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8 14:10:12 作者:影墨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出色的样本材料,可以对我们的写作提供很好的借鉴。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本作品,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1)为适应行业的大需求,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有牢固的控制工程,、过程装备研发及维护的专业理论知识。本专业意在培养出色的机械师而非工程师,只有一个具备了充足的理论知识,对过程装备的应用、设计、制造开发、开拓创新等有着独特前瞻的机械师才可以在当今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行业里立足。目前中国现阶段的主要产业包括钢铁、汽车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开采及加工以及装备制造产业,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技术无一不在这些产业及领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仪器的研究和开发,还是在诊断故障设备或者对流体技术的控制等领域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身处于21世纪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新能源与动力开发也都是现代研究的重中之重,而本专业也早已渗透到航天航空、原子能、新能源开发等各个领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顶尖人才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专业的逐步建设再到如今的稳步发展,为国家的各个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综合能力支持。伴随着我国平均科学核心技术的逐年提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科研活力逐步高涨,在工矿企业等制造业产业的发展上起到了及其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现代工业取得强势发展的奠基石,也是国家支柱产业的理论学科基本点,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及制造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当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机械产业,来为现代化工业和制造业服务,这一切都得益于现代化过程装备的逐步发展,依赖于智能控制设备和远程控制的大发展。具体来说,生产过程与精准的自动化控制平台密不可分,这可以保证过程装备可靠安全并且达到高效率的运行。在跨国、跨地区的企业的发展中,更是离不开现代化的智能设备。远程控制和智能化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生产也更加的安全、稳定。远程控制可以将“过控”的基础理论和现代化的大设备进行高效的融合,财通智能化的新媒介达到操作的具体要求,来完成任务。这样就使得生产制造的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消除了很多生产工程中得安全隐患,充足保障了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综上所述:当面高校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与其他专业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蜕变。向着创新、改革、全面、科学的方面努力迈进,致力于为社会、为国家输送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将始终昂首阔步,努力实现自身的功能与价值,让社会让国家更加富强。

环境工程专业《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的几点思工学论文

目前已经出现一些软件工程的在线课程,如ucberkeley的软件工程mooc课程于20在coursera、后来在edx上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延伸出多个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国防科技大学也已有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在内部网络上线,供部队和军队院校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在线学习。

从对相关知识领域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一般性mooc授课方式与平台难以适应的软件工程知识子域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1)难以完全通过讲授使学生接受,如需要动手进行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的技术以及与经验密切相关的过程、管理、度量等内容。

2)内容变化频繁的知识如一些软件开发技术、工具等总在持续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版本,课程每次新开时都可能需要调整。

3)需要团队式的协作与交流完成内容,如版本控制、需求获取、协同开发、团队交流等,仅靠讲授或个人作业难以达到效果。

4)软件工程教育强调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性的项目实践,这对于教学辅导人员的数量和指导能力要求较高,不仅仅是普通答疑能完成的。

5)对于很多技术和实践来说,其结果是开放式的,软件设计、实现、测试、维护等任务一般不存在唯一结果,这给作业评价和成绩评定带来困难。

面向上述特点,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实践、效果以及已经实施的建设情况,我们总结出一些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制订mooc教学计划时应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传统课堂教学讲究制订教学计划时一次到位,但由于软件工程内容变化快,因此分解教学内容、视频、作业时应该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不要期望一次建设就大功告成。此外,在线课程需要了解大量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这也需要不断的改进。如果可行,可采用自行编著的电子教材和参考文献,使得每次开课时学生教材也可以尽快进行相应修订。

(2)在线课程平台与软件协同开发环境的有机融合。对于需要协同、交流才能完成的内容,实际由于许多国际化企业的软件研发人员遍布全球,因此已有相应的平台(包括开源软件工具开源社区等)支持地域分布的人员进行协同开发。教师可选择所需的协同开发环境,与软件工程在线课程平台集成在一起,提高对团队和协同任务的支持。

(3)对课程进行分而治之的划分。教师可以把课程按照其内容是否适合在线授课划分为一些小的子课程,每个子课程更偏重于适合或不适合(如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分到不同子课程),以减少整个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在线课程偏重适合讲授的子课程,不适合已有在线授课模式的内容,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施(如其他高校单独开设实践课程、采用适合的平台或投入更多教辅人员等)。

(4)采用新的教辅人员委托模式。由于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强,对教辅人员数量和质量要求高,因此仅靠开课学校的课程组难以完成。教师在实践中可以考虑招募在高校内或通过在线课程已经完成课程学习、成绩优秀的志愿者,通过一定的激励或者提高影响力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热情。事实上,从开源软件的蓬勃发展以及berkeley软件工程mooc课程的实际效果看,该方式完全可行、有效。

(5)加强自动化结果评估和成绩评定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可一方面采用各种自动化软件工具,如通过测试驱动的开发工具、软件编码规范检查工具、基于服务的方式等对课程作业进行自动评估;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开源软件社区的开发活动中,通过开源项目对其完成工作和贡献采纳情况等进行评价。

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众多,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践逐步研究和完善其在线课程的建设过程。

软件工程在实际实施中所面向的`领域背景非常重要,而不同领域的软件系统各有特点,一个软件企业一般有其针对性的领域,采用的软件工程过程、方法、工具、管理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非在校学生的软件工程在线课程学习者可能在一般性的理论之外,希望学习更多对其背景有促进作用的知识。再者,mooc课程学习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他们会借用mooc课程的内容,然后在自己的课程中进行一定改造并增加项目实习等内容,形成适合其学生学习的课程。此外,国防领域未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中,软件工程人才将会包括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保障人员、作战和指挥人员等不同类型,还会针对战机控制、舰船控制、车辆控制、指挥自动化等不同应用背景,对软件工程知识的要求都有不同。上述情况都要求能够在mooc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poc)。ucberkeley就在其软件工程mooc课程基础上发展了多个spoc课程,包括在本校以及在其他高校中开设的课程。

对于建设软件工程spoc课程,教师可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策略。

(1)对于公共的知识讲授,尽可能利用mooc课程完成,以减少spoc课程的建设工作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提高课程的复用程度。

(2)加强每门spoc课程的针对性,如针对具体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或针对具体领域背景选择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工具、标准规范进行讲授。

(3)加强课程实践和项目开发环节的建设,这是mooc课程本身具有的不足之一,但在spoc课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弥补。

(4)课程成绩的评定可以把mooc和spoc课程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对学习者对软件工程共性理论和特定目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在未来在线课程发展中,软件工程专业mooc课程可能并不一定很多,由能提供优质师资资源的机构开设,但针对具体背景领域的spoc课程可以更多,因为毕竟软件作为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组成,软件工程面向的领域众多,都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软件工程人才。

