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优秀21篇)

时间:2023-12-05 15:59:49 作者:笔尘

范本能够增加我们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每一篇范文范本都蕴含了作者的智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受益匪浅。

语文教学论文示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定位,并不能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课后的继续学习与实践,也是“兴趣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寻找课堂与课后的结合点,带领学生感受自然,尝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比如讲完《望庐山瀑布》,便可在周末组织学生郊游,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讲完《农业的变化真大》,完全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一下新农村的风貌。通过躬身实践,学生就会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而萌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兴趣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兴趣教学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艺术造诣,语文知识的学习,除了要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与学习古人的先进的情感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没有完全的定型,这时候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的情感认知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可以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扩展,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小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应爱国精神的课文,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予以适当的扩展、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虽然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的打基础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行适当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中,积极创造意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习过程中字、词、句的延伸意义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复杂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任何存在于社会大环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会的前进步伐,就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也一样。正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种种的弊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中的实例的选择时,应该选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事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对于基础的字、词、义、音的掌握,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反复抄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正确的引导,采用各种高效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除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培养能容,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探索所学知识,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领悟,这对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语。

小学阶段是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针对其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学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认知能力的正确引导,对于小学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习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习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习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习以及练习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高中语文硬笔书法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师不仅应当足够重视对学生书法技能的教学,也应当深入研究字帖的选择、学习的程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了无数古人宝贵的思想品质;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学语文教材和高考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在高中语文成语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很多教师往往只看中分数,忽视了成语本身的文化魅力,在教学策略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无疑阻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成语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确成语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使语文教育真正地成为国语教学。

一、兴趣,成语教学的前提。

兴趣作为入门学习的钥匙,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的源泉,更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动力,在成语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成语教学中充满着积极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唤醒学生学习成语的欲望,让学生明确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成语教学也并不一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形式来完成,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让学生收获知识。例如,在“不绝如缕”这个成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导入语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诗人柳宗元么?”“当然知道了。”然后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其出处,让学生猜想这个成语的含义。柳宗元在《寄许享兆孟容书》中说“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学生大都可以猜出情势危急这个义项。“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其他的意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呢?在一代文学大师苏轼的笔下,它有另外的含义,同学们能够猜出么?”在苏轼《前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很明显,在这篇文章中,不绝如缕是指声音的状态,学生也会兴趣盎然地猜测出这个成语的意思,自己猜测出来且得到证实的结论,更加具有成就感,记忆效果也会更好。激发起学生学习成语的主动性,启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成语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成语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古代文化的热情,这不仅在成语教学中效果显著,即便是在以后的古文教学,也可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三、生活,成语教学的阵地。

成语离我们生活年代的距离越来越远,现代人虽然对其进行了传承,但是不免在使用中存在着很多的错误,比如说感情色彩或者是使用对象错误等。只要我们留心身边的生活,发现我们在使用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就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目前很多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已经将成语作为了一个挑战的项目,可见,成语在现代化的舞台上,仍具有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生活处处有成语,成语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例如,我们去旅游,看到了城市的繁华,有人便会感叹说“还是大都市给人的感觉好,难怪人们都趋之若鹜的走向大城市。”很明显,趋之若鹜是一个贬义词,这里混淆了成语的感情色彩。再比如我们在看到电视节目中某个明星时,也有人会说,“周迅此时真的是炙手可热啊。”这就明显的犯了使用对象错误的毛病,炙手可热通常是指权势大,气焰盛,此语境中使用是很不合适的,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成语误用的问题,及时地发现并且改正对于成语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古人的智慧在今人依然可以延用,而正确的使用才是对其应有的尊重,留心生活,关注生活,将成语生活化,依据语境正确地使用它,才是将古人的智慧加以传承的基本方法。总之,成语教学应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也应该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渴望,真正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语文教学论文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五、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总结和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总结和积累的方法。教师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并将总结得出的方法应用到新的阅读中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口语教学论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语文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必须做好榜样,走在新课改大形势下的前端。处在中职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最好时期,他们对外界一切新鲜的事物依然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也有问不完的问题。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对提问的恰当性表述不仅关系了课堂的教学成果,对整个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关系。开展有效的中职语文口语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适应了社会对交际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身处课堂的学生逐步引入到生活中,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模拟一个贴近生活的口语交流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交际活动中,熟悉那些发生在生活中有趣的口语内容。

如在教授《再别康桥》一文时,用多媒体播放慷慨激昂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在绘声绘色的朗诵的带领下,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然后我让同学讲述发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发生的离别的事,在这样一种生活化的轻松氛围内,逐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中。随后我深情的朗读完文章,进行讲解,突出文章的主题,即徐志摩先生在写这首诗时的背景、突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再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过程中,课前先给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会怎么做?”,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积极发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应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将学生们彻底带入课文主题中。这样一种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加了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组合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一些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专门设置口语训练单元课程,但是开展的方式多为自我介绍、演讲等,影响了口语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眼光放大,在读、写等教学中渗透口语训练,从课文中的对话入手,建立组合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中职口语教学的互动性。

我在讲授《荷花淀》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成员分别扮演文中的几个重要人物,水生嫂、水生、小队长等,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时要充分感受自己扮演的'角色在文中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在表演结束后,还让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自我评价,组与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同时,让学生对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和描述,在这样一种对话练习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如我在讲授《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我知道“爱情”这个字眼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来说很敏感,同样也是学生之兴趣所在,一定会使得学生浮想联翩。因此,我很好的利用了这点,以“玫瑰很美,但有刺;爱情很甜,但要纯洁”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整堂课似乎成为了“爱情教育”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一种区别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真正提高了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3.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实践真实职业环境育人”的教学模式。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口语教学时要准确把握这点,要以职业为导向,构建一套“实践真实职业环境育人”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配合课程开展的前提下,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口语真实的口语练习环境。

