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故事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专业22篇)

时间:2023-12-25 18:23:35 作者:念青松

教案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相关内容。初一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以下是一些适合初一学生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波浪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没有你,海上的道路就可怕地寂寞;。

你是航海者最亲密的伙伴,

波浪啊!你抚爱船只,照耀白帆,

飞溅的水花是你露出雪白的牙齿。

微笑着,伴随船上的水手。

走遍天涯海角。

今天,我以欢乐的心回忆。

当你镜子般发着柔光,

让天空的彩霞舞衣飘动,

那时你的呼吸比玫瑰还要温柔迷人。

可是,为什么,当风暴来到,

你的心是多么不平静,

你掀起严峻的山峰。

却比暴风还要凶猛?

是因为你厌恶灾难吗?

是因为你憎恨强权吗?

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

谁敢在你上面建立他的统治?

我也不能忍受强暴的呼喝,

更不能服从邪道的压制;。

我多么羡慕你的性子。

波浪啊!对水藻是细语,

对巨风是抗争,

生活正应像你这样爱憎分明。

波——浪——啊!

示儿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导课:

2、出示《示儿》。

教学过程。

一、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二、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那个字?(“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四、摸拟场景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波浪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默写这首诗。

2.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象征手法,体会文中“波浪”的象征意义。

3.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蔡其矫,现代诗人。上世纪50年代,蔡其矫主动放弃仕途,保持诗人身份。“大跃进”时代,当人们争相写颂歌之时,蔡其矫却另辟蹊径,写出了直面历史沉痛与生活艰辛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作品,在这一时期,他屡遭批评,原因是他对现实的这种清醒态度,是他诗中表现的所谓的“不健康”情调,是他大量采用的自由体形式。这期间的作品分别收集在《回声集》、《回声续集》《涛声集》三个诗集里。

《波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写的诗篇,在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二)课文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二、朗诵舞台(带着感情去读吧,相信自己的感觉!)。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波浪在诗中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什么?

2.“波浪”“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谈谈你的理解。(可用原文回答)。

3.作者为什么称波浪为“我英勇的、自由的心”?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4.诗中的人称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

5.波浪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

(二)合作研讨(将交流合作变成真正解决自己的手段,真正发挥其功效!)。

自主学习完成后,组长自觉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或许这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机会!)。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主题小结。

通过对波浪的描述、赞美,表达诗人对英勇无畏、反抗强权的志士的礼赞和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写作借鉴。

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波浪,形象生动,给人亲切的感受;象征手法,全诗说明一个哲理,却把它寄予于熟知的事物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猫的故事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猫很乖,喜欢偎傍着人;有时候又爱蹭人的腿,闻人的脚。唯有冬尽春来的时候,猫叫春的声音颇不悦耳。呜呜的一声一声的吼,然后突然的哇咬之声大作,唏哩哗喇的,铿天地而动神碉。这时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祖传有一位和尚作过这样的一首诗!“猫叫春来猫叫春,听他愈叫愈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这位师父富同情心,想来不至于抡大竹竿子去赶猫。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鼎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叨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的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候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

海燕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短片导入)。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时处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生命之美。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在墨黑的背景中,通体如镜子般透亮,脸庞如月亮般恬静,那令人遗憾的断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缺之美;在绿茵场中,足球运动员那如旋风般的推进,如狂飙般的进攻,如蛟龙般的拼抢,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让我们共同进入海燕的世界,面对大海、乌云、闪电去感受海燕给我们带来的生命。

盗草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白素贞:(内唱)。

轻装佩剑到仙山,

(白素贞上。)。

白素贞:

不由素贞泪不干。

悔当初不听青儿语,

端阳佳节把杯贪。

官人托在青儿手,

不采灵芝誓不还。

大胆且把前山进,

呀!(接唱)。

山门神将好威严!

无奈何转到后山上,

(鹿童仗剑拦住。)。

鹿童:(唱)。

来了守山鹿仙童。

你是何方妖魔女,

偷探灵山为哪般。

白素贞:(唱)。

素贞低头苦哀告,

尊声仙官听我言:

素贞本是扫叶女,

曾炼仙家九转丹。

只为思凡把峨嵋下,

与许仙匹配在江南。

我夫不幸染重病,

特采灵芝到仙山。

鹿童:(唱)。

灵芝本是仙家草,

怎肯轻易与人间!

白素贞:(唱)。

仙家本是慈悲种,

应替人间解危难。

鹿童:(唱)。

劝你休得巧言辩,

宝剑之下活命难。

白素贞:(唱)。

只要取得回生草,

姑娘九死也心甘。

鹿童:(唱)。

劝你早早离山去,

(刺白素贞)。

白素贞:(按住鹿童剑,唱)。

恕你姑娘礼不端。

(白素贞和鹿童斗剑,刺伤鹿童,急采灵芝。鹤童闻警冲上,白素贞口衔灵芝,与鹤鹿两童苦斗不支,倒下,但仍护着仙草。)。

鹤童:(举剑)妖女受死!

(南极仙翁率云童急上。)。

南极仙翁:(白)鹤童住手!

(向白素贞)啊,胆大白素贞,敢来仙山盗草!

白素贞:喂呀,仙翁啊!素贞死不足惜,可叹我那苦命的许郎,就无有回生之望了哇!

南极仙翁:白素贞,念你痴情可感,又兼身怀有孕,饶你不死,灵芝带回家去,可救你夫性命。下山去吧!

