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时间:2023-12-07 06:25:52 作者:纸韵

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详细安排。通过借鉴这些教学计划范文,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古代诗词曲

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课时:3课时。

资料超市: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4][5][6][7][8]。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机杼可汗燕山鞍鞯扑朔迷离金柝。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

2.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明确:(交流制作的学习卡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根据情况进行讲解。)。

3.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4.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明确:(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5.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背诵诗歌。检查背诵。

8.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古代诗词曲

教学设想:

课文所先的诗词,均是唐宋时期名篇,与之风格、内容、形式相近的诗词曲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因此,可以加大活动量,试让学生课前温习同一作家相近的诗词曲,用来解读新的诗词曲。用温故知新这一迁移法,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曲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言志,诗人都是用诗的形式表达当时的重大题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理解这种感情首先要研究写诗的背景。课前同学们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介绍杜甫、张养浩这两位作家的资料。

明确:打出学生所写的相关资料。

学生补充或增删资料的内容,力求简洁,说明清楚。

2、哪位同学能背诵出我们过去学过的两位作家的诗曲?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正音,注意以下的词的读音。

玉垒祠庙奢侈萦纡。

2、听朗读,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听读,巡视、纠正的节奏和语调。

4、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5、学生齐读,尽是熟读、背诵。

6、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其大意,质疑。

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学生提出疑问,其他学生答疑。

7、小组内疑难,学生分组互答。

三、揣摩、理解、交流。

思考:

1、《登楼》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实?

明确:结合背景扼要说明。

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吐蕃又入侵,局势动荡不安,而代宗又昏庸无能。

2、《登楼》这首诗里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3、“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信念?

4、你最欣赏那一句,结合自己的想法说一说。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山坡羊*骊山怀古》导入。

1、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感情。

2、齐声背诵。

3、结合注释读懂全曲。

4、学生质疑,学生释疑。

5、思考。

1)比较《山坡羊*骊山怀古》与《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内容,表达方法及所表达的思想的异同。

提示:分别打出两曲的背景材料,阿房宫及潼关的秦汉宫阙的材料。材料既可是画面,也可用文字。

2)这两首曲都是吊古怀今,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吊古怀今的。

3)你最喜欢《山坡羊*骊山怀古》的.那一句。

6、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二、学习李白的《月下独酌》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1、听范读或录音。

2、学生齐读,注意纠正字音。

3、学生齐读课文,读出节奏。感情。

4、学生介绍所学诗词的相关背景材料。

5、学生默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6、揣摩理解。

1)《月下独酌》提示了李白怎样的心情?你对此怎么看?应从哪几个角度来理解?

提示:从怀才不遇,怀才报国的两个角度去思考。

2)李白的这种心情是怎样表现的?试用诗句解说。

3)诗意讲究含蓄,寓感情于描写和想像、联想中,本诗从哪几句最能体现这种特点?

4)本诗结句暗含了李白对现实的一种什么感受?你怎么看?

5)你最欣赏哪一句,说说看。

6)《武陵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绪,用一个词概括,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绪?结合诗句说说。

提示:“愁“”物是人非。

7)作者在《武陵春》中表达的思绪非常细腻,结合诗句说说作者怎样表达的。

7、学生背诵诗词曲四首。

二、作业。

背诵。默写诗词曲四首。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如梦令》。

作者: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3.《四块玉·叹世》。

作者:马致远。

两鬓皤,中年过,图甚区区苦张罗。

人间宠辱都参破。种春风二顷田,

远红尘千丈波,倒大来闲快活。

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

妻儿胖了咱消瘦。

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4.《声声慢》。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天净沙·春》。

作者: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古代诗词曲

1.《菊花》。

年代:唐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2.《除夜》。

年代:唐作者:徐铉。

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羡小儿。

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3.《春望》。

年代:唐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登乐游原》。

年代:唐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冬日》。

年代:唐作者:方干。

烧火掩关坐,穷居客访稀。

冻云愁暮色,寒日淡斜晖。

穿牖竹风满,绕庭云叶飞。

已嗟周一岁,羁寓尚何依。

词五首。

1.《洞仙歌·冰肌玉骨》。

年代:宋作者: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2.《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

年代:宋作者: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宫里吴王沈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3.《淡黄柳·空城晓角》。

年代:宋作者:姜夔。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摧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4.《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年代:宋作者:张先。

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曲五首。

1.《天净沙·秋》。

年代:元作者: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山坡羊·潼关怀古》。

年代:元作者:白朴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人月圆·山中书事》。

年代:元作者:白朴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4.《寿阳曲·潇湘夜雨》。

年代:元作者:白朴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5.《驻马听·吹》。

年代:元作者:白朴白朴。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

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

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

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古代诗词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2.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诗歌的学习一定要多读,本节课引导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民歌的语言特色,了解木兰的'形象。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然后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自主学习。

师:这首诗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花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4.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5.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6.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7.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4][5]。

