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优质19篇)

时间:2023-11-28 06:47:47 作者:灵魂曲

读后感是评价一本书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展现读者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旨在帮助大家理解读后感的写作方式和思路。它们来自不同类型的书籍和不同读者的角度,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或许会找到你喜欢的书籍或作者。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有幸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我这个已经当了8年妈妈的人茫然若失,不知道该怎么样来教育孩子了,或者跟着孩子一起长大才是做个好妈妈的最高境界。

或许是因为孩子对我来说来的太不容易,从小开始我们全家就视他会宝,能满足他的尽量满足。后来慢慢大了,发现也养成了他的一些坏毛病,比如:有的时候太不拘小节,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到现在的考试的时候别人都在认真的答题,他老人家却在玩铅笔,估计老师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孩子吧。虽然我对分数看的不是很重,但说起来真的有点夸张吧。从这本书的封面开始我就已经糊涂了,“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孩子都自由了没人管了,他怎么可能自觉呢???他想干嘛就干嘛了,他还能想到今天的家庭作业还没做,还能想到晚上要早点睡,明天要早起读书的,还能想到~~~好吧,我承认我的世界里只有这个孩子!作者在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防线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虽然我说孩子对我来说是块宝,但我也承认我的脾气不是很好,孩子犯错时我会对他动手,看到他害怕的哭的那副样子,我又很后悔,可是过不了多久,又犯错了,我还是会再动手。我知道孩子只是一只小蜗牛,需要我们牵着慢慢走,让他慢慢欣赏这沿途的美丽风景,也知道教育孩子不能急功近利,可是当他走的比别人慢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在他后面推着他走。在大人看来,小朋友的这些难题都是些没什么大不了的,都是些不用脑子想就可以出来答案的题目,可是曾经几时,自己也是这样的孩子,现在做了妈妈却以一个严厉的母亲的角色,仗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只有等你长大了才能懂妈妈的良苦用心。其实仔细想想,真的很可笑,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到哪一代才能明白这所谓的“良苦用心”啊,还不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还好这一切我醒悟的还不算晚,我的孩子在我的打压之下还没完全被摧残,我还能把他挽救过来,准确的来说是挽救我自己。

我感谢尹建莉老师,也感谢叮咚让我接触到了这位良师益友,今后我相信在教育孩子,更在教育自己的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上我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再让我的孩子因为我所谓的爱而害怕我!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拿起这支沉重的笔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又似乎什么也说不出来,反正内心极其的复杂和不安。作为一名家长,一个母亲在教育这方面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得疏忽,同时也感到自愧不如,所以在今后的日子,我想我会尽量能够做到好一点。

看了这本书深有感触,佩服这位作者妈妈是何其的伟大,这不是随便一个母亲可以做到的,这背后包含多少辛苦与耐力,从她女儿呱呱落地到她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打针、识字、古诗’阅读、惊喜等等生活的习惯是那么地真挚感人和不厌其烦。

读了这本书,有几点我归纳了一下很值得去学习和借鉴。

第一,培养一个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一个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格,就等于在他对以后做人,做事的生活习惯都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可是说者容易,实施起来也不易,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做母亲的极其耐心和正确的指导方式,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这是得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第二,要想改变一个孩子的一切习惯,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态度。身教重于言传,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随时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自己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胜过讲千万遍道理。实在孩子不懂的就给他破解一下,如果我们的道理讲得富丽堂皇,但自己又不是这样作的.,在孩子的心里第一反应妈妈是在撒谎,这一点我身有体会,有时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作?不要让他有太多的疑问和不解。

第四,已退为进的说服教育。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说服教育,当孩子做错事时,或者和xx同学打架时,不要过分地去指责一通甚至暴力,这一点有很多家长控制不住,有时脾气上来了,我也不例外,但没办法,为了孩子我们只能收着点。遇到事多沟通以退为进,让他消除恐惧感和惩罚的顾虑心平气和地去交谈,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在大脑里有一个思维的转换,当然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听得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大多数孩子应该是能接受的,只能说特殊的孩子特殊对待。

最后一点,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和一些矛盾纠纷,有时大人的争吵难免不让孩子听见或者看见,这都对孩子有不利身心发展。可是我们这些做大人的应该尽量避免,哪怕我们有再多的恩怨纠葛都不要去触及他幼小的心灵,我们生了他,不仅要养活他长大,更有责任让他生活得幸福!所以尽量给他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他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

我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妈妈,没有高的学历,对于教育我这说得远远不够,在以后的教育路上真是一部深奥而又绵长的小说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们应该更努力去做好一点,完善一点!所以我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值,只希望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养成优秀的品质和好的性格更为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一齐为这些小不点的未来加油吧!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早已广为人知的家庭教育书。是作者尹建莉老师培养女儿的手记。尹建莉老师是一位教育学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两次跳级,20xx年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的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

这本书其实我以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本书共分了七大章,讲述了如何爱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选择阅读这本书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不懂得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二是做为老师,我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了,再去教育别人的孩子才更有资格和说服力。

读过这本书,有两点让我感想颇多:

首先一点是:一定要让孩子从小爱上阅读。正如书中所说,课外阅读是一种魔杖,它会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是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她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一般来说也要比阅读多的同学慢得多。

尹老师很重视她女儿圆圆的阅读,从一岁开始就天天给她读故事,一直持续到五六岁,孩子开始独立阅读,并一发不可收拾,到二年级圆圆的阅读量已经相当于中学生的水平,在班里其他同学还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生词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一本接一本的读长篇小说了,由于读书多,理解力好,所以圆圆读完二年级直接读小学四年级了。而之后除了跳级,圆圆的高考语文140分的成绩也足以说明,课外阅读对她的影响。

