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的语教学的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3-12-10 08:59:17 作者:FS文字使者

优秀作文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经典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的实践环节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各个美术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争相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但随着盲目的扩招,致使不太成熟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在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缺乏科学合理性,尤其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的关系问题表现较为突出,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真正为艺术设计教学服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新模式。

随着高等艺术专业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艺考热”的升温,迫于升学的压力,艺考生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这样招收的学生就会有很大程度上对艺术设计并不感兴趣,生源质量下降。其次,由于艺考模式的局限性,专业课考试内容长期固化单一,科目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写,内容基本固定,大多以默写和临摹照片为主。致使学生在考前培训时突击训练应试技巧和方法,缺乏对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这样的艺考指挥棒下,考前就不可避免地把学生训练成机械的照抄照搬、没有创新能力和严谨的造型能力的机器,思维僵化,造型的严谨性、精确性严重缺失,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招来的学生能力水平逐年降低。另外,由于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考试内容与艺术绘画专业考试内容相同,这样不可避免地在学生入学后,专业基础课的训练与以前传统绘画性训练有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我国高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大多延续传统艺术绘画的教学框架。在形式上仍然强调造型、技法与单一的色彩配比规律。以研究客观对象的真实形体和客观表现为主,强调写实技术能力的训练和作品的表现力。但这种方法毫无疑问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不利的。传统单一的封闭式造型训练与开放式的艺术设计要求不相适应。教学方式把写生作为主要手段,而对物体内在本质语言得不到深入挖掘。这种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同化学生的审美和个性的进一步开发,抹杀了学生艺术个性的张扬,这种教学方法也背离了现代设计艺术理念。

(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设计课教学衔接性差。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不同阶段改革试验,但是,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上有许多需要深入反思的地方。我们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还是基本沿袭了传统绘画艺术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写生、临摹为主,追求单纯的写实绘画技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应具备相应的绘画基础写实能力,但在我们现在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写实造型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思维方式、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基础课和今后的专业设计课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形成严重的脱节现象,与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背道而驰。

对于高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来说,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完成专业教学的基础和根本。从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看,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开启学生自由的想象力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培养起学生独特的设计造型理念、发掘物象的形态美、提高形体重构联想的能力,才能打破传统的绘画思维定式,冲出对客观印象表达的藩篱。专业基础课要服务于专业设计课。因此,专业基础课内容的安排要与相关的艺术设计课程联系在一起,如环艺专业的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可加入室外建筑结构和环境空间的写生练习,使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体验建筑结构的艺术特点、空间构成基本规律,熟悉环境艺术设计特有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写生进行提炼、概括、夸张、变形,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意识。

2.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也是以造型为主要表达语言的专业。所以,艺术设计专业必须通过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训练开始,目前,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基本主要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组成。通过对物象的形体、色彩、结构等重要特征的了解和认识,并将其转换成设计语言和元素,再进行重构和组合,形成区别于原有物象的新的视觉形态。

(1)设计素描。设计素描是基于严密的、准确的、理想化的表达方式,主要研究的是事物结构、空间、透视、形态等规律的学科。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设计素描主要训练的是学生立体空间塑造和表现的能力。其中,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的运用是设计素描的重要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是设计师传达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的重要表现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物象的表象形态来表达其内部复杂的理性结构和物体之间相互空间关系。它一般有三个训练阶段:造型基础能力训练、造型语言能力训练、造型创意思维能力训练。在具体表现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造型、质感的线条来主观地表现物象的立体感、空间感、质量感,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同时,运用现代设计构成要素,对物象进行重构,创造出既源于客观物象又高于客观物象的全新形象。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把学生以前绘画的具象性思维转变为抽象性思维。另外,多到大自然中写生,发现自然的形态,从中汲取营养,通过发散性的物象重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表现出新颖的作品。

(2)设计色彩。设计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中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传统的艺术绘画色彩有很大不同,它主要研究的是色彩内在的相互协调、配置规律。对具象色彩的提炼概括,理性地表达抽象色彩情感。通过对现代色彩理论的实践和训练,提高学生对主观色彩的表达能力。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对自然色彩进行表现,再通过概括、夸张,对自然的色彩进行提炼,把具象色彩变为主观色彩。另外,还可进行色彩空间、抽象色彩的综合练习,通过不同色彩给人心理、生理的不同感受及色彩的联想等表达出不同的抽象色彩概念。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很好地把色彩和设计联系在一起,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

(3)三大构成。构成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另一门必修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平面、色彩、立体构成,三大构成主要通过点、线、面等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研究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传统的三大构成课程的讲授方法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缺乏和相关的专业设计课的相互渗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讲授基本理论后学生完成相关的课题作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三大构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表达能力、理性构思能力、趣味构思能力。为今后步入专业设计教学奠定良好的创造思维和造型构成基础,使之能更好地和今后的专业设计教学无缝对接。通过这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客观物象的主观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理性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专业设计课的学习。总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最终目标要服务于专业设计课的教学,只有正确把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的关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我们的高等艺术教育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

重视作文的语教学的论文

敢于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领导创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于1、2期合刊刊登了这样一道作文材料,请学生和专家一起深思当前的语文教育现象。

“一位台湾作家写道: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大陆评论家赞扬说,这样写得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苦经营。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女儿4岁时就通感过。晚上睡觉时女儿说:妈妈,我喜欢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平心而论,我觉得女儿的话比那个散文家更生动些。记得一位大画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不知什么缘故,有不少孩子长大后反而变愚蠢了。”

决非巧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王培元在中语会会刊《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7、8期合刊上撰文,也就相同的话题发出感叹《“小仙女”哪儿去了》。作者先介绍了女儿2岁半时的一名妙语:我是从花里来的,我是小仙女。文章说从女儿一岁多一点开始,爸爸妈妈就经常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给她讲童话、神话故事,女儿就用稚拙的意识和想象力,无拘无束地、自由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想象世界,所以有绝佳“镇”人的表现。作者接着遗憾地对比了女儿今天的表现,“她的作文没有她2岁半的那次那么出色了”,“女儿童稚的才华的光辉,只在孩提时代闪耀了一下,便像闪电一样消失了。”作者指责了现今语文教育的弊端。

也是平心而论,幼儿妙语光辉如流星一般瞬息即逝的现象不是当今时代的特产。收入初中教材的王安石名作《伤仲永》不早就记载并批评过吗?不同的是,方仲永“泯然众人”罪归其父停其教育,仲永的悲剧因辍学而致。而当代无数的仲永虽不落致成常人的地步,但其语文上星光短暂的遗憾却毫无疑问是语文教育造成的。恶劣到遭专家们异口同声的指斥,我们的语文教育是该彻底改了!

