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读书心得(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9 21:07:30 作者:雨中梧

通过写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批判和思考能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在写读书心得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书籍的读后感和思考,并且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读书心得是我们探索和理解知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希望大家都能积极阅读,并写出精彩的读书心得。

音乐教学读书心得

一位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变通,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面临的是崎岖道路,仍然顽强的、辛勤的一步一步向前走,在音乐生涯中,各种障碍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是绝对的乐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毫无怨尤的花上无数小时、数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下功夫。

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能显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像后,还需要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显明地传达出来。如此,我们创造出来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

音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而能够在情感上与人们相互交流的音乐演奏,便是世间最光辉与神圣的荣耀,它使得极尽枯燥与单调平凡的练习,都变成了无比快乐的过程。

第二章音乐是一种语言。

将音乐线条演奏得圆滑有方向,使音与音之间具有黏密性、不中断对于一位钢琴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要求。音乐的表达永远都需要以自然地流动为依归。

一个钢琴家,在练习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乐句的气氛与精神,简明而完整的表现出来,传达作曲家所希望我们传达的信息,练习时,分析乐曲的每一个句子,然后用平静且能听见的声音告诉自己,你认为某一乐句欲表现的情绪是什么:是愉悦、悲伤还是思乡、抱怨?是痛苦、欢乐,还是热情、预言?在你决定了最适当的感觉后,将这种“感觉”在键盘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试验,直到你双手弹奏出来的音乐成功地呈现了先前在口语上给于自己的提示。

在弹奏每个乐句的结尾时,身体和音乐必须同时做到一个自然地反映—呼吸,虽然我们不可过度与夸张的呼吸,但是绝不能没有。呼吸使得我们带领聆听着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乐句,也使音乐的紧密度被完整且坚固的保持着。

关于音乐中的“渐慢”,不论乐句是基于何种音量上,“渐慢”都必须自然而且几乎无法被察觉到。音乐的段落和文学一样,在每个段落中,我们都可以用几个字或是几个音符,将它们重要的意思扼要的讲出来,每一个重点都是前一个重点的延续与后一个重点的前述。在乐句中找到表达重点的三个基本程序:1。全神贯注地将音乐线条完整的弹出来,没有丝毫间断。2。决定乐句的气氛,而后使乐句中每一个音符与细节都在这个气愤的引导下被弹奏。3。找出乐句或段落的最高点,使音乐在进行时有一个移动的方向。

第三章培养均衡的弹奏的能力。

节拍器是练习必备的工具,先从很慢的速度—节拍器上的60开始,然后62—64—66,一点一点快起来,再从60,以“3”的进度练习,熟练后以“4”“5”的进度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可以达到极肯定且平均的控制。但是节拍器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某个练习阶段上,一个“最佳的工具”。它最大的意义亦止于此。虽然它帮助我们克服了许多艰难技巧及完整弹奏上的障碍,并测知我们在每一首乐曲上所能达到的速度极限,但是在这一切都圆满做到后,我们必须学习从节拍器的训练里超越出来。钢琴家欲在琴键上飞舞,有三个要点必须做到:第一,运用节拍器慢速度的训练去克服所有技巧上的障碍;第二,除掉对节拍器的依赖;第三需要训练双手能自由肯定的出入琴键。

耳朵的重要性。钢琴家们依靠耳朵的指引,可以在触健上做出千种变化的音色。舒曼在他的《给年轻音乐家的规则与箴言》中提醒年轻的音乐家们应尽量的打开耳朵,注意周遭一切细微的响声,像门铃声、玻璃窗震动声,或鸟儿歌唱,等等。在倾听中,同时发掘这些声音的高低和旋律的走向。耳朵一旦对周遭环境的声音产生了高度的敏感性,便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里、不同的钢琴上,弹奏出最恰当的音色与音量了。

从最慢的速度开始练习新曲,在节拍器上找寻一个能使手指舒适而正确的弹奏出每一音符的速度,在这个速度上不断练习,知道手指在键盘上已有完整自主的控制力后,才稍稍加快,在速度上采取一点一点渐近,如果一下跑的太快,不仅无法增进任何弹奏的能力,反而危害了我们在表现一首乐曲时,所应具备的均衡控制力。李斯特的练琴方式,开始练习一首新的乐曲时,分五个步骤来研究乐谱。第一次看谱时,仔细的看清楚每一个音符确实的位置;第二次仔细分辨音符的时值;第三次,分析乐句的音色,由不同的音色来表达情感上细微的变化;第四次,仔细的分析高低谱表内所有的声部,出了明显的主题之外,他总希望能在找出一些可以醒目加强的细小旋律和线条;最后的步骤中,决定他要的速度。结束这五个步骤的看谱后,他开始在琴键上练习。

魏书生教学的读书心得

20xx年7月14日上午,我们在风景如画的磁县溢泉湖度假村听取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报告会”,报告会对我的教育颇深,使我受益良多。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魏书生讲的关于教学上的“两大点”和“一小点”。“两大点”即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一小点”就是“一松二静三匀四乐”,就是说:“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人凡事要想的开、想的透,要乐观进取,不管有多大的事都要保持“心灵静”“情绪乐”。要时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学习。

教育家魏书生谈到教学管理时,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在处理班级的事情方面,要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都分个职务,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这样他们就会认为老师很器重他们,把分配的任务尽可能做到极致。“人尽其责,人尽其才”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二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要想改变一个人,就要发现他存在的问题的多种因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根据他们的优点去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班里的一些重大事情一定要采取民主的方式去解决。凡是“一般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去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要干”。总之,凡事要靠方法,这样,班主任干起工作来就很轻松了。他强调必须注重管理,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情绪,提高了管理实效。比如,在学生中建立起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等制度,考试时由学生分工出题互考、补考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另外,教育家魏书生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每天都带领学生长跑3公里的路程,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从不间断。科学的管理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信念,使魏老师的成功成为必然。

在他给我们作报告时,50多岁的人一站就是半天,而且一直是“金鸡独立”的姿势,用他自己的话说,“能一个人干的事不要让两个人去干,能一只脚站着,就不要让两只脚都受累”。