我在语文口语的实际教学中,经常组织一些朗诵表演、相声表演、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并在口语课堂上讲述表演的情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如让学生在校运动会结束之后,对运动员进行采访,讲述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等。在这样一种真实环境下与他人的交流,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在以后真正走向工作岗位后的交际能力。以《我的母亲》为例,我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将课堂移到了学校附近的老人院,组织学生和生活在这里的母亲进行“心连心”交流,给她们心灵上的慰藉,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又如在口语训练“自我介绍”时,我以“求职面试”为要求,设想你面对的都是企业的领导,为了得到这份工作,你要怎么展示自己的优势。通过这样的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保障了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口语对于学生的表达相当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他们的前程。口语表达的训练需要才能从小培养,特别是需要特定的环境。作为教师,需要积极开拓进取,并且结合实际,创新教学。此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性格习惯,有针对性而又因地制宜地进行,这样才会促进他们达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学有所成,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语文口语教学论文

(一)营造口语交际的环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良好环境,给予学生们能说,想说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说话必须有受听的对象,而且要根据说话的主题和内容受听者必须做出相关的反应。口头表达的一方要表达明确的观点、表达流畅、吐字清晰、(三)培养口语交际的兴趣良好的说话习惯和良好的语文交际的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辩证的关系,相互影响。

(一)营造情境教学的环境。

(二)依托生活实际情况。

走进生活,拓宽口语交际的接触面和来源。口语交际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开展学生融入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不仅可以增长生活、社会经验,在开展结合社会生活的口语交际活动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和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的提高。社会生活是个大课堂,在这大课堂中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学校所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在教师的有次序、有组织的进行。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勇于表达,要多加参与,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可能参与。在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中去提升我们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授予方法,发挥主导作用。

在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和条件,要学生们敢表达、想表达。1.悉心倾听在教学中过程中,除了要向学生交代必要的陈述性知识点,还要让学生知道,听时切莫“有耳无心”,不能因为不“说”而不在意思维训练和思考,要对对方的话及时归纳和概括总结,把握优秀的表达方式。听一个句子时要抓住句子主干;听一段话时,要抓住段落的主题意思;听较长的几段话,要抓住每段的主旨,然后加以概括综合,归纳出整体的大意。在高年级听的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听记、听写、听说训练,必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组织表达的整理在听说的过程中要,把握别的主体和观点的'表达顺序和优缺点。掌握优秀的思维逻辑。在说的同时要主体明确,简而意赅、抓住论点、条理清晰、通畅流顺。

(四)多种训练的形式。

不仅要注重课堂的教学,还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虽然农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缺乏,但我们也可以创造其他的训练形式。在表演中训练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托教材。根据教材课题的故事情节,以小品的表演形式来通过对话来训练。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互相扮演角色。如《长妈妈与山海经》《小英雄雨来》就可以开展对话形式的表演。在训练中可以采用评论讲故事的方式。如评论动画片、电影、时政热点,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尽可能的多表达。同学之间可以指正不足之处,相互的讲故事,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把自己听到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由此来增加口语交际的能力总而言之,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们教师团队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只有在明确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切实的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梁琪渝.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冷场面与对策[j].求知导刊.(13).

[2]乐凤明.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

[3]骆云潜.口语交际与真情、生活[j].雅安职业技术院学报.(02).

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谈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原则。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具体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本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出发点。(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要求,保护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主动地学习。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当将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结合,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3)坚持以人为本,要摈弃传统上语文教学单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观念,树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性,教学应当重点发展学生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人文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类似于“说文解字”,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知识予以解构和概括,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人文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要体现人文性要求。(2)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人文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三、全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语文能力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的全体性,也体现在学生集体的能力提高和集体精神的培育。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全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寻找语文后进生的闪光点,精心设计提高策略。(2)以“纲”为纲,按照语文教学大纲,严格要求全体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四、个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尊重个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立意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个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考核,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主观性学习内容,不预设固定“框框”和标准答案,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科学分组和安排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运用集体动力改正缺点和不足。

五、可接受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创新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废立”,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创新不应一蹴而就、盲目冒进,而应理性分析,稳步推进。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可接受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循序渐进,步子不要过快,采取阶段性递进策略。(2)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学生反应来调整教学进程,经常与其他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保持沟通,及时反馈,争取各方面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六、实效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效,保证教学创新取得实际效果。很多教学改革由于流于形式,最后都收效甚微。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效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转变教学改革只是上几堂“公开课”作秀的观念,将教学创新保持常态,以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考虑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避免形式主义,既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又要有的放矢,不滥用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80年代以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其教学方法显示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心理学化的色彩越来越浓。小学古诗教学尤为突出,笔者作如下阐述。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更是一种活力。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以自己就是诗人,参与情感的交流,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3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珍珠”、“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

高一语文教学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在知识的迁移上容易受到约束和限制,缺乏一种宏观审读,也就更谈不上个性悟读或者审美解读,最终造成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上非常的茫然,一切为了考试而学习,未真正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各种艺术美,自然而然其自身的文学素养也就得不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过于单一和形式化。

古诗词自身具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表达巧妙、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而这些特征也使得其并不像白话那样浅显易懂。对于大部分古诗词而言,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句的挖掘就可明白其内在所蕴含的意义,而这无疑也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仍旧采用的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古诗词自身语言所具备的灵活气韵得不到展现,使其审美趣味逐渐下降,最终使学生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受到影响、限制,造成其教学质量低下。

