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1-10 22:30:52 作者:笔砚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实用的教学计划范例,供教师们参考使用。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2、进一步探究。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

(1)用1、2、3代表不同的杂志。

(2)用a、b、c代表不同的杂志。

(3)用甲、乙、丙代表不同的杂志。

(4)用(0、00、000)代表不同的杂志……。

3+3+1=7种。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组织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述色彩知识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通过提问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师展示写生步骤或演示写生步骤(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学生观看教师演示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体会到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2.造型准确3.色调和谐统一学生各自准备好工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

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七、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色中,白色明度,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黑、白、灰无彩色。

(2)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或剪纸的工具材料,收集门饰的图片资料等。

(教师)范作和中外门的图片。

教学过程。

1.介绍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门饰的知识:传统的门饰;门饰的雕刻技法、民族特点;中外门饰的区别等。

(2)引入课题《门的装饰》。

2.欣赏相关作品。

(1)欣赏范作,提问:你觉得这些传统门饰美在哪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门饰上面的几何图案、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等。)。

(2)欣赏中外门的图片,提问:与我国传统的门饰相比,欧洲建筑的门饰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传统的门饰精致、华美,欧洲的门饰简洁、厚重等。)。

3.学生构思创作。

提示: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或剪纸形式表现,注意表现出门饰的风格。

4.教师巡视指导。

对创作中普遍的问题作集体和个别的指导。

5.小结本课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导入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五年级人教版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以及相应的练习。

达成目标:

1、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能不遗漏,不重复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反思和交流,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策略的价值,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使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提升对策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草原牛羊成群图。

二、探究策略。

1、初次探究。

小黑板出示: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

问:根据这句话的信息你想采用什么方法来帮牧民叔叔呢?

2、进一步探究。

问: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吗?

学生填写第63页的表格。

3、体会列表的特点。

问:反思一下刚才的思考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有序(有条理)一一列举不遗漏不重复。

让学生再次说说应该怎样有条理地思考。

出示:像这样有条理的把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列举。在列举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进一步引导。

这几种围法中牧民叔叔会喜欢那种呢?为什么呢?

出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的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和宽的差越小,面积就越大。

三、体会策略中的技巧。

出示例题2。

读题后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并集体交流。

3+3+1=7种。

(有一定的规律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四、巩固练习。

问:根据题意你想到了什么?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交流,说出列举思考的过程。

五、交流中总结收获。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一列举”对我们解决生活问题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采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1利用学生对长方形与它的长和宽关系的已有认识,要求学生找出用18根1米的栅栏围成长方形的各种方法,在寻找策略中体会“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过程。在探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具体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到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美术中的比例知识,培养同学的发明精神。

2、了解比例在美术作品中的关系,提高同学的审美能力。

3、学习此例关系,设计一个花瓶,提高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比例在美术中的关系,分析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从比例的角度考虑设计一个好看的`花瓶。

课前准备:。

教具:教学图片、花瓶、同学作品若干。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油画棒。

教学过程:。

1、《出示溪山行旅图》:。

(1)画上画的什么?

(2)山和人物的大小对比方何?

(3)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师: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佛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伪气势。这幅画胜利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的杰作。

2.出示《维鲁维斯的人》。

(1)人存站立和伸张四肢时,在圆形和正方形有何比例关系?

(2)师简单介绍这幅作品。

4、师介绍黄金分割的知识。

(1)把一条线段分成两局部,便其中一局部与全长的址等于另一局部与这局部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址较美观而得名。

(2)师用黄金分割的知识分析《吧黎圣母院》。

5、欣赏同学们的设计作品。

(1)这些作品你觉得哪件最漂亮?为什么?

(2)从比例的角度分析,它们胜利之处在哪里?

三.作业练习:。

(1)用比例知识先在稿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瓶,再用彩纸剪下来。

(2)为这个花瓶添加图案花纹。

四:作品展示。

1.你为什么设计这种式样的花瓶。

2.你能否介绍一下你是怎么设计的?

3.你最喜欢哪幅作品。

五.课堂小结,提出希望,安排下节课工具。

课后记:对于上节课来说,这节好多了,有了透视的一点基础,对于比例就比较好理解和接受,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顺便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收效好了很多。

解决问题二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况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估算和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学习难点:会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并解决它们。

一、复习旧知。

1.商店上午卖出147千克苹果,下午卖出295千克苹果,一共卖出。

多少千克苹果?