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了解到阅读如此的重要,同时也庆幸我的孩子还小,也很爱阅读。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培养各种才艺。事实上,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重要的`“输赢”差别。从小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的孩子,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总是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领着学生把课本全部学完,剩下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相关学科活动。却能把普通校的“差班”教到考试成绩超过重点校的“实验班”。因为他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关注阅读,取得成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学习来自生活,只要父母有心,孩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比如尹老师提出的:和孩子玩“开小卖部”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可以有效的促进孩子的数学运算能力,是一种真正寓教于乐的游戏。这个游戏我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践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做这个游戏都是用真钱,孩子因此也学会了买东西。关于计算方面,我是从平时的数数开始的,到儿子四岁多时,一百以内的进位加法已经能口算了。其实游戏的形式学数学更像是在做应用题,既锻炼孩子的理解力,又训练数学思维。

虽然是家教书,但书中的很多观点也启迪着我怎样做一个更好的老师。有着双重身份的尹老师,也做过“出格”的事,就是帮孩子写作业。

为什么要帮孩子写作业?因为尹老师认为“暴力”作业会阻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所谓“暴力”作业一般有以下特点:1.数量大。如:语文八个生字,每个写两行,每行十个,160个字。2.惩罚性。如:改试卷,每个错改十遍。或者课文背不过,罚抄五遍十遍等。3.恶意评价。如:英语单词听写,写错一个也打零分。必须全写对,必须满分。导致孩子更不认真对待。

现在暴力作业普遍存在。原因主要有两点:1.老师和家长偏爱暴力作业,以为写的遍数越多学到的越多,记得越牢。而据特级教师的经验:生词写三遍,效果最好。2.急功近利。暴力作业的结果是:当时的成绩高,但孩子以后影响大,长此以往,孩子学习兴趣低,成绩反而下滑。

总之,暴力作业坏处多多:对儿童信心、意志、品格等都有消极影响。让孩子慢慢厌学,摧毁他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其中的暴力性甚至能破坏他们的道德。所以说他不是小事,是“教育事故”。作为教师,我告诫自己坚决不布置暴力作业,还要抵制暴力作业。

正如尹老师所说“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而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做为老师和父母,我们都要不断学习,既要雕刻好自己的玉,也要用心打磨别人家的玉。愿我们都能够做更好的父母,更好的老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烟台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

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前段时间,孩子的老师推荐我们读一读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买来后,我随意翻了翻,马上就被吸引住了。第一个晚上我就看到了将近12点。随后的两天我读完了整本书,真的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正如该书序中所写到的,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大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所谓大爱无痕,不是刻意去喊,去说的,也不是刻意去做的。读过之后觉得不但对自己如何做好一个母亲有帮助,对自己如何教育好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语,每个家长都这样想,每个家长都这样说,每个家长也都是这样做的,你看,每到休息日,最没能得到休息的就是孩子,无论是大到上高中的学生还是小到幼儿园的孩子都在各种的特长班学习着,家长们在孩子这方面的投资比家庭中任何一种投资都大,也是最不心疼的,有的孩子整个的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奔波在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中,曾经有的学生告诉我说最不想休假了,理由是太累了,也有的家长向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体贴父母。但为什么有的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为什么失望的家长总是大多数?我觉得这个问题仿佛是在问我,更是在问所有的家长。究竟为什么呢?书中为我们找到了答案:从小的阅读差别才是最重要的“输赢”差别,从没有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是真正从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总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现在想起来我这真是“好心办坏事”啊。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对此,我深有同感。在孩子读书方面,我从来都是随他所愿,他什么时候想读了,自己拿书来读,如果不想读,你让他做他也不愿做,当然很多的时候由于孩子的天性,儿子不会自己自觉的进行读书,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边自己拿起一本书来读,小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当他看到你在读书时,她也会自觉地进行阅读。

看这本书,真的受益颇多!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我想今后我应该把手中的锄头换成刻刀,力争既做一个好妈妈又做一个好老师。

接下来我想和老师们一起分享一下这本书中的经典语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作者:竹影斜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很大,我的父亲看后也认为尹建莉是位有心、有智慧的妈妈,并让我推荐给哥嫂看。

尹老师的家庭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家教。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也想到了很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有时也会布置孩子们写单词写n遍,自己觉得这样的作业毫无意义,但有时也很无奈。所以,我看到尹老师的做法后也产生了共鸣。我想,以后在布置作业方面,还是应该多考虑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以致在抄写过程中让孩子对这门学科产生反抗情绪。我想,这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是老师的初衷。

感二:读书给我的启示。

尹老师在书中谈到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女儿讲故事,不是讲,而是读。逐渐地,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孩子指到哪,妈妈读到哪。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读得多了,许多“白字”就自然解决了。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阅读基本上。语言是相同的,英语也不例外。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这个道理。我想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走过很多误区,先教学单词,再学句子,觉得这是一种学习的规律,但我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完后,在课下再问却一问三不知,这也着实让我困惑过。所以后来再听了市里优质课以及省级优质课后,了解了英语教学的最新动态:在语境中学习单词与句子。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它由很多要素组成,而这些要素的学习需要放在句子和语篇中来学习,这样孩子们学起来轻松,老师也轻松,事半功倍。

感三:独立自主成长。

书中很多的事例,我也经历过。而我的父母和尹老师的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当然我不是否定我父母的做法,只是来做下比较。作者书中谈到了女儿9岁时单独乘坐17个小时的'火车从烟台到北京的事例,让我很感动,我很羡慕圆圆有这样一位豁达的妈妈。有了独立出远门的经历,对圆圆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到后来她独自去青岛乃至周末逛街乐不思蜀,她的妈妈都持支持的态度,难怪在引言中谈到她女儿的自主自立。这些都是妈妈的功劳啊!我从上学前班一直到高中,都在家门口上学,到学校骑自行车最远不到10分钟的路程,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周末爸妈从不主张我出门,即使迫不得已出门也规定好几点之前回来,更别说自己出远门了。也许,现在对家的依赖性都是那时慢慢积淀下来的。我们不能说自己父母的出发点不好,他们也是为我们的安全着想,我们都可以理解。只是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孩子长大后不同的性格。

感四:由瑶瑶不爱吃饭想到的。

小侄女快三周岁了,吃饭成了一家人发愁的问题,上了宝宝座就要下来,不愿意吃饭。嫂子着急上火,却也拿她没有办法。我妈说小孩饿饿她就好了。嫂子不舍得,硬往嘴里喂,瑶瑶不仅仅不买账而且满地跑,这下可麻烦了。我看到尹老师在书中对孩子不爱吃饭支招:饿几顿。我心里一乐:我妈还真有招数!接着,在全家的劝说下,嫂子就忍耐了一下,不给瑶瑶吃零食,饭前只喝水、吃水果,第一天效果不明显,第二天她还真的主动叫着上宝宝座吃饭,虽说吃得不多,但总算有进步了。可见,对孩子的爱不该是溺爱和强迫,应该用智慧来疏导孩子。大爱无痕嘛!

