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高考(优秀21篇)

时间:2023-11-26 13:56:35 作者:纸韵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观点,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一篇经典的作文范文,不仅有优雅的语言,还有深刻的内涵。

法律的高考作文【】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与道德相比,法律更客观,范围较窄,并且以强制手段发挥作用。

当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力量不够的时候,需要用法律手段解决。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具有指引作用,强制作用,预测作用和评价作用。

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该知法守法,这样社会才能更稳定,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有人认为学法是一件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事。

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当今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法。

我们身边的学多问题都要依法解决。所以,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是一个知法,懂法,且要守法的公民。

要有法制观念,要懂法律知识。要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对于香港这个有名的法制社会,大家都不会陌生。可是大家知道吗?香港的法律是多么的井井有条。

无论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都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香港的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很高。可见,法律是多么的重要。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浅析“见义勇为”与“拾金不昧”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法律承担着维护社会善良风俗的责任,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后盾。而道德往往是一部分法律的直接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起约束作用。但是,并不表示道德就高于法律,在同一问题上,道德和法律有着不同见解的时候,总是以法律规定为准。所谓“情、理、法”三者,以法为先。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为优先的原则,只有在法律无法调整的领域,才考虑以社会善良风俗为原则。

既然,法律与道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我们下面以法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比较常见的道德概念――“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

首先,讨论一下“见义勇为”。所谓“见义勇为”一般是指当他人或国家、集体、社会的权益受到损失和侵害的时候,不顾个人利益,维护非己权益的行为。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所侵害的权益是非己权益,即不是个人自身的权益。从广义上看,这种行为包括很多方面,被侵害的权益可以是人身权,财产权等等法律上所有的权利。“见义勇为”者所采取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力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见义勇为”是属于社会善良风俗的范畴,应该受到法律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它还未上升为法律概念,但它通常牵扯到两个法律概念。一个是正当防卫的'问题。这是“见义勇为”者采取直接的暴力的方式时,常遇到的问题。正当防卫是指自身和他人的人身权益受到直接侵犯时,采取一定的防卫措施,从而造成侵害方的人身损失,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即,在怎样的程度上才能算是正当防卫呢?首先,必须是自身或他人的人身安全受到直接的侵害,如果不采取防卫的措施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是防卫的必要性。其次,根据侵害的程度,来决定防御的程度,这是防卫的度的问题。正当防卫一般采取最小有效原则,即再保证所采取的防卫措施有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侵害方的损失。所以,正当防卫遵循两个原则,防卫必要原则和最小有效原则。只有遵循这两个原则才算是正当防卫的行为。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紧急避险。所谓紧急避险是指在保护自身和他人的权益的情况下,采取了一定的避险措施,造成了第三人的利益损失,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这个问题上又存在着两个要素。第一,是否存在避险的必要。即必要性原则。第二,无选择或不可预见原则,即造成第三人的损失有两个条件或两种情况,一是走投无路,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如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牺牲第三人的个人利益。二是在避险过程中,无法预见的,意外的侵犯了其他人的损失。第一种情况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第二种情况包括了保护自身利益。只有符合必要性原则和无选择或不可预见原则,才属于紧急避险的范畴。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主要应用在刑法方面,它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对推动社会善良风俗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正体现了法律对社会善良风俗和道德的支持。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拾金不昧”的问题。所谓“拾金不昧”一般是指拾得他人财物主动交公或主动交还失主的行为。这个问题往往是作为道德问题来讨论的,是作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的标准。但,它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对于拾得之物,拾得者有归还失主或交公处理的义务。此项义务是一种作为义务,即义务承担者必须做出指定的行为,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拾金不昧”不再作为良好道德的标准,而成为法律义务每个拾得者必须遵守,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拾得者不交还失主或交公处理,而由自己占有,即构成不当得利。金额较大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新闻报道的某女拾获手机sim卡,自己使用而被拘留,就是很好的明证。“拾金不昧”的问题就反映出,社会良俗是法律的重要渊源。