4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变化快、对实践要求高、需要团队协作等特征,这些使建设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具有更高的难度。mooc课程和spoc课程都是未来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所需的模式,尽管已经有一些相关实践,但是如何建立较为系统、各门课程完善、质量高的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对swebok中知识子域对在线课程建设影响的分析还较为初步,下一步还需要更具体地针对所包含的知识点研究如何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讲授。此外,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应该与软件协同开发环境有机结合,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针对知识点要求形成科学的集成平台体系框架并进行建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复合式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

作为大专院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计算机课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才能够总结出更新颖科学、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传统计算机教学中,往往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倡导的是知识的科学、完整性,对学生的关注重点也在于知识的记忆,无常常忽视了学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其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应做出进一步探究。

一、大专院校计算机教学要求。

大专计算机的教学要求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学生必须要对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知识、简单组成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流程,从而为后期的计算机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还应准确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方法,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些病毒感染进行有效防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同时,学生还应对程序基本语言结构的设计思想进行逐步掌握,且能够快速、准确的'使用一些系统的基本命令,并灵活的运用程序语句来进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以此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其他语言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引导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另外,强调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准确、灵活的运用到一些简单实践问题的解决上,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在学习中也不能过分的依赖教师讲解,应以自主思考、探究为主,并通过大量的上级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操作水平。

1.案例教学法。当前,对于大专院校来讲,基本上已经摒弃了传统的黑板教学,通常都是采用多媒体来设计计算机教学活动,但是为了充分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积极探索、尝试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是指通过引用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实际案例来分析、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后,在运用密切联系的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也应结合引用案例带领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总结,进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加透彻、完整的认识。最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提出的相关修改要求,通过上级操作来对案例做出恰当的修改,从而更好的巩固、应用相关知识。

2.分层教学法。通常情况下,大专生的计算机基础都比较差,且在认知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其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先在为其传授office软件运用,以及组装计算机等一系列相对比较简单的计算机知识;而对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好,且接受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讲,教师则可以给予其积极的鼓励,并适当增加学习难度,引导其学习assess数据库、c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落实这种方法过程中,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选课指导,将一些拥有浓厚学习兴趣,且接受水平、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为其传授一些更专业、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以及获得相关证书对自身未来就业发展的重要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授课中采用更加幽默风趣对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3.科学整合学历与资格证教育。对于大专院校来讲,其培养的通常都是应用型人才,而并非是一些学术研究型的人才。所以,学生若能够在毕业前获得相关资格证书,对其今后的就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一些学校安排的计算机知识,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核,如,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目的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这类考试方面的教授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4.优化期末考核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计算机课程仅通过笔试考核是难以准确、全面测试出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对此,教师应将学生日常学习、练习情况,期末的笔试成绩,以及上机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整合,并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出清晰的主次,然后再做出最终评估。这样的考核模式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更科学、全面的评价语指导,也能够引起学生对期末总结的重视。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对本学期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更扎实的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总之,大专院校及相关计算机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对其今后的学习、就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其教师应积极探索、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辅助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分析探究、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化,进而在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大专生的计算机水平。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复合式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作为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所教授的原理、理论与设计计算要点是从事环境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特点,本文全面剖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教学教育技术问题,分析相应的革新方向;强调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保障作用;提出基础了解、机理掌握、实验模拟与设计创作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凸显“体系是基础,实践是重点,教师是关键,评估是保障”知行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旨在增强环境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实现激发兴趣、释放想象力与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复合式;四位一体;实践。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科学或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是环境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衡量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准的集中体现[1]。鉴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以及涉及学科(标准、法律等)较多的特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如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内容不健全不系统[2];以书本为中心,学科交叉有待增强,实践性不强;以传授为中心,前瞻性不够,创新性缺乏[3];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太少,学生本位理念淡薄等问题。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高他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本文就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采取的手段与形式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深刻理解是复合式教学方法顺利有效实施的情感保障。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与“学”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情感特点,并会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较大的影响。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具备一定的实施环境,这就是融洽的课堂氛围,而营造良好有序课堂氛围的基础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尽可能多的关注大学生的生活需求与情感诉求是走进大学生内心的心灵密码。

3、提出“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

3.1“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组成。

复合式教学体系是复合式教学方法的主导载体。根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既有其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一面,又有与其他学科或课程交叉渗透的一面,加上本课程对实践性有较高的要求,我们提出“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具体组成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多门课程,可满足不同教学要求。课程体系见图1。

图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四位一体”复合式教学体系组成其中,为体现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的专业区别,基础课程中的化工原理与流体力学两门课程在有些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没有列入[4]―[5]。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适时有效的补充,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相互关系来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

3.2“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对实验与实践环节的侧重。

“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中实践性环节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为了提高学生对交叉学科(化工原理与流体力学等)的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在第七学期末设置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节,通过对低浓度有害气体吸收、烟气收集系统等装置的设计,既达到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巩固,同时锻炼了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还设置了“主体论文写作”的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享大量的专业论文、教案资源,在上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并力争发表学术论文,既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

我们始终不忘我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工程类人才,始终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作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已建成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以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保证。鼓励学生参与公开实验课“旋风除尘器、静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性能的测定”、“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测定”、“粉尘粒径分布的测定”以及“烟气除尘脱硫实验”等教学实验。

组织倡导课外活动是让学生获得锻炼的平台。为了提高学习除尘器、吸收塔、吸附床等设备的原理与构造,我们组织学生动手制造实验模型,使大气净化设备内部结构和运转操作原理一目了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部每年针对高校组织的“创新性实验大赛”,对创新素质的培养效果不错。

3.3“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良好的领域前瞻性。

“学高为师”是保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高水平教学质量的根基所在。单纯的专业内容是乏味的。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出尽量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尽量多的阅读研究本领域的最新成果,沉下心来“凝练提纯”。扎实的专业理论、清晰有序的逻辑推理、详实丰富的相关现实社会信息都是保证专业课既有“营养”又具有“情趣”。

(2)具备先进教学工具与手段的应用能力。

“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要求授课教师应能够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授课方式。我校提供课外环境专业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分享众多的国家精品课资源,让学生可以跨空间和时间来实现主动性自我学习。

(3)具备择优弃粕的教育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6]―[8]。任何一个创新的环境都需要一个对应的轻松环境[9]―[11]。因此教师需要正确看待教师权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发表自我观念课堂和课后空间。例如,我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课堂尝试设置了“主题演讲”的环节,提倡学生分组提前就某一环境主题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演绎并及时讨论总结成果,效果很好。另外,教师对于教材与教学大纲的使用应具备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另一方面讲解的顺序与主次关系可以结合本校的优势主导学科状况突破教材,做到“因地制宜”,但必须是科学的。地矿学科是我们学校的优势主导专业,因此,我们在污染物控制方面,重点讲解和补充粉尘颗粒物的净化去除内容,如“煤堆起尘量”、“运输点粉尘治理”等内容研究。

