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优秀20篇)

时间:2023-11-28 10:53:06 作者:GZ才子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进行了详细规划。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计划,希望能给您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采菱》是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水乡》一首具有江南风格的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曲调婉转起伏,节奏比较复杂,针对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述情况,我在上这课时下了一些功夫,课堂效果不错。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课的一开始,出示课题提出问题,我问学生课题中的“菱”指的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的告诉我,有的说是莲藕、有的说是菱角,于是我告诉大家是菱角,并出示图片和学生一起共享菱角的有关知识如:它是生长在哪里?长什么样等等。

学生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掌握了与生活有关的课外知识,又激发了学习歌曲的兴趣。一首新歌曲的教学,我认为首先是让孩子听熟,听之前向孩子交代清楚,要听歌曲的旋律、曲调、节奏、速度、情绪等,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聆听、会听音乐的习惯,对后期的唱歌曲、演歌曲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作用。

针对这首歌里出现的前十六、后十六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八分节奏;切分节奏要想掌握好并运用到歌曲中唱好、唱准它,需要单独练习、重点解决。在聆听哼唱数遍后,我让学生自己找出歌曲的难点节奏,并让学生先试着找出解决难点的好办法,和大家一起探讨试行,通过认节奏、拍节奏、读节奏、唱节奏……师生“共渡难关”,顺利解决歌曲中的难点节奏。解决了难点后顺利进入演唱环节,本课的歌曲音比较高,我先给歌曲降到学生唱的较舒服的调练习歌曲,等学生唱熟后,再恢复原调进行演唱,由于平时我在课上都会对孩子进行声音训练,有了一定科学发声的基础,随意恢复原调后我要求用“轻、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学生心领神会很快就拿下歌曲。另外我又采用男女对赛、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巩固练习歌曲,学生们兴致很高,积极性空前高涨、意犹未尽。看着孩子们充满激情的演唱、听着学生们悠扬动听的歌声,我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秀美的风景之中。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见过菱角吗?(学生回答)。

(展示课件,教师简介菱)。

师:同学们知道“菱”生长在什么地方吗?(学生简单描述,教师总结)。

师:菱长在池塘里,根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

师:今天就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去江南采菱!(教师有感情表演唱。)二:学唱。

1、复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进一步提出要求。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采菱》,思考这两个问题:

a、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b、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音乐)生答。

2、教师弹奏旋律,学生打节奏。

3、哼唱歌谱。

要求:基本能随琴哼唱歌谱,不要求绝对准确。

5、学唱唱词。

a、听琴唱词,初步做到节奏、音准正确。

师:我们一起唱一唱歌词,纠错。

b、加前奏演唱歌曲。

师:采菱的孩子在唱什么?爱家乡,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唱?c、认识反复记号d.s.(学生自己说一说演唱顺序)。

师:这首歌曲只有一段歌词呀!怎么刚才音乐中都唱了两遍那?

师:现在我们就完整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教师琴伴奏)。

三、情感启发,处理歌曲。

1、分句处理歌曲。

a、师:大家看歌曲的.前两句都唱了些什么?(创设水乡情景)师:水乡的孩子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家乡,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说一说,并唱一唱)。

b、师:这一句谁可以来唱唱?(鼓励同学们演唱,教师请歌唱比较好的同学演唱)。

师“他们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演唱,哪种更适合歌曲的情趣?请大家体会一下。

师:动听的泉水,愉快的心情来演唱。

师:衬托了欢快的心情,使歌曲更生动、形象。(启发说说,体验山里的泉水真香呀!体验山泉再去品尝一下菱角的美味。难点拍手提示)。

c、请大家听听老师唱第四乐句,看有什么感觉。

(教师范唱“啊划呀划”,并稍加身体动作)。

d、师:最后这里又重复了第一句歌词――水乡的孩子爱水乡,前后两个“爱”字含义一样吗?前面高兴的介绍自己的家乡,后面把对则唱出了对家乡的赞美、热爱,赞美中多了自豪、骄傲之情。

(教师通过形象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唱好最后一个乐句。)。

2、看采菱的图片。

师:同学们的歌声真是太美了!从大家的歌声中可以感到,今年的。

水菱肯定是大丰收,让我们一起看看江南采菱人劳动的情景吧!(教师点击播放图片,并简单介绍)。

简介:

湖中有美丽的荷花和水菱,有许多小船和木盆散落在湖中,“采菱”就是菱角成熟时,人们划着小船或洗澡的木盆去湖中把菱角采摘回来。

采菱时最好不要将小船摇进菱叶中去,因为菱叶密密的,茎又在水下生长着,小船进去,往往不能摇桨使其进退维谷。只有用一只大大的木盆,人坐在木盆里,用手轻轻拖拉着菱叶,可以随意进退。采菱时,用手把菱叶翻转过来,两指轻轻一捏,那菱角便已经悄然落在手心中了。

师:看到水菱大丰收,农民伯伯心情怎么样?你自己采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感觉?

