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民主读后感(模板20篇)

时间:2023-11-30 15:00:24 作者:飞雪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中的思想、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的个人感受和反思。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或者文章之后,对其中的内容、思想和感受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文字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所读之物,我想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呢?首先,要仔细阅读所读之物,并理解其中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其次,要分析和思考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意图,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读后感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这本《民主的细节》是刘瑜的代表作,显然也比她的另一部作品《观念的水位》水平要高、也更引发大家的兴趣,皆是从生活小事展开有趣浅显但思辨入理的解读。

尽管此书光环加身,但也依然需要不轻信不拒绝,冷静思考理性分析。不得不说,该书几乎回答了我对美国政治所有想提出的问题,而且皆出于柴米油盐福利教育,不空洞说教学究颐指,理应对比之处老辣明智。

一般,流水账而已,深度不够,由一些专栏汇总起来的一本书,还能期盼什么呢,恼火的是,序言有必要搞那么长吗。

豆瓣上得分很高,评价都很好,真的有那么好,实际就是一本快餐书而已,怪不得上了很多排行榜,只能说明当今没有几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认认真真写书了,几年的专栏汇总,就成一本书,炒作宣传,作者出名了,钱也赚了,出版社也赚了,何乐而不为呢。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因为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关系,学生期间先后接触了很多欧美国家的电视电影以及欧美文化等专题,个人还是喜好用当前自己所处所见与欧美国家去对比,纯属兴趣与打开眼界。

刘瑜这本书我给好评是因为它不像其他书一样生硬的传递着“这就是美国这就是美国的民主”“这就是美国的三权分立”等等,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不喜欢这种说教式的铺垫,而它采取了在序言一开始就慢慢吸引你的眼球,正文内却是一个个小故事诠释美国的民主美国的教育美国现存制度所产生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点点小思考。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制度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制度是由人来实施的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人由于文化制度风俗习惯教育差异宗教习惯等对同一件事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所以无谓的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亮,美国的三权分立就一定有优势等是值得商榷的。

本书开头摘抄法国作家扎克维尔一段话很是喜欢:“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我承认在美国,我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和希望。”这个观点可以用在我们在了解或者探讨任何未知领域时候所应该有的一种心理暗示。

整本书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论调在,所以才会让人看清楚美国所谓的民主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公民全员的参与性,无论是大到某部法律的颁发小到公家的电线杆占据了我家小狗的撒尿地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多好普世价值深入人心,其实“制度像是钱,如果没有人去花它,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不过是一堆废纸,而不断消费这些钱的习惯,则是文化。”所以公民积极参政责任甚至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政治或者社会,而是为了完善个人自身----公共生活中对真,对善,对真理的追求,是个人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看到西方的月亮比东方亮,看到人家积极进取民主发达的一面,但殊不知人家在走向这条路上所经历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为之所付出的代价,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总不能只看到贼吃肉却看不见贼挨打。

因为他们始终有以下的信念----。

一个真正牢固的民主制度,需要的不仅仅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捍卫自己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要捍卫你的权益”,而是“当我的权利受到侵害,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反之亦然。”的责任共同体意识。

所以扎克维尔也说了:民主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最终将他完全禁锢在内心的孤独里。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在西风东渐的今天,对民主自由的向往估计不仅仅是“愤青”的时髦,而且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但西方式的民主到底是什么?估计也是大多数中国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因为它本身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且网络时代充斥着太多对它似是而非的阐述,导致它成为现实中人们发泄不满的证据和途径。

如何让我们这些好奇的人们能近距离的理解民主究竟是什么?阅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是极好的途径。正如《南方周末》年度致敬评语中的评价――“在专栏精英化的时代,深刻并不稀缺,深刻且好看才更为难得,刘瑜润物无声的写作无疑已达此境界。”我愿意把该书分为三个大的篇章,第一章的标题为《托克维尔的那场旅行》可看作是总论,而第二章节可分为权力制衡、公民社会、福利平等、法制自由、人物等篇章,用了翔实的故事和数据来表达总论中的若干观点,用作者的说法是在“耐心甚于才华的写生”。后记可看作第三篇章,既阐述了行文方式的原因,也对总论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生发。所以如果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本书框架,只要读前后两个章节就行了,作者努力想表达的深意都在字里行间了。