确实该检讨小学、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从字词句到篇的表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幼儿善抓细节,小学、初中巩固并逐渐提升为理性表达,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问题是,教材缺少细节教学的强调和引导,教师把细节巩固当作一般常识而忽视,导致学生淡忘常识并弱化着抓细节的思维能力。丢掉抓细节这个基础,“进行工具性、知识性和政治性的灌输与教训……文学与诗意光辉的暗淡,想象的翅膀的折断,创造的智慧的夭折,几乎是无可避免的。”(王培元)到头来,学生只剩言不由衷的所谓理性表达,有如墙上贴满了标语,那花花绿绿终究是别人的。

且看9月实行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作文单元共42个,无一篇指导文涉及细节教学。

再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年7、8期合刊。为总结经验,它以专集形式刊登了版新教材首轮使用中一线教师摸索出来的“作文教学特色方案”。遗憾的是,合刊上有关细节教学的获奖作仅3篇。在获奖最高、获一等奖最多并刊发的36篇自由设计中,探讨作文立意、选材的达20篇。教材的执行者、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又如何对待细节教学,即可见一斑。

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的实践环节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由之路和有效途径,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含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空问;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

在认识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强化实践教学的关键。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等教育特点的鲜明体现。它和课堂教学一样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更重要的教学。

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成本大,投入高,如果流于形式,不把实践教学内容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用,不仅贻误学生,而且造成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必须高度重视。

实践环节落实的好坏,指导教师起主导作用,不仅需要动口动手,身体力行而且还要“画龙点睛”,指导恰到好处,做到这些,对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

2加强堵训,提高指导教师技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有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技能强的专职实践教学队伍。要求学生懂得的,教师首先精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身体力行:对指导的内容、实践的方法了如指掌,才能保证“导”得好、“导”到点子上。目前不少教师还难以做到这些,需要一个相当k的`“修炼”过程。对常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组织教师在岗学习,提出要求,定期考核;埘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反映新技术特点的实践教学,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专题培训;除此之外,新老教师之间还要取长补短、互帮互学,老教师传帮带,新教师虚心学习;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和水平在较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提高。

3加大投入,提高教学工作量的比重。

实践教学是个脑力、体力消耗都很大的工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适当加大投人,提高教学工作量的比重。目前,尽管方方面面异口同声,重视实践教学,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把实践环节摆到课堂教学的同等地位上来对待,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不尽合理,待遇明显偏低,这在不同程度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要保证实践教学队伍的稳定,必须有相应的物质保障措施,必须使教师付出的实际工作量与其得到的报酬栩_一致,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4加强管理逆行必要的考核和监控。

必须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纳入到正常教学管理中来。作为管理机构垃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的体制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人员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过程监控、督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管理措施到位。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加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举足轻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文言文教学要“两重视一并举”语文的论文

山东省王庆锋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4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两重视一舍弃》,其观点是:“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舍弃对篇章结构及写法技巧等方面的分析”。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固然正确,但一概舍弃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的分析,这个说法欠妥当,也欠科学。所以,笔者换了个说法,叫做“两重视一并举”,也就是说,既重视诵读教学和积累教学,也要顾及篇章结构和写法技巧,即所谓“并举”。

为什么要“并举”呢?

一、钱梦龙先生说得非常好,“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这些“精华”的传播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对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技巧等方面的分析,统统来个“舍弃”,那不就等于有意识的抛弃了一部分“精华”吗?(也许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精华)如果我这样做了,我会觉得有愧于教师的职责,也有愧于我们民族伟大的历史。

爱好文学的人几乎出口成诵的全是古诗文,没有多少人对现代诗文有如此炽热的爱。读过《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再去读一些现代散文,你会立刻觉得索然寡味。同样学生也有这样的偏爱,一次我同时推荐给学生两篇写荷花的文章,一古一今,几乎大部分同学都背诵下古文,仿写的也是古文。人们的热爱,正说明这些古诗文的优秀、精粹。而选进教材中的文言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而且篇目已是少之又少了,如果再轻视一些,那会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多大损失呢?更无法谈及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了。如果说非有一定的“舍弃”不可,倒不如舍弃教材中一些现代文里那些不典型不精华的篇章结构和技巧的分析,对于能选进教材的少量的文言文篇目一定要珍视才是。

二、不舍弃,不等于全部拿来面面俱到的讲,我所主张的“并举”,是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篇章特点,各取所需,有所侧重的讲。古人说得好,写文章乃要“文无定法,章无定规”,那么教文章就不可以“章无定法,文无定规”了吗?任何一位老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课文分析正如《简笔和繁笔》里说的那样,需要时,洋洋洒洒,酣畅淋漓,“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求其“穷形尽相”。不需要时,“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这里的灵活自如,不仅是在常年教学实践中熬出来的,也是教学重点、篇章特点所制约的。如果不顾及这个前提,千篇一律都来个“舍弃”,至少也有形而上学的教条之嫌吧!

课堂教学要重视困难生的论文

转化一个学习困难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重要,尤其是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习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后进生掉队就显得更为重要。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应从课堂教学着手,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对待学习困难生。

一、树立信心,克服偏见。

二、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三、超前辅导,课后点拨。

为了使学习困难生能对新授内容有所适应,老师可对他们进行课前辅导,并对辅导中用到的.旧知识及时补充,以减少因旧知识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习困难生,新授结束后,教师要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分别点拨难点弄清道理,安排一些他们能完成的作业,使他们同样尝到成功的喜悦。

文言文教学要“两重视一并举”语文的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哪怕为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或许扣人心弦,使学生投入其中;或许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厌欲睡;或许气氛活跃,使学生主动积极……看着身边的一幕幕贯穿情感的教学活动,再联系自己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的确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感受到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领悟学习的道理,并转化为行为,变为掌握知识的动力。师生间只有心理相容,情感相通,才能配合默契,教学相长。我们一定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情感——细细讲来,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对一部分后进生,不要冷漠他们,要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多个台阶,让他们也能在一个没有精神压力的舒展宽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当一个学生对他的老师产生了信任感时,他才有可能“亲其师,信其道”,才有可能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与学生足膝谈心,倾听他们对足球赛,电影,日常生活琐事的看法,也谈谈自己的意见,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对于部分学生,情感来得快,立得牢,而对于另一部分,却难以周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差生的情感建立。在与差生建立情感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差生的自信心是与差生建立情感的先决条件。

不少不守纪律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基础差,听不进,学不会,赶不上,因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作为教师,应时常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借题发挥,用激励的方法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偏差,卸下思想包袱,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切忌动辄斥责,辱骂,挖苦嘲讽,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应该用炽热的爱去融化他们的冰冷的心,建立暖和的情感。

2、正面教育,循循善诱是建立情感的必取之法。

对学生一味的批评斥责,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变态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以诚相见,以礼相待。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熟悉教材,进而把握教材重点情感因素。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与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的“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并仔细地体味感情。

3、语言和教态要富有情感。

心理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水平相当的儿童分成两个小组,把事前准备好的同样一番话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对他们进行解说,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吸收的效果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解说时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表情态度等差异的不同而产生的。的确,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课堂上,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加强自己的感情,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进行情趣盎然的讲述。那情真意切的语调,那恰如其分的手势,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便使作品的此情此境化为了学生的我情我境,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明晰的印象,也使学生从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了感染和陶冶。

二、与家庭教育形成网络,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因此,家庭对学生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情感的陶冶,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能孤军奋战,要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密切合作。

三、情感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1、“情感”应该布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课前到课上到课后都应该充满情感。

