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学方法及应用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9 14:33:07 作者:文轩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浅谈体育课教学中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论文

摘要: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认识地球上各种动植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主要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生物教学;应用;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有了更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生物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具有贴近生活、知识点多、探究性强的特点,在生物学科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生物学的优势。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生物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能力。

一、通过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可以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大幅提高学习效率。生物是一门理科学科,其知识和理论具有抽象性,加上高中生物知识多、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比较多,这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难度。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就课本内容精心组织问题,先通过直观的方式进行铺垫,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慢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分析原因,归纳总结共性,在学生理解和接受了以后,再引出抽象的知识概念,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充分体验生物学的魅力。例如,在讲“植物的激素调节”之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为什么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被连根拔起的小草,过了几天后,为什么又开始弯曲向上生长,而根又扎进了土地?是什么导致了小草这样的结果呢?这时,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和研究。有些学生以前可能知道一些植物的习性,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许多植物的根都具有向下生长的特性,而植物的芽具有向上、向光生长的特性,是什么控制着植物各个部位的不同生长?接着教师引出植物激素的概念,并告诉学生:植物的生长是靠植物激素进行调节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进行知识应用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对生物学习充满兴趣。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知识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推演出来的。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对生物的知识原理和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教材内容也有更深的理解。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课本内容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启发学生的实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分子与细胞”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做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在材料选择上选用深色的紫色洋葱的外表皮。当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选取干燥的洋葱表皮可以吗?如果蔗糖浓度高一些实验会有什么现象?换成其他(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呢?”这样,能让学生在实验的时候进行思考,对提问进行推演,分组验证,并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分析和探究实验现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多媒体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学科有很多知识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实验条件要求比较苛刻,而且生物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这就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和吃透,阻碍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生物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内容,拉近生物理论知识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过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比如,在学习“神经传导”的'时候,由于知识内容比较微观、抽象,通过语言叙述基本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探究了。这就需要生物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找一些具体描述神经传导的课件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神经传导时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接受、神经内外膜的电位变化,体验生命的奥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神经传导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就身体受到冷热或是打击时的反应理解神经传导的实际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同时,启发式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耀慧.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05).

[2]李秀鸿.启发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

作者:陶久悦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主体性教学方法及应用论文

第三,适宜传递较为艰深的知识体系和概念。第四: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第五,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互为补充。讲述教学法虽然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它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我们平时把这种教学方法叫做“填鸭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和激发创造性思维。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习惯,也无法考虑学生差异,不太适用于年幼学生和学科背景较弱的学生。

因此,教学方法无所谓绝对好或绝对不好的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每位教师要谨慎对待。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那么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怎样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呢?通过学习和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我很认同文中的观点,教学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分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它影响了我们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并且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后面的各个工作环节。

浅谈体育课教学中提问教学方法的应用论文

摘要:作为高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物理学习效率成为教师以及学生探索的问题。很多学生会因为高中物理极强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的理论知识对物理“望而却步”,导致很多学生对物理失去学习兴趣。在高中课堂上,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方式,促进学生提高物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成为教师教学中应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高中物理知识特点,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进行有效的提问。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提问;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提问,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自主探究落实教学目标。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的提问技能以及问题提出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提问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得到改善。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充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过程,对学生起到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在高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丰富课堂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并且可以在此种良性循环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此之外,在高中物理课堂上进行提问,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二、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第一、有效性原则,教师不能盲目的对学生进行提问,要使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在问题的设置上应注意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复杂,可能会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来困难,打击学生积极性,降低问题的有效性。第二、问题的设置应遵循科学性,教师应该对教材极为熟悉,在教材内容以及整体掌握上都有一定的深度,进而使问题的设置不仅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督促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启发性原则,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对于学生的思维的拓展以及能力的提升应具有启发性,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逐步提升,逐渐地提升问题的深度,增加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第四、针对性原则,高中物理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不能普遍化。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学生能力的欠缺,才能针对学生情况,设计出最有效的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三、高中物理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高中物理中若想使课堂上的提问进一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完善,而不成为课堂设计中多余的部分,充分发挥其功能,除了遵循上述四个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在问题的设计中要具有针对性,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提问,但是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又不能忽略其与整体教学内容的关系,以点概面,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其次,问题设计应该由易到难,既照顾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进一步了解,又考虑到程度较好的同学进行能力的提升,达到物理成绩整体提高。然后在问题的设计中应该注意题目的丰富性,避免无限重复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使学生对物理课堂感到乏味。最后问题设计的数量也应仔细斟酌,不应过多,也不应过少。过多显得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堆问题的罗列,而问题过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竞赛式提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所有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而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由小组讨论,进行竞赛式抢答。此种课堂提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与小组合作模式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在问题回答过程中,若有同学对抢到的问题描述不准确,还可以首先由组内成员进行补充,最后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此过程中,使更多的同学参与进课堂提问中,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

2、情景式提问。

教学情境的营造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不再感到陌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而在情境营造过程中,融入教学问题,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思考,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简化物理知识的逻辑性,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可以进一步熟练的掌握,增加物理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拓展式问题提问。

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提问可以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相结合。教师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可以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点,辐射出多种相关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提问,对知识进行深度解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并且进一步地提出问题,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总结。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问题的设计,注意变换问题提问的手法,以及问题设置的多少和问题难易程度,增加课堂活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并且将多种教学手法与问题设计相结合。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物理专业素质,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晓迎,于子森.新课标下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

[3]盛春林.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成功(教育),,20:158.