但人的理解是主观的。就像我这样不求甚解的人,感受特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美国式的民主主导思想本来就不是“民主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美国宪法是美国开国之父中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折中的结果,因此联邦党人的“精英治国”和“充分制衡”和反联邦党人的“平民自治”、“权利底线”精神至今仍然是美国政治的两大支柱。美国的制衡有多个途径:1、三权分立。2、联邦制。3、活跃的公民组织。4、媒体和文化产业;()5、投票选举的本身。

二、民主的完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权利”慢慢扩散的`过程,而且每一个进步都不是自动出现的,都经历了来自民间的抗争,但这种抗争也仰赖于制度提供的空间,正是斗争的“自由”使得“平等”的成果变得可能。

三、一定的政治制度总是和一定的政治文化相对应。美国人i卫权利的意识几乎到了“敏感”的程度。这种“过敏”不但表现在人们对任何可能侵犯他们权利的“风吹草动”都“大惊小怪”,而且表现在对“别人权利”的感同身受,并因此“多管闲事”。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有权利意识,更有责任意识。

四、要判断一件事务的好坏,首先要了解它到底是什么?它的现实表现是什么?这种概念和现实的具体关系的揭示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细节,回到事实本身。要用微观的形式,比如案例、数据。这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启示。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有的作家,你是先听说这个人,再喜欢上他的书;有的,则是你先读了他的书,才慢慢喜欢上这个人,而刘瑜属于前者。读研期间在图书馆偶然瞟到这本书,续借了两次总算断断续续地读完了第一遍,借这次机会又重读一遍,依然收获满满。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在《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文章的集结,以讲故事、找数据的方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故而书名为《民主的细节》。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以来都觉得“政治”离我很远,“民主”也只是教科书中模糊的概念。而刘瑜,这位在美国哥大政治系和哈佛东亚研究中心留学七年的女博士,在书中帮我们卸掉了“民主”的浓妆,让它以素颜示人,使它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了起来。这让我发现其实政治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的地铁票价、食品安全和退休金中。这也激起了我从细节出发,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

回想起来,研一那会儿收到学校行政部门群发的邮件,内容是对学生会抗议清洁女工时薪过低问题的相关说明,我看完后一头雾水;后来学校引进麦当劳餐厅,因为学生会抗议快餐店付给雇员的时薪低于最低标准,麦当劳最终被赶出校园,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也默默记在了心上。

如果说这两件事都只是听说不是经历,那么研二在食堂吃饭时收到书院学生会发的问卷调查就是亲身经历了,说是问卷调查,其实仍然是抗议书,是学生会征求对食堂擅自引入某咖啡店的反馈意见,希望大家携手共同抵制消费,或要求食堂换成另一家支持公平贸易的咖啡店。难道是这些学生都很闲吗?跟他们沟通后了解到并非如此,对于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的提升才是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可以说,不是政府、不是大学、不是媒体、不是网民,而是学生会这个独立的组织,有力地行使了其结社、集会与自由言论的民主权利,最终用普通人的“四两”拨动了学校、麦当劳以及食堂的“千斤”。

我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从不理解到慢慢认同,终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正如刘瑜所说,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前些天读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心里有些话想说一下。“民主”一词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一很动听的褒义词,民主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趋势。但也会有人说,权利集中可以提高效率,没有那么多反面的声音和不同团体之间的牵制反而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那“效率”另人瞠目结舌。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高效”的结果是生产出了无数破铜烂铁,直接导致了资源的低效利用从而导致了至少低效的农业生产。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带来了严重的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同时破坏了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信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当权者都是非理性的,也不是所有民众都是理性的,但是民主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使理性有更多机会找到出口。

但是我想说,民主不是万能的。民主不等于富裕。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这跟民主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美国为什么富裕?一是原始资本积累,二是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美元本位制度和发达的金融和国际贸易市场,四是无可匹敌的军事政治影响力为其财富保驾护航。当然这只能解释美国的资本家为什么这么富,而让普通美国人同时得益的,靠的是其完善的工会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的民主制度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绝不能说,有民主就一定能走向富裕。所以如果把我国有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归咎于现行的民主制度,这是不科学的。

