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研究报告(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4 18:59:46 作者:书香墨

报告范文是一种反思工作的方式,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能够提出改进的建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这些报告范文,它们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的研究报告

今天的语文课和寻常的有些不同,张老师带领我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比比谁的力气大!

上课铃一响,张老师就和往常的开场白不一样,只见她神秘兮兮地提着一个貌似很沉的袋子进了教室,我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交头接耳地小声交谈了好一会儿。张老师故弄玄虚地叫了几位同学上来提这个袋子,前面的几位同学都尝试失败了。大家更加疑惑了:“究竟张老师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呢?只见张老师微微一笑,说: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哈,原来这节课张老师竟然带领我们吃文旦。

要想吃文旦,可没那么容易,首当其冲地就是如何要把这文旦剥开。宋炜第一个被请上来了,只见他涨红了脸,面目都显得有些狰狞,用尽全身的力气,可任凭他怎么摆弄,文旦还是毫发未损。接着又有好几位同学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大家都只是剥开一小点,大家貌似都束手无策了。最后登场的是我们班的“大力水手――应承谷,他用尽全力,总算把文旦整个剥开了。

单单把文旦剥开还不够,还要想办法把它撕成两半。这时,又有一些人跃跃欲试,纷纷上场,可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个局面挑起了黄恩浩的好胜心,只见他摩拳擦掌,嘴里念念有词:“快给我裂开……”最终,他还是在林诗曼的帮助下,剥开了文旦。

剥完了文旦,我们又一起享用了这成功的果实。这节课,大家都意犹未尽!

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报告

低年级语文教学写话训练综合性学习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的基本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一、从学生的说话起步。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我从拼音和识字教学开始,就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充分利用初入学孩子有着强烈的说话愿望这一特点,时时处处提醒和指导学生把语义表达明白,说一句完整话开始,为写话打好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说一句完整的话之后,慢慢地把作业换成了写“一句话”。于是有的孩子慢慢地写出了“我爱爸爸,也爱妈妈”,“我看见小燕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我要求学生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甚至可以用符号表示,保护学生说、写和认识事物的积极性。

说话训练重要的是保护好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表现自我的愿望,老师要保护、珍视这种愿望,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积极的氛围,使学生敢说、能说、乐说、会说,?让学生自由表达。只有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的目的。我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外,还利用活动课、班会等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说自己看课外书有何收获,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生活趣事趣闻,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

二、用拼音作为说话的辅助工具。

指导学生用汉字夹拼音写话。在孩子们学完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时,为了巩固所学汉字,并同时巩固汉语拼音,写话时,我倡导孩子们,凡是会写的、学过的字一定要使用汉字,不会写的字则用拼音代替。这种拼音夹汉字,汉字带拼音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写话的劲头很大,不但巩固了所学拼音和汉字,也提高了写话能力。一段时间后,孩子对写话有了初步的认知,已经有了写话的习惯。这时,教师就应加大写话训练的力度,抓准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种形式并举进行写话训练。

1.借助插图写话。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课文基本上配有生动、有趣的插图,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教学资源,积极去拓展学生的思维,就能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然后按顺序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有时还可以写写图中看不到的。比如在《小猴子下山》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看图时,设置这样的问题:“小猴子来到玉米地里,看到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会说些什么呢?请你把小猴子想说的话写出来。”勤于思考是写作的源泉,学生有了目标,写话的时候就有内容可写。

2.大胆想象写话。

编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写话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学完《两只小狮子》后,我趁热打铁,启发学生想象:那只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以后会怎样?让我们把故事续编下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巧妙构思。学生鲜活的思想融进了很多童心、童趣、童真,抒写着他们精彩的情感世界。

3.借图画写话。

由于图片能展示一定的生活场景,比较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利用图片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我经常给孩子们收集一些挂图,并时常自己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孩子们随心所欲的说、写。有时让他们自己设计一个布娃娃,然后介绍布娃娃,可以介绍样子,也可以介绍它的用途。有时给孩子几种东西的名称,让他们创作一幅图,然后根据自己的作品创编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训练说话、写话的形式。