体育小游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的应用论文

摘要: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育中的特殊方式,非常适合小学生体育教学,深受小学生喜爱。教育的目的更注重整体素质的发展,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从小培养其体育素质,本文探讨了体育小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引起家长与学校的关注,学生的体质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囯小学体育仍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全社会都关注的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把体育小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主体性教学方法及应用论文

中医学是世界上现存的医学流派中最古老的一门传统医学,其内容抽象,理论深奥,文献繁多,因此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中医理论。教师要合理处理好教材,教学方法得当,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此浅谈几点:

1明确培养宗旨和教学目的。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长期同疾病作斗争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我国的历史还是世界各国的实践,均雄辩地说明:中医是科学的,中医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教学既要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又要创立我国的新医药学,以便更好地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

要让学生明确每个章节、每次课程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根据具体教学目的的相关要求,对重点、难点要讲透,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精华部分,同时能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课堂上反复强调,用案例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及时给与补充说明。通过对教学目的认真分析,对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能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理解及应用。

2合理处理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突出。

中医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笔者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应讲授的教学时数,突出重点,突出实用,主要讲授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的理论知识,分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等,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部分的辨证内容中,穿插讲授中药、方剂及临床的有关内容。第二部分扼要介绍深受基层医务人员欢迎的针灸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如针刺法、经络腧穴、灸法及拔火罐、常见病的针灸治疗等内容。因本课程理论学时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处理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对次要内容则引导或督促学生自学。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哲理,奥妙无穷,而学生思辨能力不足,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了解其知识结构,扎实地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因此在教学中,以讲为主,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因为学时的限制,无法面面俱到,要分清主次。

学习中医,最终还是要辨证论治,而辨证又是论治的前提和基础,辨证的理论基础就是脏腑的生理病理,脏腑生理在整个中医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十分突出。然而教材中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无非就是几条抽象的条文,学生难以理解,如脾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等。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都是由脾主运化功能衍生出来的;临床上的病变多表现为运化功能失常,如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等。所以脾的功能中脾主运化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只有将这个功能讲深讲透,让学生理解脾主运化,脾与其他方面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才能推断出脾的病理变化。再如“证”的概念,很多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易与“症”相混淆,而中医病因、诊断和治疗都围绕着“证”,所以必须把“证”的概念讲清楚,并与“症”、“病”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辨证。

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照本宣科,方法单一,而中医内容相对枯燥,学生难以理解,以至于在课堂上学生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学习厌烦,弃学等不良现象,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定目标。而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一切教学过程都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利用纲目法、归纳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3.1纲目法。

纲,即是每科的绪论和每一章节的概述,讲好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于深入学习非常重要。例如中药中的发散风寒药,代表药为麻黄、桂枝、荆芥等,这类中药性味多辛、温,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功效是发散风寒,辛温解表,这是共性内容。不同点有:麻黄还能利水消肿,宣肺平喘,而桂枝还能通阳化气等,只需记药物属于哪一类的中药,结合其不同点、主要功效、主治等,自然就掌握了各种药物,方剂也可按照同样的方法去掌握。

3.2归纳法。

笔者不仅教案、板书采用归纳法书写,每次下课前或者每章节也运用归纳法进行总结,并将前后、纵横有联系的内容综合整理,归纳对比。这种归纳总结可以由学生进行,也可以教师提出要点,让学生加以发挥,最后教师作出总结。中医知识内在的相互关联,用简单的文字概括繁杂内容,难以记忆可通过归纳使它容易记忆,便于理解。如脾气虚的辨证要点是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脾气虚的临床表现即是纳呆,腹胀、便溏,少气懒言,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心血虚的辨证要点是心的病变特点和血虚证,心血虚的临床表现即是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手足发麻,眩晕,舌淡、脉细。归纳学过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3案例教学法。

中医案例式教学法是中医教学的特点之一,在中医基础和临床教学中都被广泛使用,能有效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便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但是相对传统的中医案例式教学法仍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得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多媒体视频临床资料采集’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进行动态式案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4互动式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联系曾经接触过的、学过的知识,提出一些相关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例如讲解病因中风邪的致病特点时,就可用引导式的发问:为什么感冒时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头痛呢?为什么平时出现的.病症最多的就是感冒呢?学生可能有很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风邪的致病特点去考虑。学生就可以纷纷发言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得出要掌握的内容:感冒的主要病因就是风,因为风是阳邪,侵犯阳位,所以最常出现的是头痛。而一年四季都有风,所以平时出现的病症最多的就是感冒了。例如运动后出汗多就应该要避风来预防感冒。通过诸如此类的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联系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3.5其他教法。

趣味记忆法(趣味方歌)掌握方剂的组成,如枳实导滞丸,主要包括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这些药物,如果单纯这样记忆,就很容易忘记,但如果采用趣味方歌的话,“三黄猪(术)只(枳)谢(泻)神灵(苓)”,这就容易得多,而且很难忘记了。还有重复记忆法记忆中药的功效,等等。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应更注重实践的培养,四诊资料的搜集,病案的分析及临床见习等实践教学等。总之,要把握学生的特点,中医学的要求,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学好中医学。

医学教学方法应用研究论文

1.1不同的教材来源传统教学法多采用国家统编或者学校相关单位组织编写的教材,通常具有脉络清晰、格式严整、逻辑性强等优点,但往往也具有理论抽象、教条死板以及与实际应用有部分脱节的不足。案例教学法的素材多来源于国内外近期发表的科研论文以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具有点多面广、内容丰富、时效性强以及为人所密切关注等特点。案例通常是由教员收集、整理并选择的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更便于学员从中排除干扰因素,抓住核心问题,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1.2不同的讲授方式传统教学法的授课方式多采用所谓填鸭式的课堂讲授,由于学员对防原医学学习本身兴趣不高,独立思考问题意识不强,上课打瞌睡的现象时有发生。案例教学法多采用讨论的讲授方式。讨论的形式有小型或分组集体讨论会和大型辩论会等。我们结合防原医学的教学实践以及学员的自身特点多采用分组集体讨论的讲授模式。

1.3不同的角色扮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员是课堂的主导者,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员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设定,给学员讲授书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员仅仅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很难对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课堂上,教员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学员愁眉紧锁、聚精会神。一堂课下来,学员脑中被各种信息充斥,想要完全地消化吸收,还需要不少时间,并且很容易忘却。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员的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变身为指导者。课前,教员必须充分研究案例,提炼要点难点,准备讨论知识点,设计讨论方案,并指导学员提前准备。课堂上,教员首先要把握讨论的节奏和进程,尤其注意调动和启发学员,对学员提出的各种观点予以概括和评价。下课前,教员要对学员讨论情况和案例讨论作出客观评价和简短总结。每一次的案例教学,教员都要积极思考,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所扮演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获得者和实践者。课前,学员根据教员提出的典型案例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课堂上,学员积极展示课前的准备成果,表达各自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并与他人展开辩论。课后,学员根据案例辩论的结果及时修改案例分析报告[3]。