4、重视评估教学的效果。

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法无定法,必须解放思想,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评估内容应当包括教师评估与学生评估两方面内容。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每年两次的学生网上评教、教师网上互评以及年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教师评估活动,但对于学生全教学过程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正处于研究阶段。评估是教改的指挥棒。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尽快制定适合新形势的教学评估标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4]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1)。

[7]詹森.创新时代[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3~14。

[11]刘子信.浅谈自主性学习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8.(9):54。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创建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思路:在题目设置上,变“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在内容要求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在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在日常训练中,注意多学科的融合;在设计手段上,处理好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关系;在毕业设计指导方面,采用和设计部门合作的“双师制”。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建筑设计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各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基本采用按照建筑类型进行训练的模式,题目由易到难,规模由小到大,渐次深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各种常见的建筑类型一一尝试,在对比之下,对于把握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重点非常有效。但是,随着现代生活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类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单纯依托类型的设计训练方法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如学生思维易受限制,设计手法灵活性、适应性差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设计的训练思路进行调整改进,取长补短,使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第一,在题目的设置上,变现行“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

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将空间设计作为课程设计训练的主线,具体建筑类型作为辅线。从单一空间、复合空间到组合空间,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与创造能力;建筑类型作为题目载体,起着辅助的作用。

同时,具体进行题目设置时,应真题、假题结合设置。

真题具有真实的基地环境,便于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找寻设计切入点,获得构思灵感。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把握空间尺度等也大有裨益。但实际项目往往条件限制较多,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假题的设置往往可根据训练目标“量身定做”,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但易失之于空泛。因此,应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第二,在内容要求和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

传统的设计课程的'内容要求多是以最终成果要求的形式出现,基本上就是最终正图的版块内容,于是设计课程成绩就基本依据成图所传达的设计水平来进行判定。这直接导致学生重视设计结果,而忽视设计过程,往往设计周期内几番推倒重来,设计变成“撞运气”,运气好抓住灵感就发挥好,运气差没想法就一塌糊涂,非常不利于设计方法的掌握。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将设计过程掌控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方案。过程的控制需要具体体现在每一阶段的详细要求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各阶段应解决的问题、理解步步深入的重要性,并将各阶段的表现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设计过程,逐渐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达到“掌控全局”和“把握个体”的效果。

在大的方面,发挥群体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设计组、讨论组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将全班划分为若干设计或讨论小组,引导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发挥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发、激励作用,带动整个小组深化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专门的、开放的讨论空间,以满足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化方案的不同要求。指导教师聆听、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方向并作出评价,使讨论避开弯路、沿着可发展的方向进行。

在细节方面,教师要适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标准细化到个人。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在自身水平上获得提高并多加鼓励,更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设计内容和主题选择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映现实,引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鼓励其从点滴细节尝试解决之道,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一名合格的建筑师,不仅要有处理建筑功能与形体的能力,也要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设计指导中,好的设计离不开对现实中人的处境、行为的研究与关注。欧洲一个教授来国内游访,有感于天桥下露宿的打工者,遂于归国后拟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设计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轻便、易装拆的临时建筑。这启示我们,基于现实思考进行的设计训练才真正体现了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第三,需要加强快速构思能力的训练。

一个设计周期内,虽然有进度的控制与要求,但学生往往感觉“前松后紧”:入手慢,进度滞后,后期深化时间紧张、不够用,最后熬夜、拖图,又影响到下一个设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以训练快速构思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快速建筑设计(快题)不可或缺,是建筑设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贯穿在课程设计中。快题训练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便于快速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第四、融会各专业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所用。

如果说低年级阶段的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功能合理、形式美观,满足“适用、美观”的话,随着年级渐高,“坚固”也将成为设计要求的一部分,即,我们要将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纳入设计范围,关注到可操作的细节,使设计深度更进一步,为业务实践及就业铺平道路。低碳、节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反映在建筑行业就是对节能建筑的倡导。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反映在建造过程中的节地、节材,更重要的是为使用过程中的低炭、节能提供支持、打下基础。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虽然不可能有很具体的体现,但却需要建立概念、综合考虑。这就需要很多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作支撑,甚至是一种从技术出发的全新的设计思路。

同时,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的施行,也为建筑学专业课程训练指引了方向。与建筑师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训练应该引入、贯穿到设计课程之中。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看似理论的课程,也要激发起学生们的思考,听闻历史,思之当下,由此及彼,探究不同历史文化下的建筑反映对于今时今日的建筑设计的启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也要有仰望星空、思虑文化的眼界与胸怀。

第五、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课程的影响。

身处数字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电脑和网络带来的便利,建筑设计领域也毫不例外。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绘制图纸、计算日照和节能等指标、建立三维模型等,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基本已取代传统的手绘、手算方式。

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运用,进行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这也是在为设计院实习和就业作准备工作。计算机绘图的准确、直观与高效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前期尤其是一草阶段的构思最好手绘表达,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手绘手段,灵活、方便,表达起来速度快,利于激发、捕捉灵感,适合于充满变数的前期构思阶段;计算机手段,严谨、准确、快捷、高效,适合于基本定稿的后期绘图阶段。学生往往易沉浸于计算机的各种便利,忽略手绘表达的必要性,这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手绘草图进行构思是掌握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绝不可忽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把双刃剑,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设计的不同阶段,区别对待,合理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六、毕业设计指导“双师制”。

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往往是紧随设计院业务实践之后的,为了增加实践机会,许多学生愿意选择一边在设计院继续实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局面下,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减少,毕业设计的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大部分学校持谨慎态度,造成“毕业设计”和“提前就业”之间的矛盾。学生出于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千方百计来应对,甚至“舍弃”毕业设计,即只求及格、顺利毕业,而选择“提前就业”。

为应对这种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与其“堵”,不如“导”。既然学生愿意选择设计院的环境来完成毕业设计,那就把实践部门的优势发挥出来,学校可以聘请设计院中具有一定职称或资历的建筑师(如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担任相应学生的第二指导老师,配合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学校通过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检查、毕业答辩等不同阶段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进度控制和成果检验。

这种双师制的模式非常适合于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建筑学专业。它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环境的优势,使毕业设计系统、规范、有序,同时立足现实可行性,深入、全面。

以上种种思考,都是基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特殊性而引发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希望能够对广大建筑学专业师生有所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促进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锦绣,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建筑教育,建筑学报,/3。