魏老师的睿智与幽默,精辟的见解与渊博的学识,从容不迫的叙述与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并折服了我。让我领悟到教育教学的真谛和人生中的某些哲理。魏老师用四个小时述说快乐人生,笑声掌声不断!从他的报告中,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习的还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他把从事教育工作看作是对党、对人民的回报,把工作看成是品尝人生的欢乐,树立视事业如生命、爱在其中、以苦为乐、为之献身的信念。学习他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生活作风。他对待教书育人工作真心实意、踏踏实实,达到舍身忘我的境界。不管在做人还是在做事上都能守住一颗平常心,尽到生存的责任,享受生存的快乐!他把平凡的岗位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他说:“人尽其才固然可喜,大材小用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我要学习他健康的情绪、平稳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善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多看前面,少看身边;多看有利,少看不利;多看自己的长处,少望自己无法改变的弱点。千方百计地解放自己、珍爱自己、超越自我,珍爱自己的每一段,珍爱自己的每一处,珍爱自己的长处和特点。真正树立笑对人生的境遇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魏老师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他脚踏实地的精神,他的教育工作热情,和他在任何境遇下都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乐观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把学到的新理念思想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流行音乐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前言(引入主题)。

流行音乐是当今年轻人喜爱的音乐类型,它融合了各种音乐元素,给人以活力和激情。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幸能够教授流行音乐,与学生们一起分享音乐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

流行音乐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们充分互动,共同参与到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因此,我注重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活跃的氛围。通过设置各种音乐游戏和小组活动,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互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教学中。

第三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流行音乐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们熟悉各种流行曲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教学中,我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如音乐的节奏、和声、调性等。同时,我鼓励学生们多听、多欣赏各类流行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会演奏流行曲目,更能够理解音乐背后的规律,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第四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流行音乐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创作和表演方式。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尝试改编现有的流行歌曲,以及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通过创作演唱,学生们可以发现和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表达能力。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出音乐领域的创新人才。

第五段:结语(总结观点)。

通过流行音乐教学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流行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音乐文化,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有更多的教师将流行音乐教学融入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快乐和灵感的共鸣。

流行音乐教学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流行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益流行。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意识到了流行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流行音乐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第二段: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与传统的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让他们感到亲切和参与其中。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选取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并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入一些鼓点、吉他弹奏或唱词等元素,我努力创建一个有趣、互动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第三段: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流行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样重要。我鼓励学生在演唱和演奏流行歌曲时加入一些个人的风格和创意。比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节奏的变化或增加合唱部分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还让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从而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表达。

第四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流行音乐常常需要多个音乐家协作演奏和演唱,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通过协作合作,学生们互相倾听和理解,同时也学会相互协调和配合,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促进了交流和共享。

第五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

流行音乐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领域。因此,我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素养。通过教导他们如何学会获取音乐资源和更新音乐知识,学生们能够持续跟随音乐的发展和趋势。此外,我也鼓励学生们参与音乐社区和相关的音乐活动,以提升他们的音乐激情和全面发展。

结论:

流行音乐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音乐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兴趣、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素养的方式。通过教学的努力,我亲眼目睹了学生们在流行音乐教学中的成长和获得的成就。在未来,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学习,以更深入和全面的方式来教导学生们欣赏和表达流行音乐。

魏书生教学的读书心得

近来,我认真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他对于教学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愿与大家共勉。具体如下:

教学方面,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一个好教师就看他培养学生多少好的习惯。魏书生老师之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能使他的学生具有那么多良好的习惯,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养成了很多良好的教学习惯。为此,在学习研究落实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践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习惯做起。进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本人需要培养的习惯是:1、说的习惯。要说得明白,说得有条理,讲得既生动又形象,既幽默又风趣,学生爱听,这的确是一个教师必备的能力基础。2、写的习惯。写好三笔字、写周记、写读书笔记、写学科教学计划和总结、写论文、写范文、写详案。3、听课的习惯。走出去听课、校内听课、师徒之间相互听课。4、上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的习惯。5、读书的习惯。每位教师每学期要读新书5本,每周要检阅教育杂志、报刊,做到日读一份报,月读一本书,并写好读书笔记。6、出考试题的习惯。各学科、各单元结束,教师都要自己拟定试题一套,同学科之间相互交换使用,学期中和学期末出综合试题各一套,由教务处存入试题库。7、搞研究做学问的习惯。把教书育人的每一件小事当作大学问来研究,当作艺术来追求。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管理,从必修课到选修课,形成全方位进行研究的氛围。做到教育思想端正,研究立项明确,研究步骤规范。8、积累资料的习惯。每个学期教师对自己的教案、听课笔记、单元测试题、科研资料、教育信息、他人的成功经验定期进行整理和装订。9、制作教具、课件、创新的习惯。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制作一件教具、课件,也可以以年组、教研组为单位,几个人编排、设计最佳方案共同合作完成。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课件、教具制作能手,并向全校教师进行展示。10、定计划作总结的习惯。什么时间去做,怎样去做都在计划之中,并且细化在周工作计划中,总结内容就是按计划工作内容,完成了多少,什么时间完成的,用什么方法,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的效果怎样。

教学应该以“书本”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在魏书生的讲课中我们看到的是始终紧扣住课本和大纲的要求。我想: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去引导学生求知更广阔的领域,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其结果不言而喻。教育是实事求是的,任何好高骛远只能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有一堂魏书生的公开课,就是从作者、作品、字词、引导分析课文等这些传统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这些恰恰被一些只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师给抛弃了。当我们抛弃课本和大纲而去寻求更新颖的教学内容时,当我们把课外补充知识大量带入课堂时,我们可能就把本应掌握的知识丢掉了,学生本应学会的基础知识,本应掌握的技能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削弱了。

教师还要改变以下几个教学观念:1、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2、采用“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按预先制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在自学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从生活和学生经验出发,创设激发学习欲望的学习情境,并由情境直接引入学习的主题,富有实效性,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4、采用启发式教学,杜绝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当问题,以问题引导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5、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上述思维的基本过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6、教师具有一定亲和力,自然亲切,生动活泼,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拓展延伸。

魏书生老师总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也非常值得教师们学习研究:(1)创设意境,通过谈话、口头作文、呼喊“我们能行”等方式来调整学生的情绪、创造愉快的课堂环境、选择民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热爱教师的情感转化为热爱学科教育的兴趣,也就是激活兴趣;(2)明确目标,也就是这一课关于知识、技能、情绪、思维等方面的训练要求;(3)传授方法;(4)自学知识;(5)探索规律;(6)互测互结。在自学指导方面,魏书生要求学生先制定计划、再养成习惯、最后自我总结,不仅要视自己的智商、情商制定和实施计划强化自己,还要适应教师,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自学计划。

流行音乐教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时尚的文化表达形式,近年来备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幸接触到了很多对流行音乐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并开始思考如何将流行音乐融入到音乐教学当中。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让我积累了一些关于流行音乐教学的心得体会,下面将就此进行阐述。

