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5 11:57:18 作者:纸韵

计划书是在实施某项工作之前,对工作目标、步骤和资源进行详细规划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计划书了吧。8.这些计划书范文可以激发创意和思考,帮助大家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编写自己的计划书。

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思路论文

民族高校是指设立在民族地区辖区内的高等学校和设在其他地区的民族院校,目前我国有200多所。[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上、素质上有了新的要求,这需要民族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互联网+”新常态下的物流人才需求,并为民族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明确指出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往的同种课程知识结构过时。

所安排的课程与本行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实践内容有所不足(仅占调研高校的43.71%);所教授课程也无法反映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并无明显特色、同质化现象很严重。

(二)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紧张与教学实践经验缺乏,尤其是专业建设时间相对较短的院校,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凸显。同时教学偏重理论,手段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科研与产业结合度不高,教师往往缺乏从业经验或企业实践经历。

(三)传统课程资源不能共享。

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475个,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最多,由的2个提高到20的393个。73.68%的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或实验实训室占地面积都在500平米以下。这些问题也普遍存在于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中[2]。

据调查,截至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其中专科以上民族类普通高校32所,本科院校24所,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有4所。从到20,广西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相继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学科建设特色。但是,民族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工科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创造力不足等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也有待提高[3]。

三、新形势下物流业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由“互联网+”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倒逼出对各行业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细分。互联网时代的物流人才应该首先拥有这样的三大思维和十大物流技能类型(图1):第一,需要有开放的思维,而且随时拥抱行业前沿信息,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外部市场、行业趋势,敢于推动技术变革和管理创新;第二,需要有拥抱思维,能够随时抓住标杆企业的最新动态,结合企业自身现状,主动适应变化;第三,要有跨界的思维,将其他领域的商业模式,结合本行业的特性,具备较强探索精神。

四、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上、以定性和定量为研究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为技术依托,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民族高校是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教育对象。不同的少数民族高校教育对象其民族,语言、心理、文化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的少数民族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内的少数民族情况设置适合的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对于民族高校及我国民族地区物流人才的培养路径与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了应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动态性变化,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从招生以来,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应用型物流人才、复合型物流人才和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

(一)分层培养模式。

第一,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物联网与智能物流、物流金融和采购管理等方面综合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二,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既具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第三,创新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丰富学术课题和企业创新创业项目经验,同时具备追踪行业前沿趋势,能够解决企业问题能力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二)基本思路与实施措施。

1.及时修订并更新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与方案,建立并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完整体系。在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类实践、实训和跨专业实践操作环节,确定合理的实验与实习内容、时间及学时数,保证与理论教学的衔接配合;同时充分考虑和利用第二课堂,设置几类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4]。

2.设置人格养成通识教育平台。作为民族本科高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学生,只有走教育改革之路,夯实通识教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富有民族院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才能赢得更大竞争力。

3.购置实践教学平台。2014年学院大力投入购置软硬件设备,建立了1200平米的现代物流中心,购买了各种物流仿真实验软硬件设施,增加物流软件的仿真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及能力。通过加强和物流企业的联系,在校外建设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演练场景与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物流规划、物流项目管理以及对企业物流供应链的解决方案能力。

4.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活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积极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和教师“双师型”培养活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和职业规划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并借鉴各种大学生活动,如课外竞赛、创新实验活动和创业大赛活动,积极筹备并组织开展院、校内的多种特色课外竞赛活动,从而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增强学生素质及团队合作意识。

5.重点体现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在众多教学环节中都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企业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同时倡导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各项课外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相关课外活动中,才能保证教师培养目标的成功实现[5]。

五、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互联网+”时代下,要求民族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应用性型、复合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人才,能为“互联网+物流”企业提供专业的“智慧型”物流管理服务。

酒店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主要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熟悉酒店企业各项主要业务,具有现代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具备牢固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能够对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等主要业务部门的一线工作进行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主干学科: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消费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课程: 《酒店管理概论》、《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管理》、《酒店客房

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市场营销管理》、《酒店服务礼仪》

五、学制

学制:三年

六、最低毕业学分要求

七、教学进程计划表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重点掌握酒店管理、酒店服务等基本知识,同时熟悉旅游-行业现状并且具备基本旅游服务技能,具备酒店各岗位服务技能、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面向高星级酒店(宾馆、酒店)及餐饮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熟练掌握酒店、餐饮企业管理方法及运作方式,具备较高服务技能与管理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二)人才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旅游-行业基层服务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旅游-行业基层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1)熟悉酒店前厅、客房工作服务规范,掌握酒店业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考取中级客房服务员资格证书。

(2)熟悉中、西餐厅的工作程序与服务规范,掌握餐饮业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考取中级餐厅服务员资格证书或中级调酒师资格证书。

(3)熟悉市场调查和公关策划的工作方法,掌握酒店公共关系宣传、社区关系协调、市场促销的基本技能。

(4)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在校期间取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5)具备良好的形体与礼仪素质和熟练的普、英语口语表达技巧。

(6)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熟练掌握酒店电子预订系统的使用和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在校期间通过国家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

(7)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拓展能力。

(三)职业核心能力

酒店服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学制、修业年限及招生对象

1、本专业基本学制为3年(2+1,2年在校学习,0.5年酒店顶岗实习,0.5年毕业实习),学生可以在修满学分后提前毕业。

2、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文理兼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三、素质、能力、知识结构分解表(职业能力结构及其分解)

104

四、教学时间分配

表一 专业教学时间分配表

表二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

105

五、理论教学计划进度

表一 必修理论课程教学计划进程表

表二 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进程表

106

107

上者计3学分;同一类奖多次获奖者,按最高奖项计学分,不予重复计学分。

3.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并独立承担其中一部分项目,其工作和成果经系部审核、教务处审定,可计0.5~2学分。

4.获得规定等级以上或以外的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每证计1学分,最多计3学分。

108

七、毕业学分及有关要求

(三)其他学分4学分,可通过如下形式获得相应学分:

1.经团委核准,集体组织或集体进行的2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计1学分。

八、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一)专业核心课程

(二)主要实践环节

酒店管理专业认识实习、酒店模拟实习、酒店顶岗实习、毕业实习 九、必要的说明(含特色)

1、第二学期暑期布置学生到家庭所在地进行旅游需求社会调查,第三学期开始应按要求提交调查报告。

2、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学生将进驻四星级以上酒店进行顶岗实习,由酒店和学院对学生进行共同管理。

