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案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5 15:59:39 作者:飞雪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参考依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学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课时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

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图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1、教师提示学法

2、学生分段

3、检查学生分段情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课时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

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生: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图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1、教师提示学法

2、学生分段

3、检查学生分段情况:

人教课标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文教局教研室高静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数学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学。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呈现形式,解放老师和学生,形成大语文观。现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的值得推广的好的方面总结一下:

一、开放教材。

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如:让孩子们课前搜集:

1、伽利略的资料。

2、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和事。

3、搜集:

物体下落速度究竟和什么有关的知识。这些信息有目的是孩子感性趣的,有的是学生的问题,也有老师的精心策划目的是为了拓宽学习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放课堂呈现形式。

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结果,用不同方法理解课文,如:

1、联系上下文。

2、抓重点词句。

3、图文结合。

4、画图法。

5、引用资料。

6、换位。

7、感朗读。

8、表演等等。

尊重孩子的多元感受,让孩子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资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反思:虽然阅读课以学生的朗读体悟为主,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弃讲解。由于考虑到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利用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推出两个结论的这一教学难点比较吃力,于是,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列算式来理解:,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这种方式也学科间的知体现出学科知识是相通的)。

出示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让学生用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能够令他们感受到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试验?

(无数次)。

2)他的实验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明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3)为什么要作公开试验?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这里可以结合作业本,令学生指导,信奉意义,信奉的反义词是怀疑作业本还是要用起来,以后备课一定要记得连作业的内容一起备进去。)。

总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

那么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

再次朗读朗读第五自然段。

得出结论:之所以要公开试验,就是要向权威挑战。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默读课文思考: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又是怎样议论伽利略的行为的?

读课文2、5段,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

总结: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1、出示最后一句话。

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师总结。

出示: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教学教案【精选】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加利略就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课题?(指名一位同学读。)你读得很准确,这里有一个多音字,“着地”的“着”字,在这里读zhao,是“接触”的意思。(在“着”下面加黑点。)。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领略人物。

1.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述课文)真好!这位同学采用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来概述全文,真善于学习!|真好!这为同学会围绕课题来概述课文,真是不错的方法。

3.先来读读介绍加利略的语段,谁来?(学生读第一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伟大的人,爱提问题的人)。

5.是啊,(出示课件)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所组成的等等许多许多,在科学领域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学生说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

7.那课文中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段。)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被成为是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像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做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区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点击)责备他:(出示:“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8.感受信奉。

假如你就是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大声的责备他:让学生读。

三.置疑。

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加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的话。)谁来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看老师演示。(演示)。

2.这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4.请学生用道具便说边演示。

5.刚才从同学们的演示中,我们明白了加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一起再来看看动画演示。(放动画演示)大家可以看到,同样一个事实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看来伽利略的置疑是有道理的。

6.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但加利略却对这段话产生了疑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不迷信权威的人。)板书。

四.自己做试验。

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加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加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看这段,自己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所以,你认为加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严谨治学,有科学试验态度的人。)板书。他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这使我想象到,他站在椅子上,一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一手拿一个十磅重的,两个铁球同时脱手,结果是:学生说。。。。。。。。

你能也像我这样想象下去吗?学生说。

5.过渡:加利略严谨治学,科学试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找出书中的话说说。(读“两个。。。。。”)由此,我们看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轻重没有关系。(把有关的板书改过来。)。

6.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一次次的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逮捕,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坚持做公开试验)。

五.公开试验。

1.出示书上的图,看,消息一传开,许多人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比萨斜塔,他们要看看到底是谁嬴谁输。你们瞧,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谁来读读书上的话?(学生读,没有感情。)你读的很通顺,请同学们注意看两句话的结尾,出示,都有一个感叹号,你能体会出什么啊?(人们对伽的不满,嘲讽。)。

2.那请你不满的读读第一句话,再请另外的同学嘲讽的读读第二句话。

3.过度:就是在这一片讥讽声中,加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你就是惊呼的人群中的一员,你说些什么?

5.由此,人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最后一句话。(先逐个读,后齐读。)。

六.总结:

来,我们一起将心中的赞美呼喊出来:出示课文第一句。

结束语:关于加利略在科学上勇敢探索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认真搜集,他不迷信权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同时,对课文最后“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一句,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都深有体会,我们下节课可以一起交流。下课。

板书:

速度与质量有(无)关。

加利略  亚里士多德。

大胆质疑     。

伟大  不迷信权威   。

执著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案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读懂,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都”,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疑大哲学家的结论很了不起。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我还加一个“也”字,是为了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其他人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个人。

师:那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一个人无论知识多么渊博,我们也不要迷信他。

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生:以前我很信奉学习参考书,有一次预习“辉”字时,有本参考书上说这个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光”部,后来我在新华字典里根本找不到“光”这个部首,最后问老师才知是查“小”部,今天学了这一课,我更加认识到做任何事都要敢于提出疑问,有主见。

