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积极性(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3 11:10:59 作者:紫衣梦

优秀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能力,他们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下面是一些优秀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之道。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排头兵,是引导学生航向的导航员,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学生的处事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与班主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班主任一贯做事一丝不苟,积极进取,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那么,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也就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下面,我就把自己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严格的要求。

首先,我觉得班主任应严格管理班级,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学生各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用来约束那些自制力、自觉性差的学生,在制定制度时,既要考虑到规范后进生的行为,又要考虑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要宽严适度。

以下是我们班的班级管理细则:

(一)学习方面:

1、成绩最高分每次加3分,达95分(语文90)以上每次2加分,达平均加1分,后进生比上次提高几分就加几分。

2、作业完成情况:一次不完成扣5分,抄袭与被抄袭扣10分。

3、写字认真,进步大每次加3分。

4、一周五天都发言的加5分,几天没发言扣几分或课堂上违纪者扣5分。

(二)纪律方面:

被学校文明岗扣分的一次扣10分,有其他违纪情况的,酌情扣分。

(三)卫生劳动方面:

1、个人卫生不干净,如书桌乱,指甲长,周围地面脏等每次扣3分。

2、无故不值日或值日不到位,有一次扣3分,加值日一天。

(四)其他奖励加分:

1、工作特别负责的,每周加10分。

2、各项比赛获奖的,按市区校20、15、10加分。

3、承担大型活动的,如升旗等根据表现加分。

4、主动帮老师想事的,每次加3分。

在我们班级,班干部采用干部轮换制,以上综合得分为评选班干部、值日班长等的依据,择优改选,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以此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人人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

(一)要求学生每天主动把作业交到指定地点或小组长处。

(二)对于学生上课的发言问题,大多数老师都挺头疼的。初一时情况还比较乐观,他们都很乐于表现自己。不管对错,都敢讲。可到了初二年级,由于年龄上特点,碍于面子。就怕说错了,很多学生变得沉默寡言了。看到这种情况,老师们满腔的热情顿时大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多方面着手。

首先,深入分析学生不爱发言的原因。

1、预习不充分。(严格检查布置的预习作业)。

2、不会预习。(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3、在备课上应多下功夫,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得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力争使自己的课上得生动,能感染学生。

4、教师应有饱满的热情和激情,一进课堂,就应有兴奋感,充满活力,我觉得首先教师应先进入教材所呈现的情景当中,这样,学生才能与你的情感产生共鸣。我平时对学生较严厉,但一到课堂上,马上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面带微笑,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5、对学生的发言,要分层次提出要求,刚开始,对那些总不发言的学生,只要敢开口讲,无论对错,无论语言多少,都表扬,这样一来,大多数人都敢发言了。简单的问题,尽量找差生来回答,多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消除它们的畏惧心理。

6、多种评价方式,激励为主,使学生想学。

对于胆子小,缺乏自信的学生要多鼓励,哪怕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如同给蔫瘪的气球重新打气,给学生无穷的动力。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四季寒。老师激励的话语,如同一支强心剂,给学生以轻松的活力。当学生举棋不定,不敢发言时,我就鼓励他们“凡事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这是“培养自信”。

7、对于那些“顽固派”软的不好用时,也得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于是我就针对课堂发言制定了考核细则:每节课对发言进行记载(课堂发言情况记录表)。如全班分成八小组,哪组发言的人数多,全组人加1分,每节课上至少发1遍言,达不到的扣1分,全周都发言的加5分,一次没发言的扣5分,对于好学生发言质量高的一次奖励三分,这样一来,使那些优等生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已不满足于原来那样用一两句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这样,日久天长,就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了。不过,我们班,在语言表达方面与老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有待于今后扎扎实实的进行训练。

(三)利用班会课认真学习课堂学习基本规范和优秀生学习的五个基本环节,要求学生经常自查并互相监督。

三、注意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沟通。

1、朋友式的谈话。发现学生思想上、学习上有波动,及时谈心,这种谈心,很少用批评的口气,多是推心置腹的,能让对方心悦诚服的,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朋友的真情去打动他。

2、悄悄话传递。及时了解班中存在问题,以及班中的好人好事,或为学生排忧解难,发现问题只讲事,不提名,或个别谈话,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通过与学生及部分家长的交谈,我发现很多学生竞争意识相对薄弱。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有一颗积极进取心,是取得进步的源动力。我认为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突破口,给学生灌输“永不言败”的思想。接下来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还请大家支招。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视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频繁的合作,一场球赛,一次接力跑,一个游戏,如果同们间没有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合作意识,就很难取得胜利。

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篮球这个集体项目比赛中,要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最高目标为准则。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间的默契配合,特别是个别技术好的学生,更应该教育他们要有集体主义精神,要与同伴相互配合,切忌“单干”。比赛中,由于各种原因,队友发挥失常甚至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队员之间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以集体主义精神,才能相处得更融洽、亲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