[2]刘抚英、金秋野,国内高校建筑教育发展现状探析,华中建筑,2009/7。

课程教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论文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尽早适应社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而校外实践又能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

(一)大力开展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多渠道与多个相关企业合作成立学生实习基地,双方就技术革新、企业员工进修培训、联合申报科研项目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同时让学生在最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提前熟悉生产岗位工作及企业管理制度,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人际关系交往,同时聘请企业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但是实际普遍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企业出于考虑学生安全及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秩序等因素,同时企业的现实生产环境与接待能力有限,主观上不愿接收或不愿多接收实习毕业生。接收也是让学生看着企业的师傅操作,而学生无法亲自操作实践,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缺少吃苦精神,嫌弃企业厂房或车间环境恶劣,学生主观上不愿意去,去的学生也经常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学校与企业就学生安全责任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减少企业对学生安全方面的顾虑。加大学校与企业的友好往来,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对培养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指导,确实可以为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加大专业导师与企业的联系,专业导师和企业合作,开发合作项目,导师带学生以做课题的方式到企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际的动手操作。另外可以鼓励学生业从事一些业专业性不太强的岗位,比如说销售岗或基础性实验岗。在学生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尽可能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鼓励学生开展勤工俭学与社会实践活动。

现代企业不再盲目的追求毕业生的学历与学习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吃苦精神、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及是否具有爱心、责任心等。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如义务支教,义务献血,义务参与社区服务,争当社会性服务类志愿者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与专业没有关系,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度和对国家人民的热爱。因此建议学校学生会和团委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的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鼓励学生勤工俭学。提倡勤工俭学作为今后高等学校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学生个人经费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勤工俭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力更生,吃苦精神,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途径。建议学校多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同时也多联系校外相类似的机会。比如让学生打扫教室、利用课余时间送外卖、各种兼职等。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议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设立学生独立承包的.跳蚤市场等。同时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二、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也有许多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毕业设计,其次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设计及动手类的竞赛项目。

(一)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毕业生得到锻炼。可采用如下措施:

1.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及毕业设计题目多样化。在大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环节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认真查阅相关文献后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然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共同完成。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注重多样化,内容包括:铸造:金属及合金的熔炼与铸锭过程及其组织性能研究;塑性变形:有色尽速材料的挤压;钢铁材料的轧制过程及材料的组织性能研究;热处理:热处理工艺与合金组织性能关系研究;模具设计与制造:铸造、挤压及冲压模具设计及制造;焊接:材料焊接工艺组织性能研究;模拟:利用专业软件模拟金属材在料塑性变形或焊接过程中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等等。每个老师至少有两到三个不同方面的课题让学生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并且要求学生在查阅参考文献后自己制定研究方案。

2.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高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应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评审、答辩等管理制度,对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选题、开题、撰写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鼓励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开展创新性实验。

成型专业学生在大四这一年里,除了可以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外,鼓励学生利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性实验。针对成型及机械类专业开展机械设计大赛、cad画图大赛、金相大赛、焊接大赛、无碳小车大赛、组织分析大赛等等。同时向大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和操作成型实验室现有的设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设备(如金相显微镜、线切割、磨床、万能试验机、硬度计、砂轮机、冷轧机、各种焊机),学生使用前,须对其进行理论及实际培训,然后让学生独立操作,经考试合格后发放使用资格证书,以后在实验室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操作设备。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另外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让学生可以在学校所有实验室进行实验,让学生自主分析实验结果。

三、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充分利用“3+1”教学模式中的“1”年的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校内、校外实践。多角度,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吃苦精神、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创新论文

毕业后可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医药、食品、机械及劳动安全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知识领域包括:机械设计及制造基础、过程(化工)原理、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等。

课程教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论文

摘要:本研究依据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采用通过情境、案例等要素外加互动、讨论等一系列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互相促进、融合,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完善,并提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建设基于情境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研究内容。教师需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情境及案例教学的特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滨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发展定位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以研究大气相关理论为前提,以控制大气污染应用为目的的污染治理工程。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仍是以燃煤占主导地位的大气污染,整个课程的主线是从分析燃料产生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气态及气溶胶态污染物为基础,贯穿污染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分别对应的工艺,除尘、脱硫和脱硝工艺原理及应用。课程涉及众多烟气净化工艺技术,如何将知识更好地被学生接纳是本次课程研究的重点内容[1]。情境法教学讲究把学习情境融入到课程知识体系中,注重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质量。《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这门工科类专业核心课程,如单纯将理论内容再现。在课堂上,学生很难一些抽象性的知识领会到位,结果会因为知识点的难理解影响到整门课程的学习。只有通过有效的设置创造一些设置情境,将教学场地多样化,将实践、实习、课程设计等内容有效的穿插在课程之中,通过实地考察、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带着这种认识进行知识的全面贯通,可以促进学生高效的针对问解来学习理论解决问题[2]。为体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课程研究采用通过情境、案例等要素外加互动、讨论等一系列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互相促进、融合,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完善,该课程研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研究。

1实验中情境教学方法运用。

近年来,对课程实验的要求往往是以提高学生综合实力为主的实验项目改革,针对工程上的工程实例作为考核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手段。例如,可依据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大气中pm2.5的研究来开展实验。首先设置实验目的、实验流程及最终所需的分析结果,如要分析滨州地区冬季大气中pm2.5的浓度及影响因素,学生根据小组划分任务,这时学生首先要对pm2.5的概念、来源进行理论知识的掌握,然后根据监测仪器所得数据,同时考虑到大气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各种气象条件,比如大气稳定度、风速、逆温层、地形等主要气象因素,最后针对这一实验项目就可将课程前几章节的燃料的燃烧及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气象学讲解清晰明了。

