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范文(20篇)

时间:2023-11-29 14:05:32 作者:梦幻泡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端午节的散文

有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我在故乡过端午节时,常常能品味出旧时的味道。那是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乡风民俗,每当此时,小镇的上空飘荡着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交融着亲人们相聚时刻的温情。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我的故乡没有赛龙舟这种习俗,只在清明节期间,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数以千计的的会船云集溱湖,举办规模浩大的“溱潼会船节”。最近几年,在烟波浩渺的溱湖上也有了女子用桨划船的比赛,那是会船盛会后的延续,吸引游子归来的乡音乡情。

五红”的美味佳肴,大有一种“举玉箸遍尝美味,约春风共聚雅舍”的兴致。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回家,亲口品尝母亲做的“五红”菜。家里的午宴吃“五红”很讲究,五个碟子是酱油烧红、拌红或自然红的菜肴,如炒苋菜、烧龙虾、炒鲜河虾、用刀拍碎的糖醋萝卜、切开冒出红油的咸鸭蛋……有时候在节日那天,还能看到乡下有几个农人上街扮演判官的模样,到各个商家门前跳判官舞,收点小钱或香烟。看见大人带着蹦跳的孩子去浴室洗“百草汤”,我心中竟有一份怅然若失的感觉,人到中年,胸口空荡荡的,少了儿时颈上挂着的用五色丝线编织成的蛋网,少了胸前晃动着一个硕大双黄咸鸭蛋的自豪。

出锅时,空气中弥漫着扑鼻的粽香,常常能唤醒口中的馋虫起舞。

过完端午节,我又要回江南。母亲在我行李中搁上几包沉沉的粽子,不用解释,粽子里藏着旧时的情怀。我从小到大一直喜欢吃光粽子(纯米)和蜜枣粽子。母亲对我们早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明:草把头是光粽子,菱米子是蜜枣粽子,斧头状的是蚕豆瓣粽子,小脚形是红豆粽子……从母亲满意的神情里,我觉察到“儿行千里母不忧”。粽子里包含着恒古不变的母爱,深沉的亲情给予我前行的力量,无论我在哪里闯荡天涯,胸中也会常怀一颗感恩回报的心!

端午节的散文

端午前一天,母亲就絮絮叨叨地嘱咐父亲,明天记得要早起,去南岭树林子那儿采七种树头,来去都不要与人搭话,也不要回头。嘱咐完了父亲又嘱咐我,明天一早起来什么话都不要说,脸朝外坐在门槛上,等着我给你剥鸡蛋吃。见父母一脸庄重的样子,我只有唯唯诺诺地答应。

从小我就有偏头疼的毛病,不知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还是受了别的什么影响。尤其是夏天会格外厉害,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晕倒。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到处打听偏方,听说用蜂蜜蘸馒头吃有效,就千方百计地买来蜂蜜让我蘸馒头。偏偏我极讨厌吃甜食,所以每次看见母亲蒸馒头(那时生活还很艰苦,主食还是以地瓜和玉米饼为主)就如临大敌。好在,母亲又打听到了新的偏方,说是在端午这天用七种树头煮鸡蛋吃就可以根治偏头疼。虽说禁忌有点多,但为了给我治病,父亲和母亲是不怕麻烦的。

端午这天,天还未亮父母就起床了。两个人谁也不说话,各人忙各人的事情。父亲带着镰刀去南岭砍树头,母亲在家里生火烧水。等我起床的时候,鸡蛋已经煮好。我迷迷糊糊地坐在门槛上,吃着母亲递过来的鸡蛋。一个之后,我就想打退堂鼓,刚要说话,就被母亲严厉的眼神止住了。不知道父亲采的是些什么树,只知道经过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鸡蛋有一种奇怪的味道,简直是难以下咽。勉强吃了两个,我就说什么也不想再吃了。母亲无法,只得开口说道,好了。见母亲先开了口,我像得了特赦一般撒着欢地跑了出去。

姥姥家和我家只隔着一条窄窄的胡同,刚才坐在门槛上的时候我就闻见粽子的香味了。我一溜烟地跑过去,还没进门就喊了起来,姥姥,可以吃粽子了吗?姥姥笑呵呵地说,可以吃了。我掀开锅盖,只见锅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粽子,心里就涌上了许多满足和兴奋。

我们这儿的粽子和别处不同,是用地地道道的棕叶包的。那时候,山岭上有很多棕树,树叶是心形的,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馨香,用来包粽子最合适不过了。姥姥心灵手巧,包的粽子个大馅多,又好看又好吃。包粽子之前要把各种原料放在水里浸泡六七个小时,这样米才能压得实,棕叶才能包得住,麻绳才能捆得牢。粽子"吃"大火,需要在锅里煮上整整一夜。姥姥在锅里添满水,架起柴火猛烧,为了让米更软糯,姥姥有时半夜还要起来再添一次柴。

之所以会有满足和兴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粽子情结。小时候,我们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同学家里,那天我去找她一块上学,她的奶奶递给我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犹豫着不敢接,因为这东西实在丑陋——一道道麻绳缠着几片树叶包裹成的三角形的东西,也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见我不敢接,同学就热情地帮我剥去叶子,鼓动我尝一下。这一尝我就停不下来了,我从来不知道世间竟有如此好吃的东西。一个粽子很快就下了肚,我的馋虫却被勾出来了。整整一天我都有些魂不守舍,眼前始终晃动着粽子的影子。回家后,我跟姥姥说了这件事,并且无限神往地说,咱家什么时候也能包粽子就好了。可是,那时候尚在解决温饱线上徘徊,家里哪有闲钱买糯米呢?从此,每年我都会热切地企盼过端午节,也热切地企盼能够吃上粽子,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以撑到爆的那种吃。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我没有耐心一圈圈地解麻绳,干脆一秃噜把麻绳撸掉,再一层层地剥掉棕叶,绿莹莹的糯米(被棕叶染的)如凝脂美人呈现在眼前,紫莹莹的花生则如镶嵌在美人头上的宝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软、糯各种滋味相继袭来,让人越吃越爱吃,吃了还想吃。姥姥就笑,别撑着了,下顿再吃,锅里还有很多呢。那时,才算明白了什么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担心呀,害怕呀,眼看着锅里的粽子一个个进了别人的肚子,心里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肚子,也好多盛进去几个粽子。

端午节散文

父亲细碎的脚步声,让我收起自己的走神失态。看着笑得天真却眼神混浊的老父亲,我心中感慨万千。儿童刚节过完,父亲智商越来越退化,像个三岁娃娃,吃喝拉撒都要及时引导。忽然明白,为什么每年儿童节过后就是父亲节?为什么今年的父亲节就在端午节前一天?原来是让父亲三个节日连续过。

这几天他总在翻看挂历,我知道是掐着指头在算端午节的日子。他可能忘了自己是父亲,也忘了今天是父亲节,却对端午节记忆深刻。

为了稳住父亲的智商,延缓衰退,我下班回来从来不掏钥匙,在门外喊父亲,等着他开门。我最喜欢看他打开门后,满脸的成就感和喜悦。

提回一双软底鞋子,是我买给父亲的节日礼物。一生勤劳的父亲,双脚走过无数困难险阻,踏过一路艰辛,今天终于能舒适安稳地生活,我想让他的脚也轻松地放下负担。可是,他却忘了曾经的苦难,也不明白现在的幸福。父亲把鞋子放到一旁,不感兴趣。又打开端午节礼盒,看到有吃的,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粽子、咸蛋、皮蛋、黄糖,每个小包装都掏出来,撒得满地都是。我蹲到父亲面前,正要责怪他弄得太凌乱,却见这张曾经严厉的脸上,噙着满目的泪水。父亲的手轻轻抚摸这些小包装,像抚摸自己的孩子,或许他是想起了自已的童年,吃不饱穿不暖;又或许是,忆起没给孩子们的童年,弄上丰富多彩的过节食物。此时,我已走不进父亲的内心世界,不知他想的是什么,可我知道,一定是有一件东西,触动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他泪如涌泉。

父亲老了,额头被岁月凿出一道道皱纹;眼神被世事混浊得失去光茫;光阴也敲走了他的牙齿,可是,不管岁月改变了什么,我总会发现,一些遥远的记忆碎片刻在心里,时不时冒出父亲脑海。