民主也不等于自由。但如果把自由理解成为所欲为,那么美国是远不如中国“自由”的。你既不能“自由地”打自家孩子、骂网友脑残,更不能“自由地”叫别人“黑鬼”、骂同性恋变态。事实上,美国是个比中国更加繁文缛节的社会。因此,有了民主就能获得富裕自由的想法纯属幻想,幻想天上掉馅饼。馅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那么,民主有什么用呢?刘瑜眼中,美式民主的精髓,不是自由,也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而是使政府和社会能够”帮助人们帮助他们自己使错误决策得到纠错,阻击可能中的腐败和强权,维护平等,以及保护弱者。这样的民主,不能使人富裕,()却能保障你的努力有合理的收益;不能使人为所欲为,却能使你每个人获得平等和最大限度的自由。

不过总的来说,西方民主确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但是欣赏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历史多么的清白无辜,而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制”,它具有相当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

最后,我想说,民主之路是一条既长又艰辛又难以抉择的道路,值得我们思考却切忌盲从。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种下的菜基本都发芽了,有鸡毛菜、意大利生菜、油绿菜心、上海青,这些是8月11日种下的,20日又种了大白菜、白菜苔和红菜苔,也发芽良好。但上海这段时间阴雨连绵,没几个太阳,芽苗都不怎么长个子。期盼收获,这是第一次种菜,一个全新的体验,很开心,很期盼。

《民主的细节》一书我看完了,让我对美国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认识。我们总觉得美国好,人人都是对他赞美。也是,他民主,法制,杜绝种族歧视,对所有的人都是欢迎和包容的态度,所以外来的人来到美国感觉非常好。而这本书虽说是中国人写的,但作者是学习和研究政治的(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弗大学研究七年),她从很多的身边小事引申开来,说说美国人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和行动。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优秀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依然还是高大上。但我也看到了美国的一团乱麻,互相掣肘。美国所以比世界上大多的老牌国家先进,如英国、中国等,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年轻’,一个才200多年的国家,年轻就意味着接受新鲜事物比我们强,科学性、包容性比我们强,又充满了实干精神。而且,因为年轻,纠错能力也比我们这些历史悠久的国家强太多了,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难改正了,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工作、生活中奉行中庸之道,好面子而不是讲科学,等等。当然,美国的开国宗旨,开国的先贤们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立国基础,所谓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包括后来许许多多的大师级总统,如林肯、罗斯福、肯尼迪、里根等等,这都是美国人民的幸事。但是,从书中我也看到了他们政策的相互掣肘,感觉也会慢慢的僵化,如同我们这些有长久历史的国家走过的路一样,只是看时间长短而已。

纯粹是一点个人看法,也许以后还看多点书,观念也会改变的。看书吧,书真是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自孙文先生提出“三民主义”后,民主一词大行其道。然读过这么多的书,听过这么多人的言论,无一不是生硬的理论与死板的定义,我又何曾真正明白过民主究竟为何?而如今,我遇到了刘瑜。“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梁文道如是评价她。如果有谁能把政治问题变成老少咸宜的八卦贴,除了北京的哥,就数刘瑜了。

凡读过《民主的细节》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赞叹这本书,作者刘瑜是一名剑桥大学讲师,哈佛大学博士后,是一位可以用专业术语展现高深的人。而她却立足于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用7年时间在美国观察,体会,理解一个又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现象,然后有条不紊地,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她将虚无缥缈的民主拉进现实场景,告诉大家,民主与民生息息相关,是每个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中与政府的关系。

本书通过列举一个个小事件从各个角度将美国的民主在读者面前铺展开来,每一个事例都看似细小且不引人注目,但却总能由浅入深地讨论该现象所体现的民主现状及相关问题,而后一步步将这些问题多方面地阐述清楚,最后联系我国国情现状,得出一个顾全大局的结论或悲天悯人的愿景。这一切都是在让读者明白,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就要抛弃那些所谓的意识形态,从细节去感受这个国家。