1.4不同的考核方式传统教学法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试,如实验课报告成绩占总成绩10%,理论课考试成绩占总成绩90%。而案例教学法则建立了一整套包括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的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方面加大案例讨论内容的考核比例;在考核形式上,加大案例的收集、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案例讨论与交流、课堂现场表现等环节的比例,比如期末理论课考试占总成绩的50%,案例讨论课堂现场表现占30%,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占20%。这种考核体系可以督促学员课前认真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投入课堂讨论,激发参与意识,锻炼表达能力,提高团队意识。

2.1案例教学是遵循学员自主学习规律的重要体现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习者本人去主动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为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性质和规律。学员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变被动为主动,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查找和处理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并纳入认知结构中。案例教学中,学员按照教员提出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主动查找、分析文献资料,通过自己的理解加以综合汇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实践中学习,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在学习核爆炸复合伤一章时,教员在课前通过课代表将一核爆炸复合伤的典型案例布置给学员。学员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并主动分析,最终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措施。整个过程以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完成。

2.2案例教学对教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员必须改变以往压抑学员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以“指导者”的身份融入学员的学习活动中,循循善诱,合理引导学员,重视培养学员能力。同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能力,以满足案例教学的更高要求。教员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要按照课程标准按部就班地讲授课程内容。要完成一次高标准的'案例教学,教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前做好“功课”,对所提出的案例做到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在课堂上,要善于把握节奏,与学员展开紧密的互动,针对学员提出的观点及时作出评判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引导学员朝着正确的结果和结论开进。这无疑给教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3案例教学迫切要求改变评价方式传统教学的评价方式唯有考试,而案例教学的评价方式是对学员知识把控、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毕竟考核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医学案例教学能让学员在整个案例教学的学习过程中以准医生的角色参与实际的病案讨论和模拟诊疗,这种接近实战模拟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仅是在学习,也是在模拟诊疗,评判标准不仅是简单的对与错,而与误诊误治相关联。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教学单纯考试的评价方式,这有利于将学员的事业责任心和荣誉感融入早期的医学教育。通过对防原医学部分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防原医学教学中有许多优点,深受学员的好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彻底取代传统教学法。适当明确的讲授重点与难点依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传统教学法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采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防原医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必将成为防原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读议讲练四段一体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殖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妇产科护理教学也随着现代护理学发展趋势而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资源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地组织课程教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所学护理程序等知识、科学管理方法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妇产科护理岗位需求,从事护理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教学法;体会。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完整的护理及相关理论体系,它是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女性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随着人们对生殖健康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以及我国二孩政策的开放,妇产科护理更加引起广泛重视。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为学生未来从事护理专业打下良好基础,为护理对象提供科学有效、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因此,《妇产科护理学》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所面对的学生是高职护理,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上课时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听课。再加上手机的普及,课堂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体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的策略,教授学生丰富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笔者就近年来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体会总结如下。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受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是最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可以把相关护理操作采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结合起来,把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和直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尤其对一些动态变化和连贯动作的知识,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讲授到分娩机制及正常分娩时,由于分娩机制是比较抽象的,可以采用动态的三维动画展示整个分娩过程,还可辅助应用教具骨盆和胎儿模型进行动态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分娩期三个产程时,先给学生播放产程观察及接产的视频,然后再对接产过程中如会阴冲洗、保护会阴、接产、脐带结扎等分步进行讲解以加深印象,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尽快进入角色打好基础。同时多媒体教学又节约了教师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和减少粉笔使用量,实现了绿色教学,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变得容易,优化了教学过程。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平铺直叙”教学法对学生吸引力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在课堂上容易产生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在讲到异位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内容时,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前1周布置学习任务,设计1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学生积极参加预习,认真阅读课本、参考资料及搜索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精心编写剧本。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又由同学推荐或自荐4人以上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还可增加辅助科室医生实施情景教学。先由一名同学表演“病人”的临床表现,第二名同学扮演“医生”对“病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然后开具相应的检查单,另外一名同学作为“辅助科室医生”出具相应的检查报告单,最后根据全面的病例资料做出临床诊断及护理诊断,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每组各抽两名同学作为评委进行评分,最后评出一、二、三名次,对获得不同名次的同学适当加分,通过增加他们的平时成绩来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同时也培养了她们的`竞争意识。在角色扮演中突出“以病人为中心”,锻炼“护—患”之间、“护—护”之间沟通能力,培养了整体护理理念及临床思维能力,锤炼了专业素质的修养,展现了护士的专业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深受同学们欢迎,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集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护生的基本途径,情景模拟模式正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之一[2]。

3病例讨论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枯燥乏味,对于抽象的理论护生无法应用到具体的病例当中去,无法将理论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在病案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如在讲到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内容时,在前一次课末给出1份详细完整的典型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及实验室检查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课前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仔细阅读和查找相关病案资料,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实际病案的讨论和分析,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整个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可以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口头表达、临床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病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诱导式教学的转化,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4]。

4应用模型。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用模型也不容忽视,图像效果是无法与模型的直观效果相比的。使用教学模型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空间,能缩短学生的理论知识到临床知识的距离,使抽象性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解生殖系统解剖中的骨盆组成、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分娩机制、影响分娩因素的骨产道及狭窄骨盆等均可借助于骨盆、胎儿模型进行演示。如进行产前检查中的骨盆外测量,应用骨盆模型找到骨性标志,分别对每条径线进行展示,更直观且学生理解更透彻,同时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骨盆测量是否有异常,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课程生动而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模型的使用也使得他们在上课时可以稍微的轻松一些,因为很多的内容是很难通过语言来描述清楚的。总之,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授他们丰富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使教学具有新鲜感,通过整合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妇产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3]杨再兰.案例教学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5(9):81,91.