诗词教学设计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斧神工、运化天成的伟大造就令人神往。

在《古诗词背诵》中选择了十首诗词,分别从抒怀、景物、情谊、爱国进行背诵,其对应的诗文如下:抒怀篇-《七步诗》《石灰吟》《竹石》《已亥杂诗》《浣溪沙》;景物篇-《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情谊篇-《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爱国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为小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复习,虽然同步阅读教材未有相关选编,但学生六年所积累的诗词不胜枚举,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期待着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而导向对古诗意境、内涵的解读。这也是本设计所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知识树为线,以诗词的内容为经,为一首具体诗词的赏析为纬,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2.《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七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首、1-12册教材所含诗文及学生自我积累诗文。

1.从诗词的内容上及具体方法上赏析古诗词,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3.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

多媒体课件ppt

一、导入谈话

亲爱的孩子,当你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就能稚声稚气地背诵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当你在幼儿园的愉快生活中,就能够像模像样地吟诵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当你刚跨进小学大门时,就能流畅地背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引导学生一起诵读相关诗词)。诗词独特的语言魅力与经典博大的文化一定让你流连忘返,魂牵梦萦。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漫步诗词”(板题),一起去感受诗词独特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特有的文化魅力。我们将用画知识树的方法一起来漫步诗词(出示课件)。相信通过我们精彩的阅读展示,会对古诗词有更深的感受,更会让这棵诗词之树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主题回顾

走进诗词之中,我们的心也会染上文学的味道,走进诗词之中,我们的心也会如诗词般纯净动人,让我们一起吟诵起这千古不朽的名篇吧!

(点击课件出示诗词图片,引导学生诵读,含个人与集体,视教学而定)具体操作方法:

1)依次出示:《七步诗》《石灰吟》《竹石》《已亥杂诗》《浣溪沙》

2)吟诵完毕,引导发现,此类诗词共同特点(相机出示课件)

3)余类别诗操作方法相同。

三、拓展分享

六年来,相信孩子们积累过不少的诗词,请把你最最爱的诗词与大家一同分享。(操作方式):

1) 学生自由诵读;

2) 引导发现:属于哪一类诗。(此过程鼓励学生有新的发现,并尝试进行大类别整合)

总结:诗也好,词也罢,当我们累积多了之后,可以从诗的属性进行归类,既便于我们对诗词的吟诵,又便于我整合诗词的资源。(结合课件):通过整合,我们会发现,诗词的内容大多分为四类:抒怀篇,如《七步诗》《石灰吟》《竹石》《已亥杂诗》《浣溪沙》;景物篇,如《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情谊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爱国篇,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精彩赏析

走进诗词,我们都会感受到不同的意韵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缘于古人在诗词的创作中的咬文嚼字,话说唐代有个著名的诗人叫贾岛。一天,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故事背景1:“推敲”来历的故事)。由此可见,古诗词诗虽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却是字字推,句句敲,凝练着作者的心思与智慧。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一首诗,去感受诗词古老的魅力。

(出示诗文:《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赏意向而知其蕴

自读诗文,从诗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交流景物,结合诗文与生活进行细致描摩其形、其色、其味、其音。——结合学生交流相机引导,一处处景物变得鲜活、其意蕴也在这样的描述中一一展开。板书:赏意向而知其蕴)

2)品意象而识其精

师引:春暖花开之际,置身于天府之国的浣花溪畔建成草堂(音乐起:古筝背景音乐),在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景象(生闭眼想,教师在古筝乐中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引导学生描述连贯细致)。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其中,你会给你看到的画面取怎样的名字。生自由交流,并说明取名的理由。(板演所取名字)

师:置身其间,真让人流连忘返,当品读意象独特的魅力之时,我们也就真正走进了诗文的精妙,走进了无与伦比的语言与想象的意境。(板书:品意象而识其精)

3)悟意境而感其情

现场采访:置身于花的海洋,莺鸣蝶舞的世界,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交流)

交流后情感诵读。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曼妙的时节,有此大好美景,谁人的心里不徜徉着欢愉呢?只有走进了诗词的意境,才会感受到作者那份炽热的情怀。

悟意境而感其情

诗词教学设计

2、理解其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进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1、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西江月》的课外练习上,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运用。

1、讲析法

2、朗读指导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二)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的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出示幻灯片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来一个男女生背诗对抗赛,采取单挑的形式。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测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赏一赏

同学们,我们的诗人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并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的画卷。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3——17)

(四)写一写

出示幻灯片18

要求学生写出欣赏画面时联想到的古诗句。找五位学生到黑板前依次写出要求的古诗句。其余的学生在下边写。写完后找学生纠正错误。

此环节检测学生的默写情况。

(五)梳一梳

在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的基础上,梳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读二悟三赏。出示幻灯片19--20,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保存。

诗词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诗词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乡村四月。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3、师小结全诗: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桑昼耘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板书设计】略。

诗词教学设计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