美国是一个细节的国家,它的政治也是细节的政治。从那些小人物细微的生活中,我们体会到了细节的民主:地铁工人可以因为交通局要提高从工人工资中提取养老金的比例,在公会的组织下组织全系统的大罢工,并最终取得补偿;哈佛大学的学生可以仅仅是因为学校解雇了某清洁工,而为他组织游行,向学校施压,并最终迫使学校重新雇佣该工人并向其支付过去的薪水和医疗费。因为,在这里没有人能够随意鱼肉“小人物”。这是弱势群体身上的民主。美国的前司法部长可以高举着“法律高于政治的旗帜”,成为萨达姆――这个美国敌对政权领袖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他明确表示萨达姆是无辜的。而更有千千万万个美国群众来信支持他的做法。这是法律上的民主。小布什在任期间,每天晚上在脱口秀的节目都能整出几个“布什笑话”,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杂志,每次都能找出拿政治人物开刷的新闻和评论。在这里即使你在大街上指着总统的鼻子脱口大骂,也不会关进监狱。这是在言论上的民主。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细微的生活,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美国的自由民主之风。

当然,这些细节的背后,还能看到中国一些热点事件的影子,类似的事件以及不同的处理方法,实在发人深思。美国的民主制度能发展到这个程度,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支撑着,是其深入人心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等观念在支撑着,并在实际中实践推行而保障着的。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前进中不断摸索着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去判断“西方制度”的好坏,以至于我们没时间去了解它真正是什么。我们喜欢笼统地谈论“美式自由主义”并以这个概念为分界线来站队,但这个概念纠结是指什么呢?指出这个概念和现实的具体关系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它要求深入细节,回归事实本身。而刘瑜的写作主导思想便是不去做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在这一主导思想下,其写作方式上自然偏向于讲故事,找数据,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更是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这本书是尝试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告诉大家民主到底是什麽。一个本可以用专业术语来展现高深的人,却选择了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文章最后就借用“战地玫瑰”闾丘露薇的这句话来作为结尾吧。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大约一周,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读完了刘瑜《民主的细节》,百度作者简介方才知如此“有理、有利、有节”的著作出自一位女性专栏作家。继而回味文中的笔触,对社会政治的叙述如泉水汩汩涌出,既充满力量但也不至于突兀。

作者既充满理性也具有深度,理性表现在文章观点与表达的恰如其分,而深度则恰恰是因为它的通俗易懂,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以上两点足以看出刘瑜的勇敢与智慧。

也许因为我是冲着她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的头衔去的,我期望的大约是比较系统的、中美政治体系对比入门书。但是,就像副标题“随笔”一样,这本书真是一本随笔、杂文、感想集,她基本是拎来一个美国政治的轶闻野史加几句关于中国国情的点评,便成一片杂文。当然,人题目也说了,是“细节”,所以真是凌乱风中的细节,完全没有一点框架。公正一点的说,这杂文集里面散落着一些睿智的语言,她的文笔的确不乏犀利、活泼;这些轶闻野史也可以茶余饭后消遣一读。但是,就不要抱着读名校政治学博士著作的期望来读就对了。我想起那句话,也许是对的:认真你就输了;象牙塔外不谈学术。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作为一部政治评论性的文集,其文章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对像我这样没有去过美国但却对其有着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让我能够对美国政治进行初步了解的书。当然如果有机会能够亲身到美国感受其政治氛围固然是对其民主最直接的感受和认识,所以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适当地带着积极地批判性思维。

在我看来,社会的相对稳定是一个多种社会元素均衡博弈的过程,而政治正是这些社会元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而单纯就政治本身而言,其相对稳定也是一个多方势力均衡博弈的过程——如果博弈均衡,那么政治制度会被不断完善;如果博弈失衡,那么政治制度会被推翻。所以保证博弈均衡,是一个政府乃至整个社会体系需要共同做的事。

在保持博弈均衡的过程中,不同政治制度下的相同社会因子会扮演不同性格的角色,因此会产生比较,我则认为比较结果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毕竟这些行为都只不过是维持社会均衡的方式罢了。

就一个国家的某一时期而言,如果其社会体系处在一个较长远的均衡的状态当中,那么其政治制度终究适合她的。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新著,他抓住了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暑假里,我反复阅读此书,体会深刻。

一、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在此同时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要做到:说到做到,从不失信;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通过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老师。