感受还很多,自己慢慢体会吧。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我们应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再实践,愿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来越融洽!

msn(中国大学网)。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是尹建莉,亲子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本书主要记录的是她如何培养自己女儿方面的,书中指出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陷入了误区,怎样走出误区,本书给出了很多实操性很强的方法。本书简单通俗易懂,提出了很多简单又实用的操作方法。

下面我来分享下我看了这本书后的一点心得:

1、家庭教育影响深远且长久。

家长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孩子极具模仿的天赋,他们的行为举止最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需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学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光有爱是不够的,若用错了方式,反而会把事情越办越糟糕。同时,家长需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

2、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妈妈不应过多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即便是普遍性的标准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妈妈。

其实每个妈妈都是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若孩子使出破坏的本领,很多时候瞬间会让妈妈的关爱及耐心消失殆尽,即使脾气最好的妈妈也有时候会有给孩子一巴掌的冲动,尤其是面对熊孩子不听劝阻,内心崩溃感到沮丧,似乎听话乖巧的宝宝只是存在于“别人家”。

我们总喋喋不休的说孩子的各种不当行为,总认为教养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觉得很头疼。其实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很美好的一件事,若觉得自己的孩子难管教,那一定是我们哪里出错了。

另外,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正确对待孩子犯错,给他犯错的机会,孩子犯错其实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4、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部分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也有些父母虽与孩子住在一起,但每天忙于工作,几乎没时间陪伴孩子。对于孩子来讲,任何物质生活都比不了父母的陪伴,在一起才是最需要的童年时光。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很多美好的瞬间转瞬即逝,所以,即使父母再忙也还是多花点时间好好陪伴他们。

5、无条件的爱。

爱需要孩子能感受到,爱要表现出来,需要说出口来,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时刻被爱着的。若感受不到爱,就容易陷入失落,进而产生逆反。不用恼骚及呵斥去回应孩子,而用无条件的关爱及支持去温暖孩子。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他们经常会许诺孩子”如果期末考试分数排名班级前十名””考试成绩一百分”,孩子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比如奖励一部新款手机、外出旅游……若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取消所有的奖励。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爱是有条件的。父母不应给这样过多的要求,不如给更多的鼓励,让孩子不再恐惧学习,激发学习的潜力。同时,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6、不因孩子年龄小而忽视或者轻视他的自尊心。

不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下属,尊重他的自主选择,不再持有:“我的想法都是对的,不按我的来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这样单边的思维方式,不把自己的任何想法强加给孩子。

7、信任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主要是源于恐惧和不信任,总是担心,故总是干预很多。若改为不干预太多,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辅导,不事无具细的横加干涉,反倒这样会使得孩子更自信。

8、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好家长不是天生的,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家长。要做一位好妈妈,不简单,除了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扮演好多的种角色,做孩子的好朋友,引路人,教练员,要做到这些需要妈妈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与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起好榜样作用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孩子如镜,会映射出你的影子,做好自己,也就教育好了孩子。

9、教育过程中如何判断自己的教育方法否是否正确?简单方法:父母看自己是否觉得痛苦,好的方法一定是不痛苦的,只有你做错了才会觉得痛苦。

10、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首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开始着手。

很多家长面对小孩磕碰,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从此,小孩遇到此类情况,首先就会先去打桌子、沙发等等。这种“复仇行为”会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

若我们转变为“给小板凳揉揉痛”思维方式,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学会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当我翻开朴实的扉页,我就被前言《我们的书中有块玉时》深深的吸引,被尹建莉老师讲的农夫的锄头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动。前后一共读了两遍,真是值得一看的好书,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位“好”妈妈受益匪浅。每读完一篇,我都会马上对照一下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原来也在用着锄头一样的工具在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只不过用的次数多少而已。细读下去,很多教育观念使我受益匪浅。

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苦药,孩子又如何能喜欢?“”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针对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先要爱上它。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看完之后,有些感触,书中的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没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较实用。

但我更多的是质疑,一个能将教自己小孩的老师公然用“蠢笨”等词语形容,便将最起码的温情与敬意毁之一旦。难道说女儿考进了清华,这样的个体就代表着她成功了吗?她的教育实践放之四海而皆准了吗?我发现周围活得幸福的人,都有个共同的特质:感恩。而不是某种利益驱使,对老师面上和谐,背后切齿。

老师现在难当,真正想要做个好老师,在学校的评价系统,社会的评价标准和自我的认知中就需要有不一样的水平,在横向比较中,会让你承受压力,打击你的自信;在纵向比较中,人们少有记起自己的启蒙老师;自己在周遭一片怀疑的目光中,走得坚定,可有谁肯定过他们的付出。有素质的家长会评判你的种种行为,动不动就是破坏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扼杀了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可为什么不反思现在的年轻人那么脆弱,经不起一些风浪;缺少知识的家长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个个体不同,每班有五十多个人。哪怕是五十多人一同去点菜,也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尹建莉处于小学老师的处境,我相信她断然写不出如此的形容。不是说现在的教育不存在问题,只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个当过老师的人,一个肯定会为自己女儿选择老师的人。我相信教她女儿的老师肯定不会很差。用周围的亲人、朋友、老师来衬托自己的高屋建瓴,让人不由得唏嘘。

