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论文(专业16篇)

时间:2023-11-30 16:24:38 作者:字海

选择合适的范本进行学习和模仿,可以帮助写作者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文章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进行了思考,包括基于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构建丰富的音乐资源库;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钢琴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属于一项专业必修课,是其他课程的一项学习基础,同时,对于日后的教学工作可以起到辅助性作用。因此,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学前钢琴教学的应用,可以提升钢琴教学的实践性[1]。

一、基于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构建丰富的音乐资源库。

依靠校园网,构建多媒体音乐资源库。众所周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经济构建各类乐器演奏、歌唱、音乐理论及视唱练耳等软件是十分重要的,方便随时随地在校园内开展艺术实践。建设资源库,还要注意结合钢琴教材内容,根据时间段,将课堂教学内容整合为压缩包,便于师生共享资源。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校园多媒体资源库内容。首先,设置音乐作品库。筛选中外钢琴、民族、艺术、流行、合唱、军旅及各类乐器演奏、音乐会等歌曲。其次,构建音乐知识库,整理上传与钢琴专业知识相关的电子书籍、音乐乐谱与词典、民乐与西洋乐介绍、流行歌词谱等,形成专业的音乐知识库。最后,针对钢琴弹奏建立交流论坛库。在此,学生可分享钢琴弹奏心得,上传弹奏视频作业。同时,组织不定期钢琴沙龙,相互切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钢琴学习习惯,掌握搜索引擎与钢琴音乐软件等应用技巧,为学生音乐视野的开阔提供保障。

二、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钢琴演绎,离不开知识的长期积累与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中,部分学生并非从小开始学习钢琴,所以,学习过程也是对学生理解、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考验。特别是传统钢琴教学中,内容枯燥、乏味,上课节奏简单,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对钢琴学习没有什么兴趣。钢琴教学中,教师大多以学生自由练习为主,针对性沟通与互动指导比较少。互联网时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钢琴教学的重要性。比如,教师演绎钢琴曲目时,听的过程,学生利用语言表达对曲目的感受。利用课堂互动,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并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为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效果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强钢琴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传统教学中,一般教师所选教学方法为重难点讲解、新曲目示范与学生练习等方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传统钢琴教学方法中引入师生、音乐及游戏等互动环节是非常必要的,以此丰富钢琴课堂教学模式[2]。比如,新曲目学习前,教师可采用故事、谜语及活动等不同导入方法,激发学生钢琴学习的兴趣。教师讲授完重难点知识后,学生开始练习,并布置音乐活动相关的任务,学生完成唱谱后,分小组合作分别唱左手与右手声部,配合交换,以此更好地掌握音符。同时,自身合作与二声部视唱等能力得到锻炼。节奏学习中,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关的节奏朗诵、声势训练与小器合奏等。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教师要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此确保学生灵活掌握钢琴演奏的不同技巧,享受学习的乐趣。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活动中,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评价,同时,还可引导教师展开自我评价,针对教学不足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确保合理利用各项教学资源。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有效帮助,以此确保学生积极参与钢琴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自身钢琴演奏能力。比如,钢琴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以此为单位展开学习,相互监督,完成学习后,教师给予考核评价。通过该方式,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另外,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要定期做出评价,并结合实际表现,合理制定奖惩机制。比如,对于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适当地给予奖励;反之,课堂表现差的学生,给出一定惩罚,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钢琴学习的重要性。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琴学习知识。综上所述,新时期,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完善教学理念与方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其艺术美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深入开展,为提高钢琴教学实用性,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有效引入,以此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为学生钢琴水平提高提供有效保证。

1引言。

本文基于有效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用性,希望分析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技巧,为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规范学生钢琴练习的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练习。

第二,在此基础上,了解全曲,理解所有标记符号及含义;

第三,系统分析乐曲,掌握曲目的和声、结构、调性、技术、训练等关键内容;第四,重视配合相关试听资料,全面感知曲子。在经过初步练习后,对谱曲进行视听练习。提升视谱能力、标记谱子、背诵音高等内容,最后提升不看乐谱演绎曲谱的能力,但注意避免形成定性思维,注意变通。通过接触不同的曲目、完成不同曲目的练习,训练思维反应力、提升学生视奏水平。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不同音乐作品,不断开拓其音乐视野。最后,掌握对不同曲目进行具体练习的系统方法。如对新曲子由慢至快的逐步练习,通过足够时间的练习,强化指法、奏法、力度等,不断提升对音高、节奏等内容的掌握能力,通过不断练习提升对曲目的熟练度。由慢练开始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逐渐提升能力反复练习不断加速,直至可熟练掌握演绎完整曲目。在此过程中,还可注意变节奏、分段、重点、变力度等练习,通过不同的练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练习方式,提升钢琴练习的有效率。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1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情节性。

在以往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过分的强调钢琴弹奏的技巧理论性,导致课堂教学较为死气枯燥,学生往往对钢琴的演奏失去信心与兴趣。对此教师可采用情节教学的方式,通过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对钢琴乐趣的体验感。利用故事情节丰富钢琴曲的演绎,在课堂上可组织学生演绎、串联钢琴故事情节,收获意想不到的意外教学效果。如:对曲调《仙女的舞蹈》的演绎,内容较少,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情景演绎的方式进行钢琴演奏,学生表演仙女,教师演绎琴师,由教师演绎优美的伴奏音乐,学生将舞蹈场面进行再现,教师利用情节增加学生对曲子的印象与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精神上的感悟与享受。利用情节式钢琴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在教学过程中贯穿通俗性。

大学生更喜欢接受通俗易懂的、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通俗性音乐在大学生范围内流传更广,部分学生更是享受自娱弹唱、自己改编的歌曲,因此为加强钢琴教学的实用性,可通过对通俗音乐改变的方式,将其改编成钢琴曲。同时利用通俗性教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对钢琴演奏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方式不断丰富有效的钢琴教学新内容。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对通俗流行歌曲《青花瓷》、《菊次郎的春天》等进行改编,用钢琴演绎的方式吸引钢琴爱好者聆听并演奏。通俗性钢琴旋律的改变,曲调线条优美、节奏清晰明朗,伴奏类型变化多样,通过对不同曲目的.练习,对不同类型曲目的演奏,增加学生对伴奏类型的理解与记忆,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的感知力,激发其钢琴演绎热爱度,有勇气克服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理论过强的问题,保证钢琴教学的难度适宜性。

4教学过程中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实用性培养时,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对儿歌的灵活演奏,增加伴奏儿歌的练习,大大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对此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伴奏类型,重视启发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拓展其伴奏演绎的伴奏编配思路。如:对于儿歌《火车开了》进行练习,以火车开启的节奏为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演奏练习,通过柱式和弦伴奏、半分解和弦伴奏等展示儿童开火车欢愉的场景与氛围。对于《轻轻地划》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轻快的节奏、全分解的伴奏音型等来展示小船摆动、摇曳生姿的状态;对于《小燕子》的儿歌演绎,可利用琵琶等乐器演绎曲调的优美,利用快速音阶、分解和弦等伴奏方式展示此曲的抒情部分,除此之外,学生可利用,延长音或休止符等旋律,烘托旋律情感,增强音乐的展示效果与艺术价值。

5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其钢琴应用能力,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实践性内容。重视对学生演绎技巧、实践能力、知识技能等不断的练习,提升学生钢琴运用能力。幼师教学需要具有边弹边唱儿歌的教学技能,教师可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充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实用性。如: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可教授学生基本钢琴演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通过第二学期的加强性教学,利用儿歌边弹边唱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钢琴教学的实用性,通过边弹边唱儿歌,增加学生的手、口配合能力、增加演奏与演唱的协调能力,同时利用儿歌弹唱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增强其对即兴伴奏的认知理解,通过提升其对儿歌伴奏的参与兴趣,使其了解伴奏音型、和声的配置,为日后钢琴教学夯实基础。随着上述两学期的学习认识,在第三四学期阶段,可利用编配儿歌伴奏等方式提升学生对钢琴应用的实践能力。如:利用正三和弦的大小调式、副三和弦的大小调式、属七和弦、终止式、三种不同伴奏音型、无旋律伴奏音型、低音伴奏等方式对儿歌进行系统的编配演奏练习。利用理论知识的指导不断选择适宜的歌曲进行编曲练习,采用由简至难、由浅入深的练习方式,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和弦音型、伴奏音型等提升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增技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提升学生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积极开展有效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实践性培养,以此才能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从而真正的实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论文

即兴伴奏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的科学,是“理论+实践”性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必修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他人演唱伴奏的能力以及边弹边唱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又有编配幼儿歌曲即兴伴奏的初步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并具备幼儿钢琴边弹边唱的技能,从而适应当前幼儿园对幼儿音乐教育教师的能力要求,并且通过见、实习将学校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笔者根据多年在学前教育专业讲授即兴伴奏课程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构建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体系的思路,与同行商榷。