广西自治区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黄亢美。

李老师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努力追求引导实践、指导练习、诱发感悟三者结合的阅读教学过程。他以学生为基点,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找准了教学内容,抓住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语段,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把文中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周密科学的试验过程,事实胜于雄辩的公开试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心里。从而,不仅仅使学生知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还知道他为什么不迷信权威,感受他是怎样思考和做事的。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比较深入,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李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个重要语段:“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思考、分析、揣摩、演示,终于从中体会到伽利略严谨的思维和这其中包含的理性精神。这也比单纯让学生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来的更加深入。

再比如:李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了“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一句话。比较了“反复”与“许多次”两个词,体会到伽利略对科学实验的严谨的态度和周密的思考,更从中感受到他的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方法是朴素,而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总之,李卫东老师的这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一丝不苟。这课书的教学体现了他一直倡导的“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实践为经、以感悟为纬、以内化为宗,体现了“感悟式教学”的特点: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也保持了他一贯的扎实、朴实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品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二)自读自悟: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4、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思考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 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反思:虽然阅读课以学生的朗读体悟为主,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弃讲解。由于考虑到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利用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推出两个结论的这一教学难点比较吃力,于是,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列算式来理解:,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这种方式也学科间的知体现出学科知识是相通的)

出示 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让学生用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能够令他们感受到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试验?

(无数次)

2)他的实验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明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3)为什么要作公开试验?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这里可以结合作业本,令学生指导,信奉意义,信奉的反义词是怀疑作业本还是要用起来,以后备课一定要记得连作业的内容一起备进去。)

总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

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那么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

再次朗读朗读第五自然段。

得出结论:之所以要公开试验,就是要向权威挑战。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默读课文思考: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又是怎样议论伽利略的行为的?

读课文2、5段,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

总结: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1、 出示最后一句话。

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师总结。

出示: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培养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但是,要让生活在今日的中国儿童理解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充分发挥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了。下面是我对《》的教学反思。

课文开始,我让学生回答课文提到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再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接着我问:“小朋友,是什么让生活在17世纪的伽利略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联系在一起的呢?到课文里面找出相干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了板书(两个铁球着地)。我让学生看,问:“中间放上哪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放上哪三个字又成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马上回答加上“同时”二字便是伽利略的观点。可该加上哪三个字才会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孩子楞住住了,我知道孩子在初读课文后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限时三分钟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孩子马上默读课文,有的孩子互相讨论了开来,看到孩子们兴致那么浓,我真的很开心。果然,不到三分钟,孩子们回答出来了。原来小小的一个巧妙设计,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教学环节设计的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伽利略的想法。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还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既简单又明了。

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学生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展开想象,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的写话还是很不错的。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 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奔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

怀疑 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伽利略实验证明的,那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是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的好教材,教学反思(5篇)。然而,要使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精神,为生活在今日中国的儿童所深深感动和理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和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觉得本科教学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学生在接受学习任务前,我就明确宣布:学习21课,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地得出“”这个结论。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我又针对本文的特点,别出心裁地把“习题训练法”和“情境提示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以课后的习题为纲,充分利用形象,创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我时而发问,时而实物演示,时而板演图示,时而自读课文,时而分角色表演,时而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情绪高昂,学习效率很高造具体生动场景的方法,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师拿出两个易拉罐,一个还未开封,是满的,另一个则已经空了。教师拿着两个易拉罐让同学们看一看,用手掂量掂量。

其实今天的课文就解答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老师试验的对象的是易拉罐,而课文中说的是铁球。

(反思:看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可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让他们动动手,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习热情也异常高涨。)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2、出示生字,边读边解释。其间融入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比萨斜塔的介绍。(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教师补充介绍)

出示课文中的多音字,指导读音、组词。

读反复朗读,练习把课文读流利,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再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生:“胆大妄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师:(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下这个词,并故意将“妄”写成“忘”字。)。

生:老师把“妄”字写错了。这里应是“女”字底的“妄”,不是“心”字底的“忘”。

师:老师写错了吗这里为什么用“女”字底的“妄”,而不是“心”字底的“忘”呢大家查查字典,说说理由。

生:“女”字底的“妄”是“乱,荒诞不合理”的意思,“心”字底的“忘”是“忘记”的意思。

生:“胆大妄为”的意思是“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所以这里应该用“女”字底的“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老师的确写错了。由此可见,老师也有错误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把“忘”改成“妄”)。

生: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有权威的人,不能盲目迷信我们所崇拜的人,要敢于向他们提出疑问。

生:我们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或者试验,得出科学的答案。

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师:那么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是怎样的。

生:在伽利略公开试验之前,人们信奉亚里斯多德这位古代哲学家,把他说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人们不相信伽利略,直到伽利略登上比萨斜塔即将公开试验前,还有人说他胆大妄为。