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反馈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的明显,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对运动技能的形式与提高,都只有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通过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地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学生以自由想象与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利用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给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提倡学生的创造精神,勇于对教师的教进行质疑,能够自我表现,发挥潜力。如舞蹈教学为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教正面的示范动作,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然后一同分析、研究、体验、用集体的智慧将正确的动作迁移到背面去练习,再请其他小组的成员来再现他们共同总结出来的动作,最后大家再一次地分析、纠正、完善。通过这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动作,还萌发了创造新的舞蹈词汇的强烈愿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先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帮差,共同提高的气氛。进行了比赛时,同组中的学生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学生间进行了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任性、骄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时进行各种比赛形式,如长跑比赛、篮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学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应正确发挥评价的功效。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所说的:“要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本着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量用科学、规范、赏识,激励性的语言做出评价,而少用或慎用批评、责备性的语言。教书育人的种种迹象表明,对学生优点、长处的欣赏赞美,可以使一个人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成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何况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呢?对于他们更需要一种赏识激励性的语言,才能保证学生持有积极的进取心和强烈的荣誉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用一种赏识,激励性的语言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那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会变成“聚光灯”,照亮他们的成才之路。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心得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就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学习目的教育,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二、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强化学习兴趣和信心。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

1.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

2.正确评价学生。

[1][2][3]。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使学生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据我多年的观察,一个学生爱好哪门功课,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喜欢这个老师,就爱这门课;二是这门功课学得好,自信;三是自发喜欢,对这门功课悟性较高,学得轻松。这几点中,我觉得第一点最重要。一个老师的人格魅力与恰当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人格魅力指老师的言行举止受学生尊重,让学生从心理觉得你是个好老师,是个可亲可敬的人,愿意听从你的教导。教学方法就包括很多方面,下面从几点来谈谈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先复习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提出“如果量游泳池的面积或者高楼的墙壁面积,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合适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很自然就会思考“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先让学生计算2+2+2=6,接着计算2+2+2+2+2+2+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我把写着很多个2相加的长纸条一甩,说:“得几”。学生答不上来,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我就告诉学生这道题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就顺利引入新课。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则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的话,有的同学很容易就走神了,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我们抓住他们的活泼好动特点。以游戏和小组讨论两种方法入手,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小组合作把这些儿歌改成乘法口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根据小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了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和脑同用的益处,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浓郁,自理自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让数学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1.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2.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3.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4.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5.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6.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十几减8”的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写有下面这道题的小黑板:然后进行以下形式的练习:(1)移动,全班口答。(2)双人抢答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上台前移动。按小组“开火车”,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对又快。(4)插红旗比赛。老师移动卡片,学生出示数字卡片,给全对的小组插小红旗鼓励。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搞好班集体工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间,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首先,给每个学生提供做班干部的`机会。

特别是对于刚成立的新班集体来说,学生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不难看出大都积极要求上进,想被老师看上、同学看起,想为自己打开一个新局面。于是,在决定班干部的工作上,我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定期任小组长。为那些自治力差,工作能力低的学生创造一个提高的机会,他们无论能力大小都能尽职尽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还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一些课目的课代表要定期调换。

比如,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揭晓后,各课代表随之改换成绩最好的。这就促使学生在平时刻苦学习,产生竞争意识,使他们多少受到改革开放热朝的影响。让学生知道,没有真才实学,不努力上进,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第三,每次大考过后,总分排在前几名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不妨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座位。

以这些学生受到优惠的典型事例来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多样激励学生的方法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心理素质也会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他们不愿落后,都能将自己与班集体融为一体,珍惜班集体的荣誉,从而产生“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思想,班里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实践说明,如果班主任老师对班集体工作能统筹安排,看准时机,及时、合理地处理班务工作,班集体将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班集体。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教学认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教师的“教”着手,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体验学习,完整的经历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认知全过程。因此,情境设计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投入学习,教师设置有效的情境尤为重要。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寓学于乐。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解决为线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帮自己设计一个圆柱体的纸箱用来存放物品,他又想装东西多一些,又想节省些用料,班级里的4个学生听说后,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方案,到底谁的方案比较理想呢?是否表面积大,能放的东西就多呢?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新课的内容上。通过新课的学习,最后共同选择了最佳方案。以生活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你就会有更大的本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枯燥的概念,法则总是让学生头痛不已,背不出,记不住是最大的问题,往往教师的教总是有些给学生“灌”的感受。要避免这种“背诵式”教法,最好的方法是先提高学生的.兴致,激发他们的热情。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教师先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2x2-3x-4=0”,问学生这个方程有几个实数解,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有两个。”接着教师让每个学生自己任意准备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先自己计算一下有几个实数解,然后来考考教师,每个同学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看教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有两个实数解,哪些只有一个实数解,哪些没有实数解。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考倒教师。但教师对学生所报的一元二次方程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有怎样的实数根,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和羡慕。接着,教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解方程,能准确地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实数解的情况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不断提高。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二、从学生的“学”入手,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1.新知提问。