父亲似乎又想起什么,侧过身子从裤兜里掏出手机递给我。

“今天中午有个电话没接到,你查看是谁打来的?这快过端午了,我崽会打电话来。”父亲喃喃自语。

我翻看手机,真有弟弟的未接来电。还有两条未读信息。

“老爸,节日快乐。打您电话没接,您是地下党的上线,只有您能联系到我。我估计您也不会看这条信息,就让姐读给您听。小时候您送我一艘帆船‘乘风破浪’,让我出去打拼;现在我送您小龙舟‘百舸争流’,自己却不能回来,原谅我没能陪伴在您身边。老爸我爱您!今晚微信视频聊,再祝您端午节安康!”这是弟弟给父亲发来信息。

“又到端午节,又闻粽艾香……”紧接着,下一条是湖南移动的节日祝福语。

我一边读,一边抬起头看父亲,他已在擦拭泪水。而此刻,我看见他的眼眸却非常清澈透亮。他听懂了亲情,读懂了爱。

端午节的散文

今年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家家户户都准备好艾青、菖蒿及时插在大门的两边。还将煮熟的粽子、饽饽子、蒜子,蒸熟的包子,油烫的油果子等用五个盘子装着放置饭桌上,按时放炮点香、端盘鞠躬祭拜,祝福本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端午节的习俗曾经是为了更好的纪念蒙冤受屈投江而亡的大诗人屈原,现在还引申为祈祷新年吉祥、事业兴旺、前程光明之意。并以雄黄浸白酒全家喝,或涂抹在太阳穴上,醒脑除菌、提气消炎。晚饭后以艾叶烧水洗澡,防蚊驱虫、祛痱润肤、清热解毒。

小时候家住农村,端午节前一、二天,我用禾刀到村中江、塘边割好艾青、菖蒿放进竹篮里,及时带回家,五月初五的上午把它们各一枝分别插在大门口的两端。母亲(或妹妹长大后)在前一天将粽叶、粽绳洗净凉干,以浸湿的糯米用粽叶、粽绳包成一个个生粽子放入锅里用水煮熟,然后又将生鸡蛋、蒜子放入锅中煮熟,还以糯米粉湿水搓成圆圆的油果子放进油锅中烫熟。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做好蒸熟或到街上包子店买几个就可以了。端午节那天,母亲用五个盘子分别装好放到饭桌上,待燃香放炮、举盘祭拜等敬神完毕,及时吩咐我们全家人同桌吃中饭,享用“五子”登桌和雄黄浸酒的美味。

现在家住县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子”上桌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起来了。以前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如今还有肉糯米粽、蛋糯米粽等。油果子也有圆形的,还有扁状的。蒜子一般是多子的,不能用独蒜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后继有人。饽饽子,即鸡蛋,以前多是用水煮蛋,现在的人文化高,素质好,不信迷信,也可用茶蛋、咸蛋代替了。包子以前是纯面粉或米粉做的,现在也可用肉包子、糖包子了。

以前过端午节,都是母亲或妻子亲手包粽子,煮饽饽子、蒜子,烫油果子等。如今超市、小饭店都有买,不需要家人如此辛苦劳累了,出点钱就可以买到。艾青、菖蒿街上也有买,再不必自己亲自去割。因现在家人少,房子小,端午节中需要的用品数量也很少,但“五子”登桌,门口插艾青、菖蒿的习俗不能灭。尚发扬光大,愈演愈烈。

儿子今年回家过节了,我已经预备了“五子”中的四子,打算在端午节清早买点新鲜的包子,还购买了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如果还像以前过节时只吃些粽子、鸡蛋、油果子等,也许显得太寒碜、太落伍了吧。当然也不宜提倡攀比和浪费现象,适当的改善生活还是必要的。有钱的人家购买的过节用品五花八门,样样齐全,但数量不多,因天热容易坏,且离街近,吃掉了可以再去买,方便得很。“五子”的种类现在有所改变,但大门口插艾青、菖蒿的习惯还是不能少,有的人家大门口水泥墙两者插不进去,就该罪放在地面上。也不可能用其他的东西替代吧。

现代医学证明:雄黄有毒,不可多食用,取少量浸酒喝,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用白酒浸雄黄的村俗,已经消失了。但艾叶烧水洗澡的办法,现在有人仍会采用,确实能起到防蚊驱虫、祛痱润肤的作用。

每年的端午节皆是在夏天度过的,现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炎热的端午节中适当购些降温散热的饮料、啤酒、水果等放在冰箱里人人享用,比“五子”更有益身体。但“五子”登桌是旧规,不可取消,只能是少买点做个样子应付而已。

写端午节散文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眼下又到了享受这个农历节假的日子,使人感想颇多。

每年的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同时除夕夜在假期内。国家的法定假日从原来的10天改为到11天。从五一长假消减两天,挤兑给清明、端午,又新增一天给中秋。

政府减少了阳历中具有纪念意义的假期,添加了农历民间节假,首先必须肯定国家的假期改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及情怀。。由此可见,国家不仅重视严肃的政治情感,同时也兼顾深情浪漫的民俗民风。

有人说这些民间节日只有国家、市井热衷,这话显然是个人臆断。如果不是民间流传、百姓情系,国家能如此体恤?说到底还是先祖后代久传不衰、们肆意渲染、情有所衷的结果。从某种角度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能充分体现从上到下的“恋旧”、“怀旧”情结。民间风俗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升华,是大多数人的心境和情怀在节假日中得到挥发和释放,可谓顺民意,应民心。

农历假,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同时也将华夏民族的古文化继续保持和发扬。由此说来,这也是一种促进和弘扬古今文化衔接的手段和平台。

写端午节散文

题记:有一种习俗,生长在灵魂处,任岁月迁移,依然不改当初的模样,因为那里有父母的身影印在了儿时记忆的深处在最温暖的时光。

站在岁月的明媚,轻拈着光阴的命脉,淡着绚丽的色彩,在盛夏焦灼的静待中,一束比夏更浓的情,执意演绎着一场足够的精彩、热烈的来了,洒泼着浓浓情怀,端午节。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端午的由来,有着许许多多不朽的传说,有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忠贞之士伍之胥,到东汉之女曹娥,都在民间流传着。

而生在北方关中大地的人们,端午节才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季的开始。黄瞪瞪亮莹莹的油菜堆集在场上,菜角里包裹的里黝黝的小珍珠散落在场间满眼乌黑,在太阳的照耀下黝亮黝亮。成熟的小麦低着沉甸旬的麦穗,在微风的摇曳中翻滚的着金色麦浪,来来往往的人们,戴着一顶顶黄色的草帽,迎着炎炎烈日穿梭于田埂之间,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有的挥舞着银镰,生龙活虎,热火朝天,成片熟透小麦齐刷刷在闪闪的刀刃下躺倒在地上,金灿灿的麦穗映衬着人们欢欣的笑脸上。有的深一脚浅一脚的紧紧跟随收割机后面,有的在田间地头等着满仓而归的收割机,满脸的灰尘和汗水也掩盖不住欢欣鼓舞丰收的喜悦,赤铜色脸上平日里的愁绪也被褐黄色的麦香淡化,浅露出灿烂的笑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岁年年端午情。今天又逢端午,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朴素的思想,一缕纯洁的情愫,一种浓浓的情意,仿佛又见父亲踩着露水的草地,在我家坡坎上割艾草的背影,母亲打半夜起来熬油羔、做香包、做花花绳的身影,我又闻了艾香,又想到那甜甜酥脆的油糕。

阵阵油糕鸡蛋香,艾叶插门廊,花花绳拴避邪魔,香包熏香飘。小时候家里穷,根本没有钱去买米做粽子,但到了端午节,母亲总会用她自己的方式叫我们过好节日,她会提前用红、黄、兰、黑、白等色的线合拧在一起,母亲说这是花花绳,能保佑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手上、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花花绳都会离得远远的。一般都还在我们熟睡的时候就系在我们的手碗脚碗处,在衣服的'袖窝处缝挂上亲手做的香包〈我们叫熏火虫〉,母亲说戴上它能防止蚊虫叮咬,香包的香料都是母亲亲自选的小茴香、大香及上年的艾香等香料,然后碾碎再缝在香包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弥久留香,像从未走远。并在节前的晚上就和好了做油糕的面,备好黑糖、青红丝,等我们起来时,热腾腾的油糕,一碗香味四溢的合包鸡蛋汤就做好了,那种飘着葱花、香菜的蛋汤,至今想起来都让人馋。