白素贞:(这意外之事使她感极而泣)谢仙翁!

接过灵芝泪不干,

险些难得活命还。

拜别仙翁镇江返,

云山万里救夫还。

(白素贞下。)。

鹿童:唔。(有敌意)。

南极仙翁:休得拦阻。(望着白素贞后摇头叹息)众仙童!

二仙童:(同白)有。

南极仙翁:(白)回山去者!

筏子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

1、借助图书、互联网搜集并整理有关黄河的图片、诗词名句和羊皮筏子的图片及相关常识。

2、利用工具书,积累词汇。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天鹅的故事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一、导入:在你的心目中天鹅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美丽的、高贵的、纯洁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个关于天鹅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学过这篇文章你会对天鹅有另一番更深刻的认识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扑棱翅膀趔趄惦记栖息偎依模糊咳嗽遐想窟窿。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想一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文章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在贝加尔湖畔,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破冰行动的感召下,全部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而又感人的场面。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看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写'我'结识了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并到他家作客。

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斯杰潘老人向'我'讲述一群天鹅破冰觅食的故事。

五、品读文章,理解主旨。

感悟天鹅的精神——。

六、完成学案作业。

背影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反映________的散文。

2.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________。

3.选择题。

[]。

a.聪慧丑陋b.愚蠢粗俗。

c.糊涂动听d.聪颖精彩。

4.《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

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

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5.《背影》一文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2.对父亲买橘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分析正确的是。

[]。

a.儿子有橘子吃了,路途上不怕渴了。

b.即将送走儿子,可去忙自己的事了。

c.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感到踏实满足。

d.过铁道买橘太累了,买回来可以歇一歇了。

3.“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文中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其用意是________。

4.散文中抒情,一般有两种方式,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感情于字里行间)请从文中各找一例略加分析。

延伸拓展。

父亲的驼背。

1.给加粗字注音。

攒()甚()辍()。

驯()耸()涔()。

2.在文中拼音后面填上相应的字。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4.找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指出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5.这个文段中“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

1.朱自清父子深情。

2.“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深情,也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父亲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3.c。

4.c。

5.渲染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爱形成对比,更能衬出父爱的崇高伟大。

(二)能力提高。

1.第一次去时详写的是背影,扣题,更能突现中心。第二次是人物正面描写,因而略写。

2.c。

3.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如此操劳,反衬出父亲对“我”关怀细致周到。

4.例如:课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及文尾的一段文字分别体现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分析从略。

(三)延伸拓展。

1.z3nsh8nchu^x)ns%ngc6n。

2.嶙峋、疮、汩汩、慷慨、塄。

3.坚韧震撼摩挲。

4.“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嶙峋的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父亲无怨无悔地承受生活的艰难,突出表现了父亲博大而深沉的爱。

5.这两件事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极为重要,令我永生难忘,获益无穷。

6.驼背《背影》表述作者对父亲的爱的深切的理解。本文写出作者对父亲驼背怀有一种崇高的敬意和无限的感激之情,两文都能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展开描写并以此为线贯穿全文,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这是它们的妙处所在。

渔夫的故事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1、了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2、了解故事情节,探究魔鬼的本性。

3、懂得人的智慧一定能战胜魔鬼,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的道理。

4、根据民间故事情节曲折、想象丰富的特点,大胆设计符合情节发展的不同故事结局,培养创新精神。

5、培养探究、合作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认识魔鬼的本质,懂得运用人的智慧战胜魔鬼、战胜邪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想。

每组发一张白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张魔鬼的形象图,并简要说明。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魔鬼的了解认识的程度。然后通过课文有关描写魔鬼外形的录音,引入课文,告诉学生仅从外形来认识魔鬼是不全面的,再引导学生通过研读课文,正确认识魔鬼的吃人本质,然后通过设计与课文不同的故事结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并深入体会人的智慧一定能战胜魔鬼,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常识学习。

1.题目解说。

2.《一千零一夜》简介。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包括寓言、童话、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主要反映中古时期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

二、学习课文。

1、初探魔鬼形象:每组发一张白纸,大家商量一下,请小组中画画高手,用简单的几笔勾画一下同学们心目中的魔鬼形象(三分钟完成),由组长展示成果,并简单说说魔鬼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渔夫的故事》里也有一个可怕的魔鬼。课文选自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是一篇外国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一般情节曲折,想象丰富,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

现在,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个可怕的魔鬼。翻开书172页第二自然段,听课文有关描写魔鬼外形的录音。

2、深探魔鬼本质:课文中的魔鬼和同学们心目中的魔鬼一样,可怕凶恶。可是我们仅仅只从魔鬼的外形来认识魔鬼是不全面的,下面我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魔鬼的本来面目。

结合注解,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研读课文1--15小节,谈谈你对魔鬼的新的认识,并能在课文中找依据,特别是从课文渔夫与魔鬼的对话中看魔鬼的本来面目。

先小组内讨论交流,由组长执笔整理,再在班级里交流。

课文的结局编得很精彩,但我觉得同学们很聪明,创新能力很强,完全有可能编一个同样精彩,和课文不同的故事结尾。请每个小组同学紧接着15小节开始,根据民间故事情节曲折,想象丰富的特点,大胆想象,给故事另外编一个合乎情理的结尾,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由组长展示小组设计成果,并说明理由。

同学们能不能就刚才几位同学的设计比较一下,看哪个结尾好,哪个更合乎故事情节的发展,请试作评价。

三、阅读练习、探究。

1.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救起,会兑现他的许诺吗?