一堂课,出现了一些概念,一些新知识。同时,学生的头脑中总会有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正是他们求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把新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许他们头脑中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新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提出对新概念,新知识的疑问。如:在教学“用圆规作图时”时,在认识了圆规后,请学生对圆规这种新物品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圆规只能画圆,怎样来作图?”“圆规怎样量长度?”“圆规怎样画一个相同的角?”等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新课所要解决的知识点。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学习,讨论,从而完成了新课的教学。又如教学“分解因式”,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对这个题目提问,学生也提出了:“什么是分解因式?”“怎样来分解因式?”“学习分解因式有什么用?”等有价值的问题,由此开展新课的学习。

2.操作提问。

课堂中的操作并非是机械地动手,而是要在操作中通过动脑,思考,指导操作,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必然有问题产生,操作时产生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共同提高。如:在教学“几何添辅助线证明时”时,出示一需要添辅助线的证明题,学生问:“这题该怎么证明?”让大家共同讨论这一问题,在大家七嘴八舌中,得出了“如果这有一条平行线”或“那有一条垂线就好了。”通过这样的问题就可引出怎样添辅助线。在图形里添上需要的“辅助线”这样就能证明了。通过操作,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学生对学习的自信油然而生,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了提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意识地给教学注入一些兴奋剂,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作者单位:427110湖南省桑植县上河溪中学)。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如何将它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效果呢?我认为用该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无法实现。

二、探索实施办法。

1、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更多的学会把学生当成朋友,而不是低于自己的晚辈,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叛逆思维。我在不多的两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两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得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

2、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大人”,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的,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不是用鄙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去克服困难,勇于挑战困难。

3、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的选择性。兴趣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这主要靠老师的正确指导和教法的改进。因此,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所以我“标新立异”,老师不讲,而我让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加以评论。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来讲,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位着名的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施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的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现兴趣。不要让学生老是顺着老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目的是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不要局限于上、下课的形式,应该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在娱乐中获得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终目的。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主要阵地是课堂。这一系列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利用课堂40分钟充分调动起这一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有法可循的。

一、选准竞争对手,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匹马如果没有另一匹马紧紧追并超过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学生在学习中也是这样,竞争不是无情物,有了竞争对手才会扬马加鞭。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意识尤其不可少。恰到好处地渲染出一定的气氛,要求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选好自己的竞争对手,或暗暗记在心中,或把对手的各种优点罗列出来贴在课桌上,时时“窥视”,时刻提醒。撵一点,在撵一点,距离不断拉近或是赶超,多好啊!当然,教师是不能袖手旁观的,教师始终是这一把火的点燃者,把握导向,了解动向一点也不能马虎,对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及时将当天的作业及平时的观察情况,提供给他们。以便学生参考自己与对手的情况,确定是继续以其为竞争对手,还是另择。知己知彼,使学生之间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竞争意识、学习动力自然天成,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便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为学生将来进入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做好了准备。

二、把握主体性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

即参与式教学。这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教学措施,今天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已不满足于是什么、怎么样,而喜欢探求些什么,喜欢思考、反驳、评论,要求有更多的自由。这就要求教授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的作用,适应学生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对于一篇课文可由学生提出一个个学习要点,包括理解的、不理解的名言名句、优美词段等,教师以尽快的速度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欣赏、点拨、分析,直至融会贯通。如笔者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学生提出的要点有:(1)主人公是谁;(2)作者;(3)题材;(4)人物性格塑造;(5)最喜欢的段落;(6)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7)题目的含义;(8)军大衣,手指头的描写;(9)线索;(10)写作顺序;(11)中心思想……其中第(1)(2)(3)等几个题学生间互相就可以解答,而其余的则可以着重讨论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往往能比老师的设计还要全面。最终,这使整个教学活动既能是师生轻松自如地教与学,也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且能紧紧抓住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自然浓厚起来。

三、精心布置随笔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活中缺少兴趣,就会缺少热情、缺少投入、缺少追求,学习也是一样,少了兴趣那将是多么苍白的画卷,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写作更是要从培养兴趣着手。为了打破学生的畏难情绪,我最常用的办法之一是从随笔练习开始,在一些课文教学之后,可开辟一定的时间出示题目讨论、构思。像学习《谈笑》一文之后,可试构思《谈哭》;学习了《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后,试做《夜听暴风雨声》;在《变色龙》之后,让学生续写;《小橘灯》之后可试做《四十年后访问当年的“小姑娘”》……这样学生刚刚学完,要说的话很多,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相互欣赏中更见识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的内涵,也见识到了集体的智慧有多么的强大,一个人的视野原来可以无穷的扩展。就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这样不知不觉中点燃了、习作能力也一天天的提高了。

其二是减少作业本上的字词及问答题的量而代之以一定题目的话题写作,可以成段,可以成篇。值得高兴的是用不了两个星期,有段到篇的同学越来越多,在老师及时的表扬,鼓励中这样的情形更是“变本加厉”了,甚至会出现互相“攀比”的现象,学生乐在其中,老师也“其喜洋洋”啊!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也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有进步,获得大面积的丰收。都是我们的永远的追求,愿同仁们也能在不断的探求中收获快乐。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强调了语文课在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方面的作用,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其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知力,离不开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这些又主要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首先,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只有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正的积极性。