2实践与实习中情景法的运用。

对于工科课程,实践与实习环节作用非常大,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需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具体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模块化。尝试采用知识主线与模块化教学的方式并结合具体内容将其模块化,主要包括基础概念模块、污染扩散模块、颗粒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及装备模块、气态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及装备模块、污染控制系统设计模块、全球环境气候背景知识模块,具体包括了燃料与燃烧、污染气象学及扩散理论设计、颗粒物理化特性、吸收吸附催化转化控制技术及设备。二是内容的倾向性与前沿性。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结合专业特点,关注课程内容。燃烧过程所需的实际空气量或实际烟道气体体积的理论计算方法或理论,主要集中在空气污染气象学等燃料上;简化基础,强化高斯模型及其推论,在特殊天气条件下,提高连续点源扩散和应用;关注粒子的动力学和粒子的大小分布。加深除尘机理、静电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的应用和设计;简化的移动源污染控制、voc和全球温室效应;并让学生在国家环境保护部登录网站登录后,学习环境保护栏目的标准。粒子污染控制部分,在国内外关于pm、汞形成机理和过程、现有的知识形态、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在气体污染控制部分,更新了二次燃烧和催化还原烟气脱硝的最新进展;补充介绍了汞污染汞的最新技术,美国的排放标准和汞的吸收,烟气的吸附,从而达到拓宽视野、增强兴趣的目的[3]。三是基本和应用程序的内容。课程的重点和主线从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到基本理论,再到基本的技术和设备设计。为了在工程设计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条件下,实现在工程设计的前提下,实现专业特色的应用,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理解。例如:电/袋除尘器的设计、脱硫设备的.设计和运行等。我们的实习基地为燃煤发电除尘脱硫公司,在学生进入企业车间之前,先让学生查阅除尘机理及脱硫工艺,对整体有个简单的认识,再由车间技术人员讲解本企业所运用到的除尘装置与脱硫脱硝装置及其工艺流程、设备布置图以及处理效率等,参观过程中进一步把工艺讲解清晰,让学生面对面的感受设备及处理过程。回到课堂教师再根据实习前的预习,实习中的讲解及面对面授课就能让学生对工业上如何脱硫、如何除尘等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不是浮于纸面上的简单了解。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把各单元分散的知识点融入到整个系统中,让学生对整个工艺流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把学生从书本知识引入到工程实践之中。大气环境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既包含颗粒物等污染物,又包含生态污染物及污染物综合排放的综合性问题,只有通过案例情境的有效结合,才能让学生对各独立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

3课程设计中情景法的运用。

课程设计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重要环节,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并且能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课程设计任务应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采取灵活自愿的选择。除传统内容,如任务背景、设计内容、基本参数和成绩要求外,学生提供的信息包应包括教学录像和重要参考资料。其中,教学录像应着眼于大气总体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基本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具体对象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设计任务可以分解成多个目标,以提醒学生进行工作进度评估。其次,课程设计是工程素质培养的核心单元,也是比理论课和实验课更高层次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设计手册和规范,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从客观上拓宽工程训练的时间跨度[4]。第三,更有针对性的视频教学取代了课堂上的集中教学,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取代了传统的“不懂就问老师”的教学模式。然而,应该指出,提倡团队合作应该减少“抄袭”的可能性,前提是“任务背景相似,设计主题显著不同”。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在布置设计任务中,设计计算和绘制过程阶段应设置问卷,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工作进度和难度,调整辅导内容和方法。第四、为了保证客观性和公正性,等级,应引导学生使用辅助软件(如excel、cad等)完成设计计算、工程图纸、报告和大气同时课程设计结束前的问答。学生必须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过程材料和最终结果,鼓励他们介绍自己的不合理设计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在此期间,教师和其他学生有权提出问题,随机选择学生代表参加绩效评估。通过公开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学作用。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门学科,尤其是除尘装置及气体污染物污染控制装置的发展,都是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重组、改装。比如电除尘与袋式除尘的结合生成电袋除尘装置,再比如普通袋式除尘器发展到脉冲袋式除尘器等,从这些发展上就可以看出来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有多重要,没有基础理论的融会贯通如何认识新型的设备。为了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控制的进一步掌握,我们设置了实际工艺条件下对工艺的设计。比如运用某热电厂的燃煤数据,给该热电厂设计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除尘脱硫脱氮工艺,包括设备的设计计算,绘制工艺图与设备剖面图,为今后工作中设计做好准备。

4结语。

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这种内容的涉及面广的专业课程,想将课程研究好、学生掌握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希望通过这种情境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课程研究能够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68.

[2]孙楠,郝艳红,王嘉伟.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36(3):53-55.

[3]李琛,宋凤敏,刘智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改革,2016(2):12-14.

[4]肖细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方法创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2):163-167.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分析了高校环境类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讨了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及创新点;建立并实施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中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第9条中要求“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是环境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并将其应用到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之中,已经成为各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多学科交叉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前沿性都很突出,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宽,兼具理科和工科的特点,因此我们将该课程体系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在为社会输送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及为周边企事业单位环保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

1.1实践教学环节。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具有水处理的特长和技能。

1.1.1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所有实践环节中的基础。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题目涵盖污水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物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多种水处理方法和工艺。通过教学实验要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会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方法,学会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归纳。

1.1.2专业任选课。

包括污水治理综合实践、水处理设备设计、污水治理工艺设计等内容,内容更具体、更深入、更详细,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水污染控制工艺,同时对课堂学习的效果和应用能力进行考察。专业任意选修课的题目的来源就是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使之与实验教学、创新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环环相扣。

1.1.3创新实验。

创新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实验的题目在专业任选课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实际需求提出课题,将学生组成科技小组,同样采用开放教学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制订方案、设计工程图样或实施项目等任务,使学生经历项目调研、设计、实施、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掌握实际工作方法,以培养学生水处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实验可以在研究专业实验课课题的同时为毕业论文做准备。

1.1.4实习。

包括认识实习和课间实习等。通过真实工作环境参观和从事实际工作,学生可以获得水处理的实际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际工作锻炼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学生可以掌握水处理必备的应用性技术和技能。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体验实际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服务一线和适应生产、服务现场工作环境的能力。

1.1.5毕业论文(设计)。

作为本科生在校学习的最后环节,毕业论文(设计)不但可检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为未来从事工程技术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应随时查阅和复习以往所学知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及交叉点,能结合社会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论文(设计)的题目和形式多样,以便使学生接触到更多更新的专业前沿知识,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可以在专业任选课和创新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可以续承任意选修课、创新实验及实习阶段的课题,培养学生由“合作完成”到“独立完成”。

1.2实践教学环境。

1.2.1校内实践教学环境。

全天开放相关实验室,满足学生实验需要。我校化学化工与食品安全学院现拥有多媒体模拟实验室,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拥有2个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生态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拥有多种水处理及水质分析的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的保障和需要。

1.2.2校外实践教学环境。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主要指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能够完成专业任选课、实习、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获得实际工作锻炼,增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1.3实践教学队伍。

除专业教师和实验员外,校外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也更能把握社会的实际需要。

1.4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完善的管理机制,无论是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还是实践教学队伍都应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前提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完善和管理。经过该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水处理内容,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在实习时受到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并有部分同学被实习单位留用,既增加了学校的'认知度,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创新点。

2.1连贯的实践教学环节。

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贯穿始终,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5个阶段,逐步深入。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等综合能力。

2.2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部分项目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和创新性思维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3产学研良性互动。

高校与社会进行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需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尤其是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合,为其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不与社会相脱节。将教师科研课题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实际环境工程项目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早地适应社会需要,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应用情况。