作者:罗银碧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高校开设殡葬专业高校矿井通风应用型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从矿井通风这门课程性质和特点出发,通过对目前矿井通风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模型介入、讨论课的设置、课外作业和考核形式内容等具体应用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矿井通风》是高等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安全技术及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矿井通风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以多媒体为主,手段相对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知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把所使用的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给学生讲解,很少的教师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教给学生。鉴于上述情况,矿井通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和转型。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设矿井通风这门课程时,学生并没有去过矿井现场了解矿井通风的实际情况,所以学生的脑海中没有直观的形象,所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是比较难理解的,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际更是无从谈起。1.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比较单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方法并不丰富。矿井通风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有:课上的简单提问、单设的开卷考试或是闭卷考试,大部分考核方式都是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所以,这些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主体课程《矿井通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改革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矿井通风》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具体整改内容:(1)模型介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矿井通风》实际的教学内容空间立体概念较多,井工矿的通风各巷道空间位置复杂多变,整个网络系统随着采掘的不断推进数据动态多变等特点,实时的结合多种模型、实际案例、影像和数值模拟等,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每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的。(2)课外作业。《矿井通风》课后练习题的功能较多,对学生来说,课后练习可以起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目前,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是应用多媒体来呈现的。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点之一是,提供知识量大的前提下,课堂速度相对较快,学生有很多知识在课堂上是比较难消化的。所以,针对上述缺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后习题,通过批改布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3)师生互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总是会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其中包括对于师生互动的设计,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师生互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置的。这种互动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题目要相对简单,就知识点来讨论和扩展延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目的设置要精心考虑,要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核心题目的讨论,通过不断的练习让学生很快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第二个层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设置。这一层次的互动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准备的资料内容需要得更多。针对一个知识点的应用,鼓励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自己去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互动结束后,老师要及时准确的指出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要学会分析总结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真正学会融会贯通。第三个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做好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相关的课题,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要有意识地侧重不同的专业知识点。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4)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在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充分的考虑矿井通风的教学特点和本门课程的应用特点。考试形式不拘泥于开卷、闭卷对于重点难点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设置开放式试题形式,例如让学生选择做相关知识点的设计或者是对知识点有何自己的想法,写一些相关的论文。将课程知识灵活巧妙地融入题目的设置中,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教材的选择问题。教材的选用同时既要满足理论知识的深度,又要涉及前沿学科或技术装备是非常困难的。(2)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设计、理论课讲授与课程设计的课时比例分配等。(3)授课方式的选择问题。一方面巧妙合理的安排、搭配各种教学手段的开展,比如是否颠覆以往教学顺序,先见识模型再讲解理论知识,使理论课的讲解更具有实物感;另一方面课时合理分配,讨论课与理论课的如何合理搭配,是否可以每讲完一章节之后,针对章节内容下达讨论题目。(4)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问题。设置培养目标一定要按照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以及将来要从事的行业特点,为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各个环节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通过对《矿井通风》这门重要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转型,能够使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初步掌握分析矿井通风系统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能够设计出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真正的应用到采矿工程中来。收入分配对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有直接影响,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拉开收入差距,能过“利益差”驱动,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加强了责任心,促进了安全生产。相反,如果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劳动付出多而得到分配少,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降低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起到破坏生产力的作用。

读议讲练四段一体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一)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指出,学习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这样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不同学习程度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一点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相吻合。

(二)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

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所提出的问题不给答案,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教师作课后补记。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只提出教学要求而没有明确必学的内容,更没有详细的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对提高整体素质的作用。在非指示性教学模式中的“四自”也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强调学生的终身学习。

(四)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式地理课堂的构建,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关系。

下面以“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来说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确定辅助情境。

地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一系列的困扰人们生活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住房困难等等),然后根据之前学过的有关城市化的知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看哪些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一阶段一般在师生交谈中进行,地理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同时,地理教师要事先组织好若干有关城市环境问题的话语,以限定学生表达情感的范围,明确交谈中对共同关注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目标。

(二)探索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要在鼓励学生表达消极和积极的情感的基础上,澄清和明辨学生的情感。究竟在第一阶段提出的问题是否属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呢,在这一阶段就要让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地辨析。

(三)发展学生洞察力。

日常生活中,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所带来的麻烦也不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意识到一些。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的看法,教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

(四)规划和决策。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有关问题做作出计划和决策。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诸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的问题,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做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规划和策略。教师在此阶段要引导学生做出与自己的期望相一致的决策,并引导学生开始积极的行动。

(五)整合。

即学生汇报他采取的行动,进一步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规划日益完善的积极的行动。

(一)强调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在非指导性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情感发展的促进者,是受学生信赖、同学生之间不存在任何防御的顾问。非指导的含义是尽可能少地用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等形式,更多的运用间接的、不命令的、启发性的等形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全面地预设出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答方式,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由学生和教师设定。评价注重过程,不但是为了评定绩效,也是为了做出决定,所以评价是回溯的,也是前瞻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突破了中学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科课程独立性、学术性为主的课程模式,根据学生及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特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才能。

(三)注重地理教材的运用。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领域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应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进行地理教学时注意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并不是每个章节每节课都能适用,这就要教师仔细斟酌、推敲、研究教材,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将非指导性教学方式用得恰到好处。

(四)重视研讨情境的创设。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到自信、轻松和安全,这是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和动员学生走出地理课堂,走向社会,深入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进行自主的、创新的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素材,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查找资料、动手实践等方式,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张熙.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主导主体思想[j].教育研究,,(2).

[2]李毅.“以人为本”对教育发展的启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探索浅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6(2).

[3]王涛.非指示性教学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文教资料[j].文教资料,,(30).

[4]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1).

[5]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1).