流行音乐教学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通过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些热门的流行音乐作为教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对音乐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此外,流行音乐教学也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观。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化的音乐形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众音乐文化,从而拓宽他们的音乐眼界。

要成功地教授流行音乐,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作为学习材料,让他们参与到音乐的选择和制作过程中。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也能够增加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其次,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家和流行音乐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文化认知。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演唱、合唱和乐器演奏等形式来进行流行音乐的教学,鼓励学生动手尝试,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尽管流行音乐教学有着许多的优点,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教学资源的匮乏。相比传统音乐教育,流行音乐教学所需的原版教材和乐器配套资源相对较少,这给了我们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外,流行音乐作为时尚文化的一部分,时常受到流行潮流的影响,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内容,以保持对流行音乐的敏感度。

第五段:结论(约200字)。

流行音乐教学是一个接地气、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也能够丰富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观。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个性化教学、了解音乐文化背景以及动手实践等方式来成功地教授流行音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流行音乐教学将会在音乐教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为更多学生带来音乐的快乐与触动。

音乐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是音乐教师,就应该有文学的心灵、音乐的美感、高尚的审美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当今社会合格的音乐教师,更必须有全新的音乐教育观念。音乐教学承担着素质教学的重任,它既应该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又担负着向学生传播几千年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命感的职责。在课堂中我应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接受音乐教育,加强德育渗透,让德育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璀璨!

日本著名德育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曾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我国音乐家洗星海也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些都道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启示着我们的音乐教学始终应渗透着德育教育。音乐是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人们的心灵,具有潜移默化、激发情感、深入人心的作用。本着铃木先生的一句:“音乐如同语言,只要会说话的孩子就一定能学会演奏音乐,孩子学习语言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而我的音乐教育秘密也在于对孩子不断地重复。”在这,我来粗浅的谈谈我这一学期的音乐德育情感教学。

一年级音乐教材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震撼心灵和触动孩子们的情感中枢。因此,教师要如何让学生从歌曲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呢?例如:人音版第一册第一课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结尾中唱到“你的名字真好听”,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后,教育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看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相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和睦相处的是人生的快乐。在教唱第六课《劳动最光荣》歌曲时,让同学们观看多媒体画面的演示,看看动物是怎样劳动的,如:喜鹊是怎样劳动的?蜜蜂是怎样劳动的?观察自己的妈妈又是怎样劳动的?用小品来演示妈妈劳动的情景,(妈妈下班回到家做家务的劳动场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劳动成果的快乐,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第二课《拉勾勾》时,歌词中有一句我们都是好朋友,告诉学生你们现在都是好朋友,等你们长大了,国家就更需要有团队精神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学会这种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唱一唱老师改编的第二段歌词:男同学,女同学,我们都是好同学,你帮我,我帮你,我们一同来进步。让一年级的同学也来编一段歌词,哪怕是一句也可以,锻炼这种创新意思,和思考那一句话是最能体现团结、友好这些意思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们,而不是说教式的,同学们既受到了教育又玩得开心。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例如在第六课欣赏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时,我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赏第二课《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也给几张《小白菜》的图画让同学看,我用简单的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画面的内容“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十分贫困,那时候有个小姑娘从小就死了娘……”,当我用低沉的语调讲完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声,让他们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比,增强了解:"小白菜"的遭遇,同时更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在教师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美育与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通过美妙的歌声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歌曲中获得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例如:第三课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为什么国旗那么美丽呢?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把国旗的意义讲给同学们听,激发同学们热爱国旗,热爱祖国。

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游戏教学,孩子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如:第九课游戏《火车开了》,在玩这个游戏时,一个同学扮演火车司机,其他同学扮演车箱里的客人,边唱边玩,正玩得高兴时,由于前面的同学太快,后面的同学跟不上掉队了,这个时候该怎样教育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游戏暂停,问一问司机同学,后面的同学跟不上应该怎么办?而不是老师说司机你慢一点,后面的同学跟不上。通过学生说出来慢一点,等一等后面的同学,再问一问为什么要照顾后面的同学?通过这样的游戏对其他同学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知道不能只顾自己玩的开心,还要想到别的同学。

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独具人格魅力的楷模。愿我们大家为培养具有优良素质人才的道路,探索前进!让德育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灿烂!

这本书越读越觉得不像是跟音乐有关的书籍,而像是一本讲灵性修行的书籍。书中对于音乐的理解,在很多其它的事物上也都可以找到相同的理念。

本书在开篇时就讲到了“我无法教给你任何东西,我只能向你展示”,这句话与我的理解不谋而合,它告诉了我们知识的传递的路径和方式,同一堂课上,不同的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来自于老师吗?当然不是,区别在于学生自己这个接收者。曾经有一位老师她说她教了我很多东西,但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如果我没有自我反省、用心倾听和理解、不断改变的实际行为,她什么都教不了我。就像书中所说“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它就在哪里,就看你有没有想要它的渴望,有没有能够看到它的眼睛,你看到汽车在路上跑,鸟儿在空中飞,人们在大声的说话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蕴含了无比丰富的知识,但是你看得多了,就习以为常的忽略了它们的特别,就忘了这些事物背后所蕴含的知识,以及潜藏在这些事物背后的规则。

书中说“我们学音乐久了,就变得只注重音符,只会弹奏乐器,而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其实对于人生中的很多事来说都是如此,走的时间太长,就不知不觉偏离了轨道,忘记了当初为何踏上这条路,忘记了初心,对于现在开始学习音乐的我来说也是如此,脑子里只有拍子、音符等等,而忘了自己是因为喜欢音乐才开始学习,忘记了音乐的美才是我要追求的东西。现在,我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职业音乐家会羡慕那些业余爱好者,为什么有的音乐学者会说在对于音乐的理解上专业人士并不见得比业余爱好者有更深刻,学习了音乐理论也并不见得就能让你理解音乐的美好之处。

