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读后感(精选20篇)

时间:2023-12-04 23:39:43 作者:梦幻泡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他人分享,从而开启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以下是一些网络上热门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和思考的素材。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这是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透着决绝和凌烈。看着让人想到冬天雪地里隐隐露出的绿色叶片,在阳光下映着雪的光芒,却仍然笔直叶片,伸向天空的方向。

书中写了高中大学的片片断断。高中成堆的书本,厚厚的眼镜,笨重的书包,永远不能完全睁开的眼睛,遥远的梦想,唠叨的紧张的父母,叛逆的沉溺于旅游的同桌,异地的清澈美好,喜欢的朦胧情愫以及压抑的年轻的心。

作者七堇年在序中说:因了成长本身的不完美,我希望这些如原石一般尚经不起雕琢的文字,能够以一种最接近成长的本质的真实形式即充满了热泪、过错、遗憾、美好、希望和绝望的姿态纪念我也已逝去的那段珍贵岁月。那些我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少年时代。那曾是,也将是属于我们大多数孩子的一段最清澈最美好的时光,如同所有,所有所有踏过了中学岁月,踏过了高考,踏过了命运的沼泽,在险些陷下去的时刻,被意志和希望重新拉回到一条更值得坚持下去的路上的孩子们所亲身经历过的那样。

是啊,我们搭乘的是单程的人生的列车,书中写的内容,有许多都与曾经属于自己的画面重合,翻阅书本时,手指与页面摩擦的声音仿佛将自己带回从前,时间在来回穿梭,曾经高中时的明媚,压抑,惨烈,希望,迷茫像爬在窗户上遥望窗外耀眼阳光的苍蝇,暗暗咬牙的决心,不服气,瞬间的软弱,偶尔感到的苍凉,渴望结束的期盼以及奋勇向前,拼死到底的当时认为的最大的勇气。这些在经历过后再回想,只不过成为了如今不再畏惧的淡水流年。记忆中最模糊的只是走出教室时刺得睁不开眼睛的夏天的阳光。

她说:年华里,我们失却的是一种心情。

在书中的第一篇《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身旁》中,女主角因他信中一句我等你的好消息而支撑了一年摇摇欲坠的高三时光。她把它贴在桌上,最后到结束的时刻,在已经上了回家的高速路上才想起支持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却被留在曾经兵荒马乱的场地,或许已经早已被处理干净。

到最后只能留下这样的感叹:那是从来不曾悲伤地坐在我身边的你。那是从来不曾快乐地坐在你身边的我可悲的是,在曲终人散之后,我才恍悟,原来再也不能有你坐在身边,才是真正的不快乐。

彼时是那泛黄记忆,青涩的情感,轻微的安慰也能支撑起的年少。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那天不经意间在图书馆看到《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本书,这本书是我在高中便已经知晓的一本书,不禁便想拿起来看看。如今,看完后,我突然有些庆幸自己没有在高中的时候看见它。

高中,那个充满热血与干劲的时光现在已经离我很远很远了,现在想到它很怀念,很感叹。怀念那个时候单纯目标明确的我,感叹时间流逝,那个我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在那个时候呢,更多的还是觉得累,累到麻木,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心随时可能会一不小心崩溃。

于是当我翻开这本书开始读时,便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共鸣。那时的我也跟那时候的七堇年一样,也想过不要在高中呆下去了,不要再一直为了学习,为了考大学而失去那些自由了。可是那个时候的我没有像七堇年那样的勇气,没有勇气出去,没有勇气去我想去的地方。我有的只是哭着对妈妈说:“不要再去上学了,不想读了”。然后在妈妈恨铁不成钢的骂声中,抹抹眼泪,继续坐到了教室。我想那时候如果我可以读到这本书,应该会给我一些反抗的勇气吧。如果可以知道真的可以去大胆追随自己的内心,我应该不会在那时候流下那么多泪吧。如果······可是没有那么多如果。

人都是这样,在看到与自己相同的经历时,就迫不及待的流下眼泪。或许我是觉得和她太像了吧,看的时候鼻子一酸眼泪便慢慢流下来了。在衡水那个高压的状态下,即使没有在市区也不免受到那里的`影响。经常听到有高三学生临近高考却顶不住压力而选择轻生,听到学生犯了一点点小错误时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已经忘记那个时候已经对自己说了多少鼓励的话才能面对新的一天。我也想过自杀,可是没有勇气,只能忍住要崩溃的心继续下去。我也想过逃离那个充满骂声的家,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有时候我更喜欢呆在学校,每月一次的放假更多的是回去面对不和的爸妈,夹在他们中间小心翼翼。或许我真的是需要像七堇年那样的勇气。

如今,大学我来到这里,可以说是梦想成真了吧。曾经那么的想离得那里远远地。常常在想,如果可以现在我是不是会不一样,是不是可以拥有更多快乐。可是终究没有那么多如果,如今的我没有后悔,没有不甘。很高兴自己可以走过高三,走到我一直想来看看的南方。只有经历过大三的人才会知道自己的大学是多么来之不易、多么美好。我终究还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按部就班上了大学,没有疯狂,没有去让妈妈难过失望。我想这样就很好了吧,有些梦想就让它永运存在于我的心中。

现在我又有了新的梦想,新的目标,充实的过着自己的每一天。有人说这本书用词太过华丽,文章还不够完美。但是这刚好和我那时候一样,热爱着文字,喜欢用浮夸且华丽的词藻书写自己的情绪,把任何一点点的小情绪都放大到无限大。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这样。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这是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透着决绝与凌烈。看着让人想到冬天雪地中隐隐露出的绿色叶片,在阳光下映着雪的光芒,叶片笔直,伸向天空的方向。

是谁说过,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成长,到二十岁这一段是情感的成长。我们的青春将是一段充满了热泪、过错、美好、遗憾、希望与绝望的珍贵岁月,它仿佛是唐古拉山上留下来的潺潺溪水,带着来自雪山最纯洁的希冀,奔流而下,道路是那样曲折坎坷,但它痛并快乐地经受着沿途上的一切震颤。

七堇年在自序里写:“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诉说的话。”这多少让我们觉得熟悉,我们也已经开始每晚与作业战斗,在腥风血雨中常常被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但总会在第二天视死如归地奔赴战场。

