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高中读后感(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1 08:04:15 作者:雨中梧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与作品中人物的共鸣与冲突。以下是一些历史事件的观后感,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历史的重要时刻和启示。

全球通史

我在学校读读《全球通史》,历史是按照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来教的。当时以记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问答题则背标准答案,而历史的前因后果分析极为简略,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对比也较少,那些学过了的东西就像散落的珍珠,没有被串连起来。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让我对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特别对同一时代不同的文明的进程有了初步理解。

历史的进程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这伟大的.转变就是因为人类发明并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三次技术革命则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也引起人类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大调整。信息时代的来临,已经搭建了《圣经》中通天塔的平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等等都能通过网络自由交流表达。教皇保罗六世在1969年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问题时代,一个问题很大的时代。在科技的神奇影响下,一切都在经历着变革。如果我们愿意在生活中睁大双眼,每天都有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历史的昨天与今天明天相连。在读《全球通史》时,历史与现实如此接近,“不仅在阅读历史,而且也在了解现实;不仅在与过去沟通,也在与现实对话。”911事件的发生就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历史恩怨有关;中国的王朝更迭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的失败;突厥人建立的帝国仍然是一些人的迷梦。

历史的发展与历史人物相互促进。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抑或是劳动人民创造时势。不管有多少种观点,历史人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圣贤先哲们用他们的言行与著作,历经千年仍在指导我们的生活;开明的皇帝和残暴的君主在开疆拓土中,刺激了技术的进步,需要更为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宗教开创者使劳苦大众在现世得到精神安慰。如果历史缺少这些人,历史也就没有多少内容了。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用全球历史观研究世界历史,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全球通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文明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文明模式论的方法,以文明为历史单位。

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我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

它对我们对我们如何应对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视角。

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文明所取代,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己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大量讲述欧亚文明,斯塔夫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整体分析接着对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进行说明。

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文明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

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文明吧。

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文明做了阐述。

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文明和儒家文明。

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文明在向近代化转变。

其他文明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

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文明的传播伊斯兰教文明。

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间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

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择皈依伊斯兰教。

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通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

而中国受儒家文明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

相对于中国,曾经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基督教开辟了一条条新航路。

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

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

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我们要学会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

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

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

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斯塔夫意识到现在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

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现在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我们正在走向毁灭。

我们也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为之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高下又岂能通过时间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灭亡呢?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最近在读《全球通史》,还没读完,因为这本书很厚,十六开的纸有上千页吧,我只读到中世纪。

不过也从中发现了点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讲一下我对进化论的观点。

很多质疑进化论的人提出的疑问是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有进化成人。

我的观点是,其实进化一直都没有停歇过,史前是这样,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

我们人类在变化着,从身体素质、智力等方面都在变化着。

与此同时,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也在变化着,有的物种要灭绝,有的物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之所以用变化这个词,是因为现在很难说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最终会是发展还是堕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对物种进化的看法。

人类的发展也适用于这种变化。

史前人类其实是有四种人:印欧人、蒙古种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

当时他们还都是原始人,过着采集食物的生活,被称为食物采集者。

但是,他们采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样的,印欧人和蒙古种人的效率更高,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

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

这种差别的结果就是现在世界上存在极少数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绝大部分人为印欧人和蒙古种人。

我们中国人就是蒙古种人的分支。

生产效率导致人类进化这种观点在我国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中更是鲜见。

绝多部分史书说一个朝代的灭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护。

这种论调,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回避了发展经济这个主题。

朝代更迭的真实原因是经济,而不是道德。

每个朝代建立后经过一定时间的稳定,官员数量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国家开支会大幅增加,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这时农民作为主要生产者需要缴纳的赋税也会提高。

这种情况下,农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卖给有钱人,自己只负责耕种,缴纳租子。

而这种方法也只是暂时缓解了农民的压力,随着国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会生产效率并没有发生过突增,因此最终转化到农民身上的压力并没有实质减少。

于是,我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农民起义就如海浪般一浪高过一浪。

读《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

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欧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产成立基金会或者捐给其他基金会,他们关注贫困人口、关注艾滋病以及环境问题。

