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4 10:15:04 作者:XY字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各种调查,以了解人们的意见、观点和行为方式。此次调查报告的研究角度新颖独特,让人们对该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为确保农村低保及民政救灾救济的顺利实施,使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下路镇扎实开展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做到“三到位”,确保工作不重不漏、准确无误。

三是程序到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镇干部及村组干部逐户进行调查登记,逐项填写调查登记表。群众参与贫困户建卡全过程,对最终确定的建卡贫因户进行张榜公示,真正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

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位于昆明西北方向约30公里的沙营村,是一个典型的山间盆地-坝子。改革开放前,该村经济十分落后,农民长期处于少食的贫困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沙营村突破了“以良为钢”单一经济模式的瓶颈,调整产业结构,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茭瓜产业,该茭瓜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当地经济蓬勃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村面貌为之一新。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鼓舞下,全村干部群众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奔小康,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沙营村地理概况。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沙营村是富民县散旦镇沙营村委会所辖的一个自然村,是轿子山旅游专线必经之地。全村总面积6.89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均气温14.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包谷、大豆、小麦、蚕豆、豌豆等粮食作物核桃树、梨树、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多年的实践证明,尤其适宜种植茭瓜。

全村有农户322户,人口1174人,青壮劳动力714户。全村耕地面积828亩,人均耕地0.7亩,其中水田497亩,占60%,旱地331亩,占40%。人均水田仅有0.42亩。全村林地8092亩。该村水利资源丰富。小河从村前川流而过,即使大旱之年,河水深深,从未干枯。十分有利水田作物生长,对茭瓜种植尤为有利。

(二)、丰富的物产。

沙营村盛产优质稻米、包谷、黄豆、四季豆、小麦、蚕豆、豌豆,品质优良,产量高而稳定,尤其是水田作物更是旱涝保收。

二、沙营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前,由于“左”的思想观念束缚,“以粮为钢”单一经济模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纵然有再好的自然条件,有再好的肥田沃地,守着金三银山,也摆脱不了缺衣少粮的贫困境地。偌大一个自然村,除了耕地种粮以外,仅有8辆马车在昆明跑运输,仅有一座油坊,一座酒坊、一个瓦窑、一个木工组。农户个体每户平均养1.5头猪,2-3只鸡。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年累月苦死苦活,每个劳动日分值(即一天的劳动价值)不过贰角左右,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为缺粮犯愁。全村经济一片萧条,毫无生气。直到1980年,还有4户人家住着茅草房。农民无可奈何地调侃:“茅草房里鸡肉香,大瓦房里熬稀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洗荡春风吹绿了沉睡多年的神州大地,给贫穷落后的山村带来了希望。多年来经济停滞不前的沙营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党在历年来连续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在云南巡讲话中的“三个有利于”极大的激发了全村农民大力发展经济,尽快脱贫致富的热情,义无反顾地在增收致富的大道上迅跑。现在,全村基本实现经济上“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据统计,仅种植业一项,水稻362亩,茭瓜135亩,包谷315亩、小麦157亩、蚕豆351亩、莲藕40亩、经济林木方面,种植核桃390亩,板栗180亩。专业建筑队5个,从业人员200多,其中能工巧匠不下100人。吸收外地来村办企(砖厂)4个。为全村近250名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部分劳动力的经济收入。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的已年里,全村经济总收入就过2119.4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7120.00元。

随着全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现在一眼望去,一座座小洋楼鳞次傑比,村里农贸市场也日越活跃。全村呈现出一派经济蓬勃发展,民生极大改善,农民腰鼓锋满的繁荣景象。

三、沙营村茭瓜产业发展概况。

(一)、引进茭瓜产业,试种成功。

1995年以前,全村的497亩水田,几乎全都是栽种水稻,每亩单产900市斤左右,产值仅1000.00元左右,这以后,当地农民从邻近的款庄镇马街办事处了解,款庄不少农民通过种植茭瓜,增加经济收入,改善民生提高生活水平的成功范例,从中吸取出一个简单的道理:不能死死守住水田上种水稻的传统不放,要想迅速脱贫致富,就得解放思想,就得打破长期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得跳出“以粮为钢”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就得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大胆地试,放手去做,不仅要做,还要做大做强。既然别的地方通过种茭瓜,打开了增收致富之路,我们为何不能试,不能做呢?别的地方敢于突破水田只能种水稻的禁区,我们为何不能效仿呢?思想解放了,就要付出劳动。起初,有少数农户开始引种茭瓜。他们将原先计划栽种水稻的水田改种茭瓜。头一年,由于缺乏经验,尚未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因而每亩单产不高,产值与种水稻不相上下。后来,这几家农户便不断探索,到近邻的款庄镇马街、热水登门求教、取经。看出求教者的诚意,马街、热水的茭农也无保留地介绍并传授经验,采用了科学的方法,精心管理。使茭瓜品质和产量有了提高。种出的茭瓜即肥又嫩,且白净无黑心。品质优良,产量增加。一来深受顾客青睐,二来销路大开且通畅。这初种茭瓜的几户农民,每户仅种茭瓜2亩左右,可产值竟达7000元左右,超过种植水稻的3/4倍。

(二)、茭瓜引种成功,农户纷纷效仿。

引种茭瓜增加收入,该茭农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激发起大多农户种植茭瓜的积极性。当年,乡(镇)领导为了发展农村经济,便在引种成功的几户茭农的茭瓜田里召开现场会,组织农民观摩,让引种成功者交流经验,通过现场观摩交流,许多农户纷纷将原先打算栽种水稻的水田改种茭瓜。一时间出现了茭瓜种苗供不应求的情况,一度出现茭瓜种苗价格上涨的的态势。但农户们求富心切,贵就贵吧,只要引种成功了,成本很快就回来了,这样一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茭瓜种植面积就突然破了100亩,之后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发展到2010年,茭瓜种植面积就达135亩,且一直稳定的保持至今。现在,全村茭瓜种植面积已占水田面积的27.1%。仅以亩产值3000.00元估算,仅茭瓜一项,全村茭瓜收入就达40.5万元之多。迄今为止,茭瓜已经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镇政府和村委会不满足现状,提出要求,要把沙营村的茭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改进种植技术,提高茭瓜品质。

要扩大茭瓜销路,促进销路通畅,稳定茭瓜生产规模,提高茭瓜品质是重要保障。茭瓜的种植技术和方法,必须不断改进,如果年复一年老套路,茭瓜品质也会退化,一是个小不嫰,二是不白净且有黑心,三是味道不甜。品质退化的茭瓜拿到销售市场,顾客一看现状拒绝购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茭瓜滞销,甚至销不出去,随之而来的就是茭农收入减少。因此,茭农必须随时观摩茭瓜生长情况。发现茭瓜有黑心情况,应及时向农科部反应,共同会诊,找出根治的方法。比如有的茭农为了贪图茭瓜又大又肥,就用废机油施在田里,殊不知,茭瓜外表看去又肥又大,但却出现了黑心。因此施肥用药必须讲究科学方法,且不可滥十滥用。由于茭农注重田间管理,运用科学方法种植茭瓜,沙营村的茭瓜品质一直保持良好,因此,销路通畅,价格稳中有升,市场评价较好,经济效益日趋向好态势。