《花朵之蓝》里是一首美丽的骊歌,一场又一场的离别让七堇年感慨:“这就是成长吗?像一页页翻书的感觉。”她在那个夜晚与最好的朋友十禾拥抱,那一刹那让她觉得回到初见,怀里拥着的仍是那个桀骜的如矢车菊般主杆欣长的女孩,却不得不立即转身再见;她背着硕大的旅行包和母亲道别,恍惚中遇见母亲的苍老,让她狼狈逃遁;她在火车启动前望着来送行的朋友的身影,却又在火车启动时低下头来不让他们看到脸,只是伸出告别的手,压在玻璃窗上——平面的透明的离殇。然而她又在陌生的城市里邂逅了多年不见的熟悉面孔。我读到这里时忍不住翻开了我的同学录,在那里面尽是玩世不恭的言语显示出他们对这场离别丝毫不在乎的态度,但我却认为那是他们执意用快乐祭奠悲伤,为流逝的往昔与未知的来日作一个美好的注脚,那是一种希冀。张晓娴说:“每个年代都有一支骊歌,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支唱起来会流泪、听到也会伤感的骊歌。”我已尝过那支骊歌,所以我知道如今的相逢是一种缘份,我会珍惜。

所以我决定照这本书中说的去做:“如果有不幸你要自己承担,安慰有时捉襟见肘,自己不坚强也要打得坚强。还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举目无亲,我们没有资格难过,我们还能把快乐写得源远流长。”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我感受到我的青春正蓬勃地生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因为它的头上有灿烂的阳光。

《最美的坟墓》读后感范文

声名盖世的一代文豪,静静地长眠在自己的故园,就在手植的树木之间,没有碑揭,没有名字.就像任何一个悄然归去的灵魂。然而,他却不会寂寞,与之长伴的,有年复一年花的开谢,有自然风雷雨雪的变迁,有千百年不减的肃然敬仰和缅怀。这种归宿,是一种超越了任何形式羁绊的永恒。

凡是生命,总逃不出生死来去的轮回。不管有过怎样赫赫的功名,建亿起多么大的雄图霸业,事情都会在昨天过去时烟消云散,做事的人也不过瞬息百年,终都归于尘土。再大的英雄,最后也都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去,一样腐朽于无形。这并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生与死的现实使它们成为哲学、神学和文学中永不陈旧的论题。作为常人,总也会理智地正视豁达的也好,怕死的也好,在平平凡凡的一生之后,也是一个安安静静的死亡。这个纯自然的结束对世界自也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死者本身也不会有什么奢望,最多不过是希望去得安详一些,像无疾而终,死后能有一方净土安眠之类便已足够来来去去的生命,平凡庸碌的个体在时间里没有任何意义,而人们也通常颇有自知之明地不对自己的死有什么要求但死亡对于名人,或者英雄,意义就可能大不相同。他们都是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其一举一动都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再微小平淡的事情,在英雄的身上也马上会变得非同凡响,人们都会用无比的精神去关注。而英雄的死,对其自身尚且是改变一切的终结,何况对于历史和民众。于是乎,英雄自身便也对这个最终的归宿有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梳理历史传记里的这方面记载,便能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有些英雄远在生前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并越来越以这重要为然。他们知道自己的死会改变很多事情,于是他们不愿死去,相信自己能扭转乾坤,而即令最后仍不得不死,也要与众不同。秦始皇自以为功盖千古,就想要干秋统治,所以一面寻求不死药,一面又修建了穷极人工的山陵。而放眼古今,有多少英雄不是像始皇帝这样神骄气傲、居功自重?但在风流云散之后,千古之后还能被人常念于心的,古来又有几人?而那些因宝引盗、自废丘墟的帝王将相,更是多如沙尘。这时,便不能不深深折服于茨威格的真知灼见。

历史并非都是与人为善的,事实上还有些恶作剧般的顽皮。

正如妄图“不朽”之人结果却往往招致“速朽”。反之,那些宁静淡泊地对待生死与名声的人,或许更能让历史留下更深的记忆。对于世间英雄,更是如此。因之英雄的归处应该是正如托尔斯泰一般平静地走向平淡,再由平淡而臻至永恒,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水恒。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读完《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文之后,感慨七堇年写的与现在的我们是多麽的相似:放纵、叛逆、不顾一切地去做一些自认为对的事。

青春如流水般总在不经意间消逝,而我们就在许多个不经意间让它离开了,心里想着离开了就离开了吧,总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在手中。正如同文中所说的,对于闹钟的声音都觉得刺耳,恨不得抓起就往外扔,然后继续做梦,才发现一切是如此的脆弱,时间就在这样的日子中度过了。

我们都希望以后的青春能有多么多么好,现在便开始规划以后的大学、工作和生活,却忘了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是在青春的时候,我们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好学生们在每个阳光和熙的下午,用手中的笔刻出了一个道道痕迹,而差学生们则是在每个下午老师的讲课声中沉沉睡去,这就是对待青春的不同。我们总在抱怨我们的生活在无尽的作业和考试中度过,总在幻想这以后多彩的生活,对坐在最后一排感到厌烦,对考试成绩感到恐惧,对考试前几名感到羡慕,对自己感到讨厌,总在问,为什么自己不如他们,为什么自己不行。总是在问为什么,却从未想过要怎么办。

也许人都是这样,要经历刺激或打击才能让自己下定决心,这时的决心才是真的,那些以前口上说的轻飘飘的决定在其他诱惑的面前显得那么的脆弱与不堪一击,于是总想着下一次下一次,下一次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哪有那么多时间让你一次有一次的去浪费呢?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习也不是说好就好了的,是要付出行动的,也不必一天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者也不大可能,只有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学,不管遇到什么都不要放弃才行。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不管怎样都要坚持下去。

对于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我不想有太多的遗憾,到最后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现在的青春是为我们的以后铺路的,是让我们学习的。总在羡慕那些在年轻的时候就取得很大成就的人,却忽略了别人所付出的汗水与时间是常人的几倍,别人的光鲜是用多大代价才换回的。

我们的青春已被我们的种种行为埋葬了一半,是该与那些说再见的时候了,先放下那些我们羡慕的美丽衣服,放下手中还拔弄着的手机,放下我们还准备去做的事情,青春不能在如此浪费下去了。

为了给青春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努力为之奋斗吧!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的作者是七堇年,一个80后青年作家,文笔也谈不上相当出彩,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是她的文字,却带给尚且青葱的我们一些深思,一些动力。是她的文字陪了我高中三年岁月然后走到现在,始终心中记得那句,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是了,这就是我们,所必须拥有的。