2.渔夫和魔鬼都要求对方说的简短些,这表现了他们什么心理?

3.课后练习三:你认为原结尾是保留好呢还是删去好?

四、品味积累(课后)。

附:

这堂课,我采取了三点主要策略:

1、找准教学的起点。

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学起点过低或过高,必定会导致你的教学失效。《渔夫的故事》是一篇民间故事,故事情节,语言方面并不难,故事的两个角色中,渔夫的形象也好理解,主要是对魔鬼的形象的认识,学生可能不全面、有疑惑、或甚至错误。所以我这堂课就以研究魔鬼这个形象作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主要内容。

学生对魔鬼的认识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因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给魔鬼画像,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研读从外形到本质来进一步认识魔鬼,最后通过故事结局的亲自设计认识魔鬼是可以被人所战胜的。这样找准了教学起点,教材的处理、教学思路也就清楚了。

2、融入探究性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堂课的教学融入了探究性教学的思想,尝试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民间故事这类题裁课文的教学中的运用。

这堂课,为学生设置了探究魔鬼形象的主题,从外形、本质和可以被战胜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认识探究魔鬼的本来面目。由魔鬼的外形引发学生探究魔鬼本质欲望,由魔鬼的凶残狡猾引发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魔鬼,这样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热情。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对问题形成解释,在小组中充分表达交流评议,再在班级中展示交流评议,所以这堂课是以魔鬼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来组织教学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这节课主要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四人小组中,学生讨论魔鬼怎样画,魔鬼本质是什么,故事结局如何设计时,分工合作,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每位同学获得发表意见,展示才能,评价别人的机会。所以课堂真正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生命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自主理解和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优美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3、感悟生命的真谛并热爱、尊重生命。

学习重点:有感品读文章,品味优美句子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感悟生命的真谛。

学习方法: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春风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林斤澜的情况。

2.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内容。

3.有感情朗读课文,直至熟读。

相关课程标准: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教学目标:

1.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领略北国春风不同凡响的美。

2.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3.理解作者先抑后扬地突出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的表现作用。

4.与《春》比较阅读。

评价任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

2.北国春风究竟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的怀念和热爱?

3.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4.与《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领略了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诗情画意之美。在文中作者对春风进行了描绘,现在我们一起将它背诵一下,再一次感受那江南春风的轻柔与温暖!

我们北方的春风与江南春天是否一样美呢?生活在北方的你察觉到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作家林斤澜去感受一下北国春风的魅力吧!

二、预习展示。

1.查一查。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林斤澜的情况,并予以展示。

养母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我的养母,是个很小气的人,至少在我们村里,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在我童年和少年时的记忆里,养母也确实是小气的,她总是和别人闹事,只要她觉得自己在某个事上吃了亏,她都要叫嚷起来。不仅如此,她还常常怀疑别人暗地里占了她的便宜或损害了她的利益。尤其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很困拮的年代,她常常为了一点以现在的眼光看来是很微不足道的利益与人生气争吵:院里晒的豆腐好象少了一块;杏树上某一部位的杏可能被谁偷打了几颗;同院的婶婶家的鸡进了她的小菜园,婶婶分明看见了却故意不管;队里的人来量粪堆,那尺子有点偏......。她常圆睁了眼、压低了声音或故意提高了声音,向我或其他邻居细述在某个事上被损害的情由,或者诉说某个怀疑。婶婶家的人在院子里做些什么时,她便从窗户纸间嵌着的一块不规整的小玻璃上向外窥探,侦视着婶婶家有无损害她的行为。

对一些“重大”的被损害的事,即使已经过去很久了,只要她再想起来,便要随时地再叫嚷再气愤一番。而且“再想起来”在她也是很容易的,因为她总能将所有吃亏受害的事都联在一起,每说一件事的时候就常常混上过去的事一起来说,于是她又被人称作是爱“狗扯羊皮”。

但奇怪的是,她除了和婶婶家总不和气外,和别的邻居也没搞坏关系。细想起来,她虽然不让别人占她的便宜,但好像也没有听谁说过她爱占别人的便宜。

或许可以认为她是太守护太爱惜自己家的一切了。有一次,我在野外与小伙伴们玩耍,燥热中将衣服脱下来,放在石头上,最后却忘在了那里。就为这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她在全村几百户人家挨门挨户查问了个遍,弄得我从小就觉得很没面子。

然而凡有好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她认定的亲人自然首先是养父和我,其次则有她的兄姊几家人。她每做了好点的饭菜,就总爱站在一旁,亲眼看着她的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她的口虚虚地不断张合着,你喝一口汤吸溜一下,她也随着吸溜一下,似乎在协助着你吃。这样的情景可能是她最感到幸福的时候,她看着你吃,比她自己吃要香得多。我却常常因此生气地放下碗,说你自己吸溜去,我没法吃。她才一下醒悟地赶紧把头扭开,蹲下身去看她的灶火。

偶而来了客人,她便采取应付的态度,主要是在盛饭时作点手脚:端上来表面看是一样的饭,而自己亲人的碗底却埋伏了鸡蛋或其它好东西;即使是盛合子饭,自家亲人的碗里是豆角山药瓜等稠稠地一大碗,而那客人的碗里差不多就只是稀汤而已。