(一)基于古诗词自身文体特点所采取的策略。

1、在技法上进行突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在发生着一定的变化,若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望文生义来理解古诗词,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古诗词理解上产生误区。在古诗词中,其语言较为含蓄,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过谐音、比喻、用典、互文、拟人或者借代等方式来表达。鉴于这种特性,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想突破这种语言理解障碍还必须得掌握相应的艺术技能,从整体出发,根据语境进行联想,对词义进行动态地介绍,将一些困难的古诗词转变成为容易理解的语言。比如高适的《燕歌行》、《封丘作》这两篇诗歌中,有“烟尘”和“风尘”这两个词语,尽管二者只有一词之差,当时在词义上确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借助于工具书,使学生能够明白《燕歌行》中的“烟尘”指的是战争,而《封丘作》中的“风尘”即可理解成为流言蜚语和地位卑微者的生活,又可理解成为战乱。

2、结合古诗词自身的意境,进行情境的再现。在古代,诗人将客观的物象来作为其创作的素材,通过加工与提炼以后,将其转变成为渗透着诗人自身情感的艺术形象。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明白这一特性,注重学生感官的激发,进行古诗词意境的再现,正确引导学生在这种意境中来解读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一种思想,借助于具体的物象,使学生可从不同形态上来审视诗词所蕴含的内涵,通过日常体验与观察来逐步增强学生对于物象的感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将意象进行归纳和总结,辨别不同诗词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的不同,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所呈现出的意蕴进行细作与辨析,通过学生自己的辨析,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意象之美,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联想,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表面语言符号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式的融通与创新。

1、在进行诗文的阅读时,应从整体出发把握诗歌,结合诗人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生活状况等,这样才能够在一个大的语境中,从浅到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宗旨。比如进行山水诗这一专题的教学时,在对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和中唐“韦应物和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之间异同进行比较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对当时唐朝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白盛唐与中唐之间二者在本质的异同,使学生就能够认识到盛唐时期,“王维和孟浩然”所创作的山水诗更多是表达作者对于生活和自然的喜爱;而在中唐时期,“韦应物和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则更多的反映出了作者低落和无奈的心情,表达了作者自身清淡高远以及孤寂的意趣。

2、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诗词鉴赏的时候,教师应该利用母语这一课程资源意识来增强古诗词和日常生活、社会以及世界之间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学艺术所具备的各种象征。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古诗词教学场景,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

3、加强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深刻认识到古诗词的内涵,更加客观且全面地理解作者自身的情感,继而提高其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能力。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写作与创作的过程中,这种“写”并不是指简单的仿写,而是把一些简单的阅读行为变为一种形式多样且灵活的创造性行为,同时还可在原古诗词上进行改写。比如在进行王维《山居秋暝》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抓住文章中所呈现出的意象以及诗歌自身的特征,借助于创造性联想以及具体形象的补充,让学生利用散文式的语言来进行描述,使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王维诗歌中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意象。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的内容已经进入到一个中级阶段,相对于初中来说更上了一个层次,对于很多文章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有时候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心情和用意。所以对于高中的语文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教师也应该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保证自己对文章的深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向学生讲解彻底。成功的教学是将自己所懂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了学生,而不是像溢出来的水,完全没有吸收,这样的教学是毫无意义的。

不得不说,高中语文学习有时会很枯燥乏味,例如文言文的讲解,现在的人都习惯于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受,当看到古文的会有一种发懵的感觉,对文言文也提不上多大的兴趣。特别的当教师在对于一个字深入的讲解时,更会让学生失去耐心。高中的语文也是学习的一大难点,要求学生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力,要不断的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兴趣。古文的讲课的课堂氛围是沉闷无趣的。教师需要转换一种教学方式去解决这种问题,不要只是一味的去灌输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要用有趣味的风格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他们认为比较枯燥的课堂产生兴趣,这是教师应该做到的。

传统的教学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让学习在大量的重复背诵和学习中来达到对课文的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消耗大量的时间,同时也会让学生产很极大的心理压力。强迫式学习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是不被教育趋势所需要的,现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联合科技与合理的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国外的教育方式是放羊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感兴趣的科目加强,有很多的空闲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与国外教育方式完全相反,中国式的教育注重于量,认为熟能生巧,中国的学生一般很少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有了时间都被父母逼迫去参加各种的,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书海里。而整合式的教学方式将逐渐改变这种形式。

传统语文教学一般来说,是片段式和独立式的教学,教师注重不断的灌输自己所懂得的知识,学习根本无法吸收那么多,教师等同于是做了无用功,而学生也会慢慢对学习语文失去的兴趣。整合式教学是适合新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解和方案,是对应应试考试体制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新的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开创一片心新的教学天地和新的学习氛围。

整合式教学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是将独立的、脱节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整体的教学。从内容上来讲,并不仅仅是课堂资源的整合或者是某一个单元上课题的整合,主要是指在课题教学中为了完成多个对学生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的整合从而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整合,不仅是量的整合,还有质的提升。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层面有很高的需求。整合式教学是时代教育的要求,是新的提升。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而整合式教学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要求教师将繁琐的教学过程整合起来,巧妙的安排练习,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再感到反感。教师对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不需要开展大量的低效果的长篇大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由此来达到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整合式教学。此外,教师应该注重于学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因为对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上的导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主导,做学生一个导航的指南针,给学生前进的方向,这才不失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教师。学会整合式教学,学会与学生良好的相处,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前行。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作为一门研究国学的学科,与人们的联系非常密切,在这样一个联系密切的学科中,教师的实践教学必须灵活多变,同时也要讲究整合;既要对教学实践和学习内容进行整体的分配,还有对教学手法进行优化,让学生通过一些特定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来完成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还能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创新性学习。