钢琴即兴伴奏是中小学、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教学中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合格幼儿师资不可缺少的技能课。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中,钢琴即兴伴奏可以对儿童起到良好的艺术指导作用。尤其在幼儿园的音乐课中,钢琴在体态律动、歌舞剧表演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往往用钢琴即兴伴奏替代教师的语言导向,用以启发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通过琴声的渲染,使整个教学充满音乐的气氛。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音乐修养的训练,它可以扩大学习者的艺术视野,提高其钢琴演奏水平,有利于提高钢琴演奏的歌唱感、节奏感和视奏能力,同时可获得更多的舞台实践的机会。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学习者的热爱程度和掌握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而且对幼儿音乐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质量也将产生重大影响。鉴于此,发展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及其从业能力至关重要。即兴伴奏能力便是这项重要内容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一轮的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朝纵深方向推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己经成为必然趋势。而钢琴实践能力与幼儿教师专业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见,钢琴即兴伴奏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然而,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受音乐专业性较强的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教学模式的影响,并未对学生钢琴实践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有调查结果表明,发现大部分幼儿教师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即兴伴奏知识欠缺,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更有效地运用这一技能,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能力薄弱。鉴于此,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应加强对学生的钢琴实践能力及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促进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教学效率较低。这就使得学前专业毕业生在音乐技能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尤其在钢琴即兴伴奏中,这个缺陷表现得尤为突出。分析总结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底子薄,钢琴弹奏的基础差。目前,笔者通过对当今高职高专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没有接触过钢琴。从招生的生源来看,高职高专学前类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养不容乐观。首先学生来源良莠不齐,大部分没有“童子功”,个别学生中有的钢琴基础较深,通过了八级或十级证书;有的学生“半路出家”没有任何基础;有的学生有些音乐基础,但因中学学习任务重而放弃,中考时走了“短平快”的升学方式进入高职艺术学校。这样的学生入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基础训练,就得进入即兴弹唱的教学阶段,时间较短,任务较重。

2.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钢琴即兴伴奏实践经验。近年来,由于扩招造成了一些院校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一些教师教学水平较差。有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过于强调钢琴技能训练,而忽视了钢琴弹唱及歌曲即兴编配的技巧与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将来的工作实际相脱节的后果。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首先要明确钢琴即兴伴奏是钢琴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本课程培养的目标。

在培养学生钢琴弹奏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和训练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3.缺乏统一的、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教材。现有的即兴伴奏教材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绝大部分沿用音乐院校(或艺术院校)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材。大多数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校都在使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基础教程》(1一4)册。这套教材针对性不强、难度大、不具备实用性,该教材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不适合该专业学生特点。我们学前专业的钢琴教材在作品内容上应该选录古今中外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儿童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能使学生感觉亲切。学习掌握这些作品,就为学生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创造了条件。

4.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就是集乐理、和声、钢琴、试唱练耳等多门课程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除了掌握钢琴技能以外,还需要相关音乐理论知识的支撑。

在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中每门课程各自为战,课程之间相互脱节、缺乏融合。这就造成了钢琴即兴伴奏在实施教学中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的困难。

例如,现在多数学校的乐理、试唱练耳课在一年级上学期结业,最后一学期才开设即兴伴奏课。其间间隔时间长,导致学生在学习钢琴即兴伴奏时,对需要的乐理基础知识己经不再那么熟悉,有时甚至感到很困惑。最终导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教师与学生需在乐理基础知识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对于钢琴的即兴编配仅仅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程度,出现了盲目教学的现象。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长期以来采用的是班级授课的形式,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自然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素质好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辅导,学习兴趣随之消退,进步很慢,甚至倒退;素质差的学生由于本身接受能力有限而感到吃不消,产生畏丨惧甚至有放弃学习的心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建立一种完善的教学体系。

国内外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独立音乐院校(或艺术院校)的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学生。这类院校学生的钢琴底子较好,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起点高,教材专业性极强。

而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的研究很少。这就致使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即兴伴奏的教学照搬独立音乐院校的教材、教法,缺乏有针对性的、浅显的教材和效果明显的教学体系。当然,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兴伴奏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有些因素是近期无法改变的(比如生源的质量、师资力量、绝大部分学生所具备的钢琴演奏基础等)所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及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艺术审美修养、教育理论修养和钢琴教学理论素质、教学技能素质、教学科研素质。钢琴教学技能素质是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必须具有一种综合能力,即对声乐(唱歌)、乐理(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一系列音乐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即兴伴奏水平,是衡量一名钢琴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主要依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对学生的未来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这就需要专业钢琴教师最基本的从业能力。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要想提高即兴伴奏水平,就要深入幼儿园听课,通过见习、实习,加强与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了解幼儿园最新的钢琴教学材料、最新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基于以上行动,运用新思路、新方法,把幼儿园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融入到自己教学中去,进一步掌握幼儿歌曲钢琴伴奏的方法和技巧,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最终达到能够使学生看到、学到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对一名教师在钢琴弹唱技能方面的要求。例如,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要求教师能结合幼儿园中常见的儿童歌曲展开音乐教学,使教师能够为儿童歌曲即兴伴奏。

1.教材的实用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受培养目标的限制,他们大多数毕业后要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但他们在校期间单专业课就有10余门,再加上一些必修的文化公共课,相对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其练琴时间很少,大多数学前专业学生并不具备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与知识储备。因此,使用的教材要特别注意与音乐教育专业区分开来,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有^适当地删减重复性练习,注重教学重点的设置,争取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材的编撰必须实用,适合他们的钢琴程度,让学生能较快掌握并运用,而且必须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材体系。在教学初级阶段可选用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也可以多采用由儿童歌曲改编的钢琴曲,曲目参考可以结合幼儿园、中小学音乐课教材。这样既能突出钢琴技巧的练习特点,又能使学生保持较高的热情与兴趣,投入到这门相对较难的课程的学习中来,还能为学生进入幼儿园、中小学就业提前做好准备。

2.教材的立体性:立体化教材又称为多元或一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体系的重要特点,是大量运用计算机、网络等高等科技教育手段,并不单纯以现有的教材为核心,简单地配套电子音像出版物,而是以课程为核心,整合并聚拢资源。就钢琴基础课程教材来说,“立体化教材”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相关的音像资料、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相应的教学曲目库等。通过网络、多媒体高科技手段,在专家、教师、学生之间建立一个以网络为纽带的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网络的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完善自己的学习,更有利于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

3.教材的民族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太空时代”的到来,寻求本民族文化优势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加强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的自觉行动,突出本民族音乐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彰显出音乐教育的民族化特色已成为近年来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民族化,就是要用钢琴这一外来西洋乐器来体现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音乐内涵,传达本民族的精神、意韵和风格。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应探索建立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适合学前教育实践的教材体系,在教学外国作品的同时,教师应在钢琴教材中加入一些民族性的作品,让学生多学习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歌和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从长远的目光来看,这不仅可以影响学前专业学生本身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未来教师的双手,向学生传递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达到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1.重视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独奏的机会很少,而钢琴即兴伴奏的应用则较多。社会的需求就是教育培养方向。我们只有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突出课程开设的作用。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大都面向基层,绝大多数同学所从事的将是幼儿教育以及基层社会音乐活动,即兴伴奏是他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以及所从事的有关音乐活动。所以,要让学生在思想及行动上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学习与他们的前途息息相关,教学才可能事半功倍。

从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校方的角度来说更应重视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学校只有培养出合格的、社会需要并能在幼儿园独挡一面的学生,才能使办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学校才能生存并发展壮大。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考虑本专业课时少、学生多,学生钢琴基础薄弱等实际情况而加大课时量。并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在钢琴教学中应讲求“速成”与“实用”,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获得钢琴基本弹奏技能。在学生掌握了各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旋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得键盘弹奏技巧。然后进入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学习阶段,进而使钢琴即兴伴奏贯穿整个钢琴教学过程。其次,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多种实践机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举行小型钢琴演奏会、幼儿歌曲弹唱比赛、为声乐比赛作伴奏、课外组建儿童歌曲的演唱及编配兴趣小组,定期在课堂内检查,并予以指导。

2.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考虑钢琴课程整合。以往的传统课程设置分为“钢琴”和即兴伴奏”两门课程进行。这种传统分课法既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耗费大量课时而又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进幼儿园后难以完成即兴弹奏的任务。另外,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很多,其钢琴课程没有必要完成音乐专业那样的教学内容。

而且,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只是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所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因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设置根据现实需要及课时少、学生多、学生基础薄弱等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器乐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术与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编配等内容进行综合。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可以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以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3.采用“集体上课、小组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教学模式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排课、授课模式,即通常每周两课时,讲授一学年。采用这种排课、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即使是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能掌握即兴伴奏这门技巧的学生也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教学基础十分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以,应针对学生自身情况采取更灵活的排课、授课方式。笔者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认为可以采用“集体上课、小组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集体课”,教师主要讲授即兴伴奏理论知识、布置作业、抽查部分学生作业并总结提高;小组课”由钢琴教师主要负责检查、纠正学生在弹奏即兴伴奏时钢琴演奏方面出现的问题。对于其中钢琴程度和实际水平较高的学生实行“个别辅导”,为他们将来深造打好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基础课教学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全面出击、各个击破,既提高了学生钢琴演奏技巧,同时又促进了即兴伴奏的教学水准的提升。这三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穿插在一起,该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通过独立研究和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从实际出发构建“集体上课、小组指导、个别辅导”的教学新模式是非常有益的。