3、听音乐演唱歌曲,体验江南菱角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师:为了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我请女同学采菱,男同学划船!(教师引导学生做一做)。

满湖都是菱,你不能划那么快,划快了就采不到菱了。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可以使用乐器演奏吗?你打算在哪儿伴奏?用什么乐器?怎样做(请同学们说一说,做一做)小组内的同学自由结合,练习歌曲。

3、请个别小组上台表演,师生简单点评。

四、小结。

师:江南水乡的孩子用歌声歌唱了自己的家乡,我们这儿有比水更美的东西,你们说说是什么?咱们新疆的孩子也可以用我们优美的歌声,歌唱我们亲爱的家乡。同学们课下可以尝试着创编歌词。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江南民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节奏很难掌握,因此我把切分节奏提至师生问好处,让学生有初步印象,这样在教唱歌曲时学生易找到和掌握这一教学难点。

本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分组创编这一环节,学生分组汇报创编的结果大大超出了我和听课老师的预想:第三组在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时竟然还能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第二组创编动作能分层次表演。由此可见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歌,了解南北方音乐的特点。节奏:复杂、多变的;旋律:婉转、五声调式;歌词:以一字多音为主。

2、有感情地演唱《采菱》。

3、能听辨出江南民歌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记吗?(出示南北分界线标记)这是位于江苏淮安,刚刚建成的,我国南、北方分界线的标记。这个建筑物的造型就像一个微缩的地球,球体分为南北两半球,北侧为渐变冷色调,南侧为渐变暖色调,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其实,南方和北方,除了环境、气候、风俗、语言的不同,在音乐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2、下面,我们就来听两段音乐,说说他们哪段是南方的音乐,哪段是北方的音乐。

二、节奏。

1、学生回答:第一段是北方音乐,第二段是南方音乐。

问:你是怎样区分的?(节奏上)。

问:两段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师讲解:第一首是我国北方的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它的演奏乐器是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

第二首是我国的江南民歌《茉莉花》,它的演奏乐器是江南丝竹中最常见的乐器:竹笛。

2、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节奏。(出示采菱的第一句节奏谱)。

老师打一遍,学生跟着打一遍。

大家说说节奏特点,这条节奏适合用在哪里?

小结:节奏的特点——复杂多变。

三、旋律。

1、出示《茉莉花》歌谱。(这是我们刚才听过的曲子,大家来唱一唱其中的一句歌谱。)。

2、唱完后请学生说说这首曲子由哪几个音组成。(1、2、3、5、6)。

这五个音在民歌中运用的非常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五声调式。大家一起来唱唱这五个音。

3、我国的民歌呀,都是以这五个音为主的。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江南民歌《采菱》,大家先来欣赏一下。(放视频)。

4、我们来看看这条旋律,大家一起来唱一唱。(采菱的第一句)。

5、说说这条旋律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婉转的。

四、学唱歌曲旋律。

1、下面我们来听听这首歌的旋律。听完后告诉老师刚才我们唱的这句,出现在这首歌的第几句?(听伴奏)。

2、下面听老师来唱一遍歌谱。(出示这首歌的歌谱,师清唱)学生说出现在第一句。

3、你们来说说这首歌是由几个音组成的?(6个音)多了一个“7”。

4、一起来唱一唱有“7”的地方。(间奏的地方师唱,学生唱好弱起)。

5、学生自己来总结,“7”在这首歌中出现得多不多?唱得长不长?所以,它并不是主要的音,而是起到点缀的作用。

6、下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歌谱。(清唱一遍)。

7、有的同学觉得节奏太密,唱不过来。那么我们用“lu”来哼唱,一边哼,一遍画旋律线。

8、大家觉得这首歌的旋律像什么呀?像不像江南的溪水?江南的园林?小巧精致、婉转动听。一边划船一边唱。

9、下面我们来把歌谱唱一遍。(跟琴)。

10、男、女生唱。(多种形式)。

五、学唱歌词。

1、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歌的歌词。大家看一看,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是怎样对应的?(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