首先,情感必须建立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课前,教师受到课文的启迪与熏陶,教师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教师自然感情投入,进入角色。

其次,情感应寓于讲解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导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或表达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久远的影响。有经验的教师深深懂得,在讲解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应该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要呆板地进行,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至于讲解时的声调,表情体态,都应渗透在讲解之中。

再次,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在课外,要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的情感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路程。

2、从形式上看,情感教育首先应该寓于讲解之中。

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能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其次应该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及课外活动之中。例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作品,不要只揣摩字词句的含义,评价篇章结构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还必须求得情感的沟通。这里用得着人们常用的一种说法,叫做“进入角色“。所谓进入角色,主要指获得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中的认同而忽视这种情感体验,那么就很可能导致认识的浅薄和语言的干瘪。课内的情感体验,靠的是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围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参观,访问,观察,写生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上述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在学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

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的实践环节论文

据高校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艺术设计专业从业者存在较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才缺口,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各大院校竞相开办的热门专业。但大投入与回报之间却不成正比,应届生在参加工作后并不能马上融入新岗位,往往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才可以逐渐承担实际工作,这无形中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培养成本。甚至于相当一部分艺术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与艺术设计无关的行业。导致该问题的因素主要在于高校办学模式的趋同化、程式化、应试化,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大量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未系统化,实践动手能力偏弱,自身也缺乏创造力,对行业的前景比较迷茫等。如何打造多元、富于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合理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专业培养战略,不仅关系到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艺术设计发展的“全球化”对接。这是我们每一个艺术教学从业者需要深层次思考的课题。

二、问题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与其它学科专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独创性和应用性。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设计能力无法在这一行业立足。实践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一个关键的综合性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掌握综合分析、独立思考以及多项表达的能力,为今后能承担设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高校实践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书本化教学存在照本宣科和应试教育的弊端,与艺术设计行业的实际应用要求严重脱节,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和培养模式上。

1.教学模式。目前高校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思想陈旧,所讲内容也是千篇一律。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常采取虚拟命题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不考虑实际环境,教学方式流于表面,使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批改上也采用传统批改作业的方式,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最终导致设计的方案更多是强调审美价值、造型的美观和欣赏性,而本质的实用性差。

2.培养模式。一方面,过多强调了计算机软件的运用能力(如3dmax效果图制作),忽视了草图表现能力、项目分析能力和材料、工艺知识等基本能力的培养、素质的训练,致使学生过多的时间花在软件学习上,设计的东西呆板,缺乏新意。另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素质与兴趣爱好。在短期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应用专业软件能力、创新能力诸多方面的能力难以达到,最终培养出的毕业生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所以,弱化技术手段和工具的权重,重视理念的创新和创作模式的突破,这些应由教师们去鼓励和引导。

3.教学思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对现行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探索性的改革,确立符合学科特点的改革思路,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体系。这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社会需求“对接”为根本切入点,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内容,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勇于大胆尝试,提倡敞开式办学,结合工程项目经验渗透教学。适当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市场、工地现场熟悉各种施工工艺、程序,形式语言及视觉效果,循序渐进地提高艺术设计的综合能力,达到艺术与工程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与个性发挥相结合。为艺术设计的整体系统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实施措施。专业实践课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必须辅以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以不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为出发点,落实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采用“四步式”教学。第一步,培养基础设计表达技能。在教学中,以启发引导为主,主要包括草图表现能力、项目分析能力、材料、工艺基本知识。第二步,强化设计原理的学习和提高。安排教学实践项目,图文并茂进行讲解,力求将枯燥的设计原理用鲜活的形式展现,让学生乐于接受。第三步,加强运用专业软件的能力。让学生们充分重视“软件”工具对于艺术设计的辅助性作用。第四步,设计实习检验阶段。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设计院、设计公司等)和校内进行,要求学生先在实习基地实习锻炼,然后回到学校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实习情况,完成一个较全面的毕业设计的任务。“四步式”实践教学通过由基础性实践到综合性实践,从课程设计到现场实践性教学,由浅到深,逐步深入,由理论到实际应用,循序渐进,使学生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得到系统的锻炼和培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能根据用户或市场的要求独立地进行设计。艺术设计教学应秉承大文化观,站在培养塑造完美人格的高度去实施人才教育,而不是拘囿于专业的局部看问题。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实施美育为主导的思想原则,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专业兴趣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创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培养出更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的实践环节论文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已开始实施,《标准》要求,以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然而,笔者经调查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生在日常行为中低头含胸、耸肩缩脖、走路摇摆等不良形体姿态的学生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

1、学习负担重。由于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学生背的书包较沉重,据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书包都重达5--6斤,学生整天背着书包上学放学行走,怎不变得腰背前倾呢;作业较多,学生长时间伏案书写,时间一长自然形成脊柱、头颈的变形和视力的下降。

2、生理成熟较早。现代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孩子的生理机能发肓成熟期提前,特别是女孩子发肓较快,较早出现了第二性征,由于孩子没有清楚认识身体发肓过程的正常生理特征,产生害怕、害羞心理,感觉不好意思,经常低头走路,养成了含胸低头的习惯。

3、自信心不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行为习惯不良等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或同学鄙夷的眼光,自己总感觉什么事都不会做或什么事都干不好,自信心受到损伤,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表现出自信心不足,长期形成畏手畏脚的样子。

4、从小不注意坐、立、行的姿势。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坐着总是东倒西歪,站着也是极不自然,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自然而然的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

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良身体姿态,一般中小学又没有设置专门的形体训练课程,没有安排形体训练课。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形体姿态的训练显得非常的重要。通过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姿态,展现形体美的魅力,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展示美,增强自信心。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形体训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用理论课,讲清楚注重形体姿态培养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形体姿态优美对于生活、学习至关重要的道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坐、立、行等正确姿势培养,注意讲究卫生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简单方法。要求学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培养姿态美的重要作用。

2、在实践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形体姿态的训练。要求学生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并且时时注意头正身直,眼看前方。借助韵律和舞蹈动作进行肢体的训练,经常强化,让学生养成良好坐、立、行的习惯。

3、结合健康教育课程,进行青春期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长发肓过程身体形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明白自己身体变化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要理性的认识它,对待它,消除害怕、害羞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

4、教育学生观察周围的一些人的行为举止。如老年人与年轻人,武警战士与一般行人,比较他们的差异。看看有何不同,然后进行自我矫正,自己应该学什么,怎样做。

5、介绍几种预防和矫正身体姿态畸形的肢体动作操,便于学生在自我比较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后进行自我练习,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1)、身体仰卧,两腿并拢,两腿直膝抬起,每天坚持30次。

(2)、两腿伸直成坐撑,体前屈,两手前伸触摸脚尖,每天坚持30秒钟。

(3)、身体俯卧,两手支撑,上体后仰,鄂部充分伸展,每天坚持1--2分钟。

(4)、身体俯卧成背弓,两手从背后握住两脚腕,每天坚持1--2分钟。

(5)、由仰卧姿势开始做“桥”,每天坚持10--20次。

通过体育教学的强化训练,刺激胸部、腹部和背部肌肉的锻炼,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重视作文的语教学的论文