贯穿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以“教学实验—专业任选课—创新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的开放型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由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管理四部分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实践,效果很好,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和需要。大大推进“三个相结合”: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服务于社会,经过这种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的优势,缩短了企业对新人的培训周期,在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接受了用人单位的检验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在提高学校的认知度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工程项目管课程教学创新思考论文

课程的改革创新是大专院校、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职业能力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1)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的教学体系。

科学的编排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可以有效的提高教育的效果。一是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教材编制标准。应根据院校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研究制定与各专业和学科紧密衔接、系统的、全面的科学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内容设置、教育方法上不断进行改进,提高学科的教育水平。二是确保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要根据业界发展的新情况,将各种前沿理论、实践知识和经验运用的教材中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与时俱进。

(2)增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的'模式。《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单一的理论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应用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实践教学等方式,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示范基地,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积极的支持。二是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课程比重。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存在明显的理论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不均衡的现象。要科学研究,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课程的比重,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运用。

(3)创新教学手段,推广网络化教学模式。

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高速度、互动性、数字化等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突破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地域限制、时间,实现远距离,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工程管理中推广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学校大胆改革教学方式,为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提供条件。并利用网络技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由施教者逐渐转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使学生借助大量的网络资源,做到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和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的内容和知识体系。再一方面,教育者可结合网络教学特点,创新工程项目课程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个人专业素质的高低管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效。《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不能将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相结合。那么,教学活动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有效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一方面要定期开展理论和实践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和理论实践,提高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要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激励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

参考文献。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诸如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医学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正是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以它成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2012年6月我们对我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75.87%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51.72%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等教学条件下,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效果成正相关的。

基础医学概论这样一门整合性课程,淡化了学科概念,解决了在医学相关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基础医学课程门数多且时数不足,各门课程的联系和衔接不协调,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临床医学教师反映学生医学前期课程不连贯,后续课程难以为继;专业课教师认为医学类课程所占学时太多,影响专业课教学等问题,达到基础医学类课程的良好协调、融合。同时考虑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需要,为临床医学概论教学奠定了较好基础;减少了教学课程门数及时数,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优化了课程设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现阶段我国已经有超过500所中职、高职及高等院校将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之中,实验是化工类环境工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想要切实提高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效率,学校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结合中职院校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变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目前来说大多数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教学并不具备挑战性,而中职学生正值少年时期,他们具备很强的冒险精神,实际的学习及生活过程中更喜欢一些挑战性较强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兴趣不高,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有效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教师应创新实验教学的方法,比如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再为学生提供完整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正式教学之前提前将实验的题目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搜集学习资料完成实验内容的编写,并自主完成实验目的、意义、实践应用价值等等内容的总结;学生实验中需要的试剂及相关设备不再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开放学校的实验室,由学生在实验员的协助之下自己取用需要的试剂及设备。通过类似的方法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实验设置应于理论教学及生产实践相结合。

实验项目的设置必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践相结合,当前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内容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等部分,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第一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二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则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三个层次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课程中,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在实验准备工作中必须对实验内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实验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实验参数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三、实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

目前来说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方法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实验完成实验教学,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仿真实验、非课堂实验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课堂实验主要为探究性实验,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的过程,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可以予以指导,但不能过多干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来说仿真实验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已经比较广泛的应用于高等院校电子电工等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但在中职院校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应用相对较少,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计算机机房,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主要承担引导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实验教学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实验设计及探究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验,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将其进行分组,由成绩优异、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学生探究实验时教师应做好辅导工作,防止学生实验方案偏离本次试验主题,此外,为了更好的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教师应严格检查学生撰写的实验预习报告,确保学生对于实验的基本原理、总体的流程及实验要点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实验的过程中做好全程跟踪工作,保证学生事实求是,不存在造价等不良现象,也可以有效防止因学生操作不当引起不安全事件,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符等现象,此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实验进行验证,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坚决杜绝敷衍了事等不良现象,帮助养成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十分有利。此外,实验报告是检验学生实验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严格审查,必须保证实验报告内容及结构的完整性、真实性,也有利于学生求真务实学习作风的养成。结束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但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化工类管径工程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这些问题简单提出几点建议,仅为当前我国中职院校的部分一线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创新理念的不断实践,我国更深层次地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以电子商务位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逐步完善,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是一种建立在网络虚拟形态下的经济活动,它的绝大多数沟通和操作都依赖计算机完成,两者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本文中针对这一关系展开具体阐述,并探索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关系分析;发展趋势。

当前,电子商务已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日常购物、娱乐、餐饮等消费,大到企业交易、金融项目、投资融资等服务,由于它具有便捷和实惠的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经济形态,因此深受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即相互促进,也相互制约,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概述。

1.1计算机技术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撑显而易见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早于电子商务,并且它的研发用意也并非专门为了电子商务应用,而是用以解决复杂的运算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的软件技术、硬件技术等均得到了完善,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计算机产品的商业化格局是从系统软件的广泛推广展开的,但缺乏网络技术,每一个单机只是孤立的“工作站”,只有将大量计算机用网络连接起来才能够形成商业信息的流转,并进一步实现电子商务的模式开发;简单地说,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操作平台、利用网络实现商业信息交流的一种系统结构。

1.2电子商务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力量。

当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原有的计算机技术呈现出无法适应的工作状态,而鉴于电子商务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形成倒逼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力量。例如,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计算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办公需要,如信息输入、表格打印、网页浏览、邮件发送等,电子商务发展不仅要求网络的安全性,对计算机本身的图像处理能力、反应速度等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融合与制约并存。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所呈现的融合形态十分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针对电子商务的需要配置相应计算机产品,如搭配作图软件、视频处理软件等。由于电子商务可以极大地减少企业运行成本,计算机技术的落后容易形成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相应的,当电子商务抛弃某一类计算机技术及产品,也必然造成市场淘汰现象,双方的制约关系也十分明显。整体上分析,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之间进行融合是一个大趋势,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缺陷、不足造成的,包括研发团队和生产企业在内,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提升仅局限于硬件层面,而不是将其置于互联网环境去考虑,忽视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无法有效地展开信息流转。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适应缺陷,一种新技术的适应需要较长的时间,无法快速构建企业、商户所需要的电子商务环境。

2计算机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推动策略。

以下笔者以电子商务发展角度来阐述计算机技术的推动策略。

2.1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规范建设。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业务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并且深刻影响着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但是,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过度的依靠计算机技术导致规范性的丧失。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两类,其一是以淘宝、京东、国美在线等类型的电商平台,通过号召企业、组织和个人入驻的方式开展电子商务活动,这样一来企业标准也就形成了实际上的行业标准。其二是企业自主开发的电子商务平台,以销售自身主打产品、搭配周边市场产品为主,通常以大宗产品交易为主,如汽车、房地产等,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五花八门。加快电子商务平台的规范建设要求,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并引导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为电子商务服务。特别是在市场化领域,计算机技术提供的大屏幕轮播、在线监控等系统技术,可以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成长、正常运营提供支持。