4.钢琴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贯穿即兴伴奏的教学思路。笔者认为,在上钢琴课时,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去要求学前专业的学生弹教程,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无实用价值。因为幼儿教师需要的是简单歌曲的即兴伴奏能力。在钢琴教学时,若不能有所侧重、科学地安排好即兴伴奏学习进度,也就不能在有限的学时里达到迅速、理想的效果,更不能达到适应将来工作需要的目的。所以针对学生专业的特点,在钢琴教学中应始终贯穿即兴伴奏教学,讲求“速成”与“实用”,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把基本练习、视奏练习与弹奏儿歌或为儿歌配置伴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实用的目的,获得钢琴即兴伴奏的弹奏技能。我们在钢琴教学中,每学习一种音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声织体编配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当学生弹到一首练习曲时,我们就把涉及到的一些伴奏音型,给学生分析左手伴奏的`形式以及所适合的儿童歌曲。例如,我们在教学生弹奏《拜尔钢琴基础教程》第55首练习曲,学到一种全分解15351164617525|的伴奏音型时,我们让学生把这种音型用在了儿歌《上学歌》上,学生弹得饶有兴趣,而且很快就记住了。这样,学生的即兴伴奏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5.发挥数码钢琴教室的教学优势。目前,很多院校利用电钢琴教室进行钢琴即兴伴奏课的授课。电钢琴教室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是将几台或几十台数码钢琴通过网络化安装管理,进行教学与练琴的一套完整体系,其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瓶颈”,可以进行一对多教学,一般可以达到师生一人一台琴,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集体授课和个人指导。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即兴伴奏教学的讲解、实践等不能有效平衡的问题,从而提升了现场教学质量,节省了教学时间,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它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合格幼儿教师的培养,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于即兴伴奏课程来说,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的课程,也是一门不断改革的课程。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即兴伴奏教学的困境,需要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体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最终使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不断发展完善。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改革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有别于音乐院系培的钢琴专业人才,在钢琴教学中如何突出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学习钢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钢琴教学核心问题。本人就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入手,结合教学对象及常见教学现象分析,试论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学目的及教学改革,以期更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那么钢琴课教学便是为以后幼儿教学服务。因此,钢琴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钢琴的基本弹奏知识进而运用钢琴更好地服务于幼儿教学。钢琴课教学要避免“一味的专业化”。

根据教学目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应“注重基础训练,提高应用能力”。从培养学生全面的钢琴技能入手,着重培养其实用能力,包括演奏、即兴伴奏、以及自学的能力。

注重基础训练,就是要在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如正确的演奏姿势、基本弹法、常用技术训练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选用教材,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高应用能力,是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伴奏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儿歌伴奏能力,可以说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最为实用的内容之一。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曲子讲解伴奏知识,并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讲授伴奏知识。结合当地幼儿园情况选取常用的儿歌进行伴奏学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一)学生现状近年来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五年制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基本都是从零学起。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较多,练琴时间较少,这就给钢琴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数码钢琴课教学数码钢琴课教学缓解了教师少的压力,但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有别于传统钢琴一对一的教学,它是一门新兴的教学方式。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基本采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使用传统的钢琴教材。在授课上大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却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钢琴教学的内容要与其专业特点相统一,要更多地考虑其实用性。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弹奏钢琴是为幼儿教育工作服务的,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能弹相当难度的乐曲,但在为一首儿歌伴奏时却无从下手了。

目前的钢琴教师大都受过良好的传统钢琴教育,基本没有接受过钢琴集体课的学习;对数码钢琴这一乐器,大多钢琴教师显得不屑一顾,更没有认真研究何谓“数码”,只是当做“通电的钢琴”使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开拓思想、不断学习掌握数码钢琴这一乐器,并积极研究集体课教学,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必须明确目标,以适应新时期培养合格的幼教人才的需要。为实现培养目标,钢琴课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

学前教育钢琴教材的使用应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既要考虑整个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对教材的选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技能训练,以趣味性的中小乐曲为主。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钢琴基础课的学习,掌握钢琴的基本演奏技能,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已接近成人,思想基本成熟,想象力和理解力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多选用一些趣味性乐曲,这样的乐曲一般都有明确的标题,音乐形象鲜明、内容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为扩展学生音乐视野,曲目可选择不同时期更多作家的代表作品来了解音乐的不同风格及民族特色,丰富其音乐修养。例如:用车尔尼599、布格缪勒op100、巴赫初级等教材练习基础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兴趣。选用各个时期的优秀钢琴小品及中国作品来扩展学生的视野,以选用中小型乐曲为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争取让学生都有涉猎。

2.选用教材要涵盖各种常用技术。教材中的技巧训练尽量要求全面,突出常用技术。没有一定的技术做支撑,学生的应用便无从谈起。各种技术类型可按难易依次编排,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选用。每首练习曲有自己的技术训练目的,选用的乐曲可与练习曲相配合,这样在学习中可以强化巩固,并使学生学会分析使用。

3.教材要注重合作配合能力培养。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数码钢琴集体课上进行合奏重奏比传统钢琴更有优势。我们可以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数码钢琴的器乐重奏等等。通过合奏使学生的协作配合能力得到提高。

4.教材要注重伴奏能力培养。

(1)钢琴基础学习与伴奏实践相结合。在曲目的安排上即要照顾钢琴技能的进度也要照顾到伴奏学习的需要。结合所学的练习曲乐曲分析其伴奏音型、织体及和声进行等。使伴奏知识及时贯穿之中,为学生以后学习伴奏打下良好的基础。训练技术的的同时要考虑到实用伴奏,即选择与练习曲相匹配的少儿歌曲改变的钢琴曲。这类曲目要做详细的伴奏分析,使学生不仅会弹,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弹。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的试弹一些类似的儿歌做为伴奏练习,以便学以致用。

(2)加入正谱伴奏练习。当学生有一定钢琴基础后即可选用一些正谱进行练习。要选一些旋律优美且学生较熟悉的歌曲,伴奏尽量涵盖常用音型,难度以适合学生程度为准。在合伴奏时对学生进行艺术指导,如:分析句子、情绪处理、、提示进入、前奏间奏的处理等等,使学生感受伴奏与人声共同表达塑造音乐的魅力。

(3)即兴伴奏专门训练。即兴伴奏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即兴伴奏就是根据歌曲的旋律在键盘上即兴弹奏,用琴声带动歌唱者投入到歌曲的情绪,让琴声与伴奏共同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即兴伴奏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涵盖了曲式、和声、键盘应用、音乐分析等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专门学习伴奏理论。如:基础和声、简单音乐分析、伴奏音型、伴奏织体,儿歌分类、及为旋律配和声等。幼儿歌曲的即兴伴奏应当着眼于简易,但简易并不是简单,而是力求简洁精练的表达出音乐内容。

对常用伴奏音型、和声进行要加大练习力度,尤其是i、iv、v级正三和弦的运用更为重要。

5.增加钢琴作品欣赏内容。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来说,钢琴经典作品也许不能一一弹奏,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钢琴音乐的欣赏讲解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丰富其艺术底蕴。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设施使学生对作曲家有更多的了解;通过观看名家演奏来更好的理解作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音乐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均不尽相同,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学生程度便显得参差不齐。感悟能力好的学生早就完成了学习内容,感悟能力差的学生却迟迟不能完成,可谓“好的吃不饱,差的走不了”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小组课为主,适当采取将小组课、个别课、大班课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小组课,就是将程度相近的8—12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学内容和进度大致相同。教学上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逐个分析,肯定优点,及时纠正不足,引导学生有对比性的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同一乐曲,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演奏出不同的效果,教师要善于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音乐要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想像,把自己置身于音乐当中。在小组课中,如果个别人出现了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教师可在个别课中为其解决。

个别课,主要针对每个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解决,每周可安排几节这样的小课,由教师根据小组课会课情况指定对某人进行个别辅导。对程度较高、悟性较好、学习刻苦的学生,为充分发挥其才能,可以上个别课,便于因材施教。

大班课,就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主要讲授钢琴基础演奏知识,伴奏理论、以及钢琴音乐欣赏等。

这些钢琴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在大课中一次讲述,省去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讲授的无谓的重复。而且可讲授得更系统,更有条理;并可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其思维,形成互帮互学之风。

这三种授课方式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将各种教学方法相互交融,使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集体课的教学,增加了学生之间观摩,使学习的互动性提高,公开会课可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集体课教学使钢琴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但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数码钢琴是一个新的事物,目前的钢琴教师大多没有经历过钢琴集体课的学习,所以教学就靠自己摸索成长。教师可多查阅一些钢琴集体课的资料进行学习研究,教师之间应多交流,吸收优秀经验为我所用,共同把钢琴集体课教好。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改革必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探索经验,走出一条有专业特点的新路,为幼儿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演奏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我们的学生以后面对的是幼儿的教学,这就要求还要了解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总结教学经验,因材施教,达到教学目的。

钢琴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正规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制定一个完整严谨的教学规划,在教学中开拓思维,不断创新较强实有技能训练为主,加强幼教专业学生基本功训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积极调动一些有效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一、强化基本功训练。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让他们知道基本功的重要性。

由于受学制的限制,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比较短,在这短暂的时间中要想掌握尽量多的弹奏技能就要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扎实规范的基本功。

如:弹奏时每个手指都要具有独立性,并且掌握相同的力度,这就要求弹奏者在学习初期就要具备正确的手型,用正确的触键部位,正确的触键方法来弹奏。

在连、断、跳等音型中要掌握不同的弹奏要领。

反之,如果开始学习就不规范,在中途不断地更改这些毛病,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甚至会让学习停滞不前,无法继续。

二、选用合适的教材。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钢琴的基本弹奏知识,进而掌握和运用键盘乐器这一工具,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因为,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弹奏钢琴是为了教小朋友儿童歌曲,因此,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即兴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材方面,除了必要的基本功训练外,要尽量的以小型乐曲,儿童歌曲为主,病尽量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风格的作品。

在教材上应该突出“师范性”,防止向“专业化”看齐,要偏重基础训练,加强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还要因人而异,注意个性差异,针对不同技术缺陷的学生应选择相应的乐曲。