2、下面听老师来唱一遍。(边弹边唱)。

3、歌词是不是以一字多音为主?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唱一唱。

(讲解:连音线的地方要唱好,唤气的地方,比较)。

4、我们再来把其他的一字多音的地方唱一唱。

5、请同学说说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唱,需要注意的?(小组讨论)。

6、一起来唱唱每组说的地方。

7、完整地演唱歌词。(跟琴)。

8、身体随音乐晃动。(跟音乐)。

六、总结江南民歌的特点。

节奏。

旋律。

歌词。

复杂多变。

优美婉转。

一字多音为主。

七、欣赏。

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听辨江南民歌了吗?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听辨以下几首歌曲,说说哪一首是江南民歌。说出你的理由。

1、蓝花花——陕北民歌(讲解:节奏单一)。

2、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讲解:一字一音)。

3、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讲解:节奏多变,旋律婉转,歌词以一字多音为主)。

再次总结江南民歌的特点,节奏:复杂多变;旋律:优美婉转;歌词:一字多音为主。

八、完整演唱这首歌。欣赏课开始欣赏的茉莉花的视频,随音乐走出教室。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1.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或展出实物)。

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2.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

3、听歌曲范唱,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水乡的美,孩子们的快乐。

4.教师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5.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6、师生进行接唱练习。

7、完整听琴演唱歌词。

三、表演歌曲《采菱》。

1、为歌曲伴奏。

(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2)选择打击乐器;为什么这样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2、学生用乐器伴奏,选出演奏得好的同学。

3、分小组用歌舞表演。评选出的好的一组。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菱是怎么来的,如何采菱很有兴趣,很想去了解它,所以我给大家介绍了菱的外型,生长环境,以及它的味道是怎么样的等一些关于菱的知识,另外我还让学生从书本上的图片想像水乡孩子采菱的情景,当学生们了解了菱的知识以后,他们学习歌曲的兴趣也就大大提升了。

在歌曲学习中,由于歌曲节奏疏密相间,运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节奏,因此节奏是个难点。在演唱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符这两个节奏很难掌握,因此,我先让学生学习这两个节奏,并设计了两条节奏让学生练习,让他们拍手打节奏,使他们熟悉节奏的特点,再用到歌曲中,这样学生在学唱的时候脑子里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另外,四年级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弱,在看到旋律的时候不能一下就反应出来,尤其是这种旋律和节奏较为复杂的歌曲,所以,我尽量让学生以听范唱为主,跟着录音一起把歌曲唱好。

为了解决歌曲中切分节奏,我采用请学生模仿教师拍节奏、师生对拍、接龙拍击等方式解决,在活动中适时地填入歌词(山中的清泉香喷喷;湖里的水菱甜又香),并加入小间奏边拍边读(学生容易忽视小间奏);听教师演唱学生在小间奏处拍手;最后过渡到学生听琴演唱而小间奏处用高八度音伴奏等,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中不仅学得津津有味,而且效果非常好。

小学四年级音乐《民族的节日》教学设计

3、复习童年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聆听《四季童趣》《我们多么幸福》,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二、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四季童趣》,体验天真可爱、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们多么幸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较有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歌曲《摇啊摇》唱一唱;竖笛练习:吹一吹。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童年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

(二)聆听《四季童趣》。

2、听音乐:边听边用手势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学生随音乐模仿小兔跳。再随音乐模仿乌龟爬。

师:说说谁的行走速度快?谁的行走速度慢?

板书:快慢。

难点解决》1、从人的一般行走的速度与乌龟比较。

2、可请一个学生扮小兔跳,一个学生扮乌龟爬,再和老师走进行对比,

引出“中速”并板书。

3、听《四季童趣》说说第1、2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第3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完成书上练习)。

(三)听辨练习:用lu模唱356三个音。

听一听老师弹奏的两个益鸟中哪个高?哪个低?用手势表示并用lu模唱。

355356。

533663。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歌曲,表现一种特定的环境——水乡,充分体现了音乐与民族的关系,让我们热情地讴歌水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发挥集体思维合作,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热情地讴歌水乡,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教学方法:聆听、演唱、律动。

教学用具: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内容:

一、聆听《采茶舞曲》。

二、表演《采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采茶舞曲》。

用江南山水风景图导入。

设问:

(1)谁到过杭州游玩?

(2)谁到过茶山,见过茶农采茶的劳动?

(3)你听过越剧的唱腔吗?

