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体育与健康论文(热门17篇)

时间:2023-11-21 14:01:12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激发创作灵感,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接下来是一些范文指导,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指引。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摘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烦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的的心理效益进行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效益的影响。

新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低下,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中体育锻炼是其中的一种应对方式,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可以得知,如果学生可以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境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负性心境有所降低或改善,而不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境变化的效益也不一样,体育活动确实能够改善一些不良心境,从而增进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心理易发生急剧变化。

(一)心理压力大。

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矛盾和冲击,则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多,心理存在更多的压力源,如:父母的期望过高、学习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等等。

(二)环境适应能力低。

环境适应能力差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更为明显。因为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而一上大学就要离开父母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猛然间很难适应。还有就是在高手众多的高校中自己在中学时间的优势荡然无存,加之有的学生因专业、学校等原因,感觉自己上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便会出现情绪低落和玩世不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能降低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压力)系指内外刺激事件对人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压力对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后果,所以心理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减轻或控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教育生活中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

(二)能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一些团体项目的运动(如:篮球、乒乓球团体赛、足球等),这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这方面的原因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因为现实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如男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明显不如经常参加的,参加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大学生对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三)能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行行为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致使行动受阻、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但是长期持续的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挫折心理疾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另外,大学新生还应该适应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从容处理,既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若能从运动锻炼中体会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人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

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如果锻炼不科学、方法不得当,则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一些负效应。下面我就从锻炼成瘾和心理耗竭这两个不利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一下不当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的影响。

(一)锻炼成瘾。

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锻炼成瘾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从归因的角度来说,积极锻炼成瘾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锻炼行为,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通常将锻炼过度或锻炼消极成瘾现象称为“锻炼依赖性”。

(二)心理耗竭。

当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时,其主观感觉乏力,进而对锻炼的兴趣减退,锻炼动机水平与热情降低,运动时注意力分散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烦躁易怒,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在情绪性抑制反应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后,不仅运动能力下降,而且情绪不稳定、意志减弱,还可能会加重情感紊乱。在适应性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或恢复不足时,超过临界点之后,便开始对其运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锻炼中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3]李闽。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初探[z]。文教资料,20xx―2。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1、消除身体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个人的情绪低落,或任务超出个人能力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会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通过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2、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很全面了。体育锻炼后能让身体在健康方面得到很好的帮助,对于外形上也能有不错的效果。这样就能让心理上得到满足感,所以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锻炼才行。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在社会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或在心理上存在问题的人占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查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试论体育锻炼对缓解心理压力正确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对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心理波动是显著的,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映,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1心理素质不稳定。

大学生的年龄处于亲少年和成人之间,遇事的情绪波动较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内心的波动大,对很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时会极其消沉,一时又会因为有希望而忘乎所以。对事物的认识有时看不透,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理解片面、偏激,甚至“钻牛角”,想不通。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常常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2对大学校园生活的不适应。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省份不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家境因素,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再加之有不少大学生在家时过于依赖父母的照料、爱、生活起居、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当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就要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完全需要依赖自己独立完成,有些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的差异,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那么随着挫折感的增强,不良情绪的上升,长期下去必然会造成心理障碍。

1.3家庭贫富差异带来的不健康心理。

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收入也不同,入学前,适应了家庭的生活状况,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一心投入学习,进入大学后,同学的朝夕相处,生活水平明显拉开了距离,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有些能正确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校的勤工俭学,减轻由于家庭收入低带来的困惑;而有些学生却不以为然,盲目攀比,当对愿望无能为力时,不良心理膨胀,压抑之下产生嫉妒、自卑、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通,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达到目的,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正因为这种不正确的思维观念,是一些大学生迷失了方向。

1.4人际交往的障碍。

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复杂性,一些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如处理不当,会产生相互间的猜疑、冷漠、敌对,随之而来的是紧张感、压抑感、孤独感与不安全感,其内心非常苦恼,精神很不愉快,这种痛苦复杂的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

