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中期报告(通用18篇)

时间:2023-11-23 22:51:07 作者:ZS文王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中期报告(通用18篇)

在撰写报告范文时,我们需要考虑受众的背景知识和需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我们精选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报告范文,以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

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分析,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活动的方法,如利用逆向求索,突破思维定势;运用类比推理探索事物。

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有些创造型学生可能比较顽皮,爱争辩,常有越轨行为,经常提出各种怪问题。老师应该善于引导,保护他们创造的萌芽,允许和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毫无顾忌地提出各种设想,不要过早批评,解除他们对错误的恐惧心理。

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诸如科技小组、兴趣小组、文艺小组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创造性个性的形成。另外,鼓励和支持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培养其韧性和恒心。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天天练,每堂课上安排口算训练,不用多,10题就行。

2、多种方式变换训练。如:听算训练、抢答、“开火车”等。这样,既训练学生听力,又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但训练重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我提倡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倡导和推荐一种最优的计算方法,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一)认真审题的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

1、审清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2、审清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审清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性,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判断能否简算,然后才动手解题。

(二)专心校对的习惯。孩子最明显的心里特点好胜心强,求快心切,往往见题就做,顾前不顾后。所以我在实际的计算中,要求学生仔细对照,抄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与符号对照,做到一字不差,做到万无一失。

(三)规范书写的习惯。计算出现错误的另一个重要成因是部分学生的书写马虎,不够规范。

(四)认真观察的习惯。计算时,我强调口算和笔算的合理把握,口算必须在已学口算范围内进行,口算有难度的必须笔算。这样坚持不懈对学生进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认真作业习惯,还能克服学生乱写、乱丢草稿坏习惯。

(五)积极验算的习惯。验算是自我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而长远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才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对学生的成长终身有益。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现在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高唱凯歌的时候,但越是发展越是暴露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人才不足,尤其是缺乏创新人才,甚至我国伟大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老人在临终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创新人才)?” 。这个问题实际上暴露了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的一般模式就是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标,很多时候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狠抓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力求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

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明白创新人才的含义,一般而言我们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关键阶段就是中小学的教育,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探索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适应教学的需要。地理学科虽然被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重视,但作为我们地理教师必须重视,须知作为一名人才必须具备最基础的综合性知识。

作为一个地理教师,传授知识是基本的任务。然而,还有四个方面更重要: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三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四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我们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案例、教学后记等,回顾教学过程,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方案,积累教学经验。新课程实验初期,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种种困惑。比如, 以前的地理教材结构清晰, 知识丰富, 重点突出, 教师只要按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照本宣科地讲清知识点,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考出好成绩。而现在的教材变了, 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这些活动怎么处理?讲吧,不符合新课标要求, 让学生活动,老师又不放心,怕学生乱了,掌握不了知识点,影响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这些困惑,积极进行实验,从教学的创新设计,教学创新活动的组织和调控,到教学效果的检验,让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在教学中探索、反思和再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坚持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变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了,从而实现由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转变。

二.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获得知识的中心环节。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的。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所以,进行思维训练时,必须符合这一规律。如《骆驼和羊》,设计者在设计幻灯片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幻灯片以活动、抽拉式展现故事内容,骆驼一抬头就吃到树叶,小羊站起来也够不着;而小羊钻进小洞吃草,骆驼怎么也钻不进去。通过这一比较,使学生充分感知了语言材料,受到了逻辑的训练。

而高年级,是进行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是训练的重要途径。如《手》一课,课文先总写陈秉正技术高明,要求严格,有一双能干的手,而后具体通过几件事来写他的手,有力——坚硬。总的是说陈秉正的手坚硬有力,与众不同,最后讲陈秉正的手不但坚硬,而且灵巧。这种总—分一总的思维活动,就体现了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综合的思维过程。全文条理清楚,中心明确。那么,学生从文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思维逻辑性,同时也进行了逻辑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中,很多文章都属于这种结构。

“疑”是导疑一设疑一解疑。可先激发学生对内容提出问题,多提问题。因为提的问题越多,收获也就越大;然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知识;最后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运用现有知识探究新问题。

“议”是讨论一辩论一评议。先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互相补充;培养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入云亦云,同时又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最后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

这样,通过“疑”“议”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起来。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遵循教学原则,在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应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为国家多培养人才,实现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课标》中的10个核心概念是指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核心概念反应了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下面就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谈谈我的认识。

一、对运算能力的认识。

1、运算能力是《标准》新增加的核心概念。

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进行正确的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表述中不难看出,运算能力首先是会算和算正确;而会算不是死记硬背,要理解运算的道理,还要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等。运算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二逐步形成的。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洁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2.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伴随苏学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正确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是逐步形成运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的前提。在义务教育阶段,运算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经历如下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由法则到算理;由常量到变量;由单向思维导逆向、多向思维。

二、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1、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鼓励“在做中积累经验”;

第三,教师要带头做。

标准说,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还有一点,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义务教育做起。