因此,语文教师应满怀深情向学生讲明,并利用各种机会证明,语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也怀着深情来学习语文。为此,教态应亲切,营造良好的师生心理气氛,使学生听课如坐春风。这样,学生能沿着教师引导的思路,在学习上孜孜以求。

如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引导学生感受小弗郎士在侵略者威逼下不能再学习祖国语言的痛苦复杂的心情,使学生把学习语言与热爱祖国相联系,就连平时最贪玩、怕学习的同学也深受触动,表示要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真到“最后一课”时再来后悔就晚了。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作者表现了父亲对“我”严厉但又不乏关爱的感情,就让学生联想生活中长辈对自己的关怀和要求,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深沉的父爱。学生还积极讨论了该如何努力回报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期待,对学习的重要性加深了理解。

其次,要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真正做到和谐、民主、共进。

课堂上要激励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时给予恰当评价,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课后可与学生谈心、讨论、游戏,为课堂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先带领学生低声朗诵那首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并鼓励会唱这首歌的同学给大家演唱。当有位同学唱到“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时,很多同学想到毕业分别的情景,眼睛都潮湿了。他们联系自己的经历,纷纷回忆小学时的老师、同学,还在课后日记中写到对老师的留恋,并把整首骊歌抄在日记中。

学生进入初、高中后,自尊心会增强,表现得特别敏感,老师批评学生时,如果措词不当,就有可能让学生反感,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再对这门学科感兴趣,那时就难以挽回了。当平时害怕学习的同学有一点进步,哪怕只是答对一道简单的题目、查出一个其他同学不认识的字、认真写了一篇日记,我都会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再次,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简明、生动,避免累赘重复,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学生乐于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导,要突出重点、有启发性,使学生听课思路清晰,以有利于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与思考。

如教学小说《药》时,我先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说要以《药》为标题?学生读了课文,回答《药》提示了明暗两条线索。我又进一步追问:除此外还体现了什么?学生经过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联系鲁迅先生写这篇小说时的社会背景,讨论得出革命烈士夏瑜的鲜血做成的人血馒头“药”既然不可能救华小栓的病,那么就暗示在当时,旧民主主义者开出的疗救药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是不可能真正起作用的。

再如上《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着重对比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这三位主要人物的外貌描写的异同,在学生进行比较并讨论后,总结肖像描写起到几方面的作用:1、看出人物的性格、气派:黛玉娇弱、文静、内向,熙凤华贵、俏丽、泼辣。2、看出人物的社会地位:熙凤好张扬、在贾府地位显贵,宝玉则显示出受宠的地位。3、反映观察者的性格、爱好:通过宝玉的眼光来观察,突出了黛玉面容体态娇嫩柔弱、含情脉脉,反映出宝玉不看穿着而追求精神的潇洒的性格。这样使学生学习由浅入深,一步步递进,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又能使他们思考、探索得以深入。

最后,还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经常变换、交替,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诗《山居秋暝》、词《虞美人》时,我着重让学生诵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音节美、韵律美,再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抒情手法等,这样由表及里、由一般到典型,就符合认知规律。教学《齐桓晋文之事》时,着眼于分析围绕中心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和对孟子政治主张的评价;教《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时,则让学生讨论两篇文章的不同。他们发现两篇同是游记,一篇表现王安石由途中所见而引起的联想,另一篇表现苏轼善于考证、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样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提高鉴别力。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古典民乐《十面埋伏》,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音乐的跌宕起伏,再来教学描写琵琶女所演奏的琵琶变幻无穷的乐声,从低沉到高昂到冷涩再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与《十面埋伏》中的跌宕起伏进行联系,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文字的精妙之处。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一、发挥教师情感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往往由喜欢一位老师,到喜欢老师所教的这一门课,再到这一门课学的很优秀。因此,老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充满爱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条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欲望,课堂才能实现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师生之间这种平等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令人耳目一新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欲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认识面积》教学时,我这样设计,师:家里有电视吗?有多大?生:有这么大。(学生张开双臂比划)。生:比教室里投影机的屏幕小一半。师:你们说的大小是指什么的大小呢?师:(出示小黑板)有它大吗?……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又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我设计了一首儿歌引入:“嘀嗒,嘀嗒,铛,铛,铛;滴答,滴答,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们猜谜语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入,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三、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小学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探索、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数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亲切感和求知欲,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我联系学生的课堂实际,让他们说说自己坐在第几排第几个,并说说是怎样确定自己的位置的。这样设计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学习探索更感兴趣。用上课班级小朋友做操的队列图片替代教材上安排的小动物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自己班级小朋友的位置问题,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练习的设计中,除了完成书上有关的习题,还增加了一些趣味的题目,如画一画、猜一猜等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探索,自由地思考,自信地表达,在充满情感和智慧交织的流光溢彩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四、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皮亚杰曾说,“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如在教学《千位数大小的比较》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就是在两个纸箱里装了很多0――9数字的纸条,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抽数字。进行比赛,决定输赢。比赛规则:“随意放,可调整”。学生通过用石头、剪刀、布决定那位同学先抽,由生来抽数字,并决定放在什么位置上,每抽一个数字,我都引发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你想抽几?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依次四轮。最后两组学生分别抽出9865、9961两组数字,整堂课我没有机械地讲解比较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比较中加深对数位、计数单位、十进制的透彻理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善学、乐学的学科,让数学成为学生了解生活、服务生活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或时间,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论文

