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母亲的恩情教案(优质13篇)

时间:2023-12-04 15:08:28 作者:薇儿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教学效果。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借鉴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中的优点和经验,打破常规,创新教学方式。

《母亲的恩情》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2/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3、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准备: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2、小。

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2、出示生字、教认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缝补沐浴生机勃勃了。

(1) 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

3、看图1:请小朋友看看图再读读书说说你又看懂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从点的油灯可以看出她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地缝着一线线地缝着,从母亲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看了图,我们对这段话的意思体会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这段内容就是写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谁来读读这句诗?

(2)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诗?

(3)齐声读读。

5、比赛读第一节: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读了第一、二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教师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提示: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

4、看图2,谁能说说自己对第二自然段的体会?(看母子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分难舍!他们的深厚亲情太感人了)。

5、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诗中诗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 谁能有感情地读读。

(2)谁能说说“意恐”的意思?

6、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

课文《母亲的恩情》教案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投影片。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细读课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图片。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课堂练习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课文《母亲的恩情》教案

孟郊写的.这首歌颂母爱的诗,真挚感人、流传千古,在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母子情深的感人故事,想知道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母亲的恩情》这一课,齐读课题。打开书,读读课文《母亲的恩情》这一课。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圈出生词,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生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

师:认识了生字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文,这些生字谁都认识了?

指名读、开火车读、

师:去掉拼音谁还认识它们?齐读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就认识生字了,同学们真聪明!

3、师: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跟着默默地再读一遍,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评价师评价:你们真能干,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课文读通顺了,可能有些同学读得还不熟练,不要着急,在我们下面的学习中可以继续练习。

1、生读课文。

2、出示插图一:

(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正忙着干什么?)。

从图上你还看懂了什么?

从哪些句子中能看出来?出示句子:夜深了,一句,理解: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对比一针一线)(很细心,很用心,缝的时间很长)母亲把深厚的爱都融入到这一针一线中去了,把母亲着深厚的爱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恩情。

省略号的意义。

她还会想到什么。

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b.点出:“深、还在、一针针一线线”

c.你觉得母亲怎么样?(很辛苦,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体贴入微)。

谁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自由、指名、齐读。

a.指名说说。

b.出示:她一边缝一边在想,孩儿这回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干回来……。

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说,出示:“郊儿,娘天天挂念着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1)自由读句子,想想:这时,母亲的心情怎样?

(2)交流:她非常舍不得儿子,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

(3)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点出:天天、挂念、早点儿。

(4)指导读好这句话:指名、齐读。

3.师: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你能换个词吗?他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青丝,想想母亲的青丝是怎么来的?(是为儿子操心,日夜劳累而来的)想到这,孟郊的双眼禁不住——(齐)湿润了。为什么?(他感受到了母亲的爱,体会到了母亲的恩情,感激母亲为他的劳累。)。

4、齐读第二段。

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插图三:孟郊含泪告别母亲动身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么生机勃勃?(因为有了太阳的温暖。)。

(1)指名答(……抚摸……注视……心里想……)。

2.出示句子,指名读,此时此刻,孟郊心里在想,齐读,(注意句子最后的标点符号,了解反问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就象小草,母亲就象太阳,母爱就像这春天的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从来不求回报。就象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一样,我们这些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太阳把光和热无私的洒向大地,让小草茁壮地生长,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作为子女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母爱的阳光下,我们又怎么能报答得了这么深厚的母爱呢?让我们来听听两个关于母爱的真实的故事。配乐讲故事。

听完了故事,谈谈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这伟大的母爱确实震撼人心,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的母爱就象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细微的母爱同样令人感动,想想你从身边的哪些事中能感受到母爱。生谈,师小结。母爱是床头那杯冷好的开水,是冬夜悄悄掖好的被角,是你生病是焦急的目光,是雨天为你撑开的一把伞。

让我们包括着对母爱的感动再读读此段,指名读。

第四五段。

2.指名读《游子吟》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1、每人说一件家长或长辈关心自身的事,说说你该怎样报答家长或长辈?(尊敬、孝顺,听从他们的教诲……)。

2、齐读《游子吟》。

3、指导背诵:自由、同桌互背,指名、齐背。

对于春天阳光般深厚广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呢?

回家后为家长做一件或几件事。

《母亲的恩情》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认真自读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想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待会儿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出示:

n我想读书。

n我想说话。

n我想提问。

二、初学古诗。

出示古诗。

(1)指名读。(2)请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首先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孟郊的'母亲对孟郊好不好,好在哪里?