2.填空。

(1)小明家到学校有488米,约是(    )米。

(2)学校买来的故事书767本,约是(   )本。

二.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例4,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任务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可以把问题换成:

列式:                竖式:

(3)任务三: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三、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九第2题。

2、完成练习九第12题。

3、完成练习册第38页。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课件、导学单、教具。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小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4)回顾反思。

(5)教学第二种思路。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重点是: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倒推法进行问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是: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验用具(水杯),作业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创设。

情境。

体会。

倒过。

来想。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简单的事情中理解倒过来思路.1.创设学生春游乘车情境。

出示从苏州去南京沿途经的城市,提问回苏州时沿途依次经过哪些城市。

明确日常生活中常常应用到“倒过来想”的策略。

师生交流。

观察。

独立思考。

自主。

探索。

学会。

新策。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操作和熟悉的收作业本情境来代替教材例2,使学生在亲历过的问题中受到启发,自主探索用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适用新策略解决的问题特点。

一.初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思想方法。

3、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倒水前后两只杯子里果汁的总量有没有变化?

4、组织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策略是怎么样的?从而揭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5、板书课题。

1、创设学生交作业情境,出示一叠作业本,提供有关信息:如果又新收到12本,发下去25本,剩下总数是20本。

2、呈现箭头整理图,帮助学生理顺数量变化方向。

3、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呈现学生的列式计算方法。

4、联系倒推的两步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总体变化来思考。

5、引导学生检验,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否为20本,使学生体会到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观察思考。

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画直观图和填表格的方法来更清楚展示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

推理解答,说说倒推计算思路。

估测一下本数。

尝试用自己方法整理信息,并展示出来。

说说“倒过来推想”策略。

思考“发下去25本”倒过来想要怎样?“新收到12本”倒过来想要怎样?

列式。

顺推检验。

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应用倒过去推想思路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中去理解倒过去推想的思路.

实践。

应用。

体会。

价值。

组织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过程,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的第2题。

组织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

3、组织完成独立完成练一练。

提问学生思考怎么理解小军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如果你是小军你会怎么做?

仿照例1用列表方法。

独立完成。

仿照例2用箭头表达数量变化方向。

介绍自己的方法。

理解先拿出一半,然后再拿一支。

小结。

作业。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补充习题p45。

倒过来推想。

师生交流。

五年级数学实际解决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首先,在学用方程解决问题之前,必须让学生熟练理解方程的意义。1)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2)其中最关键的理解是,在等式的基础上含有未知数。

其次,要正确理解实际要解决问题的题意,分析各数量之间所包含的关系,根据关系用文字和数字列出准确的等式关系,反复琢磨自己所列出的等式关系,并验证。

最后,将未知数x通过解设引入的方程中,作为重要的方程成员,利用列出的等式关系将需要的未知数及各数字带入等式中,准确地列出方程,并且计算出方程的解,再一次将方程的解带入原方程进行验证,完全符合等式关系后,作答。

小学阶段用方程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初学习简单的方程的时候,课本上就涉及到一些用方程解决的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在教学的时候,尤其在讲例题的时候,是重点强调方程的方法,但是因为题目比较简单,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也比较简单,学生很轻松地就会用算术解法,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用方程去做,因为用方程解决的话,还要写解设,学生就想省事,不喜欢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但是,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时候,也是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入的稍复杂的方程,进一步讲解学习稍复杂的方程的解法,解稍复杂的方程一般用到的把其中一项看做一个整体的方法比较多。当然,相对来说,课后的解决问题的题目类型一般也是用稍复杂的方程来解决的问题,我记得当时教学的时候还强迫孩子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我总感觉孩子的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一些。

比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的应用题,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是相当好的,比如小学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鸡兔同笼问题用算术解法是相当抽象的,但是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比较好理解。所以,前几天,有同学拿着考济宁外国语的数学题来问我,就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类型,也就是先设一个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找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解决出来了,其实所谓的难题也不过如此。

可见,用方程解决复杂的应用题的必要性。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线描。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线条的多种变化,理解不同的线条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2.操作目标:尝试画出不同形状的线,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形象,体会线条丰富的变化,体验艺术的创作的快乐。

3.情感目标:欣赏绘画的线条造型作品,感受线条美及其赋予的生命力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图片、画面的分析,体会线条的美感,了解各种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组成的纹理。

教学难点:

尝试画出具有不同变化特点的线,画面中线条黑白灰层次的组织。

教学准备:

绘画笔、纸、感受题纸、学生老师画家范作。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条。

1.课件出示一张充满线条的风景照,让学生找找风景照中看到了哪些线条。

师:线条是美术中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变化多端的线条可以产生非常有魅力的.画面效果,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下“线条的魅力”(课件出示课题)。

2.师:除了刚才图中看到的线条,你还说的出其它的线条吗?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线条。

师:世上的线条有很多种,为了便于认识,我们可以把线条简单地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

3.点击课件,一起与学生初步认识直线、曲线。

4.学生尝试表达对不同线条的感觉,初步感受线条的美感特征。学生拿出教师发予的线条感受题纸,经过自己感受,小组讨论,把对不同线条的感受书写下来。

反馈学生填写的感受,师也出示自己填写的感受。

5.师:其实,在我们身边,线条无处不在,我们来一起去找找大自然中的线条。课件附和音乐欣赏自然界中的线条,师生一起感受其中不同线条所具有的不同的情感表现。

二、尝试画线。

1.合作学习,同学间取长补短: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对线条这种造型语言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提升。线条不但可以塑造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可以传达画家的思想。