从某种意义上,越小的孩子,他越有创新,小孩子的兴趣,小孩子对问题的敏感性,他能提出很多很多成人可能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他本身就是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无论是中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说明》都把它列为诸项数学能力的首位。由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所要重视和培养的。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多举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意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推动学习的动力之源,要想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是将数的运算和和实际运用与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运算不是单纯的、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为了解决自己或他人的再显示生活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或困难。

教学中基础知识是算理的依据,对运算具有指导意义,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往往是引起运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加强和落实双基教学是提高运算能力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运算能力的培养,一个数学题,看一看知道怎样解就行了,其实运算的合理性,正确性,简捷性,时效性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算能力要进一步加强,让学生自己体悟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和书写的规范性。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到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有一部分与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为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计算要给予及时的评价,但切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老师不要代劳,即使做不出来,只需给予适当的指导即可。同时在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眼尖,手准,书写清晰,及时检查”的良好习惯。

正确的算法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对计算法则只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时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对算理的教学不容忽视。再则,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法则,要经常进行一些算法易混淆的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从反面让学生“扶正固本”。

数学运算的熟练性主要表现在能迅速、合理地进行运算,有些学生往往只会机械的死记公式,生搬法则,其结果是既花费了大量时间,又不能求得准确的结果。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加强速算教学。多步计算的题,其解题方法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好多题都不止一种解法。众多的解法中肯定有一种“又对又快”的。这种算法依赖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分解和组合,依赖于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的应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主动探索速算的方法灵活计算。方法活了,便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运算的目的不一定是追求一个简化的结果,而且要为一定的推理、演绎、判断服务。

不论什么样的计算题都是以基本的口算作为基础的,老师要经常性地安排一些由易到难的口算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算法,而且由量变的积累能使学生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生算得多了,熟练了,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学生的知识水品、认知风格、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千差万别,尽管教师总结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讲解的方法,但总有一部分学生屡纠屡犯,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运算印象不深,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运算错误的类型进行梳理并分类,归纳,自己进行消化,建立错题档案,时时提醒自己,防止错误再犯。当学生自己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时,他们运算的正确率以及运算能力一定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中基础素质,如何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是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基础,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责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焕发课堂的活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

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巧的过程中“想到的”说“给别人听”,对别人的观念和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它是一个接收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的反复、复杂的过程,主要采用语言、动作、直观与书面形式进行交流,集逻辑思维,操作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体。

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发性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核心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们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合作者,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操作、练习、猜想、验证、总结等方面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之中,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一、树立数学交流观念,增强数学教学开放意识

苏霍坶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地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但长期以来,受传统的观念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不少的教师成了一架教学的机器。备课时,往往迷信教材,围绕课本、教材集转,不敢对教材做大胆的处理。上课时,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现代教学观念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在活动中,学生求真、求异、求新,经过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猜想与验证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进而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使学生乐学、勤学。

二、培养学生数学交流性思维,使学生要交流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要注意让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师生间情感交融,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交流的氛围,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媒体互相进行活动,以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对指明思维方向,创设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灵活多样、多向的开放性的提问。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画圆时,提问:(1)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2)哪些物体本身不是圆形的,但在运动时形成圆的?(3)你能用哪些工具画出圆?(4)圆的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圆的特征时,又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一个圆中画出在三条直径和三条半径,接着提问:(1)你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和半径?(2)你们画的圆与老师画的圆的直径和半径会相等吗?(3)你能什么方法验证?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特证,又有利于学生的交流。

三、课堂教学导入开放性,使学生想交流

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是对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感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导入的开放性,就是指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1、设疑导入: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利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设计如下导入:先设计情境,两只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红老鼠沿着正方形的跑线跑,兰老鼠沿着圆形的跑线跑,接着让学生根据已知的边长或直径,分别算一算,两只老鼠跑了一圈的路程,计算兰老鼠的路程,学生没有接触过,算不出来,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导入新课。

2、质疑导入: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上从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解答问题的学生更聪明。其聪明之处就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创设学生的质疑活动。同时还要认真发现和捕捉好的疑点让学生进行质疑,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生。如,在教学“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时,例1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例2的数量关系是: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内总结,让学生质疑。有一位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例1与例2有什么不同?”我就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例1的数量关系是针对什么讲的?而例2呢?使学生明确了例1与例2不同的地方,又懂得例1与例2都是讲“每份数×份数=总数”的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古代中国曾以“四大发明”等众多科技创造闻名于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教育更应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应该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期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基于以上认识,我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尽量减少教学中太多的规定,包括过多,过于整齐的限制,如一定须举手才能发言等,多鼓励他们提问,辩论,多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在课上敢想、敢问、敢动,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一次,我讲了反冲以后,教同学制作水火箭,我介绍同学们用自行车的气门芯给水火箭冲气,马上有学生提出用篮球针,我让学生讨论,那一种好,学生一致同意用篮球针好,这样制作起省力多了。有这样的环境,学生敢说、敢做,他们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发挥。