一、与历史专题的整合。

我们都知道,语文与历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语文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而来的,而学生学习语文主要以历史中保留下来的文献为主要载体的。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可以适当的将每个时期的历史作品或典范整合在一起进行讲授,或者在讲授某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同一作者早时期或晚时期同类作品拿出来让学生品读,通过品读让学生了解作者同一时期的思想和生活感受,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将鲁迅童年另外一篇著作《社戏》找出来让学生品读,同样是鲁迅描述他自己小时候的文章,且两篇文章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两篇文章都描述的是童年趣事,比如两篇文章都有对封建社会的讽刺意味,再比如两篇文章都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崇尚。带着这些相同之处,可以让学生仔细品读鲁迅童年的趣事,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中结合自己童年趣事,看看有没有比鲁迅更好玩的趣事,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写一到两篇日记或短文。在品读完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对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和分析,教师可以从主题、题材、描述内容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以便学生更全面的对鲁迅童年趣事进行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借题发挥,让学生明白趣事文章可以从散文、记叙文等多题材进行写作,这样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与语法专题的整合。

我们都知道,尽管语文课本是按单元进行编排的,但每个章节中的知识点都比较分散,比如某个语法在这一单元中涉及到一点,而另外一个单元又涉及一点,平时学生学习时可以分散地进行学习,但是一旦学完了,如果不将他们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学生对这块语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就比较弱。

比如在语文写作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题材专题进行结合,比如本单元学的是记叙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记叙文的文章,而下单元学的是散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配合着写一些散文类型的文章。再比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文言文的语言分为实词和虚词两部分,然后将本单元所讲到的所有文言文整合在一起,将每篇文章中的虚词与实词整理出来。比如在学习《借助注释学文言》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几篇文章中的实词与虚词找出来,比如“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与“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两句话中都有“之”字,那么两句话中的“之”字是否具有相同的意义。再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古今均有的词语拿出来,分析古今相同词语意思上的'异同,比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一句中的“于是”一词就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于是在含义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这句话中于是的含义是这里,而现代汉语则是一个递进关系的连接词。当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后,教师可以补充《廉颇蔺相如传》一文中的“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瓴”,让学生分析这个于是的含义。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炼归纳文言文中的内容,使学生将零散古文有机整合为文言文翻译体系。

三、与生活专题的整合。

语言类的学习离不开生活与交流,如果在学习语文时学生脱离了生活与交流,即使学得再好也很难将做到学以致用。目前初中教师在课堂上很注重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很多课堂活动的开展也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但这还远远不够,学生的课堂作业也应多向生活与交流靠拢,即将生活与作业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学校生活,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课堂作业与这两种生活方式整合起来,设计出一些新鲜、有趣的课堂作业。比如在学完《多彩四季》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校园的四季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不断扩展自身观察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另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教师也应多注重一下学生与社会生活方面的整合。比如在学完“民俗风情”一单元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民俗采风调研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去主动寻找家乡的风俗民情,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

总之,语文教学中开展专题整合活动本身是一个归纳与总结的过程,它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一个复习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炼归纳,构建知识系统,让学生更好的将校内与校外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还能通过这种整合的方式选择出一套符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成绩和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文章通过阐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价值导向,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发展特征及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运用存在的问题,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有效运用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伴随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电化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逐步发展成众多学科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手段。电化教学的推行,可极大水平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形象性,深得全面教师、学生的推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电教手段更是凭借其趣味性、便捷性、广泛性等发展特征而为语文教师所喜爱。由此可见,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有效运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一系列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素质教育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途径。高中语文教育肩负着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眼界、增加学生经验的重要任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依托现代网络环境,可促使电教手段不断朝高新技术方向发展。所以,电教手段充分凸显出新的发展趋势。电教手段是基于电子设备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凭借其多元丰富的声、光、电、影发展核心,可对传统教学活动予以直观简洁、生动形象的呈现,通过为学生营造自由、欢快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去学习知识、拓宽眼界,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收获高中语文学习教育的最理想成效[1]。

(一)趣味性。

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电教手段在高中语文中的运用有着趣味、便捷的发展优势。依据如今学生好奇心强烈、热衷于新鲜事物等性格特征,电教手段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托静态、动态的影像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促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有序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依托幻灯片、光盘等手段,创设多种不同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维活动。

(二)便捷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电教手段,可推行“点击化”教学模式。教师要得到何种教学资料,抑或要做出何种教学说明,仅需按下鼠标,便可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达成对相关语文知识点、词汇等的查找,而无需教师展开板书抄写,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备课、组课等的工作效率,还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高中语文教学成效。

(三)广泛性。

某种意义上而言,电教手段并非唯一的发展形式。借助电子计算机设备,电教手段可实现对自身优势的有效凸显,于高中语文课程导入、推进、深入教学中推行多元丰富的说教式阅读模式。除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电教手段凭借其广泛性发展特征,还可运用于前期计划、课后效果巩固等环节,使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为和谐融洽。

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一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缺乏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两点:1)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理解不充分,对于此部分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中的词组、语句、语法等过于晦涩,使得他们无法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2)一些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未能够对学生特征展开有效分析,便开展经验式教学,往年如何教,时下依旧一样教,教学内容推进过于保守,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足。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基础相对薄弱也反映出传统语文教育的发展不足。受高中语文教学基础相对薄弱影响,使得电教手段运用无法得到坚决贯彻,在强化学生文学修养、创意思维等环节,电教手段发展成效不尽如人意,无法摆脱发展束缚。