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有一条“合体”的要求,就是指作文既要合文体,又要合语体。可是,对贯彻这一要求,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是重文体而轻语体,甚至有的老师对语体还有些陌生。因此,有作文指导中,对文体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但是对语体则大都忽略,极少提及。这样,在学生作文中,我们就常会发现一些虽合文体,但不合语体的文章。

如: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我虽年高体弱,不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精神抖擞的。”

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从事田间劳动”、“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这里将谈话的口语体,误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再看学生以《道路》为题写的议论文其中一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真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文体看,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不是议论文,但从语言材料看,满篇政治术语,像报刊上的大社论,不合作文语体。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证明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对“合体”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语体”,简言之,就是语言运用的风格。作文语体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话语风格,它的形式取决于语境。平时我们在工作、学生、生活中用笔“说话”时,总会考虑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从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等。而不会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种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场合、条件、交际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语体。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出发,我们把社会上常用的书面表述语言,根据自身特色,暂且将它划分为三种作文语体,口语体,正语体和雅语休。

这三种语体的特点是:口语体多用日常语言(包括方言,俗语、工语),句子可能不合语法规范,但灵活自由,亲切易懂,正语体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还有专门用语、术语,表达规范,严谨,给人以严肃感。雅语体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词造句常常突破语言规范。

下面举例说明:如果我们以《路在脚下》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口语体: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

正语体: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只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才能有所进步。

雅语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崭棘追求真理。

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语体特点,这些语体又适合于不同的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实用文体和散文这种审美文体,在进行作文语体教学中,必须搞清文体与语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体如语体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但以一种语体为主。

如:记叙文--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说明文--正语体。

议论文--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应用文--正语体。

散文--雅语体为主,略带口语体。

中学生作文文体训练从小学就开始,因而对文体掌握较好,但对语体却比较陌生,因而在作文指导中,要加强作文语体的教学,作文时必须遵从其规范。但也不能绝对一概而论。如实用体文章中的说明文和应用文,一般用正语体,如果用雅语体或口语体为主,就会“不像”,或闹出笑语。但有时也不尽然,比如科普小品的说明文,就不得不掺进较大的雅语体成分。所以,文体和语体,既有一般情况下的规定,又有某种特殊文体对语体的特殊要求,都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灵活转换语体,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作文语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利于把静态的传统的作文模式,变为充满活力的动态作文模式。同时,现实生活五彩缤纷,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事物变化千姿百态,训练,强化学生作文的各种语体转换能力,对广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是大有好处的。

谈谈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的问题论文

摘要: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实验以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强和重视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课改的步伐。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在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实验教学;创新;创新能力。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是化学的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规律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通过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实验中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成功的`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探索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化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魅力,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在演示实验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从表象到本质,训练学生全面、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利用鲜明的演示实验现象,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如在绪言课中,我精心地设计了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2毫升naoh溶液,学生观察颜色,接下来我用滴管吸取酚酞,学生观察颜色,我提醒学生奇迹发生了,向试管中滴2滴酚酞,试管内的液体瞬间变红了。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感到非常惊奇,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化学的奥秘,这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效果很好。

二、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仅有教师的演示实验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在实验中调动学生化学实验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同时巩固和验证加深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想到用na2co3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来验证,但是实验结果用托盘天平称量反应后烧杯中物质总质量时发现质量减少了,学生讨论:为什么反应后总质量减少了呢?如何改进实验方案,使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最后得出该实验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要多问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有所创新。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其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本质及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时,提出问题:在实验室制取co2结束后,废液呈酸性还是碱性?如何检验?废液如何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并大胆地进行实验。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中获得认知体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些实验的装置或操作方案加以改进,使操作更简便,现象更直观,效果更好。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从实验中尝到创新的滋味,培养创新能力。如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告诉学生磷燃烧后的生成物对身体有害,学生想到应对实验加以改进,在密闭容器中实验,或将烧杯换成大集气瓶,在底部放入凹透镜聚光对物质加热。这样就避免了环境污染。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本内的实验是有限的,但科学探究领域是无限的。在实验教学中,应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探究的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球气候变暖,学生提出了如何减少空气中的co2含量的实验探究,并大胆实验,效果较好。通过课余时间的探究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代发展要创新,教育发展要创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教学,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重视写字教学打好素质基础论文

写字教学中应根据每个字的笔顺,注重这些字的正确写法,对于写怎样好这个字的每个笔画、这个字的每部分怎么搭配好看,关于这些问题,初中阶段的教学都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为了纠正初中生规范汉字书写状况,在写字课上,注重基本笔画的'讲解,并结合语文识字内容,选取带有这个笔画的两三个汉字进行练习。一学期下来,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基本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认识到想要书写好看的硬笔字,要有轻重变化;每个汉字部件与部件之间如何搭配才会更加合理美观。有不少同学的书写已经有了硬笔书法的韵味。

谈谈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的问题论文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代的知识、理论、规律都是人们从大量的生产实践和实验研究中得出来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进行探究。而新课程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如何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才华,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喜悦。

关键词:实验创新能力探索精神。

一、注重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大量的基础性知识,这些不可能完全让他们体验,而书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精选来的典型。所以,做好每一个实验,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抽象知识,并根据得到的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书中通过引入风力使树枝变形,用力使弹簧变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能使物体形变。学生提出疑问:我平时用力拿玻璃瓶,我怎么都没有觉得瓶子发生变形呢?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假如瓶子发生形变,我们有方法可以看出来呢?有同学说用放大镜看,一试,结果看不出什么变化。又有同学说:玻璃瓶里装满水,手对瓶用力按,如果水流出来了就证明瓶子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发生了形变。于是让这位同学去演示,发现手用力后瓶子发生摇晃,水也会倒出来,很难观察。于是又有学生提出来改正方案:把瓶子灌满水,盖上盖子,用力挤压,如果瓶盖冲开或者变形,则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变形,又做,发现还是看不出来。于是大家又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说,可能还是由于瓶口太大了而看不出来,我就趁势引导:那变小一些可行吗?有学生说不行,也有学生说可以,因为把微小的变化进行放大,能够看出来。我又问:“如何变得小一些呢?”大家经过讨论,觉得在瓶里装满水,然后盖上盖子,再在盖子上插一根玻璃细管,进行实验,如果管子里的水位上升了,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形变,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同学演示一下,结果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而远一些的则看不见。我又让大家改进:如何把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一些呢?马上就有同学想到用红墨水,于是我又让他用红墨水做了一遍,结果现象很明显。然后我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取温度计的中间一截插上重新做,结果细管上出现了一大截的红墨水。实验规律也就掌握了。