第一次是在高一的教室中读完。很多很多内容,我都以为是在写我自己。

第二次,是高二,当时过了一段阴暗日子,日日都抑郁不堪,活在自己的世界,却又是在看了这本书,再一次走了出来,为我的梦想而奋斗,为我的理想而打拼。

高三的时候,在宿舍里,在一堆堆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里,我始终放了这本书在床头,在难过的时候,受挫的时候,开心的时候,都翻开来读一读。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小七的成长过程,却也从只言片语中看到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我看到黄昏空荡的教室,打在黑板上的光晕中清楚的写着今天值日生的名字,空气浑浊的高三的教室,和印刷着题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参考书,昏昏欲睡的课堂上窗外的阴霾天色,以及远处高大乔木微微摇晃不定的姿态,华灯初上的时候,在教学楼顶看成群飞过的鸽子和日落,幻灭的云霞和微弱的光线,一黑板以黑板的习题看的眼睛发酸到眼眶中的液体这样的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些在我的脑海中打下烙印的过去,滚烫的日子。

我们曾经是茫然的少年,在这样一条几乎每个人都要经过的路上,盲目的跟着走了上来,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坚忍和执着又会换来什么,我不知道。也许大家心里会有一个模糊的影像,一个城市,亦或者一所学校,抑或一种生活为了这些,我们隐忍的孤独的走过那条路,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未来是我们自己的,路该怎么走,选择要怎么做,只能靠我们自己。

坚持我们的梦想,坚持我们的理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每个周一下午的思修课看着老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的不断分离上嘴唇和下嘴唇,诺大的教室,倒数第三排的位子,我看不清她的脸和表情,甚至听不清她说的话。暗自庆幸有了这样的时间可以读书,虽然高中时买下的书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那份阅读的激情和对文字的狂热。一本并不厚的小说,从去年的九月份,到今年的六月份,足足九个月的时间,我才啃完。《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个命题是否正确我不知道,但是它确确实实给了我深深地震动。很久没有写东西的时候加上这么多的标点了,不加标点是读了安东尼后的后遗症,而这本书却不是安东尼那样温柔的一步步走入,它直接将我拉入曾经的回忆中,尽管刺痛无比,却仍是细细品味了曾经每一个如标点般繁琐而又毫发毕现的瞬间。我有跟随七堇年一同回味了一下我那和众人大抵相似却又有独到的刻骨铭心的青春。以一份我们大抵相似的心境去羡慕了一番,憧憬了一番,计划了一番,悲怆了一番,壮烈了一番,残酷了一番。

“两年前写这些回忆,可以写得滔滔不绝字字若泪。一年之前再写这样的回忆,就已经不再动容,生怕写成了矫情。而今再写这样的回忆,只剩下经过层层过滤之后印记深刻的很少一些人事了。”

“一岁岁长大,那些越年轻的事,越变得经不起重拾。

正所谓一种无处安放的拿捏不定。”

“我知道自己有过无限馥郁繁盛的生活,那是指尖流过的风,剧烈而且永不复回。最终渐渐暗淡下去,沉没进时光深处,陷入窒息。

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面对着电影结束之后升起的黑色字幕,”心里陡然一空,不知所措,“在过去那些浅薄无知的伤春悲秋之中,我写不下归期。”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这些,青春中,似曾相识。

然而,在这几天,也许不仅仅是这几天,和我心境最为相符的大概是:

“你的存在,是夜风遁走的回声。反复荡漾几次,终归永久的寂灭。”

“你曾经站在我生命之河的一岸,投下了深深地倒影,由此,那河流便有了趣致。但那终究只是一帧无形的幻象,当你离岸而去,幻象便消失了,但我的河流亦不会因此干涸止息,而这正好印证了你所说的,一切终归于寂灭的预言。你知道那不是我所愿。

但,那不是我所愿吗?”

是啊,的确只是幻象,只是我一人一厢情愿的幻想。我不能责怪,不能愤怒,甚至不能哭泣,因为这一切都是因果的报应,也是我咎由自取。曾经的伤害总会被加倍回报到自己的身上。我一成不变的践行者这个定理,古老的法则。是伤心了么?好像没有。是难过了么?好像有点。

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思绪还是什么,是在不服气,还是受了伤。所有的情感似乎都不能表达。我的语言能力似乎退化了。还在固执的用言语解释沉默?不,不是沉默,却发不出声音。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了,我似乎掌控不了自己的思路了。但是却又异常清醒理智。我清楚自己的感情,我明白我所处的境遇,可我却不明白自己在纠结什么。

每一次看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总有一种失落,就像是一场离别。我和七堇年一样,也和很多人一样,害怕离别,却又不得不面对离别。从1999年至今,让我说离别,我不舍。但是,怎么可能不离别,我们谁也不是谁的谁。更不是什么小说中美好的红颜蓝颜。我想,我大概是小清新看多了,才会把一切想的那么美好。现实往往会击碎一切不堪一击的美梦。我不想做浮云,却还是被风带走。其实,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我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你的,是好朋友,还是别的什么。我慌乱的镇定着。

不可能不在乎,十二三年的时光,你我一生又有几个呢。丢弃了,哪有那么容易啊。

暑假里一起吃饭,玩乐。军训时突兀而又温馨的电话。在这一年里,我们说了很多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也终于不再是见面连招呼也不敢打的陌路人,可不知怎么的就突然停了下来,好像是一根被拉了好长好久的橡皮筋,噗的一声,断裂了。弹到了我的手上,一道红红的痕迹,有点疼。不知道你呢。也许,本来就应该是寂静的没有交集与关联的。也许,这一年,只是个插曲。那么,我不会再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娱自乐。我也不会再把玩笑当做认真。最常用的手机里删除了你的电话号码,把你移出我特别好友的分组,改掉用我给你起的`外号设置的联系人名字,用一切表面的工作把你当做是一个普通同学,一个没有发生那么多故事的普通同学。可我知道,这只是我自欺欺人的表现罢了。你说太过熟悉而没有话说了。太过熟悉,这四个字也许就是我想要的答案吧。