如:手指独立性差,应在哈农,音阶的练习中多慢弹,并且高抬手指,特别是4.5指,这两个手指天生力度就弱,更应该重点训练。

再如:左手不够灵活,可选用车尔尼《718》练习曲等等。

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提高练琴效率。

在课后的练习中,好多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练琴时间,有的同学一练就是几小时,但效果不成正比,原因就在于练琴方法不正确。

如一段乐曲中只有几小节较难,那就应该练习这几小节,反复练习,熟练后,再从头到尾弹一遍,再看哪不通顺,就再反复练习不通顺的地方,直至熟练为止。

而有的同学却不是这样,只要是练琴就一遍一遍反复从头到尾弹,这样就会使简单的地方越来越熟,困难的地方没有进步。

所以,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在钢琴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但在师范类教学中,这种方式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尝试以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集体课时,主要讲授弹奏的基本知识、乐曲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组课以4-6人为一组,每周一次课,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个别课上,可以对程度较高、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这三种方式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加了教学观摩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演奏心里,缓解其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重科学性,通过技术训练是学生不仅掌握演奏技巧,还要在实践中探索经验,掌握一定的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参考文献:

[1]周广仁,吴斌.《钢琴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3]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人民音乐出版社。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摘要: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与音乐表现力。

面对零起点的学生,要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求知状态,切实解决习琴初期信心不足,习琴过程中方法不当,课程结束时表现力不强的问题。

一名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与音乐表现力。

我校自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已招收五届共527名学生。

从我校招收的学生来看,除个别学生稍有钢琴基础外,其余均是零起点。

面对没有音乐基础的入学新生,如何开展钢琴课的教学,如何解决同学们习琴初期信心不足,习琴过程中方法不当,课程结束时表现力不强的问题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的主要问题。

通过五年来与学前专业学生们一起摸爬滚打,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整理成文,谓之初探,以求教于同行。

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求知状态中增强学习信心。

积极的心态能焕发人的创造性,使人不知疲倦、信心倍增;积极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之一。

我们面对的学生没有钢琴弹奏基础,音乐节奏感、视谱能力、手的条件等均较差,并且一开始大部分同学心理状态也不太好,学习自信心不足。

如果学生没有积极的心态,也就无力应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矛盾、挫折和失败。

培养同学们积极的学习心态,增强学习信心,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让同学们更多地喜欢授课老师。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

前者的“喜欢”似乎是后者“喜欢”的一种“回报”,心理学家也将这种相互吸引现象称之为回报性吸引。

“亲其师而信其道”,道出了教学中的真谛。

由于同学们从零开始,再加上文化课程多、负担重,练琴时间较少,学生难免出现学习主动性下降现象,老师容易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或是对学生严厉训斥责备,或是对学生缺乏耐心,这样就会产生排斥、反抗、畏缩、恐惧等消极情绪,致使教学难以进行,这是千万要防止的。

教师此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亲切和热心”。

教师一个充满爱意的目光,一句诚恳鼓励的话语,一个亲切关怀的手势、表情都会让学生受到激励,获得信心。

情感互动了,师生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只要进行认真分析,分门别类,指出摆脱困境的途径和方法就可以了。

2.要让同学们更多地热爱弹钢琴。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没有音乐基础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对学习弹琴的深刻而又长远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刚入校的新生大多数对钢琴的认识只局限在广播、电视之中,她们感到钢琴是神秘和高不可攀的,“我能学会吗?”“我能弹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新生内心的疑问。

为了消除学生的疑问和顾虑,教师要在上第一节课时做好充分准备,除要讲解学琴的目的、意义之外,更多地是想方设法让他们热爱弹钢琴,动员他们的师哥师姐参与进来,现身说法,当场演奏,同时展播前几届同学钢琴学习汇报演奏会录像,使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兴趣盎然,教师再进行钢琴即兴表演,让优美的旋律陶冶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同学们一般都对钢琴弹奏产生了极大兴趣,坚定了学好钢琴的信心。

3.要让同学们更多地体验成功,而这又需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要求。

教学中,多采用体验式学习,“一人回课,全班受益”,同学们在一次次上台演奏、欣赏、评晰、对照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胆识,增强自信。

学生往往以教师的认同感来衡量自己学习的能力。

如果教师总是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学生一次次体验和证明自己的无能,必然使学生产生自卑感;反之,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每一次都能体验成功,必然强化他们的自信心。

如在练习内容的选择上,遵从“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多采用学生力所能及、通过努力便能成功完成的曲目。

青年大学生是流行文化的消费群体,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选择一些简单的流行曲目指导学生练习,往往效果奇佳。

在评价语言上,不讲“这么简单,都不会”,“某某同学都会,可你……”等,多讲些“你真行”、“真不错”、“你能行,再试一下”等。

教师要运用“纵向回顾式评价”来评价学生,多进行前后对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同事还要经常运用“前瞻式评价”,用美好愿景去激励学生,提倡“学生进步与学生冒尖同样光荣”,使学生坚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以增加同学们学习的信心。

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求知状态中掌握弹琴技巧。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钢琴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中的基础课程,一直被学生归为是最难的课程之一,因为许多的学生在进入到学校之前,往往都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上的训练,加上钢琴入门初级时的课程知识也较为难以掌握,所以此时大多数没有接触过钢琴知识的学生在一开始就将钢琴上的学习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为了将这一局面进行改变,钢琴教育上的教师应该将教学上的方式与理念进行不断的更新与改变,积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能力,让学生爱上学习钢琴知识。

1、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

我们曾做过一项调查,95%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之前从未接触过钢琴,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钢琴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艺术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如果一个学期后学生们使用的`还是一样的教材、学的是一样的内容,接下来明显存在的现象是:有的吃不饱、有的刚刚好、有的吃不了,这种现象给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多烦恼。从学生的这一实际出发,结合我们的教育规律之一“因材施教”,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能合乎全体学生提出的总要求,同时也并不是对学生有“统一规格”的“平均对待”,这一做法符合了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新的教育原则。

2、培养学生建立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

练琴和学习文化课一样,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钢琴演奏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科学有效的练琴方法,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将这些练琴方法教给学生,帮助他们进步。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读谱,先慢后快。正确读谱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慢练,只有慢练才能看清音高、时值、节奏、力度、速度、表情、弹奏方法等这些谱面所表达的基本内容,正确表达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不能只弹音符不做音乐。若一开始就匆忙地双手快练,势必造成读谱方面的不细心,技术方法的不讲究,学生必定会将音乐弹得乱作一团。只有将慢练做好了,才可以逐步加快,但是快要得当,即:快而不乱;手指独立性好、清楚又有弹性;节奏均衡,左、右手配合整齐;音乐表现准确、深刻。第二,要培养学生处理好练琴过程中的分合关系、看背关系。分合关系是指开始练琴的时候左、右手要分开单练,这样便于学生清楚地了解高、低声部的音乐形象,有利于对作品的分析。等到了双手合练时,由于脑子里对左、右手的音乐形象鲜明、具体,能更好地安排各声部之间的配合呼应,对于乐曲的处理很有好处。分与合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做到单手过硬、双后合成、分合交替,才会发现每一次交替都是新的、更高一级质量的循环反复。看背关系是指看谱和背谱,看谱和背谱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求他们一开始看谱就要有意识地记忆,及早进入背谱状态,而到了背谱弹奏时仍然要随时重新看谱,以便加深记忆和理解。多年的实践证明:到了能够熟练地背谱弹奏的阶段,想要再进一步地提高弹奏水平和更深的表达音乐内涵,很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再次看谱。看谱与背谱的交替进行,除了使记忆得到更准确、牢固之外,还可以使音乐融化为自己的感情,更好地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第三,在对学生钢琴上的技能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对学生练琴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在此过程中将学生练琴上的效率进行提升,因为并不是学生在练琴上的使用的时间越多学生在钢琴上的知识技能就可以掌握的越好,练习钢琴过程中重要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的效率,如果此时的效率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学生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一直维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还能永久保持一个积极好学的学习意识。于此同时,相对于专业的钢琴班的学生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将时间分配给其他专业技能的训练,所以此时练琴时间上的分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将练琴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时间过长而出现倦怠的心理,也可以让学生将时间分配给其他学科知识上的学习。学生在练琴的过程中,除了要对练琴的时间进行安排,还要将练习过程中的步骤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做到比较重要的、应该得到重点训练的知识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进行训练,学生在对重点知识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整个学习的过程一直都处于一个高效率的层次水平上。在钢琴所有的技能训练中,指法上的训练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所以学前教育的学生应在指法上的练习投入较多的时间。面对新曲目上的练习,为了让学生的练习上的效率可以得到提升,学生不应将时间浪费在对整首曲目一遍一遍的练习上,因为这样的方法其实并不实用,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也不会对练习的曲目产生多大的记忆,所以此时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练习上的方法进行指导,可以选用的方法是将整首曲目进行分段的处理,一段一段的练习,这样的做法不仅将练习的时间给缩短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将曲目练习的难度进行了减小的处理。整首曲目上的每个小段得到掌握以后,就可以将这些小段进行连接。再连成一个整首的曲目时,就可以发现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解决。

3、强化儿歌弹唱教学。

因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所以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较多的儿童曲目,这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学生以后在职业的生涯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大多是年龄较小的幼龄儿童,所以在进行教育上的实践活动时,需要对儿童的歌唱上的能力进行训练,面对这样的教学形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积极的将弹奏与伴唱上的组合技能进行训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充分的准备。

4、结论。

中职教学对学生技能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积极的塑造,所以中职专业中无论什么专业都会比较注重学生实操技能上的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对自己的实践能力制定较高的标准来进行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引路人的职能,对学生的专业上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激发与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1).