3、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劳动部餐厅服务员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前厅客房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调酒师中级职业资格技术证书、茶艺初中级证书、高职高专英语证书以及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核证书。

109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星级酒店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熟悉现代星级酒店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能够在高星级酒店、高级住宿业机构、高级餐饮业机构、教育研究机构等从事酒店管理、接待服务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酒店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星级酒店服务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酒店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酒店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和酒店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酒店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6.具备国际化酒店服务与管理标准化职业素养;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高的国际交流能力。

(二)专业核心课程

旅游学概论、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商务英语、酒-店-公-关礼仪。

(三)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专业教学计划总表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1。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3)专业实习。开设于第7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2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折算方式等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执行。奖励学分视为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2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张耕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石经海周祖成宋渝玲。

9

生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专业基础扎实,较系统地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正确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类中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的生物教学的教师,以及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3、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老师职业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能够从事中等学校的生物科学教学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能力。

5、实行双证书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工种的中级工技能训练;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四、主要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入学教育、课程实习、科研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

育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 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8年

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72+4学分(其中4为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者方能毕业,符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类)

专业代码:070401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专业基础扎实,较系统地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生产、经营、卫生监督及检疫等行业,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检疫、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动物营养或园林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3、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动物营养和观赏植物栽培的有关基本知识。

5、具有分离、培养、鉴别患病动植物病原的能力。

6、具有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的`卫生检疫能力。

7、实行双证书制,获得检验检疫或动物饲养、园林规划中级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

工种的中级工技能训练;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四、主要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入学教育、课程实习、科研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 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8年

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69+4学分(其中4为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者方能毕业,符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能在生物药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相关企业单位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5、学习和掌握管理与营销的基本理论,具备企业经营管理、产品营 1

销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生物相关产业的管理与营销的能力;

7、具备一定的人文理论和素质,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8、通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生物技术类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专业方向

1、生物农药与肥料方向: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训练,能够在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等企业从事技术应用、原始创新、产开发与创业等工作。

2、生物制药技术方向: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制药技术、药事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运用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于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力,能够在生物制药企业中从事菌种培养、发酵操作、药物提取、药物分析检测、药品质量管理等工作。

3、植物生物技术方向: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植物新品种的研发、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生产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开发和创业等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2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3

学分:最低修读17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32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

4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

5

十、主干学科 生物学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

1、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学时:3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讲授基因工程基因重组的方法、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重组子筛选与鉴定的主要方法等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工程在微生物、动物、植物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基因工程中的各种分子操作技术的能力。

2、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 学时:3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细胞融合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单克隆抗体、胚胎工程、干细胞工程、细胞拆合与细胞重组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反应器等主要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蛋白质折叠技术、蛋白质的定向改造技术、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和改造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蛋白质与酶定向改造、应用以及在农业、医药卫生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应用的能力。

6

酵工程生产举例、清洁生产与发酵工业污水处理等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和实验的设计原理、操作过程、结果分析,植物的组织培养,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植物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的克隆,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啤酒酿造等实验内容。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

7

教学进程表(表五)续表

8

9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习,后三年进行高职学习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习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习,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

云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化与管理:主要为提高各领域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员具备扎实的信息化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信息化规划建设、系统评估和组织管理软件工程项目的能力,为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打造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招生对象: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职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原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

金融信息工程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在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工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政府与企业的金融信息管理问题及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问题,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能胜任政府、企业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银行里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

会计信息化及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及其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主要工作模式,熟悉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发现和解决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懂现代会计与财务,又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1、企业财务总监、会计管理人员;2、银行系统管理人员;

3、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人员及负责管理财务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培养计划:

财政税务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中国未来的学者、经济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事业成功的跳板。财政税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 招生对象:

1、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工作人员、公务员、其它管理人员

教育现代化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旨在培养具有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经济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的高级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育管理研究与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之能胜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各类学校的中高级管理工作。

招生对象:学校校长、管理人员,教师,教育部部门管理人员

土木工程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本单位、本企业服务。

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风工程、地质工程。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国际视野,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结构,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管理工作、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领域进行决策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面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人文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基本训练,具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必要的其他工程技术知识;

3. 掌握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

5. 具备对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 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8. 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

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

(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

[1]成功的项目管理,杰克·吉多,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第4版。 [2]房地产估价,柴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6版。 [3]房地产开发,刘洪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4]工程经济学,黄渝祥,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5]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6]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案例分析,郑超、王守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田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8]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评论,孙巍,法律出版社,2015。 [9]项目融资原理与实务,耶斯考比,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0]国际工程承包,何伯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科研规范训练、工程测量实训、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工程估价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 (二)主要专业实验:

工程制图实验、cad软件与应用、工程力学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工程结构实验、bim原理与应用、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2.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23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

(三)专业课程73学分

1.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1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2. 专业选修课程20学分(至少选修5个实验或实训学分)

注:理方向选修课程。

(2)同一奖项的获奖者只能在课外研学(1)或课外研学(2)中得到一次学分,每个学生最多可以通过竞赛获奖得到2分专业选修学分。

(3)专业选修课均为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含随堂考)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3. 综合实践12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能够在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设置学科基础课、文学艺术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等模块。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的工程和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 掌握数字媒体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 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三、学分要求及分配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6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22学分;学科基础课48学分;专业核心课30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综合实践11学分。

四、主干学科

数字媒体技术。

五、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1、2)、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工程数学、艺术概论、计算机网络原理、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专业英语阅读与交流(1、2)、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英语写作、游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游戏引擎设计、多媒体信息安全。

六、主要专业实验

综合技能实践、系统设计与实现(1、2)、大学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多媒体技术原理实验、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实验、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实验。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1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艺术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设计、专业英语,专业实训,计算机图形学、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网络游戏设计技术等。学制四年,毕业设计通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颁发云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管理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将主要在数字媒体技术或者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适合在以计算机游戏软件开发、动画、音视频及影像处理、创意等数字媒体为主旨的教学、科研、产业等机构服务。

字毕业论文:本科应用型人才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实践能力,作为医学实践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医学实验,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占有较大比重。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构建与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相适应的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地方医学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1.1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属性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高等教育被分为学术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2种,二者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学术性教育主要培养为研究作准备的人才,而专业性教育主要培养为从事高科技工作作准备的人才,即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本科和应用2个基本属性,从教育层级上讲,这类人才必须具有通识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从应用层面讲,学生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主要承担技术转化、应用并创造实际价值.