三、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创新能力

便于让学生自行实验,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这种方法电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类只有不断创造,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小学自然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故事的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志向。如学习《生物的启示》一课时,给学生讲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以及火箭、飞机的发明史等,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从小立志。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在《自然》十一册“地震”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讲抗震救灾时,提及了一些地震报警装置,如地动仪、倒瓶式地震报警装置,学生们很喜欢探究这些装置的工作原理。我就引导他们先从这些实例工作模式、材料选择、制作难度、灵敏度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在继承实例工作模式基础上,用常见的材料制作了一个简便、灵敏的落球式地震报警器。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意义重大,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我国小学生目前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曾在一个名校校长和着名教育家座谈会上谈及“为缺乏创新氛围十分担忧”。某研究机构曾经针对一些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做了一个调查,结论为:“现代学生创新能力普遍降低,总体评价结果为创新能力较差。”

一是缺乏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最好的老师,多数小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唉声叹气,缺乏行动的.信心,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兴趣。很多国外的知名大学在招收学生时都会有面试,而面试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考察学生的兴趣。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会影响一个人创新潜能的开发,也影响着创新探索的发挥,因此,创新的兴趣非常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时是以玩耍为主的,大部分事情都有老师和保健老师代替,而进入一年级后,要以学习为主,好多事情还要自己动手去做,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就要求老师在旁边多指导、多培养,家教网而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要知道“他律”是“自律”的前提,“自律”是“他律”的结果。那怎么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份子,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以身作则,身先士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学生不随地丢垃圾,那教师就要自己先做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自律性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宜处,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还有写作也业时,不要把铅笔用嘴咬铅笔等。

另外,我还十分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反复训练日常行为,养成自觉自控行为的习惯。如有些学生写完作业总是忘记带,一般情况是因为写完作业后没有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或者是写完后随便一丢,第二天上学匆忙就把作业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同学放学回家后先把作业写完,放在书包里,让后再出去玩耍,这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还有劳动工具的摆放问题,学生打扫玩教室后,就把劳动工具随便一丢就没事了,我看见了,非常生气,但想想还是没发脾气,在第二天上课后,我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自己去把劳动工具摆放整齐,并向同学们说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从那以后我班的劳动工具每天都摆放的整整齐齐的。

在家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漱、整理书包、整理房间逐步自理,不给父母增加负担。我还建议学生在家中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父母扫扫地,送送碗父母回家了帮父母拿拿鞋等,也可以自己养养花,养养小动物,看谁养得好,养的时间长,通过这些事情,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负责任,连一棵花也养不活的道理。

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室变得整洁干净,更重要的是,眼前这些依然稚气的他们,有了劳动的意识,更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并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真正走出了“做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的第一步。确实,没有班主任的“帮扶”,哪有孩子锻炼的机会,没有班主任的“放手”,哪有孩子们能力的提高。只有引导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生活能力的“人”。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一定要相信,孩子越小养成习惯越容易,也会越愿意遵守。

每个孩子在2岁到4岁左右时,会有一个秩序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喜欢把身边的物品都摆成一排,而且同类的还要放在一起,那时候jason很喜欢摆鞋子,会把他各类鞋子和大人的鞋子按照大小分类都摆在一起,还喜欢摆他的小汽车,各种小汽车也会排队检阅一般,摆得相当整齐,这个阶段一定要配合孩子,引导孩子不光是把喜欢的东西摆成一排,其他的物品也要用完了就归位。

当孩子把玩具等扔得乱七八糟时,很多父母会很生气,可能会吼孩子,命令他们马上把东西收拾好,而很多孩子面对指责是有抵触心理的,更加不配合。

不妨心理学上的角色期待来教育:角色期待就是一种心理契约,是给对方一个设定的角色并不断强化对方,对方也就慢慢成为了那个角色。

比如,当孩子某一次玩过玩具很自律地把玩具都收拾好时,可以大力赞美他,并且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是一个很有自律的孩子。可以不断强化这个观念。

孩子在这种主角光环的期待下,下一次也会继续这样做,期待表扬。

从小让孩子养成做事情列清单的习惯,是可以受益一生的自律好习惯。

在孩子6岁前,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列出清单,这里记住一点,千万不要把事情安排得过多,别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最好是设定在让孩子踮起脚尖就能够到的目标,孩子才会愿意配合你。

这一点也是实现孩子自律的最佳利器,孩子小的时候不太明白时间的概念,可以买几个沙漏,我家当时买了3分钟,5分钟,15分钟,30分钟,45分钟的,分别对应做不同事情的,比如:

3分钟的是用来刷牙的,每天要刷够3分钟才能保护好牙齿亮晶晶;

父母不要对孩子采用俯视的角度,这样往往造成孩子的抵触心理,遇到事情时要和孩子沟通讨论,孩子在受到尊重时,自尊心会加强,一个有自尊的孩子才会更加自律,对自己也更有约束性行为,这里也暗合了之前所说的角色期待教育。

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孩子对父母也会有深深的依恋心,这样教导孩子时,他也会更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建议。

有研究表明,孩子从1岁半时就可以训练他的自律精神了。

如果从小就给孩子奠定好自律的好习惯,6岁之后的孩子往往已经能够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很好,上小学之后,可能只需要父母稍微的帮助就能顺利走上正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复述能力