1.5恋爱造成的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现象非常普遍。大学生的心理并不稳定,不完全成熟,在恋爱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不顺利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当出现挫折时缺乏处理情感纠葛的能力,一度陷入悲观的漩涡,不可自拔,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是绝望。不能正确对待失恋,心理上的创伤就易导致心理异常。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论文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具有按摩作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呵痒”作用,使人学会情绪自我调节,而一个人要保证其心理处于健康成长状态,就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对其心智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少消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作用。为此,要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质量,将中小学体育锻炼教育和对其的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阳光体育对肥胖大学生健康的影响论文

一、冰雪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学校体育教学的范围内,人们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及其他有关体育的文化范畴的总和,这是具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因而,它是一个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德、智、体,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已从一种教育实践转变为教育文化的存在,同时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文化需求。体育己从单纯肢体运动的与纯粹的教育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为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冰雪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冰雪文化互相交融产生的体育子文化,它既具备了体育文化的基本特点,也继承了冰雪文化的独特风韵。高校校园的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构建地域先进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体育文化是完整的体育系统,并且对于北方高校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和规范性,它具有导向、向心、激励、育人、传播与辐射等作用。因此,良好的冰雪体育文化对推动北方高校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北方学生社会适应力、身心健康,对促进高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寒冷期长达120天左右,这就决定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体育项目大多以冰雪项目为主,北方院校的学校体育也是如此。学生在低温、空气新鲜的户外进行冰雪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和抗寒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情操,舒缓压力,提高脑供血量,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素质教育的主旨就是意在教育学生必须树立修身与修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理念,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性格才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因此,通过冰雪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冰雪体育技能的掌握,使学生体验了冰雪体育的乐趣,了解冰雪体育的文化内涵,既锻炼了身体,又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形成了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学校的冰雪体育活动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这也极大地支持了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2、冰雪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长时间连续性的低温、低压的环境中进行中量级的运动和深呼吸会使人体内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当人体内高密度分泌内啡肽时,人就会感到无比愉悦的快乐感觉。同时,内啡肽还会阻断人体内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减轻机体疼痛感、缓解抑郁情绪,整个人会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渐渐的也会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豪放、豁达。大学生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光滑的冰面上轻轻滑过、站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一冲而下体验极速的快感,在松软洁白的雪地里竞技足球等等,不仅让自己掌握了各种冰雪体育技能,感受冰雪体育带来的魅力,同时,也使自己具备了发觉美、创造美并从中找到快乐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在冰雪体育运动中结识更多、更好的朋友,提高了自身的社交能力,在愉悦身心的环境下学会了接纳他人和体验被他人接纳的快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与别人的交际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准绳。总之,冰雪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3、冰雪体育文化的竞争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冰雪体育项目竞技,具有大运动量、高强度,对运动员的配合默契度有极高的要求,这也是冰雪体育运动的魅力所在。学生在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在与对手的竞争和与同伴的默契合作的竞技环境中,就会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学会如何融入到团队集体之中。大家一起在冰雪体育竞技感受胜利或失败,以此来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通过冰雪竞技体育中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看竞争的开展模式,引导学生在集体中能自觉、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学会竞争,真正懂得竞争与合作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冰雪体育文化的精华所在。它不但激发学生们对竞争的热忱,挖掘了学生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和不畏强敌、坚忍不拔、机智果断等优良的意志品质,同时培养学生们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养成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和意识。此外,冰雪体育竞赛的公开、公平、公正,会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竞争道德,塑造出光明磊落的人格品质,这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

4、冰雪体育文化的教育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的人生哲理。

冰雪体育文化的核心为“冰雪”,这也是冰雪运动开展的必要条件。提到冰雪,很多人都会想到纯粹、洁白、圣洁等词语,这就是的冰雪自古以来就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这种纯粹、洁净而又极其贴近自然的冰雪环境中开展体育活动,很容易就会使人静气凝神、心情舒畅,进而对人生产生积极的思考。此外,这种低温、低压的极端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对于象牙塔里的学生们可谓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所以,这种“迎风送雪”的体育运动就成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最佳选择。这就形成了独特的以冰雪体育文化,教会了学生做人要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做事要不畏艰难、不畏风雪的迎难直上,这种人生哲理的教育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也是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

