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读后感范文(15篇)

时间:2024-02-11 07:35:09 作者:QJ墨客

读后感是读书的最后一步,通过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下来,可以使我们对书中内容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范文列表,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85年,周幽王昏庸无道,到处寻找美女,后来褒响的儿子将美女褒姒献给周幽王,他一见褒姒,喜欢得不得了。褒姒却老皱着眉头,连笑都没笑过一回。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些个兵马一会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周幽王眯起眼睛,拍手称好。

烽火一点起来,半夜里满天都是火光。邻近的诸侯见着了烽火,赶紧带着兵马来了。一到细山,没想到一个敌人也没有,也不像打仗的样子,只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家面面相觑,周幽王对他们说:“辛苦了,各位。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大王的当,十分愤怒,各自带兵回去了。

果然,褒姒笑了。周幽王很高兴,赏赐了虢石父。

隔了没有多久,敌军真的打来了,周幽王赶紧把烽火点了起来。那些诸侯们上回上了当,这回又当是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周幽王等人都被杀了,褒姒被掳走。从此此国灭亡。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情不自禁地想:褒姒当时应该并不是在笑诸侯们跑来跑去,其实在笑周幽王的无能、愚昧。就像有时候同学说没带作业,其实没完成,结果下一次真的忘带了,老师说什么也不信了。我们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如果你欺骗了别人,别人就不信任、不相信你,你也会受尽委屈。总之,诚信是金、诚信是宝,我们都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今天,我在历史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叫——烽火戏诸侯。

大家都看过“狼来了”这个故事吧!放羊的孩子假装喊“狼来了”,让救他的人上当了,而他却觉得这样的恶作剧很好玩,等到狼真的来了,就没人去就他了,放羊的孩子便成为了狼的“盘中餐”了。在古代周朝还真有类似的事情,第十位国王——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是一个只会成天吃喝玩乐根本称不”君子“这两个字的国王,他贪恋美色,为了让一个从来都不笑的美女”褒姒“笑一下,最后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第一次点燃烽火的时候,那些诸侯们还以为有敌人来了召集军队前去迎战,没想到,什么敌人嘛!连个人影都没看见诸侯们这才明白了,原来他们上了周幽王的当,诸侯们便悻悻的`走了,有一天,敌人真的来了,周幽王再怎么点燃烽火,想让军队来,那真是是比登天呀!最后还不是自己吃了亏,周幽王啊,他是“吃不了,兜着走。”我觉得那些诸侯们像极了上当的农民,而周幽王则像放羊的孩子,敌人像那只狼,周幽王的结局和那放羊的孩子很是一样,周幽王是家破人亡,放羊的孩子是他的小命没保住。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做人要诚实,那你希望自己有一个不诚实的朋友吗?欺骗别人的背后你会遭受到的代价你一无所知,但是当你遭受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人再会帮你,再去信任你。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诚实带到每一个人的身边,不在过被欺骗的生活!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皇帝,为了自己的嫔妃一笑,而丢了自己的江山。

那就是周朝时期的周幽王,那时刚好是旱灾,都城镐京周边发生大地震,致使百姓们饥寒交迫,到处流亡,政局不稳,国力衰竭。面对这种局势,周幽王不但不思奋发图强,挽救周朝的颓势,反而重用只会阿谀奉承,贪好钱财的佞臣虢石父,推行“专利”,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国人的怨愤。

周幽王派人到处搜罗美女,大夫越叔劝谏幽王应勤于政事,周幽王那里听的进去,一声下令,竟将越叔带革职赶出宫。大臣褒珦见他如此荒唐,非常不满,力谏周幽王要他已国事为重,不想周幽王恼羞成怒,下令将褒珦囚禁起来,褒珦的儿子听说周幽王贪好美色,就广征美女,果然找到了一个貌若天仙的女子。她是一名弃婴,被一对做小买卖的夫妻收养,在褒国长大,褒珦的儿子叫人把她打扮,取名叫褒姒,然后献给周幽王。

周幽王看了非常喜欢,就放了褒珦,可是褒姒不爱笑。

一天,周幽王出去游玩,看见了20多座烽火台,虢石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点起狼烟让诸侯白跑一趟,果真褒姒哈哈大笑起来。诸侯知道被耍就不来了,一天西戎来到京城,周幽王命人点狼烟,可是诸侯没有来,最后周幽王被杀,褒姒被掳。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近君子,离小人;做人要有诚信。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西周末年,周幽王十分喜爱一个叫褒姒的女子。褒姒虽然容貌美丽,但不爱笑。