4.动“五官”写话。

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嘴尝,亲身的体验是最好的训练。我买来可乐,让他们观察颜色,品尝味道,摇一摇后看看可乐有什么变化。买来西瓜,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听听切西瓜的声音,看看里面的瓜瓤,再吃上一口有什么感觉等等。在学生亲自体验感知下,孩子们都会有话可写,且写出来头头是道。

三、通过课内外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众所周知,有限的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无限的课外发展服务,况且如今社会这个大课堂的触角已深入我们课堂教学的深处,那么,我们自然不能坐以待毙,因为从大教育观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不应该总是仅限于课堂之内,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展示学习的成果。在课内外教学实践中开展综合性学习,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践,形成积极主动的语文活动氛围,充实自己的头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写话训练时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能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从而获得流畅地读、主动地说、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的可喜效果,这是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良好个性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都非常重视朗读教学。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朗读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并不高。所以,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发音不标准。

对于教育入学初期的孩子,教学中的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但是真正实践和理论丰富的教师并不多,造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效果不佳。再加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般的教师往往会忽略教学细节,在朗读教学中,通常只是走走过场,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造成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朗读。比如笔者教过的一些小学生在朗读三年级上册《语文》的《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对于其中出现最多的“小孩子”这个词,通常把“zi”读成“zhi”,这属于方言的发音,但对此情况,之前并未有教师去严格规范和纠正,这就使得学生连基本的字词发音都不标准,也使得朗读教学在一开始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2.朗读缺技巧。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朗读技巧缺乏学习和研究,也缺少实践和第三方评价,因此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不高,这就极大地影响着朗读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通常无法指导小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朗读。而学生在朗读时,也通常是为了完成朗读而朗读,缺乏动力,应付了事,朗读起来就犹如一架机器人在说话,没有情感。因为缺乏朗读技巧,许多小学生喜欢把字句连读,不会正确断句,由于仅仅是敷衍了事,读起来也就做不到字正腔圆,导致朗读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不重视激趣。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爱玩的年龄段,而且缺乏自我控制力,因此需要适当的激励方法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较为枯燥乏味的朗读教学,如果教师不重视方式方法,不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小学生就根本不会注重朗读的技巧与发音的准确,就喜欢比着声音大小,胡闹玩耍,最终使得朗读教学彻底失败。

二、提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1.重视朗读。

要提升朗读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师必须空出相应的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机点名,让学生朗读,再对朗读中出现的诸如读音错误、情感把握不准、断句不当等问题给予当场纠正,并提醒学生要多加注意这些问题,同时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朗读技巧。教师还应该布置一些课后的朗读作业,包括朗读教材的课文以及课外读物,以培养学生每天朗读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还要督促家长对于孩子的朗读给予关注与重视,应常常要求孩子在自己面前朗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朗读,同时注意结合教师传授的朗读技巧。高水平的朗读有利于小学生语感和口语水平的培养,对小学生以后的人际交往也有利。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朗读,一定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因为这是与人沟通的重要桥梁。

2.准确发音。

小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应该在读每个新字之前,把教师教学的内容回顾一下,再运用到朗读中。这就要求小学生首先把每个字的读音读准确,只有把底子打好了,朗读时吐出来的字才会既清晰又好听。在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或家长应该要在其旁边进行指导,因为学生在朗读时,自身缺乏评判标准,如果没有人指出错误,学生会认为自己读的是准确的,这样就会造成一错再错,最后就是养成坏习惯。因此,在这些方面的纠正,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其中起着监督与指导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做到发音该重的时候一定要重,该轻的时候一定要轻,并且读出来的字一定要清晰悦耳,读出来的句子一定要流利畅快。比如像《悯农》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中的“锄禾”“汗滴”这两个合成词是固定搭配,在朗读时,一定要连贯,不能断着读。而“日”“禾”只是一个单词,但却在句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发音时需要加强语气,突出它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表示句子的含义。读这样的诗句时,该连贯的时候连贯,该重读的时候重读,产生抑扬顿挫的感觉,才会真正读出诗的韵味和内涵,让听者产生共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更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朗读教学,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的研究报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口语交际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作好相关的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有关的教学材料,学生要准备有关的说话内容。例如在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名字中的语文”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收集了一些名人名字的故事,也记录了自己的名字当中的寓意。学生则回家向家长询问自己名字的由来以及其中的故事,作好记录,打好草稿。这样也就避免了上课无话可说,说话颠三倒四的尴尬场面。