信息技术新课标着重提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学习、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获得,所以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融合为一体。那么,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也是教学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一些这方面的体会。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起来才有积极性。那么在课堂引入的时候我们只要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或惊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有质量的学习才能持续展开。

根据不同的表现形态,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情境创设有游戏、任务、演示、故事、问题、悬念等。比如讲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开心辞典》的节目来创设情境,通过设置《开心辞典》中帮助朋友答题这一紧张场景,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掌握网络搜索技巧快速获取信息是多么重要。有时根据课堂需要我们经常把几种情境创设有机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解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们可以先用文本演示学生感兴趣的数据信息,然后提出任务将文本数据信息表格化。这样既用到了演示,又用到了任务创设情境。

二、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先由老师讲授知识,演示操作,然后由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未能很好的调动,因此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少讲多练,能不讲的就不讲,能少讲的则少讲。

设计出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探究的教案,配备辅助学案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自己多动手操作,不喜欢教师满堂灌。比如在讲授数字化图像的采集时,我们可以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数码相机,让学生自己拍摄图片,然后通过扫描仪等方法导入电脑,通过那些方法导入电脑。如何使用扫描仪这些新知识,我们可以做成学案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为了将自己的作品快速导入电脑,就会主动、积极的去学习新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主动氛围,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自觉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常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个人自学、开放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教学等。分层次教学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既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不会因为教学目标太高,难以达成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之后还能够拓展所学知识,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非常有成就感。但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的特点,可以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

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并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聪明智慧,大胆质疑,自主探究要大力表彰,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我们不必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感到“我可以”,“我能行”,让每个学生都切身感到教师时刻都在看着他的表现,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会给他最恰当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探究、取得成功的机会,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2、徐雪梅,漫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6期。

3、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国38个地区实施,我们区有幸成为其中之一。经过一段时间操作,认真比较新旧课程,有很大差别。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以历史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新教材《原始社会》一节中,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述说四大发明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

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n。

[1][2]。

语文课堂积极性调动有法可循论文

信息技术新课标着重提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学习、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获得,所以教师必须将课堂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融合为一体。那么,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这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也是教学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一些这方面的体会。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起来才有积极性。那么在课堂引入的时候我们只要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或惊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有质量的学习才能持续展开。

根据不同的表现形态,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情境创设有游戏、任务、演示、故事、问题、悬念等。比如讲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和技巧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开心辞典》的节目来创设情境,通过设置《开心辞典》中帮助朋友答题这一紧张场景,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掌握网络搜索技巧快速获取信息是多么重要。有时根据课堂需要我们经常把几种情境创设有机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解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们可以先用文本演示学生感兴趣的数据信息,然后提出任务将文本数据信息表格化。这样既用到了演示,又用到了任务创设情境。

二、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技术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先由老师讲授知识,演示操作,然后由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未能很好的调动,因此也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少讲多练,能不讲的就不讲,能少讲的则少讲。

设计出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探究的教案,配备辅助学案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自己多动手操作,不喜欢教师满堂灌。比如在讲授数字化图像的采集时,我们可以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数码相机,让学生自己拍摄图片,然后通过扫描仪等方法导入电脑,通过那些方法导入电脑。如何使用扫描仪这些新知识,我们可以做成学案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为了将自己的作品快速导入电脑,就会主动、积极的去学习新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式和方法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主动氛围,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自觉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常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分层次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个人自学、开放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教学等。分层次教学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既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不会因为教学目标太高,难以达成从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之后还能够拓展所学知识,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非常有成就感。但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设计时,结合学生的特点,可以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应提问差生,以免他们由于答不出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从而产生自卑感。

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并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肯定。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聪明智慧,大胆质疑,自主探究要大力表彰,鼓励他们不断进步。我们不必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感到“我可以”,“我能行”,让每个学生都切身感到教师时刻都在看着他的表现,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会给他最恰当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探究、取得成功的机会,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2、徐雪梅,漫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第16期。

3、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论语文课堂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高职学生的结构特点要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结合高职大学英语精读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出一些建议.

作者:吴华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襄樊,44102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2)分类号:h3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论文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308-24636÷18×200。开始!