父亲则在黎明的时候去采割艾草,有一年,父亲叫我跟着他去割艾草,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要起的这么早,今天要采割呀,父亲说今天割的艾草,草花未开香最浓,这个时候去因草上的露珠还在,采割的艾草因露水的浸润留香会更长久。还给我讲了割艾草、挂艾香驱灾避难的传说,父亲说“从前,有个叫黄巢人,杀了好多人。一天,他决定去屠杀一个村庄,但想起那个村子有个人曾救过他的命,于是,他来到这个村子,找到他的救命恩人,让他在自家门口挂个一把艾蒿做标记,他回去告诉手下,门口挂放艾蒿这家不能杀,其余全杀。黄巢走后,这位好心的人,告诉了村子所有的人家在门口放挂上上一把艾蒿。待黄巢的人来后,看到村中家家门口都挂放着一把艾蒿,这些人看到后离开村子,村中人因此避去了血洗之祸。从那时起,每年端五节早晨,家家门口都放一把艾蒿。以驱灾避难”。直到多年后我才在书本里看到了这个传说,想那不识字的父亲记的这些,一定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就像今天的人们,早己不再为吃不到粽子而无米发愁了,但我们似乎正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少让我们一直走来,一直找寻。

端午,是一种的传统,更是一种情怀,它厚重而坚固。我们已经到了虽是节日但人们却不再以为是过节日的时代,而时光带给人们的早已失去了节日的祥庆和喜悦的同时,是否也该寻找已经缺失怀旧和信仰中那种博爱、仁厚,不要忘却己有传统的节日、忘记已传颂了千百年爱国的传承。

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也许这就是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吧!但愿我们都不要去想那个时光,可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到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之中,我们都被时间推着向前向前的走,节日也许就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记忆。这种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更是对祖国的赤诚。

而在我的心中,还是早前那个早晨,阳光暖暖的照在了小小窗户上,微微的细风摇曳着树枝,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还在梦醒之中、蒙蒙胧胧的时候,母亲用围腰布揣着一个小小煮熟的鸡蛋,给我说今天是端午节,父亲正抱搂着艾草跨进门帘的时候。

感谢屈原,让我们铭记这个日子,既有对古文化的追溯,同时又承载着启迪后人的使命,感谢这个节日,让传承在我们人生中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向往,愿这朵传统的奇葩之花在中华大地绽放更加的美丽。更愿在每个端午节时,我们不要忘亲情,亲人,忘了真实的自己,情系粽香,粽香传情,世代永远。或许如此,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眼角晶莹的泪珠,不仅仅是疼痛,更是幸福的抒写,相约的美丽。

端午节散文《老家的端午节》

姥姥家在农村,我小时候跟着姥姥。记得端午节那天,一大早我就被艾草的香味熏醒。不知什么时候,姥姥在我耳朵上掖了艾叶。起床后,看到门两旁也挂了艾草。姥姥告诉我,这样做是为了“驱邪”。我的`手腕、足腕和脖子上,也戴上了漂亮的五彩端午线,姥姥摸着我的头,笑眯眯地说:“这样,浩浩就可以平平安安了!”

去年,上小学一年级了作文,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姥姥家,来到了青岛。在传统文化课上,我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也知道了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我盼着端午节快点到来,我好回老家,将这些告诉姥姥。

青岛人民路第一小学。

一年级二班。

――王浩旭。

端午节

端午节那天,在一朋友家,我闻到了栀子的花香。

她的香味,是那么的浓郁,沁入人心脾。

我见过很多种花,但是,没有哪一种花有栀子花这样的浓烈和芳香。

她洁白的花瓣,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是那么的清雅、娇嫩。

轻轻地靠近她,只是用鼻子嗅她,不舍得用满是老茧的手去碰触,害怕会碰伤了她。

我认为,花是有灵性的。眼前的这些栀子花,就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带着精致的妩媚和羞涩,正以她别样的方式向我倾情地挥洒着她的绝世芳华。

轻轻地闻她的芬芳,热烈而痴迷。我的热烈里,满是爱的情感。但我的热情并没有丝毫的猥亵。我相信,她的美丽正是为欣赏她的人开的。如我,正是那个欣赏她的人。也许,朋友也是吧。

她是朋友的女人。好东西,应该好朋友共同分享。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剪下一根枝条,打算拿回家,扦插。即使看上去朋友还有些恋恋不舍。

朋友说:“够呛,大概插不活。”

“试试吧,”我说。

一路急匆匆,回到家,找来花盆,把她载上。浇好水,放在阴凉下,等着她生根,安家,开花。

端午节散文

村子里人一年只过两个节,春节是传统的,端午节也是传统的。其它节日,村子里人没多少概念。

村里人的端午节,走亲是必需的。嫁出去的姑娘携儿带女,回家看父母,热热闹闹;未婚女婿也要走亲,带上礼物,拜见岳父、岳母。左邻右舍,亲朋友好友,也要趁端午尝新面,摘鲜果。

山村的端午节,吃也是一道风景。金黄色的麦粒是新收获的,赶在端午节,人们要尝新。村里的女人们白天忙碌,于是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满是汗香的手臂旋转着小石磨。磨沿口,白花花的面粉舞动姿态,象瀑布倾泻下来。端午节,雪白雪白的面粉在女人们手头成了蒸馍、馒头,升腾着诱人的馨香。蒸馍、馒头出笼后,谁也不能动手,先是用盘放在院坝里的桌上敬天、敬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送上十来个给左邻右舍,祝福和和睦睦、团结友爱,最后是家人一起品尝。

端午节的吃,当然离不开粽子。山里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也不知道粽子的来历,反正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就是这样。山里多簝竹,那叶片又宽又长,端午节来临前,人们就上山采摘。做粽子前,将簝竹叶用沸水稍煮,然后将自产浸泡后的糯米加上红枣,用簝竹叶包成锥型,放锅蒸煮。

出锅的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当然这粽子也不能先吃,得先放在堂屋的神龛前,没神龛的就搭张桌子放在堂屋,将粽子供在桌上,敬奉给祖先,毕恭毕敬的程序进行完毕后,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享受美味的粽子和丰盛的午餐。

端午节祝福散文

我大底上算不上是城里人,只不过后来搬往城里上学,顺便落了脚,那时候只十岁出头,父母便把户口改到城里去了,然而我最快乐的日子是离开城西镇龙窝村之前的那段生活,那时候我的奶奶还是个很疼爱孙子和孙女的健康的老人,像早年农村过端午节包粽子这样的体力活,我的奶奶也能提个小板凳,坐在大门口,给一群如我一般大的小孩子表演包粽子,这样包一个上午,然后煮一个下午,第二天来便把煮好的粽子都分到各家去。

早年的端午节,对我来说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一来这端午节每年只有一次,不用上学还能有好东西吃,这对一个农村的小孩子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二来,三两天的时间里,我可以暂且不做留守儿童,那满锅的丰盈的粽子总能把我的父母从很远的地方领回家来。所以,早年的端午节,是农村人一个认真包粽子和吃粽子的节日,而对我来说是一个认真看奶奶包粽子、认真吃各样的粽子、认真地等待父母回家的节日。

吃粽子该是每个人都会,早年的我是个很会吃粽子的人,然而包粽子却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包的好又更是困难,所以但凡是到了包粽子的节日,我的奶奶定会拉我和姐姐去,先把包粽子的所有要件都备齐了。我小的时候,奶奶一只手指着我的鼻子一只手指着离我家不到十米的鱼塘对我说:“不准到那边去。”而奶奶总会在包粽子之前,带着我到鱼塘边去采粽叶子。我自然是被命令了待得远远的看着,后来蹲在地上两手托着腮两条手臂都无聊的酸痛了,才央求也去采两片粽叶子玩。

苏北鱼塘水渠多,鱼塘边的芦苇便成了包粽子的好叶子。离我家最近的鱼塘只不过几米,鱼塘的斜坡上,繁茂苍翠的苇叶在凉风里抖擞着,搭拉着尖尖的角,相互戳闹着。我一头钻进苇丛里,扬起小手,揪住一片细小的嫩绿的叶子,一把扯下来,把芦苇杆上的嫩皮也硬生生地拽了一大块下来;我自觉得粗鲁,于是便小心翼翼地把手伸向另一片可爱的苇叶,像是要活捉一只灵活的蚂蚱似的,我把手轻轻放在苇叶的根部,往下一掰,“嘎嘣”一声清脆的响声过后,那软滑的嫩叶便健健康康地被我抓在手里了。我掐掉尖儿,从细窄那一侧开始裹,过程一个喇叭状,便对着苇丛里背着一摞硕大苇叶的奶奶认真的吹了起来。

奶奶采苇叶极专注,一棵高大的苇叶上,长满了苇叶,而奶奶每到一棵苇叶前,便要左歪歪头、又伸伸脖子,最后从那一片苇叶里迅速麻利地掰下极少的几片来,扭过身去又到另一棵芦苇前去,再晃晃脑袋,掰下几片来。这样采粽叶,我觉得慢到无聊,于是跟在奶奶后面,把一棵芦苇的叶子全采了下来,于是那丰满的芦苇顿时成了光棍,奶奶一把抢过我手里的苇叶,拍在我头上,一顿训斥:“胡乱采什么,捡大的采,小的等到长大了再采,你把大的`小的都采了,人家吃什么?”