1.2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内涵随着社会和医学自身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医生的角色也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一诊断一治疗一康复”型。医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及生物工程已逐渐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基础医学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临床医学高新诊疗技术也层出不穷。这些都使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为迫切,培养类型更趋于复合型;在知识构建上,学生必须具备丰富而全面的综合知识;在能力培养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即对医学知识、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在素质提高上,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以上三者互相依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1.3基础医学实验的实践性特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实践能力。对于医学本科学生而言,这不仅包括了实验能力、实训能力和实习能力,还包括在能力实现过程中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其中,基础医学实验是诸多知识、能力和素质中最基本和最基础的,一方面是因为基础实验先于专业实践,学生对人体与动物、活体与尸体、细胞与细菌等各种实验操作都主要在基础实验中进行,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与单纯学科理论课相比,医学实验具有人数少、互动多、时间长、分组分批、开放式和易于个性化教学等特点,使基础医学实验在培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兼具较好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功能.而现有学科模式的基础实验教学,由于长期依附于学科理论,处于从属地位,使得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

2.1日标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目标的构建必须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要求,要以实验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3个层面,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与现代实验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一个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2.2基本框架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由独立实验课程、课外实验项目和基础医学实验中心3部分构成。

2.2.1设置独立实验课程,明确其核心作用按照基础医学学科的内涵和相互问的关联进行系统整合,将基础医学实验分设成形态实验学、机能实验学、分子医学实验学和病原生物实验学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形态实验学以组织和器官系统为中心,融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正常与异常、镜下与肉眼形态的观察、识别技能;机能实验学以整体和器官机能为主线,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实验内容,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认识机能、机制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子医学实验学则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特征,有机地组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的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对各类分子成分进行分离、检测等的现代生物技能;病原生物实验学以寻找和识别病原为重点,整合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基础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和鉴别病原生物的技能.上述的课程化模式是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以此来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取消或大幅度减少验证性实验,大幅度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由单学科、低水平向多学科、整体性、高平台转变,使实验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新技术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和cbl等方式的教学,使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向现代技术型转变。

2.2.2规范课外实验项目,固化其辅助功能作者将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基金、学术基金、年度实验竞赛和教师课题等5个课外实验教学项目整合为二大类,一类以培养操作动手能力为主,包括实验室开放和年度实验竞赛项目;另一类以培养创新能力与学术能力为主的项目,包括实验室基金、学生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将课外实验活动纳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可使课外实验活动与课堂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课外实验能较好地补充课内实验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及个性化等的培养,切实体现其教学辅助功能.

2.2.3设立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形成统一管理平台要实现上述实验教学的改革,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是非常必要的.本院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并下设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生物学4个实验室,各实验室与4门独立的实验课程相对应。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安排各类课内外实验教学活动,实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共享,为实验教学体系的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

在2015版培养方案修订之前,我院近几年基本每年都会根据教学执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反馈,对每一级的培养方案做细节的修订,但大多限于细枝末节的修订,整体主干框架基本未做根本性调整。

现行的培养方案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整体学分较高

学生的课堂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少,不能发挥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凸显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专长性培养。

(2)实践所占比例较低

要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特色,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手段。长期以来,我院的教学更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理论学习学时长、学分偏高,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障碍。

(3)复制母体,缺乏特色

在近几年的修订中,如2015版、2011版、2012版等,我院的课程设置虽然在逐步的修订中初现应用型的针对性,但基于主体与母体基本趋同,无太大根本性的区别,许多专业的培养方案无自己的专业特色,没有尽显应用的专长。

(4)培养方案未真正做到与就业接轨

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多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并未真正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很多是基于高等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而三本院校对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并不要求这么高,更侧重学生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原则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1)专业设置要面向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产业链人才需求为主导,制定总体规划,主要开设应用型专业。

以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培养特色等进行具体的诠释和论证。准确把握行业、新兴(支柱)产业、区域重点规划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和各层次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继续与行业及地方企业加强合作。

(2)课程设置与行业要求对接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广泛开展调研,准确把握行业、新兴(支柱)产业、区域重点规划产业发展对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突出能力主线、强化核心课程、整合普通课程、开发新型课程。

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与行业要求对接。鼓励开发面向行业企业的实践型和创新型课程。 结合专业建设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论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培养方案

(1)设置“2平台+3模块”。2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基础课程平台;3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和课外学分模块。在通识课程平台上要体现文、理交融的教育理念。

(2)坚持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妥善处理好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程的先行与后续、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探索个性化培养机制。针对学生状况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探索分级教学、实验班、特色班等培养模式。

2.3以三个课堂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1)夯实第一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树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要能够反映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形式上,要突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虚拟技术应用;在教学方法上,在现有多媒体教学手段情况下,逐步学习应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繁荣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的背景下,可将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课外学分的认定依据。

(3)拓展第三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积极推进“以证代考,以赛代训,以训代练,以练促学”的培养机制,建立学生获奖等级与相关课程的成绩核定机制。

2.4落实培养方案要求,认真编写教学大纲

(1)明确课程地位和作用

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授课计划;要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要明确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避免相互脱节或重复;要明确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要注明选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能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认真了解行业标准,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3)充分发挥集体研讨的作用

课程负责人主持制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集体参加研讨。

3.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修订

在我院2015年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本着遵循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社会调研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专人负责、专家审定,最新的2015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如下:

3.1加大实践比例

(1)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提高到总学分的15%-20%(文科类)、25%-30%(理工科类),如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比例由原来的22%提高到30%。

3.2缩减理论总课时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对总学分、总学时规定如下:

理工类和艺术类本科专业课内总学分控制在165~170学分(总学时为2696~2776),其它专业课内总学分应控制在155~160学分(总学时为2536~2616)。

各专业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均应至少获得15个课外学分(其中必修7个学分,选修8个学分)。

3.3课程模块的设置

(1)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人文社科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35%,理工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30%,医科类各专业选修课学分应达到理论课总学分的10%。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必修和选修,但以必修课为主,包括相关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适度、够用)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教育部2011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中属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必须设置为必修;选修课指拓宽学生学科或专业面的基础课程。

(3)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必修和选修。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必须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宗旨,所开课程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等。

(4)专业核心课程子模块全部为必修,包括教育部2011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主要课程中已列入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必修课之外的课程,以及根据专业发展和我院专业方向设置必须列入的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子模块和任选课程子模块按照专业方向灵活多元化的原则构建,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两个以上的专业方向,其中一个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或行业相关,可从第五学期开始分流。