生活中常见的两个道德问题,深刻的反映出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重要渊源,法律为道德提供坚实的后盾和基础。

[1][2]。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之永恒主题与难解之迷。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结合中国国情,我国法律与道德的现状: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2][3]。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主题班会――“法律与道德”

参加人数:65人。

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希望同学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更加深入的认识法律。

内容与形式:

采用抢答的形式,考题围绕基本的法律常识,内容涉及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具体形式:

参赛选手共12人,2人一组,分为6组。比赛共分为3轮,第一轮淘汰2组(得分最低),第二轮淘汰2组,剩下2组参加第三轮比赛,决出冠亚军。

题目:

第一轮:

1.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人民代表是反映和执行民意的一种法定。

职务,它不是一种。

官职。

a官职b职务。

3.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

自由和。

秘密受法律保护。”

4.未成年人是指未满。

18周岁的公民。

5.《宪法》第260条规定:“。

虐待家庭成员,

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6.《残疾人保障法》第22条规定:“。

普通小学、

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7.我国《宪法》第55条第一款规定:“保卫。

祖国、抵抗。

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8.公民更改姓名,必须向。

公安机关变更登记才有效。

9.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是(b)。

a联邦制b共和制c单一制。

10.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基本上是(a)。

a三级制b四级制c五级制。

11.我国行政机关“一府两院”中的“一府”是指。

国务院。

12.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利机关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轮。

1.判断题:被免除刑事处罚的人,不能称为犯罪分子。(正确)。

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条规定:“无名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

奖励、赠予、报酬,他人不得已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故意。

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以。

200。

元以下罚款或者。

警告。

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住、惩罚为主的原则。”

5.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的遗产继承顺序是:第一顺序被继承人的。

配偶、子女、父母。

6.香港和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地方行政区,他们是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所管辖的。

地方行政区域。

第三轮:模拟法庭。

老王和老张家共用一堵围墙,有一次老王家的树的树根从围墙下面钻到老张家的地面上来了,破坏了水泥地,于是老张把老王告上了法庭。

(同学们在激烈的讨论中未达成一致,最后求助于同学家长〈律师〉)。

判决如下:

假设种树人为甲,被人破坏土地的人是乙。

案例所出现的问题在民法上称为“相邻关系”。

即甲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树,因树根伸延,危及影响了其邻居乙的围墙安全或正常作用。乙方要求甲方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

应当说乙的理由在法律上是能成立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消除因树根对其围墙造成的不安全的影响,并应当赔偿其损失。

民法上所谓的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比邻的不动产(房屋土地、建筑等)所有人或占有人。对各自所有或占有的`土地、森林、水源、道路等,使用、处分时,相互间应给予便利或接受限制的关系。在本案中,就是甲所种的树不能影响到乙的建筑的安全,如有影响就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即消除影响。任何一方不能只顾自己而影响他人的便利安全。

处理相邻关系的法律原则是:(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这的利益;(2)公平合理;(3)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

按照以上原则,本案的处理中应尽量从公平合理、并兼顾甲乙各方的利益,同时考虑树对美化环境的好处,如果该树对美化甲乙双方的环境都有好处,而双方的围墙不涉及危及乙方建筑物安全的,则可考虑协商解决――拆除围墙,让绿树给甲乙美化环境或再由甲方给乙方一定的补偿。

如乙方认为甲方的树已危及自己住家的安全,不同意拆除围墙,执意要甲方将树移植,则也可考虑由甲方将树移植到不影响乙方围墙的地方,并负责将乙方的围墙修理好。

总之,处理相邻关系应互惠互利,公平合理的原则,甲方在做到绿化美化环境时也不能影响相邻方乙方的安全。

效果和体会: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的确对法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种活动对同学的身心都有十分有利,以后应多搞这种类型的活动。

法律的高考作文【】

大家知道: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法律和道德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遵纪守法也是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保证,并且“法律能够创造集体的美。”(马卡连柯语)。因此我们说:一个人对组织纪律,社会法律的遵守情况如何,是衡量他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公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的人,一定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往往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进站买站台票了吗?”