二、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口语交际课中的“兴趣”,教师应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达到畅所欲言的目的。例如教学湘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预防校园侵害,创造平安校园”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报道了几则关于校园安全事故的新闻,同时观看相关图片。然后,我让大家围绕这几则新闻和图片,联系身边的校园侵害,谈谈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动作表演。学生们因此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三、变通题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的使用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灵活的、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要有恰当地取舍或调整。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牵着学生学教材。例如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有一则口语交际——“发明就在你身边”。教学时,我考虑到了这些来自农村,来自贫寒家庭的学生,他们对“发明”知之甚少,为了避免“一人堂”或“一言堂”的课堂,我对教材作了一下处理,把“发明”拓展成了“小制作”。这样,在课堂上会讲的孩子就多了,课堂参与的面就广了,训练效果也明显了。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选择、补充和调整,即“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口语交际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四、规范教师口头用语。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他们会去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准确,不仅能给教学艺术锦上添花,还能给孩子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如果教师自身言语表达有问题,就很容易给孩子错误的示范和引导,直接导致孩子说话的不通顺、不正确。所以,教师平时要多注意口头表达的规范性。

五、及时评价。

教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夸张地说:一句好的赞语能使他不吃不喝过上两个月。因此,教师应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关注差等生的表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让学生敢于交流与表达,实现口语交际的目的。

六、阅读渗透。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将口语表达渗透其中。尤其是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我通常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聊一聊”。例如教学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表哥驾到》这一篇课文时,对于文中两位妈妈借用其他孩子的激励式教育方法,学生们便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妈妈们的教育方法是对的,都是为了激励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另一种则认为妈妈们的这种方法不可取,总是拿别人与自己比会让他们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我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实际,展开了一场微型的辩论赛,让他们在辩论中自行理解妈妈们的用心良苦,同时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一门艺术、一种工具、一种能力。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让学生寓乐于学,这还得继续“上下摸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感,朗读则是小学语文中不可避免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许多老师只是依据考试需要培养、训练学生,忘记了语文的学习特点和轻松朗读的必要性,朗读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探讨一下为什么要进行朗读,怎么样朗读才最有效。

一、小学朗读的重要性。

1.朗读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首先,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一篇课文,想要理解它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学生对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也能对文章中较深的内容和语句有进一步的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理解其中的韵味,领悟文章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其次,朗读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俗语说:“熟能生巧。”朗读对加深学生的记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小学课文中有一篇《小蝌蚪找妈妈》,老师单纯讲解的话学生很容易忘记,而学生通过朗读,无论是集体朗读还是个人朗读,都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融入情境后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更容易些。

2.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朗读能做到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课文中比较优美的句子,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写作或者是平常的语言中,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朗读也可以让学生感知作者写作中所运用的技巧,从而运用到学生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读得多了,学生自己的语言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会把课文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语言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朗读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使学生取得进步。例如,小学经常会有诗词教学,就拿《咏柳》这篇诗词来讲,学生读得多了,理解了,在遇到描述春天的景色时就可以把这几句诗词运用到写作中,如,柳树的叶子绿了,又细又长,像是被人用剪刀裁出的样子,这样的写作一定会为小学生的写作增加亮点,同时学生在看到柳树时,就会应景地想到这几句诗,这都是朗读带来的效果。

3.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选的文章,大多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这样优美的文字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例如,《火烧云》《美丽的大兴安岭》等,学生朗读这些课文,或者是教师声情并茂地带领学生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例如,《美丽的大兴安岭》文章中这样描述四季:“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都变黄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诱发学生融入课文中描述的情境,去想象、去感受文章中那些艺术美和文字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也就慢慢提高了。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老师要想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创设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老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桂林山水的景色,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并进行朗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能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融入情境中,教学的难度也会随之减轻。