我常常想为什么一段舞蹈在和一段音乐完美结合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完美融合的律动感,当我看到书中说“音乐的振动”时,我才明白,这种通过声音振动频率与视觉节奏的同步,能让人的身体产生一种共振,这种共振会带来一种律动感,如果你看一段没有音乐的舞蹈动作,也许你会觉得有些怪异,这时你就能体会出这种差异了,就能感受到音乐对于身体的振动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书中提到了一个理念,就是当你在学习音乐或者演奏音乐时,必须忘记技巧,顺其自然,这样的理念与阿斯汤加瑜伽中的理念不谋而合,阿斯汤加的理念是通过不断的对于体式、收束法的练习,让身体彻底熟悉体式动作,从而忘记所有的动作技巧,专注于呼吸与体式的结合、凝视、收束这三者的完美合一,进入那样一种无我的状态,停止思维的干扰,而要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顺其自然的练习,在控制和不控制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也与书中所说的既要专注也要不专注是同一个理念。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当下,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强调了感恩,这其实是我们现代人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来源,要么一直想着过去,要么一直想着未来,要么总是只想着自己,当你开始尝试去关注当下,去倾听他人时,一切就会开始不一样了。

“成功和失败,那个对于人们来说更危险?”这是本书放在结尾章节的一句话,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是一个人生理念的问题,如果说成功和失败是人生状态的两端,那么中间状态才是最佳的,有的人认为人生就应该成功,那么他很可能无法面对失败,有的人认为人生总是充满了失败,那么他很可能无法赢得成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只是一种外在的标准或者看法,根本不重要,关键是这样的一段经历对于你的人生来说意味着什么?经过这样的一段经历,你是否更加了解自己,了解现实。

法布尔《昆虫记》系列图书,其中《夏日音乐家》介绍的是蝉的一生。

7月的某一天,蝉妈妈用尽全身的力气,在树枝上产下了四百多枚卵,虚弱地掉落在地面上死了。纳是一种昆虫的名字,专门把自己的卵产入蝉妈妈产的卵房中,吃掉蝉妈妈产下的卵而孵育自己的宝宝。蝉妈妈产下的四百多枚卵中,有一个名字叫小乐的幼虫,非常幸运地活了下来。

10月初,小乐终于长成了初龄若虫,它爬出树枝洞,脱掉身上的薄膜成为了1龄若虫。它从树枝上跳到地面,找了一片松软的土壤开始建造自己的家,在地下它靠吸吮树汁生活,经过四年的时间,在地下脱了四次皮,终于在一个盛夏的傍晚爬出了地面,爬上树枝完成最后一次脱皮后,小乐变成了真正的成年蝉,它努力练习飞行、唱歌,它的歌喉越来越洪亮、越来越长久,由地下建筑师变成了夏日音乐家。

难耐的酷暑和干旱,其它的昆虫在煎熬中度日如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小乐的生活,它用又细又长的管子嘴吸食树汁,于是其它的昆虫如苍蝇、虎头蜂、锹形虫、细腰蜂、土蜂、小绿花金龟……都来请求小乐帮助喝树汁,并且都很感激小乐的乐于帮忙,只有蚂蚁每次来喝树汁时,不但不感谢小乐,而且蛮不讲理,态度还很恶劣,小乐教训了一下这只不懂事蚂蚁,而这只蚂蚁不思悔改,还暗地里使坏伤害小乐,于是小乐离开这个多事的地方,搬到了新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后来小乐和一只母蝉结成了夫妻,快乐地生活。

漫长的夏季将要结束,小乐越来越没有力气,嗓音也一天不如一天,连抓树枝的力气也没有了,小乐唱完最后一首歌,“砰”地一声无力地掉在地上,翅膀颤抖了一会儿,结束了自己作为蝉的短暂一生。那只教训过的蚂蚁,立刻叫来同伴,把小乐的尸体分开运回了蚂蚁洞。

不过,四年后的夏天,小乐的儿子们仍然会像父亲一样歌唱,而它的女儿们也会生下许多可爱的小宝宝。

这本书里写了小乐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它让我了解了蝉的短暂一生。想想我每年的夏天都有捉蝉的经历,但却不知道蝉要在地下生活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爬到地面上来。还有书中的那只蚂蚁太狡猾了,小乐帮助了它,它不但不思感激的心,还多次来伤害小乐,真是不应该。我们要像小乐学习,学习它乐于帮助别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可不能像蚂蚁一样,不劳而获呀!

上一星期,语文老师让我们看了《音乐之声》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修女玛丽亚的故事,玛丽亚因喜爱大自然,喜爱唱歌,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军上校的家中当保姆和家教,照顾七个孩子。上校对她十分严厉,非常冷漠。但还是被玛丽亚的善良所感动,经历过一番风雨后,两个人终于结婚,过上了幸福生活。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说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还记得那个场景:听着从玛丽亚嘴里汩汩流动的歌词,看着她大阔步往前走的姿态,不免欣慰,心里也不免阔朗起来,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许许多多困难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是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挫折便后退,不敢面对它们,更没有胆量去克服它们。但看完书中,听着玛丽亚那首轻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虑、不安一扫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对困难。

给我的第二个感受是: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整本书突出了音乐这一主题,出现了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绒花》、《哆唻咪》、《孤独的牧羊人》。也正是通过音乐,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动了,真是应了马丁·路德的那句话:“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从此,我更加喜欢音乐了,更加喜欢唱歌了,因为音乐可以使人愉快,成为一个像玛丽亚一样的快乐的人。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书中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书中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书中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音乐教学读书心得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是美国作家保罗·亨利·朗的作品,它可以被称之为是一本超越时空的音乐通史经典之作。

全书一共二十章,内容从古希腊、格里高利艺术与它的影响范围、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一直到19世纪末的现代音乐的出现,虽目录是标准的时间轴顺序,但内容上却并不完全按照时间,而是采用了一些对比的方法来讲述,比如在晚期巴洛克的章节中,对于意大利歌剧,作者先是讲述了“意大利歌剧在德国”,而后一节则是“意大利歌剧在英国”,通过对比的方式讲述了意大利歌剧的一些特点以及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通读了这一本西方音乐史学著作后,使我不光对于西方音乐的发展有了系统化的了解,也对于西方文明的发展有了浅显的的知晓。结尾部分作者写出了自己大半人生中对于音乐的思考以及自己真挚的感想,也使我感悟良多。这本书中包含了大量的音乐术语与乐理知识,对于一些缺少音乐学习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阅读起来有些细致与晦涩,但若是想要了解西方二十世纪之前的音乐史主体,这本书理应是最值得推荐的书目之一!

最近我看了一本《中国古代音乐》。

这本书讲的都是一些古代乐器。怎么使用,是怎么来的,上面都有些什么?