幽王为了让美人笑,用尽各种办法都没有取得美人一笑。一天他的大臣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大王听后连声说好。

京城旁边设置了烽火台,如果敌军来了,只要点燃烽火诸侯们就会发兵来保护大王。这次周幽王的大臣出的主意就是点燃烽火,刹那间,狼烟四起,各路诸侯纷纷发兵赶赴京城。但人马到达京城后,却未见敌人的影子,知道事情的经过后都摇摇头匆匆撤退了。

看到诸侯们的军队慌慌张张地赶来,又乱哄哄地蜂拥退去的狼狈景象,褒姒大笑起来。周幽王见到美人笑了,他非常开心。

后来,大戎族攻打西周,危机之中幽王点燃烽火,可吃过苦头的.诸侯们没有派出士兵,周幽王被杀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在重要的事情上开玩笑,做人也要有诚信。不然没人会相信你,帮助你。

抗日烽火的刘伯承介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率部奋战在太行山上。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他经常用“勇是男儿头上的桂冠”、“无角绵羊受欺压,有蛰的黄蜂不可侮”等话语来激发将士们的对敌斗争信心。他指挥部队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设伏七亘村以及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战略方针,积极组织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大量武装工作队,实行“敌进我进”,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的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与此同时,他率部多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进犯,牢牢把紧太行山这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使“平辽半壁山”得以免遭敌寇的蹂躏涂炭。

1942年,他与邓小平领导根据地军民实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度过了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1945年6月当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

日本投降后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于1945年9—11月率部发起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歼北犯的国民党军近6万人,并争取其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有力地配合了中共在重庆与国民党的谈判,打破了蒋介石北进的战略企图,为实现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作出重要贡献。

烽火戏诸侯的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烽火戏诸侯》了。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周宣王去世以后,儿子姬宫涅继位,也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不理朝政,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四处找美女。有位名叫褒某的大臣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而把褒某下了监狱。褒某被关了三年,褒某的家人为了救他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了幽王,又为她取名“褒姒”。

幽王得了褒姒,十分高兴,便把褒某放了。褒姒进宫后,没有开过一次笑脸。为了让她笑,幽王出了个赏格,说谁让王妃笑一下,就赏他一千两金子。虢石父替幽王想了个鬼主意。周幽王听了,便带着王妃上了骊山,把烽火点了起来。附近的诸侯见了,连忙带兵马赶了过来,结果扑了个空,王妃见了果真笑了。诸侯们敢怒而不敢言,只好回去了。后来,犬戎兵真的打过来了,幽王立刻把烽火烧了起来,可是诸侯们因为上了一次当,谁也不理会他们了。最后,周幽王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

由此可见,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重要呀!我曾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个故事,它令我想了又想。但每一遍都在告诉着我同一个道理,做人应该守信,失去了别人的信任,是很难挽回损失的!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周幽王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然听从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议:点燃烽火台。各路诸侯被戏弄了,很恼火,再在敌军进攻的时候没有派兵,结果西周灭亡。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做人一定要有“信”。正如弟子规所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说:凡是开口讲话,要讲信用,答应他人的事,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和花言巧语是不能用的。昏庸无能的周幽王为了和褒姒取乐,竟然听从了那位大臣荒唐的建议!诸侯们被戏弄了,便决定下次再也不派兵来了。敌军进犯都城,周幽王一看大事不妙,马上命人点火。可是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诸侯上次被周幽王戏弄了,这次他们认为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乐,所以他们决定不出兵。周幽王后来被杀死了,西周也随之灭亡。因为周幽王不讲诚信,西周亡了国。可见诚信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诚信为荣,失信可耻。”

我还想到一篇名为《狼来了》的文章。牧童为了好玩,竟然三番五次的`捉弄善良的人们。后来真的有狼,牧童大声喊:“救命!”没有人相信他。结果他的羊被咬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如果你整天来戏弄人的话,久而久之,没人会相信你,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不会帮助你。

“言必信,行必果。”希望大家都做一个诚实的人!!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今天,爸爸给我讲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故事讲的是西周时的周幽王,他娶了个很漂亮的.妃子,这个妃子整天冷冰冰的,脸上没有笑容。为了让这个漂亮的女人一笑,周幽王想尽办法,但都没用。后来,有个大臣告诉了周幽王一个办法,周幽王就按照这个办法,带着漂亮的妃子去郊游,他们登上烽火台,周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那些在外地的诸侯看见烽火,以为有敌人来了,连忙带兵来救幽王。这个漂亮的妃子看见这么多人都上当受骗了,不由得笑了起来。