我那时只有十岁左右的稚龄,但因看过了不少小人书,便深感自己的见识已远在养母之上了,因此并不听她的话,甚至觉得她很影响我的形象。有一次家里有客人,等她将饭盛上来了,我便故意说要和客人换碗,她赶快阻拦,并用眼睛狠狠“剜”着我。我毕竟年幼,又被娇纵惯了,看着她那急眉赤眼的样子,禁不住哈哈地笑起来。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来了她认为是对她的亲人很友好甚至很重要的客人,她也就随之另换一种态度,招待得周到实在,待客人也如待亲人了。

我想,她的心全部投注在自己亲人身上,再没有多余的东西给亲人以外的人了。是不是因此可以说她的爱是小气的?哪一个家庭不是因为享受着这各自小气的爱才有了最真切的幸福呢?真的能说她是自私小气的吗?她在亲人面前何曾自私小气过一点点?她其实只是对自己小气。

我更小一些的时候,正值饥荒的年月。有一次她从公共食堂流着泪回来,我看着她的样子,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她看见我就哭着说:“今天没给你拿回来不掺菜的窝窝(玉米面窝头的俗称),灰文秀子不给,非说没有,明明看见还有......”

我吃饭挑食,养母也把我当娇贵孩子养育,我还从来没吃过掺糠掺菜的窝头呢。

菜,是指人们惯常吃的野菜。在今天的青少年们的感觉中,或许会觉得吃野菜是希罕的甚至是浪漫的事,但在当时,却确实是穷苦的表现,粮食不够,便需尽量多掺进野菜。那时候,不掺菜的才是正经的窝窝头,叫净窝窝,有几家能舍得吃净窝窝呢?白面馒头那就不要想,即使在并非饥荒的年月,一年内也只是吃几回。养母的哭声使我对“吃”的理解变得不再是简单和自然的事,一种有关生存的不祥的预告降临在我的意识中了。

然而,由于养母在最困难时期的奋力拼争,最终她竟然支撑了她的家,并且无亏无损地养育了我这个“娇贵”的孩子。

那几年的秋收时节,她趁着出工,每天偷拿回队里的粮食,主要是玉米棒,每次拿两个或三个,冷冰冰地塞在怀里揣回来。应该说,那时候,农村的这种偷粮食的情形是比较普遍的,好像不大能按正常时候的道德标准简单评判,大家都要争取活命。但是常常有人被抓住,奇怪的是她一次也没被抓住过。想来也可能是大家看养父的面子,养父虽然在外边给公家做事,在村里也有威信,加上我们又属于村里最大的家族。

养父回来时,我便向他说养母偷粮食的事。养父听着,却低着头,默默地手持着烟锅吸着他的兰花烟。养父是有文化的,可以熟读《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偷粮食的事他是不能做的,但对养母的行为,他却只有低了头,不能硬做正人君子。养母却还要刺他,她似乎是带点儿得意地说,“不是我偷下这么多粮,你说咱云秀怎么办?”在养母潜在的思想里,她自己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她的身体,她的名声,都是不重要的,她自己如何,她是连想也不去想的。但她却知道爱惜养父的名声,她从来没有要求养父去偷一点粮食回来。

许多年后,我在城里读了大学,上了班,知道了许多事,知道了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城里人曾饥饿到什么程度,知道有的省份死了上百万的人。而我在农村里养母的庇护下,不仅没有饿过一次饭,连挑食的习惯也没怎么改。

过去的事一点一点地想起来,方明白是怎么回事。记得有一次看着养母推磨,磨着掺了玉米轴的玉米,这种面我当然是不吃的,自然都是养母吃了,我却记不起来,多会儿看见过她吃这种东西。她的情形我是不注意的,即使看见了,我大约也不会有什么感觉,可能会觉得她原本是可以吃那些东西的,而我当然是不能吃的。至少在童年和少年的时候,我是个没心肺的不肖的东西。

养父得了大病,在经了无限的病痛折磨后,终于离我们而去了。在病床前苦苦服侍了他数年的养母,悲声大放,她长声地哭诉着,“我怎么就把您服侍下个这样儿......可惜煞您了,您的脑子那么好,怎么就不把您留下,留下个我干啥呀......”

养父不在了,我也如长大的鸟儿一样飞走了,养母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她表达和付出爱的方式,也只得局限于唯一可做的一种,就是祷告。而这常常做的祷告,也只是两句话,分别为着两个人:祈祷她的养子在外边各方面顺顺利利,无灾无难;祈祷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养父不再受熬煎,不缺吃,不缺穿......为了她的祷告更有效,她又信奉了一个在我国很普及的教。有一年我回去,夜里睡在炕上,耳听着她在嘟喃着什么,问她,她便说了入教的事。“有些话得背过(背诵),我不认得字,白天让进秀家媳妇她们给念了,我再背......”养母说。

我的泪水突然汹涌地流出来,流湿了那个家乡特有的大而高的、养母放在柜中只让我一个人回去时用的枕头。养母见我不说话,以为我困了,她说:“睡吧,我不念了。”

与许多文艺作品中那些深明大义的乃至大义灭亲的胸怀宽广的母亲形象相比,她是没法比的,因此她也就只配是我的养母吧。

养母,我的恩重如山的母亲,您没文化,而我如今身处在都市的文化圈中,却很难再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

落叶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以下材料:

1、贾平凹简介。

2、法桐的有关知识。

3、描写落叶的诗文词句。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屏显落叶图片,请你简单描绘一下你看到的叶子,看到这些落叶你有怎样的感触?