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教学反思:

这是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片段。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一、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之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的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

二、“提问--答写”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重要策略。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地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本片段中教师一改以往常用的“提问--答问”,采用“提问--答写”策略,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老师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时,由于前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举手自然也就踊跃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心得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某些抽象的东西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育家们探讨各种新的教学法,但都走不出这个圈子,学生获取信息量如同“井底之蛙”。上课时老师通过大屏幕投影向学生提出本课的中心问题,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对于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软件中设有动画,既生动又形象,学生一见就知,学习的劲头特足,个个都非常感兴趣,学生还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人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由,再也不会被老师牵着鼻子转了,一节课下来学得非常轻松。

二、多层次的内容,因人而学。

在常规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的教学总是难以合全体学生的“口味”,有的觉得老师讲的问题太简单,吃不饱,而有的则吃不消,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要掌握的知识放在基础篇中学习,把扩展的知识放在难题篇中学习,这样优秀学生弄清基础知识就会向难题挑战,他们被这些有趣的问题吸引了,越学劲头越足,一个个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平时反应慢的学生也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根据电脑动态显示,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机地组合展示频率的调控,使所学知识异常容易掌握,有些学生轻松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外还试着向难题进军,结果少数人能做出几个较难的题目来,消除了畏难心理,极大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玩结合,寓教于乐。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创设情景,其目的是把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之中,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玩其喜爱的游戏活动,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我们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仅只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正视现实,接受新鲜事物,为把学校教改工作全面推向高潮!

语文课堂积极性调动有法可循论文

[摘要]传统教师管理中,多以工作绩效评价为基础,采取单调而被动的奖惩手段对教师进行事后激励。在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本主义前提下,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应锁定教师的个性特点,以调动积极性为核心,采取目标激励、支持激励、强化激励、关怀激励、培养激励等多元化激励手段,把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尽可能满足教师个体的多层次需求作为激励目标,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使其在教学工作中克尽职守、充满生气、富于创新,实现教学和科研成果最优。

[关键词]个性特点教师管理人本主义激励手段教师积极性。

一、传统教师管理中积极性调动手段的运用。

1采用主观绩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管理层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多任务代理关系。在多任务环境下,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具有互替性,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付出的努力在现有的薪酬制度中具有不可验证性。这使得基于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薪酬制度的激励效率被弱化。

具体来说,目前得主观绩效评价机制主要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打分、同行评议和专家总评的方法,并给予每一类打分者的主观评价以一定的权重,两者加权得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分值。但由于教学质量的主观评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真实情况有偏差,因此,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使学生、同事及专家的评价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

但这种评价最终关心的,只是教师的工作绩效,而非教师本人,仅仅这样,无法找到绩效差劲或优秀的深层次原因,而以此制定奖惩手段也许并没有切中要害。

2奖惩分明,执行退出机制。

完整的激励制度理应包括正面和负面的激励(奖励和惩罚)。应确保代理人(教师)在执行委托人(高校管理层)目标时,如果任务完成效率低下则使之受到惩罚,并且这个惩罚的信号真实可信。而实施退出机制就是一个最有效可信的惩罚信号。目前,尽管我国高校表面上实施聘任制度,但退出机制并不能在高校真正执行。应引进北京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制定一些教师任教的业绩标准,对教师定期进行评估,对那些不合格的教师予以不同程度的处理,严重不符合要求的加以辞退。而对那些在教学和科研上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鼓励。

但是奖惩毕竟只是事后管理。完美的激励制度应贯穿教学过程,从一个教师进入学校就应该开始。仅仅从正、负两方面划分激励手段的方法已经过时。管理者应更关注被管理者本身的需要,及其工作的全过程。

3强调沟通,并为教师工作提供服务。

由于高校教师受教育的背景较高,更希望其劳动得到他人尤其是管理者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学校及院、系管理层注重与教师的沟通,并与教师分享重要信息,及时反馈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之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组织氛围。同时还应为教师提供一些人性化的服务,如在学院工作区开辟教师休息室等。以低费用提供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将有助于让教师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更好地奉献其责任心和创造力,使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但是,在缺乏系统指标与现实机制的情况下,管理层与教师间的沟通、为之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形成系统、可操作管理方法,其间主观因素过大,在纷繁复杂的教师事务管理中难以达到满意效果。

二、从人本主义管理艺术出发的新视角——个性特点管理。

1高校教师管理人本主义趋势。

从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思想史上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条线索展开。早期人本主义思潮体现了管理者和学术界对人在管理中作用认识的觉醒,并引发了人们对于在两种管理理念引导下的组织管理效率比较的热烈讨论。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主张通过满足组织成员的高层次需求而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效率、促进组织发展。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时期的来临,人力资本价值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研究如何对知识型组织进行人力资源定价以及人力资本激励制度的重构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高校知识创新要求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提高知识资本的利用率。必须将创新主体教师视为高校组织的核心和主轴,以人本主义的方式整合教师与高校管理层的目标。

2人本主义中激励核心——个性特点。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质量,而教师的工作质量又与教师的`工作态度密切相关。教师资源的开发,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取决于教师思想觉悟的提升和心理状态的激发。如何使教师积极性从人的自然本性向意志本性发展,学校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激励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已成为学校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教师的劳动具有不可测量的因素,学校也不可能制定过于详细的约束、监督、检查制度。这就决定了学校的主要管理方式只能是指导性、激励性,而不能全是指令性、行政性的。教师劳动的特点表明,在教师管理中运用激励,使教师保持自觉、积极、主动进取的心理奋发状态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人本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满足人的最高需求为目标,因此在日常管理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灵活使用管理手段,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而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而在内容丰富又复杂的个性特点之上,每个个体又会形成相应的完全不同的多层次需求。试图锁定管理目标,就必须关注其形成基础。作为校方,没必要也不可能了解一个教师的人生经历,但完全可以根据其工作表现了解其在教学中的行为模式、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荣誉感需求、满足感需求等各种需求的层次,最大程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可以说,个性特点管理是人本主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三、上升为管理艺术的个性化激励手段。