五、茭瓜流通市场拉动了剩余劳动力,帮助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增收机会。茭瓜通过土生土长的个体运输户兼经销商运营往昆明及贵阳、成都等地批量销售,极大拓展了销售市场,激发茭农发展茭瓜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了茭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茭瓜生产和流通前景看好,令茭农欢欣鼓舞。

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要求镇政府、村委会及有关部门对茭瓜生产予以大力支持和技术指导。要帮助加农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因地因时组织一些现场观摩交流,使茭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使茭瓜生产更上一层楼。

(二)、帮助茭农建立冷库储藏茭瓜,使茭瓜在汉季也能卖出好价钱,使经济效益稳定提高。

(三)、加强对茭瓜经销商的思想教育,防止相互串通,压低收购价格,在中转环节过多地盘茭农的劳动成果。

(四)、帮助和扶持茭农在茭瓜田里养殖谷花鱼,收到一举两得的经济效益。

农村发展的调查报告

日前,××农办就农村“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组织人员到××乡镇进行调研,就加快发展××县“一村一品”作了些探索与思考。

××县“一村一品”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了洪湖(刘垦)、中童生猪,马荃山地土鸡,刘垦花生,锦江灌田杨梅,洪湖苗木花卉,杨溪大塘葡萄等一批专业乡(镇)和特色村,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今年,××县洪湖路底姜家村、锦江灌田村、马荃金庄村等12个村被列为省“一村一品”示范点;灌田杨梅基地、倪夏甘蔗基地、金庄山地土鸡基地被确定为鹰潭市十大“一村一品”重点示范基地。

近年来,××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五化”要求,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从调查情况看,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1.挖掘本地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基础。几年来,××县因地制宜,大力开发传统特色产品,涌现出洪湖(刘垦)花生基地1.2万亩,潢溪倪夏、金墩等村700余户种植甘蔗面积1500余亩,锦主等村商品蔬菜种植面积7000余亩,洪湖、杨溪的西瓜种植等专业村组。

2.实施农业招商引资是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途径。20xx年××县引进杭州蓝天园林公司在洪湖开发万亩苗木花卉基地核心区。几年来,在其示范带动下,洪湖周边地区先后涌现出新湖苗木花卉等专业村,基地总面积达8000余亩。去冬今春,引进浙江永康客商在杨溪乡大塘村开发优质葡萄基地400亩,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葡萄种植的积极性,预计明年基地面积可达1000余亩,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可望在三年内发展到万亩以上规模。

3.积极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有效方法。20xx年12月,在徐等福等38家生猪养殖大户的推动下,成立了××县生猪产业合作社这一全省首家生猪养殖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其带动下,××县生猪养殖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目前,合作社有社员,年出栏生猪40余万头,带动周边规模养殖农户1600余户,形成了中童十都村,洪湖路底姜家、汪家等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村。

4.注重科技兴农,搞好示范带动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有力的技术支撑,是发展“一村一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锦江灌田杨梅基地就是在致富能手洪克海示范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万亩苗木花卉产业的开发成功,得益于杭州蓝天园林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支撑。杨溪乡葡萄基地的迅猛发展势头,源于浙江永康葡萄协会多年种植葡萄成功经验的技术铺垫。

5.领导重视,强化服务,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哪里的领导重视,决心大,服务到位,哪里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的成效就会愈明显。××县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杨溪葡萄基地的创办,都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与涉及的洪湖、杨溪等乡镇在征租土地等方面服务到位所取得的成效。锦江镇为把灌田杨梅基地做大做强,20xx年出台扶助政策,镇政府为新增杨梅果园的农户提供贷款贴息,3年来共帮助支付贷款贴息20余万元,带动全村杨梅产业的发展。目前,该村有100多家农户参与杨梅种植业,连片杨梅基地面积发展到3000余亩。

××县的“一村一品”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发展氛围不浓,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针对××县“一村一品”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县乡都要成立“一村一品”发展组织领导机构,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为“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县、乡财政要挤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县、乡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的扶助启动资金。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突出农业招商,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增强“一村一品”活力。千方百计引进与本地主导产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并且把引智、引资与引企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主导产品的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着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适应“一村一品”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鼓励多主体创办,引导多形式发展,有计划培育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面广、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每个示范村建成一个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参与“一村一品”农户的利益最大化,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4.强化科技推广,树立品牌意识。一是引进优良品种,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二是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挖掘培育特色产品,开发出新农产品,突出“一村一品”的特色;三是通过请进来的办法,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价值。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一批叫得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开拓市场,促进产业提升,帮助农民增收。

5.努力抓好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首先抓好省、市已列上号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重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其次实施好本县的“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进工程,即选择十个发展“一村一品”基础较好的自然村,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改进加工工艺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进行示范;“百村推进”的任务就是选择100个自然村来推广“十村示范”的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6.加大扶持力度,用足用活支农政策。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调整优化财政资金的支农支出结构,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要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支持“一村一品”的发展;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的发展。

农村贫困户调查报告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第一批规划研究课题―――“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的基础工作是田野调查。在课题组项目主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小君教授的筹划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科中青年师生共五十多位,分成14个小组,从20xx年9月下旬开始,以我国中部省份湖北省为重点,对包括湖北省的10个市、县、区和山西、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的4个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农户达406家,访谈农民计五百余人。

课题组主要围绕农地的权属状况、使用状况、流转状况、税费负担、征用状况以及纠纷状况这六个方面与各地的农民、基层干部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座谈和个别访谈,并向农户发放了问卷。此外,课题组还从各地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内容涉及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地方性政策、统计数据、法院典型案件判决、土地权证、各地农地运作的试点办法等等。本报的记者在对课题组报告认真整理后,将其主要部分节选刊登,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问题:土地归属一向为法律制度设计的重心。为反映出农民本身对当下土地权属的认识,课题组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耕种的土地是谁的”。作出有效选择的问卷430份,选“国家的”占60%,“村集体的”占27%,“生产队(小组)的”占7%,“个人的”占5%,“其他人的”占0.4%。

结论:认为土地属于国家的占有绝对优势。

解读:一个从法学视角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即为何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土地是国家的。虽然同为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国有与集体所有的制度旨趣仍是大有不同,而这种不同却被受访者所普遍忽视。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还认为,两者的边界是模糊的。然而,这样的模糊或许不能简单的归结于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譬如,作为农村社区精英的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都持相类似观点。课题组认为,影响集体成为适格私权主体的因素一是集体所有权所承载的公法义务淡化了其私权属性;二是集体所有权本身是不完整的;三是集体所有权主体的“缺位”。

问题:在农民对现行土地承包政策是否满意的问卷调查中,共有404份有效问卷对此作出了选择,其中266份选择“满意”,占总数的64%;只有70份选择“不满意”,占总数的18%。在农民是否愿意种地的问卷调查中,共有413人对此问题作出了有效回答。其中198人表示“愿意”,占总数的48%;而有130人表示“如果税费负担减轻就愿意”,占总数的31%;而72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占总数的17%。虽然愿种地者为多数,但仍不足50%。