2.欣赏: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是学好本歌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3.教师的范唱不仅是唱歌,还要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听唱、学唱曲调一定要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切忌支离破碎。

5.这句的教学,不要讲解切分节奏而是通过划船的.动作去学习,能很自然的唱好。同样d.s.的反复记号也不必要求学生去记住掌握。

6.伴奏的加入既是训练节奏感,也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这是要求:

(1)选择节奏,哪一节奏谱,更适合于这首歌曲的伴奏;

(2)选择打击乐器;

(3)在哪里加入铃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谱仅是一谱例,还可让学生创编节奏谱。

7.小结:水乡一景。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教案设计中我特别注重了对优美旋律的感受、对热爱家乡的情感体会。根据旋律画出旋律线,有的学生就马上告诉我,流畅起伏的旋律好似水波的流动、水的荡漾,很美。

对于家乡的情感,我首先介绍了自己的体会:虽然我们居住的城市——南昌虽不是生活水平、居住条件很优越,虽然我也曾经去过不少大城市,但在哪也找不到家的感觉。每次一回到南昌心里就觉得特别温暖特别踏实,而且现在我们南昌发展迅速,还是世界动感都市呢,我为生活在南昌、为南昌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在我的话的带动下,许多学生都纷纷介绍自己的家乡并油然而生地表达了自己热爱家乡并会为家乡做贡献的想法,最后再唱这首歌曲时,学生将热爱家乡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上完课后我有深刻的体会就是音乐课如果以情感人,一定是节成功的课!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读谱知识:切分音.

2、综合训练(一)节奏练习。

3、歌曲:《采菱》。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切分节奏。

2、歌曲:《采菱》。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采菱》,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其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运用短时值的切分节奏型。

[歌曲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旋律流畅、婉转,节奏疏密相间,生动的描绘了从小生长在水乡的孩子在南湖采菱的情景,抒发了水乡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强调坐姿。

用“lu"演唱音阶。

三、读谱知识:切分音。

1、导入:节奏在音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就像人的骨骼一样,它可以体现音乐的风格特点。看老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教师边读节奏边做动作。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风格,表现什么情绪吗?(新疆维吾尔族、欢快、活泼)。

2、请学生看图:思考切分节奏是怎么变化而来的?点击出现节奏。

学生边看边拍(学生自己回答:把中间两音合起来)。

3、师讲解切分音:切分音只是一个音符!这个音符由于所处的节奏位置和时值的长短,而造成不同于其它音符的强弱关系。含有切分音的节奏叫做“切分节奏”。切分节奏包括切分音前面、后面的音符(如果有的话)、以及切分音本身。切分音从弱位延伸到后面的强位,演唱时作重音处理。这种切分节奏的特点是常用来表现活泼、灵巧、机敏的形象。

4、出示切分节奏,让学生按节奏读成“咚嗒嗒,咚嗒”、拍击,

6、请个别同学到前面拿铃鼓按切分节奏为乐曲伴奏。

四、创编活动让我们来当一回作曲家。

1、请学生分组用5个音创编两小节带切分节奏的旋律。

2、分组展示,评选出优秀创作奖。

五、歌曲教学。

2、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具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菱》。

请大家听录音范唱,边听边找出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还有一种切分节奏)。

4、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水乡,感受嘉兴南湖的风光旖旎,湖畔如烟的柔柳,湖中翠绿的菱田,景色迷人。生长在如此美丽的南湖边,真让人羡慕,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水乡,歌唱热爱劳动的水乡人。

6、看歌词再听歌曲范唱,学生做划桨的动作,可以小声唱。

提问:你觉得那句不好唱?(纠正一两句)。

7、跟琴轻声完整唱一遍,老师纠正错误,可以请学生帮学生纠正错误。

9、听录音伴奏再唱一遍。

10、情境设置:我们现在来到了美丽的南湖,想象着你就坐在大木盆里边唱歌边采菱。歌曲处理:(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然优美的音色,连贯流畅的气息,唱出水乡的孩子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尤其要注意一字多音处要唱的连贯)。

11、请一个小组的同学领唱,其他学生齐唱。

12、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他学生齐唱。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采菱》,最后我想以自编的一首小诗来抒发我此时此刻的感情,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放《紫竹调》)。

青青菱秧碧波荡。

尖尖红菱九月香。

欢歌笑语木盆间。

纤纤红装采菱忙。

小学四年级音乐《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采菱》,表达出对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学生对江南的音乐、名胜、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对江南文化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的音准、情绪的把握。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欢迎大家来到愉快的音乐四十分。

生:

二、画旋律线,感受歌曲。

师:江南风景美,那江南的歌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放歌曲)。

生:很优美。

2、配乐简笔画。

生:这幅画和音乐的旋律是一样的。

师:伸出你们的手指,我们再来画画这么美的画面。

三、学唱歌曲。

1、教师有感情表演唱。

师:这么美的歌曲老师也很想唱,请仔细听听水乡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生:在采菱。

师:你们知道菱角是什么吗?