二、民主要渗透于每一个角落,要让学生在民主中学习民主,在民主中实践民主。在课堂上,李老师批判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反思了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有创见地提出了共享的教学模式,使民主的阳光洒满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因此,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三、反思自身教学工作中的不足,细品李镇西老师民主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学生多一点尊重,少一点批评,对学生多一点平等教育。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所以,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读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使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要教好书:一方面老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先进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教育是人格引领、心灵感染、智慧启迪,但要真正作到这一点是不容易,不过,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应该为教育的境界不断的努力、提高。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与和谐是构成一个和谐社会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的民主,社会的和谐,社会的民主。

社会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够脱离整个社会而孤立地存在,我们势必将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我们更融入到社会中。民主与和谐更为体现我国的国家形势与整个社会的状态,更反映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民主与和谐是人们的生活保证,所谓的民主,无论是否认同别人的观点,我们都必须去倾听,去沟通,去交流,而和谐呢?和谐就是社会的环境氛围,构成一个美好的社会,以憧憬我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民主与和谐保证了我们社会的环境,憧憬与我们更美好的生活。也许古代的统治者不看与民主与和谐,而我们古今的中国却是一个民主与和谐的国家,然而他却使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一个人,打开心窗,可以获取真诚,获得知识,获得共处的钥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打开心窗,可换取和平,获得发展,赢得共处的通途。民主与和谐构成了一个美好社会的有机整体,人与人是和谐的,社会是民主的,因而我们人与人之间不能针锋相对,能够以和平宁静心态和平共处,也不能没有民主,否则世界大战又将要爆发。民主与和谐是一种宽容,民主不是无原则的宽容,和谐也不是无止境的忍让,社会是不公平的,以小见大,以小和谐促进大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让社会更有活力,更持续的发展,从而抑制社会更和平、安定、美好。

民主与和谐需要我们共同的去创造,不断地去努力,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更持续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民主与和谐。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都说现行的中国教育,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于是买来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一书。这本书其实是他完成苏州大学博士学位的一篇耗时3年的博士毕业论文。

刚拿过这本书,我有些怀疑,自己能否理解甚或读懂枯奥生涩的专业学术论著,但是几页文字过后,我忽然喜欢上了这些泉水般汩汩而淌的灵动的文字。这本《民主与教育》以散文式的笔触呈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必然:民主教育。而对于民主教育的特征,书中这样写到: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上述几个词语深深地震撼着我。

爱是一个教师起码的道德情感,但对于学生来说,尊重比爱更重要。李镇西班里有个学生丢失了一本书,他没有给拿书的学生扣上一顶“偷”的帽子,而是说,这位同学的童心暂时缺失。第二天,学生把书悄悄地送还后,他说,这位同学的童心又回来了……镇西本人就是一位富有童心的教师,他认为一个教师具有一颗童心很重要。这句话我信,因为,只有有了童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才能尽可能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这是李镇西论著中流露出的一句分量很重的话,表明他想改变教育的决心。是啊,我们的教育必须改变,必须变得更加充满人性,充满民主。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颗心灵,每一个生命开始,去做好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让教育因民主而充满爱,因爱而走向民主。如果我们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那么我们的民主教育就成为可能。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是我最近看的书,作者是刘瑜。书是主要是专栏文章构成,讲述美国人最普通的生活以及背后的制度理念等。一本讲述民主,自由,伦理的书,不是理论的堆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中的例子。读起来没有理论的生涩,充满了生活的趣味。按理说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一次很快乐的阅读体验。不过一次对话让我重新有所思考。

偶然一个大叔看见我看这本书,说看多了这种书人会格格不入,觉得这样不对,那也有问题。我起初一听到这个想法,觉得很荒谬,觉得难道了解民主社会的运作,了解一种更好的制衡与平等不对吗?难道知道了后就一定会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吗?虽然我心里许多想反驳的,但是突然我却觉得这话也不无道理,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