5、冰雪体育文化的规范性养成了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学会规矩。

任何竞技比赛都是在严格的赛场规则下进行的,冰雪运动也是如此,学生们在竞赛中要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式教育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之后,自觉地遵守法律遵行各类规范等诸多社会行为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人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以及确立正确的社会角色,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成为个人社会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人才为目标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单单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也应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最高宗旨。冰雪体育运动以其独特的开展方式和环境优势,把体育文化与自然人文地理等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利用冰雪体育文化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和规范性的文化特征,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由受教育者向社会完全人的转变,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掌握了冰雪体育运动技能、深入了解冰雪体育的文化内涵,又通过参与冰雪运动过程中及冰雪文化的改造,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向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冰雪体育文化构筑了学生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的影响和感召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冰雪体育文化的导向教育和辐射的功能,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其应有效应。

参考文献:

[1]李博,唐宝盛。冰雪体育文化在北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特点与作用[j]。冰雪运动,(11):62―65。

[2]王淑华,张桂新。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j]。冰雪运动,(3):69―71。

[3]闫冬。对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体育时空,(20):156。

大学生健康需求与体育运动情况的关系研究论文

空气(称地球大气,简称大气层或大气圈)处于不断运动中,产生各种现象如风、云、雾、霜、冰雹、光象、声象及雷电等各种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了解和掌握天气变化发生规律,探明天气变化对空气质量影响机理,从中找到保护环境和净化空气、避免或减少空气污染的科学方法和措施,对于空气的治理意义重大。

1夏季空气质量。

夏天的天气加剧造成恶劣的空气质量,夏季的来到标志着空气污染季节的开始。天气能促使各种空气传播的污染物的生成和降解、使污染物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如果不考虑天气因素,无法准确预报空气质量,仅预报空气污染,就无法得知以后几天污染的变化情况,如果把风、温度、湿度、降水以及云量状况等天气条件考虑进去,就能更好地理解空气质量每天的变化。空气质量预报的好处是“空气质量预报对空气污染敏感的人尤为重要,例如,对孩子、老人和患有哮喘病和心血管病的人群。知道污染程度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关系重大……当空气质量指数高时,对恶劣空气质量敏感的人就需要调整他们的行为,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例如,限制运动量大的户外活动。”[1]据估计,如果空气质量预报能把对身体的不利影响降低1%,每年可以节省10多个亿美元。天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空气质量不仅是自然界和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的结果,也是大气中许多变量之间复杂的化学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空气质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形,取决于有多少污染空气被不同的天气条件输送到或者说携带到另一地区。冷季和暖季的空气质量不同;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也不同。夏天里吸引我们到户外的天气条件(晴天,暖和,湿度小,微风)也有利于空气污染并使其滞留不散。例如,阳光,高温不仅会促使污染颗粒的生成也会促使臭氧的生成。相反,使我们想呆在室内的天气条件(降水,低温,大风)却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物。强台风和降水净化了污染的空气,而由空气携带的污染物天空晴朗的周围输送带聚积,风起到了阻挡污染物的作用。当台风或减弱的台风即将来临时,预报空气质量是很困难的,天气也能影响污染物从一个地区移出或者被驱散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污染物的增加或从源头的扩散不会达到危险程度。但是假设污染空气滞留并达到对健康有害的程度,情况又会怎样?当风力非常小或者处于逆温期间,暖空气移动到冷空气上方,空气传播的污染物就会在地面滞留。晴朗的夏夜也可能发生逆温而且它可能影响第二天地面臭氧浓度。地理也能影响空气质量。主要的空气传播污染物“地面高度臭氧和颗粒污染是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和报告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地面高度臭氧是由于两个关键污染物nox和vos在暖天时太阳加温形成。由于臭氧在白天形成,它也表现出相对稳定白天模式;然而,太阳落山后,臭氧会慢慢消失。臭氧也易于被风由一地输送到另一地,不仅造成城区的污染,也会造成周边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污染。野火和火山会产生颗粒污染,树木和其它天气与空气质量。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气象要素:降水与湿度、能见度、雾霾、风向风速、逆温以及天气现象。