简析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学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师人才,要求其具备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并有创新和挑战精神。幼儿老师要做到细心,耐心,有责任心,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同时,愉快地进行课堂教学。钢琴教学在学前教育阶段中教学内容比较基础,教授内容是其次,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让其在音乐中愉快地成长,为今后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仍旧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只有不断完善,才能快速提升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水平。

(一)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钢琴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教学体系应首当其冲进行改革。首先应注重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其次,进行授课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文化知识为主,课堂师生的互动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进行实操练习,为以后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做好铺垫。最后,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新鲜度。

(二)教学测评规则的改革。

教学测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检测近期的学习成果。但是传统的测评方式,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实际授课能力的测评。作为全方位发展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造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师,更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在测评规则的改革中,实际教学模拟也应该占到更大的比例。

在未来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更清晰地规划专业,应建立相应的教学数据库,不断累计相关调查得到的数据,以此来更具体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可以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的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让同学们评价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未来他们将成为教育的主体,会直面很多教学问题。在获得的数据中通过筛选,组织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案或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规划可以分类型定制成长期计划或短时计划,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发展。

(二)明确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

基于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计划。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不仅是该专业的重点专业,也应通过发展完善,成为专业中的亮点课程,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计划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能力,在未来择业时更具市场竞争力,工作中更有教学能力。另外,教学中应多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形成现代化的钢琴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恰当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教学实际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校方应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增加教师队伍的培训,鼓励教师多进行研修,形成良好的教学认知,为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不断丰富学识。另外,钢琴教学课程安排和设备投入也存在一定问题,作为辅助学前教育课程,其课时安排少,影响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而且教学设备也比较简单,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校方在重视主要科目的同时,也应增加钢琴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减少基础设施对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

三、结语。

纵观整个中国教学体系发展,不足和问题仍旧在教学中有所凸显。作为培养优秀幼教人才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在其发展中也是阻碍不断。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的发展思路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发展目标,应该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并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更新教学形式内容;深化教学测评,使其具有全面性、客观性,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华曼。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162—163。

[3]高蕊,徐晓玲。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31(05):126—128。

简析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从目前国内外的现状来看,关注低龄儿童学习钢琴方面的探究和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虽然有不少研究钢琴学前教育的成绩和成果,但是对于儿童学前学习钢琴的教学和方案的研究众有说词,绝大多数是从儿童的兴趣爱好抓起,以儿童游玩兴趣为主教学。

众所周知钢琴是乐器之王,是神圣的乐器,被人们称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钢琴也越来越被普通家庭认可和认知。然而钢琴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特别是幼儿学钢琴,现在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才,从而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而有的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音乐天赋而去学习钢琴,有的也是因为自己是音乐老师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学音乐、学琴又或者因为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所以不惧辛苦,监督辅导自己的孩子上课,找好老师学琴。钢琴教育已经在社会、在教育有了一个决定性的存在,其中幼儿钢琴是具有特定性的意义,因为面对儿童的时候儿童的幼儿心理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教师必须要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全面培养孩子的各方面的德智美全面发展。

一、幼儿钢琴教育的历史发展。

钢琴的发展历史悠久,也是世界上最普及的乐器之一,它创始于意大利,但是在德国、奥地利和英国发展成长,传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对于幼儿钢琴的教育程度也有了巨大的提升,这和我国改革开放和迅速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人都学习钢琴来陶冶情操,提高自我音乐艺术修养。比如我国现代的青年钢琴家郎朗、李云迪等,被誉为世界国际钢琴家也慢慢被国人和世界认可。更多的我国作品被发掘而展现出来,辟如《彩云追云》《黄河协奏曲》。而这个时期正是幼儿钢琴的发展时期,所谓的钢琴“天才”都是童子功,从小抓起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加多才多艺。

二、幼儿钢琴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钢琴的好处问题。

1.幼儿学习钢琴的好处有很多,既能开发脑力又能增强身体的协调力。2.由于钢琴的识谱理解能力,要求身心合一,所以理解接受能力都要异于平常孩子。3.提高本身的艺术修养和自身的气质。4.加强孩子的耐心和信心。

(二)钢琴教师的广泛问题。

现在有近几百万的孩童在开始学习钢琴,很多不具备钢琴教师能力资格的“老师”也纷纷成了儿童学前钢琴教育的指导人,这样一来,小琴童得不到正规、科学的钢琴指导从而从小学琴的钢琴之路之后变得艰辛,故而放弃了钢琴这条路。所以家长更应该多关注现在钢琴教师的能力水平问题,别让小孩子盲目跟从所谓的教师,导致幼儿从小养成不好的学琴习惯。

(三)学琴的适龄期问题。

一般小孩子学琴前手指之间的运作协调更加有利于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帮助孩子们学琴期间能够更加聪明活泼,这也使许多家长对幼小的孩子提出了严格且又枯燥的学琴生活计划行动,而这又给幼儿钢琴教育上了一节教育课———适龄期教育。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和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选择来教学,更加有助于儿童学琴给自身带来的快乐和成长,这正是所有家长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儿童学琴教育问题。

调整做大人的心态,想想孩子们的年龄和意义,不是为了专业也不是为了拿奖,起点不能太高,能让孩子自己在音乐的世界中释放自己的心情并且愉悦成长,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发展,不要让孩子模范动作或者技巧并且达到一个境界。钢琴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现象身心发育的特点为主要核心,否则更多的只会做到揠苗助长,竹篮打水。讲述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分析儿童学前的发育特点,家长必须调整好孩子的练琴时间可以和孩子商量妥协,该练琴的时候练琴,该玩耍的时候玩耍,养成良好的自觉习惯,从而发展成儿童自主适应练琴,有益于孩子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理解可以为:节奏、识谱、指法、触键的方式等以至于后面的情感处理,至此可以让孩童的听觉、视觉、记忆力、观察力、处理能力、智力有这很大的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钢琴道路上情绪开朗培养出坚强的品质和敏锐的耐力、学习习惯等。

四、身为人师。

家长是儿童的辅导教师,那么教师则是儿童的主导师。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首先,教师在人的心目中是崇高而又严肃的,所以教师要用特殊的心态对待孩童,教育孩童不比成年人,更要从其现有的年龄阶段了解孩童的内心想法从而分析教育学生。

(一)启发幼儿内心的自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为了打开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教师应适当的采用鼓励,用诱导的方法试着和小朋友能够愉快的相处交谈,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儿童对钢琴的认识,也让小朋友和老师有了更深的感情。比如小朋友喜欢童话故事,作为教师可以把钢琴用童话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诠释给小朋友理解,讲解乐曲、练习曲中的标志性的音符时,老师可以用童话演绎的方式给小朋友诠释。孩童都喜欢被称赞被表扬,课堂上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平时上课可以发小红花、小红旗的方式鼓励小朋友学琴,这样小朋友对钢琴的学期才能有逐渐的自信。通过以上这种方法孩子都会逐渐爱上钢琴,养成良好的自主练琴习惯,拥有良好的.自信心才能追求音乐艺术的道路。

(二)启发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现在有不少孩童学琴心不在焉,无法一心一意投入到钢琴的学习当中,至此导致上课的进步跨度不是很明显,然而有些年龄段的孩子因为身心的成长又重回到钢琴学习当中。其实学习钢琴的不仅仅在于钢琴本身,而是通过学习钢琴来开发幼儿的思维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钢琴的运作当中,孩子们的身心、协调、智力都得到了很大的稳定,不仅对于孩子的智力、视力、关注力有巨大的提升,更为了孩子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一门手艺。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启发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不仅是对孩子本身全身心开发的一种,同时也提高了孩子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德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奥尔夫所创造的奥尔夫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心理学和学习能力范围。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让学生自主“动起来”,它用一个人的器官来演绎旋律节奏,故而让人投入到脑洞开发当中,这就是奥尔夫原理的一个重要点。在幼儿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即兴表演一段旋律或者节奏从而化成不同的演绎方式和动作,在幼儿钢琴中不能只教育学生按照钢琴谱死板的演绎,这样孩子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够充分的表达出来。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按照琴谱上弹奏,故而扼杀了孩子本身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启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能让孩子更加的有兴趣爱上学琴,提高自己的音乐内涵。教师应该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情绪和情感,让幼儿产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的行为,故而提高幼儿的思维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整体音乐修养。

五、结语。

幼儿学琴本身是一种艰难的过程,要家长的监督,教师的严格负责,这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其中需要儿童、家长、老师三个人的互相协作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要以儿童本身为中心点,教师和家长为辅佐全力帮助孩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愉快健康的成长。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望子成龙,体现了对艺术对音乐的一种热爱和憧憬,但是需要三个角色间的培养和协调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本身对艺术的热爱有一种追求,故而走进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张玉萍,苏彦捷.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06).

作者:张劲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数码钢琴教学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论文

(一)完善了集体课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程桂林.高师钢琴课综合性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5).

[2]宗励.“第二届全国高师数码钢琴教学研讨会”评述[j].中国音乐教育,2011,(12).

[3]李密.谈课堂器乐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9).[4]邹艳香.匠心独妙的《钢琴普修教程[j].人民音乐,2012,(9).