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格局,该多收的税不会因为你说其他国家咋收税国家就少收,该政府一手拍板决定建设的化工厂不会因为你说没有听证会没有经过全民投票而不建,该通过潜规则交易的东西不会因为你说要透明而改变,等等反正该咋样就咋样。不会有人问你对事情的看法的。以前高考完,谈论读大学的问题时,一个我母亲的朋友在犹豫是否送孩子去香港读大学,在我看来香港大学那么好应该去啊。她说怕孩子回来变傻。我当时不理解,现在我有些明白了,如果在香港读大学,形成的是一个相对民主,相对法制的价值观。以后回来思想还没马上转变的话,那可能有些行为可能有些天真。比如香港能参加游行表达看法,这里行吗?如果你对自来水涨价,对你家附近建化工厂有意见你能去,你敢去游行吗?就算是这里号称自由之思想的大学,如遇到游行且不论游行是为了什么,老师领导的要求都是不能去。当然你可以说去不去是我自己决定的,那就是你天真了三。当然这是我自己乱想的,我想应该没有这样死脑筋的人,我想人都是很会适应社会的。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的《民主教育的内涵》,我更加体会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密切合作的保证。

教育中没有严格要求,是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讲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慈祥的关注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把教师提出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自我要求。

另外,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解决学生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其次,要求教师客观公平的对待所有学生,为学生的一切发展创造机会。正像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它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具有自己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据此给学生安排练习任务,并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擅长的领域,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

还有教师在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要认真了解和分析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分析学生层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学完每一节内容后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做练习。对优秀学生提出要求,练习更高难度更高质量的习题,对后进学生不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可以说教师的民主教育,是对学生的尊重,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与教育》是作者李镇西继《爱心与教育》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教育专著。这是作者对教育的继续思考,但相对于《爱心与教育》,本书更具理论建设,更富思想个性。

彩论述。本书作者继承先辈教育家特别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的思想,结合中国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现实,从教育改革与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出发,指出了民主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民主的内涵,并以“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为立论的基点,提出“教育民主是培养学生民主的生活方式,培养民主精神和民主修养的教育”的观点。同时,作者概括了民主教育的特征,然后从“民主教育与教育原理”、“民主教育与民主修养”、“民主教育与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民主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

本书作者无力也无意就“民主教育”建立严密而宏大的理论体系,只是忠实于自己多年的教育生活,忠实于自己心灵对教育的赤诚之爱,激情而理性地论述自己对民主教育的个性化理解。与一般的纯教育理论家不同,作者的理论探索不是纯书斋式的抽象思辨,而是紧扣中国基础教育实际根植于校园生活进行现象解剖和实例分析;与一般的一线教师不同,作者的实践展示不是就事论事的经验罗列,而是站在一定的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透过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想追问和精神剖析。

作者的视角是宏大而开阔的――他把民主教育放在中国民主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这样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并追溯梳理了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民主教育思想;同时,作者的关注又是细微而具体的――他将民主教育与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联系在一起,把民主教育的实践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

作者的写法颇具特色。作为一部阐述民主教育理想的论著,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对一些基本概念、观点的分析,对此,作者有着细致而严密的阐释、引证、推导。但是,本书更有着大量的实例分析,作者试图追求一种理性、激情、形象的和谐统一,展现平易朴素的文字风格,行云流水,夹叙夹议。寓思想于实例,给实例以思想,在感染读者的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总之,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造性。作者在辨析界定民主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概括了民主教育的八个特征,论证了民主教育的渠道以及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提出了“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树立民主的教师权威”“和学生一道成长”等教育理念和主张。在行文上,作者尝试采用夹叙夹议的散文随笔风格,表达对民主教育的理解。

(《民主与教育》,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李镇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执教之久,现执教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结合中学教育实践,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出版有《李镇西教育文丛》,其中,《爱心与教育》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走进心灵》获中国图书奖。