(1)抓住忙着、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的恩情,指导朗读。

(2)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母亲边缝衣边会想些什么呢?谁能用上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她想,孩儿这次出远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给他。

总结:想着读着,读着想着,我们就能把书读懂了。再一起读一读,你会有更深地体会。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请你轻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你能读出母亲的担忧吗?边读边画一画。

1、指名读这一段。。

2、出示第一句。

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亲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这句该怎么读?

3、一句话一颗心,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出示第二句: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叮咛呀!

(一生读)师:这就是娘的嘱托呀!

4、出示:他看到母亲。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即将远行的孟郊,看到满头白发的母亲,你不想说些什么吗?

出示:母亲呀,您的白发就是为我的结果啊!

学生说。

师:读到这里,你对母亲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母爱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他的爱就体现在那些细微的事情上。教师引读一二段。

孟郊回忆着这一幕幕,不由地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五、教学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别了母亲,独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读后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理解。

孟郊看到太阳,觉得它就象。

而路上生机勃勃的小草就象。

我们这些孩子,无论怎样,都啊!

这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同学们,《游子吟》记录着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寄托着儿女对母亲的恩情,轻轻地读这首诗。(配乐朗读)。

孟郊到了50岁,还一直不忘母亲的恩情,同学们,你们的记忆里,一定也有感动着自己的事情吧。谁来说一说。

六、感情升华。

最后,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这样一首赞美妈妈的歌曲!

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从今天起,做一个体贴妈妈,孝敬妈妈的好孩子!(下课)。

附板书:

孟郊铭记在心。

课文《母亲的恩情》教案

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知识背景,展示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

这篇课文与学生在一年级所学的《咏华山》类似,属于文包诗类。教学中,应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提供的几幅插图,加强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增强对诗句的感受,从而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5个只识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一、以诗揭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会背这首诗吗?(出示诗题:游子吟),集体背诵。

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根据回答板书:孟郊,学习生字:孟,读准字音)。

3、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母亲的恩情》,认真读好课文,你一定会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习生字:恩,注意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

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2、圈画出本课生字词,标明自然段序号。

3、在课文中画出与答案有关的句子。

三、课堂检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课文检查生字词。

2、简要回答思考题。

四、精读课文。

1、孟郊为什么要写《游子吟》这首诗呢?

学生。

自读(13)段,思考:孟郊的母亲对孟郊的恩情表现在哪些地方?

(1)、理解出远门就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缝补,就是缝新衣,补旧衣,为儿子出远门正做着准备。

从这里你能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师小结:是呀,俗话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要远行,母亲怎么舍得,怎么不牵挂呢?她要把对儿的思念,牵挂,缝在那细密的针脚里。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

有感情朗读上面句子。

4、母亲又是怎么把思念牵挂说出来的呢?出示句子: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5、指导看图:在村口的大柳树下,母子作最后的告别。从哪里可以看出母亲舍不得郊儿,郊儿也舍不得母亲?读句子,理解母亲话语中的思念和牵挂。

看郊儿的动作、神情,体会郊儿舍不得离开母亲。

6、师:这是一个不忍离别的场景,这是一场母子情深的感人离别。

7、看第三幅插图、读第三段。说说看到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理解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8、师:孟郊看着阳光照耀下生机勃勃的小草,他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迷的针脚。他想到了谁?他怎么想的?读句子: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比较:母亲的慈爱,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哪句好?体会反问句所起的强调作用。

10、孟郊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你能替他说吗?

享受着母爱的孩子,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11、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得意味深长。

12、读诗《游子吟》,理解意恐,三春晖。

13、读最后一段,从哪些地方读出孟郊永远铭记母亲的恩情?

理解:铭记,抓住:50岁,写成了,著名,想象孟郊从十几岁到50岁,这么多年来,一直牢记着母亲的恩情最终写成了小诗《游子吟》,体会孟郊不忘母亲养育之恩。

14、再读《游子吟》,说说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母亲的恩情》教案

教学目标:

2.珍爱母亲的情感,体会孟郊的思念母亲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文。

2.听写生字。

3.出示《游子吟》指名读,齐读。

二、细读课文。(由诗入手,结合课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5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孟郊)。

2默读课文,思考:孟郊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3.学习第1-3自然段。

(1)揭示学习方法:用边读边想,再讨论的方法学习这三小节,读一读古诗,小组内学习,再读课文第1-3自然段。

讨论;你能读懂什么?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古诗: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谁已读懂这句话了?在课文哪儿找到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

“慈母”、“游子”指谁?

看第二句诗: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自己读,你读懂了吗?在课文中哪儿读懂的?