分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为艺术设计专业专科层次教育的基础课寻求新的思路与改革方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并总结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课;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今天,艺术设计专业已在我国职业院校的领域里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一致,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而不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不符合职业专科层次学生的现实情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基础课的改革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重新认识。

谈起艺术专业的基础教学,人们头脑中的概念大多是基础训练,基础教学贯穿的主线是造型训练、配色训练、表现技法训练,这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的基础课没有拉开距离,更与后两年专业系科的教学体系相脱节,基础教学也因此经常受到忽视,课时被削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平低的教师教基础课,而主力教师才能胜任专业设计课。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基础课本身有待完善。

事实上,基础课对于专业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就需要对基础课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认识。笔者认为,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设计课程打下产生创意并能用具有美感的形式表达创意的基础,而这样的教学目的是适用于各个层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也就是说,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二是在基础训练中进行思维锻炼。这两点相辅相成,同时贯穿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是所有设计学科共同的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得到的,其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同时,设计艺术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门引领时尚的艺术,设计师如果自身不具备时尚的眼光与品位是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的。所以,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已经成为学习设计的基本要求,而基础课阶段正是重点训练和培养上述能力的关键时期。

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强调技法的重要性,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要求制作精细,符合生产。这些作为设计专业的基本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但事实上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审美观以及在基础训练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恰恰是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其在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提出这样的教学目的对于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并不算高,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能够做到有意识地应用形式美法则组织素材并根据设计课题的具体要求调整画面效果。相对应的'是,着重写生的基础课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性,在做设计课题时,临摹的比例非常大,审美品位在一年的训练后几乎没什么长进。

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对于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问题的调整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做的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的统一,培养学生对形式美法则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创新意识、设计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基础课的安排与内容调整。

素描、色彩、构成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艺术设计中形体的塑造及画面构成、画面色彩以及造型的空间表现等问题。针对笔者提出的教学目的、基础课的安排,每一门基础课的内容设置、基础课之间的融合及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等问题仍然有深究的必要。

(一)基础课程计划与调整。

艺术欣赏课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增加并逐渐加大力度的一门基础课。

要培养学生具有形式美的眼光和时尚的审美观,艺术欣赏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欣赏分作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绘画作品欣赏与设计作品欣赏两个内容,将一些重要的流派、著名的艺术家、经典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扩大学生的眼界,提高欣赏水平;第二部分是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艺术,包括影视、书籍、环境及服饰、化妆、礼仪等内容,让学生将对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流行元素结合起来,既是对其他基础课程的综合理解,又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学实践证明,增加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很受学生欢迎,也在后期的专业设计中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二)基础课的内容调整。

具体到现有的几门基础课,学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设计有多少联系,因此也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做好内容调整。

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素描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快速表达这种想法的能力。仅仅是用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来写实对象使素描课与艺术设计专业脱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用结合图形创意与速写表达的“设计素描”来代替“明暗素描”,将着重点从素描转移到设计上来,把评判标准从很写实、很见功夫转移到很有创意、很有设计感上来。

图形是构成设计作品的基本元素,它涉及具象、抽象两种形式和一定的创意性。因此,对简单形的写实训练还是必要的,当然,对抽象形的创意和表达作为改革的重点要在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速写作为收集素材和快速表达创意的有效手段在设计素描中当然受到重视,其中,风景、建筑、静物等的描写应代替人物速写成为训练的重点,这样的练习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组织构图和黑、白、灰排布的能力,相对简单易行,富有趣味。

经过这样的调整,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科层次学生通过素描课的学习应达到的要求是:(1)具有对简单形体的写实能力与相应的表现技巧;(2)能够将图形元素按照创意或设计需求来进行取舍;(3)能够根据形式美法则来构图。

同样,单纯学会再现自然色彩并不是色彩课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色彩的规律,学会色彩的表现,才是设置色彩课的初衷。色彩教学也存在和素描同样的问题,重写实轻抽象、重艺术轻设计。老套的写实训练使学生延续了考前的绘画思维而不能和设计相连接。在色彩教学实践中,笔者用与色彩构成、装饰图案紧密相关的“设计色彩”来代替“写生色彩”并始终贯彻着以下要求:(1)掌握色彩知识与规律。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增强学生对色彩知识与规律的理解,能够更加专注地感受不同色彩给人心理造成的不同印象,也就是不同的感情特征,使学生了解不同色彩在物理学上的特性及不同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2)能动性的设计色彩。要求学生从表现对象中发现尽可能多的色彩,然后根据从素描训练中掌握的构图规则、装饰画技巧、图案规则等来设计这些色彩。(3)加强色调训练。在学生的色彩设计中强调有意识地进行多色和单色的色调练习,强化对色彩的控制能力,认识色调的魅力。

如果色彩课能做到以上几方面,能使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色彩知识,又可以和以后的设计专业课有效地连接,强化设计意识,打破思维定式,最终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构成课在艺术设计专业中不可或缺,虽然枯燥和手绘的重负也一直与其相伴。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笔者对构成课也作了相应的调整:(1)削减构成课。在素描课中加入了平面构成的内容,在色彩课中加入了色彩构成的内容,构成课的课时相应地可以缩减。(2)构成课与专业课的结合。构成课作为基础课是对一些固定知识点的学习与应用,如果不与专业课或一些设计课题相连,会显得枯燥无味,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后的应用范围和一些应用技巧。(3)构成课的长时间手绘也是使学生厌倦的一个因素,安排部分作业在电脑中完成既可缩短作业时间,又可增加表现技巧,与后期设计工作相连,更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能改变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现在的基础课真正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基础课授课方式的改革问题。

根据以上基础课内容整改的思路及课程设置的实际调整,基础课的授课方式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大欣赏的比例艺术设计毕竟是视觉艺术,不可能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已经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主要是介绍经典作品,而在其他的基础课中应着重给学生欣赏优秀学生作业与教师自己的作品,介绍创作过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强调学生对设计过程的体验针对课题展开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讨论,绘制大量的草图,多次快速的方案练习以及包含构思心理的综合性文本制作等。

加强教学环节的连接与整合将理论讲授、信息收集、专业调研、草图构思、讨论讲评、材料选择、作业制作、课程总结等方面构成综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以上几点要符合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整合性。在内容上整合图案、构成与绘画的门类知识,在认知上整合观察、借鉴、分析、选择、变体、比较、重构等层面,在形式上整合具象、抽象、意象等样式,在媒介上整合写实表现、摄影图像、视觉记录、色彩、装饰、文字等材质,在表现上整合描绘、变体、拼贴、肌理、平面、立体、装置等手法。

二是课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设计编排为成套课题形式,以这一形式强化课程展开的过程性、实验性、可操作性,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精巧融会,在严谨中透射出自由意蕴,对训练中的知识资源、主题、内容、媒介、构成、技法进行有机的重构编排,体现课程的内涵与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林家阳,等.设计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赵云川,安佳.色彩归纳写生教程[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论文

摘要:钢琴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专业技能课,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必修课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钢琴课程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认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仅就自己的一些经验进行阐述,期望得到关注和指导。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儿园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大部分学生将成为培养祖国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必须过硬。

而钢琴课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课,在学生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所以,学好这门课,兴趣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练琴的兴趣。

(一)客观因素。

众所周知,钢琴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一般情况下,钢琴教学都是从娃娃抓起,学习者还要具备很好的音乐素养,再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水平。

而高职学生接受钢琴培训时,已经是成年人了。

骨骼全部长成,柔软性、灵活性较差。

尤其是她们大多数是零基础,有的甚至五音不全。

起初,由于新鲜,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学习热情,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刻苦以及有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使一些学生掉队,甚至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最终导致她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所以,钢琴教师一定要不断思考如何能够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探索如何把她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不仅是紧迫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设备不完善。

而对于我们这种工科类的高职高专院校,想申报这门课统招专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生源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学院在重视程度上远不及其它工科专业,在硬件的投资上也相对很少。

琴房严重不足,琴房的配备与学生的数量不符,再加上有些院校琴点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抢琴、占琴情况的发生,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不爱练琴了。

以我院为例,开始创办这个专业,从开始的没有琴房到建起了只有一台钢琴、十几台电子琴的琴房,再到正式建立拥有几个独立琴室的专业琴房,共用将近5年的时间,这无疑给钢琴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教学方式的局限。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普遍毕业于正规的音乐院校,从小接受系统的音乐训练,钢琴课都是一对一教学。

要钢琴教师对一些毫无基础的成年人进行教学,难度是非常大的。

再加上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集体授课会给一些接受能力慢的同学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以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学习钢琴课兴趣的有效方法。

通过5年的高职教学,笔者通过总结并借鉴他人的经验,认为下面一些方法行之有效。

(一)通过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海洋。

教师可以采用播放钢琴大师演奏光碟、播放音乐会视频、教师示奏的办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二)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

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方法,教师更多的应该成为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走进这门艺术,发自内心喜欢这门课,而不是为了教而教、学而学。

笔者对这点有深刻的体会。

每次上课时,都以平等的地位、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拉近和她们的距离,与她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理解、探索、表现音乐。

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增强他们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学好钢琴的积极性。

(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由于是集体授课,就会有照顾不周的可能。

所以,笔者把每组再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

这些组长一定是学习能力强、掌握知识扎实的尖子生。

这样即使教师不在,她们也会代替老师监督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完成课上所学知识。

这样,基础差、学习吃力的学生也不会掉队,有效减少了弃学情况的发生。

为了激励大家的上进心,每学期我都会重新组织竞选组长,因为有些同学会表现出入门较慢,一旦入门会出现突飞猛进的进步,让她们担任组长的职务,能够使她们信心倍增,进而把她们的热情传递给其他的同学。