他认为,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题中的应有之义,真正科学的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天然相连并融为一体的。提倡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绝不是在语文教学以外加进素质教育的内容,而是还“科学、民主、个性”的语文教育的本色。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开放的思想、全面的能力和鲜明的个性,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凡是成功的语文素质教育,无不体现着民主、科学与个性的教育精神。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主义与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内容分别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会作用”、“教育作为指导”、“教育即成长”、“准备、展现和形式训练”、“教育即保守与进步”。这6章从非正规化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从普遍意义的角度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及目前各种学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指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进步的教育迈进。第7-23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发展和社会效能感作为教育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育中的思维”、“教学方法的性质”、“教育内容的性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地理和历史的意义”、“学习课程中的科学”、“教育的价值”、“劳动和闲暇”、“知识性科目和实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会科目: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与世界”、“教育与职业”。这部分研究了民主主义社会所包含的思想及其运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种.种努力,阐明教育在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和经验、培养其品格时的作用。第24-26章的内容是“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主要对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学上的争论进行回顾,探讨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认识哲学和道德哲学两方面进行总结。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这样几个:一是关于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用。杜威认为就个人而言,教育是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个人意识、形成个人的习惯、锻炼个人的思想并激发个人感情的过程,教育会通过增进和改造个人的经验来使人获得成长、发展;就人类整体而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需要;就社会而言,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手段。在杜威看来,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而学校是特殊的成长环境,是“从广义的教育中区分出一种较为正规化的教育,即直接的教育或学校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的机构(即学校)和目的明确的内容(即课程),就被设计出来了,在此机构中讲授这些内容的任务则由委派的专门人员(即教师)来完成。”二是关于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性质。杜威认为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并借助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三是用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可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与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矛盾,杜威还对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有幸阅读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尽管里面的某些名词在现在读来似乎味同嚼蜡,没有优美的词藻,没有引经据典,但里面那种步步为营的推理议论,不得不让人深深折服。

《新民主主义论》这篇着作,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

纵观《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背景。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进攻势头地情况下,把重点转向巩固已有的占领区,并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而汪精卫公开主张停止抗日,对日求和,蒋介石虽然主张继续抗日,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迅速发展却使他忧心忡忡。

于此此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动: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国内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在《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

毛主席首先表明了表明立场和主张的需要,即在全国人民面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主张,中共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其次便是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需要,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要求中共必须对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最后是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澄清党内的错误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

十五个部分,十五条阐述,将新民主主义明晰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系统的概述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毛主席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论述。

一是中国的性质。他明确的指出:“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社会又逐渐地生长了资本主义因素以来,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三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他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之分。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是经济组织,虽然对政治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

影响是受到限制的,以避免权钱交易之嫌疑。非营利组织是指无需向国家纳税的所。

有社会组织,实际上就是利益集团。1非营利组织是民主的亲密伴侣、重要支柱和。

必要前提,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政治学的基本常识。不过,从现实情况来看,非营。

利组织与民主的关系并非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明了,因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非常复杂的,它们之间既可能是正相关关系,也可能是反相关关系,还可能是不相。

关关系。

一、正相关。

许多思想家均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民主的必要前提,如彼德?伯格和理查德?纽。

豪斯认为,“中介结构对于生气勃勃的民主社会是必要的。”2政治学家爱德华?希。

变得更加民主,那就必须建立具有相当密度的、个人自愿结合的、精巧的社团体制。

非营利组织是民主必要前提,对这一观点的论证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市民社。

会,二是多元主义。

让我们先来分析市民社会的思路。在十八世纪以前,西方思想家所说的市民社。

会指的就是国家。但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市民社会获得了现代涵义,它不再。

是国家的代名词,成了专门指称存在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的专。

有名词。

在西方思想史上,人们对市民社会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是否定的态度,

存在于法国大革命和黑格尔的著作中。二是肯定的态度,存在于英美文化传统中,

认为市民社会是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最可靠的避难所,在其中,个人自由和权利能够。

免于国家权力的无端侵害。

肯定市民社会的态度与洛克的思想有关。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同意。

的或者默认的契约。3不过,现代市民社会的观念比洛克的思想要丰富。因为洛克。

的契约毕竟只涉及个人,而不涉及社会组织,不涉及个人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地带。

洛克的思想实质是以契约来约束政府权力,从而保护个人的自由和基本权利。市民。

社会的观念则是把个人组织起来,克服个人主义的局限性,以集体的力量来对抗国。

家权力,从而保护个人的自由和基本权利。因为个人总是弱小的,他无法依靠自己。

的力量独自对抗强大的国家权力。为了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使自己的声音能够为。

国家所倾听,个人必须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来对抗国家权力。因此而形成的组。

织就是本书所说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这些组织处于政府与个人之间,所以又称为中。