(二)教师对电教手段的错误认识。

需要明确的是,不可将日常而言的多媒体教育与电教手段划上等号,即便它们存在一定的共性,然而不管是在内容覆盖面上,还是在实际推行方式上均有着相应的差异。一些教师片面的认为电教手段即是利用电脑、投影仪等开展教学的常规手段,该种惯性教育思维必然会对现代语文教学推进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造成学校、学生、家长等对电教手段成效形成质疑。

全面高中语文教学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技术、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对电教手段有效运用,如何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巧用电教设备,攻克重点难点。

语文是一门通过“言”表达“意”的艺术,如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语言无法对无穷蕴意进行呈现的问题。而通过对电教媒体的有效运用,则能够还实现抽象文字与直观形象的有效结合,进而帮助学生攻克重点、难点,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2]。凭借生动的画面可促进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激励、愉悦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经由自身积极思维来加深认识教学内容,进一步获取可观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边城》一文讲授中,文章对虎耳草进行了数次提及,描述到主人公梦中爬到山崖上摘虎耳草,作者如此描述的用意何在,此处作为文章理解的一处难点,教师可通过把虎耳草特写画面制作为课件,使学生通过对虎耳草画面直观欣赏,以联想到其爱情的象征意义,进而实现课堂教学难点的有效消除,达成教学目的。

(二)使用多媒体,整合迁移拓展。

一堂课只有数十分钟,然而语文知识牵涉十分广泛,仅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讲述显然难以有效开拓学生知识面。但是通过对电教手段的有效运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在课堂上实现对时间、空间的有效压缩,进一步彰显小教室大世界的氛围。例如,在《胡同文化》一文讲授中,通过使用多媒体对胡同各类图像进行展示,结合歌曲北京胡同,使学生身临胡同文化意境中,再引入各式各样与胡同关联的文章,《上海的弄堂》、《雨巷》等,有效促进学生体会不同胡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3]。该种延伸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陶冶。

(三)图文并茂,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依托电教手段,其一方面可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一方面可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很大一部分体裁的文章有着极强的形象性及明确的场景,诸如《荷塘月色》、《雨中登泰山》、《秋夜》等,此类文章均可利用课件形式配合教学。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一同进行课件制作,则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调动起学生参与意识。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讲授过程中,可将该课划分成两个课时开展教学。第一节课,首先引入课文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作者的思绪,以对作者心情形成一定认识。然后,要求学生利用10~15分钟时间用笔对文章所呈现的人物情态、相关场景进行描述。再将学生分成不同组别,要求学生相互间对自身创作内容开展介绍,并对比原文,组内评定。最后,由学生投票评选出相对好的创作,以用于下一节课通过幻灯片进行放映。基于第一节课学生对《荷塘月色》的认识,第二节课通过一边播放学生评选出的优秀创作,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体会到朱自清的创作意图,认识到作者并非单纯写景而写下文章。通过自文字到图画的制作,并非所有学生对文章理解得都很透彻,同样会存在理解不当的学生,如此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四)依托影视再现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依托影视对课文进行理解,经由对课文场景予以还原、再现,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课文所处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原文背景中,从而促进学生对文中内容的有效理解、认识,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实现学生的有序提高。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讲授过程中,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对文章内容进行通读讲解,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影视题材,使学生对文中主人公内心情感形成一定认识,借助多媒体影视来调节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课堂生动形象性,使教学课堂变得更为自由、更具创造性。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师通过手语结合的方式,利用自身手势对该课进行描述,增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提升课文讲授趣味性。

总而言之,电教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确实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生机的恢复,可见电化教学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极为重要的教学手段。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价值导向、发展特征,全面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运用存在的问题,“巧用电教设备,攻克重点难点”、“使用多媒体,整合迁移拓展”、“图文并茂,拓宽学生学习思路”、“依托影视再现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积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有序开展。

作者:王冠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第三高级中学。

国培语文教学论文

通过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长时间的培训,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一、提高了思想,净化了心灵。

通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看到了新课程改革美好的前景。因而提高了思想,心灵也得到净化。受考评制度的影响,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也存在功利性,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考学,成绩不理想时闹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听了各位教授的课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意义,从长远考虑,老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培育高分低能的人。功利如浮云,不能为了外在的物质,影响了学生的前途。

二、提高了能力,内化了知识。

通过这次培训,对学生我注重了对他们语文学科兴趣的培养。课堂上,将问题分层设置,调度好不同水平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敢说,能说,会说。让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明白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语文,语文无处不在的道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通过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可我知道,仅仅学到知识还远远不够,不能当两只脚的书橱,应该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有所有,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努力将这次培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第一线,在实践中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注重了情感,碰撞了心灵。

通过这次培训,我开始重视情感投入。我明白没有爱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以前我以为,只要学识渊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让学生心生佩服,学生自然会效仿,会努力学习。可是这次学习却让我改变了以前的看法。现在,我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学生,询问他们的生活,在意他们的情绪,和他们做朋友,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自己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近自己,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何愁达不到师生同心,黄土变金的教学效果。心灵的碰撞产生的火花,是世上最美的教育。

四、注重了内修,加强了读书。

样。让学生也多阅读,提高语文文学素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结合,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五、本次培训按照远程研讨与课程资源等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积极展开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实现了教师与课程专家的面对面交流,既利于课程专家的专业引领,更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培训主体的作用,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次培训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帮我更新了教育理念。对于“后进生“的认识,我以前有所误区,听了教授的报告后,改进了我之前的认识。后进生的形成有三个原因: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差。前两者不是差的原因,而是差的结果,他们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而改变的。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讲没有绝对的.差生。