复述是检查阅读理解,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复述能力普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背诵作复述,无条理,重点不突出,没有感情,甚至有些学生在要求复述时,一言不发。

复述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的能力之一,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要重视复述,复述要讲究方法,要在理解课文、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复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活动,也不是教学活动中的孤立环节。它是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多种教学活动互相依存的教学活动之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展开复述教学,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复述要求,示范复述引路

什么是复述,《教育大辞典》上的解释为“检查阅读理解,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方法。要求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叙述课文内容,语句通顺流畅,声音清楚、响亮。既可吸取课文中规范、生动、优美的重点词句,又不同于背诵。”

复述是一种表达、一种说话,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实践活动。这一转化过程,能使语言更快地积累起来。复述可以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句,可以更改部分内容和表达方式。

有些学生说:老师按顺序复述,先讲盘古“抡斧猛劈”,接着讲“顶天立地”,最后讲“化作万物”。

有些学生说:老师讲得绘声绘色。

有些学生说:老师改掉了课文中的一些话,但表现盘古力大无穷和变化多端的关键词没有变。

这样的示范复述,既可以让学生模仿,又可以让学生在评点老师的复述中学到复述的方法。

二、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1、利用板书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板书是课文内容最凝练,最集中的体现,是文章结构的缩影。利用板书可以使学生抓住文章重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制定复述提纲,提高复述的条理性,高效率地完成复述。如教学课文《海底世界》,从板书纵向看,“提出问题———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总结全文”揭示作者思路,表现文章的主体结构;“光———声”体现了重点段“景色奇异”的层次;“动物———植物———矿产”则显示着重点段“物产丰富”的层次,与文章的脉络相吻合。从板书横向看,板书突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重点,即“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在课文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先看板书,理清文章条理,再进行思考,学生就会抓住重点,把主要课文内容复述完整。

2、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人教版教材中许多课文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都配上插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插图反映的往往是本篇课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学生不仅在梳理中“温故”,而且在梳理中“知新”,获取复述重点,有利于学生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如《盘古开天地》一课,故事的开头部分学生很容易说清楚,后面部分“盘古用自己的身躯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均变成了现实的不同物体)很容易说错,对照着课文插图谈变化就很容易了。又如《酸的和甜的》一课,全文八个自然段,相应地配好了八幅插图。课文教学后,只要将画面完整地再现出来,然后提示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们会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学生们对照画面讲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复述的积极性,又可做到有条理地复述内容,与原文非常吻合。

3、引导学生由小段落到全文进行复述

小学生复述课文,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复述全篇课文,要从课文的小段落做起,再到大段落,最后到全文。复述要在理解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某个段落,要明确这一段落的主要意思。复述全文,要明确文章中心和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语言要简练,说话有条理。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这篇课文的第一段是:一九四一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这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一带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在指导学生复述这一段的时候,首先明确这一段主要意思是“接受任务”。复述时,要围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接受什么任务来进行。然后要求学生通过以下的三个步骤进行简要复述练习。第一步是学生自己练。我提示学生先要想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等大家都明确了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接受任务”。我又提示说“再想一想和主要意思有关系的话”。大家都明确了接受任务的时间---一九四一年秋,地点---狼牙山区,谁接受了什么任务---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接着,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小声试着讲。讲时,要想一想是不是抓住了这一小段的主要意思,有关的话是不是交代清楚了。第二步是听别人讲。在自己练习的基础上,我指名学生站起来说,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和自己想的、自己说的相对照。第三步是师生共同讨论。在相互对照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怎样说更合适?为什么?”教室里很活跃,同学们各抒己见,生动活泼,最后一个同学是这样说的:“一九四一年秋天,日寇向我根据地狼牙山地区猛攻,七连和敌人奋战了一个多月以后,决定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大家一致认为:只要把接受任务的时间、地点、谁接受什么任务一一讲清楚就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讲,听别人讲,师生共同讨论,对复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体会,在听别人说的过程思考,在讨论中提高能力,逐步对复述比较熟了。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大段落或全文的复述。全文复述,首先在讲读课文时明确文章的中心,弄清全文的结构,还要知道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复述的.时候,要有头有尾,主要情节不能丢,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拟提纲,然后根据板书的提纲复述全文。

三、在激发、维持复述情感中积淀人格

激发、维持学生的复述热情,让学生喜欢复述,积极主动地复述,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复述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使得学生在积极主动地交际中与他人分享阅读的果实,达到人格的积淀。

1、目标激励

由于当众讲述这一特殊要求,当学生树立明确的、短期的学习目标(把学过的内容复述出来)后,强烈的表现欲望会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课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复述课文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授课伊始,让学生明确复述课文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2、情趣呵护

3、成就强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成就感来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在复述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的学习动机在一次次复述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在一次次成功中得到培养。

语言交际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听、多读、多写,也要让学生多“说”。重视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目的,使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达到和谐的统一,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筋,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我在班中对学生注意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于质疑,敢于质疑。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习惯

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第一次接触学生时,教师说:“同学们,老师很希望和大家做朋友,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今后上课时,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班上的同学,也可以用问我这个朋友。”想了一会,自言自语地说:“该从哪几方面来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老师让学生和周围的同学组成小组共同讨论。