这时有学生提出来,他说“假如玻璃瓶里不装水,空瓶子直接盖上盖子,再把细管子塞上,并在细管里滴几滴红墨水,再用手挤压瓶子,如果细管里的红墨水上升,也能说明啊”。

这时有学生站出来反驳:“也许是手对瓶子加热,瓶里空气受热膨胀而体积增加的结果”。我又趁势提出该如何改进这个方案,学生想到了设计对照组进行对比再得出结论。上述实验方案设计的实施,不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增设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比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三节《植物与土壤》后,大家都知道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因此我就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土壤,我们能否种出植物?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们通过设计方案,选择身边的塑料瓶,并买来各种化肥,配置成营养液放到瓶子里,在瓶口铺上塑料网,撒上青菜种子,结果真的长出了小苗,又慢慢长成了一棵棵小青菜,其内心兴奋程度是无法描述的。又有个学生想要种富硒的青菜,特地拿了一点点的硒酸钠配置成富硒的营养液,就种出了富硒的青菜。周围有几个同学受他的启发,相继种出了富铁富铜的青菜。这样,在教学中使学生以一个探索家的身份进行实验,在情绪被激活的同时,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使其能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及培养,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利用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的场所。”实验时,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浓厚的兴趣会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锻炼意志、开拓思维、增强自信心、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事例、现象了解到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书后面有专门介绍火箭飞行原理的阅读材料,然后我在课后就布置一个制作水火箭的比赛活动,让每组都制作一个水火箭,在家做好,周一在课上进行比赛,大家讨论:如何比较谁制作得最好?学生当然会说跑得越远越好。怎样使火箭运动得远?有些同学把可乐瓶绑到木板上,有些把可乐瓶开口变小并绑在玩具汽车上,有些则找来小时侯玩的赛车,在轮子上绑上可乐瓶,等等。最后,通过亲自体验,又让水火箭跑最远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依据。经过大家讨论,最后得出:要使水火箭跑得远,与地的摩擦必须要小,后面喷出来的水要小、急。这样的动手实验,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冬珍《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中学教育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谈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的问题论文

实验教学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它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践证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和实验不可替代的功能。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思想观念的影响,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教学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传统的分析实验教学无论从实验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没能使该学科的特点很好地显现,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提出、探索及认识上的趋同,实验教学的有关问题逐渐受到关注,近几年来我国已将“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列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改革项目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我院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也积极地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但实验课教学改革涉及的问题很多,任何一个环节解决不好都会导致改革失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院在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也不断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使我们的改革失败,或者穿新鞋又走老路,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近几年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些思考,就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一些看法。

(一)学生实验观的缺失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在目前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重理论轻实验,对做实验的意义没能很好的认识,认为分析化学实验仅仅是把分析化学理论课中学过的方法和测量条件验证一下而已,每次实验的方法、原理、步骤、实验书中都写得清清楚楚,试剂和仪器老师都给准备好了,没有什么值得思考的。由于学生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导致实验态度的不端正,使得学生每次做实验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那么实验教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在长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方法已带有一种惯性,仍然不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学中习惯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用给定的仪器和试剂完成规定的内容,所谓“按图索骥,照方抓药”。实验教学中仍然关注的是老师通过实验教而不是学生通过实验学,实验的功能集中在实验技能的掌握及探索实验成功的条件上,而忽视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价值,还有长期的传统教学使教师已变成了“保姆”式的教师,教学中不敢放手,甚至包办代替,害怕学生做不好,在教学中缺少有效的启发或引导,这不仅助长了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惰性,也不能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暴露出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缺乏创新思维等弱点。在实验教学的改革中我们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已不适用于当前的实验教学。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实验课时压缩的矛盾。

当前高等学校为了给毕业生在最后一学期提供找工作的时间,在教学计划上已把课程压缩到最后一学期前,理论课和实验课都或多或少的进行了课时的压缩,这就给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实验教学如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是指导思想。怎样在规定的课时下把实验内容的安排兼顾到基础型、应用型和综合设计型这三种形式的实验,结果只能是顾此失彼。

(三)实验内容既缺少创新,又缺缺乏针对性,专业特点不突出。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但只是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删去一些重复的部分或不重要的部分,内容上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这种现有的改革往往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层上,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所选内容大多仍为一些经典的,低层次的验证性实验,过分重视书书本上的知识验证和基本操作的细节,缺少与现代生活和生产实际的联系。不同专业所开设的实验缺乏专业特色,对于刚升本的我们这一类地方性高校,由于学校办学定位缺失,办学理念不清晰,在办学中一味扩大规模,盲目“攀高”求全而忽视了“做强”。导致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不同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区别,没有针对性。长此以往,使得我们有些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长在社会中缺乏适应性和竞争力。

(四)实验成绩评定过于简单。

目前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过于简单,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情况来给学生打分。这种成绩的评定带有一种主观性,忽视了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实验报告单大多只显示已进行完某项实验,只要学生实验课程不缺席、能够做完规定的实验、按时递交实验报告单即可取得合格成绩,无法进一步评价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更谈不上评价创新程度。

(五)实验教学课时的工作量计算问题和实验教学的监控问题。

当前仍有不少高校计算理论课课时和实验课课时采用两种不同的课程系数,在我院对实验教学这一块,课程系数为0.7,而理论课的课程系数为1.15,从某种程度上也挫伤了上实验课教师的积极性,结果实验教师消极地对待教学及教学改革。在教学监控上,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办法和措施,如建立评价指标、各种形式的教学督导、教学测评等,使教学质量的监控手段日趋完善。但这些大多是针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学监控的死角。究其原因,主观上仍然是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六)人数增多与设备等不足的问题。

由于连续的扩召,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再加上新增设的不同专业,使得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严重不足,为了在合理的时间把实验安排下去,相应每个组的人数就会偏多,一个教师指导20人左右的学生,一是实验室显得拥挤,二是教师指导起来有困难,过去那种“精耕细作”的教学模式自然地就变为一种“大批量、粗放式”教学模式,实验教学质量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七)实验课时间不充分。

在扩召背景下,学生逐年增多,教师的工作量也在激增,由于受实验室资源限制,实验组数的相应增多,使实验教学安排难度变大,另外前面提到的由于课程的往前压缩,每周的学时数的增加,而课表的安排一般都是先排理论课,使得能安排实验课的空档很有限,实验课的'安排只能见缝插针,而又因为每一个空档的前面或后面大多有理论课,所以在上实验课时,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紧迫感,在做实验时只能抓紧时间,匆匆忙忙,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有时甚至不能在实验时间完成实验内容,老师也没有办法让其继续做。这种条件下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八)所谓的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并不能给学生多少发挥的空间。

针对当前实验教学的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成为当前必不可少的实验内容,但因学时的限制,考虑到实验的可操作性,老师给学生准备的设计性实验,从内容上看,一是课题数不足,二是比较简单,并不能给学生多少选择和设计的空间。这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也仅仅是一种形式,意义并不大,当然这与当前实验室不能对学生开放有一定关系。

二、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新的人才观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但由于主客观诸多原因,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因此高等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当前至少要转变三个观念:一是转变学生的实验观,学生要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二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师观,要把教师由实验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实验教学的指导者,三是要转变教学观,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要由传授知识转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战略转移的过渡时期,更要注重数量扩张后的质量保证。在实验教学这一块学校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其次要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实验师资队伍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教学中付出的劳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许多有能力的人不愿意或不安心实验教学工作,造成了实验队伍不稳,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另外,对于一些刚来的新教师,就让独立承担一门实验课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妥的,因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在具体的教学中有许多难于预料的事性发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应让他们跟老教师后面做一年辅助教师则更好。为了建设一支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学校在实验老师的岗位津贴、职称评定及培养进修上,都应把实验教学的同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虑,消除一些的不利于实验教学的人为因素。