结论:我国现行的农地承包政策在总体上虽然受到了农民的拥护,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解读:一些地区的调查结果反映,农民对现行承包政策普遍持“无所谓”甚至“不满意”的态度,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农地上负担的税费过重,加之农产品价格(尤其为粮价)上不去,所以种田几乎无利可图,在有些地区,甚至种田还要倒贴。这自然削弱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也影响了土地承包政策的声誉;二是由于承包到户的政策与某些地区的情况不符,所以实施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了当地农民现行土地承包政策的满意度。比如,山东xx度地区一直在实行“两田制”,而中央的现行政策是统一实行“均田制”模式的土地承包,这样的政策调整,在基层牵涉面很大,影响了土地使用模式推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很难推行开来。

问题:在实行流转是否自愿的问卷调查中,课题组设计了“如何取得他人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问题,回答“通过村委联系取得”的有29人,占选取总次数的8%;回答“直接与别人联系取得”的有258人,占选取总次数的70%;选择“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的有84人,占选取总数的20%;选择“不知道”的有8人,占选取总数的2%。在回答“如果把地给别人种,你是否会向他收取一定费用”问题时,回答“会”的有153人,占选取总次数的38%;回答“不会”的有157人,占选取总次数的39%;回答“不但不会,还要贴钱”的有40人,占选取总数的10%;回答“视双方关系而定”的有37人,占选取总次数的9%。

结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时,绝大部分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流转对象,但38%的有偿流转率反映了有偿流转在农村中并不占十足的主导地位。

解读: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的这种现状是由我国现有土地制度及xx的乡土社会所决定的。我国农地为集体所有,而农民为集体中的成员,集体内部成员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像“鸡蛋从左手滚到右手”一样,并不会对原土地所有人在集体土地上所享有的权利产生什么影响,因此集体对承包经营权集体内部流转的管理与约束极为放松;而xx农村乡土生活、熟人社会的现状,使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内部流转(包括与集体外的亲友之间的流转)双方对流转契约的态度也颇为随意。对集体外部人员而言,上述两种特点均已不再占有优势,因而此时集体与被流转人、流转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流转的程序与集体内部的流转相比有很大区别。

问题:调查的地区在税费改革上进度不一,有的尚在进行有的已近尾声。总的来讲,改革成果不小,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可归为以下两点:一是税改后,农民负担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但在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也出现了“增负”现象;二是费税改革后,基层xx叫苦,公共事业与基础设施难以维持。

结论:农民与xx关系的税款征收程序趋于规范、明确;农村理解、支持税费改革政策的是主流,但对未来持怀疑和较悲观无奈的态度,对“负担反弹”仍有顾虑。

解读:在全国不少地方,税改前的农户负担是以田亩与劳力结合的方式确定的,在改革后,农业税则全部摊在田亩上,这样使无劳力或少劳动力的`农户负担增加;同样的原因,种田大户的负担也因此增加;在税改前,农村中的救济户、五保户的各种费用由村集体组织予以减免,在费改税后,村委会的减免决定权被取消,他们的负担因此而增加。为维系公共事业运作而巧设名目、收派各种费用的现象有所抬头,像学校的教育集资、学杂费等,使农民的实际负担增加的远不止统计表所显示的那些项目。

这主要反映了几方面的问题:(1)农村税费改革与公共支出、社会救济优抚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冲突;(2)农村税费改革结果与扶持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相抵触;(3)基层xx机构改革人员精简仍做得很不够,不少地方的乡镇xx机构还是叠床架屋。

课题组调查时发现,有些农村道路坑洼不xx,水渠断破;在山西吕梁与乡村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学校破败,老师的办公条件更是简陋的可怜,工资低又不能按月定额发放,这当然也有历史的因素,而上级地方平和中央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说得多,做得少,财政转移支出力度确实是个问题。

问题:在我们402份的问卷调查中,有56.30%的人选择“发生过土地征用”,还有32.80%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发生过征用。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率低,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发放率仅为49.8%,其中约11.40%为部分发放,没有发放的比例为16.30%;土地征用补偿费数额低,被征用地方的农户对补偿费的发放标准也不清楚,在149份问卷中,有41.60%的人都不清楚,知道按田亩数发放补偿费的仅为39.6%。

结论: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土地征用情况发生率也不同;但随着我国城镇化水xx的进一步提高,土地征用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将日益成为农村的一个基本问题。

解读:土地征用已经成为农村,尤其是城市郊区农村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从调查各地的土地征用补偿情况看,在征用土地后,国家的收益是村集体和农户的好几倍。土地的所有升值,甚至土地被征用前的价值一部分也被征去了。作为对土地所有者的补偿,却由xx拿走了一块,同时资金使用权又统归xx。这样,土地所有者(从土地的收益归属的角度看)的角色就模糊了起来。

问题:对广东、湖北、山东等地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335个选择中,有64.2%的人面对土地纠纷选择由村干部解决,有4.2%的人选择由乡镇干部解决,有2.7%的人认为由法院解决;而除此之外的其他解决途径也占不小比例,为19.1%,这其中还有9.9%的人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结论:农村对土地纠纷的解决途径,选择呈多元化特点,农地纠纷交由法院解决的比例过小。

解读:农地纠纷一段时间里在部分地方不被法院受理。某省高级人民法院曾内部规定,对于大面积的农地税费纠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征地补偿纠纷,法院不予受理。正常解决纠纷途径的不通畅也进一步造成农民诉诸非正常方式解决纠纷,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表明,有超过19%的农民选择了村、乡镇干部调解和诉讼以外的方式进行,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第一、对《土地管理法》第10条进行调整。修改为:农地所有权主体应明确为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但于土地发包与调整时应尊重历史性形成的土地边界。第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民事主体资格作出确认,并澄清其功能。法律可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法人,承担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

第三、关于土地权属登记,可做出如下适当超前的规定:农地所有权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登记发证;土地承包使用权由农业主管部门登记造册,土地管理部门核实后发放使用权证。

第四、探索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路径,改变目前农村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状态,建立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经济联合体,使其逐步走上合作经营的道路。

第五、落实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自xx。一是修改《农地承包法》第3条,将农地实行单一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修改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的农地使用体制”;二是修改《农地承包法》第20条,将该法规定的30年、50年及70年的期限确定为农地使用的最长期限,而具体每一块土地的使用期限应由集体经济组织和使用权人于签订承包合同(或其他形式的使用权合同)时在法定最长期限内协商确定;三是转变xx职能。

第六、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进行完善。

第七、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八、对农地征用问题,一是把发放对象直接指向被征地农户;二是为落实土地所有者权利,可以考虑在国家统一的监管体系下,由集体组织直接向市场供应土地;三是遏制地方xx圈占农地的冲动。

第九、对农村错综复杂的土地纠纷,应尊重传统的争议解决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强人民法院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中央近年来出台了很多鼓励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

调查人员:2013013027徐斌彬。

2013013029邓旭隆。

2013013139尚奇调查内容:根据小组成员的实地考察与走访,发现近年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由于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因此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政治方面:农村在政治方面的突出表现即为基层民主政治。由于尚岗村较为封闭落后,民主选举的氛围并不是很浓厚。据村民反映,还在今年之前,选举中常常出现暗箱操作、事先内定的丑恶现象,村民的权利根本不能很好地得到维护。例如:中央会下拨支持农村发展的专项资金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但事实上,真正体现在农民身上的很少。一座大桥经历了4年之久也未建成,节水灌溉的设施也是名存实亡,真正的贫困家庭往往不能很好地得到政府的补助。自从新任村官于2013年六月份上任,村里的大桥才得以顺利建立。