2.明确朗读的目标,朗读会更有效果。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就是对学生的朗读设定一定的目标,例如,第一遍朗读是初读课文,让学生正确读出文章,发音准确,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朗读时,就要对课文进行细读,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三遍朗读时就要精读全文,这一遍就要求学生对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理解,能描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带着目标朗读、带着问题朗读、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所提高。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带着目标朗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慢慢提高,只有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学生自己的语感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技巧才会在无形中上升一个层次。所以,朗读很重要,老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慢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旦智草.浅析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读书文摘,(5).。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课题研究报告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入语文课程目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崭新的课型正式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这是出于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三个面向”、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鉴于此,各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教师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处于盲目和随意状态,存在着“不知怎样教”等问题和困惑。调查显示:条件好的、基础好的学校比较认真地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和研究。而大多数的学校有的根本就没有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文来教,有的当作单元练习题来教,还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综合实践活动来教等。当然,各版本课标实验教科书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缺乏广泛的适应性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研究解决: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如何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性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如何制定教学方法,构建教学基本模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无疑十分重要的。

目前在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性学习都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其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策略。在借鉴国外综合性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注意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和课内外结合,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尚无成熟的经验。因此,本课题研究不但能丰富和填补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内容和空白,还对构建其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具此提出了本课题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列入教育科研项目课题,并正式获准立项研究。我们在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区、渝中区、北碚区、綦江县、荣昌县、铜梁县、璧山县、梁平县、彭水县、人民小学、巴蜀小学、鸳鸯小学等20个区县71所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约10多万学生参加了实验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式,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题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经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共同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本课题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初步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基本框架,努力探索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规律;力图设计出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为在新课程思想理念指导下更好地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寻求有效途径。

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内容设计。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设计。

(5)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1、研究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这一新课程,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其概念的界定,特点的把握,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法等都不甚了解,加之设备、条件有限,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必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如何设计出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又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为此,本课题研究凭借大量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实场景(课堂),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分析——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实施中问题及原因,分析研究不同地区学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设计课题研究目标——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总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理论与规律——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总结、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实验法等。

1、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进行了界定。

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区别?”进行了思想理论上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研究专家学者的种种理论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我们的理论观点。

王文彦、蔡明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

陆志平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的课程,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三种:观察—表达、问题—解决、活动—探究。

郑国民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

朱绍禹认为它是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全新的一种课程形态,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和主张。”

刘淼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中心学习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巢宗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应当指向语文,首先要保证在语文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取得比较确定的成效。”

靳彤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它以语文课程的内容整合为基点,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强调语文学习与实践的整合,强调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它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现代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它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组成语文课程新的目标体系。

故有研究认为: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某一学科为中心,让另一学科去配合;一种是找出几个共同的主题,每个学科都选教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显然与前一种方式相符合。

2、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五个主要特征。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整合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索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综合性。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要立足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理解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和发展思维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应凸现听、说、读、写的实践;其次是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语文课程为基点,有机整合数学、科学、品德、艺术等课程,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实现语文知识的多元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语文教师的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感受泥塑艺术之美。

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着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狂夸张,简练概括。

201x年5月,课题组成员在关东古巷、老道外、哈尔滨学院等地进行参观,亲眼目睹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及着色方法,也亲手体验了活泥、彩绘等制作过程。

(二)、探究泥塑教学。

1、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等多种渠道来向学生介绍、宣传泥塑艺术。美术专业教室是学生泥塑活动小组的主阵地,凸显泥塑艺术的特色,在教室里布置上学生的泥塑作品,使学生对泥塑由陌生到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校园良好的艺术氛围。

2、切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泥塑教学内容:

(1)课时的安排:

a、每学期有十课时的课堂教学,讲解泥塑的特点,感受泥塑色彩的运用。

b、每周安排泥塑社团活动。

c、有特长的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时的特长活动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定)。

(2)内容的确定:

第一阶段:主要学习泥塑的基本知识,了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阶段:学习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间语言特点;学会巧妙地。

运用民间美术的感觉进行创作。

第三阶段:创作阶段,创作有自己特点的泥塑形象。

(3)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兴趣课、个别重点辅导等形式。让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欢的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不喜欢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逐渐喜欢。

