。

不过我倍感欣慰的是我学到了很多,讲课的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驾驭学生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