(5)公共选修课程模块全部为选修,分历史哲学、语言文学、艺术欣赏、体育健康、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学科综述等类进行设置,理工科类学生应选修不低于2学分的科学技术课程。

3.4控制核心课程,均衡学期学分

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应控制在7~9门,并应当控制人才培养方案总的毕业课程门数,不应在减理论学时的同时增加课程门数。各专业培养方案应均衡安排各学期课程,每学期课内以20~25学分为宜,防止学期学分畸重畸轻的现象,并应适当减少最后一学年的学分数。

4.结束语

2015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只是转型改革中的一小步,其中可能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如: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在提高实践比例的同时,也需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培养方案修订后的专业课程的课程大纲、考试大纲的完善,才能真正提高2015版培养方案的执行力。本文对我院2015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工作做阶段性总结,以期对独立学院转型改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赤峰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概率统计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概率统计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保险等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二、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业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5.应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统计方法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数学、统计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统计、数理统计、复变函数、c语言与程序设计、应用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与回归分析、金融数学、保险精算学、风险理论、抽样调查。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主要学数学与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接受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五、学制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63 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6学分,实践教学5学分,课外培养计划2学分)。

统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统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一、专业代码、名称

学科门类:理学

类 别:统计学类

专业代码:071601

专业名称:统计学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统计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适应性广、学习能力强,能在银行、证券、保险、工商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市场调查、市场研究、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项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基本规格要求为:

(一)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掌握统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统计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五)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六)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基准学制四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为3—6年。

四、主干学科

经济学、理学

五、主要课程

1

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金融学、金融统计分析、证券投资学、财政学、时间数列分析与eviews软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软件应用、应用抽样技术、统计调查方法等。

六、毕业与学位

1、毕业最低学分为168学分,其中第一课堂160学分,第二课堂8学分。学分结构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2、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达到《河北金融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条件,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分配及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2

各知识模块学时、学分分配表

河北金融学院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注:(1)形势与政策在2、3、5、7四个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0.5学分;(2)心理健康教育在2、4、6、7四个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0.5学分。(3)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在1、3、7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2学分。(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课外安排合计4学分。

统计学专业学科专业基础课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注:#为双语课程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知识面宽,研究分析能力强,具有我国高等教育水准,统计学方向:特长于统计信息管理与经济管理,特长于数量分析工作的实用型和通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有文化,守纪律,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合格公民。

有较宽的经济理论和科学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独立观察、分析、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方向业要求系统掌握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3. 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三、总学分 174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154学分

(一)全校共同课:74学分

1、基本素质课部分:59学分

1.思想政治素质课:共计12学分 必修10学分 选修2学分

2. 通用素质课:共计12学分 必修39学分 选修3学分

3. 健康素质课:必修5学分

2、学科通识课部分:8学分

1. 人文艺术素质课:必修2学分

2. 自然科学素质课:必修2学分

3. 社会科学素质课:必修4学分

3、任选通识课:必修10学分

(二)部类共同课:必修12学分

(三)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64学分

1. 学科基础课:共8门,必修25学分

2. 专业课:统计学方向专业必修课共7门,必修20学分;专业选修课,选修18学分。

五、科学研究和实践环节 20学分

1、科研环节,计8学分:

2. 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计3学分

3. 国防教育,计2学分;专业实习,计4学分。

六、时间分配

详见“专业教学计划表”

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1)

注:各类选修课、素质课、通识课具体课程安排见每学期教务处公布的网上选修课程表

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方向)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2)

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3

统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表(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面向现代建筑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以智能建筑电气技术为主线,以信息与控制工程理论为基础,融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于一体,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智能建筑工程教育。

具有到大中型建筑设计和施工企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公司、建筑智能化专业公司、大中型智能化体育场馆以及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智能建筑工程领域有关的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信息处理以及综合技术支持与管理等方面工作或到相关企业、院所和管理部门工作的建筑电气设计、安装、系统集成、智能建筑管理、建筑智能化开发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与控制理论、建筑设备、建筑电气、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管理、公共安全、信息设施与信息化应用、建筑节能等专业知识和技术,接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设计与调试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设计院、工程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应用研究和开发等工作。

三、主要课程

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房屋建筑学、自动控制理论、微机通信与接口、检测与传感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信息设施系统、电气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筑供配电与照明、通信系统、建筑环境学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军事训练、工程制图实习、载体结构认识与工程实习、金工实习、设备认识与电气设计实习、电气控制与生产认识实习、电子设计制作与工艺实习、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通信系统课程设计、生产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等。

分散实践:大学物理实验、电路测试技术、电子测试技术、电机及拖动实验、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自动控制实验、微机通信与接口实验、检测与传感技术实验、信息设施系统实验、电气工程基础实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实验、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建筑设备及自动化实验、公共安全系统实验、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实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实验等。

五、学制、修业年限、学位授予

学制:4年

修业年限:3~6年 学位授予:工学学士

六、专业辅修

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房屋建筑学、自动控制理论、微机通信与接口、检测与传感技术、现代电气控制技术、信息设施系统、电气工程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筑供配电与照明、通信系统、建筑环境学等。

七、专业教学实施方案

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见附表2) 2、集中实践教学进程表(见附表3) 3、课程学期进程表(见附表4)

八、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要求(见附表1)

附表1 课程结构分类统计与毕业学分统计表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应用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综合应用的基本技能,以建筑物为对象,以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为特色;侧重加强电气学科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同时注重建筑设备知识培养 ;注重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能在建筑行业中的设计院、安装公司、智能化设备安装公司、监理公司和装璜公司等从事电气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监理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理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电气、建筑环境设备、建筑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建筑设备和智能化技术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控制、计算机技术及建筑设备等方面的基础训练,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面广,适应性强,又具有建筑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调试、安装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技术、建筑供配电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

(3) 具有建筑智能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工程与设备的主要规范与标准和本专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以与建筑弱电工程、智能建筑技术研究、建筑智能化系统及产品开发为主要业务范围,掌握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选型及方案制定、施工调试和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三、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六、主要课程(学位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建筑供配电工程、楼宇自动化技术、建筑通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梯控制技术、暖通空调、建筑设备控制技术。

制器课程设计、建筑电气控制工艺实习、暖通空调课程设计、建筑电气照明课程设计、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设计、建筑影音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制及可编程控制器实验、电机与拖动实验、楼宇自动化技术实验、电梯控制技术实验、暖通空调实验等。

九、教学计划:

1、总体安排表

2、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单位:周

3、理论课教学安排表

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1)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高校应该从学生的培养方案改进入手,加强该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比重,结合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对技术类课程的考核,及时总结教学反馈。