“没有时间啦!”

“那么,出站时,为什么不补票?”

“这。”随行的同志面红耳赤,答不上来。等把客人送到住处之后,罗瑞卿同志对那位随行的同志说:“现在你坐车到车站去,补交三张站台票钱!公安人民应当做遵纪守法的模范,不能有特权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要‘防微杜渐’嘛!”

前辈们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就应该像他们那样自觉遵守法律。但事实上很多人却不以为然,没把法律法规放在心中。什么骑车带人,乱闯红灯,抢黄灯,私拉乱扯电线,盗电等等。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当他们做这些事时,可能给自己,给他人,给家庭,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严重危及个人和他人以及国家的利益。其实法律是为保护人民合法权益,需让我们自觉遵守。

要培养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就应该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首先要学会自我叫,加强自我训练,时刻不忘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规章制度。先要了解这些规章制度的内容,然后严格按这些规则的要求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没有熟人在场的时候,更应自我监督,自觉遵纪守法。其次,要经常反省自觉的行为,用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的法律法规去对照。同时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积极态度去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切记“讳疾忌医”。再次,要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要有坚持性,要抵制外界的不良环境,不为外界的诱因所干扰。遵纪守法时可能有冷言冷语,你要坚持正确的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只要你坚持去做,你就会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好习惯。在你品德修养的天平上,也就会增加一个高尚的砝码!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4)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嵇康。

5)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

6)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章炳麟。

7)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10)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列宁。

11)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

14)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杜威。

17)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唐·骆宾王《萤火赋》。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很多年以前,我开办了一所学校,专门招收来自印第安原始部落的学生,他们从亚利桑那州的各个原始部落来到我位于加利福尼亚奥克兰市的家里。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名叫纳瓦霍的年轻人是最爱学习和思考的。一个周日的晚上,我带他去参加了一个聚会。在聚会上小伙子们对法律和道德的区别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可是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对这两者做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阐释。忽然,一个小伙子转过身,对这个羞涩的印第安人说:“我很好奇,这位来自原始部落的朋友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纳瓦霍慢慢地站起来说道:“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刚才的每一句话,我都听得非常仔细。因为我希望能够学到很多新东西,带回去教给部落里的人。虽然你们说的我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关于法律和道德的问题,我还是有一些切身体会的。当恩赛德先生把我从家乡带到这里来的时候,我第一次坐了火车,见到了这么豪华的车站以及如此繁华的大都市。在这里的每一秒钟都是我从未经历和体验过的,这对我来说是那么新鲜。记得那次我们在候车室等车时,我看见墙上贴着一条醒目的标语:‘请勿随地吐痰’,我想有这么醒目的标语提醒大家,这里一定很干净吧。可是,我一低下头就看见地上有许多痰迹。

“当我终于来到奥克兰市,恩赛德太太在家里热情地接待了我。这是一座我从未见过的温馨舒适的房子,摆放着典雅高贵的家具,铺着一尘不染的地毯,我甚至不敢把脚放上去。恩赛德太太请我在沙发上小坐一会儿,她说:‘约翰,你在这儿等等,我去看看晚饭准备好没有。’当她出去以后我开始静静地欣赏这个家,我看见墙上挂着充满乡村风情的油画,餐桌上的花瓶里绽放着洁白的百合,墙角还有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我想在这么干净的家里一定贴着很多‘不要随地吐痰’的标语吧。我看了看四周,没有发现标语。于是,我起身看了屋子的每一个房间,仍然一无所获。我又仔细查看了每一寸地毯,它一尘不染,更别说有痰迹了。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啊!一个贴着‘请勿随地吐痰’的地方,到处都是痰迹;一个根本没有任何警示标语的地方,却干净整洁。现在我明白了,标语就像是法律,高高在上生硬地约束我们,很多人却视而不见,我行我素。而我们在家里的所作所为,因为才是道德。我们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家,真心地爱护它,不需要任何警示,也会做到最好。这就是我对法律和道德的理解。”