母亲一边缝,一边想了什么?引读:意恐迟迟归。

3看图:你觉得母亲怎么样?(板书;一片恩情)。

4有感情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孟郊外出了,母亲生怕儿子迟迟归。你从文中哪句话能读出来?到第二自然段中去找找。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

a想一想,母亲会挂念儿子哪些方面的事?

b母亲天天不仅仅挂念而且怎么样?

c母亲在家天天挂念儿子,天天盼望儿子,说明了母亲对儿子什么样的情意?用题目上的词语来说。

3出示图(二)请大家看这幅图,充分发挥联想,感受一下母子离别的情景。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挂念。

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3.再次齐读: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含泪告别了母亲,继续往前走,路上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书中哪个词语写出了小草长得好?指名读第一句。要让同的人感到小草是长得好。

小草为什么会长得这么好?如果没有太阳妈妈,小草就会怎样?

(生读第三句)。

5.看见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孟郊想到了母亲的慈爱。他为什么会想到母亲的慈爱?请读第二句后回答。

学生再次朗读第二句。

指导学生读好二、三两句。

7.出示古诗: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懂了吗?指名读好这句诗。

第四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背诵古诗。

二下教案9母亲的恩情

说教材:

本课是以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的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展现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表现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五自然段,一到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本课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形象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处用图片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时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去体会诗人和母亲的心理活动。

说学法:

本课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图片观察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想象力、观察力,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部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借助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欣赏。

2.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母爱,我们时刻都在感受母亲的关爱,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生说)。

3.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受到母亲的爱护,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古代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故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出示生字“恩”认读。

3.从课文题目可看出母亲对子女的情意。

4.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3.再读课文。

4.课件出示:

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

(1)指名试读生字卡。

说说生字在哪里要提醒大家的?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6.指名读课文各小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恩、补、针、抚、摸。

2.指名读。

3.分析字形。

4.师范写,生书空。

5.生临写,师巡视。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二下教案9母亲的恩情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二(2)班李君茹妈妈对我的恩情有许多许多,现在,我就来说一说吧!每当我晚上发烧生病的时候,妈妈就会急的唉声叹气。这时,妈妈的爱是“关心”的爱。每当我学习不好的时候,妈妈就会认真的给我讲解。我如果有不会的地方,妈妈还会一遍一遍的跟我讲。她会常常对我说:“你如果真的仔细听了,还不会,我可以教你,哪怕是一千遍都行,可就怕你不听。”这时,妈妈的爱是“严厉”的。我把腿给跌破了,妈妈鼓励我说:“人都是在失败和摔打中成长的,你连这一点痛都受不了,以后还怎么办呢?”这时,妈妈的爱是“坚强”的爱。我有时会说:“妈妈,我长大了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你。”可妈妈却笑着说:“你现在认真学习,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了。”每个人的母亲都像是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我们就像是那些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我们一定要知道是我们的妈妈把我们辛辛苦苦才养大的。母爱是无私、宽大的。(投稿:xszw于-7-69:45:43编审:)。

二下教案9母亲的恩情

说教材:

本课是以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的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展现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表现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五自然段,一到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本课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形象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处用图片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时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去体会诗人和母亲的心理活动。

说学法:

本课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由情而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多种形式的朗读、图片观察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象的感知,品读,悟读,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想象力、观察力,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部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借助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欣赏。

2.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世界上任何一种爱都比不上母爱,我们时刻都在感受母亲的关爱,跟大家说一说,你的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生说)。

3.不管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受到母亲的爱护,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讲古代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故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出示生字“恩”认读。

3.从课文题目可看出母亲对子女的情意。

4.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3.再读课文。

4.课件出示:

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

(1)指名试读生字卡。

说说生字在哪里要提醒大家的?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6.指名读课文各小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恩、补、针、抚、摸。

2.指名读。

3.分析字形。

4.师范写,生书空。

5.生临写,师巡视。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孟郊和他的母亲,母亲对孟郊有怎样的恩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母亲的恩情》。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会背《游子吟》,体会母爱。

2.说说《游子吟》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会背《游子吟》,说说《游子吟》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出示词语:

恩情、缝补、抚摸、报答、铭记、慈爱。

湿润、一针针、几根白发、迟迟归、寸草心。

小火车谁来开?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板书:孟郊出远门)。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一针针、一线线把衣服缝得很密。介绍:在过去,缝得密,预示着远行的亲人归来得早,可以看出,母亲希望儿子早点回来。所以,夜深了,母亲还在……。指名读,齐读。

3.母亲边缝衣服边会想什么呢?(生谈)。

4.看图说说看懂了什么?为什么?(母亲担心)。

5.看了图,我们更能了解孟郊要出远门,孟母通宵帮他补依,这段内容不就照应了古诗《游子吟》中的哪句诗?讨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谁愿意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之情!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有几句话?读了一、二句,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盼儿早点回来)。

2.母亲送儿子,都说了些什么?