2)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深度合作,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程管理专业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相结合、教学与工作过程对接,提高实践课比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30%,着力开发造价预算与报价、管理信息系统等特色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3)建成一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学校应积极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如与中国建设投资集团、广州建筑集团、中国铁路建筑总公司等大型建筑企业合作,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提升应用技术研创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心、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4)建设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鼓励申请主持应用型研究项目,提高该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调整教师结构,积极引进建筑行业公认的专才,聘请建筑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建筑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出国深造机会,提升专业教师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和应用技术研发能力;采取评优制度,对实践教学水平高、专业素质能力过硬的教师给予奖励。

4结语。

现代建筑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需要工程管理人才掌握建筑的技术流程,为了确保管理质量,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工程技术。比如:只有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强,才能更好地理解工程定位。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建筑工程预算实践、房屋建筑学设计、工程测量等专业技术。和国外工程管理教育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十分欠缺,如美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一般隶属于工程学院,毕业生授予建筑工程管理(cem)学士学位,其中工程和工程设计类的课程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用技术的培养,这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资产评估业务范围的扩大,社会需要大量中高端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资产评估中高端人才的主要基地,因此,确定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通才加专才;联合办学;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主要以行业协会、高等院校为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人事部负责组织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后续教育,高等院校负责开展资产评估学历教育;随着资产评估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将成为培养和储备资产评估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学历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分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专业设置不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向本省教育厅申报,经审批后即可进行招生,因此,相比于本科、硕士层次,高职高专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时间更长,招生人数更多,为早期的资产评估市场提供了一批实用型资产评估专业人才。

本科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对资产评估业务、人才有了需要,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制度,一些院校专门建立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方向。到21世纪初本科层次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才真正开始,2004年教育部批准内蒙古财经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置资产评估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等十多所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史短,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存在学科归属、专业口径选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式构建、课程设置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研究生层次资产评估学历教育发展史近似于资产评估本科教育,最早也是由国有资产管理专业方向发展而来的。2004年以前,各高校要么是在财政专业中,要么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招收资产评估方向研究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评估专业研究生。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取决于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需要。资产评估是一个以提供资产价值判断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行业,资产评估人员需要面对种类繁多的评估对象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人员既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又要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有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要有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资产评估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必须以此为基础,在上述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和锻炼,以满足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分3个层次,每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区分开来。

1.高职高专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实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层次培养的是掌握资产评估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高专层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评估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2.本科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

大学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宽口径、厚基础和重实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具有综合适应能力的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资产评估本科教育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完成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的构筑,系统地学习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掌握资产评估及其相关的技能技巧,训练面临纷繁评估对象和复杂市场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为他们在今后的资产评估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打下坚实基础。

3.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

资产评估高端人才是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资产评估理论功底,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才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资产评估高端研究型人才,不仅可以造就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评估教师队伍,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师资保障,还可以为推进我国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评估行业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实际问题。

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可以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模式。

1.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通才加专才的特色培养模式是指在培养资产评估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执业技能的基础上,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加上一定的特色内容,如具有土地经济学和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房地产估价或土地估价的知识和课程,甚至可以引入这两种资格考试内容;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的专业内容;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和保险公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二手车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艺术品价值评估的专业内容,等等。

2.资产评估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

资产评估是一个跨学科专业,由一个院校,特别是由一个单科性或多科性院校来进行相关学科的建设,相当困难。如果拥有资产评估所涉及学科优势的学校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大大提高资产评估专业教学质量。如财经类院校、工科院校和拥有珠宝鉴定专业、鉴定中心、实验室的院校,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如果能够实现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实现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和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共享,则对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有很大的帮助。联合办学或者合作办学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联合建设,聘请其他学校教师来校讲课,相互承认学分,开放选课系统、实现学生跨校选修课等。另外,联合办学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形式,聘请评估机构资深评估专家到校讲学,在评估机构建立实习基地,或匀出部分学时让评估机构代为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

广义的体育人才,是指围绕体育任务开展体育工作、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一定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和其他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按照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体育人才可以分为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裁判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经营人才、体育新闻以及群众体育服务人才,也可简单地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已逐步从竞技体育转变为大众体育,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状分布,研究型体育人才需求量相对减少,应用型体育人才需求量大量增加。由于受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定位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体育专业人才队伍在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水平、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不能令人满意之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体育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定位偏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等,由此造成一方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体育专业必须更新理念,坚持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对接,与产业互动,立足于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由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把分类管理、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克服同质化、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等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为此,国家出台了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本科教学工程卓越计划和专业硕士学位试点等一系列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总体上看,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逐渐向应用型转变,地方性本科院校越来越成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河南省应用型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普遍性,主要反映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这些高校大多位于市级城市,地方体育事业和体育基础设施底子较薄;二是它们基本上都是以后升本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比较成熟,而应用型体育专业发展滞后;三是在校生规模较大,毕业生的就业趋向集中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四是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上,改革步伐不够大,创新精神不够强,基本都没有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的要求和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的供需现状,应用型高校必须解除思想束缚,树立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制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统筹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课程设置要在两个统筹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公共基础课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体育专业学生的需求,该开设的课程一定要开设,比如公关礼仪课程。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要力求精,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要充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要适当。选修课的设置一方面要突出实践应用,另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除了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外,还必须强化校外实习与实训。第一,应依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下设的各个专业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工作,争取各实验分室对学生开放。为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在工作量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充分考虑实验教师的利益。第二,要结合学校的体育比赛等活动,多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锻炼的机会。第三,为了确保校外实习实训的质量,应用型高校体育专业应积极主动地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发展联盟。合作是共赢的基础。在发展联盟中,学校可以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智力、人力和场地方面的支持,社会企事业单位则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其主要的合作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开展体育技能培训、体质测试、健身指导等活动。

(三)以学习能力提高为主线,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用型高校体育专业应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主线,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必须明白教什么,其核心是以岗位对接为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具有师傅领进门意义的基础性、核心性知识点上,并适当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上,要积极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团队学习、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重视课外实践。比如,可以推行分段教学、多次考核、多样考试的考核模式,其中多次考核是指根据多次考核的成绩折合出课程的总成绩,多样考试是指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采用口试、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操作、课程论文、项目化设计等考核方式。