上面还写了高山流水的乐谱。我看了看居然是用古筝弹奏的,哇,真厉害!我看了许久没有研究出来,但是有几个词语我深深地记在心里了,“一泻千里、泉水叮咚、娟娟流水”。

这让我看到了一幅画,泉水叮叮咚咚地往下流。从上往下看,仿佛你有千里长声音,也是像鸟儿的鸣叫。

看完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终身呐,让我懂了许多跟音乐有关的事情。如果以后我学会了的话,真的想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也想感谢这本书。

这本书虽然密密麻麻的,但是你仔细去看,用心去看,肯定会有很大的收益。如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借来看看。

法布尔《昆虫记》系列图书,其中《夏日音乐家》介绍的是蝉的一生。

7月的某一天,蝉妈妈用尽全身的力气,在树枝上产下了四百多枚卵,虚弱地掉落在地面上死了。纳是一种昆虫的名字,专门把自己的卵产入蝉妈妈产的卵房中,吃掉蝉妈妈产下的卵而孵育自己的宝宝。蝉妈妈产下的四百多枚卵中,有一个名字叫小乐的幼虫,非常幸运地活了下来。

10月初,小乐终于长成了初龄若虫,它爬出树枝洞,脱掉身上的薄膜成为了1龄若虫。它从树枝上跳到地面,找了一片松软的土壤开始建造自己的家,在地下它靠吸吮树汁生活,经过四年的时间,在地下脱了四次皮,终于在一个盛夏的傍晚爬出了地面,爬上树枝完成最后一次脱皮后,小乐变成了真正的成年蝉,它努力练习飞行、唱歌,它的歌喉越来越洪亮、越来越长久,由地下建筑师变成了夏日音乐家。

难耐的酷暑和干旱,其它的昆虫在煎熬中度日如年,但这并没有影响小乐的生活,它用又细又长的管子嘴吸食树汁,于是其它的昆虫如苍蝇、虎头蜂、锹形虫、细腰蜂、土蜂、小绿花金龟……都来请求小乐帮助喝树汁,并且都很感激小乐的乐于帮忙,只有蚂蚁每次来喝树汁时,不但不感谢小乐,而且蛮不讲理,态度还很恶劣,小乐教训了一下这只不懂事蚂蚁,而这只蚂蚁不思悔改,还暗地里使坏伤害小乐,于是小乐离开这个多事的地方,搬到了新家,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后来小乐和一只母蝉结成了夫妻,快乐地生活。

漫长的夏季将要结束,小乐越来越没有力气,嗓音也一天不如一天,连抓树枝的力气也没有了,小乐唱完最后一首歌,“砰”地一声无力地掉在地上,翅膀颤抖了一会儿,结束了自己作为蝉的短暂一生。那只教训过的蚂蚁,立刻叫来同伴,把小乐的尸体分开运回了蚂蚁洞。

不过,四年后的夏天,小乐的儿子们仍然会像父亲一样歌唱,而它的女儿们也会生下许多可爱的小宝宝。

这本书里写了小乐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它让我了解了蝉的短暂一生。想想我每年的夏天都有捉蝉的经历,但却不知道蝉要在地下生活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爬到地面上来。还有书中的那只蚂蚁太狡猾了,小乐帮助了它,它不但不思感激的心,还多次来伤害小乐,真是不应该。我们要像小乐学习,学习它乐于帮助别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可不能像蚂蚁一样,不劳而获呀!

第一章个人因素—艺术家的成长。

一位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变通,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面临的是崎岖道路,仍然顽强的、辛勤的一步一步向前走,在音乐生涯中,各种障碍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是绝对的乐天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毫无怨尤的花上无数小时、数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下功夫。

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能显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像后,还需要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显明地传达出来。如此,我们创造出来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

音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而能够在情感上与人们相互交流的音乐演奏,便是世间最光辉与神圣的荣耀,它使得极尽枯燥与单调平凡的练习,都变成了无比快乐的过程。

第二章音乐是一种语言。

将音乐线条演奏得圆滑有方向,使音与音之间具有黏密性、不中断对于一位钢琴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要求。音乐的表达永远都需要以自然地流动为依归。

一个钢琴家,在练习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乐句的气氛与精神,简明而完整的表现出来,传达作曲家所希望我们传达的信息,练习时,分析乐曲的每一个句子,然后用平静且能听见的声音告诉自己,你认为某一乐句欲表现的情绪是什么:是愉悦、悲伤还是思乡、抱怨?是痛苦、欢乐,还是热情、预言?在你决定了最适当的感觉后,将这种“感觉”在键盘上一次又一次地做试验,直到你双手弹奏出来的音乐成功地呈现了先前在口语上给于自己的提示。

在弹奏每个乐句的结尾时,身体和音乐必须同时做到一个自然地反映—呼吸,虽然我们不可过度与夸张的.呼吸,但是绝不能没有。呼吸使得我们带领聆听着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乐句,也使音乐的紧密度被完整且坚固的保持着。

关于音乐中的“渐慢”,不论乐句是基于何种音量上,“渐慢”都必须自然而且几乎无法被察觉到。音乐的段落和文学一样,在每个段落中,我们都可以用几个字或是几个音符,将它们重要的意思扼要的讲出来,每一个重点都是前一个重点的延续与后一个重点的前述。在乐句中找到表达重点的三个基本程序:1.全神贯注地将音乐线条完整的弹出来,没有丝毫间断。2.决定乐句的气氛,而后使乐句中每一个音符与细节都在这个气愤的引导下被弹奏。3.找出乐句或段落的最高点,使音乐在进行时有一个移动的方向。

第三章培养均衡的弹奏的能力。

节拍器是练习必备的工具,先从很慢的速度—节拍器上的60开始,然后62-64-66,一点一点快起来,再从60,以“3”的进度练习,熟练后以“4”“5”的进度练习。这样的练习方式可以达到极肯定且平均的控制。但是节拍器的重要性,仅仅是我们在某个练习阶段上,一个“最佳的工具”。它最大的意义亦止于此。虽然它帮助我们克服了许多艰难技巧及完整弹奏上的障碍,并测知我们在每一首乐曲上所能达到的速度极限,但是在这一切都圆满做到后,我们必须学习从节拍器的训练里超越出来。钢琴家欲在琴键上飞舞,有三个要点必须做到:第一,运用节拍器慢速度的训练去克服所有技巧上的障碍;第二,除掉对节拍器的依赖;第三需要训练双手能自由肯定的出入琴键。

耳朵的重要性。钢琴家们依靠耳朵的指引,可以在触健上做出千种变化的音色。舒曼在他的《给年轻音乐家的规则与箴言》中提醒年轻的音乐家们应尽量的打开耳朵,注意周遭一切细微的响声,像门铃声、玻璃窗震动声,或鸟儿歌唱,等等。在倾听中,同时发掘这些声音的高低和旋律的走向。耳朵一旦对周遭环境的声音产生了高度的敏感性,便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场合里、不同的钢琴上,弹奏出最恰当的音色与音量了。