读议讲练四段一体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还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许多高中地理内容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演示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未知知识与所学知识联系,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原理和规律,尤其是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前教材“宇宙中的地球”)。演示式探究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二、假设式探究――化“复杂”为“简单”

某些地理问题,通过设计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以大气环流的形成为例说明此类探究步骤。第一步: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在复习热力环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近地面、高空气压的高低,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引导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分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形成原因上的不同。第三步:进一步假设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让学生探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规律,进一步探究南半球冬、夏季移动规律,进而归纳气压带、风带随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第四步:进一步假设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探究亚欧大陆、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变化,带状分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再分析东亚冬、夏季盛行风向的改变,讨论性质、影响。

三、观测、实验式探究――化“理论”为“实践”

地理原理和规律常以简洁的语句、理想化的图式来表示。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讨论,在轻松的氛围里使地理原理真正让学生理解。讲授“地方时东早西晚”时,准备一个地球仪,用醒目的金属线制成大圆,作为晨昏线。让学生选择某一纬线上两点,演示自转,观察东边的地点是否先经过晨昏线。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自转方向改变的影响。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是必修1第一章的难点,也是高考重要知识点。可设计观测实验来化“理论”为“实践”。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在二分二至日测得旗杆不同时间的影长,影子最短的时候即为正午,根据此刻北京时间计算学校的经度;根据学校的纬度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并同测量结果比较。

可作进一步引申探究:在不同北京时间旗杆影子的方向;经长期观测后绘制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指导学生用手表和太阳定向,培养野外定向能力。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用手表与太阳定向的两种方法运用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收集其它野外定向方法,思考包含的地理原理。拓展探究:本地新城市规划如何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本城市有大气污染工业企业的布局。

四、观察式探究――化“感性”为“理性”

运用世界及分区地图进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分析,利用区域地图进行地理区域的定位和区域综合分析,是中学地理学习中常遇的课题,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宜采用观察式探究教学,活化图象,让学生掌握观察式探究学习的方法。

1、运用世界及分区地图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培养。

具体措施:选择对世界地理区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经纬线(如0°经线、30°e、60°e、90°e、120°e、180°、120°w、70°w、60°w、0°纬线、23°26′n、40°n、60°n、23°26′s、66°34′s)为线索,沿着经线方向和纬线方向,分别通过运用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指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明确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与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学生脑海中想像,上述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气候区等;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沿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城市、交通点、地形区界线、交通线、工业区、农业区等地理点、线、面。还可进一步探究某些经纬线所构成的区域及其特征。

2、利用区域地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定位、区域综合分析。

具体程序是:(1)设置从高考试卷、高考模拟试卷、互联网中选取的有关区域地图的例题,以及自制有关区域地图的例题。(2)让学生观察区域地图,解读相关信息。(3)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如何利用图中的经纬度、各种界线定位。应联想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联想重要国家、地区、中国重点地区的经纬网分布情况,注意界线地理事物、典型地理事物相对位置的关系,再使用推理、比较、排除等思维方法正确定位。(4)思考本区域的区位,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现状,分析发展及发展的影响。(5)对比探究,分析相关区域的区位、现状、发展。(6)可分组进行,组内分工合作,探究结论,派代表相互交流和阐释观点,其它组可提出疑问,提出不同的解释。

地理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实施上述探究教学方法时,离不开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还常辅以比较分析法、发现质疑法、发散探究法等多种方法。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学会发现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医儿科学特色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应用论文中医儿科特点

儿科学是针对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特点,增强儿童疾病预防,提高儿童身心健康的医学科学[1]。其范围包括儿童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条件的进步,医疗手段、方法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在儿科学领域,针对日益增大就医需求和现有医疗条件之间的矛盾、传统医学的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新思路之间的矛盾等,从培养儿科医学人才上抓起,深化教学改革使未来培养的医学人才更适合新环境下的儿科学医疗模式。顺应了新的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针对儿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等,在人才培养和实践经验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以促进儿科学临床医学的教育改革。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儿科学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目的在于将实践中的部分环节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真实的医疗过程,其中包括采用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模拟实践的教学方法等。将临床实践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儿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提高儿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综合思考的技能。

医学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相关专业的医学人才,在医学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脚步。简单的讲授医学知识与不断变化的实践要求已经严重脱节。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精神调动起来,然后通过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由于医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别人的生命与健康,所以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医德,和在实践中获得的临床经验。其中,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通过有效地教改方法,可以让教学过程中提前接触、熟悉部分内容,为以临床后实践提供铺垫,与将来做好接轨工作。

对于儿科学,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病人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本身由于身体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所以更需要提供较好的医疗环境、医治方法等[4]。但目前儿科临床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医学院校普遍扩招导致医学生人数众多、临床科室教学任务重,同时,随着现在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尤其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情况下不敢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得许多实践实习变成了参观学习,极大的降低了学习效率。考虑到面临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医患关系的要求,又要为大量的医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或者是可基本模拟实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儿科学教学而实行的医疗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单纯的医学教材讲授已经不能实现医学能力的有效提高,只有掌握获取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本领,才能真正的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与实际相结合,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本文就对儿科学教学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手段将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知识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在减轻实践临床教学的压力基础上保证学生对临床实践的认识和学习。

[中学地理论文]读议讲练四段一体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模式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独特区域性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大量地图、图表、资料背景、对比分析、纵横联系等等方面知识的交叉,多媒体技术则为地理课堂提供了极佳的交流通道,它改变了地理教学中传统模式,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增添了课堂教学魅力,作为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

【正文】:。

地理学科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每章节都有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去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和运用能力。而在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学科应用的优势。

一、地理课的学科特点。

(一)地理学科具有整体性。

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地理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

地理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等等信息;其次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三)地理学科具有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由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组成的。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它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也是地理学科独特的地理思维培养的方向。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特点。

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并能够突出要点,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点。

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多媒体技术具有可重复性。

(四)多媒体技术还具有针对性。

多媒体技术让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学习情境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关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我们常常会告诉学生: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之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生硬的课本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客观体验,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运用多媒体动画呈现这个漂移的过程。板块是如何漂移的,是如何逐渐形成现有规模的,就会变得清晰,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而且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

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难以直接体验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地理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说: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南极地的别名“白色沙漠”“风库”,在北极有庞然的北极熊,在南极有绅士的企鹅,但是这些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平时的课堂只能通过语言和图片理解。但是多媒体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看到难以直接观察、接触到的各种地理生物环境。师生在地理课堂中共同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帮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弥补知识结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技术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区域地理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展视云南独特的建筑、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景象。它的民族风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少数民族文化与热带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底蕴的不断传承。有些知识是在课堂之外得到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价值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协作工具,结合课内的知识的同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更多地理奥秘。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具有形象、空间感、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讲授,要求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地区。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良好的地理识图能力,空间感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他们海峡、运河的名字,一点实用性都没有。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好,但是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欧洲石油运输的轨迹),知识点变得更直观,更真实,学生也易于理解。

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不仅能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还能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课堂教学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