(四)以应用能力提升为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实践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针对年轻教师缺乏实践锻炼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联盟单位参加体育专业实践,帮助联盟单位进行体育产品开发和体育企业管理,从而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担任体育专业方向课和基础平台课的青年教师,每个聘期内到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时间应不少于一个学期。通过这些措施,建立促进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为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应用型高校还应积极从体育企事业单位引进或聘任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让有行业经验的专家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摘要为了能够满足目前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的需求,以该专业教学现状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提出培养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若干对策,为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增加,各本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应用型转变,技术应用型大学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王牌专业,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探索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应用型高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行案例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所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科学史的应用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首先阐述了科学史的作用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其次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包括满足高素质人才要求、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和科技创新的多层次性要求;最后对如何利用科学课程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素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途径。

作者简介:韩振峰(1976-),男,博士,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桥梁结构的振动与抗震。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多数借鉴国外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培养模式,在理论认识和教育实践方面目前还都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和管理工作,因此也就产生了在培养过程中融入科学史这样以提高科学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课程教育问题。

科学史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科学史教育在培养学生获得科学素养方面能起到关键的作用。由于它比较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本身以及与其内外相关的因素,因此有利于学生了解每项科学成果产生的曲折经历,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艰辛,激发他们投身科研、服务大众的激情。具体来说,科学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科学和认识科学的应用,具有一般普及性教育方面的功能。同时,科学是由不同文化中不同的人来创造的,科学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晶,许多人对科学传统或传承做出了贡献。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可以看出,科学的革新要打破传统的认识,并且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曾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科学史可以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依据,研究科技政策史,有利于科技政策的开发和创新,引导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通过科学史的教学,不仅能学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自身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开阔视野,更能把握科学的概念和方向。

按照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理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通常,社会发展是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过程,是发现、创新、应用和生产的过程。理论学术型人才,富有创新和研究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发现和创新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和创新变成实践,主要承担应用和实际生产的任务。从提高生产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显著。按照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创新程度、解决问题的复杂度,还可以将应用型人才再划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主要定位在工程型和技术型人才上。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将科学原理和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他们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应用型人才在拥有“应用”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拥有“高素质”的特征。在知识方面,高素质体现在知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在知识广度上,他(她)们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技能;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扎实的应用性知识;另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文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知识深度上,他(她)们要从“够用”和“实用”的基本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要从掌握职业技能和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向掌握完整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转变。在能力方面,高素质体现在他(她)们不仅要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技术规范为基础,具有从事某种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同时,这些人才还要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制造出符合实际的产品或服务。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科学史教育其基本出发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符合国家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其次满足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最后适应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

(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品质,包括:良好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判断力、较强的思维能力。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对待事情要善于正确运用科学的观点去判断,不能盲从或目无一切;对待问题要善于从抽象角度出发,用科学的观点去解释和解决问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属于国家高级技术类人才,担负着技术转化和应用的职责,应该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主体力量,其对待技术问题的看法,也即技术观,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科学素质。

(二)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

科学家是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而工程师是创造一个不曾有过的世界;科学家的任务是认识自然,工程师的作用是与自然协调地发展人类社会。新世纪的工程师面临着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计算机普及以及信息交流迅速的大环境,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影响到工程师的培养效果。()在创造性上,科学家强调原创,谁先发表,谁就是领先,就是原创;工程师则不一样,在纽约建一栋结构复杂的大楼和在上海盖一栋结构复杂的大楼,两者地基条件不同、设计方案不同,不能说谁比谁强,都是技术上的创新。对新世纪工程师来讲,不一定要原创,可以是创新,也可以是不同条件下的新的实践。因此,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强调创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应用知识解决现有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工程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历史传承的因素,科学史是一个良好媒介,研究技术发展史,可以更快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

对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另一个要求,就是把知识要求放在能力要求的后面。因为知识发展很快,想把所有的知识传递完,没有足够的时间,怎么办?只有把学生的能力训练出来。因此,对学生来讲,知识、能力和素质都非常重要,但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能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知识更重要,这是新时代对工程师教育三个层次方面的要求。还有,对新世纪工程师的一个要求,就是对技术的热情。没有对技术的热情、对本专业的热爱,是不可能做出任何成果的。科学史的教育和熏陶,正好能传达这些思想。在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成功与失败中,引领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献身科技事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技术热情。

(三)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

科技发明与发现并不是理论学术型人才和科学家的专利,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层面都有发明和发现的因素,应该说科技发明与发现具有多层次性。工厂车间生产工艺的革新和施工现场的实际操作方法变革等,都会在日常的生产中出现,这些多数都是应用型人才服务的领域。高尖端科技的研究由高尖端理论型人才去解决;常规民用科技的开发与革新,显然离不开应用型层次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也需要灌输创新意识和传授创新方法,这些也需要科学史教育作为辅助的手段。

(一)开设科学史通识课。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初期,开设科学史通识课程。具体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传统课堂授课、专题讲座和在线自学等多种形式。科学史通识课的学习效果,可以采取写学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的早期就了解有关科学史的系统理论知识,为后期学习各自专业课程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将科学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将科学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所强调的是针对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历史上科学家或工程师们所产生过的争论、质疑和错误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学生了解到目前该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由来、优缺点以及发展方向等,在高一层面上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有着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应用或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为例,该课程的内容包括桥梁的设计、施工与养护等。就桥梁材料而言,目前有钢筋混凝土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桥梁以及新型材料桥梁,各种材料桥梁的特点和构造很多,学生一时难以完全掌握。通过教学设计,在讲述桥梁材料分类的过程中,可以添加桥梁材料演变历史的讲解,让学生知晓不同材料的桥梁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原因和应用方法,了解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桥梁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学生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带着科学史的观点,分析自己所做的课程设计与前人的科技成果有无不同之处、有无改进之处和有无实际价值之处,让学生在完成课程和课程设计以及获得学分的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提升,这样有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三)适当地进行科学训练。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当地进行科学训练。科学训练是针对小部分学生群体,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进行的。科学训练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开展科技大赛或设计大赛等。通过各种竞赛对学生进行科学强化训练,快速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对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有很大益处。

五、结语。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不需要进行科学史教育,回答是肯定的。这样做符合国家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满足新世纪工程师教育的要求,并且适应科技发明与发现的多层次性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专业视角,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江哓原。科学史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12)。

浅析比较研究中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从人才培养理念与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保障等方面,以中国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美国罗斯-豪曼理工学院为例,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比较研究。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他们的任务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运用,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1]本科生指的是“尚未在所学领域取到学士学位或者第一专业学位的学生”。[2]本科教育即“尚未获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教育”或“尚未取得学位的大学生的教育”[3]本科教育居于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中间层次。同时,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相继到来,使得个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配角变成主角。