师:伽利略正是在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做了公开试验,用事实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那么,原句能不能改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斯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请同学们再读读。

(生读)。

生:不能这样改。如果这样改,就只是说亚里斯多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原句中有“像……这样……”。它告诉我们,并不只是亚里斯里德一个人说的话不是全对的,而是所有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不是全对的。

师:难道只有哲学家说的话有错。

生: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名人说的话都可能有错。我们应该像伽利略那样敢于提出疑问,并且用事实证明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需要科学的思维和巨大的勇气。

师: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再说一遍。

生:这句话是说,直到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时大家才明白,像亚里斯多德这样伟大的人物,尽管知识丰富、才思敏捷,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

[评析]。

这是课文中一句很重要的话。教者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了句意,认识到即使伟大的人物也可能说错话,培养了学生的辩证观点;同时还使学生体会到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在教小学课程《》这篇课文时,经常激励学生像伽利略那样质疑解疑,我时常这样发问:“你们能不能学学伽利略,做做伽利略?”。

“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我接着发问:“同学们能不能谈谈应该怎样学伽利略,做伽利略?”思考了片刻,学生翟月蓦地站起来说:“既要像老师您常说的那样,不唯师是听,唯课本是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又要像伽利略那样,学会创新性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学会创新性地解决疑难问题。”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把她平时预习发现的课文中有毛病的句子提出来,并发表修改意见,让老师同学评议。她说:“课文中‘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这个句子,‘反复’与‘许多次’,都表示试验的次数多,意思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老师,您认为是吗?”我一愣:哎呀,你怎么提这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便引发同学讨论:“大家的看法呢?”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赞同她的看法,有的却说:“‘反复’,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做试验,做了一回又一回;‘许多次’,是指每回试验做了一次又一次,意思不重复。”两种矛盾的意见争持了好久,都下不了结论。这时,她忽然转过话题问我:“老师,这两种意见,哪个正确?”一下把问题推到了我身上。

我想:说翟月的.意见正确吧,这篇课文入编了好几年,已经过编者或专家反复审核过。说她的看法错误吧,这两个词从词义来说,确实重复呀!不删怎行?我首先肯定她敢于提出疑问,像伽利略那样有创新精神,并夸她是班上的“伽利略”;同时回答道:因为句子用“反复”和“许多次”是为了体现伽利略试验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强调的写法,意思不算重复。回答结束,我说,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对,希望同学们查,或问问其他老师、同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1) 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强调伟大、著名)。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以()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博学。

认真求证权威。

公开试验信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矛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让大众明白了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选编本文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受到启发:我们尊重,但不能迷信,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以取得相应的成功。同时,能领略到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另外,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特点的方法,也值得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不难,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拿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这试验,学生就明白了。但是,引导学生明白伽利略是如何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错误就有点难。要想突破这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住关键词理解。另外,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辩论、信奉、不容更改、真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初步领略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不迷信,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分析发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的错误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收集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相信科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相信,也会有几个学生说不相信,老师就请双方各派一两个代表说说各自的理由。)。

2、师:是的,早在17世纪的意大利,有位的科学家就通过一个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位科学家就是伽利略。(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照片。)。

请学生交流伽利略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的试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幻灯出示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着”的读音。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并指导学习生字词。

1、幻灯出示生字词: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十磅、拴住、拖住、解释、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不容更改、真理。

指名朗读生字词,学生读错的,老师指导读对。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举手回答。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比较难写的生字:辩、磅、释、萨、妄。指导学生辨别“辩”的形近字:辨和辫。

(三)、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幻灯出示问题。

(1)、伽利略质疑哪位哲学家说的哪句话是错的?

(2)、伽利略为什么会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3)、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伽利略是怎样做的?

(4)、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之后,伽利略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请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读中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3、小组积极讨论这四个问题。

4、请学生回答这四个问题,如果学生不懂,老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片段,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问题。

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老师可请学生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让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他对世界科学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是个非常了不去的人。

在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老师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疑问”,先引导学生质疑: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学生都不懂,老师播放动画,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学式明白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是错的。老师再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三个关联词,了解伽利略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并指导学生用这三个关联词造句。(幻灯出示这三个关联词语。)。

相机板书:善于质疑。

在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老师抓住“反复”一词,并通过和学生一起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也可以用不同重量的物体)做实验,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每次试验成功后的想法是什么,导致他继续试验,从而体会到伽利略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他不允许自己的试验结果有半点差错。

相机板书:反复试验。

在学生回答第四个问题后,板书:公开试验。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踊跃交流自己的体会。

板书:我们要尊重,但不能迷信。

(五)、布置作业。

幻灯出示作业超市,学生任选其三。

1、课后及时复习生字词。

2、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相关片段的空白处,下节课讨论。

4、划出自己认为需要仔细体会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下节课交流。

5、课外收集和本篇课文类似的故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善于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