师:面对这些色彩各异、形态各异的落叶,大家发出了不同的感慨。那么著名作家贾平凹又对落叶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散文《落叶》。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贾平凹。(屏显作者简介)(师读)。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重点有两个。(屏显学习重点)(齐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作者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

2、品味本文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配乐朗读课文,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说)。

课文写了法桐的叶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喜爱到哀叹到敬仰的过程,并悟出了生命的哲理。

2、作者是如何描写法桐的叶子的呢?(从文中找出描写法桐的语句。)。

作者写了什么时间的法桐?——分别描绘了春天、夏天、秋天、来年春天四个时间法桐的景象。

这些季节的法桐树或叶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春夏(温柔、美好、欢乐)。

深秋(削瘦、寒伧、败落)。

来年春天(繁盛、美好)。

师:伴随着法桐叶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或总结出在这三个阶段中,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

春夏(温柔、美好、欢乐)——————喜爱。

深秋(削瘦、寒伧、败落)——————哀叹。

来年春天(繁盛、美好)———————敬仰。

第1段先从整体上概写,再从局部具体写。具体从法桐的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描写了春天法桐的盎然生机。或答:整体看上去不同位置的叶子姿态色泽不同;没风时叶子的姿态;起风时叶子活动的姿态亦可。第1段是对法桐叶的正面描写。

第2段是从什么方面来写法桐叶的?

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方法,通过鸟夫妻的欢乐来衬托绿叶的温柔美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贾平凹换了一个角度来渲染春天的叶子之美好,好到他十分嫉妒在叶子间歌唱的“鸟夫妻”。没有直接写叶子,而是写用自己的心理反应,从效果上表现叶子的美好,突出叶子的“欢乐”。

3、题为“落叶”,但作者却用许多文字描绘“春叶”,这样构思有何作用?

春叶中梧桐的美丽风姿,那绿色的欢乐,与后面深秋时法桐凋落时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更能衬托出落叶的悲凉意味,为后文作者领悟到新生命在老化和蜕变中萌生的作铺垫。

4、作者从法桐的叶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悟出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生命到来是欢乐的,生命归去也应该是欢乐的,在这种交替轮回中,生命才得以发展,壮大,才不会停滞,不会老去。人生欢乐的内容是一个欢乐到来与归去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欢乐的过程中才得到了新生,得到了发展;生与死,荣与辱相互更替,促成生命的发展,应平静的对待荣辱得失。

三、深入研读。

1、品味语言。

(1)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优美,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

提示:可以从用词美、修辞美、哲理美、写作手法运用美等角度赏析,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赏析。

(2)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

2、质疑问难:

学生仔细的品读课文,找寻自己不懂的问题,向同学和老师质疑。

四、拓展延伸。

1、文章写的是法桐,实际上也是表达对人生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总结:我们应该学习落叶怎样的精神?)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没有痛苦的付出便不会有快乐的收获,只要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什么样的处境中,对生活要始终充满希望,为理想不断追求,不断拼搏,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展示生活的内涵与真谛。

长江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语言中,读者一时很难以发掘出,要让学生理解与评价作品的主旨,我想,能够说出来的恐怕不多,或是微乎其微吧。

但是,我们还是要教会学生读懂这相当具有难度的散文,这怎么教呢?

这篇散文虽不长,但难度不一般,还得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要点是会读几个难字,词,如“浦口”“缕缕”“哺育”“焕发”,再就是第2页课文有注释的四个难字。教读这几个难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区别它们,如“缕”与“屡”的差别,“焕”与“唤”形与义的不同,“哺”声母的容易误读。认字是低年级教学阶段的一个任务,完成这一个任务又要比小学年级高一点难度,这主要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区别认字识字。

教学要点的第二点是给学生时间读。朗读对于这一篇课文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篇散文的抒情性很强,文字又很优美,我们不让学生读,不去感受语言,单纯地分析描写就是架空的。而这一层次的读与上面一个层次的读是不同的,上一个层次主要是认字识字层次的读,这一个层次的读,我们要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一是体会出作者语言的抒情性特点,二是初步感受整篇文章作者描写长江的层次性特点。完成这一内容,先给学生六到八分钟读的时间,再让不同是学生进行朗读展示,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看哪个学生,哪些语段读出了抒情性。这主要是让学生去感受语言。

教学要点三,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主要是说对整篇文章的思路理解。我们可以预设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标题是《长江》,你认为可以把文章分几个部分,并说说你划分的理由。几个部分的划分我的预设是1—2段是第一部分,3—7段是第二部分,第8段是第三部分。预设这样划分的理由有:从内容上看,第一部分是写长江很早醒来时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写这古老而又年轻的长江。

长江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本篇散文诗一唱三叹的表达特色。

3.品味学习本文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特点。

学习重点:

1.品味、学习散文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舢板()驳船()堆栈()。

粼粼()哺育()瑰丽()。

2.说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长江很早便醒过来。它以鱼肚色抹着缕缕玫瑰红的曙天,它以宽阔的江面上的黎明,它以四月的风吹拂着的麦浪似的水波,它以脸上展开的微笑,迎接过江的渡船上的火车和旅客。()。