师:菱是一种植物,长在池塘里,根在泥中,叶子浮在水面叶子呈三角形状,夏天开白色的小花,果实的硬壳有角,所以叫“菱”或“菱角”

现在正是采菱的好时节,今天水乡的孩子邀请我们一起去江南采菱‘让我们划着小木盆哼着歌出发吧!(用lu来哼唱)。

2、学唱歌曲:

(1)让学生跟琴默唱。

(2)指导用轻声唱旋律。

(4)轻声唱歌词,有错误停下纠正。

(5)师生接龙唱。

(6)完整的唱词。

(7)有感情的跟着伴奏唱。

(8)、请一个小组的同学领唱,其他学生齐唱。

(9)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他学生齐唱。

2、为歌曲伴奏。

三、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富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歌曲,最后我想以自己编的一首小诗来抒发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与大家一起分享:

紫竹调:青青菱秋碧波荡,尖尖红菱九月香。欢歌笑语木盆间,纤纤红装采菱忙。

四、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音乐四十分就要结束了,和水乡的孩子们说再见吧。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2、能用轻快、明亮的声音学会演唱《踩雨》,体会雨中嬉戏的乐趣。

3、能积极参加音乐游戏,培养自身的旋律流畅感。

指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二课时。

电子琴磁带奖品课件。

第一课时。

一、听雨??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1、唱《春雨蒙蒙》。

2、听《电闪雷鸣波尔卡》。

(1)、导入:春雨是柔和的,夏天的雨是怎样的呢?你能听到什么声音?

(2)听赏《电闪雷鸣波尔卡》。

(3)生仔细听辩“雷声隆隆,电光霍霍……”

(4)介绍作品。

(5)欣赏录象带。

3、说雨中趣事。

你愿意告诉大家在雨中的生活趣事吗?

二、戏雨:音乐游戏。

1、导入。

2、音乐游戏《找邻居》。

唱一唱,听一听伞上的旋律,你觉得“小红伞“上的旋律与哪一句连起来唱最流畅。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旋律流畅感,同时熟悉歌曲《踩雨》的旋律。

三、小结。

第二课时。

一、看雨。

1、导入。

动画出示:雨“啪啪啪”的敲在小路上。

你能用一个动词形容雨落下的动作吗?

“敲”更能体现夏雨的活泼和节奏感。

雨落下来像什么?

2、讨论。

出现歌词。

这些词怎么读才能表现夏雨呢?

生从情绪、速度、力度、声音上分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3、朗读。

请你们试着读一读,看哪种读法更能表现下雨的精灵和“我”欢快的心情。

二、踩雨??学唱歌曲。

1、导入。

有了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去踩雨吧。

2、随音乐自由的踩雨。

3、自由的评价。

看谁踩得好。

4、用“xoxo|xxxo|”节奏型,随乐踩雨。

5、学唱旋律。

(1)启发学生用雨落下时的声音摸唱旋律。

(2)唱曲谱。

(3)从情感、速度、力度、声音上说说,这首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6、学唱歌词。

请同学们唱一唱,想想唱谱时的要求。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春、夏、秋、冬有着各自不同的雨,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是赞美四季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找一找、唱一唱。

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

小学四年级音乐《民族的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x.xxx”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能专心投入的欣赏音乐,学习用手鼓的为音乐伴奏。

小学四年级音乐《民族的节日》教学设计

听《节日舞曲》。

动集体舞《节日舞曲》作为伴奏音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看小朋友欢庆节日的热烈场面。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词中所描述的美好情境。

3、指导学生基本动作,来加深学生对歌曲欢快活泼情绪的感受。

教学分析。

《节日舞曲》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歌,根据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舞蹈音乐填词而成。歌曲充分表现了儿童幸福生活、欢快歌舞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跳起基本舞步,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把基本动作组合起来,并随着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1、复听几遍音乐,随着音乐轻声哼唱,并按节拍拍手。