(三)优化实验内容,编写合适的实验教材。

实验内容取材于实验教材,实验教材是实施实验教学活动的依据。对路的实验教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地方性大学,为了学生今后能更好地面向生产实际和生活需要,实验内容应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对实验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要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需要。要做好这一点,最好要先做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地方的化学人才需求背景,以及相应的应用领域和职业岗位,特别是了解一些企业、厂矿所采用的与化学有关的产品检测方法,加以吸收给学生编写出一些企业常规分析项目的实验内容,这样编写的教材使学生感到与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很紧,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做分析实验的兴趣,可调动他们做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是普通存在的,在只有在目前的形势下才显出是一个问题,这说明以前我们对实验教学缺少关注或重视不够,以致于科研上没有多少人能在把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当作一个课题去深入研究,客观上也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层次、多视角分析研究,才能找出影响实验教学的因素和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根源,才能依据社会需求,把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修订或优化,从而积极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思路与措施。为此,对于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首先要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研究,对教学中对出现的问题及好的方法都要及时发总结,并积极思考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成因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把实验教学纳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五)加强创新,注重实效,突出专业,服务地方。

就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我们既要考虑不同学校生源水平的差异,也要考虑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式。工科类的不同于理科类,重点应放在用分析理论去解决问题,而不必放在对理论的“验证”上。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上要有区分度和针对性,不能胡子眉手一把抓,另外地方性高校应遵循服务地方的原则,地方高校要把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办学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六)尽快建立一套实验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估体系。

监督评介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有序运行,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需要在实验教学的备、教、改、辅、考等各个环节上对实验老师进行全面的检查。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加快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步伐,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

(七)量化实验考核标准,科学评定学生成绩。

实验考核是把握实验教学质量的一种效手段,为了更加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加强预习、积极思考和重视规范操作,我们必须制定出评定学生在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方面成绩的量化标准,及制定出平时实验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及实验理论考试成绩的权重。使得评定学生成绩时老师有据可依,不是凭印象打分,当然这项工作要想做好还需要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因此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必须实实在在地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要把实验教学的方方面面老都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联系起来。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验教学如何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实验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应站在一定的高度,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实验教学中也应以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调节教学内容中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比例,在“实用”二字上下功夫。实验教学是实现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我们只有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等的进一步改革和优化,才可能使这一有效的教学形式充满活力,发挥它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优势。我们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条件,改进实验教学中的不足,才能为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探索出更有价值的经验。面对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地方性院校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的教学改革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改革的成功与否也还需通过实践来检验,我们要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把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下去。

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的实践环节论文

通过学习初娜娜老师关于《教育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基础知识》的讲座,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更加明确了教学设计中每一环节的任务及重要性,对我今后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4)学习情境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各环节的内容分析如下: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教学过程(学习情境设计)——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标设计;

2.根据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设计;

3.教学内容设计;

4.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用设计;

5.教学评价设计;

6.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上述几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制约着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学生的已有水平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在条件”,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确定学习者的已有水平,确定向教学目标努力的起点,并据此设计相应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等。这些外部条件的设计要与学习者的内在条件有机地配合起来,从而优化地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系统各要素以及整个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方案。

(一)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的结果。这里所说的行为改变,包括知识、智力、情感、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堂教学活动起着调整和控制作用。现实表明,对课堂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没有看到它是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应该明确而又必须全面贯彻的问题,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之一。所以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应从目标开始,我们必须重视教学目标的选定和准确的.

(二)根据学生已有水平确定教学起点设计。

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及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以思维的发展为例,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初中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有了很大发展。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对这些一般的特点必须加以考虑,这对于教学方法、媒体的选择十分重要。除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共同特征外,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几个方面,教师也应了解。我们研究学生发展中的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安排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就是说安排适合于学生“内在条件”的外部条件。

(三)教学内容设计。

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往往偏于顾及知识的逻辑结构,难以更多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不可能原封不动的将教材搬给学生或不加指导的任凭学生自发学习,而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再加工,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简化,重新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所选的材料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教学目标选定了教学内容后,就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恰当的安排,使之既合乎学科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又合乎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从而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顺利地达到目标。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设计。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媒体的配合,教学方法具有物质性的特点。所谓教学方法的物质性也就是它对教学媒体的依赖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媒体的使用必须贯穿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是互为作用的,任何一方不恰当,均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一切系统中都存在着信息反馈,没有信息反馈,系统就无法实现有目的的最佳的运动。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要有序的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必须在经常的调控中才能实现。教学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系统实施调节与控制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依据。

(六)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在进行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时必须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科内容不同,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也就有所不同,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课堂教学结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有效的适应性。

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的实践环节论文

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健康水平。然而,现实却令教育者勘忧。据北京、上海等地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1/5的学生受到学习、人际交往、青春期生理等方面的影响而忧心忡忡,情绪失常,容易紧张、忧郁、焦虑、偏执胆小、孤独,自我为中心,懒散自负等是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体会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体育教学中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因素。

1.1生理条件的影响。

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在练习中放不开手脚、胆小怯懦、怕别人嘲笑,也很少与同学,教师交流,长期下去编产生了孤独,自卑的心理。相反,有的学生却自大,偏执、草率,这都是不利于身心发展的。

1.2主观、客观环境的影响。

1.2.1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过高,盲目自信、乐观。上课不专心,随随便便、自控能力差,对技术一知半解。练习应付了事,久而久之,形成懒散,自负心理。

1.2.2由于教师态度粗暴,过于严厉,方法简单。伤害了学生自尊心,加之学生情绪,心理处于起伏,不稳定时期。极容易引起学生不满和反感,以对立、厌恶的情绪上体育课,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极容易造成偏执,逆反心理。

1.2.3有些学生对技术要求高的项目,有过运动创伤史的项目,没有学习趣,消极、低沉、做动作时害怕、紧张。一旦受到挫折,表现苦闷、悲观、甚至逃避,对困难束手无策。久之,产生焦虑、紧张、抑郁心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中学教育教学在相对开放、运动、协作的环境中,学生最容易毫不掩饰地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学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阵地。注重和运用一些合理、简便易行的方法和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完全有能力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1了解熟悉学生现状。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练习上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如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根据学生身体条件的不同,掌握技术的不同,在投篮练习距离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掌握技术的不同,在投篮练习距离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提高了投篮命中率,符合学生的基础和发展学要,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

2.3培养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学生在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时,必须对自己有全面、积极的自我认识,辨证地看待自己,把自己放在群体中恰当位置,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情绪变化,从细微处发现他们的长处,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