这点是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真的培养孩子成功的话,的确需要一位好妈妈,她坚持、豁达、上进、包容,和自己的孩子一同认识世界。

有心学习的人只需学习她对待孩子的态度,有她那样一份心和毅力,你也会做得不错。而且,要知道不少没有读过北大清华的人同样过的很幸福。不凡自己去寻找快乐之泉吧。

真的来说《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觉得更好,其次还有《卡尔威特的教育》也还不错。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会给我们带来爱,有的会让我们心痛不已。想当初,当每一对年轻的父母刚得到自己的孩子时,付出的是何等的爱心和努力,可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初衷大不相同呢?“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我们如何才能变“玉”为宝呢?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我心中豁然明朗。

一、尊重、理解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尹老师的女儿圆圆上幼儿园时,和班上男孩子马晓飞特别合得来,经常在一起玩,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对尹老师说:“妈妈,我最喜欢和马晓飞一起玩啦,我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遇到这种情况,我想多数的家长要么会很生气又难为情的避开这个话题:“小女孩以后不许这样讲话,丢人!”又怎么会从此关注她和异性的交往,尽量让女孩和女孩玩,男孩和男孩玩。其实,孩子还小,喜欢只是很单纯的想和他(她)做朋友,在一起玩,并没有成人那么复杂的思想。圆圆进入青春期时,尹老师也只是采取关注和理解的态度去尊重和引导,就如尹老师所说:“每个父母都是从青春期走过来,回忆一下我们的少男少女时代,就该知道中学生这种情愫的萌发是多么正常。

所以我们在孩子情感发育时,为什么不可以给出更多的理解。”而像文中的另一家女孩被“严审”事件和男孩偷钱案例,究其原因,都是在家长的暗示和胁迫下造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孩子时代走过来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蹲下来”,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以孩子的心情去体会和感受,尊重和理解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换来孩子的的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做到与孩子心与心的交流。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

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无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是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例如大人手里拿一个准备给孩子的东西,却不痛快地给他,而是提条件,让孩子说一句甜言蜜语,如果孩子不想说,就做出要把东西拿走不给的样子,直到孩子说了,这才满意地把东西递给孩子。或者看到一个小女孩极喜欢她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或被别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来。”尹老师所举的两个例子,恐怕大家都不陌生,或许类似捉弄孩子的行为你我都曾有过,我们成人在哈哈一笑过后,孩子幼小的心灵会怎样?没有人会去想。“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这类事件,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寒假期间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当我翻开朴实的扉页,我就被前言《我们的书中有块玉时》深深的吸引,被尹建莉老师讲的农夫的锄头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动,前后一共读了两遍,真是值得一看的好书,受益匪浅。

每读完一篇,我都会马上对照一下我自己,发现我自己原来也在用着锄头一样的工具在雕琢着自己手里的玉,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只不过用的次数多少而已。

细读下去,很多教育观念使我受益匪浅。

一、书的首页钱理群教授评论该书: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作者确实勇气可嘉,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对现行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例举了大量的实例,如”暴力作业“”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可不可以批评老师“等我们有目共睹的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批判。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有智慧的家长。说实话有些时候我都没有这样的勇气。看完此书我一直在想如果大家都敢于提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大胆创新,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教育问题了,主要是现在很多家长不敢违背常规,很多是伪心的讨好老师,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怕孩子会受到更加重的伤害。我的一个同事有句话很精辟:”一个人如果不穿衣服光着屁股上街,会被认为是疯子;十几、二十几个人如果不穿衣服光着屁股上街,那是艺术表演;所有人都不穿衣服光着屁股上街,那是狂欢!“没有人原意被人当做疯子。

二、对阅读极其重视,该书的很多章节提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作者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阐述的很到位,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吃完饭,继续坐上王阿姨开的车,途中大羽和小朋友一直唱歌,唱了一会后大羽问道:”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唱这些歌吗?“大家异口同声道:”不知道!为什么呀?“”因为我想让王阿姨好好高兴高兴“王阿姨一听,乐道:”说的我太高兴了!看来我下次要多请你吃出来玩几次呀!“但是我给大羽讲完故事,一般会要求他回答几个问题,考察他究竟有没有听懂,现在看来我太急于求成了,阅读的功能在于”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

三、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苦药,孩子又如何能喜欢?“”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针对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做好一件事,先要爱上它。想想我们通常的做法都是多么愚蠢四、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尹老师设了一个”记功簿“,记录孩子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与成长。每页只记一件事,画一朵小小的红花--算是给孩子的奖励。这个方法,一些家长和老师也用过,但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记功簿“还有”记过薄“,想借以加深孩子的记忆,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也有的在设”记功簿“时,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如作业得了几星,考试得了几分,比赛得了几等奖……,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品德的培养。

许多家长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不要责怪,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的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如果家长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从不去虔诚地思考,不去理性地处理,只是凭性情做事,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凡事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一年级家长《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小班开学的时候,谷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当时急急的买回来,也曾认认真真的读过,只是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1、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从德昌1岁半开始,我坚持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给他讲3―4本绘本,从未间断,甚至外出旅游时,我们也都带着绘本走。所以,德昌也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绘本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时候孩子顽皮,不肯安静下来时,只要说一声“讲故事了”,德昌肯定会过来认真地听故事。睡前念故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孩子总是不喜欢睡觉,所以告诉孩子如果讲故事就可以晚一点睡觉,孩子一般都会很乐意接受。我们前一阵子买了一套《不一样的卡梅拉》,这套书成了德昌点读率最高的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套书每个故事都很长,他可以在睡前听更久的故事。