1从简单的积极性调动到多元激励手段运用。

由于教师的业务成熟度与人格成熟度较高,对于教师管理的激励方式,应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方式,实行科学性与灵活性统一的激励机制。

(1)目标激励。

根据个体与分工不同树立适当目标,激发期望心理。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只有经过努力方能达到的目标才具有激励作用。坚持教职工参与原则,无论设置群体目标或个人目标都要让教职工参与。参与程度越深,义务感越强。让教职工参与制定目标,本身就是一种激励。

(2)支持激励。

学校的管理者,对不同个性层次的教师给予不同的支持,才能使学校教师上下同心,形成教育合力。青年教师是教师中个性张扬、充满冲劲的群体,期望尽快适应并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他们加以培养,在业务上扶植、督促他们。中年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力军、中坚力量,校长应尽力在生活上给他们提供方便,在业务上信赖、依靠他们,使他们乐于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挑重担,抓出成绩。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校长要尊重他们,重视他们的经验,让他们愉快地在“传、帮、带”活动中作出贡献。

(3)强化激励。

这种方法有正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激励着眼于对教师的表扬和奖励,负强化激励则着眼于批评和惩罚。在处理正强化激励和负强化激励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时,校方必须在“让事实说话”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处理方式,以使其做出不同反应,达到强化激励的目的。

(4)关怀激励。

首先,学校应该从制度上真正保证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主人,从而增强教师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积极性。其次,应该关心、理解、信任、宽容和尊重教师,通过谈心家访,了解群众,及时地发现教职工生活上、工作上的挫折与困难,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并努力予以帮助。教师不同,经历有别,知识有高低,个性特点不同,能力有大小。要懂得欣赏教师,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教学中的闪光点,并加以提炼、归纳、总结。

(5)培养激励。

校方要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学习环境,提供进修、培训,甚至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为教师及时提供各种科技和学术信息,增设现代教育设备,添置更多的图书、报刊资料,以适应教师的需要。在教师的管理中必须讲求艺术。如适时、适度地激励:充分利用教师所处的那种积极情绪状态下的时机,适时地对教师的贡献表示赏识与确认,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奖惩相结合也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

2关注个性特点——教师资源管理艺术的核心。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了解和掌握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确定个体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者做好教师心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气质划分法管理。

首先,要根据教师不同的气质特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对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均有影响,使个体在内容完全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因此,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管理,以提高管理效果。

(2)性格划分法管理。

其次,要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因人而异,进行管理。性格有优劣之分,所以管理工作应扬利抑弊,管理者要努力寻找教师性格中的“闪光点”,耐心加以引导,促成教师的自我完善。同时管理必须根据性格特征的多样性,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每位教师都能从心理上予以接受,达到批评的效果。

(3)能力评估法管理。

再次,要根据教师的能力,量才使用。能力是指个人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个体因为其所受教育程度、经历及所处背景不同,因而其能力类型、能力水平和能力展现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所以管理者在使用教师时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另外还要鼓励教师之间在合作的基础上实行公平竞争,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有公平感和紧迫感。

3讲究人本主义的个性化激励艺术,使学校管理达到最高境界。

(1)讲究激励艺术必须注重物质和精神激励与个人需求的同步性。

保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同步性,既是为了增强激励力量,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用公式表示:

如何保持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同步才能取得激励的最佳效果,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而值得讨论的话题。一般认为只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有较大的激励力量,从公式看或从实际实践证明,这当然不会有错。但是从管理的实际对象分析至少还要考虑到两个极端:一是对一些金钱至上主义者,精神激励就显得苍白无力,只有物质的诱惑才能调动其一些积极性。二是对一些本身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的人,简单地施予物质激励可能反而会伤其内心,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胜过任何物质的奖赏。管理者应该也应当洞悉其中的奥妙。在实施物质激励同时,应当首先予以精神上的关怀,包括给他们创造良好工作条件环境,尊重他们的人格,适时地宣传他们的工作成果等。也就是说,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具体函数关系f是受教师的个性特点决定的,在实践中,应该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讲究激励艺术就必须注重激励的个体公平性。

教师总是要把自己的努力和所得到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已条件相等的人的努力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都有公平感。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不公平感必然会导致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造成学校的人际关系紧张,以致消极怠工,不思上进,直到要求调动。