2.2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保障。

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行为是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但资金流动却是实实在在的,随着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扩大,商家和消费者每天都要面临大量的经济来往,那么资金安全是一个硬性要求。确保电子商务平台安全的.核心条件是计算机技术,包括系统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安全等方面,整个交易过程中要避免账号、密码、交易内容等信息的泄露,否则会造成人民群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甚至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例如,大量病毒木马可以在电脑产品上攻击支付系统、交易系统等,造成用户信息泄露、资金被窃取,而计算机技术是一道最有力、最重要的安全屏障。

2.3开拓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空间。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从有线形式向无线形式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空间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如传统电子商务网站的移动终端化改造,通过智能手机浏览、下单、支付,极大地简化了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流程。但无线网络与终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尤其在系统中产品的发布、交易等方面都需要后台管理,传统计算机平台仍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工具。一方面,电子商务的业务开展是基于双向通信展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目前通信成本最低的一种形式,并且基于自身的综合性办公能力,可以大幅度缩短交易进行周期,结合实时动态来构建牢固的供应链。另一方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渠道日益多元化,开拓电子商务空间是一个必然趋势。

3结束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业渠道多、成本低,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经不存在过高的操作门槛,这给许多传统企业和商家带来了更多机会,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形成了全新的体验。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一视同仁,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带来滞后性。

参考:

[1]黄娟琴,邓小兵.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中外企业家,,(14):97.

[2]闫欣敏.关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技术与市场,,(09):310.

[3]秦靖伟.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商场现代化,,(25):63.

[4]马青山.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的关系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11):201.

工程项目管课程教学创新思考论文

在进行项目的建设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往往都是由相关的监理公司以及管理公司来代理实施的。主要的原因是监理人员往往在相关的合同管理当中有明确的规定,需要按照合同所规定的要求对整个项目的设计、建设、竣工验收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但是合同当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业主应当对监理公司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导致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业主无法全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代理人的行为往往无法有效的受到委托人的监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1]。很多监理公司在这一背景之下往往会受到利益的驱使,最终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在项目工程管理的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项目后期实施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以及质量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业主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过度的将权利进行集中,对监理公司实施全面系统的监管,甚至直接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进行一定的管理,最终的结果必然会限制监理公司以及承包商的身份和地位。在这种监理公司和承包商得不到重视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最终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工程项目无法按照预期的目的和预期的计划进行。因此创新的项目管理模式,提升业主、监管部门以及相关的承包商之间的协调统一对于实现我国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2]。

现阶段,创新性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包含“项目保监模式”,项目保监模式能够有效的保障工程项目按照特定的计划进行,同时有效的增强项目抵抗风险的能力,保证项目公司能够承担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在项目保监模式的要求之下,需要项目业主方以及项目监理方能够对相关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的考核,同时对承包商的运营能力和诚信情况进行综合的考核,最终采取合作的方式,保证承包商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按照既定的目标以及计划进行。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险公司应当在工程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作为一个见证人,有效的提升监理方的风险承担能力,在项目的实际建设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相关的问题和失职等[3]。则业主可以通过监理公司的保险公司进行有关事项的索赔工作,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业主的既得效益,实现了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工程项目管课程教学创新思考论文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习旅游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入门课程,也是全国初级导游资格证三门统考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是提高学生职业、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课程。

1.教学要求。

1.1对教师。

这门课程体系庞杂,内容繁多,涉及面极广。《导游基础》几乎涵盖了导游员在介绍景点过程中所要涉及的所有知识,既包括自然景观知识,又包括人文景观知识。在自然景观知识方面,涉及地文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四大主类,景观建筑等14个亚类。这门课所涉及的知识包罗万象,囊括地理、历史、建筑、艺术、宗教、民俗等各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几乎所有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都浓缩在这门课里。

要想上好这门课,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良好的驾驭能力是很难的。开展“项目化”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将导游基础纷繁复杂的内容进一步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挖掘。力求每一个项目围绕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职业技能展开。同时,将导游基础与其它相关的专业课程统一陇调,开展综合实践项目,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果。在授课时,适当穿插一些风物传说、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增加趣味性,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作为一名专业课老师,应当经常阅读一些旅游方面的读物,并时常做一些读书笔记,不断拓展自己知识面,使自己的授课内容丰富多彩,有着较强的时代感。除了专业知识的积累外,还要注意对边缘学科知识的汲取,如有针对性的看一些地理知识、历史常识和一些优美的散文,以及报刊和网上登载的对教学有帮助的信息。此外,通常利用暑假时间研读教材,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与反思,然后整理、修改教案,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趋于完善。

1.2对学生。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许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演说大师都得益于良好的读书习惯。因为说话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积少成多,山量变到质变。必须广泛阅读,多多益善,小仅要读课本还要向课外辐射,小仅要读文学的,还要涉猎科技、政治、经济、礼会、文艺、体育等科类。让学生广泛阅读并且勤加思索,便可以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开阔知识面,从而激活思路,为他们能侃侃而谈提供广泛的素材。

导游基础是导游资格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学生今后要想从事导游工作,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从历年考试通过率来看,一般只在10%左右,难度是很大的。目前考试还受到考生地域的影响,各省考试还包含一部分本省的旅游景点知识,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考试的难度。而学生对能否拥有导游证非常在意,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他们的学习目的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目的。

2.1课程要求。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专业技术和技能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较为突出,在旅游相关企业从事接待、导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和素养,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民族民俗、旅游地理、古代建筑、古代园林、四大宗教、饮食文化、风物特产、旅游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日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导游文化知识内涵的理解,在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

2.2通过导游资格考试。

《导游基础》作为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在笔试和现场导游考试都有涉及。目前,在全国导游员资格证考试中,《导游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显然在向公务员考试方向靠拢,题量的剧增使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感到头疼。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点必须十分熟悉,在学习时既要有重点地把握一些知识点,也有必要兼顾全书。

2.3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差,这是目前教育模式造成的问题之一。要改变过去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建立以师生问答式对话、课堂讨论、情境教学、欣赏教学、案例分析、模拟导游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综合理解各类史地文化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对导游人员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可以与《导游实务》、《模拟导游》等课程相结合进行,加强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3.教学设计与方法。