2.尝试练习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尝试线条表现力。

3.反馈一些学生尝试品,简单评价。

4.谈学习感受,请同学说说画线条的感受。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欣赏学习。

1.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老师范作、画家作品以及其他学生的线条作品,交流感受,注意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等的变化。

2.小结如何画好一张漂亮的线条画:

一张好的线条画,不但要画面完整,主体分明,而且画面上总会出现黑灰白的层次变化,黑灰白的层次需要做到线条的粗细变化、深浅变化、长短变化以及有疏有密的变化等等。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感受,也都需要用不同的线条去表现,这样才会产生好看的画面效果。

四、学生创作。

1.学生创作,师巡视指导。

2.欣赏部分学生作品。在欣赏中评价学生作业中的优劣之处,对他们作业中的线条安排和画面完整性,作出评价。

五、总结许多同学刚才都有用线条表达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希望你们平时多留意观察身边的线条,画出一些更好看的线条画作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数学《用转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对例题的想法。例题难度不高,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如图,)经过4分后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例题并不能体现出画图这一策略在行程问题中的价值,因为许多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就可以轻松解决。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采用列表这一策略的。有许多学生告诉我,列表这一策略其实根本也用不上,因为他们很容易就抓住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讲解这道例题时,我把着力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画图上。指导学生抓住画图的三要素:方向,条件,问题。数量关系倒是很简单的两三句话带过了。

学生对画线段图来表述行程问题这一方法不感兴趣,我认为是有原因的。第一,不习惯,虽然以前也接触过线段图,要画好线段图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学生更愿意选择列表这一策略。第二:往往会画线段图的也能够分析清题目的数量关系,甚至说,不画线段图也能分清。而不会做的也不会画,所以,他们觉得线段图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我们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强调线段图的简洁,方便性,同时,只要学生的线段图上能够反映出三要素,也就应该加以鼓励。如若不然,恐怕学生会更加不喜欢线段图了。

还有,班级中大括号的画法实在是难看之极。我们同轨的老师交流了一下,总结出一个方法:先画两根直线,然后加个小帽子(中间的尖),再把两头弯一下。让学生画了几个,果然本子上的大括号漂亮多了。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人教版五年级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并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教学难点:

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1、出示主题图。

生:有3个方阵,并且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师: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1.师:“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并且思考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独立思考后,在组中交流。

生讨论解法:

(1)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10×8=80(人)。

再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80×3=240(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共有多少人?(也可以说是有几列?)。

10×3=30(人)。

再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30×8=240(人)。

(3)先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行?

8×3=24(行)。

再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10×24=240(人)。

分层次说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先个人算、后同桌说,最后全班一起说。)。

2.师:观察这三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

相同点:都是用两步解答出来的,并且都是乘法计算。(板书:连乘)。

不同点:解答问题的过程不同。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一行有7个鸡蛋,一盒有四行,3盒一共有几个鸡蛋?

2、有4堆花、每堆花有四盆,每盆花上有8片叶子,这些花上共有多少片叶子?

(这道题讲解完要小结一下:不是随随便便接个数字凑起来)。

3、每块地的小苗有6行,每行200棵,这两块地共有小苗多少棵?

4、有28排,每排20人,每张票15元,如果这家影院的票全部卖完,可以卖多少钱?

5、成人票25元,儿童票10元,我们一家五口(4大1小)要花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乘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几行?

先算一个方阵的人数一共有的行数一大行的人数。

后算三个方阵的总人数。

步骤:1、收集信息(有关联的)2、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二、学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要求:

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相识中、相识后)。

五、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课文小结。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一、复习导入: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3.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提问:文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大家自由读课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汇报。

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找出来读一读。

2.总结:

牛郎: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3.师小结: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话故事,和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板书:

男耕女织。

痛失老牛。

13.牛郎织女。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后记:

很显然,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五年级数学《用转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成功点滴:

1、直观演示,激发寻求策略的内需。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五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我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哪个图形面积大?”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2、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加强了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通过唤醒经验——回顾整理——体会应用,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

3、学以致用,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

在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后,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是必要的,这对于策略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学以致用,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学生对策略的价值所在会感受得更加深刻,而且在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4、注重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疏忽,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学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的结束包含着另一个思维活动的开始。因此,在解决问题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策略的运用过程,对具体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加工、整合,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不断提升,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总结学习的收获,然后出示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从今天学习转化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力图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性、历史性,让学生在与数学家的对话中,充分感受转化价值的魅力所在。

些许遗憾:

1、时间把握不准。由于学生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不牢,(如:公式的推导、计算能力等),加之教师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导致了部分环节浪费了时间。

2、语言尚需锤炼。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有时啰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