从最慢的速度开始练习新曲,在节拍器上找寻一个能使手指舒适而正确的弹奏出每一音符的速度,在这个速度上不断练习,知道手指在键盘上已有完整自主的控制力后,才稍稍加快,在速度上采取一点一点渐近,如果一下跑的太快,不仅无法增进任何弹奏的能力,反而危害了我们在表现一首乐曲时,所应具备的均衡控制力。李斯特的练琴方式,开始练习一首新的乐曲时,分五个步骤来研究乐谱。第一次看谱时,仔细的看清楚每一个音符确实的位置;第二次仔细分辨音符的时值;第三次,分析乐句的音色,由不同的音色来表达情感上细微的变化;第四次,仔细的分析高低谱表内所有的声部,出了明显的主题之外,他总希望能在找出一些可以醒目加强的细小旋律和线条;最后的步骤中,决定他要的速度。结束这五个步骤的看谱后,他开始在琴键上练习。

是音乐教师,就应该有文学的心灵、音乐的美感、高尚的审美能力。那么,作为一名当今社会合格的音乐教师,更必须有全新的音乐教育观念。音乐教学承担着素质教学的重任,它既应该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又担负着向学生传播几千年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命感的职责。在课堂中我应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更好地接受音乐教育,加强德育渗透,让德育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璀璨!

日本著名德育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曾说过:“教音乐不是我的教育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我国音乐家洗星海也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些都道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启示着我们的音乐教学始终应渗透着德育教育。音乐是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感染人们的心灵,具有潜移默化、激发情感、深入人心的作用。本着铃木先生的一句:“音乐如同语言,只要会说话的孩子就一定能学会演奏音乐,孩子学习语言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而我的音乐教育秘密也在于对孩子不断地重复。”在这,我来粗浅的谈谈我这一学期的音乐德育情感教学。

一年级音乐教材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震撼心灵和触动孩子们的情感中枢。因此,教师要如何让学生从歌曲中认识人生、认识真善美呢?例如:人音版第一册第一课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结尾中唱到“你的名字真好听”,通过学唱这首歌曲后,教育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看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相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和睦相处的是人生的快乐。在教唱第六课《劳动最光荣》歌曲时,让同学们观看多媒体画面的演示,看看动物是怎样劳动的,如:喜鹊是怎样劳动的?蜜蜂是怎样劳动的?观察自己的妈妈又是怎样劳动的?用小品来演示妈妈劳动的情景,(妈妈下班回到家做家务的劳动场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劳动成果的快乐,教育孩子劳动最光荣;第二课《拉勾勾》时,歌词中有一句我们都是好朋友,告诉学生你们现在都是好朋友,等你们长大了,国家就更需要有团队精神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学会这种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唱一唱老师改编的第二段歌词:男同学,女同学,我们都是好同学,你帮我,我帮你,我们一同来进步。让一年级的同学也来编一段歌词,哪怕是一句也可以,锻炼这种创新意思,和思考那一句话是最能体现团结、友好这些意思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教育孩子们,而不是说教式的,同学们既受到了教育又玩得开心。

新课程标准把听觉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它认为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可见听的重要性,而欣赏教学不单是听听音乐而已,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例如在第六课欣赏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时,我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欣赏第二课《快乐的一天》,同学们通过教材中提供的图画看到了一天的生活、学习。欣赏完后,问一问,你知道中国没有解放以前,孩子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也给几张《小白菜》的图画让同学看,我用简单的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画面的内容“在黑暗的旧社会,穷人的生活十分贫困,那时候有个小姑娘从小就死了娘……”,当我用低沉的语调讲完后,教室里一片唏嘘声,让他们有一个对比,通过欣赏,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要珍惜时光,发奋学习,努力成材。欣赏结束后,我让大家谈谈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对比,增强了解:"小白菜"的遭遇,同时更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温暖,大大增强了热爱祖国之情。

如何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使他们永远保持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传统道德、尊重良好的社会公德等。那么在教师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把美育与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通过美妙的歌声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歌曲中获得思想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春雨润物,悄然渗透”。例如:第三课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为什么国旗那么美丽呢?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把国旗的意义讲给同学们听,激发同学们热爱国旗,热爱祖国。

低年级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就是游戏教学,孩子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提高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如:第九课游戏《火车开了》,在玩这个游戏时,一个同学扮演火车司机,其他同学扮演车箱里的客人,边唱边玩,正玩得高兴时,由于前面的同学太快,后面的同学跟不上掉队了,这个时候该怎样教育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游戏暂停,问一问司机同学,后面的同学跟不上应该怎么办?而不是老师说司机你慢一点,后面的同学跟不上。通过学生说出来慢一点,等一等后面的同学,再问一问为什么要照顾后面的同学?通过这样的游戏对其他同学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知道不能只顾自己玩的开心,还要想到别的同学。

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新世纪的音乐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独具人格魅力的楷模。愿我们大家为培养具有优良素质人才的道路,探索前进!让德育之花在艺术的土壤中开得更加灿烂!

音乐教学的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学生快乐的愿望。”读了《音乐教学》这本书,使我提高了音乐教学能力。

这本书系统的讲述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在音乐教学中,不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的。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什么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音乐教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指导方向。让我们用音乐这把金钥匙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近日,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着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苹果丰收》之前,通过课件播放朝鲜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丰收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朝鲜儿童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习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这本着作使我充分认识到教学策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环节元素之间的关系,采取恰当的策略,充分发挥各因素的作用,协调各类关系,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我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所学得到的教学策略理论,认真思考、积极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不断努力。

音乐读书心得范文3:《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

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教学的勇气读书心得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中心在暑假里推荐给我们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知名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由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余巍等学者翻译,是“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之一。

其实,几年前就留意过这本书,怎奈粗粗一览感觉生涩,终究没有勇气看下去。这次一方面是出于“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肖主任对本书的无比推崇,终于带着勇气,兼带着些许的好奇,开展了阅读之旅。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给经典著作下了几个定义,其中两个,我觉得很到位。他说,经典著作就是你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像是重读的书。你有重温的感觉,好像你曾经读过,为什么呢?因为它谈的问题是你关心的问题,是你自己灵魂中的问题,你对这问题是熟悉的。他又说,经典著作是你在重读的时候好像是初读一样的书。无论你读多少遍,你都有新鲜感,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独特而开放的,它的独特之处在你的眼前不断展现,不断和你交流,和你对话。