应用型法学人才法律英语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学生是学习主体,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认知过程,一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赖于学习主体的个性心理体验来完成。我上课时很少单讲独白,总是想尽办法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的眼、耳、口、脑各感管都活动起来。比如我在讲“earningthreedollarshonestly”时,让一个学生扮演成马克吐温,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文中的第一段的内容,让另一个学生在一旁解说,就象中国的双簧-----一个说一个表演,且说的内容和做的内容要一致,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增添了许多学习乐趣,变苦学为乐学,很受学生的欢迎。

为了使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我又开展了“老师的小助手”活动.具体做法是:让基础较差和基础一般的.学生先挑选出自己信赖的可以帮助他们取得进步的同学,再以被选出的这个同学为中心,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且这个被选出的同学就成为“老师的小助手。”每次讲新课前一天,把“小助”手召集到一起,用20分钟的时间,带他们读生词,预习课文,并把有关的学习资料交给他们,再让他们组织本小组的同学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掌握新课内容,变“难学”为“易学”,变“难懂”为“易懂”,上课的时侯,他们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不至于一个人唱“独角戏”,有问有答,课堂气氛随之活跃起来。此外,“小助手”还是本小组同学的身边“小老师”,负责督促本小组同学完成作业,带领他们取得进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多项评比活动,比如作业完成情况评比,最佳“小助手”评选,纪律模范小组评选……这样,学生的纪律好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个体间差异较大,在英语教学中,这些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智力差异和兴趣差异上,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好,喜欢学习英语,而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跟本不感兴趣,上课时你讲你的,他忙他的,跟本就不听你的。针对这一状况,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努力把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了解到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考试能及格就很满足,针对以上情况,我把授课内容和教学评价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子划分成几个层次。下面我就以《英语》(提高版)第一册中unit7smokingisnotallowedhere这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首先,把单词部分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学生单词全部会读,并会默写其中重要的18个,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habit,fashion,cause,force,breather,public,pass,law,nowadays等.第二个层次,要求学生会读上面重要的18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的13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habit等。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会读上面的13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重要的8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area,daily等。第四个层次,要求会读上面的8个单词,并会默写其中的三个单词,包括:allow,harm,harmful。其次,把课文部分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能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熟练掌握全部语言点,并能用自己的话谈一谈吸烟的危害。第二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二,第三和第四段,熟练掌握80%的语言点。第三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二和第三段,熟练掌握50%的语言点。第四个层次,能够熟读并且复述课文第三段,熟练掌握20%的语言点。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学生达到第一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90-100分;达到第二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80-90分;达到第三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70-80分;达到第四个层次要求就可以获得60-70分。而且学生要达到哪个层次,得多少分,完全由自己决定,老师决不干涉。此外,我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疯狂英语900句》,把课本中的会话部分,一句一句地列下来,编成《中专英语300句》,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并且也分了四个层次,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取得明显地进步。一向贪玩爱闹的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小助手”们忙了起来,因为前来问问题同学多了。

这样的分层次教学收到了立杆见影的授课效果,期末考试中,会计02班60个人中有20多人90分以上,20人80分以上,没有一个不及格的,很受学生的欢迎与好评。

三、正确对待学生错误,树立学生学英语的信心。

有很多教师教学的过程好像就是一个找错误的过程,全神贯注找错误,全力以赴批错误,全心全意背错误。本来学生进入课堂,对英语很有兴趣,经过几次课堂的批错误,学生对英语就没有兴趣了。我们对待错误应该怎么办,是不是见到错误就批呢,这里面是有科学性的。我认为在没有表扬学生前一定慎用批评,在没有得到学生认可前,一定掌握好批评的分寸与尺度,以免引起学生反感,而使其放弃英语学习。一定尽力运用赏识教育,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得到表扬,让学生去体味成功的甘甜,并且设法让学生尝试成功,觉得英语并不难,使学生活生生地看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潜力,增强自信心。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还应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最初的幸福人生。在我任教的一个班有个男生叫徐楠楠,上课睡觉,同学叫也不醒。我利用学校领导来听课的机会,让他回答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他自然回答的很好,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从此上课很专心,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所谓“教无定法”,以上三点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而已。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用心研究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把调皮爱玩儿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中医儿科学特色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应用论文中医儿科特点

2.1儿科学理论教学的改革随着儿科学的不断发展,儿童的常见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地变迁,传统的医学模式也在随着医疗设备的改变而改变。对儿童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为提高医学生对儿科学中相关知识、医学技术及方法的认知,我们应用目前社会与心理健康、儿童医疗方法等有关的教学书籍、视频等相关资料带入到实际教学中。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儿科学选用的教材除各系统外,还包括总论、营养基础、生长发育、新生儿疾病等。对于儿科教研室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分析教学大纲内容,合理选择讲授的章节,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对常见病和多发病重点讲授,对应用于儿童的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重点介绍。从教材的选择上把关,主要选用基础知识全面、贴近临床实践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与实习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互动的方式,增加学生与讲授老师的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了避免学科间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还应在各个学科间建立联系,设计交叉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儿科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分析归类,突出理论结合实际,并将各章节内容分块分类,提高可读性。对教学方法的更新,长期以来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即从概念到辨证论治的流程。虽然目前已经对部分教学进行了改革,包括增加ppt、图片等方式,但基本教学方法没有改变,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此后我们将展开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方法,比如典型病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的应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病例分析,还应加入采用图片、视频、病例等真实材料的分析,充分地模拟真实病患儿童的场景,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在课堂上由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及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时的真实感更加强烈,同时,在未来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也更容易与现实相结合。开发了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发现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见习课上,授课教师给学生们一些典型的患儿病例,尤其是教学任务中特别强调和熟知的内容,如肺炎、哮喘、肾病综合征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模拟实际中病房查房的顺序,让学生了解真正医疗过程中的具体方法,要求学独立提出初步诊断及处理意见,再结合病例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法为学生打分。在整个模拟诊疗学习过程中,以授课教师为主,启发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模拟诊疗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病人相关症状、特征等信息,模拟实际就诊儿童的一些真实病例,必要时可以部分采用现有病例的相关数据进行模拟。模拟诊疗教学的目的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病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应用其知识分析获得相应的结论,从而达到对重要的医学知识、技术、工作方法等的记忆和理解。或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内容,当学生存在问题或错误时,主讲教师起到及时纠正正确引导的作用。