三、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鹅不会飞走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因此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五、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六、持之以恒,使学生常质疑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人的学习过程中,疑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创新的基础。发明家瓦特因对水壶冒出的水蒸汽产生疑问从而发明了蒸汽机。而在我们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就要积极去培养学生质疑求异的能力。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在教学中营造好民主氛围,是培养质疑能力的起点。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孩子们常常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超乎寻常的问题,他们对什么事情都想摸一摸、尝一尝、动一动、问一问。但是,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评价一个学生是否表现好坏的标准,就是要看他们是否“听话”,要“乖”,完全按照教师设计的意愿去做事,不能跟老师顶嘴。否则,就是“坏”孩子,那“坏”孩子是要经常被批评、被罚站,甚至被罚作业等。久而久之,小孩子的思维变得封闭、僵硬,儿童善于发现的天性也慢慢地被磨灭了,简直是个老气横秋的“小老头”。

创造力最大的源泉是质疑,要让质疑在教学中而已运用,就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张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处在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位置上,而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发扬民主、平等,赏识、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把真挚的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用饱满的精神,艺术的语言,优美的教态,丰富的表情,甜蜜的微笑,激励性的评价去感染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不怕失败的精神,只要敢表达,就是好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氛围,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在《小数加减法》一课,有学生因受到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影响,就提出这样的见解: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末位对齐,并且让这名学生上台板演例题,说明算理。25.12+18.88=,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不能直接给予否定,首先要肯定他能够积极独立思考问题,而且勇敢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可出示多种练习,12.05+27.45=45+2.07=28.43-8.075=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小数加减法计算必须要小数点对齐。又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节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本上是把除数变成整数,那么,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这样也能算出同样的结果吗?”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长此以往,学生就更加自信,表现活跃,情绪高涨,形成良好的质疑氛围,学生创造想象思维能力就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等方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惊奇、疑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质疑问难”的兴趣。

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可用讲故事形式,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六一节前夕,为了给孩子过节,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大、小两个孩子,大的分得块,小的分得块。大的心里想:弟弟只有‘2’,而我有‘4’,应当是多些了,而小的看到自己只有2,哥却有四,我少了,于是,就大吵大闹,说妈妈分得不公平……这时教师就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帮助妈妈怎样给小的孩子一个满意的解释。又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自然数,不用笔算就能很快地说出哪几个数分别能被2、3、5整除。这样的设计使学生顿然生疑,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学《圆的认识》,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早晨,在辽阔的大草原中,在一个蒙古包旁边,有一个木桩上面用绳子栓着一匹马,到傍晚时分,这匹马周围的草地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拿出图钉、细绳、铅笔分别代表木桩、绳子、马,画出被马吃掉的草地形状,从而认识到圆的圆心、半径和基本特征。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有亲近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不是枯燥的,而是趣味无穷。通过创设情境,激趣设疑,使数学课呈现出活泼生动,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智力基础,加强创设实验操作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被活动吸引。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的演绎推理,合理想象和思考,大胆地推测和尝试,积极地猜想,从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四根小木棒,两根长,两根短,让学生动手把小木棒组成一个四角边形,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加深对“围成”二字的理解。但是有的学生手中的四根木棒怎么也围不成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疑问,从而得出: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用钉子固定围好的四边形,然后动手拉平行四边形,发现在什么状态下,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操作、观察和思考,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在引导新知识过程中,可以带些实物,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建立圆的周长概念。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实际测量圆的周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群体合作,发散思维,主动探究。有的小组拿出毛线在圆上绕,想出“绳测”的方法,有的小组推出自行车进行滚动一周,想到“滚动”的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初始数据,让学生悟出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的长短有关系,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拓展思维,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刻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获得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动力去思考,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新知。因此,我们要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各种智力因素,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动向,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各高等学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实验教学过程中需大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目前的实验教学仅局限于辅助教学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不够。

从实验的性质来看,可分为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两大层次。前者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后者的综合性实验是介于两层次之间的,设计性实验才是培养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而创新性实验则体现了实验效果的最高境界。

何为设计性实验?其主要特征是老师只给出实验的对象、目标、要求、技术指标、完成期限和验收方式,至于实验的实现方案、技术路线、元器件的选择、具体制作和调试方法、指标测试等则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各类电子大赛就是设计性实验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大赛规则中包含了基本要求和自主发挥的要求。自主发挥实际上融合了创新性实验的内涵。所以说,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和效果:

1.由于设计性实验的全过程是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实验的主动权在学生方,不可能存在等待、依赖思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前提基础。

2.设计性实验的要求不是通常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简单综合,而是更多地贴近工程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实现,含有创新因素,因此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有压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动力源泉。

3.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中的任务分析、方案制定、电路构思、硬件设计、软件编写、分步试验、制作实施、系统调试、指标测试、性能改进和报告撰写等全过程的实践和攻关,既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又能把研究视野扩展到相关的知识领域,接触一些先进的元器件并加以运用。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创新素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升。