当他坐下来后,屋里的年轻人都若有所思,刚才提问的那个年轻人站起来说:“关于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我还没有听过比这更好的例子。”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高一年1班主题班会——“法律与道德”

主题:“知法、懂法、守法”时间:12月6日参加人数:65人目的:通过这次班会,希望同学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更加深入的认识法律。内容与形式:采用抢答的形式,考题围绕基本的法律常识,内容涉及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具体形式:参赛选手共12人,2人一组,分为6组。比赛共分为3轮,第一轮淘汰2组(得分最低),第二轮淘汰2组,剩下2组参加第三轮比赛,决出冠亚军。题目:第一轮:1.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2.人民代表是反映和执行民意的一种法定职务,它不是一种官职。a官职b职务3.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4.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5.《宪法》第260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6.《残疾人保障法》第22条规定:“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7.我国《宪法》第55条第一款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8.公民更改姓名,必须向公安机关变更登记才有效。9.我国国家结构形式是(b)a联邦制b共和制c单一制10.宪法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基本上是(a)a三级制b四级制c五级制11.我国行政机关“一府两院”中的“一府”是指国务院。12.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利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轮1.判断题:被免除刑事处罚的人,不能称为犯罪分子。(正确)2.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条规定:“无名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予、报酬,他人不得已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住、惩罚为主的原则。”5.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的遗产继承顺序是:第一顺序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6.香港和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他们是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所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第三轮:模拟法庭老王和老张家共用一堵围墙,有一次老王家的树的树根从围墙下面钻到老张家的地面上来了,破坏了水泥地,于是老张把老王告上了法庭。(同学们在激烈的讨论中未达成一致,最后求助于同学家长〈律师〉)判决如下:假设种树人为甲,被人破坏土地的人是乙。案例所出现的问题在民法上称为“相邻关系”。即甲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树,因树根伸延,危及影响了其邻居乙的围墙安全或正常作用。乙方要求甲方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应当说乙的理由在法律上是能成立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消除因树根对其围墙造成的不安全的影响,并应当赔偿其损失。民法上所谓的相邻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比邻的不动产(房屋土地、建筑等)所有人或占有人。对各自所有或占有的土地、森林、水源、道路等,使用、处分时,相互间应给予便利或接受限制的关系。在本案中,就是甲所种的树不能影响到乙的建筑的安全,如有影响就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即消除影响。任何一方不能只顾自己而影响他人的便利安全。处理相邻关系的法律原则是:(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这的利益;(2)公平合理;(3)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按照以上原则,本案的处理中应尽量从公平合理、并兼顾甲乙各方的利益,同时考虑树对美化环境的好处,如果该树对美化甲乙双方的环境都有好处,而双方的围墙不涉及危及乙方建筑物安全的,则可考虑协商解决——拆除围墙,让绿树给甲乙美化环境或再由甲方给乙方一定的补偿。如乙方认为甲方的树已危及自己住家的安全,不同意拆除围墙,执意要甲方将树移植,则也可考虑由甲方将树移植到不影响乙方围墙的地方,并负责将乙方的围墙修理好。总之,处理相邻关系应互惠互利,公平合理的原则,甲方在做到绿化美化环境时也不能影响相邻方乙方的安全。效果和体会: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的确对法律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种活动对同学的身心都有十分有利,以后应多搞这种类型的活动。

法律的高考作文【】

在我们大家的生活中,“法律”这个词离我们并不远,但是,真正了解法律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数人只是大概的了解了一小部分,甚至还有一些不知道法律是什么的人,法律并未渗透人心,不然,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人犯罪呢?正是因为一些人的法律意识淡薄,才酿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惨剧。

就譬如说发生在我家旁边的一个例子吧:我家附近有一个人,今年大概三十岁了吧!正值壮年,所以脾气总是很暴躁,还有些暴力倾向,一般和别人难以搭上话,不过就算搭上了也没有几句话可以讲,因为别人只要不顺他的意,就会马上吵起来,严重的时候他还会去想别人挑衅,惹出了许多是非。当然,他的暴躁和这种孤僻的性格也有关系。