(2)一串串的明珠一般的湖泊。()。

(3)我们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1)我想,那是祖国人民的无比的幸福生活,那是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照耀得你的心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2)水呵,风呵,玫瑰的曙天呵,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祖国的赞歌。()。

二、重点研讨。

春风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毂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秋颂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秋颂的作者是英国诗人济慈,是诗人济慈为后人留下的最后一首颂诗,也是他一生写得最完美的抒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用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色写生画。学习这首颂诗,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时诗词,领会品味诗词的意境。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诗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教学中的重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领会品味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意境及诗人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教学时间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自读济慈的《秋颂》。

1.朗读诗歌。

2.简介作者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自学并质疑诗歌重点解析:(。

1)本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要着重通过读来品味语言文字。通过较师范读,学生朗读来体会这篇文章所包含的感情。

(2)朴素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难点理解:“雾的季节,成熟和结果的季节,是那一切催熟一切的阳光的好友”应该怎么理解?明确:秋季是多雾和丰收、成熟的季节,而太阳则既是温暖的来源,又是使得世上的生物得以成熟的主宰,所以称它为“催熟一切的阳光”。秋季和太阳既然作用是一样的,因之就称它为“阳光的好友”了。

4.《秋颂》写法简析:

(1)总分的结构方式。文章第一节用概括性的语言点明秋天是一个成熟与结果的季节,而后又从果实、果枝、果仁、好花四个方面分别写了秋天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季节。

(2)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节用第一人称----你,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充满繁忙,心怀喜悦的秋天,显得亲切自然而又真实。

(3)语言赏析:《秋颂》一文朴实的语言文字饱含着对秋天的深深赞美之情。

二比较赏析《登高》与《秋颂》两文同是写秋,你比较喜欢哪一首?谈谈喜欢的理由。引导学生多角度弹出自己的理解。

三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小地主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它歪着脑袋,嘴巴向上翘成45度角——我看不出恐惧和紧张,它的表情就像在示威。可以肯定,这是一只雏鸟,因为它的神态太天真了,有种孩子式的任性。我初见到它时,它正扑腾着翅膀,累得气喘吁吁却见效甚微地停在大树底下。我不知道它是急于成长趁父母不在就翻窗跳出家门,还是太过淘气,总在试飞练习中逃课才造成今天的危险局面。我弯腰捡起它,它用小翅膀用力拍打着我的手,并发出带着感叹号的抗议,非常反对。如同外婆威胁童年的我“大灰狼来了”以使我听话。我教育它说:“别动,有猫!”

它的体形比麻雀大,羽色黑灰,我们宿舍为它的身份争论起来,有的说是喜鹊,有的说是乌鸦。我总结,说它是乌鸦的人肯定出于嫉妒,相信每个人都愿意拥有救助小鸟的机会,只不过这次的幸运落在了我头上。我从感情上不希望它是乌鸦,也许这在鸟类看来是种族歧视的表现。面前摆着小米、菜叶和清水,可它不吃不喝,就在那儿歪着脖子生气,也不知道是生自己的气,还是生我的。我质问它:“凑合吃吧!难道想让我给你满处捉虫子不成?”它一翻白眼,还是不领情,干脆转过头不理我了。根据它的脾气和对食物的挑剔,我给它起名“小地主”。

为了让小地主进食,我在洗干净的眼药瓶里装上牛奶,然后我拿着它,像一枚导弹一样向它飞过来。小地主不知何物,大叫一声——它一张嘴,牛奶就灌进去了。我怕热量不够才放的牛奶,我想大象都能靠喝奶长大,何况你这么个小东西。书上说幼鸟在发育期食量惊人,亲鸟辛苦奔波,才能勉强满足它们的胃口。如今,小鸟父母的活计让我像个保姆似的代劳了。由于小地主不配合,吃饭的时候我令它斯文扫地。我不得不找一个人专门掰开它的嘴,我往里填,它吃得满脸都是。它昂着半只眼睛已被糊住的小脸,气愤地盯着我。

很快就搞清楚小地主的身份了,因为我们宿舍被包围了。高高低低的树杈上,站满数十只灰喜鹊,不仅是父母,连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也来了。小地主一看家里来了人,马上趾高气扬,一声又一声地叫起来,也许是告我的状,反正听了它的一番陈述,灰喜鹊们纷纷声色俱厉地指责起来。为了破除扣押人质的嫌疑,我打开纱窗,让小地主自由地站在窗台。显然窗台与树枝之间的距离超过小地主的飞行能力,它张开翅膀,待了一会儿,又理智地收拢了。灰喜鹊家长们似乎不再怀疑我的清白,当我把小地主重新拿进房间,它们没有表示出什么激烈的举动。

对孩子的想念使灰喜鹊们经常来往巢穴和我的宿舍之间。灰喜鹊这种鸟相貌优雅,胸部是柔和的灰蓝色,还拖着长长的动人尾羽,只是叫声高亢、粗实,甚至带点儿沙哑。它们轮流看望小地主,问寒问暖,虽然亲情可以理解,但是制造出一片喧哗——读书看报的事儿在我们宿舍是进行不下去了,午休的美梦就更别想。室友抗议说:“你的光荣事迹都上了《喜鹊快讯》的头条了!可是你和你的小地主成了咱们宿舍的公害!”为了不影响其他人休息,我只好每天中午把小地主带出来。烈日下的浩浩正午,我在空无一人的校园操场上无奈地散步,头顶时常有几只灰喜鹊飞来飞去。小地主已经习惯了我的唠叨,它四处观望,满腹阴谋。一次,小地主格外乖巧,后来我才发现事出有因,它竟然在我兜里随地大小便——它使我成为一个有味道的女人。午间的户外活动,我一边走一边跟小地主聊天,一个星期下来,使我认同这种说法:牙都被晒黑了。