采粽叶我不会,包粽子我自然更不会了。奶奶把粽叶带回家去用热水泡着,便淘米,白花花的大米一瓢一瓢地从缸里蹦出来,与绯红的豆豆搅和在一起,跃进那个脸盆大的游泳池里,我迸溅的水花里,好似飘溢着糯米粽子柔美甜腻的香气,让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巴不得这雪白的大米马上就能黏在一起,成为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到我碗里来。

包粽子之前的晚上,奶奶睡得早,第二天起得也早,吃得饱饱的。我从屋里把那一盆大米艰难地拖出来,挪到大门口。那装粽叶的盆是我洗澡用的大盆,我躺进去只露个脑袋的超大型号的盆。我去奶奶屋里提了大凳子和小凳子,奶奶去拿了一块长木板夹在粽叶盆上,于是奶奶坐在大凳子上,我坐在小凳子上,面对面的坐着,开始包粽子。

我起初不敢碰粽叶子和奶奶左脚边的大米,只两手托着腮,咬着舌头看奶奶包粽子。奶奶两手从大盆里捧出一小捧水来,洒在木板上,然后左手伸到盆里,摸出一片已经浸满了水的粽叶子来,宽的那头朝左,尖的那头朝右,平铺在木板上,用两个大拇指抚平,然后又摸出一片来,贴在第一片叶子旁边,这样重复几回,奶奶一共在木板上贴了八片粽叶子,一边宽,一边窄,像是一把折开了一半的扇子,奶奶又从盆里捧出水来,摊开大手从中间往两边压平八片粽叶。奶奶甩了甩手上的水,伸直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八片叶子宽的那一侧,右手捏住那尖尖的角,只那么一转一拧,就像是变戏法似的把一个扇形的叶片拧成漏斗状,又手夹住那锥形漏斗,左手伸到脚边的米盆里,捞出一小把米装在漏斗里,又把手伸到米盆里,抖掉黏在手上的小棉粒,捏一个红枣塞在米里,左手掂一掂,把米逗得直跳,又捏一捏圆鼓的地方,于是那墨绿色的叶子里,白的红的随性的扭动着,奶奶用右手把漏斗的帽子盖下来,按在木板上,把那细长的尾巴分成两条细长的绳子,于是我看得糊里糊涂地,那粽子就沉稳地睡在了奶奶右脚的空盆里了。

我舔了舔嘴唇,对奶奶笑笑,然后把手伸进粽叶盆里,抽出一片叶子来铺在木板上,学奶奶一般铺的整整齐齐的,这样铺了四片,我用食指和中指量了量,大底差不多了,我便没有再多铺,担心两支手指夹不过来,与是看着奶奶的手,也一手夹着,一手捏着,拧过来拧过去也没有拧成一个漏斗,奶奶攥着我的手腕,只一掰,那四片小叶子便立即乖巧的变成的漏斗,我用两手夹着,让奶奶给我弄点米过来,然后也那么掂一掂,倒是把米给掂了出来,我把剩下的米胡乱用粽叶子过载一起,最后也没有绑成三角状的,我满心欢喜的把自己包好的粽子送到盆里,还没有顺利放进盆里,那米便都齐刷刷排好队从那缝隙里钻出来了。

奶奶一直不停地包,周围的人渐渐得多了起来,邻居凑上来看看生活:“包这么多,吃的完吗?”奶奶笑笑,仍旧边包粽子边说:“他爸妈来家了,得多包点,多了还怕吃不了吗?吃不了挨家挨户分,不怕吃不了。”人都笑了,我也跟着笑,然后就和同龄孩子去打闹,问他们家有没有包粽子,没有就来我们家吃。

我看奶奶包粽子的时候,奶奶一片一片地铺叶子,竟铺了九片,我说奶奶你多铺了一片,奶奶说:“包个大的给你吃。”我顿时兴奋起来,指着红枣说:“我要两个红枣。”奶奶把粽子包得肥大,填了三个红枣,我害怕别人抢了我的粽子,于是把这个粽子放到另一个盆子里,然后做了标记。包到下午,粽子终于摞满了三个盆,白花花的大米真的成了绿色的了,我急不可耐地让奶奶赶紧煮粽子,奶奶说:“要晚上闷一夜。你先去打个电话给你父亲母亲,看什么时候到家。”

晚上奶奶便起锅煮粽子,我和姐姐去公路上接带了一堆行李的父亲母亲,回来的时候,粽子已经下锅了。奶奶坐在火炉前,边劈木头,边往锅底塞,火舌从锅底崩裂开,蹿舞出几道火红,鞭策着黑乎乎的锅底。那黄色的木盖下,不停地冒出轻软的白气,混杂着大米红枣和粽叶子的香气,笔直地往上涌,抬起头时,一层灰白厚重的雾压下来,我鼓足一口气,使劲地吹,于是那雾像是被我戳了个窟窿一般,有瞬间合上了。我拉着父亲母亲来说:“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粽子,有三个红枣,不许跟我抢。”

晚上是没有吃到粽子,直到第二天一大早,我起床的时候,粽子已经上了桌。没有来得及洗漱,我便蹲到凳子上,拿着筷子等着。母亲让我去刷牙洗脸,否则不给我大粽子,于是我极不情愿地洗刷好,再蹲回桌子前,一个硕大可爱的粽子已经安安静静地躺在我的碗里了。略黄的白色皮肤上,镶着几颗圆润的红珠,我把鼻子凑上去,使劲地闻着,清棉的香气像是细柔的绸布一般划过我的脸颊,我抓起筷子,插进粽子里,举起来伸到嘴边,一口咬下一角,再咬去一角,顺带着把最后一个角也给咬了,于是三只角在我的嘴里,像是软糖一般甜腻。奶奶抢过我手里的粽子,放回碗里:“哪有这么吃的。”母亲用筷子把我的粽子一块一块地夹开,露出三颗红枣来,又抹了点红糖,对我说:“吃吧!”我仍旧是用筷子插在那小块儿的粽子上,一口吞进嘴里,那红枣比那三只角甜多了,没一分钟,碗里便没了,于是奶奶便又剥了粽子,剥了一半,让我拿在手里吃。

母亲把粽子锅里煮的棕白色的鸭蛋剥了壳,送到我嘴边,那鸭蛋竟还是两个蛋黄的,我便像是吃了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般,鼓着圆滑的肚子便跑了。

早早得吃过粽子,我便与奶奶一起去分粽子。每家也都包了粽子,奶奶只分十来个与人尝尝,又换回三两个来给我当场解决掉,于是这样分来分去,我的一天三顿饭,几乎全是粽子了。

我是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又开始吃粽子了,那粽子倒是花哨的很,有蛋黄、肉、香菇,味道也很特别,是在超市里买的,那时候我的奶奶已经去世七八年了,这期间我都没有吃粽子,也无暇去在意端午节这样的日子。既没机会认真地看人包粽子,也没有机会认真的吃粽子,而我也已经不是留守儿童了,更离了龙窝村的鱼塘,住到了水更多鱼更多的海边,然而却一棵芦苇也见不着。

现在我已经完全提不起吃粽子的心思了,倒是懒于去吃,更是吃不出那味道了,按说我现在吃到的香菇肉粽该是很美味的,要比红枣米粽味道要好,然而我仍是没有想吃的欲望,更没有蹲在凳子上,用筷子插起来吃。没了认真看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也没了吃一脸粽子米粒的任性了。