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公益的发展,使很多因历史原因致富的企业家关注社会公益。

但是我想说的是,西方人并不是天生的慈善家,争强好胜是他们的本性,这一点比我们东方人要强烈很多。

欧洲并不是物产富饶的地方,而且欧洲大陆上的民族并不少。

因此,中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欧洲是一片混乱的景象。

突厥人、日耳曼人、维京人、高卢人等等为了争夺土地混战不休,这种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欧洲人怎么可能是乐善好施、一副菩萨心肠。

所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才会从他们嘴中说出来,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们会偷偷修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欧洲人并不值得信赖,当然还有美国人。

所以,我说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谈到西方人就讲他们有多好,充满了尊敬。

他们在历史很长时间里都是人渣。

先说这些吧,因为《全球通史》还没有读完,希望早点读完,与大家分享。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某位学者曾说过,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

显然,阅读一本没有“高尚灵魂”的史书只会令我们这些“圈外人”获得一些所谓的偏见而非一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识;而太过深奥的史学题材又很难让人能够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给读者的真理。

如果你正在读着这篇文章,请试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事业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旧时的快乐时光?事业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以前一同奋斗的历史?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后当然就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这件事。

大师穷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为我们编写了一部“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

这部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长久的回忆,慢慢道来,没有丝毫教育人的笔墨,却随时将历史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过去与现今的内在联系。

由此,对于读者,阅读历史成为了一种乐趣,能够不断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不断进行探寻和解答。

例如,《全球通史》对古代安第斯地区的培高平台田地种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阐述,这一项最先发源于安第斯山区,被人们遗忘数百年的古老技术,近年被科学家发现和恢复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无不提醒着读者,尽管如今“科技”不断发达,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我们不曾掌握的知识,依然可以从祖先那获得一些“礼物“……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如果历史学家在编著时只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读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标进行充分的关注,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的读者只会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学生。

正如开篇所说,诸如我这类“圈外”的读者,甚至很难将其完整阅读下来,更别提能够有所收获。

当你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觉得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就能够对世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

《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让我们从世界的过去,看到未来,即它能够给任何读者带来十分强烈的“现实感”!

而直到翻开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它比任何媒体杂志都能“爆料”。

诸如此类不论大小的历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与老友的谈吐之间,平心静气的娓娓道来,个中精华,还等你慢慢去体味。

二十世纪不断发展,人们在短短一百年里的发展超过了以前的总和,但是在这短短一百年间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却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人类文明已经步入了21世纪,作者也曾在序言中谈及:“21世纪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且还拥有巨大的潜力。

虽然历史学家没有魔法师的水晶球不能够准确的预知将来但是他们能够基本确定地预测到21世纪既不是乌托邦也不是地狱而是一个拥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纪。”所以,不管未来人类社会将如何发展,决定这个方向的,将永远是人类自己。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

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

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

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

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

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

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

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

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

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阅读该书的时候,会觉得本书写得不那么精彩,有些枯燥,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似乎都一笔带过了。但这是由《全球通史》的研究课题决定的。全球史的研究,是对地球诸“文明”的兴衰以及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而“文明史”的视角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大尺度的视角,在这么大的视角下,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造就的一些历史事件就淡化掉了。

本书讲述的各个文明的每个时段,都会出现一些伟大的帝国,像什么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汉帝国,孔雀帝国等,但都会朝着某些设定的方向发展:部落兴起――战争扩张――帝国形成――生产率增加――人口增多――行政繁冗――赋税变重――停滞不前――内部问题――外部问题――衰落――灭亡。我最感兴趣的是联想到中国从秦朝就开始的王朝更替,拿三国演义的开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成经典的形容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也都了解,说的久了,就仿佛成了一种宿命论的味道,就相信这就是汉族这个民族身上的宿命或者诅咒,以至于就忘记了去理性的分析研究背后深藏的一些原因。作者在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那就是从经济生产率着手,就像我在这段文字开头写的那样,帝国刚建立的时候是四处扩张,掠夺财富,稳定政权,所以经历过乱世之后,经济开始恢复,农业开始发展,产生率提高,养活的人口也慢慢增加,最后会有一个临界点,到了这里,生产率到了瓶颈,帝国的国库也因为渐渐增多的贵族享受和行政人员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空,只好增加赋税,而这虽然暂时提高了国库收入,但却给农民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到了最后官僚内部往往就开始出现一些问题,而外围的游牧民族也开始虎视眈眈,到了最后,不是内部被农民起义搞掉就是被外族入侵灭掉。之后呢,上一个帝国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帝国的开始,循环往复,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帝国能跳出这个圈子。