2河南省南阳市空气质量现状。

就南阳地区的空气质量总体是优质的。南阳空气质量、水质、环境条件都极佳,是生态、环保、适宜居住的较佳大城市。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陕西省相邻,约北纬33°02′,东经112°35′,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水量接近800mm,属农业大城市,工业为环保型企业。本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对空气质量影响不大,主要大的天气系统发生时从周边传播而来,对南阳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因此保护和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大气,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必须高度重视。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在达到不污染和减少空气污染,保证空气质量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生态环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阳光体育对肥胖大学生健康的影响论文

一般认为,“吃”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对肥胖产生影响。主要反映在人们吃的认识上。节食是人类一种勉强的、理性的和违反本意的自我限制。而在潜意识中,人们时时不忘冲破限制以享受饱餐美食之后的满足。“有机会就吃”是人类祖先在艰苦时代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这种多吃储备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当今食物并不匮乏的时代,依然在潜意识中存在的心理倾向。

在一些节食减肥的人身上,这种心理倾向非常明显。这些人一般在体重控制产生一定效果后,再遇到美食佳肴的机会,一旦理性的约束减低,吃的食物数量反而会比以前更多。

其次是情绪因素的影响,许多人都体验过情绪对食欲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心情不好,食欲自然就会下降。而心理学家对肥胖者一项实验,却得到相反的结果,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回食欲大增。

为什么肥胖者在情绪焦虑时会食欲大增呢?

心理学家认为主要原因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的经验有关。他们的父母由于缺乏育婴经验,只要他们啼哭时就认为是饥饿(也许是太冷、尿床、身体不适等),于是就给东西吃,结果使婴儿无法知道饥饿与难过的区别。

也有些心理学家指出,肥胖者在焦虑时爱吃东西,就是一种减轻焦虑情绪的方法,通过嘴嚼食物,会使人的脸部肌肉紧张度减低,从而间接释放紧张情绪。

第三是外部诱因作用的影响。人们吃东西一般都是由于内在生理上的需求,也有时是因为外在诱因的吸引,在食物的诱惑面前,肥胖者往往是经不起考验的。

99药剂师温馨提示对于肥胖的儿童,改善生活质量是最有效的减重方法,平时要在适量的运动,不要盲目节食,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体育与健康论文

1.2.1中学体育教育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学学校体育没有与时俱进,很多的体育教师没能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体育课堂习惯性用“军事化”口令教学,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2.2“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忽视“生活资源”。体育课程受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内容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忽视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造成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与滞后现象。

1.2.3学校体育应转变机械传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整个教学过程对体育课的三大部分限制过死,教师的讲解、示范成为最主要的传授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要渗透整合生命意识。

在教育中需要完成对学生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学生应具有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在选择和编制体育课程内容时,突显了时代性和生活实效性,只有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生命教育。

2.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整合模式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之中要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应从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构建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

2.2体育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激活学生经验,体育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健康的发展,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有益于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避免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与滞后,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考虑选择娱乐、休闲并存,趣味性强且有意义的教材,有益于终身体育价值实现的教材;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材;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兴的运动项目等应综合考虑。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针对教师、学生、内容等具体状况,设计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基本结构、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教师应突显主体教育观,营造乐学氛围、活跃的教学气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的寻找适合学生主体,以促进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方法。

2.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是动态的、发展的,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过程。体育教师角色发生很大转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传递者。其次,倡导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增强,自主性得到体现。这样,在体育生命化教育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育将会真正体现其价值。

体育与健康论文

摘要:体育与健康的是一项有组织、有系统的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随着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和不断深入,教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下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谈一些认识和思考。

1.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且完善的。

首先,新课标的彻底摒弃了传统“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为突出和重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重要作用,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相一致;新课标中还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生活方面,和“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高度一致。其次,新课标理念更加完善。它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健康课与学生身心发展,将体育与健康功能延伸到了社会生活。它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激发体育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差异四个基本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有发展身体、强健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三项教学任务。教师也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机械备课,吃力教学,学生被动学习,费劲锻炼。期间,心血和汗水都没少付出,但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受益。新课标的出现,拓展了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目标和领域,相对之前的任务,更完善,更具体,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张扬个性,而且还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新课标下选择教学内容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关系:(1)考虑系统知识和系列活动的关系,将课程知识、原理和技能的教授转变成为直接的经验和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2)考虑地域差异。根据自己地区的特色选择教材,大胆取材,大胆创新,突出自己的地区特色和教学特色。