就在那一次,我们村要拆迁了,大家都去找村干部商量自家房产的赔偿问题。有些人很快就商量出了个令双方都满意的价,有些人无论如何也商量不出一个合理的价,他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家的房子在我们村里也算大了,当然赔也赔得很多,不过他似乎还不满足于现状,十分“积极进取”,但村干部也不是豆腐做的,面对他加价的要求,始终不同意,双方死活不肯让步,出现了僵局。

最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双方僵持不下,他耐不住性子,一下子火冒三丈,朝村干部的脸上就是一拳,接着,拳头又犹如雨点般的朝村干部落去,周围的人一见大事不好,立刻上去劝架,很努力地想把他们拉开看,但他正在气头上,哪能这么快就消停,于是他一把推开旁人,又一把抓住村干部的衣领,骂骂咧咧地说了一堆脏话,最后还附上了这么一句话:“妈的,敢不给老子加价,看我不揍扁你,要不是今天人多,不方便,老子早把你干掉了!”说罢,转身扬长而去,只留下一阵轻快的哨声和村干部沉重而痛苦的呻吟,大家看他牛高马大,也没有哪个人敢出来和他抗衡,只能望着他那逐渐消失的背影。

但有谁会想到,他打在村干部脸上的那一拳,造成了令人心寒的损失,村干部在医院疗伤时得出以下结果:骨骼脱位!光是最基本的治疗费用就有了近三千元,再加上其他的费用,足足付了五千元,这下,他可就惨喽,光是自己名誉扫地不说,还付了五千元钱,外加公安部门的一顿批评,真是划不来啊!

但他还挺幸运,村干部一家比较善良,他们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控告他。据我调查,就按他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这一点来说,他就已经违反了《刑法》第234、293这两条。

一、故意伤害罪:是受害者受到了伤害,并且不是出于激动而动手的。

二、寻衅挑事罪:打人者具有一定的暴力倾向,打人有一部分是为了寻求精神刺激。

三、他有过前科,现在应该属于再犯,应当处于更加严厉的刑事责任。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大家看,就这么一拳头就可以引发如此多的刑事责任,

如果罪行再严重些,指不定要无期徒刑了呢!大家一定要多多了解有关法律的信息,可别犯了法哟!在这里我说一声:犯了法不仅是可耻的,而且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与身体压力,也是令人讨厌的哦!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4)道德美,包含两个互相区别的因素,就是正义与慈爱。——库申。

5)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托马斯·曼。

6)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8)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阿米尔。

12)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高尔基。

14)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19)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的影响力。——阿米尔。

20)人应当头脑清楚,道德纯洁,身体干净。——契诃夫。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1.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

2.法院不能主动寻找案件。(恰好是对司法能动主义的批评)。

3.无法在司法程序中被采信的事实就等于不存在。

4.当一部制定法所为之服务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这部法律也便会随之消失。

5.想用自己的财物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度。

6.合法的婚姻以双方之合意为要件,不因同居之事实而成立。

7.让法官来回答法律问题,而把事实问题留给陪审员去裁断。

8.坚持已经做出的抉择,且勿打破安宁。

9.法律的力量仅限于禁止每一个人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权利。

10.法律用惩罚、预防、特定救济和代替救济来保障各种利益,除此之外,人类的智慧还没有在司法行动上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11.不论哪个时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进行的各种阐述理论所产生的意见分歧太大,那么法律就会失去力量。

12.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13.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14.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利,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是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

15.在忽视正义的地方,在作为正义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条款中不断遭否定的地方,那里的法律就不仅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16.法包含着一个民族经历多少世纪发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将它仅仅当作好像一本数学教科书里的定理、公式来研究。为了知道法是什么,我们必须了解它的过去以及未来趋势。