我终究还是个农村人,于是我离了龙窝村,也就忘记了端午节。所以说那粽子,也还是多少年前,我奶奶包的红枣米粽好吃,尤其是一家人看着我吃三个枣的,比一个枣的甜得多了。

端午节亲情散文

现在,我已记不清以前的端午节是咋过的,今年的端午节显得很揪心、很疲惫、很伤感。或许心力憔悴的缘故,或许是琐事繁多的缘故,我显得很迷茫、很困惑,竟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为谁活着,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无法诠释,只好付诸笔墨,倾诉心声。

端午节那天,我特地起个大早,悄然喊醒了熟睡的妻子,我不敢高声语,因为怕吵醒了熟睡的孩子。我决定去地里拾柴,家里一般的事都是我说了算,我说干啥就必须干啥。我也不知道自己为啥那天这么勤快。妻子极不情愿的起来了,半路上我们还吵了一架,我伤心极了。原本以为妻子不会来地里了,当我汗流浃背的时候,妻子来了。我们彼此没有言语,默默干活,把那些柴一点一点的剁碎,一点一点地放到车子上。伴随着机械的运动,斧头、剪子的飞舞,我的心也在飞扬,思忖万千。

我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妻子,想到了儿子,就是没有想到我。父母快60岁了,他们还在为生活奔波着,为我,为这个家,操碎了心。父亲是高血压,经常吃药,还常常给人干活,挣些钱,为家里增加收入;母亲有颈椎病,总是在周末我回家的时候,为别人打短工(孩子我照看,她出去打工),挣些零花钱,补贴家用。而我月工资很有限,自己要吃饭,还要还房贷,日子过的紧紧巴巴的。儿子才四岁,今天刚刚过四岁生日,儿子是个好孩子,我很爱很爱他。常常我在抱着儿子的时候,想到父母当年抱我的情景。这也许就是养儿方知父母恩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病。自从得了慢性前列腺炎以后,我吃了3个月的中药,加强锻炼身体,现在瘦了20多斤,身体恢复的很快,也能上班了,这是坏事也是好事,坏事是疾病花了我2万多元,好事是我认识了锻炼身体、保养身体的重要性。很感谢在生病以来,关心关注我的所有朋友。

我想到了自己的债。现在,我背负着疾病所欠下的外债、买房所欠下的房贷,自己还要生活,还要养家,还要装修房子,很多人说我很抠门。是的,自从买房子之后,我和朋友渐渐疏远,和家庭渐渐疏远,和妻儿渐渐疏远,关心少了,关怀少了,关注少了,多的只是惆怅,只是无奈,只是独断和孤单,我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了一个茧,包裹了自己。

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我只是一个工作狂。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去,把自己献给了工作,把身体献给了工作。尽管我现在什么都不是,可以说一无所有。我有的,只是激情,只是狂热的心,不老的心,不死的心。古人云,知耻而后勇,我也是这样的。尽管前路迷茫,我还是要勇敢向前,永不退缩,为家庭,也为生活,更为自己健康活着。

我想到了妻子的唠叨。妻子的唠叨似乎有一次回荡在耳旁:“你怂本事都没有,叫你办个低保,你办不成;叫你调个工资,你协调不下来;叫你给我调动个工作你调不成;挣钱吧,你又挣不了大钱,你能弄啥,跟你瞎了眼了。”其实,我只是一个小人物,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小人物。每每至此,我都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我觉得无语是最好的回答。

父母为我的房子问题一直在奔波,我痛苦、我伤神、我无语。端午节,本是娱乐休闲的假日,而我和妻子,顶着烈日在地里挥汗如雨,只为了家里能多一些柴火、多一些旺气。我不知道,一个农民的娃娃,到底能干啥,到底能干成啥,到底路在何方?我无语,顿时觉得好困惑、好无助、好伤感。

端午节就这样结束了,我在单位值了一天班,在家和妻子拾了两天柴。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些什么,这或许是一个而立之年男人的困惑吧。

男人,有时候也是很脆弱的。其实,男人更需要被关爱、被关注、被关心,特别是上班族的男人。

端午节散文

天气转暖,温度升高了许多,石榴树开始在枝头炸开一朵又一朵花。“栀子花啦,白兰花啊,要不?”一串如歌似的叫卖声飘在大街小巷,卖花姑娘的周边弥漫着栀子花、白兰花特有的清香。大嫂买了几朵栀子花,头上插一朵,身上别一朵,在家中蚊帐上也别上两朵,呵呵,到晚上,别提帐子里的香气有多浓。哦,又快到端午节了。

节前两天,我们这里家家要买来生长在高邮湖边的芦叶——粽箬叶子,用翠绿的粽箬叶子把雪白的糯米裹成粽子。裹出的粽子特色纷呈,就食材上分,有鲜肉粽、咸肉粽、赤豆粽、蜜枣粽和普通的白糯米粽等等。从粽子的形状上分,有四角粽、跷脚粽等。粽子裹好后,每两只联结在一体成为一对。到了煮粽子的时间,家家户户散发出阵阵诱人的粽叶清香,把整个小城染透,用“香喷喷”这个词来修饰端午节是最恰当不过了。

端午节这天,小城许多人家的大门上要插上蒲草和香艾,用来驱邪。母亲要给孩子的手腕系上五色丝线编成的“百索子”,用来避邪护身。民间有“六月六,百索子抛上屋”的歌谣。“百索子”一定要抛上屋,而不能随意抛弃。据说在六月初六这天,抛上屋的“百索子”,会被等候的喜鹊衔去,用于在银河之上搭起彩桥,让牛郎织女过桥相会呢。小孩的脖子上,还会挂着母亲头一天晚上用彩线编成的网兜,网兜里装着一只煮熟的绿壳咸鸭蛋。

做饭的时辰,户户菜香四溢。在我的记忆中,一年中节日的菜肴,除了春节,就数端午节菜品丰富,也更有特色。这天的菜有“十二红”,这是我们扬州的传统菜式。一般有:炒红苋菜、拌莴苣、拌凉粉、拌黄瓜、盐水毛豆、糖渍西红柿、烧黄鱼、炒河虾、炒黄鳝、红烧肉、红烧鹅和流淌着红油的咸鸭蛋等等。

中午,不客气地热起来的太阳当顶照着村子。家家围着八仙桌吃饭,大人们喝着雄黄酒,戏说着许仙与白娘子的千古传说;孩子们的两只筷子像长了眼睛似的,瞄着炒黄鳝的盘子,夹着香软的黄鳝脊背直往嘴里送。一家人直吃得满面红光、酒足饭饱。

饭后,家长还会带着孩子去浴室洗艾水澡。巧的是,在端午节这天泡艾水澡,到了盛夏时节即便受了暑气,身上也不生疮疱。所以端午节前后三天,邮城大大小小的男浴室,都会打出“艾水澡”的招牌,前来沐浴者不少,一个个唱着歌儿来去。

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就是一顿香喷喷的甘美丰盛的家宴,以及一些驱魔避邪的故事,还有搬运工人在古运河赛龙舟时吼出的震天号子……久远依稀,像一个不散的梦,年年五月初五,如约而来。

端午节思念散文

这是记忆中飘香的端午,放在心里溢满了馨香,今儿把艾香散飞,凝成一只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

——题记。

青青艾香飘端午,浓浓情思粽是情。此情此景九州同,万家欢乐乐万家。

端午时节梅雨纷飞,龙舟竞渡江河湖海。急鼓声声震天响,万水千山“粽”是情。一年一度的龙舟节,粽子节,在中国神州大地各处沿袭上演。端午趣事,还是童年时最为好玩,我的思绪又随着粽香,回到了欢乐的儿时记忆深处。那里有我可爱的家乡,欢乐的童年往事。艾叶青青门前挂,粽香浓浓四处飘。忆起童年家乡事,几多欢乐几多情。