六、此次培训让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认识了许多仰慕的专家,还接触了许多优秀的同行,他们中有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有经常在语文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的老师。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更被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所感动。此次培训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到处参加培训。而有些培训是搞形式主义,没有实质性作用。这次培训我认真听讲座,写心得体会,写教学设计与反思,作业按时按质完成,撰写日志、总结、论文,参与研修论坛等,让我感觉到了学习的充实与快乐。培训让我认识到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训学习,为我的语文教学奠定了实战基础,我会学习老师们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让我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此次培训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了自身视野之局限,犹如井底之蛙。我随即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如果孩子固守陈旧僵化的理念,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完整的社会人,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还需要我们了解学生成长需求,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培训使我更进一步地明白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不再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教师应自觉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终生的学习者、教学实践的反思者。

七、通过培训更新观念。

以往的语文课堂完全是程式化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听讲、记忆、回答题目是学生的。

任务,老师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完规定的教学内容,一切教学活动都在老师预设的框架内展开,学天生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听专家讲座与交换中使我明白了,若想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必须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预备工作,把课堂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预设出来,把每个细节,没个环节都要设计的周到,才不至于在课上浪费大量的无必要时间,比我们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效果要好很多,课堂气氛也能活跃起来,学生更爱学了,爱好有了,效力固然就高了。此次培训与以往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根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进行操纵。我知道了语文教学要从学生学习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利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增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新视角新理念新思惟,正在更新着已成定势的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先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势必取得丰富成果。

八、在以后的教学中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行为的转变。对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备课和上课任务,在这次培训中我也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在平常工作中面对庞大的班级学生数,面对堆积如山的要批改的作业,再加上那末些个落后生,教师已忙得不可开交,谈何天天仔细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平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内心来讲实在让人堪忧。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在平常工作中根据本身工作量在学期初为自己制定好工作目标,如细致备多少节课,进行多少节课堂教学研究等。简而言之,就是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研究,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做到充分利用。可谓:量不在多,贵在精。我想这样一种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真正意义上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才能让学生取得更为有效的教学。教研方法的更新。一直以来,校公然课的展开一直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的重要方法。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现,不但让我对如何课堂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让我熟悉到在平常教学教研中思想和方法的转变需求。我们应与时俱进,在展开学校公然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选择性地加强课后反思和相互评课的实践练习,更为深入地做好教研方法的更新,也为我们展开更有效的教学打好基础。

九、从培训中得到了深入的反思。

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常识吗?面对一篇陌生的文章,你能快速读完并正确掌控主旨、思路和特点吗?你能以高雅不俗的气质和睿智幽默的谈吐征服自己的学生吗?面对这些题目,我不由酡颜心跳,忐忑不安。的确,我欠缺太多太多的适应新课改的学养和能力啊,不学习、不读书、不研究,就赶不上新课改的步伐,要落伍要淘汰啊!开卷有益,充电要紧啊!

十、通过此次培训展望未来。

通过此次培训,我心里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在提倡课改的今天,我们是否是都预备好了来迎接新课改呢?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标准的教育大环境能否发生实质性改变?教育部分评价学校,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高校录取新生,社会衡量人才??这一系列的标准能否完全发生改变?学校能否给语文教师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我们希冀这一切发生可喜的变化,我们都来迎接新课改,适应新课改,实践新课改,收获新课改吧!

最后,经过此次培训,我熟悉到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经过学习,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我想只有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和能力。另外,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新的技术,以书为载体,活到老学到老,以爱的渗透为激活点,抓住学生的心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的路还很长,我会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勤练业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

语文教学论文

微写作是一种优越性极强的写作教学方法,其短小精炼、灵活、有针对性的特点,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解析。

1.1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显而易见,微写作最大的特点便是“微”,利用短小精炼的篇幅去描述学生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传统800-1000字的论文,很容易使学生在写作时,变得不知从何下笔。单纯的为了“凑字数”而进行的写作,会使整个文章自负冗长。学生难以应付的长篇写作,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写作思想,阻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微写作能够通过一个明确的主体,使学生进行自由、即兴的写作。缺少了长篇写作的条条框框,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自主发挥。学生可以通过任何文章载体去进行发挥,诗歌、散文、记叙文,应有尽有为写作增强了自由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1.2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微写作的主旨,就是在一定字数的要求下,针对一个明确的主题来清晰的抒发自身的情感。很多微写作的题目,都是贴切学生实际生活的。这样,学生便可以根据自身的真实情感,去真实的用文字载体精确的表述自身的感情[1]。通过措辞的思考与斟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微写作的手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篇构思能力,能够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情感抒发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2.1利用开放式的题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以及联想能力,是写作教学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语文写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与性格特点各不相同,逻辑思维感官也存在差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彰显学生积极的特点,教师可以积极的在微写作命题中,设置一些开放性、自由性的题目。

2.2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写作水平。

微写作的题目取材相对比较灵活,并不是固定的取材模式。微写作的目的便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语言表达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教师可以积极的通过身边的事物以及现象进行随地取材,这样学生便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思维转变的能力[2]。通过学生对于语言的推敲与使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手机让我们失去了什么?”用过这一取材,学生们能够通过身边最直观的感受,对此进行阐述。有的学生利用诗歌的形式“手机让我们失去了什么?我曾看过蔚蓝的天空,但手机的屏幕巨大,遮住了思想的天空。屏幕的灰暗,遮住了我灵光的云彩。使得天空不再蔚蓝,灵感的云朵不再浮现。”还有的同学运用记叙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狗变成“网红”却失去自由的经历。通过身边切实存在的现象,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感受进行有顺序、有内容、有目的的微写作。通过学生们对自己作品的展示与解析,在体现学生思想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通过精炼、准确的表达,精心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创新了学生文章的构思角度。