17.系统的法典化可以是法律生活的有意识的普遍的重定方向的产物,譬如作为外交部政治革新的成果,或者作为希望达到政治实体内在社会统一的各阶级、集团之间妥协的结果。

18.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实施。因而迫切需要对这样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释有效而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

19.自由人得名于自由一词。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到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力量。

20.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21.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甚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22.一般地说,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

23.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是放弃自己的义务。一个人放弃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作补偿的。这样一种放弃于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于使自己行为失去全部道德价值。

24.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产生人人自感安全的心境平安状态。为了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要有一个谁也不必惧怕谁的政府。

25.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

26.在企业立法中,全民抑或集体,工业抑或农业等所有制和行业的概念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27.法制不是法学家的产物,而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产物,所有的法律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立法者、执法者,在这过程中都起作用,但是司法活动说到底主要不是一个理论论证过程,而是一种职业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我要说,一个民族的社会创造了法制,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28.法律实质上即是物质的又是意识形态的这一事实是与以下事实相联系的;法律既是从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习惯自上而下发展而来,又是从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们的政策和价值中自上而下移动。

29.如果语句中并无模棱两可之处,则不能作出与该语句的明显含义相悖的解释。(法律解释及合同解释的一项基本原则)。

30.平等者之间不存在司法管辖权。引申义:一个主权国家不得对另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司法管辖权。

高考道德与法律的范文

――法治与德治之历史与现实反思。

内容摘要: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中永恒的话题。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笔者试图通过对礼与法关系之历史考察,寻求道德与法律协调之合理内核,进而就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略陈解决之管见。

关键词:礼;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法治;德治。

不管法治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治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1]德治是指在社会治理中对道德自律、道德教育、道德建设的重视和适用。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即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国古代的法律实际上是一种二元体制,就是两种体系或渊源、形态的法律并存。一种是国家制定法,一种是“礼法”、“德法”。这两种社会调节手段相互配合,把各种社会现象纳入其调整范围。而我国当代社会法律是唯一的社会调节手段,道德作为另一种调节手段存在严重缺位。这样的一元法体制亟待调整。因此,有必要考察我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吸收其合理内核,建立起德法并治的二元法体制。

“德”,在西周时是一个融道德、政治、信仰、策略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它要求统治者敬天孝亲,对己严格,与人为善,只能在不得已时才使用刑罚,而使用时必须慎重。儒家对“德”加以继承和发展,一方面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的主要方法;一方面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权与法律,是行政、司法的指导方针,即主张“德主刑辅”。[2]儒家的这种德治是以“礼”做为根本内容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3]礼的起源与宗教、祭祀、宗法有关,它体现了社会中的宗法身份等级,同时作为身份社会的古代中国也促成了礼的繁衍,两者互为支架。但礼的`范围很难界定,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既可以是个人生活的基本信仰,又可以是治理家、国的根本纲领;它是对他人做道德评判和法律裁断的最后依据,又是社会所有制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它一方面细腻地对人的行为做出准则式规定,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作理论上的抽象。再论及“法”,“,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4]“平之如水”,有公平、正义之义。因此要正确理解礼与法的关系,就必须将其放入中国古代这片土壤中,以中国传统的视角来审视。

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1、周公制礼,引礼入法。

[1][2][3]。

法律的尊严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

2、能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3、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4、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法律的基本特征。

2、学习难点: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阅读教材86页情景材料,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道理?

2、阅读教材87页的正文部分,列出法律的三个特征。(理解并背诵)。

3、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

4、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

五、合作研讨部分:

1、辩论: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法律,正方和反方分别说出理由。

2、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3、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

六、课堂展示部分:

1、课前预习部分的四题可以分组展示,评价一下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2 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刑罚的种类及内容。

2、学习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异同。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2、什么叫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哪三类?

3、什么叫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什么叫刑罚?列表说明刑罚的分类。

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

2、刑法和刑罚的区别。

3、阅读教材95页的情景材料,讨论案中犯罪分子应受到什么处罚?并区分主刑。

和附加刑。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1、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2、阅读教材96页的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3 防患于未然。

一、学习目标。

1、能认清犯罪的危害。

2、从法律角度,能知道如何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3、能认识到自己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增强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1)犯罪的危害。

(2)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

2、学习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四、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阅读教材97页情景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2、道德水平高低和违法犯罪的联系。

3、结合98页的材料,分析犯罪的危害有哪些?