我不知道我这份莫名其妙的心情可以持续多久,也许接下来几天的学习、玩乐、吃吃喝喝、打打闹闹会让我忘了这个不愉快,也许我会倔强的说一句狠话以为就不会失落了,也许我在一个课间的间隙中也会因想到这个而郁郁,也许会有很多也许。

你驻进我的青春,又匆匆离去,我用青春封印了记忆,可最后还是不敌时光如剑,割裂一切。

也许,这就是我的报,我对你的伤害,你,如数奉还。

我没有理由,没有资格可以述说。我必须承受。

也必须说,再见。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很多很多个早上和好多好多个下午,青春在被窝里安葬……”。

很早就听说过《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这部小说,一直没有机会阅读。近日,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自从翻开第一页,我就对它爱不释手。《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一字一句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双眼,炙烤着我懒散的心。青春是人生最温暖的被窝,而被窝又是青春的坟墓,引人深思。

这部小说包括序在内共收录了19篇文章,共分为两部分,“惊蛰”与“清明”寓意作者成长与写作路途上的不同阶段。为了忘却的纪念。作者堇年以此文记录了她对学习与生活的回忆,带着她固有的炼字方式展现出真挚的情感。

也许我们没有过此番经历,但我们却拥有同样的青春。往事不堪回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曾经的我们披荆斩棘,破釜沉舟,奋斗于高考一线,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考入理想的大学。待到真正步入大学后,忽然间发现我们开始迷茫了,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吗?渐渐的,许多同学失去了往日的斗志。他们错误地认为上大学只是为了换得一纸文凭,遗憾的是有些同学即使到了大五也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他们早早地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激情与活力,整日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看看我们又是如何挥霍自己的青春的呢?

无数次的被闹钟惊醒,都觉得无比刺耳,狠狠的按下键,恨不得抓起它就往外面扔,然后继续在被窝里做着美梦。于是,我们从小学一直嘴里长念的“毅力”就这样不堪一击,粉碎于被窝之中。我们的青春也就这样被葬送在被窝之中。

我们的青春已在被窝里被埋葬了一半了,是该与被窝道别的时候了。活着的价值,在于要有一个饱满的人生。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难道你还要在终点线落后吗?既然我们被岁月冠以一个温暖如花的名字——年轻人,所以哪怕是忧伤的泪流满面,青春依旧是我们可以炫耀的资本。还没有到只剩下回忆的年龄,我们仍然可以将人生书写的更加完美。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安放自己的青春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组场景吧!

无数个晨曦微露的清晨,爱学习的同学们已在凛烈的寒风中站成了一道惊叹的风景。他们拿书的手比躲在被窝的更有力、更有劲。他们迎风的脸比盖在被窝下的更黝黑、更健康。他们跳动的心比葬在被窝下的更激昂、更活跃。

无数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奋斗的同学已在一桌一椅之间竖起一座惊奇的雕像。他们心中的志向比天还高,比海更深。

无数个灯光通明的夜晚,自习室里有他们好学的身影。他们挥舞着手中的笔,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激情与活力。他们恪守自己的原则,履行自己的使命,勤奋好学,顽强拼搏。

无数个相互交替的日日夜夜里,他们当中有人忙于四六级,有人辅修第二学位,有人奔波于考研的战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参与社会实践,带薪实习,让自己真正走出去。

——这才是青春真正的意义,也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要有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梦想,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如果你还在迷茫,如果你还在彷徨,那么就请你放开这一切。我坚信,只要你不放任自己,这世界根本没有人可以遗弃你。生命是一段美好的旅途,而青春又是旅途中最美的风景。我们不停地往前,不停地换上交通工具,就像生命中不断交错的人和事。虽然不知道最后会往什么地方去,但依然要充满信心的向前,总有一天会看到属于自己的春暖花开。

沉默的羔羊!该醒醒了,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的作者是七堇年,一个80后青年作家,文笔也谈不上相当出彩,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是她的文字,却带给尚且青葱的我们一些深思,一些动力。是她的文字陪了我高中三年岁月然后走到现在,始终心中记得那句,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是了,这就是我们,所必须拥有的。

第一次是在高一的教室中读完。很多很多内容,我都以为是在写我自己。

第二次,是高二,当时过了一段阴暗日子,日日都抑郁不堪,活在自己的世界,却又是在看了这本书,再一次走了出来,为我的梦想而奋斗,为我的理想而打拼。

高三的时候,在宿舍里,在一堆堆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里,我始终放了这本书在床头,在难过的时候,受挫的时候,开心的时候,都翻开来读一读。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小七的成长过程,却也从只言片语中看到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我看到黄昏空荡的教室,打在黑板上的光晕中清楚的写着今天值日生的名字,空气浑浊的高三的教室,和印刷着”题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参考书,昏昏欲睡的课堂上窗外的阴霾天色,以及远处高大乔木微微摇晃不定的姿态,华灯初上的时候,在教学楼顶看成群飞过的鸽子和日落,幻灭的云霞和微弱的光线,一黑板以黑板的习题看的眼睛发酸到眼眶中的.液体……这样的过去,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些在我的脑海中打下烙印的过去,滚烫的日子。

我们曾经是茫然的少年,在这样一条几乎每个人都要经过的路上,盲目的跟着走了上来,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些坚忍和执着又会换来什么,我不知道。也许大家心里会有一个模糊的影像,一个城市,亦或者一所学校,抑或一种生活…为了这些,我们隐忍的孤独的走过那条路,没有人可以帮我们,未来是我们自己的,路该怎么走,选择要怎么做,只能靠我们自己。

坚持我们的梦想,坚持我们的理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这是书的开端,亦是我读这本书的初衷。

如果你怀念那过去,去读一读。如果你在想未来要怎么走,去读一读。不同时候读到,你会读出不同的感受。

有人说,

被窝,

无论如何。

是个温暖的坟墓。

而梦想,

无论如何。

总在遥远的地方。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是七堇年的第一部散文小说集,全书收录包括序在内的19篇文章,共分为两部分,惊蛰与清明,寓意成长与写作路途上的不同阶段。收录曾经发表在杂志上的部分中短篇作品,并加入了大部分最新创作的散文等作品。

我在这年华里独自走着,有许多时候会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知道有一天,看到了这本书,突然觉得跟作者的思想靠的那么近,突然想拥抱作者,感谢她说出这些话,与我相比,她的文字更加犀利。再看一遍,还是喜欢作者的的文字。只好把自己的感受用她的句子写出了罢。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我们总是在追随着别人的脚步,从没想过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不曾想过自己长大后的模样,也不曾想过自己将来的路。随着这些年得风风雨雨,已经不去想是否可以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只是想着可以安安稳稳过完以后的年华。