2、念故事的时候,如果可以,父母应尽可能带着感情去念。

像我自己,讲绘本的时候,如果故事里有多个角色,我都会尽量想象着他们应有的语气和声音去念,这样孩子会对故事更感兴趣。现在有的时候,讲过的故事,如果我再讲时角色语气不对,德昌都会说:“妈妈,这里应该是这样的。”然后,自己装出很凶的或是很温柔的声音重新来一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可把我给害惨了,因为德昌爸爸每次念故事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所以德昌一般都不听爸爸讲的故事。但每次只要爸爸真正开始讲了,德昌还是会认真地听。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只要故事好,简简单单的念也没有问题,照样能吸引孩子。

3、个人认为,孩子不一定要过早的认字。

绘本上的图画,可以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妈妈王培e在《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一书中是这样讲的:“有经验的父母应该都知道,对于同一本故事书,孩子往往可以一听再听,一看在看,好像永不厌倦。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用分心去阅读文字,所以他们可以全心全意地去感受故事,欣赏绘图。绘图的欣赏应该比阅读文字更为优先,因为在整个人生中,阅读的机会非常丰富,但只有这个年纪的孩子由此能力和兴趣,可以只用耳朵听我们朗读,眼睛则能盯着绘图看个不停。”

我在德昌小的时候也曾经买了杜曼闪卡,并且在很短时间内让德昌认识了不少字。在我读到上面的这段文字后,我就没有再有意识的教德昌认过字。因为我觉得,学会欣赏美、懂得欣赏图画对幼儿来说是比认字更重要的。而且我发现,德昌虽然不认识字,哪怕是很长的故事,在听过两三遍后就几乎能一字不差的自己讲一遍。这样的能力,我们做父母的恐怕都没有。

4、让孩子随意涂鸦、天马行空的讲故事。

德昌很喜欢讲故事,他故事里的小动物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事情,汽车、轮船、小草、大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神奇。我很喜欢听他讲故事,有的时候,我会接着他的故事讲一段,于是他又会受到新的启发,想出新的内容来。个人觉得,多鼓励孩子讲讲故事非常好,有时候孩子故事里各种语言的应用会让父母大吃一惊,你会很惊讶的发现他们的用词竟然会那么准确,有的词会用得那么精彩。而且,讲故事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联想能力都非常好。

涂鸦也是,这么小的孩子不应该要求他画的东西像不像,而是要问一问他画的是什么。有很多次,德昌画得乱乱的一张纸,当我问他画的是什么时,往往可以听到一个非常棒的故事。孩子能画出自己心中想画的东西,会很有满足感。还有一点是,父母千万不要随意否定孩子的涂鸦,哪怕只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几根线。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我现在仍记忆犹新。那时候德昌大概两岁半,我带德昌到一家艺术早教机构去上体验课,整堂课都上得非常好,每个孩子都有一张大大的纸贴在墙上供他们涂上自己的画作。课程结束后,两个清扫垃圾的工作人员进来了,问也不问就把孩子们的画揉成一团要扫走(大概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工作的)。就在这时,德昌突然就哇哇大哭,我一看就明白了,赶紧过去把德昌的画救下来,再拉拉平整。德昌止住了哭,可还是很不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一个小时的劳动就这样被当作垃圾破坏掉了,很难过。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想法。

最后,要感谢谷老师、傅老师和娟娟老师,你们在德昌心中的地位可高了。家校联系本上,你们为孩子们贴上了精彩的照片,并用文字写出了孩子们的可爱,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你们的用心,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惭愧。很多生活常识,都是你们教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终身受益。上个周末的时候,我带德昌出去玩,德昌上完洗手间出来,自己洗手,先捏住每个手指洗洗,再把五指并拢在手心里揉揉,洗得很好,很干净,顺带还按摩了劳宫穴。德昌告诉我,是老师教他这样洗的。还有每周一个主题的教学方式我也觉得非常好。上周的一天,德昌回家来告诉我,“今天老师让我们保护蛋,可偏偏有一个蛋被打破了。”

我问他是谁打破的。他说:“很多小朋友说是傅江鹏打破的,我觉得不一定是他打破的,他们为什么不说是陈龙德昌打破的呢?”我听后觉得很有意思。一是孩子懂得了蛋会被打破,要保护蛋;二是因为傅江鹏是德昌最好的朋友,德昌想到了要维护朋友。这个星期,德昌又告诉我,每个小朋友都装饰鸡蛋妹妹了,装饰好了,鸡蛋妹妹要去参加舞会。我知道孩子们这周要装饰鸡蛋,但没想到老师会用这么快乐的故事来引导孩子们。所以,借这个机会,要感谢每一位老师,感谢你们为孩子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劳动。我们做父母的,也要尽自己的所能,给孩子们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书的作者既是妈妈又是老师,更因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有所不同。我的学生时代,基本都是靠着老师的教导和指引,以及自己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至于父母,更多的时候是忙碌于生计,无瑕顾及。

从孩子降临到这个世上,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既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孩子每天的成长与变化给家人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惶恐的是如何能够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材。我和老公是双城生活,他在外打拼事业,家庭的重担基本是我一个人承担,孩子的教育理所当然落在我的肩上。因为生性好强,所以不想让少有父亲陪伴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我几乎倾尽了全力给他我所能给的,教他我所能教的。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着,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如何教育才是他能接受的。

带着诸多的疑惑,翻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看起来也许很平常,只要走进去了,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值得反复读。每一次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我就会再次翻阅相关的章节,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本书不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动了我自身作为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其中几节感触颇深,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象其他的孩子一样,尹建莉老师的女儿也会经常犯些小错误,忘了带。

钥匙,炒鸡蛋把蛋液打进了垃圾桶,几百元买的电子辞典,用了几天就丢了。每当这个时候,尹建莉老师总是无可奈何的说她“象牛顿一样”。这源于牛顿的一个故事:因牛顿醉心于实验,朋友来看他等不到他,就把佣人准备的午饭吃完走了。等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吃过饭了”。