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

闲暇之余,借助于网络搜索功能和古代、现代世界地图,()读读该书,从某一个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和历史,眼界也许会更加宽广,但肯定会得到不同的乐趣。

2016-7-26。

全球通史高中读后感

本书连起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采用跨学科的全球视角还原真实的历时,全书大处高屋建瓴,小处曲径通幽,整体气势撼人。

我们这一代,从初中的历史知识到高中阶段的中国历史篇章,大概地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现从一个外国学者对中国文明的理解,对深层次认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起源于发展有一个进一步的了解。作者把中国文明与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相比,印度文明是松散与间断的,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

中国人统一文字,形成独特的现实主义,惊现政治上的统一,作者认为与印度的宗教职责不同的是:中国人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强调君臣关系(等级观念),从而加强了政治组织的稳定与坚固,这是中国文明和中国历史领先西方20xx年的原因。作者特别推崇我国历史上的'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

孔子学说强调是礼仪、社会责任和尊师重教,之后的道家学说则强调个人的种种奇念怪想和顺从大自然的伟大模式,道家学说关键在于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

作者阐述了与孔子学说、道家学说完全不同的法家学说,法家人物都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而不是哲学家,他们奉行力量、战争,用武力统一国家,从而建立帝国,法学一贯无情,没几年被推翻,儒家学说成为永久的正统信条。

道教学说则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各种迷信和有关精灵恶魔的传说,成为未受过教育的群众的宗教。作者在中国文明的历史中提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从而统一度量和货币,实行经济集中化,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

作者对秦始皇在中国文明史的作用非常推崇。帝国的衰落,作者归结了封建王朝内斗堕落而一再重复的王朝循环史,纷乱的农民起义、军阀整治和游牧部落的侵袭中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进入长期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和西方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况相似。

作者认为,中国的编史工作倾向于汇编各种原始资料,而不是让史学家对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史书的组织结构则是建立在根据天命的作用所解释的诸朝代的盛衰兴亡这一基础上。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一观点和我们以前观点一样,只是客观评论和还原历史真实不同而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读后感作文:《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文明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文明模式论的方法,以文明为历史单位。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我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它对我们对我们如何应对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视角。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文明所取代,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己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大量讲述欧亚文明,斯塔夫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整体分析接着对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进行说明。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文明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文明吧。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文明做了阐述。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文明和儒家文明。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文明在向近代化转变。其他文明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文明的传播伊斯兰教文明。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间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择皈依伊斯兰教。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通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而中国受儒家文明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相对于中国,曾经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开辟了一条条新航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我们要学会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斯塔夫意识到现在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现在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我们正在走向毁灭。我们也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为之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高下又岂能通过时间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灭亡呢?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全球通史读后感

浏览了《全球通史》,对里面关于冷战的部分比较感兴趣,也有很多收获,明白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平凡的道路,也明白了当今国际关系的许多道理,下面是我的一些读书感想。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我深表遗憾,社会主义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共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倒退了。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逐渐转化为多极化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结构。“一超”指的是美国,“多强”是不确定的,大概有俄罗斯、西欧、中国、日本等。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起来,如印度、巴西等,加入“多强”系列。我认为多极化有利也有弊,但总的来看,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谁也阻止不了,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在国际上发挥重大作用。

冷战结束后,世界逐步走向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然而这个世界还不是天下太平。冷战后,一系列的问题出来了,如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宗教矛盾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严重地威胁世界和平,局部的战争和纠纷不断。如海湾战争、印巴冲突、波黑战争、911事件、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美国想建立一个单极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对手,实现其霸权主义。所以说,实现全世界和平的道路还长远。我们只能是好好珍惜现在的相对和平,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才实现全世界和平呢?除非是各国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和平的力量远远大于战争的力量。我相信会有全世界和平的一天,那就是共产主义了,因为共产主义实行按需分配,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得到满足,战争也就不存在了。当今的国际秩序还是不平等的,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不平等。联合国应该起带头作用,改革联合国的机构和机制,改造国际秩序,使世界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少了中国,世界冲突将会加剧,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历来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许多国家,特别是印度经常造谣“中国威胁论”。中国强大会不会真的会威胁其他国家呢,我相信中国会和平崛起,不会增加战争的因素,因为中国人历来是爱好和平的。