2.3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改方案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学模式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对医学生的'要求已不仅是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独立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为此,根据儿科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在主课中加入互动式教学,将一些模拟教学实践内容引入。而在见习课中采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入以问题为主的形式,就是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临床见习期间,由于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加深了相关知识的印象。有效地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病患儿童的心理,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并给出一些相关教学视频、案例等,提高学生的诊疗可操作性。设计临床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完成对模拟病患儿童诊疗过程。如以往在教学中对儿科病史的采集,常常是教师直接讲授相关方法,然后学生采集。而在模拟诊疗实验中,学生自主分析,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的病史资料,设计采集方法并实施。这种模拟实验过程不仅使学生在学习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模拟过程中,学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会“以人为本”的医治理念。

3教改实验组教学效果分析。

对在校儿科学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实验,一组以传统方式教学,另一组采用本文提到的教育模式,要求2组人数一致,在基本考试中成绩分布大体相同,从及格到优秀的比例均满足正态分布。进行一个学期的教改实验发现,在教改实验组的学生在学习结束的考试中成绩优于未教改组。同时,在实习环节中,教改组的动手能力、诊疗流程熟悉度均优于未教改组。在对学生进行的无记名抽样问卷中,教改形式也得到了好评,学生普遍认为该教改方法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愿意听课并且有更多时间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教学成果上,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教改范围,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儿科学人才。

总之,」l科学的临床实践也需要夹杂在理论课程中,使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从书本中来到应用中去的过程。今后,我们还将在教学中结合医学前沿技术,由教师引导,及时普及儿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对教学内容经常更新、补充,将儿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传递给学生们,使其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

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向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地驾驭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教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转变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里面重点推崇的。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教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信息与资源的共同分享,经过沟通,增大处理问题的角度。协作亦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一种扩展了的、几人参加的、自己的“、外向”主动学习方法。协作学习,需要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独特区别,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实施分组。其中,小组长应该轮替担当,使每个学生均获得锻炼,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弥补、一起提升,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使学生于快乐轻松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语。

如今的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研究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2]姜秀艳.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3).

中医学多元教学方法的应用的论文中医教学课程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

现就本人在《内经选读》课教学过程中的体会简述如下:

一、多角度完善教学内容。

1.篇名的解析。《内经选读》课的原文往往节选自《内经》的某一章节,只有把这段原文放在这一章节的大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把《内经》此章节篇名的含义加以解释。《内经》篇名有一定的命名规律,有强调内容的重要性,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还有的以示该篇与他篇的区别,如《素问・五脏别论》,还有的是说明该篇在《内经》成编时的流传方式。而大多篇名是概括原文所论内容,篇名往往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涵,是对文章内涵的高度概括,了解篇名的主要内涵对理解所节选的原文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帮助。例如第四单元血气精神中第一段原文选自《灵枢・本神》篇,本神是本于神的意思,即是讲解“人之神”的,那么在未读原文之前我们内心就会对原文有一些初浅的认识,对本段原文的渊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起来也会更有的放矢。

2.原文的朗读与背诵。《内经》是一篇篇内涵深刻的美文,其不仅富有深刻的医理,而且行文流畅,文采飞扬,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其时代久远,所以一些字词的读音与现代有所差异,读音不同则含义不同,所以首先要读对、读准,课上朗读原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例如《内经》中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很多,一个“能”字除原有“能够”、“才能”等词义外,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夏不能冬”句中作“耐”解,读作“耐”;在“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句中与“态”同义,读作“态”等等。《内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一些篇章所包含的医理和哲理值得我们一生回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次的诵读能够增加对原文内涵的理解。简单的学习根本不能领会《内经》原文深刻的内涵,所以要求学生对一些经典原文进行背诵是非常必要的。

3.字、词的含义。学习《内经》必须弄懂文理和医理,而弄懂文理和医理则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常有不同的含义,只有明确字词的含义才能理解原文的主要内涵。例如“卒”字,《灵枢・玉版》“土卒无白刃之难”句中作“士兵”解;在《素问・评热病论》“愿卒闻之”句中作“详尽”解;在《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句中作副词“只”解;在《灵枢・口问》“大惊卒恐”句中通“猝”。而且,《内经》中有许多“通假字”、“古今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在《内经》课本中通假字常用“通”来表示,而古今字常用“同”来表示,在讲述过程中必须对字词的含义和读音进行强调,否则学生不加以重视则容易读错,并造成词义的曲解。

4.修辞手法。《内经》还贯用一些修辞手法,而达到行文流畅的目的。例如《内经》原文中常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如《素问・举痛论》“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意思是:客于脉外血少、气亦少,客于脉中气不通、血亦不通,其中气和血互文,完善其含义则是“客于脉外则气血少,客于脉中则气血不通”,这样显然有些重复累赘,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缺陷。另外,还有一种修辞手法也较常用,称“举偶”,即举一反三之义,如《灵枢・口问》“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句中以“寒暑”赅六淫,以“喜怒”以赅七情。

5.注家的解释。《内经》的注家及其注本,是古代医家研究《内经》的经验结晶,是我们学习《内经》的重要借鉴。但由于历代注家所处的时代不同,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的差异,所以对同一问题往往会出现多种分歧。所以,我们在讲解某一段原文时,可以参考多个注家的见解,进行分析对比,然后总结分析,有选择性地进行解释,从而弄懂其文理和医理。对于某些重要条文的理解,则需要对不同注家的观点进行对比,丰富原文的内涵。例如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不同的注家有不同的论述,马莳、高世拭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通过对不同注家观点的解析,使同学对原文内涵的理解更为丰富和深刻。

6.联系上下文对原文进行分析。《内经》课本往往只是从原文中节选某一段落,但其段落的含义必须在全文的语境下进行理解。所以,在学习讲解时需联系上下文,才能更好地抓住其本质内涵。《内经》是古典文化的结晶,学习《内经》和学习古文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要弄懂文理,能够掌握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涵,所不同的是,《内经》毕竟是医学专著,所以还要结合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弄懂它的医理。例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治病必求于本。”联系上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我们就可以理解“本”是指“阴阳”,因为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法则和规律。