(1)师生关系上的变化,从传统“一言堂”“满堂灌”转变成为重引导,重参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2)教学组织方法的变化。从精讲多练、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组织活动,多姿多彩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周家娥。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和思考。新课程:下,(04)。

体育与健康论文

健康教育是关系到青年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大问题,探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健康环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3)建立科学规范的体育健康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实践建立优化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需要高索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来实现,因此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体育健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等,构建各阶段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模式保证学校健康教育纳入正轨,向普遍化、专业化、现代化、本位化、本土化方向发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体系。

体育与健康论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当今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体质下降、近视和肥胖增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等。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和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2结合体育运动的实际,加大高校体育教改力度。

体育教育必须具备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选择最佳的教法很重要的,要实现体育教学健身健心的目标,教师就必须集思广义,挖掘教法,把”快乐体育“带到教学中去,因为”快乐体育"是以快乐为导向的渐入佳境的一种启蒙的诱导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体育可以“强筋骨、调感情、强意志、增知识”。因此,加强健康教育,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我们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任重而道远。我们大学生也一定要注重体育,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

第一篇:百度文档的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之我见。

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不但能够增强体质,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因此,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

一、体育锻炼可促进身体健康,是人体充分发挥自身机能。

适当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强人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并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同时,体育锻炼可促使大脑清醒,提高学习效率。体育运动能增加大脑的供血,改善大脑血糖和氧的供应,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的活动能力。提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敏性和反应性,提高对某些植物神经和脏器活动的自控能力。

二、体育锻炼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人的情绪,提高人的精神。

体育锻炼,无论是有组织地或个人单独地进行,对培养和锻炼良好的意识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坚持经常锻炼,需要具有自觉性和自制力。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人都有体会,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坚持长久的。在体育锻炼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如果没有自觉性和坚持性及果断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如:消沉、沮丧、紧张等。体育竞赛运动,特别是一些团体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体育锻炼对心理的发展(如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环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培养独立和出事果断的能力,提高智力发展等)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不积极的从事体育活动不良情绪的不到彻底宣泄,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良好的情绪主要是指整个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平衡,这种状态有利于保持和促进整个有机体的稳定。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调剂情绪,并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对有机体内部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平衡,这对情绪和精神也会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对爱好体育的人,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三、体育锻炼可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活动,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在各种锻炼活动中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会接受适当的社会角色,而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则有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此外,体育竞技中的许多团体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已广泛地得以普及,人们在投身于这些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融入集体之中,与他人沟通及合作,并在其中强化了个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体育运动使人们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尤其集体竞赛项目,可以使直接参与者及间接参与者结识更多的朋友,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

由以上分析可知,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各方面健康极为重要。鉴于此,我结合自身实际,做出如下体育锻炼计划。

1坚持长跑训练。在每周一,二,四,六晚进行长跑。从2000米起,在结合身体素质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运动量。

2我热爱羽毛球,因此在大学期间,希望羽毛球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在每周三下午,周五上午与周日上午均可与朋友打羽毛球进行锻炼。

3我加入了学校精武会,因此每周六日下午均有两次散打训练。坚持散打训练能够全面增强身体体质,是身体机能得到大幅提高。

4我酷爱台球,因此每周三五晚会与朋友打两个台球。

我相信,经过大学生活中的体育锻炼,我的身体素质一定有所提高,阳光快乐地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

第二篇:知道的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锻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矗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玻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体育与健康论文

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规定了学校应根据课程特点,在高中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间,实行选项学习方式。按照高中阶段选项学习与获取学分相结合的特点,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对选项内容进行适当的规划,学生可以在规划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进行选择性学习,每个学期有两次选择性机会。在完成一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之后,获得必要的学分。高中阶段三年中获得11个学分,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合格。在学校开设的所有学习内容中,田径与健康教育为课程规定必选内容,各占1个学分。其余9个学分,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场地条件设备允许范围内开设的选项学习小班报名参加学习,在尽可能满足学生选择条件下,组织选项教学。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选项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学校根据条件开设尽量多的选项学习模块提供学生多种选择机会;学生必须在三年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采用选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在选项学习中也有两项内容是必选的,就是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和田径系列中的田径必修模块。选项学习形式构成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传统体育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即学生学习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多次选择,在获取一定学分的条件下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高中学段的学习任务。