经济方面:近年来,尚岗村的经济有了相对较大的改善,但仍有问题。

1、村村通公路确实为村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为村子的经济发展安上了车轮。但是公路由于本身兴修之初就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加之很长时间无人管理,村村通公路正逐渐走向老化,很多道路路面已出现断裂的情况,地面凹凸不平,又再次成为村民出行的障碍。

2、很多村民家里的住房已有明显的改善,大部分以平房为主,部分居民已住上二层小洋楼。但村中仍有10%的居民仍为土坯房,居住条件未得到改善。

3、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尚岗村的土地经营方式已发生较大变化,丘陵地带仍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河边的地带已改为种树,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保护了水源与环境。

4、发展多种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村民由以前的各家各户养殖畜禽已转变为集中养殖,专人管理,扩大了养殖规模。从远处看,很多地方有红色的瓦房,那不是居民区,而是养殖区。

5、中央农村政策的转变,使农村的人口有返乡的趋势,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契机。

文化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广电总局在农村有线电视未通达的地方提供卫星直播数字电视免费服务,开阔了农村居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每年都会有人员进村为农村居民提供照相服务,也增加了农民生活的乐趣。但是,不可否认,农村的精神文明活动仍然很少,村民未自发地形成,村委会也未加以正确引导。

调查反思:根据对尚岗村的调查分析,以后的发展应注重以下方面:

1、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进而促进政治素养的提高,营造乡村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自己做好自己的当家人。

2、推进农村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在国家的支持下、村委会的领导下,发展畜禽业。

3、大力推进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建立农村的书屋、村民乐队等,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质。

希望我的家乡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农村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位于贵州中部,东起平坝县城及长顺县西北,西到镇宁县,北起普定县城,南抵紫云县界,聚居着20余万被称为“屯堡人”的明朝入黔的军、民户后裔。安顺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20xx年安顺撤地设市,现辖西秀、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6个县(区)和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区2个县级派出机构。全市国土面积92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9.73万,其中,布依、苗等42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9%。

(1)旅游业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富集。安顺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素有“西部之秀”的称谓,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和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高于全省4.2%和全国1%的平均水平,境内汇集了黄果树、龙宫和格凸河3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4.16,-0.01,-0.24%)国家森林公园和花江大峡谷、夜郎湖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安顺府文庙、云山屯古建筑群等数十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黄果树、龙宫是全省仅有的两个5a级国家旅游景区。安顺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若飞同志的故乡,王若飞故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安顺境内岩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发掘出土的“新中国龙”古生物化石,生存于2亿3千万年前,形态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极为相似,给安顺旅游增添了神秘色彩。安顺还拥有亚洲跨度第一、世界第六的坝陵河大桥。1982-接待国内外游客139.72万人次,旅游收人3.34为社会创造效益14.5亿。全市现有旅行社11家(无国际旅游行社)星级酒店、宾馆12家(三星级酒店4家),旅游定点餐馆20家,旅游定点购物商店11家,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为104.8万人次,20为139.72万人。

次,增加34.92万人次,年均增长7.45%。其中,19国内游客为97.36万人次,年为135.34万人次,增加37.98万人次,年均增长8.58%,年海外游客为7.44万人次,到2002年海外游客下降到4.38万人次,直接减少了3.06万人次,年均减少12.41%。国内游客的增加,主要是国家实行“五·一和“十·一长假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2)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

我市乡镇企业集聚发展是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区和干线公路沿线的便利条件为依托,集聚关联产业,优化资源配置,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集聚企业生产技术的优化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市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类型有如下几种:1、水泥及建材工业;2、铁合金冶炼;3、钡盐化工系列产品工业;4、农产品加工工业;5、中药材加工工业;6、食品加工工业;7、机械工业;8、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工业;19、造纸印刷及包装工业;10、规模化种植及养殖业;11、煤焦化工业等。

(3)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文化底蕴丰厚,是古代黔中文化的发祥地。安顺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有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世称“千古之谜”的关岭“红崖天书”;有号称“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有近年来发掘出的关岭“中国龙”、“海百合”古生物化石群和平坝恐龙化石群;有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江南汉族遗风的屯堡文化村落群;有平坝天台山等上百处古遗址、古建筑、摩崖石刻、壁画等人文景观。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市、县文物保护单位86个。这些文化资源是宝贵的历史资源,如果开发挖掘充分,将为安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4)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

安顺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基础良好。进入新世纪,我们除了凭借“中国优秀。

二、该市的历史文化及地理位置。

安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夜郎国的政治中心。明朝万历三十年成立安顺府,安顺成为黔中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6前,朱元璋调北征南,派遣三十万大军驻扎安顺,形成了今天具有世界唯一性的屯堡文化,安顺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抗战时期,安顺是抗战的大后方和滇缅战场的重要通道。三线建设时期,我国航空工业的主要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布局在安顺。安顺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穿洞文化、夜郎文化、牂牁文化、三国文化、屯堡文化、攀岩文化等。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安顺地戏、铜鼓十二调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黔中腹地,距省会贵阳90公里,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沪昆高速公路横贯东西,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拥有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水路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区域内有3个在建高铁站点,建成后乘坐快铁1小时可达昆明、重庆,2小时可达成都、长沙,3小时可达广州。贵昆铁路穿越全境,沪昆快速铁路建成后可快速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和东盟地区。境内的黄果树机场架设了通向全国的空中纽带;境内的坝草码头,500吨级的船可直达广州出海。安顺所处的黔中经济区,是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着力推进率先发展的重点经济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使安顺成为除贵阳以外全省交通最为便捷的地区。

三、该市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意思薄弱。

(2)人才与科技制约社会发展。

安顺市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不能适应社会产业新发展的要求,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比较少,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更是稀缺,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安顺市目前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还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四、心得与结语。

要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就应该不断地努力。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确实的振兴全市经济。在保存前辈留下的东西的同时,结合科学发展观,依托本地特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并加强教育,让年轻的人们有保留文化的意识。

这次调研我通过深入实地访问、了解情况,再加上通过网络和各类图书获得各方面信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出此报告,希望能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科学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社会实践,达到实践的目的。

农村贫困户发展的调查报告

尊敬的领导:

我叫xxx,今年53岁,老公今年57岁,住在路号室。这些年我病魔纠身,伴有高血压、骨质增生、肩周炎、心脏病,不能工作,是一个家庭妇女。我老公下岗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年龄偏大、身体不好,所以很难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只能靠打零工,低微收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前年我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瘤,在县医院进行手术,花去了1万多元,手术后身体更差了,各种病魔纠缠在一起折磨着我的肉体,每天都要靠药来维持;我儿子在读大学,一年要花二万多元。

原本就债台高筑,面对这些变故,家庭生活更是举日维艰,在苦海中拼命挣扎。有时我想去找个工作,挣点钱补贴家用,但没有人肯要,要么因为身体原因做不来,要么因为自己太老,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虽然我们夫妻已经越来越老了,身体越来越差,但全家人还要生存下去儿子书还要继续读下去,所以在万般无耐的情况之下,我们只能向政府求救,希望政府能伸出援助之手,解决我们的生活危机。

此致

敬礼!