当然,这种公平也是具有个人特点的,并不是绝对量化的公平。如何在复杂的实践中处理、平衡教师队伍间的奖励配置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3)讲究激励艺术就必须注重激励目标与个体的适度性。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实践中,要克服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把工作内容、手段和方式看得比目标更重要,即对每个教师分派的工作职责范围、守则和规程、各种奖惩措施予以明确规定而目标却不甚明了,这实际上是只从工作态度而不是从工作目标的实际来评判工作的好坏,所以很难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摆脱这一局面,学校管理者就必须以注重实绩为基础,使所有的规章制度都为目标的实现而存在,即如我们平常说的以成败论英雄。当然,目标必须适度,根据个人能力决定。如果叫教师去完成力所不能及的目标或者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的目标,这都是没有意义的。一般来说经“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目标才有意义。总之,在新时期,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还有待于校长及有关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蔡金禄。浅谈学校的管理艺术。校长阅刊,2005。11。

[2]黄瑛。人本管理下的高校人力资本激励制度研究。学术论坛,2006。1。

[3]汪展淼。论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4]杨宏伟。论激励原理在教师管理中的应用。甘肃高校学报,2005。6。

[5]钟活平。教师的个性化管理。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5。4。

语文课堂上如何展示学生的个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也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语文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各项活动,使其个性得以张扬。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个性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展示个性

一篇课文往往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情景,其中除了有其主要内容,在字里行间还包含着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说明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我鼓励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倡“阅读应有自己的见解”,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的明确要求。营造适宜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学习(向往奥运)一文时,我给同学们放雅典奥运会的会歌,并通过剪辑的图片和幻灯片,让学生体验激动人心的奥运场面,特别是中国运动员和非洲黑人运动员夺冠的场景,然后激励学生联系所看到的'情景,对“竞技体育是面对世界所存在的种种强权、种族歧视和金钱掩盖下的不公平的一种抗争、一种思想”和“奥林匹克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这几个问题,畅所欲言,充分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自主合作,在讨论中展示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个性探究的基础上,展示个性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在讨论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我指导学生先品读课文,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结果学生对问题的见解出乎老师的意料。学生能从诸葛亮推测三天后有大雾,曹军放箭等情况分析,层层深入,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如从(三国演义)的整个故事中分析出曹操谨慎多疑(连最亲近的人都怀疑),所以不敢出来,只好放箭;还有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又弄不清诸葛亮的意图等等,而这些诸葛亮都考虑到了,真是知天、知地、知人,才智过人,机智过人。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又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

三、提出建议,激励学生展示个性

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励学生展示个性。如教(荔枝)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认真阅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也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加以体会,还可以从事情本身设身处地地去考虑。有的从“我”花了一个月工资的大半买荔枝孝敬母亲谈了作者对母亲的爱,有的从母亲手捧荔枝时的动作、神态谈了母亲对荔枝的喜爱,还有的从母亲悄悄端走水果的细节谈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在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充分展示了个性。

四、 重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内容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互相采访,有的学生采访老师;有的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只注重采访的问答,有的学生则先为采访作精心的准备,设计好各类问题,有的放矢;有的在采访过程中非常注意礼貌,行为、举止文明有礼,态度诚恳,言语委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发展。

五、自主选择,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优势,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方自主学习、挥洒个性的栖息地,为他们搭建一个激发智慧、释放思想的舞台。

试论如何创设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现代教育改革要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质量,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怎样在一节有限的课堂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身能力,取得教学成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文本知识上,也不仅仅为了追求一流的教学质量,更应注重的是指导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各种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进一步丰富。可以说,高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想,科学得体的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手段。要使课堂提问达到预期目的,就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在设计提问时,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想教育内容。设计课堂提问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描写的事物和交代的事件都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展开的,都具有特定的思想内容。因此,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明确提问的目的,体现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有所侧重。二是课堂提问要体现启发性。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一般都隐藏在课文内容之中,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合理、难易得当,启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提问的口气要热情,态度要和蔼,取消师生间的界限,使语言交际渠道畅通,为激发学生情感创造和谐、民主的气氛。三是注意提问效果。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思想感情,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提问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要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充分流露,通过分析对比,得出正确的思想认识。

愉快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再通过一系列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为打造高效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可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紧扣中心设置问题、课外拓展设置问题、引导质疑设置问题。总之,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思考状态,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学会思考,无疑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好处。

目标是需要课堂教学实施的,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设计合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授课环节,使教学目标明确化、系统化,使其执行性良好,切合实际。比如,阅读课,一般的教学环节设计为“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初读,使学生对于教材有大概印象,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第二步,细读课文,使学生加深理解,掌握课文大意、背景、作者情感,深入课文。第三步,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欣赏、吸收课文语言,学习课文中的字、词、句等更细节的知识。第四步,在教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运用语言,从理解到掌握,从学到用。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的作用是巨大的,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特别是对生性好动、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绚丽的色彩、逼真的画面、可爱的卡通形象,常常如磁铁般吸引好动活泼的'小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语文学习能力密切联系。学生对语文越感兴趣,语文能力就越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学习。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评价是一种潜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发言总是及时给予评价。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即时评价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但教师权威性的评价,常常是“盖棺论定”、“一锤定音”,容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助长其学习的依赖性。延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教师有效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

[1]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