任何新生事物的开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它完全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框架,无论是教学结构、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要迅速适应这样一种变化,确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福建省平山中学自20xx年实施体育选项教学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有关体育选项课的若干问题同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结合平时在体育课上的观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般在确定各选项班人数时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计算机软件进行选项。运用选项软件各模块教学班人数设置一定的人数,当用电脑点击选项时,某模块教学班人数已满时,学生可以改选其他模块教学班,直到选中为止。二是,由学生填写一至三个志愿,然后再由教师统计各班各项目的人数,教师根据学生志愿进行一定的调整,确定组合新教学班的人数。另外,还可以给各行政班分派各模块教学班的人数名额,如篮球班每行政班10人,这样可以由班级同学互相调整,以保证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合理,不出现人数差异悬殊。

我校因条件限制,不能采用软件进行选项的方法。综合考虑,我校采用由各个行政班学生填写一至三个志愿进行选项。选项后一般都会产生各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差异,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比如较多学生对某个模块项目比较感兴趣,则这个模块的教学班人数会较多;或者一个年级实行文理上下区分班,各个行政班男女学生不平衡,如上理科区段时,男子篮球项目或男子武术项目的志愿人数就较多。当出现人数差异悬殊时,教师根据志愿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配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己的第一志愿中学习,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提出调项要求。

其实,出现各教学班人数差异悬殊,除了可以调整人数外,还可以增加相应模块的上课教师或增添体育器材、场地,对学习人数较多的模块再进行分班。但这种方法不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在学生进行模块选项时,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选项动机的。但我们认为,学生选项时的兴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直接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发生转变。兴趣会随着学生的即时体验而变化,当学生对某模块项目尚未形成持久、稳定的兴趣时,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或消失,因此,在实施选项教学过程中,就会出想个别学生提出调项要求。除了因兴趣转变而提出调项要求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造成学生提出选项要求:一是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某个模块内容的技术,想学习新的模块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觉得原来选择的项目运动量太大,自己的身体不适合;三是从众心理,比如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提出调项要求后,自己也想随之调班,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教师对学生调项申请要慎重考虑,不能因满足少数学生的意愿而影响学校整体教学秩序的稳定。对于因为已经较好地掌握某项技术的学生,会尽量满足其的调项意愿,而对于因为兴趣发生变化、不能适应运动量和有从众心理的学生,教师会进行积极沟通,加以引导。学生提出选项要求,除了对其沟通引导外,教师还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学习过程心理的变化,及时变换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继续参加选项课程。

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生可以在规划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进行选择性学习,每个学期有两次选择性机会。每个学期学生进行两次选项,理论上非常理想,但在实际情况中比较不合理。一是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大概进行室外教学有30个课时。大多数模块教学内容不可能在半学期内完全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一学期进行两个模块项目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两个模块教学内容不能系统化掌握,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事倍功半,不符合《标准》水平五的要求;并且一学期进行两次选项,教学班成员流动性大,这样不利于教学班的稳定和教师的管理。所以,经过选项教学的实践,从上学期开始,我校进行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实行每学期只进行一次选项。通过跟学生交流沟通,大部分学生也认同这种做法。

学生通过个人的选项分别组成各模块的教学班,开始时相互之间既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通过共同参与模块教学,不同行政班的学生之中在一起,使不通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了,选项教学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扩大了学生的交际面。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加强对模块教学班的管理。在选项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班采取了以下几种管理办法:一是每学期的第一节课统一上室内课,分别由各班负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项,并重点提出选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定下规矩,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管理;二是教学过程,教师注意培养教学班中的体育骨干,做好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进行管理;三是每节课教师要对各自教学班进行严格的考勤,杜绝旷课或随意串班现象出现;四是严格履行请假制度,若学生请假必须要得到班主任的批准。体育教师一定要跟各行政班班主任多做沟通交流,共同管理好学生。