4.由于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必须独立经历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全过程,每个人的方案和实施方式各异,从学生的整体来看,充分发挥了各人的原创能力、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由此也萌发出来不少对工程和社会有实际贡献的创作思路。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和技术指标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交流和问题的探讨、相互启发和取长补短,这种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氛围和条件是实验指导老师的能力所无法提供和满足得了的。

设计性实验是学校提倡的实验教学的方向,需要积极建设和实现,但目前存在一些有待理顺和解决的问题:

其一是职能部门对课程的性质在认识观念上有疏忽,对于理论加实验的课程即使是简单的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也存在元器件的损耗和补充的问题,需要考虑实验经费的支持,设计性实验就更是如此。但往往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没有被纳入预算,而被当作纯理论课对待,没有教学经费的支持,开展设计性实验就成了一种美好的空想。

其二是设计性实验的建设之所以未能广泛开展,是受到电子元器件种类和数量供应的制约。因为,修课的学生多,为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达到各具特色的实验设计效果,就必须提供足够多的不同题目的设计要求和任务。这一方面需要老师挑起技术支持的重担;而另一方面学校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各种元器件,这是设计性实验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

开放性实验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

组织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仅指导学生,而且也从学生中获得了新的思想和动力,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自主选择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训练自己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室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经费,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处理实验数据,不断扩展知识面。

针对一些自选实验课题型,可以鼓励学生多做市场调查,结合市场需求,将自己的课题按产品要求设计,在论文中还要附带详细的使用说明书,以便于进行市场推广。从而使开放性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实验,而是将其转变为产品设计开发,这样可以大大开拓学生思路, 提高实践能力。

建立学生创新中心,设立不同的产品设计和研究课题,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活动。定期进行学术专题讲座,使学生普遍获得较大的信息量,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

另外,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学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广泛联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和生产劳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能力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的作文教学,它不仅是培养儿童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面提高语文水平、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已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积极探讨的问题之一。现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充分发挥阅读优势,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等,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叶老也曾说:“阅读得其法,写作能力高精尖随之增长。”首先,要利用解题,指导学生审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想写作好作文,必须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通过分析解题,得出结论;审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学会了解题目,并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品读领悟等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技巧。再次,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段落关系以及开头、结尾的写法和方法的运用等,从中学习表达的技巧。“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阅读课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能力。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写日记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重视作文讲评,以提高教学质量。作文讲评是指导工作的升华,是一个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讲评可以让学生总结写作的经验,并从中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扬长避短,提高写作能力。首先,教师讲评作文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针对教学实际,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上。通过讲评让学生认识写作规律,提高写作技巧。其次,要注意讲评的方式。讲评的主要方式有常规讲评、重点讲评和集体讲评。在常规讲评前,教师先出示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和教师的批注认真看一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议,寻找优缺点。然后根据作文的情况,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评。教师要选准本次作文中的主要优缺点作为讲评重点。选取主要优点作讲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以继续提高、发展;选主要缺点作讲评,是为帮助学生总结教训,分析原因,在今后的写作中努力克服。教师还可根据作文训练要求,选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内讲评,再共同讨论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把握重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自己的作文找差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学生作文的内容、欲望和激情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没内容可写,也就没作文的欲望。这主要是缺少观察,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观察,许多可写的内容从眼底下溜了过去,有的是过于偏重仿写,只能“依葫芦画瓢”,作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文学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如果平时对周围人、事、物、景没留意观察,就不能拥有写作素材。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能去掉学生习作中种种弊端。

1、在观察中发现美。

有观察就有收获。在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学生并不是不热爱美,而是不懂得怎样去理解、观察和领会美。在教学中,首要问题不是教学生怎样写,而是教学生怎样看。为了培养学生感受捕捉美的能力,我寻找适宜时间和环境,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观察体验。然后把观察到的内容在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我再根据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加以讲解,最后进行习作。这样,作文就显得有物可写了。

2、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同学们的习作能力不强的原凶有很多,根据我的观察和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提高大家的习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同学习作时无话可说,望“文”生畏,教师要想打开同学们心里的这个“结”,让人家每次作文时都想写,喜欢写,就必须从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激发人家对习作的兴趣人手。

同学们对习作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心,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习作。教师要让同学们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有一次,我给几个同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我给他们谈我见到的一件新鲜事和我的体会。他们读了我的信后,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们收到的第一封信。在作文课上,他们谈了收到信的感受。我乘机启发他们,其实写作文就是与别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还把以前的学生在报刊上发表的'作文念给他们听,让他们知道,其实习作并不难,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写出好作文来。

多看、多听多想、多说。

同学们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看、多听、多想、多说,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

多看就是要提高观察能力,关注身边的事物,还可以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比如,通过看央视的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了解围内外的大事,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通过看央视的《探索》,我们可以了解世间万物的奥秘;通过看央视的《今日说法》,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法律的条文,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多说,就是要同学们平时多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广泛阅读可以帮助同学们积累素材,克服不会写的困难。(语文教学论文)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同学们通过大量阅读,丰富了自己的词汇库,获得了间接的经验,为习作积累了必要的材料及写作技巧。