2.4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可采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开展对话等方法,使学生根据输入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心志,在有干扰的情况下善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某个固定方向,调整练习心理,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不断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2.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标志。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多种人际交往活动。教师应热爱、信任、尊重学生,建立民主、信任的和谐关系,学生间要求互助互爱共同提高。如在分组练习教学时,可把技术掌握好的同学分配到各个组中,让他们帮助其他学生进行练习,允许学生间充分交流、探讨,有效地克服一些学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2.6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在体育教育中,多运用竞争方法,各种竞赛都有严密的组织性和严格的规则,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克服学生自由散漫无组织纪律性等性格特点。教师在竞赛中,积极引导,使学生正确看待胜负,胜不骄、败不馁,从胜利中找不足,失败中找差距,做生活学习中真正的强者。

2.7开展多种形式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育除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教材之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各种竞赛,调节学生压力,活跃校内气氛,互相交流,加强了解和友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力拼搏,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参考文献:

2、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韩旭等中国学校体育.6.56。

3、体育教师应当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中国学校体育.6.1。

谈谈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的问题论文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幼儿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发展幼儿智力技能,形成初级的学习科学的方法以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情感和态度,形成其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它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的需要提出来的,既是教师进行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制定科学教育计划的依据。笔者认为科学实验活动主要可以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活动的进行可以活跃气氛,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激发幼儿学习探素科学奥秘的兴趣。兴趣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如在认识“空气”这个活动中,教师首先可以给小朋友玩个魔术:将一个纸团塞到一个玻璃杯的底部,再将杯口朝下压入盛满水的鱼缸中,让幼儿想一想,杯子里的纸会不会湿。然后取出杯子中的纸让幼儿观察触摸,结果纸是干的。这就使幼儿感知到了科学的奥秘,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拿着这个杯子让幼儿再看一看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幼儿看完肯定地说:“没有”。教师又将杯子口朝下放入水中,慢慢倾斜,让水进入杯中,这时水面上就会冒出许多水泡泡。于是请幼儿想一想:杯子里到底有什么?从而启发引导幼儿说出杯子里有“空气”。教师问:“为什么呢?“幼儿回答:“杯子里的空气在杯子倾斜时,受到水的挤压面被赶了出来所以水面上会有气泡”。再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刚才老师演示的实验,看一看自己的杯子里有没有空气,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懂得科学道理。这样既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激发了幼儿进一步了解“空气”的兴趣。实验的成功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几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通过“科学实验“激发幼儿兴趣,对培养幼儿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2、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每次做实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对实验中的成象进行仔细观察,启发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只经验去判断,推测实验结果。在操作时,让幼儿诗过观察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和推测是否正确,总结归纳出结论,从而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认识空气的性质时,拿一个装满空气的气球,让劫儿猜一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然后慢慢地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来,让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摸”的形式,归纳总结出空气是“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的气体。又如进行“沉与浮”实验时,让幼儿先说一说准备好的小石头、小木块、牙膏皮、乒乓球等,哪种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种物体会沉下去,然后让幼儿试一试,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这样的“科学实验“活动使幼儿的多种感官得到协调发展,并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观察的兴趣更加浓厚。

3、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实验”活动,实质上就是让每个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因此,在每次实验前教师都要设计好能够引起幼儿参与愿望的活动环境和满足幼儿人数需要的充足的材料保证幼儿都有机会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地让他们多参与、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幼儿的实验活动可以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再度重复,也可以是一些简单的、容易操作的带有游戏性的活动。如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空气到处都有”时,可以让每个幼儿拿着塑料袋到处去装空气;证明“燃烧需要空气”时,用玻璃瓶罩住蜡烛;认识“声音的产生时,让他们用果冻盒做简易电话进行对话;在“沉与浮”的实验中,让孩子们想办法,怎样才能使块牙膏皮沉在水下面等等。这样,让幼儿通过操作,手脑井用,不仅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积极态度,而且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4、口语表达能力。

“科学实验”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孩子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实验的结果鼓励引导孩子发表自已的独到见解,敢想敢说他们的看法不一致时,教师就鼓励并指导他们再次实验,启发幼儿互相交流,从中学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发生过程和结果,使他们的认识更加明确和深刻,从而建立初级的科学概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综上所述。“科学实验”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也是培养和发展幼儿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总之: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情境,才能使“科学实验”活动得到保障,才能使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重视写字教学打好素质基础论文

从小学到高中12年,语文课占总课时的26.3%,用14的时间来学语文,仍然是“速度效率偏低,不适应国内、国际发展快的需要”,“实用性不强,学了不管用”(张志公语)。是语文教师不努力吗?不是。平心而论,这些年各学科的教学改革,恐怕语文是最红火最热闹的。但就整体而言,语文教改仍是老大难问题。这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整体策略,我们还研究得不够深透。

根壮才能叶茂。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最主要的还是一条――读书,尤其要诵读。要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熟读成诵,消化领悟,多积累一些典范的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这才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才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正是出于此,我们才主张把加强诵读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

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为代表的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大家,在实践中融汇了传统教育的精华和国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经验。他们对诵读教学有独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语文大师的这些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没有感性的认识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智力的发展有赖于记忆力的发展。没有记忆力为基础,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评价、运用……全是虚空的。不储存信息,就谈不上处理信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本来是十分容易理解的道理。

事实已经证明,只分析语法、修辞特点,只记多少个语文知识点,只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是很难学好语文的。当前世界不少研究语言运用的学者,都指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只研究纯粹的语言形式和关系模式,只用形式化或代数化的方式研究语言系统,确实难以解决使用语言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从语境可以影响话语解释的各个方面发现语用规律。以莫里斯(c.w.morris,美国哲学家)为代表的现代语用学的兴起就不是偶然的了。我国语文大师的主张,与现代语用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诵读典范作品,正是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去领悟语用规律,“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用诵读打下的语文基础去进行语言交际,又进一步消化了读的记的,并在运用中提高了使用语文的技能。语文前辈优秀的语文教学理论没有过时,而且完全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

我们把加强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并没有反对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思。恰恰相反,我们正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其实,读书本来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籍本来也是一种语文媒体。我们之所以强调诵读,只是因为与其他媒体比,书籍不但量大,而且相对来说它的语言更为规范、更为直接、更易于为学生所掌握。

我们不能不承认,平时生活中交流的口语,多数与我们所要求的准确、规范、流利、生动、得体的语言,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我们方言区的学生,从小听的说的几乎都是方言。方言与规范的现代汉语比,不但语音相去甚远,在词汇、语序等方面也有巨大的差别。而且方言的口语,几乎都是俚俗语,尽管它也有其群众性、通俗性的一面,但与典范的白话文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能用方言把话讲得妙趣横生,不一定就能用普通话讲出来,更不一定能用规范汉语写出来。

更成问题的是,方言区的学生往往习惯于用方言来思维,听到的普通话必须“翻译”成方言来思考,接着再把想的'“翻译”成普通话说出来,写作也是这样。因此语言表达(说与写)不但往往慢一拍,而且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往往变了味,掺杂进不规范的方言。读书少的学生,由于积累的规范汉语少,表达本来就艰涩苍白,一“翻译”更变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病句连篇,叫人不知所云。