儿子经常会出现一些丢三拉四的毛病,对于这个问题我已不只一次跟他提过,但每次还是如此,有时候心情不好时,就会对他大发脾气。大概很多父母都会与我一样,在内心的潜意识里,认为大声的责骂可以让孩子因为害怕而小心翼翼,从而改掉原来的毛病吧。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犯错误是孩子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的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这样批评的话,孩子比较爱听。”

人无完人,成人尚且如此,为何对孩子过分苛责?道理每个做家长的也许都明白,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意妄为,反而让原本的小毛病变成了孩子个一个痼疾。

尹建莉老师从女儿一开始上学,做作业的时候只陪了她一周,之后就全部由她女儿自觉完成作业。当中也发生过两次贪玩忘了写作业的情况,尹建莉老师并没有大惊小怪,她坚持这是一件小事,不是个错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责怪,不经常提起,不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

尹建莉老师的不陪是有前提的,她女儿在学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刚入学时,认字量已经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而我的孩子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状况,所以我选择暂时陪同,引导他多读课外书,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读题的能力。目前已经由上半学期的全陪,改为了半陪,一大半作业是由他自己独立完成。我赞同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一直陪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利于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的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的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家长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方式,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爱学习,但是采取的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即不相信孩子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又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话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孩子更好。这是对孩子的操纵,是教育的对立面。

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与很多家长的想法有所不同,细读下来,慢慢品味,无一不是金玉良言。而且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可操作性强,不是空谈一些大道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应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真得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是否真正体会到了他的开心与不悦,是否真得能够引导他往我们所想的方向去发展。

社会上流行的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想首先应该是父母不该输在起跑线上。爱孩子就应该象尹老师一样,处处用心,时时在意,将教育化于有心无痕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快乐学习,完整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暑期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共两本,第一本是尹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子经验总结的育儿手记,第二本名为《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是尹老师给众多来信家长的回信.看完这两本书,感触颇深,后悔没有早点接触这本书!该书并没有艰涩高深的理论,却有成熟的经验参考,读起来省力却又令人不得不信服!虽然一直知道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子女的缘分,但是却依旧想在父母的有效期内有所作为!但是这本书却让所有父母警醒:教育子女根本不需要发洪荒之力,而是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天性,不要用野蛮的锄头去雕琢上天赐予我们的这块璞玉(孩子)!

确实,世界上的那么多职业都需要学习文凭、证书,但是爸爸妈妈这个职业却没有经过任何证书!因此,孩子的出现正是家长提升自己的机会,做父母并非只靠本能,也并非高学历、高文凭就可以沾沾自喜,而是要智慧,一种无以量化却非常必要的东西.看完尹老师的书,愈发觉得只有爱而没有智慧,甚至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读完此书,有以下几点感触颇深:

第一,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一直以来,我们都巴不得把最好的爱全部给孩子,如果问天下父母你要用什么去浇灌孩子的成长,大家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爱”.确实,爱是成就孩子的养料.初为父母的感觉丝毫不逊于鲁侯对于“止于鲁郊”的海鸟的新奇与热爱,但是鲁侯竭尽所能给予海鸟的爱并不能让海鸟成长,乃至“三日而死”!充满热情的爱却害死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庄子一语道破:“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于此雷同,对于心爱的孩子,我们给的爱并不少,孩子却并无法吸收,因为你给的不是他需要,尹建莉老师在两本好妈妈里用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智慧启迪告诉我们,顺应并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以此为基础的爱多少麻袋都不嫌多!否则我们只是给了孩子“我们觉得的爱”,不能滋养孩子,也不能滋养我们自己.但另一方面,又怕给孩子太多爱是溺爱孩子,尹建莉老师告诉我们:只要这些爱是真正孩子需要的,永远不嫌爱多!智慧的父母会给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养料!

在第二本书里,尹老师通过一封封读者回信,告诉我们“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为人父母总是容易高高在上,觉得孩子小,需要呵护,与孩子相处容易包办,“我们确实总是为孩子好”,可是往往好的愿望却给了孩子最差的爱,正如尹老师在扉页中的温馨提示“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因此第二本书就是告诉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分离,给孩子自由!正如有个笑话一只壁虎看到一只蜈蚣在走路,便问蜈蚣:“你走路时先卖哪条腿?”蜈蚣辫开始注意自己的走路方式,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孩子天生有自己的内在秩序,正如蜈蚣会协调好自己的那多条腿一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只需维护尊重孩子的这种内在秩序感,给孩子秩序得以发展的自由,秩序感形成,便会一切水到渠成!

其实尹老师书中涉及的面非常多,她是一个真正思考家庭教育的人,正如资深书评人徐虹所说:一个孩子的诞生,其实也诞生了一个母亲!与其说我们对孩子的陪伴是成就孩子,不如说其实是幼小的他们在洗礼着我们,在亲密的亲子关系中彼此成长!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应该是让彼此成长,而不是控制,父母的陪伴应该让孩子感到安全、温暖,而非反抗!

最后以尹老师的话共勉:自由只有一种,其余的都是不自由!相对应,爱也只有一种,其余都是不爱!给孩子最真最善最美的爱和自由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大家好,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运动的人,人们说喜欢运动的人,注意力集中时间会比较短,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要是让我在球场上打球我可以玩上两三个小时,要是说安安静静的看书就困难了。回想起来,我好像没有过废寝忘食看书的经历,也没有哪部书可以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但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改变了这一“历史”。其实和这本书结缘还是源于老婆大人,那段时间她看了这本书,说这本书很好,很实用,是现在最畅销书之一,于是给我下达了任务,一定要看。当时心想读就读吧,在我们学校这么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自己也不能落后啊,人总是要进步吗。但是读完两个章节以后,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不光因为我有个三岁的儿子,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我知道在座的老师好多都已经读过了,体会和感受肯定比我深的多。我是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没看过的老师,尤其是没有小孩或是小孩子还小的老师,真的很好。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概念,要求年龄尚小的孩子刻苦,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叨说,上学后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孩子上学后,就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他,以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辄的事情。