回宿舍之前,我每天都先到顶楼阳台上站一会儿,看看小地主什么时候敢于飞到那些高大的法国梧桐上去。树冠就像一只巨大而柔软的绿色摇篮在下面接应着,我期望小地主能从中得到信心的鼓励。小地主好像忘了怎么飞似的,再也没张开翅膀一试。把它带回家,我却总怀有一种侥幸的甜蜜:它还需要我的照顾。

小地主的离开非常意外。它在窗台上晒太阳,我在旁边读书,不知是小地主的爹还是娘在对面的树枝上跳跃。就在我低下眼皮再抬起的一瞬,窗台上空了!我一怔,放眼前方,看见小地主正处于抛物线末端的身影落进茂密的叶丛之中。我有点儿难过,它竟然不辞而别。小地主大约在落脚点寄宿了几天,因为几只灰喜鹊常常飞到这棵树上,我估计是给它喂食的。小地主一直没露面,它把自己很好地隐藏起来,我想经过这次教训,它开始学习谨慎的生存策略了。

此后,小地主并没有像我希望的和别人文章中描写的那样,有天突然折返,一眼认出我是它的大恩人。校园里成群的灰喜鹊一如既往地自由起落,我觉得自己和它们之间有种秘密的联系。室友们说:“这里面说不定就有小地主,你该盼着故人重逢吧?”我鼻子里喷着冷气:“那个小没良心的,哼!”说实话,我有虚荣心,也挺希望小地主是只虚荣心强盛的鸟。就像去过异国他乡的人就有了让听众羡慕的吹嘘资本,鸟群中,有谁的童年曾经像哺乳动物的婴儿似的喝过奶,有谁曾经在人类社会中生活过?这样我的小地主就可以在鸟类里散布点舆论影响,讲讲它的年少经历,讲讲它遇到的人,虽说有时不太温柔,可是心眼还不坏。

转贴者案:第一次看到周晓枫的这个作品是在《小小说选刊》上,中国发行量很大的一本近乎纯文学的杂志。周晓枫是一家儿童文学的编辑。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对点评中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几乎每个人都对“小地主”又爱又恨,恨似乎也恨不起来,“小地主”是可爱的,但是可爱的不仅仅是“小地主”,还有一双看它的眼睛。

秋颂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师:目前,我们正生活在金秋时节。秋季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瓜果成熟,桂菊飘香。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喜庆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因此,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赞秋,颂秋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学习现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秋歌》中的一节。(多媒体展示《秋歌》)请同学们小声读一遍,注意酝酿一下感情。

(学生小声读)。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

生: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里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声音宏量,又很整齐。就是有一点不足——。

生:有点快。

师:对。诗不能读得太快,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这样,不但优美动听,还能给人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

请个同学再读一遍。

生:秋天/来了,大雁/叫了;......(掌声)。

二、分析•概括。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节诗写了哪几个具体的事物?

生:第一是“大雁”,第二是“太阳”,第三是“谷穗”,第四是“蝉声”。

生:大雁——叫,太阳——更红、更娇,谷穗——熟,蝉声——消。

师:对。事物的形象描绘出来了,诗的意境也就有了。

生:老师,“蝉声消”没有描绘形象。

师:嗯——对。很好!有意境没有呢?

生:有。

师:对。描绘形象,创造意境就是诗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板书]1、描绘形象,创造意境)。

这节诗表达诗人的什么感情没有?

生:表达了诗人歌颂秋天,赞美生活的感情。

师:真棒!这就是诗歌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板书]2、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说,没有哪一首诗不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还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它分行排列,因此,语言——。

生:语言精炼。([板书]3、语言精炼)。

师:当然,诗歌还有很多特点,譬如讲究节奏和韵律,讲究想象和联象,等等。我们今天初次学习写诗,不要求同学们掌握那么多。

三、举例•合作。

师: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今天来个“四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每四个人一组,每人写一两句;然后按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四人的诗句排列组合在一起。我们第一次学习写诗,要求不高,同学们不要有畏难情绪。老师先念上届同学写的一首诗供大家参考。题目是《秋天来了》。同学们听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诗的顺序,二是描绘了哪些形象。

(老师慢慢地、富有表情地读这首诗)(多媒体展示)。

秋天/来了。

群群的/大雁,排着/阵型。

是/“一”字,是/“人”字。

秋天/来了。

红色的/枫叶,片片/飞散。

像/蝴蝶,像/飞鸟。

秋天/来了。

清澈的/湖水,微波/粼粼。

鱼儿/壮,虾儿/肥。

秋天/来了。

生:这首诗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天空到树上再到水里。

生:描写了大雁,枫叶,湖水。

生:还有鱼儿,虾儿。

师:说得很对。能不能作点简要的分析?

生:第一节写雁阵是直接写它们的形状,是“一”字,是“人”字。第二节用比喻的手法写枫叶。都写得很美。

师:第三节呢?