每到端午,在我们家乡,那天,家家户户都是要在门前挂上青青的艾叶菖蒲和别的叫不出名来的青藤避邪祈福。我们小孩子们最为高兴,因为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家里做点事啦,我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上山采青,把那一簇簇绿色青翠的散发着草木清香的艾叶菖蒲等青藤采下来,顺手用一根青藤绑起来,扎成一小捆,拿一根树枝或竹枝穿插着,两小伙伴一组,快乐得像只小白兔般,一蹦三跳地往家中赶。然后把摘来的艾叶等青藤分了,因为不够高,拿上个小板凳垫在脚下,把采摘的艾叶菖蒲挂在自家的门前,那绿色青翠的艾叶,散发着浓浓的植物天然香味,好闻极了。我们小孩子家家串门,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也为那些独居老人家门前挂上一把青青的艾叶,以表节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妈妈便要把白天摘来的艾叶、柚子叶、长命草等我不知名的叶子煲成水,用来给我们一家人洗澡以驱邪。在那时只觉得用这些叶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没想到可以驱邪什么的,只是晚上倒是没有那么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肤了,哈哈,睡觉也香甜了。这种传统,到今天妈妈每逢过年过节的,都会像以前那样,到青草凉茶铺买来给我们弄叶子水来洗澡。只是现在远离了乡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采摘的乐趣了。童年端午乐趣,也唯有在梦里依稀了。

端午节还有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时我们家乡人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么多种类,只有那种纯纯的家乡口味,唔,特别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种叫“蚊惊”的植物烧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里。做成的粽子,味道独特,轻咬一口,满齿噙香,透着自然的草木清香,这是家乡的味道,爱极了。如果你偏爱吃甜点,则可剥了粽子,轻沾白沙糖,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还记得我奶奶,最爱吃这个粽子了,那时,我们一家围着奶奶团团坐着,嘴里边吃着香甜美味的家乡粽子,边听奶奶絮叨着南湖老家乡的往事。奶奶也怀念旧时往日,只是老家乡南湖,因筑了水库,已成了泱泱的水之国。据我奶奶说,她的妈妈,也就是我们的太婆婆了,一到端午,也是忙里忙外的,给儿孙们包上美味的粽子。居然还有咸蛋肉粽子,我爸爸小时候吃过,据说可香了。轻叹一声,奶奶轻咬一口手中的粽子,眼光微微闪着淡淡的幸福,仿佛在吃着太婆婆当年香香的,无可替代的粽子了,引得我们也直流口水。粽子还是粽子,只是吃在嘴里,心里忆念着已故去的亲人,那永留人世的血脉亲情,在这个粽香飘飘的端午节,有着浓浓的思绪飘着,天上人间粽(总)是情。

奶奶也会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故事,说农历五月五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我们家乡习惯叫五月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记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据说,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终生忧国忧民,却屡遭排挤陷害。一纸《离骚》,满腹经纶,终化泡影。最后,诗人竟魂归汨罗江。后来,为记念屈原,端午节也叫“诗人节”。

犹记得前些年,和父母同住的时期,一到端午节前,家门前那条清清的新丰江水,就会隔水传来,那鼓声阵阵,吆喝声声,“咚咚,一二,咚咚,一二”的齐声同气的划浆声势。那漂流在江河上红的,黄的色彩鲜艳的龙舟队伍,在记忆的长河中,永远难忘记。有一年赛龙舟,天空飘洒着龙舟水,爸爸带着我们,奔走在沿江路,追着龙舟跑。龙舟在水上,我们在岸上,观众无数,都在隔岸呐喊助威。尽管天空还飘洒着雨,我们亦不管不顾,只为这一年一度热闹的端午龙舟赛。

中国的端午节,有着浓浓的历史文化,神舟大地上,在端午节前后,便有着浓郁的传统节日风味。端午节对于我,也有着别样的情怀。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似乎总是在特定的节日里更加的浮现在眼前,镶嵌在心里。

飘雨的端午,飘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飘来了端午时节的快乐往事,原来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挂在家乡门前的艾草青青还有那家乡独特的粽子飘香……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永远都是鲜活的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艾草青青,粽香浓浓。情思飘飘,思忆绵绵!最是一年端午香!在这个飘香的节日,每座城,每颗心里,都溢满了浓浓的端午节味道,在此,祝福亲朋好友们端午节快乐!

写端午节散文

但凡纪念端午节,就不能不想到,——屈原竟是此节之劫。

这个节日若失去了屈原,失去了汨罗江,失去了忠良与国之命运国之民意,失去了由此派生的一曲伤词,一首挽歌,以及一个个美丽而凄婉的传说,那么,这个端午节就难以成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更难已成大江南北如此统一的淳朴的民风民俗了。

看来,纪念屈原不过是一个缘由,真正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纪念本身。

滔滔一江水,寂寂一个人;上下几千年,归一在人心。这份凝聚力这份向心力,这份爱国情这份忠义事,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也绝不会忽视、也决不敢忽视的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无论帝王将相是不是出于真心地为了纪念,为了天下苍生,为了黎民百姓,但,每一个朝代都不约而同地纪念了屈子,而且,还是有模有样地过这个节日的了。

一些附庸风雅之士,决不会放过这个由头,来一番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表明百姓是多么幸福愉悦啊。其目的,就是安慰一下那些苦苦争名于朝的人们,更为了安抚那些苦苦挣扎的人们,要好好活着,何必非要选择一条不归路呢?进而来烘托我主万岁吾皇圣明。在古代统治者的笔下,即使是饿殍千里,怨声载道,而真正听取民意听信忠良的逆耳忠言的又有几人,更何况真正歌咏屈原的诗呢,那更是罕见了。而借此吟咏盛世的倒有;即使有,也会刻意避开屈子的死因,以及百姓的不幸帝王的昏庸,像李隆基所写的: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

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一片与民同乐霈恩均的情景,何乐而不为?而见于被贬之人的诗作的倒也不少。像苏子有《浣溪沙》词云: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更有诗悼念屈子的《屈原塔》,令人撼动天地,悲恸之至: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因为,苏轼的境遇何尝没有几分屈原的味道呢,只是,他没有选择走屈原的道路罢了,谁说不是一种大殇呢?对于当时的楚国百姓来说,屈原是为民请愿真正为民的爱国志士,他是百姓的希望楚国的中流砥柱。而对于楚怀王来说,他是又臭又硬的石头,是他们那些统治集团集腐奢侈无度的拦路虎,是奸佞享乐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屈原的命运在这样的尖锐矛盾中就注定了悲剧色彩。

所以,抗战时期,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话剧《屈原》,以明世人。如今,还记得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缘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为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经为象兮。

屈原,选择的菊花的坚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今日,我们快快乐乐热热闹闹地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蒿挂葫芦,喝雄黄驱蚊虫,等等活动都不为过。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在浓化这个节日,在自发地纪念屈原,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承载着的屈辱负担太重太沉,我们的百姓太过忍韧沉默,所以,想找到一种寄托,想提醒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兴,也忽矣;亡,也忽矣。

今天,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东海有日本觊觎鱼岛之事,南海有菲律宾欲窃取仁爱礁之争,大的格局又有美国所谓重返亚太,虎视眈眈,篱墙之外。国人并不麻木,却有人让国人禁声。这些人,以国家之名,却是为了谋自己的一己之私,哪怕国家重蹈覆辙:蝇营狗苟之徒有之,玩世不恭者有之,崇洋媚外者有之,而忧国忧民者更有之。

红袖端午节散文

以前写过一些文字,就天涯与红袖的诗歌的整体风格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希望对大家一些帮助,说得不到的还请见谅。

我曾经《浪子扛小旗过天涯》,在天涯待过好一阵子,也在红袖添香待过好一阵子,一个是最大的诗论坛,一个是最大的纯文学网站,是不可忽视两个板块,在这里顺便做一个比较。天涯诗歌的一个总的特点,语言平实,实景多,内敛冷竣,直视的美感少,但语言的弹性大,小我的情感浓厚,内敛。可以措鉴一部分实景的表达方式,和弹性语言的跃进,也很不错。把思念、抽象不可感的,描写成,可感,可见的。红袖诗歌主要特征是语言美,抒发情感天涯诗歌,写实的,质感强烈。例如,“想一个人”,红袖会里说,思念的水啊,一波波涌动,是这样啊,就是这样类似的了,可以演变成很多,就像以前我所阐述的哪样,换场景,意境;那天涯,会怎样处理这类思念呢,如果想一个人,想抱着叶子取暖,或没心没肺的叶子,飘着飘着就走了,这是我在想你,写实,叶子,是物,其实是一个人,取暖,是一种浓浓的思念,取暖也日常中所用的词语,所以写实,叶子,是人,有一种意态的影子,是意态的`擦边了,但并不是真正意态天涯诗歌也就到这个层次,但还有很多,不代表全面,如果是意态,叶子的反应,就是,绿了一生,到头来总在你手里牵着,我的绿色的血液在流,而你目光向着另片花朵,甚至是痛苦,煎熬等等人的思想,叶子,也有百意,意象这样处理好,有韵味。《今夜,一朵花行走在相思的边缘》文/叶子花开“今夜,独对雨夜/远方的你,可知雨下/一朵花的憔悴”,最后一段确实不错,有一半天涯的风格,有一半红袖的风格,揉合到一起了,雨下,是写实的,花朵的憔悴,是写虚的,说明自己的情感有物来代替了。