4、《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作用是什么?

5、青少年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6、结合100页的情景材料,分析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有哪些?(把表格填好即可)。

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青少年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自己实际,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进法律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能运用法律的特征对应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导学难点。

三、导学重点。

四、导学方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五、导学过程。

(一)导学提示:

(1)同学们还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吗,(衣食住行等方面)?

(2)生活中的规则可分为哪几类?道德、纪律、法律。

(3)它具有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4)法律具有规范作用,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二)导学训练:

(1)三个最显著的特征:

•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的名言

5、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6、自由是一种必须有其自己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9、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10、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罗伯斯庇尔(法)《革命法制和审判》。

14、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16、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战国)《管子·七臣七主》。

18、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

22、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24、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

25、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26、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27、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

29、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31、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33、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34、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

35、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36、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37、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38、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39、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哥尔德斯密斯。

40、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41、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42、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43、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4、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45、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罗。

46、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

47、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48、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49、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50、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51、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52、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法谚。

53、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55、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阿奎那。

56、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57、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59、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60、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61、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63、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65、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67、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68、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西塞罗。

70、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拉伦茨。

法律的谜语

1.老秀才(两字法律用语)。

2.兵发东吴(两字法律名词)。

3.全部捉拿(两字法律名词)。

4.“颜”字变“须”字(两字法律名词)。

5.乡试(三字法律名词)。

6.魏蜀相争(三字法律名词)。

7.小扣柴扉久不开(两字法律名词)。

8.大地之子(三字法律名词)。

9.不遵军令闯辕门(四字法律名词)。

10.一绺青丝飘地(四字法律名词)。

11.慢性病进医院(四字法律用语)。

12.马上相逢无纸笔(两字法律名词)。

13.病句(四字法律名词)。

14.巴黎特使(四字法律名词)。

15.只能智取(四字法律名词)。

16.既不当官又不要钱(三字法律名词)。

谜底。

1、前科2、侵权3、通缉4、遗产。

5、选举人6、专利权7、闭庭8、自然人。

9、非法经营10、从轻发落11、长治久安12、口述。

13、不成文法14、法人代表15、不可抗力16、弃权票。

法律的名言

1.尽管我们很难从西方法治发达史中清晰的剥离出属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集体贡献,但毫无疑问,如果舍离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智慧与努力,西方即便不至于陷在中世纪黑暗中不能自拔,也绝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2.这恶霸犯下的滔天罪行真是罄竹难书,最后总算受到法律制裁。

3.在一个国家中,法律永远是由强者的权力制定的。——柏拉图。

4.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6.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伟大而卓越的行动,在政治家们强烈的图谋下表现出来;而不是表现为性格和激情的结果。因此,奥古斯都与安东尼的斗争——那战争被视为是他们心怀主宰世界的野心而引发,也许那仅仅是嫉妒的结果。

8.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具命也。

10.被败坏的道德践踏了的法律还有何意义。(贺拉斯)。

11.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

12.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13.任何事情,只要与自然发颠扑不破的永恒要走向冲突,就是无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约束任何。

14.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15.法律就像一把遮风挡雨的'伞,有了它,我们才能平安快乐每一天,远离不法侵害!