(四)、a、b组上课。

有些高等音乐学院或者音乐系的专业课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授课,a、b组即快慢组,学习优异者可以进快组,差些的就只能进慢组。

学生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因为她们都是有基础并通过正规专业课考试的。

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她们大部分都是没有基础的,如果采用快慢组的模式,会给进慢组的同学造成心理负担,产生抵触心理。

对她们实行的a、b组授课,目的是方便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同学知识讲授得更加深入,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讲解起来更加耐心、细致。

同时,也为了避免互相干扰,影响教学进度。

总之,是以同学们都能够掌握知识为宗旨。

通过这种教学尝试,同学们学得更加有劲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钢琴的学习是很辛苦而且枯燥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甚至抗拒练习。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直观教学辅助材料,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给学生欣赏钢琴演奏家的演奏视频或音乐碟,让她们体会钢琴旋律的美妙,听着那跳动的音符、声波,学生都跃跃欲试,希望有一天也能弹出悠扬的琴声。

毫无疑义,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实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应诗真《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版。

摘要:根据幼师钢琴教学的特点,要抓好基础教学,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合理、科学、灵活地运用教材,以培养出合格的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

一、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琴兴趣。

学生音乐感的获得与培养,是培养音乐表现力的首要条件。

音乐感是指每个人在聆听音乐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而表现音乐是指音乐感与音乐理解在演奏中的体现。

培养音乐感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听觉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音乐是通过乐音表达思想感情并和听众交流感情的。

弹奏音乐作品时对听力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对声音、音色的追求,以及曲调感、节奏感的多声部音乐。

钢琴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乐器,它涵盖的技巧和技术内容繁难,积累的作品文献更是浩如烟海。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如果不能注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是一味地强压,学生就会觉得弹琴枯燥,兴趣减退,练琴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获得弹奏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体验美的情感意境的训练,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钢琴教学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了对学生弹奏的技能训练上,使学生降低了对钢琴的学习兴趣。

审美愉悦感是最好的诱发剂和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因此,在教学中以创造情感的审美意境为前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美妙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意境,可使人愉悦陶醉,感人至深。

在传统钢琴教学中,老师注重的是课堂上的讲授教学,而对课下学生练习情况不大过问。

事实上,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练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更重要。

在教学改革中,我常常布置一些既不难又有趣味的作品让学生练习,学生越弹越想弹,从而培养了学习兴趣。

老师在指导时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以鼓励为主,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其练琴的勇气。

利用和选择一些曲目来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琴乐趣,切忌拔苗助长。

此外,要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经历、创作动机、创作背景、风格流派等,从而真正了解作品的内涵,这种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是挖掘学生潜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训练学生聆听与思考。

音乐不仅仅是人类用音符、旋律、节奏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更是集理性、激情、秩序于一体的精神产品。

丛林中鸟雀的婉转啼鸣,山间流水的浅吟低唱,以及江河大海的轰然澎湃,都会令人心醉神迷,而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更能直接打动人的心灵。

可以说,音乐是通过“听”才可以掌握的一种艺术,而钢琴弹奏在“听”这一方面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训练学生的听觉能力,并从以下两方面去增强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1.听自己弹琴。

通过“听”自己弹琴来逐渐强化、提高内心的听觉感受。

2.听录音。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情感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钢琴技能水平进行提升的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的专业水平的不一致或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很多的阻碍。为了让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教师传授的技能良好的掌握,文章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上的技能培养做了相关的研究,望提出的建议可以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

面向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论文

幼儿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影响最为深远。目前,幼儿园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普遍缺乏男性教师,这种“女性化”的培养方式造成幼儿在性别角色学习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状态,培养出来的幼儿表现出懦弱、腼腆、畏缩、依赖、娇气等性格特征,甚至也有男孩变得缺乏男性气概和阳刚之气。追溯到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为幼儿园培养优秀师资的重要任务。但是,与幼儿园男教师奇缺的现状相反的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的男女比例在1/30?1/40之间。而高师院校中学前教育男生的培养中存在着的生源差、培养方式女性化、男幼师存在心理问题和男幼师缺乏职业认识等问题一直羁绊男幼师培养工作的迅速发展。如何有效解决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学前教育男生培养的紧迫性。

(一)男教师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幼儿时期性别意识对其以后的性别角色、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是影响幼儿获得相应性别角色的重要他人。幼儿己经有了初步的性别角色意识,并且用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使自己的行为相似于父亲或母亲,符合社会认同的`性别角色。在“女性化”培养方式主导的幼儿园,女孩很容易找到符合自身性别的模仿榜样。由于目前幼儿教育机构中缺乏男性教师,男孩在幼儿园很难找到性别行为模仿的楷模,这就使其性别角色意识处于模糊和迷惘状态,一部分男孩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人格发展不健全。

因此,男教师的“刚性”教育和女教师的“柔性”教育各有所长,不可替代,两种性别的共同影响会使幼儿的发展更加健康、完整。

(二)我国幼儿教师性别结构现状。

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中2002?2006年五年里我国幼儿教育基本情况的统计结果,分析出2002?2006年我国幼儿教育专任教师性别状况我国幼儿教师的性别结构极度不平衡。五年里,虽然幼儿男性教师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男性教师只是专任教师中的极少数,即使在2006年,男性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仅只有1.8693%,即百名幼儿专任教师中男教师不足两人。这种幼儿教师性别结构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将为幼儿教育带来重要的影响。同时,统计数据也显示出我国幼儿教育对男性教师有巨大的需求,从而凸显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男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学前教育男生的培养将会给幼儿教育注入阳刚之气和勃勃生机,但与幼儿教育对男性教师有巨大需求现状相反,高师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男生难以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

高师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男生数量极少,男女比例仅在1/30?1/40之间,一个班级里通常只有一两位男性学生。以陕西省两所高师院校为例,陕西师范大学2003?2007级共185名学前教育学生中的男生不超过20人,占专业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1%;咸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05?2007级116学生中共计有4名男生,占专业总人数的比例不到4%。这样低的比例在国内其他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普遍。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学前教育男生中最终能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教育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面对这批其男性气质、风格、特点尚未完全形成,心理也不够成熟的“大男孩”如何让他们在“女儿国”里健康成长,从而培养成合格的幼儿男教师一直是学前教育学生培养的难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质量的瓶颈“虽然职业分离的现象有减小的趋势,但男女所追求的职业类型仍然有着显著的差异。传统的社会观念一贯将幼儿教育视为专属于女性的领域,而男性若进入该领域往往会招致异样的目光,男性通常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教育职业产生排斥心理。高师院校学前专业女生占绝大多数,在这种女性化的学习环境中,男生通常会感到压抑,甚至觉得自己闯进了一个专属于女性的职业领域。因此,男生几乎都不愿意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被学前教育专业录取的男生也大都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动选择这个专业,主动报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并对本专业感兴趣的男生寥寥无几,原动力不足,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极容易产生厌学、自卑、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样的生源状况,很大程度上増加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难度,生源问题极大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考虑男生特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女性化”。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女生能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出色表现,而多数男生在这方面缺乏灵气,使他们自感无力。比如,舞蹈、钢琴对男生来说难度太大,尤其上形体课或舞蹈课时穿着紧身衣站在一群女生中间,使他们感到很尴尬,动作也极为不协调。尤其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女性化的思维模式、女性的神态举止动作及女孩腔调会使男生产生厌倦情绪,男生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女性化”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育者的观念、言行及女生居多的环境氛围容易使男生产生女性化特点,从而影响男生的发展。

(三)心理问题阻碍学前教育男生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性别压力,长期生活于女性环境中,他们极易产生性别认同危机和心理障碍。首先,传统社会观念将学前教育划归为专属于女性的职业领域,男生进入该专业,极易产生性别角色的认同危机,轻则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产生怀疑,重则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到个人人格的健全发展。其次,女性化的环境氛围不利于学前教育男生的成长。这种环境下,男女生之间人际交往处于封闭状态,男生很难找到可以交流的同性朋友,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处于孤立,再加上男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常常会招致别人异样的眼光,甚至是歧视,就极易使学前教育男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缺乏自信、自卑、焦虑、女性化和厌倦等心理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一直困扰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并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

(四)就业指导的缺失影响学前教育男生的职业发展。

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特殊性,更加缺乏针对于男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学前教育男生不但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和职业本身的认识,更缺乏对就业前景的认识,普遍对毕业后的前途担心,缺乏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极易产生厌学、焦虑情绪,不但影响专业培养,而且影响到学前教育男生最终的职业发展。

三、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环境,优化生源质量。

传统的社会偏见和幼儿教师待遇不佳是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的不良外在环境,尤其是前者,对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传统偏见使许多优秀男生对该专业“望而却步”。应制定有力的法律、政策、规范改变男性进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偏见、提高幼儿教师待遇。

只有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福利待遇,正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男生主动自愿地进入到学前教育专业中学习,从而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生源,提高培养质量。外在环境的改善,生源的优化将最终为学前教育一线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育男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面向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论文

【论文摘要】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不断反思实践的态度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于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更新课程设置等,为幼教机构培养出合格的研究型幼儿教师。

1、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研究型幼儿教师。

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强调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该年,教育部集中力量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55年,教育部颁布了《师范院校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计划及其说明》,在幼儿教育专业科目设置中,专设“幼儿师范教育科目教学法”课程,以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师资。1978年10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原有学前教育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幼师培养师资”。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至少有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