2.3捕捉细节,夯实学生写作基础。

在写作中,若说题材是写作的骨架,那么内容便是写作的血肉,而修辞手法,便是写作的脊髓。收录在高中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措辞及其优美、情感及其丰富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积极的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捕捉措辞优美的诗句,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写作中修辞手法的美妙[3]。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致橡树》时。其中优美的措辞与意境,极其值得师生反复推敲。教师可以针对文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便会思考出“我如果爱你,绝不像长流的小溪,借着你的海量而成全自己;绝不学奔向大地的春雨,为了拥抱你而遍体鳞伤;”用过学生的仿写,使学生学会优美的词汇去表达自身的情感。利用仿写的形式进行微写作,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措辞手法的运用,在夯实学生写作基础的同时,润色了学生的作品。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微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积极的在微写作教学中,设置开放性题目,给予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在学生的选材与构思中,展现了学生个性发挥。从生活中的现象中,选择微写作题目,能够使学生真实的表达自身的想法。通过准确、精确的文字推敲,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字利用程度,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捕捉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适当的利用仿写的手段使学生在临摹优秀作品的同时,润色写作内容,夯实自身的写作基础。积极的进行微写作教学,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写作教学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3]李向云.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探究[d].渤海大学,20xx.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合作学习展开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可以保证后续环节得到顺利的展开。教师此时要做好正确的指导,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出明确的教学任务,并把这个教学任务向学生们说明。同时要求学生们把需要用到的相关学习工具准备好,为合作学习的展开做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开展过程。

1.教师首先要确立好教学目标和整体计划。

在合作学习展开之前,教师首先应该要把本次课堂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在黑板上或者是通过课件的形式列明。例如:本次课堂需要阅读的文章是《草原》,那么教师应把以下教学目标列出:

(1)要求学生们对可以自主的认读“地毯、渲染、马蹄、拘束、摔跤、天涯等这些生词。

(2)要求学生们认真的朗读课文,体会蒙古大草原的所表现出的美丽风光。

(3)文章中主要讲了什么,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用哪个词语来描述草原最合适?

(4)进行回顾和总结,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组织学生展开合作讨论。

教师把教学目标列明之后,此时可以把所有的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选出一名组长作为代表。让每一个小组自由展开讨论,要求他们根据之前列出的教学任务逐个的去完成,首先是每一位小组成员独立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当中,圈出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部分。接着,组长把各个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大家在针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可以分工合作,你查阅学习字典寻找生字的正确读法,我帮忙把生字的拼音记下,你解决文章中的这个问题,我解答另外一个问题,大家通过商量的方式把各自的任务分配好,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通过合作提高了解答问题的速度。组长把大家讨论出的最终答案记录下来,在进行整理。等待每个小组都讨论完毕后,结束讨论。此时,教师要按照列出的教学任务展开讲课,首先是先认读生字。从每一位小组成员中抽取一位作为代表(各个小组在讨论部分已经把各自的任务分配好),对生字进行念读,完毕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其次,在从每一位小组成员中,还是抽取一名代表来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代表朗读的同学都会出于为本组争光的原因和更加用心,每一位小组代表都朗读完毕后,由全班同学一起评选表现最出色的学生,然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接着,教师继续做好引导,完成第三个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在本次阅读文章中,主要讲了些什么?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用哪个词语来描述草原最合适?要求学生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然后进行描述。依然由每组的成员代表(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分配好任务)来进行回答,a组的回答是本次文章中描绘了大草原,草原上无边无际,人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着。b组成员的回答是草原一望无际,找不到边,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充满了乐趣。c组的回答是草原辽阔,景色宜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在每一位小组答案中,都只回答正确了一部分,最适合形容草原的词语是一碧千里,因为这个此可以很生动的描写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在本次文章中,不仅仅讲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还讲到了草原上的人,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们努力发挥想象力,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草原那一幕幕美丽的景象,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是,引导大家完成最后一个学习任务,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询问学生在本次学习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们自由发挥,大胆发言。a组通过谈论后结果是:在本次文章中祖国壮丽景色,拥有美丽的大草原,草原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非常独特,他们热情,善良。b组讨论结果是:草原又大又美丽,草原上的人民互敬互爱,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c组讨论结果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美丽的景色。教师根据学生们回答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对课堂进行小结,在大家的努力合作之下,大家顺利的完成了本次的教学任务,大家都收获了丰富的知识。

三、合作学习开展后学生们的情感升华。

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深刻的明白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把每一个人小小的力量汇集起来后,就会凝聚成一股大大的力量,明白到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大家应该要相亲相爱,学会分担,分享,共同督促,一起提高学习成绩。结束语以上所述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成果理想,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值得在今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力推广并且使用。

初三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学家程颐便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一“乐学”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旧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因材施教;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尤其要尊崇乐学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然而又稚气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以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兴致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于兴趣的重要性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实行“兴趣教学法”。

1课外因人生趣,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课外的环节,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主动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和依赖,学习兴致自然也会高涨。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学生好感,使其产生兴趣的关键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可爱、可敬、可亲。

2课前热情生趣,调动学生激情。

学习是需要兴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特点,就要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昂扬士气、迸发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了热情,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简短的活动,放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录一些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师生一起诵读。虽然只有三五分钟时间,学生却可以投身其中,调动情绪。同时,也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优美,品位语言的深邃,从中摄取养料,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简单的“起立、坐下、开始上课”等传统课前三段论效果要好的多。