“我摸到你的痛苦和眼泪/准备给你一些零碎的话语/填埋旧伤裂开的口子/一场雨带来冰冷和不幸//黑夜正纵向深入梦中人的甜菜/忽略一位母亲的痛苦和眼泪/正在风干(浪子超《明天一位母亲的女儿就要出院》)那个“摸”字,用心体味,“摸”是写实,动词,可是痛苦能“摸”到吗,痛苦,是一种抽象词,泪是名词,其实是感觉到,这样动词成为主线,我摸到应该是物,那痛苦可是感觉啊,但这里,确实摸到了一个痛苦,好像就在身边,伸手可及,有心去触摸,其实不是用手,而是用心摸到了,就像,我摸到你的幸福,我还可以摸到春天的气息,或者说是春天的心跳,春天乖巧的脾气,或者说,摸到了石头在荒原的孤独的坚硬,“一场雨带来的冰冷和不幸”冰冷和不幸都是形容,“你给我带来快乐”,也是这样,觉得二者能不能只择一,真正的诗歌,会有一些语病,海子的就是的,可以选其一,也可以并列用,这根据感觉走,就像“痛苦和眼泪”一样的,用法,诗,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感觉,感觉这样的痛苦,就够了。

再举一个例子:“鼾声在水面上叹息/水在河底叹息/我在对岸不知所措/丢失了母语,急切的身势/赶不走对黑暗恐惧的眼睛/连同一只鞋子一样丢失勇气/某种袭击的征兆塞满荒原和眼眶/有一种荒诞的声音贴地而行/在脚下,安静的黑夜/包围体内气喘嘘嘘的小鹿2月15日于靖江(浪子超《幻觉》),让意象集中起来,而没有铺张,如果要铺的写,第一首可以二十行,甚至三十行也可以,这句:黑夜正纵向深入梦中人的甜菜,甜菜代表,这里不是意态,作为一般替代物,或者说是借喻,“幸福”,幸福的人,梦中有甜菜,而“一位母亲的眼泪/正在风干”,谁会留意也正是一位母亲的坚强的表现,眼泪已干,这也正是诗眼所在,在医院的母亲,陪着女儿,红袖的诗歌很长,用虚表达一个思想,而天涯的诗歌很短,也能表达一个思想。

天涯诗会而天涯的诗歌的冲击力强,意象的集中,红袖诗,只要有一个意象,就可以展开,写成很多,天涯的意象集中,一个意像接着一个意象,我也练习过一段时间,“鼾声在水面上叹息/水在河底叹息/我在对岸不知所措/丢失了母语,急切的身势/赶不走对黑暗恐惧的眼睛”这里五句,我就用了四个意象,所以,有时灵感很重要,灵感本身就是感应的东西,多写多练习,才能真正做到,以词达意,而不是词不达意。

“守着一排睫毛,低头养成沉默的习性”(浪子超《秋水之上》)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意象产生,也有情感的产生,第一句,第二句基本是两件事,然面当这两件事连续发生的时候,她所产生意境就是作者的孤独与茫然。“暖暖的掌心等你归来,你的样子,真像这朵梅花/不屑衣袂的挽留,我的日子随波而活/静听一河的心事,委屈成水”(浪子超《秋水之上》)最后三句,每一句都有一个小意象,但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情绪,只有将三句联系起来,才读出作者的忧郁的而凄美的感。

“我的左手挽留过一朵花,右手伸向你/我猜你会挽留我,宝贝。越是这样我就老得越快/我接近你的时候就是露珠,而现在,我要闪一下/那么亮地闪一下,我就跌碎了//没有什么是可以挽留的,在秋天/虽然你总是叫我小花瓣,永不调零的小花瓣/我只轻轻笑了笑,秋天,就深得象海”(忧伤樱桃《老于秋天》)这一句很典型,前部分只是讲作者的笑,并无意象,后一部分,秋天,就深得像海,哪是因为我也的笑,秋天才深得像海的,意境由此产生。

端午节思念散文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钟暮鼓;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朝思暮想;默默的忆,默默的念,默默的魂牵梦萦。回首流年,蝶梦浮生,一些绚烂一些惆怅,一半欢喜一半忧伤,经年重逢,若念若离,香笺小语,落字成殇,一段段回忆如残叶随风飘落,落在我肩上,落尽我眸中,拾起一段回忆,却拾不起那遗落在风中的经年,将那抹剪影,定格于岁月的流年中,悠远,绵长。

和着淡淡的月光,缱绻在夜的情韵里,思绪,宛如一朵小花,慢慢开出了微妙的心事,是谁在午夜用灵魂相依相暖?红尘如烟,苍茫天地谁可鉴?深情似梦,爱恨离散几相逢?相遇如花,谁为谁倾尽天下?与君化蝶,醉过风花月儿圆。谁的回眸,香染了半世浮华;谁的守候,等成了各安天涯;谁的转身,褪尽了相遇繁华,时光消逝了深情,岁月蹉跎了韶华,那瞬间绚烂的花期,不知倾覆了谁的美如花。很多往事,渐行渐远渐生凉,念起一些人,一些事,当所有的痛,所有的伤,所有的不甘,都不敌手中一杯暖茶、嘴角一丝浅笑时,念起的一定是故事的美,人的好,爱的真。

岁月如歌,心情如花,总有一份情,让人总不能忘却;总有一段缘,诠释人生遇见。美好就像一杯酒,岁月的沉淀,经久的佳酿,永远的醇香,回想起便会醉了,既使有时感伤得想要落泪,但泪花里有苦涩也有甜蜜的笑意!在默然而沉寂的时光里闪着永恒的美丽。常常会累,也常常会心情浮燥,常常在一些早已老去的回忆里念念不忘;常常因为将心情投入了哪段文或者是哪首歌而引发了些感慨,也很容易陷入别人的情绪或别人的故事,所以,也总是絮絮着些许忧伤。

倚着夜光,沐浴春风中清新淡雅,怀有诗一样的心情,任由思绪与花瓣随风飞扬,夹带着一点点缥缈的心事以及几分刻意的伤感,依水而歌,依风而逝。一直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在生活中很懒散而随性的人,可对待感情却有着极致的细腻与敏感,多愁善感却又固执己见,常常混淆了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差距,常常迷失在真与幻的边缘,常常感伤在记忆里,走不出心的荒濛。

那滴滴凝泪里,或许微蕴着似有还无的一抹淡淡的相思,或许盈满了红尘中那已化为轻烟的往事。蝶恋天涯,迁移一季,守望一季,对影两相忘,爱不为情生,璨璨泪雨下,流年,残惜,终究太多的痛,繁花,没落,终究逃不过惆怅!笔生花,浅痕暗,书素墨,带笺妆,眼眸含泪,笑靥冷残,轻斟浅醉,虚弱的笔,依旧为你,填补断句残章。纤指滑过灵魂的忧伤,多少深情未了,多少笑泪飞扬,蓦然回首,惘然一梦,倾尽一生温柔与诗意,惘然回顾中,却早已遗失了你。

多少事,尽尘埃,怅然看花随风去,似把离愁歌一曲,了却思绪,蓦然,风又起,乱了青丝,断了思意,是不是每一场繁华到最后都会以黯然收场?是不是每场盛宴到最后都会有一曲断肠的殇曲?是不是每一位知心的知己到最后都难免会陌路?我仍在执念着对你千丝万缕情,徒留在文字间的那抹孤单的身影,美丽的让人忧伤,而你,可曾看见,淡绢浓墨那渺渺的思念。

银白色的月光洒满了夏夜,墨染了一池的怅惘,渐浓,微凉,满地残花堆积,不知何处惹相思!将一席忧伤写尽。我用沾着春雨的笔墨写岁月花开,一段尘缘,风月轮回,仅一笔,就写进昨日的风烟,然后,看浮华万千都悉数远去,一颗心,平静安好,通透清远,谁能执守一颗心,直到永远?谁愿牵一人手,走过沧海桑田?一直盛开在我的字里行间,明丽着心里永恒的春天。