基于以上惯性,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幼儿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包括职业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理论科研人员。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也逐渐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观念、轻技巧,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一是随着近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教师教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撤并。二是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猛增,幼儿教师岗位以外的其他所谓儿童工作岗位无法容纳已有一定规模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

教研科研人员及其他幼儿教育上作者。”“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幼儿园从事管理、科研、教学的专业化教师,也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课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幼教管理人员,科研部门的幼儿教育研究人员,同时培养社区服务机构和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工作的相关人才”。

尽管以上院校对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提法不尽一致,但都强调一个很重要的培养方向,即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

第一,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错位。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使社会各领域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作为培养人才奠基工程的学前教育。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幼儿园,高学历者(硕士、博士)担任幼儿园教师的越来越多。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走向幼儿教育机构必将成为一种大趋势。

第二,原有的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生源状况不协调。一般情况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大多办在二批本科录取线以上的大学,这些学校往往按高考分数录取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生。这样的生源文化素质比较好。但进人大学后,由于年龄原因,对于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课程,如形体训练、钢琴、舞蹈、美术等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且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因此,把本科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大技能型教师,恰恰是生源的弱项,而墙养蜂们的科研能力,才是扬长避短。

2、幼儿园观摩模式犷。

这种模式有下列几种做法。

现场观摩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竞赛活动,优质课活动,新观念、新方法展示活动,教学改革活动等。观摩前,先由主持者介绍自己的活动设计理念及具体方法步骤,观摩后,通过座谈方式由主持者向学生释难答疑,之后每个学生提交观摩总结。这能使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收获。

教育理论课程尤其是教学法课程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关内容让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摩幼儿活动,必要时直接参与幼儿活动,现场学习、现场消化、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学生将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科研设计作业带到幼儿园实施研究。学生在研究、观察与反思中,、获得科研素养的提高。

3、创新的“师傅带徒弟”模式。

即在一段时间内,到幼儿园实习科研基地请那些已经毕业且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师傅,具体而又详细地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性质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这种做法可以有针对性地使学生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积累科学研究的实践知识,从而能大大缩短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的距离,能更快地适应作为纯儿园研究型教师的工作要求。

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的源头在于实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科研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教学中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采取集体与分散结合的形式,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安排见习、实习活动,让学生带着有关课程内容同题进行幼儿教育的调查、测查、咨询等科研实践。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凸现科研素养考核。

可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内容增加分析向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降低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把平时课程的见习报告、教育活动设计、活动评新,特别是科研小论文、研究报告,甚至与课堂中提出薪问题、新观点和闭卷考试等结合起来评定成绩,明确科研素养考核的地位。

教学实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三位一体”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科研实习是指学生深人到有一定教科研基础和指导能力的幼儿园等实习单位,全面参与幼教一线的科研活动,运用课堂学习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幼儿园工作的诊断,提出问题,进行活动记录与分析、调查访谈等各项教育研究工作,并尽可能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已引起重视,学生在校接受理论学习时间长,而实践时间过短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四年中,有2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间,另外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中还安排有必要的见习、观摩、观察和短暂实习。但是,作为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的重要一环—科研实习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鉴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四年学程有比较繁重的课程学习任务,不可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科研实习。因此,教学实习、科研实习一体化,一方面能改变以往教学实习因时间不够而浅尝辄止的困境;另一方面,学生科研工作能够立足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而避免常见的纸上谈兵。

本科生论文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把毕业论文布置在教学实习阶段进行,便于学生能够找到针对性的课题,容易获得一些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和支持。同时,也使科研实习有的放矢,教学实习赢得更多的时间,学生将能更深人、全面地熟悉幼儿园。

因此,把教学实习、科研实习、毕业论文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三项重要环节合而为一,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分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

编辑出版本科专业自1985年设立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随着编辑出版业界环境的飞速变化,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不断前行。虽颇见成效,但从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多年来的微变、实践教学的稀缺、考核主要看研究以及教学人员与编辑出版业界分离等现状可以看出,编辑出版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还需明确,步伐还应加大。尤其是丰富多元的新媒体和媒介融合时代,对编辑出版有了新的界定,给编辑出版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与发挥空间。在发展迅速的媒介环境下,对于实操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编辑出版来说,实践教学的突破与创新理应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与根本。

一、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定制实践环节。

媒介融合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种挑战突出表现在实践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大量培育上。现实的矛盾是,一方面有不少大学生在求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归根结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社会所需没有完美衔接,学生动手能力差,从而反映出编辑出版实践教学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偏差。那么,实践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与效果?如何以学生为本,充分激发、塑造并培养学生的个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考虑编辑出版行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采取以学生为本,层次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对教学资源、办学优势、学生主体特点等进行综合调研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多个培养方向,如出版经营管理方向、编校技能与人文素养方向、新媒体技术方向等,并进行专业性的“小众”实践教学。

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定制实践环节应成为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的有益尝试。可充分利用专业教师在新闻出版单位就职及其熟悉编辑出版业务的工作背景,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特长与优势,采用“工作室”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帮助不同的学生主体实现自身对专业发展的追求。根据个人的兴趣、特点、专长以及发展方向,学生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既是课堂教学的学习小组,也是学校与出版社、网站、新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合作项目的任务执行小组。每个学生可以加入多个工作室,以熟悉不同的媒体并参与编辑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编辑实践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定制。

同时,可在实践教学中实行竞赛制、招标制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自由组队参与与出版社、网站、新媒体等新闻出版单位合作项目的投标,参与校内外的版面设计大赛、编校大赛、数字多媒体制作大赛、网络编辑竞赛等行业相关赛事。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自我鞭策、相互比较和借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快速激发其创作力与实践能力,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实践反馈,也就是说,在学生练习和实践后,教师应答疑解惑,给学生展示不同的题解以及优选答案,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中不断进步,这样他们才能对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在反复实践中不断缩小与编辑出版行业规范要求的差距。

当然,工作室式、竞赛制、招标制等实践教学方式还需有教学目标、组织管理、成绩评定等制度和规定与之配套。比如,在成绩评定方面,应丰富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改变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确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过程、创新成果给予持续性评估和综合性评价,保证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实践精神的强化与塑造。

二、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模式。

很多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感慨,上学时学的知识都忘了,在学校学的和实际工作是两码事。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应由学生买单。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脱节等情况更多反映的是實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应用型学科的务实性特点决定了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单纯地先理论后实践、课堂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下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闻出版环境不断变化,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首先,应树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理念,完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制度,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不应拘泥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的时间、场所、方式等都应灵活安排。“鼓励个性化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成长与创新绝不是在被动与封闭的环境中激发出来的,而是在积极、主动、自觉、自学的开放状态中生发的。其次,“请进来、走出去”应成为实践教学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请进来”,一是指把编辑出版业界高级编辑、业务精英、经营管理高级人才请到学校来,请到课堂上来;二是指把编辑出版业务、项目请进学生的工作室。“走出去”,一是指专业教师走出校门,挂职锻炼,直接参与编辑出版实际工作;二是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编辑出版业务实践。这种实践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提高了实践教学供给端的教学质量、效率、创新性和活力,使其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丰富实践教学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环境。近年来一些高校在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中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改革,但未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未完善“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度与管理方式,“请进来”或“走出去”只是偶然、随机的尝试,未使之常态化,当然不能收到良好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教学效果;二是实践教学成了新闻出版机构的负担,输送的学生大多数不能做业务,有时甚至会添乱。二者之间若不是共享与共赢的关系,那么这种合作既不会持久,也不会产生良好收益。因此,唯有使“请进来、走出去”成为常态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度与管理方式,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三、实现课业成果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实踐教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课业成果以及编辑出版业界需求应是一致的,否则就会造成供需脱节的局面。学生的课业成果不应仅作为学习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指标,他们每次参与的教学实践、完成的课程作业以及毕业作品应成为其择业与就业的砝码与优势。一些专业教师将带学生参观出版社、报刊社、印刷厂、新媒体、互联网企业等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将撰写调研报告和课程论文作为课业考评的指标。这些做法虽然对学生了解、认识编辑出版业务及业界大有裨益,但真正掌握有用的理论和技能还需坐下来认真编、校、改、读、经营运作与思考,实实在在地深入编辑出版业务,否则,实践教学也就成了客串。

在此,吴培华教授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吴培华教授对自己的研究生就实践环节提出“五个一工程”的要求,即完成100万字的初校、完成100万字的三校、责编一本书、参加一次图书订货会、下一次印刷厂。此外,浙江传媒学院的“四年一本书”项目,也达到了较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分析上述两个较为成功的实践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二者都将编辑出版的实际业务作为课业考评的内容,学生的课业成果几乎等同于编辑出版业务作品。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在择业时呈现自己的专业优势与成果,又有利于缩短他们就业时的适应期,让他们快速上手。

要实现课业成果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还需要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中的课程作业进行巧妙而有效的布置与考评。事实上,除了专业教师布置的模拟式课业如图书选题策划案、书刊创意设计等,全国各级编辑出版相关赛事也可以作为实践教学中的课业选题,如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全国图书编辑出版能力大赛等。这些含金量高的项目和比赛会自然调动学生创作和实践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此外,毕业论文(设计)是检验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内容。一些高校仅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均作为学业考核的指标,甚至鼓励学生做毕业设计,从而全面且直观地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诚然,编辑出版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而又与时俱进的课题,仅靠上述的几项改革并不能产生特效。但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注重实践创新过程,建构开放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一定是当下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所需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希望以上思考可以对正在进行或未来进行的全面、具体、创新且富有成效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肖超.我国编辑出版类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j].今传媒,(4).

[2]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1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