3、在教学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将泥塑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以六、七年级的学生为主,让他们了解泥塑知识,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来感受它的色彩魅力,了解全国民间泥塑的特点,并对全国各地泥玩具的特色进行分析与对比。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设各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了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制作过程、用途、寓意,对学习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创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图案等特点,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我的主角》一课,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

(三)、组建泥塑社团。

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风华中学在组建了一个“泥塑活动社团”,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让孩子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感受泥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术素养。

泥塑作为东北地区的优秀的民族艺术,不论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始朴素的自然风貌和民俗特点,泥塑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的审美印迹。泥塑造型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整体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大胆粗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当地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艺,使之文化内蕴特别深邃。

二、弘扬传统。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间美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更严峻的问题在于,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不仅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民间美术的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处于萎缩的状态。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种民间美术正处日趋消逝的边缘。因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新鲜力量。

三、初期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学方法,即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在色彩方面无不体现出特有的民俗审美情趣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胆热烈,或素雅稳健,其色彩的配置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文化意蕴,延伸、拓展了设色的内在性质,并在造型过程中强化了色彩的视觉含义,将特定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色彩外观融为一体。

泥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色彩的选择上,一般以饱和度较高的红、绿、黄为主,以简练的笔法涂染并用墨勾线,色彩鲜艳、喜庆,对比强烈;或仅以黑白两色,配合点、绘、勾、描的笔法。

四、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的困难:

1.如何能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和艺术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为孩子准备更完善的创作体验工具和场地,使其能够更得心应手进行创作。

解决的思路:

发动家长的力量,积极地与各个方面联系。

语文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1.教育思想。

叙事研究首先就要体现教师的的思想、理念。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秉持怎样的信仰,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做法。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学生将怎样看、怎样想,从而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思想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系统与否、教育认识独特与否。

2.教学主题。

有了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困境,有心理困境才有学习的动机。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动机因素取决于问题情境。显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情境的建构都必须孕育在某个环境中,针对教学而言,就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因此,教育叙事研究中,明确教学主题是必须的。

3.教学情节。

教育叙事报告是既区别与抽象的理论研究,又不同于缺乏理论总结与提升的经验实践。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含反思的理论提升,同时具有典型的、真实的故事情节。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阅读者才能从叙事报告中看到教学影像,从而获得教学启示。因此,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尤其是对那些教学矛盾集中的那些事件进行细致描述(包含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当时的感悟等),在教育叙事研究显得非常关键。

4.教学反思。

如前所述,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叙述,不是课堂教学实录,它的文体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它的内容则包含教师在教学过后的思考。

只有经过这样的反思过程,教师才会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才能不断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中,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最想去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的介绍。

【教学难点】。

描写有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之美。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2.课件出示好词、好句。

刚刚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好词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

1.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

(2)师小结:

写特点(板书):

颜色: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形状:一块块,一条条,互相交错。

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

用方法(板书):

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写一处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观察、讨论、修改、学以致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讨论后指名答。

(3)老师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课件出示段落)。

(4)师指导和讲解。

(5)挑选一篇改得好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

(6)师总结:用上合适的好词、好句,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自由说)。

2.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师:那大家想想,写好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1)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抓住特点来写。

(3)运用好词好句和修辞手法。

3.学生构思,自主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课件出示景点图片)。

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段话介绍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把看到的景物的颜色、样子、动态写出来,别忘了刚才我们发现的如何吸引人的好方法,相信你们写的一定比说的好!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1.投影好习作,引导欣赏。

2.找出习作的优点,也可以提出更好的补充意见。

3.最后,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完整:

(2)给你的文章写一个美丽的题目,使人看了也想去。

(3)开头和结尾都点一点题更好!