申请人:xxx。

20xx年x月x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昨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承办的“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举办。蓝皮书从创新驱动、宏观经济、财政金融、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民生、教育科技等11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对的走势进行预测。

其中关于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的报告,揭示了广东人口数量增长、家庭结构、人口老龄化态势、人口受教育程度及人口流动特点,并对广东人口政策给出了建议。

人口红利转折点。

出现在。

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全省常住人口总量预计达到1.0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周仲高认为,广东人口发展已步入“转型关键期”,以迁移为主的人口增长模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说步入转型关键期?周仲高给出三个原因: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经济转型期对于劳动力的新要求。

根据广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广东省人口红利的转折拐点出现在20。广东人口总抚养比(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的46.64%逐年下降至年的.31.8%,之后开始快速上升,表明人口总负担逐年加重。

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条件下,庞大的就业压力将日益突出。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仍有8300万左右的劳动力(15-64周岁),但以创新型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将对人力资源的‘提质’要求越来越迫切。

建议:延迟退休放开生育改革职教。

周仲高表示,目前广东人口发展主要面对结构、质量及数量三大挑战。针对这三大挑战,他提出了建议。

周仲高认为,在广东,延缓人口老化有三个方向可以同时发力。“一是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应。二是有序放开生育政策,增加未来劳动力供应。三是吸引外省年轻人口进入,增加当期劳动力供应。”

为应对劳动力质量与经济转型不匹配的问题,“应该全面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形成覆盖劳动力生命周期的完整培训体系,改变当前教育偏重学术、培训偏于低端的现状,尽快形成适宜于社会需求的分层次、专业性、行业性的劳动力培训与提升计划。”

为应对生育率不高的问题则要做好“全面二孩”公共服务供给,让人们“可以生”、“能够生”,“愿意生”。

农村发展的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镇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已过上了基本小康的生活,但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还有一部分农户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延缓农村的全面小康进程,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也是引发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因此,关注农村贫困户的增收问题,对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摸清农民贫困产生的原因,我们对xx镇辖区20户贫困农户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低收入农民的现状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具体措施。

对贫困原因调查主要采取对贫困户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根据整体调查情况,贫困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

文化程度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统计结果,20户贫困户中有5户是因缺文化致贫。缺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观念落后是贫困的根源。小部分农民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昌险出外打工谋生;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劳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不愿接受新的技术,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甘愿受穷。

2、病、残致贫。

因病、残导致贫困的有4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发展不断健全,但仍然有部分地方没有覆盖到,而且由农民自身承担的部分,对贫困家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农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如果是大病,只有听天由命。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3、自然灾害致贫。

因自然灾害导致贫困的,有2户。因灾贫困是目前绝对贫困最根本的原因,对这种贫困,脱贫速度慢,是比较难以改变的一种贫困。贫困农民收入来源基本来自农业种植,碰上自然灾害的时候,没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影响到整年的农业收成,导致整年来的心血白费。

4、缺耕地致贫。

因缺耕地致贫的有2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要是没有耕地,也就无法生存。随着xx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因项目建设的需要涉及到征用农村土地,部分村民没有了耕地或耕地减少。特别是贫困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虽然靠着优厚的征地补偿款,可是却没有另外的谋生手段,此消彼涨的情况下,农民再次走向贫困是必然结果。

5、缺劳动力致贫。

因缺劳动力致贫的有3户。3户贫困农民家庭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造成家中没人种田,收入来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低保救济。

6、其他方面致贫。

因其他方面致贫的原因,共有4户。如因发放征地补偿款后,农民无事可做,对未来没有规划,只会吃喝玩乐,参与赌博;失依孤寡老人等。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耕地、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缺耕地致贫是新时期下出现的两种原因。随着xx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更加突出。

1、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儿童的上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子女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2、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二、三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3、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失地农户快速增加收入来源的首要措施。失地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的个人素质能力等满足不了社会的生产需求,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迫在眉睫。

4、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广东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

调查目的:调查和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社会各界关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内容: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村民的文化娱乐;

2、村里的党政建设;

3、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4、新农村建设情况。

调查范围:该村15岁以上村民。

调查途径:随机调查,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调查时间:

问卷填写及回收情。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雁门关旅游路,距县城约7公里,比较偏僻没有公交车通行。全村国土面积,共五个村民小组,190户,总人口684人,实住人口480人,党员16人,可用耕地面积亩,其中玉米面积面亩,玉米产量达到3100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元。村级公路硬化累计达到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该村地域宽阔,有平原、山坡,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林地面积地多亩,养猪、养羊、养牛的条件得天独厚。生猪出栏头。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通过村书记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及其它家产品。38%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娱乐。

村内没的专门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以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级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培训一次;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党员干部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3、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

4、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6、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解决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加大对新农村政策的了解和“三农”的认识,政府、给予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支持,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势,为农村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做出贡献。

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热点问题。

基于此,对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多方面入手,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1.1对城乡的经济体制结构进行改进。

造成“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前“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所引发的“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

这种“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和经济结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它将农民与城镇居民割裂开来,难以体现公平的理念[1]。

针对于这方面的问题,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并应不断进行政策调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2加强财政投入,为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当前农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地方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补贴,帮助农业生产的更好开展。

同时,要严格监管财政资金流转和支付,确保相关款项及时到位,以免出现滥用乱用问题。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积极地引导市场化的发展落实,通过引入多种外界投资,让地方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走上一条高效的道路,不断优化地方农业产业结构,探索出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方式。

1.3重视市场需求的实现。

市场化发展既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方向,也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针对于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状态要进行积极改进,结合市场需求,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现代化调整,让农民生产经营与市场接轨。

针对不同地方的不同农业优势,要对其优势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更好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将农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市场优势,以市场来带动地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收益。

此外,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对广大农户进行指导和鼓励,让他们积极参与各类购销合作行为,并为农业社会化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和保障;同时,不断地健全发展形势,让以往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更好的改进,实现对农业资源更好的优化与整合,推进地方农业经济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地方经济主管部门要积极地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整体来看,产生“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通过积极地扶持和发展中小乡镇企业,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激活各类民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让经济结构更加丰富,促进地方农村劳动力更加有序、科学的流动,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4提高科研教育力度。

科学技术既是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农业科研方面的支持和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有效地对当前农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进行缓解。

针对于当前农业科研基质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要进行全面的改进和调整,完善配套设施,让农业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热情。

地方政府要积极组织建设科技示范园、农业示范园等活动,对于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创新和调整,有效地完善农业产业链条,让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推动农民群体收入的增长。

1.5提高广大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要落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通过配合相关职业教育部门,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身技能水平,让农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足够的就业技术能力。

同时,要积极鼓励广大有志青年进入农村进行创业和发展。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村地区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让农村人口素质和水平逐步稳定地提高。

2结语。

该文对于现阶段我国发展中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进行了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地方经济管理部门要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创新管理思路和理念,从多个角度入手,真正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春鹤,臧建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外企业家,2013(4).

