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典散文片段摘抄 秋天的经典美文摘抄秋天的经典散文片段(优质5篇)

时间:2023-10-08 15:27:30 作者:梦幻泡 最新经典散文片段摘抄 秋天的经典美文摘抄秋天的经典散文片段(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散文片段摘抄篇一

秋是候鸟开始迁徙的季节,这个季节南风开始了他的轮休,北风光荣的接替了南风的班,开起了半年多的工作模式。为了应对这种模式更替,减少粉尘入室,所以我家的窗户从此也由朝北开变为朝南开。

“碧云天,黄叶地”,“红叶染树,黄叶铺地”。秋亦是五彩斑斓的季节,它有南山之上、东篱之下的黄菊,有紅于二月花的霜叶,还有乌鸦栖息下的灰色枯藤,更有那迢迢水围绕着的隐隐青山。秋还是个万物更替交迭的季节,随着初秋到中秋再到深秋,植物也会跟着从旺盛到凋零,颜色由绿到黄,温度从高到底,衣服从少到多。

秋是交通和交通人最忙碌的季节,在这个物产丰富的季节,所有产出来的东西都要从生产基地通过水路、铁路、公路被运往加工、储藏基地和各大消费城市,或是被加工或是被储藏或是被消耗。

秋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季节,因为它有赏月、肥蟹、吃月饼的中秋节、还有一言不合就去旅游的七天小长假、更有壮我中华神威的国庆大阅兵,最因为新中国就诞生在这个季节!

经典散文片段摘抄篇二

秋高气爽,稻谷飘香,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因为有了春的勤劳,夏的守候,才会有秋的收获。春种秋收,是自然规律,天道酬勤,是生活法则,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只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小时候的秋,是田地里的棒子熟了,枝头上的大枣红了,房前屋后的棉花白了……不同的颜色衬托出了秋意盎然。记忆里,棒子熟了,需要手工掰,爸爸还需要用筐把棒子运到地头上,就连棒子粒也需要手工用两根棒子摩擦获得。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手工变成了半机械化,爷爷会登上房顶,坐在一堆晒干的棒子中间,用一个特制的小机器,把棒子塞进去,出来的时候,棒子粒和棒子轴就自然分开了。虽然比纯人工简单了一点,但是仍是一个力气活。渐渐的,现在的秋收,变成了全机械化,秋收的时长也从几天变为了几小时,真正解放了劳动力。

记忆里的秋,是奶奶站在院子打枣。小时候仿佛都不怕疼,就算枣从树上掉的噼里啪啦,仍然乐此不疲的钻到枣树下捡拾。记忆里的秋,是房前屋后种的花生熟了,还没等大人把花生拔出来,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自己上手了。小时候的农村,一帮半大孩子,会相约作伴,美名其曰“溜花生”,小半天的时间,可以从地里翻出一兜的花生呢,其实多少只是个数量,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相约结伴,才是重点。

关于秋的记忆,随着农业的机械化越来越淡,关于儿时的玩伴,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相继拉开也越来越远。秋,一年一年的来了又走,在春华秋实里路过,在风调雨顺中期盼,在五谷丰登中收获。

经典散文片段摘抄篇三

我常常怀念过去的时光,就是那种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那些时光。

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完全是依靠纸笔。当然,路近的,就是跑过去,当面说话。

记得,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毕业后,我们便不曾见面,可心里常常想起。一日,收到她的来信,说是打听了好长时间才找到我的所在,说她常常想起我们的中学时代,想起那个一起打闹过的寝室,想起那个我们并排坐着的教室,想起学校前面的那条大河……还有很多东西,我现在是记不起来了。一同寄来的,还有她亲自绣的两个绣花枕头套。因为,没有什么回赠,我只回了一封信,然后,我们便鸿雁传书,交流着思想,包括生活、工作、家庭,甚至细小到一绺心思。直到现在,我仍然保存着这些珍贵的信札。

我的一位老师,很有成就的一位,在远离我们进入大都市的日子里,还记得他从前的学生,在我高考落榜的时候,竟然来信安慰我,叫我不要灰心。我也一直小心保留着这封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里有了电话,后来又有了手机这玩意,再后来,电脑也有了,慢慢地,写信的概念没有了,电话、信息、聊天,似乎很惬意,甚至很恣意,偶尔地,还会弄点搞笑的东西给朋友,自以为很有乐趣。可渐渐地,忙碌的人们似乎都在疲于应付,发自内心的话少了,客套的东西多了,不如干脆不做沟通,比如我,有时连电脑也懒得打开了,手机只用来做接听来电用,至于家里的有线电话,似乎完全可以报停的。

万不得已的时候,沟通势在必行。我这人有时很敏感,敏感得想打电话的'时候,总会担心人家在休息,或者在会场发言,或者在和客人畅饮,即便人家不是干着这些,仍然担心对方此刻心情会不会不好,会不会因我的电话更添烦躁,这样想着的时候,我便觉得,用个信息沟通一下似乎更妥当,觉得,发出去的信息是无声的,不需要对方立即处理,不会导致立即的尴尬。只是,当急于要了解某一件事情时,总希望发出去的信息,能马上得到回复;当接收信息的对方是某个位高权重的巨人时,等待的过程是惴惴不安的;当发出去的是无奈的抱歉时,很希望对方能给个温暖的回应。可是,很多的时候,不知是网络的故障,信息没有传达到,还是对方手机容量不够,无法接受,我在痴痴的等待中,焦躁不安,不停地翻看手机,终不见有信息回来。这,应该算作沟而不通吧,我想。

我也曾错过熟人的电话,那是人机分离的时候;我也曾怠慢过朋友的信息,那是手机没电的时候。当然,能够补救的话,我多半会打过去电话确认一下的。

有的时候,我也接到过一些陌生的电话,或者来自一串陌生号码的信息,尽管有点愠怒,但是,我还是冷静处理了。我知道,在这个个人信息无法保密的年代,在这个商机无限扩展的年代,谁谁遇上谁谁的电话,都是有可能的,不必大惊小怪,不必故作矜持,接就接吧!回个信息也无妨,有什么好拽的?!

那天,路过一家面店,看到门是关的,一张纸条贴在上面:脚已烫伤,请原谅!请谁原谅?当然,是那些经常光顾面店的或者将会光顾面店的顾客。这是否算做沟通?我想是!

近读一本书,与友人交流:看出作者灵魂深处的孤独。友说,你不孤独吗?回:没那么多,有一点。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灵魂孤独了,心会变冷的。

人微言轻,我说的也许不算。

经典散文片段摘抄篇四

文 / 太宰治

秋天和夏天一起来。笔记上写着。

秋天偷偷藏在夏天的背后,悄悄到来了,只是人们往往被炎热欺骗,不能看破。然而,如果侧耳静听,就会发现虫鸣是和夏天同时开始的;如果仔细注意庭院,就知道桔梗花也是夏天一到就开了,即使是蜻蜓,其实本质上也是夏天的昆虫,就连柿子也是在夏天就结下了果实。

秋天是狡猾的恶魔。

经典散文片段摘抄篇五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