16.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7.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晋)《傅子·法刑》。

18.那个使他奉献自己,以促使其早日实现的主义,将不受所有法律的订立和法律的破坏所左右,而日渐茁壮成熟就像土里的种子,不管冬日的寒冻,夏日的干旱,仍然将它饱满的谷粒献给人类那样。

19.树立法治权威,构建和谐社会。

20.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21.人们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产生激情,故此,一种激情的破灭几乎总是意味着另一种激情的产生。

22.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23.人民就应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24.希腊斯帕特王法律应对人有权威,而不是人对法律有权威。——波萨尼亚。

25.实际上,咱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26.只要我还能有所选择,我就只想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这个国家中所实行的是:公民、自由、宽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着人们有用言语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可能有的任何信念。这些条件目前在德国都不存在。那些对国际谅解事业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在那里正受到迫害,其中就有一些是一流的艺术家。

27.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2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9.世间的一切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无过于枉法。——培根。

30.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吴兢(唐)《贞观政要·公平》。

31.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

法律的格言

1.“权威诱惑法”

这类拐骗者之前做过一些“功课”,他们甚至能叫出你的名字,取得你的初步信任。拐骗者大致会这样说:“我是受你爸爸、妈妈委托,带你回家。”

2.“物资利诱法”

这种诱骗方式主要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小朋友,我有一样礼物要送给你,你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3.“带路引路法”

诱骗者利用孩子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引诱孩子。就像:“小朋友,你知道去某某商场的路怎么走吗?能不能带我去啊?”

4、“谎称看病法”

故意用液体倒在小孩身上,说有危险要到医院去看病。

法律的名言

3)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4)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6)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7)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8)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10)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劳伦·却伯。

11)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我身上。——阿奎那。

12)没有哪个社会能够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条永远适用的法律。——杰斐逊。

13)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14)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桓宽(汉)《盐铁论·疾贪》。

15)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16)法律和制度务必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19)我不一样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20)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法律的名言

3、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

5、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6、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7、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

8、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

10、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11、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14、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15、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1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1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18、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19、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20、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21、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索福克勒斯。

22、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24、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25、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26、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27、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28、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29、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30、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弥尔顿。

32、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

33、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34、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35、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36、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37、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杰斐逊。

39、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罗。

41、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42、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43、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44、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45、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46、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49、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50、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奥维德。

51、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

53、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

54、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55、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哥尔德斯密斯。

57、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58、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

59、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

60、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61、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62、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

63、在暴力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马略。

法律的名言

3)人民就应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4)法律就应是铁的,像铁锁那样。——高尔基(苏)《我的大学》。

5)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11)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12)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3)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奥维德。

14)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15)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格老秀斯(荷)。

16)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

18)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宋)《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20)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就应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亚里士多德。

法律的名言

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4、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5、法律地在暴力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西塞罗。

6、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强森。

7、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8、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间再长,也还是没有制约力的。爱·科克。

9、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费尔德。

10、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波洛克。

11、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

12、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13、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埃利希。

15、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16、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拉伦茨。

17、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西塞罗。

18、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19、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

20、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朱尼厄斯。

22、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之上。西塞罗。

23、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2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定颓败。塞内加。

2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27、法律吸吮穷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权柄。哥尔德斯密斯。

29、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3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31、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托马斯。

32、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33、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了城墙而战斗一样。赫拉克利特。

3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36、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38、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39、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罪的法律,而是针对疯狂的法律。马克·吐温。

40、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弥尔顿。

41、规外求圆,无圆矣;法外求平,无平矣。宋祁(宋)《宋景文笔记》。

42、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43、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杰斐逊。

44、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马基雅弗利。

45、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格索尔。

46、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47、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法)《社会契约论》。

48、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李维。

49、在暴力的喧嚣声中,法律的声音显得太微弱。马略。

50、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52、凡法始立必有病。韩愈(唐)《钱重物轻状》。

53、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54、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克。

55、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56、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索福克勒斯。

58、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杰弗逊。

59、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希腊。

60、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阿奎那。

61、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奥维德。

63、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64、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66、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哈耶克。

67、风20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71、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72、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菲力普斯。

7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75、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

7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77、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78、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那么法律作为一件无用之物自己就会消灭。洛克。

7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托·伍·威尔逊。

82、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85、荣耀所禁止的法律却往往应允。威·索林。

86、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87、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90、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91、带来安定的是两种力量:法律和礼貌。歌德(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92、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

93、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94、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安提戈捏。

95、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96、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98、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