所以,我们要向生活学习语文,就要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特别是在方言区这个语言环境中,更要多读多记规范的、精当的书面语言,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口诵心惟,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面对21世纪,我们的学生当然必须掌握人工语言――同样有语汇、形式、语法规则、语句结构和语义内容的电子计算机语言。但是,人工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都有赖于自然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掌握。电子计算机无法代替人脑,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规范汉语,就无法很好地运用语言工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未来社会更需要人才,需要有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的人才,需要再学习,而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语文素质。如果青少年时代不多读多记一些,就不可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诗)。抓诵读,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方言区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总结的,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2.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但是,传统的诵读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问题:1.要求学生读的内容,大多脱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际,与语言实际运用的需要距离甚大。2.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直觉体验,缺乏科学的指导,缺乏系统有序的、合乎教学规律的训练体系。3.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忽视口头语言训练和多样化语文活动。4.未能形成一套语文教学的理论,并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

我们教的学的,毕竟是植根于中国的中国语文。我们应当学习以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语文大师,扬弃我国语文教学传统,予以改造创新。我们之所以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整体策略”,就是要有别于传统的仅仅作为一种方法的诵读,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点。总的说来,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抓好养成教育。抓诵读,决不能靠戒尺,而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好读书,勤诵读,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诵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是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毕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要加强诵读训练,每课必读,恬吟密咏,培养语感。不同类型的课文,诵读应该有不同的具体安排和方法。大多数课文必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出精当文段,既作为精讲巧练的重点,又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课堂上学生读(或活动)和教师讲(或示范)的比例,应控制在5∶5左右。(指课堂教学的总时数的使用比,不是平均每节课都要按这个比例上课。)应当努力优化组合现代教学媒体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谈谈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的问题论文

论文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且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主要是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的续佩君老师将物理实验能力分成10个基本层次:

(1)按实验步骤完成;

(2)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

(3)基本量具及仪器的使用;

(4)基本工具的使用;

(5)运用误差理论分析物理实验;

(6)写出物理实验报告;

(7)分析物理实验现象和实验处理;

(8)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

(9)排除简单故障;

(10)根据需要寻找实验仪器的待用品。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专门规定要开设实验“物理实验专题”板块,该模块注重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的物理课程已经淡化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界限。传统的物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验证某些物理规律、某些物理量的测量。同时,要求学生会进行观察、操作、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在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认真观察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演示实验,大概地了解实验要解决的事情,在大脑中搜集所学相关知识的内容,充分调动思维。在演示实验中应当把实验做得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观察验证性实验,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验目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并假设和预见实验结果,充分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增强学生的创造潜能。

传统的物理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动手能力,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妨碍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教师通过充分运用学生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让学生设计自己物理实验方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同样,爱因斯坦也意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道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创造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主动索取性、多向变通性、求异性、综合概括性等创造思维品质。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广泛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使每个人都有实验操作机会,注重学生手与脑的完美结合去探索万物的规律,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分组实验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相互“切磋”,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还能积累团队工作的经验,这能为学生日后胜任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分析实验过程所产生误差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物理实验中数据的变化,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得到想要的结论,因此对试验误差的分析,不仅能增强学生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物理规律的本质,通过实验数据的变化来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深化实验过程和分析试验误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良好习惯,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评估,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需要评估,没有评估与交流的物理实验是盲目的,评估与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不当或者错误?测量结果与真实结果有什么出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会为自己的正确观点进行答辩,并且说出你在实验中是否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为什么,怎样去解决的。在评估与交流活动中达到知识互补的目的,实现创新思维的碰撞。评估与交流的过程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激烈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的角度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学习好的经验,提高认识,正确理解所获得的新知识。通过评估与交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错误、弯路甚至失败,这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生还能从中得到良好的宝贵经验,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永恒重点。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灵魂,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索的态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从而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松岭.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理念和策略[j].

[2]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

[3]帅小红.中学物理微格教学教程.

艺术设计教学中应重视的实践环节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篇新鲜“出炉”的习作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习作水平的集中体现和有力证明。如何使学生的习作不令人大失所望,瞠目结舌。我想应该紧紧抓住作文教学中的以下五个环节。

一、说。

说为写的基础,说是在为写做充分的准备,说是为了去写,说是写的第一步。在每次教学生之前,我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说,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想怎么去写,有什么疑惑等第。比如,我在教习作“写一个值得你尊敬或佩服的人”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去说在生活中哪些人值得你尊敬或佩服?学生们七嘴巴舌,说老师、父母、同学、解放军战士等等。然后我让他们再说这些人为什么值得你尊敬或佩服?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又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有的说父母亲辛苦地养育了我们;老师辛勤地教育了我们;同学热忱地帮助了我,他有着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解放军叔叔日夜保卫着祖国的.边疆,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到……接着,我再让他们用具体的事例说说他们被人尊敬或佩服的原因。学生们信心十足,兴趣盎然,每个人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写。

写是写作个体内心世界向外界的真实反映,是内心想法的书面表达,是个体个性的张扬和文采的显现,是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写在习作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习作内容和要求;其次,让学生练习列写作提纲,自己清楚怎样去写;最后还应强调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比如:在教习作“写一个值得你尊敬或佩服的人”时,我先让学生明确此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试着列写作提纲,写之前清楚要写几段,每一段分别写什么;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应用什么方法和列举哪些事例,最后强调尊敬和佩服这两个词的词义虽然相近,但还是有细微的区别,应该根据所选事例确定是尊敬还是佩服。

三、改。

改是一种自查、互查行为,是一种补救措施;是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是一种不断进取的表现;是同学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增进友谊,萌生情感的过程;是为了追求完美而做的不懈努力。我们知道,无论那一位作家,他的每一篇文章的完稿或一部大作的诞生都经过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精心的推敲与修改,何况是作为刚刚学习习作的小学生呢?他们更应该去认真学习与思考,并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谦虚、谨慎、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去细心发现并修改习作中的每一个地方,小到标点、字词、句子,大到写作方法、段落层次、文章中心等。因此,在每次学生初次写完作文后,我先让学生自查自己的作文一至三遍,基本上要消除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运用不当的标点符号。然后,我让他们同桌间互相修改,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合理。最后集体评议个别学生的作文,学习优点,改正不足。这样做,一方面修改了作文中的不足,使作文更加趋向完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学习好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影响自己,提高自己,达到共同进步。

四、评。

评是虚心听取意见的过程,是听取别人意见后进行反思形成新思想、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过程;是发现不足、提高自己的过程;是追求进步和完美的过程。在每次学生自改、互改完自己的作文后,我请几位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三名,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将他们的作文在班内宣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听完后畅所欲言,可以肯定优点,也可以指出不足。我最后做点评。通过师生评议,一方面使学生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给了其他同学一些启示,真可谓一举两得。

五、定。

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定稿:指作文在学生努力下形成的最初形态;二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所做的一个主观的定位。每次在学生作文完稿后,我让学生同桌间互写批语,给同桌的作文作一个简单的评价。比如: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选材是否恰当、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或有什么不足等等。然后,自己对自己的作文打分。我在批阅的过程中,看看学生给自己做出的评价是否准确合理,不全面之处,我再做适当的评价,做到了学生先自批、教师后批,学生也参与到评价自己的作文中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大有帮助。总之,在以后的习作教学中只要我们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抓好说、写、改、评、定五个环节,我们的习作教学会有所起色,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