过去了十八年,刚开始的五年,什么都不懂,所以不值得去写。五岁起,开始上学,然后我人生的主旋律便是上学,或者说是以考试升学为目的读书。一直到现在,还是在读书,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大多已经踏入社会,或许现在就剩我一个人还在继续着五岁时开始的干的事。这时,我的心情或许用书里的这句话里概括更加合适——不知道孩子与成人的交界处,还有多上握在自己手里。

有许多人在成长的历程中会感觉到无助,我想着没有什么值得用自己的最好年华去交换。憧憬着未来,我们用青春换取着对未来的赌博式的付出。青春多是无奈,你我又怎么会冲破这生命的枷锁,你我只能用语言来抨击这个不公平的社会。想想这些年的人来人往,会悲伤,会流泪,会笑,会骂,会嘲笑自己当时的许诺太过轻易。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我知道有些人是无法忘记的。

即使在你成长之初他们就已经消失。但是他们被镌刻在你的生命线上,无法磨灭。让我们终其一生为了这些印记做两件事:怀念、或者寻找。

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子,十几年的思绪,就在一瞬间崩塌。或许老了,毕竟回忆不能像自己脱掉的头发一样扫进垃圾桶。你变了,变的谁也不认识了,或许,伪装着的你从没想让别人认识自己。有些自卑的你,从一开始就在伪装着,你什么都没有,你只能默默的活着,或许计算你死了,也没人知道。

看,在这个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生命对我们是吝啬的。因为它总是让我们失望。可是,生命又是那么的慷慨,总会在失望之后给予我们拯救。我想。因了这生命的慷慨。我们必须尊严的过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就尊重我们的存在。

不知道该怎么去说这本书,或许这些文字只是用来怀念的。只好用百度上给她的介绍作为结语——在青春之书里,我们同在一行字之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关于少年时代,冷暖自知,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这一切将在被回忆肆意篡改的书写下,渐渐抽象成一些雾一样的尘埃,浮在梦境之外的空茫黑暗中,日日夜夜不停坠落,终会尘埃落定。在我们的希望和愿欲的深处,隐藏着对于青春的默识。如同种子在雪下静静梦想。所以你要知道,我将在更大的沉默中归来。青春是生命最温暖的被窝,是生命最华丽的裙袂。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乍看书名,我以为这是一本教育类读物,无非是告诉人们,不要贪恋被窝的温暖,早点起床,努力奋斗,否则青春就会荒废,只剩下埋入坟墓的悲哀。

不过,细细读来,才知道作者显然不是这样的意思。这是一本由15个或残酷、或温暖的、以青春为架构的故事组成的佳作,具有浓烈的香草气息。阅读时,连翻页的手指,也仿佛能感受到阳光的抚摸。

印象最深的小说是在爱情大衣包裹下的友谊故事——《蓝颜》。女生子君是大学校花,命途多舛,朋友众多,性格大方,但生活混乱。男生耀辉,沉默内敛,朋友稀少,一如作者的形容,耀辉是子君小天窗里的一豆亮光。

子君会在失意的大雨里敲耀辉的门;在和男友分手后,第一个去的地方是耀辉的住处,然后放声大哭,也不顾忌男女之别,倒头便睡在耀辉的房间里;在潦倒绝望、重病不起之时,仍然陪在身边的,也唯有耀辉。但两人之间,始终是以友情联系在一起。

在《蓝颜》的故事里,校花子君形如枯草之时,在多如牛毛的异性朋友里,唯有耀辉一人始终相伴相随,她的爱情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友谊却愈久弥坚,在墨漆的黑夜里,孤独地散发最温暖的光芒。

曾经有一个追求者甚众的女生说:“我怀疑男女之间是不是可以有真正的友谊?”我一听,马上就想到了这个故事,于是回答说:“你要再胖个二十斤,那些仍然待你如初的人,就是想真正和你做朋友的;那些拂袖而去的,就只是想做你的男朋友。感情的界限,有时是无法区分的。”

那些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年岁,是清澈美好的时光印记。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像是被清澈溪涧汩汩流水冲刷的粉线一般,模糊不清。长大成人之后,被世俗功利所塑造的现实爱情,却已经没有了那时纯真而让人心动的模样。诗句里说,有的事情,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晚。在正确的时候遇到正确的人,是缘分,也需要有清晰明确的判断。所以,年少的爱情不长久。真诚的友情,反而能穿越时间的间隔,从五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到垂垂老去,依然保持在最初的甜美模样。

时光荏苒,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改变的么?五月天唱:有没有那么一种永远,永远不改变,拥抱过的美丽,都再也不破碎。有没有那么一个世界,永远不天黑,月亮不忙着圆缺,春天不走远。

这样与美丽相拥的永远,这样永远不天黑的世界,存活于每一个充满纯真心灵里,这是上帝的礼物,礼物包装有时复杂了些,但你一定可以拆开。

坟墓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七堇年写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看了一些后,我发现我喜欢去感悟这样的文章,也许是因为自己也喜欢简单的生活,也喜欢去追求触手不及的美好梦想。

堇年还说,而今像是站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路口,失去的是招摇撞骗的痛快诉说,未曾获得的是笔走天涯的洗练淡定。现在的我们,在这样一个唯唯诺诺的年纪,在我看来,伤情似乎是装点生命的勋章,好像只有那些幻觉般的非难,才能让我们认为拥有了一个热泪盈眶的青春。也许到了小七的岁数,才能认为“那些执念,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堇年的大学生活、中学生活在书里让人感觉坎坷不断,而她就是靠着一个又一个朋友,一段又一段忠诚的情谊和自己的尊严在这充满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的世界里一点点走下去,熬过了人生中最美的年华而又是最有压力的时光。

我们即将踏入人生中最璀璨、最耀眼的年华,在这年华里,我们将体会人生中的第一次成长与蜕变,虽然坎坷,却亦满足。

看着堇年背上背包,走向远镇,感觉,是在走过她的青春,也是在走过自己的青春。

我们要珍惜着绚丽的年华、多彩的青春。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被窝。

这是我们最单薄的青春,在寥落的雨季,书写着无法诠释的过往与如今。

风筝的飞翔,像是最安详的葬礼,在辽阔的天际下,悄然地消耗着余力。因为没有风,它无法起飞;牵着线,它不能飞远。

《坟墓》里讲述了最让人心疼的忧伤。它借以年轻的笔调,叙写了一次次仿似陈旧的平静而深邃的流泪。记忆渐远,生命坠亡。青春的种种,都被赋予浓重的色彩,完完整整地曝晒在被指控的时光里,变成人生的被告。