2、教师示范(左右)点步,提醒学生用脚尖轻轻点地。初学时可双手叉腰练习,掌握动作要领后,两人一对,拉起双手做(左右)点步。

3、在学会左右点步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左右小碎步,要求两腿并拢立半脚步尖,用前脚掌着地走步,步子小而碎。

4、复习跑跳步。要求学生手脚步动作协调,身体保持正立。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可适当提醒学生在原地跑跳步转圈。

5、将基本舞步动作分解教授以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把这些基本动作组合起来,并跟随音乐表演。

6、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装4-8人,各组轮流表演。当一组学生表演时,其他学生拍手烘托气氛。另外,要引导学生对表演者作出适当的评价。

六、课堂小结。

小学四年级音乐《民族的节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让学生了解泼水节、象脚鼓。

教材分析:

《快乐的泼水节》。

本歌的旋律采用傣族民歌的典型音调编写,傣族民歌常用“1、3、5”和弦的分解进行,但这种进行又与大调歌曲有所不同。

歌曲为单乐段结构,每乐句四小节,呈方整结构。第一、二乐句节奏完全相同,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乐句相似,第三乐句的节奏显然与第一乐句不同,主要是第一小节不同,因此,在节奏上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芦笙节......

师:对!芦笙节是苗族的,还有壮族的歌圩,瑶族的达努节等,请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民族的节日”,第一首歌曲是《快乐的泼水节》。

二、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老师介绍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年节和歌舞节日,每年清明后十天左后举行,周恩来总理也曾经参加过泼水节,与傣族人民共同泼水祝福。在泼水节里人们在锣和象脚鼓声中相互追逐泼水,以示祝福,民间舞蹈家扮成孔雀的样子,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在江河中进行龙舟比赛,岸边的人们唱着歌端着米酒,准备敬献给获胜者。歌手们边唱边爬上竹梯点燃钻天烟火,气氛十分热烈,活动从黎明直至深夜。

在欢乐的泼水节里,少年儿童也加入了泼水的.行列,我们今天将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情景的。

2.教师范唱或播放磁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又一个大致的了解。

3.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难点要解决结束句中“哎”两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拍,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4.引导学生分析乐谱。

5.介绍傣族乐器锣与象脚鼓。

6.学习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三、小结。

在边唱边舞中结束全课。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教学重点: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让学生了解泼水节、象脚鼓。

教材分析:

1.《塔吉克的节日》。

《塔吉克的节日》是一首弹拨乐合奏曲,乐曲充分发挥了弹拨乐器的性能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塔吉克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节日里欢快、热烈的场面。

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甘地区。每逢节假日或喜庆时,塔吉克人常在鹰笛和手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并举行赛马和叼羊等活动。

手鼓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常用的乐器。

2.《火把节之夜》。

这是一首中阮独奏曲,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是东汉时期艺术工匠们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阮为圆形音箱,直炳,有十二个品,四根弦,到了唐代,发展为十三个品,称为“阮咸”。阮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大阮和小阮。

《火把节之夜》原为琵琶独奏曲,乐曲共分为三段,在一个简短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a段)轻柔的奏出,及富歌唱性,犹如巴乌的吹奏声,舒展而柔美。b段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再现a段,更加优美宁静,富有韵味。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道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人们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器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最好能跟着哼几遍,以后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首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

3.初听乐曲。

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

复听主题。

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欣赏弹拨乐合奏《火把节之夜》。

介绍塔吉克族及鹰笛、手鼓。

初听乐曲。

随教师学唱主题。

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教师演奏主体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复听乐曲。

5.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音乐《我们的田野》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音乐歌曲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第一声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让学生初步体验各声部表现的丰富、和谐和音响效果和“鱼咬尾”式的旋律发展手法。

2.通过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引导学生从活泼动听的旋律和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山山水水,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拍和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并能根据拍号改变旋律;复习巩固8个唱名的音高音位。

2.指导学生划拍唱准节奏及旋律音高。

教学难点:

通过按拍号为旋律划分小节,边拍强弱规律边视唱,来感受不同拍号的节拍感觉。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田野在召唤》。

1.第一遍欣赏,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汇和色彩表达心中的感受。

2.读歌词,听第二遍,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美感。

3.完成课后练习。

4.听录音轻声哼唱。

二、学唱歌曲《田野在召唤》。

1.谈话导入:春游是大家都想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过去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曲调。

(2)学生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指挥,学习前8小节。

(4)后8个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在曲调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教师指导学生学唱后两个乐句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完整地唱全曲,注意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歌曲。