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也不例外,教育一直都提倡以人为本。尊重每位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差异,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充分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下,因材施教十分必要而且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实践能力强,有的应变能力强,有的交际能力强。他们的个性、能力、兴趣都存在差异性。高等教育不仅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贯彻因材施教,而且在教育方法上也要实施因材施教。本科教育模式一直比较单一化,要适应丰富多样的学生,必须转向多样性。

毕业生就业难导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是要投入到市场,而且要成为抢手货。高等教育的各种活动要围绕着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来进行,这样才能使社会良性循环,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首先,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一上岗就得心应手,最好能独挡一面,而毕业生却缺乏实践能力,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培训。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很难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次,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上已经饱和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还在培养,而社会上紧缺的专业人才高等院校却没有培养,形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让毕业生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

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特点有:一是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几乎所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都强调通用技能的培养,包括沟通和交流技能、公开演讲能力、团队工作能力、领导能力等。高校和企业都意识到,作为较高层次的管理或专业人才除掌握专业技能外,必须有广泛的单位内外综合沟通、协调、管理和领导能力。二是多样性。这是美国整个高校的显著特征。三是灵活性。这个是与多样性特点相伴相生的。

中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召开的“中国成长型大学——独立学院峰会”上达成的共识:现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培养环节、课程设置上进行创新,可采取产学研合作、订单式培养、预就业等举措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人才培养理念与定位。

不同点:美国罗斯-豪曼理工学院成立于1874年,学院在校学生规模控制在人左右,校园面积并不大。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7月,经过五年发展成为“千亩校园,万名学生”的校园。可以说一个是老牌名校,一个是新兴学校。罗斯-豪曼理工学院将学校定位为本科层次、工程、数学和科学教育的领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鲜明提出“创建名牌教学型大学”。两者都是私立,但罗斯-豪曼理工学院为非营利性,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以收学生学费为基础赖以生存和发展。那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发展的动因则是必须为生存而不断的变革,而罗斯-豪曼理工学院则因社会责任而发展,教师教学、学生成才得以自由而充分发展。应该说罗斯-豪曼理工学院的独立性、发展性更为彻底。

共同点:罗斯-豪曼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促进学院所有成员的持续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掌握技术型专业人士所必备的技能;寻求所有专业的持续改进;为社会服务,培养所有成员公民意识和服务;维持平等、合作和支持的工作环境。这些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强调个人化教学和全面发展,专业技术与社会责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鲜明特征。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办学理念:面向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出“二主五性”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2、人才培养模式。

大抵来说,美国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式、协作式。中国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确立人本思想,专业设置通识化、综合化,课程建设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究、素质全面的'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如罗斯-豪曼理工学院以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例:运用坚实学术基础为专业发展作出贡献;以团队工作的形式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并有效地表达和交流工作成果;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中,运用技能建立长期的、成果丰硕的职业生涯。很典型的专业式、协作式模式。这是美国特色。罗斯-豪曼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在学科与专业设置方面,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理工科,同时为着重培养的专业人才创设了良好的通识教育环境,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有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都必须选修至少9门(36个学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有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的是博学,而并没有严格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着力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三全育人”体系。

3、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梯队构成方面,罗斯-豪曼理工学院的教师全部拥有助理教授以上的职称,均属于高层次教学人员,而且比例分配比较均衡,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在职教师161人(其中154名全职)中99%拥有博士学位。这些只是直观的面上数据。罗斯-豪曼理工学院在选择教师的时候,注重三个方面:专业教育背景、教学兴趣和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其次,教师必须具备对教学的兴趣和对学生的关注,再次,重视教师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成就,包括在相关工业和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及在国家、企业和大学实验室从事研究的经验。

同时拥有完备的实验、实训队伍。罗斯-豪曼理工学院优势之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加以应用的能力。学院不仅为学生安排校外工业、企业和研究所的实习和合作教育机会,还成立拥有35000平方英尺设施场地的创业中心,占地180多英亩,有11名专职项目经理和5名技术支持人员。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对教师要求,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实践教学能力,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

4、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保障。

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内涵。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人才技能性,工作的适应性。在罗斯-豪曼理工学院,一个大学毕业生,除了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考核,罗斯-豪曼理工学院还制定了明确和详细的5项毕业生基本技能评价指标和具体指标:道德、当代问题的理解、全球性问题的了解、文化、团队工作能力、交流和沟通技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罗斯-豪曼理工学院通过基础设施、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建设保障:一是基础设施保障方面,罗斯-豪曼理工学院拥有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心、教学技术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学习中心等多个辅助机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二是课程体系建设保障,美国一个大学生本科能毕业要求150个学分左右,但罗斯-豪曼理工学院要求达到194个学分。课程设置中,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技能课、实验、实践和设计课以及基本技能和文科选修课,都有通盘考虑。专业理论课旨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础技能、实验实践和设计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基本技能和文科选修课培养的是学生的一般性综合知识和技能。三是在教学方法建设,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法、实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研讨班、实地考察和参观、实习计划等。这些都为达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标准提供保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总体设计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为达到这一目标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进行了合理的人才培养平台架构:根据目标定位,设置针对地方经济需求的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构建“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的人才培养计划;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搭建促进学生扬长发展的复合教育平台;构建紧密型政产学研合作,扩大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平台等。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教学模式上,大胆进行革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以实践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各类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抓住学生的特点,开展“挑战性学习”,以各类学科竞赛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潜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的方法方案是提出来了,有些还是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因为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设置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是所有中国大学的弊病。

可以说,罗斯-豪曼理工学院是“成熟的商业区”,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发展中的商业区”,很多方面属于探讨阶段,平台搭建起来了,构架出来了,但是细节、软件建设方面,特别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成为企业所用?各类的合作项目需要时间去打磨,而搭建的各种平台,是否成为其学校发展特色,或者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还有待论证。

参考文献。

[1]孔繁敏等.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科学出版社,.

[2]马骥雄.论本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版,1958(1).

[3]杨汉清等.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5]刘国钦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7.