中国强大,只能增强世界的和平力量。在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的当今世界,中国应该首先要壮大自己,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适度发展军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确,中国在逐渐强大起来,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中国应该努力发挥在国际上的作用,参与国际政治,调节国际关系。

我觉得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应该多关心一些时事,了解世界形势,关注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一点贡献,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世界公民。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本书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的趣味性史书,它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与发展、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因自身阅读能力有限,我只能从中截取部分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读后的感受。

两性间的不平等是源于新型农业太繁重,女人终于不堪负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吗?我的认识是这种不平等虽然在新型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但不是因为太繁重,而是因为生活得需要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照料同一块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产出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粮食。这样一来就有空闲的劳动力回到家里。那么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过是因为女人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因为孩子总是女人生的,过去因为食物采集,无法多生孩子,现在口粮够了,女人可以多生几个,保证种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当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来的发展却不是一开始可以预料的。虽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同样辛苦,但是没有产出,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漫长的几千年,女性沦为第二性。这一幕甚至现在仍在上演:无论开始是怎么受千万宠爱所以做全职太太的,过个5年8载,便成为多余的人。当然,带着丰厚嫁妆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随遇而安平静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类“交流”为幌子,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放眼望去,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发展”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度,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找到的场景。

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

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字

“我们之于历史,如沧海一粟;历史之于我们,如南柯一梦。”无端想起高中作文常用的一句话,当时只是充数,几个词拿起来一凑,也还觉华丽,却并不觉意义、也无甚感怀。然则数十载转眼过隙,当年无心说的话、撒下的种子,终是在不曾过问贫瘠的心灵之土中发了芽、长了藤;而我终究开始循着这驳杂藤蔓的踪迹,开始去寻那不曾见过面貌的历史结出的果。

历史二字,听闻之感觉便是“久远”与“落后”。

说其久远,系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跨度往往以“一纪”“一世”“一甲子”“一百年”为记;而人们对于去年发生的事有时回想起来都会“恍若隔世”,若以此为记再反复叠加几次,更不消说,只道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比如,谈上几个有名的历史事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或者公元1543年“日心说”公布天下,只消见得“公元”二字,人们便急忙摆摆手:怎么扯那么久远的事情!或者有的人虽认为久远,但也还是觉其重要性,他晓得始皇帝统一六国终结了长达百年的战国历史,与民休息,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也晓得哥白尼、伽利略不畏教廷残害,坚持“日心说”,还了恒星太阳一个公道,也为人类开启探索宇宙之旅埋下了希望的种子;等等。但他仅在浩瀚如烟的历史中节选了零碎事件的片段,不知晓其历史背景、更不知晓其历史因果,也仅仅使他在脑海里浅浅留下“重要”两个字的痕迹概念而已,认为历史大事件就等同于历史了,再无其他想法。

譬如盲人摸象,摸到鼻子,却认为这是大象的本体,这是得不偿失的。说其落后,那就更不消说了,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甚至衣不蔽体,在丛林里攀爬着发出“嗷、嗷”的叫声,这是我们对人类祖先不堪的“第一印象”;而对稍微近点年代的人,我们甚至疑惑着没有手机、电视、冰箱、酒吧等等这些,他们的生活是怎样过来的,这日子叫我们去过那还是真的过不下去的,所以也活脱脱地把近代人统归为“原始人”的类别了。终归,人类是健忘的生物,这一切历史在人们脑海里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他们无暇顾及、也无心关怀;历史,被我们故意推远了、忽视了、省略了。

那么,让我们顺着藤蔓的脉络,顺游而下,看看历史的真实跨度和面貌吧。原生之初,原人大约40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活跃在行星地球上了,佐证的便是“南方古猿”的化石。在距今300万年至1万年这个期间,是人类的旧石器时代,说落后只是相对现在而言的,因为这个时候人类已经拥有了改变环境以适应自身的“三大武器”了,即:说话交流、使用器具、利用火种。在这些“法宝”的帮助下,我们惊奇的发现,人类竟然已经开始使用泥灶烹饪,运用绷带技术止血,利用放血技术治病,把兽皮缝制成衣服,以及在夜间召开盛大的篝火晚会了,甚至在宗教方面,他们已经有了陶制的宗教塑像,逐渐开始有了“不脱产”的“巫医”了,也就是说,那时他们的生活已经和失去现代科技的我们相差无几了!