广东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是学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农村幼儿园作为农村学前教育的窗口,在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引领作用。然而,当下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的情况下,农村不少私立幼儿园却逐渐从村民的视野中消失,农村幼儿园教育受环境、经费、教师等因素的影响,与城区内幼儿园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不少家长“下血本”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进城。城市孩子入园难,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却日益渐少,农村幼儿园如何才能摆脱窘境继续发展,又该如何留住孩子?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进程需提高办园质量。

年下半年,随着我市教育局印发了东营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全面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三年幼儿园达到95%以上。一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运动在农村兴起。在农村,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办公中心幼儿园,并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7月,丁庄镇实验幼儿园成功达到省级示范标准,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这在丁庄镇,是独一份。

“我们幼儿园是投入使用的,现有教职员工26人,招收大中小班7个班级,幼儿160余人。先后通过了东营市一类园、东营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的评估验收,成功创办成为山东省乡镇中心园。围绕‘健与美’的幼儿培养定位,也开设了围棋、五子棋等棋类与乒乓球的特色课程。”丁庄镇实验幼儿园园长孙卫光说。丁庄镇一共有16所幼儿园,像这所全镇规模最大,生源最广,入园学生最多的实验幼儿园,与镇上其他幼儿园相比属于佼佼者,但是孙卫光告诉记者,看似光环的外表之下也隐藏着诸多问题,硬件设施与城区幼儿园相比仍是薄弱一环。

“虽然教学楼、多功能室等硬件设施正在改善,但拿幼儿园大型游乐设施来说,现在幼儿教育的游乐设施要求严,而购置能力受资金影响,并不能完全满足幼儿需求。”孙卫光说。所以在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进程的同时,提高办园质量,改善幼儿园硬件设施仍是必要之举。

增强农村幼师队伍建设让农村幼师更有尊严。

“前几年在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才几百块钱,村里条件又不好,现在做销售,一个月我能拿到近五千元的工资,比当幼儿教师好很多。”来自广饶县的张芹芹曾经在当地一家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但是初到农村,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让张芹芹无所适从。最终,在工作了三个月之后还是选择离开。

丁庄镇实验幼儿园的孙卫光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丁庄镇招过9个教师,但等真正分配到村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3个。“现在我们园内一共有23位幼教,而真正在编教师只有7人,农村的环境和工资待遇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整体素质的提升。”

据了解,我市从开始落实了公办幼儿教师编制的核定和相关配套政策,大大提高了幼儿教师队伍的吸引力。仅,我市幼儿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就由的925人增加到1665人。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明显增加,其中广饶县教师资格证、幼儿教师资格证持有率分别达到了92%和85%。

然而,即使各县区每年都会公开招聘在编幼儿教师,而分到各个村的指标微乎其微,更有甚者,分配到村的幼儿教师都会受环境、工资待遇等各方面影响选择离岗。师资队伍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据2015年的统计数字,未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的幼儿教师占全部教师的12.49%,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幼教61人,占幼儿教师总数的1.15%。在农村,这个比例更大。

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改变家长传统育儿观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能否开发孩子的智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日常习惯、激发兴趣等是决定家长选择幼儿园与否的重要前提。而在农村不少家长的概念里,只要学校玩具多、吃得好、安全,就意味着孩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学费也是成为农村家长选择幼儿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原来村里有一所私立幼儿园,开始办的不错,但由于形势不好,学费太贵,村里的'家长又不图孩子在学校学什么东西,就是送去看孩子,设置那么多特色教育家长不怎么认可,后来就关门了。”稻庄镇的一个村民指着破败的园子告诉记者,在村里,大部分的家长都不是特别重视学前教育,只要孩子在学校安全,学不学东西都是次要的。

然而也有不少年轻的家长持反对意见。成伟,这位稻庄镇颜徐村年轻的爸爸为了让孩子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在东城立业安家,购置了一套房子,孩子也可以送到城区的幼儿园,虽然房子需要贷款,但是一想到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成爸爸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现在村里的建设比以前好的太多了,但跟城区幼儿园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不少村里的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比较严重。而在东城,幼儿园大部分有特色课程,教育环境好,孩子发光的机会多。”成伟告诉记者,自己孩子在东营市实验幼儿园,“全园配有图书阅览室、科学发现室、美劳室、生活体验馆、形体训练室等幼儿活动用房。光这配套,村里就差一大截了。”

陈玉秀也是从农村出来打工又定居在东营的一员,20来到东营,孩子在农村老家读幼儿园小班。今年,陈玉秀一家在东城彻底安家,孩子在海河幼儿园就读,她告诉记者,当时选择海河幼儿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溜冰、游泳、电子琴、英语等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教育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才能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市一位基层教育者说:“农村不缺孩子,但农村幼儿园缺老师,更缺优秀老师。没有合适的条件,就没有老师,就留不住孩子!”对于当下农村学前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这位基层教育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明确政府职责,制定相关政策;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职能;编制参考教材,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增强家长与校园合作意识,转变传统育儿理念。让农村的幼儿园真正发展起来,留住孩子,留住童年!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方式:访谈、查阅资料、观察。

调查内容:通过对西递镇叶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叶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西递镇政府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出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递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使西递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递镇一方面积极开发古村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图形成旅游带动经济、经济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模式。西递镇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动力。西递叶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一、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叶村是位于西递古村落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在现代商业经济,从而形成与西递古村落遥相呼应的现代新型新农村。叶村从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化发展,一开始就瞄准蚕桑的发展空间惊醒蚕茧生产。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蚕茧”的局面,共有__多亩桑田,蚕桑收入约占叶村收入的80%左右。__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__年正式实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生产发展,以西递为中心,发展经济,同时发展蚕桑、茶叶和林业,叶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成现代化叶村小学,可容纳学生200余人,同时配备电视、电脑等设备。基本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二、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叶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发挥作用的成功实例。叶村的成就与村镇的建设理念、基础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机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等具体举措分不开,叶村实现了政策扶持、政府导向、群众参与的有效结合。

1、科学全面的发展思路。叶村是西递镇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递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大力发展叶村的蚕桑经济。叶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生活、文化、民主等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切忌盲目发展。确立“以发展蚕桑推动旅游,以旅游带动蚕桑生产,打造黄山一流茧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建立千亩桑园示范基地,把农村新面貌与古村落文化遗产连成一个整体。对叶村的项目建设和文化宣传活动进行整体布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统筹兼顾。结合“奇山、秀水、古建筑、徽文化”的地域特点,按照“统一规划、切忌盲目”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叶村“古朴、典雅、秀丽、文明”的特色,切实落实叶村小集镇规划和林业整治规划,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格局。

2、加大投入,做好基础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叶村商贸区项目、农家乐旅游项目、村级道路建设项目、沼气建设项目、千亩桑田示范建设等项目建设,确保硬件设施齐全。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及新建项目的落实。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基地、旅游食品休闲加工基地、农家乐基地、生态养生基地,发展多种多样的林业经济和自然风光。开辟了叶村商贸区,大力解决道路设施或道路路面差等问题,建设道路交通网,加快与西递古民居间的联系。建设酒店、旅馆、娱乐场所,为西递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场所。建设沼气池,各家各户都可以筹资建设,叶村村委给予补助,以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破坏。