而潜藏在我们生命里的,是深深浅浅的爱,和或大或小的梦想与期待。

很多东西都不会一直以存在的形式留在我们身边,它们终会消失——这是我们唯一能给出的预言。白驹过隙的时光,是见证我们一步步成长的灯塔,在驶向彼岸的途中,照亮海平线,赐予我们未知的前程。只是,我们一直无法留驻。

一些与我们同行的人,都以或快或慢的速度,超越我们,或者被我们超越。剩下那些与我们齐头并进的人,都在一路走来陪伴着我们的欢喜与疼痛。

我们行走在旅途的起始,用最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前方的光芒与黑暗。清晰的成长,盛开在喜悦和悲伤交织的年华里,朝夕不谢。流连过往昔,珍惜过记忆,岁月流经青春的裙袂,我们走过爱,走过恨,走过时光。

当《坟墓》里作者的挚友十禾选择放弃生命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已丧失了全部值得坚持的意义。但是命运终究给了十禾继续走下去的结局。命途不尽,生犹可贵。我们用最坚定的信仰,表达着年少时最宝贵的人生观。

“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这是《坟墓》的首卷语,像是温暖的被窝里我们反复默念的祈愿。我们在时代的浪潮里随波逐流,在理念与理性交叉纠缠的社会里抢夺着一席之地。混乱与纷繁,单纯与直白,这些词语都无以来形容我们的内心世界。

在烦闷中祈求平静,在疼痛中祈求平安。复杂与简单,我们总是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复杂,而后却盼望着在简单的日子里度过一生。因为我们为荣誉而生,却挣不来荣誉的光芒。因为我们为登顶而攀爬,却到达不了巅峰。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忘记什么是幸福。而对于初入世俗的我们,也在反反复复地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朴素的人生,才是我们遥远旅途中该细心拾起的鹅卵石。

“天空中没有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如是说。翱翔的翅膀不必留下辉煌,就像我们的成长,不必执着于光辉的锋芒。我们可以是风中的芦苇花,简单地美丽,自在地摇摆。

“海洋的对岸是梦想的港湾,即使难免失败,偶尔孤单,终能追赶……”这是《你最勇敢》中的唱词,同样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表述。

梦想是我们经历青春最有力的说词。在想象与理想之间,梦想的桥梁架得最为遥远。那是我们多少寒暑以来依旧执着的念想,年华冲刷着我们愈加犀利的目光,岁月的浅响里,是我们日复一日歌唱的歌谣。

我们就在这样的时光里,不紧不慢、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在这样柳暗与花明、汗水与泪水交夹的年岁里悄悄长大了。我们用最响亮的宣言,在这渺小短暂的青春里深印刻碑。

“无论上天给我怎样的躯壳上演了十七年的悲欢,一些人一些事就这么明明灭灭地刻在沿途的风景中。辗转中的快乐在百转千回中碎成一地琉璃,我站在风中把它们扫进心底最阴暗的角落。再也没有关系。那样明眸皓齿地对别人笑,只剩坚强无处不在。”

这样的文字出现在全书的末尾,算是对青春最完美的总结吧。时光流转,破涕为笑,当我们把疼痛从记忆里攫取出来当作而今书写的文字,当我们把曾经轻描淡写地挥笔而过的时候,我们已走过稚嫩,走过天真。

我们终究会走上遗忘的路。正如某一天,我会彻彻底底地忘却从《坟墓》里看来的所有,忘却某些人、某些事,因为它们,“像时光一样无法库存。”

手中的风筝,放它飞回它的世界。若干年月后,我们或许会忘记对于它的拥有。封存的青春,不如让它散落天涯。

我们已然成熟。青春流逝,会换来更宽广的世界。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这是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透着决绝与凌烈。看着让人想到冬天雪地中隐隐露出的绿色叶片,在阳光下映着雪的光芒,叶片笔直,伸向天空的方向。

七堇年在自序里写:“在兵荒马乱的晚自习上,在熄灯的宿舍里,我们总是在一堆堆耀武扬威的习题和试卷的缝隙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写下无处诉说的话。”这多少让我们觉得熟悉,我们也已经开始每晚与作业战斗,在腥风血雨中常常被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但总会在第二天视死如归地奔赴战场。我们的青春将是一段充满了热泪、过错、美好、遗憾、希望与绝望的珍贵岁月,它仿佛是唐古拉山上留下来的潺潺溪水,带着来自雪山最纯洁的希冀,奔流而下,道路是那样曲折坎坷,但它痛并快乐地经受着沿途上的一切震颤。

“活着的价值在于要有一个饱满的人生。隐忍平凡的外壳下,要像果实般有汁甜水蜜的肉,以及一颗坚硬闪亮的内核。这样的种子,才能在人间生根发芽,把一段富有情致的人生传奇流传下去。”岁月像是一份被寄往世界尽头的书信,墨迹渲染着无数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份一个人生命中最伟大的杰作,无论是谁,在生命滑过的轨迹上都会留下一份曾经的感动,唯一会留下的遗憾,则是这份书信在完稿后,作者只能匆匆浏览一遍,然后把它寄往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书信再也不会回到曾经的那双熟悉的手上了,然后,脑海一些本来很清晰的光点,便在逝去的泪光中模糊起来,直到只能遥远的,笑着看那些曾经从自己身边滑过的美丽弧线。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我感受到我的青春正蓬勃地生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因为它的头上有灿烂的阳光。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读后感

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可以用两个词和两个短语来形容自己对这本书里文字的感受:凝练,华丽,淡淡的悲伤,丝丝的怀念。

感慨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即将逝去,却依旧碌碌无为的湮没在人潮中,而心中却依旧固执的相信自己只是将自己的光芒掩藏了起来,待到有一个能够真正懂得自己的人出现时才会将光芒释放,而那光芒必定会刺痛每个人的眼睛。

没有那些好得能生死与共的朋友,最好的永远只有那几位。小学时交得真诚的不能再真诚的朋友,高三时一起经历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三位室友。而其他的遗忘得遗忘,分离的分离。

十八年来从不敢做那些被认为是叛逆的行为。讨厌吸烟,拒绝和吸烟的人交朋友,因为自己对烟味过敏。看着那些喝醉酒的人在路边呕吐,高歌,就会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一样迅速逃离。

正如这本书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有最遥远的梦想与最朴素的生活。可是那遥远的梦想可能有一天回因为它太过遥远的逐渐消失。

青春将要逝去,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祭奠着即将逝去的青春?