甚至他们运用丰富的狩猎技术,可能会比现代生活中地处偏僻、遇上大荒年的农民过得更有滋有味!而在距今1万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们口中的“原始人”开始掌握了炼制铁器、瓷器、玉器的技术,甚至已经开始“农业革命”,他们已经吃上了种植的玉米、大豆、水稻、南瓜、小麦、红薯。这境况是不是和想象中的“茹毛饮血”相去甚远?人类祖先也只是在逼不得已的时候才喝喝血、吃吃生肉,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对精心烹制过的食物情有独钟的。新石器时代之后,便是紧接的有史料记载的时期,最早见于中国的“殷商”时期(传说中的“夏”朝目前尚无史料可考),那时的人们生活更是丰富,从“酒池肉林”四字便可见一斑。到此,我想请诸位揣摩一下“公元”二字:现在是公元2020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谓新时代的计时才仅仅过去2000年而已。我们再做个算法,看看人们“新生活”的现代科技才经历多么短暂的时间:公元1500年左右,人类才刚刚兴起探索自然的思潮,距今仅520年。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历史上有个人叫“周有光”(1906年-2017年),他活了111岁,假设每个人的寿命可达完整的百年,那第一次工业革命距现在也才仅仅过去2个“周有光”而已!而我们,却认为这些已经是过去了很久很久的事情!人类种族被强盛的科技彻底蒙蔽住了大脑!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再者,从人类有迹可循的400万年时间里,纵使5000年、2000年的时间又算些什么,不过是“昨天”刚刚发生而已!人类真是健忘的种族!

一路追寻到此,我已是冷汗直冒、浑身颤抖。我已差点忘了历史的重要性,竟然现在才开始去追寻它的藤蔓;我不应该这样,人类更不应该这样,仅仅因为一时的兴盛就忘了数百万年的沉寂和探索。

在人类生存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周期性的震荡与崩溃,致使人类种族抛弃对文明的追寻,而去争斗、厮杀乃至于互相倾覆,这里大都埋藏着忘记前人历史教训的隐忧。人类,不应该遗忘历史。

《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全球通史》读后感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

经历了被封闭在家的一个多月,在昨晚看完之后就准备得归纳一下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想到的是,一整天都在重复翻书,放佛又看了一遍书。

作为一位读书期间就不是对课外知识很了解的人,又比较懒,对历史和地理是真的一知半解,看完这本书,从史前到近代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中国文明作为一个连续性的文明,我们一直深以为豪;我们一直很难去理解不同于我们国家的国外人对于宗教信仰追求(导致早期的宗教战争)的虔诚,比如中东世界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印度的印度教,而为什么每当有宗教传入我国最后都是难于取到一个备受推崇的位置,像欧洲的宗教革命,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席卷中东地区。其实是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期间的思想家们就为我们定下了基调。尼采追求的超人不就是我们后世尊称的孔夫子(仁),关二爷(义)这些圣人吗?强大的文化底蕴,以及根深蒂固的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却也让我们这个国家饱受灾难,一度举步维艰。

15世纪的明朝,有了郑和几次下西洋的成功经验,当时的完全有能力发展海外军事能力,而繁荣的国家决策者并没有这样的远见,甚至发布命令停止对海洋的探索。而在西方提出在平等的条件下进行贸易交流也被果断的拒绝,这种厚古薄今,狂妄无知的姿态也为后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做好了铺垫。而同样是面对西方海外扩张,日本选择了向他们学习(日本之前也向中国学习)关于制度,军事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两个对外来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不过日本后来形成的极端军国主义让他们在1945年8月吃了两颗原子弹,十几万人的伤亡)。

而对于宗教的偏见,民族的偏见就导致了二战区间1000万人(被杀害的犹太人就有600万)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纳税人的抢下,而是“活着人做劳工,死后做肥料”。

