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德育知识内容 法律框架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改革论文(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08:33:13 作者:笔尘 法律德育知识内容 法律框架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改革论文(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法律德育知识内容篇一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学会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便于教师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网络和多媒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督促学生对于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掌握,促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说,将新技术引入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向前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也要多多关注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高校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全面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高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有以培养精英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有负责大众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宣传大众文化;还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和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背景特点和目标要求,要选择与我国高校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为普及高等教育而奋斗。只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一个准确定位,使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能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也就是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公立学校的办学者是国家,国家给予资金;而私立学校的办学者多为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由组织和个人提供办学资金。因此,两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公办高校以本科为主,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则以专科为主,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与教育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扩大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及执教水平。教师队伍的强弱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改革的效率,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才会培育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的`提升自己,无论是在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要具有提高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意识,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备高度师德,高尚品质、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那么,如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呢。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和补助,给予适当的再教育机会来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其次,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积极性,建立适当的、健全的教师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任职任教的资格,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改变原来的人事制度,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危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还要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让高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要教会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精神看待事物,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有利于建立起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由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现在的情况,在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互助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理论教学的学习,使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检验。

(五)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基础条件都不尽相同,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满足广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进行额外的课程学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则要考虑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和规律设计出相应的教育实施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尽管教育的着重点不同,但必须都要有对大学生精神、人格的重塑。此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培养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设计,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化要求,建设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学生的分层分类教育。

二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封闭,导致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较为消极。高校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刚入学时的朝气蓬勃。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头脑受到禁锢,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受到限制。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这也是我国高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首先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设置,拓宽专业的范围和涉及的知识面,给予学生最大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所愿意去探索的。其次,我国各高校还可以应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提供各种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学习和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研习。只要在规定的年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这种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高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网络教学模式,使用和推广电子教材,实现教学的虚拟化。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化,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应变教育

我国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而转变为应变教育。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原因之一。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愿意突破和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较为固执和死板,缺乏对于新环境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但随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应变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明确的趋势。实现应变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指教,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用的一流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渐将以应试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应变教育为主,逐渐减少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次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融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来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应变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

三总结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向着开放式教育和应变教育的模式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淼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法律德育知识内容篇二

法律是国家赋予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而德育则是通往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如今的社会中,德育与法律的关系愈加密切,德育法律手段的使用也愈加必要。下文将从个人经历、理论观察和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德育法律手段的实际应用中体会到的心得体会。

二段: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身心素质、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在学生群体中,一个人在品德道德上的优良果实,早已经相当于是植根于他自己内心深处睿智的心性。因此,不断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已成为现今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我就读的高中校园里,每一节课前都要进行学生心理体检,确保每一名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为他们拓展自己的人生路程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此外,德育教育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事务的敏感性,从中得到实际经验而不至被捕于理论知识而不能善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出一份贡献。

三段:法律观念在学生中的塑造

即便每个人都是受过德育教育的,他们还是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失落原本的初衷。这时,法律观念的注入,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的校园生活中,学校十分重视打造模范学生的形象。比如校园中总会有宣传栏,上面会贴着各种有关缉拿逃犯、反假货、网络安全等的警示标志和传单,让学生们知道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他们构建逐渐成熟的法律观念。甚至在班级设置上,在每一个班级都会推选一位专职的法治负责人,当然这位同学需要通过选拔,并且要参加相应的培训学习,确保能够在班级里为每位同学提供有价值的法治知识。

四段:实践中的法制教育

法律在实践中才有真正的意义。我曾参加过一次法制讲座,讲座涵盖了人身保护、安全防范、法规法律体系等多方面知识。在这个环节里,我真正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些法律知识对我们的影响。当我们意识到,身处一个充满危险的环境,轻视法律规定的后果可能就是我的生命被折磨,一切关于法律的忌讳也应该变得微不足道。