[案例分析与反思]。

《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篇习作的教学设计,我是遵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而设计的。

在教学实践操作中,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能力特点,拓宽习作思路。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验作者对生活得情感。注意激励学生的习作和评改热情,让学生学会表述,享受作文的快乐。我在课堂中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明确我们课本里的范文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加以运用。这几篇课文分别按“时间”“地点”和“空间”顺序进行描述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空间方位);《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时间);《香港——璀璨的明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地点)。

其次,作者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去进行说明,抒发情感。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分别以“富饶”“美丽”和“璀璨”对景点进行简明的概括,并对重点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分述,层次性比较强,是逐步深入剖析的。

再次,注意引导学生撷取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好词句,进行厚积,并用到实际习作当中去。

从评改的结果来看,这一点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的。

在习作中,题目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为此,我借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文章的构题方法教授给学生。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这些题目均以一个形容词来粉饰题目,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文章的精髓表达出来。在后来的习作中,我就发现了学生中有“迷人的……”“动感的……”等好题目。

我试图让学生初步学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符号是许多的,在这一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学习几个常用的修改符号,例如删除号,改正号,对调号,增添号,重点号等,以实例展示使用方法。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想出来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经过课后的批改反馈,有大部分同学都能树立了文章是“需要改并能改好”的意识。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作业布设”环节上,我引导学生不但要饱览祖国的美景,我们还要走出国门去见识,去拓宽我们的视野。让学生课后把他们把今天所写的与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告诉学生,要是你现在有许多想去的地方,请你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看能否打动他们,说不定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帮助您实现美好的愿望。学生为此也蠢蠢欲动了。

上完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收获了很多,需要探讨的也很多,例如:如何提高堂上作文的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

语文教师的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年3月,我的小课题——《不同内容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正式申报。从申报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我针对这个小课题开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研究的目标。

(1)提高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效率,特别是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失分较多的诗歌鉴赏题、语言运用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题技巧与作答规范。

(1)如何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乐学、乐问,展开较有计划的实践研究。

(2)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语文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及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勇气。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知识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积极投身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近几年大型考试以及高考等命题质量很高的试卷中选取定性训练题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较为直接的材料。

二、开题以来做的工作。

1.方案准备阶段:(****年3—4月)。

2.方案实施阶段:(****年5月—6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

《不同教学内容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申报实施以来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题脉络清晰,特别注意不同课型的语文课堂的学生反应、领悟以及答题能力,及时有意识的向课堂注入新鲜的活跃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语文,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形成良性循环,效果不错。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及时及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

2.少数语文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畏难与懒惰情绪,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给学生去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

五、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上都有了一定了解,经过初步实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大胆实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弹。

4.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创造条件。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这一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我们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一番,没有真正从培养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没有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

作文。

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查。

字典。

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

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训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通过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1。

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1、常规教研课题化。

共进行了三个年级的12次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

(1)专题讲座:

一年:《今天,我们怎么教语文》。

二年:《让二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

四年:《阅读教学走向何方》。

(2)课例观摩研讨:

一年《画家乡》。

二年《丑小鸭》。

四年《触摸春天》。

(3)各年级“我的一招”征集及经验介绍。

(4)期末复习指导。

一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二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四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2、区域集体备课课题化。

一年级:(1)主题:《探索识字规律发展儿童语言》。

(2)主题:《抓好词语教学发展儿童语言》。

(3)主题:《有效朗读指导发展儿童语言》。

二年级:(1)主题:《阅读教学训练的常态模式》。

(2)主题:《教课文?还是教语文?》。

(3)主题:《通过句子训练提高运能能力》。

四年级:(1)主题:《积累运用教学的一般流程》。

(2)主题:《各种段落教学的迁移运用》。

(3)主题:《学生如何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社群活动课题化。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思维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目前的语文教学,教师落实知识用力多,对于字音的辨析、词语的理解、句式的表达训练得多,而对于训练学生如何提问,如何发现,如何思考,如何概括训练少。

语文的研究报告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xx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大家对于语文学科方面的课题有什么研究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当中的主人,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来,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造成“满堂问”的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就形成一支无形之手,紧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重在讲解,学生只是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不用去探究问题的渊源,只需要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这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被动阅读,逐渐产生学习厌恶感,最后将事倍功半。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习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学习热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可将阅读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课堂要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不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包括学习程度、学习技能方面和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方面。每个方面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指导,结合课文进行渗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语文小课题研究报告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5、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

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月份:

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

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六月份:

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师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开好课题的期末总结会议。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让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感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研究报告范文

二、课题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xx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