坟墓读后感

人们常说,青春是短暂的,犹如石子落水,在激起浪花的那一刻也便消失了。而被窝时温温暖的,是梦的故乡,是一片小小的幸福天堂。但是,或许,人们并不知道—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七瑾年用纷繁的青春之笔描述着那一个个或许曾发生在你我身上的动人故事。

在这青涩的岁年里,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受过一些我们难以承受却不得不承受的伤痛,也许这样那样的确遭遇让在我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青春书页里的确一道道灰色的风景。

那些岁月里无论是我们能把握的,但都是我们曾经行走过的生命,这些经历也为我们的青春书写美丽的篇章。

生命是不是一把尺子常被用来量远远大于它的确长度的欲望,而青春在案这样一把尺子上占据的仅仅只是一段细密的确跨度,一成不变地被几个短短的标识所代表,而我们观看它的角度已然像日般的记录了我们与它饯行渐远。

我们总在纷飞的确作业中,寻找青春的气息;或者,我们亦在案人世的灯红酒绿,寻找青春的真理。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

托尔斯泰之墓朴素而宁静,唯有那肃穆伴随左右,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感,也给人以心灵上的洗礼。作者一进入这片树林,就被一片肃静所包围。同样,全文被肃穆的氛围所笼罩,句句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为之感动,思绪万千。本文朴实无华,却字字蕴含深情,反映了一代伟人托尔斯泰朴素平易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的人格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深切怀念及赞美之情。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不认为自己伟大;平凡者之所以平凡,是因为他总认为自己不平凡。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的值就愈小。”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朴素为自己构筑了这“世间最美的坟墓”,用自己的热情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颗闪耀的明珠。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满足了,骄傲了,便停留在原地,成为了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者;而另一些人则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他们认为自己还太过于平凡,于是,其中的一些成了社会精英。当我们面对小小的成功之时,是否能静下心来,寻找自己的不足?又是否能改正错误,制定更高的计划与目标呢?成功不等于永远的成功,成功是另一阶段的开始,而不是人生路的终结。如果是小小成功就骄傲自大,轻视一切,如果是稍许胜利就自负轻敌,高估自己,那么鲁莽行动的后果必定是无功而返,夸夸其谈的终点必定是遭人唾弃。相反,谦虚的美德最受人敬仰。一个人若有了谦虚,则处处谨慎,也就处处彬彬有礼。这样,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也受人景仰。成熟的麦穗上颗颗饱满,却低下头向大自然致敬,这正是启示我们要谦虚;竹子节节高,却虚怀若谷,这也是告诉我们要谦虚。谦虚是做人的品德,也是社会间的生存法则和成功秘诀。有了谦虚,人才有了发展空间;有了谦虚,人才能时时刻刻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可以说,谦虚是成功的必备要素。

隐藏于树林间的托尔斯泰墓给予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几乎没有任何装饰,除了那几十朵傲放于土丘上的鲜花;它也不需要装饰,唯有那几棵陪伴左右的,托尔斯泰亲手栽下的杉树,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伟大的精神不需要装饰,它早已在天地间熠熠生辉。当人们盲目追求财富,或又抱怨房价下跌导致房屋贬值的时候,那些为人类奉献终身的人却还在伏案工作,不管生活有多么艰苦,他们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我要说的是,精神远比物质更重要。一些人拥有几亿的资产,生活上小小的不顺心能让他备受煎熬;有些农民在家种地为生,日子却过得幸福美满。站在尘世间眺望,伟大的人物都有着伟大的精神,金钱乃身外之物,过分追求甚至会毁了一个人的终生。古往今来,能给人以强烈震撼的,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永垂不朽的,唯有精神。伟大的精神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它能使灵魂得到升华。在时间的磨砺中,留下来的是思想的点点星火,传递的是精神的火炬。精神是无法覆灭的。千万年来,它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文化探索的坐标,是指引人类走向未来的灯塔。千百种精神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伴随着岁月的脚步,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前进着。

坟墓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用本人的终身告诉了我们,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不必然要富丽堂皇,而是令人敬重更深感到它的崇高不成侵犯;这世间最难能宝贵的财富,不是腰缠万贯,而是崇高。

凡是,总逃不出存亡来去的轮回。不管有过怎样赫赫的功名,建亿起多么大的雄图霸业,事情城市在今天过去时烟消云集,做事的人也不外瞬息百年,终都归于尘土。再大的豪杰,最初也都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去,一样陈旧迂腐于无形。这并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无可抗拒的天然规律。

最初,我认为初二的学生虽然感性思维仍占必然地位,但他们的理性思维正逐步构成,老师要重视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启发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客观的态度评价事物。对初二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启发他们的思维,指导他们理解问题的内涵,这样才能协助他们有所提高,从而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而红媛似乎在这点上所所欠缺,可能形成这种现象缘由有很多,希望我们当前都有所改进吧!