五段:结尾

通过以上对德育法律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唯有进行德育教育并且深入推行法律教育,才能让个人不断增加自我完善的可能性,推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与法律教育所展现给我们的价值,超越了任何千篇一律的讲述,它成为了我们寻找超越僵化思想范式的过程,扮演良币驱逐劣币的使命。

法律德育知识内容篇三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德育与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德育教育帮助人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法制教育则告诉我们应该按照法律规范去行事。当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时,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公正。因此,在本文中,将会探讨德育法制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在社会中,我们是不能仅仅依赖法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而对于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呢?德育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就像是自己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不能只是依靠法典来规范我们的行为,而是必须意识到我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也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则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德育也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地自我提高。

第三段: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法制教育让人们认识到,法律是制定和保障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没有法律,我们就不可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其次,法制教育也应教育人们怎样防止犯罪。在多方面的合作下,建立一个社会,使其能够防止犯罪和制止犯罪。法律教育也需要激发人们对法律的兴趣,通过认同法律,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段:德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是了解法律,缺乏道德观念却盲目地遵从。同样的,违法犯罪当然是不能被容忍的,但是,这些人也需要道德观念的教育。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德育和法制教育的结合,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第五段:结尾

总的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和法制教育相辅相成。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缺少哪一个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我们要不断地自我调整,注意改进,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公正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法律,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法律德育知识内容篇四

论文关键词:关联翻译交际语境效果

论文摘要: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二者都是对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进行研究。因此,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翻译这一交际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全面、科学地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1.引言

的交际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对其有很精辟的阐述。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一个理论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了极大影响。它将关注的核心投到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方面,其影响力已超出了语用学领域,延伸到翻译领域。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要正确的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可以指导翻译的语用翻译理论。

2.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主张用“关联原则”来解释人类的交际。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关联由两个因素决定:语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类认知活动的目标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心智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为“关联”的信息,以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以一定的心智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交际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联的认识。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以最大关联为取向,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我们只能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以交际为取向。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所以关联理论的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而最佳的语境效果是由明示——推理模式提供的。明示,即说话人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推理,即听话人从说话人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其中,听话人的推理是理解话语的核心,而关联则是听话人推理的基础。对话语进行推理就是在话语与语境假设之间寻找一种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会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能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3.关联理论与翻译

翻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德国学者gutt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关联性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原交际者的目的'和读者(听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方面与原文相似。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权威尤金·奈达博士也认为:“翻译就是交际。”他指出,信息如果不能被读者接受则丧失其交际作用,而译文如果起不到交际作用,不能为读者所理解,就是不合格的。

原作者和译者都是通过交际意图把信息告诉各自的读者,因此,要做到忠实于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这就需要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并根据关联原则找到各种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最终做出一个最能体现原作者交际意图的译文。成功的译文是使译文读者可以不必花费较多的努力就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并能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而翻译过程包含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和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这两个交际过程。因此,译者不仅要有准确理解作者交际意图的能力,还应充分考虑译文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帮助译文读者找到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接受来自原文本的信息,这些信息提供的动态语境与译者的认知语境相结合,产生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在理解过程中,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推理能力努力达到对原文作者意图的最接近的理解,从而做到对原文的“忠实”。然而,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程度依赖于译者对译文读者的了解。如果译者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知识结构,将原文原封不动地呈现给译文读者,只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导致交际失败。例如,如果把“everyfamilyissaidtohaveatleastoneskeletoninthecupboard.”直译为“据说家家户户的壁橱里至少都藏着一具骷髅。”就会使译文读者困惑不解。此译文只是对原文的表面意思做了传达,并未传达原文的真实意义,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就很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将其翻译为“常言道:壁橱里藏骷髅,丑事家家有。”这样,译者就找到了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译文也更易被中国读者所接受,译者就达到了完成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最佳交际的目的。