执笔无言,纵双目滞情欲语曾知,独留叹息相回,卸下一身的繁华,刺痛了梦里花香,惹了一身惆怅,空留一生回忆,无眠了多少夜,又付了多少枕间相思,如痴,如醉,醉相忘,何当缠眷,堪怜午夜,疏影话凄凉,千年缘识,今生情惆,载不动,许多愁,欲语泪先流,在不老的夜里,串起你温润的片言碎语,折叠成文字,铺衬今夜的弯月,一种情缘只能遥寄梦里,而我,化成梦里的蝴蝶,在瘦长的月光中等待黎明的瞬刻,共舞。

凝眸思远,月瘦星稀,冷风过,单衣不奈五更寒,谁的情思在夜色中沉寂,摇曳了梦里繁花空等谁记起?欲语泪先流,满腹相思对谁倾!在这端午节的午夜时分,虽然我的心,那么伤、那么凉,却依然。端午情节,多少相思醉。

写端午节散文

本是红红火火的天气。

今年却是细雨绵绵。

原会在家乡沐着龙舟水。

今年却在异乡叹息人生。

刚出炉的粽子。

裹着美味的稻香。

溢出的则是。

辛勤劳动的气息。

江河上的龙舟赛。

是一幅美丽又扣人心弦的画。

即便人们分不出流下的是汗水,还是雨水。

但永远是一年中最激奋、最具有意义的时刻。

屈原一定想不到。

在二千多年以后。

人们竟会如何隆重的祭祀他。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不会让人们这样做。

因为他是反对祭祀的代表。

况且他也不想百姓如此的伤财。

如果海子还活着。

给美味的粽子,宏伟的龙舟赛。

谱写更多的诗句。

也许他并没有想到。

人活着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心灵。

每个人都想在佳节时。

找到一份心灵的归宿。

情感就是一张拼图。

是慢慢拼积起来的。

不会因岁月的变换而褪色。

不会因距离而散落。

如艺术。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欣赏的窗口。

就是因为它永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写端午节散文

端午节是一个有喜有悲的节日。

悲是屈原在很久以前的今天跳河自尽,而喜就是可以吃粽子了!

奶奶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就开始包粽子了。看着那五颜六色的馅,我就开始流口水。粽子终于包完了,我的口水也终于不流了。

这时,姑姑来了。他左手一个香包,右手一些艾草,端午节的装备基本上都在姑姑的手上了。姑姑把香包戴在我的身上,把艾草给了奶奶,奶奶一闻,说:''好香啊''。我也闻了闻,顿时,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晚上,粽子熟了,我直接跑了过去。剥开绿色的粽叶,里面的红枣就像红宝石一样。咬一口,又甜又香。我和爸爸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写端午节散文

对于节日的印象在我已是很模糊了,常年在外的奔波,为的是能让日子往好处奔,人也活得能走到街上去,常常把时间就给淡忘了,只是某月某日某一节日的到来亦或是已经过去,我才恍然明白,这已是该过端午节了。

在我的印象中过节大多是孩子们喜欢的事,因为我小时候就喜欢过节。

记得那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的端午节我们院子上屋的来友哥要结婚了,那几天整个小院像是沸腾了,全院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就连街上的四邻也前来帮忙,最热闹的还算是我们这些不干活白吃白喝还闹事的孩子们,在我的印象中那几天真的比过年还要热闹。

大人们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有包粽子的,有做绿豆糕的,还有炸油糕的,大人们一见到我们孩子就往我们的身上挂一个香包,有几次我们几个孩子为了那个香包香,那个香包好看而闹得不可开交,大人们不管我们的吵闹,看着我们只是在一旁笑,但他们的手脚是不会停下来的。

前来道喜的人们挤满了我们的小院,不管是大人和孩子来的都是客,最让我们这些孩子们高兴的事,那天来了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刚开始大家还比较拘束,一旦玩熟了,那些孩子比我们更加的能疯,我们很快和他们成了好朋友,有几个孩子在分手告别时哭的哇哇的,大人们只好留一两个孩子在小院过夜,几家的孩子都在抢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到他家去住,这时的大人们笑得更加的开心了。

我那是时搞不清人为什么要结婚,端午节刚过不久,我们几个孩子就问大人,来友哥什么时候还结婚呢?大人们说:人一辈子只能结一次婚,你来友哥不再结婚了,那还有谁要结婚呢?大人说:你们问谁结婚干什么,结婚就有好吃的,好喝的,还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和我们玩,大人们笑着逗我们说:等你们长大了就可以结婚了,我们就问大人:我们什么时候长大,我们什么时候能结婚。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人们前来道喜,大多有前来帮忙的意思,礼品的`多少都不会受到人们的耻笑或非议,特别是人们一见面时的道喜场面显得更加的融合,亲切,吉祥。就如同大家是一家人似的,我每每想来心里总有一种难于言说的留恋,那情景在我已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了,就如同已故的亲人们,我只能想念他们,而永远也见不到他们一样。

我记得那天的晚上,来友哥的爸爸还给我们这些孩子们讲起屈原的故事,也许我是从那时起喜欢上了屈原,后来又喜欢上了屈原的(橘颂),特别是经过郭沫若改编的新橘颂,更使我永远记住他。

辉煌的橘树呀。

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

独立不移。

绿的叶。

白的花。

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

圆满的果子。

由青而黄。

色彩多门么美丽……。

我一遍遍默记着,在心里一遍遍朗诵着,一直伴我走到了今天,这也许就是我心中的端午节了,一个久以记在心里,又很少拿出来在看一眼、想一回陈年旧事了,但在我把它当成一种正经的事来看的,在美好的过去也会被忘记的。

端午节的小散文

端午将至,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娘和大嫂们,她们面前的木架上、地摊上,均悬挂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五彩香包、香囊和五彩丝绳等饰品与挂件,无不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眼球。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粽子、绿豆糕等礼品盒,应有尽有。菜市场里,有的摊位上,不锈钢大盆里,码放着许多扎着各色线绳的粽子,以区别里面裹着的馅儿;还有的摊位上,则是支起油锅,只见热油翻滚,黄灿灿的油糕就被夹起,架在了锅旁。哦!夏风轻轻地吹过,香包的幽香,粽子的清香,油糕的喷香,全飘进人们的嗅觉里,勾起人们极强的购买与品尝的欲望,便会不由自主地掏起腰包,以解其欲和口馋。但是,在端午节的那天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那野生的艾叶草。它气味芬芳,香味浓郁,且是那么的特别,那么的淡定。它不显富,不显贵,不夺宠,与世无争,即使被当作节日的必需品卖,也是一大把才一、两元钱,可谓是“贱”草!但别忘了,在北方端午节的那天,可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哦!

我曾记得,那时还在故乡,人们尽可能的早起,出门、上山、爬坡去寻找它,拨开荆棘杂草,割下带着晨露的艾叶,尽管裤管被露水打湿了,但如果寻找到高而粗壮的艾叶时,割艾人的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喜上眉梢。多少年来,每当端午节来临时,不管我走到那里居住,很多次节日的清晨,等到我起来打开房门时,一股艾叶草的芬香扑鼻而来,啊!过节了,这一定是楼下或对门的邻里送来的,那一刻,只觉心底温热而起,感动不已!

五月的端午,只见家家户户的门框和窗台上,都悬挂或是摆放着,那绿中泛白,散发着特殊的香味艾叶草,有了它,节日的气氛立显出来,有句民谚这样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用以驱瘴。但是,自古以来,有关端午节的粽子传说很多很多,但对艾叶的传说也仅限此民谚了,但我要说:端午节离不开它,没它不为此节!

艾叶草,春夏秋冬,它可以生在崖畔上,也可以长在田地边,没有肥沃它也长,土地贫瘠它也长,四季轮回,它自生自孽……但大千世界,万物生灵,天地之合,即生此物,便有用之。

很多史记上都有艾叶的记载:如《别录》中:艾叶,主灸百病。《本草正》中: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还有其他方面的论述: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因此,看起貌不惊人的山野之草,竟然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对人类有作为,所以它不是贱草哦!

年年岁岁,大地轮回,我愿五月的端午,艾叶飘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