我常常给同学们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的书籍。如:《天方夜谭》《鲁滨逊漂流记》《童年》等,让大家快活地遨游于书海,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找到乐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结合学校大队部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多种活动,如:了解霞庆历史的班会、“世界知识我知道”的竞赛、“草船借箭”表演会、查找自己生活中的陋习的讨论会、开展“一帮一”的中队主题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积累了习作的素材,提高了习作的积极性。

五、提倡学生使用个性化的语言。

作文足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强渊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同学们多阅渎一些文学性强的图书,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提高习作能力很有帮助。

在习作指导中,我注重培养同学们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运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同时在文中使用一些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因此,同学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写想象作文,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同学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广泛阅读,加上教师的精心指导,习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发表就是思想、观点、文章和意见等东西通过报纸、书刊或者公众演讲等形式公诸于众。笔者认为,让每一位学生的习作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的平台上发表,扩大每一位学生习作的读者范围,能够比较迅速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就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些都告诉教师,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书面表达能力一步步提高的成就感。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发表”的实践与研究是源于一次普普通通的投稿。

9月刚开学的一天,我饶有兴致地读起了学生们在暑假里写的周记,许悦的一篇《淘气包小宝》(一只小鸟)深深地吸引了我,令我爱不释手:

那天,我正在睡午觉。突然,我的鼻子里好像进了什么东西,痒痒的,后来又被什么东西撑开了。我急忙睁开眼,哟,原来是小宝在作怪!只见它将细细的小嘴探进我的鼻孔,再撑开嘴,像一个医生在给我做检查,两眼好奇地看着黑洞洞,似乎在问:“里面有啥?”我哭笑不得。

晚餐时间到了,小宝作为家庭一员,端端正正地坐在妈妈的手臂上。妈妈饿了,夹了很多菜吃,也给我夹了许多菜。我正狼吞虎咽时,听见妈妈说:“瞧瞧它这德行!”这真是不瞧不知道,一瞧就笑倒呀!看,妈妈正夹了一筷子菜,小宝以为是给它吃的,也张嘴,妈妈把菜送到嘴里的同时,小宝也合嘴,眼神馋馋地盯着妈妈碗里剩下的菜,两三次后,它什么也没吃到,终于主动出击了。妈妈刚夹了一筷子菜,准备送到嘴里呢,说时迟,那时快,小宝闪电似的把脖子一伸,嘴巴一夹,菜就被它从空中劫走了。妈妈还什么也没发现,刚张嘴,咦,菜呢?再一看,菜居然到了小宝的嘴里!

这篇文章没有高深的立意,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童心、童趣与童真,似带着花草馨香的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迷醉,其中涌动着的对小生命细腻关爱的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

突然,我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金陵晚报》――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上面有一个发表小学生习作的板块。那上面的习作我细细读过,都像我身边的孩子写的一样纯朴自然、天真可爱。我通过电子邮箱很快把这篇习作寄出to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许悦的这篇习作就发表了,而且还被评为那一天的最佳习作,得到了一朵鲜艳的小红花。

当我把还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拿到班上时,许悦的小脸因为兴奋而变得绯红,双眼也闪动着特别明亮的光彩。而其他习作也写得比较优秀的学生,羡慕的神色之下,也有一份跃跃欲试的不服气。(语文教学论文)从此,发表的意识开始植根干师生的心中,发表成了学生们写作的新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发表的作用太大了。

1.发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发表,从心理学来说是一种“高峰体验。”因成功而激发出来的强大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写作乐此不疲。

2.发表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当学生看到有那么多读者在读自己的习作时,就会驱动他们主动去留心生活、深入思考、认真写作、积极评价,努力地提高自己习作的水平。

3.专家学者对“发表”的充分肯定。从一线的教学专家,到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学者,都对发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4.发表符合新课标关于习作教学的建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建议: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5.发表使学生写作获得各方关注与支持。通过发表,学生获得来自伙伴、家长的鼓励,也争取到了家长对学生习作更多的支持,为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如何搭建各种平台给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如何发挥这些平台提高不同层次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呢?近两年来,笔者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习作园地――班级文化墙上的百花园。

在我班的班级文化墙上,有一面是“习作园地”。这是我班学生在校内展示自己习作的主阵地,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把学生们优秀的作品展示出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课文语言表达形式的奥妙,让学生迁移运用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小练笔。我进行批改后,会把其中优秀的小练笔及时地复印、粘贴在“习作园地”里。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发现语言、运用语言的劲头更高了,切实增长了他们的言语智慧,提高了习作能力。还有学生的《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中的练笔,每一单元习作教学后学生们的佳作,都会被展示在“习作园地”中。

在学习完第11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选择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学着课文的第三部分,把你的一两点感受写一写,可适当引用原文。我班陶b怡的练笔不但让我赞叹,而且令我深深感动:

我最喜欢爱丽丝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们可以让金钱统治这个世界,但是,我们不能让它统治我们的心灵。心里有爱的人,他知道挣钱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不是生活的目标。”是啊,金钱有时就像一个怪物一样,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打败它。但是,当金钱闪烁着爱心和美德的光辉时,它就不再是可怕的怪物,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呀!只有爱,才能战胜金钱。一个愿意把自己的钱分享给别人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二、班级习作小报――每周共享的精神大餐。