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女同学来读。

儿子要远行了,母亲牵挂儿子,想让他早点回家……可见母爱就体现在身边的小事上,它是这样的平凡而伟大。

讨论:孟母和孟郊分别时候会说什么?

4.看图2,说说自己的体会。

5.这段正好就是《游子吟》中哪句诗的意思啊?(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有感情朗读。

(2)说说“意恐”什么意思。

6.这节写了孟郊上路,母亲送他时依依不舍的情景。齐读。结合动作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带着母亲的牵挂,孟郊上路了,(出示挂图)看图上的'孟郊,只见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孟郊想的。(指名读)。

孟郊看到了什么?出示: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2.生机勃勃指小草长得非常茂盛。

3.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这是什么句?你能改成陈述句吗?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是什么句?能改成陈述句吗?

4.上面两句话。把母亲的慈爱比作太阳的光辉,把自己比作生机勃勃的小草。为什么要用上面的两种句式?我们来比较一下:

(1)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母亲的慈爱,就像是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

(2)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是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的啊!

是的啊!小草都不能忘记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样忘记父母的恩情呢?

6.这第三自然段正好就是《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名读。

7.如果你这个时候想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请你一起来读下。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是啊!母亲的恩情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永远都铭记在心,孟郊在他五十岁那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游子吟》。

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

自由读读,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这样深厚的爱要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让我们一起把这首《游子吟》深深地记在心里吧!

3、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不仅我们人类存在着至真至纯的母爱,动物也是如此。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报道:

一位猎人进山打猎,见有一只黑熊坐在巨石下,便开枪将其击毙。但这只熊仍然端坐在那里。猎人恐其有诈,不敢冒然进前,又向熊体射击两枪。猎人走到黑熊跟前,发现这是一头母熊,它仍在用身体挡着欲倒的巨石,因为山下有3只幼熊正在玩水。猎人明白了,原来母熊是怕巨石滚到山下,砸伤子女们!

板书设计:

母亲缝衣送儿。

孟郊铭记在心。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游子吟》,体会母爱,不忘母亲恩情。

2.学习剩余生字。

教学重难点:

背诵《游子吟》,并能表述意思。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

2.分组互背。

3.同桌互背,互评。

4.指名背。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游子吟》的意思。

三、读句,写话。

1.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用在居中的什么位置。

2.造句:忙着—。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根、报、迟、寸、永。

2.指导读。

3.分析字形。

4.师范写,生书空。

5.生临写,师巡视。

五、写话。

1.学生写话。

2.同桌交流。

3.小组交流。

4.请小组中写得最好的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母亲的恩情》教案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2、出示生字、教认。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缝补沐浴生机勃勃了。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母亲的恩情》教案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如“忙着”。继续学习运用“文包诗”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多媒体课件、词卡。

1、导语: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在他50岁那年,写了一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下面听老师来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在脑海中想象,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2、交流反馈。

1、出示图,说说图中的内容。

2、出示: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

诗中哪句话让你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丰富“夜深了”的内涵:这时人们都在干什么?母亲不想睡吗?劳累了一天的母亲,非常疲倦,多么想躺在床上美美的睡上一大觉。缝着缝着,眼睛竟……指导朗读“夜深了”

自由读一、二自然段,体会其中母亲对儿子远行的担忧、期盼、不舍、牵挂之情……。

指导朗读句子:“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他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3、紧密联系诗句,朗读一、二两句。

4、再读“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读出深情。

5、出示“恩情”,这就是母亲的`恩情呀!面对母亲如此深沉的爱,孟郊的眼睛湿润了。

我们来读读此时孟郊的表现。出示: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7、自读课文第三段。

8、交流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就是说“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9、讨论:为什么小草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

小结:太阳赋予了小草生命,在太阳的光辉下,小草才能生机勃勃,这份恩情,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呀!母亲赋予了我们生命,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庇护下,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这样的恩情,我们无论怎样报答都是应该的呀!

10、联系课文读诗、背诗。

11、过渡,母亲这样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怎能忘记呀?

12、播放录象。

13、再次吟诵全诗。

1、过渡:读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想起了日夜为我们忙碌的妈妈。(出示)孟郊要远行,母亲忙着给孟郊缝补衣裳。

我生病时时,妈妈忙着——;

天冷时,妈妈忙着——;

肚子饿时,妈妈忙着——;

2、如果马上我们回到家中,见到我们的妈妈,你要对她说什么?还要对她做什么?

五、写诗献妈妈。

千言万语都融入这首小诗中,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之心把这首诗写下来,献给我们伟大的妈妈!

(学生写诗)。

板书设计: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铭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教案设计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

《母亲的恩情》课文教学反思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