在进行选项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已经通过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后得到了克服,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实施选项教学后,教师的备课、授课、教法指导场地布置通过去有很大不同。我们学校高一、高二五位教师跨年段同时进行教学,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困难,相互学习的机会比以前减少了,这样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实施选项教学后,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长项目,这样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色,但不能保证学生身体素质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专项练习的同时,有必要辅修一定的基础项目,如田径类项目,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基础性身体素质,也有利于专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我校根据教师、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提供三个运动项目选项,分成五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在选项前,我们教师有向学生明确说明,选项教学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但还是有学生对选项教学项目提出了不满,特别是那些被调整志愿的学生。对于这部份学生我们本着妥善处理,做好思想工作的原则同学生进行交流,也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志愿被调整的学生,教师有作登记。在第二学期进行选项时,会优先满足他们的志愿。

在今后的选项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继续探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新课程选项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

1、《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体育课程高中选项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陈文斌。

3、《体育课选项教学的点滴思考》——迟晓东。

体育与健康论文

摘要: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竞争性、智力性、约束性等特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智力的发展,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它可以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辅助教材内容被推广运用。

1.1趣味性。

趣味是游戏的第一特性,没有趣味也就无所谓游戏。体育游戏能满足游戏者好奇和好胜的心理需求。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包括各种实物及不同类型的动作和活动,刺激人的感观,引人捧腹大笑产生愉快感。(2)游戏动作的难度性,采用限制条件、提出要求等,能够使人积极参加活动,聚精会神于游戏。(3)游戏的情景性,游戏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动作获得乐趣并很快进入角色,还可以不受压抑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使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身临其境的角色效应。(4)游戏的惊险性,惊险的动作能有效地”刺激“与吸引学生,能使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出现紧张、兴奋及集中注意力。

1.2竞争性。

体育游戏具有在明确的规则约束下公平竞争的特点。体育游戏常以胜负作为结束方式,在游戏过程中参赛者需要克服外界物质障碍、个人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突出重围赢得胜利。但这种胜与负和输与赢不同,不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游戏的竞争性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优秀品质和团结互助的团队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穿插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积极意义。

1.3智力性。

不少的体育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因素,如集中注意力练习游戏、穿越障碍接力游戏等,都需要有急智才能快速、准确的完成游戏。在一些竞争游戏中必须开动脑筋、启发思维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选出最佳方案来战胜对手。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兴奋性,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抑制兴奋的转换,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激活游戏者更多的脑部细胞,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得以改善和提高。

1.4约束性和公平性。

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制约。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维护游戏的安全,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规则可以调节游戏者之间的关系,让每一个游戏者都能达到心理平衡。

2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2.1体育游戏有助于启发思维,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游戏是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它取决于大脑皮层对内、外感受器所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析能力。在游戏中,学生的创造力、认识力和接受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智力发展,如组间接力跑、算术接力跑等游戏可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和应变能力。

2.2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游戏可以在快乐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体格、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增强自信心。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游戏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平均分组,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游戏气氛,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

2.3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乐于探索的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探索思考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游戏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与创造性的培养。因为体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像的空间和场所,可以养成学生乐于探索与想像,勇于创造的态度与精神。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创编游戏,游戏要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学生在自编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绞尽脑汁,发挥想象。如果经常这么做,学生的创造力必然得到发展。在自编的游戏中,个性也得到表现。而在让学生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胆识、表现欲、个性特点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2.4体育游戏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在体育游戏中,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游戏中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相互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另一方面,在游戏规则和要求的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佳空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结识更多的同学、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2.5体育游戏有助于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