3课时因教生趣,创新授课方式。

语文教学堪比一门综合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宛如一名艺术巨匠,能够在课堂上轻松驽驾“兴趣”这根魔棒,别开生面的进行授课,让学生乐在其中,就染自醉。

3.1导语引趣。好的导语,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既能有效引出授课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让其对课堂的内容保持兴趣。如在讲授《孔子拜师》时,可以一上来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达尔文、柏拉图,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谁吗?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为什么还要拜师?他的老师又是谁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这样的导语,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他们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自然会集中精力的投入学习中。

3.2旁征添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文的内容,那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要,也难以让他们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旁征博引,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如在讲授《将相和》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事件即可,最好能将战国的时代背景、列国的地理分布与势力对比、赵国的兴起与衰落、秦国的变法与强大等,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讲述。如此,学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体会到赵国当时处境的危险,以及蔺相如的刚毅与聪慧,对课文的内容也会更感兴趣。

3.3情景激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事情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既可增进兴趣,又能开发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假设他们是主角,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后再与课文作比较,看哪一种方式更好,如此,学生的兴致会非常高涨,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如在讲授《西门豹》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门豹,遇到河伯娶亲的事情,你是否会去制止?又会如何揭穿巫婆的骗局?同学们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对比课文中西门豹的做法,就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正义与智慧。

3.4游戏增趣。小学生往往好动,表演欲望强。针对这一特点,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增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儿歌《小熊过桥》时,可以把讲台当作小桥,让两组同学分别站在小桥两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后,下面的同学朗读,上面的同学表演过桥。通过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学生们很快便能记住儿歌,此时再加以引导,学生们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样尊老爱幼,礼貌相让。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三、

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联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面临共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和学生携起手来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注重,密切合作。只有双方积极的配合在一起,才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共同促进愉悦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因此,教师和学生应一起努力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拥有了友好的情感基础,学生便会主动自觉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也会心情舒畅、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学生设计科学、愉悦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形成一致的目标,这样愉悦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正如韩愈所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在情感上不能够相信教师,教师也不热爱自己的学生,师生之间的这种冷漠情感便会严重抑制愉悦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从而导致双方在教学中都无法感受到愉悦的体验,大大降低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处好关系,在学习生活中要热爱关心学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促使师生之间融洽、友好的相处。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思想和人格,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关爱,才会主动地去亲近教师,积极愉悦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导。同时,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做到公平和公正,对待优秀和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带偏见的思想和眼观去处理问题,多给予学生鼓励和夸奖,主动打破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励学生建立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推进愉悦教学的开展。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学习的愉悦感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着必然的联系。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让学生形成与教材情感相一致的体验,这样就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相一致的基调,思维活动便会十分自由和活跃,有利于愉悦教学的实施。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设与之相一致的氛围,既要做到静谧和炙热,又要活泼而紧张,让学生能够在十分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及获取丰富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轻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不断激起学生的正面情感,以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愉悦的心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我们通常认为只有音乐才有一定的节奏,其实并不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把握好一定的节奏,确保学生在探索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舒适。众所周知,节奏和旋律优美的音乐总是能够扣人心弦,使人驻足凝神。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一名乐师,善于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步调,争取让语文教学课堂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语文课堂中,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也是愉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步调适中的教学节奏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完美的体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顺利地开展愉悦的学习活动,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高中学生的学习的节奏,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愉悦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体验到快乐的感觉,体验到语文知识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从此更加喜欢上语文课堂,喜欢上探索和学习语文知识。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指学生在该阶段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此外,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具有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社会性,这就构成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些“个性”就表现为学生的自读和自悟。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的空间交还给学生,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认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现有的阅读教学中,老师教学的“面面俱到”其实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否认。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提取重要信息,归纳分析文本的能力,老师只要稍加引导、鼓励,就可逐渐取代教师划重点,分段落,析字词的方式。其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文本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感悟。文本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应该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给予鼓励。再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的同时,鼓励学生遣词造句、表达情意,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也是对课堂知识一种有效的巩固。

教师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树立文本阅读的整体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文本要有一个读者的鲜活的、真实的、独立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一切的鉴赏和批评始于鲜活、独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上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好好地研读文本,以纯粹的自我投入阅读。其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教师精读文本之后,必须参阅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不管教参讲解多么准确无误,不论专家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分析多么细致深入,都必须作为教师对话的对象,经由教师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消化和扬弃,最终成为教师对文本更为丰富的、深化的理解,作为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师生对话的储备。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大受推崇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供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但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追新逐异,在形式上作功夫,而要通过本人的接受和理解,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需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尊重教师即要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由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到达半成熟状态,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由于个别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不深或照搬教参,出现了无法为学生解疑答惑的尴尬局面。此外,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表现出极大的厌恶,甚至选择忽略学习课堂知识或自作主张的阅读一些投其所好的文本,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作为“主导”,应担好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等。在学习中,高中生切忌坚持自以为是的观点或者想法,必须认可教师的教学导向作用,尊重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创新性学习。

四、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超越。

教师教学时要回归文本,是为了保证文本的完整性、具体可感性,而学生学习时要超越文本,则是为了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多面性和深刻性。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超越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词句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范围上超越文本。教师要把课外阅读变成常规化、常态化,让课外阅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内阅读的关系。1)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以鼓励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文学作品为主,更要让学生涉猎课堂阅读未覆盖到的而有利于自己的课外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2)将课外阅读引进到课堂。课外阅读是出于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真实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而课内阅读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所以,教师就应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它不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观念上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只有这样,高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