山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通知

导读:11月30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强调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学习计划,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教育。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各省属本科高校: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编制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高校要切实提高对编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落实学校及院(系)一把手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更新教育理念,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坚持需求导向。各专业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二)坚持德育为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形成学校自身德育特色。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责任感。

(三)坚持个性发展。根据学分制管理改革的要求,压缩或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科学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积极拓展学生专业自主选择空间,完善主辅修制度,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明确课程计划与培养标准的对应关系。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明晰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明确各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规格。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组成,必修与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合理,课程之间、课程模块之间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要对应培养规格,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明晰课程功能,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二)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要逐渐达到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要逐渐达到20%以上,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验、自选实验比例。

(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构建有机统一贯穿始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中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纳入学分管理。各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把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整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两大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机制,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融,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加强调研论证。各高校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和同行业、同类别高校的建设状况,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经验;要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全面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知识能力结构需求;要认真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多种形式,邀请教师和学生代表及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对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切实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提高方案编制工作的参与度。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中,各高校要统筹协调校内各院(系)及教务、学生、人事、实验与设备管理、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及核心课程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吸纳校外专家学者、毕业生、用人单位深度参与。

(六)加强规范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基本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评估要求,对已出台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要参考借鉴认证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要强化过程管理,不得随意变更或调整,确保严格执行到位。

各高校应于2017年8月底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报教育厅高教处备案。我厅将适时对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议。各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更新的需求,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附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要求

山东省教育厅

2016年11月29日

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都还是按照以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致使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完全符合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是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教科研情况为主要标准,导致很多高校教师都注重研究,这种研究型的教学方式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应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相当不利的,与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不匹配。教材体系不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各大高校对国家政策进行的积极响应,工程管理专业要求专业性极强,但据调研,各高校一般还是按照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给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订购教材,而该教材却不是按照实务工作的流程进行编写的,而是较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并且知识点繁多且零散,以致学生学习完理论课程后,只了解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而对于实际工程项目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仍然不知道如何处理。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的知识框架体系包括管理类、经济类、法律类和技术类四个专业平台,该专业的学生对这四个平台的知识通过学习掌握以后,还是缺乏动手能力,都有涉及,但都不专业。究其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教材体系不够完善,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达不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实践课程偏少各高校对课程设置基本是理论教学远比课程设计重要,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认为课程设计或者工程实践课程只是一个形式。工程管理专业是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是实践性和动手操作性要求较高的专业,而在各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基础条件投入不足,校外实习单位难寻且岗位难找,大学生校外实习面临边缘化等问题,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工程修养和工程实践,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这往往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中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高校对于教师工作考核的一条主要标准就是教科研项目的多少,导致很多高校教师注重科研立项,而忽视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师资是高校教学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各高校要培养出真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有一支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广大中青年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转变。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中青年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很难有机会去企业或工程现场进行锻炼,导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

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摘要工程管理具有现代性和国际性特征,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主要探讨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及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工程建筑越来越具备现代化、国际化的特点,因此提高了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项目管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及造价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成为热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探讨的重点。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设立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旨在培养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以项目管理为核心,辐射规划、立项、土地、投融资、建设管理等几个方面。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基础、基本知识,拥有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项目管理的思维及知识体系,成为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以特色专业技能教育在人才市场竞争中为学生拓展就业渠道。这一培养目标突出了技术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需要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造价预算与报价、工程项目融资、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

2专业技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大致为建筑及市政相关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大多数学生从事项目造价管理、项目现场建设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进度管理等工作,通常从事技术类的毕业生较少。但是随着建筑企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也应该对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本文选取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长安大学10所高校,通过对近3年该专业学生(除去考研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力图说明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建筑或市政施工企业(49%)、房地产企业(16%)、项目管理或工程咨询(14%)、政府部门(8%)、其他单位与部门(13%),具体论述如下。建筑或市政施工企业大部分毕业生从事建设施工或市政工程方向,就业比例达到49%。这个方向容纳了该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对毕业生的技术知识要求很高,因为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的质量检验、项目管理及组织协调等工作。但是由于该方向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因此,就业竞争十分激烈。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该专业的学生更侧重于管理能力,而对于工程技术方面比较逊色,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没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建筑市场的国际化,更多的建筑企业需求施工图设计人员,这无疑提高了对学生的工程技术要求。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房地产企业工作的就业人数为16%,一般情况下从事甲方现场代表、房地产项目管理等工作。从事现场管理工作需要对建筑设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技术知识的要求也较高。工程咨询或项目管理公司随着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更多的项目管理服务代理公司产生,这些公司专门从事施工方的项目管理工作,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大量提升,从事项目管理的毕业生人数达到14%。项目管理或工程咨询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项目规划、组织、资源协调与管理至移交等全过程服务,协助客户实现既定目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清楚理解项目从开始到移交到最终结束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或工程咨询来说,需要从事监理、造价、招投标代理等工作,对毕业生的技术知识要求较高。政府部门有少量毕业生毕业之后通过公开应聘或者考公务员的方式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如质量监督站、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由于这些单位从事项目审批和管理工作,因此对学生的技术知识要求不高,但是质量监督站还是对学生的技术知识要求较高。此外,工程管理专业还需要具备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在未来的工作生涯中大部分毕业生都需要参加这些考试,都需要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大量的从业经验。总结用人单位和职业考试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技术知识要求,该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技术知识包括建筑结构的选型、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建筑工程常见问题及处理、建筑施工、建筑识图、建筑设备等。

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明确定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技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平台的重要保障。应用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的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因此,应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构建与社会实际结合、与职业标准结合、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教学过程强调与真实生产过程或仿真场景结合,提倡采用案例、讨论、实际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课程考核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才符合社会的需求。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需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重点要修订完善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修订并完善教学过程质量标准,重点修订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还要修订和完善教学建设质量标准及教学管理质量标准。此外,建立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社会评价体系。课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针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一些课程,但是目前几乎没有与改革课程相匹配的教材。因此,各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自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材和讲义,积累改革实践成果,与国家级出版社建立战略性合作机制,陆续出版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高校教师队伍的能力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工程管理专业由其专业性质决定了应培养一支能教学精实践的“双师型”人才队伍。为此,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行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参与技术创新、课程研究等实践活动,强化产学研合作能力培养,鼓励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实现既能上讲堂,又能下现场,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还要面积极主动向社会聘用企业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符合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高校培养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炬。以师风带学风促校风,形成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和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工程实践体系训练课程建筑类高校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突破现有学科体系框架,重构理论教学体系,专业课将校内学习模拟成实际工作场景,把学科体系系统重构成工程过程的系统化,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和加大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强大的硬件条件来支撑。目前,一些建筑类高校已建成或正在建设工程实训中心、校内实习基地、bim实验中心等,同时各高校也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4结论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寄予更高期望。这就要求高校结合所在行业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论证,在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定位、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定位,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而且能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总之,高校应努力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