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她会使孩子在想到学习时就有微微的不快。谁会喜欢苦呢?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她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这种理性和毅力连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她来要求孩子就更不合适了。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是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作成苦馍馍,只把结果设想成为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的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的虚无缥缈。当她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厌倦时就被批评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力,她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在这里我还想起了一个章节,题目是“不做穿西装的野人”说得就是你粗暴的对待孩子是因为你心里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顿或是骂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又不会把你怎样。你在孩子面前是权威,是主人,你不用担心打骂后的后果,所以你总是忍不住,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大人你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因为你也害怕。我觉得说的非常非常的有道理。)。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据说在二战期间,一名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和老师越要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她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她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她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她不会凭空产生,她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作者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它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她女儿圆圆的例子,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个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她苦上加苦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她对苦的体验,向她提示“学习不苦”。作者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的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学习”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她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和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它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其中享受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写的大部分是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教育是相通的,教师在教学中,能以家长的心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出发,寓教于乐,不仅是为了孩子的一阵子着想,更是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对我的工作都有很大帮组,我能做的是,尽量做到让我的课堂充满乐趣,让我的学生们收获更多的健康与快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说过:“玩耍和听故事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两块基石。”家庭教育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把课外阅读比喻为“魔杖”,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所以我在秦政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重他的课外阅读,在学前的时候,给他订的《幼儿画报》赠送的光碟上有很多历史人物故事,他就特别喜欢看,像“卧薪尝胆、田忌赛马”等故事看了无数遍,倒背如流,这就提醒我想和他一起看中国历史。我知道读史使人睿智,因为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学习历史会帮助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和秦政一起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个习惯从未间断过。我拿着书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地往下读,他坐在我的旁边,他听得那么专注。有时我故意读错一个字,儿子就能发现我的错误并且指出来。通过这种亲子阅读,秦政不但学习了历史知识,而且认识了许多汉字,真可谓“一箭双雕”。

希望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的阅读,让书籍成为孩子的另一伙伴,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不管我们家长平时工作有多忙,每天晚上哪怕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跟孩子一起读一读他们喜欢的故事或者科普知识,让孩子带着甜蜜进入梦乡,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一份幸福和责任!

合上《窗边小豆豆》这本书,小豆豆那可爱的身影就仿佛在我眼前,让我也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让我们勇往直前的探索世界、发现问题,生活是那样的快乐,成长却又是那么的艰辛!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世界,每天的点滴生活,每天她那古灵精怪的想法,出人意料的举止,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大人感到惭愧,当我们用成人的视角看孩子做的事都是淘气,恶作剧的时候,而孩子却在用他们单纯的心与我们交往,与成人沟通。而所幸的是小豆豆的世界里,有两位善解孩意的大人——小林先生、小豆豆的妈妈。书中着重介绍了小林先生——巴学园的校长,他独特的儿童教育法,使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开发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们成为富有爱心、同情心、自信、坚强的人。和孩子们做朋友,理解孩子们不可思议的想法,并引导他们,从而在学校的经历使孩子们都要牢记在心底不忘。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每到吃午饭的时候,他总在餐厅里叫“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总是设计无数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孩子的情绪,在玩中有学,冲破自己的思想束缚,大胆的展示自己,忘记自身的缺陷,让身体不健全的孩子忘记自己的不幸,并能敢于拼搏,而获得的奖品却是各式的蔬菜,让孩子们带回家,由妈妈烹饪,在晚餐的餐桌上吃到自己的战立品,让孩子们懂得,付出就会有回报!想到这里,我仿佛在与小林先生对话,在向他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让自己至身于孩子的视觉看他们,就发现那些淘气、捣蛋鬼,却是多么的可爱,多么的善良、多么的与众不同!

说了小林先生之后,一定要讲另一个角色,就是小豆豆的妈妈,每当小豆豆有事情发生的时,总是妈妈在默默的支持着她,从没有浇小豆豆的冷水,总是耐心的听小豆豆的解释,从没有责备小豆豆的无知,而是先由孩子们去尝试,去感受真实的世界,去感受每个人的不同!

通过看这本书,我们虽然不能把《巴学园》带回家,但我们可以在家里营造出巴学园的氛围,从此抛弃家长的外套,不再大声呵斥孩子,不再总是怀疑自己的孩子,不再为了成绩而让孩子垂头丧气,全面的分析孩子的优缺点,客观实事求是的指出他的缺点,并让他们有弥补过失的机会,相信我们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相信他们能勇敢的面对每天的进步与失败。

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打开自己的心扉,真心的与孩子交朋友,给他们一个公正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会拥有他们自己的巴学园。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在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觉得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一本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最重要的还有无处不在的爱心。

在本书中,作者分了七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引导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更好的教育孩子。这些内容不仅对家长教育孩子很有帮助,对我们这些从事幼教的教师同时也有很大帮助,纠正了我们长期形成的错误教育观念和教育误区。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章节中,作者主要引导了我们“如何提高爱的质量”。引言中说“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我从本章节内容中主要了解到:在我们成年人眼里的幼稚的小事,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正好与第六章节中所注重的关注点相吻合。作者举了很多与自己女儿相处的事例,让我看到平时忽略掉的细节。在我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中,很多父母对于打针一事,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哄孩子,然而每次打针孩子还是怕得要命、嚎啕大哭等;而作者却教会我们一种新方法:提前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关于“捉弄孩子”,我们可能自己就有过这样的行为而不自知,而我们这些行为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不要利用孩子的幼稚来逗大人开心,而要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在“给小板凳揉揉疼”中,作者说“善良与豁达是相随的,遇到问题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在这点上,我们应注意到孩子于成人眼光的不同,他们对人对物都一视同仁,我们对待每一个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应该充满善意,这样才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在其他部分作者也告诉我们,一些不容忽视的小细节,让孩子保持一颗童心很重要;我们应正确处理孩子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这件事,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好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不可避免,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在这些缺失的方面得到完善。我们教育孩子应掌握合适的正确方法。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愉快。”在第二章中,作者主要讲述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去学习,我们不要把学习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让孩子自主、快乐的去学习,发现学习的趣味。在另一方面,作者着重于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阅读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更多新知识,一方面书中所传达的真善美、正能量,也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一定的影响。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学习就是轻松而愉快的。