生:还没想好。

生:第三节也是直接描写。湖水很清,所以看得到水里的鱼儿和虾儿。

生:我认为是想象。湖水再清,也不一定看得到鱼虾。用“肥”和“壮”来形容,就让人想到了秋天渔民丰收的景象。(掌声)。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分组合作。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写作。教师巡堂)。

四、评析•鉴赏。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不多了。现在请每组推荐一个代表朗读该组的作品。班长带头,群众加油。

生:(多媒体投影)。

是谁让枫叶落下,

随着风儿飘舞?

是谁让花儿凋零,

化在泥土之中?

是谁让苍天哭泣,

泪水染黄稻穗?

——是秋的美!

师:大家说说看,这诗怎么样?

生:第一句和第二句写得好,枫叶随风飘舞,有形象,也有意境。第三四句要改一改,“花儿凋零”好像不是颂秋。

师:那你能不能改一改?

生:没想好。

生:是谁让丹桂飘香,弥漫在空气中?

生:第五六句也要改,“苍天哭泣”不好。可以改为:是谁染黄了稻穗,农民喜庆的泪水?

师:嗯,改得不错。还可以怎样改?

生:是谁让高梁弯腰,点头向大地问好?

师:现在请班长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把诗再综合一下。

生:是谁让枫叶落下,

随着风儿飞撒?

是谁让丹桂飘香,

弥漫大街小巷?

是谁染黄了稻穗,

农民喜庆的泪水?

是谁让高梁弯腰,

点头向大地问好?

——是秋天的美!(掌声)。

师:现在再有点像一首诗了。谁能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生:美丽的秋。

师:请下一个小组朗读。

生:(多媒体投影)。

习习凉风拂过窗台。

片片花瓣洒落书桌。

点点泪滴拍打脸颊。

颗颗果粒散落大地。

生:这首诗每句开头的叠字用得很好,但整首诗的意思不好懂。

师:不好懂不要紧。有些不好懂的诗是朦胧诗。不过,我们今天是初学写诗,不可能写好朦胧诗。还是先请作者说一说吧。

生:我也说不好。我们是把四个人的诗句组合起来的,只是在字词上作了一些修改。

师:既然作者都说不好,那么这首诗看来是有问题。你们组下去还要仔细推敲。

师:下面再请一个小组朗读。

生:(多媒体投影)。

秋天来了,树叶落了;。

天上的云更白、更美了:

一朵,两朵,三朵,

朵朵飘浮在蓝色的游泳池。

硅花香了,蛙声没了;。

山上的枫叶更红、更迷人了:

一片,两片,三片,

片片飞落在金色的舞台。(掌声)。

生:这首诗有点借鉴郭小川的诗,但有自己的特点。我最欣赏“朵朵飘浮在蓝色的游泳池”。白云本来是飘浮在天空,但作者却说它飘浮在蓝色的游泳池。这就不仅写了蓝天白云的美,也写秋天湖水的清澈明净。(掌声)。

生:我认为“金色的舞台”也写得很好。它突出了金秋的丰收景象,稻谷是金黄的,玉米是金黄的,梨子、柚子等等,还有好多都是金黄的。另外,红色的叶子与金色的舞台,色彩很鲜艳。(掌声)。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学习写诗已经有一点感觉了。刚才是四个人合写一首,现在,请同学们每个人写一首。写完后,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

山行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1.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幅优美动人的秋山图,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表现了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

2.前二句概括描写山行所见全景,视线由低而高,由近及远。但见蜿蜒曲折的石径向上延伸,山顶白云缭绕,隐约可见山中人家。后二句写近处的美好景致:路旁山坡上,经霜的枫林辉映着夕阳,一片火红,令人流连忘返。

3.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句诗笔调清新、流畅。上句出语并不奇特,却能唤起读者的注意:诗人为什么停车?何以为“枫林晚”动情?这就为下句写景作了铺垫。下句用“红于”二字把经霜的枫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含蕴丰富,尤值玩味:

(1)表明“霜叶”比“二月花”红得更艳丽,赋予秋景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荡涤了萧索的悲秋气氛。用“红于”,说比“二月花”还要红。不说其究竟更浓烈到什么程度,能令人遐想。倘说:“红如”,则因太实而窒息了想象。

(2)用“红于”,更显出意境开阔、情调豪壮。“二月花”不管开得多么繁盛,也不会比叶多。枫树则每片叶子都是它火红的“花”,是通体皆红,何况还是整片火红的“枫林”,又映照着夕阳,其娇艳、浓烈自然远比“二月花”壮观。

(3)“红于”还是包含着深刻哲理的议论。说“红如”只是在外表上赋予“霜叶”以春花的色彩;“红于”则强调了“霜叶”内在的精神、气质: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诗人激赏的正是枫叶的这种独特品格。在“霜叶”与“二月花”的比照中表明,美不美,主要不在于是否有天生的丽质,更在于能否经受住后天的磨练。这是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不同凡俗的审美观的形象表现,因之而耐人寻味。

养母北师大版初一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养母的品格。

2、品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从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3、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3。

教学媒体: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讨论归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崇高的部分,其中最博大,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很朴实,很实在,是朴素的,是自然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这篇文章中的母亲不是作者的生母,而是位养母,可是表达的爱却不亚于生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养母》。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2、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教师出示易错的字词,提问学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