3.1课前小故事,口才与胆量的锻炼。

开学初就做出明确要求,每次课让一到两个学生在讲台上做三个主题的口述表达。(1)自我介绍(2)介绍家乡(3)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作为一个小故事讲述。运用欣赏教学法。欣赏教学法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较强烈的情感反应,使学生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并且能够对学生的胆量、口才进行很好的锻炼,培养大众面前开口说话的能力。每次课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进行导游模拟讲解,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当导游员的乐趣,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环境,学习基础不一样,通过每个同学上台锻炼,找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助其扬长避短,也便于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因材施教。

3.2学生教学,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想象力与表演力得到提高,为其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教学中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导”的实践,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演示、旅游案例分析和导游模拟讲解训练等。组织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各种学习小组,以达到互帮互助的目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导游大赛等。通过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践,在此基础上,每节课,让事先准备好教材内容的学生,学生本人要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有助于学生主动吸取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在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上课,学生点评,教师总结,通过这种授课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学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3实地教学,教学实践,模拟导游。

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6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0课时,实践为6课时。实践教学与学生获得从业资格证和毕业证,成为“双证融通”型人才关系密切。校外实践。一方面积极组织参观教学,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和带领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参观前,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参观时,要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并指导学生参观;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讲授中国园林建筑时,组织学生到市郊水磨沟公园进行参观学习。仅仅在课堂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相应知识的讲授外,让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去景点实践,对于学生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考试尤其是现场导游考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大有裨益。

3.4假期实践,跟团,带团。

与导游业务课程相结合,课本知识用于实践,实践推动课本知识的补充,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应该与社会接轨,与行业同步,随时接受市场的反馈。假期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去景点实地多锻炼,在大自然广阔的世界中,感受生机与活力,欣赏美景,陶冶情操。或到旅行社进行实习,熟悉业务,亲身经历导游的酸甜苦辣,多观察别的导游员和讲解员,学人所长,避人所短,多请教经验丰富的导游员,多和游客交流,回校后,通过各种途径多求证知识并加以总结。假期实践后,根据学生自己跟团,带团的切身体会,感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的差距,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性的意识,也有利于他们自身职业生涯的设计与了解行业状况和自身职业的定位。

4.结语。

提高《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只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通过“导游基础”课程建设,推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课程案例教学法软件工程论文

在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背景下,为了使物业管理行业也能走向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就需要大量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目前的物业管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它是主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物业管理课程包括的学科比较多、范围覆盖面积广,在法规、经济、管理以及房产经营等方面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它的课程内容也比较丰富,实用性比较强,在学生以及工作中具有应用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找出与之相紧密联系的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展示、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这种教学方式将它引入到物业管理教学课堂中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针对某个物业部门的相关政策以及发生的管理问题为主要案例分析,使学生能根据课堂已有的知识掌握和实际经验进行创造、发挥。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的案例材料进行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这样改变了学生在思考上的传统方式,不仅使学生能根据掌握的知识概念引入到实际背景当中去,也能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方面运用科学、有效的理论去分析、整理。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个简单地举例过程,而是在学生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方向上提高他们多种能力的教育过程;它也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使教师能够从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师生之间的关系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它更不是以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为目标,而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能够发现更多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链和素质教育。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引入物业管理课程主要是研究管理中的具体操作,很多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掌握的内容都比较单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也能运用知识,这样不仅能打开学生更广的知识面,还方便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更好地理解工作目标,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二、物业管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物业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取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将知识运用灌输的方式在讲台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根据教学提纲的'知识内容以及重难点进行统一的内容教学,虽然有的时候也会引入一些案例,但教师引入的案例数量与实效性都不够,使学生反复听其中的内容产生厌倦心理。物业管理课程教学主要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学生可以自学进行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理论的运用只会让教师对课堂失去兴趣,减少课堂的出席率[2]。

(二)学生对物业管理课程教学认识不够。

在整个工程管理过程中主要包括房地产行业、施工行业、工程造价以及评估等方向,很少学生能够意识到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要性。由于物业管理作为我国的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是学生,很多家长也不能对物业管理的认识程度有更深层次的研究。而且据实际情况的了解,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在工作上的内容都比较复杂,这种小型的、微利的企业并不能为员工提供较大的收入,所以不仅导致很少的学生选择这一学科,在社会中的从业人员也没有进入相关部门工作。

(三)物业管理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

物业管理课程在学校教学中一般只安排32学时的课堂教学,在这种限制的时间里根本无法认真完成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知识的紧密结合。造成比较难度的结果会产生三种情况,一种是在理论知识教课中,由于理论知识多、占用的课时比较长,这就导致在物业管理课程中无法完成案例分析以及实际的应用教学,从而减少了大量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在案例教学活动中,由于物业教学运用案例以及物业理论教学的课时都比较长,两方面知识在同一时间内也无法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种情况虽然引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但很多理论知识还无法完成,造成学生在课堂学生中不能分清知识的主次,进行盲目学习的状况不断发生。

(一)备课阶段。

在上课之前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理论和要点认真备课,找出与内容相符合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书籍以及个人的生活经验都可以找出相关的案例。教师一般根据教学目标将案例分为不同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如通过板书、视频以及模拟训练的方式。在物业管理委员会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选用两个实际发生的事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例如作为非物业主能否被选为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和委员会能否解聘物业管理公司,将这两个问题进行扩展使学生自己发挥思考。教师在收集的案例中一定要能够表达本节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并具针对性的、典型的进行有效教学[3]。

(二)上课阶段。

例如讨论作为非物业主能否被选为管理委员会的委员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如打印资料、幻灯片教学以及播放相关视频等形式。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根据已经提出的案例连接相关课程内容、已经学过的知识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使他们能够积极思索找出案例中隐藏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于课堂上比较小的案例,教师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启发,使学生能够在案例中更快的找出解决方案;对于比较大的案例,教师就要在整个理论知识完成后对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或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找出结论。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后要引入课堂讨论,针对案例本身发生的问题进行多种形式讨论,如整体讨论、分小组讨论。在讨论期间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进行课堂记录,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

(三)总结回顾。

在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教师进行课堂知识的总结和评价,由于学生对知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对问题做到全面的分析,所以就需要教师进行课后补充。教师要灵活运用知识点将课堂内容进行传授,将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实际部门的处理方案进行对比,将学生存在的差异进行补充以及更新观念。如果遇到不合理的学生方案教师应给予鼓励,使他们能在下一次讨论学习中做的更好。在研究业主委员这一节课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班级中建立实际的程序模拟,这样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真实的案例。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积累了学习中的相关经验,而且也使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性。

四、结论。

物业管理课程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够性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首先学生将案例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然后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中找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最后教学根据知识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物业管理中激发自己的主观意识。物业管理教学是将实际问题进行的分析,学生可以根据学科中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问题中进行思考和理解并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从未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