再说那些人赶到了周幽王这里,发现没有敌人,是周幽王跟他们开玩笑,他们很生气,但是没办法,就带兵回去了。过了不久,周幽王又点燃烽火骗了各地诸侯一次,大家非常生气,就再也不相信周幽王了。后来,真的有敌人来了,周幽王急忙叫人点燃烽火,但没有一个人带兵来救,周幽王很快就被敌人杀死了,她的漂亮的妃子也被敌人抓走了。

听着听着,我不由得想到《狼来了》这个故事,故事中的小男孩也是几次故意骗人说狼来了,人们去救他时,发现他在撒谎,后来狼真的来了,他大喊狼来了,就没有人相信他了,谁也不去救他,小男孩就被狼吃掉了。听了这个故事,我感到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能撒谎骗人,要不然吃亏的是自己。

《抗日烽火》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抗日烽火》一课,深受启发,感触颇深。下面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

教师的准备,无论从。

课件。

还是实物准备都说明教师对这节课的重视和细致,学生的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以敏锐的思维去把握学生的状态,学生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用心感悟.充分地体现了和谐高效的新教学理念,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较多的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激励措施,用奖励金币的方法正面激励,让学生愿说,敢说,敢做,乐学。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愿学、乐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课件出示的图片、歌曲、视频等给学生创设了生活的各种场景,这就从时空上解放学生,可以让学生与学生,让学生与老师,让学生与课本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很快乐地融进生活之中,融进情景之中。

烽火戏诸侯的读后感

我觉得周幽王作为一个国君掌握着国家大权,就应该全身心地治理国家、造福百姓,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可是他荒淫无度,为了自己的享乐而不顾国家大事和老百姓的安危,最后落得一个如此可悲的下场!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明白了:每个人肩上都有自己的责任,不能为了自己一时的享乐而置其它任何事于不顾,都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该做的事情当中。

卢沟桥烽火读后感,《卢沟桥烽火》读后感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想占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而引起的1937年7月7日的战争,又称“七七事变”。

那天夜里,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向卢沟桥摸来,随后中国军官发现了敌情,就向日军要口令,日军不知道口令,就向中国军官吼了几句,中国军官当即严词拒绝。

然后日军恼羞成怒,就向中国军官开火,中国军官看到情况后,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中国军官寡不敌众,守桥官兵伤亡很大,只能退守到桥东头的宛平县城来。

可是日军第二天凌晨,就向宛平县城进攻了,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打退了日军,日军吃了亏后,就拉来了大炮,把县城的大门炸开了,然后中国守军端上了刺刀与日军展开了激战,只见鬼子的头纷纷落下来,只见刀光乱闪,鲜血乱溅,日寇被打得哭爹喊娘。

当天晚上,中国士兵们手握大刀,腰插手榴弹,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中国守兵便与日军展开了激战,日军猝不及防,一个个尸横桥头,随后授军又从敌军后面杀来,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重新回到中国军队手中。

我读完这篇故事后,我想: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一定会打败所有的对手,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抗日烽火心得体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磨难和残酷的抗争,其中最为艰难的便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这场战争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和坚韧。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国人,我感受到了祖辈们的不屈和坚毅,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抗战精神。

第二段:坚定的信念。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信仰与决心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保卫祖国的信念如钢铁般坚定,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没有退缩和气馁。面对如此庞大的敌人力量,许多普通百姓都选择了投身抗战中,这种关注大义和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召着后来的每一代中国人。

第三段: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战争时期,许多乡村的老乡几乎把所有的存款和家当拿出来作为红色物资捐献给了国家。在中国游击战争中,一些抗日英雄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种芝麻多年,只为了凑齐经费,用于抗日,这种舍我其谁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召着每一个心中的正义之士。

第四段:抗战文化积淀。

中国的抗战文艺数不胜数,战争故事中涌现出了许多盛赞人民军队和百姓力量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让许多人明白了中国人民挺起背骨,不屈不挠的精神,了解了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和抗日斗争的历史使命,从而在心灵深处潜移默化地产生共鸣。

第五段: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抗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秉承抗战中的精神,不屈不挠,坚定追求正义。我们需要把个人利益融入到民族命运当中,做到无私奉献,为个人能力所能及的事业作出贡献。我们需要感恩前辈的付出,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力量,弘扬抗战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历史长河悠长而壮阔,我们需要感念前人的奉献付出,铭记国家的兴衰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积淀下,我们理应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历程,为祖国的未来保驾护航!