独生子女群体己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相当多的存在着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在当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的社会,繁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但使很多大学生诱发悲观失望、忧郁孤独等心理障碍,还会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体育游戏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参与者可以通过走、跑、跳、投、爬越等形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摆脱压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保持心理平衡,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结束语。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向成年期转化的过程,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对自己、社会、他人的认识还难以全面、准确,而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较重,对自我的期望较高,对社会的期盼较高,有极易受外界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在人格的完善中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体育游戏以它综合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体会到愉快情感,培养良好的情绪,又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建构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游戏,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这个问题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对于祖国的未来学生来说,更是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家还是学校,学生对健康和体育活动的选择,是否坚持参与活动和形成锻炼习惯都与学生的归属感有关。一旦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关心和支持的环境,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提高,并将自愿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但是,学校体育之所以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成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学习缺少对生活与自然的消解,学生的学习内容长期注重知识化,技能化,而忽视了精神化,情感化;而老师的教学方法偏向灌输化,忽视了自主化,教学的空间注重课堂化,忽视了生活化和社会化,从而使体育的学习背离了生活世界和精神需求。因此体育教学必须强化师生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让学生走进体育,从中体验,理解,感悟生活,学生在尊重与友爱,充满竞争与合作,安全与冒险的过程中接触世界和生命,进而对人生有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使情感得意升华。

一方面体育教学得得实践性特征要求体育教学要给学生创造亲身实践的空间,不能只注重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是应该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天性的回归,使得学生能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体验实践所带来的挑战和激情,成功与喜悦。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的情感与人格。通过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学习生活,并加以内在的理解感悟,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让学生的自由精神和生命活力充分展示出来。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才能让学校体育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呢?通过看的一些论文和关于体育与健康的一些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构想。

(一)转变老师的教学行为,由“传统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本位,运动技能的传授和模仿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者主角。老师的主要就是把构思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老师的动作不断地模仿练习。这样的过程有些像知识的简单搬运过程,老师和学生之前的沟通比较少,缺乏交往和互动,自然就少了对话,这对学生的整体性发展非常不利。转变教学方式,需要提倡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这要注意三点,第一,实现老师与教材直接的对话;第二,实现学生与教材学习内容之间的对话;第三,实现师生之间的交往,实现老师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机会1表达自己的看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向老师和其他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智慧与智慧的交流,让个体的生命在交往中实现提升。

(二)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建构的促进者转变,要求老师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做一个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首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教学支配主体向教学设计引导和促进主体转变。其次,老师具备多元化的能力,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保持在微观和宏观上对教学具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能力。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健体与建心的结合,让学生从苦学到乐学转变,由机械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学习转变,由他主性学习到自我性学习转变。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应该做到,一是把学生看做唯一的个体,学生有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潜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理论和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行为。那么作为课堂上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学生又要有哪些要求呢?一是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二是自觉主动的在课堂表达自己的看法;三是要在尊重老师的前提下进行课堂学习。

体育与健康论文

近来,“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就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体育入高考不但不能起到既定的效果,反而会把体育变成一门应试学科,让多数中学生又增加了一项负担和对体育的反感,这与教育本身的理念相悖。

体育纳入高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体育将和六门主课一同参加高考,这无疑会打乱现在的高考体制,并造成不公平现象,那些成绩平平但体能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好但因自身体质原因体育较差的学生最终进入同等层次大学,大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殿堂,以体育为标准来选拔知识型人才是否合理?高考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掌握一定知识类型的学术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发展,高考赋予所有人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个进入社会全新的独立的身份,通过这项制度,国家把人与人又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让分数决定命运。而体育纳入高考是要选拔体育和主科成绩同等优异的学生,又让学生站在了不同起跑线上,这是否是本末倒置呢?此外,当代高中生课业繁重,能够利用的时间本身就有限,如果再将体育纳入,空闲时间少之又少,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学习不能百分百投入,体育课时也无心训练,常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却差强人意。

当然,不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代表忽视学生体能方面的训练,体育只是一种形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才是本质。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有效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增强学生体能素质,从而使学生更好投入到学习中去。

体育对学生健康体能固然重要,但不可置否,高考的本质是学生学科掌握程度即成绩的抗衡和竞争,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应当向体育院校、运动员方面发展,而高考的竞争应当以成绩优异与否为标准。同时,体育纳入高考也会使原本对体育感兴趣或喜爱的学生将体育视为负担和压力,无疑打压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纳入高考的做法非但不能起到作用,反而助长学生对体育的恐惧焦虑。

此外,体育纳入高考也会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这种做法不仅会泯灭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更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现象。

因此,较之体育入高考,我更倾向于把体育作为中学生高考的一项参考,将增强学生的体能综合素质作为根本,注重本质抛开形式,这样才能使中学生在学习中得以放松,进而为更好地学习奠定物质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