女性地位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旧石器时代,女人能获取的食物是男人的两倍,地位甚至于高于男性;新石器时代的农业中,女性也享有与男人平等的地位;但随着农业社会的不断发展,部落甚至国家的生成,女性渐渐属于从属地位,由于不能做繁重的农务,不能参与到帝国的战争中,在家哺育孩子,没有继承权,最终导致男性垄断经济、政治。

大半夜的,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说我什么。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李俭慧)。

《全球通史》读后感

汉尼拔,大西比阿的最终归宿。公元前201年,第2次布匿战斗结束后,汉尼拔出任迦太基执政官,并致力于战后经济的恢复,曾经的一代强国,在经济上的飞速进展,再次引起罗马人的警惕。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无奈汉尼拔只得自我流放以挽救祖国。在流放途中,汉尼拔始终关心与罗马有结怨的敌对国对抗罗马,但都没有很大的成效,最终罗马忍无可忍下令通缉汉尼拔。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最终选择服毒自尽。

他用一生实现了他少年立下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汉尼拔的一生折射了迦太基一代强国的'命运。它可能是历史上少有的,并非自身经济衰落而导致灭亡的经济强国。汉尼拔的个人悲剧,若能顺应历史潮流,变革迦太基与罗马为盟,可能迦太基的命运会是另外一个呈现的方式。历史不能假设。历史的变革从来没有在旧制度中产生,只有摧毁旧的体制,制造出一个全新的社会,毁灭即是重生。

正如我们的南宋王朝,直到灭亡之际,南宋的经济依旧强劲。在后来元朝的国际贸易大潮中连续呈现东方魅力,不与时俱进,只能无情被淘汰。罗马的大西庇阿凭借击败迦太基的功劳在罗马如日中天,麻烦也随之而来。他的政敌时刻查找攻击他的借口,每每他总是借助从前的功劳和军队的支持而免于惩处。在一次审判大会上,大西庇阿提示民众,今日正是扎马战役的纪念日,罗马应当记住他的功劳。他胜利地煽动起了大众的狂热忱绪,结果很多人包括法官分散他来到神殿,向上天祈祷,赐予罗马更多的像大西庇阿这样的英雄领袖。晚年的大西庇阿在经受这些之后心灰意冷,打算离开罗马回到坎帕尼亚自己的庄园,在那里度过了最终的时间。在遗言中,他要求不要把他葬在罗马,要魂归故里。同在公元前183年,两位天才的统帅汉尼拔和大西庇阿离开人世。

迦太基由于拥有汉尼拔这样的天才而拒绝转变,惨遭灭国。罗马共和国由于拥有大西庇阿这样的杰出统帅,而逐步走向帝国独裁统治时期。600年之后西罗马帝国灭亡。

《全球通史》读后感

每个时代都需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

初次拿到秋雨给的作业要求时,国际政治类书籍?于是在网上搜寻一下,看有没有推荐的书可以拜读。在初读者的分类中,看到了《全球通史》,刚好书架上躺了本它,嗯,就它了!

邓梗一个不能称之为伟大,但又确实是一个大写的历史学教授。如果说荣誉?一个人成就的载体,那么他已然是一位集大成者。当然,我没有讽刺的味道,只是不想无味的重复他所获得的成就,毕竟我也是不一样的烟火。

斯坦夫里阿诺斯,不得不说,他的《全球通史》,不像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历史老考究著作的一样,晦涩难懂,孤掌难鸣。他笔下的世界,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由一个点,变成一条线,穿成一个面,交织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圆。作为一枚浮躁的读者,也可以轻松流畅的一口气全顺下来。古人说,见字如面,我勾勒的大师也应该是一位风趣自然的老人了吧。

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我啰嗦了三四段,言归正传,我是来写阅读报告的。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现今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无不是前人冲突的.后遗症。就拿宗教举个例子,试问五月花号是怎么起航的?说实在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信的基督教,英国国教你去迫害人家清教徒,逼得这帮人远航避难。可谁能想到这帮人的蛮荒之地,最后会成立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但再观此后以及现如今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也只能怀念几百年前我们刚认识那会儿大家都有些拘谨和真诚了。