译者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取各种翻译策略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因此,译文读者在这一交际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译者需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做出准确的判断,对译文的表达方式做出适合译文读者的选择。如对《红楼梦》中的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翻译,霍克斯直接引用英语谚语“manproposes,goddisposes.”撇开原作中的佛教色彩,使译作带上了基督教色彩,从而使原文作者曹雪芹向译文读者靠近。翻译是语际意义的转换,意义问题是翻译的核心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重视语言本身,也要重视在不同的语境中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语境在关联理论中又称为语境假设,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会环境,还包括百科知识和当时感知的信息,这些信息并不构成一个单一的语境,而是一系列语境。在话语理解中,人们只是选取某一特定语境对信息进行推理。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者能否选择正确的语境。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动态的语境观。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很多情况下,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可能会和话语的字面意思不一致甚至相反,这就要求听话者结合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百科知识及推理能力找到与说话者的话语信息相关的语境假设,通过推理正确的判断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例如:“sheisafox.”译文有“她是只狐狸”、“她是个狐狸精”或“她是个时尚迷人的女人”在中英文化中,“狐狸”都可以与狡猾、诡计多端的人联系在一起,但当“狐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汉语与英语就有了不同的文化色彩。如果译者不了解中英不同的文化语境,按照中国人的认知思维,把fox翻译成“狐狸精”,那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英语中,它指的是时髦迷人的女子。因此,译者应该对原语进行文化推理,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才能得出准确的译文,达到交际的目的。

4.结语

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从认知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描写,把翻译过程看作是原者—译者—读者之间的两个交际过程,在动态语境中找出各种信息之间的最佳关联,对真实交际意图做作出推理,从而能够全面、科学的阐释话语理解,达到翻译这一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utt,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m].oxford:blackwell,1991.

[2]sperber,d.&wilson,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3]苗兴伟.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教学与研究,,(3).

[4]蒋坚松,黄振定.语言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曾文雄.语用翻译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法律德育知识内容篇五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逐渐认识和体会德育法律的重要性。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老师强调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具体的实践和感悟仍然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我对德育法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法律意识的内涵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规则、法律精神以及司法权利等多个方面。我认为,要想有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首先必须要有法律意识,也就是要了解我们在校园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比如上课迟到、课间乱跑、在操场上打架等均属于违法行为,而校园师德和学风纪律也构成了法律意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考试中,我们需要遵守相关的考场规则,孔子曾经说过:“放心致志,无所畏惧”,这个“放心致志”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树立自己的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规范个人行为习惯

江湖传统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说法,但事实上,要融入社会,让生活更有价值,我们很早就需要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法律红线并非是无社情的红线,而是由社情、社会意识和个人行为习惯交互形成的。比如,在校园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好的饮食、睡眠和学习习惯,抵制不良行为,同时我们也需要尊重领导、尊重老师和尊重同学,珍爱友谊,共同维护和谐校园环境。

三、培养文明礼仪

德育法律也注重培养文明礼仪,这对于我们走出校门和走向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学生,在校园内表现文明礼貌,和蔼可亲和乐于助人,不发众言逾礼和不乱丢杂物等都是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在社会上,文明礼仪的表现始终代表着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和态度,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形成良好的口头礼仪和行为举止,这不仅只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心态,更是一种广泛受欢迎的“形象代言”,可以让我们在社会中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四、热心服务和公益

德育法律的实践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有一种热心服务和公益的意识,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也十分有益。这种服务和公益精神可以体现在各种活动中,在校园中可以是为老师、为同学、为亲人、为校园环境等开展的活动,在社区中则可以是帮助需要帮助者,向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获得他人的感谢和赞扬,就是强化了自己的责任意识,使人更加成熟和自信。

五、时刻保持警醒

在德育法律的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时刻保持警醒。因为红线随时都可能出现,我们需要不断强化早期的警醒、加强自己的自律能力,更好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内,我们需要随时注意校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 拒绝传授、接受违法和非道德的信息,规避可能会导致犯法风险的场合。

总的来说,德育法律体现了一种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想学习好知识、成长好人,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这种价值观的引领,始终坚持在行动中与它融为一体,并在自己的成长生活中获得成就和满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