(2)朗诵歌词,想象一下,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三、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画春天。

(2)奏春天,用打击乐伴奏。

(3)玩春天。

四、小结学习。

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机,田野活动给了我们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您好!大自然。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1、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勃尔的油画《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

2、欣赏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音乐《小步舞曲》、《间奏曲》。

3、朗诵中国诗人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

1、知识目标:搭建一个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平台,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欣赏、鉴别和散文的朗诵,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2、技能目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段去鉴别、感受、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表现田野的艺术作品,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乐曲、绘画作品的欣赏和散文的朗诵,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段去鉴别、感受、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

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田野》这个主题中,《田园随想》是一个创造性的音乐活动,通过让学生通过赏名画、听音乐、品美文,感受田园的优美意境,了解表现田园小景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的情景。因此,教师要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基本素材,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去表现音乐。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本单元有很大的外延性,教师应启发学生广泛地收集有关田园的艺术作品,增加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课下准备,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表现田园小景。尽量使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也许在一个课时中不能完成,可能会用更多的时间,不要以完成教材内容为唯一标准。我们应该转变一堂课一首歌的传统观念,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个整体趋考虑,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提高。

第一课时。

钢琴、表现田园景色的音乐、绘画、散文、乐器图片等。

1、情境导入:请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描述中想象,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朦胧的远山、翠绿的原野、潺潺的小溪、小鸟在树林中穿梭鸣叫,远处传来悠扬的牧歌声……)。

音乐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可以表现同一种意境,只是使用的材料不同。一种是用声音,一种是用色彩。所以人们常说,绘画是静止的音符,音乐是流动的画面。

2、欣赏英国画家康斯泰勃尔的《埃塞克斯的微合公园》:

(1)你看到画面上表现了什么?

(2)和同桌一起交流这幅画的内容、色彩、意境等哪些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

(3)你有其他表现田园景色的美术作品推荐给大家吗?

3、听辨音乐片段:讨论什么样的音乐旋律与这些画的意境相配?

(1)教师弹奏《小步舞曲》、《间奏曲》音乐片段,全体学生用手势表示选择。

(2)教师简介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小步舞曲》、《间奏曲》。

(3)讨论小结:《小步舞曲》、《间奏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力度稍弱、速度稍慢,与绘画的意境是相似的。《剪羊毛》是节奏明快、旋律活泼跳跃,不适合表现幽静的田园小景。

4、讨论:可以选用什么乐器作为主奏乐器?

指名上台选择乐器图片并说出理由。

讨论小结:长笛清脆、柔美的音色,经常被用来表现田园的景色。小提琴、竖琴、双簧管、圆号等乐器的音色相对柔和,也经常交替出现。

5、完整聆听音乐:听辨有哪些乐器出现,感受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意境。同时展示几幅其他表现田园景色的美术作品,在音乐中共同欣赏。

6、赏析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除了绘画、音乐,还可以用语言来表现田园小景。教师出示散文片段:

(1)学生默读,了解散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体会意境。

8、聆听范读:怎样与音乐配合,学习配乐朗读的技巧:节奏、气息、音调的控制运用。

小组讨论准备。

【设计意图:本课的创造空间很大,这一个课时中,我们以教材提供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音乐、绘画、散文等艺术形式在表现田园景色中的特点,为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奠定基础,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提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展示,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

我在本课中根据教学主题及教学目标,尝试和使用了创设情景、分析对比、学生搜集资料合作、小组汇报、师生合作等教学方法。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大容量、全兼容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展示给学生实现视听结合,激发其认知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性化全方位的音乐环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转化为知识和素养的积累,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我结合音乐课程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依据《音乐》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想、感、赏、做四个环节,也就是回忆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一系列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大自然中自由翱翔。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则为现代课堂教学引入了新的元素与生机。本节课我借助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轻松攻克了教学难点,使音乐教学如虎添翼,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优化了课堂结构。为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与情感体验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获得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教学本节课,使我更加坚定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整合优化的信心,让我们乘着信息技术的翅膀在音乐无极限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吧。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3、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并能用轻快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1、能自信地演唱歌曲《金铃铛》;

2、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1、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律动《摘果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2、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

1、发声练习。

1=c—1=f3/4。

1356|5——|16666|15555|64321。

四年级音乐《春》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会唱歌曲《春来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学会演唱歌曲《春来了》,认识3/4拍子,感受3/4拍子圆舞曲的旋律特点。