不得不承认,《全球通史》这本书真的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书在手,古今我有。仿佛我置身这世界之外,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世界多年来的纷乱争绕与进步文明。就像它可以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阐释历史,可以让我们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框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的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来自四十多年前的全球观,也真是让现世人无不汗颜。

书中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普遍都很敏感的一点,就是他对中国文明的看法,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他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就是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谁说不是呢?这些也是我们读中学时的必考项呀。不过,在一个外国人眼中也可以如此的清澈,可见他的研究有多么的深可见底。

《全球通史》这本书,自然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里面多少会存在一些对于现代文明,或者一些世人是非观念的闪烁其词。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是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完全公正,起码也要做到十分客观吧。

读完这本书,我没有说有醍醐灌顶般的种种觉悟,也没有网络上吹捧的多么多么开阔的"全球观"。我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历史学者给予我的"整体世界观"。我所受用的,是以一个平等客观的视角来看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国际关系上的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读完第一遍的感受,以后的三五遍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

“自我维持生存和自我发展的欲望,成为了人类伟大的推动力”,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说的。

每个人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充实我们的大脑,武装我们的思想。可我们一生下来就是同样的人,什么能改变我们的思想?环境、知识和时间。

这三者好像都轮不到由我们控制,环境和知识的改变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来改装我们的思想。

环顾你四周,你看不见时间的踪影,但你此时此刻站在的历史长河中,前面是未来,没人可以预测,即使你看见了未来,忍不住动动手指改变什么,就像蝴蝶动动翅膀,那你改变的可不只有你的思想,而是宇宙时空。你的身后是几万年的文明。

即使社会结构不同,环境、技术、观念都不相同,可是你可以在这一个个统一.灭亡、兴奋、衰落的轮回中找到闪光点。

希腊-罗马留下的古迹,雅典卫城的庄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师生的传承。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秦迅速的发展以及短暂的生命,汉武帝的“好战”英明,野心勃勃,万里长城史诗般的整修重造。

这些历史结点的背后是什么?是人,一个个有名或无名的人,它们的生存是如何维系的?生活是怎样多彩或无味的.。

朱熹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

当你秉承着一颗当事者的心去阅读那些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你会作何评价?

想象一下,你处在中世纪的欧洲,你是一名没有人权的农奴附庸,被囚禁在看似自给自足,实则麻痹人们的意识,无处不在的枷锁中。可是你每天要负多少沉重的徭役,任那个坐享其成,无情无义的领主打、骂、罚、买卖、侮辱,看着身边的人企图逃离庄园,脱离这个黑暗的中世纪,建立起人性化的制度,你会怎么想?反抗?起义?当时罗马的斯巴达克起义,中国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人多势众,而你孤身一人,手无寸金。你会尝试寻找新生活,还是忍辱负重。

如果你是中世纪欧洲时期的一名领主,面对那些没有自由的农奴,他们跟自身一样,都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人,只是起点不同,你会对他们起丝毫的悲悯之心,还是不愿打破封建。你不妨像那样站在21世纪人们的思想去活一下中世纪的人生,你就会感觉自身像是经历了由史前到21世纪的进化与净化——历史是事实,事实是已经发生的,是没有任何人在你耳边打扰你对历史的看法的,因此它是纯净的,就像清晨叶上的露珠,冬日车窗上的霜,实验室中的蒸馏水,而不是水龙头流出被漂***浸过的自来水,河中夹杂着各种生物代谢物的浪潮。

因此说,历史就像是可以真正拭净镜子上灰尘的水,让镜子保鲜、干净。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当你把你的思想拿出来放到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洗一洗,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一定能改变你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文明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文明模式论的方法,以文明为历史单位。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我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它对我们对我们如何应对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视角。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文明所取代,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己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大量讲述欧亚文明,斯塔夫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整体分析接着对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进行说明。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文明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文明吧。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文明做了阐述。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文明和儒家文明。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文明在向近代化转变。其他文明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文明的传播伊斯兰教文明。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间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择皈依伊斯兰教。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通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而中国受儒家文明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相对于中国,曾经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开辟了一条条新航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我们要学会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斯塔夫意识到现在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现在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我们正在走向毁灭。我们也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为之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高下又岂能通过时间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灭亡呢?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全球通史读后感模板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