烽火戏诸侯的读后感

今天中午,老师用广播给我们播放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表诉的。

从前,有一位诸侯为了一个他喜欢的妃子,竟然一连三个月没上早朝。那个妃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笑。于是,诸侯向全国发出告示:谁能博得美人一笑,奖赏万两黄金。大家都来跃跃欲试,但都没有成功。这是有一个人想出点烽火来取悦这个妃子。诸侯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下令点燃烽火。烽火一个接一个的点着了。边关的将领都以为出现敌情,纷纷带兵赶来。原来这个"烽火"是有意外状况的一种联系信号。当将领们都知道自己被愚弄而感到万分恼火。后来真有敌人来袭击时,诸侯再次发出信号,但将领们都以为又是骗局而没来。最后诸侯落了一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领悟到一个道理,愚弄和欺骗别人都是不对的,就像"狼来了"故事一样,撒谎的孩子只能被狼吃。我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烽火戏诸侯》读后感

公元前七八二年,出了名的暴君周幽王继位,他是西周最后一位国君。他荒淫无道、不理朝政、任用奸臣,虢石父在民间强征一美女名叫褒姒,把她进献给周幽王。

周幽王十分宠爱她,可她进宫后一直都不笑,虢石父又向周幽王献计说:“夜举烽火,诸侯见了,以为外寇来犯,必带援兵来此,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周幽王听取了他的谗言。

大臣郑伯友劝阻道:“点燃烽火是先王用来救急的,之所以取信于诸侯,是因为事先有约定,现在无缘无故举烽火,是戏弄诸侯。将来一旦有事,再举烽火,诸侯必不信。”周幽王不听劝阻,立即下令燃起烽火。

各路诸侯望见烽火,连夜赶到骊山,却不见敌方一兵一卒,都哭笑不得,于是又匆匆的走了。褒姒见诸侯急急赶来,并无一事,又匆匆的走了,不觉笑了,周幽王也很高兴。

从此后,周幽王再点燃烽火,以逗褒姒发笑,诸侯屡屡上当,最后,诸侯一个也不来了。最后,大军压境,再点燃烽火,诸侯没有一个人来,周幽王被杀死了,西周也灭亡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约定的事情不能违背,如果违背了就不会再有人相信你。失信不立的意思是不讲信用就无法立身立国,周幽王由于失信于诸侯,落了个被杀的下场,国家也灭亡了。

在生活中,一个谎话连篇的人是很难找到朋友的,想愚弄别人的人其实愚弄的是自己,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烽火戏诸侯的读后感

褒姒原是褒城内一位姒姓女子。那年梨花初放,她因一时贪玩偷跑去了集市,而后被褒族人相中。教其歌舞,为其梳妆,改名褒姒,献于幽王,目的不过是替褒珦赎罪。

褒姒对比又怎会不知,可是,他是君王,是天下百姓的王,理应心系天下苍生,怎能儿女情长。为此,她夜不能寐,只求早日解脱,结束这段痴缠不休的历史纷争。尽管幽王愿意倾尽所有换取红颜一笑,可是她如何笑得出来。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如今他只不过是一个为了爱情急得没了主意的痴情人,他宁可天下人与其为敌,也不愿负了眼前的美人。于是,周幽王全国悬赏求计:若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

此时的周幽王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君王身份,或者说他愿意抛却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人生。幽王带上褒姒来到骊山,命人在镐京附近首先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看到烽火点燃,于是也相继点火,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诸侯们以为是犬戎打了过来,于是起兵勤王,赶来救驾。没想到却是一场闹剧,怀怨而回。

褒姒见百姓口中的天子居然对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更是失望至极,不觉苦笑。幽王见之大喜,自以为讨了褒姒欢心,立刻赏虢石父千金。褒姒见状,自知这天下迟早是要易主的,为了天下尽早太平,百姓早日逃离苦海,她随即大笑起来。这笑声里,写满了她命运的坎坷,道0尽了凄凉与无奈,还有心灰意冷的绝望。

终于,在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进攻镐京。这时的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竟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觉得是种解脱。他本就无心王位,也自知不是治国理政之人,只盼天下早日太平,有明君勤政,稳固江山社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只带着褒姒、伯服,从后门出,直奔骊山。

在这里,周幽王曾为博得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也是在这里,褒姒为一朝天子的愚蠢举动,而心如死灰。命运轮回,始点也是终点,周幽王和褒姒在骊山结束了这戏剧般的一生,也在这里埋葬了一段历史。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