能力目标:能积极参与听赏,表现歌曲;能用图画的方式表现春天的美。情感目标:在学会歌曲《春来了》同时,体会春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教学重点:

感受3/4拍子的旋律特点,激发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并大胆地参与表现。教学难点:

1、感受圆舞曲的特点。

2、用欢快、愉悦的情感演唱《春来了》。教具准备:

电子琴、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图画。

师:同学们,我想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画。(教师与学生观赏并做简单讨论)。

2、初步感受3/4拍子的特点。

3、说春天。

教师启发学生说一说春天的情景。

二、“歌唱春天”——学唱《春天来了》。

1、听一听。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听。

2、模唱。

引导学生随音乐旋律,用“la”来哼唱旋律。

3、感受歌词(1)小组读歌词(2)全班读。

(3)教师简单解读歌词的意思。

4、随琴跟唱歌曲。

(1)教师弹奏,学生跟唱歌词。(2)比一比,唱一唱。(3)评一评。

5、引导学生谈谈歌曲的情绪。

三、画春天。

1、组织学生发挥想象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2、学生的作画(放背景音乐)。

3、作品展示。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自我小结。

2、教师小结。

(全体学生一起唱歌曲结束全课。)。

四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让学生了解泼水节、象脚鼓。

《快乐的泼水节》。

本歌的旋律采用傣族民歌的典型音调编写,傣族民歌常用“1、3、5”和弦的分解进行,但这种进行又与大调歌曲有所不同。

歌曲为单乐段结构,每乐句四小节,呈方整结构。第一、二乐句节奏完全相同,第四乐句的节奏与第一乐句相似,第三乐句的节奏显然与第一乐句不同,主要是第一小节不同,因此,在节奏上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

一、导入。

生:芦笙节......

师:对!芦笙节是苗族的,还有壮族的歌圩,瑶族的达努节等,请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资料与同学们交流。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民族的节日”,第一首歌曲是《快乐的泼水节》。

二、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老师介绍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年节和歌舞节日,每年清明后十天左后举行,周恩来总理也曾经参加过泼水节,与傣族人民共同泼水祝福。在泼水节里人们在锣和象脚鼓声中相互追逐泼水,以示祝福,民间舞蹈家扮成孔雀的样子,翩翩起舞,小伙子们在江河中进行龙舟比赛,岸边的人们唱着歌端着米酒,准备敬献给获胜者。歌手们边唱边爬上竹梯点燃钻天烟火,气氛十分热烈,活动从黎明直至深夜。

在欢乐的泼水节里,少年儿童也加入了泼水的行列,我们今天将学唱的歌曲就是表现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情景的。

2.教师范唱或播放磁带,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音调、节奏、速度又一个大致的了解。

3.随范唱的录音学唱歌词。难点要解决结束句中“哎”两字,起于第二拍的后半拍,可用指挥手势予以提示。

4.引导学生分析乐谱。

5.介绍傣族乐器锣与象脚鼓。

6.学习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自由表演。

三、小结。

在边唱边舞中结束全课。

四、课后反思。

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录音机、磁带、手风琴。

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让学生了解泼水节、象脚鼓。

1.《塔吉克的节日》。

《塔吉克的节日》是一首弹拨乐合奏曲,乐曲充分发挥了弹拨乐器的性能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塔吉克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和节日里欢快、热烈的场面。

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甘地区。每逢节假日或喜庆时,塔吉克人常在鹰笛和手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并举行赛马和叼羊等活动。

手鼓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常用的乐器。

2.《火把节之夜》。

这是一首中阮独奏曲,阮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中很有特点的乐器之一,是东汉时期艺术工匠们参照琴、筝、筑、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阮为圆形音箱,直炳,有十二个品,四根弦,到了唐代,发展为十三个品,称为“阮咸”。阮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大阮和小阮。

《火把节之夜》原为琵琶独奏曲,乐曲共分为三段,在一个简短的引子后,具有浓郁彝族风味的慢板主题(a段)轻柔的奏出,及富歌唱性,犹如巴乌的吹奏声,舒展而柔美。b段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再现a段,更加优美宁静,富有韵味。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乐情景的歌曲《欢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道彝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每年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人们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器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否则就听不出其中的妙处了。其次,要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最好能跟着哼几遍,以后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首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

3.初听乐曲。

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

复听主题。

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欣赏弹拨乐合奏《火把节之夜》。

介绍塔吉克族及鹰笛、手鼓。

初听乐曲。

随教师学唱主题。

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教师演奏主体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复听乐曲。

5.课后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