3、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鼓励和激励机制。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开展以“促经济发展,建和谐叶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规划建设千亩桑园,解除群众扩大蚕桑养殖的顾虑,为群众解决蚕桑的销路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蚕茧价格下降,村民开始丧失对蚕茧春出卖的信心。叶村村委积极寻求市场,为村民蚕茧的出卖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对村民养蚕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进行经济援助。叶村村民叶积极地向村委献言献策,结合自身实际提供发展策略。同时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设备学习养蚕、种茶技术,科学发展农业。村委定时开展农民培训班,村民可免费学习的咨询。因此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互助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4、加大教育力度。__年10月叶村开始建设叶村小学,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叶村小学项目是新农村示范镇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暨民生工程建设项目,__年年8月正式完工。叶村小学改扩建后,彻底解决了叶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新项目将学校旧教学楼拆除,建成一幢建筑面积为300余平方米的综合楼,增加厨房一间,改建学校大门与围墙,整个项目完全按徽派建筑风格进行建设,确保了与古民居的和谐统一,拓宽了学校通往公路的道路。在新建的校园里增添了课桌椅、dvd、彩电、电脑等电教设备,建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多功能教室。据陈女士介绍,学校不仅是教育学生的教育基地,还是培训农民的活动场所。平时学生利用先进现代化设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周末或晚上叶村村委组织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借用新设备推广蚕桑、茶叶制作技术。建设图书室,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书香校园”。

5、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叶村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工作。及时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决议宣传到村,用电话、广播、报纸、宣传栏、传单等多种手段宣传政策,与村民保持紧密联系。聘请山东省高密市的蚕茧专家到村指导,为村民讲解蚕茧饲养技术,提高村民的专业素质。还经常举办相关培训班或讲座,曾举办过“巾帼生态家园”专题培训班,向村民介绍清洁能源使用、节能环保、环境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叶村以健康、和谐、文明、向上为目标,在全村开展“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以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村民“讲文明、讲道德”。村委紧抓“四乱”和“三清”工作,切实改善乡村“脏、乱、差”的面貌,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在叶村全村推广使用沼气,加大一池三改的力度,推广生态家园建设,把叶村建设成为具有徽州特色的文明的的生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定时开展“乡村文化节”活动,兴“贴时代春联”的时代新风,在村民中营造热情、活泼、时尚的文化氛围。

在三天实习过程中完美参观了“桃花源里人家”的西递、“中国画里乡村”的宏村以及颇具道教文化的齐云山,这都是徽州特色浓厚的文化遗产。古建筑的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徽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西递镇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的旅游价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指导思想,村委组织和村民齐心协力,叶村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叶村叶从贫穷落后的小村一跃而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农村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农村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水平,是关于一个地方社会水平能够到何种程度最基本的一个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农村发展的关注一直都不够,缺乏政策引领和项目支撑的农村逐渐被社会所忘记,那里的人们渴望的不再是自己家乡的发展,而是能够逃离人烟逐渐稀少的村落。

近三年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步伐逐渐放缓,人们这才开始将眼光放在农村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之中,然而,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桃花源而是一片极度缺乏发展的落后村落。

就笔者而言,近年来对农村社会发展状况有些许的思考和调查,有些观点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但主要表述的是对农村发展的一种期望。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根据xx年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广东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截至6月底,广东省网民总数已达到7075.8万人,普及率达66.8%;手机网民达到6325.8万人,占网民总数的89.4%。有关数据显示,相比于高速增长的商务交易类应用,广东网民对于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的使用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用重心逐渐从娱乐型应用向商务型应用转变。

网购团购支付增长超20%。

《广东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从广东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来看,商务交易类应用继续高速发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大量增长,论坛/bbs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持续走低。

数据显示,20广东省网民对网络购物、团购、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旅行预订等商务类应用的使用比例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网络购物以及与之类似的团购、网购带来的网上支付增长尤为明显,用户增长率均在20%以上;旅行预订、网上银行的使用用户较去年同期也分别增长了14.1%、19.6%。

搜索引擎是老广第一应用。

与全国情况不同的是,搜索引擎依然是广东第一大上网应用,即时通信的使用率排在第二。

报告称,广东网民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较高,使用搜索引擎的黏性和深度较强,年搜索引擎使用率为84.2%,用户年增长率为9.9%,依然保持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第一位。

同时,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广东省网民微博、社交网站的使用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47.5%和59.4%。据分析,社交网站的发展迅速,一方面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带动,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分享、交流沟通等应用,增加了用户黏性。

粤高中学历网民占比最多。

从网民特征上看,高中学历人群最多,占总体的4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4个百分点。据了解,青少年网民是广东省的重要群体,总体规模已达到2683万人,占广东网民总体的38.4%。同样,学历为高中的网民比例最高,占比过半,达到51%。年龄方面,青少年网民以12―24岁网民为主,占青少年网民的97.1%。从全省来看,39岁以下网民占网民总数的77.9%。

上网设备方面,2013年广东网民手机上网比例为84.3%,高于台式电脑上网比例,也高于全国手机上网的平均水平。与相比,广东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增长最快,提升了9.5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11月21日至22日在广州举行的“广东互联网大会”以“网事辉煌・跨粤梦想――畅享移动互联新生活”为主题,并将同期举办“2014全球移动互联网ceo峰会”。据透露,场地总面积将超2万平方米,设置展位200余个。

新农村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序言。

调查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顶梁柱。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社会主义,了解新中国的各种政策,是大学生完善自己、回馈祖国、回馈社会的前提。

调查目的:了解建党九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代表“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人们的思想的变化,并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及可持续化。

主要内容:一.整体了解国家的新农村政策。二.新农村的整体风貌。三.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四.人们思想的变换。五.新农村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六.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方式:走访交流。

调查地点: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温泉新农村。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前该村仅靠农业生产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所有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开始改变,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使家庭收入提高;其次,该村实施经济转型,利用当地的温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由此出现了“通渭温泉度假村”。这一系列都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物质生活:如今走在新农村的道路上,谁也不会想到前的这里,是被泥泞充斥着的土地,人们时拖着一身疲惫行走在小道上。如今,轻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每家必备的出行工具,甚者,有那么几天自己买了小轿车。过去,人们住在昏暗的土房子里,如今,一个有特色的钢筋水泥砖房的四合院出现在人们眼前,屋顶上安放着太阳能。走进屋里,很多都是平板电视,dvd、洗衣机、电冰箱等电气设备几乎在每一家都能够看到,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新农村建设不愧突出一个“新”字。

(三)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天燃气、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四)文化思想教育:此次调查,其中一个十分显眼的东西就是“农家书屋”。在社会新农村建设中,文化思想教育是一个重点,如今的该村,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文化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宗教迷信活动大为减少,农家书屋的出现,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追求,他们对建党九十周年送上自己淳朴的祝福,并一再强调党的好政策让他们生活的如此安逸。

(五)生活保障:近几年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农民们在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还有,该村自初紧随国家步伐,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这是继农村医疗保险后国家对于农村发展的又一项政策,该政策让农村人生活的更加安逸、舒适、放心。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对于新农村中家庭稍有困难者,当地民政部门落实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体会小康社会新生活,感受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以来的成就,我们于8月13日,和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海南大学的几位学子奔赴我市最具典型的新农村代表——通渭温泉新农村深入调查,了解农民的生活面貌、精神面貌。

本次调查中,我们首先以走访的形式对群众家庭进行访问参观,之后我们和新农村主要负责人进行交流,并对新农村假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负责人还对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阐述,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新农村建设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报告。

一、建设新农村的意义。

“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息息相关。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中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有利于推动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农村建设与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面貌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有效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符合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村和谐,就没有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在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了农村发展新的内涵,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有利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解决过去农村部门力量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体现了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探索,是综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