介组织。

中介组织对于民主的重要性为许多思想家所承认。如罗伯特?奈斯比特认为,

中介组织是自由民主的真正源泉,因为中介组织在个人和现代社会宏观制度之间起。

着非常重要的沟通作用。中介组织为对抗国家非正当干预个人生活提供了缓冲区,

“现代政治史中的真正冲突并不如人们所常说的存在于个人与国家中间,而是存在。

于国家与社会组织集团之间。”4威廉?康豪塞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众多的彼此。

独立、功能有限的组织容许民主控制,但也隔绝精英与非精英相互之间非正当的影。

响。”5。

非营利组织在促进民主方面的作用不限于保护个人对抗国家,它也保护个人对。

抗他人的不当侵害,制约放肆的个人主义。如哲学家亚当?塞里格曼指出,“市民。

超越国家也超越个人存在的领域。市民社会既对抗国家的影响,也制约放肆的个人。

主义,并通过某种方式对个人实施社会化,以使其学会相互合作。在西方历史上,

宗教或者带有宗教色彩的自然法也曾经起过这方面的作用。但是随着宗教权威和自。

然法传统的衰落,非营利组织已经不得不担当起履行这一功能的重任。

托克维尔也认为市民社会的功能就是对抗国家的影响、限制放肆的个人主义。

自愿结合的组织之所以重要。

[1][2][3][4]。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和谐,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已。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创造,去维持。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为社会的民主与和谐出一份力。试敢想?人的私心是否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众多原因之一?回答是肯定的,如梭没有人的一已私欲,又怎么会出现那么多因财害人得悲剧,如果不是人没有克制自己的私欲,那又怎么会让现今的社会如此动荡不安。所有人都向钱看而不是向前看。为了私欲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浪费人生中的大好年华。那是多么的不值得。如果人们克制一下自己的念头,就不会出现悲剧,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每日每夜的胆战心惊。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那些破坏社会的人一样,那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的民主和谐的社会到何年何月才能达到?所以,创造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人们克制自己心中的私欲,那么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生活在我们理想的生活环境里。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幸福和快乐,从人本身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那样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和谐很近很近。

每个国家都长到和平共处,但是电视新闻上还是没日没夜的播放着关于战争的新闻,其实那些在硝烟中生存的人们,比我们更希望生活在和谐的国家里,深知战争所造成的惨痛代价及危害。所以是多么得希望每个国家能真正做到和谐共处互相帮助,有许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倡导世界和平的行列中,但是有些国家却终年发生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受伤害最大的无疑事故人民群众。但是他们去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个亲人离去。人民希望的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国家应该按照人民的意愿去真正做到民主和谐,每个国家之间的民主与和谐要付诸与实施,这样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民主和谐。

要整整的做到每个人心中的和谐社会与世界那样,人们就会真正变得幸福快乐,让我们携起手来,让世界和谐之花永开不败!

民主与教育读后感

民主和谐是谓大同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大学》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民主和谐。民主,是一种自我修正的漫长道路。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用甘地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也就是让持有相反观点的人也能够以平和宁静的心态与自己相处。

这让我想到前些阵子某地进行“民意调查”,全是选择题,重点在于每个题只有两个选项。比如说,问卷上问道:你对政府人员的服务感到?选项a满意,选项b非常满意。还有诸如调查治安问题的两个选项是安全和非常安全等等一类非常“民主”的问题。要做到民主就要真正的使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保护人民的权利,让人民有话语权。如果都是像调查问卷那样的假民主,人民群众也只能进行无言的反抗了。和谐这个词,跟我很有感情,在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看到路边写的“构建和谐社会”,“奔小康”等等一系列与道路十分“和谐”的标语。有人说,和谐就是让持看上去完全没有道理的声音也在自己身边存在。

仔细想想,确实有他的道理,走在大街上,你可以听到各种你觉得刺耳的悦耳的声音,虽然刺耳,但他们存在,那些发出文化点的说法就是“不文明”声音的人们并没有因为他们制造了影响社会和谐的不文明语就被抓起来。他们依然活得有声有色。这样看来,我们的社会确实是和谐的。熟悉网络的人知道,在网络上如果你发表了什么被人们定义为不堪入目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就会“被和谐”,也就是用未知符号掩盖。这样说来,人们也是有辨别和谐的能力并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社会中的。或者可以说这样的心也是和谐的,是社会大和谐的最大支持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正如孔子的《礼运大同篇》中所描述的那样,“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谓大同也,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民主的和谐的社会。在这样和洽的境界,人类就可以其心追求“至善”了,而这是理想,理想应该是崇高的,难于实现而令人企慕的,才值得悬为理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