说实话,要读懂这本书,说易不易,说难不难。由于国外作者表达的习惯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确有点晦涩,需要你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阅读,有时一个段落、一个章节需要来回反复几遍;但浸入其中,你就经常会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历经坎坷,眼前豁然开朗,你的思想与之呼应,你的心灵与之共鸣。这本书,我是漫读加精读,内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源自心灵的教学”所感动,原来居于头脑中的有点混沌的理念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似曾相识,亲切感扑面而来,跟随它,逐渐走进少人涉足的领地――“教师自我”。我想,用卡尔维诺的经典标志来衡量这本书,它绝对是堪称经典,只遗憾我与它交臂错过这几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这是本书导言中的一段话,多么的震撼人心!为什么有的教师能有这种美好的享受?正如作者所言,因为教学是一项充满复杂性的工作,除了学科、学生之外,还存在第三种解释教学复杂性的理由,那就是“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三者无一可以忽略。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那么再好的教学技术,那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很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也采取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讲座培训、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写日志做案例,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有时候教师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做,少了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强烈憧憬。

“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有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在我所知的任何工作中,教学对心灵最有益。”作者把教学看成了滋养教师心灵的鸡汤,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他把自己和学生、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教育教学的读书心得

最近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和关注教育工作70余年,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子。他思想博大精深,既体现文化巨子——教育家叶圣陶的教育个性,又体现宽广的时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内涵。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要爱学生,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价值观。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公平的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这个学生是谁,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帮助他们,教育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每个学生都是一座宝藏,而教师就是发掘宝藏的人。这种爱的.力量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用爱来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讲“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达到使学生获得通过自学来完成自我提高的能力。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我认为“不教而教”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当多的糊涂和错误观念。有人认为说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在教育过程中“多与少”、“讲与练”、“低与高”、“得与舍”、“专与博”一系列矛盾应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解决。前一段流行一句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动人。而最近,有识之士指出,不能穷教育,对,但“不苦也要苦孩子”,应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吃苦是学做人的起点。深圳人感叹“有钱难买少年穷”,这里充满了辩证教育思想。哲学家说:“少则得,多则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运用到教学领域,一些教师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反而提高了质量。“奇人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无为”教育要实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育教学的读书心得

起先看到这本书名是《剥开教育的责任》,以为又是长篇大论,便是枯燥无味,翻开一看目录,第一个小主题《请喊学生的名字》就把我给吸引了,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名字,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符号。亲切、温柔、甜美地呼唤着一个个名字,是对孩子真实的尊重。《请喊学生的名字》中的故事让我震撼,克拉克老师竟然可以在短时间里就能喊出全班的名字,这是很令人佩服的。我不禁想起来我教的几个班级,我教了他们已经一个学期多了,但是班里大部分同学的.名字我都喊不出来,这或许就是我的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甚至有些学生还不够配合的缘由之一吧。

《老师最喜欢的,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也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与智慧。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

《对每一个孩子都要期待》我们对一些“不惹事”的孩子,常常估计不多,却不知道“不惹事”并不完全是性格使然。他们中的不少人,不同程度地自悲与自闭。但他们都都是高度敏感的生命个体,一个热切的期盼,就能点亮他们心中的灯。

《种子都有萌发的权利》“留守儿童”我们要格外细心地呵护他们。我们的一言一行要慎重,可能会让一个善良变得千疮百孔,也可能会发现麻烦背后潜藏的美好。有了阳光、雨露,贫瘠土地上的种子也会萌芽。

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文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我们启发,给我们正确指引。我也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能够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担当。但我们必须明白,有责任,才会担当;有本领,才能担当。

教学的勇气读书心得

在历经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幸与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相遇,让我有豁然开朗,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这本书,作者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读着书,就好象在读自己,真的触动了自己的内心。因为这么长时间来,总觉得自己的灵魂是孤独的。而书中的内容正是把这种教师的内心提到了讨论的层面上来。

的确如此,近几年,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在我们的教学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困惑,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经常觉得我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一点听课的心思也没有,在下面做小动作或者说话,严重挫伤了我的教学的积极性。读了这本书后,我发觉我课堂行为缺乏一些教学机智,我的教学缺少心与心的交流,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无心听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勇气》教会了我们如何将自己的心打开,如何用心地去上好每一堂课。

帕尔默在这本书里已经告诉可我们,首先,从心灵导师身上去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可以把心灵导师理解为引领我们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它可以是我们学习生涯中真实的教师,也可以是感动我们的事件,也可以是我们的理想和抱负,这些可以汇聚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也是我们优秀教学的源泉。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选择某个具体学科作为我们所从事的领域,这部分的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自我意识,在这之前,自我意识是处于潜伏状态。当我们寻找到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我们就不需要躲在讲台后面,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去控制学生,与学生造成分离;我们也不需要简单的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法方,而是去寻找契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源自教师的心灵。

在用心读过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之后,使我明白我们应该从学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知识三个层面来看待教学,优秀教学是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优秀教师是不把自己的教学简单的降低在技术层面,而是在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基础上让自己的教学源自自己的心灵。因此,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去开放我们的心灵。读了这本书,我真正认识到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成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教学就是人与人的心灵交流,是生命本身的一件快乐的事。

曾经看过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文章字字句句从作家的心底涌出来,重重地砸在我心上。今天,家长把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交给了我,多年以后,我能还他(她)一个怎样的孩子?在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牢牢记住了帕尔默告诫我们的一句话: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教育迫切需要找回教师的真心真我,学生迫切需要沐浴教师心灵之阳光,教师也迫切需要透过学生的生命完善自我,重振敞开心灵的教学勇气。

我要努力朝书中所说的前进,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释放和安放的地方,让自己在享受教学的过程中保持纯净、健康的心灵!我会继续阅读,继续品味,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宝藏,共享这美妙的教育经典。

教学的勇气读书心得

这本书建立这样的理念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本书是对教师职业和教育工作的深度阐释,适合所有把教育当作事业的教师阅读。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教师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不复存在的艺术,而是尊重它的传统已不复存在。”

对美国人来说,这句话现在就像它在60年前一样真实,这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有许多教师不想让教学艺术衰亡,例如,他们拒绝接受这种荒唐的观点:好的教学仅仅是信息转移,且一台电脑可以做得和一个活生生、呼吸着的人一样好。然而,坏消息是指,这些好教师是在艰难甚至卑微的境况中进行着他们的工作,这种境况产生于丧失了尊重教师和教学艺术的美国文化。