班级文化墙为学生的练笔、习作提供了一个迅捷的发表平台,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读者的面不广’仪限于同学和老师。如何让更多的人读到学生们的习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更加强烈的成功的喜悦呢?在这种情况下,班级习作小报应运而生了。

习作小报每周一期,学生人手一份,请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每一单元的大作文,往往是与本单元的主题结合非常紧密的,是学生本单元语文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每一次大作文,我都把学生的习作汇集起来,以小报的方式呈现。习作小报上,更多刊登的是学生们的周记,那一篇篇真实再现学生生活的周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深受家长的好评。

看看学生们周记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生活多么丰富、精神多么充实、语言多么鲜活、感情多么真挚,并且还对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三、班级博客――评改习作的自由空间。

有了班级习作小报,为什么还要班级博客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赶时髦吗?不是的。班级博客,我是作为学生们评价习作的主阵地来利用的,利用博客这一便捷、高效的平台来锻炼、提高学生评价、修改习作的能力。

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呢?每到双休日,学生们都要写一篇周记。周记发到班级博客上,学生们必须在接下来的一周内进入班级博客,对同伴的习作进行评价,把评价写在博客后“评论”那一栏当中。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从篇章结构、语言、立意、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甚至对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都可以进行评价。得到评论多的学生,说明他的习作赢得的关注度高,就是这次习作的获奖者。评价习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修改能力的过程。事实上,学生的评价水平是很高的,不乏真知灼见,而且充满了童趣、童真。

学生评语一览:

1.读了这篇作文后,我发现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2.你的人物对话写得很好,有生活气息,又符合各人的身份。

3.在描绘千岛湖景物的时候,你融进许多丰富合理的联想,又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令人神往。

4.你很用心地选择了这两件事情,用了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5.对老师不能用“刁难”一词,因为老师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

6.习作中用了不少表示特殊含义的词语,给习作增添了色彩。

7.用两个小精灵吵架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犹豫不决,非常有趣!

四、报纸杂志――展示习作的更大舞台。

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写作水平的提高,在班级内、学校内发表自己的习作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了。他们渴望去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渴望自己的习作变成真正的铅字。现在,儿童报刊如雨后春笋,学生发表习作的机会是很多的。一些面向整个社会的报纸,也专门开辟了小学生发表习作的板块。像南京有《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和《扬子晚报》等比较有名的报纸,每周都要刊登小学生的习作。这些板块的编辑们是非常懂得儿童习作的,也是非常懂得写作真谛的行家里手。他们不在乎学生的习作立意多么高深、文采多么飞扬、语言多么优美。他们注重的是学生的习作有没有童真、童趣,是不是从小处、实处着手,只要感情真挚、感受独特,都能受到他们的青睐。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凡是好作品都是从作者心灵中飞出来的歌。”所以,教师在辅导学生习作投稿的时候,自己动手修改,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保持学生习作的“原生态”为好。

我班有一个学生叫窦睿雅,平时语文学习成绩不是太理想。有一次,我看她写的一则周记《姥姥的生日》,是用心写的,特别是这一段相当有情趣:

中午,我们去大排档吃饭,因为要给姥姥祝寿,妈妈点的菜都是姥姥爱吃的。不巧的是,服务员第一个端上来的就是长寿面,姥姥不高兴了,对服务员说:“面是最后吃的,怎么第一个端上啦?”我看那个姐姐站在那里很尴尬,就眼珠子一转,说:“姥姥,这面里有绿的青菜,红的辣椒丝,黑的木耳,黄的蛋丝,漂亮极了,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包罗万象’好不好?”“好,好!我的豆豆就是有知识。”听了姥姥的称赞,我更来劲了,又说:“这‘包罗万象’就代表着我们许多许多的爱。”姥姥更高兴了,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我报着试试看的态度向《金陵晚报》投了稿,没想到,很快就刊登了出来。窦睿雅的习作发表了,这在班级中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比那些平时习作写得好的学生发表了文章更令人振奋。学生们都相信:她的习作能在报纸上发表,只要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也可以。

经过几年的努力,事实证明,这样多层次地创造学生习作发表的机会,消除了一些学生惧怕习作的心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了全体学生的习作兴趣,调动了全体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们乐于习作,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乐于与别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习作50多篇,参加区、市及全国作文大赛,有十几人获奖,每位学生的习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何培养现代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摘要:现代技术教育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更激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的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对创新能力发展意义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前已进入以信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显示出伟大的作用,创新是人们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中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社会性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生的'各种复杂的活动的行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的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讲,以实现教育优化的理论与实践。计算机就是现代高科技综合技术的结晶,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不断创新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信息加工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建造了学生可参与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在传授知识,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得知识,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使学生独立思考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因为(1)现代技术教育的运用使受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动能,吸收广泛的信息。(2)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教育者享有有广泛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要自主地选择信息。(3)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能动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体现自主学习的原则。(4)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重复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声、光、色的变化和发展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1][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