“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这是作者在第三章节引言部分所说的。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个人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都很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

在第四章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在本章节提出很多令人吃惊的观点,如“惩罚你,也不让你写作业”“替孩子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这些大胆而不失理性的做法,可能会有很多人不了解不赞同。但我们要看到作者这些做法背后的实质,我们不是在放纵孩子,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让孩子自觉的学习,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而不是被繁杂而沉重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要方法用对了,我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伴随孩子终生。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作为家长,必须具备家长应有的智慧。有智慧的家长,才能带好孩子,让孩子觉得幸福。作者在文中说到“做家长的素养和理性就表现在,每当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采取的手段思考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付出许多理性与思考,教育其实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你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孩子会用十倍的优秀来回报你。

“儿童无小事”这一点就要求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的观念,不误导孩子。很多我们看起来幼稚、可笑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如果处理得稍不恰当,就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在小事上父母正确的观念,很有可能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让父母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这本书不但告诉我们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我们怎么教孩子做人,教我们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寒假得空,为了做个好妈妈,去书市一逛,买回一本,细细品读,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动。

这本书是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它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成功的妈妈,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并且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最主要的是,这么优秀的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的内容不仅让我懂得了为人父母的家教之法,更让我深思为人师者的教育之道。

首先是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很多时候学生犯错之后,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生气,继而对其批评教育一顿。书中的作者认为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其实孩子犯错之后心里已很难过了,老师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孩子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犯错,改错,在犯错,再改错的过程,孩子从犯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乐趣和生活的经验。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需要理解错误带来的价值,看到错误和正确同样具有正面教育功能。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要冷静,分析具体问题,对症下药。

还有,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具有神奇的力量,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阅读所带来的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能让孩子的学习轻松、快乐,学习的成就感又会加强阅读的兴趣。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作者认为阅读是需要诱惑的。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让孩子本身对阅读有兴趣,从阅读中得到快乐。在对书的选择上,作者提出,不看“有用”的书。她坚持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大人所谓的“有用”为选择标准。孩子有所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不一样,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选择的自由与权力,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厚。所以,少一些推荐,多一些自由的阅读空间。

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位母亲的冷静与细腻。很多教育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很多教育问题其实非常容易解决,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很喜欢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书是我们精神的食量,我们能从书中获得快乐,让我们爱上读书吧,开卷有益。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平日我喜欢看《意林》、《读者》、《思维与智慧》、《青年文摘》等刊物,短小精悍,禅意的芬芳、古典的浪漫、人性的善、光阴的花朵……。听了刘老师推荐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借过同事的,竟然爱不释手,当然,好东西不忘分享,看完也给身边的为人父母推荐,反响各不相同。大多数的朋友都会说感谢,回头买一本看看。当也有奇葩的人,奇葩的事。有其他部门的同事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说看书,你有空了也可以看一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很好!“她杏眼一瞪,继而一脸的不屑:”我从来不看那样的书,我自己就是个好妈妈,我看别人做什么!“看她那不可一世的模样,忽然想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成语。我暗笑:这样狂傲的妈妈能有什么样的宝玉呢(话说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宝玉)?闲话扯远了,言归正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尹建莉老师的亲身经历,妈妈用心培养,女儿茁壮成长,从性格上,从学习上,从接人待物上,细心的妈妈都不忘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看书反观自己,养儿子完全是散养式,没有规划未来,没有刻意为他做什么,除了让他回忆起来是个美好的童年,没有辅导班的压力,没有东奔西跑的童年,挺安逸。

尹建莉老师的观点大部分同意,个别部分不赞成。有人说,她是专家,你还有不赞成的么?说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她的教育方式适用她的孩子,不一定适用所有孩子。她是专家也不意味着所有的观点都正确呀。比如她书中提到,帮孩子做作业。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她家圆圆自觉将懂得知识写一遍足够了,可是碰见不自觉的孩子不是偷着乐,天天让妈妈写,这是其一。其二,是圆圆的老师让孩子抄写数学定义,她干涉并且到学校找老师质疑。如果是平头老百姓,估计孩子的今后要受老师的冷暴力,要坐老师的冷板凳了。

最让我赞成的是尹建莉老师提出的阅读,让孩子喜欢上阅读。阅读能让人心情平静,多读书,读好书,让书香溢满人生。儿子一到五年级虽然没有参加到培训班,但《三国演义》、《水浒传》看的滚瓜烂熟,你如果问他一八零八将的结局,他能说的一清二楚。平时也喜欢给他买书,但说实在,当妈妈的在这方面也缺失,没有刻意地培养他这方面的习惯。去年,儿子过生日,告诉他,这次生日礼物是贰佰元的教育基金,你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书籍,儿子到了书店,愣是琳琅满目的书籍,愣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帮他挑了三本,他尽管看了无数次的《水浒传》,结果又是一本《水浒传》带回家。

给朋友的女儿买了一套《妈爸不是我的佣人》等一系列六本书籍,共计73万字。回家告诉儿子:“这是妹妹的生日礼物,你可以先看,不过一定要爱惜。”当别的小朋友在各大公园玩耍时,他则是背英语,吃饭,看书,我也在一旁看书,我说这一天,是家庭阅读日。没想一天半的时间,儿子竟然看完了这一系列书,看完高兴地对我说:“好书。妹妹一定喜欢。”以后,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让我还赞成的就是择友问题,孩子交的朋友很重要。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这一点也喜欢,越通过暴力对付孩子,越让孩子看不起父母,会觉得你除了动武,你还会什么?孩子不能发自内心的尊重你,所以,教育是个技术活,需要动用心思和不断地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