有些豪杰远在生前就认识到本人的主要,并越来越以这主要为然。他们晓得本人的死会改变很多事情,于是他们不肯死去,相信本人能扭转乾坤,而即令最初仍不得不死,也要异乎寻常。秦始皇自以为功盖千古,就想要干秋统治,所以一面寻求不死药,一面又修建了穷极人工的山陵。而放眼古今,有多少豪杰不是像始皇帝这样神骄气傲、居功自重?但在风流云集之后,千古之后还能被人常念于心的,古来又有几人?而那些因宝引盗、自废丘墟的帝王将相,更是多如沙尘。这时,便不克不及不深深服气于茨威格的一孔之见。

曾无数次遨游在书海中感受列夫·托尔斯泰字里行间的一点一滴,偶读茨威格笔下《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后,更感遭到了列夫·托尔斯泰最朴素的伟大,感触颇多。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

一方普普通通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连姓名都没有。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长眠之地。据他的外孙女讲,那几株挺拔的大树,是托翁小时候和哥哥亲手植下的,当时他们听保姆说,一个人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於是俩人就在庄园的某个地方栽下了这些树苗。晚年,托尔斯泰突然想起了这事,便嘱咐家人,希望将来能安息於那些树下。

睹物思情,茨威格叹道:“这个比谁都受名声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埋葬了……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墓的树木间飒飒作响,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成千上万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静的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墓地――如果非要为生命留下遗址的话,那它应该是富有美感的,应充分体现“生命”特徵(而非“死亡”特徵),应注重地理节约、以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性为前提。如此,墓地将不失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

我一直觉得,有些特殊的生命身份,诸如“护林员”“灯塔人”“守墓者”,较之其他角色的人,更具宗教气质,更易养成善良、正直、诚实的品格。也只有具备该品格的人,才能与这些角色相匹配,才是称职的。他们的事业太安静了,和大自然结合得太紧密太无隙了,一个生命长期浸润在那样的环境中,和森林、草木、虫鸣、涛声、月光、海浪长期厮守,彼此偎靠,互吮互吸,其灵魂必然会相容天地灵气与光华,大自然的种种禀性和美质便雨雾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无形中,其生命便具备了宗教品格和童话美德……所以在俄罗斯、()在欧洲的古典和近代文学作品里,总会频频闪现一些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的“护林员”“守墓人”形象。原因即在此。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巨硕,如宫殿般豪华,却由於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并不感人。比如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明孝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生硬,有意突出“业绩”反将生命格式化,强调权力至尊反使人格符号化,扎眼的体形,空荡荡捆着一团死气和历史瘴雾,太具表面的公共色彩和彰显意味,太具物质的膨胀力……总之,有一种疏远人世的工具味,让人觉得那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庙宇或殿堂,高高在上,流布奢华糜烂之感,虽威风凛凛,反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的温情,一点儿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

《最美的坟墓》读后感范文

本来打算利用国庆假期,完成一个伟大的工程,即将王荣生教授在各种论着中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精彩句子摘录下来。有这个想法完全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即方便写文章,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有必要再重温一下当时读过的书。经过了几年的教学实践,回头再去读六年前读过的书,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今天,我重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当我读到黄玉峰老师的课例《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确实被震撼了。

严格地讲,与其说是一个课例,不如说是一次精彩的文本细读。黄玉峰老师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以前自称是语文教育的“叛徒”,他崇尚“人”的教育,之前读过黄老师一本书,名字就叫《“人”是怎么不见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的一篇小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黄老师对这篇课文的细读,耐人寻味。

寻味之一便是结合背景去理解文本。中国自古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只可惜“知人论世”被泛化为“写作背景”,甚至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印证。在我看来,“知人论世”只有与“文本细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威力。这篇文章的副标题是“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黄老师在这个细节上下了功夫,他首先提出疑问:这次旅行是怎么去的?谁邀请?邀请者出于什么目的?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黄老师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1928年是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苏联政府通过高尔基邀请茨威格等,目的是要让这些学者、作家、记者向世界介绍新生的苏维埃。他看到了人民被激发起来的神秘热情和无法遏止的冲动,但又看到了混乱、无序和狂躁;他更看到了很多虚假的东西:“还不怎么识字的马车夫手里拿着书,那仅仅是因为那是书。”“12岁的小姑娘的课桌上放着黑格尔的着作”,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把虚假的东西装给别人看。这些感想,茨威格就通过这篇文章隐隐约约地暗示出来了。

有了这个想法,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有了着落:“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试想,茨威格在苏联14天,难道见过的建筑物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克里姆林宫呢?红场呢?那他为什么还要说“再没有比”呢?再比如后面一句“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这句话中的“远离尘嚣”如何理解?联系文章的背景,这句话就可以被深入理解了。

寻味之二就是旁征博引。旁征博引需要辩证看待,引用的资料如果与文本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宁可不引用。引用的资料也只有在与文本紧密结合的前提下,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篇散文是写托尔斯泰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黄老师补充了大量的关于托尔斯泰生平特别是其晚年思想的资料,甚至还引用了茨威格本人写的关于托尔斯泰晚年的“逃向苍天”,而我读这个剧本片段,本身就深受震动,例如托尔斯泰说的“年轻人,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个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新的专制主义。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除此以外,黄老师还引用了茨威格夫妇的资料,特别是他们于1942年于巴西双双自杀的片段,茨威格最后写道:“我向所有的友人致意!愿他们度过了漫长黑夜之后,能见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的人先他们而去了。”这些资料,有助于理解作者本人在参观游览时的心境,更有助于理解托尔斯泰本人的思想境界。

除此以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引用也屡见不鲜。例如黄老师读到“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时,联想到了弘一法师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甚至联想到了莎士比亚的墓志铭:“让我安息者,将得到上帝祝福;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并且与托尔斯泰进行对比,这种有的放矢的引用,不仅使得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而且加深了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寻味之三就是抓住散文的特征以及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散文的特征,其实就是“无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采用了串讲法,边读边讲,边讲边思考,边思考边感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学生交流。例如读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时,黄老师深有感慨:“什么是幸福?金钱、地位、追名逐利不是幸福,幸福是朴素,是平凡,是和谐,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是回归自然!”读到文章结尾时,黄老师又深情地说:“每个人内心都有对幸福和爱和渴望,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渴望,每个人内心都深藏着一种‘人,生而平等’的信念。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平凡。人从自然中来,就要回归自然,灿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个真理是朴素的。”这些感悟恰恰是黄老师“人的教育”的具体实践形式。我始终觉得,语文,绝对不能仅仅沦为语言文字,沦为工具,而是应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把握其背后的大千世界与百态人生。这也是黄老师这次备课对我最大的启示。

品读文字,黄老师同样也深有感悟。例如读到“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时,黄老师情不自禁地运用了“换词法”,“孤零零”换成“静悄悄”还不好?结合背景,通过对比发现,托尔斯泰本人就是孤独的存在,特别是晚年,既得不到激进革命者的认同,也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不过这或许恰恰是托尔斯泰追求的东西,因为“孤零零”也暗示着一种平凡与朴素。

王荣生教授一再强调,要依据文本体式进行阅读,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要根据文本体式进行文本细读,任何一个细节都要与文本体式相联系,这或许也是黄玉峰老师如此细读文本的“利器”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