1.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模拟性地导入临床病案,实施较为容易,同时可以弥补我们临床课教学缺少课间实习的不足,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我院的素质教育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首先从《古今医案按》、《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等经典医案著作,把与《内经》教材的经典理论条文相符合的病案进行摘录,与经典条文理论相匹配,形成教材参考资料,在条文讲解时引入运用。在运用过程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修订医案内容。在这里强调的是,案例教学法虽然被运用到中医学的各门学科,每个学科有其独特性,需要经过必要的教学改革研究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案例教学方案和医案参考资料。医案参考资料并非在《内经》理论之后医案的简单罗列,而是经过调研和总结研究形成的一套成熟的、具有理论价值的.经典医案与理论资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按照不同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初期,以讲述为主插入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期,以问题为主导入案例分析;在教学后期,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并在学生和教学督导中进行问卷调研,不断总结完善,形成适合《内经》课自身特点的案例教学方法[1]。

2.自主学习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对某一些较易理解的篇章,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学,而后对中心思想进行把握。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足之处是在有限的学时内,课堂自学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使讲授时间远远不足;而留给学生课后自学,往往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自学,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3.角色转换教学法。角色转换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对某一些篇章进行全面地查阅资料准备,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承担教师的角色。一个问题只有弄明白,才能讲明白,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以讲授者的态度去学习,而且讲明白还需要旁征博引,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和整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角色转换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对课堂进行一定的组织,对学生进行提前分组,需要发现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做提前的布置,以免耽误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角色转换教学法只能针对少数的学生来承担教师的角色,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没有承担教师角色的同学也不能有更深的体会。

三、多方面应用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内经》是经典课程,文字的东西多,而图片资料少,不能更好地显示多媒体在《内经》课的应用优势。但是,多媒体以其容量大、直观的特点,仍然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内经》多媒体应用应具有如下特点:字迹清晰、版面优美、内容丰富,而且适当地可配合一些图片资料或语音朗读资料等等,使其更加生动活泼。对于一些原文的注解可以用链接的方式显现,尤其是注家的解释为古文注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用多媒体的方式显示在画面上则更为清晰,容易理解。

2.板书的应用。板书虽然在现时代显得有些古旧,但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板书,可以舒缓教师的情绪,还可以给学生和教师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板书像故事插曲一样,对于不适于在多媒体中表现的、讲解,但又较难理解的内容,需要书写时则可以配合板书。板书要整洁大方,注意在书写时勿进行讲解。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力求更好地提高《内经》课的教学质量。

应用型法学人才法律英语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体系的构建又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实现。

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所谓“养成”,就是培养而形成。高等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训练及培养的过程。教学活动中的“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或者说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关系。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为养成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养成教育为素质教育明确了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与培养目标的实现方式。

中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大多是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的,但要完成大学生的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基础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必须贯穿整个大学4年教育过程之中。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是根据培养目标及其养成要求,通过教师的英语教育培养和学生的英语学习修养,以形成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英语素质。用养成教育的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学生素质的养成,即教学目的或培养目标的实现,反映了素质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明确了素质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途径,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强化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问题的能力,我们有必要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全面研究,以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1.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为主。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英语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教材、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不少学校只看重四级通过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应用阶段的英语教学,因而使学生无法完成从基础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转换。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提出英语学习4年不断线,表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只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后面还有应用提高阶段,才能建构系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把四级的整体通过率作为衡量一个高校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因而导致各高校大部分的教学资源都运用于以提高四级通过率为目标的基础英语教学上。虽然部分重点高校在完成两年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后,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进行的是语言共核部分的教学,直接进入双语教学阶段会使学生不知所措。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整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

目前全国各高校双语教学的效果很不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解决好从大学基础英语到双语教学之间的过渡问题。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并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是用外语(主要是指英语)来讲授非语言的知识,如物理、数学、化学及其它专业知识。它不是语言教学,而是以讲授内容为主线(content.based)的教学。专门用途英语以专业交际的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不同于以语言共核部分为教学内容的基础英语,也不同于以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专业课双语教学。它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的过渡,因而是大学基础英语与双语教学的有效接口。

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高校开设esp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国内的esp教学普遍存在缺乏协调性、师资问题突出、教学效果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以南昌工程学院级119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在遵循esp课程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为了优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胆尝试在原有的大学英语总学时之内,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在基础阶段,开设了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在应用提高阶段,根据学生需求及其学科特点开设了《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工程英语阅读》等6门esp课程,为学生高年级顺利接受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且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大学基础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双语教学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础英语是esp教学的必备条件,esp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同时也是从基础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三者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必不可缺且紧密联系的环节,三者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英语阶段后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实现专门用途英语与基础英语的互补性、多层次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个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不断线,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同时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模块化弹性应用型课程设置改革,开设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个性化、能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层次、规格、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优化调整。

二、师资队伍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用“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来衡量外语教学质量。五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的条件;5)教师的素质。五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一个公式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可见教师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证。迅速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深厚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完善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对外语教师从3个方面同时着手培养:首先是教学能力培养,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其次是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最后是科研能力培养,解决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训基本分为3种:1)校内培训。校内培训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科研方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2)国内培训。国内培训的目的是培养骨干,为将来学科发展培养“领军人物”或学科带头人。3)短期出国培训。组织部分英语教师到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有关大学进行短期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长期和不懈的努力。要配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改革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面临一次全面的重新整合,无论是学科知识结构还是跨学科知识结构,都需要调整、充实、提高”。要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高校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三、校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构。

语言学习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其运作效果的优劣与教学活动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语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进程。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优化。本文所提及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

课堂学习环境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习效果等因素构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基于这一教学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力求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养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自己传授的知识,应更关注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修养情况和养成程度,学生也不只是关注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更关注怎样把养成要求转化为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利用资源共享、时空不限、交互协作等优势,提供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环境的便利条件,可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课外学习环境的建设,努力创造浓郁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定期组织英语电台、英语讲座、英语征文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辩论赛、英语角、外籍教师与学生联谊等活动,从而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基于网络的自主性学习环境以及英语课外学习环境三者和谐统一的构建,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实践舞台,为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的养成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

总之,应用型本科人才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注意各要素的协调配合,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通过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英语素质养成教育,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