中国智慧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美国人学习。我个人认识到这点,是因为我曾经与一位中国人产生了深厚友谊,他在我任教的学校呆了一年,我是那时候认识他的。虽然我们最后一次对话已经是大约20xx年以前了,但至今仍能感受到,他那强健而富于活力的精神风貌印记在我的脑海和心头。通过他——也通过我自己对中国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我了解到,在中国文化中古老而悠久的尊师爱教传统。

所以我深深地感谢吴国珍和杨秀玲教授、余巍博士把我的《教学勇气》译为中文。我希望它的出版会促进两国教育家之间的对话——让中国读者了解,在美国我们正在如何努力重新振兴教学、恢复对她的敬重;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那几千年来丰富人类文明的、敬重教与学的中国文化。

我们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需要一起努力,来帮助人们认识到,教和学属于人类所有追求中最高雅、最迫切需要的追求。世界的未来依赖于这样的教师和学习者——他们愿意向着环绕我们的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敞开头脑和心灵,向着每一个人、向着日常生活、向着我们多灾多难的世界所固有的、值得珍惜的多种可能性,敞开头脑和心灵。

教学的勇气读书心得

“乡村教育家”。曾获扬州市十佳教师、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校长等荣誉称号。创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内容特点。

一、“先学”,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二、“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有一个辅助环节(1分钟左右)。辅助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辅助环节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桥”,主要环节好像高速公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中、小学各学科老师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例如。

数学、常识课采用“四个一”的教学模式,即看一看(学生看例题)、做一做(学生仿例题,做习题)、议一议(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归纳)、练一练(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语文课采用“几个比”的教学模式,即比读书、比认字、比写字、比说话、比当堂完成作业,每一个“比”都是一次“先学后教”。

三、读后感。

课堂学习紧张、高效,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真正地实现了“减负提质”。

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了,可扪心自问,学生“减负”了吗?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很大一个原因正是低效的课堂。课内不够课外补是很多老师的“法宝”。课堂上老师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对此我也深有同感,不把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一遍,就感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这种不注重实效地“满堂灌”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惟恐达不到教学目标,就给学生布置海量的课外作业。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潜心打造“45分钟高效课堂”。学习的全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学完成,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从前辅助性的课前课后练习被转移到了课堂,每节课当堂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训练成了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不停地思考和动手中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作业当堂完成,课后自然无需作业,真正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当然,我们无论学习了哪些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或方法,都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适时适度的来使用;不是今天我们学了了先学后教,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使用“先学后教”,正所谓“教无定法”,蔡林森先生的“先学后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构建高效课堂”的模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来尝试。

音乐教学心得体会_音乐教学的心得体会

摘要: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巧妙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导入的内涵、方法,以及导入应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从而使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导入,让音乐课堂赢在起跑线上。

关键词:小学音乐;巧妙导入;精彩课堂。

一台好戏,往往拉开序幕就引人入胜;一堂好课,往往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心牢牢地牵住。音乐课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知彼知己,正确理解课堂导入的内涵。

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有效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课堂导入呢?“导入”可以分别理解为“引导”和“进入”,即“教师引导”和“学生进入”,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行为方式。

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音乐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网络技术媒体的日益普及,学生音乐视野是越来越广,看到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新,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打破原有的传统型单一化的教育模式,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适时牵引重在保持,使学生能够自始至终的融入到音乐意境中去。因此,笔者认为,设计好音乐课的导入非常重要,教师要做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演好“开场白”,为上好整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巧妙导入,成功音乐课堂的起点。

“好马还需配好鞍”,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小学音乐课堂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激趣导入法。

优美的音乐能激起美好的情怀,产生无尽的遐想,展现生动的意境。通过让学生欣赏经典名曲导入新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要学唱的新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歌曲《法国号》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让学生趣说生活中的乐器,然后教师接着说:“在音乐王国中,不同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首好听的乐曲,请你仔细聆听,乐曲给你到来了怎样的心情?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你能用动作模仿这种乐器的演奏姿势吗?”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的两个精彩片段,同学们立刻被美妙的音乐所吸引,他们边听边“奏”,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我夸奖道:“同学们的耳朵可真灵,刚才聪明的你己经用动作表现出了这两首乐曲的演奏乐器。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再来认识一种乐器,这是什么乐器呢?答案就藏在歌曲中。”音乐响起,同学们都仔细聆听起来,他们都想快点儿知道是什么乐器。歌尽乐止,同学们找到了答案,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就这样,学生动情于曲,移情于器,而后潜情于“新”,即为学习新的歌曲、认识新的乐器而孕伏下情感。

2.习旧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习旧导入法也称为复习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旧知识导入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四年级的音乐课《唱脸谱》中,我是这样导入的:

生:生、旦、净、丑。

师:很好,那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个行当勾画脸谱?(ppt播放脸谱图片)。

师:净和丑角。

师:没错。脸谱在京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表现了不同性格人物的特点。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首歌曲叫《唱脸谱》,是京剧行当中净角的脸谱。

上新课前,教师并不是直接安排欣赏《唱脸谱》,而是先让学生回顾了京剧的行当,从净这一行当入手,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这样的导入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及对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比较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找准新课知识基础相联系的旧知识点是使用习旧导入法的关键。

3.游戏导入。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上课前运用儿童日常喜欢的游戏导入,能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易于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运用恰当定会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其实,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像问题导入、故事导入、舞蹈导入、谜语导入等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作出科学的设计。

三、遵循原则,让导入更加精彩有效。

既然课堂导入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重视导入的方式,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收获丰收的喜悦。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二)课堂导入要有新意。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音乐课堂的导入环节也应具有新意艺术性。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设计导入时,内容要新颖、奇特,有新鲜感。所以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注意使用富于科学性、形象性、鼓动性和教育性的语言,避免使用干巴枯燥、刻板平淡、催人欲睡的无力语言。

(三)课堂的导入要有针对性。小学的音乐课课堂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在不同年纪、不同班级、不同条件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特别是根据现代音乐教学论的要求,音乐课要从“静”转向“动”,转换的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导入方法要做到与课堂目的、内容有机结合,自然导入。当然,这首先要求在设计上巧妙自如,并要充分体现针对性。

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在小学音乐课教育中,课堂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用哪种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遵循课堂导入的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授课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找准切入点,运用最有利的方法来设计课堂导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以及音乐的综合效力,使音乐课上得生动有趣,保证了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