1.3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到新的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

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农民的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那么使今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处于不利地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所以从长远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在眉睫。

1.4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市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保障。

农村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以前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现在在逐渐转型成为工业大国,而在此过程中,不能完全摒弃农业,因为那是人民生存之本,而城市的发展也与农村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现在所需要的,只有农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城市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新农村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城市经济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点了。

我国农民众多,解决农民的衣、食、住、行,那就是解决了中国比三分之二还多的人口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那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想和地解决这些问题,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结合榜罗镇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温泉城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已挂牌经营的温泉“农家乐”建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温泉新农村建设。

通渭如今欠发达的县情是从全国的大态势来看,已进入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而通渭的城市和工业发展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无力反哺和支持农业,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领导班子通过通渭欠发达的县情,认识到了建设新农村的特殊性,因此,对于温泉新农村的建设,既未抱残守缺,无所作为,也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更不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他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着力构建新农村制定了三条主要路线:

一、走“四条路子”,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二、实施“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即清淤泥、清垃圾、清路障,改水、改道、改宅、改侧、改圈,普及沼气池和太阳能、太阳灶为主的“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

搞好“一会一带一联一创新”,实现管理民主。“一会”即成立“两委班子领导下的村民理事会,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集中民智,办好农民自己的事情。“一带”即政府扶植能人,让能人带领群众致富。“一联”即农村小组内3-10户家庭为一联,解决劳务输出后留守劳动力短缺问题。“一创”即鼓励和支持返乡能人进行二次创业,领办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加快劳动力就地转移,活跃城乡经济。

其次,在乡村新风和文明建设中,温泉新农村以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为目标,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医疗卫生、民主法制“三进村”活动和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和评选活动,不断提高村民道德水平。以来,温泉新农村全面开工建设,1个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已经投入正常运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全部完成入户。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示范性婚育学校、村级人口文化大院等,如今已打造出了“点、线、面”为一体的宣传教育平台;不断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筹资了18万元为18户新农村二女户家庭实施奖励。

在村容整洁中,以整村推进、农村沼气等建设项目为载体,大力实施“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如今该村所有用户都已成为沼气使用户。另外,加大了对于该村贫困家庭住房的保障力度,让其也能随新农村发展的步伐稳步前进。

在基层组织民主管理中,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设立了一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人民广场,在全村实行民主选举,选出了人民满意的村书记。

在此基础上,该村以市场为导向,开展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加大该村剩余劳动力的输转力度,使其向北京、天津等地输转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模式,进一步加强了梯田建设,集雨节灌、人饮工程建设、村级办公场所建设、贫困户改造等扶贫项目开发工作,为农民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和改变农村原先面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重要的一点是依靠当地资源,开发旅游业,让农民在经济转型的潮流中紧跟时代步伐,实现真正的富裕。

三、温泉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一些成就。

3.1村容村貌彻底变化。

通过“三清五改两普及”工程,完全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逐步健全,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3.2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

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教导广大农民,及时纠正他们的思想,宣传党,使农民思想有了新的转变。

3.3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施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改变。

3.4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过去,该村人相信着自己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所谓的“命”,如今,他们也加入经济转型的行列,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农副产品的买卖。另外,人们表示,对于党的认识一步步深化,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表示深深的感谢,并在这建党就是周年之际送上自己忠心的祝福。思想的解放让人们生活的安逸轻松,闲暇时分,大家聚在一起扭扭秧歌,健健身。

3.5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村容村貌的改变反映了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反映了环保意识的改变。

四、温泉新农村在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4.1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尽管有温泉度假村,但开发的收入多数归政府所有,因而致使农村人没有一处真生意义上的集体经济。农民自己的增收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农民收入低,增收慢。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逐年增高,但对作为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村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民经济收入的渠道有限,农民增收速度仍然很慢。

4.2长效机制难建立。

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4.3耕地及环境问题。

4.4.饮水问题。

对于处于西部的这样一个小县城来说,干旱几乎是最常见的。我们看了新农村的饮水问题,虽然饮用着自来水,但据调查,自来水经常出现断供情况,所以自家只能引用窖水(天上下雨时落到储水池里的死水),该水未经净化,不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况且,一旦水池里的水用尽,人畜将面临着严峻的吃水问题。

4.5宣传不够。

通渭温泉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开发优势,虽说如今已大为开发,但从宣传角度来看,此地仍处于信息不畅通的阶段,宣传不利,致使农民的外来收入受到限制。

4.6发展资金问题。

通渭温泉新农村目前正在开发成为温泉度假村,可是资金来源局限,赞助有限,因而长期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4.7教育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不够,人才培养方式欠缺,发展后劲不足。人才是国家的基础,新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教育还是存在缺陷,如,幼儿园发展不充分,小学学生上学得到城里,因为当地孩子太少,所以没有学校。

4.8农村整体素质问题。

农民的思想素质较为低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了全村的75%,还有一大部分文盲、半文盲,新的思想接收慢,新的技术应用推广慢,导致全民创业意识不高,经济落后。

4.9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全村40多名党员中,60岁以上党员占了绝大多数,文化程度普遍低下,65%以是初中、小学、半文盲水平,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

4.10部分政策落实困难,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有群众反映他们的低保有时发放缓慢,救济物品发放不全。

五、针对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党的大会报告中明确要求,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对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

坚持项目建设和资本运作一齐抓,着力在扩大投资规模、夯实发展后劲上求突破;坚持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抓,着力在发展旱作农业、壮大优势产业上求突破;坚持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互动抓,着力在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坚持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衔接抓,着力在改善基础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坚持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统筹抓,着力在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上求突破;坚持党委各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抓,着力在优化环境、强化保障上求突破。

2、对于人民备受关注的土地问题:

在土地承包的经济体制框架内,根据群众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耕地的保护,在土地征用中,让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要严格保护耕地,建立完善的基本农田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管理,不断更新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合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切实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占用耕地甚至占用基本农田大拆大建。要节约集约用地。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建设用地,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改造,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3、饮水问题:

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计划定额供水,要整合现有资源,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要加大开源力度,提高自来水供水保证率,要加大水质检测力度,保证饮水安全,要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节水教育,全面开展抗旱自救。

4、对于教育问题:

要鼓励教育发展,培养人才,奖励大学生,同时帮助解决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上学问题,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改变村内党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促进家乡发展。

5、加大通渭温泉的宣传工作。温泉旅游的开发不仅增加地方影响力,而且将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

6、加大外界的投资工作,全面开展温泉新农村的建设。

另外,十分重要的一个思考是:新农村建设需要从“下乡”模式转向“自主发展”模式。新农村建设应当走以农村为本位、以农民为主体的“自主发展”模式,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外部援助与自主发展、要素引进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只有这样了,新农村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迈向更加繁荣和谐的明天。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通渭县新农村的发展也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对于一个大学生生而言,懂得实践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

通过这次调查,不仅了解了新农村发展的实质,也更加目睹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硕果累累。行走于新农村美丽的土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深深地感觉到建党九十周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农村,均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飞跃式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在一步步接近!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为之骄傲、自豪,为我们有这样的领导而骄傲、自豪!这一切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使命的决心与信心。我们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懂得责任,必将远航!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